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表达能力

2024-06-10

情绪表达能力(共6篇)

情绪表达能力 篇1

歌唱的魅力在于用语言和音乐传递信息的直接性。歌唱者用有音乐化的语言和适当的表演, 创造出理想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境界, 达到比较好的艺术效果。但是, 歌唱是由极其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相互融合而共同完成的, 尤其是歌唱者的情绪, 有时甚至对于歌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每一个演唱者面对欣赏者歌唱的时候, 都会有过紧张的心理经历, 这主要就是由歌唱者的情绪导致的。比较有经验的演唱者都能很快地调整这种临场出现的情绪变化, 使得整首歌曲的演唱获得圆满成功, 但是也有许多经验不足的人, 往往就没有办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心理变化, 从而也就会导致歌唱的失败。从这我们可以看出, 歌唱者临场时的心理状态

更常把这种夸张的表演形式推至极致。这种表演所造成的氛围, 已不仅仅是歌唱者自己投入, 而是扩展开来, 对周围的观众, 具有极强的煸动性。这也正是众多的青年人为之倾倒的缘故。

4.自弹自唱, 歌舞一体

通俗唱法的歌手一般都比较注意外部形体的表演。有的借助一样乐器 (一般是吉它) , 自弹自唱, 有的在歌唱的同时, 配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的选取或编排, 都是根据歌曲的风格及情绪来设计, 大部分通俗歌手, 多只在唱的同时用手势或脚步的变化来辅助表演, 而有的歌曲舞蹈性较强, 就需专门为之设计运用。通俗唱法的形体动作, 多是借鉴现代舞的某些步态和身段, 如霹雳舞、拉丁舞、的士高及太空舞等等。通俗唱法的这一艺术特征, 最能吸引青年人的参与。

5.掌握好“卡拉OK”

“卡拉OK”是一种伴奏系统, 演唱者可以在预先录制的音乐伴奏下参与歌唱。

“卡拉OK”能通过声音处理使演唱者的声音得到美化与润饰, 当再与音乐伴奏有机结合时, 就变成了浑然一体的立体声歌曲。这种伴奏方式, 给歌唱爱好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愉悦。

6.熟练、科学的使用话筒

话筒是通俗唱法必不可少的传声手段。话筒的使用, 对通俗唱法演唱者显得尤为重要。话筒可以扩大音量、放大优点, 也可以破坏音色而暴露弱点。通俗唱法中有经验的歌手, 不仅会运用话筒来扩送声音, 还会运用话筒来表达感情, 体现声音运用技巧。

四、三种唱法互补互学, 为祖国的歌唱艺术共同发展

以上, 我们简要地研究分析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演唱的特点和风格, 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土”“洋”之争 (争论了三十年) , 发展到后来实际上是“土”“洋”互学, 取长补短。许多从事美声唱法的人士, 积极向民族民间唱法学习, 了解熟悉各地区各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 运用到中国歌曲演唱上, 受益匪浅。现在, 声称美声唱法不适合与演唱时技术的发挥, 对歌唱有着重要的作用, 歌唱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过程, 歌唱者的各个发声器官都会受心理因素影响。有一副好嗓子并不等于就是一件好乐器, 而歌唱者演唱时的音色、共鸣以及气息的控制等等的好坏, 则是同人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 一直以来大家忽视了歌唱的情绪表达, 在学习、考试、比赛、演出的过程中, 歌唱者注重的总是歌唱技巧和发声技巧, 而没有歌唱情绪的有效表达。近些年来, 随着声乐的发展, 这种情况已经有了些许改变, 但在实践中, 依然有强调歌唱情绪表达的需要。

另外, 歌唱是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就像作曲一样, 音乐的形象在创作时已经在创作者脑海里有了鲜明的声音构思和形象。歌唱者也应该如此, 在歌唱时, 也了解作品的歌词内容和意义以及创作的主题和时代背景等, 了解作者的意图和作品本身存在的情绪, 歌唱时就会更容易拉近自己声音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当然, 强调歌唱情绪, 并不是轻视或反对生理学等在歌唱中的作用, 因为声音的产生是人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部件的互相配合而发出的, 是否会正确地运用和支配它们, 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一、歌唱与情绪的关系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 歌唱的过程就是将音乐的节奏、速度、音准等所形成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综合表现的过程, 也是传达思想、情感、情绪和描绘情景的过程。在我们在歌唱的过程中, 往往会停留在声音上, 仿佛追求声音的质量是唯一

演唱中国歌曲的说法不多见了。美声唱法经过了那段学习民族唱法的过程, 自己本身不仅没受到损失, 反而站住了脚。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承认和喜爱, 成了我国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屡屡获奖, 为祖国争了光。

民族唱法通过向美声唱法学习, 也得到提高和发展, 声音更圆润, 气息更畅通, 由于运用了混声唱法, 使高音区更圆润明亮, 音域也扩展了。目前许多民族唱法的歌手, 学习研究美声唱法;而从事美声唱法工作的人也仍继续学习研究民族唱法, 有的人研究得很有成就, 竞成了教唱民族唱法的优秀教师。

通俗唱法是年轻的流派, 它重新兴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有些演员原先就是从事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或演奏西洋乐器、中国乐器的。他们原来就有美声、民族唱法的基础。有许多新演员他们在台上是通俗唱法, 但平时声乐训练时也在学习美声和民族唱法。从事美声和民族唱法的年轻学生, 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常常兼唱通俗歌曲, 就是在演唱美声、民族的歌曲时, 也常借鉴一些通俗唱法的手法。

三种唱法各具特色又互相学习, 使它们沿着自己的道路更好地发展。我认为虽然相互学习, 并不会出现“三不像”的结局, 而只会使各自更完善, 特色更鲜明。当然也会出现“全能演员”, 他们能兼唱两种以上的唱法, 且都具有一定水平。这在电视大奖赛中常能遇到这种例子。实践证明, 真正高水平的演员, 不论什么唱法, 其发声方法都是比较符合科学规律的。

为推动歌唱艺术的迅速发展和提高, 本人希望三种唱法共存, 真正体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我通过三十年的演唱和研究, 非常赞成声乐专家及前辈提出的演唱观念, 即:美声唱法要民族化;民族唱法要科学化;通俗唱法要艺术化。

张名 (1956---) 男湖北武汉人, 国家一级演员、教授, 研究方向为声乐教学与演唱。

的目的。其实, 歌唱的声音要求本身包含艺术的审美, 但仅仅是声音的好听绝对不能代表歌唱的全部艺术含义, 我们需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理解。笔者认为在情感交流传递过程中, 运用歌唱技术的各种技巧, 以声音的变化和情绪的感染力为媒介来传达美, 这才是歌唱的真正意义。

