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教育模式(通用12篇)
多维教育模式 篇1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大学教育,为其今后的工作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很多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有所扩张,使得职高学生的层次水平一降再降。为了促进职高学生的数学发展,必须启用多维分层教学模式,根据职高学生数学基础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提升个人的数学能力。但是,多维分层教学在职高数学教育中的应用,需要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多维分层教学在职高数学教育模式应用的重要性
职高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技能素质符合社会要求,这样能有效解决职高学生数学基础水平不一,个性化差异颇大的问题。简言之,多维分层教学能够在职高学生共同的数学目标背景下,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培养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数学潜能。
(一)职高数学实施多维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职高学生而言,他们的数学基础普遍偏差,对数学学习兴趣平平。加之职高学校中,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若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形成数学教学偏差,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1]这种情况下,采用多维分层教学十分有必要,它能很好地化解职高数学教学知识覆盖面不均的特点,并根据职高学生的性格差异和兴趣爱好以及职高学生对待数学教学的态度,实施对应的职高数学教育模式,让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对应的数学教学,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能自发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
(二)多维分层教学的职高数学教育模式应用已成为职高数学发展的必然
当前,职高数学教育模式普遍贯彻统一化教学、统一化教学进度、统一化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三统一,一综合”教学模式。此种模式下的数学教学,缺乏职高数学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由此可见,多维分层教学的职高数学教育模式应用已成为职高数学发展的必然。[2]
二、多维分层教学的职高数学教育模式应用
(一)数学课程分层
从职高学生现有的数学基础出发,根据职高学生所学习专业知识的不同,进行对应的课程分层。比如,必修课的学生涉及的数学类目较多,那数学教师在课程安排上必须尽可能地细致化、深入化,给学生提供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进程。而选修课的学生,本身数学课程的课时安排就比较稀少,对此,职高数学教师在课程安排时可以粗略浅显地将数学知识的核心内容进行简单概述,让学生理解即可。此外,为了培养职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教师可以安排数学兴趣班,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学习。从职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没有任务性的数学学习,反而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因为没有任务负担,学习起来更加的轻松、愉快,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钻研或者拓展,以此提升自己现有的数学水平。
(二)数学教学目标分层
不同基础的职高学生,为其设立的数学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很多职高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学习,因此很多职高学校都将就业能力和学生理论知识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目标。而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的不同,为其设立的教学目标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专业多涉及数学术语和数学技能的职高学生,其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加入了实践模拟,促使学生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双重融合、提升。[3]对专业课程学习与数学关联度较浅的学生,教师为其设立的目标多局限于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只要学生修满学分即可,对学生数学技能的掌握不做过多干涉。
三、结语
从当前的职业数学教学模式可以看出,多维分层教学的职高数学教育模式应用已经成为职高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采用多维分层教学,可以根据职高学生数学基础的不同进行分层教学,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提升个人的数学能力。另外,教师在多维分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数学基础,开展分层教学,为其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既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又不耽误学生自身专业课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孙春花.民族地区财经类院校(统计学)多维层次教学实践设计与思考[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2):48-51.
[2]蔡莲莲.小班化教学环境下初中英语多维分层教学的探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5(1):62-63.
[3]刘宇.多维评价策略在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中的实施探究[J].科教文汇,2013(27):139-141.
多维教育模式 篇2
一、当代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存在问题
当代高校数学教学体系中,数学类课程主要被分在基础类院系,教学内容过于广泛,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够针对各个专业知识的需求而执行差异化教学,对专业方面的数学教育不具备一定的针对性,难以发挥数学教学的最大效用,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学生后续专业学习的要点,难以刺激其应有的发散思维。
2.数学教材存在问题
如今的高校数学教材内容极具宽泛性,对于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游刃有余,但是对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就不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无法用直观的方式寻找到具有专业应用方面的数学例题。学生学习内容广泛却无法找到专业学习的办法,教师数学专业基础强却无法找到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所需数学知识的办法。
3.数学教学方式和手段存在问题
教学方式过于呆板,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形式过于简洁,这些都是传统高校数学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无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培养出的只是一批应试教学下产出的“高能畸形儿”,这样的“人才”已经不能够被社会所接受。
二、实施多维性教学模式具有的重要意义
1.多维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多维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改善我国高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观念,在根本上改善以往课堂秩序差、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参与度低等相关问题。能够适应当前新课标下对教学目的的根本要求。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着师生共同参与的多维性教学模式方向转变,这将成为今后高校数学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
2.多维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数学基础课教学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学术型教学模式,无法发挥高校数学课程内容广泛性和综合性的主要优势,它忽略了由理论转变成实践的重要性而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就难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多维性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注重教与学的双方互动,在保障教师授课情绪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能够提高高校数学的教学效果。
三、多维性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内容
1.实施分层化教学目标,改善教学大纲制定
根据高校学生专业的设计特点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细化教学目标层次。根据目标的根本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制定出具有一定适应程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基础层面较差的学生,主要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狠抓养成教育,规范行为习惯,以力争成绩合格为根本目标;对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在保障其学习基础的同时要施行养成教育,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超过合格成绩为根本目标;对于基础层面较好的学生要深入挖掘潜能,刺激其发散思维能力,以力争成绩优秀为根本目标。只有进行分层次、立体化教学,才能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实现全员化进步的教学效果。
2.实施立体化课堂教学,丰富高校数学教学课堂内容
实施立体化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有两种手段: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和实例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具有生动性、灵活性、互动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投影仪、电脑、幻灯机等电子仪器来丰富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课堂教学,能够充分的发挥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的优势,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具有灵活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例讨论式教学方式可以完善师生间互动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在疑难教学问题上可以提供合作性、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原本极具复杂化的数学理论可以简单的应用于具体的实际问题之中,深化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率。
3.实施多维化考试方式,多角度完善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察能力
“多维异构”:校本教研新模式 篇3
“多维异构”是指通过不同或同一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学活动。究其实质,可谓是发扬个性、发展共性。即在“同”的部分,传统意义上多强调相同的内容与相同的教学规律,在这里我们将不仅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将其范围扩大到同一主题的相关内容。在“异”的部分,从不同主体间的异构扩大为同人异构与异人异构。“同”与“异”两两交叉,最终形成四种类型的多维异构。
一、同课同人异构,提供教师脱颖个性的契机
这种教研模式是基于对某一个教师个体的培训与提升。基本的操作思路是:每年级推荐一位教师作为教研个体进行展示,由这位教师自己先备课,然后组织年级组教师听评课,再拓展到学段教师,然后到学科组教师。这样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展示自我的个性与设计。这样的模式对教师的个体成长非常有效,特别是我们组织开展的赛课,可以帮助青年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个性,重新审视自己的优缺点。某语文教师就是在这样的教研模式下,通过赛课磨课实现了教学个性蜕变,形成并展示了自己简约、风趣、大气的教学风格,在市级赛课中荣获一等奖。我们不能说一堂课成就了这位教师,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这样一种教研的模式促进了他的快速成长。
二、同课异人异构,搭建师徒教学相长的舞台
这是一种以师徒结对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思考、展现各自的设计与教学个性的教研模式。在这样的活动中,师徒教学相长,彼此之间听评课,比析对方,发现自我,这样对师徒双方都是一个展示与提升的过程。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教研、这样的学习才是最实在的。如我校的县级名师周老师与徒弟詹老师就为大家共上《长征》一课,上完后,大家反响很大。观摩者的研讨重点不仅仅在寻找她们的差距,更多的是被师徒二人富有个性的教学过程所吸引,而徒弟詹老师更是受益匪浅,听完大家的评析后,又重新上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碰撞与提升都在第二次的教学中展现得更生动更有效。师徒同课异构既给了她们一个和谐、生动的教学平台,也大大地提升了全校的教研工作水平。
三、同专题异课、异年级教学,擦亮教师因“才”施教的火花
这一多维异构的教研模式,不仅将同课的内容扩大为同一个大的主题,还将跨越不同年级,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将主题分化,在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上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最终在学生纵向成长的维度上考察教师们的动态延续之“才”。如语文组组织的“走进春天”的主题教学,一、二、三年级分别由三位教师上课,另一位教师引领。活动前,引领老师设计了详细的方案,明确提出了目标——以“春天”为主题,彰显各自的教学个性。三位老师根据活动目标,自然而然地找准了努力的方向,课上得特别成功:章老师侧重于词语教学特色,把春天的色彩融进了词语里;郑老师突显自己的朗读功底,把春天的激情表现在朗读中;唐老师在写作指导上体现自己的教学智慧。三堂课春意盎然,三位老师各显其长,把特色在细节中充分彰显。在这样的展课中,教师们在大主题引领下,体现了各自的教学智慧,自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同单元整合教学,构筑教师合作创新的平台
