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趣味性教学

2024-08-15

高中语文的趣味性教学(共12篇)

高中语文的趣味性教学 篇1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学校都在对各个学科的教学规划进行现代化的调整,不断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以及弊端进行总结。高中语文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包含现代文、古文以及写作等方面的内容,学习范围比较广,学习时间比较长,一些学生出现了厌烦的情绪。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必须积极地做出教学调整,将机械教学转变为学生喜欢的趣味教学。

一、加强高中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语文学科兼有知识性与人文性,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放飞学生的思想,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但是,很多情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都显得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讲台上主讲、学生则主要负责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但是收效甚微。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是改善这一状况的有效措施之一。要想实现趣味性教学,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语言的改进,改变过去模式化、单调重复的教学语言。从语文课堂的一开始,就需要使用丰富有趣的语言表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讲解课文《我的五样》之前,教师可以使用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语:一位著名的女性作家曾经说过,如果在空气、水、阳光、鲜花和笔这五样她喜爱的东西中选择一样最重要的留下来,那么她会选择笔。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样选择的原因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学生听后会自然而然地想要进入课文进行学习,对这一特殊的问题一探究竟。 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运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浮云”“萌萌哒”等等,这样能够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改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高中学生最反感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陈旧课堂教学模式,形式新颖、耳目一新的趣味课堂教学模式大受高中生欢迎,学生渴望形式新颖的趣味课堂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可以适当增加研究性、探究性的教学活动, 增强课堂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创新性等,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究性的课堂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教师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权利都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能力。比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一课时, 就可以结合探讨、研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内容。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资料等形式对作者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对其患病期间的思想动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相互探讨,表达自己的学习所得以及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及鉴赏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增加多媒体的运用,提升高中语文的课堂趣味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中迅速发展的一种形式,因其具有生动、立体等特点逐渐得到了师生们的青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视觉上的表达,达到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文的学习中,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通过播放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来加深理解。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影视作品中塑造的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中人物复杂的关系、人物的服饰,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学生通过观看贾府整体面貌,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林黛玉初进贾府时谨慎、 察言观色的心理活动,以及贾府中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通过这一系列的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趣味意识,使原本枯燥的课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另外,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报纸、网络等形式的媒体,弥补教学语言的单一性,扩大高中语文教学的范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切入点。目前高中学生使用的教材,或多或少会制约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也难以通过这些教材的阅读训练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重新规划,引入一些与课本学习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来参与教学,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置训练形式。比如,当时尼泊尔地震的情况以及中国人民体现的人文关怀等,都可以通过印制资料的形式发给学生进行阅读、讨论,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学生也会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培养优秀的个人品质,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时,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看、多读,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 引入新颖活泼的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教学的成效。

五、结束语

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活动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还必须注重情感、价值观等的培养。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采取死记硬背等落后的教学手段,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加强课堂趣味教学十分必要,它有利于显示出语文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素养。

高中语文的趣味性教学 篇2

追寻高中语文趣味性课堂

作者/ 束小红

摘 要:伴随着高考的升学压力,高中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在实际的课堂中渐渐消失,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趣味教学”又一直是新课程所追寻的课题。如何在高考的背景下提升高中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掌握知识?主要从课堂音乐的欣赏、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活动体验以及文本画面的再现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此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

一、音乐欣赏助“趣”

以前,音乐可以在语文课开始时导入,亦可在结束时响起。有时这些音乐与课本的内容衔接不紧密,纯粹助兴。但若将音乐与文本融为一体,效果却大相径庭。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音乐的描述,对文章的理解极为重要,恰当地将音乐移植进语文课堂,用艺术的相通性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这学期,高一语文倡导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音乐课与语

文课的融合,选取了《肖邦故园》,第一节课的音乐鉴赏选取了肖邦的钢琴独奏《夜曲》,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又欣赏了肖邦的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叙事曲等,从时期、速度、情绪等方面做了介绍,既领略了f小调的特点,又感悟了肖邦那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那一种“花丛中的大炮”的力量。第二节语文课选取肖邦故园春、夏、秋、冬的四季片段,因为音乐的铺垫,学生在赏析景物特点时都能一语点破,对文本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极大地增强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对肖邦与肖邦音乐关系的理解。

二、问题情境助“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上利用不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既双向互动,又有趣味性和实效性,这样培养了学生说和思的

能力。

高中生的课堂一般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单一呆板。但若创设问题情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这就是一个开放的舞台。但若没有思维的碰撞,有时小组讨论就是四个人的交头接耳,毫无实效性。如何让问题的设置有实效、有趣味呢?

1.从文本的“关键词”来创设

《品质》的末尾两段,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和作者“我”都说了这样一句――“他做了顶好的靴子”,让学生一开始研习文本就比较这两句“顶好的”韵味,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文本品质的把握恰到好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再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62段说“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扣住“第一次”如何理解,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思考之前的伽西莫多的特征,从而抓住如今人性的复苏,认识到美与丑其实是人性的美与丑,把握了小说主旨,一下子有了豁然开朗的乐趣。

2.从内容的比较上来创设

《雷雨》中比较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前和相认后的不同态度,来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当初“胯下之辱”的忍耐和后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自负是否矛盾?

