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表达能力及其培养

2024-07-18

数学表达能力及其培养(共12篇)

数学表达能力及其培养 篇1

在数学教学中, 应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是反映学生数学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初中数学教材中涉及许多概念、图形、图形的性质, 需要教师加强学生对概念、图形、图形的性质进行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间的互译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中发现、领悟、掌握知识和方法, 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一、直观、形象地建立概念, 是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重要前提

初中数学里的一些概念, 在小学已学过, 但当时学得比较分散, 现在却要系统学习, 使学生进一步得到比较深的认识.实践证明, 正确理解概念是提高数学语言表达的基础, 是学好图形性质及推理论证的依据.如果概念不清, 思维必然混乱, 会导致数学学习中出现各种错误.例如, 学生在小学里学过的仅仅是有理数中的一部分:0和正有理数, 而且0是最小的数, 表示“没有”.到了初中, 学生学习数的范围在扩大.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负数, 我运用温度计引导:0℃是“最低温度”吗?是“没有”温度吗?如何表示比0℃还低的温度呢?从而引入负数, 形象而自然, 学生易于理解和表达.之后, 借助数轴, 引导学生正确找出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 会由数轴上的点的位置确定对应的数, 帮助学生解决与有理数有关的问题, 以此提高学生表述有理数及其分类的正确率, 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打好基础.

二、对比图形, 增强学生数学文字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数学教学离不开图形, 图形是思维的对象.初中学生普遍识图能力较弱, 缺乏借助几何直观的抽象思维.必须加强识图的训练,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归纳图形的能力.在讲授“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时, 常规教学是把图形确定地画在黑板上讲授, 由于受观察和日常习惯用语的影响, 总有部分学生说成是点在直线“内” (或“里”) , 多次纠正还难以正确表述.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 点P在直线L两侧时, 直线L不经过点P, 即说成“点P在直线L外”;课件显示移动点P, 使点P落在直线L上, 这时直线L经过点P, 即说成“点P在直线L上”, 强调学生这里不能表述错.有一位学生看着课件脱口而出:“老师, 点在直线上就像一个小人走在钢丝上嘛.”学生们都笑了.

三、让学生动手实验, 在活动中提高将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的能力

“数学这门科学, 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观察和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图形教学, 只有通过实验观察、制作、测量、拆拼等活动, 学生才能获得有关图形特征的深刻印象.例如, 在学习角平分线性质定理时, 首先让学生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出示课件, 让∠AOB的边OB与OA重合, 引导学生观察得到∠BOC=∠COA;并让学生动手用量角器度量验证, 先让学生尝试表述, 然后师生共同把“射线OC是∠AOB的平分线”翻译成符号语言:∠BOC=∠COA;∠AOB=2∠AOC=2∠COB;∠AOC=∠COB=1/2∠AOB.接着, 对于OC是∠AOB的平分线, 点P是射线OC上的任意一点, 引导学生操作测量:取点P的三个不同的位置, 分别过点P作PD⊥OA, PE⊥OB, 点D、E为垂足, 测量PD、PE的长, 将三次数据填入表格, 观察测量结果, 猜想线段PD与PE的大小关系, 写出结论.从而得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这种让学生参与认识的过程, 在动态演示中练习语言的表述, 在操作中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重视发展学生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互译能力

数学教学表明, 只有当学生能正确运用数学语言来理解数学的概念、性质的实际意义, 才能有根有据地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否则学生就很难领会数学图形命题的意义、难以把文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与符号表示、图形特点结合起来思考, 对稍复杂的语句和图形, 就感到无所适从, 甚至失去学习信心.因此, 平时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将三种语言互译作为训练内容, 发展学生图形语言运用能力.例如, 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时, 首先通过演示课件, 用移动三角板的方法来画平行线, 学生观察得到同位角等.再引导学生把“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动手画图, 将文字语言译成图形语言.并用量角器度量其他位置的每一对同位角, 得到每一对同位角都相等的事实.由此得到“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的正确性.接着再演示课件, 引导分析, 利用所学的平行线的性质公理, 推导得出“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这一性质, 并指导学生对照图形, 将上述分析组成几何推理论证语言, 在教师的扮演示范下, 学生一步步口述推理过程, 并把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表述, 又在每一步符号推理后面填写文字推理依据.逐步引导学生做到步步有据, 句句有理.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三种语言互译能力, 丰富了数学语句, 还逐步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表达能力及其培养 篇2

商丘市虞城第一实验小学

杨淑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很容易被忽视。殊不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说得好,自然愿听、肯想、会做。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会做不会说,爱说说不出的现象,尤其低部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更经常出现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以后的冷场现象。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从一年级开始,根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对数学语言进行训练。

一、要给学生创造发言的平台,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从学生进入小学课堂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始,就可以通过师生互相介绍自己让每个孩子发言了。每次接手一年级新生的第一节课,我都要每个孩子大声地向小伙伴们介绍自己:“我叫***,今年几岁,是**小学一年几班的学生。”个别较活跃的学生还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学习理想、学习目标以及对集体的寄言等话题。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孩子们第一次体验到在集体中发言的乐趣,感受到在课堂上发言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是在班级同学和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的好机会。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论是计算教学、应用题教学,还是概念教学,都要鼓励学生动口说,大胆说,大声说。一开始,部分孩子可能说得不太好,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较长较难的问题可带着说,同一个问题让多个学生重复说,优秀生带着说,后进生跟着说,慢慢地,鼓动全班学生都有说的欲望,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举手,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一定要做到及时点评,给孩子们多一些表扬鼓励性的赞扬,少一些消极打击性的批评。开学几个星期后,我基本掌握了班里哪些学生的表达能力稍差,课堂上,总刻意让这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比较简单地问题,只要他们大声地回答问题,我都给予表扬,如班里一位男生,开学初几个星期几乎不主动举手发言,在学习《

