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表达能力

2024-09-29

培养表达能力(精选12篇)

培养表达能力 篇1

语文是一门文学性与艺术性兼备的文化学科, 因而在教学中提高文学素养及阅读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引导初中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 并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 随着教育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实施, 语文的教学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给语文的教学施加了新的压力。随着语文教学问题的不断出现, 教育界的很多研究专家和学者纷纷进行了实际的考察研究和调研工作, 同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也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提议。其中,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初中生的表达能力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目标。

1.培养初中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表达能力伴随着我们每一个时期的每一段生活旅程。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说, 都在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当今社会,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综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 人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职业招聘的过程当中, 必须要经过的一个环节就是应聘, 求职者表现出来的最直观的一种能力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具备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为求职者增加优势, 甚至会使求职者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 增强求职者的竞争力水平。

不仅如此, 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势还能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得到体现, 因为一个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具有领导性和积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 文化代代传承, 生生不息。语文则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 综合文化精华的独立的传统学科, 语文也是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与我们的联系和应用最多最紧密的学科。语文的基础在于学习与生活中不断的积累, 初中阶段就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黄金时期。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改善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赋予培养初中生的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中对于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和不足

2.1表达能力培养的教学力度不够

我国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我国各类学科的教学中扎根很深, 受到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刻影响,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初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水平, 提高学校更高的升学率, 就会造成语文教师过于注重初中生的成绩, 主要侧重于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初中是人的一生中最叛逆的时期, 而且初中生已经开始面临着更多的学科和各种各样的课业, 这样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状, 有可能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

2.2学生对表达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的高速运转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了, 各企业各行业各部门对于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是, 国家目前实施的各类教育政策以及高校对于学生的扩招政策却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综合实践型人才的需求。经笔者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传统教育体制和学校因素, 并且与学生自身也有着很大的联系。培养初中生具备一项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个人自身的沟通能力。

3.有效提高培养初中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3.1加强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视。初中对于初中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视是快速有效地提高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目前, 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教育政策, 政策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初中各学校也应该做到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力度, 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 并且加大监督力度, 保证语文表达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

3.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 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力量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教学过程中, 教学师资力量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地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甚至会制约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该强化培养及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综合能力, 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语文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

总之, 培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一项新的重要教学评价指标, 这样做不仅对于初中生语文学科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并且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乃至工作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教师应当予以重视。综

培养表达能力 篇2

[作者] 王志尚/孙静

[内容]

中高年级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可视为互相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阶段是借助对内容的理解,掌握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遵循叶圣陶先生“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的语文教育思想,在阅读过程第二阶段中抓住重点句段精心设计提问,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措施。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一、凭借对内容的理解设计提问

理解和掌握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的角度变了,提问的内容变了,提问的难度也就变了,因此,训练必须紧紧凭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进行。

如《穷人》一课中,渔夫听到妻子说邻居西蒙死去的消息后,作者凝聚笔墨对他进行了一段细腻的刻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你看怎么办?……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提问设计:

1.作者写了渔夫的哪些动作?

2.作者写出了渔夫表情上怎样的变化?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什么?

4.作者又借表现的内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几个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紧紧围绕渔夫这个典型人物,从“怎样写”的角度,引导学生的认识由分到总,由表面及本质,由内容到表达,由渔夫到作者。问题1、2,是分开和表面的认识;问题3, 总起来认识作者表现了渔夫具有怎样的个性品质;问题4, 最终认识作者赞颂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由个别段落领悟和掌握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运用语言文字的层次和方法: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再如《捞铁牛》一课,在第2 自然段里写了怀丙说的一句话:“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提问设计:

1.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说一说,在这句话里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2.读下面的句子,跟课文中的原句比一比,哪种写法好?

怀丙说:“让我来捞。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拔上来。”

(点拨:①“试试”与“捞”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课文中为什么这样写?②“送回来”与“拔上来”的意思一样吗?课文中的写法好在哪里?③课文中的写法表现了怀丙是怎样一个人?)

掌握遣词造句的方法是中年级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之一,而用词准确又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以上设计就人物的一句典型语言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几点:

第一,用词语写话,要与人物所处的场合结合准确;第二,用词语写话,要能准确地体现人物的身份特点;第三,用词语写话,要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在品质;第四,用词语写话,还要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寄予的思想感情。

二、凭借句子间的联系设计提问

一篇课文中句子间的联系,表现了课文内容的联系,也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有机衔接。

如《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前后几次出现,在课文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可设计以下提问:

1.“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都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写到的?

2.作者后两次重复这句话分别为了表现郝副营长的什么?

3.几次重复中,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上三个问题都是紧扣“怎样写”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辨清每次重复的作用中一步步领会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

再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在第3 自然段中描写周总理的几个句子构成了让伞包的生动场面,挑出其间4处动作描写, 可设计为以下几问:

1.找出描写周总理让伞包的句子读一读,用“△”标出写了他的哪些动作?

2.找一找作者又在这些动作的前面分别用了哪些词语,用“~~”画出来;再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

(启发举例:“站起来”前面用了“立刻”,“跨到”前面用了“几步”,引导体会句子的生动。)

3.读了这些句子后,你觉得周总理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提问,虽然有的设计照顾到中年级的特点侧重于运用词语的理解,有的设计从高年级的要求出发侧重于句、段联系的领悟,但是都针对同一个训练目标――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阅读过程的第二阶段。

三、凭借事物间的某种联系设计提问

有些课文中存在着有某种联系的几类事物,这种联系既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参照,又蕴含了行文的清晰脉络,还成为抒发思想感情的“生发点”。缘此设计提问,对于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表达是十分有益的。

如在《白杨》一课的结尾自然段里,仅仅两句话中便写到了爸爸、两个孩子、火车、风沙、高大的和小的白杨树,分析其中的联系可设计以下提问:

1.本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两句中都写到了白杨树,它与作者要赞颂的人物有什么关系?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在写白杨树的语句中表露出来的,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

再如《跳水》一课的第4自然段,突出写了孩子十分危险的处境,从该处境中交错复杂的多种关系着眼,可设计为以下提问:

1.作者在写孩子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时,抓住了哪些具体的联系?

