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设计案例分析

2024-08-08

博物馆设计案例分析(精选8篇)

博物馆设计案例分析 篇1

博物馆设计变更后的工程建设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概述

(一)、变更的产生的背景

变更产生的起因是相关监管单位提出项目的设计计划内容没有考虑到为残疾人提供便利措施,于是投资提出,将一个8人乘坐的电梯纳入原设计文件。该变更的提出对项目的设计和计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该意见是在项目实施时间提出的,决定时间比较晚,留给施工承包商的执行时间就非常有限。

(二)、案例进展

为保证项目的按时完成,工程继续进行。由于设计师未参与原设计过程,这对他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困难:一是他不完全熟悉设计文件;二是给猪承包商的文件需要变更。在与政府协商用其他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无果后,他在工程量清单中加入了一笔暂定金,并向委托人申请。5个月后,委托人确定把电梯纳入原设计文件。现在建筑师面临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大量的重新设计工作。这时,工程的主承包商已经确认,可由于设计师未能提供设计图纸导致现场施工无法进行。两个星期后电梯位置在建筑物中的位子被确定下来。现场基础施工已经开始,可现场经理与驻地工程师就信息匮乏问题,特别是电梯基坑位置问题进行了数次正式的讨论。而建筑师习惯于发放一个完整的信息包而不是零散的“信息条”,建筑师认为:“我想在我愿意开始的时候在开始,在信息部完整时,我不会发放图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以后会发生更多的变更。”然而,驻地工程师和现场经理对建筑师这种极为正规化的,缺乏灵活性的发放信息的做法感到极为恼火,并指出这样做给工程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害,他们说:“建筑师喜欢照本宣科,这在某些方面是好的,当你需要信息时,就会引起很多麻烦,因为我们必须保证工地的正常运转。”现场经理继续表示出对现场工作进度的关注和对修正后图纸的迫切需要。在现场经理和驻地工程师一再的要求下,发放了修正后的电梯基坑位置和邻近部分基础的结构工程图纸,建筑师继续和未来的电梯分包商协商,但分包协议中有关违约罚金条款出现了问题。这耽误了分包商正式的指定,也使得主承包商河分承包商之间再没有任何接触,耽误了电梯基坑部分的结构工程图纸的发放。最终,解决了电梯合同问题以后未来的电梯分包商参观了工地并注意到所挖的基坑根本无法放置招标文件中定义的电梯。因为电梯分包商没有一种能和基本已经完工的基坑相配的电梯,这使得形势更加恶化。同一天,工程师和驻地工程师对电梯基坑的深度表示关注,因为它对周围部分的基础有影响。接下来的讨论使得重新设计工作得以继续进行,建筑师在选择电梯分包商以前就大致估计了一下电梯的尺寸。所有的顾问设计工程师都以此为基础对他们的设计文件进行了修改,现在,包括承包商在内,他们又都面临着一个大量的“重新再重新”工作,来适应电梯分包商所使用电梯的设计和规范。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会上大家对这个问题表示普遍的关注。然而,对建筑师的困境,人们也表示粗话了一定程度的同情。利用这种局势,主承包商表现

出了合作和容忍,建议使用另外一个临时的现场组织方案以缓解建筑师的压力:“我们没想要额外支出,我们只想拿到图纸然后开始施工。我们和您一样想完成一个成功的工程,所以我们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提供帮助。工程正常运行,现场经理有能力重新组织现场工作一边减少工期延误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没有延误工期是因为我们不想延误,如果狠心一些,我们就会带来真正的麻烦。”这种灵活的做法和良好的意愿深深地感动了建筑师:“很久以来,这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承包商了,无论在工地还是在办公室你所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快乐的人们。我刚有过一次不愉快的工作经历,他们重树了我对承包商的信心。”在下一个月的现场会议上,承包商对变更令和机电图纸没有发出表示关注。在一种容忍和充满幽默的环境里,承包商重申了这件事情的紧迫性。在紧接着的3周内,现场经理,承包人的计量师,建筑师和驻地工程师之间就尚未完成但现场却迫切需要的机电图纸进行了无数次的电话和会议交流。最终,机电工程师将修改后的图纸交给了建筑师,在同一天,建筑师就将图纸发给了承包人,承包人的计量师继续表示对未颁布的变更令的关注,一个月后,建筑师终于颁布了它,“如果我们能早点得到变更令,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但这是建筑师喜欢的工作方式。”

(三)、案例结果

尽管存在以上问题,风险并没有引起工期的延误,费用超也没有超出暂定金的范围。这些成果应归功于那些能认识并有效利用风险有利一面的人们。

(四)、案例中的问题:

1、案例中的风险出现在哪个阶段,对项目有怎样的影响

2、在管理以上风险时,项目组织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工作。如信息管理、行为管理等

3、通过该案例进一步理解风险管理在某种程度是对组织风险的管理

4、有选择的给出避免风险的管理对策

二、案例分析

(一)分析框架

1.案例中风险的发展

2.案例中角色分析

3.案例中问题的解析

(二)案例中风险的发展

第一阶段风险

1、建筑是未参与原设计过程-------造成较大压力,想找其他方法代替,出现侥幸心理,耽误工程进程。

2、电梯是否纳入原设计文件的批复被搁置------耽误工程进程。

3、建筑师对设计信息缺乏未能给出设计图纸导致施工无法进行。

4、由于建筑师耽误了电梯基坑的结构工程图纸的发放,使现场经理与驻地工程师信息匮乏。

第二阶段风险

1、未来电梯分包商发现所挖基坑无法放置招标文件中定义的电梯,这使形势更加恶化。

2、新的电梯变更对机电工程师带来的影响。

3、机电图的延期交付。

(三)案例中角色的分析

1、建筑师

• 未参与原设计

• 居于信息流通的中心位置

• 间歇性的提供信息而不是连续性缺乏灵活性

这些导致了建筑师缺乏责任感,使得现场施工时信匮乏,使问题更加复杂,给承包商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受挫感和组织上的麻烦。

2、业主委托人

• 迅速为电梯加入一笔暂定金

• 在决定是否安装电梯耽误太多时间

3、承包商的现场经理

• 不断要求建筑师对信息的供给

• 有足够的敏感性、及时供给信息以防具有伤害性的紧张关系恶化。

现场经理是该工程的救星

4、主承包商

• 使用临时组织方案缓解建筑师压力

• 有效运用风险,把风险看成他们实现对工程承诺的一个机会。

• 未要求索赔,对建筑师极大地忍耐

弥补建筑师不足,提高工程队伍的凝聚力,培养了一种对问题的集体责任感,也给委托人留下就好印象。

5、其他人员

接近退休年龄,经验丰富,有一时的控制情绪保持平静和理智,冷静的处理风险,而不是制造恐慌,反复无常的环境。

(四)案例中问题的解析

1、案例中的风险出现在哪个阶段,对项目有怎样的影响

这个风险起源于设计阶段,这个问题由于时间压力及设计和施工阶段人员的变动而被忽视,人员的变动使得施工阶段的设计队伍对潜在的问题反应不敏感,这使得电梯遗漏问题很晚才被检查出来。该项目的变更给项目经费和后期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可是由于项目主承包商队项目风险的有效管理。使得风险并没有使工程工期延误,费用超支也没有超出暂定金的范围。

