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2024-07-17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共9篇)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篇1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陕西武功5702中学:邓西谋

有人说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它能够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的功能。可是,许多时候,我们一味地强调教学设计的艺术性却忽视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这就致使我们的语文教改虽然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语文教学却仍然处于费力大而收效甚微的状态,语文教师普遍感到难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那么如何摆脱这一现状, 通过有效的途径把知识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在我认为教学设计不但要有艺术性而要更具科学性这样才能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机,最终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教学设计须根植文本,恪守文本正确的价值导向。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得好:“教学思想是教学设计的灵魂。”要拿出较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恪守文本正确的价值导向。语文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园,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中,我们要坚守教学内容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任由学生随意曲解。曾有学生这样解读《陈情表》中的“我”(李密):“我”出仕不就的原因是自己侍奉前朝君王,怕再次做官让别人认为自己不忠,而授课老师在稍作停顿后,竟然颔首称是。错误的解读源自学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其种种曲解有所预见,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多读文本,以求获得对文本更为精确的认识和解读。

教学设计应遵循大纲,,切合教材编排的学习目标。对文本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要从单篇课文内容主题出发,最重要的是要从遵从大纲的要求,切合教材编排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联系教材与《课程标准》的桥梁,教与学的一切括动都要围绕它来进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设计最忌脱离教学大纲,忽视教学目标去摆花架子,这让人觉得设计的外表看起来很好,或者实际教学应用起来很花哨。无实际作用,不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集中的进行某一话题的研讨,增加深度。所以,教学设计要遵循大纲,契合教材编排的学习目标,整体把握,具体分析,同中找异,异中找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学习和教学工作。

教学设计要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独到的思维见解。一堂真正的好课不着重看教师在课堂讲得如何神采飞扬,吹得如何天花乱坠;而是重在看教师是否能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是否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动情,去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学习技能有较全面的、准确的了解,惟独如此,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制定教学措施。另外,教学设计要重视学生课堂上的效能反馈,调控教与学的活动,尽量缩小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差距。比如对《故都的秋》,我们考虑到学生们对故都秋景的分析概括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对在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去分析概括故都的秋景,对学生为故都秋景图所拟的标题怎么处理等都做了较充分的准备。教学时,根据课堂生成的各种不同理解及学生为故都秋景所拟的标题,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筛选,从而使学生的鉴赏探究活动不断地向纵深发展。这样,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又使学生的得到了鉴赏探究方面的有效的锻炼,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设计需发展教师,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学设计是一种设想,实际应用的情况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要创造出优秀的教学设计,对教师而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教学远见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的能力。教师要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能力发展、教学情况变化等的预见力,这样,在教学设论时就能表现出创新意识,教学设计就会具备新颖性的特点。另外,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时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谋略,就好像打仗一样,宜智取则智取,宜一强攻则强攻。比如进行导语的设计,教师就要先有准确的预见,并想方设法运用策略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课题上来,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语文教学设计中,遵循大纲契合教学目标是基础,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人为本,对学生深入了解,对课文进行透彻的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准确的预见,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就越能更好更有效地开展,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地址:

陕西武功县5702中学

邓西谋

邮编:712203 电话

***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篇2

一、紧扣教材目标要义,设置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具有巩固、发展和反馈等三方面的功效。其中之一就是帮助学习对象巩固强化数学知识素养。数学教师必须以数学教材为“根本”,紧扣数学教材内容、紧贴数学教学要求,遵循数学教材目标,开展和实施数学教学活动。课堂练习设计是预设活动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课堂练习设计必须“备教材”、“贴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及目标等进行综合考虑和精心设计。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有所侧重地设计课堂练习,要针对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考虑课堂练习内容,使所设计的课堂练习内容能够成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代言”,让课堂练习成为高中生再次认知和掌握数学教材内涵要义的有效“抓手”,让课堂练习成为高中生破解教材难点重点的有效“工具”,让课堂练习成为高中生提升学习素养的有效“阶梯”。

如“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的课堂练习设计,教师根据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比较两实数大小”、教学难点:“理解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设计出“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式,并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不等式。 (1)a的是非负数;(2)m的2倍与1的和1/3小于7;(3)a与4的和的20%不大于-5”等课堂练习内容。这些练习案例的解题过程,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不等式的性质1、2、3”知识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有助于高中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有效理解和掌握。

二、紧扣主体学习实情,设置层次性的课堂练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中坚力量, 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育学明确指出,学生作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存在社会个体, 其个体相互之间在学习技能和数学素养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教学实践证明:个体之间的差距可以通过有效举措进行缩减和拉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体进步。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内容时,要对高中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考量,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设置不同程度和难度的练习内容,让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高中生学习群体都能在层次性的课堂练习内容中找准位置,找回自信,深入研究 ,共同进步。

如“导数的综合运用”一节课的课堂练习设计时,教师抓住高中生学习个体之间的探究、解析差距,采用层次性教学方法,就解析题这类案例设计时,对于数学水平较低的学生,设置了“已知函数,f(x)=x3+bx2+cx+d在点 (0,f(0))处的切线方程为2x-y-1=0,求实数c,d的值”基础性练习内容;对中等数学水平的学生,设计了问题条件不变,解题要求为“若过点P(-1,-3)可作出曲线y=f(x)的三条不同的切线 ,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巩固性强的练习内容,而对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了“问题条件不变,如果对任意x∈[1,2],均存在t∈(1,2],使得et-lnt-4≤f(x)-2x,试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拓展性的课堂练习。

三、紧扣问题发散特性,设置多样性的课堂练习

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中包含了众多的数学知识点,并且数学知识点之间又有着深刻、密切的关联,一些数学知识点的掌握能够为学习探知其他数学知识内容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案例作为数学学科知识要义的生动概括和集中体现,数学知识内容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进行数学案例进行展示。教学实践证明:多样性课堂练习内容的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高中数学学习效率。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时,要紧扣练习案例所呈现的发散特性,在认真研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寻本节课知识点与其他章节知识点的深刻内在联系,一方面设置一些综合性的案例问题,另一方面提前谋划,对练习内容进行变化创新,设计变式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达到举一反三、巩固升华的效果。

如“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课堂练习设计时,教师按照巩固、发展、提升的目标,在原有课堂练习案例设计的基础上,利用该节课数学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结合近年来高考数学政策内容,进行变式训练,将近年来关于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高考模拟试题放置于练习内容中。高中生在解答探析此练习内容的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能力、解题技能素养等得到锻炼,同时还能够借助这一多样性的案例,对高考政策能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有助于高中生综合解析能力素养的提高。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篇3

一、 深入研究高中生身心特点

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活动,无论是知识点的灌输还是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要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的效率,应当充分研究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根据他们的思维发展状况、心理特点等采取更加恰当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实际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例如,针对学生自尊心强、爱面子的特点,应当适当提高表扬的频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各项教学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营造良好环境,体现积极情感的促进作用。

