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趋势(共11篇)
高中语文教学的趋势 篇1
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 正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有着许多质的不同, 只有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 才能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 实施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 造成了数学难懂、难教、难学, 这就更需要学习者经历感受、体验和思考的过程。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 才能真正懂得数学、学好数学。只有在师生、生生的合作中, 才能形成和谐的数学课堂环境, 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领悟与理解。同时, 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能使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产生碰撞, 引起思维的共振, 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主体需要的满足为其基本假设, 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对合作学习的内容、组织和过程进行充分、科学、精心的预设。
1. 精心预设, 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依据学生对的数学认知, 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 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中, 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讨论, 但要避免讨论只是优秀生的个人表演, 可以丰富探究的形式。如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写下来, 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讨论, 形成集体意见, 由小组代表发言。对于出现的问题由小组或者其他组来补充完善。针对数学课的特点, 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到黑板上板述做题过程, 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
2. 合理组织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的小组编排, 才能使合作学习顺利地进行。每一个小组之间具有同样的水平、同样的条件, 以使各个小组能够展开公平的竞争。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都应有数学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 有的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强, 有的学生对数字观察能力强, 有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强, 而有的学生则擅长交际, 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不仅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更有助于每一个组员的全面发展。研究表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由4人组成的小组在发挥小组合作效率上最有优势。
3. 教师参与其中, 适当点拨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 并适当运用点拨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深入。课堂上, 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 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学生发言时, 教师要认真听并及时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合作交流的形式可以活泼、多样, 可以设正方、反方, 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 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 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 在思维的碰撞中,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深刻, 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常会遇到一些障碍, 出现合作学习中的“冷场现象”, 出现这些情况, 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去, 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思维过程, 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 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 并适当点拨, 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抗挫能力, 引导学生在不断地争论与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和量。
例如, 在教学“圆锥曲线”一章时, 学习“椭圆”知识可用学生已学的“圆的知识”进行类比点拨, 而后续知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学习则可用已有的“椭圆”知识类比点拨。而类比导入法则是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做法, 联系旧知, 提示新知。
4. 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 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 只有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恰当时机, 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第一, 突破重点、难点。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的思维障碍, 也就是遇到教学重点、难点时, 希望同学们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这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克服“教”与“学”的难点。例如, 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 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类比等差数列的前N项, 对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方法。
第二, 梳理总结阶段的合作学习。当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时, 一般要对该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总结, 这时, 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通过互检、互评, 进行互教、互学、互帮, 最后达到查漏补缺的综合提高, 同时还可将他们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第三, 解答“开放性”知识的合作学习。为了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可在教学中安插一些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展示出来, 每个同学都可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角度, 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5.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评价, 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科学、合理的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 既是对学生合作学习取得的成绩的肯定, 也有利于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 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 还要注意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合作学习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要通过评价,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 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本人在教学《立体几何》时, 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一些简单几何体, 不管做得好与否, 都首先表扬参与的精神, 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发现和评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为具体的教学过程难易程度提供了依据。
6. 教师的反思可以深化小组合作学习深度
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 对小组合作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是否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否既面向了全体, 又照顾到了少数。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信息,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不足写成教后笔记, 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 不断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机制, 把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引向深入, 最终达到学生学会的目的。
教师反思可以通过写教学后记和教育日志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把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成功的感悟和失败及时地记录下来, 并做出简要的分析, 并积极地思考更好的教学设计, 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第一手素材、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更为合理的教学建议。教育日志可以有随笔式日志和网络日志等。随笔式日志, 可以有感而发,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能把教师的灵感及时记录下来。网络日志是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日志形式, 可以成为教师交流的平台, 可以得到更广泛的评价, 是一种新型的教师反思工具。
摘要:合作学习因其独特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本文主要就数学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建, 合作时机的恰当选择, 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以及对合作学习的科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预设,点拨
参考文献
[1]黄慧主编.新课标下的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M].教育互联, 2005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试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高中语文教学的趋势 篇2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于教学领域。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应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使其深度融合,达到促使学生认识数学本质的目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将数学抽象、枯燥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促进学生提升数学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 融合
世界各国都在流传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的融入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对高中数学教学而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使得数学的教学手段,方法、结构等都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不仅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课堂、内容紧密结合,其提供了新的平台供给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索,不仅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了解数学的本质[1]。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将会越来越紧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其强大的功能及丰富的资源都将为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不断丰富、创新教学手段,因此两者融合是必然趋势。传统高中数学课堂通常是由教师口头讲解、及习题演练为主,学生学习模式较为被动,且处于长期枯燥的理论讲解及习题练习中,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难度性有较为明显的恐慌和排斥。而将信息技术引入,将其与教学内容融合可以有效的将数学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将数学语言如符号、算式等转化为更为形象的图形、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习模式[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数学思维。例如:在几何知识(由三视图还原成实物图)的教?W中,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借助多媒体投影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事物,让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等与实物想联系,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引导学生画出三视图,在这种直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空间感。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高中数学比之初中数学要更复杂哦、范围更广,其中涉及到众多的数学概念、原理、公式,单纯的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只能提高学生对当前的问题的解答能力,学生对缺乏举一反三的思维,觉得学习数学既枯燥又困难。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要结合图形、图表等对数学知识进行解析,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作图上。而信息技术的引进能有效避免这些时间的消耗。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快速的呈现所需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将其展示,让学生更好地带入其中,提高学生学习体验感,直观的观察图形与所学内容的联系,加强理解[3]。例如:在学习函数知识(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正弦、余弦函数”图表清晰展示,通过对比有效整合两部分知识,让学生更为系统地学习三角函数知识。
此外,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对教学的实效性还体现在,将抽象概念、知识具体化,将空间为题内容化,将微观想象宏观化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使得数学教学更清晰化,提高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影响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反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其改变了数学教学的知识结构和目标,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让学生更能体会数学的魅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使高中数学教学中不断渗入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高中数学中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特殊到一般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解题思路的教学,渗透相关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和本质[4]。利用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可以更为轻松便利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利用直观的图形、动画对比帮助学生掌握各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将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融汇贯通。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知识教学时,针对函数y=Acos(ωx+φ),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其图像,并分别改变 A,ω和φ,让学生观察图形变化,加深学生印象。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存在必然趋势,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还能优化课堂教学,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趋势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 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已迫在眉睫。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本着新课程学习理论,抛弃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难、繁、偏、旧”内容与应试教育思想,逐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使之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真正学以致用。下面对高中历史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本身,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由“传授型”向“导向型”转变,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态度与情感体验;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传授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组织、引导、示范、协调的作用。
高中历史的学习并非枯燥乏味和死板,教师要建立平等友善的教学关系,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利用故事引导、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设备等辅助教学,不同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例如在学习新中国的成立时,应在观看历史短片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并总结机遇与挑战,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用历史观点解答问题,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正确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少说空话。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古代史的文化发展时,应通过多媒体艺术图片展示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学习;在学习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化时,应以史实故事导入,层层分析社会背景,培养学生不同的思考思维方式。
仅仅通过课堂来学习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不够的,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成立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话剧表演、论文答辩、论文比赛等形式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优秀生的带头作用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支持鼓励学生树立学好高中历史的信心。另外,教师要为人师表,有自己客观的评价体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不断学习进步。
高中历史学习应坚持以能力为重,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有条件的学校应开展高中历史有奖知识问答的亲子活动,鼓励学生家长一起学习并参与其中,这对学生学习来说是极大的鼓励措施。
三、多方面发展教学,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生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所具有的思想性、基础性、综合性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全方位、不同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与高中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出现偏科思想并渗透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余多接触老一辈革命军人,感性地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片段,不同程度地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在假期多参观游览历史纪念馆以及各种民俗文化,借助解说员的讲解以及历史资料等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切身感受当地历史的风起云涌。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高中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教师应鼓励支持学生学会关心时事,关注国家大事,指导、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思维解释当今社会问题,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并逐步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总之,在新形势下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应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把握科学的教学目标,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本着科学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小敏.情境教学法在高中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3(04).