单元主题整合教学也是我们针对新课程教材的特点及教师的个性教学而尝试的一种教研模式。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与逻辑给了教师们更大的整合与创新的空间,同时也给予教师更大的理解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契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同课异构由一课的考察扩大到了一个单元的统整设计能力。我校承担了开展县级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公开观摩活动的任务,三位教师从单元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创造性地展示了整合教学的新思路,本着“自主选择,创新实践,展现自我”的原则,我们对三位教师在选课型与教学内容上都给了充分的自由,三位教师课后都感言:整合教学让教师们在分工中合作,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展现个性,这样的教研方式对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舞台。
这样形式多样的多维异构教研,参与的主体从教师个体,到师徒两人,再到同年级及至学科组教师群体,既有点又有面,既有纵向的深度,又有延展的广度。教师们在这样多维的对比中关注细节,在对比中发现自我,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反思意识,找到努力的方向。
借助多维异构这个交流平台,教师可与同伴共享彼此的教学经验。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策略,在多层面和多方位的交流中碰撞、升华,促进了教师持续性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第一,尊重不同教师之间的个体教学差异。借助多维异构,教师之间不同的教学个性、教学理念、思考角度、挖掘深度、教学活动的不可预知性特点等因素所导致的教学差异得以更好地体现,这不仅反映出不同教师根据各自理解做出的具体教学行为的差异,更体现出对教师差异的尊重,鼓励每位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差异产生不同的构想,开展不断变化而又充满智慧的教学实践。
第二,关注细节,更为有效地实践校本研究。多维异构以“主题相同,施以不同解决方式”的教研理念为引领,教师围绕同一教学内容,收集各种资源学习相关理论,写出教学设计并将这个设计付诸实施,反复实践、探索、反思和改进,这完全符合校本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检验解决的效果—发现新问题”的思想。
第三,彰显教师自身的特点与个性。多维异构鼓励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和策略时,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每位老师的个人魅力与风格不尽相同,我们无意分高下,更非旨在划一,而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使其得到更好运用,因而,教师应在熟谙各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扬长避短,逐渐形成自身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综上所述,多维异构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教师与自我之间的多维度互动平台,是围绕同一教学主题进行的专业对话手段,是教师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种集平台、手段和过程于一体的教研活动,倡导以理论指导和检验为目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创意教学,鼓励教师独立思考,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在积累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的同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工作。
多维教育模式 篇4
一、生生合作, 交流形式多种多样
在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中, 多种形式的小组和生生互动是学生发挥学习自主能动性的主要方式之一, 学生们不仅可以在多种形式的互动中学会与其他学生进行实际的语言交流, 而且, 还能学会怎样和他人达成意见上的统一, 并且懂得如何从他人身上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些生生互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们更加深入地进行学习探究活动, 而且还能帮助其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当然, 生生合作的形式不能千篇一律, 不断地创新才是其魅力一直存在的基本。所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该不断地改变这种互动活动形式, 让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的功效。
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 例如, 小组合作是最主要的一种互动形式, 可以是小组进行讨论, 可以是小组进行评比, 可以是小组进行合作, 可以是小组进行话剧排演, 可以是小组进行游戏编排等等。除了小组合作, 还有一种生生互动方式是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这种互动形式教师也应该重视起来,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同桌比赛、同桌演练、同桌辅导, 也可以安排班里的一些学生挑战其他学生, 可以鼓励后进生向优等生学习请教, 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优秀技巧的交流, 可以鼓励学生对他人的学习活动进行讲评等等。教师应该让多种的学生互动活动相互交叉, 从而时刻吸引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二、师生互动, 教师角色责任更重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 往往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仿佛教师的存在则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事实恰恰相反,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总可以看到, 现代语文教学的驾驭能力往往更能够显示出教师的工作能力,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仍然和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优秀的教师, 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真才实学, 而无能力的教师虽然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台看似具有新时代气息的语文课堂, 但是却过于流于形式, 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所以, 现代初中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还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 良好的师生互动往往正是学生学习活动能够深入的直接引导。
师生互动的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 教师同样应该不断变换花样, 让师生互动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活动。师生互动的形式可以是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可以是教师播放多媒体, 学生进行观看;可以是教师进行诵读, 学生进行倾听;可以是学生遇到疑难时向教师进行求助;可以是教师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甚至可以是学生以向教师挑战的形式体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总之, 师生互动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教师应该把这种互动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学生从这种互动中体会快乐, 形成主动和教师进行互动的氛围。这样,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 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学生和教学互动, 自主探究光彩非凡
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探究能力, 开始处于叛逆期的他们开始讨厌灌输式的学习方式, 更喜欢自主选择学习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应该更加无痕迹地搭建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 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真诚地互动, 不仅可以主动吸收课本精华, 领会文字魅力, 而且, 还能够在感情的带领下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中去。即使到了课下, 学生也会主动寻求这种探究方式, 将语文学习带到生活中去。
教师应该充分推进这种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多种手段促进学生与教学内容进行互动活动, 例如, 教师可以采用关键性问题提问的形式, 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促进他们去书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解开心中的疑惑;教师可以让学生有声有色地进行课文朗读, 让文章所特有的意境和内涵在润物细无声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 将课本内容进行一定程度地自我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演小品剧, 将课本内容进行更加细致地剖析;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课文写读后感, 让学生将书中所得用文字进行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课文, 从而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当然, 这些形式也应该交叉运用, 过分单一而一致的形式没有人会不厌烦。
多维教育模式 篇5
1.1 生源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自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连续7年实现20%以上的增长速度,我校土建类专业研究生招生数量也实现17%左右的增长速度。我校近年来大部分生源来自于本地区比我校相对弱的其他高校以及我校毕业生,我校优秀的生源则考取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近几年本校学生考取的研究生约占45%左右,本校应届学生比例达30%,他们的年龄较轻,阅历较浅,从事研究的工作经验有限,需要在科研实践中经受锻炼,相比以往的研究生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缺乏。
1.2 课程体系结构发展不均衡
公共基础课所占课时数偏多,而选修课门数偏少;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性课程偏少;方法论课程开设情况较差。课程内容层级性缺乏,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内容仍然存在较大的重复,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博士生课程没有体现其应有的高、深、专。课程教学较少强调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国际性不足,不太重视对国外新版教材的引进,使得一些最新的研究热点问题和尚存争议性的问题很少能够及时、迅速反映到研究生的课程之中。
1.3 传统教育模式陈旧
前期主要依靠课堂式教育,其课程安排、课堂内容及知识传授方式基本是本科教育的延续;对研究生教学过程的评估和考核方式单一,仍然以期末考试或试验报告和课程论文为主。授课教师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教学方法单一;讨论、案例、实践等教学环节薄弱,没有突出能力培养,教学效果不理想;国内教师自己编写的优秀案例少。后期的科研阶段主要是以导师的安排为研究方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一对一师徒式的指导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科学研究的视野、兴趣点的培养和接受多种科研实践的机会,忽略了培养研究生自我思索和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培养条件不足
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导致导师科研项目和科学实验的相对不足,阻碍了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小型、封闭、分散的问题。研究生的培养停留在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过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阶段,研究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较弱。另外,研究生教材的更新速度已跟不上日益严峻的形式要求,教材保障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1.5 管理体系不适应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总体上依然是学校主管全校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二级学院的自主权力和自主管理意识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管理制度的僵化,使得各项管理办法难于全面反映所有学科专业的特点,缺乏对学科发展的适应性。
