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息化建设论文

2024-05-26

数字信息化建设论文(共12篇)

数字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1

自从我国进入信息时代, 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事物, 信息的保存也应用到了网络。现在我国的数字档案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 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数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呢?

1 数字档案信息化的简单介绍

1.1 数字档案信息的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的产业革命, 就是信息产业革命。现在信息化的发展史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而我国政府对于数字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也非常重视,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谈到了关于数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而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 这一段时间之内, 我国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已经处于萌芽时期, 而到了1996年的时候, 我国更是对数字档案极其重视, 已经把电子文件研究项目列入了科技计划, 这更进一步使得数字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更加完善。2000年5月国家档案局把“数字档案馆工程研究与开发”作为本年度全国重点档案科技功关计划, 下达给深圳市档案局与国家档案局科研所共同承担, 并将其纳入国家档案局的“十五”规划, 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直到现在, 数字档案的信息化已经相对成熟, 数字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1.2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含义以及特性。

虽然数字档案现在是非常普遍的, 但是许多人对于数字档案信息的理解不是非常准确。下面将简单介绍信息资源的含义。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是通通过网络, 有现在的电子文件替代了纸质版的信息, 将信息通过网络环境相互传递, 与此同时, 利用计算机将信息文献等材料上传、利用并储存。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也有它自身的特点。一般传统的信息资源大多是纸质版的, 而且较难储存, 材料越多纸质的用量也就越大, 这会占用许多的空间, 消耗很多的资源。而数字档案就不存在这些问题。数字档案是通过网络来进行储存、传播的, 因此, 只需要一张小小的硬盘或者是储存卡就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资源, 通常一张只读光盘的储存量就达到了3.4亿文字, 更何况其他的高密度光盘。因此, 数字档案的信息资源的储存量更大, 而且不易像纸质版的信息一样容易损坏, 还大大减少了用纸的费用。其次,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途径多, 传播速度快。一般的纸质档案要查阅的时候, 还需要进行查找, 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而数字档案的建立, 使得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在互联网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只需要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片几千字的文件材料。除此之外, 通过数字档案, 使得信息资源更加多样化。人们不再像以前只能够图书上看到文字与图画, 更可以通过数字档案的信息资源看到视频、听到音频等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这极大的丰富了信息, 使人们了解的信息更加全面, 广阔。

1.3 数字档案信息化对工作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成为了发展的趋势。其中, 数字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工作方面的积极影响。数字档案的信息化使得人们的工作方式以及管理方法与时俱进, 更加现代化。在以前, 一个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 工作量非常大。但是, 随着数字档案的信息化的发展, 人们不再需要员工自己手写记录数据, 管理档案, 传统的信息管理对于管理这一方面, 效率低下, 且消耗的资源很大。而数字档案的信息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将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档案输入到计算机中, 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的配合来进行信息的管理, 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工作负担, 并且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 数字档案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工作的, 是使得管理的工作更加智能化。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对信息进行收集、积累以及管理, 靠计算机网络自动完成, 这更加方便了管理工作, 为企业带来了极大方便, 间接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在以前企业在信息的管理上, 又由于在获得信息的速度上, 速度过慢, 消息接受滞后, 因此, 有些需要处理的事情就会推后, 延误, 导致了在处理事情的效率上变得缓慢。而在处理事情上要经过多个步骤和程序, 比较繁琐。总而言之, 旧式的信息管理方法的工作效率低下, 不如数字化信息的建设。

2 影响数字档案信息化的因素以及解决对策

2.1 影响数字档案信息化的因素。

我们都知道, 数字档案的信息化的基础就是网络, 但是现在在网络方面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首先就是安全方面的问题。数字档案本身就是通过计算机的自动化来对信息进行储存、管理的, 由于储存体自身的原因, 光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丢失。比如受到化学氧化的作用, 或者是磁场的影响, 最终导致光盘里的信息播放不出来从而使得大部分信息丢失或者被破坏。还有就是现在网络极为不安全, 出现了许多的黑客等盗取信息的不法分子, 使得企业或者格纹的重要信息丢失, 造成财产甚至生命安全的问题出现。除此之外, 现在网络上的病毒非常多, 随着人们使用计算机增加, 病毒的产生以及种类也越来越多, 因此,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是很难彻底清除的, 病毒的更新、变异速度会永远领先于杀毒技术, 况且杀毒软件从研制到应用有一个过程, 而病毒的传播则完全不需要任何过程。因此, 置于网络环境中的数字档案信息会经常面临病毒的侵害。因此, 安全因素是影响数字档案的信息化的因素之一。其次就是熟悉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导致数字档案的信息化发展较慢。

2.2 影响数字档案信息化的解决对策。

为了使数字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更好, 首先就一定要做到信息的安全问题。为防止信息被破坏, 可以采用备份系统, 比如云同步, 将数字档案的信息进行完整的储存, 防止数据信息的丢失。还有就是要研制出较强加密技术, 科研人员以及IT经营应该大力研制加密技术, 防止黑客的入侵。还有就是设置一些访问权限以及防火墙技术, 严格控制访问者的身份, 以防止信息的丢失造成重大的损失。创造出更强的杀毒软件来防止病毒的侵袭, 最终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而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也要注意。大力培养和引进数字档案管理能力强的员工, 以促进数字档案的信息化的发展与完善。

结束语

数字档案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管理信息的最主要的方式。要想更好地完善数字档案的信息化, 就应该认真学习计算机技术, 从而更好地为数字档案的发展服务。相信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字档案的信息化也会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 信息安全标准与法律法规[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2]冯慧玲.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以及有熊开发[J].档案科技与现代化内部资料, 2013 (8) :18-28.

数字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2

顺德区杏坛梁銶琚中学刘伏奇

杏坛梁球銶中学是伴随着全区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而诞生的城市现代化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几年,伴随着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学校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五个方面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伴随着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学校刘伏奇校长任组长,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在具体工作层面,由电教专业人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在教师中聘请的兼职电教助理人员组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年度及学期计划,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工作机制,创造了工作条件。

二、信息网络环境建设

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一直本着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近几年,我们一是注重了校园网络建设,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设了学校网络中心机房,配备服务器3台套;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全校共有400余个网络接口,校园网宽带接入顺德区教育信息网,将学校的局域网与英特网相联,满足教育信息化工程宽带高速的要求。二是配备学生电脑室2个,计算机性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能保证信息技术课学生一人一台微机。三是将学校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 1

备,安装了教学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络班班通。在此基础上,配备1个机器人实验室,多功能电教室3个。四是给全体教职工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将校园网络终端延伸至每间教室和办公室,学校还给每个级部和科室配备了打印机、刻录机。学校各行政办公室、学科教研组、普通教室及专用教室均设有应用终端,实现了办公和教学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目前,学校网络系统己成为学校行政办公、后勤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实现了电子备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等。

三、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开展“数字校园”应用的核心。到目前为止,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连接顺德教育信息中心的学科资源,供教师查阅资料,交流学习。二是学校通过有效形式组织各教研组利用网络集体备课、主题教研等形式积极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学科教学素材,形成了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三是积极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累案例,撰写案例,积累素材,建立教育教学应用素材库。到目前为止,通过自制、积累、网上下载、购买等方式,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案例库,包括: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与建设,以及德育等内容,为教师进行“案例”学习提供了保障。

四、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十分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问题,把教师培训工作当作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落实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把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当成教师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电教科组长、部分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确立了“立足校本,结合岗位,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培训工作原则,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思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首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培训。第二,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培训。一是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区组织的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提高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能够运用网络为教学服务;二是立足校内,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电教人员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技能,要求全体教师人人会操作电脑,个个能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三是电教人员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开发了《电教管理使用手册》、《校园教学平台使用指南》等校本培训教材,供教师学习和运用校园信息网络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培训,现在全校110名教职工全部会操作计算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部合格,并能够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常用工具制作教学软件。目前,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尝到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甜头。教师自主开发的课件和校本教学资源有20人次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我校学生连续多年代表顺德区参加全国的学生电脑制作大赛并有30多人次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和省级奖。

五、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一是利用顺德信息网办公OA系统构建了校园信息化办公系统和管理机制,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提高办公效率。二是依托顺德教育信息网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教师网络化备

