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教学模式

2024-10-04

多维教学模式(共12篇)

多维教学模式 篇1

1 引言

互联网上每天都会实时报道各地发生的新闻事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自然灾害、国家安全等方面,开源情报分析人员不仅关心事件的发展态势,而且关注各个事件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本文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主体、类型、内容等多个属性维组合成的多维频繁模式进行挖掘,从而发现各事件属性间存在的关联规则。

多维频繁模式挖掘是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的核心内容,多维关联规则最早是由Micheline Kamber、Jenny Y.Chiang等[1]在1997年提出的。他们通过构建数据立方体(Data Cube,DC)并引入用户定义的元规则来引导挖掘。此后提出的多维关联规则算法大多是利用改进的Apriori算法或FP-Growth算法对数据立方体进行分析,这些算法在尽量不牺牲大项集精度或不产生候选项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扫描数据库的次数。多维关联规则中有关多维频繁模式挖掘的现存大多方法都依赖于数据立方体的创建。而数据立方体非常不适合高维数和高维度势的关系数据库,因为数据立方体的创建、分析的时空消耗是随维数和维度势呈指数增长。虽然利用冰山或浓缩数据立方体等数据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时空消耗危机,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据立方体的消耗增长问题。

将多维关联规则应用到新闻事件多维关系数据挖掘还需要解决数据稀疏性问题。关联规则挖掘主要是挖掘出一些频繁出现的事件实体组合(例如在某个时间、地点,某主体经常参与某事件),而在相同时间、地点、发生相同事件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可能很难挖掘出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

针对数据立方体的空间消耗及新闻事件数据稀疏性等问题,本文参考文献[2]的多维索引树数据结构,并结合概念分层技术[3],提出一种面向新闻事件频繁模式挖掘的多维属性索引树(Multi-dimensional Attribute Index Tree,MAIT)模型,该数据模型既能有效存储高维数和高维度势的关系数据库,又能解决新闻事件数据稀疏问题。然后在MAIT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进行挖掘。最后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2 相关概念

根据新闻事件相关性质,定义新闻事件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的相关概念。

定义1:新闻事件多维属性关系数据库

根据新闻的定义,对于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报道,必须包含以下4类特定属性:事件时间、地点、涉及主体、事件内容。本文以四个属性为基础建立新闻事件多维属性关系数据库,数据库示例如表1所示。

新闻事件关系数据库中一条记录对应一个新闻事件,每个记录除包含新闻的四个要素属性外,还人工添加了事件类别字段,该字段说明了事件的类型。表中个别属性字段值使用“Any”表示空缺,即“Any”可能是该字段中任何合法的可能值,相当于通配符。表中内容属性值具有多值性,由事件报道中的多个关键词组成(内容项集),其它属性均为单值,因此在构建MAIT的过程中将数据信息分成两个部分:内容属性信息和非内容属性信息。非内容属性主要包括时间属性、地点属性、主体属性、类型属性,每一条事件记录对应一个非内容属性值组合。

对于给定的新闻事件数据库DT(例如表1),每个事件记录用m个属性描述,并且每一个属性值均为字符串值。下面给出新闻事件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相关定义及性质。

定义2:新闻事件属性集

新闻事件属性集是包含k个合取属性值对(谓词项)的集合,其中1≤k≤m,属性集亦可称为谓词集。

定义3:新闻事件关联规则

新闻事件关联规则是形如的蕴含式,其中属性集A=A1∧A2∧…∧Al且l<5,B=B1∧B2∧…∧Bn且n<5,Ai和Bj均是事件属性-值对,并且A∩B≠.

定义4:属性集包含关系

事件属性集A和B,包含关系表示:对于A中任一属性值对a,必有a∈B成立;真包含关系表示:对于A中任一属性值对a,必有a∈B成立,同时存在属性值对b∈B,使得成立。

定义5:属性集支持度

属性集A的频率是DT中包含该属性集的事件记录数s,如果属性集A的频率除以DT中总的事件记录数|DT|,则得到该属性集的支持度,标记为Support(A),公式如下:

定义6:频繁属性集

当某属性集的支持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最小支持度(MinSup),则称该属性集为频繁属性集。

定义7:新闻事件关联规则支持度

新闻事件关联规则的支持度即属性集A∪B的支持度,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A∪B|表示DT中包含属性集A∪B的事件记录数。

定义8:新闻事件关联规则置信度

新闻事件关联规则的置信度是指包含属性集A∪B的事件数与包含属性集A的事件数之比,记为Confidence(),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A|表示DT中包含属性集A的事件记录数。

定义9:强关联规则

强关联规则是指同时满足最小支持度(Min-Sup)和最小置信度(MinConf)的规则,即

定义10: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

当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与其对应的内容属性项集的支持度大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最小支持度,则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与其对应的内容属性项集共同构成一个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

定义11:反索引项

反索引项是一个2-元组R={v,p},其中v表示一个属性值,p表示一个指向下层属性值的指针。

参考文献[3],可得如下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的性质。

性质1频繁属性集的所有非空子集都是频繁的。

性质2如果一个属性集不是频繁的,则它的所有超集均不是频繁的。

推论1 如果一个非内容属性值组合(属性集)不是频繁的,则包含该属性值组合的新闻事件多维模式也不是频繁的。

3 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挖掘

基于上节的定义,本文提出一种新闻事件数据库存储结构模型:多维属性索引树(MAIT),并基于MAIT模型挖掘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该方法能够用来处理具有相当维度和维度势的新闻事件关系数据集。

3.1 多维属性索引树模型

多维属性索引树(MAIT)是一个树形结构,具备如下特征:①MAIT包含根节点、子节点、事务桶;②MAIT的根节点和所有子节点均是一个反索引项集合;③MAIT具有层次性,每个层次代表不同的属性,包含多个该属性的子节点;④事务桶是一个二-元组B={Sup,TIDs},其中频度字段Sup表示事务桶的频数,TIDs表示事件ID列表,每个事务桶对应一条树路径{Ti,Lj,Pk,Sl}(路径表示为非内容属性值组合);⑤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记录了每一个事件ID对应的事件内容项集,如001={i1,i4,i11,i34},in表示一个事件内容项。

以表1 为例,说明MAIT的创建过程。开始时,MAIT是一个空的根节点和一个空的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顺序扫描表1,逐个考察记录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中的每个属性值,如果在MAIT中存在该属性值组合的对应的一条树路径,且该路径直接和一个事务桶相关联,则将该事件ID注册到该路径的事务桶中,并对频度增加1;否则,如果MAIT中不存在该路径,则在MAIT中创建一个路径;最后,将该事务的事件ID和项集部分存入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具体创建过程:从表1中的第一条记录(事件ID:001)开始,其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中的第1个属性值是T1,MAIT中不存在其相应的反索引项,因此将T1存至根节点,并创建由根节点到一个事务桶的路径Root→A→B→C→D,该路径对应一个非内容维值组合{T1,L1,Any,S1},将频度和事件ID列表存入该路径事务桶,并将桶中事件ID其对应的内容属性包含的项集{i1,i2,i6,i13}存入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接下来顺序处理事件记录002,其非内容属性值组合中的第1个维度是T2,因根节点中不存在T2反索引项,所以将T2存至根节点,并创建由根节点到一个事务桶的路径,该路径对应为{T2,Any,P1,S2},将频度和事件ID列表存入事务桶,并将桶中事件ID及其对应的内容属性包含的项集{i1,i2,i5,i7,i9}存入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依次顺序处理表1中的记录,直到事件005;事件记录005中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T2,L3,P1,S2}的第1 个属性值也为T2,由于通配符“Any”的存在,使得路径{T2,Any,P1,S2;1;002}满足记录005 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因此需要更新路径{T2,Any,P1,S2}对应的事务桶中频度和事件ID列表字段值,记录005第二个维度值为L3,而MAIT中不存在{T2,L3,P1,S2}对应的路径,所以将L3加入到节点H,并增加路径{L3,P1,S2},将频度和事件ID列表存入事务桶,并将事件ID及其对应的内容属性包含的项集存入事件内容属性值数组;如此类推,当原始数据表中所有的事件记录处理完毕时,即可得到表1对应的多维属性索引树,结果如图1所示。

