多维类型结构(共3篇)
多维类型结构 篇1
0 引言
要实现多维可视化,必须要解决以下一些主要技术问题:数据在屏幕上的二维显示必须要和我们用来可视化数据的象征物相分离;立方体不可能成为计算机屏幕的一部分;计算机屏幕只有两个物理维度,能够在计算机上创建一个两维的图形来表示三维的立方体,但不能在一个两维的表面创建任何三维的表示;物理维度和逻辑维度的差别,物理上可能存在某种结构,但现实中由于某些限制,在逻辑上可能不能用同样结构的象征物来描述它。因此,必须考虑应该组织什么样的逻辑模型来对它进行可视化,将多个维度映射到二维屏幕上。
1 立方体方式
首先,我们分析立方体方式是否可以进行多维可视化。
1.1 低维空间
低于二维数据的情况,很容易对其进行可视化。
三维的情况,可在屏幕上的加入页维度解决二维展示和象征物分离的问题,增加页维度,容易理解屏幕数据和计算机存储的全部数据的关系,全体数据为一个三维数据立方体,而屏幕上显示的则是其一个切片。图一显示了一个部门、时间、度量的三维显示。
用立方体的方式可根据其物理维度的象征物很好的进行可视化,图二显示了一个分别代表部门、时间和度量的三维的立方体结构。
1.2 N维结构(N>3)
对上述三维结构,再增加一个增存量维的情况下,采用多维网格的方式,并对增存量和时间维度进行映射,映射到计算机屏幕的列维来解决多维可视化的第一个、第三个问题。图三是一个增加了增存量的四维显示图。
当维度增加到四个的时候,该采用什么可视化象征物来表示所有的数据呢?如何在屏幕上组织数据呢?很显然如果继续使用立方体来作为四维或更高维可视化象征物的话,整个可视化很快就会变得杂乱无章。如图四为四维超立方体的视图。
1.3 立方体不能很好进行可视化的原因
为什么增加一个维度并不会带来太多复杂度,而其可视化的复杂性却迅速增加呢?更多维时该如何组织进行可视化呢?即为什么立方体可以对三维以下的数据集进行可视化,但当增加到四维的时候就失去效果了呢?究其原因在于未能很好的解决逻辑维度和物理维度的差异问题。奥地利思想家Ludwig Wittgenstein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基本原理,“当使用一件物体代表另外一件物体时,两者之间必须拥有一些共同的结构特征”。因此立方体表示法应该体现了数据生成事件的一些方面,从而使其能够对低维数据集进行可视化,同时数据生成事件中必然有一些方面是立方体表示法中没有体现出来的,从而导致不能很好地对高维数据进行可视化。立方体方式不能很好的可视化的原因在于其角度问题,虽然使用带有角度关系的立方体来表示事件并没有错,但是带有这个角度关系的立方体不能够表示超过三维的情况,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只存在三个彼此垂直的维度。
2 多维类型结构(M T S)
基于传统立方体方式对多维可视化表述的困难和不足,Eric Thomsen提出了多维类型结构(MTS)概念。他认为立方体中存在维度之间的角度关系对于事件的表示并不是必要的。一个有用的表示方法需要满足维度的共存性和独立性,不管共存性和独立性是如何定义的,这两个特征都是逻辑上的,而不是物理上的。任何象征物只要具有一致的维度独立性和公存性定义,就能够用于高维空间的可视化。
这种新型的多维数据采用新的象征物来重新表示数据生成事件和数据立方体:每一维度都用一个线段来表示。维度是成员的集合,维度中的每一成员都用该线段上的一个区间表示。每个维度上的一个区间组合对应了数据生成事件和立方体上的一个元素。在每个维度上,可以进行独立移动。采用MTS,这样我们就可以轻松地添加第四个,甚至更多个维度,图五是上述四维结构的MTS示意图。
3 一种改进的M T S—树形多维类型结构(T M T S)
3.1 TMTS的提出
MTS很好的解决了空间多维结构的可视化问题,兼顾了维度的独立性和共存性的特点。但它弱化了空间整个多维数据集的内在联系,同时也难于表示维度在空间中的位置等状况。有没有一种更好的表述方式,能在不弱化多维数据集内在联系的同时,清晰地表述维度所处的位置,使整个多维数据集结构更紧凑、清晰呢?基于对MTS的研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树形多维类型结构(TMTS)的概念。TMTS在保留MTS维度独立性、共存性的同时,对MTS进行了修改:
采用树形层次结构,采用多维数据集、维度集、维度、成员层次的多级树形逻辑结构。
增加了对维度位置的描述,可能的维度位置包括列维度集、行维度集、页维度集、未选维度集。在TMTS中,维度被赋予允许进行移动操作,默认的维度位置为未选维度集。当一个查询发生时,维度被移动到相应的维度集。整个维度的成员层次结构被加入到相应的维度中,允许成员选择变化,保持了维度的独立性。每个维度的一个成员节点组合对应了数据生成事件和多维数据集上的一个元素,保持了维度的共存性。图六是预算立方体的TMTS示意图。
3.2 TMTS的优点
与MTS结构相比,采用TMTS对多维数据集进行可视化有以下一些优点:具有树结构本身的优点:清晰、直观、易于理解和表述;多维数据集结构紧凑,系统的整体性较强;TMTS状态的动态性,可生成动态的查询语句,进而产生动态的报表;维度的可移动性,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采用树形结构,可方便地获得成员所处的层次;维度集概念的引入,清晰地记录了维度当前所处的位置,为以后的维度嵌套提供依据;通过对TMTS的控制可方便地控制生成查询的正确性。
3.3 具体应用
根据TMTS的结构描述,预算立方体的一个具体状态如图七所示。
摘要:基于对多维可视化的研究,分析了立方体方式不能很好地进行可视化的原因,并在多维类型结构(MTS)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树形多维类型结构TMTS。
关键词:可视化,立方体,多维类型结构
参考文献
[1]Erik Thomsen著.朱建秋,张晓辉,蔡伟杰,杨引霞译.OLAP解决方案:创建多维信息系统(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9.
[2]E.F.CODD,C.T.Sally,Providing OLAP to User-Analysts:An IT Mandate[J].EF Codd and Associates,1993.
[3]佚名.OLAP市场状况及产品评测[EB/OL].http://www.8sta.com/Article/base/database/200506/713.html.
创设数学教学活动多维结构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多维结构
所谓数学教学活动,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开展的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属于情境化教学,在这个互动性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活动结果,还要注重活动过程,要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操作实践,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智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合度更高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注意整合教材结构、教法结构和学法机构,提升文本生本契合度,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凸显学生思维多元化。