课平台和授课平台,将教师教学常规资料的传输、储存和交流与检查等环节实现网上运行。三是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学科集体备课新机制,创新了传统的教学备课机制,很好的适应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对教师常规备课的技术要求,有效地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备课质量。四是大力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2007年省级课题《初中学科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的开展给学校顺利推进这项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以承担课题研究为契机,从抓课题研究队伍建设和构建学校信息化网络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工作,组建了一支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在组建课题研究队伍的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工作的作用,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深入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增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共进行了6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培训,培训教师达100%。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的开展,丰富了学校教师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三年内,全校中考成绩逐年大幅度提高,中考成绩综合评价名列全区前茅。学校被评为顺德区先进学校,广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总之,在近几年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通过多方位的措施和保障机制,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和学校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校计划再配置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主要侧重实现家庭、校园和班级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在网络教学、网络培训等方面的应用。

数字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化;高校教育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阐述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依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高校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校园的数字化,从提升管理、教学质量及科研等水平。目前高校教育的信息化主要是通过校园的数字化和远程教育等工程推动的。各高校校园的数字化定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随着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的加大,高校校园数字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对校园的数字化各个高校做的还是不够,很多高校只是增加网络宽带、信息节点、购买电子资源和在网页上做功夫,并去规划一个完整的新型的校园平台。因此,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高校迫切需要加快校园的信息化。

二、国内高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

信息规划的相关技术还不够成熟,这由于是其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新。如此导致很多高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始之际,不能够完全理解信息规划的目的和意义,有甚者对信息规划还存在很深的偏见。当前,高校对校园信息规划的认识偏差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信息规划的目的误解。信息化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提高教学效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等为目的。但是很多高校只是以为硬件设施到位就等于教学质量,然而这些高校忽略的信息化和那些高科技硬件所带来的效益[2];第二,怀疑信息化带来的益处。高校信息化是一项长远的工程,不管是初期投入还是后期维护,都需要庞大的资金。但是,校园信息化初期一般看不到及时的效益,然后高校就对校园的信息化产生了质疑,认为信息化的收益与其投入不相符。

(二)对信息化的应用做的不够

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认识信息化的应用性和可行性。其原因是信息技术发展过快,而信息化的内容和方法又是既定的,所以往往会出现信息化内容跟不上信息化的发展速度的局面。这将会导致信息化跟不上时代,也就是规划的成果还没凸显就已经过时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也会造成信息化应用地位差,那就是过多的系统集成商的参与。信息设备一般都是从系统集成商那里购买的,而且安装和调试也是他们完成,为了追求利益,系统集成商不去参照规划,只能顾得上供应和安装其中的一方面,他们做不到长期计划。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信息化应用地位差,因此如何保障信息化的应用值得我们大力去关注[3]。

三、实现高校的信息化

(一)高校信息化的建设规划

高校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和基础性的过程,其建设水平是学校发展形象的标志,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做到整体规划分布去实施,要建设先进的数据中心,从而建设先进的信息平台,用数据中心建立一个信息化的标准,实现对全校信息的共享。数据中心和各个应用系统要分开保持相对独立,数据库的共享和各系统的数据交换要通过数据中心来完成,从而实现全校信息的充分共享。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高校信息化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高素质人才深化高效教育信息化都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是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关键。由于许多高校在现代教育技术上只是看重其硬件设备,却或略了应用平台与软件,对相关的制度和教学资源建设做的不到位。这些导致了网络利用率的低下,科研方面需要的功能做的不够,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将严重制约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对应的培训体系应该得到有效建设,扩大信息化人才,在教师和学生当中普及信息社会先进的教育模式和观念。信息化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因此要扩大信息化人才的队伍。要改革教学结构,就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的整合,为了使现代教育技术彻底的为教学服务,就要建设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4]。

(三)要培养管理和技术人员

高效信息化建设需要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推动,他们能够对新系统功能的发挥和应用起到关键的作用,此外他们对信息化系统的进化和完善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关键在人才,而不是硬件设施。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对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不仅懂得信息技术,还能够懂得如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育上。

四、结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将会对高校教育带来巨大变革,信息化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为高校培养与时俱进的创造性人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成就,归根到底是高校自我的变革能力和自我变革意识以及自我变革的积极态度。为了保持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我们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和清醒的意识,学会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去指导高校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利用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如此才能够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做出贡献[5]。

【参考文献】

[1]陈建斌.论数字化校园[J].教育信息化,2001(1).

[2]盛昀,方明.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架构的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69-73.

[3]姜庆.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6(2).

[4]周杰.高校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0,12.

数字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4

关键词:一网,四库,八项关键技术,五平台,一个门户

1 概述

苏州独墅湖高教区, 地处苏州工业园区南部, 结合地区教育产业系统的发展和特殊的滨湖区地理条件, 形成以高等教育为主体, 包括科研教学、生活居住、文化服务、旅游休闲等多种职能的城市新区。

1.1 建设目标

根据苏州独墅湖高教区自身的特点和数字城市的概念, 我们提出以教研为特色的“数字高教区”信息化建设总体设想和规划方案。

建成后的苏州独墅湖高教区, 将具有在一网、四库、八项关键技术、五平台、一个门户支撑下的具有丰富应用 (包括管理、教研、社区和商务四大方面) 的数字化高等教研城区。

1.2 建设标准

建成后的苏州独墅湖高教区, 将达到以下城市信息化建设指标:

◆具备网上“一站式”新型电子政务系统;

◆数字化的城市规划管理;

◆高度的信息共享;

◆全城100%的一卡通应用;

◆各研究生院100%上网;

◆计算机普及率达90%;

◆社区宽带网接入率达100%;

◆各大楼宽带接入率达100%。

2“数字高教区”总体规划

“数字高教区”总体规划包括总体架构规划、基础网络规划和应用平台规划三部分。

2.1 总体架构规划

总体架构是“数字高教区”建设总的指导, 根据“数字城市”和独墅湖高教区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数字高教区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一个基础网络:它是整个“数字高教区”信息化的通信平台, 为“数字高教区”信息的获取与传输以及独墅湖高教区与外部的信息交流提供硬件支撑。它包括数据、语音、有线和无线等各种网络。

四大信息库:四个信息库包括管理资源信息库、教研资源信息库、公共资源信息库和地理基础信息库等, 为各种支撑平台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八项关键技术:八项关键技术包括CA认证授权技术、工作流引擎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全文检索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智能卡技术和播存网格技术, 是实现各应用支撑平台的基础技术。

五个支撑平台:五个支撑平台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平台、管理平台、教研平台、社区平台和商务平台分别为独墅湖高教区的管理、教研、社区和商务四大类综合应用提供支撑。

一个门户:门户网站是所有应用系统的入囗, 通过门户网站把各应用系统统一到一个入口, 方便了广大用户;同时它也是独墅湖高教区向外宣传发布独墅湖高教区相关信息的主要窗口。

2.2 基础网络规划

基础网络包括数据、语音、有线和无线网络等, 这些是“数字高教区”的基础, 此处主要对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 (即数据网) 进行规划, 使得建成后的城域网能够覆盖整个独墅湖高教区的目标, 保证独墅湖高教区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的信息化应用。

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同时支持IPV4和IPV6技术, 以保证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能够向下一代网络无缝演进。苏州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城域网逻辑拓扑设计、城域网物理分布设计两部分。

2.2.1 城域网逻辑拓扑规划

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拓扑规划采用分层设计的方法进行, 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和广域网连接四个部分组成, 它的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核心层:核心层是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的骨干, 主要为独墅湖高教区提供高速的数据交换服务功能, 保证数据传输的高速性和可靠性。

◆汇聚层:汇聚层的功能是负责把独墅湖高教区内各研究生院、住宅小区、公共设施等处网络的数据进行汇聚送入核心层以及把核心层的数据分发到各研究生院、住宅小区、公共设施等处网络。

◆接入层:接入层主要负责各研究生院、住宅小区、公共设施等各大楼的网络接入, 使得独墅湖高教区内用户都能连接到网络, 实现100%的覆盖。

◆广域网连接:广域网连接是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与外部进行交流的通道, 广域网连接一方面需要提供高速的数据交换能力, 另一方面需要充分保证独墅湖高教区城域网数据交换的安全性。

2.3 平台及应用规划

信息化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信息的安全是信息化应用的安全保障, 独墅湖高教区应用平台的规划根据独墅湖高教区的特点和特色进行。