2、在管理以上风险时,项目组织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工作。如信息管理、行为管理等

在这个风险过程中,信息流通主要被两个集团控制着,最强大的集团是由现场经理,建筑师和驻地工程师组成的。在这个集团内,驻地工程师在信息沟通中起着一种重要的桥梁作用,在建筑师和现场经理之间又起着一种“缓冲器”的作用。这把在这种紧张的,具有潜在的爆炸性风险环境里冲突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信息管理:对建筑师经常提供信息延误,现场经理不断地要求信息供给。并及时为施工现场提供处理提供信息。在风险处理时,信息系统有助于有效诊断风险原因、及时汇总和传达相关信息,并有助于企业各部门统一口径,协调作业,及时采取补救的措施。主承包方现场经理在处理风险时,把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把风险对于工程的危害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2)行为管理

a、召开正式会议33次,电话联系27次,来往信件61封,还有多次非正式会议。这样及时的沟通时风险缓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在第二次风险出现时,主承包商就出现的风险从新组织工作,把风险转为机会。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培养了对问题的集体责任感。

b、对建筑师出现的错误给予最大限度的忍让,就建筑师的压力给予理解,是团队出现一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氛围。

C、建筑师以“反应模式”来操纵信息,现场经理不断地向设计师要求信息供给。

3、通过该案例进一步理解风险管理在某种程度是对组织风险的管理

行为管理是一种方法:通过在一个公认的计划目标、标准、能力要求的框架中去理解和实施管理行为,进而使整个企业及其中的团队、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行为管理也是一个过程:对目标达成共识,用一种增加达到短期和长期目标可能性的方法来管理和发展人们。流水线管理可以体现和运作这个过程。正如菲尔波特(Phi1pott)和谢帕德(Sheppard)1992年所下的定义:“行为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个人和团队都对企业持续发展进步和他们自己的技能和贡献负责。”

对这个突然变更所产生的项目风险的反应历时大约9个月,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时间和精力,变更所导致的正式会议33次,电话联系27次,来往信件61封。还有很多次非正式会议没有计算。

整个过程中,主要问题是信息的管理而不是纠纷的处理,主要的压力都落在了建筑师的肩上。实际上,现场发生的所有事件都能证明建筑师没能按要求提供所需的信息。他用一种“反应模式”来操纵信息,即:间歇式地提供信息而不是连续不断地提供信息,而且他时常“追赶”信息的需求而不是领着它走。这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委托人拖延对电梯计划的批准,使得建筑师忽视了位于招标和施工之间的重新设计的时间要求。这一次机会的错失,使得风险更加复杂化,因为施工过程不断地被信息匮乏所困扰。这给承包商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受挫感和组织工作上的麻烦。

尽管设计的变更,还有建筑师给工程带来较大的问题,而工程最后顺利的完工,这归功于项目承包商及其现场经理有效的行为管理。他们有效利用风险有利的一面,特别是承包人把风险看成是他们实现对工程承诺的机会,并没有要求索赔,而是负责的不断向建筑师索取信息,承包商弥补了建筑师的不足。这是一种对组织风险行为的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提高了工程队伍的凝聚力,培养了一种对问题的集体责任感。

4、有选择的给出避免风险的管理对策

(1)明确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信条

纵观世界上成功的风险管理案例,漂亮的手法可能多种多样,但有一样东西是共性的,而且是决定了最终胜利的,那就是组织都有明确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彻到组织的每一个角落。经验表明,那些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将顾客利益至上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正是因为

有了这样的理念,强生公司才会因为几十粒被污染的“泰诺”胶囊,将价值上亿美元的药品全部从市场上收回,宝洁公司才会在得到并不充分的且结论并不完全一致的一些关于其“Rely”牌卫生棉条可能引起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的证据之后,立即停止生产这一产品,并将其迅速收回,对于这些“长期赢家”来说,因为他们将与客户的相互信任和沟通置于公司考虑问题的首位,所以这些措施是理所当然的,也正因为此,他们的成功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2)、真诚沟通原则

真诚沟通是处理风险的基本原则之一。这里的真诚指“三诚”,即诚意、诚恳、诚实。如果做到了这“三诚“,则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这个原则在案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承包商并没有因为建筑师的怠慢而责备他,要求赔偿,而是给予建筑师最大程度的理解,他们表现出了对项目的尽心、尽力、尽责。使每一个人感受到承包商的诚意。这对项目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预案制订

预案是巨灾风险管理中的必经步骤,对于风险管理来说,制订预案也同样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著名咨询顾问StevenFink在他的《风险管理》一书中指出,企业领导人“应当像认识到死亡和纳税难以避免一样,必须为风险做好计划:知道自己准备好之后的力量,才能与命运周旋”。

预案就是为风险所做的计划。如前所述,风险无法避免,这样,人们在事先就要为预防工作万一不奏效做准备,而且这些准备必须十分严密,从各部门人员行动的时间,到各自行动的内容,都要逐一详细列出。

(4)、迅速解决风险

有了完备的预案,当风险真的爆发时,解决起来就会有条不紊得多。除了实施预案中的施,临时可能也会有一些情况是事先没有预计到的,这里的一个经验就是:多披露比掩盖要好,即使短时期内有损害产品销售的风险也值得,因为这样至少不会引发进一步的信誉风险。许多组织在风险最初刚刚开始出现苗头甚至已经形成规模时的一种做法就是掩盖,试图通过隐瞒公众以争取时间或者根本并不采取任何措施,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因为事态会继续发展下去,等到公众知晓时,事态可能会更加严重,对公众的冲击反而更大,而且这时公众是自己知道的事情真相,随之而来的就是怨恨,这一结果和刚一开始时就由组织公布真相并同时公布自己的处理措施必然有天壤之别。

(5)、充分利用风险所提供的机会

所谓利用风险,实际上是利用了风险时,公众对组织的注意力。一个企业永远都会对吸引消费者充满兴趣的,而在风险时,是消费者空前关注这个企业的时期,如果企业能够利用这一个机会,在风险处理的过程中适时地宣传其顾客至上的理念,会比任何一个广告都深入人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效果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无法相比的,因为在其他情况下,消费者是心平气和地面对一个企业的,而在风险时,所有有关的甚至是无关的消费者都变得异常紧张和敏感,一点小小的关怀都可能会给他们以巨大的震撼。

案例中,承包商则有效利用风险,把风险看成是他们实现对工程承诺的机会,这是风险中的一个转折点。

博物馆设计案例分析 篇2

天津博物馆位于天津文化中心南侧, 建筑东侧临近天津美术馆, 西临天津自然博物馆。该博物馆南侧为7 m宽的文化中心内部道路, 西侧为32 m宽的越秀路, 北侧为7 m宽的景观步行道, 东侧为7 m宽的步行道。

天津博物馆由主体和裙房两部分组成, 主体长、宽均为115.7 m, 总建筑面积63 883 m2, 地上5层, 地下1层, 建筑高度30.0 m。建筑主体西侧和北侧直接落地, 在东侧和南侧裙房凸出主体15 m, 高8.5 m。该博物馆按现行国家标准GB 5004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防火设计, 耐火等级为一级。

