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表达能力(精选12篇)
教师的表达能力 篇1
在平时的教学中, 多数教师有以下体验:
1. 课堂上你让一同学讲解一个问题, 说了好一会儿也说不出几个字, 你让他在黑板上写过程, 却写得非常有条理和逻辑。
2.你帮一同学个别辅导时 , 讲了半天后问他懂不懂, 他说懂, 你让他说一遍, 结果什么都不会说。
3.在观摩课上 , 你发现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仅普通话好, 声音洪亮, 而且思路清晰。
这些体验可以归结为同一个问题, 那就是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不愿说和不会说, 想说说不好、说不出的现象, 甚至出现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后冷场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 我觉得数学教师要转变观念, 不能以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数学教师也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教材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对数学语言进行训练, 让学生敢说: 表达完整、流利, 养成主动发言的习惯;会说:表达清晰、条理性好;巧说:表达富有个性, 从而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事实的能力谈几点 看法和体会。
一、从教师的言行中形成数学 语言
很多教师认为数学只要求学生“做得好”, 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老师的事, 与数学无关。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常常出现“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 甚至教师自己出现不规范、不科学语言的现象, 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如归纳“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乘2”, 而教师读成“长方形周长等于长加宽括号乘2”。这种不把数学符号文字化、数学化的不规范的言行对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 生的表率, 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语言要准确、规范、简洁、严谨, 语气要抑扬顿挫, 语速要适中, 使学生能够听清楚、记清楚, 保证学生动脑、动眼、动手的时间, 养成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能主动、清晰、完整、流利地口头表述出数学知识。其次, 要加强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的转化, 把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 教师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先引导学生看———同学演示“破十” 的过程, 摆———自己动手操作“破十”, 想———回忆操作“破十”的过程, 说———说出“破十法”计算15-9的过程, 最后填———填写出两步口算过程中所缺的数。在说的过程中, 教师多使用鼓励性语言, 表扬学生参与到说中来, 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9=1, 1+5=6, 所以15- 9=6。”“我是这样想的:因为9+6=15, 所以15-9=6。”让学生能够用准确的、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述数学知识, 进一步感悟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理解和掌握“想加算减法”, 从而锻炼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激活学生生活经验, 激发学 习兴趣,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在培植儿童的时候, 若拘束太多, 则儿童形同枯槁;如果让他跑, 让他跳, 让他玩耍, 他就能长得活泼有精神。”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披露灵性, 充分展示个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敢说、愿说且说到关键处。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第一课时时, 我先让参加过游园会的学生说说自己在游园会中看到过的情境, 然后再用挂图、课件学习主题图, 并用语言描述吸引学生“入场”,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有序地观察:套圈儿的—踢球儿的—赏鱼的—买风车的—买气球的。深入观察后, 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 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猜猜图中人物都说了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等等。让学生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到数学活动中, 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 愿意自觉、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捕捉并收集数学信息, 用数学语言提出数学问题。实践证明, 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 参加的意识就越强烈, 思维就越活跃, 表达欲望越强烈。
三、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
合作交流是锻炼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既能外显学生的解题思路, 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更能通过交流、讨论相互促进, 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还能通过合作学习,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我把同学们分成四人一组, 然后将各自所带的人民币介绍给同组同学听, 看谁认得多、认得准。再进行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人民币, 教师适时补充。如果有不认识的人民币, 请小组的其他成员识别。师:“识别人民币的时候, 有什么好方法? ”生 :“可以从人民币 上的数字 来识别。”“可以从人民币上的汉字来识 别。”“可以从人民币上的颜色来识别。”“还可以从人民币上的图案来识别。”等等。这种小组合作交流为学生 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惧怕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 发言机会远远多于全班交流, 同时也能较好地缩小学生间的差距, 增加说话的勇气, 增强准确回答问题的信心。学生在经过自主思考后, 认真交流了自己的思考所得, 表达出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语言 表达能力
实践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 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 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把手、口、脑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如在教学“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 首先让学生摸一摸圆柱形实物, 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 想象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接着指导学生将自制的纸圆柱侧面剪开, 再展开, 看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纷纷说:“我剪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我剪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我剪的侧面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请学生大 胆地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 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学生通过有条理地口述动手操作活动过程, 丰富了感性认识,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强化。
综上所述,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能力, 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能力, 重在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 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 循循善诱, 培养学生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表达能力 篇2
