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技术

2024-09-23

博物馆技术(通用9篇)

博物馆技术 篇1

1博物馆展示中应用的多媒体技术

(1)多媒体音频技术。多媒体音频技术是最基本的多媒体技术,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多媒体技术。使用该技术能传递出与展品内容相关的优雅、舒缓的音乐,使参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拉近了展品与参观者的距离,也加深了参观者对展览内容的理解。针对一些重点展品,利用该技术能制作一些自助式音频讲解内容,可以选择从不同深度、不同语言方面进行讲解,这样观众就可以从不同方面自由选择所要了解的展览内容,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观众对讲解的要求。

(2)触摸屏导览技术。触摸屏技术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多媒体人机交互手段,其可以有效、灵活地传递展示内容。利用该技术观众可以更为直观简便地学习和浏览展品,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了解展品的历史或文化内涵,通过不同的层面获取展品的信息,从而摆脱单一的固定的展示以及展馆工作人员苍白无力的介绍。同时触摸屏快捷灵敏的反应,保证了它能迅速地响应观众做出的选择,使观众有很好的体验效果。

(3)多媒体场景互动技术。运用多媒体场景合成技术,可以真实的再现所要表达的环境、细节、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等无法用文字和图片表达的内容。观众可以在这些合成的场景中与展品进行互动,增强参观者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参观者对展品的深层次理解。如观众参观安徽文房四宝展品时,观众可以在现场尝试造纸制墨等工艺实践活动,从中体验制作文房四宝的雅趣。

(4)手持互动装置(PDA)。PDA技术是功能类似于蓝牙的无线传输技术。随着无线技术的飞速发展,PDA也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很适合博物馆讲解员对公众进行教育和培训。手持互动装置(PDA)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其可方便调集相关媒体,使之出现在合适的互动装置上,不同的观众可以根据个人的PDA设备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接收。这种互动方式,使观众有选择性的选择需要自己想要的展览信息展览,具有很强的互动性。积极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性,也体现了博物馆对公众教育的可沟通性。

(5)网站虚拟技术。网站是博物馆为公众提供学习机会的良好平台。利用网站可以将展品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和展示,并更快捷地展示出内容的变化,使公众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博物馆的展览信息。同时网站上的三维虚拟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清楚地展示了实体博物馆的内容,使公众不必亲临博物馆就能很全面地了解展览的信息,并通过放大、缩小、旋转数字化的文物影像对展品进行更好的了解掌握。有很多现代博物馆利用互联网建立了数字博物馆,这些数字博物馆通过精美的界面、丰富的内容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将馆藏文物生动、形象地传播给公众。

2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应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凭借其集成、直观、便捷、低成本、不受时间空间影响等特点,在博物馆展览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参观者带来具有强大冲击力的视听体验,从整体上提高了展览的时代感,起到了吸引观众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博物馆展示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多媒体技术展示平台不稳定、维护更新不便、对多媒体技术掌握不深、媒体展示手段与展览内容不符、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等问题。所以,为了使多媒体技术能更好地应用到博物馆展览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一切以展览为主导。多媒体技术作为展示的一种辅助手段,它要向观众展示的是展品本身而不是所谓的高科技技术,不能脱离展览内容而以技术玩花架子。这就要求展览设计师在使用多媒体之前,根据展览项目构思一套全面、合理的展览设计理念,以此理念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的多媒体技术,做到全面、生动、形象地传播展览主题和内容。

(2)重视观众的参观体验。博物馆是历史文化传播和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场所。传播知识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就是让公众参与体验,实现展品与观众的互动。因此多媒体展项的设计应满足观众的参观和体验诉求。既要通俗易通、生动以适应公众的参观习惯和审美情趣,又要操作简单、灵活,使观众很容易使用。

(3)配套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搭建安全、稳定的多媒体技术展示平台需要大量的服务器、终端设备等硬件做支撑,由于终端种类繁多,对网络流量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构建安全、高效的硬件平台是很有必要的。选择多媒体技术首先要考虑到其要能适应未来的展示技术,并具备进一步扩展、更新和替换的能力,且要求后期的系统维护和更新要相对方便和快捷。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软硬件设备,后期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维修及更换。因此,要根据博物馆自身的经济能力以及相应的展览环境配置性价比高的多媒体硬件平台。

(4)加强多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博物馆引进的多媒体技术,需要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操作和管理。但许多博物馆并未考虑馆内实际,引进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因为馆内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而使引进的技术不能有效地合理利用,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因此,现代博物馆需要配备专业的多媒体技术人才以维护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使多媒体设备得到有效的合理的应用。另外,我们还要多引进和培养多媒体技术人才,使博物馆有更多了解文物、熟悉多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增强自身的展览技术实力,提高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方面的竞争力。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展览辅助手段,正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博物馆展览中去。在博物馆展览中我们要根据展项的要求采用合适的多媒体展示手段,充实展览内容,重视观众的参观体验,增强观众与展品的互动交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能促进我国博物馆展览水平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博物馆多媒体技术精选论文]

博物馆技术 篇2

分布式虚拟环境 (Distributed Virtual Environment, DVE) 是指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在一组以网络互联的计算机上同时运行虚拟环境的系统[1,2]。DVE系统是单用户虚拟现实系统网络化、多用户化的发展结果, 它允许多个地理上分布的用户在一个共享的三维虚拟空间中通信和交互, 并对这些用户的行为进行仿真, 使用户能像真实生活中那样方便地与他人交流和协作。数字博物馆就是一种有高度真实感、沉浸感和交互性的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

数字博物馆是将文物和历史场景通过三维建模,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展示, 并实现浏览者与文物、浏览者与浏览者之间的交互, 是传统展示方法与先进计算机虚拟技术的结合。由于文物展品和场景全部存在于计算机中, 因此, 数字博物馆对文物尺寸的大小没有任何限制, 文物的三维模型可以无限期展示, 没有物品被毁坏、被偷窃的危险, 是一种极好的文物保护的方法。