多维属性索引树具有很好的灵活性,能够方便的进行更新。当一个新的数据集到来时,逐一将每条新记录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加至MAIT中,删除则执行相反的过程,由根节点到事务桶节点递归的检查是否存在有待删除的反索引项,如果有则将其删除。无论是添加还是删除都无须对现存的MAIT数据结构进行重建。不仅如此,还可以向MAIT中加进新的维度,该操作相当于向MAIT引入新的层次,可直接实现。

3.2 多维属性索引树的概念分层

概念分层即对属性维度定义一个映射序列,将底层属性值概念映射到更一般的较高层属性值概念。例如考虑地点维的概念分层,假设有四条记录的地点维值分别是长沙、株洲、湘潭和郴州,这些地点是在“城市”概念层,这些地点是不同的,但是将这些城市名称通过概念分层映射到高一级的省份概念层,则四条记录的地点属性值全变成了湖南,这样四条记录的地点名全相同。参考文献[4]定义的映射序列,可以将时间、地点、主体、类别属性值进行概念泛化,这样使得许多属性值组合的频数相应增加,从而能够挖掘出一部分强关联规则,这部分关联规则是从底层属性值概念层得不到的。通过概念分层定义的映射序列,将底层属性值映射到高层属性值后,相应的多维属性索引树结构也要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主要就是将同一节点反索引项集中部分不同属性值进行泛化或合并,相应索引树结构发生变化,部分路径可能需要合并,对应的事务桶存储的事件ID列表也需要合并且频数相加。

下面利用图1展示的多维属性索引树进行概念分层应用说明。假设通过概念泛化,地点层节点H中L2和L3反索引项对应的属性值被泛化到一个高层的属性值L11,则将L11取代节点H中的L2和L3,因此需要将节点I和J的节点项集合并成一个节点项集K,即{P1,P2,Any},其中I中的P2和J中的P2合并成一个反索引项,并将P2的指针同时指向下层的对应的S1和S2,将L11的指针指向节点I和J合并后的节点项集K。同样可以假设类别层C节点中的S1和S3被泛化到同一维值S19,则将S19取代C节点中的S1和S3,并将S1和S3对应的事务桶合并成一个事务桶,从而得新事务桶{3;001,003,007},通过以上步骤将图1进行概蓬泛化后得到图2的多维属性索引树结构。

3.3 基于MAIT的多维频繁模式挖掘

构建多维属性索引树后,即可进行频繁非内容属性集挖掘。假定用户想从图1所示的多维属性索引树中发现所有的频繁非内容属性值组合集,且设定最小支持度为2。首先搜索MAIT,找到所有事务桶的频度大于或等于2的桶,每个桶到根节点存在唯一一条路径,该路径上的所有反索引项对应属性值集合就构成一个频繁非内容属性集。这些桶分别是:{2;003,007},{2;008,011},{2;002,005},{2;004,010}。然后把每个捅的事件ID列表中的事件ID和其内容属性项集当成一个子数据库,利用文献[3]中的FP-growth树方法从每个子数据库中挖掘频繁内容项。最后,将频繁的非内容属性值组合和其对应的频繁内容项组装,即得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挖掘结果并输出。

3.4 新闻事件多维关联规则提取

根据3.2节得到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集后,提取关联规则就相对比较容易了,关联规则提取过程分为两步:①对于每个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FP,求出其所有多维频繁模式的非空子集;②对于多维频繁模式FP的每个非空子集FPsub,根据定义8计算规则FPsub(FP-FPsub)的置信度。

根据得到的FP及置信度,以及关联规则的定义知:多维频繁模式中大于最小置信度的规则为强关联规则。

4 实验分析

实验数据为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GTD)[5]中的真实数据。GTD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恐怖主义研究应对协会管理的免费开放的一个公共数据库,该数据库详细记录了1970年初至2011年底世界范围内发生的104689起恐怖袭击事件。GTD中的数据存储在Excel表中,表的一行就是一条恐怖袭击事件记录,表中记录包含一百多个字段。本文选取2010~2011年的1423条记录中的的时间、地点、恐怖分子组织、袭击事件类别、事件概述内容构建新闻事件多维关系数据表,这些记录的“summary”字段值不为空。

本文实验首先开发了一个小的原型系统,用于展示基于多维属性索引树存储的实验数据,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的时间属性概念层是月,地点概念层是城市,主体概念层是群体(组织)。然后在图3的数据结构上再进行本文的多维频繁模式挖掘相关算法的性能实验分析。

对比实验主要对MAIT数据结构模型及数据立方体结构模型应用到多维频繁模式挖掘的性能进行比较,其中基于数据立方体的频繁模式挖掘算法参考文献[6]。随着数据集大小的变化,扫描数据立方体和处理扫描得到的数据集的时间开销会有显著变化,需要的存储空间也会有很大变化,同时,挖掘的频繁模式数量是由关联规则的最小支持度决定,因此数据集大小和最小支持度都是影响频繁模式挖掘性能的重要因素。本实验从数据集数量和最小支持度设置两方面来对两种数据结构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分析事物数(Num of Tran)变化对频繁模式挖掘的性能(Run Time)影响。实验将支持度设置为0.1%,即支持度频度为2,事物数从200变化至1400,变化步长为200。通过对基于MAIT和基于数据立方体(DC)的频繁模式挖掘,得到不同事物数时两组实验的时间消耗数据,建立两组实验数据曲线图,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基于DC和MAIT两种数据结构模型的频繁模式挖掘都随着事务数的增大而增大,并且数据立方体数据结构受事务数量的影响较大,曲线变化明显。但在事务数很小的时候,基于DC的挖掘算法要略优于基于MAIT的挖掘算法,因为MAIT建树需要一定时间,且时间较稳定,受事务数影响不大,而基于数据立方体算法在事务数很小时,效率很高。

接下来分析最小支持度(MinSup)变化对频繁模式挖掘的性能影响。实验将支持度设置为七种不同值,分别是0.1%、0.2%、0.3%、0.5%、0.8%、1%、2%.在7种不同支持度时分别对基于MAIT和基于数据立方体(DC)的频繁模式进行挖掘,得到两种数据模型对应的时间消耗数据,建立实验结果曲线图,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支持度的增大,两种数据模型对应的算法的运行时间均在减少,因为随着支持度变大,得到的多维频繁模式集将相应减少,从而处理多维频繁模式集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可以看出,基于数据立方体的挖掘算法受支持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因为支持度很小时,算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处理候选频繁模式集。

5 结论

本文对新闻事件多维关联规则中的频繁模式发现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多维属性索引树的新闻事件频繁模式挖掘方法。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数据立方体时间消耗增长以及新闻事件数据稀疏的问题。通过与传统的数据立方体方法相比,本文方法能够以较少的时间消耗快速地挖掘出关系数据库中的多维频繁模式。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多维属性索引树的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挖掘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新闻事件属性建立多维关系数据库,然后将属性集按其特性分成非内容属性集和内容属性集两部分,依据非内容属性集创建多维属性索引树,同时利用概念分层对索引树属性进行概念泛化,以解决数据稀疏问题;最后基于多维索引树挖掘新闻事件多维频繁模式。通过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新闻事件关系数据库,多维频繁模式,多维属性索引树,数据立方体

多维教学模式 篇2

(315100)浙江省宁波中学纪勇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高教园区学府路61号

2004年秋季开始,我们进行多维互动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实际效果,现将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以就正于方家。

课题开始时,我们做了调查统计,2004年以前七年学生发表作文49篇,2005年2月至今学生发表作文148篇;2003年教代会公布全校教师全年发表文章65篇,2005年至今仅语文组教师发表文章163篇。语文学科教学的环境正在得到进一步优化,学生整个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学习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以说,这个研究的最大意义是在逐渐改变着一种研究和学习的风气。一个外地的学生通过北仑的一个亲戚给我们写信,要求到我们学校上学,培养写作特长,称我们学校文科教学成绩显著。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鼓励我们:在探索一条读写共进的有效途径。山西教育出版社《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杂志2007年1、2期以专辑的形式隆重推出该课题成果。其主编说:“当我读到宁波中学‘多维互动作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的材料时,我激动了,我要用做专辑这样的形式张扬这种行动。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构建三个范式。