这些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对文本的探究,课堂上的争辩,也让语文课从一堂死水变为灵动的活水。问题,乃课堂的活水,激发学生对源头――文本的探究,对语文课的浓厚兴趣。

三、活动体验助“趣”

“活动体验”是新课改下的一种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体验性学习不但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义、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倾听、开口、动手,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身临其境中增长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高中语文课堂的活动体验,主要包括演讲、表演、朗读、对话等。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中,让学生演讲第19~26段,那些“我有一个梦想”的排比句式,在反复的尝试中越来越有气势,对于平等自由的呼唤、鼓励性也越来越强,学生对于这种活动体验既有积极兴趣,又在演讲中加深了对演讲稿特点的认识和对文本的理解。

四、画面再现助“趣”

画面再现,可以是文本内容的视频播放,也可以是学生发挥想象对画面片段的描写。

一些与电影相关的课文,教师尽量展现其原型的视频画面,

如《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教学时截取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辛德勒名单》,黑白色彩中那穿红衣的小女孩,焚烧犹太人尸体的画面,打字机啪啪下的名单,这些画面都给学生很大的视觉震撼。

另外,在诗词教学中,对诗句画面的描写再现,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学生在刻画中将景、人、情融合在一起,并尝试运用一些艺术手法来渲染环境,加入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写完后学生再交流,课堂就在活跃中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趣味十足。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有效方式来增强高中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但不要忘了教材、学生、生活的互相联系,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傅嘉德。语文“活动体验”教学的误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莫喜敏。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宁夏教育科研,.

高中语文的趣味性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趣味性 举措

语文是一门母语学科,既承载着培养学生运用国语能力的重任,又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使命,因此,高中语文课程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语文教学内容包罗万象的特点,不少高中生对语文课程产生了厌学心理,每天机械地学习着语文,同时,一些教师不注重教学技能的提高,仍然沿袭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为了激发高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笔者在趣味性教学方面进行了尝试,希望本人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高中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课堂本应是充满智慧和灵动的。当年国学大师金岳霖、黄侃的课堂是何等的生动有趣,学生置身于轻松、有趣的课堂中,领悟知识,体会情感,学到真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当今不少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进行填鸭式教学、教条化教学、理论化教学,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制约着学生发散思考的进行,使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语文学习走向了极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趣味性教学,重视学生兴趣的提高,时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努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决不能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努力摆脱功利性学习的枷锁,走出一条积极沉淀学生语文素养的康庄大道!

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趣味性的举措

1.锤炼课堂教学语言,营造趣味性教学气氛

一些教师从讲课的一开始到最后都使用模式化的课堂语言,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枯燥乏味,毫无趣味性可言。教师要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要认识到语文是一门兼具知识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放飞思想。

2.改进教学方法,保持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即使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如果经常使用学生也会丧失兴趣,反之,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因为长期未被教师使用,偶尔拿来使用,则会让学生倍感新鲜。因此,很多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是源于教学方法的改变。青少年普遍存在喜新厌旧的心理,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常用常变,常变常新,才能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时刻保持着对语文课堂的那种独有的趣味。如吟诵是古人常用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授《兰亭集序》时采用这种古人常用的教学方法时,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新时期的高中生喜欢探究新事物,并具有非常强的创造性,那么我们教师则可以适时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辩论、表演、调查报告等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探究、质疑和总结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激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改善教学质量。

3.充分挖掘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教学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以课堂为主阵地,从而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掌握技能,提升能力,陶冶情操。目前,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多是文情并茂、文质兼美,十分有利于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多是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无论是其艺术形式还是内容本身,都向学生传递着美的情感,是学生享用不尽的宝库。因此,教师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就应充分挖掘教材的美,积极探求每一篇文章中美的因素,然后再将这种美传递给学生,以美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原来是这么有趣,从而喜欢并爱上语文课,徜徉于语文世界的海洋中。

4.巧用各种媒体,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性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移动设备、电脑、投影仪等媒体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体验,突破了传统语文课本有限容量的制约,弥补了教学语言的不足,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教学范围,拓展了教学的宽度与广度,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趣味性。如讲授《祝福》课文时,学生根据课文可从多个角度描述祥林嫂的可怜形象,在学生描述完后,如果我们教师再借助投影仪设备向学生展示一幅她的写意画像,学生们将受到何等强烈的震撼,要知道,眼前的这个垂死之人还不到四十岁,和高中学生们母亲的年龄相差不大,甚至更小。此刻,教师不需要费任何口舌,学生们自然会对封建礼教残害妇女的本质有着清楚的认识。在课后适当的时候,如果教师再为学生播放一下《祝福》电影,教学效果更好,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会用并巧用各种媒体,多为学生创设形象、动感和立体的情境,从而为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找到规律,才能在“教书”和“育人”方面有所作为,教会学生恰当地运用国语,传承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 陈柳. 中学生语文趣味培育策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3.33(9).

