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评价体系

2024-07-02

多维评价体系(精选10篇)

多维评价体系 篇1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 是其生存和发展之本, 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中, 强调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作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 其核心就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

1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均建立了与本校特色相匹配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大都采用了校、院两级评价机构, 确保日常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学校层面的督导系统主要由学校教务处、相关职能部门教学管理人员组成, 二级学院层面的督导主要由学院层面组成, 并且负主责。校级督导组不定期抽查, 督导结果不定期向二级学院及教师本人通报, 形成了由学校、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对所有教学实施环节进行全方位督导, 保证所有教学环节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

2 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通常由学校内、外部评价共同完成。自从高职教育系统引进评价体系监控教学质量以来, 对内开展评价和对外接受监督已成为高职教育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 已形成有各校特色的评价体系。而在西欧等教育教学发达国家, 传统的质量保障机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国家控制型, 由国家通过规章制度、行政手段、财政手段等进行质量控制;另一种是行业自治型, 质量的管理由所在行业负责。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一般都建有较成熟的呈多元化的外部评价机构, 主要模式有以下五种:法国的一元制、英国的双轨制、荷兰的叠加制、美国的多层制、日本的分权制等。不同国家的教育教学评价机构均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及评价性, 这是由国情所决定的, 各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区别, 教育管理出法点有差异, 传统文化不尽相同等, 这都是影响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形成模式的因素。

3 借鉴国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教育评价的准则, 就是评价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认可标准。现行的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而与之对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就是按照这一目标来设计、实施的, 而所有的评价准则的制定都应在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基础上。为此, 建议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据相关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结合第三方评价结果给以奖励, 也可对社会评价较好的学校在相关政策的给予支持。

而根据美国的教育评价理论, 对评价标准的评价主要看其适当性、有效性、可行性和精确性。其中适当性的主要原则就是:学校要为学生服务、学校的目标就是如何实现和达到个体的期望;英国则采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完全打破了现行的考试制度的一切现成的手段和方法。

4 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趋势

美国、德国和日本的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评价上经历了从统一标准向关注院校和专业特色的演变历程。在评价标准中, 定性的内容越来越重要, 努力了解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优势和特点, 鼓励职业学院办出特色。这种发展性的评价模式越来越被第三方评价机构认可, 国外大部分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由第三方机构实施, 而且是一种自愿性质的评价认证活动。如在日本职业教育中要求必须建立第三方认证评价系统, 而美国和德国则直接规定, 只有官方认可的认证, 职业学院才有资格获得一些项目的政府财政资助。

从业能力的概念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中被广泛使用。德国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市场中的相关行业结合相当紧密, 学生以参加行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并取得执业证书为目的, 支持学生获取从业资格并进入某一行业就业是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标准。

5 对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一些建议

5.1 建立高效的教育教学评价机构

从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看, 由政府成立一个既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又能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来对学校的办学质量起到监查和督导的作用非常重要。定期或不定期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利用教育竞争机制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学校、选择专业、调整社会办学力量进行教育投资, 还可服务政府的教育行政决策。

5.2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

我国办高职教育已有十多年时间, 而对专业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来说都存在着一个逐步积累经验与不断探索的过程, 不能简单地移植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来指导高职教育, 而是要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以激励、导向作用逐步使我国高职教育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可以利用评价中的社会导向功能, 指导高职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培养符合社会认可的人才。

5.3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引导发展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质量评价, 通过评价的结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及时评价与学生交流反馈, 督促学生尽力完成相关的教学环节。而在我国现行的质量评价体系中, 往往忽视了多种评价方式的组合选用, 过于重视质量评价的鉴定功能, 忽视质量评价结果对学生学习热情的促进和激励作用;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评价, 忽视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思想品德的评价。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体系中对整体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 逐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黄立志.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2007年第10期

[3]陈静漪, 宗晓华.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评估:国际经验与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0期

多维评价体系 篇2

摘要:本文从实践角度对多维聚合评价的维度组成、实施途径、指标构建以及实施效果反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多维聚合成绩评价体系确实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发挥和职业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多维聚合评价;高职;中药化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C-0018-05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研究并制定出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评价模式,成为至关重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矛盾逐渐凸显。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成为职业院校加快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2]但是就目前高职教育而言,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评价模式不够客观公正。考核评价常因考核形式与内容的局限性以及监考的不统一、不规范等因素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过程评价常因教师评分的随意性、评定标准的不完善等因素而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二是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完善。评价内容重基础理论知识轻技能实验实训;理论考试重知识概念轻应用和创新;过程性评价标准缺少实效性;终结性评价标准往往重考试分数而轻综合能力。三是评价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不够完善,多闭卷笔试少技能考核。四是评价目标与课程目标不吻合,课程目标的评价标准缺少层次性,未能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五是评价功能较单一,片面强调其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忽视了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六是评价主体单一,课程教师在评价主体中占比过重,其他评价主体形同虚设。[3][4]

综上,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有必要考虑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本文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为例,根据学校中药化学课程在学生成绩评价方面的革新情况,从实践的角度对多维聚合评价的评价维度组成、评价的实施途径、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及实施效果反馈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且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它的实施情况。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了学校2011级高职中药班1、2班以及2011级高职中药制药技术班为研究对象。参与中药化学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实践的学生人数总共为128人,其中2011级高职中药1班48人,2011级高职中药2班46人,2011级高职中药制药技术班34人。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的案例资料,结合当前高职中药专业学生现有的知识文化水平,综合运用访谈、问卷、个案研究等科学方式,了解社会、药店和制药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从而作为本课题实践与探索的可靠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评价体系改革的效果,为进一步调整研究路线提供思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修订量化测评方案、实施量化考核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3.文献研究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通过搜索和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重点,逐步构建实用中药化学课程多维聚合学生成绩综合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用中药化学课程的多维聚合学生成绩综合评价方案实施过程大量的一手数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与提炼,使之系统化和理论化,对研究方法、策略措施等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与不足,对多维聚合学生成绩综合评价体系实施方案进一步的完善,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研究内容

(一)评价维度的组成

维是一种指标;多维聚合评价是指运用多个指标,通过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多维聚合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是通过对学生个体在课程学习过程的考察,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从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分析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职业素养等多个维度建立测评模型,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5]

(二)评价的途径

根据学校高职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质量情况,在中药化学课程中研究团队对学生成绩的评定采取了日常考察法、笔试口试结合法、设计能力考核法及专题项目实训法相结合的方式。

(三)评价指标的构建

目前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分为两级。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分析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职业素养等6个维度,目的在于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二级指标则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分,如基础知识包含学生对课程中各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操作技能包含对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精制、检识等实验实训技术的掌握情况;分析设计能力体现学生对有效成分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取方案的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反映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所要求的逻辑分析方法的能力;职业素养彰显学生爱岗、敬业,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6][7]

四、研究步骤

本次研究的时间从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推进。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反思不断改进,逐步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及措施。endprint

第一阶段(2013年2月—2013年8月),依据中药化学课程建设情况,初步确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途径多样化,针对学生的各阶段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测评的评价原则。通过文献资料研究,确立课程评价维度。充分论证6个维度(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分析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职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初步建立多维聚合评价体系实施预案。[8]

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在2011级高职中药专业两个班级中初步试行。在学期伊始,教师先向学生详细介绍多维聚合评价的概念、意义,各维度具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估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获取学生对评价体系的意见和想法。最终,由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共同协商确定多维聚合评价的具体形式。[9]