数字博物馆已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目前, 美国博物馆绝大多数加入了国际互联网, 日本也有近百座博物馆在国际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的主页, 欧洲一些博物馆也陆续上网。在我国也有很多家博物馆上网, 一些省级以上的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的主页, 但内容大多比较简单, 仅仅是原有小型书面介绍的翻版, 除了短短几行文字及陈列展览简介以外, 还有几个分别代表馆藏特色的按钮, 每个按钮所连接的只有一些典型藏品的正面图像展示。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在我国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

(二) 问题的提出

由于博物馆中大多数文物展品结构复杂、纹理细腻, 简单的几何建模不能表现出文物的丰富细节, 复杂的几何建模虽可以将文物逼真再现, 但由于模型数据量太大, 在网络传输和模型渲染方面不能令人满意。数字博物馆建设对视觉建模和绘制的真实感与实时性有较高的要求, 传统的基于几何图形学的建模技术不能满足其要求, 所以, 数字博物馆的构建关键在于文物展品的建模, 文物展品建模的复杂度、绘制的速度及绘制的质量问题成为制约数字博物馆发展的瓶颈。

(三) 基于图像的建模和绘制技术

基于图像的建模和绘制 (Image Based Modeling and Rendering, IBMR) 是一项以真实图像作为采样样本来重现和绘制场景的新技术, 它不依赖于几何模型, 而是利用预先获得的一组图像, 通常是真实世界的照片, 通过适当地组合这些已知图像来生成位于不同视点的新图像。它企图从根本上摆脱基于几何的传统建模方式在表示复杂度、真实感程度和绘制速度等方面的相互制约的局面。由于IBMR利用真实的照片来表示场景, 故能反映极丰富的景物细节和色彩, 另外, 其绘制速度不依赖于场景复杂度, 只取决于图像的分辨率和所依赖的视觉特征数目, 这就为表现和实时生成真实的、极为复杂的文物展品模型提供了可能性。

虽然IBMR技术可以为数字博物馆提供实时生成具有高度复杂视觉场景的有效机制, 但是, 其并不能完全胜任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展品建模的工作。因为利用IBMR技术渲染出来的模型仅具有视觉上的三维效果, 并不具有真实的三维形体, 故不具有三维沉浸感和交互感。实践证明, 利用传统几何建模技术与IBMR技术相结合, 可以有效解决数字博物馆建模中的文物模型复杂度、真实感和沉浸感的问题。

(四) 技术实现

传统几何建模技术和IBMR技术相结合是指先根据IBMR的思想, 利用现有的文物照片以真实图像作为采样样本来重现文物, 从重现的文物模型中获得文物的正面、侧面和顶部截图;然后用尽可能简单的三维几何形体构建出文物的模型;接着对简单模型进行贴图, 并做纹理凹凸、光学效果、透明剔除等后期处理, 最后得到模型简单、渲染快速、细节丰富、形态逼真的文物模型。该过程可用图1来表示:

1. 利用IBMR重现文物并获取贴图

文物存在以下特点: (1) 非常珍贵, 没有机会接近, 更不可能拿来仔细研究、建模; (2) 工艺复杂, 制作精美, 丰富的细节和细腻的纹理单纯利用几何建模技术无法表现; (3) 因年代久远、自然侵蚀或发掘过程中产生破损, 文物存在模糊不清、龟裂、划痕和缺损现象; (4) 由于偷盗等原因, 文物原型已丢失, 仅有其复原图或想象图; (5) 历史场景无法重现, 仅能靠想象图来表现。文物的这些特点, 给文物建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幸运的是, 绝大多数文物都有清晰的拓片或复原图。将这些真实的图片进行一定的处理, 就可以利用IBMR技术得到不同视点的二维形式的逼真三维视觉效果截图。

为了获得更快的渲染速度, 需要为文物模型贴图纹理生成一定的细节层次 (Level of Detail, LOD) , 可以通过将利用IBMR技术得到的截图进一步处理得到。利用Adobe Photoshop将截图处理成dds格式, 并将Mipmap等级设定为3级, 即可得到满足要求的贴图纹理细节层次。同时, 为了避免浏览者在博物馆中浏览时文物模型边缘出现锯齿状闪动, 贴图的长和宽应处理为2的指数幂大小, 如256*256, 64*256等, 以便于显卡更好地采样与渲染。

2. 利用几何建模技术构建文物简单模型

几何建模是指用点、线、面等几何元素构建出物体的三维模型。通常来讲, 文物的构造都比较细腻复杂, 如果单纯用几何建模来构建, 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文物的精细, 需要数万乃至数十万的面片, 这样的模型是无法满足实时渲染的要求的。建模所用的面片数越少, 结构越简单, 渲染时的速度就越快。基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用几何建模来构造出文物的大致形体, 建模原则是越简单越好, 将建模所用的面片数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建模完成之后, 通过贴图来辅助刻画文物的细腻纹理。

在3DS MAX中建模时, 采用多边形 (Poly) 建模方式, 尽可能用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基本几何体变形得到文物模型, 并且建模完成后删除内部、底部等看不到的面, 以控制面的数量。

3. 对简单模型进行贴图

贴图是物体材质表面的纹理, 利用贴图可以不用增加模型的复杂程度就可突出表现对象细节, 并且可以创建反射、折射、凹凸、镂空等多种效果, 比基本材质更精细、更真实。通过贴图可以增强模型的质感, 完善模型的造型, 使得创建的三维场景更接近现实。