二、 充分融入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支柱之一,教师需要借助于教学手段的帮助,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各地各学校加大了教学设施投入,多媒体设备已经得到了普及,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要准确定位信息手段的作用,認识其重要性、实用性,将其作为语文教学开展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其次,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自主创新,出版社发行的多媒体课件无论制作多么精美,都不能完全切合教学实际。所以,广大教师应当自主设计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以及本地区特点,制作更加切合教学实际的课件,同时要对课件的使用频率、使用范围、使用契机等进行周密设计。使用的频率要控制恰当,使用契机上重点抓住教学导入、信息演示、情境创设等环节,在多媒体运用的内容上要精心选择,精心挑选与教材联系最为密切的内容。

三、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就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参与的愿望更加强烈。这样的特点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特别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要对学生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做出准确判断,哪些方面体现、怎样体现要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为了有效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果,教师应当设计独立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课前预习环节也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设计时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提纲,要求学生认真分析研究、自行寻找问题答案,等等。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的促进作用,让师生互动成为主旋律。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抓住课堂这一重点环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精炼、高效、互动,将教学环节充分整合,充分考虑教学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认真分析,逐一突破,确保教学设计科学有效,为课堂高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广泛兼顾学生语文基础差异

高中生的语文基础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经过了前面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平衡现象也是很正常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兼顾学生的差异,既要准确判断,又不能盲目乐观。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学生进行中职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研究 王海璧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应当突出其工具性职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个性化素质、职业素质和性格品质的不断完善。

一、平等对待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中职教育体系中,语文课程的地位相对弱化。与专业课程相比,学校安排的课时不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压力,习惯于开展单向灌输性的语文教学,教师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权威,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进行被动式的学习,所以,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压制,师生关系也是不平等的。因此,要想确保学生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同学生“平起平坐”,更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转变过去那种“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各项教学活动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科学全面的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当着眼于学生前一阶段的综合学习状况,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基础,科学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其次,在科学划分层级的基础上,要设置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体系,以及和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流程,从课堂提问到作业设置,都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目标。考试考核环节也要采取差异性的方法,让语文教学活动体现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特点,确保广大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分层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活动,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兼顾了学生差异,才能确保语文教学工作从整体上提高针对性,确保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五、 聚合课内外优质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切忌仅仅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学活动是一项立体性工作,教学设计时要放眼课前课后,使课内外融为一体,这才是素质化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让学生的学习环节充分向前延伸,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教材内容,丰富语文基础知识,提炼语文学习难点。另一方面还要向课后拓展延伸,通过各种研究活动、探讨活动、实践活动使语文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研究。

虽然高中语文教学时间紧、节奏快,但是教学设计一定要因地制宜,将课内外各种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题海战术、时间战术,通过课堂的画龙点睛式启发引导、课前的自主探究分析、课后的巩固拓展延伸,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篇4

泉州城东中学 林燕芬

摘要:高中政治辩论课是贯彻课改精神,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构建互动的多维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要在辩论课中取得良好的效应,笔者认为要具备五巧:即巧引、巧题、巧时、巧导、巧结。

关键词:新课改 创设 辩论

多维互动、和谐发展、创新等均是新课改的理念,其中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始终贯彻课改精神,并尽可能创设情境,采取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构建互动的多维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性。那么辩论课是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下面本人就谈谈辩论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巧用。

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而中学生尤其高中生正处在求知求学的关键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如果这种欲望和好奇心都能恰当适时地给予满足,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何式何时给予满足呢?美国“结构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法”,即把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发条”,把带有诱导性的问题作为“温床”,来强化探究需要,引起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因为他设置的种种质疑启问,都把教学杠杆的支点安放在离学生思维启动最近的地方,都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提出,再经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论辩和教师拔云驱雾般地启导点拔,就会引起知识的增值、繁愆和裂变,就会使教学在未知的探究中产生巨大的创造效应和璀灿的美感光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求知疑惑情况,适时地开展辩论,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进而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达到去疑解惑、明辨是非的效果。

而要在辩论课中取得良好的的效应,笔者认为要具备五“巧”。即巧“引”、巧“题”、巧“时”、巧“导”、巧“结”。

一、巧“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知识体系和实际需要,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活动犹如“登山探宝”,教师作为带路的“向导”,必须先入宝山,探明知识的一珠一玑,并能“登临山巅”,居高临下,一览全貌,观测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的纵横联系,逻辑结构以及过渡关卡,“山头”几座,“沟壑”几条,都要了然于胸,然后指点进攻的方向和目标。所以教学的艺术首先表现在深钻和吃透教材上,只有牢牢地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结构(基本定义、原理),才能为教学方法的确立奠定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热点、焦点思考、设疑。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中谈到如何辩证看待传统文化时,出现对文化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应该说这两种观点较具代表性,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不时看到其影子,同时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讨论,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顺势而为灵活提出适合学生需求又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疑问的议题,故引入第二个步骤。

二、巧“题”

就是在学生思考、酝酿过程中,结合他们认知水准加以引导,从而提出合理的辨题。

其要求既是课堂之内又是课堂之外,既是学生能解疑又需要“跳一跳”,想一想,通过论辩才能明释的题目。如在高中必修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章节时,涉及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从而提出法律和道德相结合的治国方针。部分同学提出,究竟是法律作用大还是道德作用大,现实生活中究竟应以哪一个为准,道德与法律历史渊源关系如何等一连串疑问。面对这种疑惑,我考虑到学生在初二就有学过法律常识,有助于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且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也时有耳闻和接触;再说学生对央视一套《今日说法》有所关注,社会常识储备不少,举起例子来不会太难。所以我及时引导大家结合现实生活的情形与实际需要来分析,并提出辩题:维系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分正反两方进行适当的准备。

三、巧“时”

就是在提出辨题的基础上,经过学生思考、酝酿,其间引导学生恰当举行辩论。为了能使辩论课取得实质性的开展与突破,我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综合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几场国际大专辩论赛。其间引导学生分析和掌握辩论的实质与技巧,如借力打力、顺水推舟、引蛇出洞等,注意辩手的思维反应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等,并结合辩题进行充分的准备,主要围绕法律与道德历史渊源关系及现实生活中的互补作用、法律与道德所依靠的手段及其弱点等方面。此时经过设疑、思考、酝酿之后,学生对辩题已经有了几分思考、几分准备,个个摩拳擦掌,开始跃跃欲试了,此时不可久等。因为干渴的心田需要一场及时雨,故应及时举行辩论赛,让思想的火花争妍斗盛,在时空交结处交流。

四、巧“导”