2 我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内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建类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土建类学科群拥有若干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陕西省重点学科。近五十年来,我校秉承“创新”的校训,通过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土建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地区经济建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历年来,我校土建类毕业研究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多家用人单位反映,我校毕业土建类研究生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厚,适应性灵活,头脑敏锐,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创造精神,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型和洞察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求实的科学态度。不言而喻,研究生教育诸多成绩的取得是与我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内涵密切相关的。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
(1)学校打破了一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具体管理研究生培养事务的组织格局,科学划分了各层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二级学院更多的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自主管理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了院系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使管理规章的制定与执行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2)学校把握共性与个性结合,宽广与精深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原则,精简课时、压缩学分,撤销一批内容陈旧、无人选修、偏离学科内涵的课程,合并一些内容重复或相近的课程,突出教学实践、专业文献阅读和学术活动等三个实践环节;加大学位论文工作比重。在课程教学方面,打破讲座式的单一模式,积极推广小班教学,增加必要的讨论、实验、实践和课程论文研讨等,采用严格和灵活的课程综合考核办法,改善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专题研究的兴趣,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研究的技能。在科研研究方面,打破一对一师徒式的指导模式,通过院系内部的科研交流活动,让学生与导师组在更大的范围里沟通交流,给与学生在相对广泛的领域选择研究兴趣的空间。同时学校大力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日本九州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法国波尔多建筑学院、乌克兰基辅建筑工程学院、韩国顺天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几十所海内外拥有土建类学科的知名学府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拓了我校研究生国际化科研视野。
(3)结合土建类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我们制定适合本专业的招生体系和培养管理制度,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复试环节对考生德、智、体全面考核,着重考核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中研究生须在规定学年内修完所选学分;课程结束后,从课程学习、政治思想、作风纪律、开题报告进展情况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考核。强化培养过程质量监控,研究生在学期间须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刊物(有CN刊号)或正式出版的论文集至少发表学校规定与学位论文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学院从论文开题的硕士研究生中抽查10%进行典型开题报告,对开题报告不符合要求的研究生,在3个月内须重新进行开题报告。对学位论文实行盲评制度,并严把学位授予关和授予学位后进行质量跟踪,对已授予学位的人员,如发现其学位论文存在抄袭、剽窃现象,或在学位申请过程中存在舞弊作伪行为,将撤销已授予的学位,并追究其他相关人员的责任。
3 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土建类研究生的多维模式
(1)理论体系建构模式。建立柔性化课程体系,减少刚性课程选择的限制,开放跨学科、门类的课程选择范围,加大前沿性课程所占的比重,突出对本领域前沿知识的介绍,扩大了研究生的知识面,开展了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应用性。
(2)工程实践平台模式。提供研究生参与实际土建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疑难问题的.处理等实践环节的平台,着重培养其敏锐的工程思维能力。加强与校外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模式,让研究生参与更多企业的科研或技改项目。
(3)科学研究引导模式。在培养方法上以导师引导为主,在实验的关键技术上,以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为主。通过举办科研与创新方法讲座以及学术沙龙等方式,使研究生掌握科研和创新的特点。通过延长学位论文的科研过程,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充分调动导师掌握的科研资源,扶助研究生进行创新。
(4)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导师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对研究生素质提升方向和面临的各种挑战进行透彻的分析,培养研究生建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鼓励研究生积极与导师、辅导员相互沟通,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在遇到外部问题与挑战时相互交流,通过不同的知识积淀、思维方式、处事策略的碰撞与融合,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
(5)学术磁场效应模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形成学术磁场效应,确保研究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及基本技能,又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及创新思维能力。为打破学术门户现象,鼓励与支持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以活跃学术氛围,开阔学术视野。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介绍学科前沿和最新科研学术成果;要求博士研究生答辩前公开做学术报告,来营造学术氛围。
(6)标准化管理模式。适应新时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变,科学划分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权利与义务,建立科学的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与考核制度。在研究生入学阶段,加强复试综合化考核的同时对学生入学前情况进行细致了解和评判。建立师生双向监督和反馈机制,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导师的责任心。规范授课制度,杜绝教师随意调课、停课、代课现象;建立有效的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完善课程考试制度;严格遵守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规定;建立研究生各项奖助学金制度,对学习成绩优异的研究生给予鼓励。对学位论文实行盲评制度,严把学位授予关和授予学位后进行质量跟踪。总之,立足国际,要将标准化管理意识贯穿研究生教育过程始终。
参考文献
[1] 吴祖芳,张艳丽,等.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6.
多维融合: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讨论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公认的完善的模式可以借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涉及到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教学模式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每个大学都积极深入投身于这一改革,研究、学习、借鉴与验证国内外先进的、效能好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每一个英语老师都在努力地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尝试最新的教学设备和技术,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目标。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上水平,要想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校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进行培训,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以真正提高,必须更新教学理念,采取多维的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早产生于18世纪,是由哲学家维柯提出的。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相比,建构主义形式下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独特经验,有意识的主动探索、发现,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进行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这一观点,学生在整个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教师服务于学生的语言学习需求,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
2.输入与输出理论。输入与输出理论是克拉申提出的用于解释语言学习过程的理论。输入理论认为理解是输入成为内化的前提,当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形式略高于其现有水平,该语言形式就能够被理解,继而内化产生语言习得。他识别了有利于学习者内化的语言输入的特征:有意义、略超出学习者原有水平、对学习者来说可理解。输入理论的精髓是:丰富的可理解输入促进语言习得。它的重要启示可以概括为两点:输入对于外语学习至关重要,尽管不是充分条件,但却是必须条件;输入什么、如何输入一定要从“学”的角度予以考虑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输出,即学习者用语言表达,输出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能对目的语的结构及语义进行假设检验,能使目的语表达成为自动化,输出还具有元语言功能。他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输入、互动、输出的过程。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输入是第一性的,是输出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地道的语言材料的输入,输出只能是无源之水。相应地,只有输入而没有输出的语言学习,也达不到语言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目的。可见,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输入语言和输出语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的过程。
三、多维教学模式的构建
1.教与学的融合。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第一,教师对课堂进行适当的监控而不是彻底的控制,如此可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创新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与老师都能够享受更多的自由空间,改变教师讲解、提问,学生记录、回答的僵化模式,为学生营造有助于学习的轻松气氛。第二,所有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师可以采取改变教室环境及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等措施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互动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知识与思维结构的转变;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在互动与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多角度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网络学习与语言实践的融合。在改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指导学习策略、加强协作精神等一系列方法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体系,把传授一般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學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进行针对性的“精听”训练,让学生把握英语语言的语音、语调、语流特点,掌握一定的听力技巧。
3.学生自学与教师辅导的融合。自主学习实质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自我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策略、选择学习材料、评估学习效果等一系列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要提出自主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去探讨和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各种手段,补充和完善所学知识,而不只是一味地完成老师所布置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任务。此外,利用校园广播,系统而反复地为学生播放难度适中的“泛听”材料,给学生创造一种“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利用语言室的网络系统,精选优秀的英语影视节目、简易英文读物和配套同步语言训练,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条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一体化界面加大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得教学变得形象化、立体化和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郭文.现代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4).
