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多维性教学

2024-10-08

高中语文的多维性教学(共11篇)

高中语文的多维性教学 篇1

语文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需要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本人的重视。

一、创新使用方法,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其往往会将教材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然而对于学生来讲,其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更多新的知识。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创新使用方法,将教材中的资源都开发出来。

比如:在讲解《相信未来》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此篇诗歌写于一个疯狂的动乱年代,一个禁锢着年轻人思想的年代,因此这篇诗歌中有很多意象。但是学生在理解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将本篇诗歌中的意象都划出;接着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来播放濮存昕关于《相信未来》这篇诗歌的朗读,学生在边听边看的过程中感受这篇诗歌的主题,感受诗歌中意象背后的内涵。同时这篇诗歌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反复手法,反复手法成为本篇诗歌的一大亮点。意象、反复手法就可以被看作为教材资源,只有老师将这些教材资源都开发出来,那么学生才会觉得原来语文课是非常有趣的。

二、激发学习热情,开发学生资源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都调动起来。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会固定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教学内容。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即: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东北的冬景、江南的冬景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让学生观察这些地区的冬景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时候有的学生会说:东北的冬景给人一种寂静、肃穆的感觉;然而江南的冬景给人一种和暖、温柔的感觉。当老师带领学生领略完东北的冬景与江南的冬景的区别之后,教师要与学生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领略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冬景。教师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迅速从上节课或者课间游戏回到本节课。接着在分析本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根据郁达夫要描写的冬景图来将不同的段落分配这四个小组。当分配好之后,教师让小组内的成员相互讨论,为每个小组的冬景图题名,并且小组还要完成老师提出的以下几个问题:1. 描写了哪些景物?2.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3.作者感受如何?4.运用了哪一种手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也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

三、注重课堂生成,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受到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影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增强自身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将课程资源的作用都充分发挥出来。虽然语文这门学科的资源比较多,但是教师要将语文教学目标作为参考依据来适当调整课程资源。在平时的工作中,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有趣的资源,并且将其引入到语文课堂中,以此开拓学生的视野,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比如:在讲解沈从文的《边城》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教师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时间来朗读这篇课文。当学生朗读完之后,教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等到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说:这个故事很美吧,描写“情窦初开”的小说有很多,为什么沈从文的小说能够感动我们呢?同时教师还要提问“:情窦初开”与哪些因素有关联呢?学生回答:年龄、对象、地点、环境。接着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的年龄、对象、地点、环境,探讨此篇小说中的边城环境等,确保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四、积累教学经验,开发教师资源

语文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下去也会受到教师自身经验的影响。有些老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去讲课,在课下他们并没有反思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这就导致教学质量呈下滑趋势。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日常教学活动中积累经验,依据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判断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比如:在讲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我、地坛与母亲这三者的关系,将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讲解本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哲理性思考。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要选择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史铁生一生的经历。在课堂中,教师还要设计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借助问题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我、地坛与母亲这三者的关系,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讲解完本节课之后,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理解,教师推荐学生在课下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其要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不同之处。语文这门学科拥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语文教师要掌握开发教学资源的方法,营造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

摘要:语文这门学科背后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不相同的。所以,教师要开发语文教学资源,以此推动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文章立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多维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资源,资源开发,多维策略

高中语文的多维性教学 篇2

——“提前预习、以学定教、当堂训练”

李启盛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让学生学好,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密切衔接。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教学各过程顺利进行,因而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教学成功之关键。通过对其他学校教学法的借鉴学习,并结合我自身的实际教学成功经验,现将语文教学中的多维互动学习方法介绍如下:

一、预习引导方法:我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自三年级始,对预习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每个学生备有专门的预习本。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有收获,到读有疑问,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能自学语文的能力基本形成,具体讲,方法包括:(1)预习指导的渐进性(低年级,要求读通课文,读懂句子;中年级,要求读通课文,读懂自然段,开始学习查资料;高年级,要求基本熟读课文,基本把握主要内容,能结合预习简要地发表看法。)(2)预习资源的开发:包括合作资源(家庭式、小组式合作预习)、信息资源(如:家庭书柜、学校图书室、电视音像材料)等。这种预习方法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仅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的积极措施,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

二、预习展示方法:步骤是:“二读”(自主读通课文、读会生字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

三、课中对话法: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并结合教师个人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有研讨价值的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展开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研读,课堂上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方式,围绕问题展开互动教学。

