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的分类管理

2024-10-13

博物馆藏品的分类管理(共11篇)

博物馆藏品的分类管理 篇1

博物馆藏品档案是一类重要而特殊的文博档案,它的建立及规范化管理对于保护藏品实体、保障藏品安全、保管藏品信息、充分发挥藏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纵、横两个方面阐释了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问题。在纵向上,藏品档案管理制度经历了初步建立、全面发展、完善细化三个发展阶段,渐趋规范化、标准化;在横向上,藏品档案各项内容的规范化登录、藏品档案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以及各级各类、不同介质的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构成了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体系,这一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

一、藏品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发展历程

伴随我国文博事业的整体发展、藏品管理水平及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杂乱无章到统一、规范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步建立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数量较少,主要包括1962年8月,文化部文物局下发的《关于博物馆和文物工作的几点意见(草稿)》、1964年3月,文化部文物局颁发的《博物馆藏品保管暂行办法(草案)》及1978年1月,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博物馆藏品保管试行办法》等。这些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强调了建立博物馆藏品档案的必要性,突出了藏品分级管理原则,对于《一级藏品档案》给予特殊重视,但并未规定藏品档案的统一格式及备案制度,在档案内容、登录规范及管理制度等方面涉及甚少。

2.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1)法制建设方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以及各地方《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涉及藏品档案管理的专门法、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藏品档案管理制度已渗透到我国文物法律体系的各个层次。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将原先“设置藏品档案”的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也需建立不同范围的藏品档案,从而为藏品建档和档案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2)登录规范方面。《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对于藏品管理工作中的接收、鉴定、登账、编目、建档、库房管理、提用、注销、统计、保养、修复、复制等工作内容做出较为健全、规范、详明的规定,对于归档范围所涉及的各种记录内容、文件材料的规范化登录提供了依据,同时还提出了制定《一级藏品档案》统一格式、备案制度及藏品信息化管理问题。此外,相继出台的《博物馆藏品分类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为藏品本体属性信息的规范化登录创造了条件。1991年,国家文物局颁发《藏品档案填写说明》进一步规范了博物馆藏品档案的登录工作。

3.完善细化阶段(21世纪)。(1)完善法律法规。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在1982年版基础上,扩大了“设置藏品档案”的文物收藏机构范围,将非国有博物馆纳入其中;新增了未建立馆藏文物档案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不得出借藏品举办展览或进行藏品馆际交换的规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法人代表离任时,也应按馆藏文物档案办理馆藏文物移交手续,同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了文物收藏机构与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法人代表违反上述法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2003年出台的、与之配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七条还特别提出建立藏品档案制度问题,此前的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主要侧重于建档制度,博物馆藏品档案制度则包含建档后的管理规范。(2)出台行业规范。2000年以后,国家文物局相继出台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博物馆藏品声像信息指标规范》、《文物保护行业标准管理办法》、《一级文物藏品档案工作规范》、《一级文物藏品档案著录说明》、《一级文物藏品档案卷盒、卷内表格、专用纸规范》、《文物藏品档案规范》、《馆藏文物登录规范》等行业标准及规范,使藏品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大幅提高,也为实现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及充分发挥藏品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从上述发展脉络不难看出,建国以来,我国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制度逐步确立,并已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还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不断完善藏品档案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填补管理制度中的漏洞与缺环,在整体上统筹兼顾,建立起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体系。

1.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体系的内涵。藏品档案是科学、准确、完整地反映藏品全部情况的记录材料。藏品档案内容是由其记录对象,即博物馆藏品决定的。藏品是“博物馆化”的“物”,对于它的记录涉及藏品搜集、接收、鉴选、鉴定、定级、登记、分类、保护、修复、使用等各项管理工作;藏品具有物质性、直观性和复杂性,想要通过档案再现藏品,则需借助文字、照片、拓片、摹本、绘图等多种记录手段,由此藏品档案的规范化登录须要涵盖各项记录内容,规范各种记录手段。藏品可据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高低分为一、二、三个等级,在种类与范围方面,又包括文物、标本、实物资料三个类型[1]48,由此形成一级藏品档案、二级藏品档案、三级藏品档案、文物类藏品档案、标本类藏品档案、实物资料类藏品档案。藏品档案管理由藏品档案建立、保管、利用及续补材料归档等工作内容构成,应具备藏品建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查阅与使用制度等一整套完备的制度体系。藏品电子档案直接脱胎于纸质档案,二者各具功能与优势,虽在内容上联系颇多,但因信息载体的差异,还需配备各自适用的管理制度。藏品档案各项内容的规范化登录、藏品档案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以及各级各类、不同介质的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构成了藏品档案规范化管理体系。

2.藏品档案各项内容的规范化登录。2009年2月,国家文物局出台了《文物藏品档案规范》,根据这一现行的行业规范,藏品档案由档案材料的记录内容和属于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两部分组成。记录内容包括本体属性信息、管理工作信息、研究利用信息及保护修复信息。属于归档范围的各种文件材料包括《文物藏品登记表》、《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照片、拓片、摹本、绘图、相关文件材料、相关文献资料及电子文件。相关文件材料主要指在征集、鉴定、入藏、编目、保管、保护、利用和研究等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行政文件、法律文书和其他相关资料。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指与文物藏品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献、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文摘、报道等文字资料和录像带、录音带、幻灯片、底片、电影胶片等影像资料。电子文件内容包含与文物藏品有关的各类数字化文字、图表、声像资料等,并以光盘为载体保存。《文物藏品档案规范》附录中,逐项规定了《文物藏品登记表》与《文物藏品动态跟踪记录汇总表》的登录要求。2013年出台的《馆藏文物登录规范》对于藏品基本信息、管理信息、影像信息的登录作出了规范性说明。藏品保护修复信息的登录还可参照《馆藏 金属文物 保护修复 档案记录 规范》(WW/T0010-2008)、《馆藏出土竹木漆器类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 0011-2008)、《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0012-2008)、《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0023-2010) 及《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0027-2010)等。尽管藏品档案各项内容的登录规范已基本齐备,但各博物馆对于藏品分类、定级等基础性工作还未达成完全统一的标准,藏品管理工作信息、研究利用信息以及属于归档范围的各类文件材料的具体登录内容及标准还有待细化。

3.不同介质藏品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藏品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是我国博物馆内两种基本的档案形式。现行的藏品档案管理行业规范主要针对纸质档案制订,档案装订方式、幅面尺寸、专用袋规格、卷盒规格、制作档案的书写材料及工具等方面的规定仅适用于纸质档案。相较而言,以藏品信息化管理为基础的藏品电子档案管理略显滞后。藏品信息化管理须制订“藏品信息管理指标体系”“、藏品信息著录规则”及“藏品信息描述语言”[3]。2001年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及《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后续又制订《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及《博物馆藏品声像信息指标规范》作为补充。这些行业规范的出台有助于建立标准化的藏品电子档案,实现全国藏品信息的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但漏洞与不足也不容忽视,例如藏品信息标准只规定了基本指标,并未给出全部指标;藏品信息描述语言作为著录和检索藏品信息的工具,还未颁布相应规范;藏品电子档案的保管、维护、利用等工作也未形成统一的管理工作规范。

总体而言,我国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制度已经确立,并呈现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态势,然而,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规范化管理体系还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新任务。

摘要:藏品档案管理是博物馆藏品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博物馆藏品档案管理制度经历了初步建立、全面发展、完善细化三个发展阶段,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为进一步完善藏品档案管理工作,还需建立藏品档案管理规范化体系。