通过第一阶段的实践活动,组织课程团队人员认真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通过学期末的学生问卷调研,对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地考察和总结。结合各班级学生多维聚合成绩数据形成实施效果调研反馈分析报告。并根据具体实施情况,经过反复论证,整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多维聚合评价体系实施方案以及各级评价指标和实施细则。

第三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依据新制定的多维聚合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实施方案,在2011级高职中药制药技术班进行二次实践。通过边实践边总结,边学习边总结,不断把本研究引向深入。最终依据多维聚合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的实践情况,学生、教师等对多维聚合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的反馈调研,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结果

2014年4月至2014年6月,研究团队对参与实施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的三个班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多维聚合评价体系实施效果的满意度分析、不同班级学生满意度分析、不同专业对课程评价体系满意度分析等方面对评价体系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

(一)多维聚合评价体系实施效果的满意度分析

从问卷的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的多维聚合成绩评价体系还是满意的,部分学生认为课程的评价实施细则和考核指标还不够理想,这是课程组教师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并不断改进的地方。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是多维聚合成绩评价体系的关键,若评价指标存在问题则容易导致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差、课堂参与度低、学习处于低效率和懈怠状态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学生对评价指标中的哪些方面不满意,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但从调查问卷中很难判断学生不满的深层次原因。

数据显示对多维聚合评价体系中各维度实施效果满意度因班级、专业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值为4.34,即学生总体上对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是满意的。

(二)不同班级学生满意度分析

不同班级的满意度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其中,2011级1班高职中药制药技术班的平均满意度最高,2011级高职中药2班的平均满意度最低。(图1)

2011级高职中药1班、2班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各维度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主要是中药专业各班级人数较多,加之在教学过程中受学校教学条件制约,采用合班上课形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评价的不及时,对评价体系的实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2011级高职中药制药班人数在3个班中最少,男女生结构比例相对合理,所以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各维度评价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加上2011级高职中药制药技术班在充分剖析了2011级高职中药班存在的不足后,对所涉及的各维度评价指标和评价措施进行了改进,所以学生的满意度得以提升。建议在多维聚合成绩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班级人数以及教学环境的因素,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评价形式。

(三)不同专业对课程评价体系满意度分析

就课程评价体系满意度而言,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满意度最高,高职中药专业的学生满意度最低。在高职中药专业中,中药1班的学生间的满意度差异最大,而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之间的满意度差异最小。因而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对于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案应作出适当的调整,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加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职业岗位需求。其次,要努力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此外,在评价方案设计上要不断改进,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合理、客观。

六、结论

经过一个学年的改革实践和发展完善,多维聚合评价体系逐渐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本次研究充分验证了多维聚合评价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评价模式所无法涵盖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以及端正了高职院校的学风校风。但是,与传统评价模式相比,多维聚合评价的实施受人为等诸多因素干扰较大,实施方案目前还不够科学、严谨,公信度不是很理想,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修订。

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将评价体系构建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以期实现激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方面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还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因而在学生成绩评价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教师的学习进修,协调多方面的力量,为教师提供再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高校之间同行联系,积极开展横向调研,做到优势互补;关注社会发展,即时把握社科信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10]

参考文献:

[1]王旭明.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学科教育,2002(2).

[2]龙建成.构建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0(1).

[3]白斌.高职化学实验学生成绩的综合评定方法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4]宁孟丽.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7).

[5]黄斌.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6]蔡宝来.英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理念、标准及实施效果[J].全球教育展望,2008(1).

[7]彭元玲.演示性评价方式及其对高职教育评价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8(8).

[8]张焕丽.高职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0(20).

[9]刘浩宇.多维聚合评价体系在中药化学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5).

[10]赵银美.卫生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分析与构建[J].职教通讯,2011(16).

多维评价体系 篇3

一、德育课考核职业化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应按不同的专业充实行业行为规范的教学内容, 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 并采用笔试和日常考查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要侧重对学生在专业实习实训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考查, 为培育高素质劳动者, 促进学生高端就业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文化课考试层次化

面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 普遍厌学的实际, 在认真执行《教学大纲》, 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设置以激励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为目的的分层考试。增加主观性, 减少客观性试题, 并在一份试卷中拟出难易差别明显的选择题, 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 让每位学生在考试中体验成功, 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

三、专业基础课考试模块化

将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不同模块, 按模块教学并分别考试, 评价学生各阶段学习结果。这一过程性评价, 既循序渐进, 降低了学习难度, 又给学生一个调整自身学习状况的机会, 避免了“一锤定音”。可以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比如: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让学生明白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 这种考核方法非常有助于学生踏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而不是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 考完就忘记。当然平时成绩是由多次实操小考和作业等成绩构成的, 这样做, 学生平时成绩的压力要大一些, 但是有了平时的扎实基础, 期末时就会相对轻松些。

四、专业技能考核项目化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内容, 并融合行业工种的技能等级考核内容, 确定考核项目进行考核, 为学生毕业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奠定基础。此项要根据专业关键能力的要求, 反复论证关键能力的体现形式, 并针对关键能力的形成过程确定各学科的考核形式, 根据专业要求把握考核的范围和难度, 应由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 各占一定的比例。操作成绩的比例可稍大些, 但不高于70%。

五、实践能力考核校企合作化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要以学生实习单位为主, 学校在考核项目、标准、方式及方案制订方面密切配合, 通过双方的合作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进行全面准确的考核评定。

学校和各专业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学生评价考核方式, 有效发挥其助推和导向作用, 就能够强有力地促进学校学生的职业化发展。

六、评价体系一体化

为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还应将包括课程设置的评价、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三个方面的等级评价整合在一起, 建立一体化质量评价体系;并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共同提高”作为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用企业满意度倒推教学全过程作为评价体系的具体做法, 它是教学改革的不竭动力, 因而也是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的难点。

课程设置的评价———最重要的是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企业评价和学生是否适应企业的毕业生评价, 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就业部门, 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评价, 进行企业评价分析, 了解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感受, 查找学生不适应企业的原因。通过这一评价, 查找学生能力是否完全符合企业的需要, 对于学生欠缺的能力进行原因分析, 研究课程设置中该项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否设立, 培养过程是否完善, 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从三方面进行, 即专家组及同行的听课评课评价、常规检查考核评价和学生评价。由有关领导、教学管理部门、部主任及教研室主任组成听课小组, 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 进行常规教学检查, 开展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 都是检查教师教学水平的手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增进教学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否能够喜欢或接受教师的教学, 是检查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因此, 教学管理部门应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学习的感受, 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 进行学生问卷调查, 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每学期考试的成绩分析和学生能力分析, 以及毕业生综合测试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检验每一学科是否完成了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学生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从而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考核是在课程体系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专业关键能力的要求, 反复论证关键能力的体现形式, 并针对关键能力的形成过程确定各学科的考核形式, 根据专业要求把握考核的范围和难度, 各学科的考核方式可采用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突破原有的单一以试卷考核学生的方法, 在平时考核中更多地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 比如答辩、制作、演讲、写作等等, 重点考核各学科的关键课题, 按比例计入学科成绩当中, 从而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突出技能的评价体系。

总之, 课程改革需要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质量评价的相辅相成。构建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必须进一步深入探索以确保其更加科学、客观、全面, 更加有效地促进育人质量的不断提高。

摘要:针对中职学生的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的现状,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指标多维、方法多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 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作用, 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通过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 实现学业评价、德育评价、技能实训评价以及社会综合适应性评价之间的互补与互通, 促进中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重视多维评价 提升阅读教学效益 篇4

一、初中阅读教学中评价运用的时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评价运用的频率、时机,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的导向和效果。