(点拨:①猴子起了怎样的作用?②孩子是怎样想的?③与水手的大叫有没有关系?④十分危险的境地还与谁联系着?)

2.作者从这些具体的联系中分别写出了孩子怎样的危险?

3.在表现孩子处境危险上,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四、凭借布局谋篇的特点设计提问

每篇课文的组织结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按什么顺序叙述,在哪里插叙,在哪里议论,都凝结着谋划者的匠心。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恰恰是按照这样的组织结构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利用恰切的提问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课文组织结构的特点,对于语文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如《苦柚》一课中“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把100元还给伯父,提起空筐,飞快地消失在人流中”一段,立足整篇,可设计如下提问:

1.作者在此自然段中这样写小姑娘,对故事的继续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拨:①伯父怎样赞叹?②“我”留下了怎样的记忆?③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又变得怎样了?)

2.作者写出了卖苦柚的这一结局,目的在表现谁的什么?

3.作者用“说什么也不肯要”,“提起空筐”、“飞快地消失”这些词句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1是启发学生理解该自然段在整篇中的承上启下作用, 正因为这样一写才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使全篇臻于完美;问题2 是引导深化认识,小姑娘由诚实的说柚子味苦,到慷慨倾筐相送是高尚心灵的表现,这正是要学生再认识到的一层;问题3 是鉴赏品味作者把赞颂的情感凝聚在朴实的文字里的写作艺术。

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结尾处两个自然段,可针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计提问。

1.从“第二天早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一句里,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作者这样描写死后的小女孩又是为了什么?

3.作者在文章结束句的开头写道“谁也不知道”,特别强调了什么?

4.课文写了这样一个结尾,你觉得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点拨:①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诉说;②对黑暗社会的揭露;③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等。)

问题1、2、3, 都是根据具体的词句指导学生仔细体会作者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最后一个问题是鼓励学生统观全篇后见仁见智,说一说学习写作方面的收获。

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篇3

最近的研究表明,口语和书面语历史起源是同步的,但功能不一样,口语起源于呼喊,文字发轫于涂鸦。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儿童已有口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儿童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应该以学习书面语为主,同时提高口语交际的品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儿童学习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和自我交流。不明白这一点,就会人为加大口语和书面语发展的差距,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人们分析了很多原因,但很少有人从语言学习本身的角度思考过这一问题。笔者经常思考,为什么孩子天生就不怕说话,单单就怕作文呢?为什么三岁的小孩能基本上学会语言交际,而很多学生直到小学毕业也不会写一段连贯通顺的话呢?只要比较分析一下口语和书面语学习条件上的差异,就能发现作文学习的确比口语要难得。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呢?

(一)合理引导,剌激想象。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盘古开天地》时,我让学生观察盘古头顶天,脚蹬地的图画,想象盘古当时战天斗地的情形,而没有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展开想象。于是有同学想到了盘古要穿多大的衣服;有同学想到了盘古当时的想法:一定要把天地分开;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盘古睡在那里不吃不喝,他为什么还那么健壮。于是我说:“同学们,盘古开天地中也有许多故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所遇到的困难相似。”于是同学们惊“哦”一声,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了盘古只手空拳打败南疆欲神;一口气把前来阻止分分开天地的灵火神雀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再也不敢来捣乱;一脚踩死了引诱他的青蛙怪兽;还割下大腿上的肉喂快要锇死了的小狗,这些想象展现出盘古战天斗地的勇气和谁与争锋的英勇气概。

(二)创造机会、多让学生想象。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机会就让学生想像,只有在学生经常想像的环境下,一但让学生展开想象,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一想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孩子们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它一些书上没有的画面;比如:青蛙呱呱的叫着,蛇懒洋洋地爬着,黑熊在春天跑步,东北虎在森林中咆哮;人们在秋天采摘着山葡萄、木耳;挖参的人群在深山中寻找着宝贵的人参。小朋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等一些天真烂漫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渲染,让小读者更加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由此可见;想象也能让没有课件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语文课堂;能让孩子们更好地展现自己心灵深处的图画,只要我们去发掘、去引导,就能让课堂变成一个快乐的海洋。

二、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一)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利用教材训练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刚入学的儿童,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规范。因此,在学生刚入学学习拼音时,就要开始进行说话训练,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逐步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如:在教学四声音节时,学习ye的四声:ye子,海南岛有椰子树。ye爷,爷爷在家里给我讲故事。ye猪,森林里有许多野猪。树ye,秋天到了,树叶变黄了,一片一片往下落。学生可以根据四声,组不同的词,造不同的句子。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又便于理解字义,并练习运用。既掌握了“ye”的四声,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而不是单纯地学拼音。

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最掌用的方法就是扩词、造句。此外,让学生自己说说你如何记住这个字或说说某类字的构字规律,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如在教学形声字“蜂,峰,锋”时,先让学生懂得声旁帮助记字义,形旁帮助辨字形,再让学生说出这个字如何写,如何记,如何造句,学生通过分析,知道“蜂”是虫字旁,它与昆虫有关,组词“蜜蜂”,造句:蜜蜂会采蜜;知道“峰”是山字旁,与山有关,组词“山峰”,造句:高高的山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像猴子在观海;知道“锋”是金字旁,与金属有关,组词:锋利,造句:猎狗有一嘴锋利的牙齿。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生字,把知识掌握得更灵活,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交际,主要是教师通过描述课文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课本,课文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这三者的交际。如《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既是一则充满童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篇进行口语交际的好教材。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看吧。”这段话留给了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根据这段话设计相关训练,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内容作适当延伸。比如,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小鸟飞走以后,青蛙有没有跳出来呢?如果跳出来的话,它会看到些什么呢?又会说些什么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孩子心底流露,真令人欣喜。低年级学生以想象见长,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让他们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二)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乐于说