关键词:藏品,档案管理,规范化

博物馆藏品的分类管理 篇2

二、文物及艺术品实行分类分库存放,定期与不定期检查保存情况,及时记录藏品保存档案信息,制定相应保护措施;

三、文物及艺术品库房与展馆安全出入实行:指定审批,专人管理(双人双锁制),出入登记,谁经办谁负责的管理原则;

四、藏品出入库房与展馆、展柜实行严格审批制度,严格执行交接登记手续。

四、因陈列展览或保护修复需要提取文物及艺术品藏品时,一般文物及艺术品(单件估价在10万元,含10万元)3件以下(含3件)需经收藏与保管部主管批准,否则不得提取。在提取珍贵文物及艺术品或3件以上一般文物及艺术品时,除收藏与保管部主管批准外,还得报请馆长或主管副馆长批准,方可提取;

五、在展柜内进行陈列布展操作或移动文物及艺术品时,除展馆负责人外,馆内另外1人配合,以确保安全运行。

六、馆外人员因工作需要进入库房时:3人以下(含3人)需经收藏与保管部主管批准;在3人以上需进入时,除收藏与保管部主管批准外,还得报请馆长或主管副馆长批准,方可放行。

浅析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 篇3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

处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化条件下,随着博物馆社会交流的频繁,博物馆面临的风险随着增多。例如,2011年埃及国家博物馆在动乱中遭到抢劫,损失惨重;同年5月以来,故宫博物院发生的失窃、文物损坏等一连串危机事件,引起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使故宫身陷窘境。在这两次危机事件中,前者是由埃及国内政治危机间接引发的博物馆的风险,后者是由故宫博物院内部原因导致的博物馆的风险。这两起都属于藏品风险,此外,博物馆的风险还来自人员的风险、馆舍及设备的风险等,它们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由此可见,现代博物馆引进"风险管理"这门管理科学,使博物馆对于各类风险有所准备、进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一、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的定位及其含义

风险是指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不确定性。博物馆同其它组织一样,在经营管理中会面临不同层面的风险因素,需要控制其风险。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国家级或省级博物馆为一级风险单位,拥有1万件以上和5万件以下的博物馆为二级风险单位;而拥有1万件藏品以下的博物馆为三级风险单位。近年来,博物馆藏品风险的问题在我国博物馆界是关注之热点。风险管理作为现代博物馆管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博物馆藏品进行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决策与方式选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工作,目的是避免或降低由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导致藏品损毁的可能,以获得博物馆正常运作和管理的安全保障。

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于博物馆藏品风险的释义是"藏品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刘舜强指出,藏品风险就是在藏品保管、保护、修复、展示、运输、研究及相关情况下,由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导致藏品损毁或受到伤害的可能。他认为这些风险因素,一方面来自藏品本身,另一方面则来自藏品所处的外部环境及与藏品发生关系的人。因此,对藏品进行风险管理是对藏品活动的过程控制,是对藏品本身及外部环境和对与藏品发生关系的人进行管理。如在展示字画、丝织品等藏品时,不仅应有防弹玻璃制作的框架或装有报警装置的展柜对其进行防护,而且要考虑到藏品可允许的光照量、运输面临的风险,以及展厅面临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威胁--带脚轮的转椅、带酒精挥发物质的饮料、工作人员、清洁工人、以及展厅的防盗防火设备等。

对于现代博物馆来说,藏品的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决策、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环节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这就要求博物馆在管理过程中,采取各项应对措施,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藏品造成的消极影响。

二、博物馆藏品的风险评估方法

藏品的风险评估主要有两种,包括藏品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

藏品风险识别主要是识别其内在风险及外在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只有全面了解各种风险,才能够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害程度,从而选择应对风险的有效策略。博物馆业务工作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难度相对较大,博物馆的风险识别是藏品风险管理中难度最大的一部分,主要由调查人员通过系统性工作,寻找藏品的所有潜在风险,根据每个风险的特点,分析藏品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而转变为明确的风险评估。识别的方法是通过收集和观察有关藏品的包装过程、运输过程、展览过程、修复过程的资料和数据,根据每个过程的特点,查找和分析各个环节潜在风险的规律性,分析藏品风险的不确定性,从藏品本身和外部环境找出藏品潜在的风险敏感因素,确定其敏感程度。

风险估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分析博物馆藏品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严重程度。藏品风险估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测风险的事故发生概率,二是预测风险的损失程度。预测风险的概率是指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分析资料,观察造成藏品损失的规律性,估计和预测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可以使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的不确定性。预测风险的损失程度,也就是预测博物馆藏品可能损坏的程度,进而可以对损坏概率高和损坏程度大的风险进行重点防范。

三、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决策与方式选择

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决策是以藏品风险估测为基础的。风险估测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信息资料和决策依据,科学的风险管理决策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和核心内容。风险管理过程是根据藏品风险评估的结果,对每一个风险进行次序排列,采取措施减少这些风险,编制风险防范计划,将藏品风险转变为风险应对。

首先,制定藏品风险防范策略。藏品风险防范策略可以分为规避、接受、保护、降低、转移几种方式。"规避"是指排除特定威胁,特别是排除特定威胁的起源。特定的风险事件是可以排除的,让藏品回避已知风险,从而保障藏品安全,是藏品风险管理的最高目标。"接受"是不采取任何行动,将风险保持在现有水平。这样的风险是可控或者危害极小的,对于藏品而言是可以接受的。"保护"是通过对藏品的材质、构造的考察、研究藏品的保存、展示环境,以及修复工作,为藏品量身制定风险保护措施,使藏品安全得到保障。"降低"是借助相应的手段将藏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可接受程度,以降低遭受灾难性损失的风险。"转移"则是指将藏品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独立机构,使藏品安全而得到保障。比如,在明确的风险战略的指导下,与资金雄厚的独立机构签订保险合同,将藏品转移给从事风险合并事务的专业保险公司或其他风险投资机构,这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且公平的转移手段。但由于可保风险必须是符合一定的条件的纯风险,所以风险转移不是藏品管理的主要风险应对策略。

在制定了风险防范策略后,就要制定相应的风险行动计划。制定风险行动方式主要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接受性、可降低性、可保护性、可转移性。例如关于水彩画藏品的问题,风险管理小组就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从光照对颜料的危害程度,到物理损害的起源,到展厅的酒水饮料对藏品的影响,到运输过程遭受持械抢劫的可能性,到人为破坏、火灾和被盗的危险。在执行风险应对的过程中,制定以上任何一种风险的防范策略已经是很困难了,要平衡各种风险需要将多重标准应用于所有方面,综合考虑该风险是否可规避、可接受、可降低、可保护还是可转移。制定风险行动计划应该对突发事件快速作出反应,按照预先制定好的风险行动计划进行。此外,还要对照防范计划,定期向管理小组报告藏品风险应对工作进展。风险行动步骤可以是顺序性的,也可以同时进行。例如,针对藏品被盗风险,博物馆可以根据情况使用"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的措施,三种方式同时进行,特别是加强现代技术防范措施,加强人员安保,降低藏品被盗风险,以确保藏品安全。

四、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藏品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指对风险处理手段的效益性和适用性进行分析、检查、评估和修正,通常应在风险管理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后才能进行。通过实施风险应对工作,确保一个藏品在经过某个活动过程后仍然保持在一个安全的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风险管理工作结束,我们还需要对此次藏品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藏品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分析已实施的藏品风险管理方法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一方面有助于发现是否将藏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根据在风险管理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改进风险管理措施。

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要点探讨 篇4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博物馆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不断发展壮大事业,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 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1 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工作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 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 其基本操作流程十分重要。