6、7的加减法》一课时,我让他说说怎样计算“5+1”,一开始,他站着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于是,我鼓励他:“没关系,大声地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说错了不要紧,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帮助你。”终于,他大声地说出“5和1组成6,5加1等于6。”我即刻夸奖他说得好,而且声音响亮,告诉全班同学要向他学习。当时,我可以看到小男孩脸上露出的灿烂的笑容。从那节课以后,数学课上当我提出问题,这名男生经常主动举手发言。平时,我明确地告诉学生,当老师提出问题时,都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半个学期过去,班里的学生已经渐渐形成爱发言、想发言、抢发言的意识。

二、要训练学生用规范、简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

数学语言具有严密、简练、科学等特性,学生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才能构建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会做但不会说,有的学生明明意会得很好,但说出来却词不达意,没法子把意思表达清楚。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一年级的教学中,特别应注重培养学生说规范话的习惯,使他们能用语准确、表达完整、条理清楚。

1、训练学生使用规范的单位名称。

数学课上,经常出现学生用错单位名称,尤其是应用题学习时,还有学生不懂怎样正确使用单位名称。所以,我们要从学生一开始学习小学数学就教他们准确使用单位名称。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一节课《数一数》看图叙述时,让学生结合数数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如9个女孩、10个男孩、6朵花、8棵树等。平时,看图说图意时,也应强调学生准确使用单位名称。

2、训练学生把问题表述完整。

对事物完整的表述过程是对事物进一步的理解过程。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没有说完整话的意识,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几乎都习惯简单地说出答案。因此,无论在教学的哪一个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如,从最简单的1加1等于几开始到比多比少的问题,再到图画应用题,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等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叙述的问题,都要突出训练表达的完整性。如在下册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提出问题“54比72怎样?”几乎所有学生都只简单地答“少”或“多”,这时就应及时让学生完整地说出“54比72少”、“72比54多”。培养学生完整地叙述问题,需要从学生的最基层学习开始,否则,等学生习惯了用简单的字、词回答问题,再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3、训练学生把事件说得有条理。

数学学习中,学生对事情的条理化叙述,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学中培养学生叙述的条理性尤为重要。如教学《美丽的田园》一课时,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 “树上有5只小鸟,空中又飞来11只,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有条理地叙述图意,列式自然不成困难。

4、训练学生准确地说数学名词术语。

学生在接受新概念时往往认识比较模糊,又由于一些方言习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出现表错语法,用错数学用语等。如在《小小养殖场》这一课中,“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差不多,我让学生反复对这些词语进行比较,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更正。所以,教学中应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和不易理解的名词术语反复进行比较,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

数学教学中,“说”的训练,不但要注意引导,还要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以使人人都有说的机会,日常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让学生锻炼。

1、老师示范,学生跟着说。

这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个年龄的学生还不懂怎样准确使用数学语言,但儿童的模仿能力都很强,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然后让学生跟着说,随后也可适当指名让个后进生说,这样,让全班学生得到了锻炼,稍差的学生也能树立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同桌互说。

说给同桌听,这一形式最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开口说。如学习加法后,完成教科书中“做一做”的题目时,我让学生先把每幅图的意思说给同桌听,再独立填写算式。巡视时,我发现平常不敢举手发言的孩子也说得兴致勃勃,他们会说了,写起算式来也得心应手。

3、分组讨论。

课堂中,可适当地把学生安排成几人一个小组,指导他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接触正规的小学课堂,对于讨论这样的形式也还不熟练,老师可在他们讨论时给予帮助,告诉他们怎样展开讨论。分组讨论不仅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4、接力的形式说。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把这样的形式叫做“开火车”,即让一个学生说第一句,往后的学生接着说下面的。在口算题目、数数等教学中,这种形式最为适用。如学习数的顺序,我让学生“开火车”数数,每个学生数一个数,从0数到100的时候,往下的学生就要接着倒数,在这样的锻炼中,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了,同时也培养他们认真倾听的行为习惯。

数学表达能力及其培养 篇3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些情形:有些学生想说,有说的欲望,但却无法用完整、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述出他的思维过程;有些学生则因为性格内向、胆小害羞,不敢在课堂上发言;还有的学生因为思维能力较差,不会说。

这些情形归根结底反映的就是学生不敢说和不会说的语言表达缺陷,同时也反映出低年级学生思维的混乱和不成熟。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应该从孩子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层次、多形式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敢说: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会说:主动、清晰、完整、流利地表述数学知识;进而多说,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让学生敢说并且想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营造民主的氛围,激起学生说的勇气

