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2024-09-23

多管齐下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共13篇)

多管齐下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篇1

多管齐下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来源于语言教学活动,关键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对话。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它要求幼儿多听、多说、多练习。怎样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语言交往能力?怎样利于口语发展内容,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从而获得最佳的发展效果?笔者以为,小班幼儿语言的开掘、发展、提高,应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更多地给予语言实践,这是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必要条件。小班语言教育活动的成功指导,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交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尝试。

一、创设环境,激起幼儿口头表达欲望

《纲要》中明确要求:“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就是教育,创设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游戏交往中得到进一步锻炼。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环境的不适应,有的胆怯,有的哭闹,有的甚至整天一言不发,这种情绪阻碍了语言的发展。因此,提供说话的机会和话题,使幼儿敢讲话、爱讲话、多讲话,才能在说话的过程中,进行培养和练习。当幼儿有了说的愿望时,就要为他们创造说的条件,让幼儿自由交谈,这样老师就不要去阻止他们去“说”,我们还可并有意识安排几个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做游戏,幼儿有个体差异,教师就可酌情安排一些性格互补的幼儿,比如平日里爱说、爱表现的幼儿与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可以结合一组,让他们在彼此协商、共同游戏中学习和发展语言。同时,在与幼儿进行交谈时,作为老师我们还要注意表现出对幼儿所谈问题的极大兴趣,这样就感染了幼儿,使幼儿感到语言交往是一大乐事,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游戏,引发幼儿口头表达兴趣

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小鸟飞,小兔跳,小鸭游等动作,教师可引导幼儿说:“小白兔蹦蹦跳”“小鸟在天空中飞来飞去”“小鸭在水里游来游去”„„。在户外游戏时,教师可请幼儿观察幼儿园中的各种玩具,并请幼儿说出玩具的名称及自己最喜欢玩的玩具,再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用怎样说法才能更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让别人都喜欢听你说话。像我班的王煜彤小朋友说:“我喜欢玩滑梯,因为它带给了我飞一样的感觉。”吴欣怡小朋友说:“我喜欢骑木马,这样我会很神气。”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大脑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个个争先恐后地用不同的方式向老师和同学们讲述自己心爱的玩具以及自己的创新玩法。

三、贴近生活,加强幼儿口头表述练习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即充实了幼儿说话的内容,又为他们创设了说话的情境。因此,我们应把幼儿园的全部活动看作是语言教育的活“教材”。《纲要》指出,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幼儿接触交谈,结合每天的生活,让他们说说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或教师有目的地提出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如:利用入园、离园时,提醒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老师早”、“老师好”、“妈妈再见”等;晨间谈话时教师可组织幼儿说说自己的趣事,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吃饭时,让幼儿说出各种餐具、主食、副食或菜名;餐后散步时,教师带幼儿边观察身边的事物,教给幼儿一些形容词,丰富他们的词汇;在起床穿衣时,老师可问“这双鞋是谁的呀?”,鼓励幼儿说出自己衣服的各部分名称(如领子、袖子、扣子)等;在洗手时,引导幼儿说“肥皂”、“毛巾”、“洗”、“搓”、“拧”、“干净”等词;在幼儿午睡前,讲一些通俗易懂的睡前小故事等等。吃点心时还可引导幼儿说出:“香喷喷的面包,圆圆的包子,五颜六色的八宝饭,甜甜的蛋糕等等。”

四、因材施教,关注不同幼儿口语发展

教师应根据幼儿各自的特点及发展水平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对于讲述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侧重培养他们的语言表现力,给予建议或点拔式的引导使其语言趋于生动形象、富有表情。对于能力中等或较弱的幼儿,教师可作适当的示范提示,让他们模仿。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发言、讲述,避免幼儿由于心理紧张而造成说话结结巴巴、断断续续等现象。对于幼儿讲话时歪着身子、揪衣角、望天花板等不良习惯,可以树立榜样等形式给予提醒纠正。对于羞涩不敢表现的幼儿,教师可引导他们先与同伴一起朗诵、讲述,再逐步过渡到独立表达。如,我班有个幼儿叫吴嗣泓,胆子特别小,不用说上课不回答问题,就连下课了她也很少与其他幼儿一起玩。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她采用了个别教育法。通过观察,我发现她对看电视特别感兴趣,于是,我利用了动画片的话题向她发起了“进攻”。通过交谈,她活跃起来了,也变得爱和同伴、老师说话了。这样因材施教,幼儿就能一步一步地向语言教育目标靠近。

五、家园同步,合力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光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仅仅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我们采用各种形式向家长直传孩子早期语言教育的意义,指导家长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方法,使家长重视,并配合我们的工作,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如家长接幼儿回家后,可让幼儿重复今天老师教的儿歌、故事,回忆班里发生的事,用完整的话说出自己的请求和需要等等。有条件的家庭应常带孩子外出参观、旅游或收看有趣的动画片、读物,这些都会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注重从多方面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挖掘潜力,适当指导,幼儿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环渚乡中心幼儿园)

多管齐下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篇2

古语道:“一言知其贤愚”,口才是一个人的思想、智慧、知识、见识、性格、气质等综合质素的反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孩子必须毫无例外的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领会的东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3~4岁的幼儿处于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关键时期,处于学语言、用语言的最佳时期,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强化训练口语交际,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现状与分析

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调4个;莆仙方言有声母15个,韵母40个,声调8个。相互对比,声母、韵母、声调都有很大的差别,莆仙人又惯用方言,导致普通话水平偏低,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莆仙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调查发现,小班幼儿在语言的倾听及表述方面都比较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不会说普通话或普通话带有严重的方言腔调,与同伴缺乏语言交流,不自信。

(2)词义的理解不够准确,掌握的词汇量不够丰富,不会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以致不敢主动跟人打招呼。

(3)幼儿口语表达时语音不清晰,说话比较含糊。不喜欢讲故事,即使讲故事也是缺少连贯语言。

(4)存在不良倾听的习惯,老师或小朋友讲话时,没有目的听,有的显得漫不经心,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听错讲话的内容。

