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传播语境下

2024-10-14

多维传播语境下(精选7篇)

多维传播语境下 篇1

播音主持行业在我国已有了较长的发展历程, 其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于多样化, 播音主持存在的最重要价值就体现在对信息广泛而有效的传播上面。但是,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现阶段,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多维传播语境的形成, 媒体节目形式、互动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对播音主持的功能和拓展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多维传播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功能及其拓展问题。

1 多维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的功能分析

2.1 播音主持基本功能的变化

播音主持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 这同时也是播音主持从业人员最基本的工作任务。信息传递主要依靠言语载体实现, 因此, 言语成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播音主持从业人员的技艺水平体现在语音播报的能力方面, 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质量, 因此, 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管控。

2.2 对节目节奏变化的掌控能力

有效掌控节目的节奏是播音主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在掌控节奏时还要控制好节目的感情基调, 结合视觉和听觉艺术组织节目。另外, 播音主持从业人员还可通过掌控节奏构建独特的主持风格。因此, 播音主持从业人员在组织能力和构建能力方面必须具备较高的要求。

2.3对文化的传递功能

文化传递功能也是播音主持必备的基本功能。我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元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需要依托一定的介质进行传播, 而播音主持就具有传导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在对信息进行传播时, 要具有较强的正能量导向。

2.4提供见解与反馈功能

能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各种现象发表评论是所有媒体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新媒体虽发展迅猛, 且日益受到欢迎, 但是在传播信息的严谨性方面, 新媒体远不如传统媒体, 信息过剩和信息垃圾是新媒体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媒体若能及时对信息作出反馈, 也能提高受众对其的认可程度。

2多维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功能拓展研究

2.1信息内容深化的拓展

在多维传播语境之下, 播音主持要不断深化信息传播功能。一方面, 在信息内容的采集上, 要选择具有时代特征、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 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 充分发挥信息的实用价值, 为受众传播真实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 合理利用信息的潜在价值, 对其作出客观的评价, 发挥积极导向作用, 进而扩大信息的影响。

2.2 智慧置换功能的拓展

在多维传播语境之下, 播音主持还应该充分发挥智慧置换的功能拓展, 不仅要将社会公众对播音主持的建议融入其中, 而且还要对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汇总处理, 使其实现权威性发布。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当下,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 因此, 播音主持要对自身进行科学的定位, 坚持客观表述和信息传播。同时, 还要与社会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积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3 公众分享功能的拓展

在多维传播语境之下, 播音主持还应该重视对公众分享功能的拓展。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播音主持作为公众人物, 其自身要具有公众性的特点, 在对信息进行传播时, 既要加快传播速度, 又要扩大传播范围, 使更多的受众全面了解信息内容, 同时要注意收集受众对信息内容的看法和建议, 以便能为节目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多维传播语境之下, 播音主持功能要进一步加以拓展。虽然不同的传播媒体对播音主持的要求不尽相同, 但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网络手机终端, 都离不开播音主持。因此, 必须要提高播音主持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使从业人员不仅能准确表达、全面掌控节目节奏、正确引导言语方向, 同时也能拓展其功能, 从而促进播音主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多维传播语境的形成, 播音主持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 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拓展其功能, 能切实促进播音主持的健康发展。为此, 本文就多播音主持的功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深入研究了多维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功能的拓展问题。

关键词:多维传播语境,播音主持,功能,节目

参考文献

[1]朱瑞臣.言语沟通学视域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1.

[2]于宙.基于多维传播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功能与拓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22) :71.

多维传播语境下 篇2

一、播音支持的功能

(一) 信息传播功能

播音主持主要是通过信息播报的方式使观众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和资讯, 信息传播是播音主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同时也是最核心的功能, 所以, 播音主持的工作人员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语言表达能力, 因为有效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播音员的语言来进行信息传递的, 所以, 语言表述的不准确会影响信息的传递质量, 从而影响播音主持中信息传播功能的发挥 (1) 。

(二) 文化传播功能

传统的播音主持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文化的传递和传导, 同时, 由于文化自身具有多样性和独立性, 所以, 文化需要借助一种媒介来被大众所熟知, 播音主持就承担着这样的一种角色, 文化的传播功能是传统主持的优势, 同时也是其最主要的责任。

二、多维语境下的播音主持

播音主持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信息播报功能,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传播语境的多维化发展也促进了播音主持功能的更新和拓展, 从而形成了播音主持更具鲜明的语言特点, 播音主持的发展首先是从新闻文体播音到文体播音评论, 再到文体播音通讯, 最后到文艺文体播音, 直至今天, 播音主持发展成为了更具特点的传播信息功能, 虽然, 文体和预提具体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 但是它们都有效地体现了现代播音主持业务的鲜明性和对应性, 同时也体现了播音主持的稳定性, 众所周知, 我国央视播出的资讯类节目大多是以播报的方式进行的, 而评论性的节目注重的是突出评论的色彩, 由此可见, 播音主持的形式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所以, 其功能也需要不断地拓展, 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对元化的需求, 同时, 进一步促进播音主持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 我国的播音主持行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网络所带来的多维传播语境更是促进了播音主持功能的拓展和开发, 同时, 由于音频主持人和视频主持人仅仅作为一种个体形式的信息播报, 他们既不是广播主持人, 也不是电视主持人, 因此, 这种形式的信息播报也逐渐冲击着传统的播音主持, 同时, 也相应地降低了传统信息播报的色彩, 为了更好的保证大众对于信息的获取, 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新闻消息, 要不断进行播音主持功能的拓展, 不断丰富播报方式, 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播报风格 (2) 。

三、多维传播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功能拓展

(一) 深化功能

首先, 要对传播信息进行内容上的深化, 在进行素材采集时, 要尽可能的选择具有时代性以及能够反映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素材, 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充分发挥每一条信息的潜在价值, 并且通过信息本身向社会群体传递出更具深层次的信息和内容, 从而起到传播和引导的作用, 通过对主题的深入发掘和理解, 使公众更好地获取和理解信息的真实性, 从而扩大信息的反响。

(二) 公众分享

基于多维传播语境下, 扩大公众分享也是其需要拓张的功能之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 播音主持具有一定的公众性, 这种公众性主要是通过通讯设备和技术设备来实现的, 同时, 播音主持的公众分享功能对于社会群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公众分享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可以顾忌大部分公众的收视心理和收视欲望, 而播音主持的公众分享有利于社会和谐内容的传达, 通过正能量的传递, 扩大公众的接受度, 当然, 播音主持要自动过滤掉那些严重腐蚀社会和谐的内容, 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3) 。

结语:总而言之, 要在多维传播语境下, 不断对播音主持的功能进行研究和拓展, 并在传统功能的基础上, 进行深入和改革, 从而保障播音主持功能的发挥和应用。

注释

11 战迪.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研究[J].吉林大学, 2010, 05.

