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表达能力

2024-07-20

口语表达能力(共12篇)

口语表达能力 篇1

语文是一门文学性与艺术性兼备的文化学科, 因而在教学中提高文学素养及阅读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引导初中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 并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 随着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实施, 语文的教学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给语文的教学施加了新的压力。随着语文教学问题的不断出现, 教育界的很多研究专家和学者纷纷进行了实际的考察研究和调研工作, 同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也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提议。其中,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初中生的表达能力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目标。

1.培养初中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表达能力伴随着我们每一个时期的每一段生活旅程。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说, 都在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当今社会,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综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 人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职业招聘的过程当中, 必须要经过的一个环节就是应聘, 求职者表现出来的最直观的一种能力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具备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为求职者增加优势, 甚至会使求职者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 增强求职者的竞争力水平。

不仅如此, 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势还能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得到体现, 因为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具有领导性和积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 文化代代传承, 生生不息。语文则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 综合文化精华的独立的传统学科, 语文也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与我们的联系和应用最多最紧密的学科。语文的基础在于学习与生活中不断的积累, 初中阶段就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黄金时期。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改善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赋予培养初中生的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中对于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和不足

2.1表达能力培养的教学力度不够

我国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我国各类学科的教学中扎根很深, 受到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刻影响,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初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水平, 提高学校更高的升学率, 就会造成语文教师过于注重初中生的成绩, 主要侧重于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初中是人的一生中最叛逆的时期, 而且初中生已经开始面临着更多的学科和各种各样的课业, 这样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状, 有可能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

2.2学生对表达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的高速运转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了, 各企业各行业各部门对于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是, 国家目前实施的各类教育政策以及高校对于学生的扩招政策却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综合实践型人才的需求。经笔者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传统教育体制和学校因素, 并且与学生自身也有着很大的联系。培养初中生具备一项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个人自身的沟通能力。

3.有效提高培养初中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3.1加强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视。初中对于初中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视是快速有效地提高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目前, 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教育政策, 政策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初中各学校也应该做到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力度, 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 并且加大监督力度, 保证语文表达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

3.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 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力量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教学过程中, 教学师资力量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地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甚至会制约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该强化培养及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综合能力, 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语文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

总之, 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一项新的重要教学评价指标, 这样做不仅对于初中生语文学科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并且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乃至工作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教师应当予以重视。综

口语表达能力 篇2

孙丽梅

导读: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而富于情感。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幼儿从中掌握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形容词;可以学习一些描写行为、动作及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动词等。儿童文学作品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述,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是培养幼儿复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幼儿进行对话的能力、培养幼儿独自讲述的能力、培养幼儿在人前大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等等。在幼儿园怎样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晨间接待幼儿入园时,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情绪变化,寻找话题与幼儿做一次简单对话。又如: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做前说”——先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做中说”——边做边说,借助说,推动游戏情节展开,丰富游戏内容;“做后说”——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二、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选择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春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春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春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春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围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谈话的主题如参观旅行后的谈话,教师可以围绕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提问,让幼儿按照参观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引导幼儿“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种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图讲述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

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围绕图片的主题;第二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第三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

2、示范1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2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二)拼图讲述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小太阳设计师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三)绘画讲述美术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由于画面的内容是幼儿自己构思的,课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画面,能充分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捏泥、手工制作、剪贴画等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讲述,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除以上三种方法外,听音乐讲述,排列图片讲述,看展览讲述等都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四、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而富于情感。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幼儿从中掌握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形容词;可以学习一些描写行为、动作及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动词等。儿童文学作品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述,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掌握口语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幼儿的言语,尤其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惊人的发展,词汇量增加极快。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最终目标。

浅谈小班幼儿的趣味数学教学

唐娇丽

导读: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理论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我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在游戏中学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有学者提出了让幼儿从“在操作中学数学”向“在社会情景中学数学”变革的理论,我想,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在运动中学数学也算是学习这一理论的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

根据农村特点丰富农村幼儿园游戏内容

李华华

农村幼儿园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上课多、游戏少,即使有游戏,也莫过于“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等几种,显得单调贫乏。究其原因,一是教师不重视游戏或不善于开展游戏;二是缺少玩具。如果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条件,挖掘、整理民间传统游戏,仍然可以将游戏开展得丰富多采。

一、搜集整理民间传统游戏

农村流传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游戏,对这类游戏,教师要注意搜集整理。如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民间游戏“追影子”、“剁白菜”、“收鱼网”、“跳皮筋”等等,只要有场地,幼儿随时都能玩起来。这类游戏中有些游戏不安全,如“斗鸡”,有时还有赌博性质,如“大纸板”,教师要注意区分和取舍,不可兼收并蓄。再如,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民间游戏。这类游戏对幼儿的语言表述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计数能力的发展都有好处。比如“接龙”游戏——《什么歌》,要求幼儿顺口说词:“我有一朵花”/“什么花”/“菊花”/“什么菊”/“京剧(菊)”/“什么京”/“北京”······幼儿接龙时,需要反应灵敏,知识丰富。像这一类型的还有“拍手歌”、“跳绳歌”等,而像走“对角棋”、“金木水火土”棋以及猜拳游戏,对幼儿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

二、因地制宜地开展其他游戏

幼儿园教师可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条件的优势开展多种游戏。

结构游戏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有的农村幼儿园缺少大型积木、积塑,但自然条件丰富,如泥、沙、竹木制品等,都是极好的结构游戏材料。可以组织孩子们玩泥,挑选粘性强的泥供幼儿捏动物、植物等形象;玩沙,选土石较少的沙置于沙坑中,幼儿可在此进行筑路、垒山等玩沙游戏,玩沙时要教育幼儿注意保护眼睛;玩拼棒游戏,即用竹筷,小木棒拼构物体的平面图象的游戏,这种游戏对幼儿构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很有益处;玩积竹游戏,南方农村竹资源丰富,有竹子做结构玩具很有前途。早在20年代,陈鹤琴先生就曾发明一种“竹圈”玩具,也就是现在的积竹玩具。用积竹构图新颖奇特,栩栩如生,既可立体建造房舍、飞机等,又可以在桌面构造各种花鸟树虫,这对幼儿构图能力的发展、大小肌肉的发育及促进幼儿手眼协调、培养协作精神能艘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活动场地开展各种体育游戏,还可与幼儿一起自制多种体育玩具,如竹高翘、沙包、大竹圈等进行活动。

总之,农村幼儿园的游戏资源是丰富的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利用,就能为幼儿组织丰富多采的游戏。

浅谈幼儿科学启蒙教育

周生柳

导读: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引路人,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幼儿的引路人,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还要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随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并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不断鼓励幼儿探索的勇气,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

幼儿是好动、好奇、好问的,他们对周围变化万千的世界充满兴趣,同时,幼儿期又是人的一生中智能发展最显著的阶段,也是一生中提问最多的阶段,因此,我们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提倡“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必然要以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为最终落脚点,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那么幼儿园如何实现幼儿科学教学任务,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精神。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

