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精选12篇)
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 篇1
作为一个获取和评价证据,判断信息系统是否可以保证资产安全、数据完整的过程,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能够促进社会组织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在信息化时代,审计机关为了完成“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目标,就应加快信息系统审计的节奏,担负起社会经济运行“免疫系统”的作用。传统的审计人、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式及审计理念,都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冲击和挑战,审计技术和审计范围不断变化,更需要通过计算机审计保证系统的合法性、正确性、可靠性与安全性。同时,审计质量会对审计目标产生直接影响,会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协调和稳定。
1 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的特征解析
计算机审计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审计取证以信息系统与底层数据为切入点,通过创建审计中间表,最终形成审计信息系统,并借助审计分析模型等完成数据分析,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
1.1 审计取证的切入点
大量的审计经验表明,以系统论为指导是计算机审计的主要特征。而要想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除了要借助系统论的思维去认识计算机审计外,还应在信息化的框架中转变思维方式,准确选取审计取证的切入点。而不是将审计工作简单地停留在审计技术层面上。因此,为了实现审计创新、提高计算机审计绩效,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通常要对借助计算机作弊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肃查处和严厉打击,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计算机系统漏洞给企事业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大,常规审计中出现的漏洞和相关问题不断显现。而为了更好地规避漏洞,尽量减少损失,需要把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看作是审计取证的切入点。为此,需要对系统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估,并以此为参考,制定系统化的计算机审计方案[1]。此外,还需注意的是,计算机审计还需将被审计数据库中的底层电子数据作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开展计算机审计面对的数据与传统数据是不同的,被审计单位与相关单位的电子数据以底层数据为主。这些未经人为加工和处理的数据是十分宝贵的,其价值往往超过其他类型的数据。因此,按照审计要求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组合之后能够生成更为重要的信息,这对提高审计工作的灵活性、充分发掘数据的潜在价值是大有裨益的。
这一审计流程可以通过图1表示出来。即按照原始底层数据可能包含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查询和挖掘,对审计对象的趋势、异常和错误予以重点关注,继而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总体情况予以把握。
1.2 构建审计分析模型
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审计分析模型是不可或缺的,审计人可以借助数据分析确定数学公式和逻辑表达式,并依据审计事项需要具备的性质及数量关系,在审计人员的努力下,以设定计算、判断和限制条件的方式建立起来,其目的在于验证计算机审计事项的实际性质以及其中存在的数量关系,继而在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判断之后,看其是否真实、合法、合规,并依据实际效益情况给出最终的审计结果。为了更为科学、客观地判断,计算机审计分析模型的选择需要按照实际要求进行[2]。比如,在查询分析中,通常表现为一个或一组查询条件。但是,如果用于多维分析中,就应表现为创建计算单元等形式;在挖掘分析中,需要为此设定挖掘条件等。计算机审计分析模型的分类如图2所示。
1.3 以系统论为指导
系统指的是若干要素通过既定的结构和关联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在任何一个系统中,系统的组成要素之间都会产生关联,并且这种关联通常是有规律可寻的。因此,对于系统的理解需要立体化的思维模式。计算机审计以系统论为指导,从总体上对审计行为和行为方式进行研究和操作。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计算机审计将审计对象看成一个系统,无论是审计主体信息还是被审计单位信息,都被置于审计监督的范围内,并以系统化思想开展审计工作。因此,在审计实践中,当审计人员深入到被审计单位时,就应对该单位的全部资料进行审查和熟悉,借助系统分析、对照和比较,按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处理原则,对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展开审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核心问题所在,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审计工作取得既定成效。
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的关键技术
有计算机的辅助,审计工作的范围、环境和对象都与传统审计大不相同,尤其是审计技术出现了明显改变。近年来,审计工作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不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最大限度提升计算机审计绩效,需要借助信息系统审计技术。
2.1 并行模拟技术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借助计算机测试工具整合进行的审计工作需要在数据测试阶段以真实程序为平台,实现对测试数据的预处理和最终处理。此外,并行模拟技术能够使审计程序更为简单,对数据的处理工作也更加有效,尤其对那些真实数据,审计效果会更好[3]。在并行模拟过程中,传统审计行为在正常输出的影响下能够达到既定的审计目的,期间所使用的审计程序一般也都是通用的审计程序,由此能够产生与审计程序相同的输出结果。进一步来说,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其中的重要程序(包括审计程序)并不会处理那些不重要的信息和数据,而是会将审计重点放在最重要的环节。此外,基于计算机的并行模拟允许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的综合检验,这一特征对基于交易的审计场合更为实用。
2.2 计算机系统数据测试技术
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数据进行测试之前,一般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再经过计算机确定输出结果,以便最终被录入计算机的数据能够更好地为审计工作服务。一旦经过计算机确定的输出结果出来之后,审计人员就要将相关数据予以对比分析,以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当然,审计人员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计算机运行出来的结果都会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出现部分失真的情况,绝对准确是不现实的。因此,审计人员所作的工作就是要以这些数据为参照(而不是依据),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其目的在于对计算机审计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研判。当前,这种基于计算机数据测试技术进行的审计工作已经得到了审计人员和计算机程序开发人员的全面认可和接受,尤其在确定计算机数据输入程序、逻辑和准确度方面,能够为审计工作提供必要支持。
2.3 测试工具整合技术
将虚拟数据从测试结果中移除是计算机工具整合的主要特征,能够为计算机审计工作提供更为理想的数据参照。实际上,计算机数据审核,就是要将实际数据和测试数据整合在一起后进行集中运行。这种测试工具的整合能在某种程度上使审计结果从常规结果中显现出来。对计算机工具整合来说,这种技术已经发展成为目前的常见技术,使用门槛较低,操作方便。该技术不但不会涉及到较为特殊的程序,也不会因为计算机的引入而增加其他障碍。如今,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计算机工具整合的审计系统也必将得到长远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初始固定成本较高,但后期的使用和维护成本较低。
3 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中,计算机审计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报告审计、专题审计和分片审计以及会同审计、系统审计为主。不同的审计形式对审计质量都会产生影响,有必要对计算机审计的具体内容与政策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3.1 审计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相互脱离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对象会由于种种原因而使审计信息缺失或者失真,获得的审计证据也不具有太多的法律效力。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失职或者出现了道德风险,就会使审计质量缺乏完整性与客观性。此外,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的范围与传统手工系统相比,所增加的内容是十分庞大的。在审计过程中不但要接触和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还会涉及到相关系统、相关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等问题也与以往大不相同。比如,在计算机系统审计时,审计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如果缺少审计人员的参与,就会使最终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更加复杂和多样,甚至由于审计人员的缺位而使软件只能具有部分功能,审计的合理性、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3.2 影响审计线索的查看和追踪
在计算机审计中,审计线索是作为基本依据存在的,注册会计师在查明经济事项时,能够取得与审计证据相关的线索,比如会计凭证、会计报表以及与具体经济业务相关的会计资料等。实际上,在传统审计实践中,大量审计工作要依靠手工完成,在这一阶段,绝大多数的审计线索都要以书面材料的形式记录下来。可是,当审计工作完全置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中后,大量信息资料都被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起来,审计人员能够看到的只是其中极少数的原始凭证或者会计资料,这对掌握审计线索带来了不小障碍,使得审计效果不易掌控,审计质量也便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