22 张曼缔.中国电视节目主持风格的演进与创新[J].暨南大学, 2012, 03.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功能思考 篇3

1 播音主持概述

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多媒体充满各种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媒体的逐渐增加,传播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时播音主持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适应和促进传媒行业的发展,我国加大了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力度,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拥有超过200所传媒院校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播音主持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播音技能,并拥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将信息和新闻资讯通过电视或广播形式向公众传播,实现播音主持的传播功能。

2 播音主持在多维传播语境中的功能

2.1 基本的传播功能

多维传播语境是指在不同的思考维度下,不断扩大传播功能,从而发布更多、更实用的信息资讯。虽然在多维传播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功能有所增加,但还是具备一些基本的传播功能。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主要功能是通过电视媒体向广大社会公众传播最新的信息资讯,确保传播的基本功能得以实现。播音员凭借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素养传播,促进文化的传承,发挥文化和信息传播的功能。

2.2 深化主题的功能

多维传播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功能更加全面,促进信息、文化的多样性,并将传递作为主要目标。播音主持的目标是将信息资讯向公众传播,同时,公众在社会群体中将信息加以分享。因此,多维传播语境下的播音主持要深化节目内容的主题。首先,在传播信息前,全面搜集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将具有时代性和传播性的内容作为题材,从而真实反映社会的主要问题,体现播音主持节目的真实性,例如《焦点访谈》节目,所反映的都是当今社会的现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对世人的思想予以正确的引导。比如,其中一期关于短信诈骗案的节目,该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对全国范围内大部分真实的诈骗案进行调查分析,首先,在各公安部门的支持下,对典型短信诈骗案进行记录,然后进行筛选;其次,结合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将节目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并采用合理的播音主持术语进行传播。

2.3 主持人对节目的支配

多维传播语境要求主持人具有多节目的支配能力,从而拓宽播音主持的功能。《快乐大本营》是湖南卫视的一档娱乐节目,共有何炅、谢娜等五位主持人。自从节目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位居前列。虽然说播音或主持借助于媒体,将节目信息和要表达的内容呈现给观众。

3对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功能的展望

3.1 打造播音主持多元化功能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功能要朝着多元化的目标发展。所谓多元化是指将播音员、主持人及节目等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并非单纯地对内容题材进行剖析。多元化的功能要使节目传播具有灵动性、立体感,在对播音员和主持人的选择与培养上,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达到传媒业的基本要求,并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2 满足公众需求

多维传播情境下的播音主持功能不断拓宽,在依托多媒体的前提下,实现了信息资讯和文化的传播,为丰富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将传统文化以播音主持的方式向社会传播,提高了人们的精神文明层次,并将社会的最新信息传播给民众。当然,多维传播情境下的播音主持需要有加强的地方。在诠释传播内容的同时,将满足公众需求作为主要目标,播音主持媒体要深入基层,对百姓的需求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得知最真实的需求。然后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结合社会需求开展不同类型且具有针对性的节目。因此,播音主持栏目可以结合公众的需求,开展有关饮食与休闲的节目,让观众在休息期间放松心情、对于农民朋友,可以多开展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农业资讯的传播有利于满足百姓需求。

4 结语

在多维传播情境的作用下,我国的播音主持行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播音主持功能更加丰富,节目收视率也有所提升。

摘要: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加快了媒体发展的进程。播音主持以现代媒体为媒介,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统的播音主持功能已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必须将多维传播语境作为创新与突破的关键,拓宽播音主持功能。本文针对多维传播语境中的播音主持功能进行思考,分析其功能的作用,并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旨在推动播音主持良好发展。

关键词:多维传播语境,播音主持,功能,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李洪岩.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J].现代传播,2013,(8):87—90.

[2]王春杰.探究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J].新闻研究导刊,2015,(6):75.

[3]张晶.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4,(23):119.

多维传播语境下 篇4

1 处于多维传播语境中的播音主持

随着播音主持职业的不断发展, 播音主持形成了一种特点鲜明的语言方式。发展历程主要有:从新闻文体播音发展到文体播音评论, 再发展到文体播音通讯, 再发展到文艺文体播音, 然后到现在的多维信息传播等。在表达方式上面, 文体与语体是不同的, 可是它们都将现代播音主持所具备的业务特点、稳定特点以及对应特点完全表现出来了。比如, 央视播出的资讯类型的节目, 主要采用的主持方式就是以播报形式为主;《央视财经评论》节目就是突出评论色彩;《感动中国》这类型的节目就是利用语言的表达增加节目具有的仪式感。现代化播音主持, 已经将发展涉及到各个领域, 形式也更加多样[2]。

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国播音主持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多维传播语境是现代网络环境带来的一种最直观的影响。比如, 网络中我们常见的“视屏主持”和“视屏主持人”这类型的节目, 并不是非常单纯的主持广播的人或者是主持电视的人, 而是仅仅通过个体这种形式而出现的。在网络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 播音主持也慢慢开始减少自身所具有的主流色彩。因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 在新媒体环境中, 受众与信息发布者是双向的, 而非单向灌输。在这一背景下, 大众更愿意接受这一全新的传播格局。

2 处于多维传播语境中的播音主持所具有的功能

在多维传播语境的影响下, 播音主持的功能发生了一定的概念。由于现在的传播语境不再单一, 播音主持具有的功能也就更多,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信息传播的功能。这种功能属于播音主持最基本的功能, 即使是基本功能, 也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完善, 完善信息传播功能也就是增强播音主持人员所具备的业务素质, 特别是进行语音播报的相关能力[3]。播音主持应该特别重视信息传播这种核心功能。在面试播音主持工作人员时, 需要特别重视面试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播音主持主要就是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 如果缺乏语言表达能力, 就会给播报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也不能将信息传播功能完全发挥出来, 所以需要对播音主持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要求。