一、教材结构,提升文本生本契合度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有直线型排列,也有螺旋式排列,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排列方式,都与学生认知有密切关系,与学生生活高度契合。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的生本因素,整合学生学习旧知资源,对数学新知形成围猎之势。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乐于参与,而且与文本生本有较多契合点,教学效果会自然呈现出来。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角》,为让学生对角有更多直观感知,教师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同桌合作,先利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不同的角,要明确角的度数。然后由一个同学在课桌上拼角,并大声喊出角的度数,另一个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跳绳,在讲台上摆出这个角,不能使用任何测量工具,要准确判断角的大小。教师做裁判,根据摆放角度准确度当场给予打分。学生听说要竞赛,当然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地研究角的大小,课桌上一阵噼里啪啦,课堂研究气氛浓重。成果展示开始,最紧张的就是那个负责跳绳摆放的学生,反复调整,其他学生也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前面这位学生身上。每当教师给出高分,学生都是一阵骚动,教学活动获得极大成功。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要考虑教材自身的逻辑结构,还要注意不同性质内容需要采用不同处理方法。这里采用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对教材活动进行的改造,增加了表演竞赛的成分,学生参与度迅速提升。这说明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拉近了文本生本距离,学生学习主动性被激活,参与度大大提升,教学活动成效当然值得期待。
二、教法结构,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
新课改要求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操作中,要对教法资源进行优化整理,选择适合的教法,这对提升教学活动维度有重要帮助。教师采用教法要因课、因时、因人、因地而异。数学教学活动的实质是激活学生思维,要求教师教法要有直观性、趣味性,实地参观、集体操作、课堂演绎等方式,都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垂直》时,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垂线的概念、画法、性质,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说明图形的一些位置关系。教师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在视线可及的范围内,找身边的垂直实例,三分钟之内,看谁找的最多。学生还不等教师宣布开始,早已四下环顾。教师做了一些要求:每一种东西只能举一个例子,不能重复。活动开始,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将找到的实例列举在一张纸上,三分钟后交卷。学生忙碌起来,有到处观察的,有抓紧记录的,还有讨论的,整个课堂显得紧张而有序,答案准时交齐。教师进行总结,学生找得非常仔细。教室墙角、课桌角、黑板角、课本角、多媒体屏幕角、学习园地角等都被找到了,有学生甚至将窗户外面的楼房、操场、篮球架等都纳入视线中。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主体性体现比较显著,教师让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找到更多垂直的例子,学生将文本内容和生活现实进行接轨。
三、学法结构,凸显学生思维多元化
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要充分考量学生思维特征。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品质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增。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其思维水平呈现明显差异。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初一和初三学生兴趣点、价值取向存在较大差异,这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一般情况下,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较突出,初二、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处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初二学生逻辑抽象思维处于成长关键期。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学生思维一般包括逆向思维、造例型思维、归纳型思维、开放型思维。逆向型思维是由结论倒推,找出使之成立的各种条件。造例型思维需要用例子证明其合理性,也可以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归纳型思维要通过实验、观察,在常见实例中找到一般规律。开放型思维是对已有对象和条件向外围推演,形成新的结论和条件。
在学习《比零小的数》时,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数,大多数学生都显出困惑表情。教师利用教学活动让学生建立初步感知:0一般表示没有,0℃表示什么呢?我们常常听天气预报,零下几度,如果用数字来表示该怎么操作呢?这样吧,咱们来看一段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然后找同学来个模仿秀,看能不能说得清楚。学生情绪顿时高涨起来,一边观看一边开始了模仿。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模仿秀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可以说,学生是在玩中理解了“比零小的数”这个概念,而且能够留下极深刻的记忆。
多维类型结构 篇3
