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标志设计的趋势

2024-07-24

博物馆标志设计的趋势(精选5篇)

博物馆标志设计的趋势 篇1

二十世纪博物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体现在博物馆的类型、内容上呈现了多样化, 管理上更专业化, 与政府、公众的关系上更人性化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带来层出不穷的新材料的研发, 信息的资讯铺天盖地, 人们的审美也在潜移默化的提升和趋于个性化,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二十一世纪博物馆的标志设计, 具体上会出现以下三种趋势。

一、动态化的博物馆标志

随着科技的进步, 网络时代的带来, 动态化制作效果的标志将会逐渐替代静态化二维画面上呈现的标志, 因为动态化的标志是特定符号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物理变化的艺术, 因时空的变化导致画面构成形式不断变化, 从而得到丰富;视觉焦点也处于不断移动过程中, 形成不枯燥的视觉吸引力;视觉效果在美学原则下不断变化, 营造刺激的视觉体验。通过交互式传播媒体, 动态化的图形或符号综合声音、图像、动画效果, 使得二维图形的标志得到在三维空间的延续, 因此, 动态化制作效果的标志将会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产品形象视觉应用系统中, 博物馆的标志设计也不例外。例如, 由奎恩工作室 (German studio Qwer) 设计的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标志以无数点状构成一个动态变化的波纹的图形而被世人赞誉为会呼吸的标志, 这次世博会以“人·自然·技术: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主题, 该标志在主办方“反映主题、独特性强、造型简洁而不乏深意、适用于印刷、动画制作、网络等多种媒质、可任意放大或缩小、能与‘Expo2000Hannover’的标题字样协调结合” (1) 的要求下, 被设计在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形态, 赋予了实足的动感, 给人以饱满的激情, 同时, 这样的动感让人感觉难以抓拍、难以捉摸, 预示了新千年21世纪给人类带来的未知和不确定性, 似乎一切都皆无限, 皆有可能, 就像它的主设计师Michael Gals所阐释的那样:“它包涵了促使其保持运动和活力的元素, 一种永恒的能量。这也是21世纪发展对人类的要求:保持运动、思维灵活、勇于创新, 运用智慧推动世界向前发展。” (2) 由著名设计师组成的国际评审组织评价认为:这个外观看似有机生物结构的造型是标志设计领域技术运用手段变化的重要标志, 它极富动感的造型与传统静止的印刷形态产生强烈的反差。

二、体验式的博物馆标志

二战后, 人体工程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集人体工学、生态学和美学于一体的人性化设计成为近年来设计的主要依据。在人性化的设计中, 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来设计产品, 使得产品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需要, 同样因人的需求设计出的产品也富有美感、生活情趣和人情味。在人性化的设计中, 体验式的设计是一种使产品使用者按照设计者的设计程序实施相应的行为, 最终达到设计预想的设计。过程中因纳入了使用者的行动, 引起其内心的触动, 进而让使用者更深刻的体验了产品。这样的体验式设计近年来在工业设计发达的欧洲家具市场上极为流行, 他们正在对某些家具进行所谓的“情感设计”, 即设计师打破一切现有的概念, 把自己的理想化设计付诸现实, 甚至不追求完美, 有时保留残缺和需再加工。目前荷兰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椅子, 设计师在椅子的制作过程中, 故意把椅子的腿设计得不一样齐,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买回家之后, 需要亲自动手找材料把腿垫齐或锯平来得到稳固感。对于这种很多人认为是“变态”设计的椅子, 设计师得意地解释到:工业化生产的椅子形态雷同, 即使增添各种装饰因素也避免不了它们的雷同性, 故将椅子腿设计成可弥补性的残缺, 让消费者购买后进行二次加工, 既避免了重复又给消费者动手的快感, 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和消费者共同完成了这把椅子的设计, 这就是西方现在流行的“第三度空间”的设计——情感设计。鉴于以上西方流行的注重情感、体验的设计理念, 网络时代给博物馆标志设计带来了新的启发。例如, 设计者只需完成标志的大部分图形设计, 最后一部分图形可以通过浏览者在进入数字化博物馆的网页前, 通过特定位置的点击鼠标来出现标形缺失的图形, 只有等标志完整了, 浏览者方可进入博物馆的网页中, 相当于这是开启一个数字化博物馆的密码。当然验证“密码”通过的时间不宜太久, 否则进入网站的速度太慢, 也会造成浏览者的厌烦心态。在浏览数字化博物馆之前, 浏览者通过简单的鼠标点击完成该博物馆的标志设计, 参与到博物馆标志完整设计的体验中, 动态化的进入该数字博物馆的页面, 会让浏览者对博物馆产生好感, 从而留下用深刻的印象。

