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设计指导任务书(精选7篇)
博物馆设计指导任务书 篇1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室内设计设计任务书(7)
一.题目:金丝楠木私人博物馆陈列布展概念性设计
二.目的与意义:
1.加强艺术中心博物馆陈列布展室内设计的基础训练
2.掌握基本艺术中心博物馆陈列布展规范要求
3.掌握艺术中心博物馆陈列布展空间、各单元的空间布局、室内陈设及空间具体形态
4.熟练掌握艺术中心博物馆陈列布展室内的使用空间,基本设施、物质技术构成和功能分区
5.进一步加强学习艺术中心博物馆陈列布展室内设计表现技能
三.设计项目概况:(附图)
1.概况:
金丝楠木博物馆工程是北京市南二环中的一个单独90年代3层约1000㎡的旧建筑改造项目,设六大功能区。
a、列展览部分:序厅、金丝楠木家具展厅(具体展示家具见详表)、红酒展示、普洱茶展示、临时展厅。
b、宣传系统部分:多媒体中心、贵宾接待室、c、保管系统部分:库房。
d、接待系统部分:厨房、10人包间
e、安全保卫系统部分:监控室、保卫部用房。
f、行政办公区:董事长办公室1间带休息室及卫生间、副董事长2间带卫生间、秘书室1间、财务室1间、业务室1间、业务主管1间。
该私人博物馆建成后的特色为:重点展示金丝楠木艺术品及家具,同时展示红酒及普洱茶,兼具展示、销售及办公作用的复合型空间。
四.设计要求: 4.1设计依据:
4.1设计应根据《设计任务书》满足本概念设计纲要的要求,并应符合相关的规范与标准。4.2概念设计方案主题应突出,寓意明确,创意独特,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及视觉冲击力,能充分体现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及布展特色。
4.3概念设计应能恰当运用地域文化符号,突出地域文化的特征,体现金色楠木博物馆应有的时代特色;应能表达陈列思想,烘托主题,营造展览氛围,丰富陈列艺术的表现手段。
五.设计内容及程序: 1.设计构思及意向表述
2.对博物馆进行空间功能分区并分析 3.进行博物馆整体空间交通分析 4.博物馆平面布局 5.博物馆天花布置 6.博物馆立面处理 7.博物馆设施设计
8.挑选任意一件设施进行功能注释并分析
六.设计成果与要求:
图纸要求:
.统一A3图册,比例根据版面和规范要求自行设定
.设计说明字数300字(黑体)左右.博物馆空间功能分区图.构思提案、意向表述
.总平面布局图、顶棚布置图、地面设计
.必要立面图
.必要设施设计及详图(两个以上)
.透视效果图(附室内总透视和各功能区小透视)
七.进度安排:
.共七周,课内30学时
课外30学时
.开题讲座,布置设计题目及要求
3节
第13周.收集资料做好读书笔记
5节
第13周.查看收集资料笔记,组织讨论相关问题
5节
第14周
.市场现场观察调研,制作提交PPT提案
3节
第14周.设计辅导,整理构思,草图一
5节
第15周.设计辅导,组织讨论草图一,开始草图二
3节
第15周
.设计辅导,绘制草图二
5节
第16周.设计辅导,组织讨论草图二,开始草图三
3节
第17周.设计辅导,开始正式图
8节
第18周.设计辅导,画正式图,交图
8节
第19周
八.附图:(详见附图)
九.设计依据:
根据有关部门规定,国家规范,当地气候、现场、文化背景等条件结合市场,流行趋势和业主个人主观要求、喜好等具体条件,创造综合化、智能化、生态化、绿色化的人文博物馆空间。
十.参考资料:
1.《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建工出版社,张绮曼
2.《室内设计原理》,教材
3.《室内设计师手册》,建工出版社
4.《世界室内装饰史百图》,中国城市出版社,陈同滨
5.《室内设计学》,艺凤堂出版社,王建柱
6.《室内陈设艺术设计》,中建工出版社,潘吾华
7.《室内设计与装修》,《建筑技术及装修》等杂志
8.《博物馆展示及设施设计》,中建工出版社
9.《商业空间设计》,中建工出版社
10.《室内专题设计案例分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1.《人性空间》,建工出版社
12.《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十一.适用范围:
适用与2014/15学年第一学期艺术设计2011级学生
十二.成绩评定方法:
1.出勤率10%
2.草图一20%、草图二20%、草图三20%
3.正式图成绩30%
博物馆设计指导任务书 篇2
关键词:任务指导书,项目教学,《Visual Basic.Net程序设计》实施过程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在主要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当中学习新知识,提升能力。笔者在《Visual Basic.Net程序设计》课程中尝试采用以任务指导书为主线的项目教学法教学,发现此教学模式可以更好体现项目教学的特点,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做”贴近实际生活的项目来加强专业课的学习,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1]。
一、任务指导书设计概述
任务指导书主要面向学生,以此为主线的教学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指导书是剧本。因此,优秀的指导书应当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对不同的要求:通过阅读指导书,悟性高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训任务;悟性稍差的学生经过教师的点拨,也能完成任务。同时对不同的学生还要提出相对不同的任务层次。
任务指导书的编写体例不强求形式上的绝对统一,但必须追求根本内容的统一。这种根本内容表现为以任务为中心,即指导书围绕着任务的内容、完成任务的路径与方法、完成任务必备的各种前提条件来撰写。任务的内容表现为项目及其目的要求。为突出任务中心,笔者更倾向于直接以任务项目为篇目,而不太赞成以章节体系来编写任务指导书[2]。
二、以“任务指导书”为主线的项目教学的内容和模式
以“任务指导书”为主线的项目教学是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中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任务指导书的形式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组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通过以上步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做”中学,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3]。