3.3 计算机操作限制审计信息的可利用性
按照计算机审计检查与监督的相关要求,被审计单位在审计之前完成的所有经济行为、产生的所有资料(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数字化资料)都应成为审计对象。但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影响下,审计线索和审计对象是难以通过传统形式表现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不得不按照计算机可读取的输出信息进行会计审查和分析,而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审计工作并不会起到良好效果[4]。此外,由于大量审计线索要通过计算机得到,因此计算机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会对审计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尤其当操作人员有意隐瞒审计线索时,对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更是极其深远的。
4 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质量的提升与控制策略
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审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取得理想中的审计绩效,除了要注重审计过程的客观性、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审计前提的正确性外,还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审计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因为计算机审计会产生较高成本,为了较好地完成审计任务,需要注册会计师等参与者灵活掌握审计软件的各项功能,充分了解计算机内部数据的处理过程,保证审计数据和计算机输出数据相吻合,通过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相关资料,改进审计方法,充分利用专用审计软件,分析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此加强质量控制。
4.1 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相关资料
计算机系统审计是通过人与计算机的对话完成的审计行为。而由于人的主观性和计算机的顺从性,使得计算机审计工作通常会因为人或者计算机而出现审计失误。而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不但要检验审计数据的真实性,还要保证审计结果的正确性。为此,要求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总体状况,尤其对其中的细节问题要有充分的敏感性,强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系统内部控制的掌握程度,以便让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为全面、系统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内部调控。这样做的目的是双重的,既能帮助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客观评估,也能把审计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4.2 充分借助专用审计软件
当前,针对计算机系统审计开发出来的审计专用软件版本众多,功能各异,更新快速。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计算机系统审计时,应及时升级专用审计软件,通过更新资料库,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更多新的信息,以保证各种新的数据的顺利录入。此外,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上,要不断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电子数据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其目的在于能够及时存储和处理相关信息,尤其对重要的技术文档和电子数据,要根据承载情况对各类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合法性进行评价,对出现的异常波动与差异要第一时间上报到审计系统。
4.3 改进审计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升计算机系统审计绩效,应在审计的全过程保证输入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机程序的处理逻辑直接指向审计目的。同时,还应保证审计控制的及时性与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并以此为基础,使审计数据能够真实有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输出结果的正确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计算机内部数据的处理过程进行全方位审查,以提高计算机审计的质量。同时,还应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获取和测试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以保证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与输入、输出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
4.4 提高计算机操作和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计算机系统审计中,为了保证审计质量,需要以当前环境为背景,培养和吸引复合型人才参与到审计实践中。按照计算机审计的要求,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常识外,还应在引用计数、数据处理、网络运作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机系统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此,需要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以此强化其审计风险意识,提高专业学习技能和职业修养,使之能够严格依据审计准则从事审计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养成计算机审计习惯等。当然,审计人员还应具有分辨能力,能够在审计实践中认识到计算机不可能拒绝“合规不合理”的操作,也不会对相关数据提出质疑。此时,审计人员要发现和消除内部控制上的弱点,以免影响审计结果。
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 篇2
报告
设计题目: 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年级专业: 09级测控技术与仪器 姓 名 :
武帆 学 号 : P60914001 任课教师: 谢芳
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0.前言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现代的科学研究得到了质的飞跃,利用单片机来改造落后的设备具有性价比高、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的特点。温度是工业生产中主要的被控参数之一,与之相关的各种温度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机械、食品等领域。温度控制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过程控制,有些工艺过程对其温度的控制效果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因而设计一种较为理想的温度控制系统是非常有价值的。本设计就是利用单片机来控制高温加热炉的温度,传统的以普通双向晶闸管(SCR)控制的高温电加热炉采用移相触发电路改变晶闸管导通角的大小来调节输出功率,达到自动控制电加热炉温度的目的。这种移相方式输出一种非正弦波,实践表明这种控制方式产生相当大的中频干扰,并通过电网传输,给电力系统造成“公害”。采用固态继电器控温电路,通过单片机控制固态继电器,其波形为完整的正弦波,是一种稳定、可靠、较先进的控制方法。为了降低成本和保证较高的控温精度,采用普通的ADC0809芯片和具有零点迁移、冷端补偿功能的温度变送器桥路,使实际测温范围缩小。
温度控制系统属于一阶纯滞后环节,具有大惯性、纯滞后、非线性等特点,导致传统控制方式超调大、调节时间长、控制精度低。采用单片机进行温度控制,具有电路设计简单、精度高、控制效果好等优点,对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单片机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其稳定、安全、高效、经济等优点十分突出,所以其应用也十分广泛。单片机已经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1.课程设计任务
项目设计: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以在工业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电阻炉为被控对象,采用MCS—52单片机实现电阻炉温度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介绍电阻炉温度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并完成系统总体控制方案和达林算法控制器的设计,给出系统硬件原理框图和软件设计流程图等。
1.1电阻炉组成及其加热方式
电阻炉是工业炉的一种,是利用电流通过电热体元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来加热或者熔化元件或物料的热加工设备。电阻炉由炉体、电气控制系统和辅助系统组成,炉体由炉壳、加热器、炉衬(包括隔热屏)等部件组成。由于炉子的种类不同,因而所使用的燃料和加热方法也不同;由于工艺不同,所要求的温度高低不同,因而所采用的测温元件和测温方法也不同;产品工艺不同,对控温精度要求不同,因而控制系统的组成也不相同。电气控制系统包括主机与外围电路、仪表显示等。辅助系统通常指传动系统、真空系统、冷却系统等,因炉种的不同而各异。电阻炉的类型根据其热量产生的方式不同,可分为间接加热式和直接加热式两大类。间接加热式电阻炉,就是在炉子内部有专用的电阻材料制作的加热元件,电流通过加热元件时产生热量,再通过热的传导、对流、辐射而使放置在炉中的炉料被加热。直接加热式电阻炉,是将电源直接接在所需加热的材料上,让强大的电流直接流过所需加热的材料,使材料本身发热从而达到加热的效果。工业电阻炉,大部分采用间接加热式,只有一小部分采用直接加热式。由于电阻炉具有热效率高、热量损失小、加热方式简单、温度场分布 均匀、环保等优点,应用十分广泛。1.2控制要求
本系统中所选用的加热炉为间接加热式电阻炉,控制要求为:(1)采用一台主机控制8个同样规格的电阻炉温度;(2)电炉额定功率为20 kW;(3)恒温正常工作温度为1000℃,控温精度为±1%;(4)电阻炉温度按预定的规律变化,超调量应尽可能小,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5)具有温度、曲线自动显示和打印功能,显示精度为±1℃;(6)具有报警、参数设定、温度曲线修改设置等功能。
二、系统总体设计