经过对小班160名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测评,其评估见下表: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1)历史的原因:民族文化落后。莆仙地区地处山区、沿海地带,在历史上属于半封闭区域,文化交流闭塞。解放以前出生的妇女大都是文盲,男人多数只有初小或高小文化。他们除了母语方言,没有第二种语言的交际能力。时至今日,莆仙方言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其独特的发音通行于全市,制约着人们的交际。

(2)现实的原因:“双语制”交叉使用:莆仙方言以其更丰富、更生动形象的语汇、语法特点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这就使得莆仙的“文化人”不得不采用“双语制”,即有时说普通话,有时说方言,连教师也不例外。

(3)教育原因:“双语制”变换使用:在社会上、家庭中,以方言为主;在校园内,课堂上以普通话为主,一下课,就几乎全是方言了。两语混杂使“地方普通话”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我们的幼儿学到的自然是带着严重“地瓜腔”的地方普通话,从而严重影响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性对策

针对此现状,我园在培养方言背景下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方面,着重采取了以下对策:

对策一:创设有利于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使用普通话表达的欲望。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一般来说,小班幼儿爱听、爱说、爱问,在和自己的同伴玩耍时或在与成人交谈时,往往能无拘无束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经常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抓住时机,选择适宜的谈话内容、方式和场合,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鼓励幼儿的每一次表达,并让孩子通过语言表达体验到语言交流的意义、成功和快乐。当幼儿词不达意或语句不太完整时,教师不要急于或者刻意加以纠正,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给幼儿以挫折感或压抑感,从而失去说话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也要在适当的时机加以纠正,要针对小班幼儿口语能力的特点,遵循其语言发展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

对策二:选择有利于纠正方言口音的语言教学游戏,让幼儿学说标准的普通话。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幼儿园指导教育纲要(试行)》也明确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游戏这一最好形式,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参与,从而在愉快的气氛中使口语能力得到发展。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调4个;莆仙方言有声母15个,韵母40个,声调8个。两相对照,两者有很大的差别。在培养小班幼儿使用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的过程中,我们选择有利于纠正方言口音的语言教学游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难发音的练习。对幼儿较难发准和受方言影响严重的音,教师会选择针对性的语言游戏给予纠正。针对小班幼儿zh、ch、sh、r等音较难发准的情况,教师选取这些声母与一定韵母相结合的音节来帮助幼儿学习准确发音。如在帮助幼儿清晰发ch这个音时,组织语言游戏“小白兔吃青草”。老师扮演兔妈妈,小朋友扮演兔宝宝。兔妈妈带领小宝贝去吃青草,幼儿边学小白兔蹦蹦跳跳找青草吃的样子,边念儿歌“小白兔,跳跳跳,一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吃,吃青草;吃吃吃,吃个饱”。玩过几次后,一只大灰狼跳出来,大吼一声:“我来啦”。这时,小白兔要快速跑到妈妈的身边蹲下,大灰狼才不会吃掉自己。这种借助游戏的语言活动,让幼儿在好玩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多次练习ch的发音,幼儿边玩边学习了正确的发音。

(2)方言干扰音的练习。莆仙方言中有些音的发音方法对幼儿普通话的学习造成干扰,影响了幼儿的正常发音。如枫亭方言大多把撮口音ü发成齐齿音i,在普通话表述中,幼儿也会把撮口音发成齐齿音,比如把“鱼”念成“宜”,把“去”念成“气”。我们通过课堂中的听说游戏练习发准那些受方言干扰的语音,产生对这些读音准确发音的敏感性。如听说游戏“小鱼小鱼哪里游”,这首儿歌里涉及了多个带有ü音的词语,能更具针对性地帮助幼儿练习此音的正确发音方法。

(3)声调练习。莆仙方言比普通话的声调多出4种,使得幼儿在进行普通话表述时,常常出现声调阳平、上声不分的情况。教师针对这一情况,选择有利于纠正方言口音的语言教学游戏,着重加强了幼儿普通话声调方面的练习。通过一系列的趣味活动,提供机会让幼儿练习说话、体验成功、树立信心。这些趣味活动包括定期组织的儿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故事表演剧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中练习了普通话。

对策三:开展适宜小班幼儿的语言区角活动,促进幼儿用普通话表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我园教师努力创设视听角、图书角、表演角、电话亭、悄悄话角和各种角色游戏区。如,在视听角中,教师可借助播放相关故事、儿歌录音或朗读示范等多种方式让幼儿获取准确的发音,并将幼儿的发音录制下来,作为对比倾听的素材。

角色游戏区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的区角之一,幼儿在角色游戏区域,凭借生活经验,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模仿社会上不同角色的对话和交往。区域之间并不孤立存在,各区域之间的互动更易开展,使活动具有连贯性,让幼儿更有兴趣长时间投入其中。

对策四:借助随机性生活谈话契机,引导幼儿用普通话日常交流。

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是发展幼儿口语的重要途径,通过谈话可以了解幼儿发音正确与否、词汇的掌握情况、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程度。通过谈话纠正幼儿的语言错误,发展幼儿的口语。

(1)“周末趣闻”。利用每周一的晨间谈话,幼儿介绍周末活动中愉快或麻烦的事情;遇到节假日放假回来,孩子们还会谈谈假期里发生的趣事。

(2)“天气预报”。每天小朋友吃过上午点心后,轮流当“天气播报员”,播报当天的天气情况、穿衣指南等。

(3)午餐介绍。午餐前幼儿轮流介绍当天食物,餐后让小朋友说说菜的味道。

(4)故事大王。利用每天午睡前的时间讲述,故事内容由短到长。

(5)“小小广播员”。离园前,组织幼儿谈谈幼儿园、班级发生的新闻,请幼儿扮演小记者讲述所见所闻。

久而久之,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便在这些情境中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

对策五: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创幼儿口语表达平台。

家庭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同时,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环境。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与社区中度过的,他们的言语直接受家长的影响和暗示,因此家长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园所组织幼儿更多地参加社会活动,如参观社区超市、街道、公园,作为小观众参加小朋友卡拉OK比赛,作为小演员为社区爷爷奶奶举办温暖祝福晚会等。通过语言表达去获取信息,口语表达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四、结论

幼儿口语表达是个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充满情趣的交际氛围,让幼儿的语言之舟驶向更为广阔的语言交流的海洋。因此,教师自身良好的语言素养,为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语言教学游戏、随机性谈话、语言区角活动、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多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是切实可行的策略。