我在教学中发现,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低下,缺乏说话欲望和激情,说话缺乏条理、不流畅、表达不清等,主要原因在于农户居住不集中,除学校外,学生缺乏利于交流的环境,得不到充分的交流。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每天都在地里劳作,即使有空跟孩子说话,都是些安排干活的地方口语。尤其近年来大量农村家长外出务工,留守学生无人关心,孤独失落的小学生沉默寡言,缺少自信,不喜欢交流。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会抢着发言,到了三、四年级,就不敢或者不喜欢发言了,到了五、六年级,老师点到名字也懒得发言了。农村小学生缺乏口语交流的良好外界环境,农村小学校园缺乏激起学生发言天性的良好氛围,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激发口语表达兴趣,让学生产生说话的动机和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已经可以从别人的动作、姿态、声调了解对方说话的内容,有自我表达的欲望,传达出生理上的需求,如饿了、渴了、想上厕所。希望这些基本要求会获得满足,渐渐地也会说出心理的需要,如不明白的事想问清楚、希望老师提问自己、需要同学帮助自己等,当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渐强时,也会说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阅读课文时会说出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好恶,然后经由教师和同学的反应来肯定或修正自己的认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什么地方有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来进行说话,根据小学生争胜好强的特点,采用“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就给谁戴红花”的方法,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扮课文中的角色表演,鼓励站在台前当众表演,习惯成自然后便逐步提高要求,人人都讲,训练面由窄到宽,中下生讲得不够准确、流畅时,教师或学生可以马上更正、补充和鼓励,大家都能得到提高。让学生积极参与辩论,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提示的是非问题,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一个接一个热烈发言,很多学生都想用自己的意见说服对方。口语表达情景中,语意清晰,获得别人的称赞,因而增强自信,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个个争着讲话,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得到提高。
其次,创新口语表达训练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模仿说话,从低年级抓起,可以设计一组意思基本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子,教师先说,再让学生仿说。可以引导学生仿电视中的某个人说话,要求做到干净利落,富有表情,特别引导学生仿正面人物说话。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篇3
关键词:教师;培养 学生;汉语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41-01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用汉语进行交际,表达思想感情,促进学生汉语语言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呢?我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汉语教学是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丰富词汇,在模仿和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运用简单的词汇、句子,逐步培养他们连贯说话的能力。如:我在教儿歌《谁的家》时,先很神秘地出示有天空、海洋、草地的背景图,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天空?是谁的家?学生观察图片后,很踊跃地说:“这是蓝蓝的天空,是太阳的家,是飞机的家,也是小鸟的家。”我又问:“草地好看吗?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说说看”。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说:“绿绿的草地、美丽的草地。”我还问:“海洋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想的都是蓝蓝的海洋。于是,我启发学生想象,海洋为什么是蓝蓝的呢?学生通过这一启发,想到海洋又深又大,都会用“深深的”来表示海洋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都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达深深的海洋是鱼儿的家,深深的海洋是轮船。
二、教师要改变学生不愿进行汉语音乐欣赏活动的现象
学校要改变教师不愿进行汉语音乐欣赏活动的现象和学生欣赏不起来的现象。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告诉 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赏汉语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汉语音乐欣赏活动。而学生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汉语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汉语音乐,特别是跟随汉语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学生感知、理解汉语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
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汉语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汉语音乐的(倾听、歌唱、 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汉语音乐的听觉经验。 我们把这种教学思路称之为“多通道参与模式”。“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汉语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汉语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富、强化所听到的汉语音乐内容。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用音响的魔力唤起学生的各种感受。学生的心灵就不可能从情感教育中萌发汉语音乐兴趣。
开展一些配有汉语音乐的娱乐活动,如游戏、舞蹈,甚至家长与儿童一起唱唱跳跳、比比划划等都会使儿童产生兴趣而获得满足和快乐,促进汉语音乐才能的发展。学生识不仅能随岁月增长而积累汉语音乐知识,提高识谱能力,而且会逐步把情感寓于丰富的想象之中,使学生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和学生感知、理解汉语音乐作品的能力。
三、教师要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游戏是学生生活的主体。生动有趣的游戏,是培养学生感知事物,发挥想象,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找春天”的游戏,先引导同学们积极观察,然后让他们边看边讲述“春天在哪里?”“春天到了,桃花开了、小树长出了新叶子、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等等,再让家长和学生一起种植一些植物(如花生、黄豆等),然后带来学校,让学生每天都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我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怎样把看到的那么多的春天景象描述出来。由于学生已经通过观察、思考和讲述等游戏活动,对春天已有一定的认识,在认识春天的特征中,学生从天气的变化,讲到花草树木的变化,从小动物的出现讲到衣着的变化;从学生的谈话中,已看到他们有条理、分层次地讲出季节的变化。又如:学生在玩“开商店”的创造性游戏,当售货员的学生语言表现得相当积极,见到顾客时,很有礼貌地说:“欢迎光临,请问您要点什么?”“我的商店刚刚进了一些衣服,您要不要看看,价格很便宜。”当顾客说:“谢谢,再见”时,售货员会很有礼貌地说:“欢迎下次再来”等语言。观察、模仿等游戏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除运用上述方法外,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如:要求家长带学生接触社会,认识民警叔叔怎样工作,商店的阿姨如何营业等等,带学生接触大自然,使他们知道季节,有哪些花开了,哪些树叶凋谢了……然后鼓励学生主动地与家长交谈、提问。当然,教师更应加强自身的汉语语言修养。因为周围人的汉语语言修养、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好模仿的对象,对学生语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汉语语言应条理清晰、普通话标准、逻辑性强,语句不应冗长,内容要生动形象。
教师的表达能力 篇4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为鼓励学生敢说, 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 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鉴于这种情况, 我首先是实行教学民主, 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摆架子, 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 鼓励、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是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 自觉“对外开放”, 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 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 大“语场”不敢说;熟悉的“语场”敢说, 生疏的“语场”不敢说, 我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 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内外结合, 反复训练, 使学生“敢说”。
二、进行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能说”