以“任务指导书”为主线的项目教学一般按照以下五个阶段进行,具体如下:
1. 任务情境呈现。
这个阶段主要是向学生呈现出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这个任务要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的问题,选择不能随意化和理想化。
2. 确定、实施任务单。
这是“项目教学法”的导向阶段。在上述任务情境中,教师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目标和任务。在立项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首先,项目选择必须有稳定的目标,所选项目应实现教学计划内学科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保证学生掌握应学习的内容;其次,项目规划要完整,项目从设计、实施到完成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成品作为项目的成果,使学生在完成项目后有一种成就感。
3. 新知识链接。
学生顺利完成上述两个阶段后,只能够“依葫芦画瓢”,在关键的地方还存在疑虑,不知道为什么那样做,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进一步提高认识,对任务解决中的新知识点中的难点重点加以讲述、演示。
4. 组织项目实施。
此阶段中,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在这个阶段中,教师的指导尤其重要,对项目实施的步骤,教师要解释清楚,相关资料也要及时给出。教师除了要告诉学生需要完成的项目是什么,还应该适当地提醒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既能避免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面对项目时束手无策,又能避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
5. 任务检查评估总结。
在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在这个阶段教师安排学生总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说话能力,逐步解决学生在台前不会说、不知怎么说和说得不自然大方等问题[4]。
三、以“任务指导书”为主线的项目教学法在《Visual Basic.Net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1. 课前任务选择。
项目任务选择事关学生求知、求技和未来求职发展的需要。因此,笔者在选择时,综合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条件等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深思慎取,科学选择,力求做到事半功倍。综合上述原因,在《Visual Basic.Net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工具栏的制作”一课中,笔者就选择了给“沭阳电信公司数据维护系统”制作图标工具栏。
2. 任务指导书在项目教学中的体现。
给“沭阳电信公司数据维护系统”制作图标工具栏的教学设计及任务指导书如下表。
四、效果与反思
1. 教学效果
与实施前笔者以前所任教班相比,以“任务指导书”为主线的项目教学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1)学生对软件开发的兴趣有显著提高。
(2)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师生交流多。
(3)学生综合技能明显提高。
2. 需改进的问题。
以“任务指导书”为主线的项目教学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反思改进,体现在:
(1)合理分组,评价要多样化。小组人数一般3—5名学生为最佳,进一步发挥小组间成员协作及小组长的作用。加大小组集体考核的力度,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协作帮助,以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目的。教学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和多角度的,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也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捆绑评价,评价以积极鼓励性为主。
(2)设计一定要以企业环境为基础。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所喜爱。要有一定的阶梯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达到良性的循环。
(3)对教师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和技能的传授者,而在以“任务指导书”为主线的项目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任务为中心,所以教师必须转变知识灌输者和技能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引导者、指导者、辅导者、协助者、参与者、鼓励者,从“台前”退到“幕后”,教师的工作不再仅局限在有限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课程教学前任务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和控制项目的进展,如何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及时地解决学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此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方式,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影响会延续终生[5]。
参考文献
[1]张德芬.迭代开发方法应用于案例教学的探索[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
[2]曾煌兴.项目开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策略及其应用[J].职教论坛, 2005.6.