1.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四互动范式。

(1)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范式。我们首先实践改变教师的形象,让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一根活的标杆,同时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生活在他们的写作生活之中的朋友。过去,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判。我们试着改变这种教师自以为高高在上,实际形象却令学生怀疑的状况。教师与学生一起商讨明确学习任务,交流自己的写作选题,探讨写作方法,然后各自写作,利用多种渠道、途径进行评价,不仅教师评学生的作文,学生也评学生的作文,学生还评教师的作文。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作文,教师自己也发表作文。大家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互相感受对方的新颖或深度,机巧或厚重。教师现身说法,增强指导针对性和亲切感,学生在实践中也感到原来老师和我们一样,写作并不神秘,从而增强写作

信心。两年多,我们教师与学生发表文章几乎是同步增长,都是100多篇。大家似乎初步形成竞赛的格局。学生看到老师的文章后的效果,不仅仅是一个“示范”所能概括得了的。我们把老师和学生发表的文章分别编辑成《思索的芦苇》和《新蕾初绽》两个专辑,供师生参考。

(2)读写互动,相辅相成范式。我们始终把读和写结合在一起指导,追求综合效益。主要的做法有四个。第一,约定读书书目,指导写读书感悟。我们利用暑假、寒假为学生推荐书目,写读书感悟,以作为假期作业。我们先后推荐了三套书,一是东方文化大散文系列丛书24本,二是中国文学之旅文化大散文丛书4本,三是中国作家精选丛书。学生写读后感,教师也写读后感,作品同时在《东南商报》或者其他刊物如《教育文汇》《教育时报》等发表,文章发表的引力吸引着大家去读,读了以后有感悟,就动笔去写。这一活动从假期一直就延续下来,成了我们写作教学的一项常规活动了。第二,进行“日读千字写百字感悟”常规活动,我们设计好读书卡片,分发给学生,学生天天读天天积累,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同步提高。第三,引导学生订报刊用报刊,为报刊投稿。我们为学生挑选了20多种精品报刊,推荐给学生选订。我们认为把这些报刊引进学生的视野,读教师的文章,是请更多的名师教学生,以达“人从三师武艺高”之目的;读学生的文章,感受同龄人的思想脉搏,增进交流,启发思路;读名家的精品文章,学习思想、学习技巧,一举数得。学生读刊物,不断被激发起投稿欲望,杜乐鹿、顾美丽、张怡等各具特色的文章被杂志社选用,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也激发了读书兴趣。让学生们切切实实感受了成就感。第四,作读书报告,开读书交流会。我们先后开设了十余次读书报告会,介绍名家名作,介绍读书方法,介绍读书有收获(发表了文章)的学生,更多的是现身说法,同时不拘形式地开读书交流会,学生在读中写,在写中读,读出了乐趣,写出了乐趣。我们把学生没有发表但很优秀的文章编成《雏莺试声》,以资鼓励。

(3)指笔互动,多向交流范式。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一是传统的作文本作文,我们并不废除,而是充分利用,发现这里有特色的文章、有长处的文章,让学生用计算机打出来,我们写上详细评语,上传到我们的网站“杏林茶馆”“语文馨园”“月湖书院”。二是激发学生兴趣,自动写作,上传到我们的网站上,有的学生还建立自己的文集,如郑浩、王翔、陆涛等。学生既不放弃练习用笔写字作文,又练习打字上网作文。更主要的是,把学生作文的阅读对象扩大到极大的范围,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使命感和写作的兴趣,又扩大了评价的范围,变化了评价的形式,拓展了作文教学的思路。至今,我们已经上传了1500多篇作文,一些作文被其他网站转载或被报刊发表。(见http://http://yuwen.nbedu.net.cnhttp://:8080/laonian/yhsy)

(4)内外互动,立体推进范式。学生作文,常常有一个被老师们教给的借口所误导,即学生生活三点一线,没有材料可写。其实,生活中到处有材料,只是我们用怎样的眼睛去看,有没有发现生活的方法。学生的生活也是丰富多采的,况且,现在的学校也不应该是与社会完全隔绝的真空世界,各种媒体向我们展示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放开眼界,就会与世界交流,哪里会没有生活素材?我们摸索出把课内外结合起来的写作教学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课内传方法,作交流。根据实践梳理,我们总结了课堂常讲的40个内容(见附件之三《创新作文工作室》)、高考话题作文素养积累指导(见附件之八《积累、思路、创新》)等;课外,我们创办《寻找佳作》月刊,作读书写作讲座,组织读书写作沙龙,组织自由写作、自由投稿活动,开办个人网页、远足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等。学生在多途径的实践活动中,激发了兴趣,找到了素材,我们在发现学生的写作思路时,及时给予鼓励和推广。张莹同学写第一次上晚自习的安静,抓住课桌椅不经意地发出声响的感觉,写得细腻生动,我给予评点,推荐到《演讲与口才》,杂志及时给予发表,大家明白了,生活处处都在,只要留心,就有材料可写。蒋丛超同学上学来来回回同坐公交车,写了《车厢里的怀想》,胡越同学写了《有关一只夏虫的联想》,我都给予及时鼓励,让大家发现这些生活小事就在身边,都是作文素材。我们还引导学生关注书报,生发联想。郑静同学从报纸新闻上见到“美女经济”的报道,就写了《当美丽变成经济》,王吉同学看到宁夏13岁少女自杀身亡的报道,就写了《少女之死所思》,顾美丽同学坚持关注中国足球,写了数篇这方面的作文。我们的作文已经走上命题与自由相结合的路子,学生学会了自己找话题,不待老师授意。巴金去世后,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些材料,张怡同学就自己写作了《他为我们大家而活着》,很快就被《语文 学习报》刊发。实践证明,实践的路子走对了,学生就会焕发出可喜的创造力。

2.教师专业成长的两结合范式。

(1)实践与研究结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进步范式。教师研究写作,自己写作改变了生活状态,使走专业化的路子有了成功的突破口。在实践研究中,一些过去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迫使我们去钻研去探讨,迫使我们去读书,去思索,在研讨中明白了问题的所以然,在教学中有了得心应手的感觉,自己享受了成功的愉悦,生发出新一轮探求的欲望。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不能只满足于有实践经验,而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掌握规律,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我们在研究中学习研究,在研究中摸索规律,经过一番艰苦探索,带来的是教学上的得心应手和硕果累累。

(2)口说与手写结合,从述而不作向述而且作转变范式。我们在写作中极力改变述而不作的形象,我们在刊物中不断地公布谁谁发表了作品,形成了一种舆论导向,激发着教师积极写作。教师写作和发表作品,改变了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感受到自己被学生更尊重了,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推动作用。我们在编辑《创新作文工作室》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吃了不少苦头”,事后回忆起来,却感受到探求后的愉悦。我们认为,写这本书的使用价值有待实践检验,但是其锻炼教师的实际价值是最有意义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感到集体合作的重要和愉快。

3.学校内涵发展的三特色范式

(1)特长学生特长发展范式。我们的研究注重大面积成功,也特别关注特长学生的发展。2003级学生杜乐鹿,爱好读书,爱好写作,我们推荐她担任文学社社长,根据个性特点辅导其写个性作文,一年多的时间,不仅第一次把作文变成了铅字,领得了稿费,而且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发表多篇作文,被誉为校园小作家,我们两次推荐她作了《语文报》的新星座。2004级理科实验班屠君楠同学爱好写古体诗词,我们给予支持和鼓励,一年多时间,他就创作了200多首诗词,我为他编辑了《楠竹集》。还有庄程、张怡、张莹、顾美丽、胡越等同学,写作个性得到了积极培养。学生在这里觉得得到了关注,对学校的感情越发深厚。