三、个性化的博物馆标志

现代设计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各行各业, 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它是时代的产物, 与社会发展同步, 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出现了现代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多元化是众多个性化的组成, 如今技术发展与共享, 材料推陈出新, 这给个性化的设计创造了无限的可能。特别是由于各种文化间的交融, 使得设计更明确, 文化的表现手法更丰富, 也正因设计与文化的契合, 才使得标志打上了各自的特征符号, 体现出它们的千差万别, 形成自己的个性。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让世人震惊的是各个国家的博览会场馆设计, 通过高科技术和材料体现了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例如英国馆“长满”种子触须的设计, 体现了英国长期在环境保护方面做的工作, 例如建有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园, 千年种子银行等项目。中国国家馆以一个红色鼎的外形象征着粮仓, 表达了“东方之冠, 鼎盛中华, 天下粮仓, 富庶百姓” (3) 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丹麦国家馆以白色场馆和来自其国家形象标志——“小美人鱼”展示了丹麦这一海港城市悠久的航海传统和丹麦人幸福、美丽的童话生活。2010年上海世博会众多国家馆馆内外的设计、建造都是集各自国家最先进的科技和设计人才对本土文化、民俗等的展示, 代表了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设计水平、理念, 是民族化、个性化设计语言的探索, 这使博物馆标志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那些人云亦云和不知所云的标志将会在个性化设计时代里被世人所遗忘。在现代设计中, 很多企业将产品及其视觉形象设计与企业文化分离, 现代博物馆的标志设计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人们总用“博物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来形容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对外宣传的窗口作用,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展示是其一的宣传方式外, 与藏品相关联的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博物馆标志的视觉形象系统的设计也将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亮点, 因此个性化的博物馆标志设计应当被注入城市文化、博物馆文化、博物馆建筑这些文化内涵, 才能将被应用的标志发挥更好的视觉识别作用和精神文化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①②尹毅.标志设计的动态化趋势[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95-96.

③百度百科“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词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162358.htm..2012-02-21.

试论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 篇2

【关键词】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春”。大型博物馆作为国民素养与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它很好的体现了国内综合素质以及发展状况。在未来的博物馆发展中,它必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1.国内博物馆发展现状

博物馆作为某座城市或者国家的文化标志,它具有深远的意蕴。但是,就当前国内博物馆发展状况来看:其前景令人堪忧。一则,国内博物馆也在火热进行着,当地建筑很多;二则,建筑风光后就进入“没落”阶段,这也是当前博物馆必须正视与解决的话题。刚进入二十一世纪时,国内博物馆还处于生活发展的边缘,当前越来越受到重视。到2011年底,国内注册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将近3600个,也就是每40万人有一座博物馆。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国内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将近4亿人次的观众,比收费增长了50%-70%左右。

同时,博物馆类型开始多样化,除普通的历史、综合、艺术、自然博物馆,还有生态、数字综合、社区博物馆。在博物馆数量直线上升的同时,其开馆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当前的博物馆也面临着一项问题:热闹建设,冷清经营。很多业内专家指出:很多博物馆只注重建设,不注重后期运营和保护。在资金跟不上节拍的同时,还有部分博物馆不能正常开展陈列工作,这就让博物馆成了空置的摆设。除资金运营外,缺乏人才也极大的约束着博物馆发展。