2) 对节目的驾驭功能。这种功能对主持人有较高的要求, 主持人应该具有较好组织整个节目的能力, 此外, 还应把握好节目中不同视听元素之间的构建等。在实际进行播音主持的过程中, 对于这种功能, 主持人能够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主持风格来进行相应的把握, 比如, 凤凰卫视的《冷暖人生》主持节目, 陈晓楠通过自己所特有的主持风格, 取得了较大的成功[4]。

3) 文化引导的功能。对于传统广播主持, 非常明显的功能就是对文化进行引导的功能, 这种功能也是传统播音主持的优势和责任。在传播文化所具有的整体层次构建时, 由于文化本身的立体、多样以及主流等特点, 所以需要利用传统播音主持来维系文化传播的功能。

3 处于多维传播语境中的播音主持功能的拓展

我国现阶段的传播语境已经达到了多维的状态, 播音主持属于一种职业, 会受到多维传播语境的巨大影响。播音主持具有的功能非常多, 可是在多维传播语境中, 播音主持所具有的功能将会得到深入拓展, 发挥出较大的价值。播音主持功能的拓展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具有的功能进一步深化。就是深入到播音主持具有的功能价值, 进一步的加工传统功能。如果要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需要深入素材采集的工作, 通常情况下, 在实际进行播报前, 播音支持应该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 然后针对所确定的主题来选择素材, 素材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深入地分析考虑, 将每条素材所具有的价值完全挖掘出来。播音主持并不是单纯地将消息简单传达出来, 而是要利用消息将深层次的内容传达给大众, 震撼到大众的心灵, 这样就可以达到改变不良行为的目的[5]。现阶段, 很多节目都是经过深度加工之后才呈现出来的, 虽然这些节目使用的都是传统播音主持所采用的方式, 可是节目的每个主题都可以获得大众很大的反响。所以, 我们可以把播音主持功能的深化看成是报道的深化, 播音主持的任务就是将消息客观以及真实地报道出来。

2) 公众分享。处于多维传播语境之中的播音主持具有相对较大的大众性, 虽然这种公众性还未能完全表现出来, 可是实际中, 很多相应的技术和设备都已具备了这个功能。如, 专属性质的音乐会或是到电影院欣赏电影, 这些都是一种私人行为, 可是通过现代化接受信息的先进设备—智能手机, 就可以利用网络看到想要观看的视频, 这种接受信息的方式就可以将公众性完全体现出来。播音主持所具有的公众分享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对于家庭, 由于传播语境不断增多, 就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 从而引起很多矛盾的发生, 如果播音主持可以达到公众共享的目的, 就会给家庭成员的有效沟通带来非常重大的意义。公众分享所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考虑到大部分观看者的心理, 自动过滤掉那些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消极和不良影响的内容, 播音主持分享出的消息内容都应该可以有效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传递出积极的正能量, 公众也更加容易接受, 同时也是给公众带来较大影响的一种传递方式。

4 结论

处于多维传播语境中的播音主持, 应该保留以前比较良好的功能, 同时对这些功能进行拓展, 加深这些功能。不管是传统的电视和广播, 还是现代的网络, 都必须要通过播音主持来传达相应的信息, 需要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不同媒体对播音主持有不一样的要求, 可是对于播音主持所具有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 即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节目整体掌控能力、社会舆论引导能力等。

摘要:多维传播语境中, 播音主持的功能非常突出, 信息传播的功能是所有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种功能, 同时也是播音主持的一种基本功能, 是播音主持工作存在的意义, 只有播音主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 才能将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同时播音主持也应有较好的自身条件, 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本文主要对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笔者的思考和建议, 仅供参考。

关键词:多维传播语境,播音主持的功能,拓展

参考文献

[1]李雪.多维传播语境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研究[J].新闻知识, 2015 (1) :79-80, 23.

[2]桂冰冰.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J].魅力中国, 2014 (5) :304-304.

[3]张晶.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2 (23) :119.

[4]王春杰.探究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6) :75.

多维传播语境下 篇5

1 多维传播语境中的播音主持概述

随着我国现代播音主持事业的快速有序发展,近年来,我国播音主持事业逐步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且特征鲜明的语言表达方式,且这种表达方式在形成过程中依次经历了新闻文体播音、文体播音评论、文体播音通讯、文艺文体播音以及多维性信息传播等历史发展阶段。从语言表达方式角度展开分析,“文体”和“语体”的概念内涵具有鲜明的相互差别,然而从内容构成角度分析,两者均全面涉及了现代播音主持事业发展过程中展现的业务特征、稳定性特征及其他特征,因而两者均可以被视作研究和描述现代播音主持事业发展状态过程中的重要概念[2]。例如:《央视财经评论》等节目重点突出了现代播音主持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评论性因素,而以《感动中国》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媒体评选类节目,则通过语言表达途径提升了节目内容表达过程中的仪式感强度,从中也充分揭示了现代播音主持事业在社会各个行业领域中都实现了广泛渗透,其形式特征也呈现了多元化演变趋势。

现代移动互联网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现代播音主持事业的发展路径带来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的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就是促进多维传播语境的产生和发展[3]。这里以网络媒体环境中极其常见的“视屏主持”和“视屏主持人”作为引例,这些节目类型与以往常见的单纯性广播电台主持人以及电视节目主持人具有鲜明差别,因为这些主持从业人员相较公共媒体主持人具备更加充分的个体化身份特征。这类主持人在从事播音主持活动过程中往往具备更加充分的独立化特征和情感化特点,能够在播音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自身拥有的情感取向和观念判断。而在新媒体形态发展和应用的历史背景下,公共媒介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互动特征更加充分,为媒介信息在社会公众与媒体之间的顺畅传递创造了充分的支持条件。

2 多维传播语境中的播音主持功能

在多维传播语境的发展背景下,播音主持事业与传统发展时期相对照发生了一系列的鲜明变化,在现代媒介信息传播路径的单一化特征逐步退化的历史背景下,播音主持事业的社会功能集中展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信息传播功能。信息传播功能是播音主持事业的基本功能,在多维传播语境的历史发展背景下,为切实提升我国播音主持事业的历史发展水平,应当针对已有的播音主持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实施恰当地改良和提升,在不断提升我国播音主持工作者的信息传播能力的实践过程中,提升我国播音主持工作者综合性工作业务能力及其开展语音性信息资讯播报的实践能力。有鉴于此,在播音主持人员面试工作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参与面试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确保实际招聘的播音主持工作者,能够具备良好稳定的应用语言表达方式传递新闻资讯的能力。