1) 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 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 附详细的背景资料, 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 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 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2) 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为文物定名, 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

(3) 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 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 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

(4) 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

(5) 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

(6) 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 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 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 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 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 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 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 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 以便处理、保存。

2 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 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 少有变动, 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 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 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 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 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 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 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 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 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 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 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 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 如此形成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3 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 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 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 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性服务。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 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 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 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 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 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 降低损坏的风险。

3) 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 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 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 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 结语

博物馆在保护与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有助于社会教育的开展, 也便于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功能, 因而成为当前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阶段我们必须加强对藏品动态化以及数字化的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摘要:藏品属于博物馆立足的根本要素, 保护管理好文物藏品是当前博物馆的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日常工作之一。文章主要从藏品管理的动态化以及数字化方面探讨了加强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工作重点。

博物馆藏品区有哪些形式? 篇5

1.核心式,藏品库房置于其他用房之间外部空气入库时先经过一个过滤层。

2.单廊式。将库房走廊与保管部办公室合并加大走廊宽度提高走廊的空气过滤作用,

3.双廊式。位于城市繁华地段的藏品库房由于建筑物立面或环境要求必须开窗者。宜将库房做成双廊式两廊一宽一窄窄廊仅起过滤空气保持温湿度恒定的作用。

浅谈如何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 篇6

关键词:博物馆 藏品管理 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 (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性服务。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R].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R].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J].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J].中原文物,2003(4).

[5]鲁宁,周劲思.动态藏品管理工作刍议[J].中国文物报,2005.

浅谈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和保护 篇7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

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基层博物馆属于重要内容, 可有效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地方民族文化, 属于区域文化教育中心、文物保护中心以及文物研究中心。当前我国愈发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故而对于基层博物馆藏品的保管工作也加大了关注力度。为增强保管工作效果, 本文现从保管环境、保管信息化、藏品日常管理、保管人员素质等方面开展探讨, 详述如下。

一、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博物馆起重要作用, 原因在于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在于收藏宣传文物与标本并开展科学研究。博物馆自身具有极高的科学艺术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属于我国重要科学文化财产。我国历史悠久, 上下五千年, 历史文化极其丰富, 但是得以保留的文物数量却极少。而这些文物却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 同时也是进行业务活动的基础。只有对这些文物藏品予以细致保管才能在观众面前充分展现其中蕴含的悠久历史文化, 进而对观众起启发之效。充分保管好藏品对于博物馆而言, 亦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基本途径。

在我国所有博物馆中, 基层博物馆数量占到了2/3, 由此可见, 基层博物馆属于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基层博物馆普遍存在藏品保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条件落后等现象, 故而在对文物予以保护时其程度远远不及省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博物馆中有诸多稀缺文物资源, 故而若基层博物馆无法对这些文物进行有效保管, 使其遭受损害, 则十分不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做好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 明确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为促使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能够正常与顺利开展, 首先需让所有基层博物馆人员从根本上了解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价值, 使其认识到博物馆之所以会生存和发展, 主要依赖于藏品, 没有藏品博物馆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要明确藏品保管工作的重要性, 明确基层博物馆首要任务即做好藏品的保管工作。

(二) 对保护环境予以创建

在选择藏品库房地址时, 需将藏品保管相关因素均考虑在内。避开临水区域, 防止受到湿度影响;避开工矿区、闹市以及交通要道等, 防止过多受到废气与灰尘的影响。建设好库房后需结合周边环境开展植物种植工作, 且品种需适宜, 以对空气中有毒气体予以吸收, 吸附粉尘, 对空气起净化作用。在设计与建造库房时, 要保证其温湿度处于稳定状态, 同时空气需清新, 环境干净整洁。保证藏品保管长久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温湿度, 故而一定要将其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可使用吸潮器、滤尘器、加湿器以及空气调节器等, 对光照、温湿度以及空气流通予以调节和控制。但是对于中小博物馆而言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无法配备上述设施, 即使装有空调也难以保证可无间歇与全封闭运行。因此, 在设计与装修藏品库房时, 需重点考虑库房环境不会过多受到热湿源影响且可防尘与通风, 可在地下建设库房。若在地上, 则可应用回廊式结构, 亦可加厚墙壁, 在粉刷外墙时可使用防水防辐射涂料。屋顶的设计应为吊顶或顶棚, 带有开闭式通风窗。地面材料的选择宜为可对温湿度予以调节, 例如青地砖或者木地板等。框架宜选择硬木且为本色, 设置内窗以自然通风。门窗需具备优良密封性, 以减少灰尘, 窗户宜为双层。

(三) 实现藏品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

需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予以充分使用, 对藏品特色与结构予以优化, 进而实现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首先需建立信息资料库, 供整个博物馆统一使用, 对于藏品采集、处理、储存、传输以及服务等标准予以统一制定, 增强藏品信息兼容与资源共享, 做好信息库的维护与更新工作, 同时及时更新新增藏品, 对需要变更处理的信息予以及时编辑。其次要增加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为保证藏品信息的安全性, 对于用户类别不同需设置不一样的使用权限。最后, 做好计算机软件、硬件的防止黑客入侵或者病毒防范等工作。网络管理人员需定期更新防火墙与杀毒软件, 同时还要密切关注计算网络安全的动态发展, 及时备份各项资料。

(四) 对入账藏品予以妥善保护

藏品入账时需做好登记总账工作, 总账登记环节需由专人负责, 对于库房与总账管理需分离开来, 文物在入账时其有效依据为入库凭证, 而后工作人员要对实物与卡片予以核对, 确保不存在差异才可入账。在登记藏品时应核对其编写号码与凭单号码, 同时还要与器物号码核对, 确保无误后方可移交库房排架。入账文物所有凭证均要装订成册, 并严格依据出入库制度进行管理, 以做好保管工作。

(五) 注重藏品日常养护与修复

对藏品予以保护修复是保管重要方式, 同时也便于开展科学研究。受到人为与自然因素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会破坏藏品保护环境。由此一来, 需先对破坏原因予以分析, 而后采用相应技术手段对文物予以修复和保护。在修复藏品过程中, 主要原则应为保持原状, 若无法保持则宁可不予修复。在修复重要藏品时需细致开展, 需在管理人员、专业修复人员共同商讨下制定出解决方案, 而后再予以修复。

(六) 增强藏品保管人员素质

鉴于文物藏品保管的重要性, 结合笔者工作实际经验, 笔者认为, 具体可通过以下措施增强藏品保管人员的素质。

1. 对于藏品保管程序与技巧需熟练掌握。

保管人员是否称职首先要观察其是否充分了解藏品保管的程序, 只有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在开展工作时严格遵守藏品保管规章制度。而后还要具备科学的保管技巧, 这样才能保证藏品保管工作得以科学开展。

2. 具备服务大众与积极进取精神。

对于博物馆而言, 其基本办馆理念为面向大众, 而服务宗旨则为将观众作为中心, 这些应该被详细阐明, 而后在具体工作中将其落实。因此, 藏品保管人员需具备服务于大众的思想观念, 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3. 文化知识需扎实且丰富。

保管人员不仅要掌握藏品保管的基础知识, 同时也需具备科学鉴定藏品的能力与深刻分析藏品的素质。这样一来, 就要求藏品保管人员需具备扎实且深厚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 才能对藏品予以有效分类, 才能全面承担藏品保管工作, 并不断完善自己, 以满足于不断增长的文化要求。博物馆保管人员需对一门外语基本掌握, 同时也要熟悉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这样才可以在国际化趋势日益到来的形势下对国外藏品保管的宝贵经验与科学技术予以吸取与借鉴, 亦可积极参与中外藏品保管交流会, 实现藏品保管的现代化。

三、结语

对于人类文明而言, 文物是主要瑰宝, 是主要文化遗产, 极其珍贵。在文化保护科学中一直都十分关注藏品的保护问题。藏品保管的安全性对于每个博物馆工作人员而言都属于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职责, 而每个博物馆与保管员也均需为此作出不断努力。在本研究中主要提出了六点措施, 即明确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对保护环境予以创建、实现藏品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对入账藏品予以妥善保护、注重藏品日常养护与修复以及增强藏品保管人员素质。以期通过上述措施促进我国藏品保管工作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冯亚武.试论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J].黑河学刊, 2010 (1) .