很多专家指出:当前国内博物馆已经进入转型时期,而作为文化产品,不能单纯的只追求数量,还必须关注运行和功能发挥。

2.未来博物馆发展面临的课题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和环境相融合,将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通过和世界进行更多的探讨、交流,让国内博物馆得到可持续发展。通过贴近老百姓生活形式与创新过程,积极感受国外博物馆建设教训与经验,让其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特殊风格的博物馆事业。在发展和继承博物馆的同时,它将为我们提供更完善的课堂。

在环境与博物馆融合的基础上,博物馆将成为历史文化、城市建设、自然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在博物馆发展中,我们必须注重自然环境与博物馆建筑物的融合,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关注历史文化。博物馆作为多功能整合的区域,它包含多个设施,以及对展品的研究、观赏、思考;通过注重公共交流,让未来博物馆超越艺术宝库的约束,成为公众学习与交流的区域。对公共沟通的关注也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课题,要求注重互动性与参与性,让观众成为展示的重要部分。

3.数字化是未来博物馆的必然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将人类领入了崭新的视野,数字化则是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主要潮流。受数字化挑战,博物馆作为展示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场所,应该走在科技时代的前面,抓住科学技术带来的良机,改善经营观念,迎接挑战,更好的建设。在数字化时代,只有立体化、多功能的博物馆才能满足要求。对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建设脉搏,迎接挑战,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博物馆中,最后推动博物馆发展。

3.1藏品数据库

藏品数据库作为博物馆数字化的条件,在创建数据库时,它使用的是较为先进的软件。如:Oracle、microsoft sql server大中型数据仓库对其进行系统开发,这样既为数据库提供了更加可靠、安全的存储功能,同时也为管理和构建新业务提供了更高的数据应用程序。

3.2数字化展示

将数字化展示利用到博物馆管理中,也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指标,数字化主要利用的是多媒体技术,通过内容辅助,让其得到更好的表现,以诠释展品内容。在这期间,计算机具有信息传播迅快、传播方式多样、信心容量大、人机交互强等优势,将其利用到博物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追寻数字化,还必须整合博物馆实际情况,突出实体展览,而数字化只是展示过程的辅助手段,以发展和弥补传统手段的不足。

3.3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是运用现代技术、网络媒体等科技信息,在INTENET中搭建新的博物馆。它的兴起于利用将极大的促进博物馆发展,让博物馆结构与性能得到更好的变化。它是收藏自由化、网络化、数字化、共享化的信息集成系统,对博物馆相关资源的利用能够起到质的飞跃,最后促进资源藏品共享与知识普及作用。

3.4科学的管理形式

随着博物馆工作人员增多、专业知识提高,大型博物馆消失,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博物馆成立,这也让博物馆开始从中央制转换成联合制,而博物馆的监督与支援,转换成混合经营和自主基金会。国内大多数博物馆是地方或者国家直属的事业单位。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民营性质的博物馆产生。受国营博物馆工作性质影响,让民营博物馆工作效率相对较低。在未来的博物馆发展中,民营化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在民营的同时,其工作效率逐渐上升,这也促使博物馆聘请更加专业的人员,使用先进技术进行管理。

3.5社会性更强

从现行的博物馆发展来看:其社会服务性将会越来越强。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社会教育上,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管内自由性增强,不管是硬体,还是软体设施都呈现出多样性,以满足社会大众需要。虽然博物馆年龄段多以大学生、高中生为主,但是不管是什么观众,都在服务范围以内,故对博物馆进行自由选择与布置是很重要的。

4.结语

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作为一项艰巨、系统的工作,除了整合管内已有设置外,应该多和国内外相关部门、机构合作,提高博物馆机体活力,让其更好的发挥艺术精华。这也是帮助人类陶冶情怀、精神的重要渠道。

參考文献:

[1]高洁.探讨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之我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3).

