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教学环境

2024-07-27

多维教学环境(精选10篇)

多维教学环境 篇1

工科类院校是以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为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专门从事工科教学研究性的大学。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使很多高校不得不采取大班授课的模式,大学英语大班授课的问题引起了教师和教学相关人员的关注。湖南工学院作为一所普通二本工科院校,从2007年专升本以来,为了符合本校的发展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建立了具有本校特点的相关课程体系,但由于其建立时间较晚,发展不成熟,改革和创新成了必然。

一、大学英语大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通过加强师生之间多种感官的充分互动交流,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动眼观察和感知,动口表达和思维,从而促进师生情感升华和学生综合认知水平提高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境互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根据课堂实际观察、资深教师经验以及在校学生的反馈,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本校大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上课班级人数多,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多方面的压力

因为大班上课,学生数量多,本校的大班上课人数一般在80~105人,目前我所带的班级中最少的人数为83人,最多的人数达到了103人,为了课堂效果,为了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听清教师的声音,教师授课时就需要长时间提高音量导致声音嘶哑,体力消耗相对就比小班教学要大,精神也比较容易疲惫,从而影响了教师课堂上的精神状态,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教师的授课质量。

(二)英语基础跨度大,参差不齐,使教学难度和教学进度难以统一

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有近99.5%的本科生高考时英语成绩跨度在70~138分,还有0.5%的本科生是民族生,由于他们中有些学生高中阶段没有开设英语,因此这样的学生没有一点英语基础,这样的学生水平使得教师在备课时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求,导致授课时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现象,教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三)由于人多,课堂时间有限,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大班中难以得到有效运用

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又要使教学活动进行下去,这就使学生个体的课堂参与率下降。高效率的、生动活泼的多维教学模式难以实施,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活动不能全部顺利实施。

(四)课堂人数多,使得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降低

对于那些喜欢或者习惯了坐在后排的学生,增加了教师管理课堂的难度。

以湖南工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为依托,研究如何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育理念转变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使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真正达到省时高效的转变。如何提高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完善大学英语大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大班教学中,有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各种因素影响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其他因素,比如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来降低大班教学的反作用,保证大班教学的质量。以Ludwig Von Bertalanffy(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为基础,探索教学相关的内部构成以及各部分、各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制约作用,把各种外界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人际交往、性格等)考虑在内,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细致、科学、系统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与知识扩充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成果。外语学习是一门侧重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课堂是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要扩大学生的语言知识,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陈琼,2004)。在研究中,为了完善大学英语大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激情教学,加强感染力

用教师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激情是一种炽热的爱,是一种忘我的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当英语教师带着激情充分感染课堂的时候,课堂气氛就一定会被激活,课堂里就一定会有师生之间的真情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向往的课堂。因此,大班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激情迸发是感动学生、提高教学效果的良方。

(二)利用电脑、投影这样的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影音文件等形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最新、最前沿、最直接的知识,将单一教师讲解变成多维互动模式,扩大师生互动空间,拓宽师生互动途径,丰富师生互动内容,使所有学生看得清屏幕文字,听得清教师和课件声音,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才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相应地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优化课程设置,将大学英语课细分为读写课与听说实践课

以本校为例,本校的大学英语课每班每周安排两次课,每次两小节,其中一次课是上读写教材,另外一次课是上听说实践课,读写教材的课采用大班授课方式,听说实践课则安排在语音室授课,上听说实践课时大班一般被分成两个小班分别授课,这样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佳化。除此之外,还应开设一些与英语相关的校内选修课,比如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概况、英文影视赏析、演讲与口才、英语写作等,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英语文化的视野,弥补学生精读课知识的不足,使学生针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补充。

(四)制定更有效的学生成绩评价系统,以促进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活动

多元的成绩评价标准,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自学能力、团队精神,实际行为、课堂活动,日常思想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比如,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演讲、话题讨论、主题辩论等环节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任课教师加以评定,给予平时成绩。这样能促进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增加课堂气氛。

摘要:湖南工学院作为一所普通的工科院校,如何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提高大班授课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心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总结提出了有关进一步完善大班环境下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大班环境,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布鲁斯·乔伊斯.教学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常骏跃,倪春艳.外语专业教学加大班型的可行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6).

[3]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4]Ludwig Von Bertalanffy.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M].New York:George Braziller,1976.

[5]陈琼.大学英语课堂整体教学模式探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4(2).

从多维度看环境对审美教育的影响 篇2

[关键词]环境 审美教育 多维度

审美教育是一种与美的感受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思维活动。在素质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越来越显示出不可缺少的价值,创造美的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审美教育与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个体素质模式的建构和塑造,有赖于与之相关的各种教育环境的引导、开发和优化选择。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创造良好的健康的环境,发挥环境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克服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

(一)学校环境的影响

环境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人是环境运动的产物。“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因素。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体现在校园布局、建筑风貌、,生态环境等物质形式。精神文化环境主要体现在学校精神及围绕精神形成的校风、学风、师德等方面。