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最能充分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我的理解就是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相对的自由空间,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对他们在课堂上的每个闪光点都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当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时,他自然会产生与大家交流学习体验的欲望,愿意主动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并且敢于深思和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这样做:不论是计算教学、应用题教学,还是概念教学,都要鼓励学生动口说,大胆说,大声说。对不敢说也不会说的学生,我会经常关注他,刻意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给予他鼓励和扶助,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和信心,激起他说的勇气。对说得不太好的学生,我就会耐心细致地进行引导,较长较难的问题我会带着说,同一个问题让多个学生重复说,优秀生带着说,后进生跟着说,慢慢地,鼓动全班学生都有说的欲望。同时,我会及时点评,给孩子们多一些积极鼓励性的赞扬,少一些消极打击性的批评。我班里有这样一位男生,从开学初就表现得比较腼腆、胆小,我几乎从没听过他主动开口说过话。为了让他鼓起勇气大胆地、大声地说话,我几乎每节课都要用话语来激励他一两次,再用期待的眼神关注他、鼓励他无数次。刚开始,他总是避开我的眼神,渐渐地,我发现他在我期待的眼神下会回应我一个腼腆的微笑,偶尔再不太自信地半举起手,此时,我就会表现得特别高兴,请他起来回答,还会帮着他整理语言,回答完以后我不仅会自己表扬他,还会带动全班一起表扬,这不仅给他带来了成功的喜悦,也让他拥有了自信,有了说话的勇气。

(二)构建生活的课堂,激起学生说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生活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

在教学《元、角、分》第一课时,我现场模拟文具用品店买文具的情景,先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买文具用品的经历,谈谈他们对文具价格的了解,让他们感受到买小文具比如直尺、橡皮之类的需要用到小面值的人民币,从而引出这节课的内容:认识1元及1元以内人民币。接着继续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说一说、分一分,将人民币进行分类:分为元、角、分或者分为纸币和硬币。随后通过对不同面值人民币的观察、比较和交流,学会分辨人民币,完善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紧接着再回到文具店的情景中,设计了“买一把1元钱的直尺,可以怎样付钱”,让学生用学具人民币通过同桌合作交流,拿出付钱的方法,然后在展示交流不同的付钱方法中,理解1元就是10角。随后的练习,也紧紧围绕购物情景,在生活化的氛围中体验和探索。如此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世界中的经历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所以这节课许多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课堂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启发和提升。

二、让学生会说并且多说,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一)在教师的示范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准确、简洁和严谨的特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然而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却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阻碍了他对数学知识的准确表达,使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但儿童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规范的语言模式,让学生能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述数学知识,从而锻炼思维,逐步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合作交流中锻炼语言的准确性

同桌或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是锻炼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不仅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语言的机会,更能通过交流、讨论相互促进,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得到锻炼和提高。

同桌交流,这个形式最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开口说,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表见解、培养数学语言能力的好方法。如一年级上册常见的看图写算式,我经常会让学生先各选几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再独立填写算式。同样的图,要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说出不同的意思。比如要列加法算式时,就要这样说:左边几个**,右边几个**,一共几个**。要列减法算式时,就要这样说:一共几个**,去掉左边的几个,还剩右边的几个;或者去掉右边的几个,还剩左边的几个。不会说或者说的不对的学生,有了同桌的纠正、指导,就能逐步学会准确地、完整地叙述数学事实。这样的合作交流就是要让学生把思维过程通过语言外化,所以语言越是准确、完整,就显示出思维越是缜密。

(三)在动手操作中训练语言的条理性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动手操作,对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益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要想让学生学会运用抽象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就必须在教学中注重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过程。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动口、动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有序,才能达到感知、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修订后的一年级数学教材重点是计算教学。在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一边操作学具,一边用数学语言将操作过程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算法,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的目的。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时,在探讨45+30怎样算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摆出45根小棒(左边4捆,右边5根),接着摆30根即3捆时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应该摆在哪?为什么?许多学生看着摆好的45,都比较自信地说:“摆在4捆下面,因为几捆的应该和几捆的摆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摆好的小棒,说说思考过程:“4捆和3捆合起来7捆,7捆再和5根合起来就是75根。”接着又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再次感知,得出算理:几个十要和几个十相加。最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算法,让学生来说一说:先算40+30=70,再算70+5=75。随后探讨45+3时,同样通过小棒和计数器的两次操作,直观感知算理: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再抽象出算法:先算5+3=8,再算40+8=48。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中,语言的条理性自然得到了训练,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4

一、营造和谐课堂,让学生放心说

数学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学生总觉得数额学课压力大、理解难,总有身负重担、难于轻快之感。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拓展能力。教师不怕教学时间来不及,不要急于呆板地进行书面知识传授,让学生放心说,在说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知识,也使课堂呈现出生命的精彩。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之后,教师出示了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判断。

生: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我不同意。因为我把它对折以后发现它不能够完全重合,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同意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请亮出你的观点。

生: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

生:我反对。对折后尽管形状一样、但是没有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如果我沿着折痕剪开的话,这两个梯形就可以完全重合了。

生:那么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应该是剪开,而不是对折了!

师:现在你们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它还是菱形。

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自由自主地畅谈知识形成的学习过程,做到这一点,就能逐步形成自主课堂,竭尽全力去满足学生的需求,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的课堂就是生命化的课堂,学生就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话说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由于学生熟悉自己的生活情境,就会有话可说,说出学习过程。如教学“求近似数”时,导入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你早上几点起床的?几点吃饭?几点上学?

生:我早上6点12分起床的。几点吃饭?几点上学?

生:我7点1分吃饭,7点25分上学。

师:你们说的时间刚好是那一刻吗?

