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2024-09-17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精选12篇)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品味不断提升, 对文化提高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 其主要功能是收藏、研究、展示自然及人文文化遗产, 通过博物馆可以使人了解历史、陶冶情操、增加知识、开阔眼界, 参观博物馆正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人们很难拿出大块的时间去专程参观各地的博物馆, 同时, 长时间的旅行无论从经济还是时间上都是一种不小的支出。计算机技术的告诉发展及网络的普及完全可以使博物馆“搬家”到网络上,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会大大缩短博物馆与观众之间这种时间与空间的距离, 使观众更加方便的在任意时间与地点快速、方便的了解博物馆。

1数字博物馆的界定

数字博物馆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 使博物馆资源数字化得以实现。其主要形式就是以计算机硬件为载体, 以网络为通路, 通过数据采集、图形及影像制作、后期合成等手段, 运用虚拟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以数字化的形式, 通过网络展现在观众面前。

具体来说数字博物馆就是运用虚拟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立体的形式将博物馆藏品通过视觉、听觉信号呈现于网络之上, 达到立体显示、互动交流的目的。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博物馆内部信息及博物馆的传统业务在网络上展现出来, 将具体的展品变成鲜活的模型, 从而起到引发观众兴趣、开阔眼界、科学普及的目的。

2数字博物馆特点

数字博物馆以实物博物馆为蓝本, 通过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 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的一种新型的藏品展览模式, 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相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点和优势。

2.1超时空展览

数字博物馆搭建在网络平台上, 与实体博物馆相区别, 数字博物馆不再受地理限制, 也不再受开放时间以及参观时长的限制。彻底打破了地界的局限性, 真正成为全球网民共享的数字盛宴。观众从此可以在图书馆、咖啡厅、酒吧、家中、乃至公交、地铁等都可以随时参观自己感兴趣的博物馆。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移动网络的普及, 是数字博物馆真正做到了全年365天, 全天24小时随时、随地开放。

2.2个性化参观

无论实体博物馆还是数字博物馆所包含的藏品以及知识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每个人感兴趣的内容、参观的形式都各有不同, 通过数字博物馆, 观众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规划行程, 可以顺序观看也可以跳跃式观看, 可以随心所欲的驻足在自己喜欢的展品前, 随意的观看, 再无人打扰, 也不必考虑闭馆时间的限制, 真正实现个性化参观。

2.3实时交互交流

不同的数字博物馆会具有不同的交互功能, 但至少都会保留实时讲解以及展示, 用大量的声音、图像来具体展示藏品的功能与特性, 让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具有选择性的进行参观及观看。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相比较, 数字博物馆可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双向互动系统, 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如为观众提供自建数字藏品展览, 专家在线解答等, 通过实时的互动交流可以让参观的观众更加直接的参与到博文管建设中, 增强真是存在感, 满足各类观众的不同要求。

3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3.1经济效益

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 参观博物馆的人流不断增加, 接待人员的数量及接待频率也大幅上升, 造成了博物馆日常开支大幅度上升。而博物馆展厅设施、陈列区、库房以及周边环境的接待能力是有限的, 超负荷的人流会带来巨大的的破坏, 博物馆相关的维护、保养护费用也因此而大幅增加。人民群众对于参观博物馆日益的愿望与博物馆有限的接待能力形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可以有效缓解这个压力, 让更多的人可以选择在数字博物馆内参观, 有效缓解实体博物馆的压力, 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 投入到实体博物馆的展品维修、维护以及保持等方面中去, 数字博物馆建设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整体服务水平, 提升博物馆的档次, 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3.2社会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数字化科普仿真博物馆的建立能够让更多的人群足不出户的参观博物馆, 使博物馆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多方面的为更多的人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数字化科普仿真博物馆可以将文物的最佳状态以数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随时欣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通过利用数字博物馆, 可以彻底打破实体博物馆局限性, 极大的扩展博物馆的延伸空间, 最大限度的拓展博物馆的服务功能, 满足社会大众对于文化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

3.3对藏品的保护

博物馆中实体展示对象由于受本身脆弱性和保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藏品在展示过程中难免要承受空气氧化、游客呼吸中二氧化碳的侵蚀以及触摸等损坏, 游客只能在博物馆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艰难的观察紧锁于陈列柜内、孤立的展品对象。数字化博物馆能够以数字化形式展示这些藏品, 在避免为保护藏品而将其深藏闺阁尴尬的同时又能很好的避免藏品的快速损坏。另外, 随着时间的流逝, 就算把文物很好的保存起来不进行展览, 藏品也会慢慢氧化而自然损坏, 但是数字化博物馆可以将文物的最佳状态以数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网上游客可以在任意时间欣赏到文物最完美的样子。

数字博物馆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构筑虚拟博物馆, 打破了实体博物馆局限性, 大大的扩展了实体博物馆的延伸空间, 同时最大限度的拓展了博物馆功能, 是满足社会大众多层次、多方位需求的有效途径, 是未来博物馆建设的大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 数字博物馆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博物馆的展示功能更加高效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数字博物馆通过网络技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将展品以最完美的姿态展现在游客面前, 在对文物进行更好的保藏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向往, 通过实时交互交流及个性化参观有效的实现了博物馆资源最大化使用, 满足了人们的不同的需求。

关键词:数字化,多媒体,博物馆,网络

参考文献

[1]冯伟夏, 黄迅.浅谈新媒体与在博物馆数字展示中的应用[J].包装世界, 2015 (02) :76-77+80.

[2]龚花萍, 王英, 胡春健, 刘春年.国内外数字博物馆现状比较与述评[J].现代情报, 2015 (04) :164-171.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篇2

(1)文字与图像。文字与图像是整个数字博物馆用户界面视觉设计的基础元素。对于数字博物馆来说,对其文字与图像的设计的首要条件就是整体性,用图像表现内容,用文字体现细节。共同作用于整个数字博物馆用户界面。图像是视觉传达的间接表现形式,只要恰当处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观阅者的共鸣,从而传递出整体设计的形象性与精致感,进一步引起读者继续浏览的兴趣。对于文字与图像的处理,设计者要根据数字博物馆的不同特征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处理,在设计之中尤其是图像要处理得当,且符合大众的审美趋势。

(2)色彩。对于界面设计来说,其色彩是创造意境、打造核心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在我国数字博物馆中其界面设计的主要色彩,普遍采用蓝色,这一代表着理性、智慧、沟通的颜色作为整个数字博物院的颜色基调。但是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情感,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对于色彩的选择要符合博物馆本身的特色,而并非固定的颜色。合理的色彩搭配能够使界面设计更加精彩,更加耐人寻味。

(3)交互平台。对于数字博物馆来说,其主要的开放方式是通过计算机与网络对于参观者进行开放的,所以在其开放的过程之中,参观者享有绝对的主动性与选择权。而交互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数字化的、网络化的博物馆讲解员,所以交互平台的主要设计理念就是要在保障简单易用的基础上,强调其功能性,作为导航系统,其内在必须包含的要素为长训功能与帮助页面。

(4)版式设计。对于数字博物馆来说,其版式设计主要体现了整个博物馆用户界面的艺术性与完整性。而对于目前来说,数字博物馆对于用户界面设计的主要理念就是追求艺术性与简洁性的,是浏览者在参观数字博物馆时转换自如,且对于重要信息浏览一目了然。同时,可以进一步减少浏览者在参观过程之中的视觉疲劳,增加访问量与用户勤度。而艺术性则是对于数字博物馆的个性化要求,具有艺术性、文化性的感官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身的个性化,有利于吸引参观者。

2数字博物馆用户界面视觉设计的主要原则

(1)易用性。对于数字博物馆来说,其具体的使用者不受年龄、阶层、性别等外在因素的限制,所以其受众相对来说比较广泛,这就要求,其首要的设计原则便是易用性。易用性,简单来说就是便于操作,从而吸引更多的互联网用户步入数字博物馆进行浏览。易用性的主要设计条件为,其一,版式设计要突出合理性,便于参观者进行浏览。其二,设计主题要求具有突出性,将要表现的主题使用衬托等因素,进行突出的表现。其三,色彩设计,具有统一性,简单且突出艺术性。其四,设计条例要求具有清晰性,条清缕析,设计内容进行直观的放映。其五,设计风格要求具有统一性,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色彩要求具有一定的统一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呈现一致性。

(2)趣味性。在易用性的基础上,数字博物馆要注重对于网站趣味性的构建,简单实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网站的受众而积,但是趣味性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参观者,留住参观者,总而增加访问的勤性。与实际的博物馆不同,数字博物馆由于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使得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对于数字博物馆进行参观。数字博物馆界面设计之中的趣味性主要应该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方面,主要形式上要具有趣味性,要求对于界面的设计要突出强调活泼性的视觉表现语言,如页面导航,场景转换等,可使用一定的动画技巧来增加始终体验之中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在内容设计之中以简洁为主要基调之后,进一步制造趣味性,将数字博物馆之中具体表现对象,以鲜活化,不只是单纯的陈列,而是要突出强调其陈列物品的内在特征,如故事性、历史性、渊源性等。只有增加数字图书馆涉及的趣味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浏览者驻足观看,才能从表现效果上打动参观者,从而增加数字博物馆受众的体验期待。

(3)艺术性。对于数字博物馆来说,其设计本身就应该强调一定的艺术性,而从数字博物馆的使用受众来说其心理就是对于其艺术性有所期待的。所以,对于数字博物馆界面设计来说,艺术性设计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对于数字博物馆设计之中,注重视觉表现,通过参观者对于视觉的接受,从而触及情感,进一步产生关的感觉,达到身心的愉悦。对于数字博物馆对于界面设计的艺术性,应该秉持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加强界面的气氛,渲染关感。其次,增加吸引力,突出重点,提高设计关感。再次,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做到完美的结合,将用户操作体验与用户审美体验有机融合,从而进一步引起情感共鸣,增加数字博物馆的使用率。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篇3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一、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愈发普遍,但对于博物馆而言,数字技术的应用并不简单。对于许多博物馆来说,其馆中藏品的登记、管理、编目、修复、陈列、研究、保护等工作所采用的依然是较为传统和落伍的手工模式,对于信息资源和数字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都远远不够。除此之外,许多的中、小型博物馆仅仅是在办公、安保和财务部门运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管理,其他领域则几乎完全用不到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声像技术,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所需的投资过大,博物馆中的设备也需要极高的维护费用,而改造博物馆现有设备、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的维护和各项操作、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技术的选择和配置等多项工作所需的成本对于博物馆而言是很难承受的数字,这也是我国的博物馆大多仍处于信息化起步阶段的原因之一。

尽管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但随着博物馆管理人员对于数字化认识的不断拓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相关政府部门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渐增大,数字化博物馆正呈现出越来越完善的倾向,这也为博物馆的日常运营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如今,我国的一些大型博物馆不仅配备了数字化的安保监控设备,也运用声、光、电、电子导览等多种数字化技术对一些专题展示进行改造,这实际上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二、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必要性分析