1、正确对待幼儿的发问。

要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首先就要激发幼儿好奇心,当幼儿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应耐心倾听,因势利导地帮助幼儿解答问题,而且有意表扬爱提问的幼儿,鼓励幼儿大胆质疑,积极去观察,发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探索愿望,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以幼儿而言,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兴趣,期望常影响到孩子们从事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常参与幼儿的活动,与他们一同寻找,一同探索。

二、创设科学环境、提供充分的材料,指导幼儿动手操作。

幼儿园天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只要为他们创设科学教育的良好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有效的指导方法,才能保证探索科学活动顺利的进行。

1、自然角

在班上自然角,为幼儿提供小动物,让幼儿亲自饲养,并在饲养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及生活习性;指导幼儿随季节变化,动手栽种多种植物,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季节特征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特征,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水、空气、土壤、阳光等。

2、科学壁画

为幼儿提供图片,与幼儿一起布置壁画,如表现神奇大海的《海底世界》,反映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美丽的春天》,《夏天的公园》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的熏陶。

3、科学小实验

为幼儿设计多种多样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在认识溶解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水、盐、糖,让幼儿通过操作,知道糖和盐放进水里会溶解,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精神。

三、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

1、在日常生活中

生活周围有许多事物,现象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操场上玩滑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惯性的关系;吹气球、玩风车,可以了解空气无处不在。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2、在学习活动中

常识活动是最有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活动。是其它教育无法代替的。如黑暗中脱毛衣时,会看见“小闪光”,告诉幼儿这就是“摩擦生电”现象等。

3、在游戏活动中

让幼儿在玩游戏中学科学,在玩中用科学。如:通过动手玩天平,认识“平衡”现象,又如在开展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动脑、动手发明创造各种游戏材料:用塑料管制成听诊器,用可乐罐制成锅、茶壶等。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吸收,发现科技新信息、新动向,随时捕捉各种现象,抓住、利用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迪。

四、请家长配合,还幼儿接触,观察大自然。

在节假日,家长应多带孩子到大自然郊游,观察四季的更替,知道各季节的特征。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既发现了自然中事物的奥秘,又有满足幼儿的求智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经验。

总之,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引路人,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幼儿的引路人,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还要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随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并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不断鼓励幼儿探索的勇气,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会赏识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王盛英

导读: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应注意发现画而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赞赏幼儿的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沟通。

绘画活动是孩子们较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手段,然而怎样充分利用绘画活动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呢?传统的幼儿绘画是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的范画教学,这种教学不要求幼儿开动脑筋,只要求他们按照教师的画法步骤临摹,这种模仿画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纲要精神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本学期我依据《纲要》的指导要点,为激发幼儿绘画兴趣,在指导幼儿绘画过程和评价幼儿作品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指导幼儿的绘画过程

1、幼儿的知识和能力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是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幼儿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所以我注重创设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去观察、体验和感受,去获得很丰富的直接经验。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学采取行动。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在日常工作中我有这样的体会,当幼儿对教师安排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即使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其结果都不得是不很理想,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确定的内容上来,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标,但实际上幼儿并没有真正学懂。相反,如果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中,当我让幼儿作意愿画的时候,孩子们的表现很投入,也是最开心的时候,因此,我努力使画画成为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幼儿绘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统一模式的指导会让幼儿画出统一模式的画来,所以我针对性地适当在技能上给予指导。如画《蝴蝶》,目标是用点、线、面、对称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心中的蝴蝶,我画出基本线条如:曲线、直线等,基本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让幼儿用形状组合成不同的蝴蝶,再用点、线、面来装饰蝴蝶,背景幼儿自由添画,这样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赏识——评价幼儿的作品

1、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应注意发现画而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赞赏幼儿的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沟通。如展览幼儿作品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同时提高了评价能力;还可以及时反馈幼儿的进步,请家长采用适当的方法奖励幼儿,使幼儿得到满足,产生快感,受到激励。

2、尊重幼儿。评价儿童画并不是一个死的标准,每个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的清,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

总之,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尽量少干预,强调创造的过程,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准确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如何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刘 晖

导读: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而富于情感。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幼儿从中掌握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形容词;可以学习一些描写行为、动作及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动词等。儿童文学作品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述,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是培养幼儿复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幼儿进行对话的能力、培养幼儿独自讲述的能力、培养幼儿在人前大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等等。在幼儿园怎样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晨间接待幼儿入园时,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情绪变化,寻找话题与幼儿做一次简单对话。又如: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做前说”——先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做中说”——边做边说,借助说,推动游戏情节展开,丰富游戏内容;“做后说”——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二、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选择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春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春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春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春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围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谈话的主题如参观旅行后的谈话,教师可以围绕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提问,让幼儿按照参观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引导幼儿“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种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图讲述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

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围绕图片的主题;第二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第三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

2、示范1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2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二)拼图讲述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小太阳设计师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三)绘画讲述美术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由于画面的内容是幼儿自己构思的,课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画面,能充分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捏泥、手工制作、剪贴画等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讲述,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除以上三种方法外,听音乐讲述,排列图片讲述,看展览讲述等都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四、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而富于情感。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幼儿从中掌握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形容词;可以学习一些描写行为、动作及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动词等。儿童文学作品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述,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3

为此,我在如何帮助幼儿丰富词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将口语语言词汇逐步向书面语言过渡,为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奠定基础等方面做了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抓住一日生活中一切有力契机,帮助幼儿丰富词汇,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1. 运用词语“扩散法”丰富幼儿的词汇,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说话能力。首先,运用语言词汇来发展幼儿的口语。根据幼儿使用动词频率高于名词的特点。经常在主题活动中找与本次活动关系密切的动词为扩散点,鼓励幼儿说与这个词有关的新词。如在主题活动《多样的信息传递》中的一个故事《鸡毛信》,以“送”为扩散点,引导幼儿说与“送”有关的词,要求幼儿再用这些新词为扩散点说一句话。如“我给妈妈送饭可高兴了”。不但提高了幼儿说话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心。

2. 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词语练习。一天早上班级进行桌面活动时,我突然听到一个声音:“今天好险啊”。于是,我便利用这个话题与孩子们展开了讨论: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摔倒?小朋友们你说一句,他说一句,不一会儿就说出了许多个词,如雪多、路滑等等。随即,我就把这些词贴到语言墙上,供幼儿相互交流,向幼儿介绍这场大雪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的不便。

3. 幼儿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眼观和感知上,还要利用触觉和听觉。在游戏区里,老师摆上多种玩具,请一名幼儿蒙住眼睛到活动区摸玩具。摸到一种东西时说,“小朋友,我摸到的是XX。”全体幼儿就一起鼓掌说:“对对对,你真棒!”摸到东西的小朋友就可以回去;如果说得不对,就说:“好朋友,请告诉我,我摸到的是什么”?这样通过摸感知了词,也激发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对话能力。

二、探索多种方式、方法,促进幼儿口语向书面语过渡

幼儿大脑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具备较好的口语能力,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将其向书面语言过渡,即认字,同时又能提高口语能力,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及创造精神。