2 防火设计难点

博物馆地下一层, 主要为博物馆文物库区、库区前区及设备用房区, 建筑面积14 031 m2, 其中文物库区总面积79 27 m2, 各个库房面积约为100~200 m2。现行行业标准JGJ 66《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第5.1.1条规定, 藏品库区的防火分区面积, 单层建筑不得大于1 500 m2, 多层建筑不得大于1 000 m2, 同一防火分区内的隔间面积不得大于500 m2。现行国家标准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3.3.2条表3.3.2规定, 地下仓库火灾危险性为丙类时, 防火分区面积不应大于300 m2。

因文物库区平时无人, 需要进入时人员很少, 均为熟悉环境的工作人员, 且有严格的保安管理需要, 博物馆地下室设置为单一防火分区, 设5个独立安全出口直通室外, 编号为LT0-1~LT0-5如图1所示。

文物库房面积大都为100~200 m2, 每个库房只设1个疏散门, 此外文物库区内未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其最远点至库门距离86 m超出了现行规范的规定。

针对博物馆文物库区的使用功能需要, 结合该建筑的空间特点, 对地下一层的防火分隔提出如下要求:

(1) 博物馆文物库区、库区前区及设备用房区内部通过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划分为4个防火分区。

(2) 在文物库区, 按储存文物火灾危险性的不同如织物、书籍、字画、陶瓷、金属制品等分区存放, 并设置相应的自动灭火系统。

(3) 各个文物库房作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单元, 采用防火墙与其他库房进行防火分隔, 库房的门采用甲级防火门。在文物库区内的走道上设置2道甲级防火门, 将库区分成2个防火分区。

(4)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3.8.2条规定, 当库房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00 m2时, 可设置一个通向疏散走道的出口。当文物库房因平面布置等原因只能设置一个门时, 建议该库房仅存放丁、戊类的火灾危险性物品。

(5) 虽然文物库房的使用人数较少, 但考虑到疏散距离较长, 建议在文物库区内设置保持视觉连续的疏散指示标志, 并提高应急照明的照度。

3 安全疏散分析

3.1 火源位置

在设计火灾场景时, 应设定火源在建筑物内的位置, 考虑建筑的空间几何特征。为对博物馆内文物库区的安全疏散进行分析和评估, 将火源设置在地下一层书画库房内, 如图2所示, 为储存的书画发生火灾, 考虑库房灭火系统失效且防火门未正常关闭的情况, 走道机械排烟系统正常开启, 走道防火门正常关闭, 以计算走道烟气影响到人员疏散的时间以及人员逃离受烟气影响的走道的时间。

3.2 火灾热释放速率

火灾增长速率是衡量火灾危险性的重要指标。同样的火灾荷载可能支持较小的火燃烧较长时间, 如得到消防人员及时扑救则所造成的损失较小, 或可能支持较大的火燃烧较短时间, 则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更高, 造成的损失更大。火灾的增长速度与可燃物的燃烧特性、储存状态、空间摆放形式、是否有自动灭火系统、火场通风排烟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下文物库房内的主要可燃物为木制家具、字画和图书, 由于火源所在的库房面积较小, 在消防人员开始灭火战斗前火灾可能已经达到轰燃状态, 此时火灾的最大热释放速率为轰燃时的热释放速率, 其值由房间表面积和通风状况决定。文物库房发生轰燃时的热释放速率可以利用托马斯轰燃公式进行计算。对该项目, 经计算得出发生轰燃时的热释放速率为4 014 kW, 到达最大热释放速率时间为293 s, 而消防队员到达现场并展开救援的时间一般为600 s。可见, 文物库房火灾在消防人员展开灭火战斗前已经达到了轰燃状态。在分析文物库房火灾时, 考虑1.5倍的安全系数确定其火灾最大热释放速率为6.0 MW。

3.3 安全疏散分析

结合设定的火灾场景, 对博物馆地下文物库房设计如下疏散场景:对应火源位置A, 待疏散人员为地下一层的工作人员, 疏散人数24人, 重点观察地下一层的人员疏散情况。无疏散出口、疏散通道堵塞, 各区的人员通过疏散楼梯正常进行疏散。

火灾发生之后, 并不是所有人员均马上开始疏散。根据研究, 人员疏散的必需疏散时间TRSET一般包括几个不同的时间间隔。为了能方便、统一地描述人员疏散的必需疏散时间, 消防安全工程大致将必需疏散时间简化为三个阶段:报警时间TA、响应时间TR和疏散行走时间TM。即TRSET=TA+TR+1.5×TM 。

采用疏散模拟软件PathFinder进行分析, 该软件为三维网络模型, 可模拟紧急状况下的人员疏散情况。

按照确定的各个参数, 建立文物库区的疏散场景的PathFinder模型, 将模拟计算的疏散行走时间加上报警时间和响应时间, 最后可得到文物库区的必需疏散时间为272 s。

4 结 论

根据设定火灾场景对地下一层文物库房火灾的烟气运动进行模拟计算分析, 按照火灾产生的烟气、辐射热和环境能见度等因素达到影响人员安全疏散时的时间, 得到可用疏散时间为304 s。由于文物库区内人数较少, 最多为24人, 且均为工作人员, 熟悉环境, 能够及时对火灾等紧急情况做出反应。模拟得出必需疏散时间272 s, 与可用疏散时间相对比, 可以判定在文物库区内的人员能够安全疏散。

综上所述, 天津文化中心博物馆文物库区因使用功能的需要, 平时无人, 需要进入时人员较少, 均为熟悉环境的工作人员, 且有严格的保安管理需要, 博物馆地下一层设计为单一防火分区。各个文物库房作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单元, 采用防火墙与其他库房进行防火分隔, 库房的门采用甲级防火门。通过对文物库区人员安全疏散进行计算模拟分析, 得到其必需疏散时间小于可用疏散时间, 可以判定在文物库区内的人员能够安全疏散。

参考文献

[1]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 50045-1995 (2005年版)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博物馆设计案例分析 篇3

陈列是我国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传播信息、提供审美欣赏和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服务的主要工作方式。因为陈列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艺术形式,所以色彩在陈列工作中尤为重要,而要在陈列内容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同时,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陈列设计中更好地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精神,则是陈列艺术设计人员需要重视及研究的。

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发展特征

中国传统色彩观对于中国的古代艺术影响非常深远,它作为中国色彩美学的基础,把中国特殊文化作用的传统用色充分体现出来。

(一)儒家的色彩观

《考工记》定东、南、西、北、天、地之方色为青、赤、白、黑、玄、黄,这是最早的色彩分类。[1]这几种色为正色,即原色,正色可以衍生出间色。儒家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理及道德意义,尊卑贵贱的等级用正色及间色代表,孔子认为,只有合乎礼的色彩规定才是美。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按照五行(土、木、火、水、金)相配规律发展的。五行、五色以及中国人特有的宇宙时空观和人生观相融合,结合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色彩文化。

孔子主张用色以定礼制,使色彩成为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手段。传统中黄帝尚黄、夏朝尚青、商代尚白、周朝尚红、秦朝尚黑、魏晋以后,而以黄色为尊。所以,从此黄色为帝王所专享,帝王一律都是黄袍加身,皇宫建筑的琉璃瓦屋顶都是金黄色。它广泛体现在彩陶、壁画、帛画、唐三彩、瓷器、服饰、建筑彩绘以及各种民间艺术等领域。