博物馆藏品的分类管理 篇8

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文物管理工作的逐渐重视, 我国各类博物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很多博物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加快了发展建设的步伐,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 目前, 我国的各类博物馆数量已经超过了500家。自2002年开始, 我国各博物馆陆续开始向社会民众免费开放。直至2008年, 全国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正式启动。免费开放为博物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参观者, 使得我国的公共文化职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博物馆与纪念馆是我国、全国各地城市的标签与象征, 它承载着太多的国家文化与历史变迁, 是我国对外进行文明宣传的主要窗口。博物馆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由于政府采取的是包统管的模式, 资金供给严重不足, 很多博物馆、纪念馆这些具有公益性文化的机构偏离了公益性的方向, 其真正的公益性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但是, 在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将目光集中在博物馆里文物藏品的保管上。这些藏品积淀了我国悠悠五千年的文明与发展, 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发展的缩影与精华。随着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博物馆中文物藏品的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文物藏品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 作为一项特殊的资产, 很难对其价值进行明确的规定。例如:有的文物藏品是通过考古学家们的挖掘得来的, 其成本为零, 而对其市值又无法进行估计。也就很难确定文物藏品的入账价值。

二、博物馆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新思路

正是基于上述对文物藏品的分析, 对于将其纳入到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是对博物馆固定资产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改革。

1. 明确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户所反映的内容

博物馆中的文物藏品不同于其他的固定资产, 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无法估量, 因此, 将其纳入到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中一定要遵循固定资产的一般性规则, 还必须遵循文物藏品的特殊性原则。这就为文物藏品的入账价值操作带来了困难。首先, 这就要求我国博物馆的领导必须加强对文物藏品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 领导的关注可以给其他员工做出榜样, 使单位中的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文物藏品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并树立其强烈的爱护文物藏品的思想与理念, 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工作的顺利实施。其次, 文物藏品不同于其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 因此, 在对文物藏品进行入账价值确定时, 可以不必将文物藏品的价值以货币来计量。即: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户所反映的并不是文物藏品的经济价值。其实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我们将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的主要问题。其次, 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户要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博物馆文物藏品投入的资金量。如前所述, 虽然我们无法将文物藏品的经济价值真实的反映出来, 但是, 完全可以在该账户中真实的反映出征集文物藏品所消耗的资金投入。例如:该账户中可以反映出一些需要奖励费用的捐赠、执法部门移交的文物等, 对于相关费用的征集成本应计入到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户中。最后, 该账户还必须反映出国家对该文物藏品的征集成果。在传统的博物馆里的文物藏品总登记账中偏重的是对文物藏品一些专业信息的等级, 与之不同的是, 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户中所反映的是文物藏品的各种财务信息。因此, 对于在国家组织的文物挖掘工作中没有发生货币支付的文物藏品也应该在该账户中进行登记。

2. 博物馆文物藏品纳入财务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操作方法

我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购进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监督必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财务监督与管理。即:对固定资产从申请购置开始先填写请购单, 并对其审批、调整、执行、领用、保管、评价、分析等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考核, 形成对于固定资产的动态化管理, 即:从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验收、入账、使用、计提折旧、报废等过程建立完善的、全方位的、动态化的管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与网络的普及, 目前, 我国各行各业中纷纷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不例外, 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前提下, 一定要建立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 实现其与财务管理的无缝对接, 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更实现了对固定资产的信息化、动态化、精细化的管理, 使得固定资产的信息实现了单位内部与外部的共享。由于博物馆文物藏品固定资产的特殊性, 为了便于同文物藏品总登记账进行核对, 可以按照文物藏品的登记来设置明细目录。例如:文物藏品的定级分类中, 可以将其分为珍贵文物、一般文物等。采用这种计价方式将是文物藏品固定资产账户充分反映出文物藏品的征集投入资金、征集成果信息等, 这样做不仅可以将国家历年对文物藏品的征集成本的经费使用量, 还能准确地反映出这些文物藏品的数量。

总之,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 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为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博物馆必须以此为契机, 认真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 结合新会计制度中的规定建立科学的、有效地、规范的、信息化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为全面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博物馆藏品的分类管理 篇9

中国历史的记载:兴建于魏惠王时的鸿沟是最早连接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 经秦、汉、魏、晋、南北朝, 一直作为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后来鸿沟水系遭到破坏、逐渐湮废。此后鸿沟一词用作比喻事物间明显的界线, 并引申为国家、地区间或人与人在思想上有分歧, 价值观有距离。

无论是中国历史关于“鸿沟”的记载, 还是西方《圣经》对“巴别塔”的讲述, 都对阻碍和隔阂心存余悸, 对联系和沟通满怀期盼。人类的博物馆就是应着这种期盼而生,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显示着通联的巨大力量和交流的深刻影响。

国际博协 (ICOM) 201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Museum collections make connections) ”。博物馆是根植于现在、保存与沟通过去的鲜活机构, 将全世界各地的观众、民众与他们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让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更好理解他们的根源与历史。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近二十年的博物馆日主题, 就会发现“构建博物馆与公众建设性关系”是国际博协一以贯之的追求与渴望。因此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 每个博物馆都必须认真思考自身的使命和定位, 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 尤其需要不断改进传统的藏品展示方法, 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建设, 与公众保持紧密联系。

然而国内博物馆参观者往往会有这样的经历:面对着展品旁边的说明牌困惑不已;听着讲解员嘴里蹦出的一个个专业术语如坠雾里;行走在千篇一律按时间顺序摆放的藏品线路上审美疲劳。这样的陈列展示只能让公众与藏品之间产生距离, 让博物馆的参观浅尝辄止。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民众与藏品之间的壁垒, 使博物馆真正成为致力于沟通的鲜活机构呢?

一、藏品展示——挖掘文化内涵 融入观众语境

古人将虔诚的祈祷、人生的向往、生存的遗憾融注在器物中, 这些器物流传至今便成为博物馆中保存的藏品。藏品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 无论是展示、研究还是教育、宣讲都离不开藏品。但是藏品不应仅仅是摆在展柜中、躺在库房里的冰冷存在, 而应成为人们发现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根源。

“参观者已不再满足于只欣赏文物展品, 而更多的是想探求文物展品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1

藏品无法言说自己的意义, 随着时光的流转、历史的变迁, 藏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同密码难以识别, 需要科学的研究和专业人员的解读与阐释。那么如何解读才能让今天的民众感受到昨天的活力?