人的一举一动, 都是有感而发, 如果精神状态好, 歌唱欲望比较强烈, 歌声就轻松自如。歌唱的声音, 始终都被精神状态影响着。我们知道, 人们的知识运动方式是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 歌唱就是将人的各类歌唱器官协调起来的, 是一个由发声器官等诸多方面统一的运动。因此, 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到人体器官、感官的协调、统一和发挥, 对声乐的学习和演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歌唱者的情绪对歌唱的作用及影响

情绪有积极的情绪和消极消极的情绪两种, 但是它们的划分又不是绝对的,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可以转变的的, 歌唱是歌唱者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演唱前歌唱者自身情绪的控制与表演, 对演绎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歌唱者在演唱前的情绪决定对作品的处理

歌唱者在演唱一首作品前, 需要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做好准备, 这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要想做到这一点, 只有经过平时反复的练习和培养, 才能使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达到平衡协调, 在演唱过程中才能有更好的表现作品。对于一个演唱者来说, 如果在演唱前处于非常平淡的心理状态, 这个时候的演唱一定是很缺少歌唱的热情, 也缺乏情绪感染力, 因此, 演唱时歌唱者的兴奋状态是演唱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但是演唱前也不能情绪过于激动, 这是很多歌唱者在演唱前容易出现的状况, 歌唱者会觉得自己的嗓子不得劲, 心理产生极度紧张, 这样会给歌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歌唱着无法控制自己, 这样的状态是不可能唱好歌的。有好的歌唱者, 在下面练习时和上课时唱得不错, 但是在演出或考试时变现不出应有的水平, 在舞台上紧张的无法控制自己、更无法调整声音的状态, 导致演唱者的歌唱技巧无法发挥。但是, 我们在舞台上也会看到另一种情况, 有些歌唱者在舞台上会表现得非常出色非常完美, 无论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在舞台上的表演, 都充满着个人的舞台表现欲望, 因为他们渴望表现自己, 渴望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能量。这就是歌唱者有着积极的情绪所造成的。上述出现的两种情况演唱者在歌唱前的不同情绪状态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因此, 演唱之前的情绪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二) 在歌唱过程中有效地控制情绪能影响歌唱

作为一位歌唱者最大的愿望, 莫过于在任何时候, 都能保持自己歌唱的最佳状态, 唱出最优美的歌声。但是, 在歌唱过程中, 却很难如愿, 总会有一定的差距或者小小的错误。那么, 是什么原因影响歌唱时的发挥呢?

首先是要调整歌唱中的情绪, 调动歌唱时的情绪, 情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状态, 演唱中歌唱者的状态和歌唱者情绪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不可缺少的, 两者的平衡与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搞不好两者的平衡与协调, 也就无法达到歌唱的最佳状态。比如在唱音高区的时候, 会出现越唱越紧的情况, 这并不是歌唱者的能力达不到, 有些时候问题就出在情绪的控制上, 情绪的失控将直接导致生理上的失控和调节失败, 而生理的调控失败, 又将直接影响着歌唱。

其次是歌唱中对情绪控制, 在作品二度创作过程中, 歌唱者运用自己的发声技巧, 巧妙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将作品中所要表现的的情绪恰当的表现出来。因此对每一位歌唱者来说, 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一方面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时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观众;另一方面, 又能恰当的调动、控制, 有些时候歌唱者由于没有把情绪控制在作品之中, 出现了始料不及的尴尬局面。曾出现过歌唱者唱到悲伤的歌曲, 自己无法控制情绪而泪流满面, 当时, 听众也许会受到感染而感动, 但是由于声音呜咽, 会使音色音量以及发声技巧无法调控, 导致无法再演唱下去, 那就是演唱的失败。

总之, 任何情绪、感情的表达, 都不能超出艺术形式美感的所允许的范围。歌唱者对作品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 要有可以随时调动情绪及控制情绪的能力, 既能正常发挥自己的声乐技巧, 又能清醒地用大脑调控自己的演唱, 并能注意自己的整体表现, 在投入歌唱热情的同时又要保持头脑的清醒, 大道歌唱能够按照应有的情绪发展。

三、正确把握作品本身所存在情绪的重要性

歌唱者怎样在音乐中延伸作品的情感和内容, 怎样表现作品的情景和情绪, 如何体现整体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这是歌唱者的首要任务。歌唱者必须研究旋律与歌词的整体结构, 深入的理解歌词的意义, 做好仔细、准确的分析, 达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境界。对于演唱者来说, 只有自己真正了解或感受了作品的情绪, 才能将其带入歌唱过程中, 进行作品完美的二度创作。

(一) 研究歌词与旋律的韵律结合

声乐整体构成有两个显著的要素。首先是旋律, 包括旋律线起伏流动、节拍的选择、节奏型的有机重复等, 具有高低、长短、抑扬、强弱、快慢等情绪的变化和对比。另一个要素是歌词, 不但有着明确的指意性, 还有着自身的音调和韵律。语言本身的音调性和完整词句结构的韵律, 同样构成了与旋律相同的情绪变化与对比。在演唱的过程中, 歌词的语言情绪、语调等和处理中的微小变化, 又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旋律的音乐情绪和表现力, 这就说明, 语言的音乐性和旋律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歌唱者要注意旋律与歌词的结合, 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 了解创作的主题与风格

音乐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现象, 而每一首歌曲也必然会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社会风尚、社会变革等等。演唱者应该通过掌握作品的内在情绪, 去挖掘各种主题思想的本质, 比如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是对自然风景的赞美, 还是对人生的感叹, 是对国家的赞美, 还是对社会不好现象的讽刺等等, 要理解作者在歌曲中真正要表现的是思想。歌唱者除了要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性和时代性之外, 还有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那就是民族风情。每个民族在发展中, 都会孕育出自己民族的艺术风格特征, 比如:《西班牙女郎》就是以强烈奔放的吉普赛舞蹈节奏为特征, 而许多湖南民歌则是以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花鼓戏为基础创作而成的。演唱这些民族风味较强的作品时, 就要考虑他们的文化遗产、生活环境、民族风情的不同, 以便正确地唱出各民族不同的韵味。

(三) 正确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有以上两点作为前提之后, 演唱者就要注意怎样正确的把握情绪的表达。我们要深入作品, 把自己当成那个作品中的具体人物, 要深入环境和情景, 将观众带入情景和情节当中, 受到人物情绪的感染。比如:《黄河怨》一曲, 这首歌曲是用深受战争迫害的妇女的遭遇来代表处于战火硝烟里的中国。描写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压迫下, 在黄河边一位中国妇女哭诉自己的遭遇, 最后用自杀的方式来洗清自己的仇恨, 表达自己的愤怒。演唱时, 要抓住情绪表达的要素, 将自己在这种情景当中, 想象自己是那位歌曲中的女主角, 才能在歌曲中倾注对敌人的仇恨和对亲人的爱。