从高考命题趋势谈高中历史教学 篇4
一、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力度, 夯实学科基础
新的历史课程内容标准要求, 无论初高中课标, 都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 注意减少艰深的历史理念和概念, 体现时代性特点, 增加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以及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在内容标准中, 对历史知识的内容按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提出能力要求。而在高考实践中, 识记、理解和运用的分数权重一般是按70%、20%、10%来分配的。这就是说, 无论你怎么考, 识记的分量都是最大的。所以, 在教学上, 我们首先应该把重心内容放在识记内容上, 而不是理解和运用内容上, 否则就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了。识记内容如何分辨?看课标说明就一目了然。识记内容如何教?那就各有各法了, 因人而异。拿中国古代史来说, 应以精讲为主, 然后给学生自学互考 (学生在快速复习的基础上, 以一桌两人, 或左右两人, 或前后两人, 利用自习或晚自习时间口头上互相提问、考查, 很多考生反映这个方法效果很好) 。针对这样的识记内容, 教师只需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就行, 要求是:时间要紧凑 (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就可以把中国古代史需要识记的内容复习一遍) 。需要注意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一定要精确识记, 不能含糊, 特别是有一定相似性的年份和人物。
二、对历史概念或结论, 要善于求事实摆事例, 不能人云亦云, 囫囵吞枣
在以前的历史教材中, 对很多历史现象, 不管是经济的还是文化的, 多是概念式、结论式的叙述, 缺少具体的事例或细节的支撑, 结果真正到了考试的时候, 稍微考得具体一些的, 不仅学生傻眼了, 甚至连教师也傻眼了, 因为对于诸如此类的题目, 连教师都解答不了。
例1: (2008年全国卷Ⅰ·14) 洋务运动时期, 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 察其利病, 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 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D.耶松船厂
学生一看这题目, 全傻了, 大部丢分。为什么呢?原来教材里“洋务运动”自然是重点介绍的内容, 学生也重点复习了, 也知道在这期间, 企业有几种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 如“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 但往往只给出结论, 却缺乏具体事例, 学生也就无法对号入座。如果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史实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教材也提供了一定的事例, 相信这只是一个小问题了。
同样的例子还有如 (2008年全国卷Ⅰ·23)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 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 这一评论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 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 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 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 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很多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摸头抓脑, 无从下手。其实, 只要认真审题, 再仔细看看四个答案中的表述就可以知道, 前三个跟抗日有关, 后一个与西方列强在我国享有特权有关。正是因为这些特权的存在, 才导致我们与西方列强不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往。只有废除了这些特权, 我们与他们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对待、和平相处, 才能开辟或进入一个新的纪元。明白了这些, 答案不点自明。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 我们认为, 作为历史教师, 在讲述有关史实、概念或结论的时候一定不能照本宣科, 一笔带过, 让学生也跟着囫囵吞枣。一定要对这些概念、结论等, 能找事实找事实, 能找事例找事例, 只有这样才能披沙拣金, 避免自以为是。
三、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 培养论从史出历史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历史课程, 特别是对那些大面积的历史基础知识喜欢采取死记硬背的办法, 当然对很多基础知识死记硬背并不是不好, 但只知死记不知活用就不好。
(2009年全国卷Ⅰ·19) 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 《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 初不以为重, 主在引敌深入, 使其兵力分散, 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D.平型关战役
要准确作答本题, 必须对这四大战役的性质有清楚的认识。A.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 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 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 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 前后共历时3个月, 最后上海沦陷。此战应属防御战。B.百团大战。1940年秋, 在八路军总部的指挥下, 我八路军及地方武装组织近100个团的力量在上千公里的战线上对正太线为主的交通线及沿线据点等进行大范围的破袭。这应该属于破袭战。D.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中旬, 在山西平型关,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的指挥下, 对日军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的一次漂亮的伏击战。此三战役显然不符合题义要求。那“C.台儿庄战役”符不符合呢?有人认为:“游击战,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 这是共产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经常使用的战略, 答案怎能是台儿庄战役?”应该说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原因有二, 一是对“游击战”概念理解太过机械。片面认为, 游击战只是弱势一方游走在山野间的一种机动灵活的战术, 像台儿庄战役类的综合性战役是不会运用的。二是没有认真研究台儿庄战役的具体情况和有关文献。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国民政府国防部史政局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记载:第五战区制定的台儿庄作战计划为:一、命孙连仲第二集团军的三个师沿运河布防, 并固守台儿庄;二、命汤恩伯第二十军团三个军让开津浦正面, 诱敌深入, 待日军主力进到台儿庄时, 即潜进南下拊敌之背, 协同孙连仲集团军将日军包围并歼灭之。在此作战计划的指导下, 李宗仁让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 第二十军团团长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 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 诱敌深入, 待机破敌。
因此, 尽管日军进攻台儿庄是主动进攻的大规模军事行为, 但中国军队方面也采取了对日军主动进攻的作战方式, 并不是消极防御。在进攻日军过程中, 也采取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式, 与阵地防御战相结合, 最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成为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另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亦有类似的作战指导思想记载。由此可见, 台儿庄战役存在“引敌深入”的作战计划。既然有如此这般的作战计划与作战行动, 我们就不难判断, 选择C答案是有根据的。
所以, 在历史学习、备考中, 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 在熟读熟记的基础上, 要善于整合教材知识, 强化史料教学, 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 培养论从史出历史学习习惯, 加强学生历史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发散性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四、努力拓展学习渠道, 全面提高学习和应试能力
高中学生光在课堂上学习历史知识, 不管是从拓展知识层面、开阔视野, 还是从应试能力培养上都是不够的, 有局限的。我们知道,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著名的栏目叫“百家讲坛”, 聘请了很多知名学者、专家对包括历史在内的很多专题作讲座。他们那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风趣的语言都给观众以高级的精神文化享受。教师不妨把一些优秀的内容和节目推荐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或课后看看、听听, 这对于扩展学生视野, 启迪他们的思想, 甚至结合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感受参加高考应试都是有好处的。其他如新浪的“读书文史”也是值得阅读的。