激励学生敢说, 这是第一步。在经过一段训练后, 我发现有很多学生敢说, 但有些学生有时却又无话可说, 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对这种情况, 我首先是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 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 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另一个方面,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思维紊乱的人, 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 语言才会清楚而有条理。所以, 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基于这两方面, 我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 整体培训, 才会真正使学生“能说”。在阅读教学中, 我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 有目的地提出问题, 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学生每节课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 聚敛思维, 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经过反复训练, 学生的思维和说话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作文教学中, 我让学生口头作文、即兴演讲等, 这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会想, 会思维, 也就能说了, 并且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能说, 把话说得清楚, 让人听得明白。
三、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 培养学生“会说”
“敢说”是基础, “能说”是基本要求, “会说”才是目标之所在。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 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我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 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 表达的意思便有较大差别。我平时教学中特别注意训练学生读书的语音和语调。二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 喜、怒、哀、乐各有所异, 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 都应具体训练。此外, 因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 如何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 如何在说话时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等, 这都要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 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 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变得会说了。当然, 说话培养的最终目的还是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使学生能真正成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优秀人才, 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摘要: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就必须听、说、读、写一起抓。学生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定向交流工具, 也是社会发展向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既然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如此重要,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抓住了三个环节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整体培训。
面试的语言表达能力技巧 篇5
导语: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说话、演讲、作报告)及书面语言(回答申论问题、写文章)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也是面试的重要测评要素,面试中语言技巧使用的优劣,直接反映了考生的知识和修养。良好的语言表达技巧,会推动面试的顺利进行,协调考生与考官的沟通,使考官能够全面了解考生的能力和素质。把握言语中六点技巧,就能够突破语言难关。
一、发表意见的技巧
为了争取考官的认可,考生除了要具备真才实学能够发表真知灼见,也要掌握表达自己观点的艺术,以此来促进考官对自己观点的理解和接受。
1、考官提问时请考生注意听,抓住考官提问的要点,同时合理组织自己的语言,考官未说完,绝不能打断其话头,静待考官说完后再从容不迫地发言。
2、保持与考官的及时沟通。
3、不要固执己见,应该允许考官提出相反意见,并且虚心倾听,真诚请教。
4、当问题属于中性或不易引起争论时,可直接坦率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5、当自己的观点不易被接受时,可以使用“层层递推法”和“反证法”.二、“我”字的使用
1、减少“我”字的使用频率;
2、尽量变单数的“我”为复数的“我们”;
3、用较有弹性的“我觉得”“我想”来代替强调意味很浓的“我认为”、“我建议”等词语,以起到缓冲作用;
4、使用“我们”的替代语,如“大家”等,以转移“我们”的语义积累作用;
5、对“我”字作修饰和限定,如,“我的拙见”“我个人的看法”等;
6、在符合语法的情况下省略主语“我”,如将“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运作”省略主语变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运作”.总之,除了在明确主体、承担责任的语义环境下,应慎用和巧用“我”字。
三、怎样做恰当的解释
在面试中解释是常用的表达方式。解释的目的是将考官不明白或不了解的事实、观点说清楚,或者是阐释某件事的原因,还或者是将考官的误解及时澄清。
“解释”本身并不难,要使自己的解释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一定的原则和技巧了。
1、解释的态度应端正
考生在做解释时,不能因为考官要求你解释的问题太简单而表现得不耐烦或自傲。考官要求考生解释某一问题,往往考察的就是考生会不会解释。考生在做解释时必须态度诚挚,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说明问题。
2、应适时收尾
当解释实在难以奏效时,考生不必着急,“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考官已经做了某个判断,考生往往很难改变他的观点,这时转移话题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3、有理有据
解释其实就是阐明考生的论点和论据。在你确凿的证据和一定的逻辑推理的支持下,考官将很容易接受考生的解释。
4、实事求是
解释时若真实情况难以直言,请考生不要寻找借口,强词夺理,更不考试,大收集整理能巧言令色,凭空编造。该解释的,就讲明客观原因,表明自己态度;不该解释的,不要乱加说明。
考生若有不便直说的或考生不愿在考场表露的,可以如实向考官说明并请求他们的谅解。
5、承担责任
当考生被要求解释自己过去工作中的失误或某些不足时,若仅仅说明事情的经过而回避自己的责任,就不明智了。在自己承担责任时,要就事论事,将责任严格限定于所解释的事情上,不要随意扩大。
6、间接解释
即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解释,包括自己原单位领导、大学的老师、奖状证书等书面材料以及媒体资讯等等。引用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解释将增强自己解释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四、如何提升面试语言的逻辑性
考生的发言需简洁、精炼,谈吐流利、清楚,以中心内容为线索,展开发挥。考生不要东拉西扯,将主题漫无边际地外延。为了突出自己的中心论点,考生可采用结构化的语言。回答问题时,开宗明义,先做结论,然后再做叙述和论证,条理清晰地展开主要内容。当然也要避免议论冗长。
1、避免表达含糊和有歧义
2、指代清楚
口语不同于书面语,后者可以大量使用代词,而读者有足够的视觉空间容纳上下文,因此,代词使用得多没关系。而口语速度快,如果代词用的太多,考官难以根据上下文(根本无下文)来分清指代关系。尤其是“他”“她”“它”在口语中是分不清的,因此考生在考场上为了避免指代不清造成的误解,可以少用人称代词,能用姓名的地方尽量用姓名。
3、情节叙述需提供确切信息
有些考生回答问题,不紧扣题意,泛泛而谈。
4、避免使用语义含糊的词语或句式
5、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口语可能很随便,经常在谈话的双方都明白时省略主语,但考场上既使双方都能理解的情况下,也最好不要随意省略主语,尤其是必须注意对考官的称呼不能省略。
6、不用方言。
除非考官同意,否则考生在考场上尽量使用普通话。有些特殊的职位可能要求会某种方言则另当别论。
7、可以在话题末尾做一个小结
对于一些时间、空间、逻辑结构不明显的叙述或较长的一段话,考生可以在结尾言简意赅地做一个小结,给考官一个清晰、完整的感觉。
8、增强谈话的逻辑结构
考生可以多使用一些连接词,加强句与句之间的承上启下,并突出逻辑关系。
五、借“口”说话
面试时的很多问题是直接针对考生提的,需要考生正面做出回答。而其中的有些问题如果考生“借口说话”可能效果会更好。
借口说话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借的口”——选择的人或事物应该是考官能接受、能认可的。此外,考生还应尽量将这种方法表达得委婉含蓄一些。借口说话,既不能大张旗鼓、盛气凌人,又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六、面试用语的“禁忌”
1、自己和自己抢话也不让别人插话
2、语言的反复追加
当考生说话时反复重复某一句话或经常补充前面的话,就会令考官烦躁了。
3、确定性的两个极端
语义的确定性应适时而定。有些考生形成一种语言习惯,经常使用绝对肯定或很不确定的词语。
4、语言呆板,重复使用某种句式或词语
5、不要随便扩大指代范围
教师的表达能力 篇6
