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思路

2024-07-18

高中语文教学思路(精选12篇)

高中语文教学思路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将目光投到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那么, 如何把握好、实践好新课程理念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

1. 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多种途径与方式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欣赏体验音乐时犹如身临其境, 从而迅速地感染上音乐作品的情绪色彩。笔者在执教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一课时, 在教室的墙壁上挂了几幅中国的山水画和琵琶笛子箫二胡等一些民族乐器, 大屏幕上有一幅渔民在夕阳下捕鱼归来的图片, 当春江花月夜那深沉优美古朴典雅的旋律在教室中回荡时, 笔者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唐诗《春江花月夜》, 学生全都被这诗情画意的情境吸引住了, 深深地陶醉在音乐声中, 体验到了中国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神韵。因此, 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媒介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 更好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 增进对音乐作品的认识, 从而得到更高的审美享受。

2. 优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把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有意味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中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虽然都是音乐精品, 但要使学生喜欢学习, 乐于接受, 还有待于教师的精心引导。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要多听音乐, 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和震撼力, 充分发挥想象。

3.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位教育家曾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 是灵魂向灵魂的告白, 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 所以,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各项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保证, 是让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关键。笔者深深地体会到, 和谐的师生关系所创设的教学氛围是那样的美妙和富有活力, 师生配合默契的交流互动场景仿佛让人欣赏了一首感人的交响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有亲和力。多民主, 少强制;多鼓励, 少批评;多引导, 少说教;多用情, 少动气。

二、融入音乐作品的情境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人们对音乐语言的感觉, 首先是从听开始的, 离开了听, 对音乐的体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欣赏音乐, 培养学生聚精会神精诚专一的赏乐习惯, 使学生能静心地欣赏音乐艺术的美, 真正去感悟体验每首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意境。同时, 欣赏完作品后要交流体验, 进行审美评价。

1. 参与实践。

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演唱、演奏, 舞蹈律动, 视听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来, 使学生亲自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 享受音乐表现与创造的乐趣。如有位教师执教《音乐与舞蹈》一课时, 选择《走进新时代》的前奏为素材, 要求学生按小组创设一定的舞台造型。学生通过对音乐进行欣赏, 反复体验音乐的节奏与风格, 最后在音乐声中展现了人民英雄迈步向前等与音乐十分贴切的舞台造型, 感动了在场所有听课的教师。因此, 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可以使学生深刻体验音乐, 领略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因此可以说,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师生的音乐特长, 为学生进行现场表演, 使学生与音乐零距离接触, 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 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受到特别的重视, 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 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 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 音乐探究性学习, 可以把学生和教师从封闭的课堂中解脱出来, 使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探究是带着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问题去学习探索的, 所以,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传统课堂不可比拟的。因此, 探究性学习是教学方式的大变革。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因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1) 自由探究。它是指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音乐问题而进行的自发自觉的拓展学习, 教师不作统一布置和详细指导, 一切都在自由状态下进行。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探究, 并把自己的审美体验审美享受与大家一起共享,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 触及学生内心的世界。

(2) 分组探究。这种形式的探究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分别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然后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对立的两组, 各自研究准备, 课堂上学生各持问题的正反一面, 进行辩论。小组探究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正确引导、适时点拨和全面总结,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个性得到张扬, 对问题的思考变得深入全面。

可见, 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真正摆到了教学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音乐学习活动中来, 对于充分挖掘音乐课程资源, 培养能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思路 篇2

1.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考纲陈述:⑴理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⑵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①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②注重整体阅读.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①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②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高中历史审美教学思路构建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审美教学;构建思路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高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应付高考,这使得学生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对历史的厌倦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也在逐渐地发生改变,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符合当下教育的思想潮流,也可以为枯燥的历史课堂增添生机和活力,活跃课程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对审美教学概念的分析

所谓的审美教学,指的是按照美的标准来培养人的一种情感教学。它最早是由德国一位著名的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学教学还未普及,因此人们在谈到美学教学的时候,往往会认为美学教学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过程。实质上这种理解是一种对美学教学的错误理解,这种理解把美学教学客观化了。美学教学的实质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实施美学教学,让学生的认识发生转变,达到对主体人的思维在生产方式和思想活动上产生影响,使其发生改变,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就目前来说,历史审美教学是历史教学和审美教学相结合的一个产物。历史审美教学是根据历史学科课程的教学要求,从学生原有的审美心理出发,以审美教学的理论作为历史教学的指导,在历史课程中渗透审美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审美教学的重要性

审美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学科,有着其独有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促进个体生命的感性发展

美育教学课可以促进生命个体的感性发展,这是审美教学的主要功能。人是一个感性的生命体,感性就是最能区分人与其他个体之间不同的独特性质。通过美学教学,可以帮助人个体解放个性的情感,提高个体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促进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审美教学通过对人个体的塑造,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不同的人才。