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创设交际的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4

一、明确英语书面表达的性质、要求及NMET中的评分标准, 克服畏难情绪, 增强学生“写”的信心。无论是教学大纲, 还是NMET试题, 对于高中学生“写”的能力要求都是非常歉意的, 贴近学生实际的。NMET试题中的书面表达不同于“英语作文”, 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篇序小短文, 甚至可以说只是几个句子。因为它只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情景和要求写一篇100——12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与语文测试中的“命题作文”截然不同。它无需考生自行立意, 布局谋篇, 构思发挥。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书面表达训练之前, 一定要先让其明确其概念、性质及要求, 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另外, 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NMET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 亦有益于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由词——句——段落——短文, 对学生进行多层面书面表达训练。对于句子层面的写作训练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1.组词造句。从课文中选出常用的词、短文和有代表性的句型, 让学生进行词汇替换、句型转换、连词成句等练习, 以便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句型。句子基础是关键。句子是段落篇章的基本构成单位, 句子是否正确是文章是否通顺的重要前提。虽然在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中非常注重要点是否齐全, 但如果所有的要点仅仅只以单词或短语的形式出现, 谁能说这是一篇文章呢?更别提是好文章了。所以, 句子的训练也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我常使用训练句子的主要方法是:确保学生掌握五个基本句型。基本句型是所有句子是否正确的参照标准, 因此, 熟练并确保能运用五个基本句型, 是成文的首要条件。而在这五个基本句型中起关键作用的, 乃是动词。所以还必须同时要求学生熟记掌握动词的用法, 以此判断句子是否正确;合并、改写句子从课文中选出一些简单句, 将其重新组合为并列句、复合句等。

2.句子翻译训练。这是卓有成效的训练手段。它最能训练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也最能体现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 不仅难以用英语进行思维, 就是应用所学的短语与句子结构也没形成习惯, 因而只是依据汉语思维把一些英语单词拼凑起来, 写出的句子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致使学与用脱节。在训练堆砌句子汉译英时, 句子一般选择当堂将复习的、或前面几节课已复习过的短语与句型, 这样循环反复, 加深学生的记忆。句子不必太难, 而是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让学生译句子时, 一般要求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熟悉的各种词汇、短语或句型。词汇、短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材料, 句型是英语句子的框架。句型选用得当, 就从总体上保证了句子结构的正确。根据意义表达的需要, 选用恰当的词组、短语组织成句。这种做法简便、准确, 语言地道, 不会陷入硬凑汉式英语的困境。同时, 在做汉译英练习时, 尽可能鼓励学生多动脑子, 一句多译, 以巩固和拓宽所学的句子结构, 使学生培养成运用英语句型的习惯, 在做书面表达题时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了

3.英汉句子互译, 从课文中选出经典的句子结构, 让学生做英译汉、汉译英练习。通过对比, 加深其对英语句子结构的理解, 掌握构造英语句子的规律。在短文层面的写作训练中,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课文内到课文外, 先机械后灵活, 由改写 (Rewriting) 和缩写入手, 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如:高一或高二阶段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某些对话或课文进行改写或缩写, 利用课文中原有的语言材料, 吸收课文中地道的英语, 培养概括能力及综合表达能力。

4.广泛阅读, 加强语感。大量阅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 它还可以加强英语语感, 对英语写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才能真正找到学英语的感觉,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如英文报纸、杂志、科普文章。英文简写小说、散文、小品文等。在阅读时, 可以留心那些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词组以及句型, 时间允许的话, 可以将它们记下来, 注意这些词的搭配可以进行归纳整理, 如, 在阅读中发现学和experiment一起使用的动词很多, 就可以先将experiment记下来, 然后记下可以和它搭配的动词或短语动词, 如:make, carry out, conduct等。如果以后再发现其他与之搭配的词, 如perform, 可以将perform再加进去, 这种积累有助于在写作中正确运用。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英语书面表达训练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训练。人们常有一种误解, 认为写作纯属一种个人行为, 只要多写就可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所以, 有些老师在处理书面表达训练这一环节时, 通常只是布置学生课后去写, 或者两周一篇, 或者一周一篇。教师的任务就是批改, 纠正学生练习中所犯的各类语法错误或表达错误, 或者只是简单地给个分数了事。事实上, 学生能否写出正确的、符合要求的短文, 与教师的启发引导有很大关系。

1.方法引导, 较为科学的书面表达方法应该是“审题—写提纲—行文—检查”。首先仔细阅读写作要求及提示, 确定其体裁、格式及人物, 确定写作文的时间主线—时态;然后列出内容要点, 将材料分主次, 确保无遗漏;用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词句写作, 多用简单句、短句、和主动句;最后通读全文, 重点检查时态、语态、名词单复数、语序、主谓搭配等语言表达容易出粗的地方。

2.课堂讨论, 平时训练, 学生动笔之前可以围绕命题展开讨论, 启发思维, 理清思路。讨论的内容则应该由审题入手, 确立文章的体裁、格式, 列出内容要点以及可以用于表达的词、词组、句型及文章的时间主线等。

