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博物馆设计

2024-08-14

科技博物馆设计(精选12篇)

科技博物馆设计 篇1

单就设计而言,不同领域的人对其概念的理解都有各自的侧重面。一个艺术家的设计要考虑对作品的平面、立体以及色彩进行合理的布局;一个建筑师的设计就要构思立面、空间及材料的搭配;一个机械工程师的设计更多的是产品的可利用性、耐用且易加工,各零部件尽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可见设计充满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设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规划或者策略。科技博物馆的展品设计也是一种设计行为,在展品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出设计工程师是如何把一个深奥的科学原理用一件经过精心筹划人造物展示给受众的。展品设计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目前主流的设计是设计人员前期要收集有关材料,收集的过程也是渠道多样,种类繁多。如去国外相关博物馆或科学中心考查、去国内类似的场馆学习调研,再结合查相关材料,提出相应的展览主题以及展题思路,之后经过公开招投标交给展览设计制作公司进行后期加工。还有一种更省事的办法,看到有一个展览效果或者主题符合自己的展览目的,就向展览设计人员咨询这个展览制作公司是哪一家,然后直接找公司原样复制,省事又省钱。笔者曾经设计的展览接到不少这种咨询,每次都会毫无保留的告知制作公司情况。每当这时就感到科技博物馆的展品设计难有发展的原动力,只能走照搬别人复制的老路。

关于科技博物馆展览形式是实体馆重要或者是其他如流动科技馆、网络科技馆馆重要,在实体馆中是展品为主还是展览策划当先,笔者不想在文中论述,在此只想说明创新展品的设计过程。创新展品设计需要有厚重的积累,要有表达的内容,还能吸引观众,易操作、易维护,出现象快,当然设计的展品是独立原创,别的展馆不应有的内容。有了好的创意,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层面上,要进行效果图设计、制作能够加工的施工图,才能说是一个完善的创新展品设计。

1 目前国内科技博物馆展品的主要来源

我国目前科技博物馆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从一线大城市到地区级的市都有科技博物馆建设。这些科技馆无论规模大小,就展览来说展品是必不可少的。展览中的展品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它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1 展览的前期策划研究及相应的展项制作

科技类博物馆的展览包括很多内容,本文只谈展品的前期策划及展项制作。策划的过程比如有文献研究、组成一个考查团对国内外相关科技馆进行考查,收集有关资料,提出展览提纲,确定主题以及相应的展项。展项中展品的确定就很大程度参考国外或者其他馆已经有的展品,可能是照样复制或者是在其他馆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改变。当然有实力的策划不排除完全靠自己独立研究提出别人没有的内容。在此也仅仅是内容,具体的研制细节只能交给具有制作实力的展项公司去完成。之后,经过公开招投标,有实力的科普产品制作公司参与展品制作。

接下来的展品深化设计制作,展项公司会与展品策划人员进行多次沟通,不断调整展品的结构或者其他的布局。展项公司制作展品的动力是尽量按照展品策划人员的想法完成制作,目标是完成合同及任务书的内容就是理想的。展览策划人员的目标是把要展的科学原理进行合理的表达,展品的具体制作过程参与的就少一点。展品就在策划人员与制作公司的互动过程中完成了。

1.2 参照别的展馆展品原样复制

与以上制作过程比较,有一种更省事的方法就是参观考查相应的场馆,看到有好的展品就完全复制,甚至直接找到这个展品的制作公司,照原展品直接制作。这是一个省事省钱的好办法。这里有一个问题要引起注意,复制要是找到原制作公司就好办了,那会原样无错的照原样制作,要让另一个公司复制,就会出现形似神不似,达不到展览的目的。

1.3 接受有经济实力的单位捐赠

接收展品捐赠也是省钱省事的好办法。捐赠有两种方式,一种给经济援助。捐赠者给一定的经济支持,并且规定了展览主题;另一种方法提供场地,捐赠者直接在展馆中布置展览。

2 原始创新展品给新兴的科技博物馆展览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从科技博物馆展品来源分析,原创性的展品就难以在展览中呈现。当科技馆发展到相当规模以后,这种展品制作的方式就会失去展品应有的启迪教育活力,面对现已展出这么多的展品,只能是一声叹息,怎么设计不出像探索馆那样的精彩展品。具体探索馆的展品设计过程我们无法知道,但是看到他们的展项后,就有一种受启发的感觉,不讲视觉冲击力,但耳目一新。

当科技博物馆正常展览一段时间后,从主题策划或者是展品要不断进行更新换代,要是还走以前展览的老路,展品的教育功能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原始创新展品的创作实践,给新兴的科技馆展品制作提供了孵化器的作用。创新展品的研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里的创新并不是单就内容,更重要的是结合内容如何表达,经过互动参与,很快出现奇妙的现象,引发人的想象力。

研发创新展品时还要注意避免不要成为其他常设展品的花拳秀腿。光有好看的外表、新奇的表达方式,一经观众正常的互动参与就故障频出,这样的展品创意再新颖,也难以实施。设计创新展品时就要有一定的一线工作经验积累,从观众操作习惯考虑展品的操作结构。展品尽量不用或者少用专人管理,不需要专门的辅导员讲解,让观众专心、独立操作、体会经过参与出现的现象,奇妙的现象让观众得到启迪。能互动、易操作、现象简单,经过操作出现的奇妙现象易理解,这种能激发人兴趣的展品给科技馆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如何才能走出在科技类博物馆展品设计时的旧有老路,只能采用创新的思维模式。有关科技馆发展的概念、模式、教育功能、定位等有关方面专家有相当精辟的论述,本文的重点不在这些宏观层面讨论,只是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只注重展品的具体设计时的创新实践。观众参观时的参与激情与卷入程度与展品是否吸引人有相当大的关系,有吸引力的展品给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原始创新展品就可以在这方面能够起到重大的作用。

3 在展品设计中如何捕捉稍瞬即逝的灵感

展品设计要体现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的问题。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范围广阔,要把所有的科技成果拿到科技博物馆来展出,就成了科技成果展览会,会失去科技馆的展览特色。面对如此众多的科技知识,如何设计展品,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挑战。一个设计者,可能对某学科专业的深度了解的不透,当然能深入了解更好,但要有其他学科专业广博的知识积累。这种积累并不一定要对某一专业深入专研,但要有所了解,不同的专业领域知识交汇会激发人的创作灵感。

捕捉这种稍瞬即逝的创作灵感,需要展品设计者广泛的知识储备。按照需求驱动的设计理论,观众参与时能够体会到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是第一需求。如观众要想得到一个奇妙的现象就会有心理参与,引起好奇的心理才能吸引人。要想吸引观众就要了解受众心理机制,这时候实验心理学就派上了用场。光有心理学知识还不够,要考虑表达什么内容以及展品结构。展品有可能涉及光学知识、机械结构及数学,需要横向学科的知识积累。表达的内容要介绍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有让观众感到奇妙,有进一步想一想的可能。一个知识点在相同的学科可能很平常,但要从另外学科角度理解,就会有闪光点,这就要求设计者捕捉创作灵感成为自觉的行为。

提出一件创新展品,凝结着创意者的构思,这种构思不是空穴来风,需要跨学科知识的内在启发。看到别人比较精彩的展品,经过适当的改造,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这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展品。创新展品的灵感可能在脑海中只有一闪念,抓住这种稍瞬即逝的灵感,也给创新展品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曾经设计的创新展品灵感来自于汽车、自行车或者其他转动的轮子。当轮子转速达到一定的值时,看上去轮子不转了或者倒着转。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只能从人的认知心理找答案。正常的人对外界的视觉感知有时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世界不真实的感知给人带来了奇妙的体验。展品的灵感来自于平时的积累,要想理解或者提出更巧妙的构思,只能借助认知心理、实验心理,生理学的理论得到解释。为了求证存在这种奇妙的现象,在观察转动的轮子时,增加一些干扰因素看能否出现更精彩的效果。由此一步步的逻辑联想,设计出了从来没有的展品。对这个现象机理可能有几种设计模式,这要看采取哪一种更理想。设计出的展品外型只是其中一种方式而已,当别人如果这个展品可以复制时,只能得到一个外型,真正的过程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也就无法复制。

4 把无形的创意变成有形的人造物需要一个过程

有了好的创新展项创意,要进行表达,展示给审查者所提的创新展品能否有立项的可能,这才真正会体现出展创人员的硬功夫。因为不是说有了新创意一提出就叫创新展品,而这个创意必须经同行专家评审通过才有意义。有了这种能力,提出创新展品就不会停留在宏观层面上,也不用拿着好点子,找展品制作公司。把创意变成展品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体会出创新设计制作每一步的意义。这个过程需要经历这么几个步骤:

4.1 具备表达展品创意的能力

有了新颖的创意怎么才能让别人理解,要是设计者只能用一段文字描述,只能说明是一个不合格的展览设计师。这时候用Word画图就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为了更直观、形象、生动表达展品创意,就应该掌握3Dmax、Sketchup等立体造型软件,加强绘图能力。如果展品还要用到动画及相应的互动,就应该掌握象flash一样的矢量动画软件。学习flash也是一个不易的过程,要熟悉一定的脚本语言。

对这些软件的学习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并且结合亲自实践才能体悟到其中的意义。具备了这种能力,只能说给表达展品创意打开了第一道大门。接下来更能提升展览设计人员的能力是深化设计。

4.2 创新展品的深化设计是必过的一道门坎

国内目前传统的展品制作到了深化设计阶段,就会有专门的科普展览制作公司参与。制作公司与创意提出者进行沟通,有专门的绘图人员给出效果图及施工图。而创新展品的深化设计应该由设计者自己来完成,为此给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道难过和门坎有这么几方面的问题需要应对:一个是展品的创意需要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光是学习领会相关知识内容就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另一个是为了表达有关的创意需要学习掌握相关的绘图软件,这更是一个艰苦的跨越。再一个是展品中涉及到的零部件结构大小、相互之间的合理布局,相关材料利用等。只有亲历了这样一个深化设计过程,再谈创新展品就不会在宏观、纲领方面谈体会,论观点。

如何进行深化设计,采用参数化的三维造型软件来绘制产品造型图,是必不可少的途径。笔者亲历的深化设计只涉及到了机械部分,不包括电路设计,用的是solidworks软件,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的三维造型软件。强调一点,此阶段的绘图是有尺寸精确度的,与创意阶段的立体造型不同,每一个零部件应该精确到毫米。这一阶段深化设计的启发是,创意时的部件不一定合理,单单一个零件没问题,但到零部件配合就可能出现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再反复修改。

深化设计到这一步只能说有一个成型的展品了,要拿到生产工厂加工还要有更重要工序必须完成。依据深化成型的展品,要用cad绘出能够符合加工要求的配套图。绘图时要考虑每一个零件的加工要求,如几何公差如何确定、表面粗糙度如何选取、相应的技术要求如何表达以及怎样选取不同的材料等。深化设计不单是纯粹的绘图过程,每进行一步就必须考虑一个零部件配置是否合理,怎样配合才能让要表达的现象出现。如果不合理,自己立刻进行调整,免去了与纯绘图人员的技术沟通程序,为以后进行合理化设计奠定了基础,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创新展品的设计过程可以概括成以下的简图:

4.3 深化设计有效的提升了展品设计师的设计能力

当展览设计师经过集中构思,有一个新颖的想法,提炼出展品后,只是一个大致的轮廓。这种大致的展品结构是粗浅的,示意性的。对设计师来说,只是想到怎么表达的科学原理,如何出现那种奇妙的现象,比较少或者难以注意到展品的具体细节。有的时候看似一个很合理的设计想到具体设计时可能会出现难以跨越的障碍。

这种困难包括两方面现象:一个是这种布局设置是否合理,如果不行,能否用其他的方法代替。如笔者设计的创新展品开始想到的只是观众用手推着转动一轮子,在转的同时再摇另外一个手柄,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到零部件布置时就要考虑承载这个转轮的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轴承,给手柄传递力应该用链轮还是带轮合理。展览设计师经过这个过程,在设计时就会考虑到展品的可维护性及零部件的易换性;还有要想到加工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摩擦面表面粗糙度的加工精度是不一样的;再者,有时选的零部件虽然是标准件,在绘制施工图时由于总装配图的要求,也要把图绘出,增加了工作难度。如在总装配图中需要回转支承轴,以及主动及从动链轮,就不能用示意图代替,只能给出如下的绘图(图2)。

展览设计只有经过这种艰苦的历练过程,设计出的展品才能接地气。从宏观层面讲,设计师关注的展览不仅在概念、理念以及展示大纲和主题,而且能够自觉靠近探索馆的展品风格,当然并不是说探索馆的展览就完全代表了科技馆展览,至少能够体现出科技馆展品的已有特点。从微观层面说,设计人员不会局限于一个高级的绘图员,绘图精湛的设计师不一定能设计出精彩的展品。

个别有加工实力的展品制作厂家,为了提升展品研发能力,曾经派相关人员到欧洲、北美、日本等科技馆较发达的国家参观考查学习,结果也只能改进或者是提高了复制能力。他们的重点在展品的“形”,较难把握展品的“神”。要知道在展品成形之前的阶段是漫长的,这就是创新展品的艰难之处。可见只能绘图说明具备了提高展品设计能力的有效手段,还应该具有横向知识的储备以及自由联想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展品设计的实力。创新展品的深化设计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有了好的创意,要实实在在的落在实处,有血有肉的设计无形中提升了展品设计的水平。

5 创新展品设计、制作各项指标要符合国家的相应标准

科技馆中的创新展品虽说是非标准化的单一产品,也应该符合国家工业产品的标准化要求。展品的初创阶段是自由联想,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初步形式确定后,进入深化设计时,除非有些结构特殊要求,相关的零部件应尽量采用符合国标的标准件。应用标准件的好处是节约成本,提高零部件的可互换性,易于正常展出后的维护维修。标准零部件的选用也降低了展品设计的难度,如用于传动的链条,链轮就不用单独设计制造,直接采用相应标准;用于紧固件的螺钉、螺母都有一系列国家标准,轴承及轴承座也可应用国家标准,这样一来,直接考虑特殊展示目的的部件就可以了。

设计绘出的施工图也不是随意绘,也要符合国家有关机械制图标准。标准的机械制图是机械设计的通用语言。展品设计人员应该懂得产品加工的过程,但从创意到深化设计再到加工车间一个人较难完成,那么在完成阶段就要拿到加工车间进行。别人要想理解展品的结构和原理只能通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械图纸,可见绘制具有国家标准的图纸是多么的重要。

针对科技馆展品具有互动性这一特点,展品零部件的耐用、牢固、不易损坏并且易于更换是深化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深化设计时从零部件外形到绘制成套并且能直接加工的cad图,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没有国家标准的零部件时,也应该考虑结构的合理性,加工的可行性。

6 结语

本文就科技馆中创新展品设计的论述,不在定义、概念层面讨论,因为目前对创新展品设计还有多角度的理解,无论从那一方面解释都有一定道理。文中提到的创新展品是从具体的展品研制开始,用从无到有的思路历程,来探索创新展品的设计。科技馆中应该多一些象探索馆那样的展品,大多数观点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探索馆式的展品精髓在哪儿,是不是多一个按键、增加一个踏板、附加一个摇柄,所有展品都改成能互动式就能与探索馆看齐,实际上真正的精髓在“神”而不是“形”。要想表达一个科学原理,采用一些能引起观众兴趣的奇妙现象,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真正让展品研发人员下功夫的是贯穿于成型展品的前后所有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展品研发人员不仅要有相应的学科知识积累,还要有相关的设计知识、美学知识、工程知识以及施工经验,从而给展品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对科技馆创新展品有不同的观点,但对提升科技馆展览教育水平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科技馆展览形式如何变化,能让观众参与的互动展品是不能缺失的。文中从一件创新展品研制过程得到的启示,可以延展到一般的展品创作设计中。大家对目前展品设计水平不满足,正好反映出科技馆展品设计有这个需求,认识到这点,这是起步的良好开端。要想让科技馆展品设计能力有较好的提升,创新展品的研发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只有自觉把创新展品设计思维融化在日常的设计行为中,就不会在展品设计中相互复制,设计师的闪光灵感才能在展品中表达。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6.

[2]黄体茂.关于科技馆展项创新的若干认识问题[J].科普研究,20119(1):76-82.

[3]徐士斌.关于科技馆原始创新展品主要来源路径探讨[J].科普研究,2013(1):43-47.