2.影响社会的发展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发展也是离不开社会的。人在社会的发展中,通过社会意识对自我、他人以及其他个体进行不断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美学教学是人们相互接触和确认的媒介,能建立起个体和社会协调的情感价值观。除此之外,审美教学还可以培养人的情感,通过影响人、感化人,让人对美有新的认识,让美来引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培养人正确的价值观。

3.具有文化功能

通过对学生的美学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心理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的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现实,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之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使得心理文化紊乱萎缩。通过审美教学,可以转变过于现实的思想价值观,让人感受到生活之美和万物之美,从而树立起高尚的价值观。

三、高中历史审美教学思路构建

1.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当今的时代已经成为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媒体的运用,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他们的思想也越来越丰富。因此,面对这个时代,高中老师在历史教学中,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实施教育,这样做才能有利于审美教学的更好渗透。

2.提倡人文教学

历史记载的都是人类从古至今的活动,在人类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乏一些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光辉。不管是动用酷刑、滥杀无辜、治国有道的女皇武则天还是近代虎门销烟、放眼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这些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身上,都有值得学生学习的闪光点。高中老师在实施历史教学之前,要做好备课的准备,在对教材和课文相关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制定好合理的计划,对学生实施审美教学,利用那些伟人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伟人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

3.加强课堂的互动

新课标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体现出课堂教和学的合作。因此老师在实施历史教学时,要发挥好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探讨,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历史中的美、发现历史材料的美、发现历史图片的美和文字的美。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审美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门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还需要老师们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为早日建立起系统的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文竹. 高中历史教学审美素材挖掘的实践与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姚佳欣.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孔学兰.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施策略[D].苏州大学,2011.

[4]滕俊. 高中历史教科书“导言”编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高中语文高分作文训练新思路 篇4

在高考的语文试卷中, 作文是语文试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拥有大量的分值。然而, 从近年学生高考语文作文分数的情况来看, 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未提升, 且还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学生之所以作文得分低跟学生平时累计少、作文立意单一、审题错误以及思维不成熟甚至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严重的偏差等这几点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要注重对学生写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 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真正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提高高考作文分数。

二、高分作文训练准备工作

(一) 克服学生写作心理障碍

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基础知识, 以议论文为例,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议论文, 怎么去写一篇“规范的议论文”。让学生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在文章的作用和地位。让学生了解像道理论证、事实论证等几种常用的论证方法;其次, 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不少的高中学生在写作上都抱有恐惧的心理, 不敢写、害怕写、不想写。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上要循序渐进, 由简到难。先通过简单的作文训练, 逐渐积累学生写作的经验和素材, 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

(二) 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在写作中, 写作素材对作文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以及其他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以及提高其灵活运用素材的能力[1]。在写作素材的积累上, 学生要重视课堂内外的各种信息资源。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整理课本知识材料, 学生充分掌握了课本素材并合理的整理, 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灵活地提取运用。学生在牢固掌握课本素材的基础上要注重课外生活素材的积累。像课本素材一样把搜集的课外各种信息资源素材进行分类整理[2]。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要养成做笔记和写日记的习惯, 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这些记录都可能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素材;养成看报和了解时事新闻的习惯, 积累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素材, 能很好提高作文的水平和质量;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通过思考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要注重让学生使用课内外的内容写作, 在增加学生素材积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运用素材写作的能力。

二、提升学生审题立意能力

所谓的审题, 就是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地推敲所给的作文材料或问题, 了解材料或问题的内在含义、写作要求, 根据材料或问题的含义和写作要求确定写作的重点和范围, 最后在确定写作的切入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问题或写作方式方法[3]。根据当前作文命题方式介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 关键句审题法。在一些材料作文中, 存在一些关键句子就是材料要表达的中心主旨, 因此, 学生要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句, 通过认真深入分析, 揣摩把握题意。在学生作文训练中, 教师要先教授学生正确把握中心主旨句的方法, 然后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练习。

第二, 逆向思考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结果去找出原因, 这种方法也叫做由果溯因审题法。因为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具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 材料作文的审题中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 根据材料的结果逆向推出产生结果的原因, 这种方法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逆向思考审题法应用范围较广, 因此需要教师重点地去讲解, 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和运用。

第三, 联想迁移引申法。这种方法常常用于寓言故事或自然想象为作文材料的审题。因为这类材料虽然很容易找出关键句, 但是材料本身对写作没有太多有用之处, 因此, 必须将这类材料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相结合, 再确定写作的主题。面对这种作文材料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思维以及对材料的联想迁移能力。所以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第四, 练习实际的审题法。现如今高考作文材料越来越多地与时事贴近, 例如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材料就采用了温总理的故事。对于这类材料, 教师要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读报的习惯, 根据自己的爱好摘抄自己关注的时事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时事写时评, 激发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 培养学生逐步关注时事的习惯;除此之外, 要培养学生深入挖掘材料内容的习惯和面对事情树立正确是非观的能力。

