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英语教学

2024-07-08

多维度英语教学(共12篇)

多维度英语教学 篇1

英语课堂教学普遍对中职学生缺乏吸引力, 如何突破这一长期困扰英语教学者的客观事实, 需要从受教育者原先的基础和语言自身的特性出发, 力求将英语教学与中职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结合, 将教材内容与中职学生的生活情境结合, 充分挖掘语种的特殊魅力, 激发学生的动力和兴趣, 引导学生逐步实现教与学的既定目标。

也就是说, 中职学生基础英语的学习和掌握, 要突出它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要使其成为学生将来职业生涯中的一种技能, 而不仅仅是一门用来考核的语言课程。对中职生来说, “实用”才是最实在和具有诱惑力的。然而, 当前中职英语教学, 还是以传统的单维度导入为主, 以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学得索然无味。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了多维度导入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将教学活动合理安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并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机会,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实际教学联系在一起, 突出教师课堂教学各环节导入功能的作用, 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实效。

本文以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 (第一册) 》Unit 4 Shopping (Section B) 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一、课前与日常生活结合的词汇导入

在讲授《英语 (第一册) 》Unit 4 Shopping之前, 教师先布置学生课前的探究任务。任务分三个阶段:一是趁周末让学生在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去超市之前, 尽量用英语罗列出自己要购买的商品;二是购物结束后, 让学生列出更多在超市看到的其他各类商品的英文单词;三是让学生间比较谁列出的词汇多, 同时用归纳分类法让学生记住单词。如:

蔬菜类 (vegetables) :tomato, potato, carrot, cabbage, mushroom

水果类 (fruits) :apple, banana, orange, strawberry, watermelon, grape

调料类 (condiment) :salt, vinegar, hot pepper, sugar, pepper

主食类 (staple food) :rice, noodles, corn, dumpling, cookies

干果类 (dry fruits) :peanut, walnut, dry grapes

饮料类 (drink) :beer, milk, coffee, juice, wine, coke

文具类 (stationery) :pen, pencil, pencil-bag, eraser, paper, scissors, glue

服装类 (clothes) :skirt, shirt, blouse, dress, trousers, shorts, socks, jeans, tie, scarf

这种词汇的导入都是在教师引导下, 由学生带着任务自觉独立完成的。其特点是:虽然是任务驱动, 但所学的英语词汇来自生活实际, 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 无形中弱化了中职学生对英语的抵触情绪, 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更为深刻。

二、互动式的句型导入

在购物过程中, 对商品的询价是必需的, 学生必须熟练运用句型:How much is it?/What’s the price?

教师准备一定数量的价格便宜的生活用品、饮料、水果等, 将其带入课堂, 并模仿中央电视台《猜价格、拿东西》节目, 使用询问价格的句型:How much is it?/What’s the price?只要学生猜出的价格在所展示的商品价格的区间内, 就可以将物品无偿拿走。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原先学生课前导入的词汇运用其中。

这种游戏式的师生互动, 自然地将句型的学习导入在活动中, 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 在一问一答中不自觉地掌握了句型的运用。

三、借助视觉媒体的课文内容导入

Unit 4 Shopping Section B中有店员和顾客之间的对话。课前, 教师模仿课文内容情景预先录制好视频片段, 但不配音。课堂上, 让学生根据课文与视频画面配上声音。

这种借助视觉媒体的课文内容导入, 让学生将立体英语画面情境与英语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语言, 在“实战”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内化, 用心去学习。这一画外配音的方式, 学生们感到新鲜好奇, 兴奋点极高。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归纳购物时的常用句型, 比如:

售货员常用语言:

1. Can I help you?

2. What can I do for you?

3. What color/size do you want?

4. Sorry, we don’t have the color/size.What about this one?

5. It’s cheaper/smaller.

顾客常用语言:

1.I’m looking for/want/would like

2.It’s too expensive/large.Do you have cheaper/smaller ones?

3.I don’t like the color.Could you show me another one?

4.How much is it?/What’s the price?/How much does it cost?

5.I’ll take it.

6. Here is the money.

四、职场模拟情境的应用能力导入

拓展运用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必要环节, 其重心应落实在“应用”上。新课标强调, 中职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突出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英语实践机会, 教师可以在课堂针对学生专业导入一个职业语言应用情景, 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练习, 比如物流专业:

Student:Hello.Can I help you?

Customer:I am looking for Xinjiang red dates.

Student:Ok, these red dates are big and taste sweet.

Customer:How much does it cost?

Student:28 yuan a bag.How many bags do you want to buy?

Customer:3 bags.

Student:Great.Would you like some currants?

Customer:What’s the price?

Student:They are on sale today.It is only 13yuan a bag.

Customer:Pretty indeed.I’ll take two bags.Here is the money.

Student:Here is your change.Good-bye!

Customer:Bye-bye!

五、生活化的课外作业导入

教师在打造出生活化兴趣英语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应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下功夫,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课后作业的布置也要尽量实现生活化, 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着手, 将课堂教学内容同课外生活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起来, 让学生边完成作业、边体验生活, 以便更充分、更全面地达成教学目标。比如:

1. 写一篇小短文, 题目为:How to be a smart shopper.

2. 让学生上网搜索中西方购物习俗的差异。

以上是在讲授具体课文时利用各种手段导入的几个环节。之所以用“导入”这个词, 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核心, 掌握英语学习的技巧, 这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至于采用什么方法、选择哪几个维度导入要结合具体课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但关键一点是要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尽可能地营造学生“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的真实感觉, 激活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章卉.浅议中职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的运用[J].丽水学院学报, 2005 (6) .

[2]林宝丽.关于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 2014 (9) .

[3]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多维度英语教学 篇2

摘要:多维度教学方法作?橐恢钟判愕慕萄Х椒ǎ?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通过对C语言教学中的研究,对C语言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多维度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多维度教学;C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3-0097-03

目前国内高校都将C语言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学语言,也是基础语言。虽然,作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师,C语言可以运用到任何软件的开发,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语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C语言老师只是片面的教一些理论知识,而并未将其与软件开发结合起来。由此许多同学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似懂非懂,只知道语法知识,对于实际的应用并不那么熟练。这就是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尽力去认识并解决它。多维度教学

1.1 什么是多维度教学

多维度教学就是从多个方面对一个对象进行研究。而在教学中多维度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技能是核心目标,技能方法是伴随性目标,情感态度是深层性目标。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更要教学生独立去思考去探究,知道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要引导学生主动愿意学习,让学习成为他们的兴趣,如此而来,他们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才是积极乐观向上的。这样也达到了培养情感态度的目标。

1.2 多维度教学的特点

1)多维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利用案例式教学时,其难度具有渐进性。从不同的层面,不同方向来进行教学。我上文所提到的多维度教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知识与技能。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不同方法来教授书本知识,并举一反三,拓展课外相关知识。在学到基础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查找例题,并利用已知知识论证例题的技能。第二个目标是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整个过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起享受过程的乐趣。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多重方法,在寻找的过程中对知识印象加深。学生不仅参与了这个实践过程,还找到了学习的方法。知道了自主学习的必要性,自主探究的重要性。最后是情感态度。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学习有足够的兴趣,也不是所有学生都有学习的天赋。有些学生喜欢学习,将学习当作自己的一个兴趣,因此会乐意为此付出时间与精力;而有些学生,并不太擅长学习领域,或者并不喜欢这个领域,由此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时间一长,就会对学习完全丧失信心。多维度教学可以针对不一样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方法,难度适宜。比如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多扩展一些课外知识,或者多鼓励他们去探索;而对于不太理想的同学,其首要前提是不能让他失去学习的信心,可以教些基础知识。这样每个人都学到了东西,每个人都能投入到学习中。老师的深层教育目标就是要时刻关住每个人的心里状态,当有人心理发生波动时,老师需要作为过来人,作为一个朋友的身份,来开导,让其态度回归正轨。

2)多维度教学顾名思义,从多个角度来教学。狭义一点来说,就是教学方法有多种,并不局限于一两种。比如对于高中语文古文《出师表》的学习,我们都知道出师表篇幅很长,里面的古今异义词很多,是块难啃的骨头。因为高中时间很紧迫,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应付高考,因此,对于《出师表》的学习,不会用多种方法来教学。很多老师可能只是让同学听会录音,然后让学生背诵写来就好。那么问题来了:一篇现代文要是不理解,想背下来都难,更何况是古文呢?这时候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多维度来维持。比如,老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或者让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再可以让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在读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当时的心理状态,临表涕零是种怎样的状态。这虽然只是方法的多重性,也是多维度的一个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一改以往的学习模式,了解到多种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才能学习得更好。

3)多维度教学使课堂更具趣味性。传统教学模式局限于老师在讲堂上,对着黑板版书,照着课本讲解。学生就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身份,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在传统模式下,对于老师这个身份,学生产生了敬畏之情,不敢向老师提出质疑。而多维度教学提倡多角度教学,比如可以改变传统模式,开展小组活动教学,课堂中引入趣味性的编程案例。这样一来,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学习中来。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将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分为四至六个人一组,在小组中进行自主预习,讨论。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人都能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将所有人的想法进行汇总。在后期的小组展示中,可以采取竞争的模式,组与组之间进行比拼,回答问题者采取加分模式,直到下课,分出决胜小组。如此一来,有了竞争意识,每个人都不想做最后的那个小组,其积极学习意识在无形中提高,会让越来越多的同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这恰恰是多维度教学中趣味性的体现。多维度教学在C语言教学中的实践

2.1 什么是C语言教学

C语言是一种面向过程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它的发展贯穿了整个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它蕴含了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概括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所以,许多高校都将C语言作为计算机教学的入门学科。