科技博物馆设计 篇2

参观××科技博物馆随感

4月29日天空中细雨纷飞,无声的滋润着世间万物。在这个特殊的天气和这个特别的日子,我公司组织青年职工参观了位于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央大街西侧,大庆油田勘探园内,现名叫“大庆石油科技博物馆”。

它的陈列面积是1480平方米,是一个普及石油知识,介绍大庆

油田历史和科研成果的展览馆,馆内分“大庆油田”、“油田地质开采”、“科研成果”、“岩芯标本”4个陈列室,展品有2500余件,展出物品显示了地下油层千变万化的状况。

走进大庆石油科技博物馆犹似置身于一个地质的世界,许多标本,各种化石,奇形怪状,颜色各异,都是从地下数千米深的地方采集出来的,宛如一座天然地下宫殿。在感到新奇的同时,也会感到科学技术的精妙和深奥,也会对采油工人产生深深的敬意。当我走进地质油层的立体模型中时,便会如置身油田地层的情景,如油层的厚薄,油层埋藏的深浅,石油怎样从地底下被抽出地面等,使观者大开眼界,学到许多知识。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勘探、开采、注水工艺,油层、气层分布情况,油层模型,许多图表,各种地质图,大庆油田地面设施模型沙盘,岩心样本,数十种石油产品等等。好范文版权所有

参观大庆地宫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地质标本、油田知识的世界,在这里我获知:过去的西方石油理论认为,石油一般蕴藏在海相沉积中,而大庆这样历史上从未成为海洋的地方,也就是陆相沉积,不可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大庆的成功开发,宣布了西方落后石油理论的破灭,也促使我国几乎所有地质条件相同的平原与盆地,均已找到了有开采价值的油田。

科技博物馆设计 篇3

作为民族企业的一员,环亚集团一直以“做冠军产品,创世界名牌”为战略目标。1990年成立至今,经过17年发展,现已成为员工过千人的大型美容化妆品企业之一,是目前广州科学城惟一一家美容化妆品企业。

本着“为顾客创造好产品、为员工创造好生活、为民族创造好品牌”的经营理念,环亚集团于2006年总投资1950万美元在广州科学城动工兴建环亚科技园。该科技园占地面积22754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拥有7条现代化生产线,具有各类膏霜、洗护、美容化妆产品生产能力,年生产能力可达1亿支。同时,为实现与国际接轨、引领美容行业赶超国际化妆品一流水平,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环亚集团于2006年与韩国Nabion 株式会社合作成立了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同年,韩国Nabion 株式会社又和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广州纳比昂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化妆品研发工作。该公司配备有尖端的研究试验仪器和现代化办公系统,汇聚中外化妆品高端研发精英人才,以绿色美容为理念,致力于天然化妆品的研究和开发,并提供产品配方及产品开发研究的专业技术咨询和技术转让服务。

笔者眼中的德国科技博物馆教育 篇4

关键词:德国,科技博物馆,博物馆教育

德国博物馆教育有着渊远历史,但以往人们习惯于把博物馆教育定位于艺术和历史行业,自从1903年德意志科技博物馆建成开放以后,博物馆教育开始领域扩展到科技领域。奥伯豪森工业历史博物馆现任馆长Walter Hauser博士给我们介绍了德国科技类博物馆的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博物馆与科学中心结合的混合式发展,将博物馆的展览收藏和参观者动手活动结合起来; 二是工业博物馆模式,主要以当地所有的特色企业和工业地位为基本内容,加深公众对某个行业的了解,主要服务于职业培训。三是技术博物馆,从德国国家战略出发,培养未来的技术人才。

然而,不管博物馆的性质是什么,它们要发挥的功能都是基本相同的: 宣传国家政策,承担教育职能,促进社会公平,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机会,为公众休闲活动服务。在普遍的社会和行业共识下,德国的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不管规模大小,都将自己作为教育系统的一部分,而且明确定位于非正式教育。

在我们参访的过程中,多所博物馆的负责人都明确提到,自己所在的机构要承担教育职能,但他们不给学生讲知识,因为那是学校老师的事。 参观者到科技类的博物馆里来,主要是增强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博物馆是非正规教育场所的理念影响到博物馆的机构设置、展览活动和公众服务各个方面。

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布展为发挥教育功能提供最大化的便利条件

我观察到,德国的各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在场地设置、展品布局就考虑到教育活动开展的各种可能性。专门的科普报告厅、设置在展区周围的临时教育活动区域、不同主题的学生活动实验室。例如,沃尔夫斯堡Phaeno科学中心展示面积只有4600多平米,也设有一个可容纳近200人的大型报告厅、一个生命科学实验室和3个实验室。德意志博物馆在交通运输台周围设置了一个半封闭的观众活动区,用于开展与铁路交通运输有关的专题介绍。德累斯顿数学博物馆在两个展厅的连接区域设置了可供30 ~ 50人就坐的演讲区,可以开展各种演示和展览介绍活动。在曼海姆技术博物馆里,根据技术发展的不同年代,在展厅的不同区域设置了三个定时开展的教育活动,搭乘蒸汽机车、体验印刷技术、塑料制品加工。

在展品的选择上,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只选择那些能够有力地表现科学现象的展品,或者选择那些在科技发展史上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大师级” 作品。主要的目的是让参观者感到科学和技术很有趣,很有用,在日常生活中是触手可及的。例如,德意志博物馆就收藏了第一台蒸汽机的原型、 马德堡半球实验原物; 沃尔夫斯堡Phaeno科学中心很多展品是可供若干名观众进行对抗性游戏的; 德累斯顿数学博物馆中,参观者可以通过数学与音阶相融合的展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音乐,也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行走方向和速度,绘制出个人化的曲线图。

跟中国一样,大多数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展品傍边都放置了说明牌, 但是,德国博物馆中的展品说明牌并没有长篇的原理说明。还是基于那个理念: 博物馆不是学校,观众到这不是学习概念和知识。说明牌上通常分为3部分: 展品的名字,观众需要怎么操作,可能会出现的结果。如果想对某个展品了解更多怎么办? 一些博物馆的做法是在商店里提供详细的展品原理书籍; 一些博物馆在展厅中通过信息手段让有进一步学习需求的观众查阅更多; 还有一些博物馆就根本不提供这种服务,他们的理由是,观众可以通过博物馆之外的很多渠道进行深入学习。

二、博物馆内部的机构和人员设置为完成非正规教育职能提供了基本保障

据德国北威州教育协会项目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教育在德国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人可能来至于不同的专业领域,有着差异很大的学科背景。州教育协会作为本州管理文化与教育的最高级别机构,会为各领域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的人提供交流平台,介绍行业发展趋势,了解大家的需求,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博物馆对于教育是非常教育重视的,每个馆都有一个专门负责教育的领导岗位。例如,德国技术博物馆的儿童营地活动就有5名专业教育人员负责,儿童营地曾与宝马公司合作,开展过能源、汽车与数学的关系等专题的教育活动; 曼海姆技术博物馆有76个全职职位,其中17个职位主要负责策划和开展教育项目; Phaeno科学中心在每一个展览项目的开发和推广上,都会安排至少1名专职人员向学校推介项目,组织学生到科学中心进行活动。

三、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设置专门的优惠政策和团队教育服务工作

德国的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大部分都是收费的,但是对于学校团体,普遍都有一些票价优惠。例如德意志博物馆推出“学校联合会”项目,每名学生只需每年缴纳0. 6欧元,全年都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团队方式免费参观博物馆,次数不限。

定制式的参观服务、科技活动工作坊、主题科学节、学生俱乐部……只要能想到的各种教育活动形式,基本都能在德国的各个博物馆开展。例如曼海姆科技博物馆向三千所学校推送博物馆活动信息,并与周边的22所学校签订了定期参观协议。为了吸引更多学校团体选择自己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各博物馆各出奇招,通过网络和纸质宣传品进行推介。每进入一个博物馆的咨询台,都能看到架子上琳琅满目的教育活动宣传材料; 在实验室中,关于某个主题的活动方案和学生工作纸也制作得非常精美。

为了有效加强教育活动的质量,博物馆还给学校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这样一来,教师就会对博物馆更有归属感,更愿意带学生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帮助教师提高科学素养,也有助于博物馆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博物馆会结合自己的展品,给教师提供与展品相关的原理等背景知识作为他们带领学生开展活动的准备材料,一些博物馆为学校教师出版各种读物、为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

四、博物馆和科技馆会主动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最新动态信息,并调整博物馆活动以适应教育改革动态

参观科技博物馆作文 篇5

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虽说去过一次科技馆,但大家还是很期待。时间过得真快,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科技馆。

我们首先参观了三楼,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挑战与未来B厅”中的一个巨大的树根。一个无比粗壮的树干下延伸出无数条根须,这些根须有的很小很细,就像一棵棵小草,依偎在大树干的身旁,有的则又大又粗,甚至像大树一样!这些根须的排列虽说没什么规律,但却让人感到舒服,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赏心悦目”!我拍下了很多照片后,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离开了三楼,我们来到了二楼。在二楼,我们看到了一个圆形的屋子,进去后,它会表达一些关于月球的只是,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们离开了科技馆,来到了动物博物馆。在那里,我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在参观许多种类狗的时候,非常喜欢狗的高欣然兴奋地和我说:“这是萨摩耶,那是……”我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参观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就返校了。