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改变传统施教者、受教者的固有观念和只重管理不重服务的潜藏意识。无论藏品展示还是科学研究都应以服务公众和社会为原则, 应该思考作为参观者需要什么样的展示与研究。

在这方面法国吉美博物馆2012年举办的中国茶文化展览应该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博物馆在建筑入口醒目位置悬挂简洁明快的大型宣传板, 让参访者在最短时间内就可以找到展厅位置;进入展厅, 立体延伸式设计的展板指明展览前进的方向。进入茶文化展览主厅前需要通过一个展示体验区。区内划分为不同部分:在儿童体验区, 张贴着色彩绚丽的玩偶图像, 并附有活泼、生动与茶相关的简单解释, 让专业枯燥的文化内容转化为儿童可知可感的方式。儿童区内摆放着长条矮桌, 桌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盛放不同茶叶的玻璃小碗, 直观、洁净, 正好是儿童触手可及的高度。在成人体验区, 一张适合成人高度的长条桌, 也是间隔一段距离摆放着盛茶叶的容器, 不同之处是玻璃小碗换成了白瓷碗, 每个碗中装有不同种类的茶叶, 与每种茶叶相对应的是当地采茶人采摘这些茶叶时拍摄的照片。仅这一点就足以拉近参观者与展品之间的距离。然而这还不够, 博物馆人员在中心区域设置了一个柱形圆台, 台子上是由不同茶叶冲泡出的茶水, 参观者可以打开杯盖一闻茶香。由此, 参观者尚未进入主展厅, 茶的色、香、味, 形、神、韵便通过他们的五官七窍走进了心中。在这样的基础上, 再看到说明内容、再经由专业人员讲解, 参观者只会更深入了解茶文化进而喜欢上这种淡雅的文化, 以至于爱上这座博物馆。

其实, 藏品展示和展览不但要告诉参访者展示的是什么 , 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他们为什么。对于藏品本身, 需要挖掘出其文化内涵, 深入了解内涵的不同层次, 这就是研究者、从业者应做到的“深入”。然而将深邃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参观者时, 却应做到“浅出”, 只有“浅出”才是真正检验有没有“深入”的利器。

博物馆提供的藏品展示和展览应该带给观众品味红酒般的感受:通过选取优质的原料——展览内容, 运用精湛的工艺——展示策划, 悉心的发酵——展示方法和手段, 精心沉淀——对展示的完善, 最终为参访者提供的是色彩醇厚、馥郁芳香、回味无穷的享受。

美国尼亚加拉瀑布虽是自然景观, 但它的观赏设计带来的感受与品味红酒般的展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观者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欣赏其风采:攀登高达86米的“前景观望台”俯视瀑布或前往“风岩”仰视瀑布的陆上观赏;坐上游船感受瀑布巨大水汽与浪花的水上观赏;搭乘直升飞机或热气球的高空观赏;还有降至几十米深地下的瀑布隧道观赏。对于同一事物, 只有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呈现才能让观者通透地了解, 只有如解剖般让事物内蕴清晰可见才能将其内涵传递而出。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博物馆对文物藏品的保护展示可以用高大上来形容。遗址展厅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最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建成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由中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幕墙和通道将文物和游客分隔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温湿度环境中, 在最大限度科学保护文物遗存的前提下, 提供独特参观体验。2游客既能在充满现场感的环境中近距离、多角度、全方位欣赏大量的文物遗存, 又能领略到世界一流的文物保护技术和展示方式, 也让晦涩难懂、神秘莫测的文物考古发掘以最直观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内心。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 却需要博物馆从业者付出智慧甚至心血, 但是让观众不困惑、不疑虑, 让博物馆亲切、可感是文博业者应该担负的责任。

二、藏品教育——培养潜在观众 拓展想像空间

我们知道博物馆是人们感受历史藏品、引发思考的文化空间, 是提高个人鉴赏力乃至培养社会情趣最重要的场所, 但前提是人们得进入到博物馆中。

“我们为什么去博物馆?”2005年, 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C·道格拉斯 (C·Douglas) 在一篇获得年度最佳论文奖的文章中, 曾严肃地提出这个问题。3

针对这样冷静甚至残酷的发问, 博物馆人需要寻求解决之道。公众是博物馆的根基, 如果社会不关注, 公众不接受, 博物馆就会失去存在与发展的理由, 博物馆内的藏品只能孤芳自赏。博物馆需要积极引导公众进入博物馆, 逐渐养成民众参观博物馆的习惯。但也可以逆向思维, 将博物馆和展品延伸到社会中, 培养博物馆的潜在观众和博物馆藏品的新“行家”。

首先, 通过博物馆藏品衍生品及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把博物馆触角深入民众日常生活中。

博物馆人希望让公众逐渐养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 而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情况而逐渐适应、以及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或社会风尚。那么我们就必须让博物馆生活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中, 让博物馆藏品和文化元素不仅存在于博物馆场域, 还要弥漫到社会各个角落。可以通过博物馆及地方特色文化产品, 让博物馆文化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众可能会在一个鼠标垫、一个水杯、一幅地铁站宣传画的指引下来到某座博物馆;也可能会因为一件T恤上的藏品、一座街头文物仿品而对某个时代心生向往。要让博物馆文化如空气和水一般自然而然、无处不在, 却又不可或缺。就像我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安, 如果你从未遥望过大雁塔、没有听到过鼓楼的钟声、未曾路过城墙、不曾在曲江遗址公园漫步, 那么你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她是一座千年帝都。只有你天天感受她、与她对话, 你才能真的认识她。

其次, 要让博物馆概况及博物馆藏品以智慧的方式入社会、进民心、助娱乐。

博物馆宣传教育有着非正式、情感性、变革性的特征, 但是将博物馆文化延伸到社会中不应以牺牲博物馆宣传教育的特性为代价, 因此博物馆工作者需要在本馆特色及经典藏品的宣传内容上下功夫。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宣传片《国宝总动员》就是一部集教育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代表。动画片长仅10分钟却涵盖了丰富的内容, 以“国宝级”文物:婴儿枕、玉辟邪、玉鸭为主角, 通过他们寻找从翠玉白菜上飞走的螽斯, 在冒险历程中让观众逐一结识五十件“故宫”明星文物, 甚至连一般参观者无法涉足的文物库房都没错过。就这样观赏者在短短10分钟内看完了参观者需要花费数小时才能看完的展线, 同时体味到了文物藏品和博物馆丰厚的文化底蕴。相信这种理念及水准的宣传片在公共场合或电台播放不但会叫好又“叫座”, 而且会将寻访的愿望种在心中, 不需多久就能在实地参观中开出丰硕的花朵。

而汉阳陵博物馆的宣传, 通过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影视成像技术, 展现当年西汉景帝时期真实的器物及历史事件。如果通过公众媒体来传播 , 不但能让人们穿越时空感受到西汉皇帝宫廷生活的丰富多彩, 还可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风貌有了直观的了解。更让浑厚的大汉雄风不只是印在书本上、打在屏幕上的方块字 , 而成为激动人心地活生生的情景和人物。只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 厚重的历史内容才能得到公众全身心接受。

此外, 建立博物馆、学校联合教育长效机制, 培养博物馆文化的有效受众。

近两年, 博物馆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博物馆进校园的要求, 将每座博物馆进校园的活动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 不论是边远小学还是弱势学校, 也不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成为博物馆文化工作的重要对象。然而每个地区大、中、小学校众多, 而博物馆的数量却非常有限, 仅仅靠进校园一项活动无法根本解决博物馆与学校联系不够的问题。只有建立博物馆、学校联合教育的长效机制, 才能为社会培养主动体验博物馆的观众, 以及理性认识、发自内心认同博物馆文化的有效受众。