2.2 C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C语言本身不具有趣味性,甚至还有些许无聊。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大都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语言,以前基本没尝试过。因此其基础较差,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而C语言教学中灵活的语法,丰富的数据类型,众多的运算符,庞大的函数库,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逐一讲解,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教学内容特别冗杂,十分不方便。而且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讲解的同时,举一些连心算都能算出来的例子,会让那些同学觉得无聊,这根本不是他们所想学习的内容。而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其教学内容太多了,上一个知识还没消化,下一个知识点就来了,完全将其当作第二语言,这样一来,所有的知识点都似懂非懂,实践起来根本无从下手,而且根本调动不起来学习的积极性,会将这门语言当作学习的负担。

2)无法让学生理解软件工程的概念。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在黑板上照着书本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有些知识太过抽象,老师也只是一带而过,不举出实例加以方便理解。这就造成实际与知识点的脱节。在C语言教学中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许多教C语言的老师教了十几年的C语言,都只是参照书本来给学生灌输相关概念,并不带入到实际中去。甚至一些教C语言的老师连一套程序都没写过,都没开发过一个软件,只是空有理论知识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实践。那么学生也只是知道一个理论,四年大学学下来,不知道怎么运用于实践,在工作中一点作用都没有,想将C语言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成功的。因此要讲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着将其运用到编程软件开发中。最开始,不需要太严密的软件开发,只当作一个练手,其主要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3 如何运用多维度教学进行C语言教学

1)改变以往单纯传授方式。

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针对不一样的知识点,可以首先简单做一个程序,让学生更直观地去了解到此节内容学下来之后,可以做什么。再有了大致了解后,老师在进行详细教学,多利用教学工具,比如数据模型,在枯燥的程序教学中 可以穿插计算机出现的相关故事。故事是具有情节性的,方便于理解,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暂时放松下飞速运作的大脑。毕竟,C语言的学习本身就不像古语言文学那般,有着基本的中国历史的了解,跟我们的距离也更近一些。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枯燥无味,很难让同学一整节课下来,都集中注意力。而且现在科技的进步,社会上也有许多诱惑 大学生的思想体系本来就不太成熟,对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那么完善,就拿手机来说。大多数学生,在课上无聊时,会拿出手机打发时间。所以,必须采取多个角度来进行创新教学,尽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

2)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引导

虽然我在前面提到过,多维度教学将注意力从老师上转移到学生上。但毕竟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对于许多问题的看法知识浅显的,不能很深入。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站出来加以引导和解释。对于同一问题,老师可以举一反三,扩展更多的知识面。让学生的知识更有严密性组织性。C语言不像其他学科,其知识很具有科学性,老师不做解释很难理解。其实,老师还是利用多维度教学,将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小组长,这样一来,老师可以给每个小组都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少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能看得清楚明白。而且,就算再有不懂的,也可以请教同组同学,同学之间讲解起来会容易理解,因为同学之间不存在对老师的那种不敢提问的问题。

3)学会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评价。

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被鼓励。不论基础好的同学或是基础差的同学。一些适当的鼓励,会让基础好的同学有了学习的拼劲,会在现有基础上,更加努力,从而提升到另一个层次;而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同学,适当的鼓励会让他们意识到,老师其实并未放弃他们,他们也是同样被老师重视的,如此,他们才会不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虽然学习进度没那么快,理解力不那么强,他们也会一步一步,一点一点,慢慢弄懂。老师对于两类学生制定的目标也要因人而异,不能笼统要求所有学生考到多少分以上。这是极其不公平的,老师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制定不一样的目标,只要每个人都能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那就是进步,就是相对意义上的成功。多维度教学在C语言教学中的分析与研究

3.1 教学效果分析

在将多维度教学实施到C语言中的同时,可以得到以下效果:

1)学习氛围发生明显变化

在改变了方法之后,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明显提高。传统课堂上,学生死气沉沉,全程只听到老师一个人在讲,有兴趣的同学会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但不感兴趣的同学会默默地玩,根本不参与到学习中。如今上课已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现在更多的同学主动参与,共同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也敢举手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能提出质疑就说明学生在思考。而且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同学们之间会相互讨论,会查找资料来印证自己所说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会变得更加亲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样会更加亲密。这种氛围会促进学生学得越来越好。

2)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每个人都参与到学习中,或多或少都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提高的不仅仅是成绩 还有学习的方法跟态度。态度与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端正了态度,才会想要学习,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起来才会少走许多弯路。每个人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也加强。基础好的同学在给基础差的同学讲解时,一方面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为有许多成绩好的,只知道怎么做题,怎么分析题,却不知道怎么把自己知道的讲解出来。或者说讲解出来的过于混乱,这就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种学习方法得到改善后,表达不好的同学可以不断练习,其表达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3)团队合作意识加强

我上文提到过的,多维度教学的一个小例子,可以进行小组活动学习。传统模式中,成绩好的在不断学习中还是成绩好,而成绩差的也还是成绩差。这样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但有了小组学习后,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同学之间有了交流,成绩好的也可以给成绩差的进行讲解。而且还采取小组评比的模式,??让小组里的每个人都团结起来,因为那时小组便是一个整体,代表着组内的每一个人,所有人都会为小组的荣誉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团队意识加强,两极分化也会得到改善。同学的关系也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和谐美好。小结

与其他教育大国相比,我国的教育虽不那么完善,但我们会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想出各种对应策略,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散发光彩。多维度教学在C语言教学中就是一个改善教学方法的实例,而且这一实例也得到了很大的效果。所以,我们也相信,多维度教学法的成功应用可在更多的课程中开展。

参考文献:

多维度英语教学 篇3

【关键词】 鉴赏;高校英语;多维度;教学模式

【Abstract】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mong them,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ontent the higher priorit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udents,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make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The new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be connoisseurship teaching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imes put forward.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课程改革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期望。在高校英语方面,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学生的独立性给予了更高的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也被列在了要求之内。即在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采用更加符合当代学生要求的新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应当以鉴赏作为导向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步。

1.语篇教学

1.1、语篇教学的意义

以鉴赏为导向的高校英语多维度教学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进行语篇教学。所谓语篇教学指的就是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之上进行理解和学习。其基础是单词段落的理解与整合。语篇教学就是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文章整体的角度上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学英语教材里有的部分复杂且难懂,艰涩的生词和语法甚至会让学生寸步难行。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间能够不断的整合自身的优点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不断巩固旧知识同时学到新知识。在教学之中教师还应该在全篇理解的基础之上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点评和分析,对文章存在的不足进行批评等。这样一来学生就必然的对文章的深层次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形式的教导,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意义和功能的教导。这才是高校英语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所在。

1.2、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方面是存在有一些问题的。学生对单词的理解相对来说还比较狭隘和单一,对单词的解释也做不到得体和全面。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材料又往往是复杂的,文章比较长、词汇量巨大、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语法的分析和文章體例的分析等方面,将作为英语教学真正重点的语言意义和功能教学放在了次要位置。因此,为了普及鉴赏为导向的高校英语多维度教学模式,首先就要帮助教师树立起多维度的语篇教学模式,让教师重视其对学生语言意义和功能的教导。

2.文化与修辞教学

2.1、文化的内涵

在语篇教学之后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与修辞的教学。高校英语课堂对于课文内容的文化和修辞的教学一直存在有疏漏。以鉴赏为导向的高校英语多维度教学应该将文化与修辞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将文章里面蕴含的文化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解。文化内涵总体来说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的特点是人为改造。其次是制度文化。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具体包括经济、社会、法律、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制度。最后是精神文化。包括社会价值观念、个人素养等方面。这三个方面由浅入深,由表层到内涵层层递进。因此,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这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这三个方面的训练帮助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理解能力。这样学生在理解不同文化时就能够具备有更加强健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2.2、修辞的作用

修辞是文化作品中间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存在。通过修辞作品的思想情感表达可以变得更加的强烈和富有感染力。语言的魅力通过修辞能够得到客观的加成。学生只有具备有足够的修辞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才能够在鉴赏的时候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具。所以,教师要教导学生掌握修辞的功能,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修辞的功能。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文章的结构、修辞进行细致的剖析讲解让学生进行学习。对于文章内容使用修辞的部分更是应该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修辞。同时,修辞的使用也受到文化细节和宏观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境和环境之中修辞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着重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进步。

3.运用多媒体

3.1、多媒体的优点

以鉴赏为导向的高校英语多维度教学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帮助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以板书的形式将学习内容和重点写在黑板上。但是一般来讲高校英语的教学内容都比较庞杂,因此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变得非常的中。而且因为文章的信息量很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少,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甚至会出现教学内容的混淆和缺漏。长此以往,教师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帮助教师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多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前,教师只需要通过计算机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个总的分析和整理然后制作成课件即好。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通过多媒体对课件进行放映,既简单又高效。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并且,在多媒体的帮助之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变得丰富和有趣。视频文件和音频文件都可以插入在教师的课件之中,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如何运用多媒体

虽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同样存在有一些问题。在多媒体的帮助之下教师有时候就会将英语教学课堂变成多媒体放映课堂。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多媒体的放映。有时候课件的信息量太大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加快放映速度而不考虑学生能够理解与否。因此,为了更好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课件制作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适量和课堂教学的补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总而言之,与鉴赏为导向的高校英语多维度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林承章、刘世平,英语词汇学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关于英语关系分句的多维度认知 篇4