科技博物馆设计 篇6

秦扫六合,八荒吞并11。奖励耕战,粟畜饶丰。富国强兵,归于一统。大哉汉唐,农兴阜盛。冶铁制器,渠网溉润。万国通衢,多元相融。宋元明清,细作精耕。年季多熟,引植上品。鸿篇巨帙,其叶蓁蓁12。文明演进,日新又新13。

于公右任,创立西农14。弘毅教泽,芳菲渭泾。擎旗树帜,拓域扛鼎15。雅言声汉,训释古音16。三三诸老,披沙拣金17。辨章考据,礼乐发萌。名士风骨,负笈负重。波浪滔滔,先河疏浚。三立不朽,守正辟径18。古镜今鉴,经世致用。仰慕仰止,馆阁翰林19。瑰奇瑰丽,煌扈煌荧20。厚载博物,雅集玉成。大器恒久,广汇群论。辑佚铸伟,万卷斯馨21。物候历算,阴阳五行。典则道脉,穷经赋形。浮雕春秋,溯归寻根。史诗谱系,延绵国魂。

风华长卷,岁月年轮。典藏精粹,智慧织锦。牧野殿堂,存续基因。力挽流逝,累添新宠。克奉克彰,遗产遗风。民俗民情,留迹留痕。九畹殖垦,惟学筑梦22。甘霖热土,金玉地韵23。原隰既平,泉流既清24。丰碑赫然,华岳秦岭。谁问美稼,惟其秦陇25。源流承启,惟其杨凌26。文澜阡陌,纵横驰骋。上郡农夫,不辍笔耕27。钩沉觅逸,探赜索隐。史地掘农,采华撷英。高才慧质,立异标新。学养学术,其诚其信。秉志秉忠,树木树人。吐艳扬烈,济济脱颖28。楩楠交让,兰芷升庭29。志于富民,穰穰登稔30。钟鸣鼎食,永废饥馑31。子斥樊迟,破解疑云32。存储千古,其德其功。轶越继绝,有赖诸君。

注释:

1.神农,指神农氏。上古三皇之一,发祥地在陕西境内的渭河上游古陈仓之地(今宝鸡市渭河东岸)。

2.指神农氏首开农耕文化之先河与基业。

3.指农业文明于斯开端发祥。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迈向文明的第一步。

4.指姜嫄在邰地生下了后稷。邰,古邑名,在今陕西武功西南。相传周族始祖后稷定居于此。

5.指后稷种的庄稼结实又垂穗。“诞降嘉种”意为上天赐降好的种子,实指后稷培育发明了农作物的良种。

6.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中多有农为政本,或农为政首之说。

7.公刘乃后稷之曾孙,为周族迁豳后的第三代领袖。豳,国名。在《禹贡》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

8.意为千对农人在耕作。其实,早在公刘时代已经掌握了营筑城郭或房屋的技术,人们开始定居,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农业社会。

9.指公刘时期,周族政治德业的兴隆從此开始,所以,诗人作歌配乐思念他的德行。

10.指古公亶父率周族迁于岐山周原,周朝享有国祚八百多年。

11.上下及东南西北四方称为六合,泛指天地宇宙。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泛指周围和各地。

12.指众多的农学著作。

13.《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4.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国民党元老。1932年筹备创办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

15.辛树帜(1894—1977)湖南临澧人。著名农业教育家、生物学家和农史学家。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曾任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两次担任西北农学院(校)长,筹办并担任国立兰州大学校长。致力古农学研究之领域,开古农学研究之先河。

16.指石声汉(1907-1971)湖南湘潭人,求学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植物生理哲学博士。先后在同济大学、云南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学院任教授,精通音韵训诂学等。后从事古农学整理研究,校注古农书,是中国农史学科重要奠基人之一。

1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史研究领域除辛树帜、石声汉、夏玮瑛等“前三老”之外,又有李凤岐、冯有权、马宗申等“后三老”,更有邹德秀、张波、樊志民等“新三杰”,代不乏人,皆各有创获,成就斐然,为国内外农史界所瞩目。

18.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守正,恪守正道。

19.翰林,谓文翰荟萃之所。

20.瑰,珍贵,美玉。煌扈,壮盛之貌。煌荧,明亮闪耀。

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辑存五万卷古农书,为全国高校之最。

22.九畹,一说十二亩为一畹,一说三十亩为一畹。屈原用播种秋兰,栽植香蕙比喻培养人才。

23.农村春联有“一冬无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

24.原,高而平的塬地。隰,低湿的田地。意即原野洼地已经治平,山泉河流已经澄清。

25.秦陇之地属黄河上游,其泾河流域和渭河流域为华夏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秦陇之地首开农耕文明之先河。

26.杨凌在陕西省武功县,这里属关中八百里秦川,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古为农业圣地,从古至今农业十分发达。又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地,是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示范区。是中国西部农业教育科研的前沿高地。

27.上郡,最早为战国时期魏文侯所置

(即公元前446-公元前396年间),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献上郡15县与秦,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肤施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南)。 “上郡农夫”,泛指在农业领域辛勤耕耘的学者之别称,亦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史博物馆馆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农史学家樊志民教授之笔名。

28.形容花草应风而倾倒,芳香之气浓烈而散发。

29.楩楠,黄楩木与楠木,皆大木也,栋梁之材。

30.穰穰:众多、丰盛也。稔,庄稼成熟。五谷丰饶。指农民大幅增收。

31.形容古代贵族的富裕豪华生活。

32.樊迟为孔门七十二贤者之一,除道德文章优秀者外,还曾向孔子问“学稼”和“学为圃”,受到孔子斥责为“小人”。

科技博物馆设计 篇7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脚步, 高科技产品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让以“文物来说话”、展现历史文化精髓的博物馆, 在新建或改造时, 都会看到高科技项目的影子。可以说, 博物馆高新科技的应用, 极大拓展了陈列设计的方式与手段, 丰富了陈列设计语言, 使博物馆陈列中有心展现、无形再现成为一种必要的可能, 也是一个博物馆提升自身功能的辅助手段。声、光、电、热等虚拟现实技术是当代博物馆应用的高科技手段之一, 它通过计算机能够精准地虚拟各种听觉、视觉、触觉效果, 使观众走进博物馆之后,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神秘的海底世界、古老的原始森林、气势恢宏的抗战场面, 在这种环境下, 观众可以通过计算机, 直接与高科技对话、互动, 感受高新科技带给观众的感染力与震撼力, 可以在这种“现实”的环境里, 探索各种科学与历史问题。博物馆高科技项目的应用, 是展示科技魅力、人类智慧的重要媒介, 是文化与科技有机结合的优质平台。随着我国对相关历史、文物不断的深入研究, 国家考古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将会以动态代替静态, 以进行时代替过去时, 这也必然促进高科技项目的研发与更新, 以便能用更加新颖独特的创新手法, 深入浅出地展现文物复杂的制作工艺及流程, 精练地概述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从而在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寓教于乐, 达到最佳展示的效果, 进一步显示出博物馆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优质平台。

在当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 恰当地使用高新科技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陈列内容, 拉近文物、历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为表达陈列意图提供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博物馆的陈列方式主要有两种:静态陈列和动态陈列。对于那些珍贵艺术品、珍贵历史文物等静态文物, 以静态陈列更加适合于群众的观察、欣赏和回味。在博物馆运用高新科技的同时, 一定要把握尺度, 注重个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在陈列展览中, 一个以历史文物为主的博物馆, 从艺术的表现手法上, 要更加注重历史的凝重感。高新科技运用的过多、过滥, 容易破坏陈列的整体氛围, 设备的运行、负荷强度、操作流程、后期维护等都是每个博物馆考虑和重视的问题。所以, 高新科技要不断研制与开发, 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 转换成新的科技成果, 为陈列展览所用。假如我们满足于现在的高新科技的一般应用, 不注重研发新的手段, 多媒体等高新科技将在博物馆失去其生命力。光、声、电等高新技术的运用, 只不过是博物馆吸引群众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绝对不是唯一的, 往往一些很传统的手法 (如静态陈列) 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 博物馆在陈列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把握好高新科技运用的比重, 慎重地选择好最适合本馆需求的高新科技项目, 切忌喧宾夺主, 力求恰如其分。在博物馆陈列中, 高新科技永远只是其展示形式的有益补充, 处于辅助陈列的从属地位。博物馆的陈列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观众不同的需要, 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 各选所宜, 或动、或静, 动静结合, 相得益彰, 只有这样, 博物馆才能更好地发挥陈列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和培养创造能力的功用。

摘要: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 是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文化教育机构。进入21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博物馆陈列过程中, 高新科技与动态陈列的有机结合, 是博物馆展览方式的一种创新与变革, 这也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但高新科技在博物馆应用的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弊端与误区。本文试图从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科技博物馆设计 篇8