生:大约6点起床,大约7点上学。

师:大约7点上学可能有几种情况。

生:可能7时不到一点,也可能7时过一点。

教师小结例子,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了“准确数”,以及和它相对应的“近似数”,从而引导学生利用“顺应”的认知方式,自由交流,自然而然地为学生建立了近似数的概念。这样,教师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重视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兴趣说一

教师要选一些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说算理,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其思维水平也会提高。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以故事引如:一天,一只老猴子采了一些又大又红的桃子,三只小猴子看见了,都争着说:“我要吃,我要吃。”老猴子忙说:“不要急,不要急,让我来分一分。”于是老猴子给每个小猴子分了2只桃子。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分掉了3个2只桃子。这时,教师又开始讲:小猴子看见老猴子手里还有桃子,又大声嚷道:“我还要,我还要。”老猴子又连忙给每只猴子分了2只桃子。让学生根据分桃子的情况,讨论一共分掉了几个几只?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引发了他们对乘法的兴趣,领悟到乘法的关键所在。

四、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说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抽象归纳,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发探索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成为问题和规律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如数学“圆锥体体积”。让学生分组操作,每组都有一对圆住和圆锥体,进行倒沙实验。

生:我组倒了3次,还没倒满。

生:我组倒3次装不完。

生:我组倒了3次,刚好倒满。

师:让生3给演示一遍,与你们所做的实验比较。

生(齐声说):圆锥体与圆柱体等底等高时,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1/3。

师:圆锥体体积的公式如何推导呢?

生:我们都可以推导出公式。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的就是圆锥体的体积。

生:等底等高时,圆锥比圆柱体少。

生:等底等高时,圆柱体比圆锥体多2倍。

生:当等底等高时,圆柱体底面积是圆锥体底面积的,圆锥体底面积是圆柱体底面积的3倍。

数学表达能力及其培养 篇5

河西学校 王祝刚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密的学科,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常常借助语言思考和分析问题,表达思维。因此,训练学生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积极的说话心态

目前学生表达能力越来越差,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理解能力均有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于让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只注意少数几个“优等生”,使多数学生成为陪客,长此以往,多数人得不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差。(2)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害羞,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3)当一些学生说错了时,会受到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嘲笑,使学生没有勇气说话,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断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说话心态,让他们想说喜欢说,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我们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说,尽量给全体学生说的机会。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

语言的逻辑性,一是要求语言本身要准确。不能含糊其词;二是语言要清晰,不能前言不搭后语,似是而非,模拟两可.人们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维,进行有序的语言表达,也是优化思维程序,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训练: 1.激励学生说算理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计算数学的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能否,要看他是否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2.鼓励学生讲思路

几何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练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几何题的结构,便于分析等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几何时,有些学生理解其意,但苦于说不出所以然,即不能用语言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那么就要从语言训练入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开拓思想,培养语言的灵活性

语言灵活性,就是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来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思维活动智力灵活程度的体现。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一道几何题用分析法、综合法来解题,以提高解题的灵活程度。一些数学题中的已知条件也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说。

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6

一、教师语言追求规范,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在课堂上注意数学语言的运用,具体地说,应做到:

1.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必须熟练掌握数学专用术语,对数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语言的概括与表达必须准确、恰当、合理、科学。

2.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形象化,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互译互释,以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语言。

二、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大胆尝试数学语言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其中也必然有许多不成熟,甚至幼稚的方法,但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是自己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起码对学生来说挑战了自己,开动了脑筋。因此,教师要包容、要鼓励,不要急于评价,更不要压制。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宽松的心理状态,为学生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勤于思考、乐于表达。

三、创设充分的语言交流时空,在教学中发展教学语言

1.在概念教学中强化数学语言的概括性。在概念的教学中进行说的训练,是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各种定义、性质、法则等都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此时重视语言的训练,在说的过程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算理。对于学生表述不正确的概念教师要及时进行修正,防止学生对错误认识的定势。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时,他不急于揭示计算法则,而是结合两位数乘法的竖式;如12×34,由旧知入手,让学生先算出用个位上的数去乘的得数,然后引导:“用乘数十位上的3与第一个乘数个数上的2相乘得6,表示什么?”(6个10),那么,6应该与什么位对齐?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先求出4个12是48,30个12是360,要求34个12,还必须怎么办?”学生结合实例,把两位数乘法的思路完整地口述出来,对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有了清楚的认识。

由于教学中重视了说算理的语言训练,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动脑、动口,自己学会了知识,培养了思维的概括性。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成功的喜悦感,也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作了铺垫。

2.在应用题数学中强化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应用题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条理性。在应用题教学中,审题是关键,说思路是有效途径,仅注意从已知条件出发,让学生去寻找解题思路,叙述分析过程是不够的,还要训练学生根据综合算式解说应用题的解答思路,这更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培养。如,在复习应用题:“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10小时行完全程,乙车每小时行28千米,经6小时相遇,求两地的距离”,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综合算式。把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综合起来有以下六种正确解法,并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算式正确说出每一种解法的思路。

① 28×6÷(1-×6)

② 28× 6÷(10-6)×10

③ 28×[1÷(-)]

④ 28÷(-)

⑤ 28×6÷(10-6)×6÷

( ×6)

⑥ [28×6÷(10-6)+28]÷

3.在几何形体教学中强化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几何形体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更能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动口表达结合起来。事先让学生准备两个形状和面积都相同的梯形。要求思考:“能否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根据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去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师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学生通过细致的考虑和实践性的操作,创造出好多种方法……学生操作后,教师要求学生把你的操作过程和思考过程用语言准确地叙述出来,最后共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结合实践,运用多种方法,通过语言表达,学会了新知,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数学语言表达的四点基本能力要求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能否熟练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 影响着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高低。可以肯定一个不懂数学语言的人是不可能在数学及其相关领域中会有所作为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实际情况是有很多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上存有缺陷, 这与平时教学时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较低和缺乏锻炼有关, 同时也说明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方面有这样四点基本的要求。