一、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优势,旅游业发展呈现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1996 - 2012年沿海11个省市区实现旅游收入总量从3 025. 43亿元增长到37 039. 1亿元,年均增速达15. 8% ,接待游客总量从2. 72亿人次增长到31. 31亿人次,年均增速为15. 5% 。2012年沿海11个省市区旅游收入总量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20% ,旅游业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旅游经济的构成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及在产品供求关系中所产生的关联即为旅游产业结构,广义上的旅游产业结构包括旅游部门结构、组织结构、地域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等,狭义上的旅游产业结构主要是指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行业部门之间的技术和经济比例关系。相对于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旅游消费构成比例并不合理 ( 如图1所示) 。1996 - 2013年,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部门基础要素的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超过50% ,其中长途交通和住宿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餐饮支出,而相对于其他三个基础要素而言,游览支出所占比重较小。相对于旅游基础要素而言,由于当地旅游需求弹性较高,所占旅游外汇收入比重较小, 购物要素的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20% 左右 ( 发达国家和地区达到30% 以上) ,娱乐支出所占消费比例未超过8% ( 低于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20% 的比重)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食、住、行、游等旅游基础要素所占比重偏高,而需求弹性较高的购物、娱乐等旅游提高要素所占比重较低,呈现明显的滞后状态。虽然我国沿海地区旅游总收入近年来持续增长,但是旅游总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他人均指标和相对指标也偏低,这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测度与演化特征
( 一) 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及时序 变化规律
1. 旅游产业结构差异分析。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可以从总体上反映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且可从时间序列演化的动态角度反映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变化趋势。本文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与全国旅游产业结构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相关指标采取1996 - 2013年沿海11个省份和全国的入境旅游收入中各要素所占比例,指标数据来自1997 - 2014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Sij为不同区域i地区 ( 沿海11个省份) 与j地区 ( 全国) 的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k为旅游产业要素,n为要素的总个数,xik表示旅游产业的某要素在i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xjk 表示旅游产业的同一要素在j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相似系数Sij的值通常在 [0,1] 的区间内。当Sij= 0时,表明所研究的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不相似。Sij的值越接近于0,表明所研究的两个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小; 相反,相似系数Sij的值越接近于1,表明所研究的两个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越高。当Sij= 1时,表明两个区域的旅游产业结构完全相似。当Sij0. 5时,表明所研究的两个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若两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大,表明所研究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应及时创新不断适应旅游产业发展。
通过对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测算 ( 如图2所示) ,1996 2013年间我国沿海地区与全国国际旅游相似系数均超过0. 5,表明我国沿海地区绝大多数省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与全国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从省域视角来看,辽宁、天津、山东、福建和广西各省的旅游产业结构与全国的相似系数逼近于1,表明这几个省份旅游产业结构与全国极度相似,属于极度相似型; 河北、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海南的相似系数也较高,属于非常相似型。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我国沿海大部分省份的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有所下降,江苏和河北的下降幅度最大, 分别降为0. 801和0. 847,这表明它们在2006年旅游产业结构开始出现不同,有趋异发展的态势。海南省的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自2008年开始出现波动、下降趋势,这表明海南省自2008年以来开始调整自身产业结构水平,进行创新和优化。
2. 旅游产业结构稳定性分析。基于沿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程度分析,本文引入旅游产业结构熵值以分析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H为旅游产业结构熵值,n代表旅游产业结构各行业的个数,Pk代表第k个旅游产业部门产值在旅游产业总产值的比重。H取值通常大于0, 且熵值越大,表明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的稳定性越强,旅游产业结构发展越趋近于成熟; 反之,H值越小,表明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稳定性越差。当旅游产业结构熵值H = 0,则表明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的测量值只由其中一个旅游行业或部门提供,其他部门均没有贡献 ( 如图3所示) 。由此可知1996 - 2013年间我国沿海地区与全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熵值在0. 691 - 0. 893之间,除个别省份外,整体变化趋势相同。全国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熵值的极差为0. 035,沿海11个省份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熵值极差均高于全国,这表明沿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系统变动幅度大于全国。我国沿海省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系统稳定性的变化, 可以分为2个阶段: 1996 - 2006年,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属于波动变化阶段; 2006 - 2013年,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属于逐渐稳定阶段。到2013年,我国沿海地区与全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熵值稳定在0. 82左右,表明其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系统趋于稳定。