1 科技馆是否需要讲解员

长期以来, 在中国各地的科技馆对科普讲解员的定位存在两种做法:一种以“中国科技馆”为代表, 在展厅, 原则上不设一般意义的讲解员, 讲解只针对贵宾和同行, 展厅里主要以互动科技展品为主, 强调普通大众对科学的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黄体茂, 2005) ;另外一种以“上海科技馆”为代表, 认为科技馆里有各种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自然等知识,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精通这些知识, 有讲解员主动给予适当的介绍和辅导, 能够更好的理解科技馆的每一件展品所孕育的科技、自然和天文等知识, 并根据观众的需求, 设立了全程导览、定时讲解和区域讲解。

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 各地科学技术类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但是由于观众的文化层次差异, 既有白领也有农民工, 既有老人也有孩子, 他们中很多人对科学只是一知半解, 面对新奇的科技展品, 都不知怎么去操作, 自然感受不到科技的魅力。此外, 科技馆并不是向观众开放就达到了科学普及的目的, 这只是迈出了普及科学的第一步, 接下来还要向不了解科学的人进行讲解。这就需要科技馆积极向参观者宣传科学, 宣传科技。因此, 主动讲解仍然是科技类博物馆辅助观众参观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帮助观众对展品所蕴含的科技知识加深理解, 掌握重点, 还可以使那些无目的游览的观众, 通过讲解增加参观兴趣, 开阔视野, 得到更多的收获。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 进而热爱科学, 才是科技馆向社会开放的终极目的。因此, 辅导性的讲解工作是科技类博物馆科普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工作, 是服务于观众的重要方法。即便是各种现代化讲解工具已经在科技类博物馆广泛应用,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口头讲解在因人制宜、区别对待的过程中与观众建立的感情交流是任何讲解工具所无法取代的。我们应当珍视几十年来我国博物馆在讲解工作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 并进一步系统地加以整理研究, 使之系统化、规范化, 更好的推动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科普教育与服务的前进, 同时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

正因为讲解工作的不可或缺, 所以科技馆讲解员的工作不仅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是缺一不可的。因此, 作为博物馆管理者更应该重视一线讲解员的工作, 因为他们是直接面对观众的, 观众对展品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有什么看法, 或者对展品本身有什么看法, 一线的讲解员都会第一时间了解。如何把这些信息收集、归纳、整理出对博物馆管理者有用的信息, 以此来不断改进科技馆。因为我们知道在现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我们每个人的知识每天都在不断更新, 而各种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样也在快速更新, 科技馆如果不跟上时代的步伐, 最终只能沦为工业展品陈列馆, 而非介绍和体验最新科技的阵地。由此可见科技馆一线讲解员的重要性。

2 科技馆需要怎样的讲解员

既然知道科技馆讲解员的重要性, 那作为该类博物馆究竟需要怎样的讲解员呢?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 而在帮助观众“学”。有的学者更主张应该用交流 (Communication) 一次代替教育, 认为“交流”更能反映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实质。我国博物馆学者也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博物馆教育的这种新概念, 应该引起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王宏钧, 2001) 。现在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 新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多, 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 而是双向交流, 互动影响。通过上述介绍, 科技馆管理者应该明白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讲解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现阶段科技类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以便于我们知道该如何改进。

首先, 专业学术人才匮乏。讲解员在进行科普教育过程中, 需要具备“因人施讲”的高层次综合性讲解技能, 但有很多专业性强的人才不愿意到这个岗位上来, 认为讲解员岗位待遇低, 领导重视程度差, 工作场地不固定, 接待观众量大, 每天口干舌燥, 站立服务, 付出的劳动量太大。而很多人刚在讲解员岗位成熟起来, 正好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 却因为表现优秀, 被调离了讲解员岗位, 由此造成讲解员人才匮乏, 结构单一。

其次, 专业学术研究水平低。很多科技类博物馆的讲解员虽然都是大学毕业, 但是很少有针对博物馆某一学科进行较为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经历。而很多科技馆又很少有针对上述现状进行行之有效的专业培训, 往往只是简单的培训后就上岗。这当然就导致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 往往只能局限于熟背讲解稿, 泛泛而谈, 无法更深入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介绍和交流, 当然也就不能更好的为观众答疑解惑。

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一书中, 讲解员作为社教工作其职能被概括为“育人、沟通、传播、解惑和愉悦”, 这无疑是将讲解员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我们应该尽快建立起一支“学者型”的讲解员队伍, 让讲解员通过一线的不断实践和经验积累, 充实自己, 拓展自己的知识和研究领域。

3 如何培养优秀的科普讲解员

讲解员学者化的过程不仅需要管理层对于一线讲解员的重视, 也需要每一个讲解员自身不断的努力。有不少人认为一个优秀的讲解员必须要有一摞一摞的资格证书才是最重要的, 但事实上, 博物馆并不是大学, 我们需要那些能和观众建立良好关系, 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的人。讲解员必须能够察言观色, 随时发现观众对展览理解上的困难, 并懂得如何去帮助他们 (HO LT Joh n;桂潇璐 (译) , 20 11) 。究竟该如何培养优秀的科普讲解员呢?

第一, 走出去。只有不断走出去, 积极接受各种前沿科技信息, 勇于跨越各种文化障碍, 善于不断沟通交流, 才能够拥有创新的思维, 突破各种学科的界限, 为科技馆的不断更新储备知识和能量。以上海科技馆为例, 最近几年, 上海科技馆不断与法国当地的博物馆合作, 推出了为期约12天“博物馆学培训研究班”。该培训特别针对以中文为母语的科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其发展相关联的从业人员。此外, 上海科技馆还和德国曼海姆科技馆签订合作协议, 每年派遣一名业务人员前往德国进行业务锻炼与交流, 为期约3个月, 重点学习考察德国科技馆在展示教育、展览策划、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上述案例, 开拓了国际各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为我国博物馆培养科普宣教、展示策划、藏品管理、学术研究等方面人才都做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同时也提升了博物馆科普讲解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第二, 请进来。科普宣教工作中, 有很多最新的高科技前沿知识, 普通的专职讲解员是无法全面掌握和了解的, 只有不断邀请各行业各专业的高级学者和专家走进博物馆, 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和沙龙, 才能弥补很多人无法走进科研院所的遗憾, 才能让讲解员不断丰富自己的科技知识, 才能真正打破科研院所和博物馆的壁垒障碍。由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科普大讲坛”这些年来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从第一个主讲者徐匡迪 (曾担任过中国工程院院长、上海市市长) 到科普大讲坛来进行演讲开始, 科普大讲坛以通俗化的语言和科普化的形式, 架设了科学家与普通公众交流沟通的桥梁, 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市民生活改善的紧密结合。博物馆的每一位讲解员也因此而得益, 更好的了解了前沿科技, 比如了解了什么是转基因食物等。此外, 科技馆还通过举办航天展等类似的展览, 邀请航天等方面的专家来培训一线讲解员, 并给他们答疑释惑。走进来, 让大学、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公众直接面对面, 让科技馆真正成为一个激发公众对科学知识热爱的重要场所, 让讲解员由一名专职人员变成专业人员。

综上所述, 我们了解了科技馆导览解说工作确实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讲解员在博物馆内扮演着“老师”的角色, 对到博物馆参观的观众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梁光余, 2007) 。正因为讲解员肩负如此重要的责任, 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真正为博物馆实现它的基本功能E d u c atio n (教育) 、E x p lo ra tio n (探索) 、R esearch (研究) 等做出自己的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体茂.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馆季刊, 2005, 40 (22) :3~11.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335~346.

[3]HOLT John, 桂潇璐 (译) .谁能胜任讲解员——谈谈我对展览讲解员的理解[J].上海科技馆馆刊 (内部) , 2011, 3 (4) :41.