[2]蔡基刚.大学英语精读课新模式探索[J].外语界,2001(5).
多维教育模式 篇7
1 多维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式
1.1 以健康档案为基础,构建多维度服务模型电子健康档案包括居民从出生到死亡,各个生命时期所有的关于健康保健的信息和资料,包括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如人口学信息、社会经济学信息、家庭信息、社会保障信息、基本健康信息等)、卫生服务记录(如疾病预防、儿童保健、妇幼保健、疾病管理、医疗服务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最终目标是覆盖居民一生,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围绕整个活动空间。而人的健康活动由时间、空间以及发生的事件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这个网络无法用平面的、单一的流程来描绘,这样的一个活动网络,只能架构于一个立体的、多维的模型,于是通过设计“多维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模型,建立以健康档案为支撑的区域信息平台。
在架构设计初期,通过场景分析,考虑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线主要有三条,即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同的活动场所,以及健康事件的发生(疾病、高危、危险因素)。而针对于三条主线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干预措施),又应该涵盖三大类,即项目化的个体管理(健康教育)、环境干预(健康促进)、资料数据汇集。于是,将整个区域信息平台划分为六个维度,每个维度中按照该维度的特点进行分层,再进一步进行分类,以此搭建多维、分层、分类的系统组合构架。
1.2 不同的维度,贯穿生命活动事件主线在时间维度里,以生命为主线,按照不同年龄将人的整个生命进程划分为连续的若干生命阶段,如: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生命阶段。在空间维度里,以场所为基础,将活动场所划分为学校、企业、社区、医院、机关、家庭、公共场所等。在这二个维度里,区域信息平台主要实现三个主要功能,即需求分析、人群特点、综合信息。以此来掌握不同人群健康素养及健康水平,了解人群特点、明确人群健康需求,进而定位重点人群,为系统采集基础数据。在疾病维度里,以监测为手段,分为重点疾病监测、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健康素养监测三大类,以此来覆盖疾病患者、高危人群、健康人群三大类。在项目维度里,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场所、不同健康事件(疾病、高危、危险因素)下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分别由信息平台内系统干预模块来完成:如运动干预模块、膳食干预模块、心理干预模块、健康预警模块等。在环境维度里,以各种健康设施为支持,区域信息平台针对不同的人群自动推送适合该人群的健康促进活动,如健康小屋、健康步道、健康广场、健康餐厅、健康夏令营、健康讲师团、健康大讲堂等,并将居民参与的每次活动记录到其健康档案中去。在数据维度里,信息平台能根据管理者的需求,统计各类表格、曲线、模型,以供日常管理、决策分析、科学研究等应用。不同的维度由不同的系统模块管理运行,并可以互相组合,以此方便信息系统来对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特定疾病事件下的特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离不开全面的信息化[6]。开展信息化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1)资金投入匮乏: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同时,平台建设涉及到卫生管理、医疗、预防、卫生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专业学科,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撑;(2)系统独立分散:参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各个机构独立开展各自业务,互相封闭,信息无法共享、交换,连续性和统一性差;(3)业务流程混乱: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独立存在,单独运行,没有清晰的主线将所有的工作流程串联整合起来;(4)信息孤岛丛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的各种系统如监测预警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妇幼保健系统等各自为政,无法有效整合。
2.1 平台用户的定位通过分析会使用平台的所有人群,在区域平台中,给所有的潜在平台用户均提供或预留端口。包括: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机构: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等;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卫生行政部门:如卫生局等;卫生相关部门:如保险、药监、计生、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如科研院校、决策机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企业等。同时,引入“信息分级”的概念,在系统内部算法中,将不同的健康信息进行分级,以便不同的用户可以访问到不同的信息,同时系统也能将不同的信息推送给不同的用户群。
2.2 整合个人健康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服务,必然会有方便快捷地获取和接受针对个人的健康信息、疾病信息、诊疗信息、评估信息的需求。因此,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与其他许多平台不同,本系统以健康档案为基础,设计并为居民预留了个人健康系统,为居民“无缝、主动、实时”参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优势。(1)居民可以享受连续的健康信息。区域信息平台自动汇总和整合各机构关于居民的健康信息,补充完善到居民健康档案中,系统可以自动生成或者整合专家、健康顾问、管理者等的意见,将健康信息进行分级,将相应级别的信息推送到居民的个人健康信息平台,并通过各种不同终端如网页、智能手机、触摸屏等进行发布。而居民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何时,也都可以随时通过各种终端查询自己的健康资料,并可以通过信息交互系统,及时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健康信息,甚至上传自己的想法建议。由此,居民参与自身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便打破了时间、空间的藩篱,从而为居民进一步实行自我管理、与信息平台进行互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居民可以享受全程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全区居民使用统一的标识,可以在健康服务机构、医疗机构中享受便捷的、全方位的危险评估、疾病诊治、医疗咨询、健康教育、医疗保健、健康保险等健康服务。而健康服务提供者,在居民前来咨询时,也能随时调阅居民的健康信息,方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机构运用区域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主动的、人性化的健康服务。(3)居民可以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可以开展专家门诊预约、远程咨询会诊、转诊、转检、慢性病跟踪随访、个性健康教育等服务,实现健康信息共享。同时,系统自动分析居民过往信息,通过行为危险因素预警、治疗安全预警、药物过敏预警、检验检查预警、生活习惯预警等有效减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风险,提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质量。
2.3 整合医疗卫生系统医院:医生可以调阅到当前居民的历次诊疗信息,居民家庭的健康信息,居民在其他医院的就诊资料;在进行远程会诊时,可以调阅到当前居民的检验单、检查报告、医学影像。在医疗系统完成的电子病历中的有用数据,可以自动提取并提交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其他业务模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可以调阅居民的所有诊疗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使其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管家”。通过查询、分析特定时间与特定范围内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状况,诊断确定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优先考虑的问题、危险因素,为制定社区卫生规划、合理分配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群健康、实施有效管理、进行科学评价提供依据。社区医生可以将公共卫生各业务条线(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需要的数据通过平台上传,并且获得区域信息平台下发的数据,完成相应社区服务,避免数据重复录入。
2.4整合公共卫生系统疾病预防控制:实时从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获取疾病个案信息,智能分析出区域群体疫情信息,实现传染病、慢病、精神病等疾病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报告。实现了方便、实时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和方案发布服务,实现业务联动。卫生监督:建立管理对象档案,通过管理对象档案实现不同机构,不同业务业间的信息共享,通过管理对象档案和居民健康档案和关联,实现将个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人群管理相统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自动调阅应急处置规范,启动相应的应急流程。健康教育:通过评估人群健康档案,获得全面、准确的疾病分布情况和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信息,有针对地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发布健康教育知识,举办健康教育活动,评价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健康知识测试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全区域的健康水平。