一、激发口语表达兴趣,让学生产生说话的动机和欲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已经可以从别人的动作、姿态、声调了解对方说话的内容,有自我表达的欲望,传达出生理上的需求,如饿了、渴了、想上厕所,希望这些基本要求会获得满足;渐渐地也会说出心理的需要,如不明白的事想问清楚、希望老师提问自己、需要同学帮助自己等;当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渐强时,也会说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阅读课文时会说出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好恶,然后经由教师和同学的反应来肯定或修正自己的认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用“什么地方有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来进行说话,根据小学生争胜好强的特点,采用“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就给谁戴红花”的方法,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或者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鼓励站在台前当众表演,习惯成自然后便逐步提高要求,人人都讲,训练面由窄到宽,中下生讲得不够准确、流畅时,教师或学生可以马上更正、补充和鼓励,使大家都能得到提高。或者让学生积极参与辩论,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提示的是非问题,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一个接一个热烈发言,很多学生都想用自己的意见说服对方。口语表达的情境中,语意清晰,获得了别人的称赞,因而增强了自信,气氛活跃,兴趣盎然,个个争着讲话,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得到了提高。
二、创新口语表达训练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模仿说话,应从低年级抓起。可以设计一组意思基本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子,教师先说,再让学生仿说;可以引导学生模仿电视中的某个人说话,要求做到干净利落、富有表情,特别引导学生仿正面人物说话。读听说训练,可先指导学生逐字逐句读课文,再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让一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问答说话训练,可让学生收集宣传文明礼貌、学生守则、安全法规等内容,让学生进行问答对话;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交流感受,说出好恶,分享欢乐。可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论,例如课余有些女同学常常聚在一起讨论什么发型、服装好看,这种现象好不好?反映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评说。可鼓励学生讲新闻、说趣事;围绕“怎样养鱼”、“我学会了种菜”、“怎样洗衣服”等日常生活内容进行说话;抓住小学生喜欢向老师报告事情的机会,纠正学生口语表达语序,使其把话说清楚、把事情讲明白,讲求语言的连贯,说得有条理。
三、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
一、二年级,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画和事物中说话,低年级的每一篇课文内容,都是通过看图后才让学生说话的,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评一评,启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并为看图作文打下基础。三、四年级,教师可以把几个教学段环环相套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每完成一个教学段,都要引导学生和前面的描述连续起来叙述一遍。这样一段段连接,最后完成整个描述过程,就像铁环一样,一环套一环。例如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文具盒,可安排三个口语表达教学段。第一个教学段:文具盒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按照颜色、材料、图案的顺序说话。完成后进入第二个教学段:文具盒里有什么?这时要求学生和前边的连接起来再说一遍。然后进入第三教学段:我爱我的文具盒。同样要求学生将三段连起来说。几个口语表达教学段逐次连贯完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连贯的组织表达能力,而且能增强口头作文的能力。五、六年级教师可以把几个口语表达材料组织成一组说话内容,第一次是教着说,训练时确定一个重点(或按顺序、或练句型、或练过渡等);第二次另选一个与上次相仿的材料进行训练,训练中,教师重点指导一段,其它放开让学生去说,做到举一反三;最后,以一个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人人都能参与的、贴近生活的类似材料,让学生独立去说、放胆去说,使学生受到更高要求的训练。
四、多肯定,少责怪
老师对待小学生的发言,是对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小学生渐生自信、增强勇气,这样发言中就会举起更多自
信的小手;当小学生发言不对时,老师也要诚恳地宽容提示,同时也应适时引导其他学生要具有宽容的心态。因为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师生藉以评价他的准绳,很会说话的学生,经常会获得称赞,因而产生的自我评价就比较高,形成自愿表达的良性循环;否则就会显得自卑,或转化成攻击性行为,形成恶性循环而伤害了小学生,同时影响了小学生的成就表现。所以,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多肯定、少责怪,这样才能保护好小学生口语表达的良好心态。
建筑色彩的表达能力 篇7
建筑的色彩能够带来大量的附加信息, 使建筑在造型的表达上具有预知性和多变性, 色彩能够传递情感, 比其他建筑要素来说对人们更具有微妙的影响。通常色彩对人们的视觉刺激是最强烈、最快速的反映, 它能够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情绪状态和心理触觉, 从而有效地发挥出建筑的视觉艺术效果。可以这样说,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 丰富的色彩是一个可以被利用的潜在的强大因素。
1建筑色彩与文化结合的表现力
所有的色彩都是由光谱中的七种色彩所决定的。对于色彩本身来说是没有好坏美丑之分的, 对于色彩的定性则取决于人的审美判断。审美判断的标准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 这种观念在本质上是一定民族文化的展现。不同地域的民族习惯主要来源于当地的自然环境, 或受宗教、习俗、政治、经济的影响, 正是受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逐渐产生了不同民族所喜爱的色彩。对于海洋国家的人来说, 长期与海洋打交道, 他们将大海深处的紫色, 视为至高无上的神圣颜色, 把大海浅处的蓝色, 则信奉为“天堂的色彩”;对中国人来说, 色彩的定义则恰恰相反, 在中国人眼中, 只有 “黄色”, 才是最神圣的颜色, 而紫色则称为杂色、不正之色, 这种对色彩的崇拜不仅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专用色彩, 同时也成为了民间吉祥和繁荣的传统标记。例如故宫, 建筑的主色调为红黄两色, 朱红墙、琉璃黄瓦这都是故宫中各大宫殿的一大特色, 这两种色彩使得整个皇宫建筑群黄瓦红墙交相辉映、雄伟壮观, 构成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代表色。因此我们要懂得, 为了使色彩在塑造建筑形象时达到完整的艺术审美效果, 那么就必须要将色彩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两者相结合。
2建筑色彩与地域搭配的表现力
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曾说, “一座好的建筑物应该能适应周围环境, 它不是力求在那里表现自己, 而足应该去改善、美化和丰富周围环境, 这是设计一座建筑最起码的要求”。色彩的应用受到地域、地理、风俗的影响, 彰显出不同的建筑色彩文化。例如佛教庙宇的墙面的颜色在南北方是不同的, 北方用土红色, 江南则用土黄色, 各具建筑文化传统特色。国内众多佛寺多建在深山之中, 庙宇呈红色, 周围一片绿色林海将其环抱其中, 与环境融为一体;又如在新疆喀什, 高大的清真寺群, 呈绿白色, 矗立于干旱的黄土地上, 这样的色彩却起到滋润环境的作用。在江南由于地域和气候的特点, 园林中的建筑物背景通常呈灰白色, 建筑木构件呈紫红色或深褐色, 墙面通常为白色, 墙上花窗呈青灰色, 屋面瓦呈灰黑色。而园中的路径上的花纹则由各种色相相同的砾石、灰色缸片、白色瓷片组成, 配合着径旁随着不同季节变化的花草树木以及灰绿色的假山, 创造出清韵悠长的色彩环境。由此可见, 建筑色彩的选用要与地域和环境相搭配, 才能充分展现出它的平衡协调作用。
3建筑色彩与实用功能结合的表现力
色彩美本来就隶属于自然美的范畴, 社会美是人们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将自然美转化的结果, 使其为人类所运用。色彩在建筑上作为一种功能表达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种情绪感能够影响着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使人在精神上产生出不同的积极和消极态度。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能够呈现出完美的色彩感觉, 而且能展现出其合理实用功能。也就是说建筑师能够准确将各类颜色完美的结合于建筑表面之上, 将建筑的内在思想展现出来, 构筑出成功的建筑形象。为表现使用功能的建筑, 采用的色彩各不相同, 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出不同建筑环境中产生出的不同心理感觉以及独特美感。如医院、疗养院采用的是白色或中性灰色为主色调, 在心理上给人以简洁、安静, 舒缓人们的情绪的感觉;执法部门通常是以深灰色为主, 从心理上给人以庄严、公正之感;而娱乐性建筑, 如游乐园、体育馆等, 则是以红、黄等暖色作为主色调, 给人以活力、热情之感;通常幼儿园建筑都以亮色系的黄色、浅粉色等作为主色调, 从心理上给人以纯净活泼、清心向上的感觉。因此, 建筑作为视觉艺术的载体, 只有合理的将色彩进行运用, 才能满足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 色彩与实用功能结合才能将建筑本质进行展现。
4建筑色彩与光影结合的表现力