科技博物馆设计 篇9

博物馆是集中反映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历史的殿堂,是闪烁着智慧的奇妙的知识世界,是立体的百科全书,是人类接受终身教育的大学堂,博物馆是其他任何形式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场所。我国现有博物馆2000多所,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的博物馆约占70%。高等院校设立的博物馆大约有300多所。21世纪初是我国高校兴建、扩建博物馆的大发展时期,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数字博物馆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数字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数字博物馆和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等18所有特色的大学数字博物馆。2012年5月,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大学建立博物馆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泰山医学院在创办医学影像专业几十年的基础上,创建医学影像博物馆,2005年医学影像博物馆落成,同时对外开放。为了更好地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取得有效教育效果。

1明确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地位

医学影像博物馆明确功能定位,对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教育功能是大学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博物馆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欧美的许多大学、中学和小学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博物馆。大学建立博物馆主要是发挥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高校博物馆内收藏有大批和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文物、标本,这些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比教科书上的文字图片更直观、更具感染力,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很好的弥补课堂教学的空洞和抽象,使得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教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馆藏的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指出,把教育列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并专列《博物馆社会服务》章节,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学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高校博物馆服务于教育教学科研,现在出现了新的特点:大学博物馆由学生实习、科研、教学服务,向学生教育教学转变,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博物馆利用自身场所、教育资源等优势,开发有关启发学生科学思维、科技创新,动手、动脑项目,大学博物馆从传统教学辅助,向教育教学延伸,发挥教育功能。

泰山医学院根据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性质,借鉴国内外大学博物馆功能定位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将医学影像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以教育功能为主,把医学影像博物馆建成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医学影像博物馆成为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科普教育的大课堂,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医学影像博物馆建设

放射学院经过多年来的筹备和藏品收集,于2005年医学影像博物馆落成,到目前已有十多年时间。医学影像博物馆由泰山医学院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共同建设,博物馆现有建筑面积2000m2,2013年学校对对医学影像博物馆进行修缮。目前,展品主要有国产第一代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第一代颅CT扫描成像装置,第二代全身CT扫描装置,各种类型、不同时代X线摄影设备、X线透视设备以及e形臂X线成像装置,早期机械式B型超声等成套设备80多套。博物馆陈列有各种类型代表成像设备的关键部件,主要有X线球管、影像增强器、影像探测器和操作台等部件500多套件。馆内有介绍X线发现一百多年来,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史的展板300多件。有北京万东、山东新华等公司捐赠的各种设备。有各类早期期刊、专业图书、专家论著和捐书等,博物馆现有与医学影像有关的藏书和期刊20000多册。医学影像博物馆分为5个展区:医学影像成像设备整机展区;成像设备零部件展区;医学影像技术领域国际国内专家生平事迹、著作、文献展区;国际国内著名医学影像设备制造企业产品展区;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史料室。

医学影像博物馆配有专职工作人员,聘请教师任兼职管理人员,聘请学生担任讲解员,博物馆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拨专项经费用于博物馆建设,近期建设多媒体展示厅,医学影像博物馆逐步建成高层次数字化博物馆。医学影像博物馆先后被山东省科协批准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10月被中国科协授予“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泰山医学院将医学影像博物馆的功能明确定位教育功能,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挖掘博物馆自身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发挥重要作用。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学习,放射学院组织新生全体学生集体参观医学影像博物馆,讲解员细致详细讲解,使大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增强了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近几年来,医学影像博物馆接受近20000名学生参观学习,2015年迎接各级领导参观34批次,约100多人;接待国内院校及影像领域专家学者参观40批次,约200多人,接待国外专家学者3批多次,10多人。接受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会捐赠纪念品6件,珍贵书籍资料10本。接受捐赠设备价值约100万元的设备,进行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教育和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博物馆成为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验、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实施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博物馆成为学生科技创新大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博物馆是产生实践性知识的场所。实践性知识是学生在实践和应用知识过程中获得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实现创新的关键。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正是强调了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医学影像博物馆通过丰富的藏品和各种展示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学生创新教育相融合,博物馆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优势。博物馆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所不同。课堂教育是传授知识,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特定情镜下的实物教学过程,特定知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侧重于学生的趣味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兴趣、好奇、探索、互动产生学习动机,学生学习自觉自愿,从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博物馆教育活动像游戏一样,让大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对所学专业理论、概念、科学方法加深理解,受到创新教育,这是基于兴趣的没有压力的学习。这种对医学影像博物馆充满兴趣的参观学习与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求解兴趣,启发创新思维,构建新的概念,培养创新精神。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社会化教育,可以延伸课堂知识。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教育相融合,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泰山医学院放射学院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认真贯彻落实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积极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认真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观医学影像博物馆,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安排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从申报、立项,到组织实施进行具体指导。放射学院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设立了“放射学院科技创新基金”。学生成立了机电创新小组等,放射学院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申报创新项目200多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放射学院申报的35项创新训练项目榜上有名。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旨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灵感和创新思维的教育培养体系,建立起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

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教育效果明显,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放射学院学生参加山东省机电设计大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

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

放射学院科技创新社团物理爱好者协会获2010年度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称号。2013年放射学院承办首届“泰山杯”全国大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技能大赛中,2名同学获得一等奖,1名同学获个人单项冠军,1名同学获得二等奖。2014年全国医学影像学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中泰山医学院获得团体特等奖,3名同学获得一等奖,2名同学获得个人单项冠军。2015年“泰山杯”两岸三地大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技能大赛中,我校获团体特等奖。2015年3名同学参加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并获得“科明”奖学金;指导教师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学院共有6位老师获得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2015年放射学院35项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积极利用校外资源,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先后与深圳一体医疗公司和山东华展医疗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改善了学院办学条件。

泰山医学院医学影像博物馆经山东省科协批准,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博物馆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审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医学影像博物馆成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和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

摘要:目的:充分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新途径,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法:明确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地位,加强医学影像博物馆建设,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结果: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大学生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教育效果明显,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科技成果显著。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结论: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可行的、有效的。

关键词: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科技创新,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陈佳丽.博物馆工作与未成年人的人文素质教育[J].攀登(双月刊),2007(4):180-181.

[2]吴敏.医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5):56-57.

[3]张家梁,邓爱民.高校医学影像博物馆建设的探索与设想[J].科教文化:214.

[4]陈涛.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教育功能[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132-134.

[5]刘立勇,朱与墨,马红英.高校博物馆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1(1):96-99.

[6]胡兴祥,陈殿林,鲍丽娟.高校博物馆发挥育人功能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50-51.

[7]荣正通.试论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与学生思想教育[J].博物馆研究,2013(2):30-35.

科技博物馆设计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增强现实,博物馆教育

科技类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科学教育,其呈现方式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已历经3个世代。从19世纪工业革命期间诞生于欧洲的科技博物馆,多以发电机等工业设备实物布展,它的基本特征是“真实的”“静态的”;到以美国旧金山探索馆为代表的科学中心,将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的实验仪器展品化,它的基本特征是“学科的”“互动的”;到以上海科技馆为代表的综合性科技馆,采取主题制展示理念,以叙事性、故事化的展示手法并融入了陈列、互动等展示手段,它的基本特征是“综合的”“体验的”。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不断渗透,传统信息传播的模式已经改变,科技类博物馆亦在掀开新的篇章。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的方式与途径由单项传播变为双向传输,公众由过去的信息接收者变为现在的既是接受者又是创造者。博物馆的教育模式也随着信息渠道单一化向扁平化的变化发生了相应转变,实体与虚拟衔接、线上与线下互动、馆内与馆外联动。究竟新媒体技术对博物馆教育带来哪些价值更新,这些新特征对其教育体系有哪些影响,有待我们去分析思考。

一、认识新媒体

什么是新媒体?人们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界定众说风云,各有争议,至今没有一个完全的统一。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有专家说,新媒体就是基于网络的传播;也有业内人士说,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等。这些认识都正确但也不完全正确,新媒体的关键点是“新”而不是“媒体”,媒体只是其具象的表现形式。20多年前新媒体是互联网,10多年前QQ、短信成为主流新媒体,如今APP、微博、微信等都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可见,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媒体的表现形式也会相应调整。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无法来定义,而是要突出新媒体是一种传播理念的创新应用,抓住创新点,就能较为准确地理解新媒体。就目前而言,理解新媒体可以从区别传统信息传播渠道和模式,而衍生的一种新的支撑信息传播的技术方式和实现手段来着手。

二、新媒体技术在科技类博物馆中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正运用在科技类博物馆中,它们的出现对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场馆展示将面临着转型升级,传统的展陈教育势必将在改革中寻找突破点。那么,目前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是以何种形式表现的呢?