1.物质环境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对他应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教育工作者应以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位、丰富学生的思想、优化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广泛涉猎和深刻内省为导向,努力创设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育人环境。高大的科技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清洁卫生的校道、别致的盆景、温馨的墙语和严谨的校训牌、优美动听的校园广播音乐等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学校开拓进取的美学特征。置身于校园中,每个人会感到各种物质载体文化迸发的启迪能量像磁石一样催人奋进。利用山水花草对校园环境的装饰,既能美化育人环境,又显示了校园的文化氛围和人文个性特征,学生在健康文明的环境里会在不自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它会在无形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素质等。美育所运用的是感官和物质材料,比起那些诉请于抽象符号的学科,更直接地与自然和环境相联系.所有这些使得美术教育在环境教育中能扮演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2.精神环境的影响。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技能,同时,还必须注重培养一些与学生的人格发展有关,并与现代和未来社会的环境相适应的能力与素质。在学校环境中集体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师生的行为价值取向,因此作为学校一定要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就需要学校有目的地培养良好的班风、校风,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班风校风有着重要作用:①同化作用。良好的班风和校风,能够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教育导向,在耳濡目染中,好比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感化,养成与班风与校风相协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②促进作用。一所学校如果有着运行井然的教学秩序,严谨治学的学习风气,科学民主的学习氛围,尊师爱生的道德风尚和求真务实的治校方略,那么师生双方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都能够带着宽松愉悦的心情,有条不紊地教和学,从而促进教学相长。③约束作用。一所有着安静整洁、清新美丽环境的学校,往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种熏陶,是一般道德理论难以达到的。④凝聚作用。课堂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培养和提高,是美术教学的灵魂。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录放机、摄像机、VCD、电脑等组成一套多媒体教学系统,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作者个人风格及思想等,在课堂审美教学中认真分析,让学生引起审美共鸣,使其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贴近实际,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围绕教学目标,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特别是对于我们面临的这些基本上没有美术基础技能训练、没有良好的审美素质的学生来说就更是如此。如果不贴近实际,没有美感的诱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就没有热情和冲动,单纯的技法训练不仅会显得枯燥,学生的素质也得不到提高。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东西方风景绘画题材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向学生渗透环境意识,致力于迅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我们在审美教育中要完成的任务。

因此,做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马卡连科说:“ 现今的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编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编造世界的历史”。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学生的一生具有奠基作用,对子女发展起决定作用。家长要讲究教育艺术,明白言传身教的道理,同时,还应重视营造家庭民主氛围和文化气息,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促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要想让孩子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家长就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要给予孩子自由思想的权利,切忌生搬硬套那些不符合孩子兴趣和志向的教育方式,切忌只重视智力教育和物质给予,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发育,家长应不断学习家教知识和技巧,加强自身修养,杜绝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及必要的学习条件,进一步开拓和优化家庭育人环境,让孩子明白是非,美丑。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具备综合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型人才,通过家庭的融合,使他们达到一个理性与感性协调、群中有我、我中有群

的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人就达到了“自觉”的境界.。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说明古人对社会环境非常重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成语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巨大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科学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良的社会环境则会把意志薄弱的学生引入歧途。教师根据不同的阶段施以不同的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对感情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最大。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并利用有益于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环境,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积极寻找可行性途径与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达成协调统一。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诉诸法律,排除干扰因素,肃清不良分子,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使学生在校外的环境得到净化。

(四)自然环境的影响

大海使人心胸开阔,荒山使人精神低迷,春天使人心情舒畅,阴雨使人心情郁闷。不同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通过人的感官为大脑所感知,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形成不同的情绪和感受,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世界。教师应充分利用美好的大自然进行教育,如带领学生爬山、游泳、参观游览名胜古迹,或植树、采集植物标本等,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宽广丰富、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对人类和自然投入深刻的关注和广泛的思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道德观,使学生在自然界的大环境中形成纯正向上的集体风貌。我们要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强化环保意识,并通过大自然的美进行熏陶和风雨的洗礼,塑造学生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度和坚韧的品格。通过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力,使之具有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修养,同时,又是启迪人们反省自我、发现自我,与自然交融的最佳途径。它会深远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影响人的心智性格形成,使之趋向美和纯洁,这种品质的形成会使人们专心于他们热爱的生活与工作,并时常发现生活带给他们的乐趣,从乐趣中进行有意义的创造,从而真正提高人的生存、生活质量。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马卡连科.马卡连科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多维教学环境 篇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1]精神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2], 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突出内涵建设、强化教学质量保障, 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是高等教育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校对信息化投入的不断加大, 大数据已经走进了各大高校校园, 如何真正有效的利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产生的大数据已成为建设好智慧校园的一个重要挑战。其中, 由教学过程产生的各种数据, 可以有效用于解决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 通常只依靠学生对课程的打分数据进行教学评价, 这类方法依靠的数据来源单一, 不能够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学效果。本文针对该问题, 提出了一种大数据环境下基于多维信息融合的高校教学评价方法。

二、相关工作及分析

高校教学评价是推动高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3]。当前, 有许多研究人员针对高校教学评价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方法。在文献[4]中, 作者提出中国高校教学要走向规范化, 以专业教学评估与教师教学评估为主导, 教学督导与教学评估相结合, 教学评估要重视基础数据的利用。

大数据分析是当前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热点研究课题。在文献[5]中, 作者提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键规则挖掘方法来发现数据之间有意义的关联关系, 并给出了教学评估数据挖掘系统的框架。

在文献[6]中, 作者认为第二轮教学本科教学评估是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为主要依据, 因此, 大数据分析方法在本轮教学评估中将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文献[7]中, 作者从高校教育大数据的汇聚融合角度, 分析了教育大数据如何推动大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改革。

三、基于多维信息融合的高校教学评价方法

2013年中国教育部启动的第二轮本科教学评估与首轮评估不=同点在于, 本次评估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为基础, 对“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自查、专家审核与指导。以此为契机, 可以得到大量教学过程产生的数据。因此, 可综合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教学评价。

在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 将产生不同类型的数据, 如学生的考勤数据、平时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给教师的评价分数等。这些数据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 都将影响到教学评价。与传统的单一利用学生对教师的打分进行教学评价不同, 这些不同种类的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 也就是说数据之间存在语义鸿沟。在教学评价中, 不能简单的把不同部分的数据直接相加进行教学评价, 也就是说, 需要设计一种新的能够融合多维信息的方法来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在本文中, 提出利用基于多矩阵非负分解的方法来融合学生考勤数据、平时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给教师的评价分数等信息, 进行综合打分并给出最后的教学评价结果。

给定教学评价数据集Χ={X1, X2, ..., Xp}, 其中Xi代表学生考勤数据、平时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给教师的评价分数等数据视图中的一个视图, 如图1所示。为了融合这些数据视图,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cosine约束的多矩阵非负分解进行特征融合方法, 其形式化定义为