在3DS MAX中, 要完成对模型贴图, 首先需要确定贴图的方式。UVW MAP是3DS MAX中的一项基本的贴图方式, 但是这种贴图方式针对的对象很有限, 对于长方体、圆柱体等相对比较规则的模型很有效。如果模型的形状不规则, 或者是比较复杂的模型, UVW MAP就不适用了。所以, 针对形状不规则、模型较复杂的文物模型, 我们可以考虑用Unwrap UVW方式贴图。它的基本原理是将模型的各个面展开到一个二维平面上, 然后再分别为展开的部分赋予贴图。文物建模中很多部分需要用到Unwrap UVW贴图。

4. 特殊处理

贴图之后的文物模型已经可以初步表达文物信息, 但是, 很多细节还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才能表现出来, 如文物表面纹理的凹凸感、各种不同材质文物的质感、文物的镂空效果等。

在3DS MAX中, 可以通过设置凹凸贴图方式来表现纹理的凹凸感;通过设定模型表面的漫反射光、高光等的值来表现出文物的质感, 如金属质感、陶瓷质感等;通过使用遮罩贴图方式, 利用一张灰度图和与灰度图对应的α贴图, 就可以表现出文物的镂空效果。

经过以上方法处理之后, 符合要求的文物模型便制作成功了。

(五) 实验结果

江苏徐州龟山汉墓是西汉楚王刘注的陵墓, 陵墓内发掘出大量文物, 文物做工细腻, 纹理丰富, 尤其是鎏金铜熏和龟钮银印这两件文物, 做工考究, 可谓巧夺天工。在构建龟山汉墓数字博物馆时, 单纯使用几何建模, 鎏金铜熏和龟钮银印所用的三角面数分别为135万和230万, 再加上其他文物模型和周围虚拟环境, 渲染时数据量很大, 远远不能满足分布式虚拟环境实时渲染的需要, 浏览者在数字博物馆内漫游时, 停顿现象比较严重。采用几何建模与基于图像的建模和渲染相结合的方法建模后, 鎏金铜熏和龟钮银印所用的三角面数分别为324个和545个, 而且色彩丰富, 细节清晰, 数字博物馆内漫游时, 画面非常流畅, 用户体验很好。图2、图3是建模效果图。

(六) 结论

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数字博物馆, 是对我国灿烂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展示的有效方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文物建模技术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利用传统几何建模技术与基于图像的建模和渲染技术相结合的建模方法, 解决了数字博物馆建设中文物展品建模的复杂度、绘制的速度和绘制的质量之间的制约问题, 为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Stytz M.Distributed virtual environments[J].IEEE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1996, 16[3]:19-31.

[2]潘志庚, 姜晓红, 张明敏, 等.分布式虚拟环境综述[J].软件学报, 2000, 11[4]:461-467.

[3]岳志勇.数字博物馆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文化遗产, 2004, [3]:77-78.

浅谈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 篇3

关键词: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

博物馆承载着大自然的丰富资源和人类文明的精髓,典藏和陈列着具有自然、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因此,博物馆作为集中收藏,展示文物的场所,历来就是国内外犯罪分子不择手段进行盗窃的目标。例如,2008年8月24日,敦煌博物馆工作人员发展展厅内展出的7面铜镜竟有4面被盗,其中"位至三公"铜镜属于国家一级文物。2010年法国现代艺术博物馆价值5亿欧元的五张世界名画被盗案,就是有名的例子。还有2012年5月,"故宫大盗"石柏魁盗走故宫博物馆的9件展品,引起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可见,博物馆的安全隐患问题是博物馆生存的头等大事。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就是在为确保藏品安全,让不法分子无法得逞。同时,也要确保藏品不会被其它原因,如失火、潮湿等自然原因所毁坏。

一、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历史演进及其意义

(一)安全技防系统是在同文物盗窃分子的斗智斗勇中不断成长起来的。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已经超过3000个,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藏品的总量已超过1500万件。对任何一家博物馆的馆长来说,最担心的就是博物馆的安全。正如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叶春司长说,博物馆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安全就是最重要的议题。在还没有使用安全技术防范阶段,早期博物馆只能用"人防"和"物防"来保护藏品。"人防"、"物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人力,物力进行安全防范,比如保卫人员巡逻,站岗等防范措施。1959年8月15日,盗贼武庆辉潜入有着高墙大院和相当保卫力量的故宫盗宝,皇帝订婚金册、古金币和御佩剑等文物被连夜盗走,就是由于当于技术防范手段落后所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故宫盗宝第一案。因此,确保藏品安全是博物馆的责任和首要工作任务。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不法分了无法靠近藏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传统的防范手段也不断融入"技防"的内容。"技防"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安全防范,比如电子监控,电子防盗报警等等技术手段,是安全防范的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主要包括防盗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出入控制系统、供电及防雷等。先进的"技防"系统可以实现在犯罪分子出现时报警,为抓捕盗窃博物馆的犯罪份子提供第一手资料。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第一台声控防盗报警器开始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内投入使用。1962年4月16日,孙国范潜入故宫珍宝馆内企图盗窃"珍妃印"等文物时,被保卫人员逮个正着。这是我国首次应用声控设备擒获文物盗贼。可见,"技防"有效地弥补了"人防"加"物防"时空上的不足,是近代科学技术用于安全防范领域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立防范手段。

(二)博物馆安全防范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地保证了藏品的安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博物馆安防措施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成体系,声、光、电和生物识别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都会被直接整合运用到安防技术中,以预防损失和预防犯罪。近年来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博物馆的安全防范条件不断改善,在全国范围内进入普及与迅速发展阶段。博物馆相续建立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立了防火防盗、电视监控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大部分省份连续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有些博物馆的技术防范仍然非常落后和单一,让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博物馆安全案件呈现反弹趋势。比如2011年1月28日,3名犯罪分子闯入湖北黄冈博物馆内,打晕值班人员,抢走战国时期的青铜器3件。经当地公安机关全力侦破,1月30日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涉案文物全部追回。