1. 语言明确。

数学语言表达时要清晰明了、准确无误, 切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例如, 不能把“非正数”说成“负数”。在口头表达时还要注意停顿要恰当, 否则就会使题目在先后关系上产生误解, 甚至会使题目面目全非。

2. 逻辑严密。数学语言表达时要符合客观规律, 尊重事实的本来面目, 逻辑上要科学严密。

3. 表达精炼。数学语言表达时要概括扼要、简洁干练, 对事实的叙述既要全面完整又要避免重复多余。

4. 内容简明。

数学语言表达时要通俗易懂、直截了当, 措词、用语要符合数学惯例和人们的理解习惯, 不拐弯抹角。例如, 讲概率时, 设A表示一次拿到的三个非不同颜色球的概率, 不如设成A表示一次拿到的三个相同颜色球的概率, 这样表达更符合人们的理解习惯。

二、注重对学生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数学教学除了重视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 还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往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乏味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提倡在提问、讨论、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能极大地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认真观察思考, 通过学生对新事物的质疑、提问等过程, 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小事中发现问题, 于无形中迁移知识, 进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 促进学生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等非逻辑思维的发展, 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迅速解决问题, 在解题中突发灵感地认清解题方向或产生解题思路, 初步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的显著区别在于, 数学语言主要用符号、字母、图形和图象等内容按照一定的使用规则, 阐述事件的内容, 表达事物的数学意义, 也用此进行数学思想的交流。要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能有效流利地用数学叙述事件和交流思想, 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数学语言, 从而才能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做好两点:

1. 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认清数学符号的内涵和外延。

因为数学符号和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是脱节的, 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粗浅的程度上, 没有真正了解数学符号的内涵和本质以及它的外延, 即学生的符号感和符号意识不强。因此,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数学符号的内涵和外延, 加强学生的符号感和符号意识, 是十分必要的, 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数学语言, 进而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

2. 在教学中注重数学语言中语义和句法方面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过程中, 由于数学语言在语义和句法的处理上存在形式与内容脱节的现象, 两者之间的配合不融洽, 又由于学生常容易混淆某些数量符号与运算符号, 使得学生在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问题时产生困难, 对数学知识往往产生肤浅的、形式化的和片面性的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数学语言中语义和句法方面的教学,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 避免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肤浅的、形式化的和片面性的理解。例如, 学生在解题时出现这样的错误, (a+b) 2=a2+b2。在这里学生把运算符号平方———“2”误当成数字符号“2”, 把运算关系由平方当成乘法, 因而答题时造成了根本性的错误。因此教学时应明确指出这两个符号和运算关系的具体意义, 特别强调这两个符号和运算关系之间的区别。

数学表达能力及其培养 篇8

古语道:“一言知其贤愚”,口才是一个人的思想、智慧、知识、见识、性格、气质等综合质素的反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孩子必须毫无例外的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领会的东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3~4岁的幼儿处于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关键时期,处于学语言、用语言的最佳时期,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强化训练口语交际,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现状与分析

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调4个;莆仙方言有声母15个,韵母40个,声调8个。相互对比,声母、韵母、声调都有很大的差别,莆仙人又惯用方言,导致普通话水平偏低,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莆仙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调查发现,小班幼儿在语言的倾听及表述方面都比较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不会说普通话或普通话带有严重的方言腔调,与同伴缺乏语言交流,不自信。

(2)词义的理解不够准确,掌握的词汇量不够丰富,不会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以致不敢主动跟人打招呼。

(3)幼儿口语表达时语音不清晰,说话比较含糊。不喜欢讲故事,即使讲故事也是缺少连贯语言。

(4)存在不良倾听的习惯,老师或小朋友讲话时,没有目的听,有的显得漫不经心,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听错讲话的内容。

经过对小班160名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测评,其评估见下表: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1)历史的原因:民族文化落后。莆仙地区地处山区、沿海地带,在历史上属于半封闭区域,文化交流闭塞。解放以前出生的妇女大都是文盲,男人多数只有初小或高小文化。他们除了母语方言,没有第二种语言的交际能力。时至今日,莆仙方言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其独特的发音通行于全市,制约着人们的交际。

(2)现实的原因:“双语制”交叉使用:莆仙方言以其更丰富、更生动形象的语汇、语法特点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就使得莆仙的“文化人”不得不采用“双语制”,即有时说普通话,有时说方言,连教师也不例外。

(3)教育原因:“双语制”变换使用:在社会上、家庭中,以方言为主;在校园内,课堂上以普通话为主,一下课,就几乎全是方言了。两语混杂使“地方普通话”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我们的幼儿学到的自然是带着严重“地瓜腔”的地方普通话,从而严重影响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性对策

针对此现状,我园在培养方言背景下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着重采取了以下对策:

对策一:创设有利于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使用普通话表达的欲望。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一般来说,小班幼儿爱听、爱说、爱问,在和自己的同伴玩耍时或在与成人交谈时,往往能无拘无束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经常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抓住时机,选择适宜的谈话内容、方式和场合,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鼓励幼儿的每一次表达,并让孩子通过语言表达体验到语言交流的意义、成功和快乐。当幼儿词不达意或语句不太完整时,教师不要急于或者刻意加以纠正,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给幼儿以挫折感或压抑感,从而失去说话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也要在适当的时机加以纠正,要针对小班幼儿口语能力的特点,遵循其语言发展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