2.5整合卫生行政系统可以为政府提供应急指挥的信息支撑系统,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利用平台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可以实现对业务、管理有效的数据支撑。同时通过对区域在运行系统的数据进行跟踪分析,避免管理上的被动。政府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查阅区域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各种最新的统计数据,加强宏观管理,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为制定各项政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2.6 整合健康相关系统药品监测:通过区域信息平台,获得各种药品使用的有关数据,实时在线的监测不良药物事件,提供用药分析服务。社会保险:通过大量健康数据,了解医疗整体面貌,进一步制定政策,提供辅助管理。商业保险可以借助信息平台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健康档案分析,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民政康复:获取残疾人群信息,在健康档案的建设中,为该类人群建立残障专项档案、提供残疾康复管理。人口服务:整合出生人口信息、户口迁入人口信息,户口迁出的人口信息等。科研机构:为科研机构提供海量基础数据,并可以根据科研项目需求,进一步开发相应模块,方便科研应用。健康应用:平台为其他外部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应用预留了接口,方便接入其他个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设备终端。
3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信息系统模块化
通过模块化的应用,可以解决系统的扩展性问题。所有的模块与个人健康档案相关联,可以进行数据共享。相关的模块可以组合形成特定的业务系统,方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特定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以适应目前不同人群不断发展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需求。如在现有的几个系统基础上,针对企业的特殊健康教育干预需求和情况,可以整合个人健康档案、危险因素监测模块、卫生监督模块、心理干预量表模块、远程医疗模块等组合为“企业虚拟医务室”即企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系统。
3.1 健康促进系统由平台系统根据不同居民健康状况、健康素养水平推送不同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内容:包括运动处方、膳食处方、心理评测、危险因素预警;推送不同的干预活动类型:如讲课、自我管理活动、巡展、健康竞赛、宣传日活动等;推送不同的干预活动主题:如传染病、慢性病、心理卫生、妇幼保健、职业病等,以此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干预书。将居民参与的所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记录到其健康档案,每条记录包括时间、地点、类型、效果评价等。从而可以从该系统中获得该居民参与的所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的频次、内容、类型、主题等统计,并可以进一步与该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健康促进的利用水平,智能调整下阶段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推送。同时,可以通过人群健康促进分析,统计健康教育活动的覆盖面、种类、效果等。方便管理者及时在个体水平和人群水平上调整健康教育活动和健康促进策略。
3.2 慢病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个体化、菜单化。通过健康档案,动态记录辖区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和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使居民健康档案、社区医生工作平台与临床诊疗信息系统实行互联,实现数据实时提取和资源共享。患者本人、医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顾问、公共卫生人员可以依托该模块,补充、完善慢性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档案,平台将自动整合各个环节信息补充到居民健康档案中去,从而使患者的信息被牢牢掌握。该模块能实现信息化分析代替人工统计,信息实时报送,并能够根据慢性病患者不同的情况,自动推送慢病管理处方,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等干预方案。除了如手机、网站、触摸屏等常见的终端外,在全区各个乡镇设立了“健康自助检测点”,居民可以通过自助检测终端,将自助检测信息自动实时补充到患者的个人档案中去。
3.3 学校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将学校公共卫生的各项工作进行充分的梳理与整合,强化对各类资料数据的分析利用。建立以学校和学生为基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档案,将学籍管理、健康体检、缺课与就诊信息、预防接种信息、食品与饮用水安全、健康促进等各项资料通过信息化进行流程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集疾病症状监测、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查验接种证管理、伤害监测、学生营养监测与干预、心理监测预警干预等功能为一体的学校公共卫生综合性数据收集与分析平台。
多维教育模式 篇8
互联网上每天都会实时报道各地发生的新闻事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自然灾害、国家安全等方面,开源情报分析人员不仅关心事件的发展态势,而且关注各个事件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本文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主体、类型、内容等多个属性维组合成的多维频繁模式进行挖掘,从而发现各事件属性间存在的关联规则。
多维频繁模式挖掘是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的核心内容,多维关联规则最早是由Micheline Kamber、Jenny Y.Chiang等[1]在1997年提出的。他们通过构建数据立方体(Data Cube,DC)并引入用户定义的元规则来引导挖掘。此后提出的多维关联规则算法大多是利用改进的Apriori算法或FP-Growth算法对数据立方体进行分析,这些算法在尽量不牺牲大项集精度或不产生候选项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扫描数据库的次数。多维关联规则中有关多维频繁模式挖掘的现存大多方法都依赖于数据立方体的创建。而数据立方体非常不适合高维数和高维度势的关系数据库,因为数据立方体的创建、分析的时空消耗是随维数和维度势呈指数增长。虽然利用冰山或浓缩数据立方体等数据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时空消耗危机,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据立方体的消耗增长问题。
将多维关联规则应用到新闻事件多维关系数据挖掘还需要解决数据稀疏性问题。关联规则挖掘主要是挖掘出一些频繁出现的事件实体组合(例如在某个时间、地点,某主体经常参与某事件),而在相同时间、地点、发生相同事件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可能很难挖掘出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
针对数据立方体的空间消耗及新闻事件数据稀疏性等问题,本文参考文献[2]的多维索引树数据结构,并结合概念分层技术[3],提出一种面向新闻事件频繁模式挖掘的多维属性索引树(Multi-dimensional Attribute Index Tree,MAIT)模型,该数据模型既能有效存储高维数和高维度势的关系数据库,又能解决新闻事件数据稀疏问题。然后在MAIT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进行挖掘。最后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2 相关概念
根据新闻事件相关性质,定义新闻事件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的相关概念。
定义1:新闻事件多维属性关系数据库
根据新闻的定义,对于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报道,必须包含以下4类特定属性:事件时间、地点、涉及主体、事件内容。本文以四个属性为基础建立新闻事件多维属性关系数据库,数据库示例如表1所示。
新闻事件关系数据库中一条记录对应一个新闻事件,每个记录除包含新闻的四个要素属性外,还人工添加了事件类别字段,该字段说明了事件的类型。表中个别属性字段值使用“Any”表示空缺,即“Any”可能是该字段中任何合法的可能值,相当于通配符。表中内容属性值具有多值性,由事件报道中的多个关键词组成(内容项集),其它属性均为单值,因此在构建MAIT的过程中将数据信息分成两个部分:内容属性信息和非内容属性信息。非内容属性主要包括时间属性、地点属性、主体属性、类型属性,每一条事件记录对应一个非内容属性值组合。
对于给定的新闻事件数据库DT(例如表1),每个事件记录用m个属性描述,并且每一个属性值均为字符串值。下面给出新闻事件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相关定义及性质。
定义2:新闻事件属性集
新闻事件属性集是包含k个合取属性值对(谓词项)的集合,其中1≤k≤m,属性集亦可称为谓词集。
定义3:新闻事件关联规则
新闻事件关联规则是形如的蕴含式,其中属性集A=A1∧A2∧…∧Al且l<5,B=B1∧B2∧…∧Bn且n<5,Ai和Bj均是事件属性-值对,并且A∩B≠.