1.阅读质疑时机

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生对课文文本的阅读,还是对其他文字材料的阅读,都会因为自己所掌握知识的限制,导致出现各种疑问,教师抓住学生质疑生成的时机,开展对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效果与所涉及的知识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阅读起到了引导、指点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教学《论美》时,学生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要求,在阅读中就会不断地产生各种疑问,如杂感写法的疑问、不同类型美之间关系的疑问、哪种美最美的疑问,以及既然都是“美”为什么还有“最美”的疑问等。当这些疑问随着学生阅读的深入,被不断地以清晰地线索展现出来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体系结构稍作指点,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对文本展开全面思考,在文本知识与各种内容之间的相互衔接中,把阅读中所产生的疑问解决。因此,在这种时机的评价,具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并能培养学生直接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总结文章的能力,进而解决教学中不断生成的问题,提升教学效益。

2.文本内化时机

所谓文本内化,就是文本知识被学生吸收和运用。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时机主要是指学生在阅读完成,或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完成教师不熟的阅读任务的时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表现出为更积极亢奋的学习状态,如讨论积极热烈、资料查找频繁,以及学生之间甚至发生不同观点的争论,完成学习任务准确率高且速度快等。教师在这种时机积极地介入,通过评价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学习,进入理性、全面、多元思考与学习中。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时,学生在阅读中会对“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内容展开讨论,尤其是结合他们所学习到的生物学知识,以及他们运用网络与其他的工具书等。由此,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教学中评价异彩纷呈的方式

阅读教学中的评价,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学习程度的考核,适当地评价不仅能创设精彩的课堂,也能把学生引向更精彩的学习,获得丰盈的教学效益。

1.激活创作灵感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阅读教学,初中生在阅读的积累中,不仅积累了各种知识,也积累与培养了自己的语感和创作的灵感。在初中生写作与创作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评价是解决初中生眼高手低与言之无物的关键。教师的评价除了激活学生创作灵感,还对学生写作起到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写作主题确定。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让学生在阅读后续写结局,为了确保学生写作的多样性与精彩性,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想法,依据学生的灵感做出主题分类,如皇帝继续盲目自信、骗子被处决,甚至小女孩被选作新的皇帝等。第二,写作体裁建议。教师根据文本体裁和学生创作灵感的观点或主题,对学生写作的体裁提出建议。针对上文,在续写中根据学生的思考和认识情况,可以建议学生写关于皇帝的评论性论文,或继续写小说等。

2.点燃思维火花

初中语文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在阅读中的评价,就是为了有效避免学生的惰性阅读,即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常常没完成规定的阅读量或没达到规定的阅读时间就停下来了。因此,教师评价的积极介入,就是为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思考的热情。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介绍参加高考的年龄大的人,尤其是曾多次参加高考或成功或失败的人,让学生将他们与范进行对比,去积极地思考其中存在的差别,以及这些一直努力学习且参加高考的老爷爷,他们考试与学习所具有的积极社会意义等。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评价既可能是对学生阅读情况的评价,可能是教师对其他关联事件的评价,以点燃学生多向性思维的火花。

多维评价体系 篇5

关键词:多维聚合评价体系,中药化学,发展性评价

依据高职教育偏重于应用和实践、有较强职业针对性这一特点, 不少医药类高职院校从课程培养目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药化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然而, 在学生评价上还沿袭旧的成绩评价体系及考试制度, 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无法客观、公平、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 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本文根据我校中药化学课程在学生评价方面的改革情况, 就如何构建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多元化的多维聚合评价体系,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一探讨。

1 多维聚合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中药化学作为高职中药、中药制药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 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生产安全意识,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和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提取分离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能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 设计中药的提取方案和流程, 完成工作任务, 具有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构建适合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多维聚合评价体系, 给学生一个公正、合理、客观的评价, 让学生在平等、竞争、轻松的环境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 多维聚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由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分析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职业素养6个维度构成, 各维度内从一级指标到次级指标层层分解落实, 各维度间相互联系、交织和渗透, 构成多维聚合评价体系, 体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考查。

2.2 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对学生素质的养成和提升起到“航标”作用。我们应依据各维度评价指标, 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使学生的创新等能力得到提高。

2.3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科学、系统、规范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尽可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评价形式上, 既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又要关注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既要重视他评, 又要注重自评;既要关注学生的课程成绩, 又要关注其实践能力;既要注重学生共性品质的表现, 又要鼓励学生健全和完善个性品质。在评价内容上, 要按照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分析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职业素养维度设计出权重清晰的评价标准, 力争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评价程序上, 应按照评价标准要求, 先逐项评价, 再逐级综合, 经过分析、解释、价值判断后得出整体的评价结果。

2.4 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依据评价体系中各维度评价指标进行实际观察、测定和评价, 根据被评价者达标情况得出明确的结论, 或者给出符合实际的指标分值。应注意以下3点:

(1) 把目标向指标转化, 宜粗不宜细, 避免末级指标脱离目标的本质属性。

(2) 各维度评价指标的制定, 应抓住主要因素, 通过分解把复杂、繁琐的指标体系简易化、明细化, 使操作方便易行。

(3) 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一方面注重“量”的获取和存储, 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 不断更新评价数据;另一方面学生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学生行为表现的动态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项目都能量化、测定。只有将两种评价方法有机结合, 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 才能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 评价的针对性更强。

2.5 公开性原则

公开性原则要求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第三方 (用人单位) 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 做到评价人员、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公开。高职生属于敏感群体, 因此, 对他们的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实事求是。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要充分调动其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 允许他们进行自我评价, 对他人的评价提出质疑。

3 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导

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对学生的学习也应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导。只有通过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才能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使他们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从而促使教师和学生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及学习活动。我们根据高职中药专业中药化学课程标准, 将教学内容分成3个模块 (共15个子模块) , 每个项目每个模块都制定了专门的测评标准, 对学生各阶段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测评。

3.2 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评价理念中, 实施评价的主体是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目前高职中药专业中药化学教学的评价主体由教师转变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 从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教师评定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侧重学生的自评及对学生的鼓励,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3 评价途径多样化

根据当前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质量, 我们对学生的评定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 日常考查法:即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 从而对学生学习效果作出客观评价。目前我校中药化学实训项目的设计采取递进式模式, 即基本技能训练—单项案例实训—专题项目实训, 每个阶段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评价和记录。在基本技能训练阶段, 针对每项技能均设计了学习效果评价表, 通过观察学生技能训练的全过程, 从前期准备、操作技能熟练度、素质养成等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单项案例实训阶段则通过观察学生在多个典型案例实训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将知识与能力、智力与情感、自我与集体、过程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贯穿于评价过程;专题项目实训阶段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履行工作职责技能、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工作态度。

(2) 笔试、口试结合法:在评价过程中, 通过阶段性测验 (笔试) 和课堂提问 (口试) 相结合的方式, 考查学生对相应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考核题型多样, 有选择题 (多选和单选) 、填空题、辨析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工艺流程分析题等。在考核内容上则注重覆盖面广, 知识面宽, 题目量少而精, 分层设置考核难度。这样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可考查学生的演绎能力、推理能力, 也是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补充评估。

(3) 设计能力考核法:设计能力考核能检验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能衡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更能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我们根据中药化学课程的特征,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每个模块中都设计了专门的任务包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 熟悉某些常见中药的主要成分以及提取工艺, 并完成提取方案的设计。教师可通过审阅学生完成的设计方案评估其能力 (包括学生课程设计、实验设计、操作安排、论文撰写等) 状况。让学生由“谈考色变”变为“从容应对”, 在考核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