[3]吴向春.项目教学法在《安全防范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EB/OL].中职电气教研网.http://vse.guangztr.edu.cn/ll.htm.
[4]冯永滔.基于项目教学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编写思路与教学实施[EB/OL].广州教研网.http://www.guangztr.edu.cn/.
博物馆安防设计任务书的撰写 篇3
【关键词】博物馆;安防;设计任务书;规程规范
Write museum security design task book
Hu Lin-sun
(Tianjin Museum Tianjin 300201)
【Abstract】Design basis for important museum security system needs - a comprehensive book design exposition, allowing users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its; and targeted accordingly introduced its purposes and methods of writing to the relevant country rules, norms and the actual demand for the standard; system builders and designers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exchange; actual application which provides help.
【Key words】Museums;Security;Design task;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1.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作为国家、城市的文化象征,我国的博物馆建设速度和数量日益增加。但一直以来博物馆安全事件屡有发生,博物馆一旦被盗或文物被损坏,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如何更加有效的保护博物馆文化遗产成为重要课题,提升博物馆的安全性已经是大势所趋。
2. 什么是设计任务书
(1)在博物馆中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是提升博物馆的安全性的重要保障。设计任务书就是建设方对工程项目设计提出的要求,是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它应该依照国家相关的规程、规范,结合建设方对系统的实际需求;提出对建设系统的基本技术要求,阐明所需系统应具有的总体功能、技术性能、技术指标以及系统建成后应达到的预期效果。提供详尽的设计任务书;才能保证工程设计商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化的设计,使设计出的系统更能符合建设方的实际需求,可以使工程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证。
(2)但有时由于建设方本身的各种原因,可能难于以文字形式给出符合规定的或能说明全部情况的设计任务书,这时往往需设计方与建设方共同完成设计任务书。有时也会出现建设方口头向设计方讲述自己对系统的大致要求,同意设计方提出设计方案,再加以修改,然后形成设计方案。但这种做法严格说来,是不规范的。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有必要了解一下应该如何来撰写设计任务书。
3. 设计任务书内容及撰写要求
3.1 《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附录中明确提出设计任务书应包括的内容;通过对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把设计任务书内容细化为大致应该包含以下十方面的内容:
(1)任务来源。
(2)项目概况。
(3)编制依据。
(4)风险等级。
(5)工程设计指导思想。
(6)设计要求。
(7)工程项目的内容和功能。
(8)器材设备选用及工程投资控制数额。
(9)建设工期。
(10)人员培训与服务。
3.2 从以上的内容来看,其实就是对任务书的撰写人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
(1)首先撰写人应该对建设的目标要有深入的了解,比如:建筑的结构、使用的功能、区域的划分;对博物馆系统而言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为随着建筑结构、使用功能、区域划分的不同,对系统的设计要求就会有相应的变化。
(2)其次还应该掌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规程规范;针对文博类国家规范是较严格的,因为文物保护的场所是有其独特性的。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规程规范;提出的设计要求才能更好的与使用的实际相吻合。
(3)同时应该熟悉博物馆安防系统的工程概况和使用特点。也就是对博物馆安防系统的使用重点、特点有深入的了解,什么样系统适合于博物馆;同时还要在功能完善的情况下,避免操作的复杂性。
3.3 这样撰写出来的设计任务书才能达到与设计商进行良好沟通的目的,使设计师真正了解到建设方的设计需求,为未来的工程的顺利进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设计任务书重点内容的撰写
设计任务书细化后的内容,有的条目是比较简单明了的;无需赘述。现在只对设计任务书中重点的条目进行说明。
4.1 编制依据。
4.1.1 编制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设计任务书主要依据就是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规程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GB/T 16571-2012《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