三、构建有效的作文结构

由于高考时间较短, 考生要构建良好的作文结构, 这可以使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将文章的重点和亮点快速呈现在阅卷者面前。因此,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构建。第一, 合理地运用小标题和序号, 以凸显文章的层次感。每个小标题和序号后都是从话题的不同角度和层次去描写或论述, 所有的小标题组成一个整体的文章, 这种作文结构设计法可以凸显作者的逻辑性和层次感, 提高作文的水平。第二, 善用提示语和中心句。在每个自然段的段前或段末用一句话总结概括本段的中心思想或内容, 可以起到与使用小标题方法同样的效果。第三, 采用整齐的表达方式去凸显文章的层次感。采用这种作文结构要保证作文内容表达方式的顺序不能混乱, 这样文章在阅读时才能给阅卷人有整齐美的感受, 也方便他们迅速了解文章的思路。

四、结语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同时写作也是学生最惧怕的语文知识内容, 它并不像其他知识那样具有具体可行的训练方法。学生通过对高分作文训练, 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对日常生活素材积累和时事的关注, 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但是以上的训练思路还存在一些缺陷, 思路还不算很完整。因此还需要更多的教师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继续完善学生的高分作文能力训练, 帮助学生走出写作的阴影, 真正实现学生轻松写作。

摘要:高考作文在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但是从近几年来看我国高考学生的作文出现了各种问题, 导致高考作文分数总体上并未增加。本文主要根据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以上问题提出了几点关于高分作文训练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高中,高分作文训练,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路伟.高中议论文写作训练策略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2 (9) .

[2]于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新探[J].语文天地, 2013 (21) .

高中语文教学思路 篇5

关键词:语文 写作 思路

无论教育如何发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如何调整和改革,对高中语文教育而言,作文始终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年来最受人们关注的部分,成为每年高考最受关注的焦点。这也说明作文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水平,只有保证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保证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教学新思路,将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注意材料分析,明确写作方向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学生进行写作的第一步都是要审题。而从近十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大部分都采用了话题作文,可以说高中的高考作文已经走进“话题时代”,从实际效果来看,高考话题作文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效果,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进行提升。学生只有在正确审题,正确分析和把握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教师要把“降低学生的审题难度”、“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文采”、“重视学生想象”等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

做好材料分析,就等于打好地基,如果教师能够解决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那么,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将会得到提升。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在材料分析上的专注力,让学生注意审题、选材,还要学会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材料。

当学生面对一些独词式的话题作文时,如“尊严”、“自由”等,学生就必须要在这短短的两个字的“材料”中,寻找写作的方向。材料越短,对学生的考验就越大,这是呈反比关系的。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往往显得不知所措,不知道从何着手。尽管对“尊严”、“自由”这样的词有所了解,但那是抽象的,是概念上的了解,对写作应该选择的方向,并没有确定的目标。这就影响了学生写作的开展。而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在日常的练习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按照通常的方法,学生在分析这一简单的材料信息时,可以采用“词组式”的模式,扩大材料的量,如采用偏正式的组词“自由的选择”,并列式如“自由与责任”,动宾式如“感悟尊严”等,通过确定话题的结构,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命题的方向和写作的方向。

二、灵活转换,正确选择切入点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作文,都需要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材料中和话题中提出关键点,进而转换为写作的切入点。而我们都知道材料从生活积累中来,材料从阅读积累中来。由于作文的材料来源广泛,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模式”,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毕竟这样的模式教学,会造成学生的作文产生类型化的倾向,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那学生在审题中如何才能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拿手的材料,写自己擅长的作文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大题小做。

高中作文的形式和材料,以及方向是多样的,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要根据这些变化进行不断的变化,唯此才能找到正确的切入点。而很多题目给的材料或者话题,往往是“大”的。所谓“大”指的是材料涉及内容、话题范围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距离比较大,可写的人、情、事、理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可以表现多个主题。这无疑是给了学生很大空间,但是也往往会给学生带来难题。

面对这类话题,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落笔难以集中,容易失去方向,无从驾驭。教师就应该针对此情况,教会学生“大题小做”,用“切割话题”、“限制话题”、“设问构思”等方法把宽泛的话题转换成若干个“小话题”,比如以“不满”为话题,学生就可以采用限制话题的方法在此前加修饰语,例如:“我的不满”、“老师的不满”等。

(二)小题大做。

高中作文的出题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具体的,有的是抽象的。面对抽象的题目我们采取的是“大题小做”,而面对较为具体和范围较小的材料或者话题,则可以采用“小题大做”的方式,将所引材料进行思维发散,从小处着眼,小中见大,拓宽思路。如根据下面一节话以“蝉”为话题写作:

一只鸣蝉被放进一个玻璃瓶里,它迅速地扇动翅膀,想从瓶口飞出,由于瓶口太小总是飞不出来,待它筋疲力尽时,却徐徐地从瓶口爬了出来。

这就是典型的“小题大做”型,学生在面对这种话题时,只要从重大而严肃的主题去切入,从哲学深度去切入,就能将主题升华,提升作文的内涵和深度。

三、结束语

总之,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审题训练,让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正确地把握作文的材料和话题,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思路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分析和执行,并根据材料和题目的要求,实现知识的转换,将个人情感融入作文中,增强作文的思想内涵。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教学新思路探索 篇6

关键词:现代理念;科学探究;教学手段

一、建立学科思维,培育现代理念

高中化学已经让学生在自然科学的角度站稳了脚,应该开始建立一定的思维模式。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积极关注化学科学发展,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具体做法,一是在不同的章节设定不同的思维培育目标,设置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知识方面要力求简单化,但思想要跟上。二是要突出现代学习理念,在大纲和教材处理上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指明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三是培养学生的求证精神,建立用实验说明化学问题的思维,在各章节需要探究的化学实验要认真对待,上足实验课。

二、在学科学习框架下,推进研究活动

化学是一门重视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的科学,学习与实践的衔接比较短,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课堂为载体,对化学科学进行初步的探究。这样的探究并非如科学研究一样内容复杂、深入,需要研究成果,也许就是已经有了定论的结论和理论,但对中学生来将依然是新奇的,需要探索才能得出的。如普通的氧化铜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可以得到单质铜,但我们知道,得到单质铜的途径很多,在工业中已经很普通,但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却比较单一,用学生的现有知识并不简单,需要大量知识的填充,才能多途径得到单质铜。除了教材上的内容,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做一些科学小探索,如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如在一位教师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利用化学知识揭露出食品弄虚作假的案例。通过颜色的变化、物质形态的变更,利用百姓对化学知识的不了解,来欺骗大家,这样的探究内容很有意义,又能激发学生兴趣。

三、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当代的教育不完全是师生的对话,也不是教材的传输,需要建立在多种教学资源之上,其中教学手段成为现代教育更为主要的辅助内容。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导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利用。如,在学《搜集生活材料》一节时,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提供很少的生活中的化学物质,而多媒体能利用音像媒体为大家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样如微视频、社交工具等都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总而言之,化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要做实时的改变,才能强化意识和创新,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方。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思路 篇7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英语语法教学的观点:首先,让学生知道英语语法课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脱离了语法学英语,是得不偿失的。只有把语法学好,用好,才会使自己的英语语言功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其次,语法要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难点时讲解,脱离语境的纯语法讲授会使语法变得抽象化而晦涩难懂。语法的出现往往存在于课文当中,教师如果能在讲解课文时抓住难点结合语境来突破,便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再次,在练习和运用英语中去学习语法。做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对语法知识点有反复接触和认识,在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语法知识内在化,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东西,是语法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上,教师一口流利的英语是对学习最好的引导。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话题的对话训练,利于学生获得机会来应用英语。

另外,教师要在语法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法学习策略的指导。英语语法种类繁多,条条框框,非常琐碎,如果仅凭死记硬背的话,学生会不胜其烦,再加上它本身比较枯燥,学生从中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因而语法学习构成了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实际上,对于语法的学习,只要本着实用的原则,与语言的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善于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在学习中归纳语法规则、在错误中总结语法规律、在交际中使用语法等等,这样才能起到促进理解、监控输出的作用,使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

理解 + 记忆 = 最好的学习方法。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习得的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弄清新旧知识的关系,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语法要真正理解,不要死记硬背条条框框。另外,教师在语法教学中特别强调理解语法并不是要对语法规则刨根到底。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规则。

二、积极主动归纳、总结语法规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主动观察、归纳、总结语法规则,不能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研究表明,孩子自己归纳总结的语法规则比从书本上学来的记得更好。在一道题给予详细讲解后,应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总结规律。同样的情况在怎样的场合使用?有没有例外?实践表明,能自己总结语法规律的学生,更能对语法进行灵活运用,且在阅读中也便显出反应迅速准确的良好状态。

三、要善于从错误中学习

教师要明确向学生指出:学生在学习时,一方面不要怕犯错误,要大胆地使用英语;另一方面,要注意纠正错误,从错误中学习。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是做英语练习的目的之一,在错误中增进理解深化认识。对于老师批改过的作业,一定要仔细看。对批改还不明白的,一定要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在口头交际中,不能完全不顾语法,也不能因为怕犯语法错误而不敢开口。完全不顾语法,可能会使语法错误形成习惯。而因为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或在表达中过多地进行自我纠正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也可能因此失去很多交际的机会。

四、不要被语法术语所困扰

要向学生明确,不要被看似高端的语法术语吓倒,那些仅仅是个称谓而已。老师要在讲授语法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简化,方便学生进行识记和运用。学生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语法术语,最好是请教老师或他人,看有没有其他的解释。 笔者认为背诵典型的短句比背语法规则更有效果。

五、注意语法在交际中的使用

学习语法最终是为了在交际中使用。Widdowson(1999) 说:“应正确地理解交际法,它不排斥语法教学。相反,它重视语法在语言学习与使用中重要的媒介作用。”比如,交际用语中经常考查With pleasure.和It is a pleasure.的区别,学生也总是记不住,那就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给他们创设一个情景去帮助他们记忆。如:教师让学生帮忙把书送到办公室, ——Could you help me carry the books to the office? ——With pleasure.——Thank you for your help.——It's a /my pleasure.