(4) 专题项目实训法:专题项目实训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而开展的教学环节。实训流程为:教师给出专题实训任务—学生查阅资料—撰写方案—设计工艺流程—领取实训器材—实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 并以PPT形式进行汇报、答辩。教师在整个专题实训过程中扮演引导、监控、解疑、评价者角色,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自主完成专题, 从而为整个课程的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4 评价指标的确定

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分为两级。一级指标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分析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职业素养6个维度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级指标又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 如基础知识维度反映学生对各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操作技能维度反映学生对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精制、检识等实验操作技术的掌握情况;分析设计能力维度体现学生对有效成分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取方案的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维度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维度则反映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所具备的逻辑分析能力;职业素养维度则反映学生爱岗敬业, 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具体见表1。

3.5 多维聚合测评模型的构建

为了能更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和评分指标, 采取多维度分值加权迭加法和模糊评价法构建出多维聚合测评模型, 即通过考查每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从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分析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职业素养6个维度全方位地反映学生对课程体系的掌握情况。多维聚合测评模型见图1。

根据建立的多维聚合测评模型, 我们编制计算机应用程序软件, 以实现多维聚合评价的计算机信息管理, 实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多维聚合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运用评价过程和多维聚合模型清晰、准确地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差异, 使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情况, 最大程度地促进其在实际工作中能力的发挥和职业目标的达成。

多维环境会计框架体系构建探讨 篇6

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议题和活动为对象进行衡量的会计体系, 它运用会计方法, 为决策者提供信息, 目的是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 近年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出现了环境审计和环境管理会计。但由于我国的环境会计还处在较低级的水平, 不论是研究水平还是现实状况都存在很多问题。

(一) 环境会计目标不明确, 定位模糊

关于会计的目标, 学术界有两种观点: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使命是向资源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情况;而决策有用观关心的是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很难说两种观点孰优孰劣, 笔者认为分析环境问题, 这两种观点都各有不足:受托责任观强调责任履行情况, 但社会作为资源提供者角色担当不强, 使企业和其他环境利用者将应有责任推卸。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为经济决策服务, 忽视了环境资源的非经济价值, 使环境会计提供信息偏重经济利益考量。因此, 环境会计缺少一个站在社会和生态角度的目标定位。

(二) 环境会计准则缺乏, 制度规范不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法》基本未涉及环境会计方面内容,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尚未建立, 在一个制度不全的环境下, 相关监督与管理机构缺少实施依据, 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钻漏洞的机会。因此, 只有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才能使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重视环境问题。

(三) 企业环保参与度低, 信息披露质量差

企业将应承担的环保义务推卸于社会, 免费资源消费观念深入。出于自身利益, 企业都不愿意过多考虑环境保护, 发生的环境支出也都是迫于政府压力, 致使参与环境会计积极性不高, 只有少数上市公司愿意披露环境信息, 且对可能存在的负面信息披露很少, 这使得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大为缩水, 政府及公众难以了解到企业环境的真实情况。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企业环境会计成本-效益分析

通常企业考虑到投资决策中的环境成本主要是一些可以货币化的显性成本, 如企业污染处理成本、环保管理成本、污染检测成本等, 这些成本可以当期量化, 但还有一些环境成本是隐性的, 如或有环境负债 (法律上可能会负担的罚金) 、企业形象损失成本、生态资源的恢复费用、环境风险对策费用、企业推进绿化而承担的社会费用等。这些成本的投入可能会提高企业的生产节能、社会形象、环保效率等综合效益, 但其之间的因果联系不明显, 企业并不明确究竟哪些隐性环境成本因子对企业发挥的效益最大, 因此, 可引入模糊综合评判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 确定企业成本因素集根据环境成本特性, 可确定企业的成本因素集U={U1, U2, U3, U4, U5}。

(二) 确定经济效益评语集确定经济效益评语集, 即以上各环境隐性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V={V1, V2, V3, V4}= (弱、较弱、较强、强)

假设通过抽样, 在沪市选取200家上市公司, 进行模糊矩阵分析:

(三) 对成本因素进行赋值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综合评判, 对U1, …, U5的权重进行赋值, 得到

(四) 归一化处理C=B*R= (C1, C2, C3, C4, C5) , 并对C进行归一化处理, 即对C中每个数除以

从C*中可以得到权重最大的项, 与Ui相对应, 从而可以找到制约企业经济绩效的诸多环境成本隐性因子中, 哪些因素的影响最大 (假设得到C2所占比重最大, 则对应的是企业形象损失U2这个环境成本因子) , 那么企业就应重点改善外部形象, 通过环保措施, 加大企业自身环保宣传的作用。

通过模糊分析, 就可以明确环境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模糊关系, 使企业在节约环境成本方面更有目标, 有利于企业优化环境收益。不同类型企业可以针对本企业环境存在问题和想要优化的方向分解环境因子, 代入模糊矩阵, 从而明确制约和影响企业整体效益的成本因子。

三、多维环境会计框架体系构建

通过对企业环境会计成本-效益的综合评判分析, 笔者建议基于以下方面建立多维环境会计框架体系。

(一) 加快制度规范, 制定有关环境会计准则

我国已制定和颁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保护法》等环保法律, 但《会计法》仍欠缺环保内容, 这使得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 面对这种情况, 国家应发挥其宏观规范职能, 加快推进会计法规制定, 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纳入会计法, 以强制力形式约束企业环境会计行为, 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同时, 完善会计准则, 将涉及的环境问题引入准则, 使企业环境会计工作有章可循。

(二) 加大制造者责任, 将循环经济思想引入企业内部

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主要针对企业生产中的直接产品成本, 对于废弃物回收及污染治理等的环境开支, 被认为是“外部不经济费用”, 未将其归属于产品成本, 而是转嫁于社会承担。但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环境外部费用内部化”的政策必须通过法律强制性地要求企业承担, 使企业自觉树立“环境资源有价”的消费观念。此外, 改变末端治理为全面治理, 在企业发展中引入循环经济思想, 使企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式节约社会资源。同时, 政府还应出台财税政策, 以税收为手段, 鼓励企业自觉保护环境, 也迫使经济主体放弃高污染的行为。

(三) 落实环境会计实施, 确立独立环境会计职能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企业应在条件允许范围内确立独立环境会计职能, 大型企业可独立一人担当, 中小企业可以由财会人员兼任。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同时政府应针对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企业 (上市公司、高污染高排放企业) 进行试点, 使环境会计真正落到实处。

(四) 建立环境审计, 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环境审计是对企业环境管理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当前, 我国的环境审计应以独立第三方——国家审计为主导, 由国家审计机关对制造者责任和绩效进行审查和评价。同时, 还应联合环境保护机构, 聘请环境技术专家共同参与审计工作。此外, 还应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 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真实性。对于能够货币化的环境费用应在财务报表中单独立项, 例如:不能将排污费、环境污染治理费等统一在管理费用项目下反映。同时还应建立能够体现企业环境绩效的非货币化信息披露机制, 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兴华、王维平:《关于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探讨》, 《会计研究》2000年第5期。

多维评价——学生发展的钥匙 篇7

关键词:评价,方法,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发展性评价”, 这是一个全新理念, 它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实表现, 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重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 以凸显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按照“标准”提倡的评价理念, 在实施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选择相应评价方法, 并将各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从而进行自我调控, 获得很好的发展。

一、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日常评价, 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文定性评价方式

1. 语文学习档案袋。

档案袋的内容包括:录音磁带、小红花、小星星、作业等等, 录音磁带主要是记录学生朗读课文、讲故事等方面的内容, 小红花、小星星是平时在校获得的奖励, 作业包括学生的不同水平的具有典型性的内容, 让学生通过看到自己的进步, 获得成功的感觉。