总之, 高考中的历史学科命题趋势, 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适应新课改的理念, 转换教学思想, 更新教学观念, 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对学生在强化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培养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和提高历史素养的基础上, 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开创出历史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桂俊.从200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反思高中教学[J].历史教学, 2008 (17) .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篇5
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又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的世纪 , 为了培养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所需求的新型人才,各国都对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 , 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文化互异、具体课程改革的实践情况纷繁复杂 , 但通过分析各国课程改革的这些主要方面的基本情况,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改革思路和基本趋势。
一、高中课程目标的改革及趋势
高中课程目标反映了上位的宏观教育目的 , 也折射出人们对高中阶段学校教育性质的认识和定位。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 , 担负着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 为学生日后步入成人社会而承担起个人的生活责任作准备的重任。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 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才能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为此 , 高中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能积极参与和奉献于职业和公民生活的有责任感的人 , 要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感的全面发展;通过接受高中教育 , 学生要具备灵活处理各种信息、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并创造性进行工作的能力 , 要善于发现、探求和使用新知识 , 能批判性地思考 , 会检验事实及其相互关系 , 善于在学习中更多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 , 高中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责任感 , 还要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交流能力。
高中教育的上述目的和任务基本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在具体的课程目标方面 , 由于各国高中教育发展的背景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各异 , 因此在高中课程目标的改革方面也存在些许的差异。尽管如此 , 考察主要国家高中课程目标的设置 , 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国家在高中课程目标的改革方面有如下趋势 :
高中语文教学的趋势 篇6
高类学生期刊,是指以高中学生为读者对象、以高中教育中各学科知识为内容特色、与高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期刊,同时也是我国教辅期刊中一个很重要的类型。据统计,近5年来,在期刊总印数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教辅类期刊的发行量占到其中的1/5;目前月发行总量在25万册以上的140种期刊中,教辅类期刊约占一半。发行量过百万份的期刊,39%为教育类杂志,综合类杂志和政经类杂志分别占35%和26%。可见,教辅类期刊已经成为支撑期刊发行数量和发行种类的基石。
目前,高中类学生期刊总量不到100种,除部分靠系统发行外,绝大部分是从一开始就自发走市场,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这类期刊中比较知名的主要有:《求学》(由广西新闻出版局主管,广西出版杂志社主办。该刊致力于全面系统地推介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全面指导高考,并以其丰富翔实的资讯和权威实用的指导赢得了广大高中生读者及其家长、老师的青睐和喝彩。现有《求学》文理版、作文和考研版等四个品种。)、《高中生》(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教育报刊社主办。自创刊之初,它便是中国第一本用高中生命名的学生期刊,其广告词是“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其宗旨是“知心朋友,兴趣伙伴,课程辅导,高考必读”,内容上针对性比较强。)、《高校招生》(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中国高校招生研究会主办。该刊以宣传国家高考招生政策;介紹国内招生院校及其专业,指导考生填报志愿;传授应试策略和技巧,解答考生及家长的报考疑虑等为主要内容。读者定位主要是高三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各级招办、中学。),等等。
随着高考政策的不断改革,高考试题的不断调整,以及社会发展潮流对高中生身心和需求变化的影响。高中类学生期刊的发展境况较之以往也大有不同。因此,对于当前高中类学生期刊面临着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等问题,期刊人很有必要对此作出整体的把握和评价。
一、课改对高中类学生期刊提出的新要求
高中新课程实验于2004年启动,高中新课改有以下几个特点:从线型结构转向模块分割;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持续三年建立“成长记录”;增加了探究性课题。对高中类学生期刊而言,以下三个方面尤其需要重视。1办刊的思路要调整,跟上新的要求。就编辑而言,要主动领悟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落实学习新教材的内容,争取把刊物定好位。2以学科内容为主的刊物,要能紧紧跟上新课程的需要,不搞题海战术,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学生刊物应该是新课程改革形式下新教材的一种课外的、有益的、积极的补充。它要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并且能引领时代的潮流。
此外,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高中师生的阅读需求也相应有较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需要涉足新的阅读领域。过去,教师书架上的书大多是考王、考霸、考典等习题集,而现在,教师的书桌要摆上相关学科的书籍。除了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术外,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教师要寻找、开发、制作教学资源和资料,没有广泛的阅读根本无从谈起。新课程对教师阅读提出更高的要求,阅读会成为高中教师的必修课,阅读将使教师走进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高中生的阅读现状呈现自主性和多样性。为了应对高考作文题目出题题材日益广泛、灵活的趋势,当前高中生的阅读面也相应要拓展,加之高中生青春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得当前高中生在课外阅读读物方面呈现出五个主要类型,即青春流行类、网络小说类、轻松休闲类、文摘类和哲理性、励志类。
由此,对高中类学生期刊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其一,针对教师,高中类学生期刊应该能成为教师的帮手,起到第二教参的作用。在试题的设计上要有比较详细的解析过程,答案须具体明了。课外延伸阅读能补充教材的不足。其二,针对学生,高中学生类期刊要尽量把握高中学生的四个心理。一是应试心理;二是叛逆心理;三是补偿心理;四是消遣心理。
二、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对高中类学生期刊的影响
2009年4月,为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提供具体方向和措施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已经制定完成。其对高中类学生期刊的影响主要有:1应加强公益性的宣传和报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2部分高中类学生期刊的发行目前主要依靠的是行政命令,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后,将面临脱离系统优势、走向市场的一个现实问题,研究走市场迫在眉睫。3可以考虑几大刊物联手,成立集团或上市,也可开发新的能适应市场的品种,增强竞争力。
三、先进期刊理念对高中学生类刊物的指导
任何时代的期刊均有自己的办刊理念,而先进的期刊理念往往是引领期刊进步和发展的指南针。
1构建期刊质量管理新体系
这是从宏观上把握期刊质量的管理办法。有专家曾指出,期刊具有“双重性”特征。一方面,期刊是意识形态内容的物质载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另一方面,期刊是一种物品,具有商品属性。期刊的双重属性直接决定期刊的质量特性及其质量管理。
2以受众为本位的期刊编辑理念
以受众为本位的期刊理念可以更进一步地细分期刊类型,它包括市场定位、内容、价值取向、文本风格等。
第一,期刊的定位是要在细分市场上认清自己,做自己最擅长的那一块,把它做精做足,做大做强;第二,期刊要始终把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要与读者一起成长;第三,期刊要以人性化为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体贴人、关心人、爱护人,远离媒体的话语专横,用精心和坦诚来增进读者对期刊的忠诚度;第四,期刊要发出独立的声音,不断给读者输送新的生活理念。