定义4:属性集包含关系
事件属性集A和B,包含关系表示:对于A中任一属性值对a,必有a∈B成立;真包含关系表示:对于A中任一属性值对a,必有a∈B成立,同时存在属性值对b∈B,使得成立。
定义5:属性集支持度
属性集A的频率是DT中包含该属性集的事件记录数s,如果属性集A的频率除以DT中总的事件记录数|DT|,则得到该属性集的支持度,标记为Support(A),公式如下:
定义6:频繁属性集
当某属性集的支持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最小支持度(MinSup),则称该属性集为频繁属性集。
定义7:新闻事件关联规则支持度
新闻事件关联规则的支持度即属性集A∪B的支持度,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A∪B|表示DT中包含属性集A∪B的事件记录数。
定义8:新闻事件关联规则置信度
新闻事件关联规则的置信度是指包含属性集A∪B的事件数与包含属性集A的事件数之比,记为Confidence(),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A|表示DT中包含属性集A的事件记录数。
定义9:强关联规则
强关联规则是指同时满足最小支持度(Min-Sup)和最小置信度(MinConf)的规则,即
定义10: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
当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与其对应的内容属性项集的支持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最小支持度,则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与其对应的内容属性项集共同构成一个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
定义11:反索引项
反索引项是一个2-元组R={v,p},其中v表示一个属性值,p表示一个指向下层属性值的指针。
参考文献[3],可得如下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的性质。
性质1频繁属性集的所有非空子集都是频繁的。
性质2如果一个属性集不是频繁的,则它的所有超集均不是频繁的。
推论1 如果一个非内容属性值组合(属性集)不是频繁的,则包含该属性值组合的新闻事件多维模式也不是频繁的。
3 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挖掘
基于上节的定义,本文提出一种新闻事件数据库存储结构模型:多维属性索引树(MAIT),并基于MAIT模型挖掘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该方法能够用来处理具有相当维度和维度势的新闻事件关系数据集。
3.1 多维属性索引树模型
多维属性索引树(MAIT)是一个树形结构,具备如下特征:①MAIT包含根节点、子节点、事务桶;②MAIT的根节点和所有子节点均是一个反索引项集合;③MAIT具有层次性,每个层次代表不同的属性,包含多个该属性的子节点;④事务桶是一个二-元组B={Sup,TIDs},其中频度字段Sup表示事务桶的频数,TIDs表示事件ID列表,每个事务桶对应一条树路径{Ti,Lj,Pk,Sl}(路径表示为非内容属性值组合);⑤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记录了每一个事件ID对应的事件内容项集,如001={i1,i4,i11,i34},in表示一个事件内容项。
以表1 为例,说明MAIT的创建过程。开始时,MAIT是一个空的根节点和一个空的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顺序扫描表1,逐个考察记录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中的每个属性值,如果在MAIT中存在该属性值组合的对应的一条树路径,且该路径直接和一个事务桶相关联,则将该事件ID注册到该路径的事务桶中,并对频度增加1;否则,如果MAIT中不存在该路径,则在MAIT中创建一个路径;最后,将该事务的事件ID和项集部分存入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具体创建过程:从表1中的第一条记录(事件ID:001)开始,其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中的第1个属性值是T1,MAIT中不存在其相应的反索引项,因此将T1存至根节点,并创建由根节点到一个事务桶的路径Root→A→B→C→D,该路径对应一个非内容维值组合{T1,L1,Any,S1},将频度和事件ID列表存入该路径事务桶,并将桶中事件ID其对应的内容属性包含的项集{i1,i2,i6,i13}存入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接下来顺序处理事件记录002,其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中的第1个维度是T2,因根节点中不存在T2反索引项,所以将T2存至根节点,并创建由根节点到一个事务桶的路径,该路径对应为{T2,Any,P1,S2},将频度和事件ID列表存入事务桶,并将桶中事件ID及其对应的内容属性包含的项集{i1,i2,i5,i7,i9}存入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依次顺序处理表1中的记录,直到事件005;事件记录005中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T2,L3,P1,S2}的第1 个属性值也为T2,由于通配符“Any”的存在,使得路径{T2,Any,P1,S2;1;002}满足记录005 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因此需要更新路径{T2,Any,P1,S2}对应的事务桶中频度和事件ID列表字段值,记录005第二个维度值为L3,而MAIT中不存在{T2,L3,P1,S2}对应的路径,所以将L3加入到节点H,并增加路径{L3,P1,S2},将频度和事件ID列表存入事务桶,并将事件ID及其对应的内容属性包含的项集存入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如此类推,当原始数据表中所有的事件记录处理完毕时,即可得到表1对应的多维属性索引树,结果如图1所示。
多维属性索引树具有很好的灵活性,能够方便的进行更新。当一个新的数据集到来时,逐一将每条新记录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加至MAIT中,删除则执行相反的过程,由根节点到事务桶节点递归的检查是否存在有待删除的反索引项,如果有则将其删除。无论是添加还是删除都无须对现存的MAIT数据结构进行重建。不仅如此,还可以向MAIT中加进新的维度,该操作相当于向MAIT引入新的层次,可直接实现。
3.2 多维属性索引树的概念分层
概念分层即对属性维度定义一个映射序列,将底层属性值概念映射到更一般的较高层属性值概念。例如考虑地点维的概念分层,假设有四条记录的地点维值分别是长沙、株洲、湘潭和郴州,这些地点是在“城市”概念层,这些地点是不同的,但是将这些城市名称通过概念分层映射到高一级的省份概念层,则四条记录的地点属性值全变成了湖南,这样四条记录的地点名全相同。参考文献[4]定义的映射序列,可以将时间、地点、主体、类别属性值进行概念泛化,这样使得许多属性值组合的频数相应增加,从而能够挖掘出一部分强关联规则,这部分关联规则是从底层属性值概念层得不到的。通过概念分层定义的映射序列,将底层属性值映射到高层属性值后,相应的多维属性索引树结构也要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主要就是将同一节点反索引项集中部分不同属性值进行泛化或合并,相应索引树结构发生变化,部分路径可能需要合并,对应的事务桶存储的事件ID列表也需要合并且频数相加。
下面利用图1展示的多维属性索引树进行概念分层应用说明。假设通过概念泛化,地点层节点H中L2和L3反索引项对应的属性值被泛化到一个高层的属性值L11,则将L11取代节点H中的L2和L3,因此需要将节点I和J的节点项集合并成一个节点项集K,即{P1,P2,Any},其中I中的P2和J中的P2合并成一个反索引项,并将P2的指针同时指向下层的对应的S1和S2,将L11的指针指向节点I和J合并后的节点项集K。同样可以假设类别层C节点中的S1和S3被泛化到同一维值S19,则将S19取代C节点中的S1和S3,并将S1和S3对应的事务桶合并成一个事务桶,从而得新事务桶{3;001,003,007},通过以上步骤将图1进行概蓬泛化后得到图2的多维属性索引树结构。
3.3 基于MAIT的多维频繁模式挖掘
构建多维属性索引树后,即可进行频繁非内容属性集挖掘。假定用户想从图1所示的多维属性索引树中发现所有的频繁非内容属性值组合集,且设定最小支持度为2。首先搜索MAIT,找到所有事务桶的频度大于或等于2的桶,每个桶到根节点存在唯一一条路径,该路径上的所有反索引项对应属性值集合就构成一个频繁非内容属性集。这些桶分别是:{2;003,007},{2;008,011},{2;002,005},{2;004,010}。然后把每个捅的事件ID列表中的事件ID和其内容属性项集当成一个子数据库,利用文献[3]中的FP-growth树方法从每个子数据库中挖掘频繁内容项。最后,将频繁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和其对应的频繁内容项组装,即得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挖掘结果并输出。
3.4 新闻事件多维关联规则提取
根据3.2节得到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集后,提取关联规则就相对比较容易了,关联规则提取过程分为两步:①对于每个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FP,求出其所有多维频繁模式的非空子集;②对于多维频繁模式FP的每个非空子集FPsub,根据定义8计算规则FPsub(FP-FPsub)的置信度。
根据得到的FP及置信度,以及关联规则的定义知:多维频繁模式中大于最小置信度的规则为强关联规则。
4 实验分析
实验数据为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GTD)[5]中的真实数据。GTD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恐怖主义研究应对协会管理的免费开放的一个公共数据库,该数据库详细记录了1970年初至2011年底世界范围内发生的104689起恐怖袭击事件。GTD中的数据存储在Excel表中,表的一行就是一条恐怖袭击事件记录,表中记录包含一百多个字段。本文选取2010~2011年的1423条记录中的的时间、地点、恐怖分子组织、袭击事件类别、事件概述内容构建新闻事件多维关系数据表,这些记录的“summary”字段值不为空。
本文实验首先开发了一个小的原型系统,用于展示基于多维属性索引树存储的实验数据,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的时间属性概念层是月,地点概念层是城市,主体概念层是群体(组织)。然后在图3的数据结构上再进行本文的多维频繁模式挖掘相关算法的性能实验分析。
对比实验主要对MAIT数据结构模型及数据立方体结构模型应用到多维频繁模式挖掘的性能进行比较,其中基于数据立方体的频繁模式挖掘算法参考文献[6]。随着数据集大小的变化,扫描数据立方体和处理扫描得到的数据集的时间开销会有显著变化,需要的存储空间也会有很大变化,同时,挖掘的频繁模式数量是由关联规则的最小支持度决定,因此数据集大小和最小支持度都是影响频繁模式挖掘性能的重要因素。本实验从数据集数量和最小支持度设置两方面来对两种数据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分析事物数(Num of Tran)变化对频繁模式挖掘的性能(Run Time)影响。实验将支持度设置为0.1%,即支持度频度为2,事物数从200变化至1400,变化步长为200。通过对基于MAIT和基于数据立方体(DC)的频繁模式挖掘,得到不同事物数时两组实验的时间消耗数据,建立两组实验数据曲线图,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基于DC和MAIT两种数据结构模型的频繁模式挖掘都随着事务数的增大而增大,并且数据立方体数据结构受事务数量的影响较大,曲线变化明显。但在事务数很小的时候,基于DC的挖掘算法要略优于基于MAIT的挖掘算法,因为MAIT建树需要一定时间,且时间较稳定,受事务数影响不大,而基于数据立方体算法在事务数很小时,效率很高。
接下来分析最小支持度(MinSup)变化对频繁模式挖掘的性能影响。实验将支持度设置为七种不同值,分别是0.1%、0.2%、0.3%、0.5%、0.8%、1%、2%.在7种不同支持度时分别对基于MAIT和基于数据立方体(DC)的频繁模式进行挖掘,得到两种数据模型对应的时间消耗数据,建立实验结果曲线图,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支持度的增大,两种数据模型对应的算法的运行时间均在减少,因为随着支持度变大,得到的多维频繁模式集将相应减少,从而处理多维频繁模式集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可以看出,基于数据立方体的挖掘算法受支持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因为支持度很小时,算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处理候选频繁模式集。
5 结论
本文对新闻事件多维关联规则中的频繁模式发现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多维属性索引树的新闻事件频繁模式挖掘方法。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数据立方体时间消耗增长以及新闻事件数据稀疏的问题。通过与传统的数据立方体方法相比,本文方法能够以较少的时间消耗快速地挖掘出关系数据库中的多维频繁模式。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多维属性索引树的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挖掘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新闻事件属性建立多维关系数据库,然后将属性集按其特性分成非内容属性集和内容属性集两部分,依据非内容属性集创建多维属性索引树,同时利用概念分层对索引树属性进行概念泛化,以解决数据稀疏问题;最后基于多维索引树挖掘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通过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多维教育模式 篇9
音乐教学模式是指以音乐教学理论为基础, 为了实现特定的音乐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基本框架。音乐教学模式由多维要素构成, 根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相关理论, 可将音乐教学模式分为情感模式、行为模式和认识模式三大类别。其中, 情感模式的教学目标为陶冶学生艺术情操, 使学生主动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行为模式的教学目标为丰富学生音乐知识,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 并能够将音乐知识和技能运用到音乐实践中;认知模式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取音乐知识,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由此可见, 音乐教学必须以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主线, 精心构建音乐教学模式,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为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