高中语文教学趣味教学分析 篇4

一、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高中阶段学习科目繁多,语文不仅是重点教学科目,更是基础教学科目,语文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在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重任。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能和高中语文教学需求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语文教学模式的分析来看,高中阶段存在的教学问题最多。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为了高考,很多学生苦练考点就为提高高考成绩,而忽略了学科知识的探索性、趣味性。语文是高中学习的重点科目,而繁重的习题任务和考试负担使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一)丰富课堂情境

很多教师会有这样一个教学误区,认为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节课都在教师的不停说教中度过,这却是学生最反感的教学方式。高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渴望情境新颖的课堂教学,只有打破陈规的趣味性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使课堂效率有效提高。教师可以从组织一些具有研究探索性的课堂活动出发,这样的活动课堂活动不仅满足了高考的应试要求,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首先根据教材内容设定好情境,但不要着急指导学生进行下一步骤,而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疑问、思考,带着问题进行探索,经自己认真研究的探索结果会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孔雀东南飞》一课时,让学生思考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是表达男女双方经历各种困难仍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感人故事,学生进行思考以后就会踊跃回答。教师在听取学生的答案时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不被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所同化。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可以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例如存在分歧观点的进行答辩赛;多角色、情感色彩鲜明的可以表演舞台剧;画面感很强、情感丰富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将素材资料直观展现给学生[1]。语文教师是创新教学模式的主导力量,校方领导应该给予支持,使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

(二)结合社会热点的趣味化表达

很多学生以为语文学习的重点就是考点,对教材外的名篇佳作和社会热点不重视,尽管有些学生十分用功的学习可成效甚微,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从教师的角度分析,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高考压力,很多高中教师只能沿用传统教育方式,在课堂上一味地讲授考点,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师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只停留在高考层面,再加上学生家长和教育体制对高考成绩的重视使学生最终厌倦了语文学习。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不能一直以书面化的语气给学生上课。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要结合社会、网络的流行词汇,让沉闷的语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高中生的思想有很强的独立性,教师如果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状态出现在课堂中,会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满,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方式上应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趣味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话语要委婉,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观点[2]。并且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加以赞扬,例如在赞许学生的学习作风良好时可以用“正能量”这样的社会热词表达。当然趣味化的表达方式并非一日就能驾轻就熟,需要教师在漫长的教学中慢慢探索。

三、结语

社会的进步发展加速了城市建设步伐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城市压力。很多学生家长没有做好学生第一老师,不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使一些学生性格孤僻,缺少对生活的激情,把心思都放在高考习题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上应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多举办一些让学生走进社会、感受生活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

摘要: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很多高中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换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打造一个趣味性的教学课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现状,然后对如何实现高中语文趣味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教学,趣味性,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开启语文教育的窄门——巧用民俗文化,构建趣味语文课堂[J].才智,2014(9).

高中语文趣味文学知识竞赛试题 篇5

几度夕阳红„„”这是古典名著《 》的开篇词。

“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以上情节出自名著《 》

9、对对子是中国古代学者必学的科目之一。请给下列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例:流芳百世——遗臭万年;井然有序——杂乱无章。

粗茶淡饭——

雪中送炭——

精雕细琢——

伶牙利齿——

指鹿为马——

10、根据数字猜成语;

例:1+2+3 接二连三 3.5 不三不四

12345609 ( ) 1256789 ( )

5 10 ( ) 33333 55555 ( )

11、请正确选用下列括号内的虚词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 (之、诸、焉),已 (哉、欤、乎)?”孟子对曰:“夫明堂 (者、也、兮)。王者之堂 (矣、也、焉)。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 (矣、也、焉)。”

12、写出下列各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A、 ,为伊消得人憔悴。

B、落红不是无情物, 。

C、旧时王谢堂前燕, 。

D、纸上得来终觉浅, 。

E、 ,天下谁人不识君。

F、绿杨烟外晓寒轻, 。

三、连线题(4+4+5=13)

1、古人形容美女常用“闭月羞花之容,沉鱼落雁之貌”。实际这句话隐含着古人所谓的四大美女的形象,并一一对应,请将下面一一对应连线。

闭月 西 施

羞花 王昭君

沉鱼 貂 婵

落雁 杨玉环

2、春秋战国时期,各位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请将下面的学派和代表人物一一对应连线。

儒家 庄周

道家 荀况

法家 苏秦

纵横家 韩非

3、请将下列古地名和现在所在的城市一一对应连线。

金陵 成都

燕京 南京

东京 杭州

临安 北京

锦城 开封

四、 排序题(4+5+5+5=19)

1、《红楼梦》十二金钗中包含了贾府了四位小姐,迎春、探春、元春、惜春,请按她们的年龄从大到小排列顺序。

2、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请按一年中过节的先后顺序,将下列节日按先到后重新排列。 端午节、元宵节、重阳节、清明节、七夕节、腊八节、中秋节。

3、将下列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正确排列

豆蔻 弱冠 而立 古稀 垂髫 花甲 知天命 不惑 黄口 期颐

4、下面的四句诗是打乱顺序的一首诗,请按诗意重新加以排列。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趣味性初探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趣味性 初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说的一点不错,学生如果对某学科产生兴趣,他们就会把这种兴趣转化成自觉学习的一种动力,并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去探索学科知识的奥秘,学科知识水平就会得到迅速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注意学生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最佳途径。当然,要使语文课堂妙趣横生,不断吸引学生,除了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创新教学方式外,还应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是增强语文课堂趣味性的最有效的方法。