对策二:选择有利于纠正方言口音的语言教学游戏,让幼儿学说标准的普通话。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幼儿园指导教育纲要(试行)》也明确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最好形式,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参与,从而在愉快的气氛中使口语能力得到发展。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调4个;莆仙方言有声母15个,韵母40个,声调8个。两相对照,两者有很大的差别。在培养小班幼儿使用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的过程中,我们选择有利于纠正方言口音的语言教学游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难发音的练习。对幼儿较难发准和受方言影响严重的音,教师会选择针对性的语言游戏给予纠正。针对小班幼儿zh、ch、sh、r等音较难发准的情况,教师选取这些声母与一定韵母相结合的音节来帮助幼儿学习准确发音。如在帮助幼儿清晰发ch这个音时,组织语言游戏“小白兔吃青草”。老师扮演兔妈妈,小朋友扮演兔宝宝。兔妈妈带领小宝贝去吃青草,幼儿边学小白兔蹦蹦跳跳找青草吃的样子,边念儿歌“小白兔,跳跳跳,一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吃,吃青草;吃吃吃,吃个饱”。玩过几次后,一只大灰狼跳出来,大吼一声:“我来啦”。这时,小白兔要快速跑到妈妈的身边蹲下,大灰狼才不会吃掉自己。这种借助游戏的语言活动,让幼儿在好玩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多次练习ch的发音,幼儿边玩边学习了正确的发音。

(2)方言干扰音的练习。莆仙方言中有些音的发音方法对幼儿普通话的学习造成干扰,影响了幼儿的正常发音。如枫亭方言大多把撮口音ü发成齐齿音i,在普通话表述中,幼儿也会把撮口音发成齐齿音,比如把“鱼”念成“宜”,把“去”念成“气”。我们通过课堂中的听说游戏练习发准那些受方言干扰的语音,产生对这些读音准确发音的敏感性。如听说游戏“小鱼小鱼哪里游”,这首儿歌里涉及了多个带有ü音的词语,能更具针对性地帮助幼儿练习此音的正确发音方法。

(3)声调练习。莆仙方言比普通话的声调多出4种,使得幼儿在进行普通话表述时,常常出现声调阳平、上声不分的情况。教师针对这一情况,选择有利于纠正方言口音的语言教学游戏,着重加强了幼儿普通话声调方面的练习。通过一系列的趣味活动,提供机会让幼儿练习说话、体验成功、树立信心。这些趣味活动包括定期组织的儿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故事表演剧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中练习了普通话。

对策三:开展适宜小班幼儿的语言区角活动,促进幼儿用普通话表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我园教师努力创设视听角、图书角、表演角、电话亭、悄悄话角和各种角色游戏区。如,在视听角中,教师可借助播放相关故事、儿歌录音或朗读示范等多种方式让幼儿获取准确的发音,并将幼儿的发音录制下来,作为对比倾听的素材。

角色游戏区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的区角之一,幼儿在角色游戏区域,凭借生活经验,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模仿社会上不同角色的对话和交往。区域之间并不孤立存在,各区域之间的互动更易开展,使活动具有连贯性,让幼儿更有兴趣长时间投入其中。

对策四:借助随机性生活谈话契机,引导幼儿用普通话日常交流。

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是发展幼儿口语的重要途径,通过谈话可以了解幼儿发音正确与否、词汇的掌握情况、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程度。通过谈话纠正幼儿的语言错误,发展幼儿的口语。

(1)“周末趣闻”。利用每周一的晨间谈话,幼儿介绍周末活动中愉快或麻烦的事情;遇到节假日放假回来,孩子们还会谈谈假期里发生的趣事。

(2)“天气预报”。每天小朋友吃过上午点心后,轮流当“天气播报员”,播报当天的天气情况、穿衣指南等。

(3)午餐介绍。午餐前幼儿轮流介绍当天食物,餐后让小朋友说说菜的味道。

(4)故事大王。利用每天午睡前的时间讲述,故事内容由短到长。

(5)“小小广播员”。离园前,组织幼儿谈谈幼儿园、班级发生的新闻,请幼儿扮演小记者讲述所见所闻。

久而久之,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便在这些情境中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

对策五: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创幼儿口语表达平台。

家庭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同时,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环境。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与社区中度过的,他们的言语直接受家长的影响和暗示,因此家长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园所组织幼儿更多地参加社会活动,如参观社区超市、街道、公园,作为小观众参加小朋友卡拉OK比赛,作为小演员为社区爷爷奶奶举办温暖祝福晚会等。通过语言表达去获取信息,口语表达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四、结论

幼儿口语表达是个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充满情趣的交际氛围,让幼儿的语言之舟驶向更为广阔的语言交流的海洋。因此,教师自身良好的语言素养,为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语言教学游戏、随机性谈话、语言区角活动、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多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是切实可行的策略。

摘要: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们的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而这些往往都是早期语言教学的结果。时至今日,莆仙方言受历史、现实以及教育的影响,“双语制”(普通话、地方普通话)根深蒂固,其独特的发音通行于全市,制约着人们的交际。针对莆仙方言区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现状及分析情况,福建省仙游县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着重采取了相应的有效对策,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交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健康发展。