根据题目要求,电热锅炉温度控制系统由核心处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键盘显示模块、及控制执行模块等组成。采用比较流行的AT89S52作为电路的控制核心,使用8位的模数转换器AD0808进行数据转换,控制电路部分采用PWM通过AC-SSR实现锅炉温度的连续控制,此方案电路简单并且可以满足题目中的各项要求的精度。系统总体框图如下。
显示电路热电偶电阻炉变送器数据采集单片机越限报警
2.1核心处理模块——单片机
该部分的功能不仅包括向温度传感器写入各种控制命令、读取温度数据、数据处理,同时还要对执行单元进行控制。单片机是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及数据处理核心。
选择单片机的理由:单片机的特点是体积较小,也就是其集成特性,其内部结构是普通计算机系统的简化,增加一些外围电路,就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小系统,单片机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它具有和普通计算机类似的、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通过使用一些科学的算法,可以获得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所以单片机在工业应用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设备的智能化、数据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而且单片机无需占用很大的空间。
2.2温度信号采集与传感器
本部分的主要作用是用传感器检测模拟环境中的温度信号,温度传感器上电流将随环境温度值线性变化。再把电流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使用A/D转换器将模拟电压信号转换成单片机能够进行数据处理的数字电压信号,本设计采用的是数字温度传感器,以上过程都在温度传感器内部完成。
2.3人机交互及串口通信
人机交换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实用性。主要包括按键输入、输出显示。通过按键输入完成系统参数设置,而输出显示则完成数据的显示和系统提示信息的输出,串口通信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单片机与上位机的通信,便于进行温度数据统计,为将来系统功能的扩展做好基础工作。AC-SSR过零检测光耦隔离键盘控制 2.4控制执行单元
是单片机的输出控制执行部分,根据单片机数据处理的结果,驱动继电器控制外部设备,可以达到超温报警及升温或者降温目的,使环境温度始终保持在一个范围之内。
根据温度变化慢,并且控制精度不易掌握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以AT89S52单片机为检测控制中心的电热锅炉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温度控制采用改进的PID数字控制算法,显示采用8位LED动态显示。
三、硬件电路设计
硬件电路如图所示:硬件系统主要由AT89S52单片机、温度采集、A/D转换、键盘显示电路、报警等功能电路组成。
3.1、核心部分单片机
AT89S52单片机为主控制单元。AT89S52单片机首先根据炉温的给定值和测量值计算出温度偏差,然后进行PID控制并计算出相应的控制数据由P1.0口输出。最后将P1.0口输出的控制数据送往光电耦合隔离器的输入端,利用PWM脉冲调制技术调整占空比,达到使炉温控制在某一设定温度。AT89S52单片机还负责按键处理、温度显示以及与上位机进行通信等工作。4位高亮度LED用于显示设定温度或实测温度。3.2、温度采集转换模块
温度采集电路主要由铂铑-铂热电偶LB-3。LB-3热电偶可以在1300℃高温下长时间工作,满足常规处理工艺要求。测温时,热电阻输出mV热电势,必须经过变送器变换成0-5V的标准信号。本系统选用DWB型温度变送器,并将其直接安装在热电偶的接线盒内,构成一体化的温度变送器,不仅可以节省补偿导线,而且可以减少温度信号在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失真和干扰。电阻炉炉温信号是一种变换缓慢的信号。这种信号在进行A/D转换时,对转换速度要求不高。因此为了减低成本以及方便选材,可以选用廉价的、常用的A/D芯片ADC0809,ADC0809是一种逐次逼近式8路模拟输入、8为数字输出地A/D转换器件,转换时间为100us,完全满足系统设计的要求。经过ADC0809转换所得到的实测炉温数据直接送入AT89S52单片机中进行数据处理。
此外,为了防止断偶或者炉温越限,产生热处理质量事故;同时为了提高温控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性能,降低热处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本系统特别设置了断偶或炉温越限自动报警电路。在热处理生产过程中,当发生断偶或炉温越限等异常现象时,主控单元AT89S52单片机自动启动报警电路进行声、光报警,以便操作人员快速处理,防止炉内工件过热,破坏金属组织结构。
3.3、AC—SSR交流功率调节电路
由输出来控制电炉,电炉可以近似建立为具有滞后性质的一阶惯性环节数学模型。其传递函数形式为:
其中时间常数T=350秒,放大系数K=50,滞后时间t=10秒。为了避免交流接触器等机械触电因频繁通断产生电弧,烧坏触电或者干扰其他设备正常工作,本系统选用AC-SSR交流功率调节器作为PID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AT89S52单片机P1.0口输出的温度控制信号经过光电耦合器件隔离,送至过零检测电路。过零检测电路产生脉冲控制AC-SSR调功电路。当实测温度偏低时,单片机输出的控制信号使得双向可控硅的导通角减小,导通时间变短,加热器功率降低炉温适当降低。通过控制输入到加热器平均功率的大小达到控制电阻炉炉温的目的。
控制执行部分的硬件电路如下图
3.4键盘模块电路
采用4×4矩阵键盘接单片机的P1口,然后实现对设定温度的修改,将它与实际温度进行对比,实现要求的功能。矩阵键盘如下图3所示:
3.5 A/D转换电路
如图所示:
3.6 变送电路
3.6.1、4~20mA变送器XTR101 XTR101为4~20mA线性化变送器,它可与镍络-镍硅测温传感器构成精密的T/I变换。器件中的放大器适合很宽的测温范围,在-40℃~+85℃的工作温度内,传送电流的总误差不超过1%,供电电源可以从11.6V到40V,输入失调电压<±2.5mV,输入失调电流<20nA。XTR101外形采用标准的14脚DIP封装。XTR101有如下两种应用于转换温度信号的典型电路:
3.6.2、I/V转换器RCV420 RCV420是一种精密电流/电压变换器,它能将4~20mA的环路电流变为0~5V的电压输出,并且具有可靠的性能和很低的成本。除具有精密运放和电阻网络外,还集成有10V基准电源。对环路电流由很好的变换能力。具有-25℃~+85℃和0℃~70℃的工作温度范围,输入失调电压<1mA,总的变换误差<0.1%,电源电压范围±5~±18V。RCV420的外形采用标准的16脚DIP封装。它的典型应用如下:
四、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由三大模块组成:主程序模块、功能实现模块和运算控制模块。
4.1 主程序模块
开始初始化计时器初始化PID参数A/D采样以及变换Y判断越限报警N显示当前温度和设定温度报警开启设置PWM的占空比
主程序流程图
4.2 功能实现模块
以用来执行对可控硅及电炉的控制。功能实现模块主要由A/D转换子程序、中断处理子程序、键盘处理子程序、显示子程序等部分组成。
4.2.1T0中断子程序
该中断是单片机内部100ms定时中断,优先级设为最高,是最重要的子程序。在该中断响应中,单片机要完成调用PID算法子程序且输出PID计算结果等功能。其流程图如下:
进入中断设置定时器寄存器判断标志位是否为1NY标志位置0计算PID子模块标志位加1中断返回 T0中断子程序
4.2.2 T1中断子程序
T1定时中断用于调制PWM信号,优先级低于T 0中断,其定时初值由PID算法子程序提供的输出转化而来,T1中断响应的时间用于输出控制信号。其流程图如下:
进入中断取反标志位,表示该输出高电平或低电平输出高电平?Y设置高电平脉宽N输出口置高电平设置低电平脉宽Y输出低电平?N输出口置低电平中断返回 T1中断子程序
4.3运算控制模块
运算控制模块涉及标度转换、PID算法、以及该算法调用到的乘法子程序等。
4.3.1标度转换子程序
该子程序作用是将温度信号(00H~FFH)转换为对应的温度值,以便送显示或与设定值在相同量纲下进行比较。所用线形标度变换公式为:
式中,Ax: 实际测量的温度值;Nx:经过A/D转换的温度量; Am =90;Ao=40;Nm =FEH;No=01H;
单片机运算采用定点数运算,并且在高温区和低温区分别用程序作矫正处理。
4.4 控制算法:PID算法
积分分离控制的基本思路是:当偏差e(k)绝对值较大时。取消积分作用,以免由于积分作用使系统稳定性降低,超调量增大;当偏差e(k)绝对值小于某一设定值M时,引入积分控制,以便消除静差,提高控制精度,PID算法的表达式为:
u(t)Kp[e(t)式中u(t):调节器的输出信号;
e(t):偏差信号;
1TIt0e(t)dtTDde(t)]dt
Kp:调节器的比例系数;
TI:调节器的积分时间; TD:调节器的微分时间。
在计算机控制中,为实现数字控制,必须对上式进行离散化处理。用数字形式的差分方程代替连续系统的微分方程。设系统的采样周期为T,在t=kT时刻进行采样,e(t)dtTe(i)0i0tk
式中e(k):根据本次采样值所得到的偏差;
e(k-1):由上次采样所得到的偏差。将上面的三个式子代入,则有
de(t)e(k)e(k1)dtT
Tu(k)Kp[e(k)TITe(i)i0kkDe(k)e(k1)]TKpe(k)kie(i)kdi0e(k)e(k1)T
式中,T为采样时间,项为积分项的开关系数
01e(k)e(k)
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程序流程图如图10所示。
开始参数初始化采入r(k)及y(k)yPID控制E(k)<ß?nPD控制控制器输出参数更新返回
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程序流程图
参考文献
[1] 张艳兵, 王忠庆,鲜浩编著,计算机控制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 于海生编著,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 杨进才,沈显君,刘蓉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夏云龙编著,最新Visual C++ 使用手册.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 黄迪明,许家珆,胡德昆编著,C语言程序设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6] 颜永军等,Protel99电路设计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7] 楼然苗,李光飞,51系列单片机设计实例(第二版),2006 [8] 李朝青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9]刘洪恩.利用热电偶转换器的单片机温度测控系统[J]仪表技术,2005.2: 29-30。[10]孙凯, 李元科.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J].传感器技术,2003.2:50-52.。
附录
主程序
ORG 0400H DISM0 DATA 78H DISM1 DATA 79H DISM2 DATA 7AH DISM3 DATA 7BH DISM4 DATA 7CH DISM5 DATA 7DH MOV SP,#50H CLR 5EH CLR 5FH CLR A MOV 2FH,A MOV 30H,A MOV 3BH,A MOV 3CH,A MOV 3DH,A MOV 3EH,A MOV 44H,A MOV DISM0,A MOV DISM1,A MOV DISM2,A MOV DISM3,A MOV DISM4,A MOV DISM5,A MOV TMOD,#56H MOV TL0,#06H MOV TH0,06H CLR PT0 SETB TR0 SETB ET0 SETB EA LOOP:ACALL DISPLY ACALL SCAN AJMP LOOP
50H送SP
A
清暂存单元
清显示缓冲区
T0为计数器方式2,T1为方式1
T0赋初值
T0为低中断优先级 T0工作 T0中断 CPU中断
;;清本次越限标志;清上次越限标志;清累加器;;;;;;;;;;;;;;设;;;令;启动;允许;开;调用显示程序;调用扫描程序;等待中断T0中断服务程序 ORG 000BH AJMP CT0 ORG 0100H CT0: PUSH ACC ;