四、课中实践体验法:做法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创设多向互动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参与语文学习。如:读书竞赛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辩论等实践体验活动。“课中实践体验法”遵循了“互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互动来解放儿童的身心,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灌输,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命力。

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多维互动 篇3

一、以情入境,营造氛围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最基本环节就是创设氛围,在这个环节中又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课堂导入,另一部分是融入课文。课堂导入环节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进入到学习中。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会直接引入教学内容,忽视课堂导入,学生在课间休息后还没有从上节课的状态中缓过来,直接导入容易让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课堂导入能让学生快速进行学习状态,并适当调节课堂氛围。情景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些热点话题,或是学生经历过的能够有所体验的情感话题就是较好的导入由头。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并且更好地融入到教师所设置的情景中,让学生能因有情感的共鸣和共同的体验而参与其中。

比如,在《雨巷》一诗的学习过程中,因为春晚有根据《雨巷》编排的舞蹈,音乐曲调婉转,略带忧伤,跟本诗表现出的意境十分相符。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在课前先让学生观看该视频,学生很快被带入到优美的音乐和舞蹈中。舞蹈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戴望舒所表达的浓重的富有象征色彩的意蕴。

二、以理入心,开发潜能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最基本的字面意思,同时还要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并明白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教师只有将环节设置得当,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互动起来。

比如,在《我有一个梦想》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会因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而热血澎湃,被他坚定的信念所感染,为他的献身精神而感动。在学生的读后感中,学生大都表达了对马丁·路德·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但是觉得自己不可能达到他这么高的精神境界。在课后,教师可以及时开展讨论课,主题是“我有一个梦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梦想。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梦想没有大小之分,不管是大的梦想还是小的梦想都是应该尊重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起点和人生际遇,所以成就也各不相同,只要是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是值得尊重的。

三、以情入理,多维互动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只有不断与学生交流情感,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才能在教学中获得成长。加强师生互动,增强情感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有经过不断的交流和对话,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导入的设计,除了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具备调动学生情感的作用。对于任何一篇文章来说,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都是有感而发的,其中都会倾注自身的情感,甚至是作者的心血。教师要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以此来增强情感体验。

比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掌握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文中有两条截然不同的写作线索,一条是淡淡的喜悦,一条是淡淡的哀愁,这两条情感线索贯穿全文,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情感结构。这种复杂的情感结构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真实的情感反应。教师只有这样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熔铸文章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成情感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四、以爱入教,增强情感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首先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信任自己,只有这样,课堂上的互动才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因为只有让学生信其师,才能让其信其道。教师在任教新的班级时应做好准备工作,对学生的情况要有大致的了解,尽量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当教师第一节课就能叫出很多学生的名字时,学生都是欣喜的,进而对教师充满了亲切感。教师不管在课前遇到过什么状况,走进教室后,都要保持微笑,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给学生。课下要多和学生谈心,慢慢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老师,爱上课堂,学生才能更加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维互动模式,最关键的是加强师生间的合作意识。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应遵循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不断调整和引导。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这不仅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高中语文的多维性教学 篇4

一、丰富语文课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语文成绩、素养提升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丰富语文课前活动等方式[1],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在课前,教师可以使用语文小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合理利用和设计时间。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先讲解毛主席的部分趣味历史故事,引起学生对诗歌的探索欲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调查诗歌背景,做好相关课前预习,并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课堂中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东西,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2],如果教师没有在课前很好地督促学生进行相关预习或活动,可能会降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影响到师生互动。语文课本中存在很多学生不认识的生字,特别是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学习到“秦军氾(fàn)南”、“夜缒(zhuì)而出”、“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前活动,让电脑带领学生声情并茂地阅读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类方式,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印象,了解文章大概意思,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前参与等习惯,为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提供条件,进而提升多维互动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深入研究学生兴趣方向,不断丰富课前活动类型。

二、创设参与性语文情境,提供课堂互动方式

高中时代的学习压力较大,课程安排很紧凑,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供多种课堂互动方式,把授课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3]。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可以创设新知识情境,将语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点,带领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到课堂中。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课文《小狗包弟》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昨天,老师家的小狗终于学会了‘坐下’和‘握手’,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呀!同学们,你们家里有养可爱的小动物么?如果有的话,它曾经做过让你感动的事情么?跟大家分享一下吧。”通过这样的情境,搭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领悟课文深刻含义前,了解到“动物对人的重要性”。