就是在学生激烈的辩论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沿着辩题的中心前进,不致于跑题、偏题、离题。例如在攻辩中正方提出对于一个惯偷,用道德感化是难以奏效的。反方则回应反击,提出电视剧《法官妈妈》在挽救未成年人的心灵,正是用道德的感化作用才使得他们重新走上人生的正途。正方击中要害,提出其前提是已被绳之以法。反方机灵回应,惯偷说明不只一次两次偷窃,而是多次,那法律岂不是失去其效用。正方马上列举近几年一些企业“捐赠秀”善款不到位却难以有效解决,说明了什么。反方则说现代社会法律和制度相对健全,腐败为何仍然存在并有蔓延的趋势呢?甚至有同学说,若辩手的父亲接受贿赂,会主动举报吗?等等,易引发争吵。此时教师应恰当给予引导,使辩论沿着正轨——辩题中心前进,以免出轨偏题,同时提醒正反两方防止犯逻辑上的错误以给对方有机可乘甚至为对方论证。同时启发大家从多角、多方面运用各种熟悉的知识、例子给予说明、论证。当然还要引导同学克服用极端的观点来分析以及防止由辩论过火而引发的争端,这才能使辩论热烈而有序地进行。

五、巧“结”

就是在辩论高潮转入尾声时,教师善于点拔、总结。一场好的辩论课不能没有任何结尾,正如一场好戏也有尾声,况且往往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辩论由高潮转入并接近尾声时,教师应适时地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判断、点评,并做好总结,引导大家得出一个正确结论,用辩证的观点来客观分析各种现象。如针对“腐败”这个问题,有部分学生看问题容易走极端,一次遭劫,就说世上没好人,一说腐败就觉暗无天日,犯了以偏概全的形而上学片面的观点。故教师在辩论过程中更要给予正确引导,并通过对比分析问题的危害性,教育学生坚持辩证法即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要看到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它与党的性质、宗旨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根本不相容的,二者没有本质必然的联系。当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我们党自身已提出反腐败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当然任何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对于腐败这个社会顽固瘤疾的解决,也是如此。所以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给予正确的理解,并积极寻找各种方法解决才能有利于改革的进展,而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一味抱怨和指责。所以辩论课要善于总结,既能解惑又能留下思考回味的余地,提高大家学习积极性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总之,教学过程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活动过程,犹如美国教育人类学家朱利斯﹒亨利所说的那样,实际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多维活动,而不是一种单一的活动,即在一种教学行为中会传递多种信息,既有正规课程知识,又有情感、心理、社会、文化的信息。尤其现在中学生视野开阔,摄取知识信息渠道广、知识结构多元化,而辩论课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性教学。故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发展性理念,彰显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加强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善于恰当地运用辩论课方式,且能做到上述五巧,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观察辨别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切实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所以教学过程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综合的。教学与个性发展的所有方面是紧密相联的,智力发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而且要求掌握认知活动的各种方式,以巧渡暗礁和险滩,使自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游弋,如沐春风,展翅飞翔。

怎样科学开展高中英语教学的论文 篇5

近年来,我用科学发展的方法指导高中英语教学,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走出了一条改革英语教学的新路子。

情感激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教书育人,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每接手一个新班,上第一节英语课时,我都要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要使他们明白,作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学习英语将会为实现人生理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下课前我通常布置一篇短文:“为什么要学习英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认识,求知欲、爱国主义等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的学习态度,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感激励要求教师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积极的情感能增强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教学中的许多语言材料反映了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备课时,我挖掘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同时受到积极思想感情的熏陶。组织教学时,对于教材中有感情色彩的材料,我注重组织学生互动参与,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达到增强学习效果、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平时的课堂提问、批改作业评语等,我都注意给予积极的教学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人为本,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以科学发展的方法为指导,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力图把学生从以往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模仿、重复训练中解放出来,而代之以多样性、选择性、独特性、创造性的学习。

多样性包括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英语课外活动的多样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上,我一改过去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提倡师生互动。讲授新课前,在黑板上列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上台讲授他们的心得体会,同时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各组进行归纳总结,各组将书面总结贴在“学习园地”上。英语课外活动有英语角、英语短剧、英语会话等这些学生喜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水平。

选择性指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因材施教。除了规定的教材外,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外英语读本和光盘进行自主学习。当学生有疑问时,老师给予必要的指点和答疑。自主学习中倡导学生组成英语课外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学习经验,解决个人思考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教师的因材施教在自主学习中很重要,必须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分类指导,要求教师富于爱心和奉献精神。因材施教还体现在课堂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相应难度的问题,即使是对于所谓的差生,也从不讥笑讽刺。每当有进步时,及时表扬和鼓励,不断提高其自尊和自信心。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篇6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 谭永平

摘要: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案例,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目标单

一、大材小用,拔高拓宽、加重负担,材料粗放、教学吃力,理解偏颇、评论失当的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挖掘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立足教学现实去适度阐释,区分教学中的生物科学史是课程内容要素还是仅仅作为素材,从而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问题;对策

生物科学史教育能够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精神,因此,高中生物新课程非常重视生物科学史教育。《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明确了要“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在其内容标准中多处明确提出了生物科学史的具体教学要求。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探寻原因,研究对策,以更好地促进生物科学史教学。

●问题一:目标单

一、大材小用

【案例呈现】

案例1:在进行《遗传因子的发现》的教学时,教师介绍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但目的仅仅是为了把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讲清楚,而没有引导关注豌豆杂交实验的内在逻辑和实验的关键点,让学生理解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蕴藏的思想方法。

案例2:在进行《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一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有教师在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后,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其目的也仅仅是由此引导学生认识细胞的统一性,而没有真正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所蕴含的科学发现的模式,揭示科学的本质。

【原因探析】

上述两则案例虽然在教学中都利用了生物科学史,但是目标定位在落实知识,科学史只是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而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到科学史教育中,获得方法和情感的体验。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调查表明,教师对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持肯定态度,但是多数教师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引入科学史材料。然而,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有知识目标但不限于知识又几乎是业内的共识。课标指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近年来有关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文章提出: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展现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展示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继承性、永不终结性和科学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领会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3][4][5]

[1]。那么,为什么教学实践中还会出现目标过于单一的问题呢? 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有考试评价指向的问题,也与部分教师对于如何深入挖掘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够有关。“科学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由此看来,“科学史”是可以从历史事实、知识形成、思想发展、精神自由等多个角度去解释的。在面对生物科学史的素材时,我们往往习惯于从事实的历史和知识形成的历史这个角度去引述,却疏于从思想与方法的历史、社会的历史这样的角度去挖掘科学史教育价值。

【对策研究】

教学中,我们应该引述生物科学史的事实和知识形成过程,但又不满足于仅仅转述事实和讲解知识,而是对这些事实再做分析或解释,从中提炼出科学家所用的研究方法,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思维品质、思想观念,从而基于事实但又不局限于事实。这样的课堂,就既有历史事实,又不局限于介绍事实,而是从事实中挖掘思想和精神营养;它能说明生物学知识,但不以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在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因读科学史而深刻、明智。例如,在案例1中对孟德尔的科学发现,在用来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孟德尔选择了合适的实验材料,引进了数学统计的方法,提出了天才的假设,进行严密的演绎以及巧妙进行测交实验验证推论,这些科学方法的运用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注意,孟德尔的潜心探索(8年耕耘)、扎实实践在他获得成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案例2“细胞学说建立过程”这一科学史教学中,要用好教科书中的资料,尤其注意资料中几个小标题所传达的关于科学发现模式的信息,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资料分析后的几个问题,然后,总结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科学与技术、理论思维与科学实验的关系,理解科学发现的模式,揭示这一历史过程所蕴含的科学的本质。