2.3.1 网络与信息安全平台

网络与信息安全平台基于信息安全技术, 包括: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病毒防范技术、PKI/CA认证与授权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有效结合, 为独墅湖高教区各应用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确保独墅湖高教区内管理、教研、社区、商务应用的安全顺利进行。

2.3.2 管理平台

管理平台是“数字高教区”实现网上一站式政务、城市数字化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功能的平台。管理平台基于管理信息库、地理信息库以及工作流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数据仓库技术、CA授权认证技术等实现。

◆网上一站式政务:根据独墅湖高教区的具体情况, 独墅湖高教区不独立建设网上一站式政务, 可与苏州工业园区政务系统集成, 实现网上一站式审批功能。

◆城市数字化规划管理: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主要通过GIS技术, 结合相关GIS信息库 (GIS信息库可直接利用苏州工业园区或苏州市的GIS信息库) 实现, 提供城市规划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支持。

◆应急预案管理:应急预案管理是提高独墅湖高教区应对和处理紧急突发事件能力的系统。系统建立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等方面的应急预案, 当发生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突发事故等情况和举行重大活动时, 及时调出相关预案, 集结相关部门和人员, 按预案对紧急突发事件进行处理, 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保护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目的。

◆办公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是提高独墅湖高教区办公效率的应用系统, 通过办公自动化, 实现日常办公的数字化、网络化, 充分提高办事效率。

2.3.3 教研平台

教研平台是独墅湖高教区特色平台, 是区别于其它“数字高教园区”的最大特点。教研平台通过教研信息资源库、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全文检索技术等实现, 教研平台的特色是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不仅是独墅湖高教区内部的院校、研究机构间的共享, 还是与苏州工业园区及苏州市各企业、机构间的共享, 通过教研平台可实现独墅湖高教区教研资源的充分利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与企业和机构间的合作研究等, 它为苏州工业园区发展、苏州市的发展以及独墅湖高教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多媒体远程教研:多媒体远程教研包括:独墅湖高教区内的各学校内部、学校之间的网上多媒体教学直播、教学点播;通过互联网的多媒体远程教学直播、教学点播、远程多媒体教学研究讨论会、远程多媒体研究合作等, 例如:可为工业园区及苏州市的人才培养提供服务。

教研资源共享:资源共享通过建立教研资源共享信息库以及相应的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实现。其中教研资源共享信息库包含的信息类型主要包括:师资 (姓名、专业、职称等) 、研究人员 (姓名、专业、研究项目、职称等) 、专用仪器 (名称、型号、功能等) 、实验室 (名称、类型、功能、设备等) 、资料 (名称、专业、主题词、关键词等) ;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提供共享资源信息的录入、共享资源的使用状态查询、共享资源的申请与回收、沟通与回复等功能。

网络虚拟实验室:网络虚拟实验室是为独墅湖高教区以及工业园区及苏州市的企业的研究人员、师生等提供的通过网络进行虚拟实验的智能化、虚拟现实的应用系统, 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室能够提供一个便捷而又出色的实验环境, 让在此环境之上操作实验的师生、研究人员实现可视化的实验流程定制、仪器设备选择、实验参数设定、实验流程控制、实验结果的反馈及分析等功能, 以便于师生、研究人员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开展。

研究项目管理:研究项目管理是对独墅湖高教区内各研究项目进行网上项目管理的应用系统, 提供的主要功能包括: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员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沟通管理以及项目综合管理等。

网格计算:网格计算是为独墅湖高教区师生、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高性能计算的平台, 通过构建“网络虚拟超级计算机”或“元计算机”来获得超强的计算能力。它提供统一的管理、单一的分配机制和协调应用程序, 使任务可以透明地按需要分配到系统内的各种结构的计算机中, 包括向量机、标量机、SIMD和MIMD型的各类计算机。它通过网络连接地理上分布的各类计算机 (包括机群) 、数据库、各类设备和存储设备等, 形成对用户相对透明的虚拟的高性能计算环境, 应用包括了分布式计算、高吞吐量计算、协同工程和数据查询等诸多功能。

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针对独墅湖高教区内研究生院、研究所等数量多, 规模小的特点, 通过建立网上数字图书信息资源库及图书信息发布系统, 为独墅湖高教区内各教师、学生、研究人员等提供各种图书资料信息查询、阅读功能。

学生就业指导:独墅湖高教区是苏州地区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实现学生的就业和企业人才招聘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这是人才战略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3.4 社区平台

独墅湖高教区的构成除了研究生院、研究所等以外, 还有很多住宅小区, 独墅湖高教区又是一个大的社区, 因此, 为广大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的社区平台也是“数字高教区”建设的重要部分。社区平台提供的功能以社区服务、社区管理以及社区安保等功能, 其中以社区服务为重点。

社区服务:社区服务包括:网上家政服务、家教服务、维修服务、救助服务、预订服务、网上娱乐等功能, 方便社区居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包括:网上党建管理、活动管理、人员管理、设施管理、停车管理等功能。

社区安保:社区安保是社区安全的保障, 通过网络实现可视化、统一化的安保管理, 可以实现统一监控、安保联动, 大大提高了安保管理的水平, 充分保障独墅湖高教区社区的安全。

2.3.5 商务平台

商务平台为独墅湖高教区提供的主要功能包括网上商城、一卡通等功能。

网上商城:网上商城是为独墅湖高教区内的学生、教师、员工、居民服务的系统, 用户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远程浏览商城中的商品, 并可以随时订购, 订购的商品直接送到用户家中, 为独墅湖高教区内生活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一卡通:一卡通是为独墅湖高教区消费等提供的, 通过一卡通系统, 用户只需持有一张IC卡, 就可以在独墅湖高教区内的任何地方消费, 包括交通、购物、娱乐、餐饮、缴费等多个方面, 方便了独墅湖高教区内广大用户, 并且为各商家提供统一结算功能, 为商家带来商机。

3“数字高教园区”的主体工程与关键技术

3.1 主体工程

根据支撑“数字高教区”建设的系统架构与功能平台, 需要建设的主体工程包括:

3.1.1 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数字高教区”信息获取与传输的硬件支撑系统, 包括:

高速骨干网络, 包括宽带广域网接口, 城域骨干网, 综合接入网 (无线局域网接入、Ethernet接入、Cable接入、ADSL接入、FTTB接入......) 等。

综合信息实时监测与采集系统, 包括监测信息、交通信息、地理信息、生活服务信息等。

3.1.2 应用支撑平台

利用应用支撑技术, 构造按服务类型划分的应用支撑平台, 包括教研平台、商务平台、管理平台、社区平台等。

3.1.3 综合应用系统

在应用支撑平台基础上, 为服务对象 (学生、教师、员工、居民、政府...) 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包括数字校园、数字消费、数字家庭、数字社区、电子政务系统等。

3.2 为实现上述主体工程, 需要的关键技术主要有

3.2.1 高速骨干网络

网络技术在苏州“数字高教区”的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确保“数字高教区”的信息畅通和共享的必要条件。

3.2.2 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是数字城市空间信息的基础, 为庞大的城市数据提供了管理、存储和维护的有效手段。城市地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城市管理信息技术相比, 具有较多的优势。如:它能够把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结合, 不仅使用户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 而且能知道一个物体在哪里。此外, GIS具有把时间和空间信息结合起来的能力, 它可以对不同时间序列中的空间信息做出直观的描述, 并可以把查询与分析结果以声、图、文一体化的方式展现在用户面前。

3.2.3 工作流引擎技术

工作流引擎技术是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流程控制与管理的关键技术。

工作流引擎是基于Wf MC标准的流程再造技术, 主要用于设计、改善政府部门日常办公的业务流程, 并通过流程建模、流程发起、流程监控等功能实现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作流引擎技术是应用中间件平台主要支撑技术, 它是在过程模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Wf MC标准而开发的。

3.2.4 全文检索技术

全文检索技术是实现电子政务、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作为应用支撑技术的全文检索技术是基于内容管理的资料信息库的检索技术, 包含了关系数据库内容搜索引擎、内容检索服务器以及站点检索引擎等。

3.2.5 PKI/CA认证与授权技术

PKI/CA认证与授权技术是保证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安全的关键技术。PKI (公钥基础设施) 技术采用证书管理公钥, 通过第三方的可信任机构认证中心CA (Certificate Authority) , 把用户的公钥和用户的其他标识信息 (如名称、Email、身份证号等) 捆绑在一起, 用于验证用户的身份。通用的办法是采用建立在PKI基础之上的数字证书, 通过把要传输的数字信息进行加密和签名, 保证信息传输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