1. 数字博物馆

新媒体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最早体现在信息化数据库上,也被称为“博物馆数字化”“网上博物馆”等涉及展品信息管理、展示和查询以及网络虚拟展示。科技类博物馆拥有大量展品与藏品,这些资源通过信息化上线后,观众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获得展览介绍、主题活动、藏品查询等咨询内容,是数字传播科学教育的必备手段。

2. 移动端APP

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是掌上APP发展的温床。在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手机上网的网民已达5.94亿,占所有网民的88.9%。人们已逐渐习惯了使用移动设备应用(APP)上网的方式。APP以方便浏览、交互性强等优势瞬间被众多博物馆盯上,为博物馆展陈教育而开发的各类APP层出不穷。

3. 体验型互动展品

新媒体构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展示形式,即互动操作体验。体验型展品让观众在亲身操作中,感受展品概念,了解科学原理,既增强了展品的趣味性,又对信息的获取有更深刻的感受。近年来,科技博物馆内大量采用新媒体互动展品,如互动投影、全息投影、多媒体互动游戏、增强现实媒体等。

4. 远程媒体传播

现今的博物馆资源已不再仅仅限于场馆内,场馆外的资源同样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纳入到场馆展陈之中。通过远程传播等网络技术,即可浏览世界各地的实时画面,做到足不出馆尽享无限风光,大大丰富了展览教育资源。

三、改变博物馆发展的主流——新媒体应用

新媒体技术涉及面极其广泛,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科技类博物馆的展陈方式。这里仅以增强现实技术为例,以点带面,分析研究新技术是如何给博物馆展示与教育带来变革与发展的契机。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分支,它是将虚拟对象与真实环境相互结合,从而产生效果增强的现实景象所采用的一种技术。美国新媒体联盟出版的《地平线报告》近年来多次提到增强现实技术,认为它是最有潜力改变博物馆发展的主流应用技术之一。借助显示技术、交互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增强现实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与使用者周围的现实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功能的模拟,使得使用者从感官效果上沉浸在由计算机创造的虚拟环境中,其有三个显著的特点:(1)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集成;(2)实时交互,从简单的面对面人机交互,发展到将人与“真实的”空间环境相融合;(3)三维注册,根据三维空间的变化,调整增强信息,使虚拟信息可以精准地与现实信息无缝结合。

四、增强现实技术在科技类博物馆展陈中的作用

1. 拓展学习资源

增强现实,从字面意思理解就可知是对现实状况的增强应用。科技类博物馆的许多展示资源,由于受到空间、时间、形式等原因的限制,其展示内容只能节选或部分呈现。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把展品资源作为一个增强触发点,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扩充展品背后的故事,拓展展示资源,在有限的空间内把内容尽可能做大。同样,博物馆内的展品资源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还可以原成虚拟展品,让观众带回家使用,如同掀开了博物馆的屋顶,将博物馆内的学习无限延伸。

(1)内容可视化呈现。增强现实的学习环境可以培养观众的空间智能,提升观众的空间理解能力,能够将一些复杂难懂的科学原理,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立体几何、分子变化、能量传递等各种学科的抽象学习具体化为可视信息,减轻观众的认知负担。对于生命科学中较难观察的自然现象,也可以重建场景,还原其规律及特性,如指触摩卡的恐龙系列产品很好地再现了不同恐龙的体貌特征、生境、食物链等信息。

(2)提供虚拟预演。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虚实融合的特性,在博物馆内就可营造许多平时不易接触的场景效果,例如深海、毒气以及爆破现场等极端环境。观众完全不用担心实验的安全问题,又可以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特别是一些教复杂或危险的操作,可以在虚实环境中反复演练,发生错误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而参与者却可以获得最直观的映像,加强了学习的深度。如Escape team Lab团队为科技博物馆开发的虚拟实验室系列产品。

(3)加强深度体验。增强现实技术让整个参观过程更有交互性,观众在参观以陈列形式为主的展品展项时,通过触发增强内容中的数据、图片及视频等和相关的拓展资源,构建深度阅读方式,同时建立了一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思考与互动,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接收。

2. 增强现实技术在科技类博物馆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1)完善认知体系。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崭新的学习模式,形成了更完整的认知体系。科技类博物馆中众多的展品、教具、课程等资源,通过改善交互界面设计,形成有形的可感知的认知新方式,帮助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这种认知方式也开辟了一条促进其在真实环境中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既拓展了青少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又强化了在辅助信息支撑下,锻炼观察、思考、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造沉浸学习。在沉浸理论中,“挑战”与“技能”是影响沉浸的主要因素。若挑战太高,使用者会对环境缺少控制能力,从而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若挑战毫无难度,会使使用者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1985年,米兰大学的马西米尼和卡里梳理了影响进入沉浸状态的因素与关系,其中有两条可以非常符合增强现实技术的特点:一是需要使用者全神贯注投入,二是使用者能不断地得到直接迅速的反馈。增强现实以其独特的优势,能让观众在博物馆众多资源之中,抛开周围的干扰因素,集中注意力,面对需要的学习内容,通过自然界面迅速反馈的信息,全身心投入于学习内容之中,从而进入沉浸忘我的状态,提高了博物馆科普教育的效果。

(3)创设情境教育。情境认知理论指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来源。而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因此人们要想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并灵活、正确地应用,必须在丰富的社会真实情境中去认知。情境教育则强调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形象逼真、情意真切、意境广远是情境教育的三大特点。增强现实与情境教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通过增强的画面与真实世界相融合,可以很容易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无论是内容体验、拓展空间、还是参与方式,都符合情境教育的特点,能让观众在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体验别样的情境,感知内容与实践的关联,加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提高整体的参观学习效率。

五、结论

作为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扩大及完善了人类已有的认识领域和知识结构,变革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也为探究周围世界的科学知识提供了重要的交互平台。增强现实技术将博物馆内丰富的展示资源课程化、可视化、实例化,通过情景式沉浸体验与认知,将现有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型,大大提高了展品的可看性与教育的可达性,为博物馆非正式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胡智标.增强教学效果拓展学习空间——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02):106-112.

[2]齐立森,皮宗辉,徐苗,王树国.增强现实的技术类型与教育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18-22

[3]钱岳林.新媒体与新兴媒体[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08):12-15.

探析博物馆形象设计 篇11

博物馆形象设计概述

形象设计是一种识别系统,因最早应用在企业中,所以它也被称为企业识别系统设计,CI是企业识别系统的简称,它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企业文化进行统一的视觉设计,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符号,运用于企业相关的各类载体中,是一套整体的企业营销系统。近年来,形象设计广泛应用于企业运作中,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创立品牌形象,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在加强员工凝聚力,形成认同感,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传播企业文化理念,树立品牌形象,以极赋亲和力的独特个性,吸引消费者关注,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博物馆作为知识的殿堂、历史文化的缩影,它与企业的运行机制不尽相同,但其运行方式却有很多相同之处。企业要树品牌,竞争市场,博物馆同样要树品牌,竞争观众市场;企业依靠消费者购买产品,博物馆依靠观众浏览博物馆消化精神食粮。由此可见,博物馆要吸引观众,展示其独特价值,就必须像企业一样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使博物馆具有更高的识别性,在新颖而又富有个性的同时,具有概括地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所以对博物馆进行形象设计,这是博物馆在新形势下更好发展的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博物馆形象设计源自CI理论,包括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三个要素。其中理念识别是博物馆办馆理念的提取,是博物馆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的集中体现,是最内在的东西,它决定了博物馆的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的设计,同时又需要借助行为和视觉设计让观众感知到博物馆的理念。行为识别设计是博物馆理念的动态表达方式,它蕴含于博物馆员工礼仪、员工守则、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之中。视觉识别设计是博物馆理念的静态表达方式,是博物馆形象设计中最易被观众接受的部分,它包含博物馆的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辅助图形以及基础部分在各类物料中的应用开发,在观众浏览、欣赏、记忆博物馆形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导入形象设计的必要性

博物馆导入形象设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的功能是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可以说,博物馆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带来的挑战,社会对博物馆的功能要求更加全面,传统的博物馆办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博物馆正处于从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博物馆发展的转型期,面临着从单一的展品展出到多元互动展出、被动接待观众到主动宣传、吸引观众等现实问题,博物馆必将走向“市场”,接受消费者(观众)的检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博物馆一直以事业单位的形式承办,致使博物馆对其社会影响及观众数量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面对形势变化带来的观众人数下降博物馆显得无所适从,这不仅对博物馆的发展不利,还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破坏博物馆的形象。在这种状况下,就必然要求博物馆重塑自身形象,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吸引观众浏览博物馆,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博物馆导入形象设计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消费选择,同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日益提高,对文化消费场所的环境、设施、管理、服务、品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场所,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因此,当前博物馆在满足观众对藏品文化的观赏、学习,也要关注观众浏览过程中的满意度。博物馆应该将观众看做“上帝”,以满足观众在浏览博物馆的过程中的身心愉悦为首要目的,例如:博物馆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使得观众进入博物馆前对博物馆文化、展品有兴趣;博物馆内的设施、环境要被观众所喜爱;博物馆的服务要到位等,这些都是博物馆在新消费观念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博物馆形象设计思路