要想使传统博物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顺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形势,就必须推动博物馆向现代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进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过去博物馆对于标本、文物等馆藏品的保存、研究和展示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现如今学术研究和社会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可以说,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既赋予了博物馆以广阔的发展和建设空间,也向博物馆的研究、收藏、传播、展示之中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与此同时,作为面向社会所有阶层的服务性教育机构,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彰显出了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与综合实力,新的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也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对于博物馆事业而言,其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决定了其是否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生机,也决定着其发展水平与生存方式。近年来,互联网占据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生存空间,其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范围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等特点使借助互联网推进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成为可能,进而为人们建立起了一个学习、休闲和交流的优质平台,这对于博物馆文化的弘扬和宣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与效益分析

对内部而言,数字化博物馆需借助局域网络对博物馆的数字信息进行利用与管理,这里的数字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馆内藏品信息、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与博物馆业务、行政相关的一系列内容;而对外部而言,数字化博物馆应借助互联网对博物馆信息进行分享,合理使用博物馆网站来为社会提供与本馆相关的信息咨询与搜索服务,这也是数字化博物馆所应拥有的最基本功能。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既要体现在博物馆实体的建设中,也要在建设虚拟博物馆时多加留意。前者的基础在于建设关于馆藏品的信息管理系统,核心在于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除了对文物信息的整理、收集、加工、存储、研究、展示之外,还应涵盖博物馆的安保系统和内部管理系统;后者则是借助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利用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国际互联网实现博物馆传统业务与数字化博物馆的紧密结合,进而充分实现博物馆的相关职能。

一直以来,博物馆的职能在于供人们对历经沧桑的文物、古迹进行参观,而数字化博物馆则将过去传统博物馆的行政事务、业务工作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更加高效、便捷、科学的统一管理,其核心在于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使用,以及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数字化信息的挖掘、加工与使用。对于数字化博物馆来说,其藏品在保存条件、信息丰富度、传播便捷度等方面都更具优势。除更加广泛的内容之外,数字博物馆在形式上是一个三维的博物馆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各类文化资源的呈现,使观众收获如同身临其境的体验。这彻底挣脱了实体博物馆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到的束缚,使每个人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步入”博物馆之中,对馆中的藏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数字博物馆发展到了多么完善的地步,其也绝对无法完全取代实体博物馆,只能作为实体博物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实体博物馆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实体博物馆不仅是数字博物馆的必要前提,也是数字博物馆的重要基础。

四、结语

伴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相融合,数字博物馆在藏品的展示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更能赋予参观者以沉浸式的享受,使他们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与展品进行互动,为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只有在博物馆的日常运营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应用数字技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使博物馆在未来有着更好的发展,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篇4

一、博物馆信息化基础建设

(一) 博物馆网络化建设。博物馆的网络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作。同时, 博物馆的信息资源都是非常珍贵的, 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的保护, 还要及时进行信息的复制和备份, 避免出现差错, 尽可能地加大保护力度。

(二) 利用网络进行博物馆藏品信息的管理。在利用网络资源对博物馆藏品进行信息管理时, 要首先确立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和准则、管理方式的确立等, 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检验。网络博物馆的信息建设, 要与实体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吻合, 不能完全摈弃旧有的模式, 而是要结合传统, 并不断地进行创新, 从而更好地促进发展。

(三) 博物馆对外展示信息系统。博物馆在建立信息资料的网络化之后, 需要将这些资料对外展示, 让更多人看到网络博物馆的重大价值, 实现在实体博物馆基础上的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博物馆对外信息的展示分为两个具体的组成部分, 一个是面向博物馆参观观众的信息展示, 还有一个方面是面向互联网的信息展示。根据两种展示对象特点的不同, 展示的具体信息也会存在差别, 这就需要网络博物馆进行不断地探讨, 更好地将网络博物馆资源展示给大众。

二、数字化博物馆的特点

(一) 信息的存储方式发生了改变。数字化博物馆就是通过数字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 将实体博物馆中的影像资料、声音资料、研究成果、文献、期刊、图书、藏品等各种资源, 进行统一的整合, 融合成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这种博物馆信息资料存储方式的改变,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不仅压缩了信息存储的空间, 改变了信息资料的组织形式, 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共享程度, 扩大了信息的利用范围。

(二) 信息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实体博物馆, 在资源的安排方式和组织形式上, 必然会受到建筑物的体积、面积以及室内构造的影响, 在大众进行参观时, 也会按照直线的方式来参观。但是, 数字化博物馆的组织形式相比于实体博物馆而言, 可以采用网状亦或者是直接的组织形式。数字博物馆没有空间限制, 在进行资源的整合时, 可以按照各种组织形式来安排, 甚至在数字博物馆的每一个页面上都可以采用多种链接, 保证页面的自由跳转, 给浏览的民众提供绝对的方便和自由, 方便民众的阅读和观看, 为他们丰富自身的知识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 多种信息的有效结合。实体博物馆的馆藏信息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但是数字博物馆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因为数字博物馆可以利用现代技术, 将馆藏的藏品包括声音、视频、图像、文字等各种信息进行整合, 给观众呈现出一个全方面的、立体的藏品展览, 让观众对这一信息资源有一个立体的了解。而且这些资源都是可以随时调用的, 观众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藏品, 对这些有一个动态的了解。

三、数字化博物馆的应用和社会效益

(一) 对传统博物馆的无限拓展。我国传统的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 而数字化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对实体博物馆的功能进行了无限的拓展与开阔。数字化博物馆通过管理信息的数字化、互联网与通讯技术的加工和挖掘、数字化技术等, 对博物馆中的基本信息、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业务工作等进行数字化信息的加工、挖掘与科学利用。通过建设数字化博物馆, 它可以在信息传播速度、馆藏信息的丰富程度、保存条件等方面对传统的博物馆功能进行延伸。但是, 数字化博物馆不管怎样的先进和优越, 都无法取代实体博物馆的作用, 它只能是实体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而无法取代。

(二) 增加和丰富了广大群众了解文博知识的途径。以往, 人们对博物馆馆藏知识的了解, 只能通过实际参观浏览的方式才可以实现, 对于图书馆中包含的一些民间收藏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遗址、馆藏文物等, 只能通过实际参观的形式。但是通过数字化博物馆, 可以将实体博物馆中的基本信息进行收录和整理, 除了可以将本来的博物馆内容进行丰富和充实外, 还可以尽可能地建立一个新颖的三维空间网站, 将各种信息资源通过更加立体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 让大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数字化博物馆摆脱了实体博物馆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可以给大众自由的时间、空间进行浏览。对于实体博物馆中一些因为年代久远、搬动不便, 或者是怕因为观看而造成损失的遗迹, 数字化博物馆也能够弥补这一遗憾, 让人们真切且全方位地了解到博物馆的各种信息资源。

数字博物馆项目申请书 篇5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申请单位: 联合申请单位: 联系人: 联系电话: 手机号码: Email:

摘要

数字·北京艺术博物馆(简称“数字·艺博”)是以确定馆藏文物数量、提高文物管理水平为基础目标,以调查馆藏珍贵文物资源、采集文物基础信息为基本形式,以数字化的影像采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本手段的数字化基础工程。通过数字·艺博项目,将北京艺术博物馆打造成一个重要的文物数字化展示、保护与交流的专业平台,一个集观赏性、知识性、互动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数字博物馆,成为北京市乃至全中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物管理机构。

项目背景

1.1 艺博介绍

北京艺术博物馆坐落于明清宝刹万寿寺内。万寿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是皇家专用庙宇,历经康熙,乾隆,光绪皇帝几次大规模翻修,形成了集寺庙、行宫、园林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其总分为东中西三路,共占地50余亩,有“京西小故宫”之美誉。北京艺术博物馆现收藏各类古代艺术品近八万余件,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明清,藏品门类广泛,主要包括历代书法和绘画,碑帖及名人书札,宫廷织绣,宫室瓷器,古代家具,历代钱币及玺印等,还收藏了上自宋代下至民国的古籍图书十余万册。

北京艺术博物馆日常主要提供三类展览服务,首先是体现其“博物馆”属性的馆藏文物展示,艺术博物馆定期举行各种主题的古代文物展,例如《天地之灵—商周玉器珍品展》、《清代帝王生活侧影展》、《吉祥物语—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展》等;其次是体现其“艺术”属性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展,例如《传灯者—冯耀午佛教人物造像展》、《翰墨情缘—张翁图书法作品展》、《在路上—郭大公纪行摄影展》等;最后还包括北京艺术博物馆所在地万寿寺的保护及对外展示。万寿寺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将皇家行宫与寺庙结合的建筑群体,寺内建筑雕梁画栋、独具匠心,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1.2 存在的问题

北京艺术博物馆在响应国家和谐社会建设,树立人文北京理念,保护国家珍贵历史文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进步,是一个合格的文物保护者,艺术传播者,和历史文化教育者。但是我们在回顾以往的工作经历,总结工作经验时,也发现我们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馆藏文物未能全部展出

受制于万寿古寺布局,艺博能够提供正常展出的场地非常有限,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更多的文物,只能通过缩短展览时间来完成,在展览时间和展览数量两个方面之间,只能取其一,这样导致了艺博不能向参观者充分的展示馆藏珍贵文物,更不能将馆藏文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参观者。很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包括很多从国外来的的参观者想一睹艺博馆藏文物,但是很多情况下参观者来到艺博时他们想看的文物展示已经结束,参观者与文物最终未能一见,只好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去。这样的艺博空有一身宝藏,却受制于时空限制,不能向世人展出。这些限制,已经严重制约了艺博未来的发展,这样的艺博,更像是一个搜藏、管理文物的“仓库”,而不是一个“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文化”的博物馆。我们作为管理者,眼睁睁看着那些凝聚了古人千百年智慧和辛勤汗水的文化瑰宝,被封存在一个个暗房里,不见天日,内心感到十分的惶恐和不安。1.2.2 文物研究欲入无门

博物馆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公众、学术界研究古代社会、人文、历史等提供必要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护文物,又要把文物提供给人反复查阅研究,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我们选择保护文物,那么对于学术研究的支持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学术界能接触到的文物数量、质量、接触研究的机会将大大减少,接下来对文物的研究也是困难重重,传播、发扬文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但是如果我们选择将文物提供给公众、学术界研究,不管怎样小心怎样保护,都会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文物损坏的情况,破坏再修复,再修复再破坏,这样持续下去,后果实在难以想象,怎样破解这对矛盾,是我们正在努力和探索的地方。

1.2.3 文物承载的文化未能传达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情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当我们想通过现有手段向参观者传播这些文化内涵的时候,不止一次的感到力不从心。