PKI基础设施采用证书管理公钥, 通过第三方的可信任机构认证中心, 把用户的公钥和用户的其他标识信息捆绑在一起, 在Internet网上验证用户的身份。PKI基础设施把公钥密码和对称密码结合起来, 在Internet网上实现密钥的自动管理, 保证网上数据的安全传输。

3.2.6 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仓库 (Data Warehouse) 是一个面向主题的 (Subject Oriented) 、集成的 (Integrate) 、相对稳定的 (Non-Volatile) 、反映历史变化 (Time Variant) 的数据集合, 用于支持管理决策。对于数据仓库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予以理解, 首先, 数据仓库用于支持决策, 面向分析型数据处理, 它不同于企业现有的操作型数据库;其次, 数据仓库是对多个异构的数据源有效集成, 集成后按照主题进行了重组, 并包含历史数据, 而且存放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般不再修改。

数据挖掘技术是从数据仓库中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 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包含:数据准备、数据挖掘、表述及知识评价四个阶段。数据挖掘也是采用机器学习、统计等方法进行知识学习的阶段。

3.2.7 智能卡技术

智能卡技术是实现独墅湖高教区一卡通的基础, 智能卡技术集成了数据加密、数据交换、数据存储等多种技术, 通过智能卡技术保证独墅湖高教区消费、缴费、结算的安全可靠运行。

3.2.8 播存网格技术

随着Internet的发展, 其在信息资源共享上的弱点越来越明显。尽管网络所能提供的带宽资源在不断扩大, 但是实际上真正能够提供的网络资源却增长缓慢,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数量和信息资源需求。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网络资源使用缺乏合理性以及“独占”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播存网格”是借助数据广播创建一种语义预先沟通的机制, 通过全国广播主动把大量信息资源的语义通知给足够多的用户, 让计算机帮助主人大致判断信息资源的可用性。用户借助计算机事先筛选过的信息资源的语义清单, 精细地引导自己的阅读进程。

基于以上需求, 提出了“统一内容定位符” (UCL) 和“个人内容需求定位符” (PCL) 的理论。与“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 相类似, 根据所取信息在语义学上的定义而获得的UCL信息, 可以确定网络上某一个具备相应内容语义的信息资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指定相应的UCL配置信息文件, 根据文件提供的UCL信息, 并很方便地对接收下来的信息进行对比, 将相符的信息接收、存储, 实现“预存”的功能。PCL信息作为UCL的辅助信息, 以其灵活、可扩展的特点, 提供为用户个人信息需求进行具体定位的功能, 即完成“预读”的功能。

根据以上原理, 我们计划实现基于数据广播和内容语义相结合的“播存网格”系统, 完成一下功能:

(1) 利用现有数据广播网络实现信息内容的无冲突广播。

(2) 接收终端根据对资源内容需求的不同, 来选择性地接收广播的信息数据, 并将信息根据不同的需求保存在接收端。

3.2.9 多媒体信息技术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实现研究生数字化教学的关键技术,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和发布的技术, 主要包括多媒体信息压缩技术、多媒体信息编辑技术、多媒体课件技术、多媒体信息管理技术、多媒体信息发布技术等, 通过这几技术的有机结合, 实现网上多媒体教学直播、多媒体教学点播、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等应用功能。

4 结束语

数字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5

一、师生能力

表1师生能力参考指标

建设内容 指标描述

能识别、解决技术系统常见的硬件、软件问题,如中毒、系统文件缺失、硬盘空间不足等。

能熟练使用不少于3种的网络交流工具(即时通讯软件、在线论坛、电子邮件等)与同学、教师、专家 交流。

能比较熟练地利用通讯技术和在线资源(电子邮件、网上讨论等)参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能熟练使用不少于2种的搜索引擎,收集资料、获取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能熟练使用不少于2种的浏览器,选修学习校本课程、开放课程等网络课程。

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应用不少于3种的多媒体创作工具创作多媒体作品,并向他人展示和交流课程学习的 成果。

能使用日程和任务管理软件进行自我学习管理,如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日程等。

能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数字图书馆、开放资源网站等)获取学习资源,并能初步评价资源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倾向性。学生能力 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技术设备,并初步评价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优缺点。

能正确使用各种手持学习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等,在课堂上下、学校内外开展移动学习。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虚拟的、彼此联通的个人学习空间。学生能进行个人学习资源管理、网络交流、在线测 试、选修课程等各种网络学习活动,并能根据需要对学习空间进行个性化设置(功能配置、页面布局与样 式设置等)。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电子备课,每节课有电子教案。知道并经常使用的学科资源网站不少于5个。

能熟练使用搜索引擎、资源网站、资源库系统等,检索、下载和合理使用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掌握不少于3种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与技术,能自主制作课件或改造课件。每年参加不少于2次的有关信息化教学理论、模式、方法与技术的培训。能使用信息技术参与网络教研,每年参与网络教研的总时长不少于24个小时。每年讲授不少于2次的校级以上(含校级)信息化环境下的公开研讨课。

能熟练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或发展性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能熟练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开设网络选修课。

能灵活应用手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等技术工具与每位学生家长进行每年不少于2次的交流。开设教学专用博客,每月至少发表2篇博文,理性评价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和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每个教师都有一个虚拟的、彼此联通的个人教学空间。教师能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学习活动设计、教学任 务安排等各种网络教学活动,并能对教学空间进行个性化设置。

注:学生能力指标的制定主要针对初中生。小学生和高中生可以参考初中生发展指标适当调整。

-2-教师能力

二、应用服务

表2统一认证与门户服务建设参考指标

建设内容 指标描述

提供统一用户管理功能,实现对用户账号信息的集中管理。

统一认证

提供单点登录功能,实现一次登录,便可访问授权的各个应用系统。

系统

提供负载均衡、缓存和灾难恢复功能。

提供丰富的接口,能方便地把不同结构的应用系统集成起来。提供按角色授权功能,在授权管理界面中,提供浏览、排序、查询等管理功能。

学校门户

提供用户组和用户管理功能,可以为用户组或用户分配操作权限。

系统 能够应对高峰时刻的大流量访问,支持的用户并发数不少于全校人数的20%,页面平均响应时间不超过3 秒。

提供网站群管理功能,实现对多个独立站点的管理和站点间的资源共享。

提供工作统计功能,对各单位信息发布数量、栏目更新频率等进行统计。

提供访问统计功能,统计各站点的总访问信息;统计站点小时、周、月、季度、年访问量、访问的IP; 统计栏目、文章的访问量。

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质量控制研究 篇6

关键词:信息资源 数字化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5-0081-04

Study on Quality Contro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Digital Construction

Xiao Wanrong(Gansu Institute of Sci. & Tech. Information,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The problem of digital resources' qualit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main research topic concerned by the whole societ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necessary of quality control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digitization, analyses the various related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and restrict the digital resources' quality, the main contents of quality control of digital resources are discussed, proposes tha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quality control mechanism, standardize construction rules, improves the personnel quality, and accelerates technologic methods research, etc. To control digital resources quality effectively, create a green digital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 digitization; quality control

CLC number:G250.76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5-0081-04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数字信息资源也以迅猛的态势在近些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字资源爆发式增长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伴随着有害、虚假信息的污染,不仅造成信息总量中质量比的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些错误的数据信息曾导致社会财富的巨额损失,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1]因此,关注信息质量问题,开展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质量控制研究,建立健全质量控制机制,防止较差质量的信息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成为近年研究的热门课题。[2]

2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信息资源的集成化、有序化和利用便利化。[3]它是将非电子化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化为数字信息, 即对原有的文献、照片、录音和图像等非数字信息, 通过多媒体技术、信息压缩、复制技术和存储技术将上述各种类型信息源以一定的数字格式进行存储, 其目标是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而质量控制是为了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而开展的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活动,质量控制侧重于控制的措施,[4 ]其目的是为信息用户提供满足要求、适于使用的有效信息。尽管信息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特定用途是由用户最终判定的,但是信息用户并不擅长发现信息里的错误,也很难判定信息产品数据的可靠性。因此,从数据的角度看,数字信息产品是否满足规范或要求,要看信息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否进行了有效的质量控制。