(3)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4)GA27-2002《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5)GB 50394-2007《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6)GB 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7)GB 50396-2007《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8)GA/T 75-19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9)GA/T 367-200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10)GA/T 368-2001《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11)GA308-2001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12)建设标的场馆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有关内容。
4.1.2 这里仅列出编制设计任务书所需要的主要及常用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如果需要引用其他的标准;请自行查找相关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进行参考。
4.2 风险等级。
(1)博物馆风险等级应严格遵守GA 27-2002《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来划分。这是很重要的工作,因为只有正确的划分和确认了风险等级,才能够确定所选用相对应的防护级别,防护级别的不同所对应的系统配置是不同的。
(2)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需要,如果将博物馆定为一级风险单位,其安全防范系统就为一级安全防范系统。但博物馆内部还可以划分为不同等级的风险部位,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设置相应的部位防护级别。
(3)一般一级风险部位应包括:文物库房区、文物保护试验室、文物修复整理室、书画装裱室、文物摄影室、善本书库、各文物展厅和临时文物展厅。
(4)二级风险部位按实际使用需要包括:部分文物展厅、临时展厅等。
endprint
(5)此外,财务室、档案室、总帐室等馆内重要部门也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6)也就是说虽然博物馆定为一级风险单位,但不同部位的风险等级并不是全部为一级,而是按照实际需求而定;可以是二级或三级风险部位。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从实际应用出发,二是达到简化系统和资金控制的效果。
4.3 设计要求。 编制依据与风险等级划分明确了;现在就可以提出设计要求了。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
(1)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若定为一级安全防范系统,则应按照一级风险大型工程进行设计和施工。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完成包括从资格审查,项目申报、审批直到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全部前期工作,完成工程施工工作。工程质量必须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并按照规定的验收程序进行验收。
(2)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要求按照整体纵深防护的指导思想进行设计。应包括周界、监视区、防护区和禁区四种不同类型的防区。应综合设置入侵报警、电视监控、声音复核、出入口控制、实体防护等装置。系统应具有报警与图像信号显示、声音复核、信息存储、系统自检等功能。
(3)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应当是将人防、物防、技防紧密结合的防护系统,应当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建立起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集安防报警、视频监控及音频复核为一个统一体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4)安全防范系统中出入口控制系统的设计完全依照编制依据标准中的要求进行,并应考虑到其与消防系统的关联性。
(5)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设计结果必须给出该设计所达到的主要性能指标和技术指标。设计中应当提出对系统供电电源的具体要求。
(6)可根据本身博物馆不同于其他建筑的结构特点,提出一些设计、安装上的意见。当然,设计要求并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定;只要是符合规范、切合实际、合理的要求,尽可以向设计方提出的。
4.4 主要工程项目的内容和功能。按照建设方要求需要设置的各个子系统来逐一进行阐述,而这里只对几个主要的系统进行说明。
4.4.1 入侵报警系统的内容与性能。入侵报警系统是整个安全防范系统的核心。应在外周界、内周界、出入口、各主要通道:如楼梯口、电梯间,库房、展厅及重点部位、藏品目标设置报警探测器。
(1)通过对前端报警探测器科学的布点设计和合理地选用探测器材,使探测器在现场环境下稳定工作,使系统准确及时地探测到入侵行为,杜绝漏报警,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报警。
(2)入侵报警系统应能与电视监控系统、声音复核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实现联动。
(3)系统的信息传输应采取总线制方式。任意防区发生报警时的响应时间不大于2秒。
(4)系统应能对任意回路在不同时间段的布防、撤防、旁路及联动功能进行编程设置和手动控制。
(5)系统应能正确指示出事件的正常、报警、设防、撤防、故障状态等;并具有查询功能、自检功能和巡检功能。
4.4.2 视频监控系统的内容与性能。视频监控系统应配合入侵报警系统来进行设计安装,真正起到视频复核的作用。外围空间,公共空间、大型展厅空间宜采用云台式摄像机;固定目标宜采用固定式摄像机。尽可能用较少的器材实现全方位、无盲区的监控。
(1)系统应能将所有图像以多画面的方式同时显示。显示图像的质量等级应不低于主观评价四级。
(2)系统应可根据需要,将选定的任意画面以全屏或巡回切换的方式显示在指定的监视器上。
(3)所有摄像机的云台、镜头都可以在控制器或计算机上进行操作。
(4)系统应可通过计算机或手动调节对任意场景的画面进行手动录制或回放。
4.4.3 声音复核系统的内容与性能。声音复核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一样,也需要配合入侵报警系统来进行设计安装,起到音频复核的作用。安装声音探测器应使其监听范围覆盖整个防护区。
(1)音频复核系统应能清晰地探测到现场内人的话音,人走动、撬、挖、凿、锯时发出的声音。
(2)音频复核系统应能与整个安防系统实现报警联动,又能实现手动切换。