建筑中的色彩一般包含两个概念: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和有色光线, 这两者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原因在于建筑本身的固有色能带给人一种真实与可靠感, 而有色光线在空间中呈现出来的色彩则带有虚幻与模糊感。可以这样说, 同一环境中一个具有一定固有色的物体如红色墙壁和被红色光线照射的白色墙体这两者所产生出来的光效果是有所不同的。物体本身的固有色不仅具有本身的艺术表现力, 将光进行的
合理的搭配下能产生出更为丰富的渲染效果。有意识地为某一色彩创造特定的空间环境, 以达到在建筑物特定的位置上加强或削弱其作用的目的, 竟而可以突出建筑的视觉效果。当自然光经过通过有色物体时, 物体色彩的饱和度与对比度能够通过光线的强弱进行反映。光照强烈时, 建筑物的色彩明度和对比度比较高;光照较弱时, 建筑物的色彩相对较暗, 对比度较低。当光线倾斜地照向有色界面时, 界面本身的色彩会呈现出由亮到暗的退晕效果, 从而丰富色彩的层次感。而有色光分为两个部分来展现:一是日光透射过透明有色介质如玻璃、塑料等材料, 如在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 日光穿过云霄通过彩色玻窗照射进教堂, 形成特定的色调, 给教堂蒙上一层神圣和神秘的色彩。二是灯光能够创造不同色彩的人造光源, 通过不同材质、造型、位置等在空间中刻意的布置与设计, 使我们能够轻易地产生不同类型情感, 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心理感知, 从而和各类特性空间场所相适应。
5色彩与材质结合的表现力
戈特弗里德·散帕尔说“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以材质作为它的自然本质, 并使观者对其一目了然, 这样, 我们便能够谈及木建筑风格、砖建筑风格、石建筑风格、金属建筑风格等”。 材料表现的首要基础是其本身的真实性。材料真实感的自我表达不仅能够给体验者创造视觉感官上的真实体验, 而且能够产生真实的冲击力。材料的表现能力不是凭空臆造, 它着重强调与环境的协调, 将质感、明暗和色彩等关系元素相融合, 创造出符合现存环境要求的艺术形式。如国家体育馆鸟巢方案的钢结构利用金属的色泽具有的现代感, 更使这个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标志性的建筑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光亮的金属表面质感成为高技术流派建筑师表面技术美感的重要特征, 具有一种理性的技术美。如国家体育游泳馆水立方的立面设计中, 材料选用了新型的材料ETFE材料, 它是我国第一个采用ETFE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膜材料作为立面维护体系的建筑, 这种材料最恰当地表现“水立方”的设计理念, 夜晚在灯光的照射下体现了一个新型建筑的精致性。
6结语
可以说, 正是由于有这些结合, 建筑色彩的运用才让现代建筑为大众所欣赏。有了材料、造型、色彩、光等因素的综合运用, 建筑设计的视觉艺术表现力才更容易被营造出来, 建筑设计的艺术创作才更具有发展潜力。
摘要:在建筑视觉艺术表达的各种构成要素之中, 色彩是十分独特的一种, 也是最为敏感的和最富表情的要素, 它是建筑重要的视觉特征, 也是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文章从建筑色彩的各种表现能力, 阐述其在建筑设计中向人们传达的各种信息及如何达到视觉的控制性。
关键词:建筑,色彩,视觉,表达
参考文献
[1]高履泰.建筑物的色彩[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2] (英) 凯瑟琳.斯莱塞 (CatherineSlessor) .地域风格建筑[M].彭信苍, 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红玲, 王芳.创建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J].四川建筑, 2004 (4) .
[4]王淑芹.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艺术[J].建筑, 2009 (1) .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8
1.培养初中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表达能力伴随着我们每一个时期的每一段生活旅程。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说, 都在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当今社会,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综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 人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职业招聘的过程当中, 必须要经过的一个环节就是应聘, 求职者表现出来的最直观的一种能力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具备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为求职者增加优势, 甚至会使求职者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 增强求职者的竞争力水平。
不仅如此, 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势还能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得到体现, 因为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具有领导性和积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 文化代代传承, 生生不息。语文则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 综合文化精华的独立的传统学科, 语文也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与我们的联系和应用最多最紧密的学科。语文的基础在于学习与生活中不断的积累, 初中阶段就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黄金时期。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改善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赋予培养初中生的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中对于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和不足
2.1表达能力培养的教学力度不够
我国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我国各类学科的教学中扎根很深, 受到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刻影响,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初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水平, 提高学校更高的升学率, 就会造成语文教师过于注重初中生的成绩, 主要侧重于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初中是人的一生中最叛逆的时期, 而且初中生已经开始面临着更多的学科和各种各样的课业, 这样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状, 有可能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
2.2学生对表达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的高速运转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了, 各企业各行业各部门对于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是, 国家目前实施的各类教育政策以及高校对于学生的扩招政策却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综合实践型人才的需求。经笔者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传统教育体制和学校因素, 并且与学生自身也有着很大的联系。培养初中生具备一项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个人自身的沟通能力。
3.有效提高培养初中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3.1加强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视。初中对于初中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视是快速有效地提高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目前, 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教育政策, 政策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初中各学校也应该做到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力度, 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 并且加大监督力度, 保证语文表达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
3.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 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力量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教学过程中, 教学师资力量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地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甚至会制约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该强化培养及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综合能力, 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语文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