摘要: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们的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而这些往往都是早期语言教学的结果。时至今日,莆仙方言受历史、现实以及教育的影响,“双语制”(普通话、地方普通话)根深蒂固,其独特的发音通行于全市,制约着人们的交际。针对莆仙方言区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现状及分析情况,福建省仙游县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着重采取了相应的有效对策,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交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健康发展。

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3

一、运用具有情趣性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

所谓情趣性,是指相关的事物或情境能使幼儿感到愉悦和有趣味性。小班幼儿受情绪的影响很大,往往在新鲜、有趣事物的刺激下才能集中注意力倾听。在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有很多声音是幼儿感兴趣的,老师应引导他们认真倾听诸如鸟虫鸣叫、飞机由远及近富有变化的声音等,使他们在感知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训练倾听能力,增加对语言的兴趣。

例如在一个春天的下午,微风徐徐,天阴沉沉的马上就要下雨了。我借机组织小班幼儿趴在窗上观察、倾听窗外春雨前的独特景色、声音。幼儿于是开始认真地观察、侧耳倾听,他们的注意力一下被风中杨柳的婀娜多姿、树叶哗哗作响的情景吸引了。几分钟后他们开始模仿自己感受到的声音和景物:有的幼儿用小嘴呼呼地吹着当风声;有的幼儿扭着、跳着,轻轻地拍打着小手模拟杨树叶在风中的状态……幼儿这些丰富的表现,都是在认真观察、倾听春雨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脱离了这个环境条件,幼儿是不会有这么浓厚的兴致的。

老师还可以经常使用一些有情趣性的语言,或有趣的对话方式。例如与幼儿之间“说悄悄话”“打电话”;在讲故事时随着情节的发展变换声调,讲到神秘处压低声音,迎合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侧耳倾听,讲到高潮处提高声调,激发幼儿兴奋的情绪。

二、利用艺术教育培养幼儿的语言感知能力

1.音乐

幼儿对音乐语言的兴趣远远超出了讲述性语言。为了训练幼儿的语言感受能力,我们常常借助歌曲为幼儿创设充分的感知条件,利用歌词丰富他们的词汇。例如在一日活动中,老师在吃饭前用《洗手曲》指导幼儿洗手,在睡觉前哼唱《摇篮曲》陪伴幼儿入睡……

2.美术

心理学家认为:“3~6岁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喜欢美术图画,就是因为它栩栩如生、具体形象。美术图画绚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合理的结构形成了美的意境和美的语汇,把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生动,把深奥的语言变得浅显易懂。我常常运用美术图画调动幼儿的视觉积极性,培养、激发他们的倾听兴趣,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音乐课上,我把歌曲《一只迷路的小花鸭》的歌词——“池塘边,柳树下,有只迷路的小花鸭,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哭着喊妈妈”画成了一幅画,引导幼儿结合图画学习、理解歌词。他们在图画的帮助和提示下不仅充分理解了歌词,还对歌词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很快就掌握了歌词。

三、多种方式激发幼儿“说”的兴趣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存在两个不利因素:一是幼儿不够开放的心理——他们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环境的变化导致他们心理上的紧张,造成了他们想说不敢说、能说不愿说的现象。二是幼儿本身的语言交际能力差,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语言材料和说话机会,讲话时单个单词多,语句不连贯,表达不到位。要想克服这两个不利因素,发展小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可以经常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周围,安抚、亲近他们,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和他们交谈,使他们在感情上得到安慰和满足。这样,他们陌生、胆怯的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对新的环境、老师和同伴逐渐产生亲近的愿望,也就有了说话的想法和需要。

此外,老师还要善于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活动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培养3-4岁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篇4

导读:谈话是以对话形式进行的语言交往,即以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或讲等的方式,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一种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谈话活动。基于3-4岁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创设宽松的氛围使用谈话方法更有利于幼儿口语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它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或需要,让成人或同伴了解自己,或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在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3至4岁的幼儿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形。也就是说3-4岁的幼儿是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最最关键时期。但通过与3-4岁幼儿的接触后发现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以下现象:

3-4岁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均衡:有的幼儿能较好的用口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有的幼儿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却存在发音不清晰、语序颠倒、代词使用混乱、发单音节多于发多音节、用词不规范、语句不完整等现象。针对以上的现象,结合自己对语言教学活动的探讨,个人认为采用“谈话法”可以有效的促进3-4岁幼儿口语的发展。

谈话是以对话形式进行的语言交往,即以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或讲等的方式,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一种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谈话活动。基于3-4岁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创设宽松的氛围使用谈话方法更有利于幼儿口语的发展。

一、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

刚刚入园的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此时的孩子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将他们安置在自己的身边,亲近他们、抚爱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交谈,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陌生感、胆怯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对老师、同伴发生兴趣,同时也产生了说话的愿望。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说话的兴趣,使幼儿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

二、在日常谈话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是发展幼儿口语的重要途径,通过谈话可以了解幼儿发音正确与否,词汇的掌握情况,语言的表达能力发展的层度。同时也可以通过谈话纠正幼儿的语言错误,发展幼儿的口语。

(一)教师通过与单独或少数幼儿谈话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与单个幼儿或少数幼儿谈话中,可以比较具体的掌握每个幼儿的口语发展水平,增加指导幼儿练习说话的机会,及时发现幼儿口语中的错误并给予纠正。以下谈谈在个别谈话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1、幼儿发音不清晰、发单音节多于多音节

幼儿虽然已有3-4岁,但仍有个别幼儿口语发展较慢,出现发音不清晰或只发一个单词句。如我班有的小朋友,发音含糊不清,对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常说“不”“打”。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指导幼儿慢慢的从发单音节的词发展到发多音节的词并放慢讲话的速度,要求幼儿将事情的大意用一句话讲清楚。

2、代词使用混乱

代词的使用对3-4岁的幼儿来说相对较抽象和较困难。他们较分不清“你”、“我”、“他”的关系。如:我班的小朋友在开学初哭着要找妈妈,可他却说“我要找你妈妈啦!”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我们单独与他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拿出各自喜欢的东西吸引他的注意力,指导孩子学说短句:“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这是他的***”。从而让他分清三个代词分别所代表的对象。