因此,进行科学史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和确定知识目标,同时也应该深入分析确定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且全面,才能在教科学史教学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研究的历程。

●问题二:拔高拓宽、加重负担 【案例呈现】

在《DNA的复制》这一节,关于“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据”这部分内容,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学生进行了关于DNA如何进行复制的猜测后,教师提出:那我现在给你一些实验材料,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你的假设到底哪种正确,实验材料有:含N的DNA的大肠杆菌若干、含N的DNA的大肠杆菌若干„„随后出现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原因探析】

从学生的反应可见,让学生设计这样复杂的实验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材安排这部分内容已明确其属于“选学”,有关内容不要求学生记住,更不要求学生应用。让学生设计实验,其教学要求的层次定位是“应用”,这显然超出“选学”甚远,属于过度拔高教学要求的做1

514[6]法。

与上述过度拔高教学要求类似的,教学中还有一种面面俱到、过度拓宽教学要求的做法。其典型做法是:教科书课文中出现的生物科学史内容,教师因担心其中的历史事实会考到而不敢丝毫大意,每个事件都要细细讲解而不敢遗漏。在这样的课上,由于面面俱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不必要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策研究】

教学中,对生物科学史素材的应用,既需要到位,但又不可越位而过度拔高和拓宽。因此,要适当定位,就要分析具体的生物科学史内容其合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某个具体的生物科学史的历史事实,可能是课程的内容要素,也可能仅仅是教学素材。教学时这两类情况的教学要求不同,重点也不一样。前者的历史事实既是手段也是目标,要让学生能够概述其历程,并由此达成对知识的理解、科学方法的领悟、科学精神的提升。后者的历史事实不要求学生记住,而是作为“脚手架”,以增进学生对结论性知识的理解,促成对科学的本质的理解。怎样判断某一生物科学史材料是作为教学素材还是作为课程内容要素?判断依据是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是否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作为课程内容要素的科学史有: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而仅仅作为素材的科学史有: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促胰液素的发现、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等。

●问题三:材料粗放、教学吃力

【现象点击】

教师在教科书所提供的生物科学史材料之外又做了较多的扩展,课堂上用PPT一屏一屏地展示历史上科学家如何进行研究,对背景、材料、方法、结果、结论作详细、具体的介绍;学生则忙于阅读,接受诸多人名、年代、研究事实的信息轰炸,却没有时间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里,由于素材补充过多,教学费时、费力,而结果却是师生迷失于历史琐碎事实的泥潭。

【原因探析】

科学史教学不是求多求全,而是求精。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既然要求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因此就认为多补充一些课外教学资源就会有助于教学的提升。于是很多教师就很认真的查资料,课堂上尽可能的给学生多呈现资料,或是干脆替换教材中的科学史资料。而教师在选材时又没有考虑所选资料的价值、意义等教育因素,简单的资料累积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对策研究】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从众多史料中精选出的必要的、易于理解的,且有主线贯穿的历史资料,因为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使用概括性的、简明扼要的材料往往更为有效。换言之,课堂里出现的科学史材料,应该是先行者加工过的材料,而不是原始的历史事件。教科书在介绍生物科学史时已经做了精加工,教师要补充史料,应该在理解教科书的基础上作必要的扩展,而不是热衷于历史事实素材的量的扩张。

比较成功的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案例,其共性是:教师提供的科学史材料精炼、有内在的线索贯穿,所提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还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知识的理解或科学方法的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有资料的阅读,有挑战性问题引领,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提升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还体验了科学的开放性,提升了科学精神。例如,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从1895年欧文顿研究植物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开始,到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近80年的时间里有多位科学家做了很多复杂的探索工作。研究过程中,假说被一次又一次提出又一再修正,最终流动镶嵌模型得到普遍认可。

●问题四: 理解偏颇、评论失当 【案例呈现】

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海尔蒙特实验时,有教师提出:“从实验设计的原则来看,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是否完全正确?”然后展开讨论,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应该设计单一变量实验确定水、矿物质、空气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原因探析】

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恰当的评述,确实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但是,本案例中的质疑本身却值得质疑:其一,很难设置单一变量实验分别研究空气、水和矿物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其二,这个实验是一个析因实验,不一定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对策研究】

历史是客观的,但是,对历史的理解却可能是主观的。因此,我们在评述历史时,要用历史的眼光,全方位理解历史,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上科学家的工作作恰当评述。评述时,我们应该对历史持有“温情与敬意”的情感。

笔者认为,对于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家认识的局限性,在教学中不一定都要着眼于对此进行“批判行思维”,而是可以更注意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来挖掘其教育价值。其一,学生看到历史上科学家认识的局限性,可以认识到早期的科学家在解释自然现象时与他们一样有类似的前概念,从而增强他们概念转变的积极性与动机。其二,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开放性,从而深刻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生物科学史中沉淀了众多科学家对生命世界探索的精彩片段。良好的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应该是从中选择了恰当的材料,运用了恰当的手段,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似乎身临其境从而获得众多启示的教学。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时,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那么,在中学生物课堂里,生物科学史不但应该在场,而且应该“照亮学生的未来”。

[8]

[7]参考文献:

[1] 张仁玉. 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现状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2-45. [2]姜丽. 生物教学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及有效运用.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第5 期:163.

[3]王荐.把生命科学史引入中学生物学教学. 课程.教材.教法 , 2002,(01): 52-54. [4]徐宜兰. 论中学科学课中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6 期:10-13.

[5]刘本举. 例析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与教学实践.生物学教学2006年(第31 卷)第2期:22-24.

[6]乔治﹒萨顿,刘珺珺译.科学的生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24. [7]钱穆. 国史大纲·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8]唐小俊. 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 教育探索,2008年第6期:11~12.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篇7