其中, λ为平衡约束与代价函数之间的参数, Wj和Uj为多矩阵Xi中第j种特征的分解后的模矩阵, Wj为数据对象分配模矩阵, Uj为特征模矩阵, W*i为数据对象Xi通过异构融合后的分配模矩阵。cos (W*i, Wj) 表示融合后的模矩阵需要尽可能得使不同特征的分配模矩阵保持一致。在算法迭代过程中, cos (W*i, Wj) 使得不同的特征模矩阵收敛到融合后的模矩阵。为了保证分解的唯一性, 在矩阵非负分解过程中Wj需按列归一化为1。

通过求解以上目标函数, 多维信息数据到W*i中, 然后利用W*i进行教学评价, 这样就可以综合利用到所有的学生考勤数据、平时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给教师的评价分数等信息。针对该目标函数, 选择欧式距离或者KL散度距离来作为度量Xij与WjUj的距离。然后, 通过梯度下降方法求解W, U, W*来融合异构高校教学评价数据中的异构特征, 求解公式为:

这样, 即可通过迭代的求解U, W, W*来融合多维信息数据, 最终的融合结果保存在融合矩阵W*中。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高校教学评价方法的不足:只依靠单一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分来评价教学效果, 该方法不能够有效地利用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因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大数据环境下基于多矩阵非负分解的多维信息融合方法, 并设计了一个融合多维信息的目标函数, 然后, 通过梯度下降法求解目标函数, 从而得到多维信息融合方法。通过此方法, 可进一步提高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从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当前, 大部分教学评估方法只依靠学生对当前教学进行打分, 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计算出教学评价得分。这种方法依据的信息来源单一、对原始数据的可靠性要求高。然而, 现实的打分数据往往噪音多、数据不规范、学生评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该问题, 提出了一种大数据环境下基于多维信息融合的高校教学评价方法。该方法可以集成多种因素, 如学生打分、考试成绩、学生历史表现等, 进行综合的评价当前教学, 给出更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融合,矩阵分解,教学评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Z3) :13-37.

[2]董健康, 韩雁, 梁志星.《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解读[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3, 29 (5) :12-18.

[3]刘凤泰.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9) :19-21.

[4]陈国海.中国高校教学评估的走向初探[J].高教探索, 2005 (6) :46-48.

[5]赵健, 傅莉.数据挖掘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应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8, 24 (1) :66-69.

[6]赵伶俐.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为据——《大数据时代》对第二次本科教学评估的启示与警示[J].现代大学教育, 2015 (2) :95-102.

多维解读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篇4

一、“编者”角度读教材,读通前后联系,把握教学目标

现行教材内容编排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这让教材知识之间呈现出联系递进的关系。编者在编写教材时,都是精心设计且多次论证的。作为教师,要想准确把握教材,首先应该换位成“编者”的角度,对教材文本进行较有深度的研读和理解,思考“教材编写了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材这样编写对促进学生学习有什么意义”,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从编者的角度去读教材,一定要注意把握两条线。一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到“教学用书”再到“教材”的横向联系;二是“知识起点”到“教学内容”再到“后续知识”的纵向联系。

例如,六下“认识负数”这部分内容中有这样一道例题(P5例3)。

例题呈现的情境,表面看到的是四位小朋友从大树出发,向东向西各走几米。如果我们从知识的联系和编者的角度去思考,就能品读出这道题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内容、思想和方法。例题把向东走4米记作+4米,那么向西走2米可记作什么?用联系的观点去思考,教材用直观的图像让学生观察、理解了位置关系,这不仅有效地支持学生体会理解,并抽象出数的关系,体会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分别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同时其教学内容的背后还为理解数轴的特征做了初步的孕伏。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采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方式将生活的数和数轴联系起来,把出发点和原点联系起来。像这样站在编者的角度去解读例题的内涵,对备课及教学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角度读教材,读懂认知特点,贴近学生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中的知识只有通过教学才最终被学生所掌握,才能真正体现教材蕴含的数学价值。因此,解读教材不仅要从编者的视角去解读,还应该从学生学的角度,再次走进教材,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有怎样的疑惑。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以人教版五上“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通过分析教材以及对学生的教学前测可以发现——对于这节课的内容,多数学生感到困惑的不是“怎么用字母表示数”,而是“什么时候用字母表示数”“字母表示数之后怎么参加运算”,以及“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什么”这些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些困惑,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教学,依次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是解决“什么时候需要用字母表示数”。就如教材的例2(P53)。教学时,我们针对学生的困惑,将例题进行了调整。在出示图2情境后,结合表格,让学生依次完成“地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分别是1千克、2千克和3千克,相应在月球能举起多少千克?”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要研究同一个人在地球和月球举重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如果让你来选择,你准备选地球上几千克的物体来研究?有没有办法把全班所有人举例的质量都表示出来呢?”对此问题,学生可以很自然地想到“用一个数表示是行不通的,应该选用字母来表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了用字母表示数的需求,认识到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

其次要解决的是“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什么”这一问题。新人教版教材例4采用“一大杯果汁一共1200 g,倒了3小杯还剩一些”的情境,来研究小杯果汁的质量、剩下果汁质量的表示。其实,学生前面已经结合具体情境写出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因此,根据学生的困惑,我们对教材进行提炼,直接出示:“如果小杯重x克,那么3x、(1200-3x)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思考。“从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这样,贴近学生的实际,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角度读教材,读透孕伏要求,促进高效学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因此,教师也应是研读教材的核心。在解读教材中,教师要以课改理念为指导,采用“仔细体会、透彻理解、反复思考、问个究竟”的方式,提炼教材内容的本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来寻找教学的对策,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以新人教版五上“一个数除以小数”为例。面对这节教材内容,教师需要思考的是:通过教学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我们知道,理念是行为的先导,不同的教学行为都是教师对教材不同解读的折射。对于计算教学,其正确的是:要坚持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例如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数感等。在“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中,如何贯彻教师对计算教学的理解,并思考对策开展教学是尤为重要的。请看教材的主题情境(“一个数除以小数”,P28例4)。