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法的互动方式时,应先调查学生兴趣方向、时代热点,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4],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多以“矛盾式”“提问式”“阶梯式”结尾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互动参与机会。如,在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问学生“是否阅读过红楼梦?”“还记得其中情节么?”“为什么它会让你记忆深刻”等问题,一步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语文课堂。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开展多维互动教学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多维互动教学的重要基础。高中生个性特征较明显,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在选择是否参与课堂互动教学时,具有一定主观性,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比较排斥,可能会分散课堂注意力,降低课堂互动参与性。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发挥自身教学魅力[5],加大对师生互动的重视程度,从多维度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变化,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勇于跟教师探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关系,解释与人相处之道,多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促进学生更全面发展。

四、落实课堂评价过程,开发学生独立性思维

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表扬,是提升多维互动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对于部分没有参与的学生应及时用眼神等身体语言提醒学生,对于很积极配合课堂教学的学生,应该采取表扬等方式,激发学生好胜心理,促使学生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举行即兴演讲比赛,通过竞争等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落实对学生演讲过程的评价,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多挖掘学生语文方面的潜能,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特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运用多维度互动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良好互动教学,对提升课堂有效性和学生参与程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方式,积极实践多维度互动教学模式,创新互动教学活动,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大纲目标和课堂进度等方面的因素,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多以朋友的角度关心学生,为开展多维互动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引入互动情境教学方式,丰富学生语文课前、课后实践活动,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既注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又加强对学生语文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视程度,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摘要:语文课程强调学生日常积累和文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对教师教学方式要求较高。随着素质化教育的实施,教师逐渐意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越来越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在这种环境因素影响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开始进入高中语文课堂,并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结合高中人教版语文教学实例,重点阐述在语文课堂中应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黄玲.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职业高中语文活动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3):67-69.

[2]刘芳.高中语文教学中“学案导学、合作互动”教学模式初探[J].学周刊,2015(15):56.

[3]左敏,王艳,滕新营,耿浩然.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金属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5-6.

[4]张兆年.课改新形势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求知导刊,2015(15):76.

高中语文的多维性教学 篇5

一、课前以开放式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初步进行文学体验,为课堂的开放式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大战风车》一课前,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名著《堂吉诃德》上下两集(假期将其作为推荐读物组织学生阅读)。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堂吉诃德究竟是可笑的还是可敬的?”引导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思考人物形象;同时发动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与《堂吉诃德》作者及其作品相关的文字、物品,准备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反常态,没有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而是先阅读原著、查找相关资料与物件,这样的开放式预习,对于课堂的开放式教学而言至关重要。

二、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发进行拓展阅读与延伸阅读等多层次的文学体验,使课堂的开放式教学得以体现

将上课地点放在多媒体教室。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名学生介绍了作者塞万提斯的生平经历,并出示查阅的余秋雨《行者无疆》中《奇怪的日子》一文内有关塞万提斯的一段描述。另一名学生向大家介绍了《读者》杂志(2015年13期)中一篇题为《塞万提斯:悲喜人生胜过堂吉诃德》的文章。有同学自告奋勇地拿出一枚网上淘来的印有“堂吉诃德和桑丘”图案的古巴钱币向大家展示,师生一起网上搜索后得知,这枚古巴钱币上刻印的竟是西班牙文字,它的意思是:奇思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有学生马上补充:这是《堂吉诃德》一书的全名,翻译者杨绛女士在“译者序”里曾有提及。接着又有学生与大家分享他的查找收获:堂吉诃德现在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文化象征而存在,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例如人们曾经称“鲁迅是中国的堂吉诃德式人物”;又称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为“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较近期的则如2010年5月10日,童话大王郑渊洁在《童话大王》创刊25周年之后,找准了他的人生定位,他自比侠客和骑士,对外声称“其实,我就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还有学生进一步补充,鲁迅创作小说《阿Q正传》居然也是受了《堂吉诃德》的启发,所以给小说主人公取名为阿Q,与堂吉诃德英文中的首字母相同,并且在小说中成功刻画了一个反堂吉诃德的形象。

教师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这些人物称为“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呢?这样的称呼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呢?