3、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

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是幼儿较常出现的一种语病。而语言又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由于3-4岁的幼儿思维能力较差,以至出现语言构思不严谨、逻辑性差、语言表达不正确等现象。如:有一个4岁的幼儿对我说“我有新笔,妈妈买的,昨天。”这就是幼儿因上述原因出现的现象,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指导教幼儿学习说话时应先想好,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顺序来讲述一件事情,慢慢地幼儿会讲较短的一句完整的话了。

(二)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是幼儿发展口语的另一主要的途径。在同伴的当中幼儿说话不受到任何的限制,氛围更为轻松。一些口语发展得比较好的幼儿还将在其中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喜好模仿,当同伴说出一个较好听的词时,他们就会跟着模仿或纠正同伴的错误发音及病句。教师可借此机会倾听幼儿的交谈,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发音或纠正病句,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

三、家庭中的日常谈话对幼儿口语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环境,同时,日常生活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着丰富词汇、发展口语的很多有利条件。如:幼儿接触到的词句都是与具体事物、具体动作同时出现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语言多是常用的、反复出现的易于加深幼儿印象和理解。家长应善于抓住对幼儿进行语言培养的时机:在教幼儿穿衣服时,教幼儿正确叫出各种衣服的名称;在盥洗时,教幼儿说出盥洗用具、盥洗动作、面部或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带幼儿外出时,主动与幼儿交谈,向幼儿介绍所见到的能理解的事物,同时丰富有关词句。

四、做一名善听的老师

老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述,从孩子的讲述中,你可以了解到他在想什么,在关心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通过与孩子的交流,来提高他的表达能力。

首先要细心,并善于引导孩子对你讲心里话的欲望

孩子的情感都是直接而且外露的,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动作、身体的姿势、行为的变化等方面,都可以了解到其内心情绪的变化。如一向活蹦乱跳的小朋友忽然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此时我没有不理不睬或急于哄孩子开心,而是引导他将内心的情感倾诉出来。我轻轻的跟他说,“告诉我今天和小朋友玩得怎样?”“为什么今天没有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你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吧?”

其次,当孩子向你倾诉时,你应该当一名好听众,先让他尽情地宣泄一番,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千万不要表露出不耐烦的精神。要知道孩子对十分敏感。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谈话内容的关注,我经常在孩子说话时使用“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有时还进一步询问有关细节,这会让孩子觉得你确实是在关注他,这样,他才会更乐意地向你倾诉。

平时,为培养孩子向老师倾诉的好习惯,我注意在平时发展与孩子亲密友好、互相信任的关系。有时还向孩子透露自己的需要及情绪,让孩子知道:原来老师的“心理话”都会对我说呀,我的话也要对老师说。最后我想说“做个善听的老师真好!

口语表达能力在幼儿阶段的重要性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而语言的表达是人类沟通的工具, 是人类交流信息的重要载体。流畅且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能力, 更能适应当代社会工作生活的竞争环境。幼儿阶段是语言系统形成的初步时期,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把握住幼儿语言发展与运用的有利时机, 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 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使幼儿 “ 敢说、爱说、能说”是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

一、引导幼儿“敢说”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幼儿口语表达的动力

幼儿在受到平等交流时, 都愿意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会感到自己被重视, 从而产生用语言交流的自信心。拥有自信的孩子, 在得到适时的语言表达的满足的体验后, 更能激起 “ 敢说”的欲望。因此, 自信心就是激发幼儿 “ 敢说”的内驱力。(一)尊重为前提, 维护幼儿的话语权但在现实生活中幼儿话语权受尊重的情况并不乐观。可见, 幼儿话语权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维护, 就会造成幼儿自信心减弱, 欠缺语言交流的积极性, 不知不觉中说话的主动性就会被扼杀。尊重与维护儿童话语权对促进幼儿的口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二)蹲下身来倾听,当我们选择俯身下蹲、与幼儿的眼睛平视时, 我们还应真心流露出 “ 渴望倾听”的神情, 让幼儿真切感受到我们愿意倾听, 这时他们大多数就会高兴地说出想说的话。(三)接纳幼儿想法, 保护幼儿交流的自信心面对爱提问、爱质疑或言语交流不顺利的幼儿, 我们要以最大的热情和耐心,对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偶发性问题, 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度的回应。相信在 “ 理解、平等、尊重”的师幼交往过程中, 幼儿能不断地树立语言交往的自信心, 激发 “ 敢说”的动力。

二、营造幼儿“爱说”的语言氛围,进一步孕育幼儿口语表达的沃土

幼儿园是一个微缩的社会群体。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营造适宜的语言交流氛围, 这是催生自信、自主、自由表达语言, 获得言语技能的平台, 也是培养 “ 尊重、接纳、友爱、共勉”品质, 形成良好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平台。因此,营造良好的班级语言氛围对幼儿口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为幼儿自由交谈创造条件, 让幼儿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我们应为幼儿 “ 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 激发幼儿自发、自信地参与语言交流的愿望。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使幼儿在通过交互传递语言信息中体验交往情趣的同时, 口语表达能力获得发展。(二)关注幼儿语言发展的个体特点, 为每个幼儿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机会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性, 语言教育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 要关注幼儿个体的语言能力发展。(三)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交流氛围爱与同龄孩子交流的幼儿, 总是希望同伴倾听, 得到同伴的肯定和回应。只有在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和自由、民主、和谐的语言环境中, 才能搭建起人际交往中文明沟通的桥梁。

三、扩展幼儿“能说”的语言经验,进一步汇集幼儿口语表达的素材

浅析小班幼儿口语能力的培养 篇6

1 为幼儿创造口语表达的良好环境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创设相适应的环境, 是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必要条件。

1.1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幼儿入园后, 对新环境的适应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难免对老师和同伴有生疏的感觉, 情绪受影响, 变得“沉默寡言”。为了使他们尽快和老师小朋友熟悉起来, 教师要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尤其是对待小班儿童说话的态度要亲切、和蔼, 关心他们的生活, 参加他们的游戏。使幼儿从感情上得到满足, 并开始感到集体生活有乐趣, 这样才能产生说话的意愿。这时, 教师就要为他们创造说话的条件, 让幼儿自由交谈, 不要过多地限制。即使在吃饭、睡觉、盥洗、穿脱衣服时也不限制幼儿必要的交谈。