PUSH DPL ;保护现场 PUSH DPH ;
SETB D5H ;置标志
ACALL SAMP ;调用采样子程序 ACALL FILTER ;调用数字滤波程序
CJNE A,42H,TPL ;若Ui(k)不等于Umax,则TPL WL: MOV C,5EH ;
MOV 5FH,C ; 5EH送5FH CLR 5EH ;清5EH单元 ACALL UPL ;转上限处理程序 POP DPH POP DPL POP ACC RETI ;中断返回
TPL: JNC TPL1 ;若Ui(k)大等Umax,则TPL1 CLR 5FH ;清上次越限标志
CJNE A,43H,MTPL ;若Ui(k)不等于Umin,则MTPL HAT: SETB P1.1 ;若温度不越限则令绿灯亮 ACALL PID ;调用计算PID子程序 MOV A,2FH ;PID值送A CPL A ;
INC A ; 对PID值求补,作为TL1值 NM: SETB P1.3 ;令p1.3输出高电平脉冲 MOV TL1,A ;
MOV TH1,#0FFH ; T1赋初值 SETB PT1 ;T1高优先级中断 SETB TR1 ;启动T1 SETB ET1 ;允许T1中断
ACALL TRAST ;调用标度转换程序 LOOP: ACALL DISPLY ; 显示温度 JB D5H,LOOP ;等待T1中断 POP DPH ;
POP DPL ; 恢复现场 POP ACC ;
RETI ;中断返回
MTPL: JNC HAT ;若Ui(k)大于Umin,则HAT SETB P1.0 ;否则越下限声光报警 MOV A,45H ;取PID最大值输出 CPL A ;
INC A ; 对PID值求补,作为TL1 AJMP NM ;转NM执行
TPL1: SETB 5EH ;若Ui(k)大于Umax,则5EH单元置位 JNB 5FH,WL ;若上次未越限,则转WL INC 44H ;越限计数器加1 MOV A,44H CLR C SUBB A,#N ;越限N次?
JNZ WL ;越限小于N次,则WL SETB P1.2 ;否则,越上限声光报警 CLR 5EH CLR 5FH POP DPH POP DPL POP ACC RETI
T1中断服务程序 ORG 001BH AJMP CT1 ORG 0200H CT1: CLR D5H CLR P1.3 RETI ;
; 清越限标志 ;
; 恢复现场 ;
;中断返回
商场照明系统的计算机控制 篇3
[关键词] 商场照明 计算机控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商场照明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可靠性理论和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技术设备已进入数字化时代。这些高新技术也为灯光系统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生产、使用和维护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商场照明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电脑化、网络化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在商场灯光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计算机灯光控制
灯光控制系统已由模拟调光设备逐步过渡到电脑数字调光设备。调光设备从最初的三相闸刀控制、空气开关控制、可变电阻器控制、自耦变压器控制、可控硅控制,到今天的计算机监测控制,实现了控制的数字化、程控化、多功能化、自动化。
1.系统要求
将输入的灯光变化信息,包括灯号、亮度、编组情况、变光时间等予以处理,输出相应信号,起到调光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控制燈光的最基本任务就是存储全部灯光变化的亮度信息,并予以计算、处理,完成输出,从而达到分路控制的目的。如图1。
2.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设计计算机灯光控制台,应用计算机控制灯光变化过程。而关键是要做好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硬件控制部分设计如图2。
硬件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键盘、控制杆和其他一些装置作为输入部分,通过输入接口进行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送往计算机处理。经过计算机处理的可控信号通过输出接口进行数字/模拟转换,对可控硅调光器件进行控制。
软件系统:
整个控制台在软件系统的控制下按要求工作。软件系统主要由C语言编写,可以完成以下任务:
(1)现场光路亮度的信号处理;
(2)向解码器发送任务数据;
(3)面板数据实时采集
电脑控制台是计算机技术与调光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具有控制灯光亮度变化准确、容量大、操作方便灵活等特点,可编几百至上千个灯光场,新编资料还可以保存。它不但具备常规的调光台功能(如场、集控、效果、配线等),还拓展了调光台的使用空间(如双用调光台兼有智能灯具控制及调光功能)具有多种特殊效果和效果模型的效果库,用户友好的编辑器等,还有各种信息的反馈。
三、商场灯光发展趋势
1.自动控制系统
各类电脑灯具、调光立(硅)柜等就大量使用了自动控制系统。
2.数字化灯光控制系统
统一协调和处理诸如商场外灯光表演,灯具定位,亮度调整,颜色切换等。这一领域尚待大力开发。
3.专家系统
它是一个决策系统,包含有各类专业知识库及推理规则。它根据外界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根据处理结果和推理规则做出决策。
4.电脑辅助设计(CAD)系统
它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CAD系统,勾画出所需的操作模型,供专家系统和仿真技术使用。
5.仿真技术
它包括可视化、虚拟化技术等,是提高灯光设计效率的主要途径。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商场灯光的控制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用计算机技术控制商场灯光,将不但可以统一完成布光设计、灯具定位、调光控制及电脑灯控制问题,而且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智能化代表了商场灯光系统新技术、新设备的重要发展方向。
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 篇4
在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 信息的传输受通信环境的影响 (如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宽带等) , 在以往的信息传输中, 互通对象和通信手段单一, 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差, 无法满足信息实时传输的要求, 因此, 在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传输控制优化设计势在必行。
2 软件功能以及架构
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传输控制服务软件采用的设计方法是构件优化设计方法, 以实现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各类信息的传输和分发控制, 主要功能如下:
2.1 链路控制管理
链路控制管理主要是负责全系统通信链路的设置和建立, 保证通信链路能够可靠连续工作, 最终实现链路状态监测、链路自适应切换。
2.2 信息输入控制
通信网络中的各类信息一般是通过异步方式实现实时接收的, 然后对接收的各类信息进行信息脱密、拆包、组装以及校验等处理, 筛选正确的信息, 然后将信息分发到业务应用软件进行处理。
2.3 信息输出控制
信息输出控制是通过非阻塞方式获得输出信息的, 根据信息的各种类型和目的对象, 然后进行相关的协议封装、缓冲管理, 分发至目标节点。
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传输控制服务软件一般是根据传输控制的需求, 采用四层架构设计, 而这四层中的每一层中, 都有相关的传输控制构件, 使传输控制服务功能更加灵活。
⑴管理控制层:统一管理信道状态和提供信道选择。
⑵交换服务层:封装与解析交换协议以及提供信息分发。
⑶传输服务层:提供信道监视与管理、信息安全处理以及封装和解析传输协议。
⑷系统接口层:通过封装主机通信接口, 提供统一的系统调用接口。
3 技术实施要点
3.1 功能模块松散耦合设计
信息传输控制服务的功能模块有:信道状态检测、信道优选、协议封装与解析、信息分发、信息安全处理以及各类设备驱动服务等。以往设计采用紧密耦合设计, 模块之间边界不清、依赖性强, 而松散耦合设计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可重组性。
根据系统的规模、实际具备的通信手段, 系统集成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功能构件, 满足不同的信息传输要求。通过这种设计, 各个模块之间信息传输更加清晰, 能够更加准确定位和解决问题, 维护网络传输控制服务软件的正常运行, 有效工作。
3.2 信息传输的跨平台设计
一般来说, 信息传输控制软件包括软件跨平台移植和信息跨平台移植这两个部分。前者是针对不同的驱动机制和通信接口进行封装, 有利于软件跨平台移植, 方便后续的修改完善。后者在制定对外接口的同时, 还会对不同的平台版本软件在数据传输之前进行预处理, 把数据包中的字段统一为标准网络字节序。
3.3 透明封装与解析
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信息传输控制服务根据不同的信息传输和信息交换协议, 采用多个相对独立的协议封装和协议解析模块, 对业务应用软件实现分离。处于同一层次的协议封装与解析模块对外提供一致的传输接口, 实现透明化, 简化了软件的处理。
交换协议和传输协议一般都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两个层面, 前者在应用层信息外封装, 用以标识信息,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信息传输, 可以不存在交换协议;后者是在交换协议外封装, 完成信息传输的整个过程。
透明化的多协议封装与解析过程主要在两个层面实现, 如:上层信息安全处理软件 (加密软件) 或与信道相关的上述两个层面, 格式转换在交换服务层中完成, 交换协议的封装与解析是在传输服务层中完成的。在两个操作相对独立的层面中, 实现透明化。
3.4 信息发送
运用低速信道传输数据时, 往往会出现数据拥塞。而网络传输控制服务软件则可以摒弃单一队列机制, 有效将各类信息划分为不同等级, 按照重要性和紧急度划分, 设置相对独立的缓冲序列, 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发送信息。
同时, 信息发送还会采用流量控制, 及时用新信息替代旧信息, 有效解决信息的拥塞问题。
3.5 点对点与广播发送结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单一的点对点发送方式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如今的网络传输控制, 因此, 多播和广播发送成为传输服务软件应用的必然结果。网络传输控制服务软件采用了点对点、多播和广播发送相结合的方式发送信息。多播只有加入了多播组才能接受数据包, 组内的成员可以自由加入或离开, 自主决定是否要接受多播数据, 而广播则是多播的一种特殊情况。
4 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防护 篇5
介绍了雷电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危害及雷电侵害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几种途径.从直击雷和雷电感应方面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防雷设计,并对电源系统、信号系统提出了具体的防雷措施,将雷电流通过接地、等电位连接等方式泄放到大地中,从而使机房内的设备免遭雷击而正常工作.