[2]卢志平.浅谈转型期我国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J].南方论刊,2014,(5):82-83.

[3]毕洪娜,宋慧希.关于松原市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几点设想[J].黑龙江史志,2013,(21):212.

浅谈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篇3

一、体制和政策要创新

全球化、知识经济、WTO,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也给博物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 文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文物保护的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依然存在。发展博物馆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 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特点, 将企业模式引入博物馆管理工作, 在博物馆领域建立一个市场机制, 重视市场营销和增加收入, 这无疑是对传统博物馆模式的重大变革——有意识、有计划地借鉴和运用市场理论来管理博物馆, 在市场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 这些都是现代博物馆管理和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要创新

要创新, 就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邓小平要求各级干部努力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 加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文博工作者应尽快适应时代潮流, 更新原有知识, 博物馆要在制度与机制的改革中创造一种博物馆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和制度、规划, 实施新的人才战略, 在引进和培养专业研究人员, 构筑人才高地的同时造就一批懂文物、懂艺术、懂外语、又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21世纪中国博物馆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注重展示设计的艺术性

博物馆的设计是所有展示设计中艺术效果和技术含量要求最高的。现今的博物馆注重以科学技术和艺术为设计手段, 并利用传统或现代媒体对展示物及展示环境进行系统的策划、设计及实施的过程。现代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 展示设计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也不断涌现, 展示设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发展趋势有几大特征:

1.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应讲求针对性、新颖性、贴近性和多样性。

“针对性”指展览主题更具体, 受众特定性更强。“新颖性”指展览主题的新颖独特, 满足现代人的好奇心理。“贴近性”指贴近群众生活, 对人们生活有现实的意义。“多样性”指展览主题的丰富多彩, 以满足受众的多方面需求, 并使博物馆永葆生机。大千世界任何人和事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因此都可能作为博物馆的展览主题, 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 关键在于有发现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

2. 在展示形式上, 当今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

展示形式的要素主要有展示空间布局、造型、版式、色彩、照明采光等。另外在材料质地选用上可以多样化。现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利用材料本身的审美特质, 可以无限地拓展材料的范围, 而且也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在利用材料的感性特质方面, 可以说一种特殊的材料可以成为一个特殊时代的概括性的形象, 也是营造整体气氛的一种手段。展览设计的发展与现代艺术是同步的, 应为观众创造最佳的视觉效果。

3. 展示可使用各种新兴媒体技术。

对于展品的阐释来说, 传统模式是通过文字说明。因此, 随着现代科技媒体发达, 现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要适度地运用数码视频技术、计算机程控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 (VR) 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传达展览的主题与內容, 是各种设计的综合体。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 展示最新科技形象, 加强受众的参与性, 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融入其中的深刻体验。这些技术将可能是未来展示设计向高科技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与现代社会更紧密结合

现代博物馆应改变过去集中于专家和历史, 应离现实生活更近, 关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如果只定位于收藏, 就成了一个单纯的文物, 失去现实意义。应该打破以往的收藏、展示、研究机构, 而是应该成为面向社会、服务于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信息资料咨询机构, 对于传播社会文明和普及科学知识有良好的作用, 是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与现代社会更紧密结合也是博物馆本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所以, 在现实社会中怎样发挥作用, 这是现代博物馆应认真考虑的。通过努力, 使博物馆成为沟通专家与民众的桥梁。

五、追求世界统一性, 展示全球共有的一个新课题

加强地域和世界的交流与探讨。现今与国际博物馆相比, 我国博物馆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环节。