首先是展示手段的匮乏,北京艺术博物馆已有的展示手段包括文字、图片、语音等媒体形式,这些展示方式对于参观者了解文物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只能让参观者对文物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流于表面,远不能达到让参观者了解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的目的,更不用说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其次是展示时间的限制,艺博每周开放六天,每天开放八小时,但是对于公众来说,工作日由于上班没有时间来艺博,与艺博的接触只有周末两天共计十六个小时,这意味着我们所展出的文物,一周只有这么短短的十六个小时能够面对观众和游客,然后它们就被封存了,能再次出展的机会遥遥无期,这是文物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

最后是覆盖范围的限制,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地理位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对于北京本地市民来说,可以乘周末、节假日等时间来参观,但是对于外地游客,来北京艺术博物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交通和地理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从客观上也限制了文物展示的覆盖人口数量,我们非常需要一个突破口,能让北京艺术博物馆被更多的人看到,被更多的人知道,这样它所含有的文化内涵,它的故事才能被更广泛的传播。

1.2.4 宣传不足

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很多有意义的展览,但是由于宣传手段的单一,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知道了解这些展览的具体信息。我们除了可以在其它兄弟博物馆单位发布一下展览信息,或者请电台来做一些相关报道等等,就只剩下传统的人工海报的宣传方式。虽然我们开通了北京艺术博物馆官方微博,但是微博只是一种有新闻传播属性的社交工具,艺博官方微博与关注者之间保持的是一种较弱的沟通关系,通过微博所发出的信息可能淹没在关注者众多的信息流之中,所以这些信息不能全部的传达给关注者,这些都是微博及其属性决定的,微博这种传播手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展览宣传力度小、覆盖面积小等问题。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数字时代,这个时代有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有层出不穷的宣传方式,我们渴望: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掌握这些宣传方式,把北京艺术博物馆更好、更广泛的呈现给观众。

1.2.5 沟通手段落后

很多参观者来到艺博参观后,感触颇深,会在每个场馆的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大多是对艺博展览文物和艺术作品的一些赞叹,一些参观者自己的感悟,这些文字传达出了游客对这些文物的喜爱之情,也是我们、艺术家和参观者最主要的沟通方式,部分游客也会提一些意见给我们,这些意见我们都会相当重视,时常统计、反馈。这么做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参观者通过留言簿与博物馆实现了沟通,但这些沟通并不是及时的,参观者在书写留言簿时,面对是一张白纸,白纸不会说话,也不能解答参观者的问题,当我们把这些收集的问题反馈给参观者时,参观者已经离开了博物馆。这种沟通是一种参观者单方面的诉说,而我们没有回应的沟通,是不完善的、不成功的沟通。有部分参观者的意见有失偏颇,他们对博物馆的部分规定非常不理解,表现出一部分抵触情绪,也给博物馆增加了一些管理难度,可以看出我们和参观者沟通不足的问题,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1.3 数字技术对于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意义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数字化浪潮为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次大规模数字化转移的契机,人类进入了一个不同于“实物文明”、“书写文明”的数字化信息时代,肩负着负责传递历史发展信息使命的博物馆,也必将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的转换和再造。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博物馆数量、藏品数量众多,对数字博物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北京艺术博物馆及万寿寺,其本身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将皇家行宫与寺庙结合的古建筑群体,其建筑风格迥异、兼容并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艺博典藏的八万多件珍贵文物,相当一部分都是国家一、二级文物。这样一个集博物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一体的公众机构,推进数字化建设既是艺博下一步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保护国家宝贵文物所必需,更是艺博顺应时代要求,在新时代条件下博物馆发展方向的一次重大的自我突破。数字博物馆对于艺博的的意义表现为以下几点:

数字博物馆是艺博向外打开的另一扇窗口,实体博物馆的丰富资讯得以从这个窗口传递出去,社会公众的需求、意见可以从这扇窗口传递进来,大大促进了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密切了与社会公众的联系,也加强了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

数字博物馆是促使艺博潜在观众变为实体博物馆观众的桥梁。数字博物馆丰富的收藏,高品质的展览和虚拟呈现的迷人的或震撼的场景,以及生动有趣的节目、活动等,激发了人们参观、体验真实博物馆的兴趣和愿望,进而成为实体博物馆的真实观众。

数字博物馆是艺博广泛传播博物馆文化的重要渠道。路途遥远,时空阻隔,难以亲临实体博物馆的人们则可以在众多数字博物馆里遨游。数字博物馆提供的广阔视野和对艺博文化生动、深度的阐释,加深了人们对艺博的了解和热爱,促进例了艺博所涵文化的影响和传播,从而也赢得了社会对北京艺术博物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建设目标

2.1 项目目标:

数字·艺博项目将通过数字技术的使用,实现了对北京艺术博物馆所有活动的数字再现和延伸:包括数字重现在艺博举行的各式临展与交流展;整合艺博丰富的文物资源,用数字呈现的方式进行再展示;将艺术博物馆所在地万寿寺在线上呈现给用户。

数字·艺博的远期将以初期为基础,结合各方建议,整体将艺博的数字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内容上面,挖掘更多万寿寺本身特点展示给观众,建立健全不同清晰度文物影像展示机制,丰富藏品的文字、音频、视频信息等;在技术方面,增加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体感操作等技术,使数字·艺博的技术水平、使用体验领先全国。

2.2 成果和效益:

(1)它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藩篱,能在更广袤的范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参观,利用方便。

(2)它能对实体博物馆数字资源(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进行整合、加工、提升和频繁更换,并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逼真、形象、生动的展示效果,使提供的知识、信息丰富多彩。

(3)它能利用论坛、留言版、公众信箱等发表意见和建议,相比实体博物馆展厅的“观众留言”和观众调查,更为客观、真实并体现对个人意愿的尊重。

(4)观众可浏览北京艺术博物馆的时间由原来的每周4×8(每周四天,每天8个小时)小时增加到每周7×24小时,万寿寺单次浏览时间由原来 2小时增加到 5小时,单个主题展观看人次是原来的20倍,文物阅览量,知名度,传播范围大幅度增加,综合社会效益稳步提升 项目实施

3.1 指导思想

数字·艺博的项目实施,最终的目的,是提高艺博为公众提供历史文化信息的能力,是提高艺博为艺术家提供更优质、更全面作品展示的能力,是提高艺博文物资源发掘、整合、传播的能力。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充分调研各类用户,从想来艺博办展览的艺术家、文化机构群体,到艺博主要服务的参观者、用户群体,还有研究万寿寺及馆藏文物的学术界群体,最后结合艺博自身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综合考虑。摒弃盲目追求最大、最多、最先进的思想陋习,力争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用最适合、最具性价比的技术和设备,在保证充分满足当前及远期使用需求的同时,选择价格适宜,皮实耐用,易于维护,可拓展性较好的数字解决方案。

3.2 流程

数字·艺博实施过程,参考国外先进的成熟的数字博物馆产品开发流程。先从艺博服务的各群体需求意见征集开始,集思广益,也充分参考其它博物馆做数字项目已有经验;接着这些收集的意见经过集体、分组讨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交予中标公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时刻沟通,确保需求意见充分满足,达到预定要求;产品成型后需经过多次严格验收,验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将所有问题及意见整改完成之后,最后交付使用。如图所示: 建设内容

4.1 数据采集、管理

包括对藏品基本信息、管理信息和研究信息的文本及二维影像数据采集,以及有条件的进行特殊功能和复杂信息的采集(如三维数据等)。藏品信息管理。既有对进入藏品数据库的信息进行统计、查询和知识整合,又有将人作用于藏品的保护、研究和管理信息不断积累,形成藏品的“生命档案”。

4.2 万寿寺实景浏览系统

万寿寺实景浏览系统将采用国际上流行的实景浏览技术,这种技术不是通过传统的三维建模来还原实景,而是采用实景拍摄+后期处理的方式,避免了3D建模给参观者带来的不真实的感觉。参观者在这套实景浏览技术上的浏览体验,与参观者来艺博实地进行的真实的参观浏览非常接近,这种体验是3D建模技术所不能提供的。我们即将采用的这种技术领先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IBM公司所做《虚拟紫禁城》项目时采用的技术,所花费的费用也更低,拓展性也更好。在真实还原场景的同时,我们还将运用更多富媒体技术,包括视频、增强现实、体感等。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让万寿寺穿越时空洪荒,展现在全国百姓的面前。

4.3 主题展实景展示

临展、主题展也将在实景技术的基础上展开,与万寿寺实景浏览系统不同的是,我们将重点展示各个展览的艺术单品或文物,这些艺术单品和文物,根据需求不同,将分别采用单反相机、2D扫描、3D扫描等不同技术现将单品数字化,然后再在网络、触摸屏等硬件设备上,将其呈现出来。每个单品都可以被放大缩小,可以让观看者仔细观察其中的笔法、线条,当然我们也会在关键的地方进行模糊处理,保证这套系统不会被部分非法分子当做是仿制文物、弄虚作假的数据来源。

4.4 可持续化发展

在项目实施初期,我们就考虑了数字·艺博项目如何可持续化发展:我们要求项目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和一定的升级潜能,能够满足未来一定时期内对于数字信息技术的需求。数字·艺博项目不仅是文物的数字呈现,还将包括对于艺博的推广及相关数字产品的开发等,我们将借助微博、微信、搜索等现代高效的技术手段提高艺术博物馆的知名度,开发具有艺术博物馆特色的,可以将部分数字·艺博内容保存的便携式U盘,作为艺博周边旅游产品。验收

(待定,根据选择版本来确定)组织管理

(由艺博确定)进度计划

(待定,根据选择版本来确定)8 经费预算

数字影像博物馆建设的可行性考证 篇6

关键词:金溪县;明清古建筑群;“三雕”艺术;数字影像博物馆

江西省境内地理环境复杂,文化差异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区。据考证北部开放地区在历史上最先接受来自中原的文化,由此衍生出了其独特的民俗形式,奠定不赣俗的基础。赣文化经长期发展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临川文化以临川古治属为核心,涵盖现今抚州市十余县区,生成于秦汉,兴盛于两宋,延绵于明清,影响于当今,是赣东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是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撑部分。临川文化区地形的北部抚河冲积平原与丘陵区就包括金溪县大部地区与临川、东乡共同组成临川文化核心区。金溪县保存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及依附于古建筑的民俗“三雕”艺术是临川文化的活化石。80余古村落,920处古建筑,村落中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戏台、庙宇、古道、水井、古桥梁保存完好,并留存着明清时期古朴的生活气息。建筑外观平直平实,被建筑专家称为“印斗人家”。