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1. 在观察、比较中培养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 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 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 有目的地观察、比较, 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 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 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 教师在示范用小刀“切萝卜”的同时, 引导学生注意看清“切长方体”的过程, 要求学生说说“切萝卜”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是怎样形成的;再通过对实物 (如火柴盒) 的观察, 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 (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等实践活动, 启发引导学生把观察的结果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整理后, 用数学语言表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所有特征。这样, 通过学生观察感知, 动脑理解, 动口表述, 不但能深刻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 在说理、解惑中培养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说理的表述, 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且可以检验学生思路是否清晰, 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准确。如教学分数乘法, 计算2/15×7时, 学生算出结果后, 要求学生口述算理:“根据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来计算, 用分数的分子2和整数7相乘的积14做分子, 分母15不变, 2/15乘以7的积是14/15。”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加深对法则的理解,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 要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表述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按运算意义口述列式根据、解题程序和解题方法。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和解题程序, 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能力, 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 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

3. 在操作、讨论中培养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操作和使用学具, 在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能在操作的过程中使动作、思维与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操作的同时用数学语言对操作过程进行描述:先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重叠, 再让其中一个三角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180度, 接着把这个三角形平移, 最后转化成了和这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操作过程中, 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 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过程完整。在课堂上, 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表达思考过程和结果, 可以激励学生各抒己见, 相互补充, 相互纠正, 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向上、思维活跃, 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 在阅读、思考中培养表达能力

把生活语言、书面语言转化成准确的数学语言, 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 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 才能对知识真正理解。同时, 数学语言有它的精确性, 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 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 结论对错分明。因此, 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同时必须勤思多想, 多理解。如在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时, 要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概念:“两个相关联的量, 一个量变化, 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他们的比值不变, 这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在这个概念中有很多词都很重要, 如相关联、比值不变等, 一定要理解透彻。要想真正学好数学, 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落实, 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难学, 必须重视数学阅读。

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1) 概念表达要准确。学生在叙述概念时要准确, 如教师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必须是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它对应的高”。

(2) 判断说理要准确。判断说理, 要求学生讲清楚理由, 理由要充足, 说理有根据, 要准确无误。如判断“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是否正确?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度, 三个角都是锐角, 所以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表达得越准确, 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越深刻。

2. 注意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1) 表达形式要完整。有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往往从一半开始, 久而久之造成话说一半的毛病。学生站起来回答时, 教师可以先做示范,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 表达内容要完整。如运用小组交流的教学方式, 教师提出若干交流的内容, 要求学生在汇报小组的意见时, 一定要把小组同学的所有意见毫无遗漏的表达出来, 如果意见表达不完整, 可让小组成员补充。

(3) 表达后要有评价。学生表达完后要及时反馈评价, 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让学生语言流畅地、自然地反映各自的心理活动。评价的内容可以拓展到知识、能力、过程、非智力因素等。

3. 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1) 语言表达的有序性。语言的有序性, 指说话有条理, 先讲什么, 后讲什么, 要有顺序。要有意识地长期训练, 教师训练学生语言的有序性, 让学生说得有条有理, 必然反映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通过表达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数学表达能力及其培养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让学生经历把数学思考的结果转化成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教学时更要注重学生的数学表达。当学生通过思考理解了数学知识,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述,并通过表达进一步促进数学思考时,才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这应是数学教学重点的重点。而我们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总是强调思考再思考,忽视了表达对于思考的作用,使得孩子的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驻足不前。

一、教师要重新确定优秀学生的标准,将表达能力的高低纳入其中。

在《羊城晚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美国人眼中的优秀儿童》,所罗列的内容很多都涉及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关注。如“能从自己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并且能够提出新问题”,“乐意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和进行争论”,“善于正确运用众多词汇”,等等。这些内容都表明表达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自然也应该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去努力。

二、在课堂中教师还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一)要敢于放手

反思我们的教学,为什么孩子们总是不会说,说不好,或者说不到我们想让他们说的那一点上,应该是我们对于教学过于强势,总是认为孩子们想不到、说不好,迫不及待地说出答案,对学生放手不够。

数学学习中思考是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对于思考的意义认识非常充分,而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用几分钟就会理解,即使理解不了的通过讲也会懂的。这几分钟就是思考的过程,思考的结果就是理解了,怎样才算是理解了,仅凭做一两道习题并不足以证明,只有听听孩子们是怎么说的,说得是否清晰,才可以判断。说也是整理思考的过程,同时可以将思考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找各种理由省略了表达这一环节,归根结底是对学生不信任,不敢放手。

(二)要互相倾听

“注意听讲”是很多老师的口头禅,而很少有老师会说“我听懂你说的意思了”。教学中,我们单方面地重视了自己的表达,在意的是学生是否听懂了,而忽视了学生是否能表达出来。

学生的表达能体现出他思考的过程、思考的结果,思考过程中的方法,也能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注意倾听,就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我让同学们先自己尝试计算6.8+2.1。因为有了整数教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在巡视中,我发现部分同学将小数点丢了,于是将错误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们来判断对错。很多同学一口说出是错的,问原因,他们这样说:“是因为他粗心了。”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听出他们并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这样加的意义是什么,计算结果中的小数点为什么不能丢。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善于点拨

思考中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表达,只能反映在作业的错题中,而错题只是让老师发现了结果,至于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则需要在倾听了学生的表达后,才能准确地点拨,更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如何点拨就极为关键。

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很多同学提出可以按照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进行比较,因此就出现了看总共有多少位数字的错误方法。针对这一问题,我引导同学们说出小数中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各表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根据这一要点总结出了很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如:

(1) 把元改成几元几角来表示,根据生活经验判断5元1角大于4元9角。

(2) 以5元为中介进行间接比较,4.9元比5元少,5.1元比5元多。

(3) 可以把它看成角来比较,49角比51角少。

(4) 通过比较整数部分来判断。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引导:“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是最简洁的?”学生很快找出了答案:在小数大小比较中,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相反就小。如果相等就看小数点第一位,那个数字大,这个小数就大,依次后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四)要及时交流