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声乐可以把各种作品所包含的情感表现得比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更美、更自然。只有歌唱者具有较高的、全面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才能使声音与感情完全融合协调。

情绪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和状态, 在歌唱中是不可被忽视的。歌唱者只有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 才能真正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 才能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及演唱技巧、艺术气质等全面而集中地展示给观众, 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新华.声乐基础教程[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3]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最美妙[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情绪表达能力 篇2

课程目标:学会用画、说、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促进自我觉察和自我接纳。

课程说明:时间 40分钟

教学用具(1)情绪画卡

(2)情绪日志卡

教学过程:

授课环节1

热身:看图识情绪

备注

目标

通过表情图片复习情绪的识别

时间

5分钟

教学用具

教学内容

1.1导入

根据本校上星期去春游的事情,通过春游的经历提问,让孩子们说说在博物馆和晋阳湖公园游览时记忆最深的某个场景和此刻的心情。提醒学生关注上节课提到的内容:面部表情、肢体、语调、行为等能体现出不同的情绪。

1.2看图猜表情

(1)在ppt上展示情绪图片(不带情绪名称),让所有同学在座位上快速说出是什么情绪。

(2)提问:当大家在生活中出现这些情绪时,大家会做什么?

教学环节2

画出自我情绪

目标

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时间

10分钟

教学用具

情绪画卡

教学内容

2.1画一画

(1)给每个同学发一张“情绪图卡”让大家通过在情绪图卡上涂演策、画五官的形式画出自己的喜、怒、哀、惧四中情绪的样子。

(2)根据情况,教师先带大家做一个示范,画一种情绪。同时在ppt上给出喜、怒、哀、惧的四种情绪图片供大家参考。

2.2分享 找4个同学上台分享自己的卡片。每个人介绍自己画出的情绪。如当我有某个情绪时,用什么颜色来代表;我的身体,我的面部表情是什么样子,我的想法会是什么。老师做示范引导。

教学环节3

说出自我情绪

目标

学会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时间

10分钟

教学用具

教学内容

3.1说一说

分别展示4个场景下的情绪

场景1:心爱的小鱼死了。

场景2: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获奖了。

场景3:今天爸爸要去出差了,要去一个星期……

场景4:星期六休息时,不小心把妈妈的手机摔坏了。

提问:

(1)遇到了场景中的事情,你会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呢?

(2)除了4个场景,请同学们再说说自己最近的发生的真是的事件和心情。

发生了什么?

我的心情如何?

我想做什么?

今天爸爸要去出差了,要去一个星期……

我感到很难过……

我想每天晚上跟爸爸视频通话

……

……

……

授课环节4

写出自我情绪

目标

学会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时间

10分钟

教学用具

情绪日志卡

教学内容

4.1 写一写

引导语:除了用表情和肢体、画画、找别人用语言说一说,还有一个办法也可以表达情绪,那就是写日志。

在ppt上展示日志的样式,简单介绍如何使用。

4.2总结

(1)提问,同学们,本节课有什么启发和收获。

(2)当我们心情不好时,除了躲起来,吵架,打架这些,其实可以有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教会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篇3

妙心理信息,人们通过情绪表达而相互影响、相互

适应。妈妈的严肃表情,能使孩子停止嬉闹;而孩

子的痛苦眼神,会牵动妈妈的心。可以说,情绪是

社会互动的核心。只有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情绪、

适当调节情绪,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情绪表达2门课

理解情绪

能理解情绪的意义和起因,并懂得适当回应别人

的情绪的孩子,更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处于痛苦中的

人,也乐于与人分享,社会能力出色。对学龄前孩子

来说,不了解自己及别人的情绪,是有严重发展缺陷

的指标之一,如自闭症儿童就难以了解别人的情绪感

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区分不同情绪的能力越来

越强,也越来越懂得如何推测别人为何高兴、难过、

惊讶或生气。但是,他们还很难理解复杂情绪,或是

理解一个人竟然会同时经历好几种情绪(如你让我很

生气,但是我还是很爱你)。

理解情绪,学龄前孩子应该懂得这些:

每个人都有情绪:

情绪的产生是有原因的:

情绪可以传递一个人的感受;

情绪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

别人的情绪表达可能跟我不一样:

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自己或别人的感受。

情绪调节

学龄前是孩子发展情绪调节能力的关键期。孩子

必须学会根据情境恰当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例如,不

能动辄哭泣、不嘲笑输掉比赛的同伴……通过调节情

绪,孩子可以情绪平静,并有出众的社交能力。如孩

子在必须跟妈妈分离时,会把小毯子或毛绒玩具抱在

怀中,安抚心中的难过或焦虑情绪。慢慢地,孩子会

一步步学会遵循文化所制定的“情绪表达规则”。

情绪调节,学龄前孩子要学会这些:

知道自己表达情绪的方式可能会影响别人的反

应,因此会选择恰当的自我表达方式:

产生负面情绪时,懂得用一些方法去缓解情绪

的强度与持久度,以便把情绪调整过来;

处于强烈的情绪状态时,能够自我克制,不至

于做出不当的行为:

知道表达情感时要遵循哪些文化规则。

提高情绪能力孕种方法

给情绪“贴标签”

孩子的情绪感受其实非常广泛、

复杂,但是却可能没有能力说出来。

父母用各种情绪词汇来描述他当时的

感受,可以确认孩子的情绪,给孩子

提供情绪“标签”,同时丰富孩子的

情绪概念,也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和他

人的情绪。比如,在孩子被同伴拒绝

时,妈妈问他:“你很生气是吗?”

然后,妈妈把他抱起来安抚,问他:

“现在你高兴些了吗?”

在游戏中体验

在各种象征性游戏和体能游戏

(如过家家、画画、跳舞、搭积木)

中,孩子的情绪语言最多、情绪行为

最生动。通过游戏可以锻炼孩子表

达、理解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让孩子

学到更多协调自己和别人感受的方

法,尽情地体验各种情绪,并不断地

调适自己的情绪

在交往中练习

同伴关系对于孩子的情绪理解和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友谊为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各种情感