博物馆的主管部门可按博物馆等级、地区划分区域, 确保每个区域服务学校的博物馆数量和实力大致均衡, 进而以区域为单位, 定期开设针对学校相关历史专业、国情教育及公共课教师的博物馆培训课程。先要以博物馆为知识核心区, 由博物馆行家里手带领教师了解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熟悉各馆的经典藏品, 其后才能形成以教师为群体的博物馆知识网络, 之后再通过各网络节点上的教师给学生授课, 达到更广泛的辐射效应。形成参观者点 (博物馆) 、线 (教师) 、面 (学生) 几何增长模式。

所以通过多种方式让文物藏品和博物馆文化发酵, 带来的除了源源不断的参观者、无穷无尽的想像力之外, 博物馆文化自身也必然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三、藏品流通——激活文化基因 创造智慧活力

" 博物馆的社会价值虽然客观存在, 但是不可能自动体现出来, ……只有当它以“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时, 博物馆文化价值才能得以实现。"4

随着各地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加 , 如何更多、更好地如融入社会, 如何进一步发挥博物馆蕴藏的文化力量成为各博物馆的共同追求。博物馆藏品也逐渐由关注保藏、研究的功能, 向注重文化传播、交流对话的方向发展。

“藏品若被利用好, 便不再是静止的对象, 而能成为可以引起化学变化的酵母, 它们对观赏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巨大……”5

1、收藏历史记忆、关注地域传统、激活文化基因。

博物馆要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 但社会是一个整体性概念, 具体到不同的地域则需要考虑本地区的特性。美国著名作家R·W·爱默森 (R·W·Emerson) 指出, 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西安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建城史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要使这样一座城市中的民众分享文化资源、感受文化氛围, 需要从遥远的历史中找寻力量。

秦地、秦蕴系列文化展览活动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文化展览活动由“千载锦绣丝路霓裳——秦绣珍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及技艺展示”以及“社区文化之旅”等组成。

“千载锦绣丝路霓裳——秦绣珍品展”以中国传统手工艺刺绣的一支——秦绣作为展示对象。展出各时期秦绣精品200余件, 有象征皇权的龙凤图腾、古代神话里的英雄人物、戏曲中的经典形象, 也有民间传说中善与美的化身, 以及诗文、警句、名言等。充分体现了秦绣尊重历史传统、注重道德文化传递、吸收多方文化的特点。秦绣展览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黄土地所滋养的馥郁芳香的秦地文化与技艺, 还向民众昭示出传统文化穿越古今的巨大力量和丝路文化交流带来的无上荣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及技艺展示”活动, 现场演示陕西当地的传统染色剪纸、风筝制作、关中泥塑、结绳香囊、打草鞋技艺等数百件非遗作品及技艺展示, 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了陕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现场展示吸引了众多学生、民众, 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各项目传承人交流学艺, 通过艺人们的悉心指导、手把手地教授, 有些人能够剪出简单的图样, 有些人编出了手链、中国结, 还有的人用布条打出了小巧的鞋样……大家从直观的作品和动手学艺中体味到了民俗文化的活色生香, 也感受到了非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

“社区文化之旅”通过巡回展览、文化进社区, 努力使博物馆与民众文化需求相协调, 让历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从而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与活力, 实现博物馆对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选取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展览内容, 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 即使民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博物馆文化的精妙, 也会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的相关活动。从而达到依托展览、带动深度宣传的目的。秦地、秦蕴系列文化展览活动通过博物馆主题展览、文化遗产公众演示及深入社区等形式, 多角度、多侧面呈现了秦地文化的过去与现在, 沟通了博物馆与民众以及历史与现在的联系。

2、加强博物馆与民间收藏组织藏品流通, 提升博物馆社会影响力。

民间收藏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收藏的藏品种类多、品种繁, 是文化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间组织在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及长效运作能力方面还有待发展。博物馆与民间收藏组织加强合作, 是双方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深化“走出去、请进来”思路的必然指向。而且在两者间藏品的流通将更加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 不但能使民间收藏组织的运作更加成功, 继而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而且能有效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双方可以举办题材丰富、蕴意深厚的展览, 既广泛吸纳多元素文化、又让博物馆文化辐射社会, 真正落实我省全力推进文化强省所提出的“以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目标, 繁荣文化事业,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要求。也使民众走进博物馆、内心靠近博物馆、真正爱上博物馆。

3、建立博物馆馆际之间合作共享机制, 实现彼此藏品及其他资源共享。

每个博物馆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 但是一个场馆的文化资源是有限的, 只有敞开心胸、开门办馆, 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 才能取长补短、互惠共赢。

行业博物馆中的高校博物馆是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的一支力量, 由于有大学校园作为依托, 高校博物馆有着较为活跃的文化力量和相当数量的固定参观者 (学校师生) 。但此类博物馆藏品数量和等级与专业博物馆有着一定的差距, 虽然坐拥着数万人的资源, 但场馆吸引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因此引进“外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史馆与秦砖汉瓦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秦砖汉瓦精品展”是此类合作中较为成功的例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以土木建筑类专业为主要特色的百年大学, 校内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而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唯一、也是馆藏瓦当品类和数量最多的“秦砖汉瓦”专题博物馆。一方有场地、有人气却缺乏高品质、多种类的展品;另一方展品充裕, 却苦于展示空间有限, 所以双方合作一拍即成。展览选取西建大校史馆为展出地点, 集中展示了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精品百余件 (套) , 如秦代大型夔纹半当、汉代“金乌瓦当”、四神瓦当、践此万岁砖、出游画像砖以及不同建筑用途的文字瓦当。高水准的展览不但使馆际间资源得到了充分共享利用, 而且展品精良、文化价值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参观者,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其实博物馆藏品只是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一个方面, 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核心”才能真正使博物馆成为“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绿洲”、“知识的殿堂”、“城市的会客厅”和“文明的窗口”。6

注释

11 单霁翔:《博物馆使命与文化公共权益保障》, 《四川文物》2014年第1期。

22 http://baike.baidu.com/view/1547374.htm, 汉阳陵博物馆, 馆藏作品。

33 刘克成《到博物馆去》, 《建筑与文化》, 2007年第2期, 第10页。

44 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 《四川文物》2011年第1期。——单霁翔

55 雷新:《免费促成中国博物馆华丽转身》, 《人民政协报》2010年5月18日第A3版。

论博物馆藏品在包装运输中的保护 篇10

藏品包装就是藏品包装人员利用各种主要和辅助包装材料, 采用科学环保的包装方法, 对被包装藏品进行的无害化包装。它有效地使包装箱内藏品的保存环境恒定, 符合科学保存条件, 使藏品本身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受任何影响和损坏。

藏品运输就是对需要提取使用的藏品进行搬运、转移、运输。运输要求防失窃、防破坏、选择适合的运输交通工具运送。对相当脆弱的藏品, 应当拒绝运输, 对不得不搬迁的藏品, 要分级别做好运输工作。

1参与藏品包装工作的人员资格条件

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出国 (境) 文物展品包装工作规范》第五, 第六条规定:“举办出国 (境) 文物展览的单位, 从事藏品出境包装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国家文物局 (或指定机构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 , 并经考核获得资格证书后, 方能从事包装工作。除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外, 包装工作人员要不辞辛苦, 爱护文物, 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2藏品运输前的包装保护