1.互动式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是一项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沟通的活动, 为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活跃学生的音乐思维, 教师应当采取积极互动式教学模式, 使学生尽快进入到音乐学习状态。例如, 在乐理教学中, 教师可适当增加节奏练习, 让学生利用身体动作拍节奏, 激发学生的兴趣, 既利于巩固学生对节奏的掌握, 又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融入趣味性的练声方法, 让学生感觉到唱歌是件很愉快、很轻松的事情;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可提供给学生模仿表演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实践表演, 体会音乐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营造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 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 使学生乐于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2.主体性教学模式。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组织设计教学活动, 使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 教师针对学生乐理知识不足的现状, 可适当增加乐理知识讲解, 如曲式结构、节奏、音名和唱名等, 为学生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欣赏音乐作品、学唱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增添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的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再次, 教师可创新音乐欣赏的教学方式, 将本校学生歌唱演出的视频资料作为音乐欣赏的对象, 让学生分析身边人的音乐作品, 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3.情境化教学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使学生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师应当运用情境化教学模式, 使学生切身体会音乐的魅力, 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向学生展示中外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 为学生创设音乐学习情境, 增加学生对音乐多元文化的了解。例如, 在教学《走进西藏》一课时,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坐上火车去拉萨》的MV视频作为课堂导入内容, 让学生跟着MV视频一起唱这首歌, 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后, 教师再向学生展示西藏同胞的服饰、建筑、生活习惯、节日、劳动等相关视频资料, 加深学生对藏族文化的理解。这样一来, 学生在学唱《走进西藏》时就能够感受到歌曲的意境, 并投入自己的情感, 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
4.网络化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初中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平台, 加大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 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将音乐学习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因此, 教师可创新网络化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建网络学习环境。首先, 教师可设计一个音乐主题, 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在网页上搜寻相关音乐和图片, 而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集音乐、图片、文字于一体的课件, 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其次, 教师可根据音乐课程教学需要, 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有关音乐知识的游戏类软件, 让学生通过音乐游戏软件巩固节奏、乐器、五线谱、音符等相关知识。
三、结论
总而言之,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尊重学生音乐学习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使音乐教学成为实现美育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结合音乐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 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设计组织教学活动, 不断创新音乐教学模式, 使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邓晓静.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新课标下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索[J].音乐天地.2008 (7)
[2]袁科.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7 (11)
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维探究 篇10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分类
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适合的学习方式,将新授课教学模式大体分成四类:
(1)接受式教学:
适用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都缺乏的内容。本教学模式主要教学内容是由教师讲授完成,在讲授过程中或完成后,将教学内容中那些对学生的认知造成困难的、不易理解的、易错、易混淆的部分,以问题形式展现,让学生(一般为多个)进行解释、说明或修正。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提升,最终学习内容形成内化(同化或顺应),完成意义建构。
(2)体验式教学:
适用于学生有部分日常生活的经验但不全面,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背景较缺乏的内容。本教学模式核心是“体验”,关键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即帮助学生知识建构的最主要手段是让学生在还原知识认知过程中进行充分的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材料。这时,他原有的知识背景就会起到帮助思考、辨析、论证、推理的作用,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
适用于探究式教学内容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在教学资源能够提供保障的前提下,能够在课堂环境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确定具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学习目标(任务驱动),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任务或学习目标的问题由教师提出,而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分析论证等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这些过程中只需组织或点拨,对学生正确的方法和行为加以肯定,对错误或不完善的部分组织学生继续探讨或修正,而交流评估环节则由师生共同完成。
(4)学生自学、自讲式教学:
适用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非常充分的内容,学生自学起来非常容易。即使不经过体验和探究,学生也能轻松理解。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异同点
以上四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初中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特点与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而建立的一套较完备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几乎涵盖了初中物理新授课的全部类型。每一种教学模式既有各自的特点和教学核心,又有一些相同之处。
四种教学模式的相同点:
1. 都符合新课程理念,即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四种教学模式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层层递进的任务或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聆听、观察、操作、思考,但问题的最终结论全是由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总结、归纳等手段自己得出的,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出面解释、澄清并提升。
2. 都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该种教学模式的班级,其学生表现出了在物理学习中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
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图片、影像资料、拓展性阅读资料、物理学史的内容,等等。
4. 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协作、讨论的形式,因此都要注意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放弃权威态度,鼓励学生发现、质疑,尊重学生的观点,亦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开放思维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爱护。
四种教学模式的不同点:
1.四种教学模式的分类不同主要是由于学生的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不同造成的。针对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都缺乏的内容适合接受式教学模式,这些内容一般特点是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很少而理论性较强。针对学生有部分经验而知识背景较缺乏的内容适合体验式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知识背景丰富的内容适合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两类教学模式在初中教材中所占比例最多,多为物理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而自学、自讲式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学生经验背景、知识背景都丰富的内容,并且认知要求较低,多为记忆、背诵或简单的应用的知识。
2.四种教学模式的核心不同。接受式教学模式核心是“接受”,以教师讲为主;体验式教学模式核心是“体验”,关键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探究式教学模式核心是“探究”,关键是让学生经过探索发现知识;而自学、自讲式教学模式核心是“自学”。
3.四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不同。接受式、体验式、探究式、自学自讲式四个层次,层层递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逐层提高。
多维教育模式 篇11
在小学英语课堂学习中,我所教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高。在课堂上,学生胆小拘谨、不善言谈,不敢用英语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二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事物会有好奇心,但这种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难度的增加都会使学生的兴趣降低。三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在课堂上不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经常会被其他事物分心,以至于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理解不深。
针对以上情况,根据我市“展示+评价”7321优效教学策略的实践运用,我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做了大量探索,探索出了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多种做法,最后,我利用儿童喜欢动的天性,确立了“多维互动”五步教学模式。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寓教于乐,寓教于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师生活动、生生活动(包括pair work,group work和全班活动中的个体之间的活动)和小组之间的交流活动和汇报展示。
从形式上看,多维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部分。其中师生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全体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生生互动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组与组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全体的互动等。从实质上看,该模式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优生与差生之间的信息处理。因此,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从个体到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从小组到个人的互动;增强优生与差生之间的互动等。通过这种无缝隙的互动交流,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和个体评价互相补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的效益。
这种“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具体操作如下。
一、热身展示,激发兴趣
这是一个热身复习活动,是英语学习前必不可少的活动。教师利用课前热身复习,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合学习英语的环境,让学生从母语的环境中尽快进入英语的学习环境。在进行课堂学习时,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能很快产生兴趣,并有想用英语表达的欲望。它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也可以是个体活动展示,个体展示要注重将机会让给学习能力水平稍差一点的学生,在展示后要大张旗鼓地表扬,以促进这种学生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展示的内容可以是唱英语歌曲,猜谜语,说绕口令等等,总之是和上节英语课有关的或和本节英语课内容有关的,可以由已知引出未知。
二、新课呈现,初步感知
这是学生初步感知新语言点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以最直接、最清楚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并模仿,必要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因为它是一个重要的输入过程,所以,教师必须要保证它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英语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运用所学英语,提高英语交流能力。在这个环节里所涉及的活动多数为师生活动,此时学生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三、寓教于乐,互动交流