数字化博物馆发展趋势研究 篇4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交互,发展,趋势

1 概述

数字化博物馆是运用三维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交互技术等,将博物馆实体,多维度逼真的再现于网络交互平台。为世界文化信息交流清除国界的障碍,将传统实体博物馆虚拟呈现于互联网交互平台,促使世界博物馆进入虚拟交互式新时代。

数字化博物馆不同于实体博物馆,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民众的参与更便捷,公众有绝对的参观学习自主权。它有效地将实体博物馆数字资源进行归类、整合与实时更新,并运用信息实体虚拟化技术制作真实、逼真的视觉效果,使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公众能接受到有趣、易懂、丰富多彩、多元化的知识信息。同时数字化博物馆还能为教育领域提供新型的教学模式,开设网络课程,为民众开辟认知中国文化历史的新渠道,同时也使中国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另外,公众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博物馆的网络官方公共平台等发表意见和建议,互相交流学习。

“数字化”概念的首次问世,是美国副总统戈尔1998年1月31 日,在《数字地球——理解21 世纪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中提出的。同期,我国的数字化博物馆项目也紧跟世界前沿开始起步,国家级重点文博单位完成了几十万件文物、珍贵藏品的数据采集,建立了官方网站,初步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但从技术水平、体系完善上评估,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还处在注重表面形式的起步阶段,与科技发达的西方国家数字化的完善程度相距甚远。

2 数字化博物馆与传统实体博物馆的关系

在信息时代,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冲击,要大力推动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并且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明确新型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两者各具特色,也各具弊端。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博物馆所具有信息共享化、智能化等特点,永远无法取代传统博物馆的艺术价值。必须努力做到两者最优化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完美的呈现实体博物馆展示面貌。

传统博物馆的弊端:

1)传统博物馆展示因空间局限,无法完整展出所有馆藏;

2)展品更换工作繁重,更换一次需要较长的时间;

3)展品只能以挂、摆等方式展示,显得单调;

4)互动性差。

数字化博物馆的弊端:

1)数字平台的信息储存无法做到永久性保存;

2) 数字平台的信息存在被外界干扰、破坏的安全隐患;

3) 数字化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被任何人获取,知识产权难以得到保护。

数字化博物馆的交互构架设计,都必须以实体博物馆为基础,同时注重发挥高科技手段的优势促进其发展,是对传统实体博物馆职能的拓展和延伸。

3 数字化博物馆的研究性案例

本文在基于国内外数字化博物馆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湖北省博物馆的数字化博物馆设计了一个面向动画专业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活动名称:湖北省博物馆交互体验日

目的:培养动画专业本科生结合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数字化博物馆平台,提高对湖北省地域文化进行探究的综合能力,同时体现了数字化博物馆学习平台的优势。使学生了解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和史前文化;掌握构成先秦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2400 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等。本活动中,把代表性青铜器——编钟,作为交互体验的重点,通过数字化交互平台体验编钟演奏、创作音乐的过程、特色。从而传播楚文化,使参与者能感受其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魅力。

活动具体内容及成果:本学习活动中采用的资源主要来源于数字化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网址:http://www.hbww.org/index.jsp。

1) 了解湖北省博物馆的布局特色;

2) 选择馆内任何一个展览进行具体研究分析;

3) 通过数字化交互平台体验编钟演奏、创作,可创作音画结合的个人原创作品。

4 我国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瓶颈

我国历史悠久,遗留下来的各类文物数量极其庞大。“全国2300多座博物馆(其中文物系统1500多座)、1600多万件馆藏文物(其中珍贵文物320 多万件、一级文物近5 万件)、数十万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2351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其他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1]这使全面实现数字化有相当的难度,主要表现和归因于以下方面:

1)缺乏相关政策和经济扶持。

2)大部分博物馆没有从管理水平上整体深层次的实现数字化的观念,仅仅只在意数字化表层的新颖形式。

3)关于数字化博物馆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法规制订严重滞后,这将在实现数字化之后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隐患。