( 二) 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分析及时 序演化规律
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的分析包括旅游产业构成比重分析、结构变动指数分析和结构生产力分析三个方面。
1. 构成比重分析。旅游产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多项基本要素,分析不同年份这些要素对旅游产业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可以有效揭示各个行业的发展变化规律。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本文采用入境旅游者花费为指标依据, 对我国沿海11个省份的国际旅游产业内部各行业构成比重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 1997 - 2014) ,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i表示旅游产业i行业的消费支出,n为构成旅游产业的旅游行业或部门的个数,Ri表示旅游产业中i行业在旅游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由图4 ( 左上) 可知1996年在国际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基础要素构成中,除上海、江苏、浙江外,长途交通部门所占比重均最大,最高达到43. 5% , 住宿和餐饮部门所占比例也较高,游览所占比例均为各省最低,均不超过5% ; 高附加值要素中的购物所占比重较大,最高达到28% ,娱乐部门所占比重均不超过10% ,表明旅游产业结构亟需调整。
由图4 ( 右上) 可知2002年除江苏、浙江省外,长途交通部门所占比重依然为最大,但相比1996年有所下降,最高值降至39% ,餐饮和住宿业的比重也均有小幅度下降,游览部门的比重在各个省相对有所提升,但均未超过10% ; 高附加值要素中的购物所占比重较大,较1996年具有小幅度提高,最高达到30. 6% ,娱乐部门所占比重比1996有所提升。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中游览、购物和娱乐部门的所占比重2002年均有所提升,这表明旅游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调整,但依然存在不合理之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由图4 ( 左下) 可知在2009年沿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基础要素中,所有省份的长途交通所占比重依然最大,最高值保持在40% 左右,与2002年相当,住宿和餐饮的比重与2002年相比也基本持平,游览部门比重依然不超过10% ; 高附加值要素中的购物所占比重较大,与2002年相比各省份购物部门出现均衡发展态势,娱乐部门所占比重比2002年有所提升,最高值提升至11. 4% 。这表明至2009年沿海地区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在稳定发展中逐渐趋于均衡态势,但高附加值要素所占比重依然较低。
由图4 ( 右下) 可知我国沿海11个省份2013年国际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基础要素中,除海南省外,长途交通部门所占比重依然为最大,但相比2009年,最高值降至36. 8% ,餐饮和住宿业的比重也均有小幅度下降,游览部门的比重有微弱幅度上升,但均未超过10% ; 高附加值要素中的购物所占比重整体较2009年有所提升,大部分省份娱乐部门所占比重比2009年有所下降。我国沿海地区2013年旅游产业结构中餐饮、住宿业比重小幅下降,游览、购物部门的所占比重均有所提升。
以上分析表明1996 - 2013年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各部门发展情况逐渐趋于稳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但依然存在基础要素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亟需进一步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2. 结构变动指数分析。本文引入Moore结构变动指数 ( Moore,John H. ,1978) ,对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进行度量,其计算公式为:
Ms为Moore结构变动值,Xi,t为第t期第i产业在旅游外汇收入中所占比重,Xi,t -1为第t - 1期第i产业所占比重。旅游产业可分为n个产业,将每个产业当做空间的一个向量,n个产业就可以表示为空间的n维向量。旅游产业划分为长途交通、餐饮、住宿、游览、购物、娱乐、邮电通讯、市内交通、其他服务9个部门,在这里n取值为9。当某一个行业在旅游经济中的比重发生变化时,它与其他行业 ( 向量) 的夹角就会发生变化。所有夹角变化的情况累计起来,就可以体现出旅游经济系统中各产业的结构变化情况。
定义各行业份额之间变化的总夹角为θ ,θ = arccos Ms为夹角的度数,可以反映出一段时间内旅游行业结构变化程度,θ值越大表明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变动性较大,稳定性较差; 反之则表明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变动性较小,稳定性较强。根据上述公式及旅游外汇收入中各部门所占比重,计算出1996 - 2013年中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由图5可知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的极大值为66. 59,极小值为2. 41,极差高达64. 18,这表明沿海整体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大、稳定性差,对我国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沿海旅游产业结构变动状况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 1996 - 2008年期间沿海省份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内部变化较大,一方面体现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促进旅游资源要素的分配;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不稳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2008 - 2013年期间,除个别省份如海南、天津外,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变化趋于稳定,但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3. 