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9
一、明确英语书面表达的性质、要求及NMET中的评分标准, 克服畏难情绪, 增强学生“写”的信心。无论是教学大纲, 还是NMET试题, 对于高中学生“写”的能力要求都是非常歉意的, 贴近学生实际的。NMET试题中的书面表达不同于“英语作文”, 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篇序小短文, 甚至可以说只是几个句子。因为它只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情景和要求写一篇100——12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与语文测试中的“命题作文”截然不同。它无需考生自行立意, 布局谋篇, 构思发挥。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书面表达训练之前, 一定要先让其明确其概念、性质及要求, 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另外, 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NMET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 亦有益于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由词——句——段落——短文, 对学生进行多层面书面表达训练。对于句子层面的写作训练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1.组词造句。从课文中选出常用的词、短文和有代表性的句型, 让学生进行词汇替换、句型转换、连词成句等练习, 以便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句型。句子基础是关键。句子是段落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 句子是否正确是文章是否通顺的重要前提。虽然在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中非常注重要点是否齐全, 但如果所有的要点仅仅只以单词或短语的形式出现, 谁能说这是一篇文章呢?更别提是好文章了。所以, 句子的训练也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我常使用训练句子的主要方法是:确保学生掌握五个基本句型。基本句型是所有句子是否正确的参照标准, 因此, 熟练并确保能运用五个基本句型, 是成文的首要条件。而在这五个基本句型中起关键作用的, 乃是动词。所以还必须同时要求学生熟记掌握动词的用法, 以此判断句子是否正确;合并、改写句子从课文中选出一些简单句, 将其重新组合为并列句、复合句等。
2.句子翻译训练。这是卓有成效的训练手段。它最能训练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也最能体现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 不仅难以用英语进行思维, 就是应用所学的短语与句子结构也没形成习惯, 因而只是依据汉语思维把一些英语单词拼凑起来, 写出的句子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致使学与用脱节。在训练堆砌句子汉译英时, 句子一般选择当堂将复习的、或前面几节课已复习过的短语与句型, 这样循环反复, 加深学生的记忆。句子不必太难, 而是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让学生译句子时, 一般要求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熟悉的各种词汇、短语或句型。词汇、短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材料, 句型是英语句子的框架。句型选用得当, 就从总体上保证了句子结构的正确。根据意义表达的需要, 选用恰当的词组、短语组织成句。这种做法简便、准确, 语言地道, 不会陷入硬凑汉式英语的困境。同时, 在做汉译英练习时, 尽可能鼓励学生多动脑子, 一句多译, 以巩固和拓宽所学的句子结构, 使学生培养成运用英语句型的习惯, 在做书面表达题时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了
3.英汉句子互译, 从课文中选出经典的句子结构, 让学生做英译汉、汉译英练习。通过对比, 加深其对英语句子结构的理解, 掌握构造英语句子的规律。在短文层面的写作训练中,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课文内到课文外, 先机械后灵活, 由改写 (Rewriting) 和缩写入手, 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如:高一或高二阶段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某些对话或课文进行改写或缩写, 利用课文中原有的语言材料, 吸收课文中地道的英语, 培养概括能力及综合表达能力。
4.广泛阅读, 加强语感。大量阅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 它还可以加强英语语感, 对英语写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才能真正找到学英语的感觉,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如英文报纸、杂志、科普文章。英文简写小说、散文、小品文等。在阅读时, 可以留心那些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词组以及句型, 时间允许的话, 可以将它们记下来, 注意这些词的搭配可以进行归纳整理, 如, 在阅读中发现学和experiment一起使用的动词很多, 就可以先将experiment记下来, 然后记下可以和它搭配的动词或短语动词, 如:make, carry out, conduct等。如果以后再发现其他与之搭配的词, 如perform, 可以将perform再加进去, 这种积累有助于在写作中正确运用。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英语书面表达训练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训练。人们常有一种误解, 认为写作纯属一种个人行为, 只要多写就可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所以, 有些老师在处理书面表达训练这一环节时, 通常只是布置学生课后去写, 或者两周一篇, 或者一周一篇。教师的任务就是批改, 纠正学生练习中所犯的各类语法错误或表达错误, 或者只是简单地给个分数了事。事实上, 学生能否写出正确的、符合要求的短文, 与教师的启发引导有很大关系。
1.方法引导, 较为科学的书面表达方法应该是“审题—写提纲—行文—检查”。首先仔细阅读写作要求及提示, 确定其体裁、格式及人物, 确定写作文的时间主线—时态;然后列出内容要点, 将材料分主次, 确保无遗漏;用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词句写作, 多用简单句、短句、和主动句;最后通读全文, 重点检查时态、语态、名词单复数、语序、主谓搭配等语言表达容易出粗的地方。
2.课堂讨论, 平时训练, 学生动笔之前可以围绕命题展开讨论, 启发思维, 理清思路。讨论的内容则应该由审题入手, 确立文章的体裁、格式, 列出内容要点以及可以用于表达的词、词组、句型及文章的时间主线等。
3.命题限时写作训练。在对学生进行短文写作训练时, 我提供各种文体的范文, 讲明各种文体的要求。如日记的格式、信函的起首与结尾, 口头通知和笔头通知的不同要求, 便条、致辞、看图作文等, 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1) 认真审题, 确定体裁格式和写作要点。现在的书面表达题相对以前单一的提纲式、图表式和图画式而言, 似乎更呈现出一种综合性的趋势, 逐渐朝着与母语 (汉语) 写作一样的要求发展, 所以更值得注意。 (2) 紧扣要点, 组织语言。对于一般学生要求不宜过高, 指导他们写句子时宜短不宜长, 句型宜简不宜繁, 尽量选用自己有把握的方式组织语言来表达, 千万不要为追求文采犯不必要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 组织好语言。 (3) 精攻首尾, 连句成文。在没有严格要求题目的书面表达题中, 短文的首尾句即是文眼, 应给予足够重视。而能否在适当的地方加上表先后、因果、转折、递进等连词或副词, 使短文通顺、层次分明, 则是决定短文档次的重要指标。经过这样的训练与讲解, 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看到难表达的句子, 就会动脑筋去理解句子, 运用所学过的句型和词语。
4.评价
讲评, 就应该让学生得到反馈信息, 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习作, 明辨优劣, 并找出保持优点或改正缺点的措施。书面表达评讲课可采用这种方法:选几篇不同层次的作文, 可以采取自改、互改、批改等多种形式。一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和同学作文的阅读—分析—评价以及修改,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后, 可以通过全班性的讲评, 指出共同错误;亦可以通过课后个别学生当面批改, 指出各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改作文、打分, 并说出为什么给这个分数。文章写得如何、错误何在等等。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更主要是让学生在自评或评同桌同学的作文时更清楚明白错在哪里, 为什么会错, 怎样写才是好文章, 以后自己在完成书面表达题时更认真、更完整。
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就有了热情, 更有生命勃发的动力。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营造一定的氛围, 这样比较容易点燃孩子们语言表达的激情, 才能培养小学生善于表情达意的能力。
1. 课前口语交际
每天语文课开设两分钟说话训练, 例如, 低年级安排“今日王婆”自夸说话训练, 让学生大胆说, 锻炼学生的口才, 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高年级安排了王婆才艺展示“王婆论坛”等一系列训练, 使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锻炼, 巧妙地为学生创造说话机会, 锻炼学生当众说话的胆识和说话时的仪态风度。
2. 进行“每课一得谈体会”