因此,为了更有效的保护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应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子、机械、物理、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应用技术,建立健全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加强日常维护,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将犯罪分子拒于博物馆之外。近年来,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已构成了很完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多种报警设备报警,当场抓获盗窃分子的案例很多。在打击文物犯罪方面,已发挥和显示了重要作用。

二、努力构建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博物馆安全防范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技术防护更是涉及到博物馆的各个方面。各级博物馆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争取财政支持,购置相应设备,完善从入侵报警系统到巡查、防爆系统的安装,构成了博物馆整体防范网络。

(一)博物馆安全防范网络的构建设。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利用视频、探测器、报警器等装置,构建安全技术防范整体系统。这个系统大致由下面几个子系统组成。一是入侵报警系统。主要包括周界报警、通道报警、空间报警等。还有展柜报警,报警控制器等。比如空间报警为入侵报警系统的第三道防线,该装置的主要产品有多源被动红外探测器、双技术探测器、微波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视频报警等产品等。通过通信网络向公安110报警中心发送特定的报警信息,以声、光、数字或图像的形式显示报警状态、报警地点、报警时间,是入侵报警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作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整个报警系统的功能发挥。二是出入口控制系统。采用人工智能信息识别和信息处理技术,选用指纹(或掌纹)、IC卡等方式对出入口目标识别,并控制授权人员进出博物馆相应的出入口、通道。这套系统主要由识读部分、传输部分、管理/控制部分和执行部分以及相应的系统软件组成。三是视频监控系统。由摄像、传输、控制、显示、记录登记五大部分组成。在博物馆的外围、大厅、出入口、展厅通道、库房以及自动扶梯、电梯等区域,安装不同类型的摄像机,配置合适的镜头,最大限度地避免监控盲区。随着高清视频技术、智能视频分析技术、IP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监控在安防系统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四是电子巡查系统。在展厅闭馆的时段里,电子巡查系统成为博物馆安全管理部门实现对保安人员按时有序巡逻的有效监督工具。巡查系统包括:巡更棒、通讯座、巡逻点、管理软件(单机版、互联巡更版、网络版)等主要部分。如发现突发事件可随时读取事件点,巡更棒将巡逻点编号及读取时间保存为一条巡逻记录。通过读取巡逻点可以真实的反映巡逻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

此外,还有声音复核系统和防爆安全检查系统。声音复核装置在系统中的作用是报警复核,即报警系统报警后监听现场声音,以此鉴别报警真伪。在博物馆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安检门、X射线安检扫描设备、中子探测设备、质谱分析设备、金属探测设备等,杜绝违禁危险物品携带进入场馆。

(二)注意侧重点,组织好博物馆内外围三道防线防范工作。购置和安装博物馆安全防范技术系统,要有侧重点。既要全面落实安保措施,又要有所侧重,内外有别。比如,在第一道防线,侧重点是博物馆外围周界,重点在于防止无关人员侵入。在各个出入口,包括围墙边,都要装上入侵式探测器、红外灯、监听器等。第一道防线属于室外,跟周边环境联系密切,要注意选材,还要注意天气变化及周边环境对监督控设备的影响等。在第二道防线则是展示区域。重点是探测是否有人非法进入展示区等,安装好安全型探测器,覆盖整个展示区,及时发出报警信号,阻止盗窃案件发生。直接对藏品保护,则是第三道防线。对不同级别的藏品,选用不同的传感器,对贵重藏品,做到有重点防范。如对藏品等级较高的文物,选用压力式传感器来加以防范,当藏品被动或不明原因移动时,便会检测数据变化,发出报警,制止罪犯犯罪。这几道防线安全技术设备的配置,都要讲究方法,以保证藏品的安全。

三、综合管理,确保博物馆运行安全

购置和安装博物馆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全部相信报警器的作用。在安全防范方面,一定要注意综合管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比如,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博物馆藏品安全方面,同样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数字化技术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 篇4

摘要:信息时代已经到来,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信息化服务更加便捷,在历史博物馆的运行中也应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丰富其展览形式及内容,博物馆讲解员也应该积极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尽快的适应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改变。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历史博物馆应用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005-01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数字化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属于高新科技的发展前驱,在日常的生产生活领域都能见到它的足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历史博物馆是以纪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保护文物藏品为主的专业性博物馆,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博物馆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能够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也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去了解历史文物及文化信息。

一、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内涵

在历史博物馆的发展中需要通过政府公益宣传以及电视广告、网络宣传、手机短信等渠道加强相关的宣传,改变博物馆在人们心目呆板、单调的原有形象,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对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有了解,增加参观人数[1]。在增加参观人数的基础上,还需要运用更丰富的展览方式来调动观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其能够在参观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历史博物馆相关的知识。这就对现代历史博物馆的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博物馆这一实体当作基础,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将博物馆的相关内容以数字化的方式展示给观众,就是所说的数字化博物馆。这种博物馆的建设是以数字网络空间对物质博物馆的补充与再现为发展前提的,包含智能化、网络化等特点。历史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当前还是一个新兴领域。数字化技术博物馆能够改变其原有的运营方式,数字化技术作为主媒体实现业务功能上的拓展,比如网络博物馆、数字展厅等。所谓的数字化博物馆,就是博物馆运营的各环节都采取信息技术及数字技术作为常用工具,计算机成为了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平台,实现文物利用及保存服务的高效发展。