英语中的关系分句 (传统中称作定语从句) 是英语限定关系分句中最主要的分句之一。从句法功能来看, 两种分句的共同作用在于都是对先行项的修饰和限定, 具有形容词的功能, 因此, 又被称为形容词性分句。关于这两种分句, 语法界普遍的区分标准有两点:一是形式。二是意义。在形式上, 限制性关系分句和其先行项之间没有逗号, 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则用逗号隔开。在意义上, 章振邦 (2009) 认为:限制性关系分句是用来修饰和限定先行词的, 是复合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若将它去掉, 所表示的意思将不明确, 主句也不完整;非限制性关系分句是对先行词的附加说明, 若省去也不影响主句的意思。对此, 徐广联 (2005) 也持类似的看法。本文在全面介绍限制性关系分句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的同时, 结合国内已有的关于限制性关系分句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的研究, 利用语言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对其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相关讨论。

2 限制性关系分句

(1) 限制性关系分句的定义和特点

在语义上, 限制性关系分句是用来修饰和限定先行词的, 是复合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若将它去掉, 所表示的意思将不明确, 主句也不完整。在句法功能上, 限制性关系分句是用来修饰和限定其前的先行项, 起到形容词的作用和功能。在口语当中, 限定关系分句没有停顿。在书面语中, 限定性关系分句直接位于其修饰和限定的先行项后面, 没有逗号。

(2) 限制性关系分句中关系词的选择

在限制性关系分句当中, 关系词主要包括关系代词 (relative pronoun) 和关系副词 (relative adverbs) 。关系词具有两个作用:一方面起连词作用, 连接从句与主句。另一方面在从句当中起一定的句法作用 (关系代词一般做主语和宾语, 关系副词一般做状语) 。

一般来说, 关系词的选择遵循先行项所指的意义:如果指人, 则选择who/that;如果指物, 则用which/that。看起来很简单, 但实际上, 关系词的选择往往涉及到除语义外的各个方面, 比如说句法功能、语域、文体等方面 (章振邦, 2007) 。

1) 关系代词的选择

(1) 在限制性关系分句中做主语

一般用who/that指人, 用which、that指物。但在口语当中和实际应用当中, 大多数用who指人, that指物, 例如:

She is a girl who/that is very clever.

She has a book that/which is very interesting.

(2) 在限制性关系分句中做宾语

一般用who/that/whom指人, 用which/that指物。但在正式语体当中, 一般用whom指人, which指物, 例如:

Is that the woman who/whom/that you talked with just now?

Where is the book which/that I bought this morning?

(3) 限定性关系分句中关系代词的其它用法问题

a.当关系代词在SVC结构中做主语补足语或在there be结构中做实意主语时, 通常只用that指人 (物) , 或通常省略

The teacher looks like the woman (that) she was 10 years ago.

The 9:15 is the fastest train (that) there has ever been.

b.当句子意思可能出现歧义时, 只能用who/whom指人, which指物。若用that, 则可能造成歧义。例如, 以下三句中, 第一句便可能造成歧义

There is only one student in the school (that) I wanted to see.

There is only one student in the school who I wanted to see.

There is only one student in the school which I wanted to see.

c.若先行项既指人又指物, 通常用that

She talked about her friends and her books that interested me.

d.当先行项为指物的不定代词时 (a ny t h i n g/a l l/something) , 在从句中做主语用that, 做宾语用that或不用

All that live must die.

All (that) I have is my faithfulness.

e.当先行项指人并受到only/all/any等的限定时, 在从句中做主语时用that

Any person that wants to succeed must work hard.

2) 关系副词的选择

关于限制性关系分句中关系副词的选择, 通常情况:用when表时间, 用where表地点, 用why表原因。例如:

Can you still remember the time when we fi rst met?

Chongqing is a city where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Can you tell me the reason why you were late for class?

(3) 限制性关系分句中相关问题的研究

1) 限制性关系分句中关系词的省略

(1) 当关系代词在分句中做宾语

The book you got just now is mine.

(2) 关系代词that在关系分句中做补语

China is no longer the country it used to be.

(3) 关系代词在分句中做“主语”往往是不能省略的, 但当主句是由it is/that is/there is引导时, 便可省略 (该用法常见于非正式语体)

There was some one asked for you.

(4) 关系副词where/when/why在引导关系分句时;在非正式语体中, when和why可以省略, 用介词后置的方法代替where, 但若where的先行项是place一词, 那么关系分句的句末介词也可省略

I sha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we fi rst met.

The reason (why) she loves me is that I devote myself to her.

The room I lived in is good.

This is the place I live.

(5) 在以the way表“方式”的先行项的选择性关系分句中, 用in which或that

The way in which/that you answer the question is good.

2) 由“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限制性关系分句

由“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选择性关系分句多用于正式语体, 例如:She is the girl from whom I got the book。在上述用法中, 介词的选择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介词与定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是一种习惯性搭配

The woman to whom I spoke to was my English teacher.

但需要说明的是, 有些和谓语动词相搭配的介词不能进行分开, 相应的介词不能放在前面 (本文将在下文从范畴和次范畴化的角度进行解释) 如:

The book I am looking for is my English book.

The book for which I am looking is my English book.

(2) 介词与定语从句中的形容词一起构成一种习惯性搭配

The plan of which I am sure is put forward by her.

(3) 介词与定语从句的先行项是一种习惯性搭配

The pen with which I am writing is hers.

(4) 在一定语境中, 可用prep+which代替where/when, 用for which代替why

The school in which you studied English for 4 years is CQNU.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 on which I went to university.

3 非限制性关系分句

(1) 非限制性关系分句的定义和特点

如上所述, 从语义上来说, 非限制性关系分句是对先行词的附加说明, 若省去也不影响主句的意思。在口语当中, 限定关系分句有停顿;在书面语中, 限定性关系分句不能直接位于其修饰和限定的先行项后面, 有逗号隔开。

(2) 非限制性关系分句中关系词的选择

一般来说, 在非限制性关系分句中, 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选择方法和限制性关系分句中关系词的选择一样。引导词在从句中做主语或宾语时用关系代词。做状语时用关系副词。

(3) 非限制性关系分句中相关问题的研究

1) 在非限制性关系分句中, 其引导词不能为that

He tries to stand on his hands for long, which is impossible to do.

2) 在非限制性关系分句中, which既可指先行项也可指整个句子的意思

She likes English very much, which is known to all.

She has a very good book, which is about the American culture.

3) 在非限制性关系分句中表原因, 其引导词多用for which

The reason, for which she did not go to school yesterday, was clear now.

4) As、Which引导非限制性关系分句的区别

(1) 语序上:As可放在句前、句中和句后;which通常放在主句后

Smoking is harmful, which we know.

As we know, smoking is harmful.

=>Smoking, as we know, is harmful.=>Smoking is harmful, as we know.

(2) 语义上:As引导的非限制性关系分句有“正如、就像”之意;which不具有

She is a good student, as is shown in her study.

Smoking is harmful, which we know.

(3) As在非限制性关系分句中做主语, 其动词往往是系动词;which则不一定

Taiwan belongs to china, as is known to all.

She came here for me, which came as a surprise.

4 关于英语关系分句中的几个重难点问题

(1) 关于英语关系分句的范畴与次范畴化研究

问题援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英语 (必修3) 110页的课文注释部分中对限制性关系分句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的区别, 做了如下的解释:

限定性定语从句:限定性定语从句是用来修饰和限定先行词的, 是复合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若将它去掉, 所表示的意思将不明确, 主句也不完整了。

非限定性定语从句: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是对先行词的附加说明, 若省去也不影响主句的意思。

学习者通常用以上方法来区分限制性关系分句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但问题往往没有说的那么简单;例如, 学习者写出以下错误的句子也是常见的:

The moon which travels around the earth is not far from us.

She is a girl, who likes English very much..

1) 语法界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在关于什么样的先行项可以用限制性关系分句, 什么样的先行项可以非限定性关系分句这个问题上。语言学家Quirk和章振邦等, 在对语言进行描写性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语料库相关理论, 做了以下的归纳和总结:

(1) 表示独一无二的事物不接限制性关系分句

The moon, which travels around the earth, is not far from us.

(2) 带有表类别的不定冠词的名词能接限制性关系分句

She is a girl who likes English very much.

如上所述, 已有的关于限制性关系分句还是非限制性关系分句的研究仅仅是在对语言现象进行描述性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 并没有从根本上指出为什么其能接限制性关系分句还是非限制性关系分句。因此, 以上带星号句子的“不可接受性”便没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2) 范畴与次范畴化理论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在认知语言学中, 次范畴化是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师范大学秦裕祥 (2008) 认为:次范畴实际上是在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切分出的下位范畴, 其结果至少是2个或多个以上的范畴。王莉 (2009) 认为:在定语从句中, 先行项名词就是指范畴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 而其后的修饰从句 (限制性关系分句还是非限制性关系分句) 是名词先行项的名词的一个属性特征;但有所不同的是, 限制性关系分句具有次范畴化功能, 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不具次范畴化功能。

例如:She has 2 sisters who are working in china. (她有两个在中国工作的姐妹, 言下之意还有其她不在中国工作的姐妹)

在这个限制性关系分句中, “她的姐妹”这一基本范畴能进行次范畴化, 被切分为两个临时性对立的次范畴:1在中国工作的;2不在中国工作的。

例如:She has 2 sisters, who are working in china. (她只有两个姐妹, 并且都在中国工作, 言下之意是没有其她的姐妹)

在这个非限制性关系分句中, “她的两个姐妹”这一基本范畴作为基本范畴, 但是, 这一基本范畴是不能进行次范畴化的。原因在于, “她的两个姐妹”只能被分为两个处于同一范畴的两个对象而已, 即“她的两个姐妹”=“两个都在中国工作的对象”。但是, 仔细分析, 这两个区分出来的“对象”实际上又处于同一范畴, 即都在中国工作。因此, 非限定性关系分句不能进行次范畴化。

因此, Quirk和章振邦提出的关于先行项能接限制性关还是非限制性关系分句问题, 在范畴与次范畴化理论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例如:The moon, which travels around the earth, is not far from us.由于月球只有一个, 本身便属于不可再次切分的独立个体, 即“独一无二的事物”不能进行次范畴;因此, 只能用非限制性关系分句。

(3) 关于“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的范畴与次范畴化研究

问题援引:上文曾提到:介词与定语从句的谓语动词是一种习惯性的搭配。如:The woman to whom I spoke to was my English teacher.