作 者:何俊华 宾雍伟 宾雪 作者单位:何俊华(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00)
宾雍伟,宾雪(永州市气象局,湖南,永州,425000)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探析 篇6
关键词:计算机 自动控制系统 概念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045-01
1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是将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基础上,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在多个领域内进行有效的运用,而且其发展越发的成熟,所取得的成果也更为显著。由于在传统控制理论中,其计算步骤和控制系统较为复杂,其理论知识在实际落实中具有较大的难度,对控制系统潜在的运行需求不能更好的满足。近年來,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通过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和综合等方面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再加之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现代控制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对于现代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典型连续控制系统中,通常其结构因素有给定值、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被控参灵敏、检测装置及反馈值等,其系统内的信号都以连续信号为主,而且对于反馈值和定值的比较也是通过比较器来进行的,对于计算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则由控制器为进行调节。这样利用控制信号来对驱动执行机构进行控制,从而将被控参数数值有效的控制在预期范围内。而当控制器和比较器利用计算机来代替时,即不会对其作用进行改变,而且功能也照常发挥,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在该系统中,信号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存在的,被控参数以模拟量为主,而执行器的输入信号也是模拟信号,基于此中原因就需要一个转换器A/D,可以进行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
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即:数据采集处理和实时控制,所谓数据采集处理是指通过被控对象的被控参数及时进行检测,并将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的过程。而实时控制是通过已经设计好的控制规律来对控制量进行,并能够及时对控制信号发送至控制器。所以对于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来讲,其控制过程需要确保其实效性和实时性,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对信号输入、计算和输出时间进行控制,而且在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对使其控制程序不断的重复,使系统能够达到预先设计的品质要求,通过在工作中对异常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正常处理,确保被控参数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共同组成了计算机的控制系统,它包括过程输入/输出通道、计算机、操作台、外部设备、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等。通过计算机接口来进行命令的发部,同时实时检测和处理被控对象参数,在计算机和被控对象之间设置的信息传送和转换的连接通道作为过程输入/输出通道。通过过程输入通道可以将被控对象的被控参数转换为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控制的数字代码。而通过过程输出通道,则将输出的控制命令和数据转换成控制信号。过程输入/输出通道一般分为:模拟量输入通道、模拟量输出通道、开关量输入通道、开关量输出通道;外部设备是用来实现计算机和外界交换信息的设备。软件是指能够完成各种功能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程序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和连续控制系统虽然都是作为控制系统,但却具有各自的特点,在连续控制系统中其信号都是以模拟信号为主,其控制规律是由模拟电路实现的,而且模拟电路随着控制规律的复杂性而变得越多,如果需要对控制规律进行修改,则需要将原有的电路结构进行改变。而在计算机控制系统则以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为主,对于需要进行控制规律修改时,则只需要对其相应的程序进行修改即可。
4 计算机控制系统类型及应用要点把握
4.1 操作指导控制系统
操作指导控制其在结构上属于开环控制,由于其结构较为简单,而且能够实现灵活控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该系统的运行需要由人工进行操作,这样的话,速度将会受到必然的限制,所以将会不适应快速过程控制及过个对象控制的情况。在该系统中,被控对象并不由计算机的输出进行直接控制,只是计算机在每隔一段时间内则会对数据进行一次采集,而且经由转换器后由计算机对基进行计算和处理,然后进行报警、打印和显示。由其所显现出来的结果为依据,操作人员对调节器的给定值进行改变或是对操作执行机构进行直接操作。
4.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中,而直接数字控制系统也可称DDC系统,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计算机通过巡回检测一个或多个系统参数,随之将检测数据通过输入通道送入计算机,计算机再根据设定的控制规律进行相关运算,最后发出控制信号对执行机构进行直接控制,使系统的被控参数达到预定的要求。在DDC系统中的计算机参与闭环控制过程,它不仅能取代模拟调节器,实现多回路的PID(比例、积分、微分)调节,而且只通过改变程序就能有效地实现较复杂的控制。
4.3 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
该系统又叫SCC系统。在SCC系统中, 计算机按着描述工作过程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最佳给定值送入模拟调节器或者DDC 计算机,最后由模拟调节器或者DDC计算机控制工作过程,从而使工作过程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4.4 分级计算机控制系统
其主要是由微处理器和实现对计算机各部分任务进行控制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所组成,利用该系统,可以将任务进行分散,不同的任务利用不同的计算机来进行分别执行,不仅能够实现控制,而且可以更好的实现管理任务。而且分级计算机控制系统属于四级系统,每一级的计算机都承担着各自不同的任务。装置控制级通过对工作过程中和单机进行控制,部门都督级对所获得的工作数据进行优化控制,管理集中控制级通过对人员及部门的协调和协配,向上级及时反映装置控制级及部门都督级的情况;而长期发展规划及各种计划的制定则由经营管理级来完成,同时其通过接收的各部数据来实现对对全局的总调度。
5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得以更好的普及,而且控制器无论是类型、性能还是价格都呈多样化发展,这就为自动控制系统中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就需要加强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知识的学习,确保相关技术人员能够在实践工作中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晓元.现代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其应用探讨[J].广东科技,2007(15):191-192.
[2]李世静.计算机在工业电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08(11):32.