第二,驾驭节目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要求播音主持人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能够实现对节目时间与内容的有效控制,同时还能切实实现对节目直播过程中涉及的各类视觉性和听觉性要素结构的优化控制,确保各类媒体节目能够在播音主持工作者的高效稳定控制之下顺利取得最佳的效果。对于独立播音主持工作而言,想要在播音主持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驾驭节目功能,必须充分建构和把握自身独具特色的主持性工作风格,通过给社会公众提供专有化的风格特征,提升自身在播音主持工作实践过程中的驾驭和控制能力。

第三,引导文化功能。对于播音主持工作者而言,其在发挥信息资讯内容传播扩散过程中,往往还发挥着一定程度的文化引导性功能,而事实上这种功能也是播音主持工作者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项目。从全社会性公共媒体信息传播事业的发展路径角度展开分析,文化元素本身具备其专有化的立体性、多样性及主流性特征,因此也就要求播音主持人员通过自身的播音工作行为承载和实施适当程度的文化传播功能。

3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功能的拓展

现阶段,我国现代新闻播音工作者的媒介信息传播语境已经进入了多维化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播音主持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格局中存在的重要职业类型,在多维性媒介信息传播与发展语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本身真切地面对着一系列真切而鲜明的环境影响,直接促进我国播音主持事业的社会性功能和职业性功能的扩展,展现了现代播音主持事业对我国社会发展建设事业的重要价值。

多维传播语境促进了我国播音主持事业现有社会功能的快速发展。播音主持事业社会功能性价值的深化发展,其基本内涵,在于通过多元传播语境的环境影响和干预功能,提升我国播音主持工作者在信息资讯内容发布和传输过程中的作用,促进我国现代公共媒体事业的快速有序发展[4]。

要逐步深入挖掘公共媒体新闻内容素材采集和书写呈现过程,并且在实际的直播性媒介信息传输表达活动过程中,应当优先为将要实施的播音工作确定明确有效的工作主题,保证受众在收看和收听公共媒体节目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接受到播音主持工作者呈现和传递的各类信息,增强我国公共媒体信息传输与呈现工作过程中的综合性社会功能[5]。在确定播音支持工作明确主题后,应当对采集获取的新闻资讯素材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并将选择过程中获取的素材信息应用恰当的处理应用方式在公共媒介上予以呈现,以此充分发掘和呈现每一条素材资讯承载的信息价值,确保素材能够发挥最大的应用价值。

在多维传播语境的发展背景下,播音主持工作者相较传统发展时期具备了更明显的大众性特征,而在其与社会公众之间互动关系逐步鲜明的条件下,播音主持工作者应当重视社会公众对媒介信息宣传以及文化导向功能的关注力度,要在多样化的公共媒介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播音主持工作者的公共互动特征,为我国现代公共媒介事业的发展创造高效稳定的社会实践环境。

4 结语

针对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本文从多维传播语境中的播音主持概述、多维传播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功能以及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功能的拓展三个基本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晶.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J].西部广播电视,2014(23).

[2]殷江.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6(4).

[3]林方方.探究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J].新闻传播,2016(1).

[4]张昕云.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J].科技传播,2015(24).

多维传播语境下 篇6

“中性风”,“花瓶男”似乎正慢慢成为一种流行风尚,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更被推崇。穿梭于繁华的市中心、出没在时尚的非主流地带,你会频频看到一些中性打扮的少男少女。耳洞耳钉,嘻哈风格的装束,色彩纷呈的个性发型,青春夺目的眩亮板鞋……而所有的看似无章可循的装扮实际上都遵循着“非主流”的装饰风格。这种看似杂乱的打扮的确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带来不同的反响。据笔者的定性观测分析,年龄在16到30岁的群体更会投去羡慕甚至欣赏的眼光。这些非主流打扮的群体中不乏令人惊艳的漂亮男孩或男人,甚至可与耀眼的男明星媲美。

而这种街头非主流甚至有点中性装扮的帅气旋风反映在荧幕上,则集中表现在各类选秀活动和偶像剧上。例如,湖南卫视2005届超女冠军李宇春,其简单帅气的造型征服了无数歌迷。上海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栏目都涌现了一大批帅气甚至漂亮的男人。而与“超女”相对应的《超级男生》也暗示着拥有美丽姿色的选手似乎更能登上冠军的宝座。

笔者对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以及其他省大小共54场选秀前三甲做了细致的定量分析,其中男选手选秀冠军有近68.34%是可以被称为花瓶的美男,他们中的48.91%都有中性化或脂粉气的倾向。在各场次复赛或淘汰赛中拥有精致长相或中性帅气打扮的选手的晋级率达到73.4%,相比之下,打扮传统或被传统认为英俊阳刚的选手只有32.14%的晋级率。

随着选秀的深入,《南都周刊》刊发了一篇题为《男色大拍卖,你够胆消费吗?》的文章,文中将5位“好男儿”选手作为“男色”消费对象,并找到不同身份的女性“出价消费”。此篇文章在社会上顿然引发轩然大波,关于“男色”的讨论也逐渐浮出水面。而“好男儿”的评委是清一色的美女,她们独特的眼光充分代表着女士们特别是年轻女士们的审美标准。而部分入围的选手过于中性、过于脆弱,甚至有人说他们是女扮男装者,还有评委称他们为“尤物”,而这样的词语,以往都是用来形容女性的。