3期刊的封面设计理念
期刊的封面是期刊的第一面孔,是重要卖点。它不仅具有独立的观赏性和与内文的互利性,而且以特殊的封面语言诠释了期刊的定位与内容精华。
第一,要具有设计意识;第二,要强调视觉冲击力;第三,应该体现和融入期刊的整体形象设计系统之中;第四,应该追求体现期刊个性的创新;第五,必须形成充足的信息占有;第六,要体现人本主义的思想,体现关心人、尊重自然的理念,强调可持续发展。
4期刊营销理念
《读者》的营销理念可概括为:1人性化的编印发管理模式。2开展公益活动,提供了杂志与读者的互动平台。3个性化细节的征订工作。高中类学生期刊可以从中借鉴并转化为己所用的理念是:1要建立学生刊的质量管理体系;2研究学生群体,以受众为本位,开门办刊;3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封面、内页设计特色;4针对学生刊市场,逐步琢磨出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刊营销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的趋势 篇7
一、教师要找准教材切入口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课,是在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所提到的世界政局多极化趋势这一专题中的最后一部分,它与之前的《美苏争锋》以及《新兴力量的崛起》这两课一起,共同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趋势展示了出来。在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一超多强”这一重点 内容切入。教 材在对这 一部分的内容进行编写的时候是按照大国或是大国集团自身实力的增长而平行开展的,而“一超”对整个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具体影响与各个“级”在国际事务中所起到的相互制约的作用并未言明。且书中所提供的史实资料过于简单笼统,资料之间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部分学生也表示书中没有可以帮助理解学习的资料,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一定的掌握后,教师可以从科索沃战争切入这一节课的教学。因为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世界中多方博弈所收到的结果以及该结果对于参战国以及他国的影响等都可以将美国在冷战后想要建立“单极世界”的想法以及国际社会对此的强烈反对清晰地体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单极化的格局已经开始威胁世界和平。另外,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科索沃战争对于他们是比较陌生的,从这里入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对问题链设计进行优化
教师找到教材的切入口之后,要先对问题链进行优化来确定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所应树立的基本思路,并要寻找到合适的资料来构成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是这一节内容的重点,教师可以在授课开始时设置相应的问题,如:“国际格局的走向是多极化还是单极化?”“怎样使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并防止单极化的出现?”第一个问题从单极化的问题着手,找出矛盾冲突,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索;第二个问题强调的是要学以致用,这一问题需要学生结合大量的史实进行相应的总结。
1.导入阶段。在导入新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 借助多媒体工具,通过展示与科索沃战争背景的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从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角度对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的实际战略意图进行分析。
2.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可以对学生展示出国际社会中各方对这次的科索沃战争所持有的不同态度,帮助学生对比多极化的实质即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如教师可以找一些俄罗斯谴责北约行动的相关资料,并据此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学生了 解1991年之后俄罗斯的领导人所追求的外交目标以及因此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感受在艰难转型的过程中俄罗斯人民坚持的民族主义情怀,并通过感受民族主义来加深对多极化趋势的了解。
三、教师还应使自身的课堂追问水平得到提升
这里所说的课堂提问,是指学生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回答出来后,教师再对 学生进行 具有一定 针对性的“二次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再一次的激活,对问题有更深一步的探究,从而使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例如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追问“北约成立于什么时候,为什么成立?冷战结束后华 约解散,北约的结果是什么,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所具有的职能是否发生变化?”这样追问可以使学生明确在科索沃战争中,由于美国的干预,北约变成了具有干预性以及进攻性的军事集团。这样的追问可以使学生加强所学到的知识的联系,认识到北约是美国用来推行其霸权主义的工具,在史实中了解国际关系的变幻。
四、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的趋势 篇8
1.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达成一种为升学而学习的共识, 学生机械的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 将知识点记忆得很牢固, 但是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得学生空有知识, 却无法创新。高中化学涵盖了丰富的知识, 涉及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以及大量实验。高中化学的学习就需要学生有效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识, 而不是为了升学而将重点知识灌输给学生。新课程改革之后, 传统的教学观念也随之改变, 教师教学中应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无机化学新教程教学的现状
无机化学, 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是生物、食品以及环境工程的基础, 无机化学的学习是高中化学的重要课题。其主要课程包括物质结构、化学元素、化学平衡等, 对于教学来说相对比较枯燥, 教师教学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条主线出发, 讲解知识点, 让学生死记硬背, 让学生难以从本质理解, 缺乏灵活的创新教学技巧。
3.有机化学新教程教学现状
有机化学相对于无机化学来说, 内容更加有趣独特, 各种化学物质的组成也比无机化学中的物质组成复杂, 化学反应更加奇特, 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难度也有所增加。教师教学对新教程理念的理解不同, 对有机化学的教学也采用传统式的以教为主的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 难以理解和记忆, 将几种相似的有机物组成、性能与作用等混淆记忆。有机化学在生产工业中的实用性更强, 高中化学新教程的实施更加重视有机化学的教学。
4.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高中化学新教程涉及丰富实验素材和方案, 更加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但是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教师在新教程的实验教学时通常将学生带到实验室, 讲解实验步骤之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学生在实验课程中, 由于没有专业的知识, 对于实验的不同结果没有清晰的分辨能力, 往往觉得将实验做完, 课程便顺利结束。不去思考实验的本质和原理的产生, 进而无法发散思维, 运用到实际应用中。
二、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
1.多媒体教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数字化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的用于教育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枯燥乏味、内容单调的缺陷。由于化学是理工科学科, 教师习惯于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再加上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制作需要花很多时间, 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之时, 欠缺一定的专业知识, 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的优势发挥, 反而让学生觉得多媒体展示的知识很少、很快, 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促使教师需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 将板书好多媒体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将一些用板书难以解释的问题, 用图片展示出来, 并且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置入丰富的课外知识, 增长学生见识。用一些发人深思的图片, 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教学的发展趋势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 可以生动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引导者, 是学生对求知欲望的表现, 学生对一件事物充满兴趣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和创新, 教师教学充分利用这一特性, 创新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要怎样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为教师研究的也重要课题。例如在讲解有机化学的取代反应时, 可以利用有趣的视频展示取代反应的本质, 或者利用教学模具展示化学反应方程式,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奇特所在, 进而启发学生思考。