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 篇7
1.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风险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对于提高企业的资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部控制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差错的反复发生。在手工系统中, 发生差错往往是个别现象, 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重复出现同一错误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一般而言, 一定时间内数据反复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计算机系统处理的集中化, 加之计算机运算的高速性, 使得其处理结果一旦发生错误, 就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如果发生错误的原因在于系统程序和系统软件,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障经营管理政策的执行而采取的全部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可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类。一般控制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环境的控制, 应用控制则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控制。显然, 不同的环境和应用系统模式, 其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是不同的。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Compute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 y s t e m (简称C A I S) , 与手工会计信则计算机就会重复执行同一错误操作。
(2) 、数据安全性欠佳。计算机系统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处理和存储的集中化。数据大量集中存储于磁、光介质中, 很容易被删除或修改而不留任何痕迹, 若发生火灾、水灾、被盗之类的事件, 全部数据可能丢失或者毁损;同时磁、光介质对环境的要求较高, 既要防水、防火、防尘、防磁, 还要温度适宜, 使数据的脆弱性大增。
(3) 、输入差错的严重性。在信息处理过程中, 如果输入数据出错, 以后的处理环节再正确, 也只能输出错误的信息。更有甚者, 在录入数据时人为采用虚构、修改、省略、重复录入、延迟录入等手段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处理的高速性和集中化, 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4) 、会计信息保密性和完整性破坏风险。主要指企业内部人员对会计数据的非法访问、篡改、泄密和破坏等方面的风险。
(5) 、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 使得数据资料的开放性、共享程度提高, 这就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如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有可能导致审计线索紊乱;大量会计信息通过网络通信线路传输, 有可能被非法拦截、窃取甚至篡改;网络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遭受“病毒”入侵或“黑客”攻击的可能性更大, 等等。
2. 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由于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有其特殊性, 原有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加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建设已刻不容缓。针对这种影响, 结合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和特点, 下面就主要方面探讨与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1) 组织与管理控制。组织与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
下转第87页
中图分类号:F 2 7 0Abstract
The article elaborates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computer internal contro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problems appearing in inner control of computer accounting
参考文献
[1]姜红岩.试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J].时代经贸.2007年s4期
[2]张慧英, 李增笑, 谭明智.基于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张沛锋.浅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22期
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 篇8
1 系统概念
从字面上讲, 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是一种计算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远程控制系统。 这种系统也有着较高的应用需求。 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需要综合性的应用到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 嵌入式自动化控制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以及数字音视频处理技术[2]。 通过这些技术, 能够实现远程性控制计算机的效果。 而为了让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能够取得更好的使用, 也需要注意到系统在兼容性方面能够兼容较多的计算机软硬件, 并且界面友好, 能够在多种情况之下得到较好的使用。 尤为重要的是, 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也需要有着多控制、 多信息以及多功能等特点。 而有着这些特点, 才能够让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得到较好的应用。
2 特点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 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需要有着多控制、 多信息以及多功能的特点。 而这也是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能够得到较好使用的必备条件。 对于多信息特点而言, 需要保证到系统能够实施音视频传输、 数据分析、 传感信号分析传输等诸多功能, 同时也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优化的处理。 在多控制方面, 需要保证到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能够使用有线网、 无线网、 公网、 专网等诸多的网络技术结合的控制手段, 保证到在何时何地均能够使用网络对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进行控制, 拓展集中控制的全面性以及灵活性[3]。 在多功能的特点方面, 首先在远程控制多个设备运行的基础之上, 需要进一步地增强远程音视频监控传输、 数据通信以及信息显示等诸多功能。 这一方面能够对于计算机进行控制, 同时也能够对诸多的信息进行显示和传输。
3 结构分析
研究中分析的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了有线和无线控制方式的兼容技术、 互联技术、 音视频传输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等。 通过这些技术进行综合性的合成, 就能够完成对系统的有效运作。 系统基于计算机的多网互联以及远程控制的相关要求。 首先需要使用无线集群、 有线专线、 有线宽带等诸多的网络途径进行组网处理, 在组网完成后可以实现对于图像、 信号、 音视频以及数据等信息的有效传输以及处理, 最终实现对于系统中设备的检测和控制。 在有线控制上, 主要是使用光纤等有线宽带网络, 满足远程控制的要求[4]。 另外也需要使用通信公网进行处理, 例如可以使用2G网络或是3G网络等。 重点选择超短波无线控制以及光纤专线控制。 通过这种手段进行组网后能够保证到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 而研究中的系统使用模块化的设计, 设置多种专用模块及其专用接口。
4 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小而精,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便携。 尤其是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多媒体信息开始在计算机上得到了较好的使用, 这也让计算机集中统一控制趋于完善。在研究中, 从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的概念以及组成入手, 分析了一种实际的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及其组成, 为目前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的实现以及应用提供了可参考资料。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计算机的应用上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计算机也开始取得了较好的使用。为了较好地解决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 对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的系统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了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的建立以及应用。
关键词:多信息管理,计算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杭小虎.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远程控制系统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 2015, (17) :34-35, 44.
[2]李大伟, 李大志, 董立岩, 等.用Winsock在Internet上实现计算机远程控制[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0, 27 (3) :38-42, 45.
[3]陈世军.基于SOCKET技术的计算机远程控制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2) :124-124, 126.
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 篇9
1 提高采购供应工作质量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确保人民用药安全, 减轻社会医疗费用负担, 规范药品购销行为, 我院的药品实行统一采购配送, 其宗旨是:降低药品价格、减少采购成本, 让利于病人[2], 我院药剂科和网络中心的网络工程师在原有的HIS药品管理子系统基础上共同研发采购计划软件, 该软件掌握了全院药品信息, 并根据该信息制定药品计划, 防止同一药品多种商品名、多种规格混乱采购的现象, 确实做到药品的零库存管理, 降低药品的运营成本。
2 加强库房药品的质量管理
本院药品库房管理在HIS系统的帮助下, 大大优化了库房管理工作, 使库房工作简便、迅速、准确, 并大大减轻了药库人员的工作负担。
3 加强调剂工作的质量管理
3.1 医嘱摆药
我院调剂室应用HIS系统后, 药房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原来的手工操作到现在医嘱摆药,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并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3.2 医嘱退药
现在计算机医嘱退药和以往不同, 可以方便药剂师查询该患者退药的原因, 并核对该退药药品的摆药医嘱信息逐一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退药。
3.3 处方录入和处方确认
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规定医师在开写毒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时必须开写纸质处方, 并由药剂科审核后录入我院HIS系统中处方录入模块, 使微机毒剧麻醉药品账和手工帐相一致, 以便查询和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报毒剧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
3.4 减少“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跑冒滴漏”现象是药剂科普遍存在的现象, 应用HIS系统药房管理子系统后, 药房药品每一种都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账目, 实行金额数量双重管理, 基本上可以做到“一粒不错, 一粒不少”。
4 提高药学服务水平
4.1“e药通”软件功能共享
我院将购买的“e药通”用药指南软件 (由武汉天罡医药软件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共同研发) 在全院各临床科室联网, 各级医师可以在为患者下药品医嘱时, 用“e药通”软件来纠正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错误, 彻底改变以往一味用药而很少考虑药物的副作用的药品误用、滥用的现象。
4.2 信息资源的共享
我院临床药剂部临床药学室将定期出版的《药讯》共享到我院各临床科室的电脑上, 这样我院在《药讯》出版方面即节省开支, 还方便了各级医师的阅读。
4.3 加强医嘱监督
临床药师通过局域网核查专科医师当天所下医嘱, 以保证开写医嘱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并且在很多紧急情况下还可以大大降低错开和漏开医嘱的可能性, 确保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再现性, 使药房管理系统长期正常运行数据规范, 并对其操作的数据进行监控, 做到及时纠正不当之操作[3], 大大提高了药学服务质量。
4.4 加强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监管
我院药剂科利用HIS系统开发不合理用药管理软件, 将每月销售额前十位的药品列出后, 在该药品的下一级列表中列出开写该药品的前十位医生, 该医生在哪十位患者身上开得该药品最多, 按患者的病例号抽调病历。由药事管理委员会的专家组成员查阅病历不合理用药的医生, 由药事管理委员会上报院党委给予相应的处罚。
4.5 加强ADR的监测
因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和西欧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使用,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且严重。因此搞好ADR监测工作是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以往采用纸质的ADR报告单, 临床医师由于工作忙或报告较繁琐, 因而疏于上报, 如今采取局域网上报, 既迅速又快捷, 鼓励上报ADR的医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的学分。
总之, 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不仅加强了药剂科工作的质量管理, 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节约了人力、财力和物力;同时, 也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 保障用药的合理性、经济性、安全性[4], 为医药事业的稳步、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樟卫, 刘海东.上海市15家医院和药房计算机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志, 2000, 16 (12) :769.
[2]柯文书, 孙佳虹.浅谈药品招标采购的利弊及几点建议[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3, 11 (5) :56.
[3]韩庆铎.医院药品管理中数据的变异及防止差错变异的措施[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2, 22 (1) :52.