一、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密切相关的部分社会科学类别

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其中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中, 均存在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有辅助作用的理论知识。设计工作者在进行专业设计时, 掌握相关的社会科学理论, 会更有利于设计作品创作, 作品更容易被商家采用, 也可以更好地适应受众审美和心理需求, 实现设计作品本身的价值。这也是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视觉传达是一门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 本身是一种实用性应用性的学科。视觉传达设计的商业性, 要求设计者从经济角度出发, 以最小的成本, 获取最大的收益, 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实用性, 要求设计者懂消费者心理, 研究如何吸引潜在目标客户的注意力, 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这与心理学构成了交集。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性, 要求设计者时刻关注社会流行文化, 清楚产品的定位, 区分出社会不同阶层、群体的特点和需求, 同时避免政治方面的禁忌, 这又与社会学、政治学等发生了关联。而民俗学作为当代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 越来越获得设计工作者的青睐,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视觉传达要想向更广泛人群有效传播, 在设计之时就要考虑用何种媒介、采取哪些方式传播、适合的宣传投放策略是什么, 新闻传播学在此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二、社会科学知识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这种特殊重要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教师作为一个自然个体, 本身也是某些社会群体一员, 拥有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 处在不断成长过程之中, 掌握社会科学知识可以提高对自身的认知, 使人具有更宽阔的人生和专业视野。另一方面, 随着“90后”一代进入大学校园, 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已不再满足于教师课堂上的简单“传授”, 会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教师权威, 而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也使学生对老师在知识储备及更新、人格魅力及品德等方面的信任度降低, 直接带来了教师权威的弱化。如果视觉传达专业教师了解掌握一些社会科学理论知识, 比如社会化理论、角色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就业理论等, 就能够更多地了解新一代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心理特点, 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业上的困惑, 并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这些社会科学知识, 更多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从而取得学生的更大信任, 增进师生关系,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社会科学知识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篇8

摘 要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是活动的导向,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问题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其问题应具有问题性,以利于学生在碰壁中产生“互求”的意愿;要具有思辨性,以利于学生在“互辩”中消除误区;要具有渐进性,以利于自主与合作衔接互动;要具有开放性,以利于认识在“互补”中不断完善;要具有多样性,以利于学生在“互助”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让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不少问题,如:有的讨论流于形式、内容肤浅;有的冷场,学生沉默寡言;有的总是几个同学唱主角,其他学生当看客;等等。其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科学。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是引领、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导航灯与催化剂,问题不科学,就起不到领引、导航作用,不能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那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才比较科学,才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问题要有问题性

学习需要合作,通过交流互动、互相启发,才能将问题解决。因而要让学生产生交流合作的意愿,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一定难度,既激发探究意识,又利于学生在碰壁中产生“互求”的意愿。

某教师讲“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时,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哪些原则?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其答案在课本中有明确表述,根本无须讨论,学生一看书就明白,这样的问题再多、讨论再热烈,也没有价值。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应具有问题性,有一定思维含量,既能引起学生思考,还能让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碰壁,促使其产生需要帮助的意愿,否则会让学生觉得这是一种多余。只有问题有难度,学生才会感觉到个人力量的不足,才会积极投入到问题探究和交流合作之中,热烈讨论、相互争辩,最终将问题解决,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就上述案例而言,教师可以将问题修改为:①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这一原则是否意味公民在立法、守法、司法三个方面都是平等的?为什么?②为什么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这种统一是不是针对所有的国家?为什么?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对公民提出了什么要求?若政府进行旧城改造,要拆迁房屋,我们以及政府应怎么办?这样设置问题,就利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时积极思考,留给学生探究的余地,而回答这些问题也让不少学生感觉到不能单靠自己,必须借助他人的智慧与力量。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互求”的意愿,积极开展讨论交流,既真正理解“三原则”的内涵与要求,又在认识深入、思维升华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二、问题要有疑惑性

教材中的易错易混点,或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理解的内容,容易让学生产生疑惑。若教师设计问题能紧扣这些内容,使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挑起学生争议,让学生两军对垒,或多向交锋,既利于学生在争议中澄清认识、消除误区,也利于通过讨论、争议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某教师讲“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①生产对消费起什么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②消费对生产又有什么作用,如何表现?③生产与消费是什么关系?

学生在探究中提问:“既然生产对消费起决定作用,为什么前几年国家大力刺激消费?若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为什么现在国家又进行供给侧改革,不再提刺激消费了?”学生出现这样的疑问,既与学生不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也与学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有关。教材中的内容,如生产与消费、效率与公平、市场与政府、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等关系,在不同条件、不同背景下,强调某一方面有一定道理,但只强调某一方面又会有片面性。作为中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只看到某一方面,就容易产生困惑,走入误区。这些内容又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直接解答,既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还往往不信服,这就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用问题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究问题的同时,开展辩论。通过辩论,暴露自身或发现对方的思维误区,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深刻、理解才准确、记忆才牢固,既能澄清认识、消除谬误,获得认识上、思想上的提高,又能深化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上例中的问题,可以结合现实热点设计成如下问题:“当前,我国许多行业产能过剩,库存积压过多,产品销售不畅,对此,有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要大力刺激消费;也有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调整生产,使产品适销对路。你对上述观点如何认识?”然后让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辩论,使学生既看到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也看到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从而完整地把握两者的关系。

教师设计问题要对知识有所选择,尽量针对教材中的疑难点、易错易混点,并尽量设计成具有疑惑性、争辩性的问题,利于学生谬误的消除、认识的深化。学生通过辩论,通过对方的反问和己方观点的补充,可以使认识更全面、准确、深刻,更能领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三、问题要有渐进性

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还要注意渐进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避免学生学习因缺乏对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而无法交流讨论,让小组合作学习集体冷场。

某教师讲授“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设置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当今世界各国的政府首脑,有的叫首相,有的称总统,有的叫总理,为什么不同的国家称呼不同?我国为什么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形式?”

该问题确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电视报纸上也常遇到这一问题,经常有政府首脑名称为何不同的疑问。但该问题难度过大,现在的教材对这一内容并未展开说明,而教师设计的问题又缺乏坡度和必要的铺垫,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一脸茫然,也导致小组合作学习难以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自主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问题的思考达到一定程度后,萌生与人讨论交流的意愿,才会积极互动。若问题过难,不仅自主学习无法深入,小组合作学习也难以开展。因而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兼顾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两方面的要求,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还要有坡度,难度较大的要进行分解,形成题组,构成问题链,以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对简单问题的解决和较难问题的思考,为小组合作创造条件,在交流讨论中才会侃侃而谈、激烈辩论,进而收到成效,才能巩固、深化自主学习的成果。如上例,可以将该问题分解成由浅入深的几个小问题:①什么叫政体?它由什么决定?②国体与政体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同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首脑称呼又不同?③我国为什么采用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受哪些因素影响?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明确政体的含义,并积极探求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和我国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在有了一定认识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和教师点拨进一步明确:政体既由国体决定,还具有相对独立性,要受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也受国情影响,是我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这样,既利于学生准确理解教材知识,又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使二者有机衔接、良性互动。

四、问题要有开放性

有的知识具有开放性,可从不同角度、层面来理解,学生受自身知识、能力的局限,靠个人努力,往往难以全面把握。教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就要注意针对开放性的内容,使问题具有思维发散性,既促使学生产生“互求”、“互论”的意愿,并通过交流讨论,将答案补充完整,也通过这种“互补”,加深对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认识。

某教师讲“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请阅读教材P46~48,回答:为什么要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该怎样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