教师就像一个演员,要想自己的“表演”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自己授课时的言行是否幽默诙谐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一句富于诱惑力的语言;一个富于搞笑意味的动作;一个富于滑稽色彩的表情,这些都能给语文课堂增添无穷无尽的趣味性。你看,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他往往就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机的结合起来去营造一个趣味十足的课堂氛围,通过自己富于诱惑力的言行去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的轻松和快乐。我曾经就碰到过这样一位语文教师,他给学生上了一堂有趣的作文讲评课。因为学生作文时错别字特别多,而这位老师不是直接批评学生的这一不足,而是面带微笑的讲了一个笑话,他说:“我读小学时,老师也常叫我们写作文,其中有一次作文是写‘一件有意义的事’,班上有一位同学就写了‘割猪草’这件事,这位同学的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边说边把这句话板书到黑板上)‘我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碰到一堆狗屎,不觉让我大吃一斤’”。学生们一看这句话就大笑起来。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发笑呢?”学生回答说:“这句话把‘惊’字错写成了‘斤’字,这话的意思变成了‘我大吃了一斤狗屎’”。老师说:“同学们说的不错,这就是错别字造成的不良后果。希望同学们作文时要尽量避免写错别字,以免闹出类似的大笑话”。果然,从此以后,同学们作文时错别字这个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就是趣味课堂带来的良好效果。

当然,对于一个上课缺乏幽默感的语文老师来说,他的课堂就总显得死气沉沉的,这样的课堂,不但老师上起来费劲,而且学生学起来也很吃力,教学的效果那就可想而知的了。

可见,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不但能营造趣味十足的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二,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增强语文课堂趣味性的又一有效的方法。

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有效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怎样去营造这样的氛围呢?我认为语文老师应在课堂上做到以下方面,就可望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来。

其一,上课时,教师应做到很随和。因为教师的随和,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可近的朋友,有不懂的地方才会主动问老师,教师和学生之间才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教师如果为了显示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性,上课时就总是板着一张脸,给学生一种“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感觉,这样的课堂,表面看起来好像井然有序,实质上学生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一股沉闷压抑的气氛充满整个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但死气沉沉,毫无愉悦可言,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可见,教师上课时保持随和的态度是何等的重要。

其二,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鼓励也是不可小觑的。因为鼓励能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课堂充满着和谐的气氛,从我平时的课堂教学情况看,教师如果不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的话,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涨,学习气氛就非常热烈,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可见,课堂上教师不时的激励对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也是多么的重要啊!

第三,降低授课内容的难度,也能有效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浅论高中语文趣味教学 篇7

一、高中学生厌学语文原因探析

首先, 高中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习语文带有功利性。学生从高考题型上解析, 认为课本上的美文佳作与考试关联不大, 文本学习耗时费力。这种思想认识错误, 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产生。

其次, 语文教师受高考考纲制约, 受学校考核机制束缚, 爱走实用教学的捷径, 只注重知识点传授, 不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教师的实用教学思想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作用的认识止于高考, 这是学生厌学语文的主要原因。

二、高中语文趣味教学的好处

语文课堂本是充满智慧与灵动的。当年国学大师黄侃、金岳霖先生的课堂是何等生动有趣, 学生置身于趣味性课堂, 于轻松的氛围中领悟知识, 体会情感, 自然能把握要领, 学到真知。趣味课堂趣味教学大受学生欢迎, 教学效果明显, 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语文学科趣味教学可行性做法

(一) 锤炼教学语言, 使之简明风趣, 与时俱进

语文学科兼有知识性与人文性, 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放飞学生的思想, 拓宽学生的视野, 扩充学生的知识。语文课堂本当活力四射、魅力无穷, 可是多数语文课堂, 教师讲得声嘶力竭,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课堂, 枯燥乏味, 学生头疼, 教师无奈。如何改变这种格局, 让语文教学生动有趣起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1.教学语言要追求别致独特, 激趣创新。教师应抛掉陈词滥调, 抛掉令高中学生反感的模式化、规范式语言。每堂课从导入语开始, 就得独特生动, 吸引学生, 引起共鸣。例如教学《金岳霖先生》一文时, 教师可用如下激趣导入语:“一个教授, 他模样另类, 教学怪特, 爱情痴迷, 生活随性, 童心永驻。”学生听后自然就急切地想探询教授的与众不同之处。这里新颖切题的导入语言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说, 教师授课语言创新独特, 扼要激趣, 语文趣味教学才有可能实现。

2.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技巧, 与时俱进, 幽默风趣。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驾驭这群思想勃发的学生, 就得讲究语言的技巧, 多鼓励, 少批评;多赞许, 少刺激;多民主, 少武断。学生固执己见时, 教师用亲和委婉艺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效果会更好。学生听课显出疲惫神态时, 教师可以说句俏皮话, 师生开心诙谐一笑, 课堂气氛会加倍融洽。鼓励学生时, 教师用些“给力、神马”这些与时俱进的流行语, 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用语是门学问,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摸索, 语文趣味教学风格才能逐步形成。

此外, 教学语言富有情感, 具有感染力也是趣味教学的重要因素。

(二) 创设课堂模式, 使之形式新颖, 不拘一格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陈旧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学生最反感;形式新颖、耳目一新的趣味课堂教学模式大受高中学生欢迎。学生渴望形式新颖的趣味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作为创新语文课堂模式的有益尝试。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实用性、自主性、创造性特征, 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设定好学习内容, 教师不妨就放手,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研讨、质疑、探究、发现、总结。如教学《金岳霖先生》一文时, 教师就可采用这两种学习方式, 让学生研究探讨金岳霖先生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学生会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因课文内容有限, 学生还会去图书馆找来介绍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等名流的专著阅读, 多方面去感受一代文学大师的个性、才华、情感、人生历程。教师把学习研究探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的表达能力与阅读审美鉴赏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而且课堂扩展延伸到了课外, 学生视野得以拓宽, 思想得以熏陶。研究性课堂、探究性课堂尊重肯定学生的劳动, 锻炼学生的能力, 使语文趣味教学落到了实处。