幼儿园阅读的基础是认字,幼儿认字主要对字形的再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1. 字大、清楚。字体比较大,从背景中清楚地突出,幼儿容易辨认。在教学中我就将幼儿操作材料中的每一课的题目,作为认字的基础字。在游戏活动时,组织幼儿辨认题目中的字。

2. 幼儿在口语中已经掌握很多语言词汇,并建立了语言和语义的联系。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教儿歌时,要求幼儿心、手、口一致,即“指读”认字法。幼儿在感知字形时多次由语言的伴随,很容易建立起,字形与字意的联系。

3.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幼儿较容易掌握。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使用“提放法”教幼儿认字。就是把生活中常常出现而且与本次活动关系紧密相关的字提出来,让幼儿在复述本次活动内容时随之认字;在认字的过程中,促进了对活动内容的理解,二者互为促进,进一步提高了认字能力。

4. 幼儿对结构简单的字形容易掌握。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笔划添加法”即“母子认字法”鼓励幼儿大胆在原有字(字“母”)上添加一、二笔,变成一个新的字(字“子”),在在语言区准备许多结构简单的字;一、二、十、木等供幼儿选择。如“日”字:

这个过程中,“日”是母字;白、旦、电、申是子字。幼儿从选择母字,到添加笔划变成一个新字的过程,就是将大脑中字的表象产生一个分析、重组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思考,培养创造性能力,促进幼儿将口语中储存的表象,过渡到字形再认,形成学的字形。幼儿当通过添加笔划,变成一个新的字时,心中喜不自禁,总是要向老师炫耀一番,这就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笔划添加的过程,就是将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过程。

口语表达能力 篇4

作文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给老师看的,还要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口头交流,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一、看图说话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看图是说话的主要凭借,是通过看图指导学生说话,可以综合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看图说话是小学低中年级说话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口语表达训练。在这种形式的训练过程中,看图是基础,思维是关键;表达是目的,是观察和思维的最终目标,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传递和输出。

教师在指导看图说话时,首先要组织学生讨论,明确表达的中心。例如,第三册书上的一个看图说话训练——《懂礼貌的孩子》,在指导说话前,先让学生讨论这个题目,说说题目的核心是什么。通过题目可以大致知道这些图画的中心内容。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懂礼貌”这个中心,按顺序说说图画大意。在这个阶段,并不要求说多少,只求说准。然后,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框架上添枝加叶,把话说得具体些,引导学生运用描述、说明、讨论、抒情等表达技巧,把话说得生动些。如《懂礼貌的孩子》,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个阿姨是谁?为什么来小男孩的家?小男孩的父母呢?同时,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说说他们遇到熟悉或陌生人时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在让学生说话时,要鼓励他们进行独立的联想或想象,把话说得更精彩。但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不能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

总的说来,在进行看图说话训练时,应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象性地说;在说的同时,教师应加以引导,拓展延伸,让学生发散性地说;教师也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个性化地说。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的话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二、口头作文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口头作文是根据一个话题,连贯地说一篇完整的话。口头作文可以提高学生说话的条理性、连贯性和完整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为口头作文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对于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所积累的文字不会超过两千字,而对所认识的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立即拿笔来写作文,确实有点强人所难。然而,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如果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作文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说话与作文是相通的,要想作文写得好,必须先将话说好。

在进行口头作文之初,要面向全体同学,不拘一格,必须人人参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先从一则小笑话、小故事、一桩趣闻等方面入手,这些都是小学生感兴趣的,他们就会有话说。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选择话题,可以是关于人物的,如我的爸爸、妈妈、老师等;可以是关于事件的,如一次劳动、一次活动、一堂课等;也可以是关于景物的,如星空、月夜、日出等,要求学生围绕话题来说,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当然,在口头作文时,教师还可以将他们引入竞争的行列,当场评讲,对于说得好的地方,要加以表扬,不好的地方要指出其中的问题。一段时间的口头练习之后,便会进入写作练习。写作时也离不开说话。在写作之前要经过现场口头交际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训练一般安排四次,写前观察时的交流,构思编写提纲后的讨论交流,写完后的讨论修改,讲评时的互相讨论。

三、利用资源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生在作文说话方面存在两个突出的困难:一是无“话”可说——缺乏语言材料;二是无“法”把话说清楚——缺乏方法技巧。要提高学生的在作文中说话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贮存大量的语言词汇,不仅要让他们牢记,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含义,理解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词汇,这不仅是学生说话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知识的前提。其次,小学生缺乏说话的技巧,把话说得支离破碎、条理不清是常有的事。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多重视训练,从词、句开始,循序渐进地训练。但是,单靠教师作文课堂上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充分调动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

四、克服障碍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有的小学生看的书挺多,脑子里的词汇量也挺多,平时说话也很连贯,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能说会道”呢?不一定。因为有好多学生肚子里有货,却说不出来,就跟茶壶里煮饺子一样。这些学生见了生人就不会说话了,还没开口,脸就先红了,勉强说几句,不是声音小,磕磕巴巴,就是态度不自然,甚至吓了一身冷汗。这就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在作怪,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去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进行口语表达。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训练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期总结成功经验与实践体会而逐步完成的,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总结、积累,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篇5

生的说话过程中,没有文字材料的依托,学生即兴表达,既要动口,又要动脑,普通话不过关,产生语言障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不仅要对所提问题进行思维,同时,要对语言的发音正确与否进行思维,同一时间,进行双重思维,无疑增加了难度。再加上思维迟钝,思路不清,考虑问题时,抓不住关键,缺乏条理性,或虽心中有数,但不会组织语言材料,不知从何说起,只是想什么说什么,语言不流畅,结结巴巴,出现较多口头禅。有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回答问题时胆怯、紧张,无法镇定,使思维受阻。了解了小学生口语表达中这些症结之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大面积进行口语训练:

一、多加表扬鼓励,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爱说爱动,平时在家里、在小伙伴中,无话不说、无所不谈。但不少学生上课时,变得羞怯、拘谨,他们害怕说得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针对学生这一心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注重创造恰当的说话机会,激发学生说话的愿望。运用各种方法提高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不管讲得是否正确,都加以肯定。对被点名发言的学生,讲对了则热情表扬,若不讲或讲错了,则启发诱导,千万不能训斥。老师要善于为每个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而不是面向“少数尖子”,也不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语文课或者说话课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当众独白,再让全班同学进行评定,评定的主要方法是让学生把别人讲话的优点讲出来,再让他向全班同学转述别人说话的内容。这样,班上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显示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舞台。

二、采取多种形式,丰富训练内容。

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容易激发小学生说话的欲望。平时布置学生听广播,看电视,阅读课外读物,观察图画,观察实物,参加劳动实践等,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实际生活中摄取大量的有价值的说话材料,寻到说话的源头。训练的方式一般有看图说话、观察说话、想象说话、听后复述、听后辩论、讨论、讲故事、演讲等。例如,可以利用一些课文的空白,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彰显小学生的个性。