2. 展示墙。

利用教室墙壁的环境布置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评价。如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图案作为评价的符号。教室的一面墙上画上一棵大树, 在一棵大树上贴有很多的蜗牛图案, 图案上都写有学生的名字, 根据学生一周的表现, 确定蜗牛爬树的高度, 一周总结一次, 这种形象直观、有趣的评价方式, 学生喜欢, 老师也易于操作。

3. 言语激励。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 老师不仅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表扬, 还可以运用肢体语言, 投以激励的眼神, 有时轻轻的一个抚摸会让低年级的孩子备感亲切。激励性评价语言一般有:“你真棒!”“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 你再试试?”“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得太好了, 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多好的问题, 会说会思考, 你真行!”当然我们的这种激励性评价并不是盲目的, 我们在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同时, 还注意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 让同学相互检查学习情况, 根据自己读课文、识字、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 进行自我评价, 在相关的项目下打上相应的星星。

4. 及时反馈作业、练习。

根据教材的特点, 我们精心研究、积极探索, 挖掘课程资源, 结合自己平常的教学, 设计并应用“两卡” (识字卡、写字卡) , 按周次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设置的练习卡, 具体对学生的书面练习、识字写字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做出考查评价并反馈给家长, 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书面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对错程度、是否自觉积极认识课外的生字进行评价。先分小组记录上交情况, 比较书写情况, 评出优劣, 由组长分别印上不同数量的小红五星表示出级别, 再由教师与家长分别评价, 并且定期在班内举办识字、写字卡展评, 让学生看到别人的优点, 认识自身的不足, 以求共同进步。

5. 让家长学会评价。

新的实验教材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其中设计了许多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和家长一块做,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以合理的期望值要求孩子, 为孩子创造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培养孩子爱学习、会学习, 这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些学生家长尽管特别重视语文教育, 关心学生的语文学习, 但是学生家长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缺乏语文教育的经验,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推进“课改”的进行, 我们设计了《家长评价反馈表》。表内设置了三项内容, 第一项内容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情况, 让家长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选择。第二项内容让家长对孩子提出合理的期望, 鼓励孩子进步。第三项内容让家长在观察孩子课外学语文、用语文的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 对课本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达到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目的。

二、改革考试模式,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1. 改进单元练习模式, 注重平时评价。

在单元练习题中努力体现“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第一, 重视检查内容的基础性, 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低年级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写字。注重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义不容辞。这一部分检测要求当堂完成。

第二, 注重检查内容的多元性, 通过朗读词语、短文及背诵古诗等方式实现。这样的检测一能检查教材中规定认识的生字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二能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三能检查学生积累和运用情况。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测试中也有渗透。这样的方式还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加大自评的力度。

第三, “实践和创作”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朗读和实践两部分都是开放式测试, 给学生一至两天完成。试卷中不但有定量评价, 也有定性评价 (老师的话、家长的话) 。单元测试题在期末评价中占40%, 这样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中语文各方面的素养都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

2. 丰富期末评价内容, 让期末评价成为学生又一次进步的阶梯。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我们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通过评价活动, 获得一种自信, 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因此, 我们积极探索, 努力改革一年级期末评价模式, 使其成为学生又一次进步的阶梯。期末评价期末测试的成绩占40%, 平时的成绩占40%, 其他的20%来自同学、家长的评价, 最后学生还可以进行自我评价, 只要是进步大的还可以加分, 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打造多维一体的舆论监督报道体系 篇8

首先, 打造核心品牌, 围绕品牌建立体系。受众对媒体的认知与关注, 很重要的一个来源即是品牌节目与品牌主持人, 舆论监督节目尤其如此。如:央视的《焦点访谈》、龙视的《新闻夜航》、《帮忙》等等。我台目前以舆论监督为主要形态的节目首推新闻台的《行风热线》。我的第一个建议即是可否围绕《行风热线》这一品牌, 进行舆论监督体系的深度打造。当然, 这一舆论监督品牌也可以以“龙广”为关键词进行重新命名。围绕核心品牌可以设立早间版、午间版、晚间版, 也可以设立调查版、评论版、反馈版等等。依托品牌建立一个集行风监督、批评报道、新闻调查、深度评论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舆论监督体系。

第二, 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立体化体系传播, 全力拓展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一方面充分挖掘龙广自身频率资源, 围绕核心品牌的衍生节目, 实现差异化表达, 用个性产品满足多元需求;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与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进行合作, 将龙广的内容优势与网络媒体的渠道优势相结合, 拓展监督效果和龙广影响;同时, 充分利用龙广在线网站和主持人微博。

第三, 充分利用广播参与性特点, 将舆论监督报道进行体系化解读和评论, 提升舆论监督报道的关注度。相比较电视媒体的画面感, 网络媒体的及时性, 广播媒体最大的优势即是参与性。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 收听率高的节目往往是参与性强、有个性观点的节目, 像《叶文有话要说》、《卢汉的清新上午茶》。所以, 舆论监督节目若想有所突破, 必须让受众参与进来, 通过受众的观点表达增强传播效果。一方面邀请普通听众参与节目, 利用听众的主体意识, 使节目更具大众化;另一方面引入专家、评论员, 进行全方位、体系化、有观点交锋的差异化解读和分析, 增强可听性和受众的吸附能力。

第四, 提升龙广的媒体境界, 把握监督导向, 让舆论监督体系更趋高端, 更具生命力。进入自媒体时代后, 一些传统媒体为吸引受众往往成为自媒体的跟风者, 意见表达缺乏个性和立场, 媒体的公信力缺失。龙广的舆论监督不应只是满足于猎奇、泄愤、调侃和讽刺, 而是应该站在建设性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进而发起行动, 形成一股推进龙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正能量。这样不仅能让龙广赢得社会的尊重, 让公众的素质因龙广境界的提升而提升, 也能让龙广赢得政府的信赖, 让舆论监督得以在宣传部门的“大棒”下寻得生机。

第五, 响鼓需用重锤, 提升龙广舆论监督影响力, 需制作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闻报道。从几年前的“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到前不久的“微笑局长”, 所有重大事件均是源自网络、电视媒体或中央一级媒体, 地方广播媒体的声音微乎其微。让受众认知龙广, 信任龙广, 锁定龙广, 必须打造一批让大家耳熟能详的舆论监督报道, 让鼓声发自龙广。同时, 注重“内参”, 对于一些百姓关注、事件重大的典型题材以内参的形式呈报省领导, 树立龙广在省委、政府的地位和形象。

多维评价体系 篇9

关键词:多维视角 质量保障体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21-04

在当下中国,高校、教师个人经济价值追求和学生对社会、政治、人文的冷漠与“虚无”中,导致高等教育内容的空洞化、衡量标准的金钱化、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学术追求的痞子化、专业学习的功利化、办学导向的纯市场化和大学机构的国企化,沦为社会的“舔燥”。因此,经过十多年“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大学教育有必要向“精益生产”转变,与“刺激经济”之类的功利性思维隔绝,重新审视教育发展规律,多层次、多视角创新高等教育,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找回高等教育应有的社会“尊重”和推动社会“前行”的胜任力。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的多维视角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追求“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功”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寻求创新的边界有多宽?以及因教育资源的垄断性、教育程度的分化而使高等教育不应有地承担起界定个体的生存发展路径和固化阶层的利益分化格局的“不能承受之重”角色,其创新的阻力有多大?这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不可绕开的两个根本性问题,涉及大学自主办学需怎样的运行机制保障和如何实现特色发展适应社会多元需求两个发展命题。因此,从多视角全面阐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有利于厘清高等教育改革的种种误解,重新厘定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的价值、趋向和发展意义。