此外, 答辩、手工制作、调查报告、经验介绍、表演课本剧等学生感兴趣的模式都可以进入语文课堂。高中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师应是勇敢的改革者, 学生尝试的新式课堂模式我们要支持, 这些大胆创新的课堂模式会使语文教学妙趣横生。

(三) 巧用各种媒体, 增添课堂趣味

媒体具有视觉性、听觉性、形象性、动感性、立体性等特征, 借助媒体教学, 能激起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 拓展教学的宽度与广度。比如, 教学《祝福》时, 祥林嫂的可怜形象, 学生能从多角度描绘。学生描绘之后, 再借助多媒体课件, 展示出暴风雪中, 拄着破竹竿, 跨着破竹篮, 曲腰驼背, 衣衫褴褛, 满脸沟壑, 垂死挣扎的祥林嫂写意画像, 那一刻学生心灵的震颤, 该是何等强烈, 要知道, 眼前的垂死之人还不到四十岁, 还不及这些学生母亲的岁数。此刻, 教师不进行思想灌输, 学生也会对封建礼教残害妇女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若再于课前或课后择时观看《祝福》电影, 营造视觉效果, 让学生真切感受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教学实效会更好。巧用媒体的语文课堂, 会触发学生的兴奋点, 这样的课堂趣味盎然。

此外,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杂志、移动网络这些媒体, 能突破语文课本容量有限的关卡, 充实丰富活跃课堂, 为搭建趣味课堂提供可能。教学与学习过程中, 媒体设施的辅助使用, 能弥补教学语言的苍白, 扩大教学范围, 为语文课堂增添趣味。

(四) 培养学习兴趣, 形成语文有趣的思维定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切入点。由于教材相对于社会生活的滞后性, 目前高中学生使用的教材, 或多或少会制约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无法通过这些教材的阅读训练完成教学目标。鉴于此种情况, 教师若对教材合理取舍, 将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材料加以整合, 设置相关的训练, 学生学习兴趣会浓厚, 教学效果会极佳。例如药家鑫案发生后, 教师及时找出相关事件的报道材料以及社会媒体的评论, 然后印发给学生,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讨论, 学生会兴趣盎然。这样不仅让学生确立了是非观念, 学会了尊重生命, 增强了人文主义精神, 而且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社会评论的文体写作要求以及语言运用的要求。

当今的中学生, 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 加上父母工作生活忙碌, 课外生活无人关心, 出现了不少的宅男宅女。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 缺少对生活的热情, 看不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兴趣点, 这样教学活动很难与他们的思维形成碰撞, 无法产生那种震撼人心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 打开封闭的课堂, 引入清新活泼的教学内容, 如传承传统道德, 关注时尚潮流, 实现个人价值, 奉献社会大众, 帮助弱势群体, 排除仇富心理等,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张翼翔)

摘要:当前高中学生消极学习语文的态度应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反思。高中语文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 尝试趣味教学。趣味教学语文的可行性做法是:锤炼教学语言, 着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革除老旧传统, 力求创设形象新颖的课堂模式。

高中语文的趣味性教学 篇8

一、巧设开场白, 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 消除他们对语文的畏惧心理, 增强学生应试时的心理素质

在课堂中, 好的开场白, 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方山子传》的时候就用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同学们, 听说过‘河东狮吼’这个成语吗?”“有哪个同学愿意说一下这个成语的意思呢?”“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吗?”学生在电影或电视剧看到过这个成语, 他们对这个成语也相当感兴趣, 因此抛出这个成语就引起了他们对陈季常, 也就是方山子的兴趣, 有了兴趣他们才会想要弄懂文章的内容。这是培养应试能力的第一步, 如果学生对他所要解决的问题都存在畏惧心理, 那就谈不上学生具有了应试能力。

二、回归课本,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使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与分析

语文阅读课, 特别是现代文或古诗文的阅读如果变成了答题技巧或答题规范的练习课, 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但事实上, 高中的语文课多多少少都存在这个现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我觉得只引导学生单一地理解课文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是弊大于利的。因此, 细读文本, 让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思考才是正道。例如, 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 里面有两句“可怜楼上月徘徊”以及“可怜春半不还家”, 课本及教参上对于这两句的分析很笼统。因此,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归文本, 通过不断的诵读去寻找答案。

学生的回答让人惊奇。在回答为什么游子“春半不还家”会“可怜”时, 有位学生是这样说的:春天来了, 万物复苏, 百花盛开,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 总想要把最好的东西与对方分享, 因此美好的时光也总是想要跟自己的爱人一同度过。试想一下, 春天, 花前月下, 踏春谈情, 这不都是相爱的男女喜欢做的事情么?可现在春天都过去一大半了, 这个游子还在外面流浪, 在其他人乘月而归的时候自己却只有“碣石潇湘无限路”, 有家却难归。