近年来提倡的城镇化建设,使得传统村落正在逐步消失。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300个自然村落在消失,乡村古宅的消失更难以计数。据统计,我国65万个传统村落中,现在仅存3000个左右,比例为0.5%,这意味着99.5%的古村已经消失。民居建筑消亡导致其所承载的活态的传统文化也随之失踪。古村落文化艺术的发掘与拯救工作是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拯救工作的重要项目,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挑战。将古村落文化研究深化为古村落民俗艺术这一分支,古建筑及“三雕”艺术考证是民俗艺术学科的一项重要的专业研究课题。

金溪县古建筑群翘脚飞檐、青墙黛瓦,是赣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保存完整程度甚至超过了江西流坑,其中建筑群内大量的“三雕”艺术是中国雕刻艺术发展的“活化石”,保有明清雕刻的完整风貌,是赣明清雕刻艺术考证的有力证据,为民俗“三雕”艺术的技艺传承和人文思想渊源提供了宽阔的研究空间。赣派建筑风格以青砖灰瓦、马头墙、双披屋为典型特征;格局为二进三开间,堂厅各一,面阔三间,明次间分为厅堂、臣室,一般都是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人文环境布局中则采取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设神龛的方法,狭小的天井都在堂前,既可采光通风,又有四水归堂之意,布局中蕴含“天人合一”思想,是赣派建筑及儒家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中极其华美一章。

金溪县等江西古村落中依附于古建筑的“三雕”艺术风格、工艺、图案、古村落的自然环境布局是赣派建筑的宝贵遗产,其营造出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相融洽环境空间都是江西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但由于相当部分古村落中建筑装饰、材料等缺乏有效的保护,其中一些具有重要艺术文化价值的木雕、石雕、砖雕、门窗等构件被暗地买卖;因缺乏有效的监管控制,使得部分具有突出文物价值的村落构筑物,人为损毁的现象严重。以金溪县陆坊乡上李村为例:整个村庄规划齐整,四通八达,村边沟渠、水塘(池)纵横清澈且道路平坦整洁。各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散落在规划整齐且崭新的现代式高楼中,其原有的古风遗韵还存在:青砖黛瓦马头墙、古戏台、古祠(庙)与古绣花楼等。但是人为撬盗,损失严重使得部分古屋的木雕、石雕、砖雕和匾额陆续遗失。遭到人为破坏部分古建筑其形状可谓千疮百孔、惨不忍睹。文字与花纹的砖石、围墙窗棂,门角,壁板与室内雕刻了精美物象的木板和匾额,均遭到不同程度地被撬损断裂,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对金溪县古村落文化艺术的重视度的低估、对古建筑“三雕”艺术价值的忽视所导致的保护措施的不力原因造成的。要加大对古建筑及“三雕”艺术的保护、使赣民俗文化艺术得到弘扬和发展,构建金溪县本土民间雕刻艺术数字影像资料馆迫在眉睫,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及后期的宣扬工作,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引起民众的关注,对促进赣民俗文化的传播和赣“三雕”技艺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地方政府对古文物的保护意识,可以为江西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供可借鉴的地理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氏族风俗、古建筑科技、“三雕”艺术、工艺传承等多方向、多层次的、多专题图片和影像资料。

数字博物馆建设技术人员将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把古建筑群及依附于古建筑的民俗“三雕”艺术借助数字媒体艺术多媒体属性打造成具有现场感、可与参观者进行交互、可在网络上进行下载,并可重复使用的视频、游戏、图片、模型。可为更多的人了解金溪县古建筑风貌及“三雕”艺术及工艺制作技法提供便利,可避免不断往复两地造成的时间和财物的浪费。这些宝贵的资源在数字化平台的开放,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江西省临川文化的重要部分金溪县古建筑群及其民俗“三雕”艺术的艺术魅力,领略古文化的精髓所在,对赣文化的传承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突出数字博物馆在信息社会中的传媒功能,也有利于金溪县旅游文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艺术与科技的角度来说,十三.五期间,互联网+项目、数字媒体技术、影像互动技术对古村落民俗文化艺术开发项目、非物质文化申遗工程、传统文化保护工程都提到日程上。用影像视频纪录金溪县建筑群布局、建筑风格格局;用图像影像纪录建筑群内部“三雕”风格、工艺、图案、内涵;用图像影像纪录金溪县民俗“三雕”技艺传承历史、渊源及雕刻艺术特色个案。从文化传播、民俗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出发,运用影像等数字媒体手段纪录、从艺术学角度出发、对金溪县明清古建筑群及“三雕”艺术进行系统、专业、多层次、多项目的考证研究可以为江西省古建筑遗址数据库和国家住建部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平台提供数据资料、可以为地方志提供影视资料、为旅游产业、为江西传媒产业、为江西文化创意设计方向产业提供影视设计和研究资料。对金溪县古建筑群保护工程办公室与旅游产业公司、贛民俗三雕艺术研究机构:提供实例、史实资料、学术研究、展示与传播宣传、经济项目研发提供了具象的史料集;为金溪县古建筑群工程办公室的古建筑群复原、融造,为住建部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平台的构建提供研究资料,落实赣派民俗三雕艺术的保护;为学界、业界提供古建筑群浏览图像、视频作为历史价值学术的研究依据。

从以上角度表明,金溪县明清古建筑群及“三雕”艺术数字影像博物馆的建设可以通过内容、技术与数字化展览相结合的手段,充分体现赣民俗文化艺术保护的意义与价值,突出应用创新性,引领江西省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切实做到合理把控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汲取现有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实数字化展示内容;提升观众数字化观展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参考文献:

[1]叶若琛,王金平.传统民居石雕装饰艺术特征分析[J].工业建筑(增刊Ⅱ),2016.

[2]张宁.关于博物馆数字影像系统2.6%[J].中原文物,2008.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篇7

1 数字化农村博物馆规划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 我国一些农村地区都自发性地建立了博物馆, 这些博物馆虽然稍显粗陋, 但是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博物馆意识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更是和谐社会的最好体现。例如山东青州市南张楼村的农村博物馆馆内就有很多传统的农村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用品, 让人大开眼界。

但是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实地走进这些农村博物馆, 也不是每个农村地区都有这样的农村博物馆, 因此, 通过数字化技术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对我国的农具文明、农耕文明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数字化农村博物馆规划建设的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1 总体要求

(1) 开放性。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设计应该基于先进的实现技术和设计理念。保障用户能够在所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上运行数字化农村博物馆, 也能够与其他系统进行互操作、互兼容, 能够实现对外共享。

(2) 可维护性。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应该是“低耦合、高内聚”, 充分利用分层搭建思想和先进组件技术来提高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进化性和可伸缩性, 为以后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二次开发和系统升级作好准备。

(3) 可靠性。数字化农村博物馆在正式运行之前, 为了有效地保障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必须要进行细致、深入、全面的软件测试。

(4) 规范性。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的设计开发应该按照统一软件过程模型开展, 约束相关代码规范, 规范化处理程序代码, 使之能够完全遵循软件开发行业规范。

2.2 性能要求

第一, 数据独立性和安全性需求。实现用户分级制, 不允许用户对未授权的数据进行访问, 同样也不允许未授权的用户使用未授权的功能。

第二, 数字化农村博物馆能够对多个不同用户的同时访问和多位管理者同时输入信息的需要进行满足, 应该支持高效的数据传输功能与数据处理功能, 同时也要务必保证多个用户并发访问时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第三, 系统的操作界面和数据的输入应该基于人机友好性, 所设计的数字化农村博物馆应该具有维护方便、易于操作、功能完善、风格统一、界面清晰的特点, 也应该满足日常教学信息数据查找和输入的需求。

3 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设计方案

整个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采用的是B/S (浏览器/服务器) 的架构模式, 采用虚拟现实式、声画式、图文式等来展示我国传统农具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值得注意的是, 传统农具可以通过交互式控制来将农具各个细节都精确地展示出来, 本系统结构如图1。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采用SQL数据库。

3.1 数据库设计

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数据冗余度小、扩充方便、维护方便、操作方便、利用率高、布局合理。本系统设计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数据库表。例如用户信息表是用户在登录数字化农村博物馆系统时使用, 主要包括了用户类型、用户密码、用户名等用户信息。

3.2 SQL数据库的性能调整

(1) 系统规划。

在整个SQLServer2000数据库中, 数据库服务器处于核心地位, 整个SQLServer2000数据库直接被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高低影响。为了给SQLServer2000数据库更好的性能, 可以调整和优化SQL Server2000数据库的许多方面, 如备份与恢复、复制、硬件、SQL Server配置、SQL索引、SQL语句、数据库设计等。

(2) 优化SQL语句。

SQL语句的优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涉及到诸多缓解, 而其实质就是在结果正确的基础前提下, 尽量减少表扫描的I/O次数, 避免表搜索的发生, 将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句用优化器进行优化。

(3) 高性能恢复与备份。

为了有效地确定应该选择何种还原策略和备份策略, 应该及时地对数据的可用性要求进行确定。

参考文献

[1]沈晓峰, 王建, 汪清.数字博物馆数据采集与信息化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34 (23) :111-114.

[2]谢景卫, 曹学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研究与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45 (12) :120-124.

[3]马楠, 杜煜, 张姝, 等.二维图像存储在数字化博物馆网站中的应用[J].山西电子技术, 2008, 36 (1) :133-136.

[4]张焱.新形势下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3 (17) :109-113.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篇8

数字博物馆是运用数字、网络技术, 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具体来说, 就是采用国际互联网与机构内部信息网信息构架, 将传统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构筑博物馆大环境所需要的信息传播交换的桥梁, 使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数字博物馆不是简单互联网上的博物馆主页, 而是一整套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广义而言, 数字博物馆包括所有形式的博物馆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物藏品, 博物馆中出版的各种期刊、专著以及各种视频声频资料等。

二、 数字博物馆的特点

与实体博物馆相比较, 数字博物馆具有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展示多样化等特点。在这里, 最为关键的是信息实体虚拟化, 即数字博物馆的一切活动, 都是对实体博物馆工作职能的虚拟体现, 都以实体博物馆为依托, 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实体博物馆, 是对实体博物馆职能的拓展和延伸。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藩篱, 能在更广袤的范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参观, 利用方便;对实体博物馆数字资源 (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 进行整合、加工、提升和频繁更换, 并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逼真、形象、生动的展示效果, 使提供的知识、信息丰富多彩;在教育区域建立专家定期讲座和专题教育节目, 以及配合学校课程设计多媒体教学资料, 进行网络远程教学, 使知识的学习更为方便、深入和系统;由于没有物理空间的限制, 它能在不同栏目和页面之间穿梭连接, 无论是参观展览、欣赏藏品, 还是浏览新闻、活动资讯或是参与学习讨论, 都非常方便, 有绝对的自主权;利用论坛、留言版、公众信箱等发表意见和建议, 相比实体博物馆展厅的“观众留言”和观众调查更为客观、真实并体现对个人意愿的尊重。