4.4.4 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内容与性能。需要设置出入口控制设备的位置包括:进出博物馆的出入口(包括游人、工作人员、文物和其它出入口)、主要通道的出入口、一级防护部位的出入口、库区、库道和库房的出入口,书画装裱、文物摄影、文物修复、文物保护试验室等的出入口以及中心控制室的出入口。
(1)按照出入口的位置和重要性的不同,可选用电控锁或电插锁;重要出入口还需增设密码锁。
(2)供内部工作人员使用的出入口配置磁卡及读卡器。各出入口应可设置进入权限。每次有效进入的相关资料都应自动记录并贮存,且可随时进行统计、归类、输出。
(3)受识别装置控制的安全自动门应具有防跟随功能,保证每次操作的有效性。非有效进入则应发出报警信号。
4.4.5 中心控制室。中心控制室是整个安防系统的中枢,因为所有前端设备采集到的信号都要经过中心控制室的终端设备来处理、显示、记录和存储。所以系统需设置专用的中心控制室,并设为禁区。使用面积应与系统的规模相适应,位置应远离危险场所、强振源、强噪声源、强电磁场干扰源。室内温湿度需满足系统设备的使用要求;应有保证值班人员正常工作的相应辅助设施,如:卫生间、饮水和饮食设备。这些硬件条件在工程基础建设之初就应该进行落实。
5. 结束语
设计任务书是设计方进行设计的根本依据,也是建设方对未来系统的实际需求;只有严格的按照国家相关的规范标准,提出设计思想;使设计方充分了解到了建设方对系统构成的真实想法,才能使系统的设计更趋于合理、实用、稳定和可靠。这对双方都是事半功倍的好事。当然,设计任务书的撰写水平的提高;还是要在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和领会博物馆安防系统及国家规范标准的精髓。一份完善的设计任务书,就是为构建一个完备安全的技术防范系统打下了基础。
[作者简介] 胡麟荪(1956.12-),男,汉,职称:工程师,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工作单位:天津博物馆保卫部,任中心控制室技术工程师,1991.7,天津市职工科学技术大学,热工计量与测试专业。
屋顶构造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篇4
一、题目 屋顶构造设计
二、设计条件
(1)图1-5为某小学教学楼平面图和剖面图。该教学楼为四层,教学区层高为3.60 m,办公区层高为3.30m,教学区与办公区的交界处做错层处理。
(2)结构类型:砖混结构。
(3)屋顶类型:平屋顶。
(4)屋顶排水方式:有组织排水,檐口形式由学生自定。
(5)屋面防水方案:卷材防水或刚性防水。
(6)屋顶有保温或隔热要求。
三、设计内容
1.屋顶平面图
比例1:200。
(1)画出各坡面交线、檐沟或女儿墙和天沟,刚性防水屋面还应画出纵横分格缝。
(2)标注屋面和檐沟或天沟内的排水方向和坡度值,(4)外部标注两道尺寸(即轴线尺寸和雨水口到邻近轴线的距离或雨水口的间距)2.屋顶节点详图 比例1:10或1:20。
(2)泛水构造:画出高低屋面之间的立墙与低屋面交接处的泛水构造,表示清楚泛水构造
/ 6
和屋顶各层构造,注明泛水构造做法,标注有关尺寸,标注详图符号和比例。
(4)刚性防水屋面分格缝构造:表示清楚各部分的构造关系,注明细部做法,标注细部尺寸、标高、详图符号和比例:
图2-134檐沟外排水檐口构造
/ 6
图2-135 女儿墙外排水檐口、雨水口构造 / 6
图2-136 檐沟女儿墙外排水檐口构造 / 6
图2-137 雨水口构造 / 6
图2-138 泛水构造
博物馆设计指导任务书 篇5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港航工程系
2014年3月
港口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任务
已知某海港拟建工程处设计高水位3.5m、设计低水位1.0m,根据不同靠泊船型、设计岸坡坡度、码头荷载等要求(详见任务分配表),完成一个顺岸式高桩码头的断面设计,并完成码头横向排架的计算,分别计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横梁内力及桩力,包括进行荷载组合,求出最大内力(包括内力包络图)。
绘制码头的平立面及横断面图各一张。
(二)设计要求
1.所有计算及作图均应遵守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2.完成有必要说明的设计计算书1份,要求文字简明,计算正确,誊写清楚、工整,按撰写规范要求;
3.绘制结构平立面图1张、结构断面图1张(折合不少于1张A2图纸)。4.分别绘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持久组合时横梁弯矩包络图和剪力包络图、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持久状况时横梁弯矩包络图和剪力包络图、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短暂组合时横梁弯矩图和剪力图。(折合不少于1张A2图纸)
(三)考核内容与方式
1.考核内容
1)课程设计期间的考勤;
2)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3)课程设计成果:设计说明书、计算表格、结构总图、计算程序等。2.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考核内容中1、2项)占40%; 课程设计成果占60%。
(四)参考书目
本次课程设计可参考以下书籍:
《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港口水工建筑物》(Ⅰ、Ⅱ册)、《桩基工程》、《港口工程结构设计算例》、《高桩码头算例》、《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港口工程荷载规范》、《港口工程地基规范》等。
港口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本课程设计应遵循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有关篇册的规定,并按以下指导和提示进行。
1、横向排架计算方法与计算简图
本码头为梁板式码头,根据受力特征采取简化相应计算方法,并说明理由。取一个横向排架作为计算单元,计算段长度为横向排架间距。
2、桩台特征
横梁的几何特征应按施工期,使用期分别计算。
由桩的压缩系数换算成横梁各支承点的压缩系数时,对于前沿双直桩,由于两根桩的相互影响,刚性系数需折减为原来的0.85。
3、设计荷载
(1)自重:钢筋混凝土γs=25kN/m2;素混凝土γc=24 kN/m2。
(2)门机荷载:门机型号为Mh-2-250~Mh-6-250(参见任务分配表),考虑1台或2台门机作用,门机轮压及布置参照《港口工程荷载规范》,为简化计算,其产生的支座反力按简支梁计算(参见图1)。
(3)轮胎吊最大起重量25~30吨,支腿压力只考虑作用在两端梁上,在支座处产生弯矩。
(4)堆货荷载20~30 kN/m2,可考虑如下几种布置情况:
①门机不工作,横梁上全部布载;
②门机不工作,在门机轨道之间范围内堆载;
③门机工作时,门机下堆载,堆载距门机轨道1.5m,为计算方便,假定荷载分布在轨道之间。