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是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要注意运用教学机智, 及时把握契机, 抓住教材的重点, 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争取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用两三句话来谈学后的体会或心得。例如, 我在教《晏子使楚》时,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 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谈学后心得, 先让学生小组交流, 再用几句话来概括自己的体会, 然后学生逐个站起来以响亮清晰的声音, 完整准确的语言, 恰如其分地进行学后小结。这样学生不但能进一步体会晏子的机智勇敢, 维护齐国尊严, 而且还能从中感受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这样的“每课一得谈体会”的语言训练, 很快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总能讲有所得, 哪怕是一点、两点, 都令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所以说起话来信心十足, 说到激动处还“手舞足蹈”, 喜形于色。经常出现下课铃响了, 同学们还不愿停下来, 争着要把学后所得的感想说完才肯罢休的情景。甚至课后, 同学之间还在互相交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练就了好口才, 我每次看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积极发言, 听着他们清脆悦耳的童养音, 使语文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二、精选优秀题材让学生诵读
学生朗读课文, 能够逐渐习惯于文章的选
词用语, 使自己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学会用规范的、优美的、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1. 课堂上, 把读的时间交给学生
把时间交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读好、读熟。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 不读熟不开讲, 要切准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 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 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 使学生始终处于全情投入, 融自身感情于语言文字的描写叙述中,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以深化理解。如学习《琥珀》第3—5自然段, 我首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再讨论确定朗读自然段基调:第3自然段要读得轻松、欢快, 第4自然段要读得悠闲自得, 第5自然段要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要读出悲痛、深沉。学习《自己的花让别人看》时要读出奇异、赞美的感情。学习《金色的鱼钩》要读出敬佩、后悔……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既体会了思想感情, 又获得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
2. 课后, 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我除了教给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文章外, 还经常给学生推荐大量的课外优秀诗词文章, 让学生每天坚持大声朗读, 并要求尽量背诵, 积累词汇, 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 开拓视野, 陶冶情操。一年下来, 学生在说话时, 特别是在进行课前演讲时, 注意了遣词造句, 能做到条理清楚, 用词恰当, 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复述课文, 培养表达能力
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语句, 将课文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达出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 通过复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积累语言, 培养他们的运用能力, 利用课本来复述课文, 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 我抓住故事叙述中的语气变化, 重点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在读懂课文之后, 注意根据恨敌人、赞美五壮士的感情变化来复述课文, 充分进行语言的培养。
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自我培养 篇11
思维能力是高中同学能顺利把握自主选拔、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所谓独立思考,简单地说,就是对事物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人云亦云。现在同学们思考问题总是很难独立,不是背标准答案,就是揣摩老师喜欢什么,老师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之所以如此,也与部分老师不无干系。比如上课时老师提问,某个同学讲了一句实话,可老师责备他怎么这样讲,有这种想法;或者有的同学作文里诉说老师的某些错误做法,于是老师会给这篇作文低分,甚至会叫该同学到办公室进行批评。说实话招来批评,被老师狠狠剋一顿,以至于到后来孩子就不敢再说真话了:即使不喜欢,表面上也装着喜欢;即便心中反对,嘴上也赞成;说出的话,都成了空话和套话;写的文章开的头,就仿照范文模式。
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外在环境的改变。目前,虽然教育环境的变化不多,但是社会舆论环境在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可以浏览各个门户网站的评论频道,其中很多对于社会事件的评论,可以帮助同学们学会思考。
批判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内核。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个人能够保持进步的源泉。过去有人讲,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都是用食指,就是用食指指着学生批评这批评那;现在,教育从食指变为了拇指,是竖起大拇指。学会对同学的进步加以赏识,这是教育的进步,但是,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赏识过度,完全不能有批评。现在在一些学校就有这种情况,连教师正常的批评学生也受到制约。
老师、家长在教学和生活中的适当批评,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于同学们而言,批判精神远不仅是正确看待老师、家长对自己的批评那么简单,而是应该注意两方面:一是对自己而言的批判精神,要善于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寻求改变、调整的办法;二是对周围事物的批判精神,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不能明知道集体有问题、有某种不良现象却假装不知,更不能是非颠倒、黑白不分。
表达能力
在不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评价中,谈到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或许出乎大家的意料,从小到大,语文课要求同学大声朗读,上课时要回答老师的提问,校园活动中有演讲比赛,怎么还会存在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呢?表达不仅仅是“说”,而是思想的交流,是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他人的过程。下面,我主要分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问题。
第一,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表达分为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同学们现在的书面表达多于口头表达;而书面表达本身也存在支离破碎的问题。有人把网络时代也称为“拇指时代”,就是用拇指按手机键盘输入信息发短信。现在很多同学习惯了短信交流、QQ聊天,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比如“火星文”。新鲜的表达形式、表达习惯本不是什么问题,但有的同学却不习惯于进行有逻辑的、有文采的书面表达,或者与他人的口头交流出现障碍,这就是表达的问题了。
同学们的书面表达,主要体现在语文作文。而很多同学也由此产生误解,学习表达是为了写好作文;而为了获得作文考试的高分,要把书面表达纳入一种固定模式。其实,无论是将来上大学写毕业论文、学位论文,还是未来从事研究写研究报告,以及工作后做汇报、报告,都需要书面表达。较高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完成学业、取得良好工作业绩所不可缺少的。有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很艰难;工作中,连述职报告也写不好,这除了本身的研究、工作乏善可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平时不愿动笔,书面表达能力退化。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很多学生大一时能写出比较好的文章,而到了大四,写出的文章错别字连篇不说,还前言不搭后语。
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相对于书面表达能力来说,更需要训练,这包括口头表达的胆量、口头表达的语言组织等。现在提起自主选拔,有人说,农村学生、普通中学学生在面试中会吃亏,因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这要分两方面看:一方面,这反映出教育不均衡,农村学生、普通中学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要低于城市学生、重点中学学生;而另一方面,既然知道表达能力有问题,为什么在平时的教育中不注重培养呢?