该问题虽涵盖了框题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也有明确的方向性与针对性,但却忽视了知识的关联性与综合性,忽视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与要求。由于一节课是围绕一个个知识点进行,容易让学生只注意一个个的“点”,而忽视知识间的内在关联,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使掌握的知识能构成有机整体。这种内隐的联系要依据知识的逻辑关联来揭示,要借助群体的力量,通过相互补充才能完整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每个知识点,还要注意点与点之间的联系,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与综合性,既引导学生的思维横联纵拓,又增加问题的难度,使其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上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就忽视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引导。《政治生活》围绕“监督”共讲了三处,第一课讲了“公民的监督权”的含义与内容;第二课从公民的角度讲“民主监督”的意义与方式途径;第四课从政府的角度讲监督的意义与要求。三块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公民行使监督权,监督的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第二课讲的是监督的主体——公民,第四课讲的是监督的客体——政府,两课内容围绕第一课的主题从不同方面展开,无论是意义或要求都可以整合,这种整合无论是对学生全面把握知识,还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都有必要。而该教师设计的问题只限定在本框内,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认识,既不利于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教材知识,也使问题难度降低,不适宜于小组合作学习。若在问题后面加上:“除本框内容外,我们还可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对权力监督的意义与要求?”就使问题既紧扣本框内容,又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完整把握,也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有利于强化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五、问题要有多样性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问题,如具有引导性的探究性问题、具有思辨性的争论性问题、需要动手的操作性问题,需要合作的表演性问题,等等。从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看,多样化的形式既利于不同学生展示自己的优势,更利于促使其他同学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促使学生都从他人那里吸收长处,在“互助”中共同发展,并加深对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认识。

作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对话、表演、竞猜竞答、游戏、辩论、实验、计算机等载体,使形式丰富多样。思想政治课虽理论性强,不像其他学科可借助仪器设备等手段开展活动,但只要教师认真准备,也可以使问题的形式丰富多彩。如汇率、利率、税率等内容,可设计成计算类问题;价格与供求的关系、生产效率、环境污染与保护等内容,可设计成图示类问题;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府职能等内容,可设计成现场模拟等表演性问题;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等内容,可设计成辩论、讨论等争议性问题。通过不同问题的组合,就能让有不同才艺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展所长,既易于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利于促进合作,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中取长补短、在“互助”合作中共同发展,更好地领悟小组合作学习对自我完善的意义与价值。

高中化学导学案设计浅析 篇9

学案导学是当前研究热点,其特点是:在教育目标上,注重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形式上,坚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力求让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在探索过程中去开发智力和个性;在教学关系上,希望优化教育方式,改善教师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案导学将教与学统一起来,更人性化,更符合当前课改的需要。

一、学案导学的实施——自主探究,分层导学

学案导学分三个阶段——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探究学习、课后分层练习,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批改学案预习导学部分,及时汇总,以便在课上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在课堂上,教师把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于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再作点拨,事半功倍。

1、不同年级课程,不同学案板块设置

学生不同阶段,智力和基础不同,学案板块设置上也有所侧重,从而使学案导学层次分明,构建起化学教学的金字塔。(1)高一学案

高一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学案板块设置上更强调基础教学,学案比较细化,更注重知识的生成。学案板块一般分为【学习目标】、【知识牵引】、【预习导引】、【问题探究——共同练】、【实践感悟——自己练】、【提高训练——试着做】等板块。(2)高二学案

高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所提高,学案更注重知识的梳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归纳,板块设计上强调体系的逻辑性。学案板块一般分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再回首】、【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一展身手】,其中选修班和必修班选择授课的内容有所不同。(3)高三学案

高三选修班的学案,以复习学案为主,主要是专题复习,更注重知识的对比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除了知识归纳梳理外,更多的是例题和习题的筛选。学案板块一般分为【考纲要求】、【要点回顾】、【例题精讲】、【名题导思】、【头脑体操】、【跟踪练习】等。(4)竞赛辅导班学案

参加竞赛辅导的同学一般对化学比较感兴趣,而且学有余力,竞赛辅导学案也应运而生。竞赛辅导没有固定教材,综合性比较强,学案可以集百家所长,创造适合学生读本的辅导资料。根据具体情况,学案的板块设置比较灵活多样,一般分为【学习目标】、【知识精要】、【例题选讲】、【巩固提高】等。

2、不同课型课程,不同学案导学

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方法不同,选用的学案也有所不同。(1)新授课学案导学——自主探究,启发教学

新授课注重知识的生成,学案设计要有启发性,提出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并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①概念课学案导学——及时辨析概念,配套练习巩固

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课学案导学的核心理念是探究概念的生成和辨析应用,去烦就简,抓住关键词教学。

如,在《离子反应(第一课时)》的学案导学中,通过HCl与NaOH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引入,用实验探究,从现象到本质,解释反应的实质,从而引出离子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然后,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概念;接着,通过学生讨论研究化学魔术“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的方案设计,并当堂请学生上台进行此魔术表演,深化学生对离子反应条件的认识,并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再通过学生自我剖析“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魔术奥秘,探讨得出离子反应的实质;然后,通过一组思考讨论,“氨水和醋酸能否发生反应?为什么?”、“向NaCl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有什么现象;在AgCl悬浊液中滴加NaBr溶液,又有什么现象;如果向NaCl、KI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AgNO3溶液,试推测可能的现象,并予以解释”,由此将学生对概念的思考理解推向更深层次,探究得出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向着某些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减小的程度越大越好,这样,通过思考、探究,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完整、丰满了;最后,通过分析归纳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并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概念辨析是整节课的主线,利用学案探究,贯穿归纳与演绎的科学方法,不断开发学生思维,用实验、魔术、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概念教学课变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好。

教无定法,概念课学案导学也是因课而异,每位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概念,学案的编排设计和导学教学都还需要不断研究。

②性质课学案导学——引导实验探究,梳理逻辑层次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无机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教学至关重要。学案设计时,要抓住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层层问题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中得出结论。

以《氯气性质(第一课时)》的学案为例,课前,引导学生有目的预习,在【知识牵引】板块,回顾、总结已有的相关的元素性质知识,如非金属单质的化学通性、氧气性质,激活学生记忆库,从而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的类比和迁移;在【预习导引】板块,提出一些通过学生自学,可以在书本上发现的知识,如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在自学中归纳总结、体验自我学习的成就感„„这样,学生的枪都有目的地磨亮了。

上课时,充分借助学案,将课堂实验探究条理化、系统化,在【问题探究——共同练】板块,向学生展现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从结构探究到Cl2在铁中燃烧、与H2反应、与有色布条作用、被碱液吸收的性质实验研究,再从实验归纳总结Cl2性质,最后拓展研究推测氯水中分别滴入Na2CO3、AgNO3、NaOH溶液的现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紧跟课堂节奏,从一个探究到下一个探究,一直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利用学案启发思维的同时,学生可以将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等直接记录在学案相应要点、关键词空白的位置上,一边上课一边完成学案,节省笔记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为课后整理、复习提供方便。

课后,学生自我检测【实践感悟——自己练】、【提高训练——试着做】板块,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层选择巩固练习,使教学更人性化,人人有饭吃,学有余力的还可以跳一跳去摘苹果。

性质教学一般以实验为基础,借助学案,可以理清教学思路,将实验关键处空缺,让学生填写,这样,学生可以边上课,边将实验现象、结论记录在学案相应的地方,节省记录笔记的时间,提高效率,同时,有助于学生上课集中精神,课下复习再现上课画面也有了很好的积淀。

③理论课学案导学——设计问题探究,结合媒体教学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理论课的学习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理论教学往往枯燥无味。怎么利用学案,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思维呢?