二、数字化技术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

1.积极应用虚拟技术,发挥网站的共享功能

在数字化技术发展进程中,虚拟现实技术是应用与发展都比较快速的一项技术类型,这一技术在 20 世纪末期兴起,属于一项综合性、崭新的信息技术内容,包含了计算机图形学、传感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2]。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效果,将这一技术在历史博物馆中的数字展示环节进行应用前景广阔,能够对数字化技术本身的虚无性进行适当的弥补,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都可以通过网络以虚拟的模式逼真的表现出来。比如: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利用数字化建设旅游区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以及娱乐信息也已经成为一项新的业务功能,历史博物馆也可以借鉴这一技术,基于互联网的虚拟技术形成可视化平台。这样,在游览的时候,观众只需点击想了解的内容就能够实现网上的虚拟观摩,在三维场景与多媒体视听环境的结合之中,获得模拟体验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制作遗址景区的全景,这样就算观众不能前往到实地参观也可以有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2.充分利用感官感受,呈现真实新环境

将数字展示技术应用到博物馆展览环节,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生动形象的视、听、触觉上的虚拟环境,从而把真实物体与虚拟环境进行叠加,为观众呈现一个真实的新环境。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博物馆的革新带来了很多选择,多媒体互动投影,电子书,触摸式装置系统等多媒体设备渐渐走进了历史博物馆,在观众和展品、历史事件人物之间建立了一个桥梁,使观众更主动的参与其中。例如,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中,涉及到的革命烈士有几百人,很难通过传统的展板陈列形式讲他们的事迹一一列出,如果使用电子书,参观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询,了解到相关的人物。这样既能优化展厅的陈列,还能使观众主动的,有兴趣的参与。而在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里还有“与老照片合影”的多媒体装置,参观者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重庆老街景,或代表性建筑和人物通过合成互动技术实现合影。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文字、实物加图片的展览模式,参观者不再被动观看,而是从交互性操作去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

3.提升讲解员的专业素质,开展数字化展示

讲解员在博物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连接博物馆与观众的桥梁,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讲解员与观众有着最直接的接触,观众享受讲解员提供的文化服务也是最多的。而讲解员自身的素质与人们享受到的服务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历史博物馆的发展中应该注重对讲解员的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对业务能力提升快的讲解员实行奖励政策,促进讲解员之间的取长补短,对自身的业务能力及存在的不足有一个比较正确、清楚的认知,从而获得讲解技能的提高,为参观者提供光荣完善的服务。

而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之下,历史博物馆讲解员也需要及时的了解熟悉相关的展示内容,对技术的具体运作模式进行学习掌握,这样在讲解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对参观者提出的疑问才能及时的进行解答,比如在参观者体验多点触控技术或者虚拟现实技术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员的指导能够更顺利的进行应用,增强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度,最大程度的感受数字化技术的魅力。

?Y束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历史博物馆也不例外,传统的博物馆运行模式比较单一,就是讲解员带领观众通过展板,展柜来了解历史事件或人物,这种形式比较枯燥,无法调动参观者的参与性,也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可以大大的改变这一局面,使得博物馆的运行模式更加的丰富,提供的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使得历史博物馆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冷热不均,博物馆日看博物馆 篇5

国际博物馆日

冷冷热热

与不在少数的名人故居及行业博物馆一样,这个名人故居平日也是门庭冷落。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上海美术馆等博物馆、纪念馆却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

今年,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已逾百家,去年参观人次达1000万。行业博物馆蓬勃发展,对名人故居的保护意识也大大增强,各区纷纷为名人故居挂牌。但是,这些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现状却冷热不均、喜忧参半。不少行业博物馆、名人故居平日难得有观众上门,基本处于半歇业状态。画家李先生住在鲁迅故居旁,他说,那故居平日大门紧闭,偶尔有参观者来,不得不把门敲得山响,或大声喊,才会有人来开门。

躲躲藏藏

门难找,门难进,是一大通病。银行博物馆高居金融大厦7楼,门禁森严。即使记者去采访,也要提前预约,到达那里还被要求详细登记才获准进入;一周只有一天向公众开放。不少行业博物馆的选址存在先天不足,难以面向公众,如上海音乐学院内部的东方乐器博物馆,虽然藏有29个国家的200多种乐器,但是深处学校内部,鲜为人知。上海民族乐器博物馆位于闵行区七莘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内,陈列场地200多平方米,从1986年10月开馆以来,只接待了参观者1万余人次。著名的上海监狱博物馆,建在提篮桥监狱大墙内,戒备森严,只接待团队预约。

兴兴衰衰好范文版权所有

上海自然博物馆1960年开馆,曾经很受欢迎,现在却门可罗雀。据分析,原因除了大门被高架道路遮挡外,更在于其陈列内容和陈列形式陈旧,观念落后,缺乏新的学术整理,也欠缺积极的公众服务意识。

但也有专家认为,博物馆、纪念馆冷热不均是正常的,因为不可能所有博物馆都像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那样门庭若市。

有专家指出,上海在规划博物馆建设时,不应只图数量上的好看,政府应该重点规划建成数个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对城市文化意义重大同时也能持久吸引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大型博物馆。其他的博物馆建设,只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管理机制就可以了。好范文版权所有