表达的大门。蕴涵丰富情绪的同伴互

动,为孩子的情绪概念发展提供了必

要而原始的素材,为孩子发展情绪调

节能力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多做情绪对话

父母和孩子经常谈论各种情绪,

有助于孩子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

培养他的情绪调节能力。累积许多这

样的经验之后,孩子会逐渐明白:不

同的情绪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无

论他在难过的时候、快乐的时候,大

人都会跟他一起分享;当他自制力不

足的时候,大人也可以给他支持,帮

他制定一些规范约束自己。

情绪表达能力 篇4

作为用户行为的推动力,情绪会在很多方面影响个人的行为。因此,探索人们的情绪表达能够有效理解和预测用户行为。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众多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社交网络中用户的种种行为特征,也成为了用户日常生活的镜像,体现了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思想、运动轨迹等,并且社交网络也会反作用于其日常行为。在本文中,将会利用用户在社交网络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来探索用户的情绪表达模式。在这里,采用了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的用户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发现,在全量微博中大量的微博内容同时包含积极与消极两种情绪,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矛盾情绪表达方式。本文将聚焦这种具有矛盾情绪表达的微博。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全量微博中超过2.4%具有情绪的微博为矛盾情绪。但是在Twitter平台中,具有矛盾情绪微博的占比下降到1.1%。因此猜想矛盾情绪微博可能会揭示中国用户的一种辩证情绪的体现。而该假设与心理学理论一致,心理学理论认为在像中国这样的独立文化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因此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在微博中矛盾情绪的表达,并且矛盾情绪的表达不仅仅是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同时出现。还有,矛盾情绪的表达也是辩证情绪的转变,也是有效地调节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进一步发现,微博用户更偏好轻松、温和的话题,例如运动以及娱乐的话题,并且这些话题更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而敏感话题则不会引起情绪的波动。矛盾情绪表达的研究分析,可以帮助解释网络用户在现实空间中的行为变化,辅助预测网络用户的行为,为网络空间的引导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2 文献综述

情绪是理解以及预测用户行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情绪分析一直是各个研究领域的热点关注话题,本文会从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两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

2.1 情绪表达

早在1872年,已有学者就人们情绪表达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最初,Darwin认为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是相通的[1]。在此后经过心理学家的研究讨论,人类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一致认为情绪表达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情绪的体验、表达、感知以及调节方式都会因为所处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为文化环境会在人们在幼年时就产生一系列各种各样的规则来指导、影响人们的行为。例如,欧洲及美国人相较于中国台湾的民众更偏好兴奋的东西和情绪。与此一致的是,相较于台湾优秀的销售员、美国优秀的销售员会在他们的销售单上安排更多的令人兴奋的内容[2]。文化环境的不同会导致优秀销售人员的用词的不同,并且他们的区别会帮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形成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以及调节方法。

研究发现在西方文化下,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情绪表达形式是最大化积极情绪和最小化消极情绪[3]。但是,在东方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情绪表达方式则是辩证的思考方式,即寻找一种能够平衡其积极和消极情绪的中间模式。一些研究还发现,平衡消极与积极情绪的方式,也会因文化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些不同的方式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4]。Bagozzi等人发现,比较于西方人,东方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间存在着更大的相关性[5]。

2.2 情绪调节

一些研究成果揭示了人们会通过一些传统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例如听音乐、社交活动、户外活动、购物、宗教信仰、分散注意力[6]以及认知重评[7]。社交媒体同样也能够帮助用户对负面情绪进行调节。研究学者发现当人们情绪低落时,更偏好看到在外貌或者事业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那些人的故事,从而做向下的社会比较。而当人们在情绪高涨的时候,会偏好了解成功人士,从而做向上的社会比较。社交媒体的一些功能,例如提供用户间沟通、信息搜索以及娱乐活动,都能对用户的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8],并且用户从其朋友处获得的积极反馈,能够协助他们构筑自尊心以及社交能力[9]。但是,无序或者过度的使用社交媒体会对用户情绪调节能力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会导致用户抑郁情绪。

在这个领域大部分已有的研究多是基于线下,只对于小部分人群开展问卷调查。这样的研究结果虽然已经被社会科学领域广泛接受,但是仍然会因为数据采样的小规模产生一定的偏差,并且难以在线上环境大范围领域中得到验证。

3 矛盾情绪微博及用户

已有的研究已经证实了社交媒体中,用户发布内容里包含的表情符号与其发布具体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能够将表情符号看做情绪表达的一个重要体现。一些研究已经使用表情符号作为重要的情绪线索,来提高文本情绪分类问题的精度[12,13,14,15,16]。还有一些研究将表情符号看做是情绪表达的信号,从而避免了在准备训练样本时繁重的人工标注工作[17]。由于在新浪微博平台中一条微博具有140字的限制,故微博常常是内容短缺的,因而表情符号的使用确实能够揭示一些特定情绪。新浪微博平台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内置表情模块,其中包含近2000个各式各样的表情符号。这些表情符号涵盖范围广泛,有面部表情,如大笑或者哭泣;也有身体语言,如翘拇指或者拥抱等;一些图标,如太阳、圣诞树或者生日蛋糕。基于此,微博用户常常在发表微博内容时会使用表情符号,并根据统计分析可知,22.7%的微博内容包含至少一个表情符号。

在中文短文本的情感分析中,其精确度常常不够高,因而使用微博内容的表情符号来辅助进行情感分类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更重要的是,矛盾情绪的表达很难通过传统的分类方法来识别,因而本文定义积极(消极)微博为微博内容中仅包含积极(消极)情绪的表情符号,并且这些同类表情符号具有高度的情绪一致性。而矛盾情绪微博包含了积极与消极情绪的表情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情绪。为了进一步研究矛盾情绪的表达,故本文挑选了发布矛盾情绪微博的部分用户作为主要的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的代表,从而揭示了矛盾情绪表达这一行为的特征。

3.1 矛盾情绪微博

本文使用数据的采集,通过对具有大量粉丝的认证用户进行第一层爬取,然后对这些用户粉丝列表进行第二层爬取,再利用爬取的用户对其发布微博进行爬取。

2013年阿里巴巴集团成为新浪微博的战略合作伙伴,使得微博平台中出现了大量商业推广的微博内容。而这些微博会对研究分析产生干扰,所以本文采用了2012年数据作为本文的实验数据,该数据集中包含137,981个用户以及超过6800万微博内容。

然后本文手动标注了115个表情符号,其中包含了79个积极表情符号和36个表情符号。这些表情符号的挑选主要来自于几个过程。首先,在6800万微博文本内容中,选择出现的频次超过1,000个表情符号,并且根据表情图片和描述文字对表情符号进行人工标注,打上积极和消极的标签。为了保证表情符号情绪倾向的一致性,从1,000条包含某种表情符号的微博获取前200个高频词,然后对这些高频词的情感属性进行统计。最终结果显示常用的表情符号具有某种情绪很强的一致性。由此得到的部分表情符号见表1,这些挑选的表情符号出现在了超过84.3%的具有表情符号的微博中,这包含了312,419条具有矛盾情绪的微博、9,876,307条积极情绪微博以及2,829,851条消极微博。