但需指出的是, 有些谓语动词+介词, 具是不能进行分开的, 例如:

She is the girl whom I am looking for.

She is the girl for whom I am looking.

但与此同时, 以下两句却是可以同时被接受的;

She is the girl with whom I was talking just now.

She is the girl whom I was talking with just now.

1) 传统语法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动词look和for的关系很紧密, look for视为一个动词对待, 往往不可分开。但是talk和with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 所以可以分开。但问题在于:1此类描述大多基于对语言的描写性研究, 并没有解释其本质原因。2以上所说的关系密切与否, 怎么区分, 是以什么为依据?这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范畴与次范畴化理论对以上问题的解释

She is the girl whom I am looking fo.r

She is the girl for whom I am looking.

通常, 动词look可以和很多介词进行搭配, 例如:look at/look for/look up/look down等, 用函数式表示为:Look+X (X=at/for/down/up….) 。但是这些短语中, 每一个短语的意思, 通常不能由其它短语进行代替的;例如, 在语义上, look for≠look at。同理, look和其它介词的搭配, 如:look up/look down等, 也是不能得到“寻找”的意思的。因此, 当look+x表“寻找”之意时, 可以得出:x=for。利用范畴与次范畴化理论, 我们可以把“寻找”这个意思视为一个基本范畴, 且得出:与“寻找”这一基本范畴相对应的英语表达式look for也被视为一个具有“唯一性”的基本范畴;如上所述, “唯一性”的事物是不能进行次范畴化的, 因此, “寻找”这一基本概念所对应的英语表达式look for这一基本范畴也是不能进行次范畴化的。对于这一点, 我们可用代号表示如下:

Look+X (X=at/for/up/down....) =>X=for=>look for=“寻找”

同理, 对于以下两个句子的可接受性我们也可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解释:

She is the girl with whom I was talking just now.

She is the girl whom I was talking with just now.

“交谈、聊天”这个语义可以同时用“talk with”与“talk to”两个不同的表达式来表示。也就是说, “交谈、聊天”在其对应的英语表达形式上有两个, 是可以进行次范畴化的。对于这一点, 可以表示如下:

Talk+X (X=about/with....) =>X=with/to=>talk with=talk to=“聊天”

由此, 本文认为,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 动词和介词之间搭配的关系的紧密程度实际上是由其对应的语言形式上是否能够进行次范畴化所决定的。又如, 以下两句话的可接受性问题也可通过范畴和次范畴的相关理论进行认知:

The matter which she was listening for is about money.

The matter for which she was listening is about money.

5 结语

关系分句是英语限定从属分句中最重要的分句之一;也是学习者最为常用的分句。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来看, 英语语言中的关系分句与汉语中的“定语”在句法功能和语义关系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在语言形式上却与汉语中的“定语”有所不同, 原因在于, 英语是一门以“形合 (form) ”为主要特征的语言, 而汉语则以“意合 (meaning) ”为主要特征。受到汉语语言形式和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 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关系分句时, 特别是关于其“关系词”的问题, 往往有许多需要注意和难以理解的地方。本文在全面介绍关系分句中限制性关系分句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的同时, 利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其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使之得以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1]Quirk, R.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5.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3) [T].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110.

[3]秦裕祥.英语名词词组中前置修饰语使用限制的次范畴化解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3) .

[4]王莉.英语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关系分句使用中选择的次范畴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9) :24-27.

多维度英语教学 篇5

我国新课程标准规定,英语是我国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它肩负着提高国民综合文化素质的任务,也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英语教学改革成了学校、家长和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用多维论引领英语教学改革是个有效的途径。

任何一个外语教师的外语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一定的语言观。课程改革以来,这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认为语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手段之一;语言不仅是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行为;语言与思维是人脑两种不同的功能,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可是在一线的外语老师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凭直觉和经验上课,课堂教学效果时好时坏,却不知道效果好坏的原因;还有一些教师理论上赞同某种语言观,而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采用与这种语言观载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驰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英语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收效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落后的外语教育理论、机械的教学方式,脱离学生实际的内容,违背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障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倡导更新教师语言观,整合先进的语言教育理论引领英语课堂教学,采用贴近学生实际多维互动对话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言习得理论认知教材

教材是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载体,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只有用习得理论认知教材,才能更好地整合教学要素,才能充分发挥系统功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教学设计要对教材开发加工

教材是教育专家根据国情和国际情况编写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普遍倾向于科学性,往往缺少人文性。教材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本校、本地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教师必须运用语言习得理论认知教材,开发教材,创设有情有意有趣的教学情境,更符合学生胃口,让学生与情境互动获更多的情境体验。

2、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英语教育是一种外语教学。外语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必须以语言习得理论(LanguageAcquisitonTheory)为指导。语言习得理论最有影响的人是美国加州大学的Krashen教授,他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Hypothesis)对外语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人们习得语言的过程需要理解信息,即接受“可理解输入”。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他把可理解性输入定义为“i+1”,其中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或能力承担。1表示语言输入中只包含一个或少量的新知识点。学习者接触适合于自己能力水平的语言输入应该是“i+1”。如果学生平时积累得太少,输入量就不足于产生输出,学生就无法形成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这是教师教学设计必须要认真思考的。

3、语言输出是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

针对Krashen的“输入假设”,Swain提出了“输出假设”(outputHypothesis)她认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是两种载然不同的两种语言技巧,语言产出能力只能通过促使语言学习者产出语言的活动——语言输出,而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这一活动才能有效习得。

Swain在她的输出理论中指出,语言输入仅仅使语言学习者习得语言理论能力,而语言输出即产出能力包含大量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单纯靠语言输入是获取不到的。因而语言产出的能力应以接受语言输入培养起来的语言理解能力为前提和基础,然后通过积极的、创造性的、大量的语言输出实践形成的。

“语言输入假设”和“语言输出假设”是语言习得理论的重要内容,经过语言教育实践者的实践检验,形成语言教育的共识,成为指导我们教学设计的理论。当然仅有这两点理论还是不够的,“两种假设”也只是解决了部分问题。

4、“习得理论”对教学分析启示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我们在处理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获得有效或高效的效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新知识最难处理的是有限性和可理解性。因为只有教学内容在可理解时语言习得才可能发生。如果学习者无法理解输入或太多的信息,那会是一种无效输入,即使引领学习者注意,也很难对它进行进一步加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2)、教材内容输入的多样性与足够性。信息时代要更多地借用媒体与网络手段。这需要教师思考相关知识的联系,输入足够的可接受信息,输入方式的多样化、多渠道。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包括跨学科知识积累,正如前面所述外语教学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3)、教材知识呈现的情境性。创设学生感兴趣蕴含内容的情境,引起学生注意,从而为进一步加工处理信息提供条件,教师还应该创造一个心理安全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消极情绪使人沮丧,不利于信息加工,积极的情绪催人奋进,提升学习者信息加工能力。

4)、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输入”与“输出”的均衡训练,只重视输入或只重视输出训练,学习者很难均衡发展,有效地掌握一门外语。如句型教学法偏向注重输入,流行时间不长,效果不够理想,交际法只偏好输出,忽视了输入的功能,口语上去了,语法、写作又出了问题。因此要把输入与输出整合成有机整体,教学效果才能不断提升。

二、多元智能理论认知学生

认知学生可以有多种途径,多元智能理论是全面认知学生,又有助于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理论。

1、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理论诞生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HowardGardner。一九七九年“零点项目”承担了研究人类潜能本质及其开发的课题后,加德纳受命由他写一阐述人文科学领域中建立人类认知本质理论的专著,一九八三年他将他的研究成果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智能的结构》一书,它的出版标志着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的诞生。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假说是每个人在学习和使用概念、技能上存在着天生的优势和偏好差异。他证明了每个人有八种以上智能。只要潜能开发得当,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1、言语—语言智能:有效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的思维能力;

2、数学—逻辑智能:有效进行计算、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思维能力;

3、音乐—节奏智能:对音质、音量、旋律、节奏等具有敏感性、具有成功运用这些要素的思维能力;

4、身体—动觉智能:运用整个身体或部分身体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思维能力;

5、视觉—空间智能: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模式,并能运用这个模式和思维能力;

6、交往—交流智能:理解他人,并善于处理自己与他人的思维能力;

7、自知—自省智能:是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思维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指那些能够熟练运用公认的“民间分类学”的人。

2、多元智能理论的帮助观

Gardner创建多元智能理论否定了线性的、单一的智力观。指出人类的思维方式,即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他认为单纯用纸和笔来区分儿童智能的高低,甚至预言他们来的成就是片面的。现在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了言语—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许多学生的优势智能也得不到开发,造成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时成绩很好,工作后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对人才极大的浪费。Gardner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提出了智能的多元性,而且,他不认为这些智能不是简单地平行存在着的。他强调指出:“我们人类拥有一组相对独立的智能,所谓“一组”,即结构的意思,尽管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发挥智能功能时,必须以“组”的形式进行活动,也就是必须协调动作。脑科学家强调必须用整合观点认知脑功能,脑不同区域有不同功能,研究显示,许多高级功能的完成需要有不同脑区的共同参与,智能的发挥也一样。