三、数字博物馆建设中面临的若干问题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断言“数字化关系着人类的生存”, 作为信息传播中心之一的博物馆也正经受着由此所带来的数字冲击。在上世纪90年代, 图书馆领域开始出现数字图书馆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 人们提出数字博物馆这一概念, 从报刊和网络上看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进入美国的古代艺术博物馆观赏珍贵的藏品, 国内也有一些博物馆已建立较为完备的藏品信息数据库, 以备上网和进一步数字化之需。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是一项庞大工程, 面临众多的技术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采集技术。

包括对藏品基本信息、管理信息和研究信息的文本及二维影像数据采集, 以及有条件地进行特殊功能和复杂信息的采集 (如三维数据等) 。需要采集设备工具、采集标准规范、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特殊数据采集和加工技术等。

2.存储技术。

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对于馆藏信息的数字化是一项庞大的任务, 它涉及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的问题, 数字化过程要求低成本、批量处理、低差错率, 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应尽量保持原貌。目前较流行的数字化方式是图像扫描技术, 它将图像、文字、照片等资料通过扫描仪输入计算机, 并采用高比率图像压缩技术将这些数据信息高密度地存储在服务器或磁 (光) 盘上。其优点在于数字化速度快、费用低、容易实现大规模存储, 并能尽量保持实物原貌。缺点是占用存储空间大, 尚无统一的扫描标准和存储格式, 扫描标准的不确定将决定扫描结果良莠不齐,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藏品图像的清晰度。数字博物馆中藏品信息是数字、文本、图像和声音的有机集成, 而不是简单的组合。其中数字、字符等为格式化数据, 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为非格式化数据, 非格式化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处理复杂等特点, 因此如何处理非格式化多媒体数据问题亟待解决。

3.网络技术。

包括博物馆内部局域网连接和互联网接入, 如综合布线技术、网络管理技术、安全设施等。

4.虚拟信息展示技术。

涵盖博物馆内部辅助实物藏品的展示 (如集管理、传播和收藏功能于一体的电子门票、导引观众和检索信息的电子触摸屏、配合展览说明的数字播放和投影、可供点播讲解的手持PDA、可以自助查询服务的电子阅览终端、可以人机交互包括非接触式交互的展示平台、数字特效影院等) 、互联网上的展示和数字文化产品等。

5.检索技术。

传统的信息检索方法主要是控件的匹配, 其缺点是受限于词表。当前网络信息系统采用自由词匹配, 虽较传统检索方便灵活, 但是匹配率和漏检率很高, 并不理想。数字博物馆要求实现信息集合与用户的信息需要在概念层面上匹配。另外, 对于图像等非格式化多媒体数据的检索存在不少技术问题, 如需要找一张“辽金时期的铁锅”, 这张图上没有任何文字注释, 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输入“辽金”或“铁锅”这样具有图面特征的文字来查询, 系统会自动排列出所有与“辽金”或“铁锅”有关的图片, 再输入下一条相关信息, 逐次查询, 以达到目的。但事实上关于此类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目前还没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6.信息安全技术。

数字博物馆的信息安全技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系统安全、保密、授权、不可否认性。系统安全是数字博物馆其他安全性的基础保障, 如防止病毒恶意攻击破坏操作系统;保密是指保护信息不被未授权者访问;授权是指在进行事务处理之前需要先确认对方的身份, 根据身份来确定访客所能执行的操作;不可否认性是指用户不能否认自己曾执行的操作。

四、对未来数字博物馆的展望

数字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 在逐步扫平其发展障碍的同时, 将展开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 未来的数字博物馆必将更加开放, 从而更具活力。

1.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必将超越博物馆的围墙, 融入到社会文化生活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潮流之中, 来自各方面的力量都能参加到其中, 发挥积极的作用。

2.数字博物馆将更具知识化的形象, 智能地提供社会发展所需的文化信息, 充当社会教育的主要力量。

3.数字博物馆必将采用更丰富、更廉价的展示手段, 寓传承文明于轻松娱乐之中, 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4.数字博物馆创建、发展的主体将由博物馆转移至用户, 其单向传播的模式必为双向、多向传播而取代, 个性化的“人人”博物馆会不断涌现。

5.数字博物馆将突出体现共建、共享的特性, 整合资源成宏大的平台, 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认同的培养, 发挥中坚力量的作用。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 对于数字博物馆的未来, 可以确定的一面是它将利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 甚至以各种令人想象不到的方式去提供博物馆原有的功能以及扩展新的功能。随着数字博物馆的迅速开发和建设, 让千百万百姓走进博物馆已不再是遥远的未来

摘要:数字化博物馆是以博物馆物理实体为基础, 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建立的一个信息服务体系。数字博物馆是物质博物馆在数字网络空间的再现和补充, 具有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点。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宏京.漫谈数字化博物馆[J].东南文化, 2000 (1) .

[2]许俊平.博物馆藏品现有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原文物, 2001 (3) .

[3]吴永臻.论数字图书馆及其在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 2001 (1) .

[4]郑津春.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天津科技, 2006 (6) .

[5]郑芸菁, 张立莹, 张军, 等.关于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思考[J].哲学世界, 2004 (1) .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篇9

关键词:数字化,意义,现状,措施

博物馆是一个省份甚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现代博物馆不再像传统博物馆那样, 只是简单的藏品的收藏、展示、研究机构, 现代博物馆迎合时代的发展, 利用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自身, 正向着更先进、更科学的大方向发展, 这就意味着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已是必然。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是博物馆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是提高博物馆管理水平、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本世纪80年代, 我国博物馆就开始了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努力, 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但是不可避免仍然有很多制约条件, 很多困难, 本论文就针对我国博物馆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合理的发展规划。

1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概念分析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博物馆各个工作方面全面地采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作为常用工具, 使电脑成为日常的工作平台, 更高效率地为文物的收藏、保存和利用服务。博物馆数字化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一方面是要加强文化遗产实体的保存与保护, 优化博物馆的现场服务;另一方面从“实物导向”拓展到“信息导向”, 把博物馆的现场服务延伸到超越时间、空间的信息服务。[1]具体来说就是实体博物馆在营运的同时, 采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使互联网参与到博物馆内部信息的建构当中, 将其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放在网络上, 并借助高科技手段将藏品放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 创造逼真效果的数字博物馆, 使藏品在网络上以虚拟的方式更广泛地呈现于公众面前。博物馆数字化涵盖了博物馆安全、保存、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项工作中, 将博物馆传统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数字化博物馆的活动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2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博物馆数字化是博物馆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是博物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对博物馆功能的再发展、再利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工程, 它涵盖了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包括藏品的收藏、保护、研究、陈列、教育、利用等的工作内容,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促进了博物馆功能的发展。首先, 博物馆对于藏品的第一要务即是对藏品进行保护, 藏品一旦受到损坏, 将是我国文化遗产和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 而通过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建立藏品的信息化档案。数字化信息的存储可以不断重复、再生, 从而得到根本性的延续。数字化信息可以反复使用而不受损失。数字化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利用, 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最好手段[2]。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实物的流通次数, 降低损坏的风险, 还能够有效的改善藏品管理的质量, 提高管理水平, 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3]。由此, 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减少了藏品实物的利用率, 降低了藏品损坏的可能性。其次, 对于藏品研究这个方面的功能来说,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使藏品信息公平, 业内研究人员可以更便利地拿到藏品的资料, 对藏品进行研究提供了信息资源, 这为藏品研究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研究环境, 使学术交流更深入、更方便。最后, 博物馆作为公益事业机构, 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 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藏品的陈列与展览是博物馆发挥其教育作用的最直接途径, 传统的展示方式是不可取代的, 但是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能直接观赏到藏品的陈列与展览的受众十分有限, 文化传播只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打破了这一局限, 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 可以实现藏品在网络虚拟环境上生动的形象展示, 并能超越空间的界限, 使更多人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就能了解藏品的文化, 认识藏品的魅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对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 对于藏品的文化传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和价值。

3 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对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早, 目前对博物馆数字化技术研究已经比较全面, 虚拟现实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藏品的数字化建设上, 即数字博物馆的成立。在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上, 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各种类型的虚拟博物馆, 如法国的卢浮宫、德国的慕尼黑博物馆等。而博物馆数字化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研究和应用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较低。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很多仅停留在博物馆的局域网建设、博物馆网站建设、博物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

目前, 我国博物馆数字化虽然总体建设发展迅速, 呼声高昂, 但具体实施办法及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受到观念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 首先是关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观念的缺乏, 早已习惯于传统的博物馆业务的工作人员对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信息时代缺乏敏感性, 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其次, 很多我国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认为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在于收藏和研究文物, 容易忽视文物的利用, 目前, 很多博物馆建立的网站质量比较差, 通过网络扩大博物馆藏品利用效果不明显。再次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 数字化建设势必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比以前更高, 要求他们达到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普通的文科专业毕业不能满足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软件开发等需要, 所以博物馆已经增加很多岗位, 如:软件设计人员, 使其能专注于设计适应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软件。最后, 经费的不足是我国大部分博物馆存在的普遍问题, 有些博物馆甚至不能保障传统业务的开展, 又怎么能耗费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去建设博物馆数字化呢。且博物馆完成数字化建设以后, 如何是其能更快、更有效地给博物馆带来经济效益, 是一个尚未完全弄清楚的问题。

本文总结了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制约、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们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还有很多困难, 如何促进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当然现如今, 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的条件日趋成熟。这些制约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正一步一步解决,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经蓄势待发。

4 加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措施

我们应该提出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切实方案, 为使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而努力。制定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远景规划, 要考虑到博物馆传统的工作运作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我们在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时, 不是将数字化技术直接应用于博物馆, 而是需要立足于对博物馆管理工作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博物馆的网络化侧重于在硬件方面满足博物馆开展工作的各项条件, 因而它是建立博物馆数字化的基础;博物馆的信息化侧重于软件建设, 也就是满足博物馆数字化所需要的软件环境和数字化资源, 因而它是建立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的关键[4]。

1) 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首先应该发展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 互联网将成为人们获得资讯的最快途径,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首先应该致力于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即采用计算机系统对博物馆的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 比如: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等等。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一般想到的是博物馆信息向受众在网络上的公布, 我们时常忽视另外一方面, 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面向互联网, 向公众展示藏品的信息、博物馆各类活动的信息, 另一部分是面向博物馆内部管理, 各类工作信息的展示与传播。这两部分对于博物馆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是博物馆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博物馆的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与利用, 以便对博物馆内部各类业务进行科学管理, 主要包括办公业务管理、藏品信息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其次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博物馆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信息, 建立藏品信息库, 对每件藏品进行文字资料的收集、录入、编码, 影像资料的拍摄以及图文合成等。互联网上的藏品信息, 受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随时浏览网上博物馆的信息, 这使博物馆在信息展示上可以更全面, 能涉及博物馆各个方面的信息, 且藏品的信息介绍能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 并可附大量照片, 使受众通过网络传播更快、更多地获得藏品信息。博物馆与受众通过网络信息建立联系, 馆际之间也能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以网站形式对公众提供博物馆各类信息及信息咨询服务。通过这两种信息传播途径, 使实体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自身功能, 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2) 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应该加强博物馆网络化建设。