良好的教育氛围是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它表现为师生关系平等, 心理上的沟通。一些内向, 不善于交谈的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教师应善于亲近他们、和他们沟通, 创设一个温馨快乐的谈话氛围, 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 对老师、同伴发生兴趣, 同时也产生了说话的愿望。

1.2 运用独特的教学环境。

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 根据幼儿的兴趣创设环境, 确定主题, 发展幼儿的口语。如利用活动室墙面的设计开展主题活动, 悬挂一些海洋生物的图片, 让幼儿认识海底动物。正是由于这样的设计符合幼儿的兴趣, 他们会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想法, 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创设小组活动, 深入开展主题活动, 来达到发展口语的目的。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 这样的镜头屡见不鲜: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 的确是规范有序, 在这“驯化式”教育中, 幼儿表现得过于温顺, 没有了个性化的交流;而且在分组游戏中, 往往是教师硬性的指定幼儿来担任主角, 或唱、或跳、或说, 长此以往, 形成了个别幼儿的优势地位, 致使大部分的幼儿处于被动、失去了表现自我的自信心。因此, 教师创设的小组活动要克服以上弊端, 给每个孩子均等的说话机会,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1.3 巧用家园环境。幼儿的学习生活离不

开家庭的影响, 创设语言环境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因此, 在发展幼儿口语的过程中, 家庭参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通过家园联系簿, 及时和家长进行反馈、交流。幼儿园口语教育的延伸部分, 家长要积极参与。还可以通过家园之窗, 家访等多种形式, 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在开展些什么主题, 这样家长也能在家创设与幼儿交流的环境, 营造沟通的氛围。

2 加强语音训练、为口语表达奠定基础

许多幼儿说话口齿不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发音不清楚。从调查的结果看, 3-4岁幼儿发音不准的较多, 因此教师要关注小班孩子的发音问题。

幼儿发音的错误, 大多数发生在辅音, 而且集中在zh、ch、sh、z、c、s等音, 其错误往往是把两组音相混淆。幼儿在音节发音上出现的错误, 也往往是由于不掌握发音方法。

为了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 首先、教师要利用每天和幼儿生活在一起的机会, 注意用准确的语言去影响幼儿, 充分发挥教师语音的示范作用。教师平时对幼儿说话时速度稍慢, 使他们听清正确的发音, 也能看清发音的口型。在唱歌、朗诵、游戏等活动时, 要示范正确的发音, 使幼儿听到准确的语音。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训练幼儿的“特殊语音”。针对幼儿普遍对平翘舌音分不清、发不准音的情况,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组织幼儿玩“开商店”的游戏。教师当售货员, 幼儿当顾客。游戏开始时, 教师把一些容易混淆的发音编成顺口溜, 有意识示范“狮”“纸”“柿”等的发音口型, 幼儿来买东西时, 一定要说清咬准才卖给他。这样, 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 儿童会不知不觉提高自己的发音水平。儿歌, 顺口溜具有优美的节奏和韵律, 幼儿容易接受, 是训练语音的好教材。

另外, 要给幼儿多提供练习发音的机会。练习对于任何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幼儿语言能力训练更需要经常性的练习。听音练习有音像听音、教师示范听音、幼儿榜样听音等不同的练习形式。发音练习则是让幼儿练习说话, 练习正确的发音。练习的方式有课堂教学练习、游戏练习、日常生活练习、专门练习等不同形式。教师还可以采用与幼儿的口语交谈、讲故事、念儿歌、猜谜语等不同途径都能练习口语的发音能力。

3 重视词汇训练, 为口语表达提供素材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必须掌握足够数量的词汇, 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才能与别人自如地进行交谈。

首先, 父母和教师要有意识的丰富孩子的词汇。因为儿童的语言发展, 无论是语言、词汇、句子, 绝大多数是来自周围的成人语言, 所以周围成人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关注如何, 直接影响着儿童语言发展速度。

其次, 要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儿童的词汇, 这是很重要的语言发展方法。因为, 一是形象自然, 二是多次重复, 三是便于儿童理解和运用。所以父母和教师要借助日常生活多与儿童交谈, 要积极回答儿童提出的每一个提问, 启发儿童运用词汇, 理解生活中的词汇。

第三, 用作品丰富儿童的词汇。教师要经常给儿童朗诵或讲述一些寓言、童话故事和散文等, 这些对丰富儿童的词汇非常有益。幼儿喜欢看和讲图画书。画书中的词汇和语言通俗、精练、生动、接近口语, 加上老师有表情的讲述, 给幼儿提供了学习规范语言的榜样。教师尝试着每天安排一定时间为幼儿看书和讲书, 幼儿会很容易地记住故事的梗概、发展、结果, 同时也掌握了大量词汇, 记住了艺术的语言。

4 把口语训练贯穿到一日生活

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班幼儿的口语训练, 还应该把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到口语训练的范畴, 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幼儿口语能力。

如教师可以利用和幼儿谈话的机会, 让幼儿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用讲述的方式让孩子讲一讲昨天在家里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在带领幼儿参观以后, 让孩子描述一下都看到了什么。幼儿要想在谈话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认识, 就要使自己的发音清楚正确, 用词恰当, 语法规范, 经过长期的锻炼, 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再有,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活动, 教给幼儿一些正确相处的常用词汇。如:怎样向别人提出要求, 请求别人帮助, 表示感谢, 表示歉意等。幼儿就可以用适当的短句来丰富口语的表达。

总之, 小班幼儿口语的发展对于整个幼儿期乃至人一生的语言发展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观念上一定要重视幼儿的口语发展, 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以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

摘要: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而幼儿早期口语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今后学习书面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能力入手, 以创造语言环境、加强语音训练、丰富词汇等手段为突破口, 试图为幼儿园教学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小班幼儿,口语能力,语音,词汇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1]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7.

[2]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7.[2]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7.