3、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

Gardner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聪明的,但每个人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却各不相同。一名学生语文、数学成绩不好,但在体育、音乐、美术或其它方面有所专长,同样是高智商的标志。世界上几乎不存在什么“笨人”,每个人在八种智能里总有其突出的地方。他强调“有一种说法很普通,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的智商,主要是由父母生理遗传因素所致。我们的理论是对“智商”这种说法的批判。

教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很有益处。这能和学生增加自信,相信他们都有学习能力,只是途径不同。这对学习具体课程不如其他人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更重要的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智能,建立自信心,然而把优势智能向弱势智能领域渗透。使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

三、建构主义理论认识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过程认知的发展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教学行为。不同的理论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不尽一致,也就有着不同教学行为。国内外专家对教学过程发展的本质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认为,“教学过程确实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2)、我国教育论专家李秉德编著的《教学论》认为,“教育活动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3)、美国教育家布鲁纳(J.S.Brunner)认为,“教学过程是促进人的成长过程,主要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

4)、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叶澜教授曾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过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无效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更精准的认识,对传统教学认识的重大突破。

2、建构主义理论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建构主义者有句名言,“知识是学会的,不能被教会”。这句话一定程度也反映他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事物的意义,不同的人理解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这种不存在统一标准的客观差异性,本身就构成了丰富的资源。通过情境设计,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等形式活动,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看到哪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检验与自己相左的理念,学到新的东西与体验,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个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来替代的。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加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情境设计、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完成认知过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教学过程。教学实践显示,完成教学过程需要多元理论对教学环节和要素的引领和支撑。才能逐步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贴近学生,多维互动的导学和一目了然的课堂收尾。

实践表明一种教学方法源自相关的教学理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教育发展的产物,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优越性是能较好地解决部分教学问题,局限性是不能解决一切教学问题。所以我们提倡多维教育科学理论的整合,引领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观念的变革和教学要素的整合,在有效教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陶西平.多元智能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LauraErlauer《不可不知的用脑教学法》黄珂、陈萍译,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年。

[3]HowardGardner《智力的重构》霍力岩等译,中国轻工出版社,2004年。

[4]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5]LeslieM.Boobelssu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NewburyHousePublishers1988。

多维度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思考

信息技术学科异于其他学科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固定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技能的掌握,一种信息素养的形成。所以,信息技术课也是一门极富时代性和挑战性的学科。学习者学得是否得心应手,关键就在于教师对于课堂模式的设计以及对学习者适时点拨的作用。

一、 人机交互 双边互动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动脑和动手结合得很紧密的学科。比如学计算机和动计算机是分不开的,无论是教学工作者的备课还是学习者的学习,对人、书、机三者有机结合,是使用书本知识向操作知识转化的基石。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对信息技术课知识点的掌握却是“百看不如一练”。当教师通过对知识的讲解、演示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理解的时候,能不能使学生将这一比较模糊的概念转变成自己思维体系中固有的、较清晰的认识;能不能使学生对这一比较陌生的知识逐渐熟悉起来,并能灵活运用,关键的一步就是能否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实践,使学习者和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信息获取和处理工具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即使用者和被使用者在某一程度上合二为一,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在实践中创造成果。

二、 拓展知识 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是作为一门较尖锐的,超前的学科渗透于教学领域的,它日新月异,革新换代,新的信息层出不穷,新的技术有待开发,所以,计算机学科不能像诸如历史、地理、英语一类的学科那样单以授和被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它要顺应时代的变迁,信息技术的变革,而不断向学习者们施于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授予某一知识点时,就要结合现代技术中新的知识,向学生展示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有能力的学生即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教师在授课前就可试着让学生自己为课题做简单的课件,教师通过课件的分析及提点,既能让学生学到本课知识,又能使学生认识和提高制作课件的技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灵感,使学生学到了更多有利于创新的科学知识,提高了学生信息化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和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信息刺激提升技能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类的生活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 “网上一族”一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尚未形成,因特网对他们的冲击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建设了校园网﹑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 ,我们的学生就更不能只限于书本中的知识,而要关注快速发展的Internet,教师可以利用因特网上的信息,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在因特网上获得的信息,扩充学生的感知思维的空间,刺激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因此,除了使学生具备比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外,应重点培养他们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的海洋里,学生可以任意捕捉多方面、多领域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但可以为他们所用,也正是对他们现有学识的一种强有力冲击和鼓舞。例如:学生可以利用从因特网上获得的资源并结合用FrontPage设计与制作简单的班级主题网站;学生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学习一门高级语言,使用数据库或电子表格Excel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排序和索引,能够设计简单的个人主页等。

四、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激发出学生的强烈好奇心,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得到提高,在此氛围中,再经过教师适时适量的提点,指引他们去求知探索。例如:在教学Photoshop下的图片处理时,每教一个工具前,先向学生展示用软件绘画出的精彩又漂亮的图画以及绘画的过程,学生看来便有一股冲动想画画,教师从中再进行鼓励,于是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于游戏,学生是最喜欢,最热衷的,在教学中如果能因势利导,把“游戏”适时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这样,就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情境交融,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的求知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获得真材实料。

五、教师点拨 评价激励

多维度英语教学 篇7

1) 开放性原则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目标, 作为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建设开放的、多元的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2) 系统性原则

多维度评价基于全面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各个评价标准, 流程完整, 使得对学生的考查更加全面、系统。

3) 可操作性原则

高职英语多维度评价方式应易于操作, 在教学实践中是可检验的, 适用于每一名学生, 让学生信服, 达到评价、诊断、提高的目的。

2 多维度评价的重点

2.1 评价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学习活动

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在英语课堂上可以实施“多维度”评价。英语课堂学习中的“多维度”评价可采用多种评价模式, 如即时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模式。即时性评价存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 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的即时性评价, 既能体现评价的及时性、客观性, 又能充分展示学生在语言、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情况, 提高了评价的可信度, 透明性, 学生更加认可;该种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质量性评价,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多维度综合评价改革提倡“多元发展, 全面提高”的过程评价, 能培养每一名学生的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并认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心理。要想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效果,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渠道。即时性评价方式, 就是正面观察学生、发现他们优点的过程。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以及在团队中的努力程度, 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 从不同的维度给出对学生的评判, 这种评价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们多元智能的表现。

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表现。形成性评价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各学习环节进行追踪评价, 使教师能了解阶段教学成效和学生学习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从而随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帮助其改进。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师生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这种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展示的成果以及由此展现出的态度、团队意识等方面做出评价。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语言知识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采用概括性评价、等级评价或小组互评等记录方式。课堂学习活动可以设计每日演讲、情境表演、回答问题、讲授知识点、小组成果展示、制作教学课件等内容。

2.2 评价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可采用终结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定量评价等多种模式。终结性评价是指在一学期和一个学年结束时为检验学习效果而进行的卷面考试。常用的手段采用期末测验或等级考试。

绝对性评价又称参照性评价, 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 了解学生对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该种评价方式适用于过级考试、结业考试和补考。

定量评价是指采用数学方法, 收集和统计学生英语考试情况数据资料, 对某一名同学和某一班级做出定量结论的评价, 排出名次。其目的是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 简单明了地揭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职英语课程评价既要检验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习过程, 这样, 评价既要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还要深入分析每个学生的考试卷纸。为此, 考试评价改革应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更好地发挥课程考试评价的积极功能。

2.3 评价学生在英语课后活动的情况

对学生课后学习状况的评价, 有利于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进行探究式学习, 有助于评价该生的整体表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手段监控评价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应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平台创建自己的网页, 让学生把书面作业、口语练习的情况拍摄下来发到教师网页或空间。利用网络给学生分配不同的作业或演示文稿, 学生把作业上传至网络, 教师批改, 形成多维度综合评价的一部分。

3 多维度的评价方法

3.1 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学生本人对自己英语学习情况和综合表现进行的主观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一是能促进英语课程的发展, 二是能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 从而改正缺点, 发扬优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自我评价既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坚定信心, 也使学生能够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程度, 来提高英语学习的成绩和效果, 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 意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通过自我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 知道今后努力的目标。

3.2 学生小组互评

就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而言, 为了使英语课堂学习更加高效优化, 应该组建英语学习小组, 这样能够科学合理地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发挥以强带弱的优势。教师要监控掌握每个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 建立同学们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积极竞争的激励机制, 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小组互评是有时效性的,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锻炼他们养成珍惜时间、提高效率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善于吸取他人优点, 敢于提出质疑的优秀品质,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博采众长, 取其精华,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扬合作精神, 共同设计和交流, 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3 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

教师在实施评价的时候要坚持:学生层次分类化、评价体系多维度、评价时间长期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原则。教师的多维度综合评价有两个要素:一是长时期、多角度观察、评价学生的进步与改变, 了解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与学习水平关联的特点, 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二是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 与学生产生积极的互动, 从多个角度发现学生的不同优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风格采取合适的评价方式。在课堂的即时性评价中, 要注意把握评价的时机。教师的语言艺术和行为表现, 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不能泛化。教学中当然提倡用激励性评价, 但要把握好“度”, 一节英语课上, 不能总是用“Well done”“Wonderful”“Excellent”“You speak very well”“Good”等泛泛的点评, 用在哪一位同学身上都适用, 但实际效果不佳。学生们不能总是希望得到赞许的夸奖, 犯有错误就应当受到批评, 教师可以应用策略性的指责, 采用延时性评价或“无声”评价 (肢体评价) , 例如:某个学生正在违反课堂纪律, 教师可以用目光警示该生, 通常学生是会做出改正的反应, 这样就达到了纠正的目的, 也使其他学生引以为戒。