(2)教师成长优势互补范式。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师集体,应该是有许多个性鲜明的教师个体构成的,并且这些独具个性的教师具有很好的合作意识,大家各献所长,各取所需。我们的课题研究,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极力营造这

样一个工作环境。我们通过暗示、导向等手段,促成集体优势的产生。两年来,关注教学,研究教学的风气明显浓厚了,教师文章发表数量激增。特别是突出的几位老师确实把写作作为一种生命的要素来对待的,写作成了他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多维解读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篇3

一、“编者”角度读教材,读通前后联系,把握教学目标

现行教材内容编排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这让教材知识之间呈现出联系递进的关系。编者在编写教材时,都是精心设计且多次论证的。作为教师,要想准确把握教材,首先应该换位成“编者”的角度,对教材文本进行较有深度的研读和理解,思考“教材编写了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材这样编写对促进学生学习有什么意义”,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从编者的角度去读教材,一定要注意把握两条线。一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到“教学用书”再到“教材”的横向联系;二是“知识起点”到“教学内容”再到“后续知识”的纵向联系。

例如,六下“认识负数”这部分内容中有这样一道例题(P5例3)。

例题呈现的情境,表面看到的是四位小朋友从大树出发,向东向西各走几米。如果我们从知识的联系和编者的角度去思考,就能品读出这道题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内容、思想和方法。例题把向东走4米记作+4米,那么向西走2米可记作什么?用联系的观点去思考,教材用直观的图像让学生观察、理解了位置关系,这不仅有效地支持学生体会理解,并抽象出数的关系,体会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分别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同时其教学内容的背后还为理解数轴的特征做了初步的孕伏。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采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方式将生活的数和数轴联系起来,把出发点和原点联系起来。像这样站在编者的角度去解读例题的内涵,对备课及教学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角度读教材,读懂认知特点,贴近学生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中的知识只有通过教学才最终被学生所掌握,才能真正体现教材蕴含的数学价值。因此,解读教材不仅要从编者的视角去解读,还应该从学生学的角度,再次走进教材,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有怎样的疑惑。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以人教版五上“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通过分析教材以及对学生的教学前测可以发现——对于这节课的内容,多数学生感到困惑的不是“怎么用字母表示数”,而是“什么时候用字母表示数”“字母表示数之后怎么参加运算”,以及“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什么”这些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些困惑,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教学,依次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是解决“什么时候需要用字母表示数”。就如教材的例2(P53)。教学时,我们针对学生的困惑,将例题进行了调整。在出示图2情境后,结合表格,让学生依次完成“地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分别是1千克、2千克和3千克,相应在月球能举起多少千克?”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要研究同一个人在地球和月球举重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如果让你来选择,你准备选地球上几千克的物体来研究?有没有办法把全班所有人举例的质量都表示出来呢?”对此问题,学生可以很自然地想到“用一个数表示是行不通的,应该选用字母来表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了用字母表示数的需求,认识到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

其次要解决的是“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什么”这一问题。新人教版教材例4采用“一大杯果汁一共1200 g,倒了3小杯还剩一些”的情境,来研究小杯果汁的质量、剩下果汁质量的表示。其实,学生前面已经结合具体情境写出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因此,根据学生的困惑,我们对教材进行提炼,直接出示:“如果小杯重x克,那么3x、(1200-3x)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思考。“从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这样,贴近学生的实际,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角度读教材,读透孕伏要求,促进高效学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因此,教师也应是研读教材的核心。在解读教材中,教师要以课改理念为指导,采用“仔细体会、透彻理解、反复思考、问个究竟”的方式,提炼教材内容的本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来寻找教学的对策,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以新人教版五上“一个数除以小数”为例。面对这节教材内容,教师需要思考的是:通过教学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我们知道,理念是行为的先导,不同的教学行为都是教师对教材不同解读的折射。对于计算教学,其正确的是:要坚持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例如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数感等。在“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中,如何贯彻教师对计算教学的理解,并思考对策开展教学是尤为重要的。请看教材的主题情境(“一个数除以小数”,P28例4)。

对于这个内容,笔者以为,教师可以这样落实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和思考。

1.想一想,奶奶大约能做几个?(估算)

2.想一想,这个问题的结果到底是多少?你能解答吗?怎么解答?(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3.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合作交流——以学为主)

算法1:7?郾65米=765厘米,0?郾85米=85厘米,765÷85=9(个)。

算法2:7?郾65÷0?郾85=(7?郾65×100)÷(0?郾85×100)=765÷85=9(个)(转化+口算)。

4.对比总结。学生发现三种不同算法都用到转化的方法,化未知为已知。

对于计算教学,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让传统的竖式笔算成为学生唯一的选择。上述对教材的解读超越了原教材所编写的算法框架,但这种超越是有价值的,因为它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对计算教学的要求。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应该鼓励这样的超越和求索。

解读教材,开发教材资源,与生动的教学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和我们所面对的活生生的教学对象也是紧密联系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是正确领会教学意图,激活课堂的重要前提。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我们只有更新观念,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灵活地使用教材,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打造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多维教学模式 篇4

关键词:互动情境,体验,感悟,碰撞,共享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名很漂亮的话:“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 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足够让我反思了。钱钟书先生在《谈教训》一文中有一句精彩的话:“有学问能教书, 不过得有学问;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 好比无本钱的生意, 那就是‘艺术’了。”当然就我个人认为, 此话也许有失偏颇, 但至少说明一点: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隐蔽、逐渐减少, 而让学生凸现出来, 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悟, 去探究、发现、创新;而不能总是抱着、抚着, 甚至是“灌”着。教师怎样以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 甚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这才是我们的教育, 才是教育的本源。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进行“多维互动”教学就是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

一、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

学问, 学问, 要学必须问。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质疑问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比较复杂的知识点, 如果教师一笔带过, 又难免有些敷衍;而如果教师才思妙想, 设置一个堪称精妙的情境, 结果只为了提出诸如“1+1”之类的小问题, 那就有点小题大做, 很费精力, 因此, 必须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下功夫, 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知识点。在教学中我常常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 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当学生渴求知识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时, 才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积极主动地探求问题的原因, 当茅塞顿开、幸福地达到未知的彼岸时, 教师又提出更好的解题方法和好的记忆办法。学生常处在问题情境中, 会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

教学中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还表现在围绕学习任务, 利用情境, 在学生理解教材, 掌握规律的关键处设障立疑,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深入,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使学生发现问题的实质, 以解决教学难点, 丰富感性认识, 并为向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因此, 教师要注重学生体验,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 在教学中经常制造矛盾, 创设一种“愤悱”的开放问题情境和心理情境, 激发他们质疑和创新的欲望, 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疑窦丛生。学生有疑问, 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会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二、放手讨论,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随着“自主性学习”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式”这一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元互动性。通过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 师生、生生共同参与讨论, 各以自己独特的思维通路发言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激活师生的思维。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问题”决定成效。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讨论式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 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的。问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桃子”, 如矛盾型问题能揭示教材中知识的矛盾之处;假设型问题能对教材中已知的内容进行猜测、推断;发散型问题能使学生紧密围绕教材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多方位、多侧面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意发扬教学民主, 把学生按优、中、差搭配分组, 以小组形式群体学习, 取代了单一、独立的接受式学习形式。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助活动。我把教学中重、难点分解成为一个个与学过知识相关联的小问题, 放手组织讨论,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机会。

放手让学生讨论, 是使学生在“变通”中发现巧、活学习思路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 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变通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采用讨论式教学, 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忽视的。教学过程中, 在问题的适当时机的提出、问题量的多少上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对有些问题, 在学生讨论时适时进行点拨, 或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 对离题现象和理解上的偏差要加以纠正上, 教师是“讨论”的引导者和调节者;在讨论结束时, 教师对讨论要作必要的归纳、总结、评价, 使问题的结论更加明确, 更有条理, 对学生的发言和对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上, 教师是学生“讨论”的评价者。