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 它是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的有机结合, 也是信息资源建设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信息资源的整个数字化过程是产品质量形成的主要过程。通过对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所有质量要素进行层层分解剖析, 对生产要素、人力资源、设备、软件、资金等进行相对的合理规划, 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质量要素采用与其相应的技术及管理手段加以控制, 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和误差,提高数字资源质量,有效绿化数字资源环境。因此,将质量控制机制引入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 对数字化生产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 影响数字化质量的因素

3.1 数据质量因素

信息资源的数据质量难以保证。数字资源质量的核心是数据的质量,数据的质量主要表现在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一致性、准确性等方面,并使数据适合于一个特定的用途。[5]其中,数据的准确性是对数据质量的基本要求,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及著录过程中,确保数据的准确是前提,同样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一致性等条件也是评价数据质量不可或缺的要素。数据质量评价的难点在数据的含义、内容、分类、分级等方面。不同类型的数据评价方法不同, 不同专业的数据质量要求也有很大差异, 很难用统一的指标和方法进行评价, 还需深入研究。因此在数字资源建设中,由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局限,许多专业数据的正确性很难度量。不能准确判定数据的质量,信息资源数字化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2 标准规范因素

信息资源开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存在缺陷。在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数据缺乏质量保证。数据采集是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第一道门槛,由于缺乏对原始数据采集的质量评价标准,在数据源头质量即难以保证;{2}数据著录标引不规范。信息资源数字化加工过程中,标引是数字化建设中实施规范控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6]标引的质量直接影响数字资源的利用,目前信息资源的著录标引规范还很不统一,数字资源的质量令人忧虑;{3}数据库建设无统一标准。数字资源的共享利用,需要遵循统一的建设标准,而目前我国数据库生产各自为政,这就造成各系统之间互不兼容, 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大范围共享。

3.3 人力资源因素

信息资源建设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信息资源的规划、采集、著录、标引和评价需要人来进行,同样数据库软件的开发、设备的维护也都需要人来完成。每个人受教育程度、专业结构、认识水平的差异,都会影响数字资源建设的质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因素,目前,相当一部分图书情报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匮乏,阻碍了信息资源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

3.4数字化技术因素

现阶段信息资源数字化技术还不成熟。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信息录入技术、信息压缩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是数字化的主要关键技术,这些技术涉及的一些技术难题,都不同程度影响到数字资源的质量,如信息录入中广泛采用的光学字符识别扫描技术,是利用扫描仪将原文献转换为适于计算机处理、存储和高速传输的数字化图像,再通过光学字符转换为机器可读的字符编码,其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对原文献中字符和图像的识别能力,将直接影响数字化的质量,另外信息压缩技术中的图象质量与压缩比的矛盾, 信息存储技术中的存取介质与速度问题,信息检索技术中不同格式数据的有效检索等,也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数字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5 资金因素

数字资源建设资金无保障。数字信息资源也同纸质信息资源一样,其建设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连续性工作,需要持续性专项经费的支持,但是目前国内的数字资源建设任务多是以阶段性项目的方式下达,经费的支持随项目的鉴定验收而告终止,数字资源的进一步更新维护和数据库软件的升级改造没有后续资金保障,从而导致建设工作半途而废,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4 质量控制内容

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质量控制是一项集管理和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它贯穿于数据库建设的整个过程。 [7]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即面向数据源的前馈控制、面向数字化建设的过程控制以及面向具体应用的反馈控制。[8]

4.1 前馈控制

一般来说,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必须要有准确的定位和一定的倾向性、前瞻性。首先,是对数字资源的专业范围、用户需求、数据来源、数据库类型、应用方式等进行广泛调研和仔细论证,在此基础上确定建设目标、制定建设规划、规范建设标准(遵循国家或国际标准)、组织建设队伍,然后,界定数据源,以明确数据采集方向,确保原数据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制定文献著录和标引细则,包括:信息的著录项目、标引格式、标引模式、标引方法、标引使用工具等,保证不同时间和不同人员数据处理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客观地确定相关参数值,构造数据库软件模式,以求管理、应用功能最优化。同时,观察、分析各种影响数字化质量的因素及偏差信息,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来消除不利影响,保持前馈控制的动态特性,从数字资源建设源头有效进行质量控制。

4.2 过程控制

信息资源开发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每一环节都必须有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用信息反馈原理对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标准化要求,避免低质量或不合格的信息产品进入下一流程,消除生产过程各环节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以达到过程质量控制目标。

(1)数据采集加工。数据采集是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对采集的数据根据标准规范进行审核评价,确保每条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以有效控制原数据的质量。数据处理的第一步是对信息资源进行著录,著录是对信息资源外部特征的总体描述,首先确定著录工作单及著录项,著录要符合国家文献著录标准和各数字化资源相应细则。标引是对文献主题内容特征的揭示,在数据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前馈控制中确定的标引规则进行标引,保持与国内外代表性标引语言的兼容,以保证信息标引的质量和国内外交流的需要。

(2)数据库系统开发。数据库的系统开发是对一个设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与读取数据的过程。数据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性价比选择软硬件技术构造系统支撑平台和运行环境,同时具备以下质量控制功能:{1}自动校验功能:在接受数据时自动检测记录格式是否符合程序要求,记录的必备字段是否齐全,并自动生成校验提示。{2}数据管理功能:根据数据特点设计多种关系表结构,并建立相应索引机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集中管理。{3}数据服务功能:能够准确地接收和分析用户指定的参数,从数据库中搜索满足用户需要的数据子集,方便快捷、准确地为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用户界面和多种数据类型信息内容。

4.3 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通过人工检验和软件分析, 将转换后的数字产品质量与控制标准相比较, 发现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使用过程是考验数字资源产品实际质量的过程,它是质量管理的继续,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任务是开展信息技术服务,调查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检验、分析、发现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不断促使研究和改进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实际使用效果,有效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5 质量控制措施

5.1 建立质量控制机制

数字化产品的质量问题伴随信息的采集、转换、处理和利用的全过程,因此,质量控制是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直接影响最终数字化产品的质量,进而影响产品的共享利用效果,建立完备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是数字资源质量的根本保证。数字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连续性的工作,需要国家与地方加强整体规划,组建专门的建设管理机构,通过组织、协调、管理,不断完善和优化数字资源建设的全过程,制定并完善数字化生产质量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 包括建立数字化建设细则、质量评估系统、质量检查制度、工作日志制度等, 同时加强数字资源产品化审核审批制度,从数字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严格加以检查控制,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有效控制后续的数字化生产过程,从数字化产品的应用环节阻止无质量保障的产品进入信息服务市场。

5.2 规范数字化建设标准

标准化是实现数据交流与共享的基础,是高质量数字资源的基石。数字资源标准化的建立与完善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1)加快制定标准化的速度。我国在制定标准化的速度和质量上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组织力量,紧跟技术与业务发展要求,做好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制定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国家标准尽可能向国际标准靠拢,凡能采用的国际标准,尽量等同采用,不能等同的尽量等效采用,只有向国际标准靠拢,才能有利于进行国际交流、促进技术进步、改进信息质量。

(2)加大标准化宣传推广力度。开办各种培训班,培训标准化应用人才,要在实施标准化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即时修订,在实践中完善标准,丰富标准内容,提高制定标准的质量。

(3)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协作。在国家还没有制定出相关标准化内容时,正确处理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之间的关系,应站在国家的高度,从长远目标出发,全面考虑,紧密配合,消除分歧,共同努力,将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

5.3 加强人才质量控制

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主体是人,人的因素是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建设队伍由于整体素质不高,对质量控制的意识、标准规范的应用、相关技术的执行还比较薄弱,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能力。因此,应加强数字化、专业化人才队伍。

(1)制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根据信息技术发展与资源建设规划,加快高素质人才引进,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人才的培养,以保证数字信息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

(2)建立人员培训制度。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资源开发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在职人员的技术与技能培训也显得尤为重要,分期分批对信息主体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在职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3)提高建设管理人员待遇。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和各种国内外交流学习机会,提供让主体充分发挥智慧的平台。

5.4 加快技术方法研究

传统的文献质量指标体系已经严重落后于信息化时代,数字化信息资源质量指标体系及相关标准理论的研究是目前图书情报业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为提高资源建设效率和数字化产品质量,要加快数字化自动处理软件的开发,综合运用多种监测手段、采用规范的管理措施及科学的评价方法,来有效控制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质量问题,[9 ]具体有开发项目的质量评估、原信息资源的质量评价、软件程序设计的质量评估、数字化产品的质量评估、质量评估技能的训练、质量资料的传递、开发后的数字产品信息技术服务效果及信息服务质量问题研究等。

6 结语

数字化产品的质量问题是伴随信息的采集、转换和信息处理过程产生的, 通过对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所有质量要素进行层层分解剖析, 对生产的各要素进行相对的合理规划, 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才能建立高质量的数字资源,提高数字化资源的通用性和共享性。

参考文献:

[1]葛某智.信息质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研究方向[J].中国科技资源,2009,41(1):5-16.