为了进行对比,本研究也包含由超过20,000万用户发布的近46,700万Twitter文本[18]。该数据覆盖了2013年6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这7个月所有微博内容占到了30%,进一步挑选了15个积极的表情符,如“:)”、“:D”、“=D”、“=)”、“:]”、“=]”、“:-)”、“:-D”、“:-]”、“;)”、;D”、“;]”、“;-)”、“;-D”以及“;-]”,还有9个消极的表情符,如“:(”、“=(”、“:[”、“=[”、“:-(”、“:-[”、“:(”、“:[”以及“D:”,同时这些表情符也被广泛使用在情绪分类中[19]。最终发现,3,400万推特至少包含一个表情符,其中2,800万推特为积极情绪,6万推特为消极情绪,仅有385,145条矛盾情绪。

3.2 矛盾情绪用户

最为矛盾情绪表达的代表,矛盾情绪用户在2012年发布的矛盾情绪微博量可能会与普通用户有所不同。基于此猜想,对于2012年发布的微博集合中,发布矛盾情绪微博量超过30条的用户群体,其统计特征,如2012年发布微博总量、朋友数、粉丝数以及双向关注人数都达到了一个稳态。由此对矛盾情绪用户定义:在2012年发布矛盾情绪微博数超过30条时,该用户为矛盾情绪用户,进一步对微博认证用户进行过滤,除去当中认证类型为组织、企业、政府或活动广告账号。由此,最终获得了1069个矛盾情绪用户,这些用户成为中国矛盾情绪表达模式研究的代表。为了与中国用户进行对比,定义在Twitter平台中于2012年未发布矛盾情绪内容的用户作为普通用户,其中有46,245个用户被标注为普通用户。

在微博平台中筛选出的矛盾情绪微博用户中,女性用户占79%;在普通用户中,女性用户占比仅有42.8%。在这些用户中发现一个认证群体,即微女郎。该群体用户由一些较为活跃的女性用户构成,她们热衷于在微博平台上分享她们的个人生活。在这个群体中,82.8%用户发布过矛盾情绪微博。在已有研究成果中,有结论为东方人表达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相关性比西方人更强,而东方女性群体更甚。矛盾情绪用户在性别上的偏差情况也与已有研究成果一致[5]。

4 情感转移

整体而言,人们更偏好在公共平台上发布积极情绪微博而不是消极微博。在Twitter和微博平台上,积极情绪微博量和消极情绪微博量的明显差距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但是,在Twitter平台上积极情绪微博量与消极情绪微博量的对比是4.86:1,而在微博平台上是3.49:1。相较于Twitter平台,中国的微博平台中消极情绪的比重较高,这也就意味着更加需要情绪调节。通过研究发现,发布矛盾情绪微博能够使得情绪转变,因此能够帮助缓解消极情绪。这也从侧面显示了社交媒体上矛盾情绪表达的根源。

4.1 句子层面的情感转移

通过2012年数据集中发布的矛盾情绪微博,进一步对矛盾情绪中的情绪调节情况分析。具体而言,一条矛盾情绪微博能够通过空格或者标点符号切分成子句,每一个子句能够通过其中的表情符号来标注对应的情绪,从而能够获得整个句子中的情绪变化。而一条矛盾情绪微博中的各个子句的情绪序列,即为该条微博中情绪转移模式。

通过统计可以得到有60,293条微博的情绪转移模式是从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但是只有39,457条微博的情绪转移模式是相反的,即从积极情绪转化为消极情绪。因而矛盾情绪微博体现了一种特别的情绪转移行为,大部分是由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移,这种模式隐含了矛盾情绪用户通过对相关事件内容,从观点、态度以及情绪等不同方面,建立新的认识,由此降低消极情绪。

4.2 词语层面的情感转移

进一步为了感知更加细微的情绪变化,本文对矛盾情绪微博进行了词语层面情绪变化转移情况的分析。因此,针对在矛盾情绪微博和积极情绪微博中关于积极情绪表达的特有关键词进行对比。类似的,对矛盾情绪微博和消极情绪微博中特有的关键词进行对比。不同情绪微博的特有关键词提取过程分几步。

首先,如上文所提及的,对矛盾情绪微博文本根据标点符号以及空格进行切分获取短句,并对各个短句进行积极与消极情绪标注。然后在积极情绪的短句中获取词频Top2000的高频词,表示为Wpa。同样的,获取积极情绪微博的词频Top2000的高频词,设置为集合Wpp。而矛盾情绪微博中的积极情绪高频词与积极情绪微博的高频词的差异为,其中。由此这个差异集体现了矛盾情绪微博和积极情绪微博中表达积极情绪独特的关键词,并且该差异集对下面的测试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方向。

由于缺乏权威的中文情感词典,本文难以对所有的词语进行情绪分类。因此,为了获取各个词语的情绪类别,在第二步中,将热门词放在对应的积极情绪微博和消极情绪微博中,对其共现情况进行考察。然后使用其共现情况的权重来确定词语的情感倾向。

具体过程:对于任意关键词计算其在积极情绪微博和消极情绪微博中出现的频次,分别为fp(t)以及fn(t),且令来表示关键词差异集的积极密度。相似地,令表示关键词差异集的消极密度,其结果如表2所示。在分析结果中可以发现,,即在矛盾情绪微博中积极情绪的短句是传递出的消极状态较之积极情绪微博更强。然后利用可以表示矛盾情绪微博中的消极情绪表达的独特关键词集合,其中。并且有。

有趣的是,矛盾情绪微博中在词语级别上的情绪转移更加明显。具体来说,即用户倾向于在消极(积极)短句中使用特有词语比在积极(消极)短句中更加频繁;在消极短句中这种对比性显示了矛盾情绪微博更加具有积极倾向。这体现了情绪转移的主流模式,即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移,并且也体现了发布矛盾情绪微博确实能够协助微博用户实现自我情绪调整。而在词语层面的情绪转移能够说明一种有意识的情绪调节,从而缓解消极情绪并且平衡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情况。

5 话题偏好

中国的社交媒体用户,尤其是矛盾情绪用户更容易产生一种消极情绪,并且对于情绪调节需求具有更强的倾向性。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些用户偏好的话题以及哪些事件更有可能触发其产生积极和消极情绪。基于此需求,本文进一步对矛盾情绪用户偏好的话题进行探究,并且分别对矛盾情绪用户和普通情绪用户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随时间变化情况进行追踪。例如微博的转发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发现社交网络中的热门事件、话题的指标[17,20]。考虑到用户情绪在日常未经其他事件影响情况下,应该是保持平稳状态。因而可以考虑通过对指标变化的极值点重点考察,其隐含着用户情绪受到了外部事件的冲击。