学生有回答褒义的,也有回答贬义的。这正好引出了下一个环节:探讨堂吉诃德究竟是可笑的还是可敬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相互交流阅读内容,相互启发阅读思维,自觉进入拓展阅读与延伸阅读,使课堂呈现出明显的开放态势。

三、戏剧表演、演讲与辩论等多样性的文学体验,使开放式语文教学进一步呈现优势

课堂讨论继续深入。学生按照事先的准备,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辩手各自引用原著内容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两组辩论队伍又各自通过小品表演试图说服对方。认为“可笑”的一方,选取“堂吉诃德大战理发师,赢得了他顶在头上的铜盆作为自己的头盔”这一段,通过夸张的人物对话、惟妙惟肖的神态动作,生动表现了堂吉诃德的荒谬逻辑和可笑行为;而表演“可敬”的这一方,却选取了堂吉诃德在桑丘即将担任总督前对他的几番忠告一段,此时所演绎的堂吉诃德呈现出庄严睿智、积极高尚的一面,令人刮目相看。

在两方辩论队长做总结陈词的基础上,语文课代表进一步总结:堂吉诃德既可笑又可敬。作者塞万提斯写作的初衷是为了揭露“骑士文学”对人民的迫害,所以上册文字表现的基本是“可笑的堂吉诃德”形象;而当出现盗版书将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写得面目全非后,作者悲愤之余,对主人公则寄予了更多的积极情感,所以下册更多地表现了他聪明睿智、学识渊博、爱憎分明、见义勇为的一面。现在称一个人为“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基本上是一种赞誉,是肯定其为了不可实现的理想而不懈努力的一面。

在课堂上,学生的文学体验不仅体现出多维性,也体现了多样性,开放式语文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与落实。

四、多维性文学体验有利于学生在开放的教学中自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最后回到课文《大战风车》,通过对课文中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品味,交流并归纳堂吉诃德单纯善良、耽于幻想、荒唐可笑、脱离现实的性格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材选取了原著上册的这一部分内容来启发学生接触名著《堂吉诃德》是否合适?学生多数认为教材所选内容只是突显了堂吉诃德可笑的一面,容易误导学生,不利于正确、全面地理解这部名著。

从这部名著的整体来看,尤其是下册内容部分的描述,作者其实是想极力塑造一位正直善良、执着忠诚、不屈不挠、坚忍悲壮的英雄形象。阅读于此,学生的心灵收获是颇多的。他们深深理解了堂吉诃德的行为,懂得了一个人一生必须要义无反顾地捍卫一些东西。

多维性文学体验的结果,使得开放式语文教学从本质上区分于“放羊式”的散漫与随意和“牵牛式”的强制与刻板。教学由放到收的节奏的调控,使学生得到了更好的人生引导。

五、课后进一步以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深入进行文学体验,将开放式教学进行到底

这堂课临近结束时,一名学生向大家推荐了被公认为《堂吉诃德》姐妹篇的捷克小说《好兵帅克》,希望吸引同学课后阅读;教师则拿出网上购买的“堂吉诃德”文化衫和“堂吉诃德”小摆设作为奖品,奖励课内外表现积极的学生,并风趣地强调了堂吉诃德的文化意义,同时布置学生以《可笑的堂吉诃德》《可敬的堂吉诃德》或者《可笑又可敬的堂吉诃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或研读报告。

其他名著的拓展阅读、奖品的文化内涵、相关的研读报告……教学结束前的作业要求,以文学体验的形式,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完整性。

这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多维性的文学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沉迷投入,他们课余积极寻找资料,课上踊跃发言,课后认真完成研读报告,既学得踏踏实实,又学得不拘一格。它较好地体现了教师关于多维性文学体验的教学理念: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他们突破课文的局限,认真阅读原著和相关资料,对教材选文进行深入阅读、比较阅读和延伸阅读;并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多维性文学体验,学会筛选、分析、整合、提炼各种信息,提交相关研究成果,与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文学审美能力,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思考内涵、探究主旨的兴趣。这同时也印证了叶圣陶先生的名言: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高中语文的多维性教学 篇6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多维拓展的必要性

从语文的特点来看,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 学生在课本中所接触的其实都是文化, 学习的内容都会在精神层面上对学生产生深刻且深远的影响,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注重语文的熏染作用之外, 也应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体验给予足够的重视。以阅读为例,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教师在对标准答案进行讲解的同时也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 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保持自身的个性。从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来看, 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 无论是对自身生活的安排或是对社会的看法都有着自身的期待和憧憬, 在遇到问题时, 更侧重于发表自身的观点并被人接受, 因此, 在心理上更向往自由的学习空间。况且高中阶段, 学生对学习已经有了自身的见解和认识, 因此更乐于通过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从多元理论来看,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合适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主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三点来看,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思维, 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中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拓展思维的途径