二、男色审美的历史遗风与现状

其实,在中国这个以男权为主体审美的社会中,男色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只要遇上合适的环境便能盛行一时。远在商代就有“美男破产,美女破居”之类的说法。历史上男色之风盛行还往往伴随着有特殊癖好的帝王。比如人所共知的“余桃(春秋)、“断袖”(汉代)、龙阳君(战国)等。史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之,“断袖而起”……(1)可见当时男色之盛远非今日可同日而语。如果说汉代以前“狎昵娈童”仅为君王之所好,到了西晋,便是中国最为繁盛的男色时代。“晋代和六朝是一个十分讲究品性的时代。各种品性之中,记载最多的是姿容,是容仪,男子而亦讲究姿容,中外的历史里似乎只有两个时代,在西洋是希腊,在中国就是魏晋南北朝了。”(2)而“男色”一词也并非泊来品或现代新造出的新鲜词语,其实古已有之,早在《汉书·佞幸传赞》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柔曼之倾意,非独女德,盖亦有男色焉。”(3)有人把魏晋南北朝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年代却恰好是自由解放和精神开脱的年代,文学的自觉和人的自觉不断被唤醒,形成了一种气势磅礴的自我发现思潮。人开始认识自身的美,一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普遍关注自身,由单纯向外探求到内外共修。这样一来,沉醉于个体姿容、修仪、精神之美便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风气,其中最盛产的当属美男了。如古代公认的美男潘安就是生活在这样年代。当时的《世说新语》甚至有《容止》这样专门记录美男的篇章。《容止》共39篇,记录了美男一大串: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夏侯玄“玉树”,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嵇康“风姿特秀”,潘岳(即潘安)“妙有姿容,好神情”。(4)

唐朝与五代史载所记录的男色资料缺乏,有人据此认为当时男色之风渐衰。但自唐代之后,由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道德体系,男色便被视为不入正统而渐渐荒芜于中国人的情趣之中。但至宋代男色又兴盛起来,男子公然为娼,聚集成风月作坊招揽生意。到了宋徽宗时,不得不立法告捕:“男为娼,杖一百,告者赏钱五十贯”,由此可见当时男色之盛。(5)

而到了明清时期,男色死灰复燃,成为城市生活美学的主题之一。明代以后,商人阶层的兴起使得通俗文化有了快速的发展,当中以戏曲小说最能代表此文化。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不少士人加入此创作群体之中,而明清时期的小说读者群亦从中下阶层渐渐扩展至士大夫阶层,明清小说中屡见之男色情节或多或少显示出当时士人对男色所抱持的态度,是普遍正面且存在着好奇心。(6)在目前遗留下来的众多明清小说如《红楼梦》、《金瓶梅》、《品花宝鉴》、《阅微草堂笔记》等,都能从一个侧面证明当年男色之盛。可见“男色”一词在中国古代还是存在着较长历史的。

在现代中国,最有名的当属二十世纪30年代令阮玲玉失色的金焰。金焰的脸蛋为男影星标立了方向,成为当时的风潮。他无疑属“潘安再世”,发型闪亮,眉毛婉转,就连和他演对手戏的美女阮玲玉也无法遮盖他的美甚至变得黯淡。他也是中国第一个由观众投票选出的影帝。二十世纪80年代,唐国强开始走红;90年代,以葛优和梁天为代表的俗称“丑星”的男演员走红;进入新世纪,从台湾偶像F4主演的《流星花园》刮起超强风暴,港台及内地的陈冠希、苏有朋、陆毅、陈坤、胡兵等一系列具有“柔和”甚至阴柔气质的美男,到时下的各种选秀新生代的美男,似乎男色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判定标准。但当今时代,花瓶型的甚至中性美男在娱乐圈或被观众的追捧程度已成压倒性优势。

就像男性把女色本能地列为一个无比重要的砝码一样,女性对男性的外表、社会对男性的期望似乎与过去那种承担历史重任的男性形象完全不一样,朝着男色期望值的方向逐渐发展。在青年人的观念里,“男色时代”已悄然进入他(她)们的脑海。

另一组比较有趣的数据更能显示出男色的力量。“男色时代”的到来竟令许多爱美的男人不惜“挨刀”、甘受皮肉之苦。在我国广州的三大整形医院里,女性顾客占有绝对优势,而男性的比例大约也在20%~30%,且此比例每年都在增加。从2004~2006年的情况来看,前来医院做整形手术的男士有递增的势头,最近两年增长的速度大约每年有10%。在国外,男性整形已成为一种热潮。不久前有媒体报道,美国在2002年就有13万男性做过药物整容,比2001年增加了25%;在韩国,20%的男士曾经接受过整容手术;在泰国,接受整容的男士数量比10年前增加了1倍;在日本,人们认为整容就像买合适的衣服打扮自己一样正常,很多日本公司董事会的男主席几乎每年都去拉皮除皱;在拉美,接受整容手术的人群中男性占10%,其中30%是巴西人。(7)

三、男色审美的多维解读

男色时代的来临,选秀活动日趋白热化,甚至中性为美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社会心理和审美观念的微妙变化。

首先,男色审美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基于男女性别的二元审美对立的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男性为主导的审美体系,性别形象从单一导向多元。其实从人类文明开始,性别认同就建立在生物学的观点上,生殖系统决定了男女的性别类型和与之相照应的对立的二元审美观。最终以父权制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导致了性别审美,建立了以男性为主导的审美体系,其表现为:确立了以男性为中心并成为审美主体、女性被物化并成为审美对象的性别审美的不平等地位;确立了以男性审美逻辑为根本的一系列标准,从外貌、动作、身材、德行、精神等各个方面给女性戴上了枷锁,女性只有遵循此道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与赞扬。进入近现代社会后,两性关系有了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性观念得到空前解放,性别审美也诞生了新的内容,三个新的现象日益凸显:人体之美的感受从以前的单一化和普遍化向多元化和个性化过渡;女性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可以被物化,男性同样如此,很多学者更认为现在已进入了“男色时代”;新的性别美学即中性化审美由刚开始时的被妖魔化到被理解、被包容,在大众传媒媒体宣传下更是使中性审美成为一种时尚。男色审美以女性作为消费诉求的对象,这种审美情趣较以往大有不同:男性形象具有女性化的特点,或者说凝聚了一种女性化的趣味在里面。他们与过去那种承担历史重任的男性形象完全不一样,这也许是社会走向进步和平和的一种标志。在后工业化社会中,平和和跨文化交流取代了剧烈冲突,而气质柔和的男性自然要比孔武有力的男性更加不具有攻击性,也更容易接近。