因此本文采用2012年的数据,对矛盾情绪用户以及普通情绪用户每日发布的微博量绘制时间走势图。其中,令pue(t)表示用户u在第t天发布的情绪为e的微博数量,情绪e表示为积极或者消极情绪。令pu表示用户u平均每日的发微博数量,并且对于用户群体G,其情绪e在第t天的情绪密度为。本文分别对矛盾情绪群体和普通用户群体的积极和消极情绪绘制pGe(t)在2012年的时间变化曲线,并且分别分析获得该时间变化曲线上的极值点,从而发现促进极值点产生的外部事件。最终,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变化曲线中分别获取了16个和8个能够具有明确语义信息的峰值点,如图1所示,并对矛盾情绪和普通情绪用户群体发布微博文本抽取关键词,具体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显示了积极情绪方面,除了节日,如春节、情人节、端午节这些欢庆的话题,矛盾情绪用户也很偏好讨论体育和娱乐的话题,如520网络情人节(J),刘忻(一个歌手)的生日(L)和欧洲杯比赛(L、M)和奥运会比赛(N)。进一步对矛盾情绪用户讨论的消极话题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消极情绪中,除了自然灾害的话题意外,矛盾情绪用户更偏好参与的话题为救援犬(R),欧洲杯比赛(T),最后一集电视剧(V)和中国好声音的总决赛(X)。所以从消极情绪角度的分析,矛盾情绪用户在消极情绪的话题偏好,仍然是更多地倾向于体育和娱乐话题。

图1中的曲线,揭示了矛盾情绪用户较普通情绪用户更具敏感性和情绪化。而通过不同情绪下讨论热点话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矛盾情绪用户偏好讨论体育、娱乐的话题,几乎不会关注没有经济和政治类的话题。这可能源于经济政治类话题本身较为敏感,易产生不良影响和令人不愉快的争论。但是体育和娱乐话题较为轻松愉快,用户更容易加入讨论并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所以体育和娱乐类的话题更容易吸引矛盾情绪用户的讨论。

本文进一步对矛盾情绪用户以及普通用户在体育、娱乐、经济和政治类话题中使用关键词进行进一步分析。故选择娱乐和体育类的话题的1000个关键词,以及政治经济话题的1000个关键词,并且比较矛盾情绪用户以及普通情绪用户在这两类话题中使用关键词集合的差异,结果如表5显示。正如表5结果所示,矛盾情绪用户在消极情绪微博中讨论的话题也主要集中在运动、娱乐类,较少出现经济政治类话题的讨论。

6 讨论

6.1 特点

关于情绪表达以及情绪调节方面已有很多研究。但是此前的研究成果大多基于对少量人群的实验室试验。而本文基于在线社交网络数据,其中包含了137,981名用户。这使得覆盖试验数据更广泛,降低数据偏差程度,使试验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本文基于在线社交网络数据揭示了矛盾情绪的表达,而这种矛盾情绪的呈现以及变化的发现在实验室试验中难以实现,且传统的情绪分类过于模糊,以至于难以发现矛盾情绪。而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的情绪调节过程,揭示了用户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自我纠正的现象。

6.2 启示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在过去三千年不遗余力的推崇中庸之道。中国人通过教育,使得这一思想在生活中各个方面得到体现。儒家很多辩证分析的文献材料能够充分体现中国这一哲学思想。这一辩证思考方式以及持缓和态度的行为方式,充分体现在中国社交网络中,尤其是矛盾情绪微博中。

矛盾情绪微博传递出了中国微博用户在公开表达个人思想时倾向于平衡两种极端情绪。他们尝试总积极和消极两个方向表达个人观点,并且避免极端情绪。通过发布矛盾情绪微博,用户能够形成一种中立的认知和平衡的情绪。更重要的是,矛盾情绪微博主要用于减少消极情绪。

不仅是用户微博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模式显示辩证、温和的方式,他们的话题偏好也能够显示这一特征。在基于微博发布量的时间走势和关键词的话题偏好分析中,矛盾情绪用户相较于经济和政治话题,更加偏好体育和娱乐话题,并且体育和娱乐类的话题更容易使人放松和舒适,用户能够用这些话题来消除消极心态。而讨论关于经济和政治的个人观点时,更有可能产生不愉快的争论。因此能够知道温和的话题更受到矛盾情绪用户的偏好,从而帮助他们避免极端情绪和观点,并且生成积极的情绪、释放消极情绪。

7 结束语

情绪表达能力 篇5

摘要:在情感教育研究的大力推动下,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三维目标的直接引领下,教师情绪表达

越来越成为教育界时髦的话题。所谓教师情绪表达,皆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内在情绪体验不经过调

节直接表达出来或经过调节再表达出来的外部反应,它具有目的性、表层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其主要受

教学情境、学生情绪、人格等因素影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用的情绪表达策略有四种:夸大策略、弱