藏品包装的原则包括:安全性、真实性、选择性、科学性、环保性。安全性原则适用在每个包装过程中, 不能使藏品在各种包装环节中损坏。为确保安全, 选择的包装材料要进行必要的杀菌、杀虫处理, 直接包裹藏品的材料要环保, 避免其有害化学物质对藏品表面及内部造成渗透和腐蚀, 改变藏品本身性状。真实性原则要求包装过程对藏品本身所具备的各类信息记录真实、完整。选择性原则是指对包装对象的选择。不是所有藏品都适合于包装, 对保存状况不佳, 残损严重的藏品, 包装人员不可强行包装, 从而对藏品在以后的运输中出现损坏造成隐患。科学性原则是指包装藏品要遵从科学理论, 讲求科学方法, 应用新的科技成果, 采用安全的工艺手段,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藏品。环保性是指在保证包装安全的基础上减少废弃物, 增强无污染意识和环保意识, 尽可能使用易于降解, 可回收重复利用的绿色包装物, 减少浪费, 增加重复利用率。

藏品包装的保护目的: (1) 藏品包装工作做好, 可防止在运输过程中藏品免受振动、撞击等外力作用对藏品的损坏。 (2) 藏品包装工作做好还可防控运输过程中周围环境因素改变对藏品的损坏, 使藏品动态保存在一个相对封闭、恒温、恒湿, 无有害气体、灰尘、雨雪等对藏品的腐蚀, 采取防潮、防水、防霉、防虫等包装方法, 保证藏品安全。

藏品包装采用的材料可分为主要包装材料和辅助包装材料。主要包装材料是指在包装藏品时使用量较大, 在包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材料, 如夹心板、多层板, 木材等。如果使用木材做包装材料在使用前要经高温灭菌处理, 因为原木本身含虫卵和挥发乙酸, 对藏品有腐蚀作用。辅助包装材料是在包装过程中使用量较少, 可促进包装工艺的进一步完美, 提升藏品包装的密封性, 在包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性包装材料, 如衬垫、绵纸、粘合剂、捆扎带、防潮密封条、标签、螺钉、防潮剂、防虫剂等。藏品表面包装可包装缠绕一层棉纸, 以起到保护器物表层, 防震、防移位的作用, 禁止使用报纸、牛皮纸。

藏品包装结构:外包装箱和内包装箱 (或藏品原有囊匝) 。目前, 国内博物馆藏品在存放时, 单件藏品一般存放于囊匝中。囊匝就是根据藏品个体的材质、器形、重量等因素, 选用多种环保材料制成的藏品外包装容器, 一般为盒状。在运输前包装过程中, 可以把它作为内包装箱。如果原有藏品带有囊匝, 可在运输包装中节省不少步骤。囊匝的制作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根据每件文物性质设计制作出保护它们的外包装容器, 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与文物相伴而生。博物馆里适合配囊匝的藏品种类繁多。为科学保护好藏品, 我们可以为不同种类的藏品设计、量身制做不同品式和结构的囊匝。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好藏品主体的安全性, 更重要的是细微的囊匝设计可以保护好藏品薄弱之处的安全。如口沿、耳、颈、把、底等易损坏部位。因为这些地方更容易在搬移、运输时发生损坏。每一件精致的藏品囊匝, 可以使藏品在保管和运输中起到防震、防尘、防风、防潮之功效。大型博物馆因藏品数量众多, 藏品的保管工作重要性突显。其中选用的种类有软囊、挖囊、暗格式软囊、明格多囊式、多层组合式、软囊附加闷盖式、软囊附加扣囊式、硬囊加配掩门式、软里式、硬里式等。制作方式依每件藏品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目的就是使藏品得到有效保护, 使藏品在囊匝内位置固定而不会轻易位移, 即使在突发情况出现时, 保护藏品各部不因受力不均而损坏。

外包装箱是为保护藏品, 在运输当前制作的最外层保护箱体, 按内部结构分两种:集装箱式外包装箱和直接式外包装箱。集装箱式内可放多个内包装箱, 直接式外包装箱内只装一件藏品。国家文物局《出国 (境) 文物展品包装工作规范》中对外包装箱的尺寸规格:空运外包装箱尺寸规格: (长×宽×高单位cm) (1) 157×105×160; (2) 157×105×80; (3) 79×105×80。

陆运外包装箱的尺寸规格: (长×宽×高单位cm) (1) 不超过1190×220×225; (2) 不超过590×220×225。箱体材料为多层板, 禁示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原木为材料。箱内防水层使用的塑料布应在0.05 mm以上, 防震层厚度应达2~5 cm, 外包装箱表面不应有突出的锁扣, 以免外包装箱在搬运过程中时发生刮蹭现象, 造成箱体安全隐患。内包装箱和外包装箱之间应用防震减压的填充物填实, 不得留空隙。直接式外包装箱系指一些份量较重, 体积较大的藏品直接包装于箱体内部。其应选用质地坚实板材、复合板, 厚度达到1.2~2 cm, 防震层要加厚, 四周和顶面应达到3~5 cm, 底面应达到7~8 cm。内包装箱 (或囊匝) 尺寸依藏品大小而定。箱体材料为多层板或达到国际标准的瓦楞纸板。防震层材料应选用中密度吹塑板为宜。

包装藏品一般采用的方法:

(1) 悬空减震法:箱内立支架, 将藏品置于支架上架空, 然后固定于其上。

(2) 捆扎法:先将两块多层板做成直角形框, 将藏品放置其上, 用带子把藏品捆扎在背板上。

(3) 点式固定法:在箱内壁选两组对称点, 粘贴高、中密度吹塑板块, 以使展品固定于箱中。

(4) 镟挖法:依照展品的形状, 在较厚的中密度板上镟挖出凹槽, 将器物放置其中, 使之不移位。此种方法适用于小件玉器、瓷器、金银器, 以及形状不规则的展品。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藏品包装信息的编制: (1) 包装箱内藏品信息的编制:包装工作人员应在封箱前对箱内藏品进行清点, 认真核对箱内藏品数量、名称、完好程度, 并填写好包装标签, 列出核对的藏品的基本信息, 并附上藏品照片。 (2) 藏品包装、运输操作信息的编制:根据藏品的包装方法, 考虑运输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编制藏品运输、装卸及包装拆解操作规程信息, 以及包装拆解的顺序表。 (3) 相关辅助信息的编制:即包装运输标志。主要包括:易碎、防雨、向上、严禁挤压等标志, 并注明在不易被擦掉且醒目的地方。

藏品包装程序:先制作内包装箱及外包装箱, 然后将藏品包装好放在囊匝或内包装箱内, 一般按上小下大, 上轻下重的顺序再放入外包装箱内。其过程可应用多种适宜方法, 选用适宜包装材料, 不同种类藏品区别对待, 包装人员要用心设计, 目的就是确保藏品安全, 保证万无一失。

3藏品在搬运及运输中的保护

藏品运输原则:藏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性。其运输过程要求无破损、无腐蚀、不可在运输过程中有降低其本身具有价值, 对脆弱藏品应拒绝运输。运输人员应选适宜的交通工具运行运输, 运输过程中要保密、防失窃、防损坏。

运输注意事项:藏品在运输过程中要精心制定藏品保卫押运方案, 其中包括应急措施。要安排专人负责出库、入库及沿途藏品的安全押运。搬移包装箱过程要轻要稳, 搬运过程中认真履行职责, 严格进出库制度, 严禁外人进出, 确定并记录工作人员名单, 确保藏品搬运、运输的绝对安全。在藏品出库前, 工作人员要核对箱号, 然后按箱号登记出库, 填写三联单。要在每箱藏品上贴上序号。此外, 外包装箱要用绳、网等固定在交通工具上, 以防运输过程中颠簸或急刹时出现震动, 造成包装箱内的藏品的损坏。+运输人员要点交清楚, 做好沿途记录, 保证藏品安全。在外包装箱之间应塞放隔离板并将其固定或系绳索, 将外包装箱同车厢连接一体。运输流程包括:搬运、装车、记录车次与藏品总箱数、核准出馆、安全运输、核准入新库、卸车、记录车次与藏品箱数、新入库登记。藏品包装箱开箱后, 核对藏品信息, 经办人签字。此外, 运输的时间、路线要做好保密和防范措施, 要有公安保卫人员保卫, 做到人不离物, 物不离人。

综上所述, 博物馆的藏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保护好它们, 使其长久地传承下去是博物馆同仁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确保藏品安全, 要认真、细致、严格、规范地做好藏品包装和运输工作, 促进文博事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梅, 屈小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C]//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第四——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2009.