4)国有单位数量多、性质及隶属关系复杂,面对数量巨大、类型丰富的文物,也存在技术难题。

5)信息实体虚拟化的技术成本过高、更新较快,各级博物馆的受关注度迥异,在没有专项财力支持的情况下,众多传统博物馆只能望洋兴叹。

6)极度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5 发展趋势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必将成为社会文化生活和社会全面发展大潮重要组成部分,为教育领域智能地提供文化信息,成为社会教育的新生力量。在当今全民娱乐的时代,其更便捷的展示互动方式,将传承文明与娱乐生活紧密结合,即满足于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又适用于民众日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同时数字化博物馆将不仅仅停留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基础层面,智能化将是未来大趋势。信息的采集将实现实时采集、自动采集、按需采集、深入采集,构成了大数据,通过云计算最终实现各类智能化应用。

6 总结

综上所述,数字化博物馆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融入多媒体、虚拟现实以及视觉互动的研究成果,给观众更为真实的体验。这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系统工程”,中国文物,必将全面走进大数据时代。

参考文献

[1]沈洪.基于SVG的文物图像存储与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0.

[2]陈蜀园,吴少杰.数字化与特色化的结合: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1):7-9.

博物馆标志设计的趋势 篇5

民族、民俗文物是某一些民族使用过的,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民俗纯朴面貌的藏品, 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 但是与一般的历史收藏品不同, 民族、民俗文物具有更加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宗教信仰, 更具有代表性。博物馆主要负责历史文物的收藏、展览、调查、研究等工作, 博物馆把历史文物展览出来, 供社会大众学习、观赏, 起到教育大众的目的, 最早期的博物馆并不是官方所有、面对大众的场所, 而是起源于个人的爱好收藏, 启蒙运动之后, 这种个人对历史文物的收藏方式逐渐被公开化, 演变成今天的博物馆, 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民文化的需求从最开始的历史文物的储存场所丰富为集收藏、研究、学习、探索、保护、欣赏、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的文化机构[1]。目前, 博物馆的责任、功能和存在的价值都对人类的文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图书馆文物征集工作的质量是决定博物馆的职责实现好坏的关键, 因此, 为了今后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能, 下面对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工作进行深入剖析, 并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希望对各个博物馆今后的发展有所启发。

2 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工作

2.1 博物馆进行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的意义

博物馆是多功能的社会文化机构, 它不仅是一些珍贵文物收藏的地方, 还是一个对大众进行文化教育宣传, 对文物进行保护的机构, 并且博物馆内的一些文物还可以用作科研的材料, 作为历史学家研究过去的线索, 由于它的多功能性, 被称为一个地方或者国家文化的代表, 因此博物馆进行民族、民俗文物征集活动有很重大的意义[2]。

首先, 民族、民俗文物是一个民族, 一个区域过去历史文化的象征, 这些民族、民俗文物可以最直接的反映一个民族过程的发展历程, 为历史学家们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工作提供最直接的研究材料, 有助于考古科研工作的开展;其次, 民族、民俗文物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产, 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我们对其进行征集, 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 由于民间的一些不正当的保护措施可能会使文物有所损坏, 如果长期在民间进行保存, 最终会导致文物的流失, 给我们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还有, 民族、民俗文物是对各个民族生活的详细记录, 通过民族、民俗文物, 我们可以知道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 了解不同民族的异域风情, 如果文物保存的足够完整, 我们就可以把他们所记载的故事串联起来, 形成一幅完整的、反映民族真实历史的画卷;最后, 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活动还有利于博物馆的发展, 有利于一些专题类博物馆的建设, 丰富博物馆馆藏, 达到更好教育大众的目的。

2.2 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标准

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涉及到诸多学术领域, 如民族历史学、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等等, 因此在进行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过程中, 征集标准自然与普通的自然历史文物有所区别, 需要多方面考虑多个学科的标准, 结合民族、民俗文物的民族气息、宗教信仰等特殊性综合得出民族、民俗文物征集工作的标准[3]。