(二)道家的色彩观

道家的色彩观对后世的色彩美学影响极大,道家的色彩意在引导人们用精神世界感知色彩,感悟自然。最典型的影响体现在中国的水墨画上,水墨画的魅力在于“墨分五色”,“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神韵,于单纯之中蕴含着万物的光彩。白纸黑墨,却意境万千。水墨画散淡、清奇、悠远,追求以墨造型而达到舍形而悦影,舍质而趋灵的崇高艺术境界,它的出现是承继庄禅精神的中国文人对色彩的一种深化和升华。[2]

(三)佛教的色彩观

佛教传入后,在色彩实用方面,最辉煌的成绩便是敦煌壁画。壁画赋彩鲜丽,在色彩的运用上,大胆而厚重,给人以特殊的美感。在观念上也不尽守华士规范,大量用本土受礼教的影响而视为“间色”(“贱色”)的青、绿色,但却很富有装饰性。

二、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应用

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的使用规律,有助于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创造出现实性和色彩性的语言,并运用到陈列设计中,更好地吸引公众。

(一)秉承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中的特点

在陈列展览中,色彩要作为整个展览氛围的切入点,要用色彩突出展览内容的历史特色,一般让观众在序幕厅中就受到色彩的感染,以引起观看下列陈列内容的欲望和兴趣。可以使用高明度、高纯度色,以营造光彩夺目、热烈兴奋的气氛。如徐州西汉楚王陵文物展,就使用汉代器物及服饰上常用的黑色和朱红,显示出高贵、雄浑、大气的特征。

又如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展,展厅通体采用白色,结合明亮的漫射光设计,给人高洁、明快的现代感,一进入展馆大门,一个极具象征性和震撼性的现代主义雕塑——“升腾的智慧”冲入视野,瞬间点燃观众的参观情绪。“升腾的智慧”以红色为雕塑色调,展现出放射、裂变、升腾着的巨量“手稿”。北京古代建筑馆在展览中采用清新自然的绿色展板以及大量的原木色的定向刨花板制作的展台、展柜,易让人的思绪飞扬到更广阔、自然甚至久远的时空。

(二)陈列设计的色彩应讲究和谐统一

色彩,既有热情而鲜亮的暖色,也有冷静而素雅的冷色。在陈列展览的整体色彩中,色彩的统一,能将互相竞争的或互相排斥的紧张力调和起来,使它从属于一种有秩序的主调。色彩成为陈展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一个陈列展览的冷暖主色调一定要协调,要么以暖色调为主,要么以冷色调为主,不可混用和含糊不清。太丰富,杂乱无章法的色彩会让人看了不舒服,尤其是历史类、纪念类的陈展。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列中,选用灰色作为主色调中的基本色调,把陈展环境和展墙、展板、展柜等统一做成灰色调,使整个陈列色彩统一有序,用统一的色调为观众塑造一种沉重、压抑的观展氛围。

(三)局部适当应用色彩对比和调和

所谓局部,是指组成整体的单元,它服从、丰富整体,应有变化统一的节奏、韵律及色彩对比和调和。在局部色彩处理上,统一中却有变化,以帮助陈列形成高潮起伏的视觉效果,以强调、突出展品的重要特色。例如一个展柜内陈列黄色象牙雕刻,如果将它放在橙黄色的丝绒背景中,就会减弱象牙雕刻的光彩和魅力,就不如把它放在暗紫色的背景中更容易显示出黄色象牙的光彩。[3]

色彩设计是陈列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历史悠久而淳朴,使用传统色彩能够和文物相辅相成表现出怀旧与自豪的民族情结,设计人员应该意识到色彩设计要遵循我国传统色彩文化的重要性,了解其基本原理和规律,结合陈列内容创造性地运入色彩手段来增强陈列形式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姜澄清.中国人的色彩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宋瑭杰.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6)

[3]博物馆陈列艺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博物馆设计资料报告 篇4

要研究和设计博物馆要首先了解它。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博物馆分类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

大型馆(建筑规模大于10000㎡)一般适用于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

中型馆(建筑规模为4000~10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省厅(局)直属博物馆和省辖市(地)博物馆;

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局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

1、综合类

1)世界性综合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

2、历史类

1)历史文物博物馆

2)社会历史博物馆,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2)国家与地方综合博物馆

3)战争与军事博物馆 4)考古与遗址博物馆 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3、民族民俗博物馆

1)人类与民族博物馆2)民俗博物馆 3)宗教博物馆

4、艺术类 1)绘画与雕塑博物馆 2)工艺珍宝博物馆 3)建筑博物馆

5、文化教育类 1 学校博物馆 馆

3影剧传播博物馆 4文化与娱乐中心 如蓬皮杜文化中心

6、自然类

1、综合性自然历史博物馆 2 专门性自然历史博物馆 3 园囿性博物馆 4 水族馆 5天文馆

7、科技产业类

1)综合性科技产业博物馆 2)专门性科技产业博物馆3)科技中心 8、纪念类

1)历史事件纪念馆 2)名人纪念馆 3)名人故居

9、收藏类

收藏类博物馆包罗万象,玩具、食品、罐头、邮票、钱币、车辆、钟表、服装等。博物馆的职能用途

1、收集保管职能 如:美术馆收集美术品,历史博物馆收集某时期的文物。收集得来的藏品经过2 儿童博物馆 向儿童传播各种知识,生动活泼适合儿童的博物整理、筛选、修复,选出有代表性的,能把博物馆的教育内容很好的抽象概括的、有价值的藏品加以保管。

2、调查研究职能 博物馆的研究人员需要调查研究藏品的抽象内容,加工、组织它的抽象材料,根据博物馆的教育目的,向观众进行展示。

3、普及教育功能 这种教育是通过向观众陈列、展示展品或由观众亲自操作。体验来实现的。

博物馆一般都有这三种功能,有些博物馆还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学术活动中心,有些博物馆还有休息、游乐等内容。

以下是博物馆设计规范里明文规定的: 第2.0.2条 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一次或分期建设;

二、大、中型馆应独立建造。小型馆若与其它建筑合建,必须满足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并自成一区,单独设置出入口;

三、馆区内宜合理布置观众活动、休息场地;

四、馆区内不应建造职工生活用房。若职工生活用房毗邻馆区建筑布置,必须加以分隔,并各设直通外部道路的出入口;

五、馆区内应功能分区明确,室外场地和道路布置应便于观众活动、集散和藏品装卸运送;

六、陈列室和藏品库房若临近车流量集中的城市主要干道布置,沿街一侧的外墙不宜开窗;必须设窗时,应采取防噪声、防污染等措施;

七、除当地规划部门有专门规定外,新建博物馆建筑的基地覆盖率不宜大于40%;

八、应根据建筑规模或日平均观众流量,设置自行车和机动车停放场地。

三、博物馆功能要在总平面设计中落实 博物馆的总体布局在与环境结合、满足规划要求的同时,还要符合博物馆的功能要求。这主要指对功能分区的安排、出入口位置的布置以及外部交通流线的组织。这时还需要将总体布局继续深化,进入总平面的设计

1、博物馆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 博物馆的功能主要指对外开放的公共部分以及内部作业部分。

安排好博物馆外部人流、车流、货流的交通组织 对地段内的人流、车流、货流的组织,主要体现在对道路、室外场地、出入口位置的安排上。博物馆的人流、车流与它对内对外两部分功能相对应,也分为内外两大部分、这两部分流线的组织应相对独立,尽量减少相互交叉、重复、干扰。总平面设计的综合权衡和统筹安排