采取讨论的形式学习, 教师能从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 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多项交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人都喜欢和同龄人聚会和讨论, 他们在一起用共同的视角观察事物, 用共同的特有的方式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间的合作研讨, 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协作精神。同时, 学生获得了自我表现和自我认识的机会, 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课堂不再有被遗忘的角落, 学生获得了解放, 求知的课堂变成了奏响智慧音符的殿堂。

三、运用多媒体多元展示“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多维思考

近年来, 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逐渐深入到课堂教学。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件为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展示方式, 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课件为教学提供多维化信息的传递, 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课件为教学提供了大容量、传输速度快的信息, 有利于教与学的信息检索。

总之,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适时、适量应用可以实现学生和课件之间的互动 (实际上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 以充分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 用各种直观材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然后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在多元化、多维化、大容量信息的刺激下, 达到视觉听觉和大脑有机结合, 达到信息和学生在教师的调节下的互动的目的, 增加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既活跃气氛,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多维教学模式 篇5

延伸拓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思路,也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给出的意图很明显,高中数学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通过延伸拓展的办法,让学生就某个数学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以进一步丰富数学问题解决的体验过程,进而培养数学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有研究者指出,所谓延伸拓展,就是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问题解决或者课题研究的方式对原有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并在此过程中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深化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认识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延伸拓展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甚至在课程改革之前,延伸拓展实际上也就已经存在着,只不过没有冠之以延伸拓展之名而已.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延伸拓展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还没有真正走出常规思维中的习题变式尤其是难度递增的变式思路,也就是说对延伸拓展的材料的研究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笔者将延伸拓展材料的研究称之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培元固本的工作,并从多个维度对之展开了系列研究.[?] 概念构建,基于内涵外延实现延伸拓展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建构的基石,数学概念的教学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与实践上的次要性的矛盾.应试状态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常常在新知授课习题化的思想下变成一个速成的过程.显然,这是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建构数学概念理解的,笔者以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非但不能压缩,还应当在原有教学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而其方向不外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现以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延伸拓展研究思路.奇偶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习得的概念,当奇偶与函数结合起来并以之描述函数的性质出现时,教师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这一概念的理解.从数学概念构建的角度来看,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中对函数的奇偶性是这样定义的: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如果对于任意的x∈a,都有f(-x)=f(x),那么称y=f(x)是偶函数;如果对于任意的x∈a,都有f(-x)=-f(x),那么称y=f(x)是奇函数.从定义本身可以看出函数奇偶性的内涵,即关键在于对于某一定义域之内如果满足自变量与应变量的对应的正负关系,那就存在着奇偶性.学生在理解函数奇偶性这一概念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心理过程?这是笔者关注的内容,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首先就是关注为什么要用奇偶来形容(前面的单调性学习也是如此),此处的奇偶与有理数中的奇偶是一回事吗?有意思的是,当这个问题出现在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同行面前时,所获得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教材是给出了回答的,在本内容引入的时候,教材给出了这样的描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许多对称的现象:美丽的蝴蝶,盛开的花朵&&而在给出了函数奇偶性定义之后,教材又强调:根据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可知,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忽视这种前后对应关系的,因而也就不能将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进行有效的延伸拓展;反之,看到了这种对应关系,学生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就可以既有内涵,也有外延,从而可以完善这种概念理解,学生会认识到此处的奇偶并非是指能否被2整除,而是与对称相关的描述.类似于此的概念教学中的延伸拓展,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可以对数学概念产生一个完整的理解,即不仅知道函数的奇偶性是什么意思,更知道为什么会以这样的词语来描述这种特征,而这恰恰是数学概念最为本质的地方.又如单调性,正如有学生所说的那样:当函数图象在某定义域内只呈现一种变化形态的时候,确实是够单调的.需要指出的是,数学规律的学习中同样也存在着必要的延伸拓展的问题,考虑到其与概念建构的原理类似,这里不多赘述.问题解决,基于发散思维实现延伸拓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某种程度上讲还是关系到接受高考评价的最为核心的任务.由于应试的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常常是聚合性的,也就是学生的思路常常是指向最终的唯一答案的.这种聚合性往往是延伸拓展的大敌,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看,在日常教学中基于发散思维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应当是高中数学教师的应然任务.且这样的教学并不会对学生的应试能力有任何的影响,其需要的只是教师在传统的应试教学思路中付出基于延伸拓展需要而进行的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勇气而已.同样来看一个例子(考虑到现实需要,这里呈现的问题仍然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习题,而非与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的现实问题,前者是后者抽象的结果).这则例子来源于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中的一个例题:判断圆(x+2)2+(y-2)2=1与圆(x-2)2+(y-5)2=16的位置关系.一般情况下,本问题解决的思路是求出两个圆的圆心,然后再求出圆心距;将之与两圆半径之和进行比较,即可得到结果.如果这样,那本题就是一道简单的命题,除了巩固学生的新知之外,没有其他价值.但若从延伸拓展的角度来看,本题实际上是可以进行思维的发散性训练的,在这种发散性训练中,还可以让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更有效的整合.比如说我们可以向学生追问这样的几个问题:本问题解决的思路是什么?经由学生思考,可以梳理出是基于圆心距之和与半径之和的比较;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思路?思维发散的基本提问方式;两个圆的方程可否转换为方程组?如果求解,其得到的解又有什么数学意义?

还有研究者更精辟地指出,如果在此时超越本题,而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将两个圆的方程相减,那将会得到什么?(这是一个高中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又不是教材上出现的问题;至于两圆相加得到的圆系方程,有兴趣的同行不妨研究)得到的这个直线方程与两圆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样的延伸拓展,可以将学生的视线延伸到原来的问题之外,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最为简单的数学问题,也都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延伸.当然,有价值的延伸并不一定需要延伸,但这样的意识形成,实际上有助于学生将来遇到更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以一种更理性的心态去面对,以一种更冷静的心态去将难题逐步分解成相对简单的问题.这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能力的体现.学习反思,基于思维规律实现延伸拓展

中职语文教学多维解读 篇6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中职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可近几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式及效果却不容乐观,如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从教书、教学、教规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多维性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120

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基本特点让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个性,但更多的是同时具有多维性。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不断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岗位意识,更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课堂教学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多维性。这里主要谈谈我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书”“教学”“教规”这几个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 教书

所谓“教书”,一般我们指的是教书育人。而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书”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点,好好感受所学的知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感悟知识——培养应用——形成技能”为主线,立足于学习者,突出对知识的感悟,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注重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例如,在进行中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课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作者的独特感悟中受到启发教育,这对于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是十分有益的。散文家朱自清的名篇《匆匆》,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对那“一去不复返”的日子作了生动而细腻的描写。《我们是一家人》一文中对当今青少年追求独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叛逆心理作了真实而生动的刻画。当代女作家秦文君那真实的叙述,那深情而独特的告诫,令人感动。这一切,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感悟文章主旨,如何品味文章语言,如何抓住课文要点。并让学生联系到现实中的自己,有没有浪费时间?有没有过像秦文君笔下的主人公那样类似的经历?如果有过,现在感觉怎么样?可以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样,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很自然地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 教学

一般来说,“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人才培养活动,而我认为,“教学”也可简单地理解成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语文知识,还要有一套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有一套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所采取的独特教学手段。一个具备较高学历和语文知识水平却不能教好学生的教师,就好比茶壶里的饺子,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基础不好、缺乏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我们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方式及方法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创新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问题讨论、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来到职业学校读书,虽然语文基础较差,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我相信,他们会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 教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规”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规矩,懂得做人很重要。学生在中职学校读书,没有升学压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把礼仪教学穿插于语文教学中间,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还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例如,我在上《向芨芨草道歉》一文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一些被人们忽视的小事切入,阐述了人类不可忽视的大道理,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样,学生就会对文中奥地利诗人傅立特说的“暴力不是开始于一个人卡住另一个人的脖子,它开始于当一个人说‘我爱你,你属于我!”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在生活中就会从小事做起,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鼓励学生,让他们树立能把语文学好的信心,我们要和学生有着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的关系。正如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课文《学记》第一则所言“教学相长也”,是的,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他们会有不同的个性,但是无论如何,彼此支持真的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不单是让学生懂得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责任与增进学业的方法,这些对教师自己而言,也许更为重要,这也正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多维性。