化策略、掩饰策略、平静化策略。

关键词:教师情绪表达 内涵 影响因素 策略

在素质教育浪潮的推动下,情感教学的价值越

来越受到一线教师广泛地肯定。所谓情感教学是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

教学效果的教学Ⅲ。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

情绪表达是情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

有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影响师生之间关

系的建构。此外,教师的情绪表达还会影响学生后

继学习的兴趣。如研究中发现:当教师对孩子良好

的行为方式及时地表现出兴趣或愉快的情绪时,孩

子的学习兴趣便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可见,教师情

绪表达研究不仅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增强师生

的关系,更有助于将情感心理应用到更广阔的教育

领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正是顺应这一诉求,本

文对教师情绪表达的内涵、影响因素及表达策略作

系统的梳理,以期望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情绪表

达及情感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教师情绪表达的内涵研究

自19世纪70年代起,达尔文便开始从进化论

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嗣后,情绪

表达的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

代末,Gross等人更是将情绪表达的研究推到了一个

新的高度。为了保证逻辑的清晰性,下文将从定义

和特征两个方面来对教师情绪表达的内涵分别进

行阐述。

1.定义研究

概念的定义表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

性,教师情绪表达的定义也不例外,它反映的是教

师情绪表达的特有属性。教师情绪表达是在情绪表

达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

情绪表达概念的正确理解是揭示教师情绪表达特

有属性的关键。

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关情绪表达的界定种类繁

多,但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从行为观

的角度来界定情绪表达,即认为情绪表达是和情绪

体验相联系的典型的行为变化(包括面部的、言语

的、体态的),比如微笑、大笑、皱眉、跑到屋外大叫

或哭泣;二是从功能观的角度来界定情绪表达,

即认为它是采用动作表情(手势、身体姿态)和面部

表情表明社会地位、转移冲突、抑或企图得到支持

的一种反应同;三是从意志观的角度来界定情绪表

达,认为情绪表达是一种人格特质,不同个体会有

不同的情绪表达。

已有研究对情绪表达的界定为我们界定教师

情绪表达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即情绪表达不仅是一

种过程性存在,也是一种状态性存在,它是内在情

绪体验不经调节(无意识)直接表达出来或经过调

节(有意识)再表达出来的外部反应(言语反应和非

言语反应)。鉴于此,我们不妨将教师情绪表达界定

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内在情绪体验不经调

节直接表达出来或经过调节再表达出来的外部反

应(言语反应和非言语反应)。从类型上看,教师情

绪表达主要存在三种方式:面部表达、语言表达和

体态表达。面部表达是指教师通过面部肌肉的变化

来表现情绪;语言表达是指教师利用不同的语音、

语气、语速、语调等来表达不同的情绪;体态表达是

指教师利用身体和四肢的不同动作或姿势来表达

情绪。

2.特征研究

在教师情绪表达的概念化过程中,对教师情绪

表达进行特征分析,也是一种常见的用以揭示教师

情绪表达内涵的有效方法。就已有研究而言,关于

教师情绪表达的特征主要有目的性、表层性和多样

性三种。

(1)目的性

教师情绪表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根据教育教

学任务和目标来表达恰当的情绪。教师为完成教育

教学任务,要根据课堂情境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必要

的调节和管理,表达出适合教育教学活动的情绪。

有研究表明:教师有目的、合理地表达情绪,不仅有

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如老师为了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必须在充分考虑

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情绪。教师不合理的

情绪表达会影响到课堂的气氛,影响到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也会影响整个教学的进程,以至于影响了

教学目标的达成。

(2)表层性

教师情绪表达的表层性是指教师抑制自己真endprint

正的感受而表达被期望的情绪。这与徐志刚、朱兴

国等的研究观点相类似。教师情绪表达的表层性

特征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有助于课堂教

学的顺利进行。例如,教师若偶遇某种挫折,内心充

满悲伤,但是给学生上课时必须事先整理自己的情

绪,向全班学生报以微笑,可是此时他心中的悲伤

仍在,因而这种微笑仅仅是一种伪装;又如教师刚

刚遇到开心的事情,心里非常开心,忽然发现班上

学生发生了冲突,教师就会立马收敛笑容,表达愤

怒,但是他内心的快乐并没有离去,因而这种愤怒

也仅仅是一种掩饰。

(3)多样性

教师情绪表达的多样性是指教师要根据实际

需要表达不同的情绪。徐长江等的研究表明,不同

的情绪有不同的课堂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

一味地表达积极情绪就好,消极情绪也会起到一定

的促进作用。教师表达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师生关系

的和谐,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积极情绪的

产生,进而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相比之下,教师表达

消极的情绪有利于教师管理课堂纪律,让学生体会

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需

要合理地表达自己不同性质的情绪。

二、教师情绪表达的影响因素

综观大量有关教师情绪表达的文献可以发现,

在影响教师情绪表达的众多因素中,有关课堂情

境、学生情绪及人格因素最为显著。对这些影响因

素的研究、概括与总结有利于为一线教师采取有效

的情绪表达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1.课堂情境因素

课堂情境因素是指师生之间关于课堂规则、组

织、气氛与内容等的认识对教师情绪表达的影响。

当师生之间对于规则、组织、气氛与内容等的认识

达成一致时,那么课堂气氛就很和谐,教师也更愿

意表达积极的情绪。相反,如果师生之间对于规则、

组织、气氛与内容等的认识不一致时,就会影响教

学的效果,教师更愿意表达消极的情感。周青霞和

王异芳、尚金梅等的研究都认为不同的课堂情境

会影响教师情绪的表达。例如,在学生认真听课、课

堂纪律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会利用面部表情、

体态和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绪,从而收到良好的教

学效果。相反,讲课过程中若有学生捣乱,破坏原本

良好的课堂秩序,就会导致教师情绪低落,更多地

表达消极的情绪。

2.学生情绪因素

学生情绪因素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产生的情

绪对教师情绪表达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情绪是

影响教师情绪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又是以情绪

感染为媒介的。王潇、李文忠等认为,情绪感染指的

是当人们下意识地模仿他人的表情时,通过感受着

每分每秒的情感回应,人们能够在他人的情绪中感

受到自己。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会下意识地模仿

学生的情绪,受学生情绪的感染,进而表达出与学

生相似的情绪。例如,当教师受到学生消极的或预

期之外的情绪影响时,教师原本的情绪就会受到影

响。教师不仅需要及时监控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变

化,而且还要及时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变化来恰

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以便有效地将学生的情绪反

应引导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方向上。

3.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是指决定教师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

人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对教师情绪表达的影

响。教师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情

绪表达策略,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Gross和

John认为“外倾性”和“神经质”两种人格特征会影

响个体的情绪表达。外向的人喜欢与人接触,充满

活力,经常感受到积极的情绪。而神经质反映个体

常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和情绪不稳定性。高神经质

个体更容易体验到诸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的

情绪。由此可见,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只

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三、教师情绪表达的策略

教师情绪表达策略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

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有效表达自己情绪

的方法。尽管情绪表达的策略很多,但从教育实践

性的角度看,目前常用的情绪表达策略有四种:夸

大策略、弱化策略、掩饰策略,以及平静化策略。

1.夸大策略

夸大策略是指教师对学生有目的地增大真实

情绪的表现强度。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和行为规范

时,教师通常会采取夸大策略,有目的地增大情绪

的强度。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讲话、破坏课堂纪律

时,教师运用夸大策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气愤或悲

伤,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这样学生便会意识

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及时改正。另外,当教师认为

一个学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就会在学生面前endprint

故意夸大自己的快乐,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成就

感,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2.弱化策略

弱化策略指的是教师降低真实情绪的表现强

度。学生凭借自己的实力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

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却完成了。教师会

采用弱化的策略,经过调节,降低自己真实情绪的

表现程度。例如,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学习成绩有

了进步,教师会采用弱化策略来降低自己内心的高

兴程度,但是会表达出调节后的高兴情绪。这样做

既是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又能建议学生应该更

加努力,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3.掩饰策略

掩饰策略指的是教师用一种表情掩饰真实的

情绪。例如,当学生表现不良时,教师会产生消极的

情绪情感体验,但还是会面带微笑,使学生感受到

关爱和期望,不会因为表现不佳而感到被忽视。这

样会使学生更加刻苦,力求更好。沃建中研究指

出,优秀教师上课时总是充满激情地体验教材内容

中的各种情绪,通过面部表情、声调、体态表达自己

体验到的情绪,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

感,这样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有研究表明,教

师在生气情境中使用掩饰策略较多,原因可能是

教师知道对学生生气会使学生产生沮丧的情绪,而

这种消极的情绪又会传染给学生,从而影响到学习

效果。

4.平静化策略

平静化策略指的是教师用平静的表情来代替

真实的情绪。平静化策略也是教师常常采用的对消

极情绪进行表达的一种策略。如当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通常会用平静的表情来替代内心的情绪,这样