对于这个内容,笔者以为,教师可以这样落实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和思考。

1.想一想,奶奶大约能做几个?(估算)

2.想一想,这个问题的结果到底是多少?你能解答吗?怎么解答?(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3.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合作交流——以学为主)

算法1:7?郾65米=765厘米,0?郾85米=85厘米,765÷85=9(个)。

算法2:7?郾65÷0?郾85=(7?郾65×100)÷(0?郾85×100)=765÷85=9(个)(转化+口算)。

4.对比总结。学生发现三种不同算法都用到转化的方法,化未知为已知。

对于计算教学,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让传统的竖式笔算成为学生唯一的选择。上述对教材的解读超越了原教材所编写的算法框架,但这种超越是有价值的,因为它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对计算教学的要求。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应该鼓励这样的超越和求索。

解读教材,开发教材资源,与生动的教学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和我们所面对的活生生的教学对象也是紧密联系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是正确领会教学意图,激活课堂的重要前提。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我们只有更新观念,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灵活地使用教材,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打造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多维教学环境 篇5

关键词:大班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近年来, 由于高校扩招, 大班教学已成为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公共基础课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学生过多, 教学实践中也出现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 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班教学环境下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纪律松弛。

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通常由多个专业学生选课合并而成, 人数一般都在100人以上。教室过大, 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老师的板书、听不清讲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看课外书、玩手机游戏、聊天或睡觉, 很容易导致课堂混乱、纪律松弛,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不能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仅仅限于书本上的一些理论性话题, 根本就没有依据学生不同的心理要求填充不同的鲜活内容, 枯燥而又空泛, 让学生感觉厌烦不已, 学习兴趣不高。

3. 课堂互动较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政治理论和信念真正进入学生头脑,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重点。但在大班教学或选课制环境下, 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 学生彼此不熟悉甚至不认识, 导致互动情绪不高,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难度会变大。

4. 实践环节缺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没有像其他专业课教学环节一样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 实践活动也没有详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 没有什么实效性。实践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认识不清, 导致形式主义严重。

二、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中的构建

随着形势变化, 传统的单一说教式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积极探索和建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所谓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是指在课堂授课中,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和教师满堂灌、学生听不进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让学生动脑思维, 用耳感知, 用眼观察, 张口表达, 从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但要想使此模式落到实处并收到良好效果, 还需借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课堂教学层面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 要尽可能采取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 (1) 多媒体演示教学。针对大班教学中学生人数较多, 后排学生看不清文字、听不到声音这一情况,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幻灯机、电脑、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把本来较为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影音文件等多媒体形式, 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看到重点突出、图文并茂、音像兼具, 且又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在课堂上, 学生看得清屏幕文字, 听得到音箱声音, 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大为提高。 (2) 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是受到学生欢迎的一种互动形式。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以往教师主导课堂的局面, 学生接受程度高, 参与的积极性强。在教学中, 可以运用典型案例, 将深刻的思想政治理论寓于世情、国情、党情、地情、校情等具体事例之中, 以分析、讨论等方法开展教与学,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现实问题, 分析、讨论典型案例的过程中深刻认识理论、全面理解理论和实际应用理论。如, 在讲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 我们引入新乡刘庄的例子, 鼓励学生实地考察, 学生在考察后也会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在讲法律部分时, 更是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专题讨论教学。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互动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确定某些选题, 也可结合学生的兴趣来选题, 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这样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还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 并且讨论结束后要认真总结。 (4) 分组演讲、辩论式教学。多维互动式学习的理想人数以不超过50人为宜。针对大班教学, 我们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 即在开学初就根据课时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负责一周的专题演讲。教师可结合课程的内容, 选取时效性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举办专题演讲和辩论赛活动, 让学生积极动手去查资料, 撰写演讲稿。这种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5) 情景模拟式教学。在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可通过模拟一种真实场景, 让学生模拟情境扮演角色。如, 组织模拟法庭、或是一场外交部答记者问的新闻发布会等。这样既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又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 锻炼了随机应变的能力。

2. 课外教学层面上搭建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平台。

(1) 建立良好的师生课外互动平台。由于大班教学, 学生人数众多,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在课堂上教师无法一一接触学生, 也无法一一回答学生的所有疑问, 课堂外我们就充分利用先进的通讯、信息技术, 组织学生通过发手机短信, 通过E-mail、QQ、MSN或BBS等网络工具进行答疑、交流、讨论, 并随时指导学生进行各种人文社科方面的比赛活动, 形成跨越空间的师生、生生互动及人机互动。 (2)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 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深入基层, 通过参观学习,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真正使学生融入社会。 (3) 积极引导大学生服务社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任务不但是了解国情、民情、社情, 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 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给社会, 从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王卉.大班教学环境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初探——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9) .

[2]陈彩娟.大班环境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1) .

多维环境会计框架体系构建探讨 篇6

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议题和活动为对象进行衡量的会计体系, 它运用会计方法, 为决策者提供信息, 目的是合理配置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 近年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出现了环境审计和环境管理会计。但由于我国的环境会计还处在较低级的水平, 不论是研究水平还是现实状况都存在很多问题。

(一) 环境会计目标不明确, 定位模糊

关于会计的目标, 学术界有两种观点: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使命是向资源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情况;而决策有用观关心的是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很难说两种观点孰优孰劣, 笔者认为分析环境问题, 这两种观点都各有不足:受托责任观强调责任履行情况, 但社会作为资源提供者角色担当不强, 使企业和其他环境利用者将应有责任推卸。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为经济决策服务, 忽视了环境资源的非经济价值, 使环境会计提供信息偏重经济利益考量。因此, 环境会计缺少一个站在社会和生态角度的目标定位。