三、提倡循序渐进,制定训练要求。

对小学生说话训练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训练要求,切忌起点过高,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实际。例如,以“我的妈妈”为题说话,低年级只要求学生讲出妈妈的外貌特征就行了,到了中年级就要求学生通过一件事,抓住妈妈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征进行口述,表现妈妈的某种性格特点或思想品质。这样,随着要求的逐步提高,内容的丰富,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篇6

【摘  要】针对中职语言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了语言教学与学生口语表达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现阶段中职口语能力培育的现状,重点论述了中职语言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方法,以提高现今中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社会的沟通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学  语言教学  口语表达能力  现状分析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09-02

目前,在中职语言类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都较为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某些练习的书面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反倒落了下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文中理解能力较强,书写能力较强,但是,口语表达能力较弱的现象,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无论应聘竞争也好,还是企业直接的谈判、合作,都离不开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说,具有一个超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是迈入成功的第一步,下面,笔者将以中职语言类教学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之间的关系作为文章的切入点,依次对现阶段教学的现状以及培养的方法进行介绍。

一、中职语言教学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之间的关系

中职语言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即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中,表达与交流是连接阅读与欣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两大模块的重要纽带,也是学生在日后职业工作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和个人成才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在中职语言类学科的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中职语言教学本身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之间的关系。

(一)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管是继续学习还是走向职业生涯,想要顺利地与人沟通交流或是实现个人成才梦想都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中职语言类学科的教学中,明确提出了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并将要求具体化。可以说,任何时候的语言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口头能力的培养。中职语言教学中,面对的受众与其他教育的受众的特点也明显不同,这个时期的教学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发展。

(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由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方式是多样的,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所以中职语言类课堂教学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那就必须考虑如何在有限的课堂里,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起来。这也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中职语言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二、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弱的原因探讨

(一)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是导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根本原因。经过大量的调查显示,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课不如普通高中学生的扎实,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较弱,更别提对课文的表述能力以及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了,此外,学生不够重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导致现阶段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弱的原因之一。如学生在与人交谈时,不能够准确的找出对方说话的内在含义,在听座谈会、报告会时不能够理解会上人员所表达的内容等等。

(二)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是导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传统的语言教学理念较为注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则较为忽视,这就使得学生在课文理解以及书面表达上所下的功夫较多,更加忽视了对自身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生会不断的做一些考纲上的练习题以提高自身的答题技巧以及答题速度,而不会去专门去对某篇文章进行演讲练习。又或者,学生会对课文、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中的阅读部分进行分析以及总结,对于问题会采用中规中矩的模式进行回答,但是对于课后的朗读部分以及探讨部分会采取无视的态度,不会真的去进行朗读以及讨论活动。

(三)学校师资水平不够

学校师资水平不够是导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得到很好开发的直接原因。在目前的中职学校当中,授课能力较强的教师数量较少,讲课能力一般的教师数量占了大部分,有些学校甚至还有教课水平不是很高的教师,这就导致学校授课教师的师资力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进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则不能够得到很好地培养。因此,对于学校师资水平不够的现象,应该加大对教师素质培养,增加教师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以多种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加学生的表现力,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以此来彰显学生的个性,增加学生的自我展现能力。

(四)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是导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高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及枯燥的授课方法会降低学生的对语言类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动力消失了,学生自然不会喜欢上这种较为枯燥的学科,自然也就谈不上在学习中培养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其具体的表现现象就是学生在授课时间内开小差、睡觉或是进行其他的活动。

三、中职语言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一)实行课前小演讲以提高学生口语表现力

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以用课前小演讲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进行正式的教材教学前,可以留出5到7分钟的课前演讲时间,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克服自身的软弱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对于课前演讲的题目有学生自行选择,但是其内容必须要积极向上,以此方式来使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的喜好以及心理活动,以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

(二)鼓励学生多看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口语表达时的内容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之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读物的学习,以此来丰富学生在进行口头交流过程中的话题。

如,在进行学习《藏羚羊跪拜》时能够联想到许多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像是东北虎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放生等等。例如在

举行辩论会时,能够很快的以实例对己方观点进行证实,对辩方观点进行反击等等。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中职教师就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

如,在学习《石缝间的生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曾经看到过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以及自身当时的感想,并说一说在学习课文之后的感悟。

(四)积极的评价以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

中职教师除了要注意以上几种措施以外,还要对学生所发表的正确言论给予积极的鼓励,减少批评,在学生害怕胆怯时以眼神对其进行鼓励,以此方式来激励学生勇于发言,敢于发言,让学生在教师的口语能力培养下,能够真正的具有超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增加含金量。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较为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辩论或者演讲,以此来提高学生表述的勇气及信心。

四、结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越来越离不开一个具有超强表达能力的人才,而人才表达能力的培养则离不开其学生时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更懂展现自己的学生才能够具有一个很好地表达能力,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本就是以培养一个多方面素质人才为教育目的的地方,因此,对于中职技术学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培养学生的切入点,以课前演讲、增加课外阅读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的交流话题,以此来提高学生沟通的范围,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晓华.从一个教学案例看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10期.

[2]孙  颖.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阶段 篇7

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就是在口语基本理论的指导下, 使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按照定向的要求, 得以不断提高和发展, 以满足社会需要, 适应本职工作。

口语表达伴随人的一生。一生中, 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既具有连续性, 又具有阶段性, 与自己的身心发展、年龄阶段是紧密联系的。在某一年龄阶段里, 其身心发展、生理心理的表现有该阶段的特征, 或有利于此种能力的培养形成, 或有利于彼种能力的培养形成。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必须适应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 以求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不同的学科, 根据自身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将人的身心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国外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育, 将人的身心发展分为10个时期。人才学按照智力发展过程, 将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分为萌芽期、继承期、创造期、成熟期、衰老期。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出发, 根据人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对口语表达所起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可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分为起始期、形成期、成熟期。在实施具体的培养训练时, 可以形成相应的幼儿训练、学校培养、社会实践3个阶段。

一、幼儿训练

幼儿训练阶段, 指的是学龄前的儿童口语训练。这是人生口语表达的起点, 属口语表达的起始时期。

近年来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 证明了幼儿早期教育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必需的。人的智力主要依赖于大脑, 而大脑的智力又取决于大脑的神经细胞, 而脑神经细胞的形成并不是按年龄增长而逐年平均增长的。人所具有的140亿个脑神经细胞中, 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 到了5岁时, 已全部形成。然而, 这140亿个脑细胞中真正被利用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五, 其原因在于大部分细胞由于没有接受“刺激”, 在生成后就中止了发育, 终因老化而失去了功能。研究还证明:1~3岁是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1岁前后, 幼儿的潜在语言势能就会在外界的诱发之下而形成可能。如果忽视了这个关键时期, 就会影响一个人的终生口语表达能力。“狼孩”卡玛拉, 8岁回到人类, 经过4年的教育, 仅仅学会了6个词、几句话。可见, 失去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 造成的损失是难以如数补偿的。