1、教育创新主义视角

教育作为一个公共政策和对社会特别是个体发展甚至命运影响深远的“政治”命题,质量保障体系创新政策不仅影响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更直接与间接冲击现存的社会结构。

191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相应地,经济发展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个变动”,并特别强调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和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大学教育也就应该是一个“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社会经济系统的过程”,通过创新回归教育的本真,即给所有阶层提供突破权力、金钱、人脉等方面的阶层封锁、提升自我及为社会贡献价值的机会。

经历“扩招”狂欢的高等教育遵从的教育范式,既源于从西方引进的适应工业时代需要的学院教育理论,又交织着尚未在思想上根本消失的“科举”和“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国式书塾传统;教育思想融刻了农耕时代“传承型”和工业时代“标准件型”的双重烙印。显然,在高等教育遭遇全民“吐槽”之际,熊彼特创新理论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致力于通过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努力不谋而合。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是对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理性纠正,其中一措施是停止本科扩招,摒弃原有的以数量换质量、盲目大众化和市场化利益驱使办学思维,趋于理性,全面走向创新主义思维。

高等教育创新应该是一场教育的彻底变革,首先是教育思想与价值观的创新,应从社会本位向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转变,从急功近利向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相结合理念转变,从片面知识观向素质主导的多元化质量观转变;其次是教育概念的创新,应从关门办学向大爱育人转变,培养大学生高端的“读书观”,学会如何做人,成长为社会人,学会如何思维,成长为理性人,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成长为自我实现的人;再次是教育模式的创新,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打破学科和专业限制,培养学生多领域的知识结构体系,打造数字校园,建设共享型的知识资源平台,引进高端师资,鼓励教师与学生“走出去”,树立教育全球化视野;最后是运行机制的创新,学生评价标准真正要从单纯的考试成绩与僵化的思想考评相结合向学业成绩与社会服务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转变,避免“冰山一角”式评价,教师评定应从奖惩型评价与情感管理向形成型评价与制度管理相结合转变,避免绝对化科研导向评价。

2、新制度主义视角

经由经济学说史的研究路径,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等人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了新制度主义理论,建构起对制度的反思及制度与个体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的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本质上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并提供“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构成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大学、高等教育就是典型的正式制度安排,存在于一定的教育合约权利制度环境中,而教育的制度创新是非正式制度安排,是高校教育变革的最主要内容,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多元化的层次结构、多样化的表征结构、跨学科的专业结构、非均衡的地区结构、金字塔式的资源配置结构同在,使得高等教育形式在性质、内容、结构、功能上差异巨大,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巨大的层次、地区差异。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创新要以教育分类为基础,开展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在教育市场失败和不完善的教育市场非均衡发展的结果,当内在约束成本大大超过预期的净收益时,通过克服“风险的恐惧心态”,产生创新的内外部动力,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安排,从而增加教育的投资收益。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在经由“四重过渡”,即高等教育在性质上从精英教育向后大众化教育过渡、服务对象从不发达的封闭的农业和产品经济向面向全球的外向型经济过渡、高等学校的地位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过渡、体制化背景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后,旧有的体制红利、人才红利、政策红利、人口红利、特权红利逐渐式微,在政府社会教育投资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扩招和教育成本的高企,教育质量无可避免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而由教育质量的下滑直接导致高等教育的信任危机。因此制度创新势在必行,但又面临多重制度逻辑的制约,一是高校既得利益者的功利性行为保守选择;二是基于梯度发展的社会、政府、家庭、个体对高等教育的层级化投资、评价价值判断;三是基于阶层流动、分层与封锁判断的高等学校合法性认同危机。因此,当前的教育质量创新应遵循均衡投资——重塑大学——变革体制——创新模式——朝向市场——公众认同制度创新逻辑,使得政府主导的强制性教育制度变迁能准确切入民间推动的诱致性教育制度变迁中,形成一种“恰当性逻辑”的教育制度安排。

3、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

20世纪80-90年代,发端于爱德华·戴明、约瑟夫·朱兰两位质量管理大师所倡导的质量管理革命席卷了企业和公管领域,引爆了企业管理的革命,特别是日本,在企业经营领域全面引进全面质量管理后促进了日本企业在80年代的繁荣。质量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对于顾客等相关利益群体利益的持续关注,服务于组织内外的所有个人、群体、机构,为他们提供满意、合乎道德、符合审美情趣、合格的产品与服务,并结成忠诚的利益共同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质量管理变革的先导性理论命题。教育作为一个影响广泛的公共政策领域,教育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本身的声誉和发展,更涉及多领域的群体利益,特别是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舞台,被动地成为社会阶层、利益分配的“标尺”,近些年“清华”、“北大”热持续高温不退,因为清华北大在某种程度上给个体披上了不同的生命发展路径,谁进去谁就能进入体制内,否则只能体制外挣扎生存。所以,政府、家庭、社会、个体都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利益群体,政府关心的是高校是否能有效利用公共教育资源,改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教育处境,实现“帕累托改进”;家庭关心的是通过不菲的教育投资能否在毕业后换来更好的工作并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改善家族的“非强势”命运或巩固强势地位;个体关心的是通过纠结式的教育学习能否按照自己意愿实现匹配式就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社会关心的是教育能否实现更好的人才分布,促进国民财富的生产和增长,优化整个社会的智力结构和阶层结构。

事实上,中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本身不断受到公众挑剔式的批评,质疑其教育质量,社会渴望得到易于理解的、关于是什么造就了一所好的高校的信息。从实然角度看,高校利益相关者思维还集中在市场化经营领域,功利色彩比较浓厚,而且由于高校本身的非透明化、功利化,阻隔了公众对高校的信息获取、认识判断与利益参与。普通民众、政府机构等对高校的评价、判断与选择都是非理性和直观的,认为“好”的大学只有“学”与“学后”的好处,没有“术”的价值要求,一所高校有多少院士、博士点、顶尖科研成果成为衡量一所学校的最主要标准,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主要是大学学术生产力的评估,而不是大学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评估。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创新首先要建立社会问责机制,向利益相关者负责,提升教育的价值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和服务质量,才是应然之举。

当然,学生是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也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高校的当然主体。高校应高度关注学生在高校中有什么样的权力,获取权力的方式与途径是否易得,学生能否参与大学的各项教育改革决策,学生参与获得怎样的政策和运行保障等,而不是因为热衷批项目、搞经费、弄课题而只关注高校外部教育资源分配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的政策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两次革命性的变革,一是概念性变革,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二是技术性变革,从以“教育扩招”导向的教育规模化发展走向以“教育评估”为导向的教育指标的技术量化。高考人数的连年递减、大学生的退学风潮及大学生的冷漠式学习等无不暴露了大学教育的脆弱质量,既保证不了学生“学的好”,也无法确保学生“学而优”,学生用脚投票放弃大学教育无疑是一种现实的理性选择,因为大学无法改善大学生的发展境地。因此,即将开始的第三次变革必将是一次理念性变革,改变高等教育长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实施全面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社会问责——高校内外部的持续关注