(二) 环境会计准则缺乏, 制度规范不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法》基本未涉及环境会计方面内容,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尚未建立, 在一个制度不全的环境下, 相关监督与管理机构缺少实施依据, 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钻漏洞的机会。因此, 只有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才能使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重视环境问题。

(三) 企业环保参与度低, 信息披露质量差

企业将应承担的环保义务推卸于社会, 免费资源消费观念深入。出于自身利益, 企业都不愿意过多考虑环境保护, 发生的环境支出也都是迫于政府压力, 致使参与环境会计积极性不高, 只有少数上市公司愿意披露环境信息, 且对可能存在的负面信息披露很少, 这使得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大为缩水, 政府及公众难以了解到企业环境的真实情况。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企业环境会计成本-效益分析

通常企业考虑到投资决策中的环境成本主要是一些可以货币化的显性成本, 如企业污染处理成本、环保管理成本、污染检测成本等, 这些成本可以当期量化, 但还有一些环境成本是隐性的, 如或有环境负债 (法律上可能会负担的罚金) 、企业形象损失成本、生态资源的恢复费用、环境风险对策费用、企业推进绿化而承担的社会费用等。这些成本的投入可能会提高企业的生产节能、社会形象、环保效率等综合效益, 但其之间的因果联系不明显, 企业并不明确究竟哪些隐性环境成本因子对企业发挥的效益最大, 因此, 可引入模糊综合评判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 确定企业成本因素集根据环境成本特性, 可确定企业的成本因素集U={U1, U2, U3, U4, U5}。

(二) 确定经济效益评语集确定经济效益评语集, 即以上各环境隐性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V={V1, V2, V3, V4}= (弱、较弱、较强、强)

假设通过抽样, 在沪市选取200家上市公司, 进行模糊矩阵分析:

(三) 对成本因素进行赋值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综合评判, 对U1, …, U5的权重进行赋值, 得到

(四) 归一化处理C=B*R= (C1, C2, C3, C4, C5) , 并对C进行归一化处理, 即对C中每个数除以

从C*中可以得到权重最大的项, 与Ui相对应, 从而可以找到制约企业经济绩效的诸多环境成本隐性因子中, 哪些因素的影响最大 (假设得到C2所占比重最大, 则对应的是企业形象损失U2这个环境成本因子) , 那么企业就应重点改善外部形象, 通过环保措施, 加大企业自身环保宣传的作用。

通过模糊分析, 就可以明确环境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模糊关系, 使企业在节约环境成本方面更有目标, 有利于企业优化环境收益。不同类型企业可以针对本企业环境存在问题和想要优化的方向分解环境因子, 代入模糊矩阵, 从而明确制约和影响企业整体效益的成本因子。

三、多维环境会计框架体系构建

通过对企业环境会计成本-效益的综合评判分析, 笔者建议基于以下方面建立多维环境会计框架体系。

(一) 加快制度规范, 制定有关环境会计准则

我国已制定和颁布《环境保护法》、《水污染保护法》等环保法律, 但《会计法》仍欠缺环保内容, 这使得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进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 面对这种情况, 国家应发挥其宏观规范职能, 加快推进会计法规制定, 将环境会计的核算和监督纳入会计法, 以强制力形式约束企业环境会计行为, 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同时, 完善会计准则, 将涉及的环境问题引入准则, 使企业环境会计工作有章可循。

(二) 加大制造者责任, 将循环经济思想引入企业内部

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主要针对企业生产中的直接产品成本, 对于废弃物回收及污染治理等的环境开支, 被认为是“外部不经济费用”, 未将其归属于产品成本, 而是转嫁于社会承担。但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环境外部费用内部化”的政策必须通过法律强制性地要求企业承担, 使企业自觉树立“环境资源有价”的消费观念。此外, 改变末端治理为全面治理, 在企业发展中引入循环经济思想, 使企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式节约社会资源。同时, 政府还应出台财税政策, 以税收为手段, 鼓励企业自觉保护环境, 也迫使经济主体放弃高污染的行为。

(三) 落实环境会计实施, 确立独立环境会计职能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企业应在条件允许范围内确立独立环境会计职能, 大型企业可独立一人担当, 中小企业可以由财会人员兼任。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同时政府应针对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企业 (上市公司、高污染高排放企业) 进行试点, 使环境会计真正落到实处。

(四) 建立环境审计, 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环境审计是对企业环境管理进行检查、检验和核实。当前, 我国的环境审计应以独立第三方——国家审计为主导, 由国家审计机关对制造者责任和绩效进行审查和评价。同时, 还应联合环境保护机构, 聘请环境技术专家共同参与审计工作。此外, 还应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 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真实性。对于能够货币化的环境费用应在财务报表中单独立项, 例如:不能将排污费、环境污染治理费等统一在管理费用项目下反映。同时还应建立能够体现企业环境绩效的非货币化信息披露机制, 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兴华、王维平:《关于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探讨》, 《会计研究》2000年第5期。

多维教学环境 篇7

1 目前物联网发展情况

1.1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技术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互联技术, 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技术。它主要由GPS定位, 红外线定位技术等将物体进行连接, 并且通过互联网协议将实际物体与互联网联合, 从而能够进行物品信息的共享。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可以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高速上网, 因此目前大规模使用物联网的时机逐渐成熟, 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将物联网作为今后网络发展的重点项目, 物联网已经成为了发达国家在经济和国防方面的重要技术。

1.2 我国物联网发展情况

我国对物联网的研究较早, 在1998年左右我国已经开始了物联网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技术层面基本与国际相接轨, 突破了很多关键技术瓶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已经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技术, 在指定国际标准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在我国的物流、交通等各个方面也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 沿海发达城市例如上海、广州等也已经开始进行物联网试点。正是由于我国对于物联网的深入研究, 提升我国物流管理的物联网技术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目前我国物流在物联网环境下发展情况

我国政府在近年来积极推动物流管理的物联网发展, 因此在我国的物流管理方面的物联网技术发展已经较为成熟, 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2.1 在物流与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情况