调查数据表明网络是博物馆项目投资中的重要部分, 有32.2%表示整体网络系统的投资在1 000万以上, 有22.6%表示投资在500~1 000万之间, 有15.8%表示投资在100~500万之间, 有13.4%表示投资在50~100万之间[5]。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博物馆网络化建设对于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性, 网络化建设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节。随着网络的普及化, 互联网将成为人们获得资讯的最快途径。目前很多知名的博物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发展博物馆的网络化设施, 侧重于在硬件方面满足博物馆开展工作的各项条件。博物馆的网络化建设将面临网上博物馆信息量庞大、结构复杂等问题, 所以博物馆需要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数据库建设, 以及利用动态网页发布信息, 结合两者建立一体化的管理, 构建完整的网络博物馆。所谓一体化的管理发布即信息从采集整理模版制作、网页生成、网页置标链接到最终发布形成一体化的管理发布体系[3]。首先集中采集发布信息时所需要的数据, 利用数据采集工具将文字、图像及多媒体信息集中整理, 然后参照模版进行有序的信息数据存储, 依据博物馆内部特定的网页生成规定, 生成网页。在正式发布前, 再次确认网页发布内容的准确性, 一定要保证信息的正确性。最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应该配合受众进行网站信息的实时交流。

3) 突破传统的展览陈列方式, 实现陈列的数字化。

为使观众能更好地了解藏品的全部信息, 博物馆首先应该开发制作多媒体导览系统, 观众可通过触摸屏检索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多媒体触摸屏系统为受众提供了最简单、方便的信息查询方式, 受众通过初步的查询可以了解博物馆内部的设置、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具体内容等等信息, 从而确定游览的路线。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理论认为, 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 以文物标本为基础, 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 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6]。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博物馆当前传统的展览形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受众更强烈的审美需要。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应该致力于突破传统的陈列展览模式, 充分运用高科技、多媒体手段。比如陈列室的影像资料采用三维立体动态技术来展示等, 其中幻影成像技术最具代表性, 幻影成像系统构成了立体感更强、视觉冲击更强的影视画面。通过这些技术, 我们可以利用影像给受众介绍这种考古的信息, 且观众可以通过电脑屏幕, 从藏品的视频数据库中提取信息, 自由地点播所希望收看的视频内容。这些具体的数字化服务都给我们的陈列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便利, 更多的受众可以通过高科技技术感受藏品的魅力, 且比传统的展览更立体, 更全部, 拉近了受众与博物馆藏品的距离, 也让他们更深入地学习了关于藏品的知识, 对于藏品文化的宣传与传播有更好的效果。

博物馆的藏品陈列由于受到资金、展室等条件的限制, 能真正进行展览的藏品占总藏品数量的比例还是比较小, 大部分藏品闲置在库房里。因此, 博物馆藏品陈列的数字化建设可将藏品数据库中的藏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上虚拟的陈列, 三维空间的图像与声音相结合, 这样可以弥补藏品的实体陈列因受多种因素限制而不能经常展览的缺陷。

4) 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必须使数字化技术融入博物馆藏品安全等博物馆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要求对博物馆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建设, 博物馆每个部门, 每项工作都需要数字化建设, 其具体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有藏品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与管理、文物所在环境的自动化监测控制管理、陈列设计多媒体应用、办公自动化管理、防火防盗等技术防范自动化监控管理、楼宇控制系统自动化管理、语音声控微脑技术管理、局域网络系统建立与管理、信息发布互动技术管理等[7]。藏品安全是博物馆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以上提到的藏品所在环境的自动化监测控制管理, 即是对藏品所处环境进行防腐、温度、湿度、光线照明等自动化监测控制, 这个自动化监测控制技术有效保障了藏品的安全, 使藏品环境随时处于人们控制的范围内。博物馆还可以利用电脑实施消防安全监测、安全防盗、红外线报警监控、影像监控等, 确保文物安全, 尽量避免了以往因为工作的疏忽到导致的藏品破坏。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 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不断研究和创新, 使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不断适应博物馆发展的需要。

5 结论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对于博物馆长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博物院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藏品管理数据库和全馆内部局域网系统等。我国博物馆为了长足、健康的发展, 应该投入足够的人力与资金进行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人力资源是满足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条件, 只有投入足够的人力资源才能支撑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软件的开发、信息数据库建立、网页设计等等内容, 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专业工作人员的努力。且足够的资金才能支持数字化发展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及其所应用的软件的合理配备, 这是实现数字博物馆的先决的必要条件。另外, 博物馆无论是领导层, 还是一般的工作人员, 都应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思想意识, 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牢牢抓住信息社会带给博物馆的新机遇, 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集中人力与物力资源营造出有利于信息资源开发的氛围和环境, 理顺博物馆各项工作所涉及的信息的采集、重组、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8]。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 博物馆自身、国家、企业、公众都要给予支持与促进, 帮助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持续性发展, 以促进我国文博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敬国.博物馆数字化的概念思考.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4 (8) .

[2]杨妍.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数字化.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4 (9) .

[3]陶洁, 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4]郭小霞.浅议博物馆数字化管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 (10) .

[5]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专题调查报告.

[6]郑晶.博物馆的数字化运用[J].武汉文博, 2009 (2) .

[7]薛超.博物馆数字化与数字采集中需改进的问题[J].文物世界, 2004, 1.

数字博物馆通用平台的建设 篇10

数字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也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呈现于网络上。数字博物馆具有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以及信息展示多样化等特点。截至2014 年底, 全国有4 510 多家博物馆, 数千万件馆藏文物、数十万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其他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博物馆因各种原因, 现场展示文物的数量和信息量不足、信息传播方式单一, 因此, 应力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应用带来新的机遇, 本文设计开发了适合新时期的数字博物馆通用平台。

2 数字博物馆通用平台的组成

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功能类似, 承担着人类文化/自然遗产信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功能, 包括对信息资源的采集、保存、传输、展示和利用等。数字博物馆由博物馆网站、馆藏品管理系统、新媒体应用系统、基于触摸屏的藏品展示系统和博物馆智能讲解系统等多个部分有机组成, 如图1 所示。

数字博物馆网站通过一个智能内容管理系统来提供内容。在该系统中, 管理员能动态生成各种不同的信息模型, 如文章模型、图片模型、藏品模型、展厅模型等。生成相关模型后, 可依据不同的信息模型创建网站栏目, 然后可在各栏目中发布相关内容。

藏品管理系统主要面向博物馆管理用户, 通过该系统对馆内藏品的信息进行管理与维护。

新媒体应用是基于微信平台创建或自行开发的集智能导览、知识性、娱乐性、互动性于一体的应用, 参观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博物馆APP访问博物馆, 获取相关信息。

基于触摸屏的藏品展示系统主要放在博物馆大厅, 方便用户了解博物馆的相关信息。

智能讲解系统能使观众在参观游览博物馆时, 根据所处位置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讲解信息, 可以使观众更好地了解藏品相关信息。

文物展品创新创意产品是联系博物馆和访问者的桥梁, 也是博物馆自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通用平台应为博物馆提供文创产品在线销售功能。

此外, 还可以增加访客行为分析系统, 该系统可为博物馆的每个访客建立档案记录, 收集他们的位置、预约、消息订阅、展品偏好和停留时间、点评、转发等个人行为, 应用访客行为分析算法, 使博物馆能够准确掌握访客的行为偏好。

在整个通用平台中, 数据库是平台的核心部分, 而数字博物馆网站则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馆藏品管理系统、展示系统、新媒体应用、智能讲解系统、纪念品销售系统都可以整合到数字博物馆网站中来。以下主要介绍数字博物馆网站通用管理系统的实现。

3 系统实现

3.1 开发模式

系统的开发采用MVC模式, 即Model-ViewController, 该模式把应用程序的输入、 处理、 输出按照MVC进行分离, 分成模型层、视图层、控制层, 如图2 所示。

Model (模型) 是应用程序中用于处理应用程序数据逻辑的部分, 负责在数据库中存取数据。View (视图) 是应用程序中处理数据显示的部分, 它是依据模型数据创建的。Controller (控制器) 是应用程序中处理用户交互的部分, 负责从视图中读取数据, 控制用户输入, 并向模型发送数据。

3.2 系统的主要部件

3.2.1 业务主页

提供系统用户登录使用数字博物馆通用建设平台功能。在这里, 系统用户可进行栏目管理、内容管理等操作。

3.2.2 关键模块

系统的关键模块包括内容模型管理和模板管理。

要制作一个通用平台, 必须为用户提供灵活的内容模型控制机制。博物馆数字平台涉及新闻、图片、展厅、文物等对象, 而不同的博物馆之间对各自的内容模型的属性有不同要求, 因此, 必须为用户提供能自行设置和管理的内容模型, 以构建通用的平台网站。如文物对象模型, 一种文物对象包括名称、照片、简介、小故事、收藏馆所、年 ( 朝) 代、出处、价值、二维码以及网址等属性, 而另一种文物对象包括名称、照片、文字介绍。平台必须为用户提供自定义设置内容模型的方法。实现的关键是根据用户需要, 为每一种内容模型对象新建内容数据表, 并为各种内容模型提供自动生成的内容录入界面。

平台采用模板分离功能, 把内容与网页前端界面完全分离, 通过在模板使用灵活的系统标签和用户自定义标签, 能实现不同的网站页面与风格。通过网页模板的修改, 可以快速设置网站主页、栏目页和内容页的界面, 从而实现网站风格的统一修改。通过平台提供的标签, 可以根据设定的栏目快速生成网站导航。

3.2.3 前端页面

系统通过栏目导航为访客提供各种信息查询服务, 另外, 通过提供搜索接口实现全站信息的搜索功能。

3.3 智能交互系统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 充分利用访客的智能手机等终端, 可以实现基于访客智能终端的交互系统。智能交互系统提供展品信息和简单的查询界面, 访问者通过系统推送的信息, 或通过查询操作可以快速了解展品的相关信息。在每一个展品的详细介绍页面, 可以提供一些互动问答、游戏, 也可同时提供相关的文创产品销售信息。以下提供三种方法。

(1) 制作博物馆应用APP。通过APP, 可以根据博物馆地图自行选择了解相关展品信息, 也可以根据当前或历史GPS定位信息或室内Wi Fi定位信息, 自动接收推送的附近的展品列表, 访客通过选择展品了解展品的详细信息。

(2) 使用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的高级设置功能, 设置自动回复信息。访客关注博物馆公众号后, 公众号弹出服务信息供访客选择查看展品详细信息。

(3) 在展品处贴二维码。访客通过使用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跳转到展品的介绍页面, 以方便访客了解展品信息。

4 结语

数字博物馆是传统博物馆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延伸和扩充, 有助于解决博物馆藏品保护和利用的矛盾, 有助于访客全面了解展品信息。数字博物馆通用平台应具备数字资源采集与发布、展示与利用、管理与决策等功能。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 数字博物馆的智能交互系统加强了访客与博物馆的联系。数字博物馆通用平台能避免各类博物馆重复开发, 也为其他领域通用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模型。

参考文献

[1]沈晓峰, 王建, 汪清.数字博物馆数据采集与信息化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23) .