博物馆技术 篇6

到了展览博物馆,我们先观看了工作人员表演的魔术和试验。他们的表演十分精彩,让我终于知道了《西游记》中悟空腾云驾雾,天空中的雾原来是用干冰和水产生出来的。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我们又去了科普玩具场,说是玩具,还真不假。如:射门,就是有一个球,前方有一个大屏幕,屏幕中有个门将来回蹦跳,阻挡着射来的足球。你要想方设法将球射入门中,才算成功。还有拳击大战。有一个大屏幕,屏幕中出现的拳击手不停地向观众挥拳、进攻,挑战的。玩耍时不能直接在屏幕上拍打此人,而是对准此人,在空中出拳、上脚、击打。当你击中对方时,屏幕中的拳手就会人仰马翻,很是逗乐。我还玩了许多好玩的,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科技博物馆里最精彩、最好看、最受同学、老师欢迎也是我玩得最高兴的就是在四楼是环幕电影。环幕电影也叫穹幕电影。它的幕布就像一个降落伞一样扣在我们头顶。环幕电影演的主题是关于恐龙的衍生过程。大约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爬行动物,它们曾是地球上的霸主,称霸者地球。这就是现已灭绝的动物―恐龙。我们抬头向上看着绝大的圆形屏幕,随着屏幕上画面移动,恐龙一摇一摆的向我们走来,庞大的身躯从远到近,从小到大,忽然间来到了我们的眼前,看它的脚经到了我的眼前,离我不到一尺,它的头好像要碰到我的头,大家不约而同的发出惊讶、呼叫和感叹的呼声。犹如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像是真正的和恐龙在一起,进入了恐龙的世界,多么惊奇又多么刺激。屏幕的画面向后移动,我们像驾驶一艘飞船穿越时空的境界,来到了恐龙生活的地带,零距离的与恐龙接触,身处恐龙生活的环境。

博物馆技术 篇7

关键词:新媒体,增强现实,博物馆教育

科技类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科学教育,其呈现方式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已历经3个世代。从19世纪工业革命期间诞生于欧洲的科技博物馆,多以发电机等工业设备实物布展,它的基本特征是“真实的”“静态的”;到以美国旧金山探索馆为代表的科学中心,将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的实验仪器展品化,它的基本特征是“学科的”“互动的”;到以上海科技馆为代表的综合性科技馆,采取主题制展示理念,以叙事性、故事化的展示手法并融入了陈列、互动等展示手段,它的基本特征是“综合的”“体验的”。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不断渗透,传统信息传播的模式已经改变,科技类博物馆亦在掀开新的篇章。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的方式与途径由单项传播变为双向传输,公众由过去的信息接收者变为现在的既是接受者又是创造者。博物馆的教育模式也随着信息渠道单一化向扁平化的变化发生了相应转变,实体与虚拟衔接、线上与线下互动、馆内与馆外联动。究竟新媒体技术对博物馆教育带来哪些价值更新,这些新特征对其教育体系有哪些影响,有待我们去分析思考。

一、认识新媒体

什么是新媒体?人们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界定众说风云,各有争议,至今没有一个完全的统一。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有专家说,新媒体就是基于网络的传播;也有业内人士说,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等。这些认识都正确但也不完全正确,新媒体的关键点是“新”而不是“媒体”,媒体只是其具象的表现形式。20多年前新媒体是互联网,10多年前QQ、短信成为主流新媒体,如今APP、微博、微信等都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可见,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媒体的表现形式也会相应调整。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无法来定义,而是要突出新媒体是一种传播理念的创新应用,抓住创新点,就能较为准确地理解新媒体。就目前而言,理解新媒体可以从区别传统信息传播渠道和模式,而衍生的一种新的支撑信息传播的技术方式和实现手段来着手。

二、新媒体技术在科技类博物馆中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正运用在科技类博物馆中,它们的出现对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场馆展示将面临着转型升级,传统的展陈教育势必将在改革中寻找突破点。那么,目前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是以何种形式表现的呢?

1. 数字博物馆

新媒体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最早体现在信息化数据库上,也被称为“博物馆数字化”“网上博物馆”等涉及展品信息管理、展示和查询以及网络虚拟展示。科技类博物馆拥有大量展品与藏品,这些资源通过信息化上线后,观众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获得展览介绍、主题活动、藏品查询等咨询内容,是数字传播科学教育的必备手段。

2. 移动端APP

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是掌上APP发展的温床。在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手机上网的网民已达5.94亿,占所有网民的88.9%。人们已逐渐习惯了使用移动设备应用(APP)上网的方式。APP以方便浏览、交互性强等优势瞬间被众多博物馆盯上,为博物馆展陈教育而开发的各类APP层出不穷。

3. 体验型互动展品

新媒体构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展示形式,即互动操作体验。体验型展品让观众在亲身操作中,感受展品概念,了解科学原理,既增强了展品的趣味性,又对信息的获取有更深刻的感受。近年来,科技博物馆内大量采用新媒体互动展品,如互动投影、全息投影、多媒体互动游戏、增强现实媒体等。

4. 远程媒体传播

现今的博物馆资源已不再仅仅限于场馆内,场馆外的资源同样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纳入到场馆展陈之中。通过远程传播等网络技术,即可浏览世界各地的实时画面,做到足不出馆尽享无限风光,大大丰富了展览教育资源。

三、改变博物馆发展的主流——新媒体应用

新媒体技术涉及面极其广泛,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科技类博物馆的展陈方式。这里仅以增强现实技术为例,以点带面,分析研究新技术是如何给博物馆展示与教育带来变革与发展的契机。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分支,它是将虚拟对象与真实环境相互结合,从而产生效果增强的现实景象所采用的一种技术。美国新媒体联盟出版的《地平线报告》近年来多次提到增强现实技术,认为它是最有潜力改变博物馆发展的主流应用技术之一。借助显示技术、交互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增强现实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与使用者周围的现实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功能的模拟,使得使用者从感官效果上沉浸在由计算机创造的虚拟环境中,其有三个显著的特点:(1)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集成;(2)实时交互,从简单的面对面人机交互,发展到将人与“真实的”空间环境相融合;(3)三维注册,根据三维空间的变化,调整增强信息,使虚拟信息可以精准地与现实信息无缝结合。

四、增强现实技术在科技类博物馆展陈中的作用

1. 拓展学习资源

增强现实,从字面意思理解就可知是对现实状况的增强应用。科技类博物馆的许多展示资源,由于受到空间、时间、形式等原因的限制,其展示内容只能节选或部分呈现。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把展品资源作为一个增强触发点,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扩充展品背后的故事,拓展展示资源,在有限的空间内把内容尽可能做大。同样,博物馆内的展品资源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还可以原成虚拟展品,让观众带回家使用,如同掀开了博物馆的屋顶,将博物馆内的学习无限延伸。