3.命题限时写作训练。在对学生进行短文写作训练时, 我提供各种文体的范文, 讲明各种文体的要求。如日记的格式、信函的起首与结尾, 口头通知和笔头通知的不同要求, 便条、致辞、看图作文等, 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1) 认真审题, 确定体裁格式和写作要点。现在的书面表达题相对以前单一的提纲式、图表式和图画式而言, 似乎更呈现出一种综合性的趋势, 逐渐朝着与母语 (汉语) 写作一样的要求发展, 所以更值得注意。 (2) 紧扣要点, 组织语言。对于一般学生要求不宜过高, 指导他们写句子时宜短不宜长, 句型宜简不宜繁, 尽量选用自己有把握的方式组织语言来表达, 千万不要为追求文采犯不必要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 组织好语言。 (3) 精攻首尾, 连句成文。在没有严格要求题目的书面表达题中, 短文的首尾句即是文眼, 应给予足够重视。而能否在适当的地方加上表先后、因果、转折、递进等连词或副词, 使短文通顺、层次分明, 则是决定短文档次的重要指标。经过这样的训练与讲解, 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看到难表达的句子, 就会动脑筋去理解句子, 运用所学过的句型和词语。

4.评价

讲评, 就应该让学生得到反馈信息, 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习作, 明辨优劣, 并找出保持优点或改正缺点的措施。书面表达评讲课可采用这种方法:选几篇不同层次的作文, 可以采取自改、互改、批改等多种形式。一方面, 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和同学作文的阅读—分析—评价以及修改,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后, 可以通过全班性的讲评, 指出共同错误;亦可以通过课后个别学生当面批改, 指出各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改作文、打分, 并说出为什么给这个分数。文章写得如何、错误何在等等。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更主要是让学生在自评或评同桌同学的作文时更清楚明白错在哪里, 为什么会错, 怎样写才是好文章, 以后自己在完成书面表达题时更认真、更完整。

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5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是人们用来交流感情,表达思想,以达到互相了解的交际工具。人们在劳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语言。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和幼儿思维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幼儿一般用语言进行思维,同时也运用语言把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一般来讲思维混乱的幼儿,语言表达也缺少条理性;思维能力强的幼儿,语言表达则顺畅自然。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一生的发展。可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幼儿的语言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与成人或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平时我们不难发现幼儿能听懂的话比能讲出的话多,也就是说幼儿的内部语言相对发达,而在用口头语言表达时会遇到一些障碍,常表现在言不达意、语不流利、词序颠倒、单字表意等。

我们有必要提出幼儿园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幼儿语言。

幼儿园的课程是比较全面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言课的教学中,我们常教给幼儿儿歌、儿童诗、故事等。儿童诗比较压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儿对朗诵诗歌兴趣盎然,教师就应该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教会他们朗诵诗歌。如果诗歌的句型、内容都较简单,较易让幼儿接受,我们也可尝试让幼儿按照同样的句型创编诗歌。比如有一首诗歌《长大了做什么》,这节语言课是大班下学期的内容,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讲,这首诗歌无论是在句型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较浅易,幼儿很快就能学会。这时教师就可尝试让幼儿按照这样的句型“长牙长,长得高来长得壮,长大了,去把XX当,……”创编诗歌,把自己长大想干什么创编进去,让幼儿自己来讲,既训练语言,又让幼儿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收到一举两得的功效。另外,幼儿喜欢听故事,教师在讲故事时应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加上形象、生动的体态语吸引幼儿,帮助幼儿记忆,激起幼儿复述故事的欲望,在幼儿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增加语汇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计算课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注意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幼儿的智力发展便是多方面的。有一位教师在上“7的第三组加减”时是这样设计的:整节课以进“聪明屋”去玩为兴趣激发点,条件是要想进去玩,就得完成一些题目。学习7的第三组加减,让幼儿根据“3、4、7”三个数字编应用题,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列出算式,充分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培

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然后又让幼儿到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作业,并说出自己编的应用题,列出的算式,这样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在游戏中训练幼儿语言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一种娱乐活动,它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深受幼儿的喜爱。

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幼儿语言的训练。比如幼儿在玩“娃娃家”、“医院”等游戏时,要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活动,这时教师要为游戏创设条件,参加幼儿的游戏,不能直接指导,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去影响幼儿,将自己的意图自然地转变为幼儿的愿望和动机。曾经有一个平时不太爱讲话的幼儿在玩“娃娃家”时,独自一人坐在一旁面无表情地抱着个娃娃,这时一位教师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哎呀,你怎么不高兴啊,是不是你的宝宝病了?”听了这句话,幼儿顿时觉悟过来,完全进入了角色,说“我的宝宝这几天受凉了,总是哭闹。”她用手抚摸娃娃的头,“啊呀,她发烧了,快给他看看吧!”这样的事例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呢?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无意的一句话,起到了如此大的作用。试想,如果这位教师有意识地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扮演成一位医生,是不是会起到更佳的效果呢?

在游戏中还可以让幼儿相互评价,在游戏过后可以让幼儿

来谈谈游戏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及时捕捉幼儿在讲述时用得好的词汇,并让全体幼儿来学习,理解词义,以达到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话,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设想情境中训练幼儿语言

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要让幼儿有话说,想说话,说好话,创设情境是方法之一。比如:“如果有个机器人,你想让它干什么?”“爸爸妈妈下班了,我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你一个人在家,家里来了客人怎么办?”等等,这样的设想情境既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有又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进行幼儿品德教育,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有时还可以设想一些情境让幼儿表演,让幼儿在表演中体会情境下的语言表达技巧。例如可以这样对幼儿说:“今天老师来幼儿园的路上遇到了一件事,有三个小朋友一起踢足球,他们不小心把足球踢到一位老奶奶家的窗户上,把玻璃打碎了,……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小朋友,你会怎样做呢?”提出类似的一些设想,让孩子去讨论,孩子们会去思考,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相信每个幼儿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在课外要求中训练幼儿语言

在幼儿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离开了幼儿园,教师也不应忽视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幼儿离开幼儿园,又如何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提出课外要求是方法之一。例如,外出参观,教师就可以布置幼儿回家后把参观的内容以及参观后的感想告诉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把自己说的话记录下来,第二天带到幼儿园。另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幼儿回家复述上课时讲的故事,和家长谈谈幼儿园发生的趣事等,经常布置幼儿类似的任务,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6