3.互动式教学的趋势
社会科学发展迅速, 培养创新能力新人才迫在眉睫。传统教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 越来越不适应新人才的培养方式, 新的教程应该向着互动式教学方向发展, 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共同达到新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适当的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如增加讨论课题, 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积极性。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之后, 可以对问题以竞赛的方式来抢答,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 评定成绩。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完成课程目标。
三、总结
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新课改之后, 学生学习的任务明显加重, 教师面对新教程的内容改编, 在教学设计方面也变得困难重重。高中面对升学和学习任务的双重压力, 学生学习越来越紧张化。为了是学生轻松的接受知识,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教师在教学改革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和创新, 设计出多彩多样的教学方案,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营造和谐有趣的教学环境。因此,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引入, 教师教学还会向更多样化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婕.高校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思路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季刊) , 2011, 6 (2) .
[2]孙宾宾, 王芳宁.高职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和改革探讨[J].甘肃科技, 2008, 24 (7) .
高中语文教学的趋势 篇9
1 职业高中计算机现状
1.1 教学目标不科学
当前, 我国诸多职业高中之所以增设计算机这一课程, 其目标即普及计算机知识。此种教学方式过分强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 却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育, 如此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自然无法得到较好地提升。在此种不恰当教学目标的影响下, 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学习时便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最终造成学生于计算机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1.2 老师计算机水平低下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技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 社会对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就目前而言, 我国许多职业高中的计算机老师所拥有计算机知识并不是特别丰富。与此同时, 其计算机水平也无法较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计算机教学需求。
1.3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使用计算机的频率比较低, 加之其生活中闲暇时间被各式各样的学习计划占据了, 所以其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也随之降低。此外, 职业高中计算机老师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学生于计算机课堂里学到的基本上是老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 鲜少有自己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 导致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2 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发展趋势研究
2.1 以创新为引领, 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注重创新的时代, 为更好适应社会及时代的需要, 各职业高中理应以创新为引领, 切实转变自身教学理念, 为社会培育更多创新性高素质人才。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 各职业高中计算机老师理应努力进行教学方式及评估标准等诸多方面的创新, 让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2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其学习兴趣
兴趣的高低对于职业高中计算机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各职业高中计算机老师们理应给予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应有的重视。众所周知, 中学生所具有的独立意识特别强, 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加之学生于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作用, 所以各职业高中计算机老师在实施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兴趣为引导, 借助学生个性发展中所具有的正面因素, 通过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竞争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2.3 注重主导作用, 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职业高中计算机老师系计算机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而言具有决定性作用, 所以各职业高中计算机老师理应采取诸多恰当的措施,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一, 各职业高中计算机老师理应努力增强自身文化修养, 言传身教, 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 激励学生;其二, 鉴于计算机知识更新特别快, 因此各职业高中计算机老师理应对当下的计算机发展及应用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以较好地对自己的知识实施更新, 防止自身教学和社会脱节现象的出现。此外, 学校还应定期举办计算机教学培训, 拓宽计算机老师的知识面, 以更好地提高其综合素质。
2.4 重视实践作用, 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对实践操作特别看重的课程, 因此教师理应在学生熟悉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以更好地发现其计算机学习存在的问题, 随后借助解决问题, 切实提升其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对于理论教学, 教师可选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实施教学, 借助边讲边演示的新型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至于上机教学, 老师们可以选用独立研究及小组合作的全新教学方法, 让学生们自己对问题展开分析及解决, 以有效提高其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结语
总而言之, 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好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各职业高中计算机老师理应以计算机教学独有特性为依据, 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以更好地提高其综合素质。
摘要:笔者从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现状出发, 对当前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单分析, 并对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趋势展开详细的研究, 希望可以为今后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闫森.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 2014 (62) .