[2]王军.论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质量调控[J].现代情报, 2008,(6):7-9.

[3]张素霞.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现代情报,2003,(5).

[4]李伟超,朱学芳.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质量控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4):63-65.

[5]罗益群.数字资源建设质量控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6):19-22.

[6]柯玉清,秦宜敏.主题标引状况分析及质量控制[J].长江大学学报,2005,28(4):114-116

[7]夏红.文献数据库质量控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4,(6):5-6.

[8][EB/OL].[2010-01-17].http://www.hroot.com/wiki/article/2003-11-17/0081117154639.htm.

[9]黄秀琳.数字信息资源开发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J].发展研究,2005,(1):75-76.

城建档案数字信息化建设管理探讨 篇7

关键词:城建档案,数字化,信息化,人才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一、城建档案数字化及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城建档案工作的人力资源薄弱。

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城建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中仅有48%的本科生, 相近专业的高水平人才仅有38.5%, 普遍存在学历偏低问题且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到3%。这就导致很多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观念和整体水平跟不上日新变化的信息时代的脚步。人力资源缺乏必要的素质和活力, 直接影响整个城建档案数字化及信息化的进程。人手不足, 工作量与人员配备不成正比, 这必然导致城建档案工作数字化及信息化发展缓慢和滞后,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更不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优良服务。

2. 实现城建档案数字化及信息化的资金条件不足。

在一些不发达地区, 由于资金条件有限, 直接导致城建档案信息化进程中的硬件软件设备投入都不足, 因为在21世纪的今天, 高配置的计算机、打印机、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扫描仪等设备室城建档案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设备, 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现状是很多地方在上述设备的投入中力度不大, 没有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3. 城建档案工作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前期准备工作是城建档案数字化及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而现阶段城建档案的前期准备工作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尤其是在纸质档案的资料不完善、资料质量偏低、保存不安全等方面, 城建档案管理的专业要求较高, 因为档案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 这就需要拥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专业人员负责工作。很多城建档案部门过于重视文本文件的资料收集, 而忽略了视频、音频、图片等电子文件档案的收集。

二、实现城建档案数字化及信息化的具体措施

1. 着力打造专业城建档案建设人才队伍。

首先, 要构建一个高素质水平的人才队伍。培养一个优秀的专业城建档案建设人才队伍是城建档案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基础, 只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使城建档案工作有效顺利的开展。

其次, 要严格要求, 科学管理。《南通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中提到对于在工作中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人员, 不仅要给其所在单位和上级主管行政处分, 还要上报司法部门追求其刑事责任。这样严格的要求, 不仅利于人员的管理, 更利于城建档案工作的科学开展。

再次, 要强化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 提升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技术。一是要明确工作范围, 工作职责。江苏南通的城建档案数字化信息建设包括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中涉及的图表、文字、图片、影音声像、图纸等多种形式的承载着历史记录的档案资料。二是要提升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

2.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

城建档案数字化及信息化需要技术力量和物质条件作为支撑, 无论是在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信息系统的开发, 还是先进设备的引进、系统网站的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和维护。因此, 相关部门首先要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及信息机化建设管理引起重视, 要将其纳入议事议程并付诸行动, 加大其资金的投入力度。

以江苏某城建档案馆为例, 管内配置了档案密集架、底图柜、声像档案防磁柜等档案装具, 并配备2台服务器, 1TB容量的数字档案存储磁盘阵列, 25台计算机, 20台空调, 10台去湿机, 为该市规划、建设、城建执法、解决房产纠纷和房改等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凭证。

3. 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档案信息。

目前我国档案工作还缺乏一套完整、切实可行的系统化、标准化的规则, 以此来保证城建档案的规范统一以及完善, 从而达到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

三、结论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 避免急于求成, 要循序渐进, 统揽全局, 实现档案管理历史性的跨越, 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供快捷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并对后世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阴子芬.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J].城建档案, 2011 (12) :45-48.

当代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8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资源检索,数字化

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需求是传统图书馆管理体制面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信息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作为大量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汇聚地,拥有大量复杂的数据化信息资源,这是其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必然需求和最大优势。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制度的信息化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服务等手段,不断提高自身地位和话语权。因此,图书馆这一古老的社会资源服务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具体的现实问题。

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目前,中国现存投入使用的信息中心千余家,同时拥有四万多个信息资源管理机构。随着社会咨询服务管理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图书馆管理人员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如果传统图书馆不进行服务创新,改变以往的单一化管理体制,就将在信息时代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传统图书馆机构要想在信息化社会中立足,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创新,不断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心从原来的单一依靠信息资源进行服务管理和信息检索转移到主动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咨询服务工作上来,并由此实现图书馆管理的市场化以及和信息资源产业的相互融合渗透。

新的社会条件下,信息资源不断膨胀,读者不会被动接受相关信息,而是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和咨询,帮助读者明确信息需求,主动和社会机构相联系进行相关信息研究和分析工作,提供更精细化需求的信息资源检索服务。同时,图书馆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适应社会变化带来的读者兴趣和体验服务的变化,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管理服务的信任度和好感,加强自身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一切条件开发出更好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应根据图书馆自身条件,立足于当前具备优化建设条件的资源、技术,结合网络优势制定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具体目标,形成分层次多对象的公共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资源网络。明确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具体发展方向和目标,贯彻实施以整体规划为主导,多需求多标准服务为主线的指导原则,分层实施,需求牵引,结合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实际情况提高网络资源条件下的公共图书馆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质量,同时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制度改进图书馆资源管理,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和服务支出,加强图书馆和外部配套资源的信息传递,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管理职能。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应坚持开放分享的指导原则,避免在信息化网络环境下进行重复建设。加强内外资源信息共享,联合不同系统在不同单位和机构间进行信息传递,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效能和信息共享[1]。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量资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进行思想观念的变革,否则巨资建设的各个图书馆和单位的信息化系统还是传统信息检索系统的重复,没有进行流程和思路的创新仅仅是工作手段的更新,无法做到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融合,不能实现在更广的平台上进行信息资源共享,这样的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远远无法满足当前读者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的。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必须强调资源信息共建共享,联合各系统、各单位的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开展信息资源建设的共享。

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

1. 管理标准化。

图书馆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主要是改变当前图书馆管理水平较低、内部信息交换不畅的现状,必须逐步改变经营管理手段以加强图书馆的自身竞争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与当前图书馆管理标准化阶段相对应的是,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能力和发展程度也较低。图书馆管理标准化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自身管理能力不足,管理服务效能严重缺失,数字化应用程度较低。

当前图书馆内部管理人员的网络信息知识不足,缺少甚至没有配套设施。因此,图书馆与外界难以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在此阶段,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应将目标设定为建立信息化标准管理系统,否则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知识膨胀的社会环境[2]。因此,管理标准化阶段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应该是建立较为基础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并经由独立的数字化管理部门对图书馆员工或管理人员进行基础培训,可以采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是对于较为重要的图书馆内部管理部门引入相关计算系统,同时结合一定的数据存储要求利用相关设施确保图书馆重要的数据信息安全。

2. 资源数字化。

在这一阶段图书馆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市场服务效能和效益,但是相关管理地位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冲击。当前图书馆管理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的数字化服务架构,各部门之间已经完成了内部基础数字化设施建设,在各部门内部实现信息资源的及时有效共享和传递。但由于各种外部环境的限制,图书馆内部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容易形成各种管理信息孤岛,例如生产、销售、财务及人事等[3]。