高职英语多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7

一传统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模式陈旧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由于受到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 学习兴趣不浓等因素的影响, 多数老师还是采取传统的黑板+教材+录音机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注意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2.教学的实践性不强, 应用能力差教育部新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的能力。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根据现行高职英语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以及高职英语教学“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 开展互动式英语教学这一科研课题, 逐渐摸索出一套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交往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主的“提示导学—学生自学—小组活动—小组间的交流—总结评价”的互动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 它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取长补短, 共同研讨, 也更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从而实现多向交流, 多维互动, 达到高职教学大纲中着重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标。

二多维互动式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 教师的指导作用

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不可以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指示导学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教师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导学;确定目标, 指出重点难点, 提出教学要求。

1. 确定目标;

提出认知目标;在讲新课文之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内容, 能用英语说出课文的大意, 主题思想, 以及能从课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提出重点和难点

提出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会用词汇特别是词组, 学会分析理解长句, 在写作中能够模仿文章中的句子, 并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二) 学生的自学模式

在多维互动教学的课堂中, 学生是主体, 要想进行交流, 互动, 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习学习内容, 要查字典, 查出生词, 找出派生词, 同义词、反义词、与之相关的常用词组, 惯用语, 习语等以扩大词汇量。复习相关的词汇, 句法结构等内容, 发现新的语言点, 尝试着在听、说, 读, 写, 译等方面用这些新的语言知识, 要学会归纳, 总结。在预习完课文以后要作课后练习, 自查自检, 尤其是疑难问题要拿到小组上进行讨论, 寻求正确的答案。对于课后的主观翻译题要试着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 在小组讨论时大家互相评判, 得出最佳方法。

学生的自学是互动多维课堂模式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是小组学习的基础和必要准备。

(三) 。小组学习的模式

小组学习是多维互动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能否进行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互动的关键

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 按宿舍组成小组有助于同学们更好的沟通。小组设有组长、记录员, 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并敦促每个学生发言, 记录员负责记录当天讨论的题目及每个小组成员的发言内容。

小组活动的方式:教师导入课文之前提出讨论的题目, 例如, 我讲“My First Job”一课时提出的讨论题目是:

1.What dreams do you have in your life?

2.What kind of a person do you think is a successful person?

3.What a person must do in order to be successful?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之后, 小组的每个成员要提出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以供大家进行讨论;再者, 组内成员就某种观点或见解的正确性展开讨论, 提出质疑或补充意见;最后由主持人总结小组达成的共识, 不同的意见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并整理成纲要, 以便在组际交流时发表见解, 提出问题。

在小组讨论期间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 可以督促, 旁听, 巡视各个小组的活动, 可以在词汇、句型方面给予帮助, 注意聆听学生们的发言, 了解各组共同的疑难问题, 以便统一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小组活动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一环, 它也为下一步小组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四) 小组之间的互动

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小组活动的延伸和发展, 是培养学生言语技能及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组活动所营造的生动活泼、轻松自然, 畅所欲言, 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 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参与意识。在这基础上, 教师应因势利导, 进一步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为学生的交流、研讨提供更大空间和更活跃的情境与机会, 从而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小组间等方面的互动。小组之间的交流可采用组际研讨、组际互查和组际辩论等形式进行:

组际研讨;教师随意抽出两个小组发言, 提出本组在学习本课时所遇到的疑点和难点, 以及本组认为应该掌握的本课的重点, 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解答, 补充, 提出疑问, 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点评。

组际互查:各组之间互相检查对方的学习情况, 可以针对课文的内容、语篇、词汇、句意、作者的用词、写作风格以及课后的练习, 互相提问题, 也可以互相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 也可以进行小组间的互考, 包括听写单词, 翻译句子, 用重点词汇造句等, 全面检查对本课的掌握情况。

组际辩论:由教师提出问题, 让小组进行辩论。例如我在学习“My First Job”一课时, 提出的辩论问题是:“Chance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one’s success”

小组分成正反两方, 利用课文中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思想内涵、结合同学们所了解的成功人士的经历进行辩论, 锻炼提高了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技能。

组际交流时, 教师事先对组际交流的方式, 活动程序做出规划和安排;要提出重点、难点或关键的问题, 引导各小组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地开展研讨交流, 并适时进行讲评;要牢牢把握时间, 对各个环节的活动效率及时做出调控, 使组际交流高效进行。

(五) 教师的总结评价

在组际交流结束后, 教师要对各小组之间的互动做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表扬好的表现, 指出存在的问题, 并对所研讨交流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答疑解惑, 通过课文复述, 重点词汇造句, 归纳段落大意, 总结中心思想等方式检查和巩固学生在本课所学的知识, 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维探究 篇8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分类

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适合的学习方式,将新授课教学模式大体分成四类:

(1)接受式教学:

适用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都缺乏的内容。本教学模式主要教学内容是由教师讲授完成,在讲授过程中或完成后,将教学内容中那些对学生的认知造成困难的、不易理解的、易错、易混淆的部分,以问题形式展现,让学生(一般为多个)进行解释、说明或修正。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提升,最终学习内容形成内化(同化或顺应),完成意义建构。

(2)体验式教学:

适用于学生有部分日常生活的经验但不全面,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背景较缺乏的内容。本教学模式核心是“体验”,关键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即帮助学生知识建构的最主要手段是让学生在还原知识认知过程中进行充分的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材料。这时,他原有的知识背景就会起到帮助思考、辨析、论证、推理的作用,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

适用于探究式教学内容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在教学资源能够提供保障的前提下,能够在课堂环境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确定具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学习目标(任务驱动),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任务或学习目标的问题由教师提出,而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分析论证等环节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这些过程中只需组织或点拨,对学生正确的方法和行为加以肯定,对错误或不完善的部分组织学生继续探讨或修正,而交流评估环节则由师生共同完成。

(4)学生自学、自讲式教学:

适用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非常充分的内容,学生自学起来非常容易。即使不经过体验和探究,学生也能轻松理解。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异同点

以上四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初中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特点与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而建立的一套较完备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几乎涵盖了初中物理新授课的全部类型。每一种教学模式既有各自的特点和教学核心,又有一些相同之处。

四种教学模式的相同点:

1. 都符合新课程理念,即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四种教学模式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层层递进的任务或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聆听、观察、操作、思考,但问题的最终结论全是由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总结、归纳等手段自己得出的,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出面解释、澄清并提升。

2. 都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该种教学模式的班级,其学生表现出了在物理学习中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

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图片、影像资料、拓展性阅读资料、物理学史的内容,等等。

4. 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协作、讨论的形式,因此都要注意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放弃权威态度,鼓励学生发现、质疑,尊重学生的观点,亦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开放思维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爱护。

四种教学模式的不同点:

1.四种教学模式的分类不同主要是由于学生的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不同造成的。针对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都缺乏的内容适合接受式教学模式,这些内容一般特点是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很少而理论性较强。针对学生有部分经验而知识背景较缺乏的内容适合体验式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知识背景丰富的内容适合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两类教学模式在初中教材中所占比例最多,多为物理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而自学、自讲式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学生经验背景、知识背景都丰富的内容,并且认知要求较低,多为记忆、背诵或简单的应用的知识。

2.四种教学模式的核心不同。接受式教学模式核心是“接受”,以教师讲为主;体验式教学模式核心是“体验”,关键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探究式教学模式核心是“探究”,关键是让学生经过探索发现知识;而自学、自讲式教学模式核心是“自学”。

3.四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不同。接受式、体验式、探究式、自学自讲式四个层次,层层递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逐层提高。

多维教学模式 篇9

1 《综合英语》的教学内容及传统教学模式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核心基础课程, 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一门综合性技能课。它将英语基础课程、英语应用技能型课程、语言文化素养类课程、与泛读, 听力课程有机地结合, 致力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素养。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语篇学习, 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 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 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参与课堂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以获得基本的交际技能, 并达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新《大纲》所规定的听、说、读 、写、译等技能的要求。