[2]陈刚.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 2013 (4) .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篇11

如果说“互联网+”代表了时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博物馆数字化无疑将改变的是博物馆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而且这一改变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2015年,上海博物馆就以此为开端,在其官方网站上倾情推出“每月一珍”栏目,它通过对单件藏品进行大容量,多角度的全景式展现,涉及珍稀藏品的多个方面加以介绍,并将其置于广袤的历史和时空背景中,由点及面地反映出国宝文物背后的文化底蕴。“每月一珍”采用数字化技术,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力求图文并茂,将专业的论述可视化,普及化,趣味性与学术性并重。最重要的是,“互联网+博物馆数字艺术”已经是大势所趋,诸如上海博物馆这种行风的引领,推动了整个博物馆群体的转型发展1。

我们在数字化什么?

2015年12月,主题为“博物馆智慧化之路——数据知识化和呈现方式”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博物馆召开,2016年4月,国际博物馆协会视听与新技术委员会(AVICOM)、中国博物馆协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的专业人士们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互联网+中华文明的博物馆数字传播系列活动”。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都围绕着博物馆数字化知识呈现和传播方式展开研讨,国内博物馆在进行智慧化建設过程中,经历了数字化、信息化阶段。但是接下来,博物馆人有必要思考一下技术给博物馆到底带来哪些便利,以便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公共文化体系中的作用。

2015年12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博物馆在数字化什么?宋局长提出,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不只是单纯地保存图形图像,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相关社会价值,文物是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的物化载体。文物是有生命的,在文物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精彩的故事,这都需要我们加以系统的挖掘、整理与记录。这才是真正的数字化。

苏州博物馆(以下简称苏博)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侧重于两个方面,分别是文物的数字化与古籍的数字化。在文物的数字化方面,截至2012年底已经完成所有入藏文物的数字化工作,总计4万余件。同时,截止到2013年底已经完成160件馆藏珍品的三维建模工作;在古籍数字化方面,通过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系统,提交古籍数据数千条。完成了馆藏家谱扫描工作,可在线阅览的家谱共计103种。

数据看起来是枯燥的程序,但是具体我们要落实到关于博物馆文物保护等实事中去。我们坦承,虽然苏博在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处在初级阶段,相关文物的数字档案虽已经初步建立,但是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搜集和研究工作还不够系统,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数字化并非一朝一夕,如何通过各方渠道,完善数字化后的档案信息,并积极服务于公众,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把博物馆带回家

正如前文所言,数据是枯燥的程序,但博物馆却是一个生动的场域。数据化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而在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传递知识、与观众互动,这就不仅仅狭隘于讨论“数字化”。

众所周知,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博物馆的珍贵文物虽然不能随意流通,但可以进行数字化资源的社会性积累。同时,博物馆专家学者、博物馆志愿者和IP、观众也在不断地分享和贡献着信息数据。但是,由于这些数据相互独立、没有通过有效的机制建立相互的关联,所以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数字化成果的呈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博物馆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相关数据单一,数据的呈现难以满足公众的求知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将分布式的文物信息资源,经过结构设计和内容要求,整合为有机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

苏博依据自身特点,首先对大量文物数字资料进行梳理、整理、编辑,创建了一套公众参观云平台。我们将常设展厅展品的介绍撰写成青少年版解说词,并录制成音频放入参观云平台,使青少年观众学习和分享更多的科普知识。

其次,邀请专家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并录制成视频放入参观云平台,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让公众在博物馆看完艺术展览后,激发求知欲望,甚至产生消费冲动,购买特展文化衍生品,回味观展过程和他们喜欢的展品,哪怕只买一张明信片也是一种成功。套用当下的流行语便是“把博物馆带回家”。

最后,结合展品的文字、图片、三维模型等信息构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将数据转化为知识,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和研究的功能。这种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组织方式,目前已成为博物馆界的普遍关注的方向。如图所示,基于内容建设的数字化成果展示方式:苏博观众可以下载博物馆导览APP扫描展厅藏品,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三维模型、专家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等方式全方位地了解展品,从而实现了博物馆数字化产品会“讲故事”的重任。这种智慧化的展现方式由实体与虚拟世界构成,个人的亲身经历与简明的图文介绍实现了联结,充分激发起公众的求知欲望,这也是苏博所希望看到的。

从关注建筑到关注展览:“智慧化”转型

nlc202309091039

如果说,几年前来苏博参观的观众重点还在看博物馆建筑的话,那现在,来苏博看展览已经成为过去一年180余万观众的首选。面对如此庞大的观众体系,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结合苏博数字化采集的海量数据,针对性地为公众提供服务,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是博物馆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大数据云平台就及时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数字化观众管理系统为每个观众建立数字档案,收集观众位置、预约、消息订阅、停留时间、藏品偏好、点评、转发等个人行为,并通过对观众行为分析,使博物馆能够准确掌握观众基本信息和行为偏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研究和展示工作。

苏博是国家文物局指定的6家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之一。践行“智慧为准绳,服务为核心”的宗旨原则,希望把苏博做成一个值得观众尊重的博物馆。首先,尊重每一位来宾,将公众的切身感受与体验放在第一位,满足其需求;其次,让公众有能力去了解和分享文物并“体验艺术”;最重要的是,能鼓励年轻观众多进博物馆,并能与他们一同成长,使其成为博物馆的重要粉丝群体。苏博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服务方式,比如微信和APP推送展览和教育活动、社交分享、虚拟参观、条码凭证、互动展览、数字导览等形式,构建起一座沟通“展品与观众”的桥梁,建立起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2。

2015年11月10日,苏州博物馆“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开展,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海内外12家文博机构的31件仇英作品,内容涵盖山水、人物、花鸟、历史故事等不同主题,卷、轴、扇面、册页各类书画形制齐全。配合此次仇英特展,苏州博物馆不但推出了文博论坛、艺术课程和影视欣赏等常规教育活动,而且特别为展览提供了特展亲子学习包,以及展厅内的书画装裱演示、中国画颜色辨识和名画描摹体验等多项特展专属活动,力求使观众更好的去了解展览,获取够多有价值的知识。本次展览首次推出了拼图互動游戏,通过此类多媒体互动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使文物真正地“活”起来。

为了能让公众在参观展览之后,还可以“将博物馆文化带回家”,苏博为此次特展设计开发了多款文化创意产品,实现了将展览衍生元素融入生活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重新赋予文物以生命,使文物融入到当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文物“活”起来,绝不是动起来那么简单。

作为一个工程师的建议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很多博物馆都应用了声、光、电技术支持下的辅助展示,但是这种多媒体辅助展示停留在多媒体影像资料的播放,或者光电技术增强展览氛围这个层次上,形式较为单一,诸如展览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制作技术相关的视频,不能满足有着不同背景人群的求知需求。甚至有的内容还和展厅所要展示的主题相关度不高,影响公众通过多媒体互动去更好地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对公众更好地认知展览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很大助益。

总体上来讲,目前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存在内容形式简单,知识单方面的传播,没有与公众形成良好的互相促进交流。目前,国外也有一些文博机构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这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是我们认为,博物馆作为立足本土文化语境的民族文化与精神文明实体承载,最重要的还是应落脚于自身博物馆的特性、定位、需求、优势劣势等,开辟一条适合本馆特色的智慧化道路。

所以,一个比较理想化的博物馆智慧系统平台,在我们看来,既应该接地气,也应该讲求格调,还应该有一定的内涵。关注公众体验,就必须关注互动性,比如平台打开速度是否流畅、体验过程是否顺畅、页面布局是否简明、类目划分是否合理、搜索内容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说更关注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和提升工作效率3。

这就要求苏博只有从观念上改变,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再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实现博物馆的智慧化——即“更彻底的感知、更广泛的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我们在博物馆智慧化的建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服务人,要在文物数字化保护、展示与传播的用户参与层面不断创新。首先,针对很多观众所反映的博物馆相关网站、专题虚拟漫游中互动内容不多、反馈不及时等问题,科学研究用户认知需求,提升虚拟文物的交互性与体验性设计水平。其次,对于用户在现场参观情况,综合利用场景重现、手机智能终端,来实现用户增强现实的体验,还可以在传统单一用户体验基础上,实现多人、多用户集体性的社会化体验。再次,积极创新服务载体与服务形式。博物馆可以借助社会化网络的大众传播效应,探索开设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在线直播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化网络服务模式,为用户创造良好的参与互动平台,逐步做到博物馆从数字化向智慧化的转型升级4。

1. 周云峰.浅谈建设智慧博物馆与大数据的关系[J].卷宗,2015(6):80-81.

2. 秦新华.智慧博物馆建设研究与思考——以山西博物院为例[J].办公室业务,2015(1):33-35.

3. 赵智慧.智慧文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新理念[J].艺术科技,2014,27(2):33-34.

4. 穆頔.智慧博物馆概念下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研究[D].西北大学,2014.