这一阶段的图书馆管理者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应该基于已经建立的较完备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图书馆内部资源局域网,不断促进图书馆内部管理的完备性,加强信息交流传递和资源共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一次性投入较大,往往难以实现。同时一旦引入大型信息化管理系统,必须对于图书馆机构的内部员工和相关业务管理流程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这样的成本往往很难被图书馆管理机构接受。

3. 综合信息化。

在这一阶段图书馆的内部数字化应用水平大大提高,但仅限于办公自动化程度,仅能完成简单的信息服务咨询和信息预测工作。从图书馆整体市场表现分析,图书馆当前管理程度在现有的市场化服务背景下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对饱和的程度,需要进一步进行市场创新或者结合固有的市场发展布局,利用自身优势加以扩大和完善。从图书馆的内部管理程度上看,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和系统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同时自身内部的局域网管理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改变原有的信息化系统,引入更丰富的大型信息化管理系统才能适应外部发展需求,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和信息化服务起到促进作用。

三、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

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一般情况下,图书馆的信息化需求应包含信息化基础结构、信息资源建设以及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建设等。

1. 信息化基础结构。

信息化基础结构包含网络条件、硬件设施、软件环境及数据库等方面。

网络条件。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是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大量数据的应用。因此,当代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应立足于当前自身条件,建立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超高速以太网以及数据双备份和负载相互平衡,确保图书馆内部资源网络的稳定、高效。同时,图书馆网络系统还需要结合现场条件与外部网络通过光纤直接连接,确保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内部直接实现访问网络和其他数据库,实现图书馆网站相关配套服务、数据检索、数据备份以及信息发布等各种功能。

硬件设施。图书馆的相关硬件设施包含数字图书馆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和相关存储设备等。数字图书馆服务器的相关组织安排必须考虑系统安全性以及扩充性。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解决方案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是对于数据的灾难备份以及恢复[4]。同时在进行设备选型时,必须考虑相关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参考独立第三方评测和推荐机构对于大量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到的相关结论和建议。

软件环境。完备的图书馆建设解决方案的软件环境平台应包含制作系统、发布系统以及应用环境等。制作系统可以实现将原始的数据资料进行数字化,发布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是将制作系统数字化后得到的相关数据发布到数字图书馆之中,供用户以及读者查阅。应用环境对于读者而言是进入数字化图书馆的接口,可以为相关用户提供使用环境和界面,并将相关网站管理系统和阅读环境集成,提供给读者和用户服务。

数据库。在选用数据库时应考虑的是数据库的易维护性、易升级性、开发性以及可靠性的相关性能。由于自行开发数据库的价格往往较低,因此,大多被图书馆管理机构采用,但由于其维护性以及通用性较差,因此不建议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采用,目前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应首先考虑的是选用性价比较高的大型数据库,例如Oracle、Sybase等[5]。

2. 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馆没有相应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就不会有需求和可靠访问来源。因此,即使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服务设施和设备,没有合理有效的信息资源也是枉然。只有具备合理、完善的信息资源服务,才能更好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服务。目前,图书馆应积极进行相关新型专利和文献的采集和利用,有选择性地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开辟信息发布平台和资源获取渠道,将传统文献信息和网络数字化资源相结合,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才可以满足信息社会的数字化需求。

努力建设与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情况相适应的各种资源数据库。公共图书馆管理者应考虑的是地方文献数据资源库、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以及当前社会经济建设所必须的资源数据库等资源建设,引进或联合引进一定数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尤其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步建立资源合理分布的数据资源信息中心,通过购买相应资源许可的模式为网络用户提供数字资源检索和信息文献服务。通过资源的信息共享,根据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资源分布式建设。

3. 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建设。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经历了很多年的发展,从过去的单用户、多用户发展到局域网、广域网的不同阶段,图书馆管理建设中的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模式都已经逐步发展成熟。目前,图书馆管理机构和人员的任务主要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工作进程,扩展面向读者服务的各种功能,按照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逐步强化信息系统的服务能力和职能。

加强服务人员的相关信息管理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信息生存教育方式。因此,这要求图书馆的专业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对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数字化技术的适应能力和技术认知,达到熟练操作信息技术服务的水平,例如熟练操作电脑、各种软硬件设备等,同时具备一定的信息数据制作能力,防范网络攻击和计算机病毒等。

在当代信息化社会中,图书馆必须打破固有的传统,紧跟时代步伐。目前,图书馆的信息化进程是一个必然趋势,面向未来的几年,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树立信息观念,逐步建立信息化系统,进行相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信息管理服务和咨询能力,逐步走向信息市场,完善信息网络化服务,利用当代的先进技术培养协调思维模式,努力加强信息化人才建设,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参考文献

[1]朱红.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深化[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2).

[2]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3]张复元.知识经济与图书情报工作[J].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9(2).

[4]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1(3).

数字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9

近十年来, 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问题让普通百姓深感头痛, 先有国外的疯牛病, 再有国内的苏丹红、大头娃娃、猪蓝耳病等, 这些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极大关注。对农产品如何从“农田到餐桌”进行全过程管理, 建立从源头监控到最终消费的追踪溯源系统, 保障农产品安全已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1]。

上述问题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连续多年加大农业生产与监控的资金投入,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及RFID等传感器技术的成熟, 为农产品的安全监管提供了基本保障[2,3]。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试点省份建设工程顺应当前形势, 湖南有幸成为其中的示范省份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农村工作的重心,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4]。

数字改变生活, 在“数字湖南”建设纲要中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高效开发信息资源, 推动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数字湖南是建设绿色湖南、创新湖南和法治湖南的基础和支撑, 是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 加快建设全面小康,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5]。

1 湖南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现状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云计算技术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云计算设备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供高科技公司与政府机构进行分析与挖掘[6], 同时面向农村农业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增强, 其中物联网技术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新生力量, 是推动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 也是推动我国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7]。

为了适应农村地区对信息化的渴求, 2011年至2012年国家科技部开展了农村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2011BAD21B00) 与农村物联网综合信息服务科技工程 (2012BAD35B00) 研究, 湖南科技厅承担了相应科研任务, 根据湖南农业农村信息化项目建设的需要, 由湖南农业大学与湖南联信永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员组成的调研小组, 从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30日止, 多次下基层调研了湖南省岳阳屈原区、长沙县开慧镇、榔梨镇金托村、宁乡光明村等,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湖南农村中小企业农业信息化现状专题调研, 并到江苏省宜兴市参观学习。

主要调研对象:区镇主要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养殖大户、农村中小企业代表、龙头企业负责人、医院负责人、社区负责人、村支两委主要成员等。

主要调研方式:除沈岳院长多次汇报农村物联网规划与实施的主要内容外, 认真听取相关人员进行农业信息化在各单位的运行情况介绍, 咨询企业运作流程, 下基层实地考察生猪、水产养殖、水稻育种、育秧操作流程、拍照论证等方式, 真实记录当前湖南省农村地区实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了解企业现有支撑农业信息化的设备和在农业信息化运行或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哪些困难可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技术解决的, 表1列出了调研对象及咨询内容。

从表1可知, 江苏宜兴市以水产养殖物联网为核心, 同时积极开展畜禽养殖物联网、设施园艺物联网和大田种植物联网项目, 湖南刚刚开始农业信息化的实施, 但主要以企业需求为主, 由于受资金、政策、人才限制, 发展较慢, 有些设备已陈旧老化, 已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 因此急需更新换代或添加新设备, 同时对整个农村中小企业设备进行分阶段联网。

通过近两年多次下基层进行湖南农业信息化调研过程中, 深刻体会在农村地区实施农业信息化的艰辛及任重道完的需求与现实矛盾。

首先从现有村镇管理系统来看, 存在诸多问题:

问题一, 所有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垂直管理系统, 这些系统只实现本系统功能, 与其它部门信息互不联通, 在进行到最末端村一级的时候都要求村级组织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填报, 造成同一份内容要在不同系统间重复录入, 数据无法统一, 使得基层组织无以适从, 疲于应对;

问题二, 缺乏村级组织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Excel表格、纸质表格混杂, 标准不一, 经常发生数据缺漏, 不一致现象, 造成管理统计困难;

问题三, 村级单位走访调查时基本都是填写纸质文档, 月末年底, 手工填写报表上交镇上, 镇级单位再统一处理录入系统, 对于村镇来说, 劳动强度大, 效率低;