(5)船舶荷载,控制荷载主要为系缆力和撞击力。
4、荷载分析 对于未直接绘出的荷载值应进行计算。此外,为了简化计算,有些荷载应向某一点简化,其有关注意事项如下:
1)施工期(短暂组合)和使用期(持久组合)横梁搁置情况不同。2)门机梁自重不包括钢轨及现浇部分(现浇部分也可计入面板)。3)系缆力和撞击力,直接受力排架承担50%,两相邻排架各分担25%,为简化计算,船舶荷载中的水平力宜向横梁中和轴简化,垂直力向靠近码头前沿的第一个支座简化。
4)轮胎吊的作用
按简支梁法将支腿及轮压力分配到计算排架上来,各支腿压力轮压可由港口工程规范查得,图2为排架间距6m,轮胎吊型号为30t时的情况(该数据仅供参考,具体取值需根据断面设计确定)。
图1 门机荷载
图2 轮胎吊荷载
5、材料
基桩:40#砼,其弹性模量Eh=3.25×104MPa; 横梁:30#砼,其弹性模量Eh=3.00×104 M Pa; Ⅱ、Ⅲ级钢筋,其弹性模量Eg=2.0×105MPa;
6、弹性支承连续梁计算(1)计算公式
根据结构力学中五弯矩方程计算弹性支承连续梁,对于等跨等截面,各支承压缩系数不同的梁的五弯矩方程式为:
Mn2(Kn12Kn12Kn1l2l)MMK4KKn1nn1nn1 2222lll3EIl6EI2K2KK1lMn12n2n1Mn2(n)26EIlllab1OOOnnn1n1Kn1Rn2KRKR1nnn1n1
lEIllEIO①任意断面弯矩
MxMxlxMnnxMn1 lnlnMnMn1 lnO②任意断面剪力
QxQxORRn③支座反力
④桩力
垂直荷载作用直桩桩力
Mn1MnMn1Mnlnln1
NnRn,Ne垂直荷载作用叉桩桩力
sin2sin1NfRnRnsin(12)sin(12),cos2Hsin(12)cos1Hsin(12)
Ne水平荷载作用叉桩桩力
Nf
如横向排架仅为两跨,故只有一个支座B的弯矩为未知数,前述方程可简化为:
K2KlMA2A2Bl6EIl2KBKC1l2lMK4KKM2BABCC223EIl6EIllab1OOOBBCCKARA2KBRBKCRClEIlEIl
(2)为使计算简便,我们可以先写出在单位竖向力P=1作用下,未知弯矩的一般表达式MB=F(x),这样,我们在计算实际集中荷载产生的内力时,只需将单位竖向力作用时的内力乘以集中力就行了,同理,可先求的单位分布力和单位力矩作用下的内力,再乘以实际的分布力和外力矩,即可求得实际分布力和力矩作用下的内力值。
(3)为了绘制弯矩、剪力包络图,横梁的每一跨中,要求增加计算若干截面,对剪力要求增加计算跨中剪力;对弯矩,每跨增加三个跨中截面计算。
(4)桩力、支座弯矩、跨中弯矩、支座剪力列表计算,为使计算结果表达明确,又便于进行荷载组合,要求“单位荷载作用下的横梁内力值”列一表;“各种使用荷载作用下的横梁内力值”列一表;“各种使用荷载作用下的桩力值”列一表;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持久组合和短暂组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持久状况时长期效应组合和短期效应组合,并绘制相应的横梁弯矩包络图和剪力包络图、横梁弯矩图和剪力图。
进行荷载组合时,应特别注意:组合在一起的荷载必须是实际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撰写规范
(一)计算说明书(论文)格式
计算说明书(或论文)手写,用统一的课程设计用纸,用黑或兰墨水工整书写。一般不少于3000字。
(二)说明书(或论文)结构及要求 1.封面(由学校统一格式)
封面包括:题目、院(系)、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及时间(年、月、日)。
2.任务书 3.目录
目录要层次清晰,要给出标题及页次,目录的最后一项是无序号的“参考文献资料”。
4.正文
正文应按目录中编排的章节依次撰写,要求计算正确,论述清楚,文字简练通顺,插图简明,书写整洁。
6.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真正阅读过和运用过的,文献按照在正文中出现顺序排列。各类文献的书写格式如下:
(1)图书类的参考文献
序号 作者名·书名·(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2)翻译图书类的参考文献
序号 作者名·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3)期刊类的参考文献
序号 作者名·文章名·期刊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码。(三)图纸要求
任务指导书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篇6
任务指导书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本文以计算机软件课程为对象,将任务指导书融入到项目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在任务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升.本文提出了在计算机软件项目教学中任务指导书的`要求与设计原则,并以课程为例,介绍任务指导书在项目教学中的设计及实施过程,说明其有效性.
作 者:王连山 毛广敏 作者单位: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沭阳,2236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5) 分类号: 关键词:任务指导书 项目教学 《Visual Basic.Net程序设计》 实施过程博物馆设计指导任务书 篇7
1 任务型教学和原型理论
1.1 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方法, 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至今, 被应用语言学家广为认可和接受。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 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 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 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这种课堂教学模式, 被概括为任务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是一种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 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 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鲁子问、康淑敏, 2008:71) 。任务教学法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 也叫做前任务:教师引入任务, 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 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 (Jane Willis, 1996) 。这个关键环节关系到教学任务模式的其他各个环节。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语言、情景真实性原则;语言形式、意义、交际功能与学习任务相结合的原则;任务梯度原则;兴趣原则;合作学习原则;师生和谐共创原则;创新意识培养原则;反思性原则 (鲁子问、康淑敏, 2008:72-73) 。