3.4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学生英语学习档案包含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成果的展示, 这种评价模式记录了学生学期或学年的所有学习成果, 如:情景剧表演录像、照片、平时成绩记载、获奖证书等。让学生随时随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 激励学生不断充实自己的档案, 在班级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英语学习档案袋是形成性评价中的一种重要的定性评价手段,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良性竞争, 培养综合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多媒体、数字化的电子学习档案, 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多维度评价。学习档案评价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完整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学习档案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A.新生开始上课时反映学生英语水平的入学测验或高考成绩。

B.学生课堂表现记录, 如朗读、背诵、角色扮演、口语练习等情况。

C.优秀的书面作业, 收藏学生自己决定的最为满意的作业。

D.其他同学、教师、学校对学生观察的评语。

E.平时英语小测验, 收录学生测验的考试卷纸。

F.在学校里或社会上举行的英语活动的获奖证书复印件或活动凭证。

G.个人收集的有关英语的材料, 如谚语、成语、名人演讲等, 也收入档案袋。

H.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反思与评价。

4 建设多维度英语学习评价团队

高职院校要建立英语课程系统性的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 应该以英语教研室为单位, 建立团队合作机制, 改革评价内容和方法, 深入研究教学评价体系, 开展教学经验交流。评价团队要以二语习得理论为依据, 开展师生互动, 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关注过程, 提升教学策略, 从而制定多维度评价标准, 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这给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团队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 付出艰苦的努力来实施高水平的评价模式, 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评价团队应具备创新意识, 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探索英语教学和学习规律, 不断发现和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普遍性问题。通过应用多维度综合评价方式, 能促进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与改革, 能提高英语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能提升课程教学组织和管理水平, 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的综合发展。

高职英语课程评价小组应达到五个方面的目标:指导反馈、强化管理、促进学习、正能量导向和教育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 不断完善评价功能, 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团队应该建立考评资源库, 注重开发英语课程的特色之处, 利用好教学网络平台。

5 总结

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英语课程也应不断深化改革, 提高评价水平也是促进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多维度评价要以信息化教学、项目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来提升课程改革内涵。高职院校要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创建网络学习平台, 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建立英语社团等多元化评价手段, 建立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 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另外, 还要构建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保障体系, 结合本校实际, 建立评价团队, 制定评价方案。学校还要创建网络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 促进多维度评价体系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陈燕山.用心评价, 贴近学生[J].新课程导学, 2012 (5) .

[2]李丽霞.基于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多元评价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1 (3) .

[3]王雅杰.多元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6 (1) .

多维度英语教学 篇8

教学质量评估是推进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重要手段。当前,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多采用以学生为评估主体,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评价为辅,实现对主、客体的评估。尽管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但由于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加之评估统计方法不能全面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给高校教学质量评估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全面突破高校质量评估的瓶颈,建立多维度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多维度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采用多角度信息处理手段和多阶段的评估方式,不仅能够对评估数据进行科学处理,还能够弥补主观因素造成的不足。

二、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是我校通过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估问题分析研究制定的多手段、多角度教学评估体系,其不仅包含了学生主体,教师工作态度、授课方法和内容,课堂效果评价等教学评估内容,还包含了教师自评、专家评审、领导评估等环节。此系统实现了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在管理手段和动态指标上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价,有效地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

教学评估系统分为五个子系统和一个管理系统。评估子系统包含学生主体评价系统、教师自评价系统、领导评估系统、专家评审系统以及毕业生问卷调查系统。其中管理系统包含评估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和评估信息服务系统。各子系统和管理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形成闭环管理,确保了信息处理和评估系统的可信性,减少了人员参与,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教学评估系统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在实践操作中灵活性强,能够满足教学改革的要求,实现系统之间的灵活调整。其中,系统自动形成评估问卷,以课程类别为单位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实现了课程的分类评估。此外,评估系统还全面记录了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信息,采用科学统计方法进行数据评估和处理,客观反映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实现条件

多维度课堂的稳定性、开放性和公正性需要三个必要条件支持:完善的用户权限、集成数据的应用环境和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扩展支持。

(一)完善的用户权限

由于在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涉及学生、教师、教学评估管理人员、教务管理人员,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质量评估设计中要进行多元化操作界面,让所有参与者直接通过系统进行操作,达到减少人力、物力成本的目的。

在评估体系中,管理人员的权限最高,其负责进行评估管理、数据准备和数据处理工作。其次为校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查询课程系统中参评课程、参评人员和参评结果,并实施统计。再次为院系管理员,主要负责查询管理院系参评课程、参评人员。实时查看参评人员的问卷和统计结果。院系教务人员和任课教师分别对参评课程、参评人员和学生的纸质问卷导入系统,查看隐名产品人员、学生和干部的统计结果。基层人员,学生、专家、领导、应届毕业生等,通过对网上问卷调查的填写,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评估后能够对课程的最终评价结果进行查看。

(二)集成数据的应用环境

数据应用系统是数字化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进入的界面,其通过统一的用户管理系统对注册人员的身份进行认证,之后登录质量评估系统,评估系统根据不同的角色,对其登录权限进行权限分配。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还对综合教务的各主要业务系统进行了数据关联和整合,避免了“信息孤立”和“应用孤岛”的出现。此外,该系统还实现了对教师、学生以及课程基本信息的共享,保障了参评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为评估管理系统提供了便利环境。

(三)可扩展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库

由于教学改革是不断推进的,教学模式和评估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中,必须保证评估体系、评估主体、评估问卷等要素能够动态调整,并具有可扩展性。评估系统中,数据库包含实体表、评价类型和各种关系表。这三类表格要能够如实的对参评课程、评估主体和评估文件进行拓展并不断增容,在增容过程中,各种实体类型还能够进行对应,确保评价体系能够正常实施。

四、总结

本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中,不仅考虑了教学评估的主体和课题,还增加了服务、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确保了评价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公正性。在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实施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和好评。

参考文献

[1]张文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4.

多维度英语教学 篇9

一、运用多维度事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 教师会强迫学生接受一个观点, 无形中使学生觉得上政治课就是为了背诵一些政治观点, 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事实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 政治是一门极具思辩精神的课程, 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思考政治事件, 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在思维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以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节课为例,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青海省同仁县产生的草山内斗事例, 该地界的加吾部落与甘肃夏河的甘加部落从解放以前就一直斗争到现在。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这两个部族不顾国家的政策, 非要展开内斗?学生经过思考后, 从不同角度得到答案。有的学生认为, 两个部族已经争斗了数百年, 这种仇恨不是国家法律禁令所能扼止的。只要时机一到, 他们又会继续争斗;有的学生提出, 平等团结的政策难以落实, 表明中央的文件精神没有更好地贯彻执行到地方;有的学生提出这些部族之间之所以斗争, 是因为发展不均衡, 当地部分城镇已经先富起来, 而另一些地区的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两个部族都希望能够争取更多资源以迅速发展, 所以才展开内斗。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去看待政治问题, 学生就会发现政治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学习政治知识的时候, 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感受到政治学习的乐趣。

二、运用多维度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看待政治事件时, 有时不免视野狭隘, 导致他们站在片面的、错误的政治立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去看待政治问题, 宏观地思考政治问题。

仍以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课为例, 教师用青海省同仁县草山内斗为案例, 引导学生去思考该地内斗的成因, 学生从多个角度得到答案后,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些原因进行归类, 使学生应用分类思考的方法得到如下的结果:

(一) 历史原因。

在解放前, 军阀为了加强对当地民众的统制, 在双方之间倒卖军火, 唆使双方械斗, 军阀从中获利, 而民众却因伤亡惨重失去反抗军阀的能力。当地民众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不愿意轻易停止械斗。

(二) 政治原因。

解放后, 政府以平等团结的原则命令双方停止械斗。然而由于信息技术落后, 当地政府无法有效监控内斗事件;当地政府的部分官员轻视民众内斗事件, 或不作为, 或乱作为, 使民众不接受政府官员的调解, 而更愿意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于是双方持续内斗。

(三) 经济原因。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草山地界水草资源丰富, 利于放牧, 民众为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再度展开械斗。

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三重角度看待问题, 能让其意识到, 许多政治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涉及多方面, 不能仅从单一的角度看待问题, 否则就可能出现立场的偏颇。

教师如能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看待政治事件, 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政治事件的良好习惯, 政治视野就会变得更开阔。

三、运用多维度事例修正学生的情感价值

如果学生看待政治事件的立场过于偏激, 那么在理解政治事件时必然导致情感偏激, 这种情感态度不利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对政治事件的应对处理。

再以教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课为例, 如果学生看待青海省同仁县草山内斗事件的立场过于偏颇, 就容易只看到某一方面的问题, 而无法上升到历史、政治、经济三方面原因来综合考虑这一政治事件。如有一名学生没有从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个事件, 片面地认为该地长期出现内斗的原因是当地政府不作为, 于是对当地政府心怀不满。当教师引导其从宏观角度去看待这起政治事件后, 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分析这一事件的解决方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学生应充分理解, 要平息民众的仇恨, 当地政府就必须加强法制宣传, 加强民众的法律意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 当地政府应加快信息化建设, 使武装力量能够及时介入械斗, 避免产生重大伤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当地政府应规划好经济建设, 使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只有当学生有意识地学会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解决政治事件, 学生才能摆正情感态度, 化偏激为力量。