为此,我在如何帮助幼儿丰富词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将口语语言词汇逐步向书面语言过渡,为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奠定基础等方面做了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抓住一日生活中一切有力契机,帮助幼儿丰富词汇,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1. 运用词语“扩散法”丰富幼儿的词汇,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说话能力。首先,运用语言词汇来发展幼儿的口语。根据幼儿使用动词频率高于名词的特点。经常在主题活动中找与本次活动关系密切的动词为扩散点,鼓励幼儿说与这个词有关的新词。如在主题活动《多样的信息传递》中的一个故事《鸡毛信》,以“送”为扩散点,引导幼儿说与“送”有关的词,要求幼儿再用这些新词为扩散点说一句话。如“我给妈妈送饭可高兴了”。不但提高了幼儿说话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心。

2. 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词语练习。一天早上班级进行桌面活动时,我突然听到一个声音:“今天好险啊”。于是,我便利用这个话题与孩子们展开了讨论: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摔倒?小朋友们你说一句,他说一句,不一会儿就说出了许多个词,如雪多、路滑等等。随即,我就把这些词贴到语言墙上,供幼儿相互交流,向幼儿介绍这场大雪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的不便。

3. 幼儿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眼观和感知上,还要利用触觉和听觉。在游戏区里,老师摆上多种玩具,请一名幼儿蒙住眼睛到活动区摸玩具。摸到一种东西时说,“小朋友,我摸到的是XX。”全体幼儿就一起鼓掌说:“对对对,你真棒!”摸到东西的小朋友就可以回去;如果说得不对,就说:“好朋友,请告诉我,我摸到的是什么”?这样通过摸感知了词,也激发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对话能力。

二、探索多种方式、方法,促进幼儿口语向书面语过渡

幼儿大脑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具备较好的口语能力,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将其向书面语言过渡,即认字,同时又能提高口语能力,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及创造精神。

幼儿园阅读的基础是认字,幼儿认字主要对字形的再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1. 字大、清楚。字体比较大,从背景中清楚地突出,幼儿容易辨认。在教学中我就将幼儿操作材料中的每一课的题目,作为认字的基础字。在游戏活动时,组织幼儿辨认题目中的字。

2. 幼儿在口语中已经掌握很多语言词汇,并建立了语言和语义的联系。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教儿歌时,要求幼儿心、手、口一致,即“指读”认字法。幼儿在感知字形时多次由语言的伴随,很容易建立起,字形与字意的联系。

3.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幼儿较容易掌握。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使用“提放法”教幼儿认字。就是把生活中常常出现而且与本次活动关系紧密相关的字提出来,让幼儿在复述本次活动内容时随之认字;在认字的过程中,促进了对活动内容的理解,二者互为促进,进一步提高了认字能力。

4. 幼儿对结构简单的字形容易掌握。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笔划添加法”即“母子认字法”鼓励幼儿大胆在原有字(字“母”)上添加一、二笔,变成一个新的字(字“子”),在在语言区准备许多结构简单的字;一、二、十、木等供幼儿选择。如“日”字:

这个过程中,“日”是母字;白、旦、电、申是子字。幼儿从选择母字,到添加笔划变成一个新字的过程,就是将大脑中字的表象产生一个分析、重组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思考,培养创造性能力,促进幼儿将口语中储存的表象,过渡到字形再认,形成学的字形。幼儿当通过添加笔划,变成一个新的字时,心中喜不自禁,总是要向老师炫耀一番,这就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笔划添加的过程,就是将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过程。

培养表达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 篇7

一、营造环境, 让学生“想表达”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蹲下身子看孩子”,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样才能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唤醒沉睡的创造潜能, 开启幽闭的心理智能, 进而培养敢表达、想表达的勇气和信心。

一是强化表达需要。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 潜移默化地提示学生, 表达是生活的需要, 生命的需要, 并且要不断强化这种需要。课余时间, 经常讲一些像“高尔基写《老橡树之歌》”“法拉第写《电学实验研究》”等表达方面的故事, 在思想意识里播下表达的种子;课堂上, 多讲“如果你来表达, 你会怎么说”“你可以这样表达吗”“想想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吗”“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等提示语言, 在现实当中激发表达需要。

二是感受表达魅力。激发学生表达愿望的一个更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表达的意义, 表达的美。比如, 我在一次下雨之后, 让学生以《雨后》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前我领学生观察校园雪松, 有的学生说像哨兵, 有的学生说像宝塔。我说:“再看宝塔上缀满了什么?”“雨滴”“珍珠”……最后, 让学生把发言扩充开来表达, 出现了诸如“校园里一株株青翠的雪松, 挂着一身亮闪闪的雨珠, 真是一座座珍珠塔”等很多优美的句子, 这样学生就从实践中感受到了表达的魅力。

三是营造表达氛围。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表达交流的温床。教师和学生都要尊重和关注他人, 学会倾听, 乐于倾听, 包括一些“异样”的声音。如朗读时结结巴巴、答题时错误百出、议论时词不达意, 甚至文不对题、标新立异, 都要做到不嘲笑, 不挖苦, 大家予以及时的提示和善意的帮助, 让课堂里听不到呵斥, 看不到僵局和苦恼的阴影, 这样才能鼓励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

二、激活话题, 让学生“能表达”

词典中对表达的定义有这样的描述:“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 以物、事、情、理为内容……”根据这一描述, 我们可以从物、事、情、理入手, 激活表达话题, 让学生有的表达, 能够表达。

一是描“物”。这是表达的最原始内容, 也是学习表达最初级的方法, 就如同我们指着一棵树问刚学讲话的儿童“这是什么”。当然, 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表达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物”的呈现要更加立体、多元。