沈阳故宫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新思考 篇12

一、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 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轨迹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 数字化博物馆初露端倪, 发展到1990年时, 美国的国会图书馆把自己馆内的文献、手稿、照片以及影像资料, 音频资料等藏品都存储到计算机上, 进行了数字化处理, 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专题作品制作, 从此拉开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序幕。在2000年时, 这项技术被台湾的多家博物馆引入, 出现了反映人文、科技、生物等内容的数字博物馆。

这项技术在我国开始于90年代初期, 在1998年, 我国许多大型博物馆率先对自己馆内的藏品信息进行了数字化处理, 建立了自己的藏品数据库, 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 国家博物馆, 敦煌博物院等先后建立了博物馆数字网站。

(二) 博物馆数字化的现状

1) 藏品的数字化。这个环节就是改变博物馆藏品的人工化管理, 将这种管理变为数字化管理。有了藏品的数字化系统之后, 检索、查找、资料的核对等藏品的保管工作, 就变得方便、清晰。

2) 把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科技的发展使得影像资料加工可以进行数字化, 这项技术的普及为博物馆进行影像资料数字化提供了可能。目前, 各博物馆在影像资料加工管理的数字化方面, 尽管设计的管理步骤不尽相同, 但基本上都实施了这方面的工程。

3) 博物馆展厅内配合文物展览的多媒体资料片的制作、管理与播放。数字化工程实施后, 在我们展陈设计时, 就多了采用多媒体的手段来展示展陈的思想。可以说, 让观众理解和学习到一个展陈带来的思想和文化知识, 多媒体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

4) 博物馆网站。进行博物馆数字化, 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建立博物馆网站, 用网站来体现藏品信息, 这也是博物馆数字化的最直接体现。但在实施的过程中, 尚存在以下问题:

a.总体技术方案上, 信息的共享局限在本博物馆内, 导致了各博物馆数字化方案对未来博物馆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互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b.各博物馆主管数字化工程的业务部门, 对功能强调得多, 但对数字化的基础———底层数据的组织形式强调得较少。

c.网站对信息的管理所采用的技术是以网站为中心的方式, 而没有更多地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整合。同时, 博物馆网站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通没有实现, 降低了用户的方便程度。

上述问题如不解决, 会影响未来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特别是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步将受到制约。

二、沈阳故宫数字化博物馆设计新构想

(一) 贯彻“以人为本”的数字化博物馆理念

因为博物馆的受众是观众, 因此在进行博物馆数字化中最先考虑的就是“以人为本”, 应该一切立足观众的需要, 利于文博人员的工作, 这也是进行博物馆数字化的首要目的和宗旨。

数字化博物馆的出现是数字化发展的必要产物, 也反映出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融合了多个领域和学科, 也是信息传递的媒介, 在信息传递方面有重要作用。博物馆的数字化应该以观众为中心, 要在多维空间的设计和展示方面注重人性化, 在利用计算机和观众互动的时, 充分考虑到人的视觉、听觉等, 把这些人的感觉真实反映到计算机上, 让观众产生细致、真实的感觉。

(二) 数字化博物馆要实现“智慧”管理

如果没有数字化博物馆的出现, 观众只有在博物馆对外展出藏品时才能到展厅看到。数字化博物馆的出现, 将博物馆拥有的藏品信息, 通过计算机技术存储起来, 只要进入博物馆的数字网络空间, 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藏品, 打破了观看藏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观众、数字和藏品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 需要通过物联网技术中的各类传感器为基础, 融合多点触摸、体感控制、语音识别等技术得以实现。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 能够加大对藏品的智能化控制力度。数字是博物馆发展的一种工具, 而不应该成为数字化博物馆的主旨内容, 实现对博物馆的智能管理是博物馆发展道路的趋势。

三、沈阳故宫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有关问题及对策分析

数字化博物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在出现了两种形式一是在博物馆中采用3D技术进行藏品情景模拟展示, 帮助展览, 例如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就是采用了这种技术, 模拟了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的场景, 让参观者犹如身临其境。另一种是建立网上虚拟博物馆, 这两种形式统称为数字化博物馆。这两种形式由于没有考虑观众的需求, 随之产生了一些负面的东西, 例如, 博物馆在进行藏品展示和场景模拟时, 过度使用光电, 淡化了文化的本质。数字化博物馆就是本着提高博物馆的管理能力, 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服务。

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建设, 要突出数字化, 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等多种技术, 立足“以人为本”, 建立数字化博物馆的新形式。那么, 在博物馆的的数字化建设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解决什么问题呢?下面结合“沈阳故宫文物资源保护的管理技术应用平台”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 夯实数字资源建设, 提高博物馆内部管理能力

任何博物馆的内部管理都应该有规范的工作流程, 责任到人, 并按照工作流程, 协同工作,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现实博物馆的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我国博物馆在对藏品的管理中, 其档案编写不够规范。长期以来, 在我国博物馆中就存在着档案编写不规范的问题, 一些编写工作有很大的随意性, 对于一些藏品的考证没有根据, 盲目编写。要么是藏品定名不规范, 要么是藏品档案中很多项目没有填写或没有填写清楚。藏品编写的不规范、不标准还体现在藏品分类不统一、藏品鉴定和定级标准不完善、藏品编目不统一等等问题。

1. 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利用计算机替代传统的藏品卡片式管理

一些藏品的特征是无法通过文字进行表述的, 这在传统的卡片式档案上显得尤为突出。通过计算机可以全面地对藏品进行文字、图片、视频描述等。这是传统卡片管理无法做到的。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 对于藏品的文字记载要转换成计算机数字语言, 这就是数字化博物馆的基础数据。

2. 利用计算机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动态记录

建立藏品的动态记录非常必要, 一件藏品在使用时, 其出库, 流向, 使用人, 为什么使用, 对藏品进行研究的结果等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 所以, 我们必须对藏品进行动态记录, 即利用计算机快速地更新藏品信息, 使藏品管理工作更完善。

3. 通过计算机加强对博物馆藏品的快速查询功能

在对藏品进行查询的过程中, 传统的方法是对卡片记录逐条或逐行进行比对, 这样难免会发生少查或漏查的情况。如果在藏品的管理中引入计算机技术, 就会大大提高对藏品的查询和检索速度, 从而大大提高文博人员的管理工作效率。把藏品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存储到计算机后, 因为计算机拥有强大的数字处理能力, 因此可以迅速的帮助管理人员检索到要查找的相关信息, 也能够在计算机中调取所需要的影像资料。

4. 借助计算机建立完善的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

对藏品进行数字化管理, 才能提高藏品的管理工作。博物馆信息化系统能够成为全国博物馆连网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沈阳故宫馆藏文物藏品出入库管理系统”是为沈阳故宫实现馆藏文物入库保护和外出展示而量身打造的管理系统, 融合了文物的档案管理、文物的出库管理、文物的入库管理、文物资源的应用统计、文物应用情况的统计等功能, 解决了馆藏文物资源日常管理, 从而保证沈阳故宫文物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保证馆藏文物的安全性。博物馆随时更新博物馆内的藏品信息, 把这些数据录入计算机中, 和原有的藏品数据库进行连接, 使博物馆的数据库越来越趋于完整。

(二) 优化数字化展示平台建设, 提高博物馆教育能力

博物馆工作的核心是教育, 陈列和展览是博物馆教育的实现方式, 博物馆文化展示信息平台的作用恰好可以起到虚实结合的促进作用。

我国博物馆长期沿用“一个展柜, 展品, 以及展品说明的二加一模式”, 来对展品进行展览说明, 这种方式不能完整表达藏品的信息和蕴含的文化意义, 因此难以满足观众对与藏品的更多需求。

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 数字化博物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已成为人们参观博物馆的另一种方式。数字化博物馆可以根据每个参观者的需求和爱好, 在虚拟空间为他们展示出和实物描述一致的藏品, 视觉效果一如亲临。数字化博物馆的出现, 为参观者提供了随时随地参观的可能, 方便了参观者, 这种形式成为了实体博物馆的重要补充。

实体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各有优略, 实体博物馆灵活性不够, 数字博物馆缺乏情感因素, 为了这两方面的不足, 在实体博物馆中扩增空间展示, 就成为必要。什么是“扩增空间展示呢”?就是把虚拟空间和实体展示空间相结合, 起到增加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作用, 能够满足观众的参观感受, 为观众提供更加全面的藏品信息。参观者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信息内容, 提高了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互动能力, 使藏品的文化价值通过数字化技术得到再生, 形成了藏品与参观者之间的个性化展示, 很好的解决了博物馆和数字化博物馆的不足。

“沈阳故宫文物及旅游资源展示系统”是拟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内建立的落地式、悬挂式两种互动一体机大屏设备。这个展示系统包含三个子系统, 分别为:旅游信息发布系统、旅游景点宣传系统、故宫文物展示系统。这个系统解决了旅游景区数字化程度低, 科技元素含量低;沈阳故宫馆藏文物资源因环境因素无法展出;缺少覆盖量大、公信力高的旅游信息发布等问题。力求通过本系统的建设, 以人机交互设备为展示终端, 使景区达到旅游信息及景点宣传全方位多媒体展示, 馆藏文物多媒体展示等效果, 从而为提高文物的展出率、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补充传统陈列不足, 突破局限, 延伸空间, 更好地满足参观者的需求。使观众可以更全面、更方便、更系统地了解沈阳故宫所代表的前清文化、满族文化, 从而进一步了解沈阳这座历史名城。

(三) 开发智慧旅游系统, 提高博物馆的服务能力

什么是智慧旅游呢?其理念来自于智慧城市, 就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景区和参观者之间的交互方式, 使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响应速度大大提高, 是数字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

当前, 沈阳故宫博物院自助电子导游的应用存在以下问题:用一种酷似手机的电子导游器提供给参观者, 这种电子导游器能为参观者提供多种语言以供选择。电子导游本质上是数码按键播放机;在电子导游器中, 录入了沈阳故宫的16个景点介绍, 并从1到16进行编号, 在使用时, 游客只需要带上耳麦, 按照说明上标注的景点编号进行输入, 就会听到该景点的介绍了。通过调查可以发现, 电子导游器因为租客少, 而不能在景区推广。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 景区对电子导游器的推广宣传不到位;其次, 租借该设备并不方便, 一定数额的押金、有效身份证件的抵押容易把游客拒之门外;再者, 电子导游因为仅针对景点进行语音介绍, 服务内容相对较少, 向导化服务无法实现。另外, 电子导游技术略显落后于时代, 只能提前录制, 并按键播放, 游客对其导游功能满意度低。所以, 电子导游只有改进自己的技术含量, 才能在景区得到推广。

“沈阳故宫自助旅游手机互联网应用系统 (APP) ”APP是以手机作为客户终端进行信息发布的服务系统。只要用户拥有一台智能手机, 都可以通过网络和故宫现场的二维码扫描下载并使用本软件, 自助下载相关系统软件, 实现网上游览沈阳故宫。手机APP应用的研发, 可实现智能旅游路线导引, 迅速获得沈阳故宫全面的旅游和参观信息, 同时, 也丰富了沈阳故宫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宣传建设。

此外, 以前的实体博物馆对于藏品的展出模式, 因为场地和展出时间的制约, 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也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例如, 我国大多数的博物馆仍然以展品配合说明, 以及展品图片来向观众进行介绍, 但是, 参观者的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高, 许多观众对于展品的参观已不局限于欣赏展品外在的精美, 而更希望探究展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也希望能把对展品的感悟和文化积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溶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现在的博物馆要想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 适应时代文化发展的趋势, 就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完善自己。由此可以看出, 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举措。

博物馆数字化进程已经不可阻挡, 这也对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尽管有一定难度, 但是一定会取得成功, 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 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掌握多媒体技术, 把自己打造成懂文物、精艺术、会外语的多方位人才。诚然, 博物馆数字化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参与, 但是只要多方努力, 博物馆的数字资源会愈来愈充实,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 博物馆文化必将伴随计算机走进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杨向明.数字博物馆及其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 2006.

[2]郑津春.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天津科技, 2006.

[3]田野.我国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上一篇:手足口病重症下一篇: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