我国的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日常工作, 但是这些企业在运用物联网方面仅仅是利用物联网进行企业的基础信息化建设, 以及在企业办公软件上应用物联网技术。而在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业务技术上的规范化方面还没有利用到物联网技术。而物联网最重要的技术即为企业进行辅助决策的功能基本没有得到使用。不仅如此, 我国使用物联网技术的企业也仅限于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 很多小型物流公司仍然采取传统方式进行物流管理。

2.2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在物联网应用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技术层面缺乏主要标准, 在创新体系反方面也不完善。

(1) 我国目前的物流企业发展物联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仍然没有使用物联网的重要功能, 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更是无法使用物联网的重要功能, 即在企业内部使用物联网进行辅助决策以及管理。因此物联网的强大功能也无法得到展现, 从而企业不能够了解到物联网带来的帮助, 在运用物联网方面也就不会有大的发展。

(2) 即使有使用物联网功能进行内部管理的企业, 也只是在物联网初级功能上下功夫。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物流企业, 在物联网的使用上仍然停留于使用物联网进行基础化网络建设以及管理软件的建设。物联网的核心功能未被开发。

(3) 由于物流企业构成普遍较为复杂, 因此在每个企业之间使用物联网进行交流较为复杂。而且目前的物流企业完善物联网功能也普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进行物联网完善很容易使物联网功能变得单一, 无法真正的发挥出物联网的功能。

3 物联网在我国物流管理方面的新问题

在物联网环境下对物流企业进行管理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这是由于物联网本身较为复杂, 是通过传感设备将物品及人进行网络互联, 提高在互联网中的真实性, 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因此在我国的物流企业进行物联网环境下的管理时会遇到一些新问题。

3.1 物联网标准良莠不齐

物联网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主要可以通过对物流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建立编码, 从而实现规范化管理, 并且在资源收集时要注意资源的真实性和稳定性。在收集到资料后要对资料进行系统的管理。但是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收集的资料很多都无法保证真实性, 因此就造成了在管理上的困难。

3.2 物流企业系统资源无法满足物联网需要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所拥有的系统资源普遍无法满足物联网环境的需要。而对于物联网而言, 如果没有丰富的系统资源那么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信息采集, 从而无法发挥物联网的真正功能。

3.3 物流企业没有形成整体

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是采取仓储和运输分开经营的方式进行的, 而且商业模式也由于这种方式变得较为原始。在这样的环境下物联网无法对物流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有效协调, 并且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物流企业的不到发展, 规模较小, 也就使物品智能无法发挥效用。

4 如何解决我国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管理的问题

由于物联网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物流企业的巨大帮助, 通过研究物联网在我国物流企业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十分重要。

4.1 加快对我国物流企业物联网环境的普及

为了让我国的物联网在物流企业管理中得到发展, 首要任务便是普及物联网, 让我国不仅是大型物流企业能够使用物联网, 而且, 国家对于一些中小型物流企业要进行帮助, 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人力资源, 从而让我国物流企业都能够建立物联网环境。

4.2 加快物联网建设

在普及了物联网环境后, 物流企业要加强使用物联网建设。对于物联网的新特点以及新技术进行学习, 保证能够让物联网的使用不会出现问题。物流企业的每个区域也要加强物联网环境建设, 从而实现在物流企业的每个平台上实现资源整合以及物联网管理。

4.3 制定统一的物联网标准

物联网环境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便是拥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于物流企业而言, 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拥有物联网标准。这一点可以通过国家进行科研和制定物联网标准, 从而让我国物流企业能够在物联网环境下进行更好地管理工作。

4.4 物联网技术需要发展

虽然我国在物联网研究方面处于世界前列, 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 例如在进行资源管理的效率方面还显得比较低下, 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国家需要对物联网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 突破这些技术难关, 从而让我国物流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物联网管理。

5 结语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 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利用。而在我国的物流企业方面仍然只有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在使用物联网环境进行管理, 而且也没有使用到物联网核心功能。这就需要国家对物联网技术进行普及, 让我国每个物流企业都能够使用物联网技术, 并且突破技术难关, 让物联网技术能够更好地为物流企业服务。

摘要: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 我国的物流业越来越发达, 物流业务也日渐增多。如果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物流业进行管理, 不但效率很低, 也十分容易出错。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为物流业提供了物联网技术,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物流进行高效而准确的管理。文中就目前我国物流业中的物联网技术进行了讨论, 并就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潘文军.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管理关系的探析[J].起重运输机械, 2012, (2) :37-42.

[2]谢欣.基于物联网的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系统设计[D].济南:山东科技大学, 2012.

[3]李航, 陈后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1) :81-85.

[4]刘红艳, 方艳辉, 韩琳等.物联网RFID技术在仓库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方案[J].魅力中国, 2013, (4) :72.

[5]高迎冬, 李杰, 张颖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 2012, 31, (11) :175-177.

多维教学环境 篇8

1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流通型人才培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育流通型人才模式呈现诸多问题, 具体如下。

1.1 校企持续性合作动力不足

流通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 积极性普遍较低, 呈现“校热企冷”现象。校企合作协议的提出到组织实施主要由学校发起, 企业缺乏深入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热情, 从而产生如下问题:一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学习的仅是所在实习岗位的基本技能, 缺乏对专业技能完整性学习的机会, 缩小企业实习意义;二是学校教师参与对实践教学的学生管理和教学, 由于无相应的配套机制, 校企师资团队构建存在困难, 实践教学开展流于形式。