生产力系数分析。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是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相对于旅游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能够反映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产生变动时,对旅游业发展起到的推动或者阻碍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通常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越大,表明旅游产业结构发生变动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越大,能有效推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反之则表明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较小, 不能有效推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计算公式为:
其中的Ps表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Ps> 0 ,表明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Ps< 0 ,表明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经济起到负向阻碍作用。ri表示旅游业某指标在i时期的总增长率,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这里采用旅游外汇收入指标加以表征,Msi表示旅游业某指标在i时期的结构变动指数。
根据上述公式及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出1997 - 2013年沿海地区11个省份的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由图6可知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的最大值为13. 58,最小值为 - 5. 7,极差达23. 28,表明沿海地区各省份间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对旅游业发展的差异较大。除1998年、2003年、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和非典的影响,导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出现负增长、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为负值外,其余年份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大于0,表明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04年各省份出现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的极大值点,表明这一年旅游产业结构变动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力是较大的。由于局部政治形势紧张,山东和江苏2013年国际外汇旅游收入受到影响,出现极小值点,其他年份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大都位于0 - 5之间, 表明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小。总之,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较大,而生产力系数却相对偏小,表明其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未很好地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 三) 旅游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及演化分析
为了分析沿海地区1997 - 2013年旅游产业结构变化,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演化特征,本文采用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为指标表征,利用Geo Da软件的四分位功能绘制出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的空间分布分位图。图7为1997年、2006年和2013年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的空间分布分位图,沿海省份按照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的值分成四个等级,以四种不同颜色表示,颜色越深表明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值越大,该省份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由此可知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增强的格局,由环渤海地区逐渐向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发展演化,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调整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第一梯队的构成呈现出逐渐集聚的特征,由1997年的山东、广东两个省份变化为2006年的河北、上海,最后演化为2013年的山东、江苏省份, 表明这两个省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拉动作用最小,是亟需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省份。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地区的省份逐渐向环渤海地区转移, 第四梯队由原来较为集中分布的环渤海地区逐渐分散分布。就各个省份而言,辽宁省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对稳定,一直处于第三和第四梯度, 但有轻微下降的趋势,辽宁省应根据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特征,调整产业结构水平使其更好地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河北、山东、江苏、上海和海南省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并不稳定, 河北和江苏省由第四梯队下降至第一和第二梯队。