多维度英语教学 篇10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学,拓展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主要包括两大环节, 以美术基础作为第一环节,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要求, 开展绘画、手工、幼儿美术创作等课程的教学活动;第二环节则是将学生带到幼儿园中进行教学实践。但从幼儿园的实践反馈得知, 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在幼儿园里往往存在信息输出障碍, 大部分同学不能将美术知识与技能有效应用到学前教育中。学前美术教育与幼儿园实际教学之间还存在一些断代, 单纯的美术知识授予并不能满足幼儿教学的需要。因此, 学前美术教育还应从美术技能综合, 学习能力提升, 情感化教学实践, 幼儿环境体验等多维度进行教学优化, 以便为学前教育事业输出更多专业人才。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

现有的美术课程如:绘画、手工、幼儿美术创作等已经将从事学前教学的知识技能进行了系统的教授, 但课程间的交流沟通还不够, 教师应突破本课程的单纯教学, 将相关课程的知识技能融合到本课程中, 引导学生全面地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 以便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下面以手工课程为例, 提供一些提升学生综合技能的建议。

1.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联系与互动

手工一直强调学生掌握扎实的手工技法, 往往会忽略美感的表现。从提升学生综合技能的角度来说, 手工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 但对于手工材质的美感体验与表现也不可或缺, 教师可以从认识材质的角度出发, 鼓励学生收集丰富的手工材料, 体验不同材质的肌理、色泽以及再加工方式, 充分发掘不同材质的美术价值。在手工制作过程中老师除了技能讲解外, 还要培养学生形式美化的意识, 如运用各种绘画手段对手工作品进行装饰装点, 这往往会给手工作品增色不少。当作品完成以后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应用机会, 如定期以学生作品进行环境布置。这样, 虽然只是一堂手工课, 却将美术鉴赏、绘画基础, 环境创设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开发综合性课题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是在老师的教学规划下进行美术课业学习的, 这就要求老师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引导, 不拘泥于本课程, 鼓励学生将多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利用, 创作优秀的美术作品。如学生通过绘画阶段的学习, 已经具有了基本造型能力和空间塑造能力, 在后续的手工教学中就应当将造型能力和空间塑造能力的表现加入到课程规划中。以折纸练习为例, 它不单是折一只恐龙那么简单, 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绘画、折叠等技能将作品演化成一个关于恐龙的情境, 述说一个关于恐龙的故事。形象有主次, 空间有虚实, 色彩相协调……这样的一次手工练习即为学生提供了关于折叠的技能支持, 也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的创作空间 (如图1) 。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不同于美术专业的学生,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美术课程课时有限, 虽然手把手的教学能够有效的进行知识技能的输导, 但它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譬如:时耗比较长, 学生易形成学习惰性, 求知欲较低, 自我学习能力较差。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激发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

1. 优秀作品的自我收集与解读

良好的洞察力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因素, 因此在课程学习中老师应尽力为学生提供发现优秀作品的平台, 优秀的网站、论坛, 经典的书籍、杂志, 生动的视频资料都有利于学生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当然仅限于作品收集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是对这些作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读, 并将其运用到课程实践中。以教玩具设计与制作为例, 市场上优秀的教玩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参考, 学生能够针对优秀作品进行材质识别, 结构分解, 了解成型工艺等。在作品解读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对不足, 老师应积极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发现该作品的优点, 并鼓励学生进行优秀作品仿制, 充分体验优秀作品的制作历程, 加深学习印象。随着解读作品数量的增加, 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丰富, 专业视野不断拓展, 最终可以实现优秀作品的独立解读, 提取作品的精华, 并将其应用到个人的美术创作中。

2. 学生自我创造力的提升

为提升学生的自我创造力,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采用教师重点讲解, 学生自主创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这即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技能支持和知识储备, 也为学生开拓了良好的创作空间, 避免学生一味跟随老师的步调进行学习, 思维僵化缺乏创作热情。以“袜娃娃”布偶制作为例, 教师先以图解的方式将关键步骤进行分析, 解决学生的制作难点, 鼓励学生进行玩偶形象的设计创作, 制作专属玩偶。制作过程中老师针对每个作品提供作品美化的建议, 并逐一解决技术问题;学生也会本能的将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交流比对, 取长补短, 自我完善。等到课程结束时, 作品纷纷呈现, 虽不能说是各个优秀, 但却独具特色 (如图2) 。

三、提供多层次的情感化教学

从美术课程的价值来说, 它终将服务于幼儿教学, 所以美术课程的设计首先要能够满足幼儿的美术需求;学生作为课程的教学对象, 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再者为了适应教学需求, 老师也应通过多种渠道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1. 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

(1) 创作便于儿童解读的美术作品

和成年人相比幼儿获取信息、表达意图的方式是相对匮乏的, 不能畅快地用语言进行表达, 用文字进行记录, 但他们大多与生俱来地拥有一种绘画表达和图像解读的能力。因而我们可将美术作为一种交流方式, 渐渐融入幼儿的小小世界, 分享他们的欢愉, 开解他们的疑团, 满足他们的好奇。

(2) 了解儿童的审美需求。

人在幼儿阶段由于生理特征的限制, 识别颜色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往往会对色泽鲜艳的物象比较感兴趣, 这就要求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选用鲜亮的颜色进行合理配色, 这样才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在形象识别方面, 形象简练、特征明确的物象最受幼儿的欢迎。

(3) 为儿童提供可参与的空间。

美术作品的价值不能仅限于儿童观赏, 学生还需要创制一些幼儿可以参与其中的作品。如创制一些儿童可把玩的教玩具, 这些作品必须具备材料安全、结构稳固、操作性强的特征。

2.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愉悦的课程设计往往能够达到师生相长互益的功效。传统的教学课题有其积极的价值, 但丰富多样的课题更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活力。下面以手工课程为例, 进行教学展示。

(1) 材料的丰富

由于纸质材料易获取, 易操作, 大量的纸质手工一直是该课程的重心。虽然纸质手工拥有诸多优点, 但过多的纸材作品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乏味感, 所以可以缩减纸质手工的比重, 加入石膏、金属、蔬果、废旧物品等丰富材质的手工尝试, 既帮助学生了解了不同材质的物理特性, 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 也为不同材质的混搭使用提供了可能。

(2) 技能的拓展

以纸质手工为例除常规折叠、剪贴、绘画加工外, 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些技能的拓展。例如纸浆模塑, 将吸水性较强的纸张 (面巾纸、毛边纸) 在胶、水混合物中浸湿, 然后将其糊裱在预设的模型上, 多层反复叠加粘贴, 待其晾干以后就可以获取一个硬挺、质轻的结构。利用这个方法, 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彩陶仿制的设计练习。首先以视频演示的方式了解彩陶的形式特征, 发展概况, 使学生初步获取关于彩陶的感官映像;接着选择质地粗糙, 色泽暗黄的毛边纸作为基本纸材, 选择常规器皿 (碗、杯、碟等) 作为基础模具;然后, 将毛边纸撕成小片, 在预先调制好的胶水混合物中浸湿, 然后将其逐层黏贴与基础模具上;待到充分晾干后将成型的纸品剥离基础模具, 在其表面进行彩陶图案的绘制, 完成彩陶的仿制。

(3) 提供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

老师有自己的课程规划和安排, 学生往往也会有自己的课程需求, 教师不妨多听听学生的意见, 给学生机会将其喜爱的美术作品, 手工技能进行公开展示,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美术课程的建设。

(4) 创造更优的学习环境

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展示作品的平台, 如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开辟优秀作品展示模块, 定期更新优秀作品;组织学生利用优秀作品进行教室环境的美化;挑选优秀作品将其送到幼儿园供小朋友把玩。

为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满足学前教育需求,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教学场所, 方便学生进行专业学习, 如陶泥工作室, 手工制作室、书法工作室等。

3. 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犹如是在为学前专业学生和幼儿园之间建立通道, 为了能够向幼儿园顺利输出专业人才, 教师的个人修养和能力也需要不断的提升。

(1) 幼儿环境体验

作为学前美术教师需经常以参观体验的方式和幼儿园进行联系, 了解幼儿教学现状与需求, 并将这些需求带到课堂, 师生共同寻求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办法, 避免学生在今后的实习和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举足无措。

(2) 专业技能培训

传统美术课程所提供的技能支持是有限的,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教学环境的发展要求, 进行知识更新, 参与专业技能培训, 并将所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丰富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结构。

四、体验幼儿教学的真实情境

1. 为学生提供幼儿园参观学习的机会

学前美术多样教学与实践最终是服务幼儿教学, 我们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幼儿教学参观学习的机会, 使其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布置的常规需求;如何创制美术教具辅助教学;玩教具的常规种类, 操作方法等。

2. 开设幼儿教学模拟课程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安排中植入幼儿课程教学模拟环节, 让每位同学根据特定主题, 自主进行课程设计, 模拟幼儿教学环境, 并进行课堂展示, 邀请有经验的幼儿教师进行说课评课, 帮助学生进行课程调整, 为其实习工作的有效进行做好准备工作。

多维度英语教学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多维度;教育方法;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2-0042-03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教育,是新课程的要求,是落实“以人的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的必要途径。广大教师就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展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也创造了不少的好方法,如通过一些数学史话进行爱国教育这一方法,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一直以来的数学教学中教育方法单一、目标单一这一现象。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达成多维度的教育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定位多维度

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来解读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发现数学教学渗透教育是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这个目标定位是综合的,不仅仅停留在“德育”上。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目标。

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有一些基本的目标,是一定要落实的。

1,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解题时的验算、检查进行良好的习惯引导。例如从小学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和应用题的审题方面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书写整洁,严格要求的习惯。而从有关计算、解应用题的检验来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通过练习、作业等形式,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兴趣的激发。学习兴趣指的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只有真正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一种需要,他才能真正克服困难去思考、去探索,才能使学生获得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苏霍姆林斯基语)。