(一) 尊重学生主体性, 给学生预留空间自主学习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教师除了对课堂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以外, 也应该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自行阅读体会自己感兴趣的文字, 不仅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也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对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自身的课堂内容进行一定的压缩, 以便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 在对一篇课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只需要对较难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讲解, 剩余的大部分时间, 可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去品读课文, 最后相互讨论, 说出各自的想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 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二)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在自主学习的同时, 拓展思维

除了课堂上的内容外,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阅读《读者》等课外读物, 以作为学生在课堂外的补充, 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 也能够实现学生对自身内容的补充。除了《读者》这一类读物之外, 教师也可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或观看经典的读物或电影, 并写下感想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在课外时间实现自主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也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深度上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形成拓展学习的基础

高中阶段, 培养学生自发地进行拓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学科的学习, 本身就是一个发现、解决、升华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 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领悟出问题的实施。对此,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鼓励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 在遇到问题时, 由学生自身进行讨论、总结和概括, 最后给出各组的答案, 同时教师给出相应的答案和评价,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比如, 在对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进行总结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并进行总结, 然后由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这样, 学生的拓展学习能力就能够大大提高。

(四) 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

语文知识竞赛就是对语文常识和基本知识进行竞答的比赛,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是促进学生拓展学习的有效策略。定期举行语文知识竞赛的方式,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也有助于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此外, 这种分组模式的知识竞赛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 将“为虎作伥”“穷兵黩武”“买椟还珠”等容易写错或读错的字词进行整理和归纳, 组织学生进行个人阐述,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基础语言水平。“我国的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四书指什么”等内容的归纳整理,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常识。

三、结语

语文不是一门靠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以及试卷标准答案的记忆来就能够有所提高的学科, 它考察的更多的是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需要对基本的课本知识进行讲解以外, 也应采取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自主学习, 拓展思维。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邓凯球.拓展高中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空间”[J].科技信息, 2006 (3) .

[2]方文飞, 潘建华.先学后教:高中文言文自主学习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 2011 (1) .

[3]邸珍玉.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2) .

[4]姜灵妍.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5) .

高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的多维思考 篇7

一、建立积极阅读心态, 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每个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水平与能力上有较大的差异, 导致在阅读中出现各种现象。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出现的具体的状况, 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要求学生有耐心地认真细读英语课文, 建立积极阅读的心态, 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对段落中的生词和词语正确地理解和把握, 对语段中的句子结构和所体现的语篇信息要全面正确地了解, 最后再对文章的构成进行深入分析思考, 并把各段语篇的信息进行归纳积累, 这样整个语篇的含义就彰显出来了。

二、优化阅读教学方式, 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 并且能够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 就必须抓好英语语言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 了解课文的梗概, 并在教学时积极参与到语篇学习的意境中去。对一些自己在阅读中不能理解的问题, 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与理解, 这样语篇的信息就能很快地找出来, 从而为落实好阅读教学任务奠定基础。高中学生对语言的学习要有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作风, 遇到难点和疑点时要善于分析思考, 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中独立自主地解决难点和疑点。对于阅读教学任务的落实, 教师应强调学生对阅读课文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记忆和掌握;对于学生对课文深层次问题的复述或者是表达,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己深入思考过的深层次主动地表达,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促进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英语语言学习中去。在阅读文章前, 教师要提出所读文章的要点, 让学生在阅读中注意抓住文章的主旨。在阅读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这样的阅读既有针对性, 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口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学生之间互帮互促, 有效落实阅读任务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把学生之间在阅读教学中相互帮助的作用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出来, 同学之间对完成阅读和读后的各项任务进行相互督促。如果学生不能复述或者是不能讨论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那么教师就要考虑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来思考或者是把问题进行简化。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既要做好监督工作, 还要做好指导工作,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中心积极讨论, 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讨论, 这样可以使问题更加明朗化。因此, 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学生之间互帮互促、师生积极互动、有效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过程。