二是说“事”。说事相对描物, 需要想象等心理过程, 是训练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在教学低年级时, 经常利用幻灯片制作一个或几个动物图片或场景, 创设一个故事的开头, 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编童话故事。或者事先做好录音, 叙述一个故事的结尾, 让学生想象故事的前一部分。在这样的情景之下, 学生的表达欲望很高, 表达效果自然也会很好。当然, 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 特别要关注开口难的学生, 同时还要鼓励创新, 尽量不人云亦云。

三是抒“情”。情感最能打动学生心灵, 也最能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比如, 我在教学《月光启蒙》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 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 自然而然地抒发感情。

四是论“理”。说理议论是表达的较高层次, 是一个人思维缜密性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很多课文寓“理”于形象之中、行文之间。如学习完《海伦·凯勒》后, 让学生写读后感。通过课文中的例子, 引导他们小中见大, 通过活生生的画面, 具体的事物, 得出深刻的道理, 重大的主题, 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从而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教给方法, 让学生“会表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生要学会表达的有关技能, 说话要说普通话, 力求发言准确, 吐字清晰, 运用恰当的语调, 注意句子停顿, 控制说话速度, 使表达的语调、语脉、语流、语速等自然合度, 大方得体。实现这些要求, 我们应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内容上要加强储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脑中“空空如也”, 又何来口中的“滔滔不绝”, 笔下的“洋洋洒洒”呢?所以, 要抓积累、强储备, 让更多的优美词句、经典语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为优美表达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形式上要合乎规范。要想让表达思路清晰严密, 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就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实践中, 我经常教给学生一定的说话方式, 如“我读了……我觉得……我想到了……我感到……”有了一定的范式, 学生不仅有话可说, 而且不至于离题万里, 让人听了云里雾里。

三是技巧上要清楚展现。流利的讲话、工整的书写会为表达送上“附加分”。说话, 要求学生说普通话, 声音宏亮, 口齿清楚, 正确地发音吐字, 语气连贯, 表达清楚;写话, 要求学生字迹工整、规范、漂亮, 并且有一定速度, 能够做到“我手写我想”。

四、提升素养, 让学生“善表达”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语言的感受, 以及想用语言去表达内心世界最细腻的活动的愿望, 是真正人的文明素养的重要源泉之一。”表达不仅是语文素养, 更应该是一个人的全面素养、综合素养的体现。因此, 我们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认识境界, 让他们都能“善表达”, 表达出美的东西。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美丽的眼睛去看生活的美, 看世界的美, 再把美表达出来, 这样的表达才能得到认可、才能有生命。但是, 我们的学生可能不懂美。美就如阅读, 一篇文章能让我们由衷地喜欢, 它让我们身心愉悦, 觉得心灵受到感染和净化, 觉得自己因这些作品而变得格调高雅。这就是美, 这种美从何而来?可能是诗化的主题, 干净而美化的文字, 可能是不同流俗的精神境界, 也可能是一道风景……所以, 教师要借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 让他们心灵美、捕捉美、表达美, 做一个“善表达”的人。

谈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 小学阶段是口头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范文, 营造氛围, 灵活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全程参与口语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活泼外向的同学乐于表现, 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却不愿参与的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励他们, 使内向、胆小的同学也敢说、想说、乐说, 树立信心。

1.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 我常用学生感兴趣的导语,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教学《荔枝》一文, 我提出“课文以荔枝为题是不是主要写荔枝”的问题, 通过该问题激活学生的说话欲望。

2. 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证明, 人类的发明创造都来源于想象, 学生口头能力的培养也应为他们创设想象的情境, 让他们驰骋想象, 发展思维。如学完《会摇尾巴的狼》后, 让学生展开想象:老山羊走了以后, 狼会怎样?如果老山羊救起了狼, 结果又会是怎样?这样, 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内化以及情感的升华。

3. 做导游。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介绍知识的, 教到这样的课文, 就让学生当导游, 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后, 让学生当导游, 向“游客”介绍位于广东省新会市的小鸟天堂, “游客”可以向导游提出一些疑问。

4. 激发争论。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争辩, 能使学生在辩论中长知识, 明道理, 学生的思维活了, 课堂也活了,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如《鸟的天堂》一文中, 作者写到第一次看到“鸟的天堂”时, 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我让学生分正反两方去争辩:作者到底有没有听到鸟扑翅的声音。这样, 为学生提供一个辩论话题, 让他们“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二、联系实际, 营造氛围

1. 联系生活小事。

从生活小事中创设出一个和谐的氛围,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在刚结束的“育苗杯”数学竞赛中, 本班的小彩同学获得了县一等奖, 在小彩上台领奖时, 课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有意引导学生:“看到小彩取得这样的成绩, 你们想说什么?”小手举起来了:“小彩你的学习成绩这么好, 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经验吧!”“愿你更上一层楼。”“小彩我要向你学习, 你是我们的榜样。”……听着孩子们一句句肺腑之言, 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2. 联系绘画机会。

课文中有不少文章都写得绘声绘色, 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照文字所蕴含的内在意义把它变成画面, 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 讲到“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怎样向上爬”时, 老师读文, 学生用笔勾画,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画的画来说话。

3. 联系读书感悟。

阅读教学中, “读”是首要的。熟读课文是练眼、练口、练脑、练耳的过程, 是理解和感悟的桥梁。在教《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要是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 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药品, 会给人类带来哪些严重的威胁,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三、围绕教材, 创造机会

在教材编排中, 有不少课文有对话练习, 有的课后安排说话内容。因此, 在每一节语文课中, 我都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 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 利用课后题训练。

根据课后要求,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影子》一课的课后要求是:“说说在你座位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都是谁?”可以让学生直接回答自己座位前后左右各是谁, 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又如《向命运挑战》一文中, 结合课文提出问题:“假设你与霍金在网上聊天, 你向他提出什么问题?”老师扮霍金给学生们创设情境, 让他们随时发问。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训练了学生口头问话的能力。