如何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篇7

一、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口语训练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大胆说话的前提,幼儿只有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张扬个性,释放巨大能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努力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口语训练环境,让幼儿在和谐的氛围中乐于思维、乐于表达,自由自在地进行口语训练。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1.营造平等民主氛围

许多幼儿在课堂上不敢说话,特别是一些胆子较小的幼儿,上课更是一言不发,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说,怕说错了老师批评,小伙伴笑话。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走入幼儿中间,做他们的忠实听众,用各种方法消除他们的紧张感、焦虑感、压抑感,这样幼儿就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萌发了表达愿望。

2.培养幼儿尊重他人发言的习惯

如果一个幼儿在说话时,其他孩子窃窃私语、冷眼旁观,那么这个发言的幼儿就会失去信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积极培养幼儿尊重他人发言的习惯,鼓励幼儿学会合作、学会交往,使幼儿既能清楚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又应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二、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班内为数不少的幼儿性格内向,不愿与教师或同伴交流。因此,我们教师就应该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1.开展游戏活动

幼儿天性活泼,他们喜欢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常常组织幼儿在图书区、表演区选择他们喜爱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他们需要交流合作,需要应变对答,需要协调协商,这样既训练幼儿听得能力,又调动了他们说话的积极性。

2.开展讲故事活动

故事是幼儿最感兴趣、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每当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总是睁大小眼睛,安静地倾听着,随着情节或喜或悲。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这样引导学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你怎么知道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样,幼儿就在教师的引导下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连那些不爱言语的幼儿也想跃跃欲试。

总之,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法训练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我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幼儿的口语表达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多管齐下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篇8

浅论口语表达能力的智力要素的培养

口语表达是在占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知识基础上,凭借积极的思维活动,借助人的发音器官而进行的反映主客观世界的一种最普遍最方便的交流活动.人们的.口语表达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鉴别,选择,作出能动地反映.这里,包含着复杂的智力活动.

作 者:梅庆  作者单位:驻马店教育学院,河南驻马店 刊 名:陕西教育(高教) 英文刊名:SHAANXI JIAOYU(GAOJIAO) 年,卷(期):2008 “”(6) 分类号:H3 关键词: 

多管齐下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篇9

开题报告

旬邑县逸夫小学 王会宁

一、课题背景

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始终伴随着小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过程,也是小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语言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创新求异的能力,而且同时发展了学生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已经表明,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已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重任。为此,我们五年级语文组确立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小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文明、和谐、个性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由此可见,口语表达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理解与协调,进而影响和调节相互关系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真正地使“一言堂”变成“满堂言”,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他们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情感交流目标: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情感交流,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

2、语言发展目标: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语文课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双向互动、无拘无束地交流。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把话说完整,表达清楚。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说普通话,规范日常语言,克服方言、语病。为学生日后与他人流畅地交谈和写出通顺的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

1、消除孩子不善言谈的心理,激发孩子的口语表达兴趣。

2、帮助孩子解决在口语表达中存在的不足,如:表达不流畅、表达不清晰等等。

3、促进孩子口语表达完整、具体、生动、形象。

4、克服孩子提笔写作文无话可说的困难。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 逸夫小学五年级全体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本班学生说话能力的现状作一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为研究的深入打下基础。

2、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查阅、搜集、积累文献资料,了解跟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掌握有关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各种新鲜事实、观点和见解,并作为我们研究的参考和借鉴。

3、经验总结法。指及时对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以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开展。

4、教学实践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各种假说,运用必要的合乎教育理念的方法,探索出提高小学生语言感悟、表达、运用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强调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并把平时教学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建立组织、制定方案(2015.3—2011.4)

2、全面实施阶段(2015.4—2015.6)。各位老师可按预定的方案在教学中去实施。

3、总结提高阶段(2015.6—2015.7)。对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提出新的整改措施,继续去实施,提高实效。

4、成果汇报阶段(2015.7—2015.8)。撰写课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向上级科研部门提交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一份。

(二)发表相关课题实践研究论文。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

小班幼儿年龄小,即使本来在家里能说会道,到了新环境也会因为害怕、胆怯等原因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我们教师应努力创设口语练习氛围。选择幼儿生活中的话题来作谈话的内容。如,幼儿喜欢的动画片里的角色,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壮大说话的胆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能轻松自如地交谈。如,在语言游戏《可爱的小动物》中,幼儿通过对动物的颜色、形体语言描述和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等方式,充分调动说话的积极性,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说”

幼儿与成人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既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也是获得知识的媒介。幼儿每天的活动与学习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幼儿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在艺术活动中讲解自己的作品;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创编诗歌、故事中设立表演角色等。我们不仅仅要在教学环节中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的培养,而且要在晨间活动时让孩子说说来园路上的所见所闻;离园时让孩子说说自己一天最开心的事。这些都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另外,教师还应多用表扬和奖励的方法。如,对于积极发言的幼儿和有点滴进步的幼儿及时以奖励小红花、拥抱、鼓励等方式给予肯定,以点带面刺激其他幼儿积极发言。

传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教师教,幼儿“听”,然后模仿“说”。幼儿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没有留给孩子们自己思考的空间。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不单单是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让其具有举一反三,会依照一些语言范例,填换内容,以此来提高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如,在诗歌《秋天的画报》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幼儿仿编环节时,更换诗歌中的水果并出示相应的水果图片,通过提问:“黄橙橙的梨,还有什么水果也是黄橙橙的?”“红通通的枣,还有什么水果是红通通的?”“金灿灿的苹果,还有什么水果也是金灿灿的?”幼儿很快创编出了“黄橙橙的香蕉”、“红通通的石榴”、“金灿灿的柠檬”……孩子们积极踊跃说出了他们知道的水果,通过让幼儿进行仿编活动,既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关注个体个别指导

小班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认识能力与语言表达水平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幼儿对新的环境、教师、伙伴发生兴趣,善于与人交谈,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反之有的幼儿产生胆怯变得不爱说话,更无法说清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掌握各个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情况,做好个别工作,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不爱说话或以点头、摇头代替说话的幼儿,我们要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们,有意识地与他们交谈,解除他们说话的顾虑,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鼓励他们大胆说话,通过多说多练,使他们逐渐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我会走过去蹲下轻轻地对他说:“告诉我今天和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为什么不玩你喜欢的玩具?”“今天的饭菜你喜欢吃吗?”“有没有开心的事要对老师说吗?”