高中语文教学的趋势 篇10
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中学业评价的优良做法, 结合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 探索和形成能够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学业评价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评价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现代教育评价中心从欧洲转移至美国, 美国高中学业评价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并取得了积极的效应, 引起了正力行高中教育改革的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试图深入探讨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的发展特点, 以期为我国高中教育评价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一、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的发展趋势
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的完善是在其教育评价发展和进步的结果。美国教育评价先后经历了桑代克的心理和社会测量学理论影响时期、泰勒的描述性评价时代、斯泰克的判断和描述评价阶段, 以及顾巴和林肯的回应、协商和共同构建评价的时代。美国学生学业评价理论构建的发展和实践深受教育评价改革创新的影响。回顾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的发展历程, 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 价值取向的人本化和研究取向的情境化
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的人本化主要是指从原来的重视教育评价指标的改良、教育评价者的知识素养的提升和教育评价方法的标准化等方面, 逐渐重视评价对象的权益和需要, 即学生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指向的价值判断。20世纪的美国教育注重测量的标准化和目标的合理化, 如泰勒的教育评价改革、布鲁纳的教育改革, 但到了20世纪后期, 被评价者的价值判断和合理需求逐渐受到关注, 高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人本化取向不断体现在美国教育改革和实践中。2001年, 美国评价基金委员会出版了《知道学生所知道的:教育评定的科学与设计》[1], 认为评价是参与评价和相关评价的群体或个人对评价对象的共同协商、对话和交流的过程, 重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需要和价值评判。2009年, 奥巴马政府针对《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 (NCLB) 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系列教育改革建议, 其中强调改进责任机制, 注重学生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改革数学和科学学业评价标准, 使学生能够持续在校学习直至毕业, 而不是仅仅为了分数惩罚他们。[2]在教育评价上, 致力于实现“孩子们的教育不应由他们父母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决定”的理念。[3]并且强调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个人的责任, 不仅要对自己负责, 还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认为“每一个美国人都应该拥有高中以上文凭, 高中辍学不应该是人生选择之一, 这不仅是自暴自弃, 也是对国家的放弃”。美国高中在学业评价上, 逐渐重视学生的差异, 还专门对有学习障碍学生的学业成就考试作出了具体规定, 制订了详细的一系列适应性政策。2010年后, 美国以“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理念颁布了《共同核心州立标准》, 并研发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方案。[4]
另者, 美国高中教育评价的研究趋向还呈现情境化, 学生的学业评价逐渐打破全国性标准化考试、学术性向测验或大学入学考试成绩等单一的评价方式, 发展出在特定情境中对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和创新程度的学业评价形式。尤其是《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出台, 掀起了一场深刻的评价改革运动, 促使美国教育专家们纷纷尝试进行另类评价的探索。另类评价突破了传统评价的静态性和确定性, 关注学生在评价情境中如何精确的、主动应用所学知识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评价情景尽量接近效标情景———真实的生活。[5]在实践教学中, 开发出的真实评价、表现性评价、另类评价等等学业评价方式, 其目的都在于设计出避开标准化、多项选择测验而采用与期望的行为密切配合并发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这样, 学生既知道理论知识, 也能发挥知识的现实效用和未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如美国高中《AP生物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实验课程的开设, 希望学生通过系统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观察、记录、设计、操作、释疑、统计、分析等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技能及问题意识、科学意识、技术钻研意识、文献查阅意识。此外, 还需遵循严谨周密的科学研究过程, 即调查研究、形成假设、验证假设等。[6]
(二) 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和评价指标的系统化
美国学生学业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和指标的系统化主要体现在美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指标变化上, 学生的学业成就考试严格与课程内容相匹配, 表现在测试项目的编制、审查和报告上。这种评价的“有的放矢”局面经过一段改革探索的过程, 基于传统教育评价理念的美国高中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是采用常模的方法, 确定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这样整个学生学业评价等级呈现正态分布, 但对于学生个体持续发展来说, 只有与他人的比较, 没有明确的个体目标。现代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研究者们认为, 发现有“多好 (达到目标的程度) ”比发现有“多少 (明确在团体中的地位) ”对学生的发展更有价值。[7]制定内容领域明确、清晰的课程标准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 对于美国历届政府, 都任命组成一个专门机构或委员会针对高中的核心课程和最低限度的学科标准进行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美国综合高中的学生学业评价与美国的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核心课程的标准规定了各门学科均需实现的共同培养目标, 是高中生必备的综合技能, 具有指导学业评价的功能。这也顺应了全球化经济竞争背景下,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 高中教育不仅要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 而且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其中以美国纽约州和马里兰州为代表的地方州教育部经过多年的探索, 制定和实施了系统的核心课程目标, 并在学生学业评价中, 努力将每一条学习目标具体落实到课业考核当中, 使评价能够全面、准确地检查出每个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 从而制定出适合学生个人发展的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核心课程的目标不仅体现在统帅作用, 还体现出系统性特征, 整个课程目标制定全面、严密, 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系统。目标的阐述从一般到具体, 不但确定了高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领域, 而且还为评价的实施提供了详细的参照标准。[8]
(三) 评价取向的应用性和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评价取向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美国高中学业评价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更关注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上。一方面, 鼓励高中生自愿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 这样使家长、校长和老师真正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阅读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 设置更为宽泛和有意义的目标, 包括毕业和高中后教育的成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建立更加清晰透明的量度来控制变革以及辨别出成功的高中教育。美国国会在1993年10月颁布了《从学校到就业法案》, 要求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必须同学生的就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全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9]自此, 美国各州的综合高中对课程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开发, 除了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体育与健康等核心课程, 还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和综合教育计划。这些既能够支持学生学术进一步深造, 又能紧密贴近现实生活和实践, 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大学和社区学院通过与高中合作开设部分以职业导向为主的双学分课程, 为社区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 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10]
评价模式呈现出打破原有的单一考试类型, 发展出多样的考核手段和方式, 设计出多元的高中学生学业评价模式。美国高中遵循不同的学科特点, 科学综合组合能客观而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追求知识内涵和智慧的生成的多种评价方式。在加强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学业成就考核和考 试改革外, 学校尝试使用叙事评价、档案袋评价法以及自我评价和互评结合等评价方式, 实现个体的身心发展和自我完善, 提升学生学业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评价模式分为总结性评价模式、临时性评价模式、形成性评价模式。[11]美国高中在使用学生学习结果与课程目标相对照的学业评价模式同时, 发挥诊断与改进学生学业相应的评价方式, 重视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的体验和经历, 提倡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构建学业评价的意义, 形成交流和对话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综合运用量性和质性、过程和目的统一的评价方式。
(四) 评价机构的中立化和评价评估的标准化