其二,男色审美凝结了潜意识中的“双性同体”情结。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经历俄狄浦斯情结阶段,男孩的恋母情节和对父亲的排斥情结受制于文明的压制会逐渐地消解。如果说这一过程完成得好,那么男孩性格中的男子气概就会加强,反之则会出现性别认同危机。弗洛伊德很明确地认为每个人都有雌雄同体或双性同体的心理倾向,只是在文明的进化阶段这种情结不断受到压制,受到社会规范的压抑,从而逐渐明晰了单一的性别意识,“受阻的一性只留下微少残迹”。这种隐性的被受阻一性并没有完全消失,它正在寻找合适的喷出机制。遇到合适的情境和适合的土壤便会被激发出来。男色审美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两性机理的此消彼长运动。受阻的性别意识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重新激活,赋予了其活跃的话语权。荣格把这种同体学说发展成为无意识中的“异性气质”投射。多元的社会环境使得这种异性气质不再被深深禁锢、压抑,从而获得了得以释放的喷出口。中性风或男性审美柔和化正是这种机制的外在表现。另外,因后天的社会环境没有绝对的性别,只是社会框架了每种性别的社会活动,而这些社会行为或活动都有两性的交集,在某种情境下这种无意识的两性心理便会萌发。而社会分工或社会行为的多样化使得男女的行为模式不再像以前那么清晰,这使得两性意识在个体从事社会活动时愈发明显。社会分工的模糊化、多样化给性别交集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女性越来越男性化、男性越来越女性化。男性自身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对男性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为男色的审美趋向创造了极好的土壤,也为实践“男色”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三,男色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人群的审美诉求,而这种美的东西却被普遍接受或效仿。无论男性中性化或女性男性化,都不免有中性倾向。特别是在男同性恋的群体中,对外表的要求诉求都要远高于普通群体。这种几近苛刻的审美情趣使得男色在这一群体中不得不往有悖于常态的男性阳刚美的方向发展。因为传统的男性审美打扮空间甚小,无法满足这一人群对外在的“漂亮”的需要,而这种男色方向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对自身形象地需求和全新空间。这就使得男色愈演愈烈、“愈演愈妖”。就像男性挑选女性一样,公允地讲,外貌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金钱、权势、社会背景等在同性之爱情中不再是最主要的砝码,人们浅意识中对美的追求、本能的冲动就外化为对“男色”的向往,漂亮男人就犹如漂亮女人在这个圈子受到众人的追捧。因此,在这个圈子的男性刻意追求外表的时尚、英俊甚至漂亮;另一方面,同性群体更想被社会所接受,选秀中展示的“男色”集中表达了他们渴望社会认同并期望通过为大众所接纳的美接纳他们。更多的在同性爱情中扮演“妻子”角色的男子更为妖娆,妩媚,也更接近男色。可以说,这个圈子对时尚、对美的追求的欲望要远大于普通社会群体。总之,选秀活动和男色的盛行集中代表了同性恋群体以这种为大众接受甚至喜爱的“美色”渴望社会对他们的接纳,代表了他们的呼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进步、价值文化日趋多元、社会对新事物的容纳度大大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思想观念日渐开放,男色以新事物美好的形象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为众人所接受。当大多数人蜗居高楼大厦之一隅时,以家为单位的色彩越来越浓重,个体极大地摆脱了邻里舆论,极大发挥了追求个性生活的能动性,男色的活力便有了广阔的土壤。

第四,媒体的导向起了巨大作用。以加速和分裂为特质的媒体传播,甚至全方位地球村式、从中心向边缘的瞬间爆炸式传播,极大地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将原本少部分人的审美心理及其表现形态直观地表现在荧屏上、版面上,极大地拓宽了男色的受众面、传播了这种审美心理和行为模式。近年来受日韩欧美风影响和大众媒体的传播,当下许多的选秀和偶像剧中的男主角都充满了“阴柔的女性美”,这种趋于母性、缺乏阳刚的阴柔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时尚发展的潮流,而这恰被广大具有母性情怀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所接受和喜爱。电视荧屏展现这些具有精致五官的花样美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80后新生代的审美诉求,也是他们在电视文化熏染下身体力行的目标对象,这在年轻群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或共鸣。而且,电视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他们追求自身形象的新境界和视野,极大地拓展了大众的阅读期待和对不同审美的接纳度。可以说,“男色”作为“新事物”展现在荧幕上更能对大众特别是新生代带来视觉冲击、心灵震撼以至促使内心对何谓“美”进行反复甄别、比较直至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成为他们效仿、追逐的榜样。

第五,女权主义的兴起,男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越来越壮大的女性经济实力。女性的自我意识得到提升,自我价值重新定位,越来越要求各方面的平等。就像女色能被男人欣赏一样,女性越来越感到同样有权利来消费男色,进而对男性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女性开始冲击男权社会,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追逐对美的原始冲动。这集中表现在男色经济、眼球市场的繁盛上。长久以来,美色完全等同于女色,诸多服务行业、选美现场基本上都以女性为主,但当男色成为女性的消费习惯之后,女人们便突然躁动起来。以发型店为例,市场上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男发型师,而再漂亮的女孩也只能沦为洗头妹。在日常的生活消费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习惯性地享受男性服务的快感了———做发型、买衣服、沐足、学打网球、学游泳……而男色经济在媒体广告中更凸显其强劲势头。可以说,当男色成为女性的消费习惯后,这种经济便会有持续的强有力的后劲。

最后,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对美男的“失语”界限是男色审美兴起的隐性原因。社会成功的标准不再单一化,先前以能力、论资排辈的一元成功标准被打破。在各个领域,成功不再仅仅依赖能力,大众对美男的欣然之情成为一种集体的无意识,从而造成了一种隐秘的“失语”。女色的权重在职业、社交等社会基本机理中成为不言而喻的隐性法宝,男色的这种潜意识隐秘性更加容易造成一种悖论的失语界限:向往男色,却不由言说。于是,社会的成功标准被赋予了一种隐秘的色彩,即——男色在各种场合的隐力量和对成功的隐推动。一些敏感的男士掌握了这一隐规则,从而赋予了男色隐秘却更为宽广的社会基础。

总之,男色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文化的多元化与媒体炒作的产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和谐、开明的风尚。男色本身孕育着的巨大的经济价值使之具有强大的后劲,可以说,很多漂亮的男性内心深处都蕴藏着“母性意识”。