这虽然不是标准答案, 但人情味很浓, 说明学生有结合实际去思考。现代文也一样, 很多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解读, 如《项链》、《祝福》和《拣麦穗》等。现在的考试并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个性化的想法越来越受到考官的欢迎。因此让学生细读文本, 课堂上适时把一两个问题抛给学生, 这样既可使课堂生动有趣, 又能引导学生去思考, 又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这对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三、为每一节课设计一个亮点, 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表述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多是早上第一二节课, 这个时候学生正犯困, 即使有好的开场白, 如果上课太平白无奇, 学生也容易昏昏欲睡。更别说学习到应试的方法与技能了。因此, 为每一节课设计一个亮点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讲古文《方山子传》的时候, 我设计了“方山子档案”表格:

这样一个表格类似明星的档案, 学生通过细心读课文就能完成。有任务, 且任务并不难完成,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又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 从中筛选出答案并把答案综合表述出来。

有时候语文老师会抱怨, 为什么上课的时候无论自己讲什么学生都没有响应, 或许是因为我们只注重讲, 而没有关注学生。虽然我们设立了目标, 但这个目标没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 反而让它蒙上了一层高深莫测的面纱, 因此学生就不太愿意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反如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表述问题的能力, 努力备课, 为每一节课设计一个亮点, 既有趣, 又对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虽然并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可以上得趣味性十足, 但做到根据学情设置并展示教学目标, 巧设开场白,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析文本, 为每节课设计一个亮点, 会使课堂更有趣, 而有趣的课堂会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国肖.提升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性与学生个性化发展[J].商情, 2012 (10) .

别让高中语文失去真趣味 篇9

一、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 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学生省事了, 课堂效率看似提高了, 而实际上却扼杀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干扰学生对语言功能的认识和感受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它首先具有表意性, 而我们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充分认识语言的这一基本功能并学会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方法。脍炙人口的《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 好就好在能使人观其文而听其音。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随着一个个文字再现于读者眼前, 饱含真情而富有变化的美妙旋律随着一句句诗文而萦绕于读者耳畔, 甚至能使人产生“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回味, 这种效果完全无须在阅读时放一盘琵琶乐的音像磁带来辅助实现。如果认为《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说的那些话一定要让演员表演着说出来才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那曹雪芹还算是什么语言大师呢?语言的功能就是能用文字符号来再现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现象和本质。好的课文本身就应具备使学生经过学习认识和理解其思想艺术内涵的职能。那些画蛇添足的所谓“电教”手段, 往往只能在课文内容上起到一些强化理解和记忆, 增进感染和教化的作用, 而在认识和感受语言功能方面, 却干扰了学生的视线, 使他们在眼花缭乱的声光电刺激中忽略或忘记了去体会语言本身表情达意的微妙。看似符合“直观教学”, 实则没有搞清楚语言学科的直观对象首先是语言文字这一学科特点。

三、限制学生对语言内容的联想和想象

语言本身并无直接的可感性, 它必须借助于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中介来实现语意。作家汪曾祺说过:“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 读者读了, 创作过程才算完成。”其实这个道理并不仅适用于小说。这里的“读者读了”, 是指读者根据眼前的语言符号, 调动现存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 由此及彼地联想并对自己记忆中的有关内容扩充加工, 再现或再造, 从而进入作者所精心构制的语境去玩味他的旨趣, 理解他的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联想与想象活跃与否, 就决定了人的语言感受力之高下。因为语言的内容比较模糊, 人们对文章的理解又会受到自身知识、阅历、个性、心境的影响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不同层次。所以, 用一些固定的画面去图解蕴蓄深厚而复杂的语言, 实际上等于取消了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久而久之, 会使他们的思维简单化, 导致理解力逐渐退化而丧失学习语言应有的心理素质。人常说“闭目遐思”, 而“遐思”时何以要“闭目”呢?这里头包含着一个非常值得语文教师留意的道理:人们要展开思想的羽翼, 就必须排除眼前固定模式的限制, 潜心进行自己的再创造。

四、阻碍了师生对语言的推敲

学习语文, 实际上就是学会运用语言, 恰当用词, 准确组织句子和段落的过程, 唐代诗人贾岛在文字推敲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现今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使很多描述都可以通过演示直观、方便地表达, 这就忽视了对语言的组织与推敲。总以为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所授知识, 而在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时代, 老师总会精心设计、深入思考如何用一句准确的语言描述, 一个合适的比喻, 一句有启发的笑话等等, 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 事实上比单纯的演示更能让学生铭记于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妨碍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把握和品评

我们曾指出过语言内容有模糊性, 但这并不等于否定它同时也具有准确性和精确性。认识了前者, 就有利于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地想象发挥;理解了后者, 就便于要求学生将知识掌握得准确到位。要使学生把知识掌握得准确到位, 还得在课文本身做文章。流传在中学课堂中的许多教学片, 其实并不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目的的实现上殊途同归。这是因为, 一方面有些课文内容不适合制成教学片, 另一方面有些教学片不能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本意和风格。例如《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的句子,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句中的“袅娜”和“羞涩”的意思就是任什么荷花的直观形态也表现不出来的。再如《祝福》中“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 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 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一句, 任什么高明的演员, 恐怕都不能在流出“许多眼泪”的同时, 准确地表达出句中“陪”字所包含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六、容易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多媒体课上, 学生往往被花花绿绿的课件所吸引, 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件上, 而不是课件的内容上, 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思考。我听过一位老师的课, 当然他制作的课件也很好, 学生完全被课件所吸引, 当学生需要理解课文、小组交流的时候, 有不少学生还在观察课件, 议论课件达4分钟之久, 结果这节课上得很失败, 40分钟的课用了50分钟还是仓促收场。