本校选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 (1~4册) 作为教科书, 通过第一学年 (1、2册) 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和朗读技巧。掌握基本的构词法, 扩大词汇量。盘活中学所学语法知识。使学生在逐渐适应英语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掌握基本的听、说、读的技能。同时, 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第二学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第二学年 (3、4册) 的教学, 使学生词汇量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掌握较为全面的语法知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熟悉英语的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并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掌握基本的读、写、译技能, 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直以来, 《综合英语》教学困扰英语专业教师的一大难题。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 采取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 最终上演一场教师分析文章、解释词汇的独角戏, 而学生真正掌握吸收多少知识, 自身提高幅度的大小, 仅仅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2 “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根据多年的《综合英语》教学经验, 结合本校英语专业学生特点及学时安排, 我团队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依据,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只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有效地安排、组织、协作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关键性因素。正如Schmucks (1997) 曾指出,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2.1 课内教 学模块

课堂教学围绕语言基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两个主题开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采取角色演绎、小组讨论、辩论、阅读、写作模式等方法进行教学,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主要教学方法有:

1) 演绎法 :适用于难度大、文化背景陌生的课文 , 教师先讲授相关知识, 或激活相关知识, 然后层层引导、讲解。

2) 角色扮演式 :适用于低年级学生以及难度适中并富有戏剧性的课文。通过让学生演戏的形式, 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3) 讨论式 :根据课文内容 , 教师提出讨论题目 , 分组讨论分析 , 之后集中阐述, 让学生充分陈述各种观点, 教师点评、总结重点。

4) 辩论式 :适用于论说文、辩论文以及有争议话题的课文内容。 事先布置学生熟读课文, 全班分正反两方, 在课堂内进行辩论:由陈述观点、自由辩论、总结三部分组成;辩论结束后老师给予点评并总结要点。

5) 阅读/写作模式 : 通过分析课文语篇结构、用词特点等 , 传授相应的写作、翻译技巧与方法。

2.2 自主学习辅助模块

充实网络资源信息, 如课件、习题、教师讲课录像资料等, 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 自主学习 提供较好 的条件。 推行导师 负责制 (Officehour) , 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 , 尊重个体差异 , 力求兼顾学生专业发展与个性发展。

2.3 课 外实 践模块

增加以课本主题为主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以及短剧表演等实践活动。

2.4 评价体 系

为了对课内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外实践进行及时的反思和调整, 建立了全面的评价系统。总结性评价占期末总成绩的60%, 形成性评价占40%。注重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的课内外表现实施检测,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平时表现进行反思。

3 “多维立体”教学模式的效果

3.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上述课内、课外教学模块的推行,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得到均衡发展并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复习预习一改往日查单词、背单词的模式, 而是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知识的补充。在掌握词汇方面, 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 而是通过课上学习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大量的阅读提升写作、翻译技巧, 真正做到听、说、读、写、译相辅相成, 各项技能全面的提高。

3.2 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思辨能力的是英语教学《大纲》总对学生提出的又一项重要的要求, 通过谈论、辩论、演讲等方式, 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近几届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中, 学生均取得可喜成绩, 在2011、2012和2013年的比赛中分别有两名同学获得一等奖 , 多人分获二、三等奖;在2010~2013年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技能大赛中, 我院共有十余人次获得一等奖, 多人分获二、三等奖;此外, 通过近几年“多维立体”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完善 , 我专业学生的专业四级通过率平均为67.8%, 高出全国同类院校17个百分点, 而且突破了数年专业四级无优秀等次的局面, 有七名同学达到优秀等次。同时, 学生们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相关比赛, 均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3.3 对后续课程产生的积极影响

学生一、二年级所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化功底, 对高年级的许多专业课程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一方面 ,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基础和语言知识;另一方面, 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如《英美文学》课程词汇量大, 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非常高, 而学生们通过一、二年级《综合英语》课程的训练 , 能够轻松地应对解决。再比如《英语教学法 》课程中的实践环节, 有了一、二年级各种小组展示的基础, 学生走上讲台已是驾轻就熟的表演了。

《综合英语》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是在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 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依据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通过近五年在本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推行, 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其突出表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普遍提高以及一整套综合评价体系的推行。在今后的教学中, 还应当不断改进, 教师要始终奉行学生主体的原则, 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力求达到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

摘要: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课外实践和特色评价体系于一身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在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的《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很大程度上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 并对其高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职语文教学多维解读 篇10

一、教书

所谓“教书”, 一般我们指的是教书育人。而在中职语文课堂上, “教书”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点, 好好感受所学的知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以“感悟知识———培养应用——— 形成技能”为主线, 立足于学习者, 突出对知识的感悟,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注重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例如, 在进行中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课堂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从作者的独特感悟中受到启发教育, 这对于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是十分有益的。散文家朱自清的名篇《匆匆》, 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对那“一去不复返”的日子作了生动而细腻的描写。 《我们是一家人》一文中对当今青少年追求独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叛逆心理作了真实而生动的刻画。当代女作家秦文君那真实的叙述, 那深情而独特的告诫, 令人感动。这一切,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 就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感悟文章主旨, 如何品味文章语言, 如何抓住课文要点。并让学生联系到现实中的自己, 有没有浪费时间?有没有过像秦文君笔下的主人公那样类似的经历? 如果有过, 现在感觉怎么样?可以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这样, 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 很自然地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教学

一般来说,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人才培养活动, 而我认为, “教学”也可简单地理解成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 不但要有渊博的语文知识, 还要有一套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有一套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所采取的独特教学手段。 一个具备较高学历和语文知识水平却不能教好学生的教师, 就好比茶壶里的饺子,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学生普遍基础不好、缺乏学习热情, 这就要求我们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方式及方法的转变,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 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创新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问题讨论、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 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来到职业学校读书, 虽然语文基础较差,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我相信, 他们会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规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教规”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规矩, 懂得做人很重要。学生在中职学校读书, 没有升学压力,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把礼仪教学穿插于语文教学中间, 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是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还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例如, 我在上《向芨芨草道歉》一文时,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一些被人们忽视的小事切入, 阐述了人类不可忽视的大道理, 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样, 学生就会对文中奥地利诗人傅立特说的 “暴力不是开始于一个人卡住另一个人的脖子, 它开始于当一个人说‘我爱你, 你属于我!’”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在生活中就会从小事做起, 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高校声乐的多维教学元素初探 篇11

【关键词】高校声乐 多维教学元素 初探

一、多维教学元素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但是,我们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制约和限制了我们的声乐的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发现,发掘了多维的优良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必需多多将强多维元素的插入,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新时代的艺术发展,不应在传统的狭隘的框框之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批判性的吸收和引进优良的教学方法及经验。不断在声乐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促进声乐教学与学习的进步。

二、多维教学元素的初探

(一)教师和学生自身优势的因素

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其中包含我国的各个地方甚至其他的许多国家,因此,他们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一些地域文化的影子,一些地域文化的的流露。学生身上的这种不同地域文化,对于我们的声乐教学是非常的有帮助的,因为这些学生的不同地域文化所产生的不同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的个人爱好都可以作为多维教学的元素。于此同时,学校的声乐教师也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地点的,和学生一样,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身上同样带着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同样带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地域个性,这些都是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元素。利用这些地域性的教学元素,我们还可以定期在学组织一些教师学習活动,让教师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探讨,互通文化有无,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声乐方面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声乐的学习。同时,也可利用这种地域特性,进行跨校兼课的教学方式,让不同学校之间的个性进行融合,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二)民歌元素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民族差异较大,民族元素较强。而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各种不同风情的民歌,这就造成了我国民歌的多样性,而每一种民歌都因民族历史与生活习惯的不同,或流露着原始的情绪,或流露着无限力量的情绪,因此,这些民族歌曲对于声乐的教育与学习是不可多得的优良元素,需要好好利用。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民族歌曲,无论是其演唱风格,还是演唱技巧和方法,对其声乐方面的发展都极具帮助。学习和利用民歌元素,不仅仅可以提高声乐素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鲜明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通过对于民歌的学习,使我们的学生与老师同时加强了对各个民族的了解,进而促使他们通过学习民歌而爱上民歌,进而爱上这个民族,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这些民歌在声乐教学中就是良好的教学元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民歌元素,组织分享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分别进行民歌搜集,并根据自身知识积累和资料查询等方式,进行民歌风格差异的探讨,民歌特色和演唱方法的探讨,加强学生对于民歌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累计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三)合唱元素