美国学生学业评价是由得到学校、社会和政府认可的社会中介组织, 根据恰当的标准进行评估。评价机构的成员除了教师、家长、地方教育部成员和考试签约商外, 还有内容顾问委员会、公平性/敏感性审查委员会、范围标定委员会和标准设定委员会等参与。参与委员会在地方州范围内选拔, 代表着文化的多样性, 并经过严格训练, 从不同侧面对所有试题和评价材料进行检测。[12]美国高中学生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一致性, 研发的评估程序和工具主要从四个维度, 即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知识样本平衡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以保证评价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如美国的NAEP已周期性地对美国中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写作、美国历史、公民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了全面的测试, 收集的数据已运用于美国教育改革和政策出台的重要参考依据。
美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 不断营造教育拨款和学业评价结果相联系的“问责文化”, 推动学生学业评价的标准化。1998年美国教育部与科学教育国家委员会提出, “评价应对与课程标准相一致, 且应当基于课程标准提供关于学生学业成功的持续的、一致的信息, 应当把评价、课程与教学的一致性作为州、社区、学校努力实现有挑战性课程标准的一项关键性指标。”2002年, 美国国家标准研究会公布了《学生评价标准》, 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专业化要求。2009年, 美国联邦政府进一步以政府资助方式推动全国阅读和数学考试标准的出台。2010年, 美国颁布共同核心州立标准, 运用财政杠杆促使各州采纳, 并竞标形式开发新一代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系统, 拟在2014~2015学年正式启动使用。[13]
二、对我国高中学业评价发展的启示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高中学业评价的变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和教育改革的重点。自2006年崔允漷从评价范式转移的宏大视角描述出我国中小学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处于十字路口景象后, 我国教育评价领域的研究者们对中小学学业评价的研究日趋火热, 分别从评价主体、评价模式、评价指标和评价理念, 以及元评价的角度去探讨中小学生学业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这期间我国研究者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但有关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构建较为薄弱, 研究的概括化和具体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当今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突飞猛进之时, 我国高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和发展应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的成功做法, 结合我国高中教育的实践需要进行改善和创新, 科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高中阶段的教育质量, 进一步满足我国建设和发展的人才需要。因此, 借鉴美国这一教育强国的高中学业评价的有益经验, 对我国高中学业评价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深入探讨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的发展特点, 发现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模式的发展主要与其学业评价思想和理念的创新息息相关, 评价的中立和标准化主要受其高中学业评价组织和机制运行方式的影响, 评价取向的应用性和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加强了高中学业评价的作用范围。
(一) 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观冲突, 树 立科学的高中学业评价思想和理念
纵观美国高中学业评价理念的革新和发展历程, 我们发现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的具体实现的主要途径, 不同形式的评价行为背后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理念, 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思想和理念, 首先要从学业评价价值观的澄清和改进入手。
在当今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 高中学业评价一方面需要满足个体个性的充分发展, 一方面需要满足社会和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教育这种社会现象, 它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培养人, 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而人总是社会的人, 个人的发展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 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14]学业评价改革发展有两种最基本的、性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不断左右其发展, 一种称为“个人本位价值观”, 一种是“社会本位价值观”。前者关注个体的自由、自主发展, 在学生学业评价目的上主张评价促进学生个体的自由、和谐和完善的成长和发展;评价指标较为多元, 难以标准化;评价内容较关注个体的进步, 忽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注重受评价者的自我评估作用, 消弱了社会评价和评价者评价的主导作用。后者关注教育是否满足社会需要和发展, 追求教育的社会价值, 在学生学业评价上主张学生的学习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 为经济发展服务, 评价指标较为统一, 但忽视受评价者的自我评定, 忽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较为单一地反映个体的学业发展。
合理调和两种教育观指导下的高中学业评价观的冲突, 显得日益重要。我国高中学业评价的科学理念需要建立在深刻领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三者关系基础上, 从教育评价功能看, 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统一发展、客观全面反映学生学业成就为目标, 兼顾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多元个体的价值判断, 科学合理运用质性和量化评估指标, 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 多方参与, 统一标准, 建立完善的高中学业 评价组织和机制
我国高中教育评价组织集中于教育行政部门, 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分实现了任务分工和责任划分, 评价标准较为统一, 评价技能日益标准化, 评价信息公开透明化, 但评价仍不能满足客观全面评估学生学业水平和成就的目的。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估和升学选拔的业务量会大为增多, 为了减轻教育行政部门的负担, 以及防止教育腐败现象的出现, 另一方面, 为了打破“忽视学业水平评估, 偏重高考等选拔性评价”的怪圈, 需提倡提倡和鼓励专业评估中介机构的成立, 负责不同水平和不同范围的学业评价命题、组织和实施。积极引进国际上权威测评组织的测评方式和运行机制, 形成具有中立特征、多方参与的高水平测评中介机构。
高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常由于缺乏相应的参考标准而无法操作, 由此造成考试和评价的“形式化”和“程序化”的现实困境。借鉴美国的教育评价机制的运行, 无论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中介机构的学业评估均需遵循一定的标准。我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还存在着考试性质、考试科目与功能定位均不统一的问题, 需要教育部统一明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核的标准。[15]另一方面, 对于升学选拔性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应着力进行高中知识和技能标准的适度性研究和常模开发, 建立动态管理体系, 形成较为灵活多样的结构化评价方式。教育部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大学入学考试进行评估, 实行“问责文化”, 采用财政资助等经济手段进行刺激和促进, 实现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功能, 提升测评质量和公平性。
(三) 重视形成性评价, 拓宽高中学业评价的作 用范围和途径方法
学业评价的本质是旨在把握学生学习状态, 并促进其“学力”形成的“形成性评价”。[16]目前, 高考成绩依然是我国大学新生录用的评价标准主要依据, 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视度不够, 只是作为参考分数。有研究者统计发现, 学业水平考试的效用与高考成绩分数相比, 具有“不对称”可比性, 不能对学生的升学就业产生攸关的利益冲突。[17]我国高中教育评价的作用范围有限, 需要突破以高考为目标的终结性测评, 发挥其他过程性测评的效用, 亟需吸取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和平时阶段性通过考试的同等重要的有效做法, 增强形成性评价绩效分数的权威性和应用性。
重视过程性、阶段性的学业评价会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美国学生比同学段中国学生要参加的学业测试类型、次数和级别有过之而不及, 并且呈现意义在强化、频度在增加、级别在提高的趋势。学生自行决定考试的次数和时间, 所有过程性考试都会对升学产生影响, 尤其是同种考试中成绩最好的一次, 并且重视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即个人的特长、参加社区的活动和课外活动表现等, 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成就。在拓宽高中阶段评价作用范围的同时, 需创造多种途径使高中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业评估, 在确定核心必修课程的情况下, 提供一定量的指导性的选修课程, 建立同等考评难度下灵活多样的评价表征方式的测试项目, 如喜欢文学的学生可以选择有关的学文本, 喜欢物理的学生, 可以选择有关物理的文本参与考评。同时, 在重视标准化的测评手段开发研制的情况下, 注重测试的开放性, 设置测试题型的多样, 以及关注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境的联系性。实践证明, 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高中生学业评价能促进学生自主调节学习, 激发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的积极性。