博物馆藏品的分类管理 篇11

重庆川剧博物馆是全方位展示川剧的历史、现状、发展、远景的博物馆, 是陈列川剧艺术的多彩殿堂, 是弘扬川剧文化的教育基地, 交流戏曲学术的百家论坛, 也是重庆地域文化的旅游景观。它结合重庆川剧中心多种艺术形式, 体现了川剧艺术的积淀与厚重, 是集实物陈列展示、多媒体演示、场景再现与现场讲解为一体的“活态”博物馆。

此馆经三年多的收集、整理, 现拥有藏品1699件。包括服装、乐器、道具书籍、图片等十多个类别。其中, 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41件。这些为数不多的藏品不但充实了博物馆馆藏, 给陈列展示提供了条件, 更重要的是记载了川剧200多年的发展、传承的轨迹, 是孕育川剧艺术的土壤。为推动博物馆基础性建设工作, 加强藏品规范管理及使用, 在2011年5月重庆川剧博物馆的管理人员根据博物馆建档要求, 建立了“重庆川剧博物馆档案” (总成) , 其中, 对藏品档案的建立、管理、使用进行了有效的规范。

一、博物馆藏品档案的分类

博物馆藏品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藏品是根据每个博物馆的性质及其实现自己需要的社会功能而征集的, 因此也就成为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

各种不同属性的博物馆根据自身的特点, 对档案进行“实用性分类”。这里所指的“实用性”是指适合于本博物馆的展览、宣传、使用、保护性开发的措施、行为, 为本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建设的文字、数据、情况等的记录。“但是, 所有博物馆都应该对藏品进行科学管理、科学保护和整理研究。这些工作应该做到:‘鉴定明确, 账目清楚, 编目详明, 保管妥善, 制度健全, 查用方便’。” (注:《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可见, 这里给博物馆的档案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博物馆的基础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持久的规划性工作, 每个时期也有一定的倾斜和调整。藏品档案的管理是其中一个既基础且重要的工作, 管理者在了解本专业的作用和意义的同时, 也需分辨与其他档案的不同特性, 充分体现藏品档案的应用价值。从某个角度来讲, 一个博物馆的藏品档案的建设和管理, 体现出建设者的整体理念, 也从反馈的角度对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

重庆川剧博物馆根据自己的特点分为服装、道具 (砌末) 、头帽、化妆、摆场等。以服装为例又分大衣箱、二衣箱、饰杂头等。这种建档方式不但保留了戏曲的特性又便于 (认知) 检索。所以在档案建立初始, 藏品档案管理员不但要具备相应的档案知识, 且要熟悉戏曲的特性乃至戏曲艺术生产流程, 规范、准确地建立 (通用型) 档案, 做好基础性工作。这中间有两类比较重要又被大家看好的类别, 即“参观、互动演出流程” (档案) 和“参观、互动教育推广方案”。

“‘活态’演示, 互动传情”是川剧博物馆的一个亮点, 重庆市川剧院这类表演团体的优势, 也是博物馆保护性生产开发的一项举措。但这类推广活动得需大量事件记录和有说服力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比对, 继而拟表一定深化整改方案, 为进一步纵深开发制订战略性发展方针。由此可见, 详细、准确的文字记载的管理就是不可或缺的前期工作。这类资料 (档案) 应是专项的立档, 并随时与现实切合, 以保证第一手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总保管员点交人组长点收人年月日

而“参观、互动教育推广方案”, 就更具时代性。它反馈出新生代气息是否与我们所倡导、推崇的主流思想吻合?传统文化与现时的共鸣?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等, 都会真实地反映在我们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把这种时代的心声完整、真实地记录下来, 形成完整的 (专题) 档案, 给社会性研究课题提供有力的文字资料。 (表一)

二、藏品档案的建立与使用

档案的价值首先是应用性、其次是保存性。保存是根本, 应用是目的。

当然, 如果一种物品本身不具备保存的价值, 当然就不存在应用性了。但有一点大家要清楚, 档案的保存是为了应用。

博物馆藏品是博物馆的生命线, 离开了物, 博物馆就不存在了, 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对藏品的管理、运用等基础工作都应有详尽、准确的文字记录, 这是每个博物馆的后勤管理人员的职责。当然, 根据各博物馆的种类、性质的不同, 有侧重的区别, 但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如田野博物馆和专业博物馆, 前者着重对具体遗址

的保护、防范、管理的记录, 而后者是强调对相对封闭环境中的物品进行管理、使用和记录。如对“藏品表”的建立、存档等要求等, 就要求全面、规范且数据准确、图文并举。它具体到对一样物品的身份描述, 以给物品提供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如品名、规格、重量、质地、年代、色彩等近三十项数据, 这种以规范档案要求所记录的数据不但记录了物品的全貌, 为保护, 储备提供了依据, 还给出现意外情况如丢失、损坏的找寻和修复提供了条件。如对古建筑 (不可移动文物) 群的丈量、测绘记录就有很普遍的代表性。很多文物因天灾、人为原因被损毁, 虽然文物不可再生, 但当时如有详实的记载, 也给我们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再现修复的数据。

三、藏品档案的建立必须从社会实践中来

藏品档案建立的主要信息来源主要有其三:一是之前记录;二是调研记录;三是测绘数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测绘数据”。这是一个较为辛苦的, 但必须的建档流程。比如, 一些古建筑墓群和大型古建筑物丈量工作就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要落实某一个关键数据很可能具有一定风险性。所以, 藏品档案的建立只有来源于实际, 才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

在重庆川剧博物馆建馆初期, 按陈列大纲要求, 需要制作一把体现川剧 (弹戏) 主奏乐器“胖筒筒”。制作者就汇总了四方面的信息资料:一是业内老艺人回忆, 二是梁平“胖筒筒”实物拍照, 三是“胖筒筒”设计图, 四是史料记载, 终为川剧博物馆制作而成。可见, 档案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四、藏品档案的特殊性

博物馆藏品档案区别于其他档案的主要原因基于它本身具有文物的各类价值特性。如前所提到的每件物品在建立档案时必须标注的数据, 还有一套系统的保藏规定。在档案所涉及的相关《法规》和《管理条理》里都有具体的要求, 这些相关规定都是与藏品本身的价值作用分不开的。所以说, 藏品—档案—制度, 是密不可分的一套系统生成环节, 而“档案”一环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如“展间温、湿度记录档案”,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种不确定性因地域、天气、环境而定, 如我国南方的城市空气湿度大, 物品容易产生霉变;北方干燥, 但容易引起火灾等, 所以, 每天的记录数据, 由藏品管理人员每天进行测试后记录, 形成报告类型的档案, 汇总办公室, 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比对后, 提交具体的调整方案, 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要求是其监测数据不但要准确、详实, 反馈、上报还必须及时。这类档案必须有专人管理, 且必须遵循相关管理制度的要求及时汇总、整理、存档, 并完善相关的签收手续, 规范存档。

上一篇:实训数据下一篇:古代文学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