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 篇10
1、企业计算机信息网路系统的安全风险
由于不同的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方式上有着一定的差异, 所以不同的企业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选择和使用方面, 也存在着一些区别。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局域网, 还是外部的广域网, 都存在着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因此, 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 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1.1 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中, 由于受到自然灾害或者是非法攻击等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安全风险。在通常情况下, 火灾、水灾、盗窃以及等因素都可以称之为外部风险因素, 这也是造成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遭到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主要的破坏层面以硬件系统的破坏为主。同时, 由于使用人员非法建立的文件或者是记录, 并且通过某种手段企图将他们作为有效的文件或记录, 也会对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造成潜在的风险。有的操作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 通过非法手段进入到企业的信息系统中, 希望以此来达到对数据的分析和程序的利用。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中面临的最大的威胁, 主要是来自黑客的攻击, 黑客的攻击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是网络攻击, 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进入到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 企图破坏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完整性。第二则是网络侦查的方式, 他们不会对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而是通过窃取、破译等方式来获得机密信息。无论是使用哪种方式, 都会对企业的网络安全造成重大的危害。
1.2 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一般只是指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 这往往是由系统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一般常见的内部风险主要有: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 登陆系统的账号和口令等随意转接给他人, 没有访问权限的人员进入到企业计算机系统中会造成网络安全风险的产生;由于计算机软件本身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漏洞, 这些漏洞的存在也会成为黑客攻击的首选目标。有的软件中留有“后门”, 通常都是由软件开发公司留下的, 一般不为外人所知。一旦后门遇到攻击, 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另外, 防火墙等产品自身的安全等级如果达到不到信息安全的等级要求, 也会对系统的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
2、企业信息网络系统的风险控制方法
只有对企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 才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对于不同的风险类型采取相对应的风险控制方法。为了有效的保证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就要从信息的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 形成完整的数据控制方法, 达到对系统安全风险的控制。
2.1 数据信息的输入和传输
在企业进行信息系统的输入阶段, 为了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一般可以通过加密技术对要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然后再通过网络进行传输, 这样则能够避免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遭到篡改或者是窃取, 从而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性, 当前常用的加密方法有很多, 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文件加密或者是文件夹加密等方式。
2.2 数据信息的接收与处理
当企业受到由外部传输而获得的需要处理的订单信息时, 需要利用预编程序质量对于该信息进行处理和控制, 处理完成后的信息再次输出时, 便可以将信息输出到企业所运用的如磁盘、交卷等信息媒介, 这时惬意应当关注的是对获得的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进行控制。如果需要对信息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存储, 则需要控制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情况, 同时也应当掌握用户对数据的存储状况, 这也是对计算机信息网络风险控制十分必要的一环。
2.3 结果数据信息的保存和处理
这是风险控制的最后一环.即对数据使用过后的处置, 如存储的方法和地址、保存的时间和清除等。有些用户不再使用的数据应妥善处理.防止被一些人当做“废物”加以利用, 即对这些被废弃的信息加以研究, 获得有用信息, 这对系统的安全构成一种威胁。
2.4 网络管理和安全管理
上述风险控制方法在计算机风险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 我们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管理平台, 确保计算机设备的各项功能获得有充分的发挥。网络管理对于网络资源的最优化、监控和有效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3、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问题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共安全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不仅要保护计算机本身的设备安全, 同时更要注重对计算机内部信息和数据的保护, 因此, 我们应当从多个方面对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客观的分析, 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以此来保证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系统的安全性, 保证企业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
摘要: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也日益严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必须要通过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运用, 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选择。然而, 由于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开放性, 也为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只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 才能够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此保证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本文就主要针对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风险以及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风险,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祝峰.如何构建安全的企业信息网络[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0 (04) .
[2]张希武, 陈宇.全面提升企业信息网络整体安全防护水平[J].网络与信息, 2011 (10) .
[3]王旭东, 王萍韵.谈如何建立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运行管理体系[A].2002安徽省电力工业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C], 2002.
[4]罗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1) .
解析嵌入式计算机连锁控制系统 篇11
关键词:嵌入式;计算机;信号;连锁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68.1
嵌入式信号连锁是一种新型的连锁控制技术,目前基本替代了之前的继电器信号系统。目前的计算机连锁系统的状况为:如果把连锁运算程序与别的系统同时安装计算机当中,那么将连锁运算程序一定是在下位机的位置。现行的计算机连锁系统的问题是成本较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不高、连锁运算机构负担过重。为了能够让计算机的连锁系统功能和连锁运算功能同步实施,下文将嵌入式的技术手段,根据专业性的理论对目标功能进行了相关的设计。
1 嵌入式系统
1.1 关于嵌入式系统功能和组成
嵌入式系统的功能是实现对其它设备的控制、监视或管理等。计算机技术是嵌入式系统的基础,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等几个方面的参数需要特别精确。嵌入式系统在通常情况下是由四个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嵌入式微CPU,第二部分是相关的外围硬件设备,第三部分是嵌入式操作系统,第四部分是客户端,也就是用户的应用程序,在这四个部分中嵌入式微CPU是嵌入式系统的中心部分。嵌入式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相关的外设器件、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以及图形控制器;嵌入式系统的软件是由操作系统软件与应用程序编程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应用程序的主要使命是对系统的运行进行控制;而操作系统的使命则是对应用程序编程与硬件的交互作用进行监视和控制。
1.2 关于嵌入式的主要特性
具有很强的支持能力,能实时支持多项任务;能极限缩短内部的代码和实时内核心的执行时间;能有效保护存储区;能避免软件模块间的错误;能扩展处理器结构,极速开展需要的高性能嵌入式微处理器;能使嵌入式微处理器功耗降到最低。
2 嵌入式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关于硬件体系
这里以铁路信号设备为例,对于道岔总数为25组及其以下的车站,用四个连锁控制器,构成计算机连锁系统连锁运送机构。在该结构中,采用局域网LAN,来完成系统中监控机、维修机和连锁机之间的通信;连锁控制机构采用双机热备的结构形式;监控机采用热备方对于道岔数大于25组的车站,采用增加连锁控制机构数和监控软件功能。
2.2 关于软件体系
2.2.1 关于软件层次结构
软件系统分为操作系统层、驱动层、中间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其中关于中间层主要工作是进行系统的初始化工作和驱动有关的硬件设备,大体上的工作顺序是从下至上,先从硬件着手,再向软件方向进军。详细的工作顺序如下所述,第一步是片級的初始化,然后是板级的初始化,最后是系统级初始化,经历三个步骤之后完成了所有的初始化工作。关于操作系统层的执行工作是进行与操作系统移植工作相关的内容,以及其系统内核中的嵌入工作。在系统中其扩展层的执行工作主要是给当前应用的操作系统增添一些本来没有的相关功能。在系统中关于应用层的执行工作主要是顺利执行系统功能以达到相关的控制器的指标。
2.2.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具有以下特征:可裁剪,可移植;内核小,效率高,实时性好,上下文切换速度快;开放源代码,支持所以处理器芯片;内存要求低;基于优先级的多任务抢占式调度策略。如此高效运行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OS),可以让连锁控制器工作的环境有所拓展而去执行更多的任务。
2.2.3 关于连锁软件模型化
在嵌入式双冗余连锁系统中应用到软件有上位机software和连锁机software以及维修机software等。在以上的几款软件当中,连锁机software的功能是进行连锁控制活动,它就是系统中软件中的中心部分,所以要对其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Petri网是形式化方法之一,对复杂系统进行建模非常适用,能精确系统定义,分析系统的重要特性。连锁软件中的逻辑运算特别复杂,主要任务是对连锁逻辑进行建模,运用Petfi网能保证连锁逻辑定义精确。
连锁程序,主要是判定上位机发送过来的操作命令,根据现场信号设备的实时状态,处理合法命令,判定并处理站场中各个信号设备是否有故障。“命令处理”过程通过对上位机传送过来的操作命令进行合法性判定并调用相应的操作函数进行处理来实现。
“进路处理”的处理对象是进路命令及其程密切相关的命令。对系统中多条进路过程按并行方式来处理。
2.2.4 任务划分
应用软件的功能是通讯和连锁,驱动程序的功能是完成设备初始化操作,操作系统的功能是完成任务的调度和管理。
应用软件部分依据任务和作用划分,为与通讯任务、现场设备驱动任务、连锁任务、进路任务、电源监测监控任务、DoubleRAM任务、Watchdog任务和存储器管理任务。
其中连锁任务完成连锁运算,按照连锁运算规则,对相关模块采用集中调度方式完成连锁运算。相关模块有接收操作命令输入模块、现场状态输入模块、操作命令执行模块、进路处理模块、控制命令输出模块和表示输出模块。
2.2.5 测试和仿真
测试时,用强制变量法和观察法对低层模块进行调试;用上位机和连锁机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层、中间层模块进行调试。
2.2.6 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设计
在相关的控制器中,关于结构多数会应用比较型的冗余结构,假如这二个处理器的处理结果有差异,计算机能够在显示结果的同时如果计算机检测到导致结果出现差错的失效单元,就会进行相关的切换动作;如果检测不到相关的失效单元,计算机的相关系统就会自动输出关闭提示信息。
在计算机系统中通常情况下只有四个状态:第一种状态是二个单元都处于正常状态,第二种状态是系统处于降级工作的状态,第三种状态是系统出现故障的状态,最后一种是系统处于危险状态之中。利用马尔可夫模型进行分析可得出一下结论:在嵌入式双冗余系统中,它的运行准确度比较高,通常情况下可以达到99.99%,系统中大约每隔4.17×106才会出现一次运行事故;这种系统的安全度非常高,可以达到99.9973%,系统大约每隔1.111×1011才会出现一次危险事故;这两项的相关参数都符合计算机领域中的相关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技术要求。
3 结束语
计算机连锁控制技术在各行行业应用广泛,我国各项产业快速发展,对计算机连锁控制技术的安全性及控制水平也必须提高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嵌入式计算机连锁在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硬件和软件配置,满足相关行业的需要。减少了劳动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产业的生产的安全性,保证了设施和人员安全,保障了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非常好,“既要迎进来,又要走出去”的思想方针也需要我们的控制系统与国际接轨。嵌入式计算机连锁控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加大研究力度,研究出符合国民生产需要的嵌入式计算机连锁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1]熊飞.全电子计算机连锁系统信息传输网络的设计[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10).