2007年7月中国教育部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而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法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是一个更有效的教学途径, 运用这个教学模式, 既能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1.2 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是一种现代范畴理论。范畴理论起源于人类认知活动, 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的范畴观认为:范畴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范畴的所有特性均为二元的;各范畴有界定清晰的边线;范畴的所有成员地位平等 (蓝纯, 2005:42) 。虽然传统的范畴论在运用过程中对20世纪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积极的影响, 尤其在音位学方面的研究影响深远。
但传统的范畴观表现出了不可克服的缺陷, 比如范畴的共同特性很难判断其必然性或偶然性、并非所有的范畴界限都是清晰的、范畴内的成员间地位不完全是平等的等等。维特根斯坦通过对GAME的研究发现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 范畴有中心与边缘之分, 并且其成员的隶属度也是不同的, 他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的观点。自维特根斯坦之后, 许多学者对此作过深入研究:Berlin Kay通过对颜色词的研究。发现颜色词也有边缘与中心之分;边界也是不确定的。Labov通过实验也证明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在此基础上,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加州大学认知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提出的原型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the theory of prototypes and basic-level structures) , 在解释范畴化方面较传统的范畴论更具说服力。
原型一词最初用法是在Eleanor Rosch (1973) 的“自然范畴”中, 被定义为一个刺激物, 这个刺激物在形成一个范畴的过程中, 扮演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是与其他范畴相关的第一个刺激物。在后续的研究中, 她进一步重新定义“原型”为在范畴当中, 最为中心的项目。许多范畴都围绕一个原型构成, 判断某物体是否属于某个范畴, 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的共同特征, 而是看它是否与其原型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这样划分的范畴出现了一个类似金字塔的结构, 包括最具概括性的范畴到特例的范畴, 而处于中间位置的基本层次范畴由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研究证明, 这些基本层次范畴更易被人类感知、认识、命名、习得和记忆。Mac Cormac (1990:96) 认为, 基本层次范畴代表了人们眼中自然界自划范畴的关节处。
自原型理论提出后, 不少人将其运用于分析各种语言现象之中, 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内外语言工作者运用这一新的理论, 研究和解释人类认知活动的各个层面, 从一个新的认知角度研究分析语言教学实践。
2 原型理论在任务型教学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 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有限的教学课时决定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有限性。这种情况下, 如何结合学校教材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及文化内容、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优势互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课堂教学已经不是进行简单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而是全面满足学习者的需求、鼓励并引导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任务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凸显出它的优势。
任务教学法倡导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学习动机, 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 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学习任务实施顺序主要有三种:
学习任务呈现——学习任务准备——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评价;
学习任务准备——语言使用呈现——学习任务呈现——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评价;
语言知识复习——学习任务呈现——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评价 (鲁子问、康淑敏, 2008:74) 。