有利于听取学生的想法,分辨是非,有利于良好教

师形象的建立,进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地,

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安全感,教师很少在学生面前

表达出害怕和厌恶的情绪,而是用平静的表情来代

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知多少 篇6

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也一定十分熟悉。面对问题和矛盾,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有的情绪爆发,大吵大闹;有的情绪失控,大哭一场;有的收拾情绪,重新开始。这与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关。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情绪调节能力弱,遇事用消极情绪处理的孩子,同伴交往常常受阻;而情绪调节能力强,善于控制情绪的孩子(如邀请“肇事者”重新搭建),则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获得快乐。幼儿时期是孩子情绪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大有裨益。

情绪调节能力很重要

情绪调节能力是指个体能够引发、保持、抑制、改变、调控与情绪有关的行为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主要通过调节策略来体现。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无为的三种。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被认为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情绪能力。早期的情绪调节体验被认为是后期情感和人格发展的基础,并对个体的认知能力、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情绪失调会使个体心理系统受损,阻碍认知活动,导致个体出现不良状态。因此,幼儿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阶段

孩子不是生来就具备情绪调节能力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其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阶段一:2岁以前,幼儿尚不具备情绪调节能力,依赖成人支持

2岁前的孩子尚不具备情绪调节能力,主要依靠成人的支持,如孩子大哭时,母亲耐心的抚摸和安慰,有助于孩子慢慢平复情绪。研究表明,从婴儿期起,孩子就可以依据大人的表情线索(如微笑、平静、恐惧等面部表情)调控自己的行为。例如,孩子犹豫着是否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若看见母亲点头微笑,则会伸手接受;若母亲表情严肃、摇头,孩子则会缩手拒绝。

阶段二:2至3岁,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开始萌芽

“我再哭一会儿就好”

睡觉前,妞妞想喝水,妈妈说:“今天晚上你已经喝了很多水了,不能再喝了。”妞妞不依,开始哭起来。妈妈没办法,说:“好了好了,你别哭,又没多大事,我倒水给你喝。”可妞妞似乎止不住眼泪,抽泣道:“妈妈,我不伤心了,但要让我再哭一会儿,再哭一会儿就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大脑结构不断发育,慢慢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这时的情绪调节能力弱且不稳定,仍然需依赖成人的支持。案例中的妞妞已有初步的情绪调节能力,但因年龄较小,情绪调节还需更多时间。此时,父母不应强制要求孩子马上停止哭泣,而应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来平复情绪。再如,新生刚入幼儿园时,小班幼儿几乎哭声一片。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孩子心理的各种不适应显露,自己难以调节。但是,经过家长的配合、鼓励和安慰,孩子能慢慢适应并喜欢上幼儿园生活,若在幼儿园想妈妈时,很多孩子会边哭边安慰自己说:“我不哭,我不哭,我喜欢幼儿园。”可见,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逐渐识别、体验自己的情绪,并能想办法使自己摆脱消极情绪。孩子这种边哭边进行自我安慰的情况,就是他们尝试自己控制情绪的萌芽。

阶段三:4至6岁,幼儿具备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

“听妈妈的,明天吃”

一天,邻居韩阿姨要给成成一块糖,妈妈因成成吃糖太多,说:“可以拿韩阿姨的糖,但要明天吃。”成成因不能及时满足吃糖的愿望而特别不高兴。但是,过了一会儿,他自言自语道:“糖吃多了会牙疼的,牙疼了还要去医院,听妈妈的,明天吃。”说完,他又活蹦乱跳地去玩了。

4岁以后,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具备了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且似乎知道不少直接或者间接改变悲伤和愤怒的方法,如通过做游戏让自己开心,做些有趣的事情让自己感觉好一些。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走出自我中心,对自身和他人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刻,开始识别和理解各种情绪,并能通过各种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案例中,成成的自言自语就是对自己消极情绪的一种“安慰”,或者说是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从不能吃糖果的失落中“解脱”出来。

爸爸妈妈的功课

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情绪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家庭情绪氛围的主要创造者。如果父母之间互敬互爱、和睦共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使得家庭情绪氛围轻松愉快、积极向上,那么孩子也会逐渐形成积极情绪,学会理解和处理各种情绪。相反,剑拔弩张的家庭关系,会使孩子焦虑不安、自卑、恐惧。因此,父母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即使有负面情绪,也要善于表达并妥善解决,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建立平等融洽的亲子关系

父母和孩子之间经常进行情绪交流是提高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经常进行有关情绪的谈话,可以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在交谈过程中,父母要帮助儿童梳理情绪、表达情绪。这种积极且有意义的情绪交流就建立在平等融洽的亲子关系上。父母的爱应是理解、尊重、理智之爱,这样,孩子才能把自己的情绪告诉父母,父母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绪,有效帮助孩子进行调节。

教给孩子调节情绪的策略

在学前期,如果家长能教给孩子一些正确且适合他们调节情绪的方法,这对情绪调节能力薄弱的幼儿来说,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遇到情绪困扰时,告诉孩子合理发泄,哭一下或者到外面跑几圈;在情绪不安时,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想要发怒时,让孩子默数“1、2、3”,从而缓冲内心的紧张程度,等等。

行动起来吧

积极的情绪可以分享,消极的情绪需要倾诉。但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有限,常常不知道如何与父母倾诉,如何分享喜悦。没有关系,通过情绪小游戏,爸爸妈妈可以轻松地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快乐和悲伤。

游戏名称:情绪椅子

准备:椅子一张

玩法:说童谣,抢椅子。童谣说完后,抢到椅子的人,可以和大家分享快乐或不快乐的一件事。

童谣:大风吹,吹什么?吹今天特别高兴的人,吹今天想要发脾气的人,吹今天笑眯眯的人,吹今天流眼泪的人。

意义:通过游戏,可以让孩子讲出自己内心的开心与不开心的事情,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想法。

角色表演是深受孩子喜欢的游戏方式,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模仿相关角色的语言和行为而获得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感受与同伴的相处之道。如情境表演《乐乐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主人公乐乐的情感情绪变化,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并让他们懂得愉快情绪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再如角色扮演《好心的艾米》,可以让孩子学着像艾米一样,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又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能够提高情绪智力。音乐通过各种要素,如节奏、旋律等营造一种“感情印象”,人们利用这种“印象”来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提高情绪智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选择不同的音乐。例如,易于激动的孩子,可以听旋律悠扬的轻音乐;缺乏勇气的孩子,可以听激昂铿锵的进行曲;情绪低落的孩子,可以听轻松明快的歌曲。听音乐时,家长可引导孩子想象:音乐那么美,像风儿一样把不快乐都吹跑了,我现在慢慢快乐起来了。

上一篇:串行设计下一篇:异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