高中英语教学的趣味性 篇10

笔者认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就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互相配合所营造出来的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其中不乏辅佐资料以及知识的学习,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学的新鲜感

英语的新鲜感在很多时候都表现在词语的多种语义和与生活息息相关等方面。其来源于教师讲到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而对学生来说又很新的知识。例如单词change,动词名词都有”改变,变化”之意,而其中名词还有“零钱”的意思。教师讲的时候可以讲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美国有一种机器,类似我们的提款机,这种机器下面有一个标识就是change,当你把10元钱放进去,就会出来10个1元,然后让学生去大胆的猜词义(当然教师也可以拿事物做演示),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有正确的答案,而后教师又可以拓宽:在美国有一些调皮捣蛋分子,他们在这个标识change之后加了四个字母Bush,说到这时,反应快的孩子会立马说出“换布什”,又如在讲到crash的动词性时,可以提到学生比较熟悉的一句中式英语:Two car pengpeng ,one car die.然后教师问学生pengpeng是两个车怎么了,答案会有的,然后将句子改成正确的英文表述:Two car crashed,one of which broke down .这样就便于帮助学生记忆,当然这一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求教师有较新较广的知识以及敏锐的观察力。

二、英语教学的熟悉、亲切感

这种熟悉、亲切感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大部分内容,例如词汇教学中,当需要就某个词举例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举较为真实的例子,也就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或经历为例。当然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较深的认识和了解。语法教学也是这样。其目的是使学生受关注并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在亲切中加深记忆。

三、英语教学互动中的趣味性应注意

1.紧扣课文的互动。教师要有较全面简洁的指令,以便激发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英语必修2的第五单元“报纸与杂志”第43页,第四段提到中国是第三个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并且杨利伟是32个国家的太空人当中的第438位。这个时候教师可利用这个教学环节设置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并适时增加民族自豪感,或者还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这一点,只要教师善于深思,就不缺乏与学生互相讨论的话题。

2.利用语法项目搞好互动。初次教新班级的老师可以用句式:Little do I know about you,c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 introduce yourself.不知不觉间灌输本分倒装句式。以及If条件状语从句虚拟,教师可以预先备好实物----一张百元小钞和一张写着one billion dollars的白纸。预演:If I have one hundred RMB,I will go shopping.If I had one billion dollars,I would settle in north Europe.这样不需多讲,让学生直接体验虚拟语气。之后还可以再说If I hadn’t come here,I wouldn’t have known you.来体会时间差异造成的句式差异

3.高中课堂可操作的几种学生间的互动活动(warmingup)。let’s have a bet.教师须提前准备好几道T or F题目(ppt),将学生分为四组,并给所有组同等的基数分,而后让每组押分,错扣对加(每一次所押分数以已有基数分封顶)。其中建议可以根据情况,涵盖名人趣事,文史……

4.练习反应的T or F,反应最快者,可以适当奖励一点小物件以激发学生。(老师说几句文化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短句,一次一句)根据图片提示猜内容,或者是根据部分图片猜整体。这个可以预设一些词汇,算是对词汇的复习。例如学到pour的时候,可以提到cats and dogs----it rained cats and dogs.

5.在单元结束时,可以根据ppt模版编设一组全班本单元单词竞赛,就像开心辞典的模式那样,学生选择分数,而后分数背后出现相对应的词的英文解释。权当做是对一单元词汇的复习。

6.popular words.根据热门词汇的英文翻译,比方说,裸婚,炫富,屌丝,预设场景或图片,让学生去猜其中文释义。

7 . 在听力练习前,可以适当地选取激励人心的英文歌曲,听歌填词,作为热身运动。

如何增加高中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性  情感性  文学性  新闻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23-01

一、增加人文味,滋润学生心田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让这些精神同化学生,进而内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品德修养、气质个性和人际交往中获得提升。高中语文在教学内容上就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特征,很多都是人类优秀思想的成果,对高中生的品德修养、气质修为具有一定的熏陶作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学应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突出人文精神的宣传,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突出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精神洗礼。具体来说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并且把这些所谓的人文教材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内化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感悟,体会到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的整合教材和学情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精神,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

二、增加情感味,升华学生的情操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来说,其内容更具有人本性和人情味。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作者,感悟作者写作意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释放文章中的情感味道,增加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升华学生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成长和成才。课堂中,人情味的注入需要教师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并且能通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能给学生宣传某些思想情感,并且能让学生做出一定的反思和情感的内化。高中语文教材中牵涉到很多的情愫,有爱国情怀、有浓厚的亲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这些情愫的表达恰恰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人情味。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恰恰可以帮助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和感悟父亲的形象,了解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进而实现人情味的教育,实现情感的共鸣。

三、提升文学味,提高文学修养

语文课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难看出,在对文章的选择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有诗歌、有古诗词、有小说、有童话故事、有科技散文等等,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向学生讲授了不同文学载体的赏析、鉴别和创作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有效的掌握这些资料,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那他们的文学素养自然也就提高了。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高中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学习之用,通过学习的知识能进行文学创作,语文课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文学基本功夯实的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最后能让学生创作出充满文学色彩的文章,这就是说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需要高中语文课堂中给与知识的普及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四、连接新闻味,做好学习导航

对于教育教学来说,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与时俱进,特别是现代社会,社会的发展节奏迅速,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结合当先的先进理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那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应该突出自身的工具性、引导性和辅助性的作用,要有效的嫁接新闻,体现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将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仅仅的捆绑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高中语文的趣味性教学 篇12

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写作”,通俗点讲就是作文;一是“口语交际能力”,如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等等。在这一背景下,说明通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也意识到了应多增加点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片面追求分数,让教育过于功利化。

演讲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收到打动、感染听众之效,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它最重要的是“讲”;同时,一次成功的演讲,演讲者也不应忽视“演”的辅助作用。

那么如何做到让“讲”动起来?