在博物馆总平面设计中,尤其是大中型博物馆,其环境现状。自身功能都比较复杂,再加上追求独特的设计构思,这三个因素必然产生碰撞,形成错综复杂的矛盾。因此,设计者要分清主次,综合权衡、有取有舍,理顺关系,反复协调,统筹安排,使诸多矛盾再建筑师笔下协调化解。

人流要合理

有两条人流线:第一条流线是一般观众人流及运送他们的车流,这条流线要组织观众便捷到达观众入口,并且减少步行人流与车行流线的相互干扰。要根据建筑用地的大小,博物馆的规模,入口广场的功能,建筑外部空间的组主来确定入口广场的规模、尺度和氛围。停车场的位置既要接近观众入口,又要避免对入口人流的干扰,同时不要遮挡博物馆建筑的正面外观。一般可将停车场布置在主题建筑的一侧或后方。

第二条流线是博物馆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工作人员及专例子: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 业观众的人流,以及运送他们的车流和运送藏品的货车。内部入口一般布置再总图中比较隐蔽的位置上,宜从博物馆用地外较为次要的城市道路上,货流在城市道路较为次要的位置上引出到达内部入口的道路。交通路线基本形式

博物馆交通路线基本形式可概括为3种 1串联式交通流线形式

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这种形式简洁明确,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引导性,参观流程可以不重复。不逆行。不交叉,但参观路线又变的过于呆板,使人产生疲惫感。还易产生人流拥堵。串联式适用于较小型博物馆 2放射式交通流线形式

此种形式中观众参观完一个展厅要返回中心枢纽区再进入另一个展厅。这是游客不太方便还大大减弱了各展厅的连续性会导致人流迂回交叉等问题,还易造成拥堵现象。此种形式被广泛应用于 中小型综合博物馆、美术馆等。3通道式交通流线形式

西湖博物馆的陈列设计 篇5

展览主题

集陈列展示中心、西湖文献资料中心、西湖学研究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国内第一座湖泊类专题博物馆。该馆的展厅由序厅和四个主展区组成,分别介绍西湖的山水、人文、浚治以及西湖的人文历史影响等,充分利用实物、图片、触摸屏和影院向游客全方位的介绍西湖。

陈列设计

西湖博物馆展厅涵括了序厅、西湖概况、西湖历代浚治与景观的形成、西湖题名景观、西湖文化、精神家园等六大篇章。走进西湖博物馆,不仅能看到西湖独创的山水景观组合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更能用全新的视角去体会景观背后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与世人分享西湖唤起的审美共鸣。

序厅:

通过西湖全景沙盘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整体格局直观呈现,巨大的西湖雨丝幕帘营造了西湖烟雨朦胧的唯美意境。第一展厅:天开画图——西湖概况

概括介绍西湖的地理位置,从西湖的山、水、生态和整体格局等方面展示了西湖文化景观存在的物质基础。

第二展厅:浚治之功——西湖历代浚治与景观的形成 书写了杭州城居民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持续开展对西湖的清淤维护和人工改造的历史,表现了杭州城市与西湖不可分割的关联,生动展示了延续至今、持续不断的人湖互动关系。第三展厅:诗情画意——西湖题名景观

如诗如画地展示了中国古代风景名胜景观设计手法 “题名景观”的代表之作“西湖十景”的缘起与传承,为这一西湖景观的精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第四展厅:人文渊薮——西湖文化史迹

从宗教、忠孝、隐逸、藏书、文学艺术等方面阐释了西湖景观的人文内涵,体现了其在“精神家园”角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五展厅(二楼):精神家园——诗画西湖

千百年来,西湖一直是人们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栖息的圣地。二楼展厅用大量历代西湖诗词书画充分印证了西湖景观是自古至今中国文化阶层名副其实的“精神家园”,是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

现代博物馆陈列的基本类型

陈列是博物馆三大职能之一,是展示历史遗存和研究成果的窗口,也是衡量博物馆质量的重要标准。当前的博物馆陈列设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就是要在展现艺术和表现手法上寻求新的探索和突破,注重高新技术和材料的合理应用,实现理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现代博物馆的理念也正从“以物为本”朝着“以人为本”发生时代性的转变。过去博物馆的工作是以藏品为核心,以藏品的研究为重点,而现代博物馆的一切中心是观众,“如何用古老的收藏讲述最现代的故事”是博物馆面向社会、服务社会,面向市场、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博物馆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注重展览效果、努力常伴精品展览的今天,那些缺乏创意、没有特色、题材类同、布置平淡的展览已经不能吸引观众。

而注重展览的设计、策划,重视展览的视觉艺术效果,重视展览全过程的推广介绍,以及从展览举办环境到展厅内外的不知以至展览宣传的相关资料,都按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制作的展览,才能受到和关注和欢迎。如何使博物馆陈列设计跟上时代,做出创意、有特色的展览,所以我认为,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陈列展览题材的选择组织,筹备一个展览,首要环节是展览题材的选择,它在乎展览的定向,是陈列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每个博物馆都有自身的性质、任务及特点,不同地域的博物馆,其社会环境不同,性质任务也不尽相同,所以要筹办一个能体现本地特色,并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基本陈列,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最佳选择。首先,陈列展览的选题应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观众。陈列设计基本类型(陈列对象及内容)社会历史类

·历史文物或当代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展示历史文化、记录人类社会的重大事件 自然历史类

·标本、化石、自然资源

·展示自然规律、揭示自然界的现象和原理 科学技术类

·科技产品与技术

·展示人类科技水平、阐释科学现象及原理 造型艺术类

·艺术品

·展示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培养观众审美意识 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特点 ·建筑空间的充分利用

·“沉浸式”的展示环境的营造

·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

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篇6

关键词:博物馆 技术防范 入侵报警 闭路电视监控 出入口控制 供电与防雷。

博物馆是国家重要的文化基础。

馆藏文物是人类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及科学等无形的价值,根据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及现状,国家在建设大量的博物馆,尤其是在3月实行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更加体现文化资源的魅力得以展示,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安全防范系统作为文物保护的技术防范措施,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运用电子技术手段,设计合理、完善、稳定、可靠的安全防范系统。

1 人防、物防(实体防范)

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是传统的防范手段,是安全防范的基础,实体防范就是物体防范,在不影响布展、使用及总体设计的前提下,把周界防护设施、门、窗、展柜做的坚固,不留给犯罪份子任何机会。

展柜最好是采用防爆玻璃、加胶玻璃或加装防暴膜。

中心控制室的实体防护也非常重要,并具备独立卫生间。

2 技术防范

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打结合,防范于未然”的方针,以物防、技防和组织管理防范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全方位防护”的指导思想,将犯罪份子控制在防护区域之外或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为打击犯罪行为提供有利条件及取证,使防范目的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防盗、抢及延迟犯罪行为、安保人员出动配合等作用。

既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信技术和智能图形显示技术,又要结合博物馆的特点,从实际使用功能、陈列布展设计及需求出发,采用先进、成熟、可靠的电子技术,对每个子系统实行监测、控制及管理,并与其它相关联的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使其最大的发挥功能及效率。

2.1 入侵报警系统

(1)周界报警。

周界防护是入侵报警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它能第一时间为值班人员处理警情提供有力的依据,目前国内常用的周界报警设备为: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振动电缆、泄漏电缆、电子围栏、高压防护网、视频移动报警等产品。