幼儿口语训练, 应根据幼儿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情况进行。总的说, 此期幼儿智力的发展还不全面和完善, 抽象思维能力很差, 口语表达的生理机制还未能完全建立, 口腔、舌头等发音器官还不能顺从地听取大脑的指令, 词汇积累还很少, 不具备灵活的组词成句的语言“装配”能力等。但他们的求知欲望盛, 模仿能力强。因此,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 都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 善于通过游戏活动, 帮助他们感知具体事物,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激发起他们口语表达的内因。要注重正确示范, 从小训练幼儿说话的规范化, 给其良好的语言环境的影响, 为其进入小学, 打下良好的口语表达基础。

二、学校培养

学校培养, 是指在小学、中学、大学时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这一阶段, 是人们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形成时期。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培养目标的环境影响形式, 它最富于教育的效益, 比环境中的自发影响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只有经过学校的规范化教育, 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有人认为:既然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 那么, 幼儿时代已经会说话了, 就不需要在学校中再进行系统培养了。这种看法, 是不正确的。口语表达能力, 归根到底是智力因素活动的结果。人们的智力发展, 在17岁以前是基础阶段, 而17~30岁是高峰前阶段。当智力发展正在进行时, 口语表达能力也同样存在发展的可能。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幼儿阶段是使潜在的口语表达势能得以实现的关建时期, 而在求学期间, 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经过系统规范的培养训练才能发展和形成。

学生时代, 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具有极大的优势。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重要时期, 他们的独立意识、参与意识等逐渐增强, 知识面不断拓宽, 认识思考逐渐深入, 运用口头语言交际的范围扩大了, 内容增多了。这些正有利于教育者抓住时机, 因势利导, 施行科学系统的培养。

学生阶段, 学生大多掌握的是书本知识, 缺乏生活经验、社会阅历, 在为人处世、社会交往方面还不成熟, 因此, 他们的话语是“学生腔”“书生味”, 这是难免的, 是必然会出现的一个过程。在进行训练时, 我们应把重心放在规范化上, 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要进行口语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方面的训练, 掌握各种口语表达形式的特点, 以利于实际应用。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参与社会交往, 以提高口语表达的社会适应性。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阶段, 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并巩固, 从而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在这种社会生活的环境中, 人们的口语活动将取得更大的交际效益。

人们结束学业之后, 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都可以纵横交叉地进行口语交际。灵活多变的交际方式, 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各具特色的口语风格, 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 为我们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离开校门的青年应迅速熟悉社会生活环境, 主动进行广泛的交际, 在与人民群众的交往中, 积累生动的口语语汇, 提高口语表达技巧。

在社会实践中, 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职业语言的培养。不同的职业, 其语言的风格、特点是不同的。如对教师和律师的语言表达要求就不同。教师语言除了其教育性、启发性等特点外, 要做到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而律师语言表达则要求具体、准确。律师在陈述一个被打伤情况时, 只能具体说出打伤了几处, 而不能说“被打得遍体鳞伤”。只有当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职业的需要完美结合时, 才会显示出它的动人心魄的力量, 开放出绚丽之花。

如何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篇8

学生语言文学表达能力并非一日之功, 而在于日积月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吸取新词、新句式、优美精彩片段;从课外读物和传播媒体中获取知识增加新鲜词汇, 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 就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 增强语感积淀, 同时在脑海中积累丰富而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一篇好的作品, 它的语言、谋篇布局、过渡衔接、表情达意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写作是倾吐, 阅读是吸收, 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在阅读中积累的重要性。

量的积累也必定会产生质的飞跃, 学生不仅表达能力提高了, 而且给学习语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习作能力也相应会大大提高。学生在学会积累之初, 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 对每天积累的词语和精彩段落分门别类整理, 用积累的词句说话, 仿写积累的精彩段落。照这样积累下去, 长此以往, 收获是不可估量的。

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钥匙, 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同步协调发展。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相信, 在正确的引导下, 学生一定能学会在积累中创造, 在创造中积累。丰富了学生语言的仓库, 为学生畅所欲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造“说”话氛围, 激发“说”话的兴趣

我们往往会见到这样的现象, 课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谈话, 由于没有什么过多的限制, 学生的心理上不存在什么负担, 说的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所以思维很活跃, 说起话来流畅、自然, 甚至“眉飞色舞”。但在课堂上要么不敢, 要么说不多, 说的时候结结巴巴、吞吞吐吐, 说的效果总是不理想。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教师也应在自身找一找原因。学生愿意这样说吗?学生想说这些内容吗?我们考虑的并不多。试问学生的站姿、语气声音, 用词等都有太多的规定, 总想一蹴而就, 达到理想化的目的。因此, 学生视“说”为虎, 不敢说, 最终导致不想说。

教师的情感从语句、语调、声音、体态中反映出来。教师从学生需要出发, 为其创设良好的氛围, 宽松的环境。结合音乐激发想象;来个表演, 引起趣味, 在笑后思考, 给个话题, 引起争论、辨析、明理。想尽办法为学生愿说、敢说创造条件, 既而会说善说提供一切服务。

宽松和谐的氛围, 能消除学生精神压力, 解除学生心理负担, 能使学生产生动力,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畅所欲言。只要启发得当, 学生在“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基础上是完全可能“有话能说”、“有话会说”的。

三、启发想象, 扩展“说”的空间

乌申斯基指出:“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 它扎根于思想之中, 并且从思想上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只有切实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有效拓宽了思路, 打开了思维的闸门, 语言随思维“滚滚而来”, 思维越活跃, 言路越开阔。

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最主要的是凭借课本本身。所以启发学生想象最主要的依据也只能是语言文学。儿歌, 大部分写得浅显易懂, 生动有趣, 切合实际。小学生最喜欢读、喜欢学。是启发学生想象, 进行说话训练的最好教材。必须牢牢抓住认真对待。例如学习《哪里来》一课时, 可启发学生思考:鱼儿、鸟儿、鸡、豆豆为什么分别说太阳是从海上钻出来、山后爬出来、天天喊出来、用笔画出来的呢?他们在这样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语气可能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模仿他们的语气, 说一说太阳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则会兴趣倍增、认真思考、积极参考, 说的效果一定很好。

发展想象,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引导想象说话;进行想象作文游戏, 听音乐, 发展想象, 音乐本身是塑造形象的, 并且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 因此学生可以把感受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启发学生的想象方法还有很多, 在语文教学中, 利用多种形式, 激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 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文题目, 引导学生去想象将越来越宽阔。

四、注重“说”后评价, 提升“说”的质量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 恰当、到位的评价能起到画龙点睛、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何评价才能使然?创设轻松、和谐、平等、公正的民主评议氛围, 既可让表达者得到大家的关爱, 帮助和鼓励, 又可让表达者展现自己些许的成功, 受到鼓舞, 增强信心。

教师不要轻易下断语, 而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 即使真的话语有问题, 也应以学术探讨商量的语气讨论:这样说可以吗?比较一下还可用别的话语表达吗?看看可不可以这样说?同一问题, 有多种看法是正常的, 为什么不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 有超乎寻常的想法呢?