六、要始终记住语法是手段或工具,不是最终目的

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边读一边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有的学生虽然不是有意识地停下来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但他们在潜意识里总是一边读一边“留神”语法。一般来讲,只要明白句子的意思就不要去管语法。

总而言之,面对新的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我们要“优化”英语语法教学而不是采用传统的死抠语法进行满堂灌的语法教学模式。教师应该让学生探索最符合自己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经验心得和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水平,接受能力来进行语法教学并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以便让学生更好的把学好的语法运用到英语语言应用中去。

摘要:英语语法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没有良好的基础语言知识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过分强调语法教学和过分淡化语法教学都是不可取的。要走出英语教学的误区,重新认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把语法教学与英语交际的结合,积极主动归纳、总结语法规则;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英语。

高中历史复习教学的思路与技巧 篇8

一、利用课本目录, 建构知识体系

历史的课文目录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的, 利用目录进行复习, 可以帮助学生在构建起历史知识大纲的同时, 实现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以必修一为例, 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全球政治的介绍, 全书共八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及演变, 第二单元则介绍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 第三单元讲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单元是介绍中国自鸦片战争起至解放战争中人民的反侵略和解放历史, 第五单元主要以俄国为例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六、七两个单元可以统一成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变革, 至第八单元就是总体介绍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可以看到目录的安排是遵循从古至今、从内而外、互相对比的结构, 第一、二两单元可以做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复习, 第三单元则可承接第二单元的民主政治进行复习, 即“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这一说法, 第四单元的中国反抗战争史则可以与第五单元的俄国社会主义相互联系, 第六、七、八则是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大背景介绍和对比, 尤以中国的改革为主。通过这样相互比较联系的复习, 既可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回忆, 也可快速了解专题的内容, 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打破原有格局, 对目录进行重新整理, 如第一、四、六、七可以串联起来当作是整个中国的政治史, 第二、三、五、八则安排成外国政治史, 如此一来, 线索也会更为清晰明了。

二、联系课本, 进行思维发散

高中历史的课本与课本之间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间的互相影响, 总结起来也可以成为学生复习的一个脉络。这种将课本拆开的复习方式, 可以称作是专题复习。

如从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三本的内容来看, 就可以拆分并重新整合为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外国古代、外国近现代这几个模块的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还有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就可共同构成整个古代中国全面的发展历史, 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演变发展, 这种复习的模块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并进行扩展思考, 从一个大的背景出发推断各种现象实际上的联系, 最终对整个历史了然于心。

三、细读课文, 重新回归课本

完成大体系的结构梳理后, 最终还是要回到课本, 通过课文的复习对建构起来的框架进行确认和填补。对课文的复习要细致认真, 教师可以按照总结大纲的方式进行每一小节的知识整理, 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定的历史规律。对具体单元小结进行知识要点的归纳, 一般要注意涵盖以下几个问题: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目的、结果, 以及经验教训和影响、作用。这样可以把历史知识点进行系统化, 并有效地抓住重点, 形成有条理的复习。

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研究 篇9

体育是集身体锻炼、道德培养和意志品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关于高中体育教学目标, 我国《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以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目标, 以身体活动、体育知识教学和体育锻炼为手段, 增强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在新课改下, 高中体育教学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体育教学除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外, 还要将育人放在首位, 重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使学生养成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以培养出更多富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 全面认识体育教学的学科特点, 因材施教,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培育和塑造学生性情和人格, 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以顺利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 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2.1 教学改革要求

高中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 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体魄,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学生形成先进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精神。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 高中体育教学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人格的主要战场, 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动力。尤其是在以高考为中心的高中学习阶段, 高中体育作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路径, 为学生自我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提供了条件。因此, 可以说, 高中体育是高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体育作为高中课程的一部分, 也必要跟上高中教学改革的步伐, 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

2.2 高中体育教学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 我国高中体育教学都以灌输、示范教学模式为主,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非常单一。加上应试教学思想影响, 体育教学的价值始终不受重视, 体育教学激励机制不完善, 教学缺乏基础保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不仅体育教师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不高。在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体育教学的种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如体育教学形式化, 体育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智力开发中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体育教学与文化课的关系不协调, 体育课时被大幅度缩减;体育训练布局不合理, 体育教学项目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体育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有差距等, 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中体育只有从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入手, 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 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3 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路径