四、结语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男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将会更多地无意识地进入人们的视野,特别是在10年、20年后,当80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男性的外貌将在求职、工作、婚姻等方面成为重要的筹码。男色经济,眼球经济,男色审美的深入发展,更多人会随之效仿,男色在“美”的土壤下也将生根发芽。人们对美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当男色审美普遍向着脂粉化、阴柔化发展时却是个危险的信号。中性化审美是一种很可怕的趋势。农耕时代男子要劳作,力量、成熟是男性的代表特征;大工业时代需要温和的绅士,野蛮、粗鲁的一面要隐藏;多元化的时代二者则应兼备。中性化意味着没承受力、没责任感和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应该推崇有责任感的精英人群。

过分追求俊美、漂亮往往会影响审美心理、性别心理甚至性别角色的定位。模糊了两性意识对自身、对社会都不利,应视之历史的退步。新生代的男性对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对男性的传统期望较以前大大淡化。媒体更应宣传男性的力量、责任、成熟等内涵的东西,而非一贯追求收视率。

去强制某些价值、某些文化是没必要的,也是徒劳的。公众的价值选择应该得到尊重,但政府舆论媒体应做些导向性的工作,应将男色审美心理引导向英俊、阳光具有阳刚之气的壮美,而不是漂亮的阴柔之美。

男色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开明的社会风尚,但正面的健康的社会舆论引导是必要的,毕竟万物共存、百花争艳、和谐共生才是多元价值文化的题中之意。

参考文献

①⑤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②[英]蔼理士(Ellis)著,潘光旦译:《性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出馆,1997

③④⑥http://www.lyd.com.cn/forum/dispbbs.asp?boardid=63&id=73518

多维视域下的新闻传播史现象 篇7

近代中国在华洋人的生活和命运, 是我们认识和理解那个风云激荡、积弱图强的历史时期的一个侧面, 也是重新审视我们今天在中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然歧义多端的现代化交流与冲突的参照。从个人意义上说, 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 一个个和我们的青年时代一样, 怀揣着奋斗、理想和牺牲精神的年轻人, 还有被探险的好奇、发财的欲望所驱使, 试图在遥远的东方实现梦想的冒险家们, 上演的一幕幕历史悲剧。诚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和生活在艰难时世的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 本书中这些身份各异、生活时代不同的洋人, 在与中国结缘的过程中, 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顿和磨难。他们大多早在19世纪后期陆续来到中国, 属于拓荒式的人物, 在清廷尚不知英美各国位于地球哪一端、百姓视高鼻深目的洋人为鬼魅的年代, 来华洋人与中国人交往, 并且开拓自己的事业, 该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正因为如此, 这些异乡客的经历中, 才充满了尴尬、无奈和困厄, 让我们看到了近代中西交流史上独特的一页。”[1]

他们的命运岂止是“充满了尴尬、无奈和困厄”, 他们中部分声名显赫的著名历史人物, 长期以来都是作为近代史上的反面形象, 被定义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控制中国政策的代理人, 或者阴谋家和掠夺者, 比如赫德、莫理循、庄士敦;还有那些在传教、兴办实业、热衷教育和医学事业等方面力图改变现状的开拓者, 至今仍然是一些身份可疑的匆匆过客, 消失在迷雾重重的历史谜团中。

张功臣这部书, 并不是在做历史的翻案文章, 而是在力求真实的基础上还原历史。

还原历史是艰难的, 这是一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沉重劳动。从这部“洋人旧事”中我看到, 作者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工作中, 为了揭示出近代中国东西方交往史上的真实状况, 做了艰难的梳理和研究工作, 他查阅了大量原始文献资料, 当事人的日记、回忆录、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和当事人所作的传记、纪实等, 还做了大量诸如辨伪、求证工作。在面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 他不再是从社会的、道德的主题上, 做带有政治图解倾向的评价和道德上的简单判断, 只是通过冷静、客观的叙事, 细致、准确的描写, 转化为历史和生活的本原状况。

空泛、禁锢的政治标签化和单一的历史观, 造成了新闻传播学长期以来在意识形态方面形成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加之叙事的理想化与人工化, 是长期以来流行的社会通病, 导致人们难以花费时间弄清真相, 也缺少理解他人的理性与宽容。从这个意义上说, 《洋人旧事》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学中对于历史的反思、表达阶级意志、作为文化传声筒的观念, 也没有采取整体性的宏大历史视角, 而是以微观的个人化观点切入, 以点写面, 把历史改写成为零碎的、具体可感的人生片断和人生经验, 既赋予历史以生命力, 又感性地还原了历史的原生态。

比如《远方来了个骆驼队———普热瓦尔斯基第四次中亚探险片段》一章, 作者在记述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时, 没有对他充满争议的探险生涯做出任何评判, 而是选择了传主从蒙古草原穿过漠北, 进入青藏高原———罗布泊———和田, 一路上猎杀珍稀野生动物的特殊嗜好的独特角度, 翔实地记述下了普热瓦尔斯基一次次疯狂的捕杀和猎取。数量惊人的珍稀动物标本, 用现代武器与保卫家园的藏民的战斗大获全胜, 作者在冷静的叙事中还不断穿插着普热瓦尔斯基洋洋自得的自述, 已经可以感受到作者出奇的愤怒与沉痛。仅此一点, 就可看出他的文章与许多描写中亚探险家注重其“传奇”经历的境界差距。

传统的历史传记, 注重的是外部事件的描述与叙说, 在文体上必然导致注重事件的过程而不是心灵的透视, 关注典型环境和人物社会地位的塑造而缺少人性力度和深度的开掘。《洋人旧事》可以说是一次现代艺术思想的历史叙事, 他没有把自己在阅读历史中领悟到的生活真理强加在文章中, 而是最大限度地“还原”他所感知的真实, 通过形象鲜明生动, 充满生活质感的艺术描述体现出来, 而把判断的自由留给读者。这并不是说作者缺乏情感上的强烈爱憎, 只不过他是把这种情感深深地隐匿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 给历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