评价方式要多样, 充分让学生去体验感受, 揣摩口吻, 欣赏辨析从而学会倾听, 学会沟通, 学会互助, 学会分享, 可以老师评和学生评, 也可以互相评和自我评。真正使评价的过程变为教育的过程, 反思的过程, 激励的过程。

总之, 训练学生较高的说话水平, 最主要是教师肯定每一点的成绩, 坚持对学生进行有序扎实的训练,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说即口语表达能力, 说话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 而较高的口语表达水平, 唯有经过不断训练, 才能达到。冰冻三尺, 非一日寒。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使学生乐于说, 善于说, 真正做到能说会道。那么, 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呢?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研究

参考文献

[1]朱玉芳.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安徽教育, 2011 (05) .

[2]许友良.让学生“能说会道”——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 (教师适用) , 2011 (05) .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9

于是我对全班三十二位幼儿用调查法进行了测查,测得的幼儿的口语表达水平如下表:

测查情况分析如下: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幼儿表达清楚的只有10人,占据28%;属中等水平的有15人,占44%;表达不清楚的有10人,占28%。

根据测查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重视幼儿与成人和同伴交往过程中语言的运用,具体是会说普通话,运用确切的词语和合乎语法的句子进行语言交往,逐步提高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的我采取了以下的几个方式来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帮助幼儿消除语言障碍

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位幼儿怕羞,课上从来不敢主动举手,更不敢在集体前讲话或表演。每当老师用询问的目光看他(她)时,他(她)则低下头躲闪开,而从这些幼儿家长口中得知,他们在家情况却截然不同。要想让这些幼儿敢于开口,就要从低点慢速度,运用“结伴讲述”,“告诉你”,“自编故事”等方法,消除语言障碍。

二、运用多种方法鼓励幼儿开口说话

(一)树立信心,消除畏难情绪。教师在提问前,先用自信,坚定的语气大声领全体孩子说一些自我鼓励的话。如:“我不怕羞”,“我敢举手发言”,“我敢大声说话”等。如:在语言活动《六一儿童节》中,提一些诸如“你喜欢这个节日吗?在这一天希望得到什么礼物呢?爸爸妈妈是怎样带你过这个节日的?儿童节这一天你在幼儿园里怎样度过的等等简单的问题。面带微笑,用相信他们的眼神消除幼儿害羞,紧张心理。在他们敢于开口时,不管回答的是对是错,都要耐心的等待他们说完,表扬他们的大胆,树立他们的信心。

(二)从奖励入手,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幼儿生理,心理正处在发育期间,各方面较脆弱,每位教师都应以爱心感化他们,以正确的方法引导激励他们。幼儿都喜欢奖励,看到同伴受到了表扬奖励会非常羡慕,孩子其实都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而有些过于自尊,怕说的不好,利用奖励的方法则让孩子消除了一切顾虑,思维充分展开,努力组织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三、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

幼儿的教学活动都需要从幼儿感兴趣的入手。常听说这样一句话“环境育人”,那么在幼儿教育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创设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则会无拘无束的结伴交流。如:在教室内布置:“我爱我的名字”,让幼儿从说自己的姓名,为什么爸爸,妈妈给你取这个名字等等说起。并进行:“报名字”、“接龙”等游戏,激发幼儿教育说话兴趣,发展幼儿口语。

四、培养训练幼儿说话能力

幼儿语言的发展不是个体行为,需要有交流的机会和场所,使全班每个孩子都有反复练习,实践的机会。

(一)在日常生活中,常与幼儿有目的的谈话,培养幼儿说话的能力。如:在晨间活动中,多与一些沉默的幼儿交谈:“星期天的你在家干了什么?有没有与你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玩什么?”使幼儿能进行连贯性的讲述。

(二)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例:在教室的一角语言区域或图书馆,提供一些图片,图书等材料,让幼儿进行表演,讲述。幼儿有了语言表达的具体内容后,他们就会主动的去讲述,讨论或回答,同伴间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从而不断提高幼儿说话能力。

五、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生活中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表达,那怎样在各个教学活动中使幼儿的口语得到充分发展呢?如:“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欣赏,在活动中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语境,幼儿可以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结合自己生活经验来编故事,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

六、家园联系配合,提高表达效果

幼儿环境有家庭和幼儿园,幼儿口语表达技能的提出必须坚持家园一致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口语表达。

(一)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学期初向家长阐述提高表达的主要性及向家长介绍目前班级幼儿表达方式能力的差异比例。好的占百分之几,中等的占百分之几,一般的占百分之几。

(二)收集部分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表达能力的资料,并向全体家长宣传,交流讨论。培养幼儿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如:通过丰富幼儿生活内容,扩大幼儿教育眼界,正确引导幼儿语言表达。

(三)进行后测,再次向家长宣传实施效果。最后还要特别注意发展幼儿教育的思维能力,因为它与幼儿口语表达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联系,一般思维混乱的幼儿,口语表达也必然混乱。思维发展的好的幼儿,口语表达方式就强些,所以要提高幼儿教育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发展他们的思维。

总之,我想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也一定会形成良好的语言。

摘要: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关键就在幼儿期,而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于口语的表达。所以幼儿园都把发展幼儿教育的口语表达方式作为语言教学中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让幼儿学会以一定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方式来表达和交流个人观感。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一点,幼儿才能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语句完整连贯,说话有条理。

重视口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篇10

1.1性别因素。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任何阶段的男女学生都具有其各自性别特点和发展规律。而性别差异的研究蕴藏着极大的教育潜能。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和麦科比认为在说话、朗读、口头语言的表达方面,女生明显优于男生。事实也是如此,我们发现在学校的演讲、朗读、小品、讲故事比赛中,女生的成绩总是较男生好,就是平时在课堂上,女生声音的洪亮、语句的流利、内容的准确上都优于男生。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高中的男生他们的讲话一般都注重逻辑性。所以作为老师应重视这一差异,因“性别”施教。

1.2性格因素。心理学家认为,尽管人的性格千差万别,但从行为表现来说大体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与性格外向的相比明显存在着差异。内向的学生一般都不善言谈,即使心理有话也表现为不主动,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一说话就显得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作为老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性格”施教,切不可以认为是消极态度,给予批评,其后果是更加内向。

1.3环境因素。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见识、知识水平、社会交往和所操语言的发音准确程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来自农村的学生一般由于所处环境的影响,在口语表达上较普遍的存在着自卑和羞怯感,常是一问三不知。老师要及时了解这些,帮助一些在口语上有障碍的学生尽快适应。

1.4教育因素。由于教育不能面对全体学生,一些先天口齿伶俐、性格外向、家庭教育良好、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得到老师的青睐,得到锻炼的机会就更多。相反,那些拙于表达、性格内向、成绩一般的学生得到的机会将更少,最后人为地造成了两极分化。失败的教育导致了失败的结果,更导致了失败的人生结局。

2 创设“说”的条件,激励表达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老师应当在课堂中,在一切教学活动和学校活动中,主动、尽力地为学生创设多种说话的条件,使他们敢讲、想讲、有话可讲、有机会可讲。注意让学生学得有趣、有益、有效。