四、全面掌握阅读技巧, 切实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技巧是学生英语阅读高效的关键, 教师要从如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 (1) 指导学生建立积极的阅读心态。阅读时要聚精会神, 集中思想, 以一种汲取知识的心态进行阅读。阅读中遇到生词、难句不能烦躁不安, 遇难而止, 丧失信心, 而是要从容应对, 冷静思考, 克服困难, 如此阅读才能对文章有清晰的印象和深刻的理解。 (2) 在阅读速度的提高上下工夫。阅读速度决定着阅读的效率, 因此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使学生逐渐形成快速阅读的个性习惯。对于个别难以理解的词句不要过分“纠缠”, 可以根据构词法和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和理解, 而对于快速阅读而言, 只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就可以了。 (3) 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时的语感。在阅读时, 学生应比较熟练地掌握词语的搭配和句型的结构, 掌握的程度越高, 语感就越好。语感与阅读速度、理解能力是成正比的, 一个语感好的学生, 他的阅读速度就快, 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就强。因此, 词语的搭配和句子的结构是阅读中关注的重点。一篇课文阅读结束后, 教师应让学生做好归纳工作, 总结一下自己掌握单词、惯用法、句型结构的情况。这样, 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有效培养, 并在阅读中不断提升。 (4) 在英语阅读中, 务必要把文章的人物事件、中心思想、篇章结构以及论点、论据搞清楚, 感到模糊的地方要再阅读, 直至搞懂。抓住关键词是阅读时特别要注意的, 抓住了关键词就可以抓住文章的核心, 也就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加强教学交流沟通, 形成集体备课机制

搞好学生的阅读教学, 英语教师之间必须协同作战。当前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 教师之间的无形竞争十分激烈, 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 处在独立研究教学的状态, 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共同研究与探讨的层次和深度还不够, 对于英语阅读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缺乏针对性的措施, 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造成恶性循环。因此, 同学科、同年级组的教师应加强交流沟通, 加强集体备课, 每周进行教学信息交流, 将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问题放到教学列会上来讨论研究, 求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要采用扎实多样的阅读训练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的多维性教学 篇8

一、运用多维度事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 教师会强迫学生接受一个观点, 无形中使学生觉得上政治课就是为了背诵一些政治观点, 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事实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 政治是一门极具思辩精神的课程, 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思考政治事件, 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在思维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以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节课为例,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青海省同仁县产生的草山内斗事例, 该地界的加吾部落与甘肃夏河的甘加部落从解放以前就一直斗争到现在。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这两个部族不顾国家的政策, 非要展开内斗?学生经过思考后, 从不同角度得到答案。有的学生认为, 两个部族已经争斗了数百年, 这种仇恨不是国家法律禁令所能扼止的。只要时机一到, 他们又会继续争斗;有的学生提出, 平等团结的政策难以落实, 表明中央的文件精神没有更好地贯彻执行到地方;有的学生提出这些部族之间之所以斗争, 是因为发展不均衡, 当地部分城镇已经先富起来, 而另一些地区的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两个部族都希望能够争取更多资源以迅速发展, 所以才展开内斗。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去看待政治问题, 学生就会发现政治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学习政治知识的时候, 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感受到政治学习的乐趣。

二、运用多维度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看待政治事件时, 有时不免视野狭隘, 导致他们站在片面的、错误的政治立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去看待政治问题, 宏观地思考政治问题。

仍以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课为例, 教师用青海省同仁县草山内斗为案例, 引导学生去思考该地内斗的成因, 学生从多个角度得到答案后,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些原因进行归类, 使学生应用分类思考的方法得到如下的结果:

(一) 历史原因。

在解放前, 军阀为了加强对当地民众的统制, 在双方之间倒卖军火, 唆使双方械斗, 军阀从中获利, 而民众却因伤亡惨重失去反抗军阀的能力。当地民众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不愿意轻易停止械斗。

(二) 政治原因。

解放后, 政府以平等团结的原则命令双方停止械斗。然而由于信息技术落后, 当地政府无法有效监控内斗事件;当地政府的部分官员轻视民众内斗事件, 或不作为, 或乱作为, 使民众不接受政府官员的调解, 而更愿意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于是双方持续内斗。

(三) 经济原因。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草山地界水草资源丰富, 利于放牧, 民众为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再度展开械斗。

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三重角度看待问题, 能让其意识到, 许多政治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涉及多方面, 不能仅从单一的角度看待问题, 否则就可能出现立场的偏颇。

教师如能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看待政治事件, 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政治事件的良好习惯, 政治视野就会变得更开阔。