1.2 企业投入与回报差距大, 人力成果流失

企业以实现人力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需要权衡其投入和回报间的关系。为保障人力资源的连续性, 合作企业需多方面投入。 (1) 人力投入。包括校企双方在协议实施前需要反复沟通和协商;企业人力资源部与用人部门培训和教育学生, 协调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 并与学校合作制定教学方案, 开发课程、编写教材等。 (2) 财力投入。包括实习基地的建设成本;为企业人力资源部和用人部门相关人员提供额外报酬;为通过师资互聘来企业进行培训的学校教师提供相应的报酬等。 (3) 物力投入。包括企业为实训室建设提供相关设备投入等。合作企业的回报: (1) 通过师资互聘企业的部分培训可以由学校承担, 通常费用较少; (2) 较低的用工成本; (3) 及时发现和录用优秀的学生, 但实习生毕业后往往只有少部分留在实习企业工作, 大部分去了其他企业。

1.3 政府外部制度还不成熟

从外部环境来考虑, 作为利益相关方的政府和行业协会往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缺乏有效的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法律法规的保障, 缺乏行业协会的沟通协调等, 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见, 校企合作如果单靠学校单方面去推进, 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大多数企业往往不愿或很少参与人才培养, 把培养和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 造成校企间仅能停滞在浅层次的合作的局面。

2 多维协同环境下流通型人力资本培育实践分析

流通人力资本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是主要手段, 在上述诸多问题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校企间的合作关系不能仅靠感情来维系, 应坚持实现共赢。政府和行业协会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外部环境, 可逐步推行匹配制度调动企业积极性, 使企业自愿、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 进而提升合作深度, 真正实现合作育人的目标。

2.1 政府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措施往往对校企合作发挥关键作用, 可通过如下途经来实现:一是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 调动企业积极性。学生实习具有公共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属性, 政府应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合理补偿和支持, 如税费减免、财政支持、政策倾斜、资金补贴等;二是大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工作, 明确校企合作利益各方的责权利, 并将校企合作育人纳入评价标准, 与相关部门领导考核挂钩, 奖优罚劣;三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对劳动合同、劳动保障、教育经费支出等进行有效监督, 定期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等;四是完善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上述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有法可依。

2.2 流通行业协会

校企合作教育中的许多问题, 单靠政府规范、企业和学校间协调是不够的。许多管理、指导、协调、服务工作必须依靠行业协会进行, 并发挥其牵线搭桥的作用。可以通入如下途经来实现:一是通过行业协会选择适合的合作企业, 优化合作质量;二是促进所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合作中来自企业的阻力;三是规范和引导所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但是, 受制于制度, 行业协会在合作过程中对合作企业能够产生影响是有限的, 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和鼓励。

2.3 校企双方

在良好外部环境中, 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师资互聘等实现深度融合。除此以外, 还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保证合作育人目标的实现:一是企业高层应转变对校企合作的态度, 应着重长远利益,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留住和吸引人才, 而非担心是否在为其他企业培养人才;二是为实习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 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更多轮岗和学习管理的机会, 如作为助理主管来协助管理, 这不仅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利于缩短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培养时间;三是与学校共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 保持与实习指导老师的及时沟通, 事实证明分头管理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约束, 比如学校指导教师不知道学生已向企业请假, 企业也不了解学生请假的真实原因;四是共同完善考核机制, 将合作育人作为企业各用人单位和部门、实习指导教师的重要考核核标准, 同时共同完善对学生的考核标准, 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生轮岗和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3 高职流通型人力资源培育案例分析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至今, 与多家广州知名连锁企业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校企合作, 以广州百佳超市双主体育人合作为重点, “百佳经理人项目”深入开展, 目前已为广东省连锁行业和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 人才培养质量品牌化逐步体现。

专业与百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校企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 (2) 专任教师团队共同负责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基于连锁实习门店分散的特点, 其中专业负责人与企业高层对接, 教师负责门店的学生实习管理, 及时解决突发问题;企业兼职教师开展实践教学主体活动。 (3) 校企共同合作开发教材。包括《零售销售技巧》《商品陈列管理》、《顾客服务意识》和《损耗控制与管理》。 (4) 专业大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本专业专任教师均具备双师资格, 年轻教师不断派遣进入企业实践学习。 (5) 校企共同进行人才考核与评定。实习结束后, 用人部门会对实习生进行量化考核, 作为学生期末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 与实践课程成绩按比例共同构成学生的实践课程成绩。

4 结语

多维协同是流通型人才培养的良好外部环境基础, 开展校企双主体合作是流通性人力资源培育的主要手段, 当前社会对优秀流通产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为高职院校流通专业人才培育提供了契机。在职业教育中, 只有明确各主体的责权利, 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 才能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积极性, 随着我国高职办学机制体制的不断完善, 流通性产业技术技能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渐趋成熟,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流通产业人力资源需求将进入更紧密阶段。

摘要:近年来,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遭遇人力缺口瓶颈, 浅层级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呈现诸多弊端, 如企业积极性差、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 对流通人力资源培育形成瓶颈。深入分析政府和流通行业协会之间的人才培养关联, 规范和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 充分调动合作企业及其他维度要素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等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多维,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建新, 欧阳河, 黄韬, 等.校企合作, 政府该做啥不该做啥——专家视野中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设计[N].中国教育报, 2015-01-12 (6) .

[2]周亮, 李静.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功能定位探讨[J].文化产业2014 (8) :20-25.

中职语文教学多维解读 篇9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中职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可近几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式及效果却不容乐观,如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从教书、教学、教规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多维性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120

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基本特点让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个性,但更多的是同时具有多维性。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不断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岗位意识,更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课堂教学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多维性。这里主要谈谈我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书”“教学”“教规”这几个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 教书

所谓“教书”,一般我们指的是教书育人。而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书”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点,好好感受所学的知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感悟知识——培养应用——形成技能”为主线,立足于学习者,突出对知识的感悟,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注重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例如,在进行中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课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作者的独特感悟中受到启发教育,这对于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是十分有益的。散文家朱自清的名篇《匆匆》,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对那“一去不复返”的日子作了生动而细腻的描写。《我们是一家人》一文中对当今青少年追求独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叛逆心理作了真实而生动的刻画。当代女作家秦文君那真实的叙述,那深情而独特的告诫,令人感动。这一切,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感悟文章主旨,如何品味文章语言,如何抓住课文要点。并让学生联系到现实中的自己,有没有浪费时间?有没有过像秦文君笔下的主人公那样类似的经历?如果有过,现在感觉怎么样?可以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样,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很自然地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 教学