四、整合各领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各领域之间互相渗透的教育是发展幼儿语言的主要途径,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经验,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条件。如讲故事时,我不仅让孩子听故事、回答问题,还用故事表演、将短小的故事创编成歌曲等手段,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调动了每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性,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增强。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氛围

小班幼儿年龄小, 即使本来在家里能说会道, 到了新环境也会因为害怕、胆怯等原因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因此, 我们教师应努力创设口语练习氛围。选择幼儿生活中的话题来作谈话的内容。如, 幼儿喜欢的动画片里的角色, 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壮大说话的胆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使幼儿在游戏中能轻松自如地交谈。如, 在语言游戏《可爱的小动物》中, 幼儿通过对动物的颜色、形体语言描述和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等方式, 充分调动说话的积极性, 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说”

幼儿与成人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既是人际交往的工具, 也是获得知识的媒介。幼儿每天的活动与学习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如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让幼儿描述物体的形状、大小;在艺术活动中讲解自己的作品;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创编诗歌、故事中设立表演角色等。我们不仅仅要在教学环节中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的培养, 而且要在晨间活动时让孩子说说来园路上的所见所闻;离园时让孩子说说自己一天最开心的事。这些都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另外, 教师还应多用表扬和奖励的方法。如, 对于积极发言的幼儿和有点滴进步的幼儿及时以奖励小红花、拥抱、鼓励等方式给予肯定, 以点带面刺激其他幼儿积极发言。

传统的语言教学过程中, 幼儿学习语言的途径是教师教, 幼儿“听”, 然后模仿“说”。幼儿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儿歌、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 没有留给孩子们自己思考的空间。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 不单单是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 还要让其具有举一反三, 会依照一些语言范例, 填换内容, 以此来提高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如, 在诗歌《秋天的画报》的教学过程中, 我在幼儿仿编环节时, 更换诗歌中的水果并出示相应的水果图片, 通过提问:“黄橙橙的梨, 还有什么水果也是黄橙橙的?”“红通通的枣, 还有什么水果是红通通的?”“金灿灿的苹果, 还有什么水果也是金灿灿的?”幼儿很快创编出了“黄橙橙的香蕉”、“红通通的石榴”、“金灿灿的柠檬”……孩子们积极踊跃说出了他们知道的水果, 通过让幼儿进行仿编活动, 既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关注个体个别指导

小班幼儿由于环境的变化和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 认识能力与语言表达水平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幼儿对新的环境、教师、伙伴发生兴趣, 善于与人交谈, 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反之有的幼儿产生胆怯变得不爱说话, 更无法说清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要掌握各个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情况, 做好个别工作, 对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不爱说话或以点头、摇头代替说话的幼儿, 我们要主动亲近和关心他们, 有意识地与他们交谈, 解除他们说话的顾虑, 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 鼓励他们大胆说话, 通过多说多练, 使他们逐渐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 我会走过去蹲下轻轻地对他说:“告诉我今天和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为什么不玩你喜欢的玩具?”“今天的饭菜你喜欢吃吗?”“有没有开心的事要对老师说吗?”

四、整合各领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发展密切相关。因此, 通过各领域之间互相渗透的教育是发展幼儿语言的主要途径, 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经验, 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条件。如讲故事时, 我不仅让孩子听故事、回答问题, 还用故事表演、将短小的故事创编成歌曲等手段, 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 调动了每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性, 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增强。

谈谈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12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所以,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这种学习可能是今天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培养幼儿学会交往是其融入社会的前提,需要幼儿具备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新《纲要》中提出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及“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的观点。

小班幼儿由于从家庭的氛围转入新的集体,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所以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想交朋友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

现象

(一):在游戏中争扮重要角色,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不会交往,时常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

(三):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出现打、抓别人的现象,从而造成他人的反感,缺少同伴;

(四):还有的则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经常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或很少与同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所以,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幼儿对交往的需要

幼儿对交往的需要往往经由以下的过程:接近同伴的需要→一起活动及相互合作的需要→掌握初步交往技能的需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就要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情绪让每个幼儿都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并逐步地喜欢幼儿园生活。然后再设计系列教学或游戏活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对交往的需要。如:为了尽快地让幼儿熟悉适应幼儿园环境并与同伴相识,可以设计系列的活动。如:晨间活动一起玩玩具、教学及游戏活动“这是什么?”、“你认识我吗”、“我喜欢你”、“谁躲起来了”、“打电话”等,消除幼儿刚开始的恐惧感和紧张感,让他们在游戏中相互认识,知道同伴的名字,使个体之间有了接触,从而迈出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新入园的幼儿中大部分都是从家庭直接过渡到幼儿园,再加上各个家庭的儿童观、家教观有所不同,每个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大不相同: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快慢;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合群,有的不合群等等。如一事例:一名孩子在玩玩具时把别人咬伤了,而他俩平时是一对非常好的小伙伴,经过询问、了解,原来是这个孩子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好朋友玩,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而他的好朋友不要玩,结果就发生了事件。他的动机是好的,但他在交往中却没有掌握交往的技能与策略,因此就产生了争端。因此,教师就要及时地捕捉幼儿的表现,分析原因,避免误诊,了解了幼儿交往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才能更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通过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等形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学和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区域游戏、合作性的户外体育游戏以及一些生活游戏等,能让幼儿懂得为什么要交往,怎样交往,让幼儿将学到的交往技能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加以巩固。也使交往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我们可以在一系列活动中通过个别谈话、情境表演、参与游戏等形式,让幼儿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并掌握与别人交往的技能,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和时间,多途径、多方法地培养幼儿的主动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孩子在游戏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各种情景,因此它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诸多游戏中区域游戏更是其中的有效手段。

如:幼儿在“娃娃家”中自由扮演角色,达到了一起玩、一起交谈,同时由于投放的活动材料相对充足,减少了争抢现象的发生,幼儿从中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多以及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儿学会了跨组游戏,大大增强了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另外,一些运动性游戏也能很好地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学习遵守简单的规则,让幼儿感受到交往所带来的乐趣。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步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并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交往(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性语言,通过教学的形式循序渐进,培养幼儿初步交往能力。如:有培养幼儿在交往中的合作、分享能力的活动;有教育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相互交往的活动等等。在活动中我们采取让幼儿自由结伴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加幼儿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通过谈话活动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巧,同时采用情境表演让幼儿的理解更加直观、明确,让幼儿自己来进行表演,加深认识。因此,利用教学活动有机地渗透交往的技能和交往策略的培养,能很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