2.1 趣味性对话训练

对话是指在学习语言中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它是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语言形式,是口语训练的基础。我们采用师生交谈、老师指导下同学们之间相互交谈,学生与学生家长之间交谈,创设情景想象对话等多种方式。师生交谈贯穿于日常,从儿童入学第一天起,我们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对话,例如让学生说说家里有几口人?都有谁?他们在哪工作?让他们说说最喜欢玩什么游戏?讲给老师和同学听。这种对话方式亲切自然,不但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口语得到训练。学生间交谈主要利用课前、课后三五分钟,内容由浅入深,从无限制到有一定题目,人数由两人到多人。例如同桌间相互介绍自己,说说悄悄话,让学生先在小范围内讲话,消除口语表达中的心理障碍,逐步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专题对话。例如谈谈共同喜欢的电视节目,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等。学生与家长朝夕相处,让学生回家给爸爸、妈妈谈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想做的事。这几种方式里最使学生感兴趣的是创设情景想象对话。我们为儿童创设对话的画面,画面一般有两个人物,画面的景物表明时间、场合。根据画面内容确定话题中心。如“小熊过桥”这幅画面,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讨论 :画面上有谁和谁?然后让学生想象练习对话。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纷纷欲试,激发了儿童对话的兴趣。

2.2 发挥性口语训练

阅读课是学生口语训练得天独厚的天地。课堂教学中的口语训练有复述、概括、小组讨论等。但我认为回答有发挥性的问题是最好的一种训练形式。因为好的提问能燃起儿童思维的火花,激发儿童说话的兴趣,所以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容量,能开阔学生的思路,给儿童以充分发挥见解的天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多角度、多渠道去回答,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如讲《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你知道植物传播种子有哪些办法,举例具体说一说?在老师启发下,学生纷纷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了植物传播种子的许多办法,并能说出传播种子的详细过程。这样,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儿童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2.3“指令性”口语训练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口才的机会和锻炼场合。通过指令性训练,使学生每个人都得到锻炼。例如,在早晨课前安排五分钟新闻发布会,学生可以把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听到或看到的新闻在发布会上自行组织语言进行发布。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这种训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说话能力,又有利于以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另外还可以利用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开展经常性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轮流主持班队会等。这样“指令性”的口语训练使听与说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孩子们的口语得到训练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4 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去实践“说”

新课标在语文学习方面,首先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提出语文能力的要求——“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有趣的口语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以帮助学生在丰富、有趣、形式多样的交际实践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如,在语文活动中开设讲故事、口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古诗文背诵、趣味成语接龙、向别人作自我介绍等项目。还可以设置一些交际对象、情境、场合,让学生亲自实践。如在班上每天可固定几分钟至十分钟的时间,作为学生的说话课 ;可以在班上成立“导游小组”,让一些学生扮演小游客,介绍本地的风土人情和风景名胜等,也可以成立“故事小组”,让他们留意在校内外的一些奇闻趣事等,然后在班上的说话课时间向学生讲述 ;成立“辩论”小组,针对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进行辩论,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严格要求,训练,掌握表达技能

如何让学生掌握口头表达的技能。这就要严格要求,按规范训练,掌握一定的表达技能。从说一句话开始,一步一步地训练,要求把一句话说完整、说清楚。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句式 :谁,干什么(妈妈做饭。)。再给句子补充状语成分 :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今天晚上,妈妈在厨房做饭。)。然后再补充修饰成分 :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样(今天晚上,妈妈在厨房做饭,味道美极了。)。这样训练学生从完整地说一句话再逐步训练连续地说几名话、一段话。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

在说话训练中,努力使儿童说得有序、有情、有理,要从以下几点悉心指导 :

3.1 指导观察,理清思想,让学生言之有序

口头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是建立在对事物周密观察的基础上。要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把话说得具体、有次序,就得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并逐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即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比如,看图说话,观察的顺序一般有从上至下,由下往上,或从远到近,由近及远 ;或从中心到周围 ;看物说话,一般按物体的形状、特点和作用为序 ;看人说话,则要从人的外貌、表情、动作、语言等方面来描述 ;描述事件一般根据事情发展进程的需要有序地说。如观察花草树木类说话,让学生从花草树木的形态、颜色、气味等方面观察,将其特点看仔细,说清楚,在学生表达时提示学生适当地加上自己的心理活动,加上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喜恶之情。

3.2 诱导入境,激发情意,让学生言之有情。

要让学生在说话中做到言之有情,必须正确地诱导,使学生身临其境,作出合理想象,说出有感情的语句来。如看《春景图》说话。通过启发诱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仔细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远处有什么?近处的树木、花草长得怎样?(2)小朋友们在干什么?(3)湖水是什么样子?鸭子在干什么?学生被美丽的图景和老师的问题吸引住了。自然会抢着说出图上画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地时钻出来,嫩绿的,一大片一大片,软绵绵的 ;野花遍地都是,红的像火,白的像雪,黄的像金 ;湖水碧绿的,泛起鱼鳞似的波纹 ;小鸭子快活地在湖里游来游去。学生的语言自然就表达出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如何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篇11

关键词:幼儿;口语;表达;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48-01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是培养幼儿复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幼儿进行对话的能力、培养幼儿独自讲述的能力、培养幼儿在人前大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等等。在幼儿园怎样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晨间接待幼儿入园时,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情绪变化,寻找话题与幼儿做一次简单对话。又如: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做前说”——先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做中说”——边做边说,借助说,推动游戏情节展开,丰富游戏内容;“做后说”——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二、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1、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春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春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春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春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围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谈话的主题如参观旅行后的谈话,教师可以围绕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提问,让幼儿按照参观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引导幼儿“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种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讲述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围绕图片的主题;第二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第三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2、示范1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2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2、拼图讲述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小太阳设计师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3、绘画讲述美术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由于画面的内容是幼儿自己构思的,课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画面,能充分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捏泥、手工制作、剪贴画等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讲述,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4、除以上三种方法外,听音乐讲述,排列图片讲述,看展览讲述等都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四、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而富于情感。教师通过讲述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幼儿从中掌握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形容词;可以学习一些描写行为、动作及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动词等。儿童文学作品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述,能很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借助口语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篇12

由此可见, 语言的内化过程首先是以思想感情为内核向四周发散, 尔后又聚敛在思想这个内核之上的;其次, 这种发散与聚敛是以语言为介质的, 而语言介质又在发散的和聚敛的过程中得到丰实和锤炼。这种内化过程是反复进行的, 内化成熟时, 人们往往有“说话”的冲动。一般说来, 中学生口头语言已经是成熟了。文学符号记录下来的就是书面语。但口头语和书面语相比, 它又是软质流动的, 只有经过加工和提炼, 才能变成定型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这个纵向过程, 除了说明思想感情是它的滥觞和归宿、动因和驱动力, 还说明一个重要的事实, 即说话是语言由内化到外化的一个关口。它是内化的终结, 又是外化的起始。这种中间状态, 一方面还呈现着内化过程发散和聚敛的动态痕迹, 另一方面使潜在的意识活动发展到可以捕捉的表象。这种中间作用, 在作文语言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我们可以在这个动态中去发现、去引导、去节制, 让它疾徐随意, 高下就势, 零散由气, 穿越奇异的峡谷, 奔向浩瀚的大海。边说边写,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共同制约遣词造句能否上口、入耳, 是否抑扬顿挫。