一般来说,“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人才培养活动,而我认为,“教学”也可简单地理解成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语文知识,还要有一套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有一套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所采取的独特教学手段。一个具备较高学历和语文知识水平却不能教好学生的教师,就好比茶壶里的饺子,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基础不好、缺乏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我们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方式及方法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创新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问题讨论、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来到职业学校读书,虽然语文基础较差,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我相信,他们会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 教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规”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规矩,懂得做人很重要。学生在中职学校读书,没有升学压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把礼仪教学穿插于语文教学中间,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还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例如,我在上《向芨芨草道歉》一文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一些被人们忽视的小事切入,阐述了人类不可忽视的大道理,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样,学生就会对文中奥地利诗人傅立特说的“暴力不是开始于一个人卡住另一个人的脖子,它开始于当一个人说‘我爱你,你属于我!”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在生活中就会从小事做起,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鼓励学生,让他们树立能把语文学好的信心,我们要和学生有着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的关系。正如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课文《学记》第一则所言“教学相长也”,是的,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他们会有不同的个性,但是无论如何,彼此支持真的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不单是让学生懂得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责任与增进学业的方法,这些对教师自己而言,也许更为重要,这也正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多维性。

多维教学环境 篇10

一、媒介环境学的“故事描述”

《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 (以下简称《媒介环境学》)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式, 本文将它称之为“故事描述”式的分析方式。

具体一点讲, 就是把传播放入到整个社会中去观察, 以分析传播是如何影响我们社会的文化、生态和模式的。这种做法不是要解释某种现象, 而是要通过“讲故事”强调某种现象, 以提醒我们忽视了的部分。就如麦克卢汉说的“媒介即讯息”, 并不是很多学者从表面上体会“技术决定论”式的浅尝辄止的认知, 而是在强调, 传播不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过程, 不是信息简单地从信源奔向信宿, 不仅仅是目前传播学教材中提到的“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作”, 而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的塑造, 这有赖于信息的传递, 而媒介决定了传递的方式, 媒介的形式又决定于技术的发明。[1]

媒介环境学中经常运用到“描述故事”的方式来阐明问题。通过一种新的分析方式, 使传播学理论的发展得到了一种新的解释, 这无疑会对广告学也产生影响。

二、媒介环境学派的不同之处

与传播学中的其他学派稍作对比, 就能发现媒介环境学派与其他两大传播学派的不同之处。最早的传播学派要属经验学派, 这是一个由阅历丰富并很会检验传播实际用途的学派, 他们善于做调查、数据分析, 把一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量化, 从数字上让你无法辩驳他们的结论。然而, 这样的做法就好似在一个密闭的实验室里 (某种特定的情况或环境) , 确定好了变量和常量, 得出一串明显的数据, 这样的数据让人疯狂, 它在显示试验是多么的成功。随后, 传播学批判学派成立, 并与之抗衡, 提出了许多与之相反的结论, 虽然有颇多的可鉴成果, 但始终没有脱离其核心的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媒介环境学派与批判学派有相似之处, 那就是它脱离了量化分析, 但同时媒介环境学派又区别于批判学派, 他们认为对传播的研究应把环境作为媒介, 而不只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物质手段, 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因此, 有必要再强调, 媒介环境学是在“讲述故事”, 它更多借鉴的是文化素养, 它是跨学科的分析方式, 从书中提出的各个作者的学术背景就可看出。

三、媒介环境学中的广告视角

在这本书中, 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观点就是“社会是媒介”, 这也是笔者非常赞同的一个观点。这对于广告学来说, 无疑是有助于我们认识广告的。阿伦斯对带有功能性的广告是这样下定义的:“广告是由已确定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有关产品 (商品、服务和观念) 的, 通常是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2]我们可以看出, 这里的“广告”是一种营销手段, 而这种手段的方式也是受到了多种限制。例如, 商品信息的传播要依靠媒介传播, 而这里的媒介仅仅只是物质手段。如果我们将广告加入到“社会是媒介”的观点中去分析, 难道对广告的理解还会停留在营销的过程中吗?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营销即传播, 传播即营销”、“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观点, 这些观点的阐述是在扩展广告的范围, 透析广告的本质。这些本质的分析在告诉我们, 对广告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研究。其实所有的学科研究都不是静止的。那么, 在这里, 本文是否可以提出一个疑问:目前的广告研究是否也应该注入新的养分呢?如果是的话, 那么它就是媒介环境学的有益成分。

在一个环境下, 符号与符号之间千差万别, 但它们共同组建了一个大的环境, 这个环境就是这些符号的容器, 是这些符号中隐藏的信息的最大载体。因此, 环境就是媒介。由于广告的存在需要一定规模的人类群居, 而人类群居的结果之一就是形成社会, 所以, 笔者也认同, 社会是媒介。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地把广告放入到整个社会当中去。

随着技术不断升级和发展, 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人们的观念在相互渗透, 不同传播手段和传播工具之间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在相互渗透, 对广告的看法也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某种手段或是艺术的层面上, 对广告的认识, 我们可以再扩大一下它的范围。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去观察广告, 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广告后, 再从微观的视角研究其专业性的操作方式, 将会使得对广告的认识更加明晰, 也更加符合文化性质中的广告属性, 有利于广告在文化层面的心理需求。例如, 当广告语中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习惯时, 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不过我们的范围不限于此。

四、结语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学科, 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而我国学者对于传播学的研究似乎一直停留在量化分析和效果分析上。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媒介环境学, 2007年才进入我国。林文刚编著的这本书为我国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沃土, 而媒介环境学无疑已经为传播学打开了另一扇窗。广告学的研究似乎也多了个新的航向。

参考文献

[1]林文刚 (美) .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企业制度下一篇:高职院校酒店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