目前多数采用的泄漏电缆通,是一种室外周界入侵探测系统,通过对活动金属物体或人以及动物探测报警。

细致宽泛的`灵敏度调节功能可依据环境变化任意设置,从而具备防宠物误报功能可以将小动物、如小狗、小猫等在防区移动的干扰滤掉,杜绝了漏报,误报等现象,完美的适应性不受环境温度、湿度、风雨烟尘、树木晃动等变化影响。

(2)通道报警。

通道报警是指公共区域的防护,出入口、窗户、通道,是入侵报警系统的第二道防线,目前常用的探测器种类有:被动红外探测器、微波探测器、双鉴探测器、幕帘式红外探测器、红外栅栏、门磁开关、振动探测器及玻璃破碎探测器等。

如安装位置及环境晃动较利害,最好不要采用门磁开关,根据地区气候变化不同,应该采用具有耐高、低温功能的室外探测设备。

(3)空间报警。

入侵报警系统的第三道防线是室内空间防护,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产品有:被动红外探测器、双鉴探测器、微波探测器、视频移动报警等产品,空间防护设备的选型、使用及安装都是因地而宜,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探测手段(原规定是使用三种以上技术),选择探测设备应该考虑具有防遮挡、防拆卸功能的探测器,根据温差变化选择具有耐高、低温功能的探测设备。

灵敏度较高的探测设备,相对误报率较高。

双鉴探测器克服了单一技术探测器的缺陷,目前使用比较广泛,其原理是将两种不同技术原理的探测器整合在一起,只有当两种探测技术的传感器都探测到人体移动时才触发报警的探测设备。

(4)展柜报警。

展柜报警是入侵报警系统的最后一道防护措施,目前常用的探测设备为:多维驻波探测器、存在式探测器、红外式幕帘探测器、压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等,密闭的独立展柜及中、小型展柜及采用多维驻波探测器效果较好,大型展柜采用存在式探测器效果较好,也可采用压力传感器与红外式幕帘探测器相结合效果也非常好。

对于裸展文物及名画、雕塑等可以采用图像报警或存在是红外探测设备,同时可增加现场语音联动进行提示设备。

(5)报警控制系统。

入侵报警系统的心脏是报警控制系统也可称为控制中心报警系统,一个报警控制系统的标准反映时间不能大于2s,系统越大反映时间越长,如果一台主机承载报警点过多,能做到2s以下的系统很少。

针对报警点位多的单位,可增加报警主机,分区域承载避免报警反应时间大于2s。

2.2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作用有三种,其一是报警时进行图像复核,其二是图像数据的存储,为以后的查询与检索事件的发生经过提供真实的依据,其三是管理,开馆期间掌握馆内观众的参观情况,发现警情时便于指挥与调度。

摄像机的安装位置及数量是根据各博物馆的实际情况结合陈展布局而配置。

最好是开放地区全覆盖,但要保证摄像机夜间能够呈现有效图像,最简单的方法是设置辅助灯源、报警后联动现场灯光或红外一体化摄像机。

但是采用红外补光设备时要充分考虑红外灯寿命的问题。

2.3 出入口控制系统

出入口控制系统也叫门禁控制系统,根据风险等级,对需要控制的各类出入口,按各种不同的通行对象及准入级别,对进、出实施实时控制、管理及监督。

系统具有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联动的功能。

博物馆为了加强对重要部位出入口的安全管理,对库房禁区通道入口及各库房、展厅等重要出入口等安装感应读卡器或者密码键盘,控制人员出入。

并根据不同的场所选用不同的控制方式,如库房采用进出双向控制的方式和多重控制的方式。

每次有效进入,系统都会自动存贮进入人员的相关信息,在进入时间,进出口的编号等,并能每天进行有效的统计,记录和存档,系统应具有对设备运行状态和信号传输线路各种自诊断和故障检测功能,具有防破坏报警功能。

2.4 供电系统及防雷

技术防范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取决于供电系统的稳定与安全,对博物馆安防系统进行设计时,首先要考虑集中供电方式,进入控制室、设备间的供电线路不易被人为破坏,前端设备的供电通过控制室集中供电,入侵报警系统应该考虑8h~10h的蓄电池备电。

防雷是保证技术防范设备正常运行的附属设备,博物馆的控制室供电系统要考虑电源防雷,室外设备要考虑视频、电源、数据的防雷,古建博物馆及室外设备所有的信号传送都要考虑配置防雷措施。

3 结语

博物馆安防系统是以人防、物防为基础与技防相结合,技防是以入侵报警系统和门禁系统为核心,以声音复核、图像复核与视频监控、通讯与对讲、巡更系统为其基础组成部分,把每个子系统进行有效地结合,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及控制下,实现各种功能。

从而构成一个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功能设置完善、综合防范能力强的现代化安全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S].GB50348-2004.

[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JGJ16-.

博物馆设计案例分析 篇7

一、低碳设计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低碳环保的时代, 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之一。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 高效利用能源,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 通过技术创新、能源开发、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 通过较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达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的经济发展模式。

现代设计大力提倡以节能、减排、环保、生态为核心的低碳理念, 当今展示行业特别是博物馆展示设计中, 从设计、构造、用材等各方面倡导低碳设计。低碳设计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设计理念的引导下, 运用设计手段, 采用低碳策略, 利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 实施节能方案, 提高能效, 降低能耗, 保护生态, 为人类营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空间, 达到人与自然持续共生, 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对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创作过程, 包含展示空间设计、展示设施设计、道具设计以及博物馆采光照明设计等, 是以高效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为宗旨,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 以展品为中心, 利用科学技术、艺术手段调动人的生理, 心理反应, 创造舒适活动环境的行为。要实现博物馆展示的低碳设计, 要求设计师在充分理解展品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材料, 使用新型技术, 更新展示方式。

二、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要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效果, 低碳设计必须优化设计方案, 减少物质浪费与环境破坏, 在展示设计中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应用, 可以从展示空间规划、布展材料及展具选择以及采光照明选择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博物馆展示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通过低碳设计,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高效利用能源,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 规划合理的、有创意的空间布局, 提高空间品质。低碳设计要求提高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使用效率, 精简机构, 减少功能过剩, 寻求最精粹的功能与结构形式, 合理规划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布局。博物馆展示需要合理的功能分区, 包括展示展览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办公管理空间以及连接各空间的交通空间。不同空间的功能决定了空间结构分布及空间流线组织, 要做到有效组织人流动线, 合理安排交通组织空间, 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为观众创造良好舒适的博物馆展示环境。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办公管理空间以及连接各空间的交通空间可以合理利用自然采光照明, 控制好采光面积和遮阳措施,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以保证观众的舒适度及展品的安全性。例如, 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休息区域、资料查阅区域等, 可以利用玻璃引进自然光, 满足观众对非强化光线的需求, 从而减少人工照明。合理利用自然通风可以有效地清除有害气体, 抑制微生物如螨虫真菌的生长, 在夏季还可以降低室温, 避免了过多依赖空调系统, 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 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布展材料及展具中的应用