主题性:当前博物馆界迅速发展,博物馆的种类趋于多样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自己的博物馆文化,许多学科也建立了相应的博物馆,还有许多专题博物馆、露天博物馆等。在对博物馆进行形象设计前,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该博物馆是什么类型的博物馆;该博物馆可以是什么样的博物馆;该博物馆的形象设计应该提取什么相关元素。博物馆的类型不同,因此每个博物馆的主题性也存在着差异,明确了博物馆的主题文化,博物馆的外部环境、内部展馆、视觉形象设计也就呈现出来了。例如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目前亚洲最大的地学博物馆,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导入了形象设计。形象设计的所有元素都是围绕博物馆内藏品文化展开的,在标志形态上表现最为突出,标志是将水晶单晶的横断面图形进行组合,在表现地质博物馆收藏特点的同时,也彰显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在标志的色彩方面,选择了光的三原色(RGB:红、绿、蓝),三原色可以组合成千变万化的色彩。整个地质博物馆形象设计的各要素都是围绕博物馆主题开展的,纵使形态、结构不同,却都传达着统一的观念。

美学性:博物馆在人们心中是知识的殿堂,博物馆的形象设计必须符合美的原则,人们浏览博物馆的过程也是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视觉形象在美学原则的指导下更富感染力,这种感染力能使人们在浏览博物馆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加倍。以“美”的形态呈现出的视觉语言,赋予博物馆建筑、展览、标志、色彩等独特的审美效果,使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博物馆的态度、情感,从而促进博物馆的发展。

系统化:博物馆的视觉要素样式要与博物馆的结构形成系统化的整体,能够将博物馆的形象信息按照主次、先后等传递给观众。博物馆内外环境设计是一个整体,在整体把控下每个区域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在逻辑上要保持一致,另外,每个区域要在不破坏整体的情况下具有相对独立性,既保持整体的高度统一,又要在局部上细化差异,做到在共性中寻找个性。例如故宫博物院的形象设计,不同的传播载体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却都忠实地传递着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内涵,在办公用品、信封、书签、小礼品包装等设计中,都与故宫博物院的形象相吻合,树立了故宫博物院良好的品牌形象。

人性化:在对博物馆进行形象设计时,要重视观众的需求,设计上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使博物馆形象设计具有更多的人文情怀。在对形象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环境设计不应凌驾于人之上,应该与人的需要融为一体,创造出轻松、舒适的浏览环境。例如:在参观途中设置休息区、讲解人员要掌握多种语言、入口处设置存包区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陈列展示部分要尤为注意,如果陈列的手段、内容太陈旧则无法唤起观众的兴趣,由于陈列展示一旦固定难以经常改变,博物馆可以利用不断变换临时展馆的展示内容来吸引观众,既可以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又达到了树立博物馆良好形象的效果。

结语

良好的博物馆形象设计可以吸引观众,促进博物馆的发展,增强博物馆的集体凝聚力,统一的博物馆形象也便于管理、节约支出。博物馆除了做好收藏、教育、研究外,更要改变观念,借鉴企业发展的成功模式,适时地导入形象设计,塑造符合时代发展的博物馆新形象。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浅谈红色体裁博物馆设计 篇12

关键词:红色体裁,博物馆,设计

0 引言

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让人民富裕起来, 很多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丰富的物质世界里一些人的心灵开始沙漠化, 有的人往往一味追求物质财富而丢弃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精神世界里茫然, 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更加充实, 更加的丰富多彩呢?这就需要更多地去接受精神层面的教育, 而红色体裁博物馆则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它可以让更多普通百姓在愉悦的游玩中, 又轻松地接受爱国主义及革命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场所。那么如何做好红色体裁博物馆的设计, 就显的尤为重要。

1 红色体裁博物馆的概念

红色体裁博物馆多是反映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反映人民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宣扬和平民主的爱国主义精神, 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 反映有着崇高人生理想和远大人生目标的爱国仁人志士的奋斗历程, 体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馆类型多分为革命历史类、战争类、历史事件类、革命英雄类, 爱国民主人士类等等。

2 红色体裁博物馆的设计要点

红色体裁博物馆以“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史迹陈列馆”设计为例, 大多要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注重大的空间区域划分。区域空间大至划分为序厅、展陈空间、尾厅等, 展陈空间的划分多为陈列空间、参观流动空间, 滞留空间、及配套空间等几大使用功能区, 展陈空间以革命历史年代和历史事件为顺序来划分章节, 突出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 设计多以内容为先导, 设计前要有脚本和必要的历史资料, 脚本如同电影中的剧本, 脚本写的精彩也直接影响到展陈的布展内容和展陈的整体效果及精彩度, 所以脚本是设计中的灵魂。

(2) 要注重观展的交通动线设计。动线要按展陈内容来设计, 参观流线顺畅、连贯、易辨、不交叉、不逆流、不漏看, 顺时针方向的参观流线符合人的视觉习惯。针对展厅的特点, 空间视线设计注意与内容的关联性、与平面布局的呼应性, 依据陈展内容所具有的内在秩序性, 设计通过对陈展重点、及核心空间的统控, 使整体陈展序列左右连贯、有张有弛、富有节奏。

展陈空间设计充分考虑到观展者的各种需求, 指示明确, 让动线在各展陈章节中起到一个桥梁和穿针引线的作用。让观展者看的明白, 看的流畅。如在设计第五至第六篇章的过渡环节中, 因入口场地相对开阔, 考虑观展者在此可能会没有方向感会看到别的章节中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其中设计了一座红军桥, 让观展者必须经过这个桥才能到下一章节。红军桥不但起了一个很好的路线引导和连结作用, 而且还活跃了场景气氛, 在桥两边制做人造景观、岩石、河流、绿化、在右边墙体制做战争的真实场面复原, 使桥与整个战争场景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让观者经过此桥时, 会有一种很强的临场感, 从而让整个观展路线变的活泼和生动起来, 増加了观展的趣味性。

(3) 要注重提炼主题内容。很多章节的主题内容都在脚本中, 它需要设计师在脚本中不断的提炼主题内容和中心思想, 对“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史迹陈列馆”的设计主要突显“五次反围剿”的战争气氛, 尤其是在序厅部份, 让人在进入这个空间就能感受到一种浓烈的红色革命的战争气氛, 和红色的场所精神。渲染烘托主题内容, 利用艺术品提升空间的艺术效果, 设计上力求思想性、艺术性的互为融合。对于主题的提炼要有大的主题, 也要有小章节的主题提炼, 如在第四章节“千里回师歼顽敌”的篇章中, 章节主要体现的是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信, 要把原件的仿制品用到展示中去, 信件太小了明显不能突出主题, 为了増加这个篇章的气氛, 因此在设计中就考虑可以夸张一些, 利用石质碑刻来把信的内容刻上去。通过环境装饰在配以灯光, 在这个篇章中, 把它放在突出显眼的位置上, 这样设计也就扣紧了主题, 突出了章节的重点。

(4) 要注重运用高科技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先进的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要有新的展陈设计观念与国际先进展陈技术接轨, 要充分体现“高科技化”、“艺术化”、増强陈展效果的互动性、参与性和临场感。在整个章节中, 大的空间平面布局划分完成后, 先模拟观展过程, 按需要増加场景气氛和趣味, 在合适部位运用高科技手段, 如虚拟讲解、虚拟翻书、多媒体技术、发展足迹、透明屏等等, 这样就可以给整个展馆带来一些亮点, 活跃了整个展馆空间。

(5) 要注重尾厅的设计。一个博物馆设计的好与坏, 优与劣当然在每个环节都是很重要的, 而尾厅的设计是一个比较关健的环节, 它在红馆中相当于一个论证环节, 它能比较直观的展示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革命历程所创造出的丰硕成果, 而这些成果、成绩则能较真实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英明正确的领导, 用成绩和成果向人民作汇报中国共产党无疑是会得到更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而建设红馆, 对于其内在的革命精神的宣传, 也就达到了效果。尾厅的设计充分地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所取得的光辉成就。

(6) 红馆的设计, 还注重在展陈手法运用上, 科学与文化的结合;视觉艺术与高科技技术结合;艺术品与高科技结合;平面展示、空间展示与动态展示的结合。合理地安排图片、模拟实景、场景复原的位置, 艺术品展示体现在高品位、高质量的雕塑、油画、国画、创作画等。

3 设计体会

在设计和参观过的一些红馆中如: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史迹陈列馆、二七馆、八一馆、中国军博馆、等一系列红色博物馆, 都能总结出伟大的革命精神, 而这些精神涌现, 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力。红馆都是在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都是宣扬人类和平与正义, 也正是这些红色的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革命精神,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和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成立及领导的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 从“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中国革命第一枪, 到现在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功, 无不是这些伟大的精神指引中国人民奋勇前进。设计红色体裁博物馆, 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体会, 更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 从中也看到了那些有着崇高人生理想的仁人志士, 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是他们的这种精神和思想充分激发了红馆设计者和参观者的爱国热情, 并为大家指引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4 结语

上一篇:网上录取下一篇:地膜覆盖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