2. 仿照词句训练。

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句式都很有训练价值, 让学生模仿句式说话, 效果也很好。如《我们家的猫》这课, 让学生了解了猫的性格古怪的特点后, 让学生用“既……又……既……又……”说说猫的古怪, 然后练习用“既……又……既……又……”说话。

3. 看着板书训练。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缩影。教师板书的都是重点词句, 在适当时候, 可运用板书的词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鸟的天堂》一文, 学完课文写“树”和“鸟”的部分, 分别让学生用板书中的一些词语和自己的话来说出树和鸟的特点, 效果很好。

4. 扮演角色训练。

口头表达往往表现在对话之中, 能完成对话则已达到训练口语表达的目的。如《陶罐和铁罐》一文中, 我根据教材内容, 安排学生扮演角色, 使学生在对话中不但掌握了课文, 也以特定的身份进行了口语训练。《狼和小羊》一课, 文中狼、小羊的性格对比鲜明, 我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表演中, 学生把狼的凶残、狡猾、咄咄逼人以及小羊的善良、温顺、无可奈何演得惟妙惟肖, 令人拍案叫绝。这样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 陶冶了学生情操, 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初探 篇9

一、直观、形象地建立概念, 是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重要前提

初中数学里的一些概念, 在小学已学过, 但当时学得比较分散, 现在却要系统学习, 使学生进一步得到比较深的认识.实践证明, 正确理解概念是提高数学语言表达的基础, 是学好图形性质及推理论证的依据.如果概念不清, 思维必然混乱, 会导致数学学习中出现各种错误.例如, 学生在小学里学过的仅仅是有理数中的一部分:0和正有理数, 而且0是最小的数, 表示“没有”.到了初中, 学生学习数的范围在扩大.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负数, 我运用温度计引导:0℃是“最低温度”吗?是“没有”温度吗?如何表示比0℃还低的温度呢?从而引入负数, 形象而自然, 学生易于理解和表达.之后, 借助数轴, 引导学生正确找出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 会由数轴上的点的位置确定对应的数, 帮助学生解决与有理数有关的问题, 以此提高学生表述有理数及其分类的正确率, 为后续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打好基础.

二、对比图形, 增强学生数学文字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数学教学离不开图形, 图形是思维的对象.初中学生普遍识图能力较弱, 缺乏借助几何直观的抽象思维.必须加强识图的训练,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归纳图形的能力.在讲授“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时, 常规教学是把图形确定地画在黑板上讲授, 由于受观察和日常习惯用语的影响, 总有部分学生说成是点在直线“内” (或“里”) , 多次纠正还难以正确表述.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 点P在直线L两侧时, 直线L不经过点P, 即说成“点P在直线L外”;课件显示移动点P, 使点P落在直线L上, 这时直线L经过点P, 即说成“点P在直线L上”, 强调学生这里不能表述错.有一位学生看着课件脱口而出:“老师, 点在直线上就像一个小人走在钢丝上嘛.”学生们都笑了.

三、让学生动手实验, 在活动中提高将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的能力

“数学这门科学, 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观察和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图形教学, 只有通过实验观察、制作、测量、拆拼等活动, 学生才能获得有关图形特征的深刻印象.例如, 在学习角平分线性质定理时, 首先让学生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出示课件, 让∠AOB的边OB与OA重合, 引导学生观察得到∠BOC=∠COA;并让学生动手用量角器度量验证, 先让学生尝试表述, 然后师生共同把“射线OC是∠AOB的平分线”翻译成符号语言:∠BOC=∠COA;∠AOB=2∠AOC=2∠COB;∠AOC=∠COB=1/2∠AOB.接着, 对于OC是∠AOB的平分线, 点P是射线OC上的任意一点, 引导学生操作测量:取点P的三个不同的位置, 分别过点P作PD⊥OA, PE⊥OB, 点D、E为垂足, 测量PD、PE的长, 将三次数据填入表格, 观察测量结果, 猜想线段PD与PE的大小关系, 写出结论.从而得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这种让学生参与认识的过程, 在动态演示中练习语言的表述, 在操作中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重视发展学生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互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篇10

学生语言文学表达能力并非一日之功, 而在于日积月累。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吸取新词、新句式、优美精彩片段;从课外读物和传播媒体中获取知识增加新鲜词汇, 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 就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 增强语感积淀, 同时在脑海中积累丰富而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一篇好的作品, 它的语言、谋篇布局、过渡衔接、表情达意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写作是倾吐, 阅读是吸收, 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在阅读中积累的重要性。

量的积累也必定会产生质的飞跃, 学生不仅表达能力提高了, 而且给学习语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习作能力也相应会大大提高。学生在学会积累之初, 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 对每天积累的词语和精彩段落分门别类整理, 用积累的词句说话, 仿写积累的精彩段落。照这样积累下去, 长此以往, 收获是不可估量的。

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钥匙, 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同步协调发展。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相信, 在正确的引导下, 学生一定能学会在积累中创造, 在创造中积累。丰富了学生语言的仓库, 为学生畅所欲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造“说”话氛围, 激发“说”话的兴趣

我们往往会见到这样的现象, 课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谈话, 由于没有什么过多的限制, 学生的心理上不存在什么负担, 说的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所以思维很活跃, 说起话来流畅、自然, 甚至“眉飞色舞”。但在课堂上要么不敢, 要么说不多, 说的时候结结巴巴、吞吞吐吐, 说的效果总是不理想。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教师也应在自身找一找原因。学生愿意这样说吗?学生想说这些内容吗?我们考虑的并不多。试问学生的站姿、语气声音, 用词等都有太多的规定, 总想一蹴而就, 达到理想化的目的。因此, 学生视“说”为虎, 不敢说, 最终导致不想说。