那么,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如何有的放矢地加强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拙文拟就以下几方面谈谈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学生内在品质的训练

美国前任哈佛大学校长伊立特说:“在造就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中, 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那就是优美文雅的谈吐。”要使学生具有“优美而文雅的谈吐”, 那就必须注意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所谓内在品质, 实际是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俗话说:“慧于中而能秀于外。”内在品质差的人是很难说出高深、博雅的语言的。因此, 口语能力的培养舍弃了内在品质的培养而只着眼于技巧技能的训练, 只会进入口语教学的死胡同, 因为它失掉了根本。我们必须承认口语训练既具有工具性, 又具有思想性, 绝不能忽视内在品质的培养。

口语教学中进行内在品质的培养, 首先我们应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其一, 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陶冶高尚的个性情趣。这种内在气质会使自己的谈吐具有独特的神韵。其二, 要求学生刻苦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具体训练时, 从口语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 注意行动的自觉性。要求学生在口语训练过程中自觉摒弃假、大、空一套、力求真诚、健康、文明、高雅。教师在平时授课, 或与学生交谈中, 努力把自己的意思用优美而文雅的语句说出来, 为学生提供示范。口语教学中的思想训练讲求感染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实效, 要像“知时节”的“好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二、加强口语技巧训练

当前中学生的口语练得少, 即使练也只是在复述、讨论、答问、演说等口语形式的“宏观”训练上兜圈子, 很少对学生进行语言技巧的“微观”训练, 致使很多中学生口语表达平淡, 说话无分寸, 不得体, 极少惊人妙语, 走上社会后很难适应各种交际环境, 我们可以着重抓中学生口语技巧的弱项进行训练, 具体做法是:

l、训练学生运用态势语的能力

口语从表达方式上看有:有声语言系统和态势语言系统, 诸如用手势、动作和表情的变化来增加表达力量。中学生在平时说话时或东摇西晃, 抓耳挠腮;或曲腰弯背, 扭扭局促;或摆弄衣角纽扣, 抠鼻揉眼搔首, 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学生说话时的态势训练。训练时首先提出一般要求, 要求学生在说话时的态度大方, 举止洒脱, 精神饱满, 动作协调。然后再提出高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态势语拟形摹态, 动情传神, 增强表达效果。具体地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恰当地运用面部感情。面部表情反映在面部肌肉和鼻、口等器官上, 这些器官能传达说话人的情感。如沉着脸表示不高兴, 开口大笑表示欢乐, 咬牙切齿表示痛恨。一般说来, 说话活动中眼睛应该始终注视听话人, 并根据谈话的内容用各种表情表示出自己的情感来。

(2) 采用合适的恣态。姿态指说话时身体的样子和动作。人体的姿态同样有传达感情的作用。如昂首挺胸表示骄傲、自豪。身体微微前倾, 表示谦虚、恭敬。说话时应根据情况采用合适的姿态。

(3) 合理使用手势。手势是最为重要的态势语。如手心向上, 胳膊微曲, 手掌前伸, 表示奉献、请求、欢迎。手心向下, 胳膊微曲, 表示制止、反对、否认;两手由分而合, 表示团结、亲密、联合;两手由合而分, 表示空虚、失望、消极;伸出拇指表示赞赏、钦佩。用食指表示命令、斥责;举拳头表示警告、决心等等。

在培养学生运用态势语的能力时, 我们主要通过说故事和编小品, 设计好表情、姿态、手势, 让学生训练, 先单项后综合。如根据《假眼睛》 (初中语文第二册) 这则幽默故事设计了富翁的表情动作, 分三个层次:左眼失明的“懊恼”, 装上假眼的“得意”, 指出假眼后的“惊奇”。马克·吐温对盛气凌人的富翁的表情动作也分三个层次:对富翁“皱了皱眉头”, “晃了晃脑袋”, 指着他的“左眼”时, 伸出指头, 瞪大眼睛;在说左眼里“还有一点仁慈”时, 可设计一个点头、眨眼、抿嘴、撩舌等多维的幽默俏皮的动作, 表示辛辣的讽刺。这种练说学生兴味盎然, 乐此不疲。

2、训练学生正确掌握语调

所谓语调就是语音的高低升降、语速的疾徐变化等。语调不同, 表达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就不一样。有的同学不懂这些, 以至把意思表达错了。有一个同学朗读《有的人》把“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说成“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还”字音调提高、拖长。把原意“人虽死了, 但精神永存”说成“别人死了, 这个人怎么不死!”意思完全不同了。平时有些学生说话也不会使用语调。如“这样的场面, 我见得多喽!你算得了啥?”, 显得傲慢无礼。“妈妈, 去买菜!”“奶奶, 快烧饭!”则是命令式的, 这些语调怎不引起人的反感!可见训练学生正确掌握语调至关重要, 训练时可抓住这样几个方面:

(1) 注意把准话语的重音点。重音词指在说话时为表达思想感情予以突出强调的词或词组 (短语) 。一般说, 口语结构里如果是重音点, 信息价值就高。反之不是重音点, 信息价值就低。重音点落在不同的字或词组上, 意思情感就不一样。如“你们都来啦!”如果重音点落在“来”字上, 则含有来人之中有不受欢迎的情感色彩。这些应该让学生懂得并注意在说话时准确把握。

(2) 注意语速的快慢。即要根据交际场合、交际对象和个人表情达意的需要, 恰当地运用语速和停顿。就表达内容而言, 语言舒而缓, 一般用于庄重、严肃、悲伤的方面。停顿时间长, 常用来表现思索、引起听者注意等。语气短而促, 一般用于表示惊讶、兴奋、激动之情。不过快与慢是相对的, 运用要恰当, 否则将适得其反。如“XXX荣立三等功一次”说成“xxx荣立三等功****一次”, 由于在“功”字后停顿过长, 使得褒义成了讽刺。

(3) 注意说话时的语气。陈述句语调较平, 疑问句语调较高, 感叹句语调较低。如“这道题你自己做的吧?”表示一种猜测的语调, 语气平稳, 并不含有其他意思。如果换成“这道题是你做的吗?”语调上扬, 隐含了有些不相信的语调。两种语气所产生的效果迥然有别。

语调是人们在说话时必须运用的, 是基本的技能, 应该随时指导、训练。我们在训练学生的语调时, —是教师示范。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注意特殊语调的运用, 给学生以潜在的影响。二是模拟性训练。我们在指导学生口述《变色龙》故事时, 要求学生抓住一个“变”字, 把其变化具体表现在语音、语调、语速和语气上, 通过声音来塑造形象。实践证明, 这样的训练可感性强, 见效快, 课堂气氛活跃。

3、训练学生定向表达的能力

上一篇:社会责任管理会计下一篇:收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