3.1 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来看, 只关注教师的主体地位而不关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观念落后, 是导致体育教学形式死板、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与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不同的是, 新课程提倡高中体育教学要将“健康第一”放在首要地位, 要充分体现体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换而言之, 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教师首先要改进教学理念, 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 进行体育技能教学, 渗透体育知识, 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如在高中体育跨栏跑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鉴高校社团教学模式, 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此有关的体育项目, 如长跑、跳高等, 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 然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 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热情。其次, 教师要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组织和开展体育训练, 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同样以跨栏跑教学为例, 教师要摈弃过去那种为了教学任务而教学的思想, 认真观察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如不喜欢跨栏跑项目、对跨栏跑心怀恐惧等问题, 然后围绕“如何解决问题”开展跳山羊、横箱等体育活动, 使学生通过类似项目掌握动作要领、消除恐惧心理。

3.2 进行互动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阶段, 学生升学压力较大, 学习任务较重, 学生体育学习热情、体育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来激发。而和谐互动的教学模式, 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此, 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要重视师生互动、互动教学的积极作用, 通过互动教学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高中体育教学常用互动教学方式有游戏、问答等,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如在五步拳教学中, 教师在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架打、插步盖掌等五步拳基本动作教学结束后,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套完整的五步拳拳术, 让大家指出动作易出错处, 并总结动作练习注意事项, 再让学生进行动作练习。在学生练习结束后,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自学自练, 或进行动作创编, 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让学生对小组表演结果做出点评, 点评哪组学生的动作比较规范、流畅, 哪组的创意更加新鲜, 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目的是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3 分层教学, 强化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 我国高中体育教学采取的都是班级授课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突出问题就是在班级人数众多的情况下, 学生体质差异明显, 但是教师只能做到“统筹”而无法做到“兼顾”。一旦学生能力差异和兴趣差异被忽略, 学生根本无法从体育教学中受益。要想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体育教学中受益, 高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用一把尺子去丈量学生”的做法, 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通过分层教学、选项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要通过体能测试、问卷调查、以往体育成绩分析等对学生身体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然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意愿将学生按性别、个性、身心素质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使学生都能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4 增强教学的灵活性

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体育教学需求, 选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去活跃学生思维, 使学生身心愉悦, 也成为高中体育教师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 打破常规教学流程, 科学选择教材, 灵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编排,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正确引导,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跑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 通过换物跑、追球跑等游戏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样, 在标枪、铁饼、铅球等投掷类项目联系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找出学生在练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女生体质较弱, 投掷铅球难度大, 学习情绪容易受到影响等, 巧妙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供学生做投掷练习之用, 如选用沙包、橡皮管等, 让学生进行投掷练习。在学生掌握投掷技巧、树立信心之后, 再投掷铅球, 教学效果必然会有所不同。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教学体制改革也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作为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必然要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要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中去。文章从高中体育教学任务入手, 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最后就如何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以期能对高中体育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思路,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周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的思路与方法[J].求知导刊, 2014 (10) :120.

[2]石东.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途径[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5 (4) :111-112.

[3]贾计敏.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研究[J].赤子:上中旬, 2015 (8) :306.

高中语文教学思路 篇10

一、整体感知作品, 体会散文形散神凝的特点

不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散文, 其中都表达了内容观点、情感态度, 只要抓住了线索, 就可以把散文中看似不相干的内容一线串珠般地联系起来。如, 《故都的秋》的教学, 应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作品, 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读完以后, 抓住“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 “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 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接着选取五幅秋景图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秋味。至此, 学生应该对这篇散文写了什么景, 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了初步印象, 但对作者的感情体悟还很肤浅, 还谈不上读懂散文。

二、体察散文语言和写作手法, 学习作者的表达经验

首先, 要认真揣摩散文语言。《故都的秋》中描写秋味的语句, 从色彩来看, 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灰等, 这些色彩偏重于冷色调。正象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从声音描写看, 从一点声音也没有的槐蕊、蝉的鸣叫、人的应答声等, 也都表现出悲、凉、清静的意境的。其次, 从写作手法上看。一是作者是以情驭景, 借景抒怀, 情景交融的手法进行创作的。通篇文章从景物描写到语言运用, 都表达了对故都的秋悲凉美的赞美之情。二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文中多次用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对比, 烘托对比北国的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之情。通过对散文语言和写作手法的研读, 学生对作者渗透其中的表达经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作者在散文中是怎样表达自己感情的, 也在读者心目中逐渐清晰起来。