不渲染夸饰, 不刻意做作, 用反复考证和探究的历史事实, 把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感悟和饱满的思想不动声色地寓于作品的具体人物、情节和场面之中, 这是《洋人旧事》体现出的新的历史观和人学观, 对人的生存世界重新作出的人文解说。在这里, 过去传记或历史文学作品大一统的“宏大叙事”, 或者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题, 被作品中对人物的复杂命运的揭示、对人生飘摇沉浮的解析、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取代了。从《风中幼树———胡美与湘雅医院》中, 美国医生爱德华·休姆 (中文名胡美) 在长沙创办湘雅医院, 推广西方医学的艰辛岁月, 又在军阀混战中无奈地关闭, 然后黯然离去;到《电火亮萤虫———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中, 英格兰人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35年, 同样带着伤心破碎的梦返回故乡;《纸上拓荒———马礼逊在广州的地下传教生涯》中, 美国人马礼逊在严厉禁教的嘉庆年间来到广州, 藏匿在洋行的阁楼里, 在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的困厄中, 用了20多年时间执著地翻译《圣经》、编纂《英华字典》秘密进行地下传教……作者面对的是每个具体的人的生存世界, 他们的悲欢离合、奋斗与挣扎, 已经不再是作为某一阶级、阶层或群体中“类”的代表与象征, 而是作为和我们同样活生生的“人”, 行走在我们的视野里和生活中。

在不少章节的叙述中, 还可以看到作者采用的是一种近似于“元历史”的创作理念。“元历史”观是西方新历史主义的重要思潮, 这种观念认为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历史”, 不可避免地带有叙事者的想象性和虚构性, 是以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而存在的”, 找不到原生态的历史, 只能找到有关历史的“叙述”。[2]例如《电火亮萤虫———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一文, 记述的是苏格兰穷牧师的儿子傅兰雅, 从孩提时代就十分向往中国, 为此他刻苦学习汉语, 来到中国后先在上海担任《中国教会新报》的主编, 后担任江南制造局的科技翻译官, 在译介大量科技文章的同时, 还创办了介绍自然科学的月刊《格致汇编》, 可以说是开中国近代科技新闻之先河的重要历史人物。但他在中国奋斗了35年后, 却带着伤心破碎的梦返回故乡。晚年在美国, 傅兰雅在回顾这场“旷日持久、封闭困乏的苦斗”时, 仍然怀着一种“上当受骗”的心情。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采取了“元叙事”的新历史主义创作观, 消解了传统历史叙述建立在模仿论基础上的叙述规范, 以及传统历史的“真实性”, 用大量的考证资料、回忆录, 在重新探求那段历史的许多未解之谜时, 完全由传统的历史本来就是这样变成了对于历史生成本相的追问, 由毫无怀疑地接受历史变为对历史的诘问, 留给我们大量诸如“是中国利用了他, 还是他利用了中国”等令人深思的人生困惑。

除了作者新的创作理念之外, 还有与现代文体艺术的契合。这与张功臣长期研究外国文学的艺术变迁有关。从福楼拜到海明威, 再到加缪和卡夫卡, 西方小说叙事艺术一直在变化中发展。正如海明威一直反对凭借抽象概念进行创作, 强调真正的创作是将个人具体的经验直接传达给读者, 他说:“抓住你真正感受到的东西, 而不是你以为感受到的东西。”在《洋人旧事》中, 那些具象、情节、场景的描述客观而逼真, 很难找到臆造的迹象。这些年来, 张功臣利用工作之便, 基本上走遍了这部书中传主们生活过的地域。可以说, 那种尽可能真实的描写, 基本上是作者在亲身体验过以后的真实表达。长期的记者生涯和文学写作, 也修炼出了他在艺术表达上简明准确的写实功力。

请阅读这样的描述:

“在去往格尔木河的路上, 荒凉辽阔的盐碱滩上已展现出秋天的景色, 红柳和沙拐枣稀疏横陈, 灌木丛中的树木渐渐发黄, 湿地上的芦苇丛已经枯萎, 其中活跃着藏雉, 还有许多兔子, 黄土断崖上偶尔可以看见猫头鹰……” (《远方来了个骆驼队———普热瓦尔斯基第四次中亚探险片段》)

“广州的九月酷热难当, 已经是深夜了, 沙面85码头洋行街上一家美国商行的货栈里, 还有一个人没睡。屋子里依然像蒸笼一样憋闷、焦躁, 让人喘不过气来;湿重而黏稠的空气像凝固了似的, 堵住了身体的每一个汗孔。马礼逊知道, 今夜, 他是无法入眠了。他叹了一口气, 从皱巴巴的蚊帐里钻出来, 点上蜡烛, 决定把日记写完, 再写几封信, 用来打发自己来中国后的这第一个漫长的夜晚。” (《纸上拓荒———马礼逊在广州的地下传教生涯》)

在这里, 我不是要谈作者的写实能力, 而是他超越了经验表层叙述的想象力, 还有对于生活形态可能性的深层探试。对于《洋人旧事》这种具有新闻史意义的传记作品来说, 时间的流逝感、个体的生命记忆和广阔空间的变化将成为作品结构的潜在动机。在《洋人旧事》中, 时间作为史实故事的叙事核心, 显示了内容主题的多向可能性, 作者赋予了故事时间的多维、多义、多样化等不同特色。比如《黄海噩梦———“镇远”舰帮带马吉芬》一文, 是以北洋水师的洋帮带马吉芬在临死前的混乱回忆展开的, 甲午海战、天津水师学堂、求见李鸿章、威海失陷, 像一个个梦魇, 清晰而又含混地出现在马吉芬的脑海中, 构成了一幅幅不堪回首的惨痛画面。还有马吉芬病床窗外的纽约曼哈顿港的黄昏, 环境、命运、心理, 让我们产生的身临其境之感, 实际上是作者用一种逼真的虚构和想象完成的。

这种“多维化”的叙事过程中, 不只是展现时间的一维特色, 而是以多重的叙述视角, 使读者在相同的时间瞬间, 感受和领会不同空间内的历史画面, 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洋人旧事》在历史观和新闻史研究中的新变, 完全建立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状态的多元化与开放化, 以及社会思想的多样化的基础之上。同时, 也是作者不渲染夸饰、不刻意做作, 用反复考证和探究的历史事实的踏实学风的体现。“修辞立其诚”, 是一条关于文章作法的千古训诫, 也是我在读完《洋人旧事》之后感受到的。

摘要:《洋人旧事》 (新华出版社2008年出版) 是张功臣先生出版的一部新闻史的新著, 是继其《外国记者与近代中国》 (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之后的又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优秀之作。同时, 这部著作中体现出的新的历史观和人学观, 以及在文体上具有突破意义的变革, 都为我们在新闻传播史、修辞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新历史观,传播史,修辞学

参考文献

[1]张功臣.《洋人旧事》[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班级合唱形式下一篇:建筑节能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