教师的情感从语句、语调、声音、体态中反映出来。教师从学生需要出发, 为其创设良好的氛围, 宽松的环境。结合音乐激发想象;来个表演, 引起趣味, 在笑后思考, 给个话题, 引起争论、辨析、明理。想尽办法为学生愿说、敢说创造条件, 既而会说善说提供一切服务。

宽松和谐的氛围, 能消除学生精神压力, 解除学生心理负担, 能使学生产生动力,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畅所欲言。只要启发得当, 学生在“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基础上是完全可能“有话能说”、“有话会说”的。

三、启发想象, 扩展“说”的空间

乌申斯基指出:“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 它扎根于思想之中, 并且从思想上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只有切实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有效拓宽了思路, 打开了思维的闸门, 语言随思维“滚滚而来”, 思维越活跃, 言路越开阔。

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最主要的是凭借课本本身。所以启发学生想象最主要的依据也只能是语言文学。儿歌, 大部分写得浅显易懂, 生动有趣, 切合实际。小学生最喜欢读、喜欢学。是启发学生想象, 进行说话训练的最好教材。必须牢牢抓住认真对待。例如学习《哪里来》一课时, 可启发学生思考:鱼儿、鸟儿、鸡、豆豆为什么分别说太阳是从海上钻出来、山后爬出来、天天喊出来、用笔画出来的呢?他们在这样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语气可能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模仿他们的语气, 说一说太阳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则会兴趣倍增、认真思考、积极参考, 说的效果一定很好。

发展想象,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引导想象说话;进行想象作文游戏, 听音乐, 发展想象, 音乐本身是塑造形象的, 并且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 因此学生可以把感受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启发学生的想象方法还有很多, 在语文教学中, 利用多种形式, 激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 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文题目, 引导学生去想象将越来越宽阔。

四、注重“说”后评价, 提升“说”的质量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 恰当、到位的评价能起到画龙点睛、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何评价才能使然?创设轻松、和谐、平等、公正的民主评议氛围, 既可让表达者得到大家的关爱, 帮助和鼓励, 又可让表达者展现自己些许的成功, 受到鼓舞, 增强信心。

教师不要轻易下断语, 而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 即使真的话语有问题, 也应以学术探讨商量的语气讨论:这样说可以吗?比较一下还可用别的话语表达吗?看看可不可以这样说?同一问题, 有多种看法是正常的, 为什么不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 有超乎寻常的想法呢?

评价方式要多样, 充分让学生去体验感受, 揣摩口吻, 欣赏辨析从而学会倾听, 学会沟通, 学会互助, 学会分享, 可以老师评和学生评, 也可以互相评和自我评。真正使评价的过程变为教育的过程, 反思的过程, 激励的过程。

总之, 训练学生较高的说话水平, 最主要是教师肯定每一点的成绩, 坚持对学生进行有序扎实的训练, 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说即口语表达能力, 说话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 而较高的口语表达水平, 唯有经过不断训练, 才能达到。冰冻三尺, 非一日寒。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说话能力, 使学生乐于说, 善于说, 真正做到能说会道。那么, 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呢?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研究

参考文献

[1]朱玉芳.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安徽教育, 2011 (05) .

[2]许友良.让学生“能说会道”——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 (教师适用) , 2011 (05) .

如何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11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对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

一、创造机会,表达数学语言

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讲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讲,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通过让学生说理的表述,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情况,而且可以检验学生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准确。

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教师必须做评价,必须抓住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课堂提问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学生是十分关注的,努力做好这一工作,无疑会让学生产生求知的兴奋与成功的喜悦。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的同学,要给予更多的热心和鼓励,逐步使他们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加强阅读,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真正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对错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三、教师示范,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一节数学课,教材往往只需两三页纸,若照本宣科,只需几分钟,而要将这点素材转化为四十五分钟的教学内容,就需要好几倍的语言来充实。从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发生、问题情境的创设,师生感情的交流,育人氛围的营造,教学的设计、回顾、小结,无不显示作为数学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的功底。

四、合作交流,强化数学语言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有意义的、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同学的想法。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

总之,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观察过程、操作过程、算理和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既可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何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篇12

关键词:口语表达,儿歌教学,家园配合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是人们沟通思想的桥梁。幼儿的学习、生活、游戏都必须借助语言来完成。为了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对幼儿说的话必须是清晰易懂、精确连贯的和规范的,为了使幼儿掌握更多的口语词汇,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及课外活动,这样可以为幼儿提供“演讲的舞台”,也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儿歌教学全面培养幼儿口语能力

儿歌是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是专为幼儿创作的,其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语言符合幼儿的朗诵特点,形象生动,富有童趣,朗朗上口,易于幼儿理解。儿歌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它可以锻炼幼儿的记忆力,扩大幼儿的知识面,还能使幼儿很好地体会儿歌所带来的语言节奏。

三、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要使幼儿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人自然地交往,就必须让幼儿掌握一定的词汇和一定的听、说技能,因此帮助幼儿积累日常生活经验,使幼儿知道说什么、如何说就显得很重要。为此,我们可以设计贴近幼儿生活内容的语言游戏活动。如集体游戏“打电话”,此类游戏活动不仅再现和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还使幼儿体验到了其他的情感,使口语表达更具感染力和丰富性,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自信。

四、注重日常谈话,加强个别指导

由于幼儿的性格各不相同,对沉默寡言的幼儿,教师应把他们安置在自己的周围,用和蔼的态度,多和他们说话。这样,这种性格的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后,渐渐地就会对周围的环境、教师、同伴产生兴趣,也就会有想说话的冲动。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幼儿的说话兴趣。

五、家园共同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习惯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他的言语直接受家长的影响和暗示,因此,家长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应注重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争取家园共同配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新疆天业发电厂下一篇:差异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