低碳设计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合理选择绿色环保材料, 重视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节约能源,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有利于人类健康。目前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布展材料选择上, 尽量采用低碳、环保的材料。所谓低碳材料 (Low Carbon Materials) , 是指在具有良好使用性能, 制造过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使用寿命长, 可以回收再生产、循环利用的新型材料。在选择布展材料时, 尽量选用低能耗、无毒、少污染的材料, 选用可再生材料及可回收材料, 选择兼容性强、可循环使用的材料, 优化材料使用率。具体设计过程中, 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材料延长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寿命, 选择无毒、无害的原材料, 选择易在自然界中分解并为环境所吸收的材料等。比如, 竹材具有耐用性强、强度高、韧性大、加工易、成材快等性能, 逐渐成为受欢迎的低碳材料。

展具是各种展览器材的统称, 是博物馆展示过程中最主要的载体, 使用频率非常高。展具包含有展台、展柜、展板、电子显示屏等, 它们是传达信息的主要载体。低碳设计要求选择绿色展具, 在考虑展具的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质量的同时, 还要考虑展具的可装配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循环使用性等要素, 避免资源、能源的浪费, 减少环境污染。同时, 注重展示道具的模块化、标准化设计, 构建灵活多变的展示空间形式。绿色展具设计与人机工程学关系密切, 在设计中不仅要从功能和视觉美感上考虑, 还要结合观众的生理习惯, 考虑合理的尺度, 选择舒适的操作界面进行人性化设计, 在提高展示效率。

(三) 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采光照明选择中的应用

低碳理念下的采光照明根据空间属性, 以突出展品为目的, 满足空间内人们的基本视觉需求。在采光照明设计中, 首先, 要充分利用太阳光等自然光源, 利用室内受光面的反射性, 提高光的利用率, 节约能源, 使人工空间与自然界多沟通, 突出空间气氛。其次, 使用绿色照明来实现低碳环保, 通过选用高效率的节能照明环保器材, 结合博物馆展示空间规划、布展材料及展具选择等因素, 科学安排光源位置、亮度、颜色等, 合理分配主光源、次光源及装饰光源三者关系, 避免光污染, 防止眩光和严重的光幕反射等不良光照现象出现。选择照度是采光照明设计的重要方面, 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 展览空间的照度应比公共活动空间的照度高, 尽量选择显色性能好的光源, 还原展品真实色彩, 保证展品的展出效果, 渲染展示的气氛。

三、结语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 肩负着传播绿色、低碳的设计文化, 倡导健康、绿色、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 保护环境的重要责任。低碳设计是符合人类价值观念、实践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新设计, 把低碳理念引入博物馆展示设计, 将博物馆展示设计推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低碳经济、低碳

环境艺术中的空间与场所刍议

——以西方建筑为例

傅立宪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00;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李名飞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人们的空间观和场所意识常常反映了人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理解, 因此空间与场所在环境艺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空间和场所的理解决定了建筑的基本形态, 反过来, 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又影响和强化了人们对空间和场所的观念。人与空间和场所的关系并非是物品之于容器, 而是一种是居住的关系, 这常常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体现。但这种本源性关系却在现代环境艺术中, 特别是在现代建筑中常常被忽视和遗忘。

关键词:环境艺术;空间;场所;建筑

本文为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维度和场所特性研究》 (项目编号:YG2011015) 最终成果之一。

环境艺术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它包括了建筑、园林、景观等艺术分支。从字面的意义来理解就是环境艺术化。环境艺术不同于绘画和雕塑艺术, 后者作为审美对象常常以自身为目的, 它们不是特别强调与人之间的空间关系, 而环境艺术则强调这种关系。环境艺术与人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交互的, 一方面它建立于人对环境空间的体验、理解和塑造, 另一方面, 环境艺术又通过塑造的空间规范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环境艺术也不像绘画、雕塑艺术那样是静止的审美对象, 它常常随着人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当然绘画和雕塑艺术也并非与环境艺术毫不相干, 恰恰相反, 它们也常常被应用到环境艺术当中来营造和强化空间。由此可见, 空间在环境艺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以西方建筑为例, 来探讨环境艺术中的空间及场所问题。

一、空间与建筑

空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很多人认为空间是可测量的、可计算的、均质的客观对象, 人与空间的关系就像是物体之于容器,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论建筑也是一种容器。但实际生活中, 我们体验的空间和建筑并非如此, 我们可以感受到空间的不同, 例如对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体验。卡斯滕·哈里斯曾对两种空间观进行了区分:“一种是客观的、均质的、中性的空间;另一种是地区性的、不同的和受到价值观影响的空间。”前者是欧几里德几何空间和物理的空间, 而后者则是我们日常居住的和理解的空间。

欧几里德和物理的空间观代表了现代的空间观, 海德格尔认为它源于现代人的计算型思维。现代的建筑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和空间观的产品, 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如同机器一样强调计算的准确和尺寸的精准, 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或缺的, 难怪柯布西埃将住房看成居住的机器。特别是现代主义设计更是强调了这种欧几里德和物理的空间, 为了适应这种空间, 人们常常采用了更容易计算的规则几何形式。现代主义者曾为之欢欣鼓舞, 并认为由此现代主义的建筑体现了人的理性, 同时也体现了人性。这不仅仅是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还在于人创造的环境更具有人性, 而自然环境则没有。其实, 这种对几何形体的热爱从柏拉图就开始了, 他在《斐莱布篇》中谈到建造的问题:“我想到的

设计, 低碳生活, 会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是造船和造房子, 以及其它要使用木头的制作。我相信, 它要使用直尺、圆规、铅垂, 还有真正的三角板。”柏拉图的意思是明确的, 即人造美超越了自然美。按照他的逻辑走下去, 那就是人更倾向生活在人造的环境之中。现代主义建筑则实现了柏拉图的梦想, 创造了一个完全人造的、体现人性的环境。但是也有人提出异议, 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过于强调程序决定论、技术表现主义, 从而产生了与场所、人和历史无关的建筑, 确切的讲就是非人性的建筑。其实, 现代主义建筑具有非人性的特点, 恰恰就是源于欧几里德和物理的空间观, 这种空间观忽视了人和空间的关联及人对空间的体验。

海德格尔认为可测量、可计算的空间, 即欧几里德和物理的空间, 根源在于将空间与人分离, 并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对待。实际上, 我们也可以将这种空间观看做人类试图通过计算性思维对空间的把握、甚至是驯化, 但是在此过程中真正的空间逃逸了, 只剩下一堆数字和公式。真实的空间是卡斯滕·哈里斯所提及的第二类空间, 即地区性的, 不同的和受到价值观影响的, 并在与人的关联中具有意义的空间。我们以水平和纵向空间为例。在欧几里德和物理的空间观里, 除了在量上的不同, 水平空间和纵向空间是没有质的差别。对人而言, 人类的活动大都发生在水平延伸空间, 而对于纵向空间而言却不能像鸟儿那样来去自如, 所以水平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 而纵向空间更多的是精神意义。现代摩天大楼的先驱沙利文就擅长将纵向的空间语言应用到建筑中, 耸入云霄的建筑体现了人类豪迈的、对自然征服的精神。沙利文甚至将这种建筑直接应用到美国荒凉的西部, 而他的学生赖特则认为, 纵向的建筑与西部水平延伸的、空旷的空间格格不入, 应该强调建筑的水平延伸, 这样才能跟环境融为一体。由此可见, 空间并非是客观的、不受价值观影响的, 它有其自身的特性和含义。