幼儿的学习过程有着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在幼儿的心中是“权威”。在交往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就要借助这一特殊的地位率先做出榜样。比如在刚开学的一个阶段中,教师通过“我喜欢你”的活动,主动与幼儿亲一亲、抱一抱说“我喜欢你”,不仅拉近了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同时也为幼儿之间的交往作出了示范,幼儿同伴之间也通过相互的亲一亲、抱一抱亲近了许多。又如在“打电话”中,教师为幼儿怎样打电话作出了示范,为幼儿如何有礼貌地问答、怎样在交往中使用礼貌语言做出提示,同时也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对活动感兴趣,在打电话的过程中,幼儿之间有了交往的机会,幼儿的交往语言得到了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应该先做到。有时候幼儿帮你做事,哪怕只是帮你把书捡起来、把你手中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你随口说上一句“谢谢”,你不小心撞到了孩子说声“对不起”,这些事情虽小但幼儿却看在了眼里,遇到相同的事,他们也会照着你的样子做,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能让幼儿很快地了解并学习到许多交往的基本策略。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要让幼儿在体验和感知的过程中来进行学习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处理交往中的矛盾和争执,有时教师也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幼儿正确对待事件,适时地用自己的言行进行提示,促使幼儿学会更好地与人交往,掌握交往的技巧。

四、提供便利场所,扩大交往范围

我们通过节日和每月的年级组活动为幼儿增加交往机会。因为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合作能力的有益活动。如三八亲子活动中,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孩子间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增加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同伴间游戏中的的合作交往;“六一”老小同乐活动,增加了孩子与爷爷奶奶的情感与交往;再如每月开展平行班活动,提供同龄孩子的交往合作,“庆六一”、“剥蛋”和“自助餐”活动,都能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发展了交往合作能力。

为了扩大相互活动的范围,我们组织幼儿进行“大带小”活动,促进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我们每月组织“快乐串串串”混龄活动:让大中班孩子一带一地去公园观赏春意秋景、捡垃圾;去敬老院慰问爷爷奶奶;看哥哥、姐姐画画、唱歌、跳舞等,与哥哥、姐姐一起做游戏;自带水果与中大班哥哥姐姐合作“水果拼盘”,一起品尝分享;从而获得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在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大家庭中,孩子们完全处于平等、和谐的气氛之中,学会交往、合作、分享。

五、家园合作,发挥家长资源的重要作用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是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每月写好幼儿成长册、家长园地、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长民意调查、亲子活动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常识,在平时与家长的交谈中经常提醒家长要多让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从中学会礼貌待人、互相谦让,并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例如:与邻居搞好关系,去朋友家做客,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交流、合作精神,为自己或朋友过生日,好东西共同分享。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邻居之间的交往合作等方面的互动作用。

多管齐下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篇13

倾听是幼儿最早掌握的语言活动。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前提,它对发展幼儿语言、思维十分有益。倾听过程实际就是吸收、储存信息的过程。只有储存量多,幼儿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农村小班幼儿的倾听能力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家长不重视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许多农村家长都认为,只要是正常的人,其听力是与生俱有的,不必刻意培养,而一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总是大声训斥孩子。殊不知,大声训斥的方法虽有立竿见影之效,但长此以往会适得其反,使幼儿失去倾听的欲望、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二是倾听习惯不良。如,幼儿不能安静地倾听,或倾听时不专心,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等等。

三是倾听质量低。在倾听过程中,有些幼儿看似在倾听,其实并未听进去,表现在幼儿不能理解所倾听的内容。如:本来很简单的一句话或一个指令要求,幼儿却不能理解,因而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此外,有的幼儿只会听简单的语言,听不懂故事或录音等。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应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小班幼儿的倾听能力: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教师在为幼儿创设理解、宽容、平等、合作的心理氛围,幼儿在这种气氛中才能爱听、乐听、会听。因此,幼儿教育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2、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有了兴趣,幼儿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教师应注意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

(1)利用大自然的优势,激发幼儿倾听兴趣。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倾听大自然那美妙的声音;淙淙的小溪流水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雨点落到石头、瓦片上的滴答声;鸡、鸭、狗、羊、牛等不同动物的叫声;泉水的丁冬声;脚踩落叶的刷刷声;鸟儿扇动翅膀的扑扑声……所有这些,都让幼儿心旷神怡,从而萌发了幼儿倾听的欲望和兴趣。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倾听的兴趣。首先,要选取幼儿喜闻乐见的题材,如选择的故事要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生动、有趣;其次,教师和家

长在讲述故事时声音要抑扬顿挫,使角色形象鲜活起来,让幼儿产生倾听的欲望;再次,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倾听环境,如晨炼时放轻松活泼的音乐,午餐时播放动听的故事,午睡前播放轻柔、缓慢的乐曲……

3、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提高幼儿倾听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日常活动中,一些幼儿因不注意倾听或不耐心倾听老师的话而无法按要求完成任务。我们通过故事《小八哥听故事》《小兔知道了》的情境表演,结合幼儿的日常表现,让幼儿知道不耐心倾听、随意插话所带来的后果,表明只有耐心、安静地倾听,行为才不会出错。并注意以游戏形式对幼儿进行倾听训练,要求幼儿倾听老师、同伴的话时要做到专心、耐心、安静。久而久之,幼儿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4、注意家园配合,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需要家园的配合,经过家园双方的不懈努力,才能提高成效。要取得家园配合的一致性,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其重视程度,为此,我们在《家教园地》上适时刊出《给幼儿讲故事应注意的事项》《如何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等有针对性的文章,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提高家长对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重视程度。并以家长会形式,通过现场讨论,向家长介绍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如鼓励家长多与孩子交谈,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借助大自然的直观环境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为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奠定基础;请家长根据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每晚为孩子讲一个故事,并要求孩子复述,从而提高其倾听质量。

上一篇:博物馆技术下一篇:电商品质部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