[2]旷文珍.铁路车站分布式计算机连锁系统[J].中国铁道科学,2012(05).
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篇12
远程控制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上由一台主机(主控端,在客户/服务器工作模式中又称为客户端)远距离控制另一台主机(被控端,在客户/服务器工作模式中又称为服务器端)的技术。当操作者使用主控端主机控制被控端主机时,就如同坐在被控端主机的屏幕前操作一样,可以启动被控端主机中的应用程序,可以使用文件资料,甚至可以利用被控端主机的各种外部设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主控端所做的一切控制操作如打开应用程序、上网浏览以及下载等都是在被控主机的计算下完成的;主控端主机只是将键盘和鼠标的指令传送给远程被控主机,同时将被控端主机的屏幕画面通过网络通信传回到主控端主机。
网络中的远程控制技术早于DOS时代就已提出,只不过当时由于网络应用范围不广,网络用户在这方面没有较大的要求,因此这项技术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及用户在应用中的需要,远程操作及控制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远程控制一般支持的网络方式:LAN、WAN、拨号方式、互联网方式。
本文将讨论在Windows系统环境下使用Visual C++技术如何实现远程控制。
1 远程控制的主要技术
1.1 获取屏幕图像及回传技术
根据上述远程控制基本概念,被控制主机在执行主控主机的命令后再传回相应的屏幕画面。那么就需要在被控主机上实现获取屏幕图像并回传到主控主机的功能。
在Windows环境中,设备上下文(DC)及基于设备上下文的绘图操作是用户界面的核心。在Windows API的帮助下程序可以很简单地得到设备上下文的实例,并通过这个设备上下文实例来获取屏幕图像。以下为获取屏幕图象的核心代码:
通过以上的程序代码就可以方便的获取屏幕图像。在获取屏幕图像后就要把该图像以网络通信的方式传回到主控端,主控端再把它显示在客户端程序窗口中。图像的传输工作可使用Casync Socket的Send函数。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网络数据传输可能占用过多的网络带宽资源,减慢网络传输效率,引起网络拥塞,从而最终导致接收方无法及时接收处理,使得主控端在操作时显得十分缓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被控端传输图象数据之前应把其转换成压缩比比较高的图像形式。
1.2 输入的模拟
控制者在主控端客户程序窗口中点击鼠标或从键盘输入字符就相当于在被控主机的屏幕相应位置做同样的操作。这时在主控端就要先模拟响应用户的鼠标点击或键盘的录入,这些信息通过网络通信传送到被控端让被控端主机真正地执行。
首先要分析主控端如何模拟获取操作者的操作。本文采用如下的数据结构来记录一次操作者的操作,这些数据结构定义在系统的
在上述的数据结构中,MOUSEINPUT和KEYDBINUT又为另处两个数据结构,分别记录键盘输入与鼠标点击的数据(此处不列出其具体结构)。
主控端在记录操作者操作后再使用自己实现的方法BOOL Send User Input(INPUT*input,UINT number)把操作信息传输到被控端。
被控端在接收到主控端传来的输入信息后,直接调用Win API函数Send Input送给系统处理。
2 远程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远程控制系统是一个基于客户/服务器工作模式的软件系统,系统包括客户端程序和服务器端程序。为了完成系统指定功能,客户端及服务器需完成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各点。
(1)客户端(主控端)程序功能
(1)连接并登录到被控系统;
(2)接收被控端屏幕图像;
(3)向被控端发送鼠标和键盘命令;
(4)简单的即时通信功能。
(2)服务器端(被控端)程序功能
(1)接收主控端的连接,并实现身份认证功能(包括用户帐号的管理维护);
(2)为主控端截获屏幕图像,并传回主控端;
(3)接收主控端发出的命令,并负责解释执行;
(4)简单的即时通信功能。
整个系统采用三层设计结构,需要数据库的支持,这是因为在被控端接收用户的登录需要到数据库读取相应用户信息进行身份认证。系统结构如图一所示:
3 系统功能实现
3.1 客户端(主控端)设计
由于主控端与被控端之间实现不同的功能,因此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数据也有所不同以及对数据的处理逻辑也有较大的差别。本系统对客户端与服务端通信的不同数据进行分类,使用不同的命令来表示。下面分别对这些命令进行说明:
11———登录请求命令。该命令用于主控端登录到被控端,数据格式为:命令编号+用户名+密码。
12———发送操作命令到被控端令。该命令把主控端的鼠标或键盘的输入命令传给被控端去处理,数据格式为:命令编号+INPUT命令数据类型。被控端收到数据后给主控端发回一个确认信息。
13———向被控端发送字符串信息。数据格式为:命令编号+字符串。
14———注销命令。用于主控端向被控端注销,数据格式为:命令编号+用户名。
以上为主控端发送给被控端的命令数据,当然从另一角度而言也就是被控端接收到的数据,被控端接收到不同的命令数据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逻辑进行数据处理。由于数据处理逻辑详细代码较多,在此就不详细列出。
3.2服务器端(被控端)设计
服务器端如同客户端一样向对方发送各种命令数据并接收对方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服务器发送到客户端的命令如下:
21———发送确认信息命令。收到客户端的命令数据,负责发回确认信息,数据格式为:命令编号+确认号。
22———屏幕图像发送命令。负责发送屏幕到主控端,数据格式为:命令编号+图像数据。
23———服务器端中止被控服务。负责中断主控端的连接,数据格式为:命令编号+用户名。
24———向主控端发送字符串信息。数据格式为:命令编号+字符串。
同样被控端需要相应的处理逻辑来处理主控端发来的数据并给予响应。
4 结束语
本文所设计的远程控制系统能够在局域网及互联网中进行应用,实现主机远程控制功能与即时交流功能。本系统对于网络管理者及通过网络办公的人员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Jeff Prosise.MFC Windows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艳平,张越.Windows网络与通信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推荐阅读: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10-15
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06-18
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06-25
计算机数据信息系统10-01
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11-29
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系统01-18
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11-28
办公系统中计算机信息06-06
计算机财务信息管理系统10-17
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要求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