三、运用多维度事例修正学生的情感价值

如果学生看待政治事件的立场过于偏激, 那么在理解政治事件时必然导致情感偏激, 这种情感态度不利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对政治事件的应对处理。

再以教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一课为例, 如果学生看待青海省同仁县草山内斗事件的立场过于偏颇, 就容易只看到某一方面的问题, 而无法上升到历史、政治、经济三方面原因来综合考虑这一政治事件。如有一名学生没有从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个事件, 片面地认为该地长期出现内斗的原因是当地政府不作为, 于是对当地政府心怀不满。当教师引导其从宏观角度去看待这起政治事件后, 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分析这一事件的解决方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学生应充分理解, 要平息民众的仇恨, 当地政府就必须加强法制宣传, 加强民众的法律意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 当地政府应加快信息化建设, 使武装力量能够及时介入械斗, 避免产生重大伤亡;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当地政府应规划好经济建设, 使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只有当学生有意识地学会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解决政治事件, 学生才能摆正情感态度, 化偏激为力量。

高中语文的多维性教学 篇9

一.语文教学要确立大语文观念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习的语文内容较为简单, 知识面并不及初中阶段那么广, 犹如蜻蜓点水。当他们升上初中之后, 一下子接触到语文上各种趋于专业化的新知识, 他们难免会感受到新鲜与紧张。再者, 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学生们的独立学习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日常生活中他们体力的负担也加重了。在这时候, 有的学生开始会感到手忙脚乱、恐惧或不安, 对初中阶段的学习开始产生畏惧。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知识、能力、情感的关系, 把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时, 要按照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的要求, 不仅有计划地安排语文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我还联系社会和学生的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为人民, 为国家学习的思想品德。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做的不是要学生们学会书本上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们学会怎么去学习, 怎么去发现身边的问题, 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语文学习品质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条件,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品质。在传统的语文课上, 老师通常会跟学生分析文章的“好”在哪里, 怎么的“好”法等等。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认同式教学”, 常见的模式就是先无条件地肯定文章的完美性, 再以此为基础进行一系列的具体分析。这种教学方法由于与应试教育的要求十分吻合, 所以大部分的语文教师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 却不知这样正在扼杀着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教师在讲台上一字一句地讲解分析, 学生们在台下一字不落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讲完记完过后, 教学便结束了。结果只能是学生不明就里, 教师身心疲倦。这就是“认同式教学”的弊端之一了。因此, 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势在必行的。在古代文言文《童趣》中有提及:“余忆童稚时, 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话可能有夸张之意, 但仔细体会, 却无意间透出了孩童的趣味。刚由小学升上初中的学生们, 思维方法难免仍有少许童真, 但为了适应我国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 他们很多奇妙的想法和灵感都早早地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教师应带领着学生走出课堂, 恰如其分地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的人格, 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时间机会。当然, 这种课外活动并不是一味地游玩, 其主旨是要“寓教于乐”, 要让学生学得轻松, 有趣味, 与此同时, 学生们的活泼爱玩的性格

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在教学的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里面, 语文所代表着的不仅仅是一门科目, 更多的是它把知识的教育、能力的培养、道德的养成以及情操的陶冶融为一体, 并通过人文理论的灌输、榜样的示范、情感的渲染和耐心的教导等多种实践锻炼方法, 令人们获得文化知识, 培养了学习知识的能力, 同时又受到情感与道理相互交融的环境氛围熏陶, 从而得到净化感情, 塑造出一个健康的人格。

当我们正在学习《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时, 大部分同学只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知识无处不在, 只要能够用心发现, 就会发现很多知识”, 但是他们都忽略最重要的要挑战权威, 不要人云亦云。在追求真理的路上, 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 所以最重要的要挑战权威, 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说出自己的想法, 尝试运用文字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我认为, 这也是学生们学习语文这门科目的目的之一。

经过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篇课文的备课后, 我明白了不仅是学生们, 即使作为一个成年人, 我们也要拥有一个好奇心, 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物, 发掘生活周遭的未知的知识, 毕竟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拥有新的体会, 我们才能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提高自身对于周边人和事物的认识, 从而提高自己思想素质和人格魅力。

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与多维教学 篇10

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就是多维。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采用多维法,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因为它一反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主体式,思维完全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

结合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

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开展阅读教学,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结合作文训练,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有了辩证的思维意识,还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结合作文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 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快乐学习。让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发挥。

二、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在组织争辨中以下几点一定要注意: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只有抓住了实质,才能清楚明白的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得出接近事实的结论。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从“常”中去思考,去剖析,最后落脚到反常上。

4.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暗示是一门技巧性的学问,有了老师适时恰当的暗示,学生会在思考的过程中豁然开朗!