本环节是学生反复理解新语言点,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大量互动活动开展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采用各种活动,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开展互动活动,活动要求不可太难,要有趣,又能训练语言。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说,这种机械训练必须体现在活动形式上,必须要有趣,学生才乐学,主要学习形式为听听做做、听听找找、抢答、表演、竞赛、模仿等等。这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要采用展示和评价的方式来开展。
四、合作交流,拓展运用
本环节是把学生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的环节,是学生达到兴奋高潮的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里通过不同的互动形式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交际能力,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倡导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学生在执行教师设置的明确任务过程中,通过调查、实践、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发展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2.鼓励创新展示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愿结合,创新对话表演,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及创新能力。
3.加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在本环节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拓展语言,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形式有表演课文、改编对话、调查采访、情境表演、话题讨论等。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本环节既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既有小组评价,也有个体评价,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互动活动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根据互动活动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布置层次性的作业,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比较容易地完成作业过程中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通过这种贯穿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多维互动”五步教学模式,结合我市“展示+评价”7321优效教学策略的有关做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浓厚,大胆自信地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并不断提升学习运用能力。
实施一学期以来,我所教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性和自信心明显提高,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互助、探究能力和竞争意识逐渐增强,集体荣誉感强烈,并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英语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减少了两极分化几率,促进了学生的均衡发展。
多维实践英语教学模式框架初探 篇12
2007年制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说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要求》同时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在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优秀部分的基础上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融合的原则,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多年来,我校在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方面提出了很多新思路,实践了很多新举措,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成绩斐然。但由于我校师生比比较大,采用的多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在六十人左右,而大学英语的课时量又在不断减少,加之90后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缺乏明确学习目标等个性特点,要调动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实现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仅仅依靠教师单一的课堂讲授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如何建构适合目前新形势的大学英语教学新的模式,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改革的最终目标,成为了本项课题研究的关注点。
二、理论基础
Holec( 1981) 最早把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 并认为自主学习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能力。Holec认为外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语言和交际能力,还要帮助他们获得自主,即独立主动学习的能力或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Dickinson ( 1987) 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 Gardner( 1999) 认为自主学习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逐步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从事各种学习活动、解决各种学习问题的技巧和策略,而且能够使其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监控学习过程并自我评估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Johnson( 1989) 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大家通过共同工作来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王坦( 2004) 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研究证明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构建的一种学习环境,对语言教学不仅有显著的影响和意义,同时也能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几乎对所有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的因素都产生戏剧般的积极影响,它能有效降低课堂语言学习的焦虑感,提高了学习者的语言准确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参与度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促进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Oxford,1990; Assinder,1991; Thomson,1998; 徐锦芬, 2013) 。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Burner ( 1990) 认为规则、原理不应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而应是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对象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发现的。 这与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要达成的目标是完全吻合的。
语言是一种技巧,依赖于所养成的语言习惯,获得这种无意识的语言习惯唯一的途径是不断地语言实践。Krashen( 1985) 的语言学习输入假设认为,语言能力的发展取决于可理解的输入,语言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不断接触可理解性输入后自然形成的。而Swain( 1985) 则根据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结果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设,她认为仅靠语言输入还不足以使外语学习者获得语言使用的流利性和准确性。语言输入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要使学习者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仅靠可理解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可理解输出。学生要充分利用现有语言资源,需要对将要输出的语言进行思考,使其更确切,更连贯,更得体。只有这样,语言学习才能从语义加工过程过渡到句法加工过程。针对在中国课堂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如何应用输出假设理论的问题,Swain在一次访谈中建议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使用英语的机会。可理解输出在外语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外语学习者需要有机会去发展正确的语言运用,锻炼表达语言能力。通过运用输出语言的手段,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句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促使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地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
研究表明体现一个具有自主性的英语教学模式须要具备5个要素: ( 1) 以互动为机制,( 2) 以输出为目的,( 3) 以思想为交流内,( 4) 以运作为课堂教学手段,( 5) 以可学为互动交流的副产品( 梁正溜2004) 。
三、基本模式框架
基于以上理论,本研究提出多维实践英语教学模式。
所谓多维实践教学模式即“以任务为基础,以合作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输出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具体而言,此模式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课内任务布置,课外自主学习,课内课外小组合作,课内输出实践。在此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以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学生在课外首先以自主学习方式主动搜寻相关学习资料,自行解决学习任务中的问题和难点,而后借助教师的指导, 依托小组合作机制,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对语言点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主动建构学习任务的语言意义,最后通过课堂输出实践环节将所掌握的学习内容予以讲解展示,再一次与其他组同学所学内容相碰撞以实现语言的正确理解和输出。在实施此教学模式过程中要有效地充分调动各种要素,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教学过程活动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 富有个性地,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协作等方面都有所收获。让学生通过合作与实践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语言的有效使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同时要适当补充并扩展语言知识。
四、特点
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特点是生生协作、师生互补、自学与导学相结合、课堂内外相互辅助。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造力,培养其合作精神。
多维实践模式不仅对学生有一定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学习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大胆的表演者、有效的语言使用者、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者。而教师是教学整体活动的组织者、严谨的督导者、学生信赖的解惑者。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四个阶段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
由于90后大学生从整体来讲基本掌握了英语的基本知识,具备了基本的自觉能力和认知能力,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有着强烈的热爱,但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对英语的兴趣差距甚远。此种教学模式恰好迎合了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心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多媒体教育技术和网络的支持下,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培养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意识,刺激和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参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主动构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 从而在大脑中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完成对语言使用规则的认知和外化,实现由“老师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的过程。通过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采用有效的方法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达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必然选择。
摘要:学习者自主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也是多年来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提出了多维实践英语教学模式,并对其理论基础、框架构建及特点进行了进一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