亚历山大·阿斯汀认为有两种高等教育质量观,一为质量的声誉与资源观,二为最好的高校能够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才能发展”质量观。但囿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大学普遍处在一种公众的不信任发展处境中,公众对高校普遍存在发展的焦虑感。在此情况下,提高大学的质量声誉与学生的才能发展是当务之急。而通过建立社会问责机制是重塑公众对高校信任的唯一路径。首先,要创建一种强劲的问责制和透明文化,改变高校半封闭的运作方式,规避“象牙塔”腐化为“蛀牙塔”的可能性,为外部群体审视和检查大学内部的财政状况与教育活动开启方便之门,在问责制的要求下,大学必须就诸如成本、价格、学生学习结果等事务进行报告和证明,与学生及其家庭等利益相关群体分享信息,使高校时时有一种紧迫感与压力感。其次,改变“公报”式的总数据发布方式,建立从市——省——教育部建立统一的高校发展综合数据网,包括各院校的特性、毕业分类数、人力资源、毕业率、财务、学术项目等,弱化原有的综合性数据,完善各级各类各省市的完整的教育详细数据,具体到每一个教育单元、财政微支出、科研单元、人事变动、学生注册,为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择校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使社会问责“落地”。最后,建立自愿式社会问责体系,包括学生特征、财务状况、院校特性、学科发展、教师特色、学生经验与感受调查的结果及学生学习评估的结果,鼓励各高校资源加入,政府对其实施一定的倾斜性财政支持,同时,由于政府与公众给予的更高的信任度,实现“”信任的外部化”,社会奖赏性评价更高,使高校在学生择校与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

政府行为——从行政管理走向战略管理

随着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不但深化,突出表现在以财政梯级配置建构起各级高校的“财政依赖”,以教育立法和教育行政手段实现政府公共教育权力向高校内部的延伸,以科研项目差别化分配建构起各高校及内部的“学术依附”,以教育评估建构高校声誉层次体系,政府行为体现在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应该说,政府凭借社会制度优势和资源占有优势,具有承担发展高等教育重任的天然优势。但是,高等教育除了公共性质,更多的是自治性质和私人性质。因此,政府应重新定位自身的教育管理角色,尽可能地减少对教育的行政干预,更多的战略管理。首先,重新制定教育发展目标,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间》所提倡的“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高等教育的目标应从当前的“寻找与培养下一个打工者”向“寻找与培养下一个未来领袖”转变,不能矮化教育的作用,要以信息经济时代为着眼点,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劳动者在未来社会的“角色需要”为出发点,高瞻远瞩制定《中国未来教育发展战略》。其次,规范发展社会各种高校评级机构和认证机构,使之成为真正的脱离政府、高校直接管治的第三方独立运行组织,政府通过对第三方认证、评级机构的注册管理实现对高校的监督,建构起政府、市场与学术的三方配置力量,“在中心——边缘之间合理化并大规模重新分配职责”。再次,落实高校自主权,除了科研项目自主申报权、教材选用权、培养方案设置权教学事务决策权继续全部下放外,尽快推动学科发展的自主权包括学位授予权、学位文凭决定权、二级学科研究生学位点设置权、重点学科设置权、二级学院设置权及本科专业设置权的下放,改变学校在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严重失弱状态,给予学校相应的自我发展的空间与自由,使高校自主权限的边界不断得到拓宽。最后,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援助的杠杆调节作用和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建立基于学生学业成绩和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财政援助机制。

学生参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

传统的国家中心与行政中心的治理模式中,政府与高校之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往往处于被忽视、被边缘,而由于缺乏回应性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利益相关者的公共教育权受到侵害时缺乏正当的利益诉求渠道。在当前公共教育不断市场化的过程中,适当引入学生参与模式区别于学生参与管理长期缺位的行政管理模式,对学生赋权与分权,有利于教育权利的“归位”。一是“学的自由”,学生可以在学习内容与大学生活方面拥有自由选择权,包括学生选课、学生择师、转学、转专业和使用图书馆、课本的自由,“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二是明确学生的地位与作用,应修改《高等教育法》中的关于“学生”的管理色彩浓厚的内容,增加学生的详细参与管理的具体内容事项,使学生参与有法理基础,并在“总则”中增加一条:“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正式成员,是国家高等教育区建设过程中有能力的、积极的和有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应鼓励学生全面参与高等教育治理。”三是丰富学生参与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职能管理,如教育管理、后勤管理、图书馆管理与教学管理等,应着重提升参与的层次,对学校发展目标战略规划、学科发展定位、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改革与行政学术权力变革的决策等进行深入的参与,不能停留在摆设层面上。四是整合高校学工处、团委、青志协、学生会等参与职能机构,理顺关系,避免这些机构退化成学生评奖评优、入党、评干的逐利场合,特别要增强青志协、学生会等纯由学生组成的组织的独立性,弱化其依附性,使其成长为评教议事、利益表达的校园内第四方监督评估组织,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参与权益。

制度创新——建构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从来都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环境改变和调整的机构。”大学成长于大学制度的建立,大学发展于大学制度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才培养的多样型、科学研究的社会化、大学责任的厚重化、办学方式的国际化与高校管理的多元化,各高校在建构现代大学制度基础上,都应朝向建立“进取性大学”这一新型大学而内化为自身的发展使命。在当前,由于现有的行政体制的强大束缚力与管理惯性、经济体制的强大诱惑力与功利导向以及大学制度变革的脆弱动力基础,应着眼于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举办权、管理权与办学权的分离,教育行政部门不能直接参与高校的管理,从关注“做什么”转向关注“怎样做好”即只管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高校自身通过三权的分离,逐步去行政化,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离,并组建教授治校委员会及评议委员会,明确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形成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约束;二是对大学制度进行章程式立法,西方国家大学章程普遍是在法律框架范围内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由立法机关量身打造的,使章程成为国家立法体系的组成部分,从而在法理上赋予高校独立法人地位,实现高校管理的人格化,当前,中国各高校应根据法律制定有特色的章程并经人大讨论通过从而具备法律效应,高校按自己的章程运转,确立办学自主权;三是完善校长的生成与退出机制,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实行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管理架构,只是一种模糊的校长负责制,应改校长委任制为选任制或聘任制,既可以从全校正教授中择优选择校长人选并经教工大会表决通过,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地位有选择地在全国或在全球公开招聘校长,校长只对高校本身发展负责,而不对政府高校宏观管理负责,形成大学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90 .

[2]叶平.创新教育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7.

[3]潘懋元 肖海涛.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2-4.

[4]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5-226.

[5]王一兵.走上四重过渡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 [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1-6.

[6]曹如军.制度创新与制度逻辑——新制度主义视野中地方高校的制度变革 [J].高教探索,2007-5.7.

[7]威廉姆·耐特.院校研究与质量保证——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8-8.19.

[8]杰夫·惠迪等.教育中的放权与授权:学校、政府和市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6.

[9]刘亚荣.我国高校学术自主权变迁的实证研究 [J].高等教育研究,2008-7.39.

[10]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 北京:三联书店,2002.137.

[11]菲利普·G·阿特巴赫: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He-Yonggang

(Politics and Law College Yichun University, Yichun 333600 jiangxi China)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is a Supportability engineering ensuring health development of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society in a country,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basic condition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nly setting up the full, efficient , humane and righteou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higher education will be able to undertake own unique mission in various "rise" proposition, providing society with all kinds of value talents country needs and exporting moral, ethics, concept Etc ideological knowledge people needs stably, To become personnel training Highlands and ideological agitation temple.