3,合作精神。世界正越来越显示出全球化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人与人、人与集体的依赖性增强,合作与团队精神在问题解决中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表达、善于反思、善于组织的能力,使学生有良好的与人合作的愿望。

(二)难点目标。

这类目标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能够挖掘出数学知识的教育因素,在落实时要隐而不露,使学科内容与教育内容统一,因而是难点目标。包括:

1,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通过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等实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第一、精神第二”这样的唯物主义观点。

2,哲学思考的导向教育。利用数学内容的哲学性,对学生进行思辨教育的导向教育:如“零乘任何数都得零”的哲学思想可以是“不积匮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再多的O相加都是0,如果每次什么都不做,那一定也做不了什么;如果没有走一步,怎么说已经到了千里之外呢?教育孩子们做事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贪大求全而忘了小事,反而一事无成,学无所长。又如从99.99+0.01=100,可以对学生进行怎样的教育呢?要结合考试,做题、写字等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加以说明,教育孩子做事情要注意细节,注意小节能取得质的变化。用生活化的例子说明数学知识的朴素思想,从中认识数学的哲学性,并通过生活化的例子进行直观的思想教育与引导。0+0=0,0+1=1,……0+99=99,……哪怕原来一个都没有,只要去做了,总会有成就的,做了多少就是多少。此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通过“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以及“减数+差:被减数”这些关系的认识,进行初步的辩证法的渗透。再如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思想教育,如:4370÷53=(4370+0)÷(53÷O),这个等式成立不成立?为什么?学生会回答因为在商不变的性质中,规定了O除外这种情况。0不能作除数,正所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三)增值目标。

除了上述的教育目标之外,心理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可以看作教育目标的增值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适时教育。

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全面落实好教育目标,以多维度目标为指导,并将这些目标与教学紧密地有机结合,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多维度。

二、内容载体多层化

小学数学知识中的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有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数学家的伟大贡献这样的小故事,如祖冲之与圆周率、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等;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惊人成就和社会热点的“赈灾”、“义捐”等改编成应用题的好材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有效载体,以促进学生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除了小故事,教育更要注意以数学本质内容和数学本身为载体。

(一)教学内容中隐性的教育因素。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六个问题,其中第五点就是“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知识中隐性的教育因素开展教育,这是落实多元目标中的难点目标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进行《小数点位置变化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节教学时,教材中有这样的题目:下面的小数,如果小数点没有写,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教材中例举了几个小数,如0.06、45.389、9.8、2.545等等,这道题隐含了怎样的哲学思想呢?小数点写与不写,数值大小差距是巨大的,如果老师在学生能说出“扩大了多少倍”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说出“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再指导学生书写要认真、作业要仔细、做事要谨慎,学生的收获无疑是巨大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上文“难点目标”中提到的数个例子,都说明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方法中的教育因素。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种学习方法,其中小组合作是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往往用在学习的困难处、症结点、关键处上,很能说明合作这种方法在个人进步中的作用。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利用评价引导学生正确、积极地合作,渗透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用正确的合作方法,在合作中能展开恰当的竞

争,在合作中尊重他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其它的学习方法,如预习、练习、阅读等等也是教育的载体,只要能结合学生实际开展,都是正确的。

(三)学习过程中的教育因素。

学习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因素。数学知识的学习,会经常地运用到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化归,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小数乘法、除法分别化归为整数乘法、除法,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及圆柱的体积公式都是通过化归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也是通过化归的方法进行的。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知道了把平行四边形化归(转化)为长方形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所以认识到了化归这种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基于对图形的构成(质)与图形的组成形式(现象)的认识,这是一个隐含了哲学思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分解与组合、恒等变形,也认识了处理现象与本质的基本方法。

三、方法选择多样化

从教师操作的可操控角度看,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都希望是事先预设好的,这种预设对于显性的教育内容和硬性的教育目标的落实是有用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课堂是动态的,学生的意识与道德认识也是动态的,教育的过程也是长期的,我们也许可以预测学生的行为,但是无法控制其道德意识。所以教育的方法除了要预设,更要注意多样化。

(一)随机教育,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我们也无法知道学生道德意识会跟数学学习产生什么样的联系,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联系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随机进行教育。有资料这样介绍:班里早上丢了几样文具,可以肯定是班里某一个学生偷拿的。刚好要上数学课,课的内容是乘数是O的乘法。有这样的一幅主题图:王母娘娘生日,七个仙女去蟠桃园摘桃子,但一个也没有摘到,因为都让孙悟空给偷走了。老师及时问:“偷东西对吗?”引导学生明确了“偷是不对的”这一概念,进而又问:“偷拿他人文具呢?”学生说:“也不对。”“但知错就改更可贵。”这时候老师说着有意识地在别的学生不注意的时候看了一眼那个拿文具的孩子,孩子红着脸低下了头,在课后悄悄地将所拿文具放回了原处,并到老师那里承认了错误。从例子中可以看出,随机教育对学生道德认知作用很大。

(二)长期熏陶,自主建构。

多维度英语教学 篇12

1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征

一般而言, 各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工商管理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并无太大差异, 主要的区别在于不同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 这些专业课程会随着学生所处的年级而逐步开设, 专业细分程度也会逐步细化, 例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消费者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战略管理等是各个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基本都开设的课程, 一些行业高校会根据所处的行业特征细化开设一些专业性更强的课程。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特征非常明显:一方面是课程与现实的关联性, 从课程的名称到课程的内容, 不难看出这类课程的体系建立以及内容构建来源于企业现实运营中, 并将运营中出现的规律和问题进行提炼和总结, 所以这一类课程的内容在讲授时更容易与现实结合, 将系统性的知识与多样化的现实经过合理组合之后再传授给学生, 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和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掌握, 从而认识到这些知识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是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尽管工商管理类的专业课程会在不同的年级开设, 但是这些课程内容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往往需要回顾并运用之前的知识, 将两者结合才能够更深入地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而且也能够感受到整个知识体系的层层递进关系, 所以工商管理类课程在讲授时会不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和拓展新旧知识, 从而提高了课程的参与程度。

2多维度启发的教学理念

在大学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因为学生刚刚从高中强制性学习阶段进入到大学自主性学习阶段, 所以该研究者会在课堂教学中适量加入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补充知识, 通常这一类知识会以小故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简单案例为主要形式,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教材并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 除教材之外, 现实中的人和事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更生动的知识来源。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三个方面, 更着重于启发学生寻找问题与工具的关联性, 如何在知识和问题中尝试地找到结合点, 理解锁和钥匙之间的必然关系。

在大学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前一年的学习基本适应了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节奏, 并已初步建立起知识获取渠道多样化的概念, 所以该研究者在教学中增加了启发性内容的比重, 尝试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性, 并将这些关联性整理之后与其他学生分享和探讨。另一方面, 也开始推荐除教材之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源, 强调学生在这一时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进一步拓宽。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三个方面, 更着重于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在不断地分析和梳理中逐步认识到寻找钥匙的过程是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合理的寻找过程会有效地节省开锁的时间。

在大学四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该研究者所采用的启发理念与一年级和二年级已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不同课程的学习, 无论在思维体系、知识积累和分析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所以在对他们的教学中启发性内容比重最高, 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以聆听和共同探讨为主, 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和自我阐述的空间和机会。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三个方面, 更着重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们尽自己的能力先找到需要打开的问题之锁, 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多把能够开锁的钥匙。

3多层次互动的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进行多维度启发的教学理念, 该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同教学方法将理念予以实施,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情景模拟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具体特点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 有针对性的设计情景, 并让学生扮演角色, 模拟事件过程, 让学生在全程参与中获取知识并提高能力。例如, 该研究者在大学一年级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人员招聘”这部分知识的讲授中, 由于该内容对学生而言并不抽象, 操作性强,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 并且也是他们未来走向社会中必经的重要环节, 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招聘企业和应聘者的角色扮演来体会和理解该部分的教学内容, 最终的教学效果很受学生欢迎。

3.2案例探讨

在该研究者的教学实践中,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 并不局限于教材中的案例, 而是选取企业管理现实中的标志性事件或热点问题进行案例设计, 并与学生进行案例探讨。这样选取的案例由于具有实时性, 所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在讨论的过程中,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有所不同, 对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引导其寻找案例背景与某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对高年级学生更强调的是将案例背景与已经学过的多门课的知识点相结合, 从而形成大案例以进行深层次的讨论,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再是离散的、各课程之间脱离的, 而是综合一体的。

3.3团队实践

情景模拟和案例探讨通常是在课堂中进行, 是在指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完成, 而团队实践给予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更加充分, 也更利于学生的创新与发挥。例如, 该研究者在《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中, 会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主选取调研主题, 进行问卷设计和发放, 通过实地与消费者的沟通以及回收后的问卷分析来研究生活中不同消费者的行为偏好, 在这种团队实践中由于学生完全依靠团队协作和实际调研才能够最后获得他们感兴趣的实践结果, 所以他们往往能够非常积极地投入其中。

4结语

启发和互动是当今互联时代中高等教育教学的趋势, 尤其是工商管理类课程传授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但是如何将启发和互动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更有效地在课程中实施是所有高校教师持续验证和完善的目标, 该文通过该研究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以期与同行共享。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教学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对教师既是挑战, 又是促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动力。在此背景下该文以所承担的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进行了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以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 探讨在高校课堂中如何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 采用不同维度的启发方式进行启发, 并通过不同层次的互动手段将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有效地进行传授, 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维度启发,多层次互动,工商管理,关联性,交互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苏敬勤, 崔淼, 王淑娟.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2 (03) :222-230.

上一篇:治疗误区下一篇:高职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