三、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有: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3.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5.诵读式点拨。即在朗读中对学生指导,以此增强记忆,培养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的多维性教学 篇11

一、多维教学法基本概述

( 一) 多维教学法概念

多维即多思考、多性能以及多功效的整合。多维教学法, 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坚持多角度、多系统的基本原则, 迫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 进而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迁移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多维教学法作用下, 学生思维不再受定向、单向的思维模式束缚, 实现向灵活多变思维模式的转变, 朝着现代思维方式发展。与此同时, 通过多维教学法, 学生不再一味地机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积极具有创造性的接受, 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 二) 多维教学法整体运用

为打破初中语文单一空间教学模式的束缚, 科学采用多维教学法,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霍华德·加德纳, 美国心理学家, 于1983 年正式出版《智能的结构》, 明确提出多元智能理论, 其认为智能结构具有多元化特点, 既表现为某一独特能力, 也属于多种能力的组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用多维教学法, 以学生智能特长为依据,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多维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一) 设置疑问, 组织争辩

疑问是激发学生好奇心,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依据, 适当设置疑问, 活跃课堂气氛, 组织同学就自己观点展开争辩, 引导学生展现自我。在组织争辩过程中, 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 针对具有分歧的问题, 坚持引而不发的原则。“引”的目的在于打开学生思路, 而“不发”则指不得过早定结论。在此基础上, 学生通过争辩, 将自己观点与同学观点进行对比, 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促使学生思维得到深化,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 针对推测性问题, 引导学生以抓住实质为重点。对于反常性问题, 要求学生以求“常”为基础。最后, 针对疑窦较深的问题, 需给予暗示。暗示是为了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其中, 暗示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种: 第一种, “边缘”暗示法, 即在解决疑窦较深的问题时, 老师通过设置相关的“边缘”问题, 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指导学生探及问题核心。第二种, 设疑暗示法, 指老师利用疑问, 引导学生寻求真理。第三种, “原型”触发暗示法, 指在原始想法基础上, 将其应用至新问题背景下, 对其进行分析、审视, 进而找出原型思维的不足。

例如, 《奇妙的克隆》这一课的学习, “克隆”技术属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 在讲解本课过程中, 应适当设置疑问, 组织同学们争辩, 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克隆。在掌握课文脉络基础上, 老师设置一个问题: 若克隆技术应用至人类是好还是坏? 学生在面对此问题时, 存在一部分同学认为好, 部分同学认为不好, 当然, 还有小部分同学认为其既有利也有弊。在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 老师进行适当总结, 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视觉看待问题, 避免片面化, 进而增加对事物的深层理解。

( 二) 把握时机, 善于点拨

第一, 联想式点拨法, 指以学生已知问题为出发点, 指导学生思考, 由浅及深, 由近及远, 探究事物本源。好比牛顿因掉落的苹果而发现万有引力、弗莱明因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 诵读式点拨法, 指在学生朗读过程中, 加以适当指导, 达到增加学生记忆力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在朗读过程中, 需通过语言描写, 展现凤辣子的阿谀奉承、见风使舵以及巧舌如簧等特征。若仅依靠老师讲解, 学生难以正确理解语句中的潜台词。因此, 老师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文本魅力, 体会凤辣子的特征, 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第三, 情境性点拨法, 指老师以课堂内容为依据, 利用有利条件, 为学生营造具体情境, 让学生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 讲授《桃花源记》一课时, 在初读课文前提下, 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借助多媒体, 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画面展示给学生, 学生在听朗读的过程中, 感受画面的美好, 使其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 进而展开想象, 揣测武陵渔人见到桃花源的所感、所想, 为深层次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小结

总而言之, “教”服务于“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老师应充分认识到多维教学法的价值, 科学、合理应用该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 拓宽学生思路, 促进学生前面发展。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学法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多维教学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充分认识到多维教学法的优势与价值, 合理应用多维教学法,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维教学法,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宇环.多维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 2012, (07) :21.

[2]黄学忠.多维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 2013, (06) :65.

[3]王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维教学法[J].科技资讯, 2015, (03) :179.

上一篇:影视剪辑下一篇:高分子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