上海市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先降低后提高, 但一直处于第一和第二梯队,整体水平偏低; 山东和海南省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表明这几个省份应采取措施稳定当地旅游产业结构,避免旅游产业结构过大波动带来的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天津、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省市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相对稳定,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表明这几个省份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强的带动作用,应继续稳步发展。从整体而言,珠三角地区各省份的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具有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 对当地旅游经济带动作用较好,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应采取措施带动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时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本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一直处于不断调整、优化升级的过程之中,旅游产业结构系统逐渐趋于稳定,但依然存在食、住、行、游等旅游基础要素所占比重偏高,购物、娱乐等旅游高附加值要素所占比重较低的问题,且绝大多数省份的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缺乏创新,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偏低。根据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演化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好,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应加快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更好地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一,合理配置产业要素,提高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应以旅游产业各要素构成结构为切入点,增强旅游行业部门间的关联性,促进旅游产业各部门的紧密、协调发展。我国沿海地区应针对目前旅游产业结构的现状,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不断调整旅游产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逐步增强游览、购物、娱乐等部门的比重,更好地实现旅游资源配置,提高旅游产业结构效益。
第二,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品结构升级。我国沿海地区具有内陆地区不可比拟的滨海资源优势,独特的旅游资源是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的前提和基础,旅游产品需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不断优化升级。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优势,增强创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开发海洋旅游、海岛旅游、城市、生态、度假旅游产品等,加快旅游精品建设,推动旅游产品结构水平的不断提升,最大程度的增强对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贡献; 同时,沿海地区之间应加强合作,实行横向联合,开发跨区域的旅游产品,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改善旅游产业内部结构,推动旅游产品结构升级,突出沿海地区综合竞争力,逐渐形成区域旅游经济效益。
第三,增强旅游集聚效应,带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旅游集聚发展所产生的规模效应与经济效益,有利于带动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沿海各省市应推动旅游产业实现数量型向质量数量型转变,实现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挥旅游产业集聚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增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协同与互动作用,积极形成跨区域、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大型旅游集团,通过旅游企业集团化、专业化发挥规模优势,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带动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第四,实施旅游科技创新,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创新。针对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过高的问题,应积极实施旅游科技创新,建立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计算机预定系统等加快各部门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以适应新时代消费者追求快捷、新奇的体验,将“智慧景区”、“智慧酒店”等系列的“智慧旅游” 不断推进,以旅游服务、管理、营销和体验的智能化为途径,通过加速旅游科技创新,实现高新技术与旅游业的结合,提升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份额,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创新。
【多维类型结构】推荐阅读:
资产结构类型06-18
结构化面试题类型09-14
组织结构类型案例分析06-27
结构混乱的病句及类型归纳10-19
温室的类型、结构和性能教案12-09
从结构材料来分高层结构有哪些类型、特点?05-28
公务员结构化面试常见问题类型09-21
多维识别06-08
立体多维06-15
多维透视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