以《共价键(第一课时)》学案为例,进行共价键理论教学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首先通过多媒体动画、图片,调动和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的状态,通过H、Cl原子的微观粒子的作用力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共价键的实质,从而真正突破共价键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然后通过学案【预习导引】对比离子键的形成,让学生尝试解决共价键形成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并在【问题探究——共同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如何形成稳定结构?”,再进一步提出假设“是否也形成离子键?”,并设计实验“液态HCl能否导电?”验证假设的正确性,科学实验发现“液态HCl不能导电”,再提出假设“共用电子”验证,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最后让学生在【研究体会】中畅谈、交流学习体会,学会自己小结、归纳,教师再给予学生鼓励和及时评价,帮助他们逐步完善。实践证明,这样的学案导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让学生自发地去体验知识学习的乐趣,并寻找收获,效果良好。

学案导学提供的只是一种教学的理念和思路,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在教学中,引入现代教学媒体技术,同时发挥学案设计问题、提供自主探讨依据和场所的纸质优势,可使学案导学形象生动,并留下成长的脚印和痕迹,有据可查。(2)复习课学案导学——加强知识梳理,对比总结规律

复习课注重知识的体系和相互关系,学案更多采用章节知识网络、表格形式对比巩固知识。

以《卤族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学案为例,在【复习目标】中,让学生明确复习的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程度:

1、掌握卤素单质的分子结构,初步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

2、归纳整理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其相似性和递变性。

3、建立卤素及其化合物转变规律的知识网络。

4、梳理卤素的用途,学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和应用。

在【方法点拨】中,提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般方法:

1、学会用结构的观点认识化学,剖析化学事实,用结构理论指导元素化学学习,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2、把握卤素性质的知识框架,掌握其递变性和相似性,从氯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推知其他卤族元素的性质。这些方法是知道复习的龙头,也是贯穿整个教学的精髓。

对比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将各种事物加以比较,确定各种事物之间异同点、探寻事物之间内在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是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之一。在【知识梳理】中,大量运用表格对比分析卤素原子、离子结构、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适当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然后以氯为代表给出知识网络,让学生自主梳理氯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使得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最后是知识的应用,解决制备、用途、保存、检验等实际问题。一族元素的知识就有血有肉地丰富、完善、鲜活起来了。

最后的板块是【实践感悟】,精选一些配套的综合习题,让学生学有所用,通过适当练习及时巩固,并体验学习后成功的乐趣。攻克了这一堡垒,学生对这一章内容的掌握也八九不离十了。

复习课,是为了让知识更系统、更有条理,并能进行规律的推演,上升到理论高度,并更好地指导实践。知识网络归纳和配套习题的选择都非常重要,对教师编写学案和教学要求都比较高。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复习,让学生自主归纳、练习,教师要完全放手、相信学生,教师从旁指导,对学生复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指点即可。

(3)习题课学案导学——专题方法指导,及时精练巩固

采用学案导学,弥补了教材编写的大众化,使学生明确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思路,预习到位,上课有目的地听课,笔记记录少而精,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整理笔记有依据、练习有选择性,也为以后复习积累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如:《化学平衡图像分析》专题练习的学案导学,【预习导引】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并用v-t图像表示;然后过渡到【学法指导】,使学生明了该类习题的解题步骤,如分析纵横坐标及曲线表示的意义、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与纵横坐标的关系、分析特殊点(起点、拐点、终点)及其含义,以及解题的技巧,如“有两个以上变量时,分别讨论两个变量的关系,此时确定其他量为恒量”、“先出现平台则先到达平衡,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则越先达到平衡”,再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举学案上两个不同类型的例子进行【典型例题精讲】,然后让学生小试牛刀,当堂板演【变式训练】,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这样,利用学案,省去了板书抄题的时间,也节省了学生做笔记抄题的时间,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劲头儿更足了。

习题课学案主要集中在专题训练上,有针对性地集中教学一类典型例题,归纳学习方法,并变式训练、实践巩固,在节省抄题时间上很占优势。

当然,学案是教师编写,教师在编写学案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而不是完全“放羊”,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有效讨论和交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不是贪图热闹、流于形式。

二、学案导学的创新——因材施教,学案的再创作实践

教案即学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熔为一体,这就是教学一体化、自主学习的学案导学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学案导学,融合了现代资源共享的优势,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1、共享资源,学案导学的优化性

学案的编写,集中了整个备课组甚至整个教研组的智慧,是精品中的精品。一个新的学案诞生,需要主备人经验的积累、精力的奉献和激情的投入,备课组讨论修改学案时,往往伴随着集体智慧火花的闪现和冲撞,而各年级资源共享的经验积累更是为学案的精品化奠定了基石。可以说,每一个学案,都凝聚着所有化学老师的心血。在不断完善、实践、再修改的过程中,学案逐步丰满、优化,更具科学性和人性化。

2、因材施教,学案导学的分班化

不同班级学习情况有差异,学案有异有同,更符合学生实际。

如:奉贤中学每个年级有一个实验班,学生基础较好,其他班为平行班,那么使用学案时基础部分大家可使用相同学案,但实验班在知识的难度和深度、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所以在学案处理上需要求同存异,要么教师自我调解,要么另起炉灶单独编写学案。

高二分科以后,化学选修班和必修班的学生使用学案的要求也是有差异的,学案编写尽量切合学生实际,不好高骛远。

即使一个教师教学的平行班,各班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教师还要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对个人主备、集体修改的学案进行二度创作,润色、调整,使过渡更自然,教学更符合本班实际。

3、分层教育,学案导学的拓展性

学案导学中,包含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人性化分层教育。

学案中,体现了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但也有针对性地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一份思考的空间。课堂探讨学习的【拓展探究】和课后【提高训练】板块是他们另一方快乐的学习天地,这样信手拈来的加深,慢慢积累,学生的思维训练将大大加强,避免了学生盲目看课外书的弊端。

 引子

新课程实施到今天,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更加科学的实施教学,如何使教学更加有效,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为此学校还专门提出了关于“教学重心前置”模式的探讨。此文就是其中一篇关于导学案编制的文章。

高中化学“导学案”编制与实施策略研究

━━“教学重心前置”模式探讨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的本色是天真、积极、向上和好学的,学生有权将自己的生命本色展现出来,有权自主的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我们的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我们的课堂不但要把自主还给学生,还要引领学生释放生命的本色和光芒。