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讲, 所征集的民族、民俗文物需要满足如下条件:首先需要与博物馆的馆藏理念相符合, 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博物馆展览工作的开展, 起到教育大众的作用;其次, 需要与博物馆对藏品的保护和管理技术相符合, 如果博物馆的保护技术达不到对所征集文物的保护标准, 那么即使征集到了文物, 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还有, 需要与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水平相符合, 各个博物馆的历史研究学术水平高低不同, 如果征集到的文物现有的学术团队不能对其进行更加有影响意义的研究, 那么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工作将失去了它的意义。

从科研工作者个人的角度来讲, 民族、民俗文物的主题要与科研工作者自己的研究方向符合, 因为术业有专攻, 不同的科研工作者有自己不同的研究方向, 一个陌生的领域, 需要科学家更多的时间去探索, 选择一个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同的民族、民俗文物不仅可以节省更多的研究时间, 同时也更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

从博物馆馆藏的角度来讲, 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民俗文物都有收藏和研究的价值, 民族、民俗文物需要满足如下标准:首先, 待征集的民族、民俗文物需要完好无缺, 现存状况良好, 才有收藏的价值;其次, 民族、民俗文物要具有代表性, 能够鲜明的反应当时的民族发展和文化水平, 反映当时的民族风貌,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才有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

3 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未来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将有所提高

由于博物馆对社会大众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有助于历史文物研究工作的开展, 它的存在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的文化发展水平, 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对博物馆的建设工作, 提高我国博物馆的数量, 完善博物馆的设施, 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 提升博物馆的质量, 争取在更多的城市和地区建立更多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 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功能齐全的博物馆, 为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3.2 大力发展专题类博物馆

为了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功能, 应该大力建设专题类博物馆, 专题类的博物馆分类明确, 更加具有针对性, 更加形象, 民族区域特色更加浓厚, 更能够吸引社会大众前去参观, 当更多的专题类博物馆建成后, 社会大众可以根据不同的喜好选择到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内进行参观, 由于社会大众对这一方面的兴趣更加浓烈, 能够得到的信息也就更多, 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因此一定要注重民族区域特点鲜明的专题类博物馆的建设, 努力优化博物馆的结构, 使博物馆又好又快发展[4]。

3.3 提升博物馆的公共职能

随着人类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对博物馆的公共职能将会有更多的需求, 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公共职能, 要注重对博物馆内的公共服务区的建设, 丰富公共服务区的内容, 可以在这里修建专题讲座报告厅、饮食休息区、文献资料查询区等等, 辅助博物馆的馆藏展览更好的发挥对大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3.4 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发展, 各行各业都步入了信息化的管理进程, 博物馆的管理也应该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 博物馆的馆藏有很多信息需要记录, 如文物的发现地点、文物的年代、征集者、征集时间等等, 传统的纸质记录方法存在着很多的缺点, 翻阅困难, 容易损坏和丢失, 给文物的保藏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把文物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 便于储存、管理、翻阅, 不仅对文物的保藏工作有所帮助, 还有助于科学工作者对文物的研究工作的开展。

4 总结

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 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博物馆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 馆藏不断地丰富, 管理结构不断优化, 民族、民俗文物作为博物馆中的一类非常重要并且富有特色的馆藏种类, 它的征集活动对于博物馆的发展来讲有很重要意义, 以上对民族、民俗文物征集活动的意义和征集标准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并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希望对今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吴萌.浅谈民族民俗文物征集的几点认识[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9 (3) :162.

[2]王忠山.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与利用[J].黑龙江史志, 2008, 5 (17) :84.

[3]孟希旺.从民族文化教育的角度谈民俗博物馆的陈列展示[J].文物世界, 2011, 12 (5) :94.

上一篇:不平衡状态下一篇:征缴稽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