三、在作者营造的感情漩涡里, 感受作品中的自我, 让学生领略散文的美, 并学会欣赏美

对于学生来说, 作为写景散文, 全文围绕“清、静、悲凉”这条线描写故都的秋, 学生容易理解, 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也不难体会, 难就难在真正走过郁达夫的内心, 郁达夫为何以悲凉为美, 故都的秋到底触动郁达夫的什么, 眼前之景与作者内心最契合之处在哪里, 恐怕这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要破解这个难重点, 一方面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 仔细品味文中的秋味到底体现在哪里;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知人论世, 与郁达夫的生平、写作背景、创作风格结合起来思考, 把《故都的秋》定位为郁达夫所写的写景抒情散文, 其中必然烙上了郁达夫的印记, 有作者的个性。我们知道, 在现实的人生里, 作家的内心被过早地投下了忧郁、落寞的阴影。正因为这样, 他笔下的秋境、秋味儿, 被鲜明地笼上了一层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但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情感体验而受到扭曲, 以致失去了它固有的特征。在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里, 那院落的牵牛、槐树的落蕊、秋蝉的鸣叫、还有那秋风秋雨等等, 是多么清晰而逼真地再现了故都之秋的韵味。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郁达夫的这篇散文, 其特点恰恰就在于他写出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故都深处的恬静心态。在以悲凉为底色的秋景中, 作者能发现种种充满暖意的细节, 以及故都市井中一副副悠然自得的秋景图。

因此, 散文教学不但应从散文的文本特点出发, 引导学生了解散文内容, 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 明白其中阐明的事理, 得到自己独特的感悟, 而且要让学生学会鉴赏散文, 明白为什么这样写, 读出每一篇散文的个性, 读到作者的小情怀和独特的表达经验。唯有如此, 才会在散文教学中教出语文味, 才不会让理性思维逻辑分析充斥散文教学, 才会使散文园地中的名篇佳作彰显出其价值, 从而滋养学生的心灵,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数学方程求解教学思路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方程求解 教学思路 深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99-01

数学能够很好的提升人们在逻辑方面的思维能力,同时将数学知识及时应用到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的改善学生生活能力。方程求解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数学领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数学教学的进步与成熟,数学方程教学思路在现在的社会中应用非常广泛,根据数学方程解题思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研究。

一、方程求解思路在数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在进行数学的教育与发展期间,其中包含很多的方程或是公式等,例如常见的线性方程或是指数方程等,虽然方程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内容,但是简单的方程不是解决所以数学问题的方法。所以根据这样的数学发展,需要根据问题中提出的实际需要,结合各种条件探索未知方程式。

很多数学问题并不是根据一个简单的方程式或是不变的数值就能得出答案,需要很多的未知数,是一种复杂的函数形式。在遇到这种问题期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因为数学方程式之间具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利用已知的方程式能够引出另一种解题公式。

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掌握,根据其中数值之间的联系分解出更多的解题方程式。数学解题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有很多因素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在我们研究的方程解题思路中还存在很多的疑惑需要解决。通过解决的问题我们能够得出,方程解题思路主要是根据其中的一个或是多个未知数,寻找出其中的固定量,根据列出的未知数或是方程,求取其中的解进行全面的总结。

方程解题思路在数学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对复杂的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掌握数学知识中存在的规律,探索出数学知识的抽象关系,利用这些探索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方程求解教学思路在数学教学中的特点

很多关系是瞬息万变的,其中包含方程式也是如此,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或是时间中,因为具体的探索对象不固定,会出现很多的变化,所以这样的基础上会形成一种规律,清晰的掌握这些规律,从中探索出其中存在的一些原理,遭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的变化形式往往是一种数学模拟教学的状态[1]。

针对数学教学来讲,首先是利用具体的教学目的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清晰的分析,根据方程式的形式理清方程求解思路,并且解答出其中存在的疑惑,解出方程中的答案,在根据答案进行探索与分析。

因为数学教学自身是一种在思维以及方式上的创新,主要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是一个逻辑性的过程,其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来自实际的生活经验以及探索方法,利用准确的解题切入点逐渐深入。

在探索数学方程求解思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方程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解决,因为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不固定的,所以解题的方式等比较繁琐,利用不同的方程的形式能够将其中的思路进行分分析,解决问题。

三、方程求解思路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碰到一些实际问题期间,首先需要明确对象,确定正确的数学方程教学形式。利用数学方程求解思路教学的目标以及方式进行解题思路的假想与简化,在根据其中的固定规律,探索出解题方式。

1.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的方程数学解题教学形式,其中包含对经济变化的探析或是市场变化的增长、减少等问题,正常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利用实际的发生情况建立方程的求解思路,从其中探索出经济或是市场变量,及时进行经济策略的制定[2]。例如:在市场上推行一种新的产品,t期间的市场销售量为,但是因为商品的质量以及生产方面都比较优秀,所以基本上生产出的成品都能够作为一个宣传品。所以t时期的产品生产销量能够达到,与基本上是正比例分配,并且在产品生产与销售期间,需要详细了解到市场经济下对这种产品的具体容量,用字母N来表示,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这种商品中的在没有大部分进行销售期间已经与销量成正比,所以计算方程式为:,在公式中的使用常数为k >0,那么计算的变量与积分等方式为:,在这样的计算方式下,销售量的逐渐增加会引起销售速度的不断加快,市场的容量会随着商品销售的变化逐渐变化。