(1)内容可视化呈现。增强现实的学习环境可以培养观众的空间智能,提升观众的空间理解能力,能够将一些复杂难懂的科学原理,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立体几何、分子变化、能量传递等各种学科的抽象学习具体化为可视信息,减轻观众的认知负担。对于生命科学中较难观察的自然现象,也可以重建场景,还原其规律及特性,如指触摩卡的恐龙系列产品很好地再现了不同恐龙的体貌特征、生境、食物链等信息。

(2)提供虚拟预演。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虚实融合的特性,在博物馆内就可营造许多平时不易接触的场景效果,例如深海、毒气以及爆破现场等极端环境。观众完全不用担心实验的安全问题,又可以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特别是一些教复杂或危险的操作,可以在虚实环境中反复演练,发生错误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而参与者却可以获得最直观的映像,加强了学习的深度。如Escape team Lab团队为科技博物馆开发的虚拟实验室系列产品。

(3)加强深度体验。增强现实技术让整个参观过程更有交互性,观众在参观以陈列形式为主的展品展项时,通过触发增强内容中的数据、图片及视频等和相关的拓展资源,构建深度阅读方式,同时建立了一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思考与互动,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接收。

2. 增强现实技术在科技类博物馆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1)完善认知体系。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崭新的学习模式,形成了更完整的认知体系。科技类博物馆中众多的展品、教具、课程等资源,通过改善交互界面设计,形成有形的可感知的认知新方式,帮助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这种认知方式也开辟了一条促进其在真实环境中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既拓展了青少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又强化了在辅助信息支撑下,锻炼观察、思考、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造沉浸学习。在沉浸理论中,“挑战”与“技能”是影响沉浸的主要因素。若挑战太高,使用者会对环境缺少控制能力,从而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若挑战毫无难度,会使使用者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1985年,米兰大学的马西米尼和卡里梳理了影响进入沉浸状态的因素与关系,其中有两条可以非常符合增强现实技术的特点:一是需要使用者全神贯注投入,二是使用者能不断地得到直接迅速的反馈。增强现实以其独特的优势,能让观众在博物馆众多资源之中,抛开周围的干扰因素,集中注意力,面对需要的学习内容,通过自然界面迅速反馈的信息,全身心投入于学习内容之中,从而进入沉浸忘我的状态,提高了博物馆科普教育的效果。

(3)创设情境教育。情境认知理论指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来源。而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因此人们要想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并灵活、正确地应用,必须在丰富的社会真实情境中去认知。情境教育则强调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形象逼真、情意真切、意境广远是情境教育的三大特点。增强现实与情境教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通过增强的画面与真实世界相融合,可以很容易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无论是内容体验、拓展空间、还是参与方式,都符合情境教育的特点,能让观众在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体验别样的情境,感知内容与实践的关联,加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提高整体的参观学习效率。

五、结论

作为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扩大及完善了人类已有的认识领域和知识结构,变革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也为探究周围世界的科学知识提供了重要的交互平台。增强现实技术将博物馆内丰富的展示资源课程化、可视化、实例化,通过情景式沉浸体验与认知,将现有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型,大大提高了展品的可看性与教育的可达性,为博物馆非正式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胡智标.增强教学效果拓展学习空间——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02):106-112.

[2]齐立森,皮宗辉,徐苗,王树国.增强现实的技术类型与教育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18-22

[3]钱岳林.新媒体与新兴媒体[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08):12-15.

博物馆技术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博物馆工作 应用

0 引言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打造出以信息的传递为内容的时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凸现出信息的巨大能量和空间。几乎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受到信息时代的同化,开始朝现代化、数字化等方向拓宽空间,在博物馆从业人员不断努力的实践和探索下,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的成果。但从信息化博物馆发展的现状来看,整体上中国博物馆信息化的发展状态还处于技术理论的实验建设阶段,属于确定发展模式和具体技术设计框架的基础阶段。随着世纪之交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势不可挡的,博物馆业也必定会借助信息技术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发展天地。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工作正在进入一个有机构、有人员、有目标、有计划的新的发展阶段,即按照《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信息化“十五”规划》和《全国文物资料普查和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系统总体方案》的要求与设想,逐步实现博物馆信息资源数字化、行业管理网络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搜集和传播准确、权威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信息。

1 博物馆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所产生的各类有用符号(资源)所进行的收集、整理、加工、保存、传播、利用,目前而言主要利用的技术为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着眼点在于信息本身,信息的利用是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因此,信息化不等于电脑化。博物馆信息化工作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博物馆的资源到服务以及各项工作之间充分交互的处理过程,是对博物馆利用资源实现服务以及使服务更加深入、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的总体方法的称谓;在博物馆中,数字化是指在博物馆一些单项具体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是对博物馆资源利用的具体手段的称谓。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和数字化两个概念在这里是不可分离的,也不是对立的,总体规划的、有机关联的若干数字化手段的集合,共同构成了博物馆的信息化。

2 博物馆信息化的特征

2.1 数字化档案 数字化档案,是信息化博物馆的资源核心,包括文物的本体数据、业务管理信息和研究成果等。文物档案的信息载体分类,包括纸张、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各种物质形态,且不同的文物,其档案没有重复性。与图书馆相比,一件文物的档案要比一本图书丰富得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文物数字化信息具有无穷的可扩充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业务管理的需要,文物数字化信息具有可延续性。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数字化转变,使其与其他领域之间具有更为广泛深刻的可关联性。