“杜郎口模式”的教学重心前置是让学生先学,带着学习中的疑问进入课堂,然后教师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提高,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这些都是基于学生的预习为前提的,那么学生预习什么?怎样预习?是首当其冲的问题,也是导学案的编写问题。如果没有导学案,就不能很好的实现有效的预习,学生知识获得自主学习能力、方法、习惯的养成无从谈起,课堂上展示与交流就无法得以实现。“导学案”的作用是实现先学后教、课堂互动的教学载体。“导学案”的编制

1.1 “导学案”的编写指导思想

制定合理的学习提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知识内容进行预习,引导学生根据提示阅读教材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导学案”能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1.2“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导学案”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使用的主体,设计的思路紧紧围绕着“学生怎样学的”,让学生在做中学。“导学案”不同于教学案,它要求老师要转换角度,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知识储备等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习方案,使之真正成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载体。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以教材为主线的灵活性原则、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性原则。

②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又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其导学性。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对比法、观察法、阅读法等等,可以让学生自行总结出来,也可在“导学案”上给予必要的前置性提示,另一种是学生平时普遍采用的学习方法,如: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用学案预习等,一般是以老师在学案上提示为主。

③探究性原则:把知识点加工成具有可探究性的问题点、能力点、思维发散点,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是高效学习的重要措施,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对问题的充分探究下,教师进行点拨提升,让学生从设计的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问题的解决,转化成学生能力的养成。

④层次性原则:按学生的认识规律把难易不一的教材内容梳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知识、能力的跨度太大、太小,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认真分析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然后进行适当的重组整合,编写时做必要的提示,铺设跳板,作有关的知识回顾或知识链接,同时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导学案的设计尽可能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了解)——深化(理解)——运用(巩固)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

1.3“导学案”的基本格式:

①编号 课题 课型 执笔 使用时间(常规要求)②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③学具准备和学法指导

④预习导学(“导学案”的主体部分)⑤效果自测 ⑥总结、反思 ⑦延伸拓展

1.4“导学案”编制的几个注意点:

①“学习目标”的表述语言要简明浅显,可操作性强。导学案的最终对象是学生,表述语言太模糊、深奥,学生不容易读懂。譬如说:“通过„„使学生掌握„„”;“通过„„发展学生的„„能力”;“通过„„增强爱国主义热情”,“通过„„渗透学科素养或科学素养”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教师教的目标,要转变为可操作性强的表述方式。尽可能使用“记住”、“会运用”、“默写”、“背诵”等有明确指向的学习要求。编制时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②“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中可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解题方法、解题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知识拓展等)。

③对于知识拓展与拔高训练要回归学科本位,突出学科特点,形成学科能力。如化学学科,只有把化学问题放在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去启发思考,使化学学习真正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学好化学,用好化学。

④“导学案”要体现“建构性”和“开放性”。对于易错、易混、易漏的内容可设立陷阱,故意让学生产生失误,有了惨痛的教训记忆会深刻,学生也能在尝试错误中建构知识。个别问题要有挑战性、开放性,答案并不唯一,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容易引发认知冲突。

⑤“导学案”要体现“激励性”、“灵活性”、“多样性”。通过“导学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自我展示的动力和活力。对于知识学习部分,有选择地根据题目难度的不同鼓励学生自己去完成知识的讲授和解释,在这期间教师一定要不惜赞美之辞,及时鼓励表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步步接近和达到学习目标。如多一些激励的话语:试试你的身手,你能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导学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多样性,不应是呆板僵化的,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年龄段,经常交换模块、版块的设计格式,力求形式活泼、丰富新颖,使学生经常感到新奇、有兴趣,也要适时征求学生的意见,以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导学案”的实施

2.1导学案实施流程

2.1.1

读:引入课题,阅读文本

学生在阅读“导学案”以后,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的,知晓学习的重点、学习的主要方法。同时通读教材、文本,了解本节课的大致内容。“导学案”要引导学生“读什么?”和“怎么读?”。2.1.2思:围绕目标,自主探索;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导学案”的问题引导顺序,自行解决“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整理,完成“答疑卡”,便于与同学、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

“读”与“思”环节要在课前由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教师做好方法的指导,收集答疑卡,查阅部分“导学案”,做到及时了解学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的及时调整,也就是“二次备课”。

2.1.3议:小组讨论,精彩展示;

课堂上,在学生充分“读”“思”“论”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展示预习的成果。对导学案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小组议论”“代表阐述”“小组辩论”等形式交流讨论。在“议”中学生分享经验、碰撞问题、聚焦疑点,达到重点的强化和疑点的突破,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导学案。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议”的而建构知识。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2.1.4练:解疑纠偏,练习巩固;

“练”也就是作业的前置。围绕课堂目标的达成,精选例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通过说、写、讲、读、对话、表演等形式进行展示。另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学生在展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和借鉴,对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在此环节中,通过点拨、追问、启发、质疑、评价等形式,促进全班同学的共同达标。教师要做到使用“导学案”而不囿于“导学案”。

2.1.5论:小结评价,反思提高;

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的学习,基本达成了学习目标,但需要一个系统地巩固和强化,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需要一个由具体到一般的规律性的归纳,需要一个由文本到情感的升华,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再由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进行重点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以加深印象。

2.2 “导学案”实施的几个注意点

①教师要做好“导学案”的使用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及其它教具辅助教学,要适时、适度、高效。要很好地处理“学案”与“多媒体”的关系。如:导学案中出现的内容多媒体就没有必要再展示了,这样就会出现资源的浪费,同时浪费太多的时间,除非是特别重要的、需要引起学生特别注意的内容,或是方法指导中的重点内容;取而代之是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台,多线程地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解题思路,使课堂节奏变得紧凑、气氛更加活跃。

②学生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放有收: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讲解,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但对于练习中的规范性、格式性要求要强调到位。同时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③学生在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每周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每周对于疑难问题要重现、回顾;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导学案”实践的反思

3.1 “导学案”的使用产生了诸多的积极意义

使用“导学案”,学生在学习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知道怎么学、学什么,减少了学习活动中的很多无效环节,提高了学习效益;让老师们在备课时少了很多无效劳动,提高了备课的针对性;课堂上学生知道讲什么、怎么讲,课堂成为学生尽情发挥,张扬个性的舞台。

3.2 现阶段“导学案”使用存在不足 学生、教师心理准备不足,还不能完全放开,不能较好地融入角色;学生手头可供阅读的文本不足,获取知识途径单调;“导学案”实施制度化程度不够,容易导致变相地增加学生的负担。

高中化学知识点多,难度大,课时量少,有大量的例题习题需要处理,还有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规律方法需要补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困扰很多化学教师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改变过去教师讲结论和答案,学生被动地听、被动接受的局面,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杜郎口教学模式中的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预习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这种预习不是简单地看一遍课本,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导学案就是学生的预习提纲,导学案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计划和任务。“导学案”的编制

1.1 “导学案”的编写指导思想

制定合理的学习提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知识内容进行预习,引导学生根据提示阅读教材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导学案”能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上一篇:死因监测工作会议通知下一篇:慢条斯理的近义词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