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实施顺序的任务教学都离不开大学英语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依据。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效率, 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一般采用一套完整的教材, 以保证教学的循序渐进和科学性。现行各种大学英语教材虽各有特色, 但同属于一个范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语言材料。大学英语教材编撰者们在浩如烟海的英语世界里选择真实、地道和典型的语言素材, 这些材料的筛选都有一个共同前提:结合我国高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而进行针对性的筛选和设计, 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基本的语言材料就如一颗颗零散的珍珠, 被编者用不同主题线串联起来。从这个视角看, 大学英语教材就是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的原型, 任务教学围绕这一个原型逐步拓展开, 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
任务教学这个途径中的学习任务, 其设计——呈现——完成——评价整个过程都依托教材内容展开。因此, 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内容进行任务教学,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适当扩展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构建起自主学习框架。这要求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实际的需要和教学要素, 包括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各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 原型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指导作用得到印证。
首先, 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任务设计紧紧围绕教材, 有序开展。每一个单元的学习材料通常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这个主题就是教学活动该阶段的原型。与主题相关的任务设计针对原型设计任务,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任务的兴趣, 提出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以主题为原型指导资料查询范围, 确保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前的预习过程中充分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其次, 在任务呈现过程中, 教师依托教材以不同形式的活动导入学习任务。无论是图式构建活动、控制练习活动、听力练习活动, 还是强化语言点活动, 教学任务的导入都必须确保学生能进入任务情景, 理解任务要求。那么, 任务呈现阶段的活动就必须符合学生真实英语水平。也就是说, 任务的呈现过程是调整任务难易程度的最佳时期。根据学生对任务的理解和反馈, 把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作为参考, 适时调整设计好的任务, 确保任务的开展能够顺利进行。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作为基本的语言呈现, 是学生拓展语言学习的原型;这些词汇和句型都是语言学习中的最具代表性或是最常用的, 它们可以激活学生以往的知识积累并加以巩固, 在此基础上向未知的领域延伸开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语言文化知识和语言应用技能, 还有随之提高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任务开展过程中, 课外的学习拓展涵盖了直接或间接与该主题相关的资料文档。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其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分类在词汇学习和主题题材选择过程中无处不在。学生的任务开展紧紧围绕教材进行。相关的语言学习中不同范畴的划分、归类、记忆、运用围绕教材这个原型产生, 学生的语言学习依托教材辐射到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广而有序。
在课前准备、课堂呈现到课后复习过程中, 语言点在同一主题不同语境中得到重现。这对于客观上缺乏语言环境的大学英语学习是一个有力的推动。教师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 结合学校教材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及文化内容, 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优势互补, 以教材为原型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知识体系并有效提升语用能力。原型效应在教学这个范畴中清晰体现。
或许可以这样打个比方:以教材为原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就犹如串珍珠的过程, 有了教材这条主线并把握好这条主线, 串联起英语语言文化中最基本的和重要的点, 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成果就能串出一条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 教学双方都获益无穷。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Eleanor, Rosch.Natural Categories, Cognitive Psychology[M].1973 (4) .
[3]Janes, Willis.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gman, 1996.
[4]Mac, Cormac&Earl R.A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 Cambridge[M].Mass:MIT Press, 1990.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