摘要:高中学业评价的改革是我国各种类型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借鉴发达国家高中学业评价的有效做法是完善我国高中学业评价标准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美国高中学业评价发展的深入了解, 发现其呈现以下趋势:价值取向的人本化和研究取向的情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和评价指标的系统化、评价取向的应用性和评价模式的多元化、评价机构的中立化和评价评估的标准化。这些发展趋势对我国当前高中学业评价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篇11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竞争正愈演愈烈,世界各国已陆续将信息技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并加以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高中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阶段,其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自然更为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普及,有关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往哪个方向发展,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等诸多环节应当如何改革,已成为一个不得不加以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重要作用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单纯性的信息技术教育,也不是以研究开发信息技术为目的的科研教育。而是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构成内容,其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教育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推动了高中教育的长远发展。
第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应用于高中各学科教学当中,信息技术教育是所有教师的任务,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工作。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1.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其根本要求是强化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坚持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这样的目标要想得到实现,其突破点就是要对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加以转变,集中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要我学”的模式将会彻底被“我要学”替代。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取使用对应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让教学氛围更加轻松与和谐。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升,加上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及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就能够得到尽可能多地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积极表达看法和意见,让学习在自主的过程中进行并完成。
其次,“学信息”将会被“用信息”所替代,这也就是通常意义下所说的学以致用。其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正确并积极地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对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尝试把课本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当中。
最后,“权威教学”的模式将会被“合作学习”所代替。素质教育的推进,必然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去,和学生一起探讨相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再代表特权,而是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让教师充分体验换位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学和老师更加有效地教。
2. 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形式纷繁、多种多样,但是在一堂信息技术课上,如何选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教学方式或者选择哪几种方法结合使用,都要根据教学对象、内容以及教师实际的认知情况来决定,但是最终衡量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处在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节课内容的学习上都能够有所收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围绕典型任务的完成为中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内容。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具备较强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将会被广泛地使用。如在一些操作性和过程性的知识教学中,会大量使用分层次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模块是教授学生有关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传输交流、总结管理,而在讲授相关信息的概念和发展情况,或者抽象内容的时候,可以使用演示实践法、成果展示法等方法;在进行一些较难理解的难点问题教学时,可以穿插使用比喻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3. 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
由于信息技术有着发展迅速的特点,因此在同一个班级里的不同学生会因家庭条件的差异,而使信息技术的基础及信息技术的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并且这样的差异往往比其他学科中存在的差异来得更大。传统的班级制授课形式未必适应未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因为这必然会带来一些学生“吃不饱”,而还有一些学生“太吃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结合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自身特点,在每节课中尝试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比如可以将个别化指导、小组学习、班级授课三种方式运用到同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在事先实施分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中,每组设立一个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为组长。在课堂开始阶段,采用班级授课的传统模式,主要是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框架;然后进行小组学习的环节,每小组的组长负责本组学习纪律并组织开展学习讨论,小组内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处理。其中结合个别化指导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针对个别需要单独指导的学生进行单一地针对性教学。这样的方式应该更多地出现在今后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弥补单一教学组织形式的不足,更好地体现不同教学方法的各自优势。
4. 评价方式的转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改革大纲中提倡适用多种评价形式来更好地推动教与学双方面的进步。其中,特别要重视对于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者之间的结合,以此来更好地检验学习的实际效果,强化教与学过程的体验,优化学习和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实施互相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将会得到逐步地普及运用,因为互相评价的方式充分利用了高中阶段学生表现欲强烈、好奇心较强的特点,可以非常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内驱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得到培养和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互相评价的过程当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和吸收对方的优点与长处,并在发现和纠正对方缺点和不足的过程中,让其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前车之鉴和有益的教训经验。学生在用同龄人熟悉的方式和言语进行互相评论时,也相对更容易得到互相的理解,只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评价过程,使大体方法正确,就能够成为一种一举两得的课程评价形式。
5. 第二课堂将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大多数时间的教学都集中在机房进行,学生一对一地面对电脑进行听讲和操作练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么专心地看着教师演示制作好的教学课件,要么低头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实践练习,很少有人会注意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一些课堂上的注意事项和知识要点,因此想让学生走出课堂之后对所学知识以及操作技巧等进行总结和归纳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第二课堂几乎处在空白状态。首先是没时间,大部分高中生的课后时间都被高考科目的作业任务填满,作为非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课学生是没有时间看的;其次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往往老师教授的操作和实践方法与书本上都有一些差别,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急需第二课堂的。有很多教学研究经验证明,网络平台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第二课堂有很多可取之处,未来应该能够得到更大的普及运用,比如博客、微信平台等。
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现代社会竞争的大形势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名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就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而言,推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把握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为了有效应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瞬息万变的发展,必须从学习方式、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评价方式、第二课堂开展等诸多方面做出及时正确的转变,方能不断推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进而更好地提升全民族的信息技术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福荫.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2).
[2]万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究[J].电子制作,2015,(4).
[3]刘向永.解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2014,(3).
[4]李伟保.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