众所周知,演讲中的“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演讲者自己,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演讲者在抒发自己的心声。如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谁都可以直接借用作为自己平时诵读的篇目,来借以抒发类似的情感;而闻一多的《我的最后一次演讲》,同为名篇,却很难让其他人直接选用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就算现今的很多演讲活动,演讲者存在着由别人撰稿,或挪用别人的材料,自己上台的情形,这种“合成”式演讲中的他,也总是努力使听众认为他表达的就是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并且努力避免给听众留下背诵别人讲稿的感觉。但是,二者相比较,在正常情况下,真正的成功仍属于自己撰稿或根据自己的经验、切身感受来组织并自己演讲的人。这就要求演讲者在注意“抒情性”的同时,不应忘记自己所承担的“宣传道理”的责任,自始至终不能忘掉身边的听众。否则,过分倾注于情感的抒发,甚至完全可以忘掉本人的“我”,忘掉听众,这是犯了演讲的大忌,即说理弱于抒情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演讲不可以抒情,而是说它是说理的辅助手段,是为了强化其感染力量的“情感催化剂”。因此,演讲者即使进入演讲的抒情高潮时也不能忘记,自己是在与听众进行“双方地位平等的思想交流”。那种在演讲中抛开说理的“主脉”而作的抒情,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在朗诵作品的感觉。

也正因为上述情况,让“讲”动起来还应不要忘记演讲的“鼓动性”。因为演讲的说理与抒情,其最终目的都在于鼓动对方,即“鼓动性”,这也是各种类型的演讲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点。无论是活动演讲、学术演讲,还是比赛演讲,论辩演讲,等等,都不例外。虽然,就其某一种具体演讲形式而言,三大特点各有侧重,但是融三大特点为一体,则是演讲和其他语言表达形式的重大区别。

由此,我们就不难对某一语言形式是否属于演讲作出判断。比如,课堂教学算不算演讲?答案是:可算,也可不算。这主要取决于老师的“表现”不同: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情绪饱满,语言生动,具有“说理性,抒情性,鼓动性”于一体的特点,从这一角度上说,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是演讲。有些教师上课则基本照本宣科,语言干巴,表情木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即使理论水平很高,也是应当划到演讲以外去的,也算不上一堂成功的课,因为起码它少了些“演”。

那么如何让“演”活起来?

上文中已提到,演讲中的“我”原则上就是现实中的“我”,如果让“演”不是违背了“讲”(讲自己)这一要求吗?其实不然。大家都知道,“演”是演员的基本功,也是一个演员的能力体现,决定了他的成就高低。影帝级演员能在各种角色之间相互转换,拿捏好各种角色的度,让自己的演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若是演讲者也像这样,则有点麻烦,演员你说他会演,他会高兴;但演讲者你说他会演,他可能听出的是另一种味道:好假、好虚,因为这种评价与演讲者的初衷相违背,达不到其“说理性”与“鼓动性”,让“抒情性”凌驾于前二者之上,没有做到“三性合一”。

如果是“纯演”,或“过度演”,它要求在所提供的场所独立于“听众席”之外,无论这块“场地”的范围多小,也与“听众席”相分离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并可以展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千年的时空跨度。所以,“演者”一进入“表演区”,就应当忘记台下(身边)的听众,而全身心地进入角色,进入角色所处的“境界”,其表演的情感处理的依据只能是脚本,基本上漠视听众的反应。正因为如此,若是“纯演”,他如果与观众(听众)作目光交流,历来被视为大忌。与之不同的是,演讲者所置身的“表演区”,哪怕是正规的舞台,与听众席之间却没有这一界限,二者本质上是一体的,演讲者常常直接从听众中走出来,直接登台演讲。即使是正规的舞台,对演讲者来说,也仅仅是为他使自己的位置更突出一些,以强化演讲效果而已罢了。因为,演讲者在演讲时与听众作适当的目光交流,不仅不会受到指责,反而会被视为演讲能力强的标志之一;甚至有经验的演讲者还能根据听众的现场反应,临时调整自己的演讲内容,以求得最佳演讲效果。

综上所述,要让演讲活起来,要让学生抓住演讲的本质,从而展开一次成功的演讲,就要注意演讲中“说理、抒情、鼓动”的完美结合和让“演”发挥它的最恰当的作用。

摘要:如何让演讲动起来?本文试着从两大方面来阐述。一是怎么样才是好的“讲”,一是如何让“演”的作用发挥得恰如其分。只有做到这二者的统一,才是一次成功的演讲。

上一篇:游戏与高职英语教学下一篇: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