2.2 多媒体应用 多媒体的呈现,是信息化博物馆的基本技术手段,使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得以实现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遗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实证。文物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比图书的信息载体丰富得多。它的特殊,就在于它的息不是有意识的记载,而是一种原生态,是自然的积淀,具有天然真实性。而所有的文献资料,不管它是什么媒体形式、印刷品或者电子制品,都是人类有意识的记录,是为着传播思想与知识的作品,是人对自然和信息处理的结果,是人工的产物,文献资料所携带的信息都是经过认为处理的二手信息。因此,与数字图书馆相比,观众对文物信息载体的需求更加广泛和直接。凡是人类感官所可能接受的信息形式都将是信息化博物馆必然采用的多媒体呈现手段。因此,现今所用的或待研发的信息技术,都有可能运用到信息化博物馆中。

2.3 社群组织,是信息化博物馆的基本特征 由于博物馆具有综合的、历史的、艺术的、自然史或自然科学的、技术工艺的等不同类型,因而将数字资源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不同形式构建出适应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知识层面、不同年龄段的有所差异的数字博物馆。设想一下,中国信息化博物馆,一座囊括全部历史文化遗产、且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数字博物馆,一定是融合了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脉络,以发挥博物馆的传统功能为主体,通过特定的技术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观点的社会群体的需要,充分深层次地把各种观点展现在信息平台中。

3 信息技术在博物馆工作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从整体上来说,博物馆信息化工作发展必然和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成正比。而从其自身来说,则可能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3.1 处理对象和方式日趋多元化 未来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范围将日渐扩大,随之而来的将是处理对象和方式的日趋多元化,目前那种以藏品为处理中心的模式将可能被打破,从理论来说只要是博物馆工作涉及到的均可成为它的处理对象,其范围可能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技,从学术研究到行政管理,无所不包。其处理的方式也将日益高科技化,特别是随着虚拟技术及三维扫描技术的日趋成熟,由于它记录的是物体的三维坐标信息,与二维扫描相比有着质的区别,因此它必将极大地改变目前以平面为主的信息采集和展示手段,其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和真正交互式的感知方式将极大地开拓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的空间,为文物的利用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3.2 更注重与大众的互动效应 作为博物馆信息化工作来说,满足人对知识的需求始终是这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可能更多的是考虑能给人们提供些什么东西,如何更方便地提供检索。而随着使用者的主体性程度的日益提高,那样单向式的信息提供方式肯定将日显落伍,而以使用者为导向的咨询服务将成为一种主流方式,对此我们似乎还缺乏必要的认识。浏览目前的一些博物馆网站,我们就会看到,在我们的网站上,展示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藏品的展示、陈列的展示、展览的展示、新闻信息的展示等等。展示无疑很重要,它对人们了解博物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毕竟只是一种单向的输出,对浏览者来说,只有接受的份,其自主性受到了很大限制。从教育学的原理来说,双向互动永远比单向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3.3 地区性博物馆资源网络的建立 多少年来,博物馆都在进行着一种独立运作的模式,各有自己的收藏、研究和教育体系。它们的财富也大都体现在收藏上,而这些收藏真正能有多少为民所用?从一些博物馆所透露出的藏品和展品的相差悬殊的比例数字中就可见一斑。而随着博物馆信息化的进程的加快,相信这一局面终将得到改善,因为信息化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人们的资源共享。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通过网络进行联结沟通正成为一种趋势,相信博物馆亦不会对此莫然视之。而对博馆而言,所谓的联结沟通并非仅是在网页上做一个友情链接如此简单,而是基于博物馆间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服务社会这样一种发展预期而制定的一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需求。因为在当代社会日趋丰富多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博物馆已不再能置身事外,对博物馆而言,未来的发展也是充满了挑战与竞争。由于资源与空间的局限,除少数大馆外,其他馆的生存环境将不容乐观,当单一博物馆的发展日渐窘困之时,人们将发现通过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在内部以及外部资源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可以争取达到彼此共存共荣的空间和效果。这样的操作可能将成为适合博物馆运作的基本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

[1]王裕昌.论博物馆信息资源共享中的权利和义务.甘肃科技.2007年第5期.

[2]梅杉.关于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建设的探讨.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博物馆技术 篇9

玻璃迷宫是由318面虚实相间的玻璃镜组成,不过如果就让你在这迷宫里转一圈未免也太无趣了些。这里的工作人员显然是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在迷宫内隐藏了8个图案,需要我们去一个个的把它们找到,并在前台发给我们的挑战卡上,印上这些图案。第一个图案很快就被我们找到了,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我心想:还以为这个迷宫有多难呢,原来也不过如此。可是,接下来我就遇到“拦路虎”了。第八个图案我怎么找都找不到,这下我可着急了,东转西转,竟然又转回了入口,一路上还撞上了无数的玻璃。这下我可泄气了,刚想放弃,就听到了爸爸的声音:“如果怎么容易就让你过关了,那还有什么意思。再努努力,你一定能成功”!听了这话,我又充满了信心。终于,我找到了第8个图案,它隐藏在一个角落里,如果你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它,所以我才遗漏了这个图案。

儿童玻璃博物馆则是让你去找到散落在场馆各处的26个英文字母,和在玻璃迷宫里是不一样的,刚开始我的“寻宝之旅”很顺利,可是最后四个字母却怎么找都找不到。这时,有个小男孩突然跑过来问我还差什么字母。当我们俩对完字母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他差的字母我正好有,而我差的字母他正好也有,于是,我告诉他没有的字母在哪里,而他也告诉了我。最后,我们俩都完成了任务,也都拿到了奖品。

上海玻璃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什么DIY手工坊啦、热玻璃工作坊啦......有时间的话不妨亲自去看看、玩一玩哦!反正我是觉得那里还挺好玩的,不光好玩,还学到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还交到了朋友呢!

作者: 高浜五(9)班 卢欣瑶

指导老师:陆静华

上一篇:感叹大学毕业的句子下一篇:多管齐下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