多维立体式评价设计研究 篇10

一、多维立体性评价的内涵

多维立体评价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 它集中体现了课改基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是实施素质教育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多维立体评价的构成是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家长参与评价等多样性、多元化、多主体的多维立体评价, 为实现学生的“更好”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评价实施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关注人和人的发展, 体现出尊爱与关怀, 激发被评价者的主体精神。多维立体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发挥多维立体评价的教育功能。

二、多维立体性评价的实施原则

1. 多维立体性评价从学生的真实客观问题出发。

所谓学生的真实客观问题, 即是学生行为中真正客观存在的问题, 是作为对学生评价的起点。所以, 教师应从学生存在的问题 (优点和缺点) 出发, 对其进行多维立体性评价。学生的发展源自内心, 内心的想法化作行为表现出来, 想什么做什么, 或者说学生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其本身。要促进学生发展, 首先就要让他们学会认识自己, 要引导学生真实客观地发现自己行为与规范的不足, 并进行自我更新, 这样的评价不仅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状况, 便于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而且还让学生了解了自己, 学会采取适应的学习、行为策略。

2. 多维立体性评价让多元主体参与到多维立体性评价设计当中。

要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评价的主体就需要改变。由传统的单一评价转向多元化, 多主体的评价是客观、科学的评价, 只有学生、心理指导教师、生活指导教师、班主任、家长、社区共同评价才能构成多维立体性评价, 从而大大提高对学生评价的准确率, 以多维、正确地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还能够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 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3. 多维立体性评价应该在学生动态的发展中进行动态的评价。

目前, 学界研究动态评价 (dynamic assessment) 是以色列心理学家和教育家feuerstein提出来的。传统的学生行为评价一直是以静态评价为主, 静态评价只是关注结果, 因此, 当代认知心理学和教育与心理测量学认为, 对学生的评价应从静态模式转向动态模式。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静止的眼光只能看到过去, 而看不到未来, 要正确发现和指导学生的行为规范, 关注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发生、发展的行为, 对其行为规范进行比较和评价。也就是说, 要关注学生个体行为发展的过程, 关注学生生长的动态发展, 从不同的时间段来整合学生的行为, 一改传统的静止停滞的评价, 这样可以科学、客观地评价评价学生, 最终实现动态评价。

三、多维立体性评价的运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有效的学生真实行为 (动态和客观) 资源作支撑, 多维立体性评价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为此, 班主任不仅要等待和捕捉, 还要主动激发与培植学生、家长、管理老师、社区积极参与对学生合理、有效的管理。从教育的角度考虑班级多维立体评价时, 评价的多主体更能较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层层筛选, 让不公平的评价降到最低, 还学生以公正的评价。教师、班级、学生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学生在各自岗位上的表现进行动态、真实、客观的评价。

1. 要为多维立体性评价创造“宽松”的条件和环境。

创造“宽松”的条件和环境对学生评价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因此, 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评价环境和氛围, 防止教师的“霸权”对学生主体性的抑制和师生交流的阻碍。对班干部的选拔, 传统的做法是教师根据成绩的好坏或学籍档案的一些评语来确定人选, 大多时候是内定, 这样做其实弊病不少, 学生往往不是自愿的, 有种被迫的感觉, 所以做事情时积极性不高, 热情不够, 班级管理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有时还会起阻碍作用。鉴于此, 教师可以改变一下做法, 让学生毛遂自荐, 互相竞争,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在这种民主氛围比较宽松的环境中, 学生能够主动、客观、真实地谈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呈现出自我评价的内容, 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并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 学生能够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认识和估计,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直接对话, 从而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和谐团结。

2. 以量化项目为载体, 实行多维立体的考核评价。

(1) 设计量化考核项目, 把握学生动态过程的真实行为变化。确定班级量化考核的内容, 内容可以选取国家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所规定的行为规范条例, 结合学校和班级的特点确定学生行为规范的考核内容。新课程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活动, 应把学生在校的量化考核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考核联系在一起, 进行动态的过程考核评价。

(2) 整合各方面的意见, 确定量化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在班级量化方面要出炉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量化考核项目表, 确定量化分值, 一定要合理、科学, 不能出现情感上的偏颇。经过班级讨论, 听取不同学生的声音, 比较客观、科学、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心声。同时, 还可听取各任课教师的意见, 家长的建议, 多元、多主体地整合量化考核项目的真实信息。走进社区, 听取社区对学生行为规范考核的建议。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行为规范的评价可以由社区进行, 但是要设计好评价的项目。

(3) 确定多主体考核人, 对学生进行日常考核的多维立体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由学生选出能够公正、公平考核评价的人员, 在班级中组成一个学生考核评价的班委考核小组, 以推出能胜任考核评价学生的教师团体, 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班主任等组成考核评价团体。由每位家长和学生所在的社区组成对学生考核评价的小组。实践证明, 多主体地考核评价群体, 多方面、多维立体地评价考核学生, 更能真实、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

(4) 绘制好动态变化图表, 及时掌握学生行为规范的变化。量化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真实评价的过程, 以事实说话, 可以看出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动态变化过程, 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教育和指导的平台。每星期或每月进行一次总结, 由班委从考核人那收集并整理学生行为规范的量化数据, 为每位学生绘出一月行为规范变化图。这样, 教育者就会从中发现学生行为规范的变化规律, 为客观、合理地教育学生提供依据, 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量化变化表中, 发现自身的不足, 反思自己的行为, 学会自我教育。作为考核人要实事求是, 不随意夸大或缩小, 全面、准确、公正地评价, 更重要的是要采取积极的策略, 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

3. 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交流平台, 给学生人性化的、多维立体的评语。

每个学期都对学生进行分时间段地评价, 要在学生的成绩单上写下对其一个学期的评语。传统的写法是班主任一手包揽评语, 这种评价并不能公正、合理地评价一个学生。由于评价主体不同, 评价的内容也应各异:学生自我评价, 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行为, 懂得合理地评价自己, 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学会自我反思, 自我教育;家长对孩子进行评价, 也可以从中学会正确地看待孩子的行为, 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的孩子, 及时与他们沟通, 这样就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形成家校合力;心理辅导教师和学生沟通从心开始, 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评价, 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间心灵的距离, 实现相互间的沟通、理解;生活指导教师是从生活层面来进行评价……总之, 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 在评价学生时, 都应采用一种合理的沟通方式, 要让教师、家长、学生的愿望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迫切需要的精神力量, 以体现出多维立体评价式评语的人性化。

四、发挥多维立体性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只有评价没有反馈, 等于做了没有结果的事。通过评价反馈, 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 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 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 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多维立体评价, 公正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现状, 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 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学生对他人和自己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 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 并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 就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 提高他们的反省能力。

五、启示与建议

1. 评价时应注意学生行为是动态的, 具有现实性、内源性和再生性。

2. 评价中也出现了学生不服学生评价的现象, 特别是评价其他学生的学生, 对自己要求不是很严格, 自然被评者不服评者。因为学生的生理和性格的不成熟性、多变性, 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监督, 同时可以设置第三方复评, 以增强科学性和公正性。

3. 结合上述的评价, 学生对自己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根据评价反馈的信息, 每个月班级组织学生进行反思, 为自己制订一个整改措施。很多学生都改掉了自己的错误, 且取得较大进步。

摘要:多维立体的评价旨在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评价, 给学生公正、公平, 真实、客观的反馈。这种评价能促动学生的心灵, 为学生带来真实、客观的自我形象, 为教育者带来教育的多元价值, 更适合学生的多元个性, 教育者更能准确地指导学生的行为规范, 学生也能主动地接受评价, 促进自我发展。

关键词:行为规范,评价,动态过程,量化考核

参考文献

[1]田恒平.中小学班级常规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8.

[2]刘铁芳.守望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

[3]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4]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5]王小明.教学论——心理学取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人际交往模式下一篇:加氢裂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