将思考的结果进行交流是数学教学的一项任务,这里的交流不仅限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及时交流有很多好处:

1. 互相交流能够面向全体,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被关注的感觉。

2. 互相交流能够碰撞出更多不同的想法,拓宽学生的思维面,加深思考的层次。

3. 互相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因为是一对一的表达,所以表达时的思路会更清晰,听者也会更专注,也能在交流中及时发现对方是怎样思考的,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还有哪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

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抓“压缩”与“扩展”的训练。所谓“压缩”,就是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去掉事件的叙述,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变为文字叙述出来。例如,我讲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冀州市去年植树15万棵,今年植树比去年多20%,今年植树多少万棵?”通过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并叙述出来:把去年植树15万棵看作单位“1”来求今年植树多少万棵,也就是求去年植树数的(1+20%)是多少,进而叙述为求15的(1+20%)是多少。所谓“扩展”,即把简单的式子题用不同方式叙述成文字题,把简单的文字题再改编为应用题,例如把上题再反过来进行训练。开始我让学生模仿练习,再逐步让学生自己表述,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应用题能力,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让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解题程序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我精心组织了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就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24个正方体木块(各表示1立方厘米)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教师分别板书出来后,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并比较算式和相应的形体,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并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出来。

三、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思考的过程

在讲复合应用题“学校举行歌咏比赛,三年级参加24人,比四年级少16人,五年级参加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多5人,五年级参加多少人?”时,我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题目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个年级的人数?②问题中需求出的是哪个年级的人数?它与谁有关系?③题目中关键是先求出哪个年级的人数?求四年级人数时容易犯什么错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全体学生说,先说给同桌听,并互相纠正语言表达时无条理、不清楚的地方,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说到“求四年级人数易犯哪些错误时”,我又提出:遇到类似“比四年级少16人”这样的语句叙述时,应如何理解才不可错误?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家都能说出:首先要弄清谁比四年级少16人,四年级和三年级的总人数是多少。待问题解决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答?用这样的方法来拓宽学生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

说理训练有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某车间加工一批机器零件,2个工人3小时加工18个。照这样计算,4个工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叙述的:

由果索因叙述为:要求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必须知道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条件告诉了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所以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可求的。

由因导果叙述为:已知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可以求出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那么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就可以求了。

用假设的分析方法叙述为:根据题意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2人增加到4人,是原来人数的2倍,加工的个数也是原来的2倍。时间由3小时增加到9小时是原来时间的3倍,所以加工的零件个数应是原来的(2×3)倍。

这些叙述方式和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叙述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总之,一个数学问题的产生是有条件和原因的,当学生要用语言表达一个新知识产生的过程时,就必须弄清前因后果,因此说理表达训练本身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好办法。

数学表达能力及其培养 篇12

1 给农村小学生创设情境,建立发言的平台

在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方面需要以语言的训练为基本的主线,不断的提升学生在兴趣方面的点,也给学生创建能够被他们所喜爱的场景,构建起学生可以发言的平台基础,若是学生在学习上不想说,就要创建机会让学生去说。情境教学时比较好的教学方式,也是能够展现学生表现力的一种舞台,教师需要对舞台的表演进行协调,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语言点进行挖掘和培养,让学生对教材有更多的想法,并且将这些想法说出来。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组织多种游戏项目,还可以进行购物情景的设计,给学生组织一些讨论性的比赛,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产生新的认识,并且让师生之间的有更多更好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也能够让师生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会迅速的高涨,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期待。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农村本地素材的挖掘,要尽量设置出适合学生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解决更多的实际性问题,也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实践去复述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更加积极和主动,更加积极地融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2 教师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小学生一般在心思上都非常的细腻,在非常严肃性的学习氛围当中学生往往会处于被动性的位置上,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就会受到限制,并且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所消磨,不敢说出自己真实性的想法,害怕受到批评,也害怕会被同学笑话,这样,针对于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设计和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更加的轻松,营造出学生心目当中平易近人的教师形象,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敢于表达自己,敢于说话,不断的锻炼自己的胆量。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应用问题时,就有这样一句话的表达“火车的速度要比汽车快30km每小时,在这句话中能够得到两个量,是火车快汽车慢,还是汽车快火车慢,如果换成汽车的速度比火车慢30km/h,学生也是一样的反应,找到问题中的常量”为了能够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师就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关键词进行更好的把握,提升学生的思维跳跃能力,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更加丰富。

3 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

教师要想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活动可以有效的开展就需要关注学生数学语言的积累,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对各种问题进行琢磨,对于各种例题还有应用题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以及记忆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数学语言,让数学语言的缜密性被学生所发掘,提炼出一句话中的关键性信息,也让语言的表达倾向于严密和简洁,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也能够更加准确。积累之后就需要训练,确定数学语言在哪种特定的语境中可以使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还有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特点。

例如,在口算题目中,56+23,学生可以先算出56+20的结果,然后再加3.在这样的选连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语言要关注于计算的规则,还有计算的算法,逐步的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关注,不断的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此在学生的学习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数学语言是从不同的方面以及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上的一种有效性体现,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在语言的表达上对学生更多创新性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灿希.数学语言的塑造与培养分析[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4(6):155-155.

[2]马晓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语言探究[J].考试周刊,2013,14(15):90.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思路下一篇:中俄能源外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