我们国家在声乐课程中开展了合唱课程是因为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合唱元素对于声乐教育的重要性,其不仅仅在国内受到重视,在外国也同样重到了重视,而外国也也同时开展了合唱的声乐课程。在声乐的学习中,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是与之相比更加重要的是声乐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才能在声乐的学习中真正做到发展和进步。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合唱的重要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育部将合唱作为专业必修课进行授课的,这样就充分的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与重视,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合唱学习当中。于此同时,合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活动中也是一种常见的音乐活动,这就更加奠定了合唱课的重要地位。因此,作为高校的声乐教师,必须要重视合唱课程的教育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有组织和有排练的合唱能力,真正的促使学生爱上合唱,感受合唱,发掘合唱的感染力。合唱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元素,声乐教师需要将其引入到课堂教育上来,充分利用合唱元素特点,引导学生去发掘与探索合唱的声乐技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唱能力,锻炼他们的声乐水平。

(四)即兴伴奏元素

即兴伴奏的作用和开发对于声乐课程的教学是十分重量的,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也得到相当高度的重视。即兴与伴奏这两个部分是我们多维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良好的教学元素。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将即兴伴奏与声乐的结合进行着力的突出,进而促进学生在声乐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元素的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即兴与伴奏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即兴与伴奏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老师提高了自己组织和实践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自弹自唱的能力,一举两得。当然,这也需要老师的耐心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好方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三、结语

声乐教学对于我国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单一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加强多维元素的声乐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声乐教学方面取得更多更好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

[1] 郜锋.流行元素引入高校声乐教学探微[J].音乐创作.2014(09).

高职数学教学多维化模式探索 篇12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重心过于偏重传统高等教育, 适龄优秀毕业生多以考取高等学校为奋斗目标, 尤其近些年来, 高等教育的扩大化、本科化、同质化等特点更使得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现代职业化取向, 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错位, 现代职业化教育需求迫切。与此同时, 职业教育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更使得职业教育难以集中更好的师资和生源, 加上传统职业教育的单一化、任务化、操作化等简单教学, 常常忽视数学等基础教育, 使得高职毕业生无法在毕业时利用数学等基础能力, 适应现代职业信息化、网络化、动态化等发展特点, 无法带来职业能力的提升。本文根据职业能力属性和现代性要求, 多维度探讨了高职数学教学的职业化取向。

1 我国高职数学教学特点

1.1 割裂性

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逐步重视, 高职教育基本引入了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但由于传统高职教育更注重对于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等基础学科教育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重视, 数学教学内容也仅是同级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等传统讲授式教学, 内容无法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相衔接, 这就造成了目前我国高职数学教育的割裂性。

1.2 弱化性

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 在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尤其学习数学能力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差距, 同时, 由于一些高职学校刻意追求就业率, 造成教育教学的短视化, 只注重现有操作化、简单化的职业能力教学, 忽视数学等基础教育, 更加重了我国高职学生数学教育的弱化性。

1.3 静态性

由于我国高职数学教育缺乏职业能力取向, 缺乏对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 教学内容仅停留在高中和本科教学内容上, 教育方法更是以传统讲授式为主, 这就造成了我国高职数学教育的静态性, 无法适应现代职业发展的网络化、信息化、快速化的普遍动态性要求。

2 高职教育的现代职业能力需求

2.1 职业能力定义

目前, 职业能力还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下表是世界各国对职业能力的主要论述。

2.2 职业能力属性

职业能力的属性概括为: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技能属性, 心理属性。

自然属性, 是职业能力客观存在的, 即为什么需要特定的职业, 特定职业可以实现哪些自然功能, 可以解决和满足哪些客观需求。

社会属性, 是指职业能力具有社会性, 职业是在特定的组织中实现的社会功能, 如果是个体职业者, 也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实现职业的功能。

技能属性, 是指职业需要一定的技能才可以实现职业的基本功能, 技能是职业者与自然、社会的相调适的结果。

心理属性, 是指职业者是有生命、有活力的个体, 因此需要发挥职业者的主观能动性, 促成职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2.3 职业能力的现代性

通过对职业能力属性的研究可知, 职业能力的基本属性都是在动态变化的, 即自然是动态运动的,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技术是不断革新的, 心理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 这就促成了职业能力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相对的。

目前, 世界范围内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现代诸多职业的共同特征,

而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实现方式是通过数学中自然逻辑的表达, 因此数学促成了职业现代化特征, 适应职业现代化要求离不开数学。

2.4 高职数学教育是职业现代能力基础需求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职业化人才, 而当今职业特征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对目前和未来的职业化人才的基本需求, 缺少了数学的知识和能力, 就很难适应未来职业化发展的要求, 就会失去职业化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

3 高职数学教学方法职业化取向多维模式

高职数学教学方法职业化取向的核心, 是改变高职数学现有教学模式的割裂性、弱化性、静态性特征, 丰富教学内容, 拓展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考核, 根据职业能力属性, 结合职业能力的现代性, 形成高职数学教学的多维模式。

3.1 多维度教学内容

高职数学教学的职业化取向的基础是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适应现代职业化的取向要求, 但丰富教学内容不仅是对传统原有教学内容的简单挖掘, 而是要结合现代职业化要求, 形成多维度的教学内容。这里将教学内容维度概括为认识、技术、思维三个维度。

认知维度:主要教学内容是传统数学的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等。

技术维度:主要根据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 结合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等对数学软件进行应用。

思维维度:掌握最基础的数学建模思维, 组成兴趣小组, 结合职业方向, 定期进行小论文研究。

3.2 多维度教学方法

在丰富的多维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必须要有多维度数学方法才可以实现, 才能将高职数学教学的职业化取向付诸实施。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基础维度, 将数学教学方法也概括为三个基本维度:讲授、操作、引导。

讲授维度: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业、考试等方法,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讲授艺术,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保证教学效率。

操作维度: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化要求, 以计算机、互联网和数学软件等为对操作对象, 强调操作案例、解题能力、软件应用、动手能力的教学。

引导维度:通过特定具体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深入引导进行课题研究, 形成小论文和汇报材料, 进行小组汇报等。

3.3 多维度教学考核

根据多维度的教学内容, 实施多维度的教学方法, 更要加强多维度的教学考核, 因此必须实现多维度教学考核。考核维度可以概括为知识层面、操作技术、创新思维三个维度。

知识层面:传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成绩;

操作技术:操作案例、解题能力、软件应用、动手能力等;

创新思维:讨论表达、小论文、创新思维等。

在实际考核过程中, 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职业化的要求等将各层面的教学考核赋予科学的权重。

4 结语

我国职业化数学教育常常受到忽视, 职业化数学教育形成割裂性、弱化性、静态性特点。必须根据现代职业化要求, 实现职业化数学教学取向多维模式, 即多维度教学内容、多维度教学方法、多维度教学考核, 进而满足高职数学教学的职业化取向。

摘要:高职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形成了割裂性、弱化性、静态性的特点, 无法适应现代职业化发展的要求。根据职业能力属性和现代性要求, 多维化高职数学教育是实现职业化取向的有效尝试, 具体包括数学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等多维度模式。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多维模式,职业化取向

参考文献

[1]陈珠社.浅议高职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1 (8) .

[2]张雄.数学教育学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史炳星.美国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1998.

[4]Bransford, John D, Rodney R Cocking.How People Learn: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9.

[5]郑毓信.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银行承兑汇票会计问题下一篇:竹笛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