在美国,中小学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老师经常布置同学们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完成课题研究后,会要求这一组同学上台给全班同学进行成果演示。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要进行陈述,而且要回答老师和班级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样的场景在我国的教育中并不常见,甚至到了大学,也不过偶尔为之。不少大学生,直到找工作时,还参加模拟面试的培训班,要在这个培训班里锻炼自己面对他人进行陈述的胆量。如果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能利用课堂、班会、社团活动、学生活动的机会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谈自己对工作的设想,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那么是不需要临到面试的关头,还担心自己的表达能力的。
第二,个性与雷同。记得曾经有一个9岁的小学生居然在作文里写自己的“爱情”,他所在学校的校长给了这篇“爱情作文”一个高分。作文被传到网上,引起很大争议。有网友说,小学生写爱情,这太“雷人”了。然而我觉得,作文“雷人”不可怕,雷同才可怕。如果说这篇作文雷人的话,那是因为雷同的作文太多了。
有一个班共48个学生,一次以“我的母亲”为题的作文之后老师做了一下统计,有10个同学说妈妈重病,还有几个同学说妈妈病故了。一问,同学们都说是编的,这样写是为了让文章更感人。让文章更感人,就要诅咒自己的母亲生病、病故吗?更何况,难道只有生病、病故才是感动的事吗?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找不到母亲令自己感动的生活细节吗?这只能说明这些同学,一是观察能力有限,二是对父母的关心有限,三是表达严重受八股作文影响,不是我笔写我心。
要改变雷同的问题,就需要个性。追求个性,是有感而发,说自己的切身感受——每个人不一样,真实感受就不一样,把真实感受写出来,不就是有个性吗?因此,同学们在表达时,要用自己的表达手段、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大家都用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手势说大致相同的话,是很难分出彼此的差别的。在自主选拔中,这样的同学很难得到青睐。
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阶段 篇12
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就是在口语基本理论的指导下, 使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按照定向的要求, 得以不断提高和发展, 以满足社会需要, 适应本职工作。
口语表达伴随人的一生。一生中, 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既具有连续性, 又具有阶段性, 与自己的身心发展、年龄阶段是紧密联系的。在某一年龄阶段里, 其身心发展、生理心理的表现有该阶段的特征, 或有利于此种能力的培养形成, 或有利于彼种能力的培养形成。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必须适应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 以求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不同的学科, 根据自身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将人的身心发展分为不同阶段。国外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育, 将人的身心发展分为10个时期。人才学按照智力发展过程, 将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分为萌芽期、继承期、创造期、成熟期、衰老期。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出发, 根据人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对口语表达所起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可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分为起始期、形成期、成熟期。在实施具体的培养训练时, 可以形成相应的幼儿训练、学校培养、社会实践3个阶段。
一、幼儿训练
幼儿训练阶段, 指的是学龄前的儿童口语训练。这是人生口语表达的起点, 属口语表达的起始时期。
近年来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 证明了幼儿早期教育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必需的。人的智力主要依赖于大脑, 而大脑的智力又取决于大脑的神经细胞, 而脑神经细胞的形成并不是按年龄增长而逐年平均增长的。人所具有的140亿个脑神经细胞中, 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 到了5岁时, 已全部形成。然而, 这140亿个脑细胞中真正被利用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五, 其原因在于大部分细胞由于没有接受“刺激”, 在生成后就中止了发育, 终因老化而失去了功能。研究还证明:1~3岁是学习口语的关键时期。1岁前后, 幼儿的潜在语言势能就会在外界的诱发之下而形成可能。如果忽视了这个关键时期, 就会影响一个人的终生口语表达能力。“狼孩”卡玛拉, 8岁回到人类, 经过4年的教育, 仅仅学会了6个词、几句话。可见, 失去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 造成的损失是难以如数补偿的。
幼儿口语训练, 应根据幼儿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情况进行。总的说, 此期幼儿智力的发展还不全面和完善, 抽象思维能力很差, 口语表达的生理机制还未能完全建立, 口腔、舌头等发音器官还不能顺从地听取大脑的指令, 词汇积累还很少, 不具备灵活的组词成句的语言“装配”能力等。但他们的求知欲望盛, 模仿能力强。因此,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 都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 善于通过游戏活动, 帮助他们感知具体事物,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激发起他们口语表达的内因。要注重正确示范, 从小训练幼儿说话的规范化, 给其良好的语言环境的影响, 为其进入小学, 打下良好的口语表达基础。
二、学校培养
学校培养, 是指在小学、中学、大学时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这一阶段, 是人们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形成时期。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培养目标的环境影响形式, 它最富于教育的效益, 比环境中的自发影响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只有经过学校的规范化教育, 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有人认为:既然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 那么, 幼儿时代已经会说话了, 就不需要在学校中再进行系统培养了。这种看法, 是不正确的。口语表达能力, 归根到底是智力因素活动的结果。人们的智力发展, 在17岁以前是基础阶段, 而17~30岁是高峰前阶段。当智力发展正在进行时, 口语表达能力也同样存在发展的可能。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幼儿阶段是使潜在的口语表达势能得以实现的关建时期, 而在求学期间, 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经过系统规范的培养训练才能发展和形成。
学生时代, 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具有极大的优势。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重要时期, 他们的独立意识、参与意识等逐渐增强, 知识面不断拓宽, 认识思考逐渐深入, 运用口头语言交际的范围扩大了, 内容增多了。这些正有利于教育者抓住时机, 因势利导, 施行科学系统的培养。
学生阶段, 学生大多掌握的是书本知识, 缺乏生活经验、社会阅历, 在为人处世、社会交往方面还不成熟, 因此, 他们的话语是“学生腔”“书生味”, 这是难免的, 是必然会出现的一个过程。在进行训练时, 我们应把重心放在规范化上, 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要进行口语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方面的训练, 掌握各种口语表达形式的特点, 以利于实际应用。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参与社会交往, 以提高口语表达的社会适应性。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阶段, 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并巩固, 从而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在这种社会生活的环境中, 人们的口语活动将取得更大的交际效益。
人们结束学业之后, 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都可以纵横交叉地进行口语交际。灵活多变的交际方式, 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各具特色的口语风格, 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 为我们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离开校门的青年应迅速熟悉社会生活环境, 主动进行广泛的交际, 在与人民群众的交往中, 积累生动的口语语汇, 提高口语表达技巧。
在社会实践中, 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职业语言的培养。不同的职业, 其语言的风格、特点是不同的。如对教师和律师的语言表达要求就不同。教师语言除了其教育性、启发性等特点外, 要做到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而律师语言表达则要求具体、准确。律师在陈述一个被打伤情况时, 只能具体说出打伤了几处, 而不能说“被打得遍体鳞伤”。只有当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职业的需要完美结合时, 才会显示出它的动人心魄的力量, 开放出绚丽之花。
【教师的表达能力】推荐阅读: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08-03
教师表达11-29
教师语言表达10-11
教师表达自己爱岗敬业的承诺书05-23
教师节对老师表达感恩的话2011-11
努力追求教师课堂语言表达的更高境界06-04
关于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05-19
浅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06-15
浅析现代秘书的文字表达能力论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