2.对于这种方程求解思路教学的形式在很多科目中都应用的非常普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物理中的动力学模型。根据方程求解思路的期愿来讲,动力学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动力学在物理或是数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是社会上一种比较常见的原理形态。动力学存在的基本定律为,这公式也是动力学原理中研究动力学计算的基本公式之一。在学习物理期间我们都知道,当事物的重力与物体在不断下滑之间形成的速度之间基本上是成正比例的,但是在其中会存在很多的影响因素,其中空气就是最大的阻力。按照常微分方程式的形式计算物体中存在的一些抗力因素,只需要根据公式的变化进行推理就可,方便了物力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在学习进行学习期间,不同的科目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解题思路与方式在数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四、结束语

數学教学对于学生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等都具有影响,利用这种方式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期间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桂玲.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06.

初探高中政治课的基本教学思路 篇12

一、尝试自学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打开新知识的大门, 作为整个认知过程的起点, 必须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读”, 即认真阅读教材。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师应自觉去培养的一种能力, 同时政治学科中的原理、观点更需要认真阅读, 用心揣摩才能理解把握, 可见其必要性;而现行政治学科教材一般都有大量的资料、事例, 这些都为阅读提供了较好的材料, 可读性强的特点比较明显, 可见学生阅读的可行性。第二是“想”, 即要求边读边思考。“想”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明确告诉学生, 还应设置和编拟知识性、思想性或针对性比较强, 能对所阅读内容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导读提纲或问题, 使学生的阅读有的放矢;也可要求学生在边读边想过程中自己来编拟课本内容的提纲。这样, 既克服了学生自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起到激趣、激发思维的作用,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第三是“疑”, 即引导学生在边读边思基础上敢于提出疑问, 学生在阅读教材、体会内容的活动中, 一方面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另一方面主动求索、寻找问题、提出疑问。从某种意义上说,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 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

二、尝试练习

练习过程应根据不同内容和要求, 采用“说”和“做”两种主要方式。“说”,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即对于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知识或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都由学生来讲述;“做”, 即针对阅读内容中某一具体问题采用课堂内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解答, 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答题思路、方法及内容, 得到信息的反馈。采用学生自学基础上的自我练习尝试, 不仅强化了学生学习上的独立、自主意识, 也能促使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表达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使全体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 同时让学生“说”和“做”, 给了学生充分暴露思想时空间, 营造了民主的学习氛围, 也为教师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

三、讨论交流

要富有成效地实施课堂讨论, 首先, 必须使讨论围绕问题和目标进行, 以免使整个过程处于无序状态。目标的确定第一来自尝试练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第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从教师提问看, 主要是提出学生没能提出的又是教学重点的问题, 这类问题有一定的深度, 具有思索的空间, 能引起学生认识升华,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 讨论交流应在保证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学生对一个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就急于讨论交流, 反而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 使协同交流失去它的本质内容, 使讨论交流流于形式。就组织讨论交流方式而言, 要根据不同内容、要求来设定, 可选择按不同问题分成若干小组, 或同样问题由不同小组分别讨论, 也可选择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的学生穿插组合进行, 或按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交错组合进行等等。要坚持差异性原则来选择组合, 有差异才能互相启发。运用讨论法, 政治课的教学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十分重要, 讨论的方法值得运用, 因为组织课堂讨论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有利于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治课的教学, 采用师生换位的方法也是可取的, 师生位置对换一下,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协同中学、尝试中学, 可以使交流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在符合科学性基础之上, 应该在“精”和“活”上下工夫。这就要求教师不做简单的重复, 不要忽视学生实际的泛泛而谈, 而要立足于学生在前几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疑难、疑问的思想、认识或能力, 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样既能使教学环节衔接, 使课堂组织浑然一体, 又能起到突破教材重点、难点和化解学生疑问点的作用, 教师要让学生采用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或纲要信号联系图等形式, 对课时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 重点知识留空由学生填写, 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提高教学实效。“活”是指教师不要把讲解过程仅仅定位在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 而更应注重充分暴露思考问题的过程, 注重揭示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分析问题的思路, 兼顾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 使之优化组合,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技能, 更要充分展示积累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认识问题和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学会思考, 学会发现, 学会探索, 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 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取得最佳效果。

五、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教师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依据,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互助探究学习。将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中, 能够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与灵活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 在讨论和争鸣中各抒已见, 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活动中, 教师要做好指导、辅助工作, 对学生的认识做正确引导, 以免学生的思维走向极端, 并让学生体会发现、研究的乐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 我们必须坚定课改决心, 坚持将课改进行到底, 并在课改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摘要: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遵循新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中, 全面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体现政治课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政治,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前儿童英语教育下一篇:数学表达能力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