二、场所与建筑

那么场所又是什么呢?在现今的环境艺术理论研究中, 很少提及场所的概念。即使涉及到场所, 人们也常常将其与空间混淆起来。实际上场所与空间是有区别的, 总的来讲它比空间更为具体, 具有地方性和时间的性。对场所的理解是以对空间的理解为基础的, 进一步讲就是场所具有空间性, 而空间不一定会有场所性。舒尔茨认为:“场所是由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这些物的总和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 亦即场所的本质。”由此可见, 场所不是空无一物的空间, 而是由众多事物相互关联而带出来的空间。其中的关联不是一开始就就有的, 而是人们在世界中基于对于事物、乃至自身的理解而赋予意义的关联。

场所常常是以对自然的理解为基础的, 特别是具体的地貌和地景及天象, 会影响到人的场所意识, 进而影响到建筑的空间形态。像在开阔平原生活的人们, 到了山区去生活就会感觉到闭塞;同样习惯于山区生活的人们, 到了平原就会由于空间过于开放而产生失落感、甚至会缺乏安全感。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自然环境。古希腊的地景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它既有界限分明的丘陵和山脉, 又有山谷和盆地, 同时又有宽广的海岸线。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不是由杂乱的、不可理解的细节构

参考文献

[1]许平, 潘琳.绿色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2]洪鸿.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低碳建筑[J].建筑, 2010 (7) .

中国电影博物馆设计探讨 篇8

关键词:电影博物馆;设计;研究

电影和建筑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一个话题。对于中国电影博物馆这个十分特别的项目来讲,建筑设计必须把握好文化性和娱乐性之间的平衡性。要求设计多种通俗并且具有娱乐性的基本建筑,最后在其中衍生出具有艺术性和大众性相结合的电影博物馆。下面将对我国电影博物馆的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电影博物馆设计原则

设计方案由四周场地和环境还有电影艺术等特点当做是设计的出发点,通过借鉴多种大众化的通俗意象等设计元素,将建筑和电影经理融入其中,进而给参观人员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设计师应该借助电影这种特别的主题,代表了对艺术和娱乐以及虚拟和现实,还有大众文化和严肃作品等这些问题的思考。针对环境和主题特点以及地区文化还有建筑穿入同,电影博物馆这项建筑应该具有两极化的尺度特点。由概括这种方式在整体方面得到气势以及纪念机制,并且由图案和装饰性的细节展示出贴近生活的一方面。

建筑与室内的设计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设计者应视它们为一个整体,且拥有相同的设计主题,这是设计的基本原则。博物馆的设计有着一个循序渐进的流程,在这过程中,设计师应满足室内与室外设计相辅相成设计要求以及具有相同的设计风格。其中在色彩、形式、材料等方面的使用上也要连贯、相互呼应。此外,博物馆设计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确定主题后,以此来慢慢展开,在不同时期,其空间性格和尺度特点也会做出一定的改变。

设计应该由简单到复杂,从视觉特点及形式感到复杂的空间结构。对于普遍化和平面化设计语汇当中慢慢加入空间方面的表现。电影博物馆设计应以所在的场地作为一种素材,以此作为切入点,来表达建筑的潜在意义。场地对于建筑的作用既有限制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场地的某种隐藏的信息给予设计者灵感,对于电影博物馆的整体设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电影博物馆的具体设计

电影博物馆首先由一个尺寸较大的屏幕面对来访人员,一排角度逐渐征稿的幕墙以及框架横亘在广场上面,使其形成一个十分宽广的空间视觉界面,使用通俗并且具有一定表现性的方法对于建筑的存在感进行展示。基于此将前面和后面两个空间分开,并且穿过墙体片段多个地方缝隙之间的相互渗透,让参观人员能够自主选择从哪个地方穿过,这种方式能够打破传统一个主要入口的方式,反应出进入影院后的经历也有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使用独立的屏幕墙系列,加大了空间的层次,并且给博物馆前面的空间提供一个特定的外部环境,拥有较多功能的室外广场能够给进入博物馆提供一个缓冲的作用。

掩映之后的建筑主题表现出类似于黑盒子的外观,和电影制作和展示的过程产生对应的联系。这个黑盒子采用穿孔金属板当做是外面的装饰,以不清晰和空洞的表皮方建筑具体体谅更加难以琢磨,进而使其看起来更加神秘。和影艺有关的星意向直接导入到设计语言当中,建筑外面的装饰主要选择书中几何形穿孔的图案,通过随机组合的方式,在远处观察似一颗颗星星,而在近处观察则各有各的形态。采用普通工艺品和波普艺术相结合的方式,让建筑更加具有大众艺术特点。

电影博物馆内外之间的沟通大部分是利用屏蔽和过滤以及遮挡等途径由间接的方式去完成,进而能够形成一种封闭式的外观特点,能够将建筑气势以及电影主题充分的表现出来。

设计当中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自然光线和人工光线的使用,建筑虽然由黑色和白色以及灰色当做是主要颜色,特意避开色彩采用传统的方式出现,在外面进入的自然光以及里面的人工光线将会成为色彩的载体。在四个方向的入口处以及建筑里面的公共空间分别设置一片巨大的彩色玻璃,外部光线把红色和黄色以及蓝色和绿色的光带入到这四个功能区域中去,进而使建筑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采用建筑材料方面一样能够将设计者对于电影主题的了解和解析。建筑内部以及外部的所有装饰均使用人造的材料,按时电影世界里面再造所具有的真实特点。还有相同的理念在内部以及外部景观处理方面也明显的反应出来,建筑里面的空间一般不加入自然绿化,只在东面休息的地方由实际植物和人造植物混合办法,将绿意引入其中。

建筑外围的绿化建设不仅能有效第衬托建筑的整体效果,其更重要的作用是表达了建筑设计中的一种理念,它其中所隐含的是自然界植物旺盛的生命力,超越了绿色本身带给人们的观念。

其设计的整体效果还难以达到我们对博物馆设计的要求,照明设计和标识系统作为博物馆环境的重要构成元素,它们的设计仍然是传统设计的鸡肋。在现实实际中,尽管这两项都

都经过专业的精心设计,但最终无法得到博物馆应有的重视而被浪费。由此可见,展览设计行业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时代。此外,电影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和建筑设计缺形成强烈的时代反差,故设计者坚持在目前中国现有条件下建筑先行的设计策略是正确的。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中国电影博物馆设计原则和设计的进一步解析,使我们了解到对于中国电影博物馆这个十分特别的项目来讲,建筑设计必须把握好文化性和娱乐性之间的平衡性。要求设计多种通俗并且具有娱乐性的基本建筑,最后在其中衍生出具有艺术性和大众性相结合的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不仅要体现出电影主题,同时还要体现出博物馆的应有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电影博物館的设计,在设计手法方面进行创新,遵循设计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电影博物馆。希望通过本文对电影博物馆设计原则以及具体设计的进一步阐述能够给电影博物馆设计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巍. 中国电影博物馆展示设计及多媒体应用的几点思考建议[J]. 大众文艺,2012,06:79-80.

[2]胡晓云. 让观众耳目一新——访上海电影博物馆总设计师胡晓云[J]. 东方电影,2012,10:142-145.

上一篇:管理创新推动企业变革下一篇:百家姓对联:纪姓对联及纪姓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