问题四, 宣传沟通手段单一, 镇级单位下发通知, 村级组织召开会议通过组长逐户通知, 消息传递缓慢;

问题五, 家庭信息管理中缺乏家庭关系维度管理。

其次, 农产品流通局限于小范围, 农村商务大部分还是保留传统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的优越性在农村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第三,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重大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人得病, 全家返贫现象严重。

第四, 在屈原区, 上市公司如正虹集团与唐人神集团,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 企业购买了相应监控系统与设备, 质量监控与追溯系统、RFID耳标, 但还需要大量人工参与, 特别是受资金限制, 高水平人才难引进, 在此服务的人才学历水平并不高, 多以本地人为主, 数据采集不规范, 没有完全实现自动化管理与联网管理。

这些现象如何解决决定了推进数字湖南的速度, 也是建设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点。

2 主要涉及内容及措施

2011年以来, 湖南推进湖南特色的“四化两型”建设, 并打造“信息化湖南”, “数字湖南”乃至“智慧湖南”的伟大目标。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经济社会信息化和“数字湖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主要研究涉及如下内容:

一是村镇综合事务管理平台。通过部署基于云服务的乡镇电子政务软件, 实现乡镇对家庭、人口、土地、计生、农补、维稳、防灾抗灾、基层党建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平台上通湖南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科技服务总平台和县市电子政务服务平台, 下达村支两委、农业合作组织和个体农户家中, 搭建政、民沟通桥梁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桥梁。平台可减轻乡镇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提高乡镇政府信息化管理水平, 真正做到把农业科技服务落到乡村。

二是农村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建设以省人民医院和各地市、县级人民医院为核心, 辐射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区域医疗平台。通过在乡村部署医疗级的医疗监护终端, 通过移动医疗/公共卫生数据采集和交换平台实现医护专家共享、仪器设备共享和诊疗信息共享, 为农民建立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 打造“乡镇 (社区、村) 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诊疗新模式, 解决农民“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

三是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平台。平台由电子货柜终端、业务服务平台及后方的服务支持组成。电子货柜终端安置在各小区、各村镇的小商店, 并以其作为业务受理点, 终端上端连接湖南农村信息化示范省总平台, 下端连接各地有一定规模的超市、农资公司和便民的各类充值缴费平台, 通过与上述相关部门的合作, 由货柜终端完成商品的展示、商品定购等交易环节, 实现业务点网上订货, 本地配送和售后服务支持, 并逐步依托终端和当地有关公司解决农民自产农产品保质期短、卖出难的问题, 解决农民“信息获取能力低、网络购卖能力差”的不足, 构建一种全新的线上线下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货柜终端在空闲时可以变成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终端, 通过省平台推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实现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互动。

四是区域农业物联网。运用各类传感器和传感网络, 构建各市、县级区域物联网平台, 实现从粗放农业到数字农业的突破。通过在屈原区典型示范, 搭建琴棋乡百亩鱼塘水产养殖物联网监管系统、在正虹生猪养殖场构建生猪养殖物联网监管和雨润肉品可朔源系统、在惠众粮油构建隆平高科杂交水稻大棚育秧和大田物联网监管系统、在海泰博农构建苗木养培物联网监管系统, 搭建起屈原区数字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通过集成无线传感器网络、电信网和互联网, 实现农业信息的多尺度可靠传输;最后将获取的农业大数据进行融合、处理, 并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实现自动化生产、最优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电子化交易, 实现农业集约、高产、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目标。

其中医疗健康服务主要利用乡村卫生室作为村民健康档案和远程医疗的接入点, 线上线下电子商务以村、镇零售店作为业务受理点思路的提出在国内尚属首次, 不仅是农村村镇综合事务管理和服务全新示范, 也是开展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建设的创新, 在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将产生示范带动作用, 为湖南省乃至全国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3 系统功能架构

为了实现以上内容, 特构建相应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框架, 如图1所示。

相应功能主要涉及:

3.1 数字政务

构建政务管理平台, 打造政民沟通桥梁, 提供管理效率, 使公众认知度、使用率和满意度得到显著提高。

3.2 数字民生

随着民生和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各领域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着力解决农村受教育难、看病难等问题。

3.3 电子商务

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问题, 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

3.4 精准农业

随着传统农业到智能农业地转变, 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推动现有产业优质高效发展。

3.5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 达到产业增效目的,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物联网技术等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一定规模。

4 主要解决方案

4.1 村镇综合事务管理平台。

主要通过部署基于云服务的乡镇电子政务软件, 实现乡镇对家庭、人口、土地、计生、农补、维稳、防灾抗灾、基层党建等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主要功能包括:

村民基础信息管理:包括基础信息管理, 家庭信息管理, 组信息管理, 增加了关系维度管理, 基层组织掌握户与户之间血缘, 亲情等关系, 利于把握大局, 统筹兼顾, 维护乡村稳定。

民政信息管理:包括荣退转复信息、残疾信息、医疗救助信息、慰问救助信息、低保信息管理, 医保, 低保等信息一一入库, 规范了民政工作行政行为, 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计生管理:包括计生档案、婚育信息的收集管理, 有利于组织及时掌控人口计生情况, 流动人口管理让乡镇快速及时地了解流动人口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质量, 有利于使之尽快地融入城市社会, 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对外接口:包括LED显示屏、短信网关、村级广播接入, 通过系统后台系统及湖南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科技服务总平台, 可以实现短信群发, 广播控制, LED显示屏播放内容控制。

掌上村务通:只要携带手机, 工作人员即可随时随地记录查询信息。

4.2 农村健康医疗服务平台

建设以省人民医院和各市县级人民医院为核心, 辐射各乡镇、社区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区域医疗平台, 实现小病不出村, 大病不出县的诊疗模式。

此方案由医疗终端系统、医疗信息化平台、医疗服务平台三部分组成, 其中医疗终端系统包括终端、医疗电子设备、无线路由器组成;医疗信息化平台由医疗信息化数据库、医疗信息化业务系统、远程医疗问诊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医疗服务平台由医疗服务终端及医学专家组成。如图2所示。

总体功能包括:

健康检查支持日常常规检查项目, 如心电、血氧、血糖、血压、脉率, 并及时将检查结果记录入库, 为日常诊断提供依据。

档案管理包括新增健康档案、对健康档案进行查询, 打印, 修改, 删除等功能, 支持添加家庭成员, 对档案进行迁入/迁出服务, 并支持身份证读取功能。

远程助诊实现远程问诊/协诊、远程监护等功能, 使社区/村卫生室与医院进行远程对接;依托医院, 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资源, 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的远程诊疗服务。

4.3 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平台

平台由电子货柜终端、业务服务平台及后方的服务支持组成, 构建一种全新的线上线下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 (图3)

主要功能包括:

农村超市B2C交易平台:农民在零售店通过终端查看网上商品信息进行订货, 服务器端统一处理后由派送员统一派送到零售店, 由农民去零售店取货。

网上商品信息由超市, 农资供应商等提供, 减少了零售店库存、资金压力, 也为供应商提供了创收渠道。消减了农民对于网上购物不信任态度, 促进了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 真正在农村实现前店后厂的B2C业务模式。

虚拟农资及农产品商务信息平台:农户的出售或者收购农产品的信息通过零售店的终端提交到商贸信息平台, 由平台推送到相关的网站, 手机和其他的营业点, 拓展了农产品信息传播渠道, 实现农产品信息的集中和交换, 解决了农产品信息流通问题。

农村金融及冲值缴费业务平台:农民可以通过零售店的终端实现水费、电费、手机费缴纳, 火车票购买等服务, 零售店充当着便民服务点角色, 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4.4 农业物联网

农业物联网有助于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物联网建设也是湖南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依托当地优质稻、水产、生猪等完整产业链, 运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对温度, 氧气, 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实时监控, 帮助农民及时对周围环境做出响应, 达到提高产量, 优化生产的目的;同时搭建一个精准农业信息管理平台, 实现各示范点的信息的展示与共享, 在应用实施中探索并总结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经验, 让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省农村地区全面铺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体功能包括:

水产养殖物联网监管系统以琴棋乡百亩鱼塘为观测对象, 搭建远程无线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实现实时地进行各种水质数据的采集, 水生动物只要氧气不够, 水温不适, 或者PH等水质参数稍有不对, 水产养殖监管系统就会农户发出求救信号, 通过在现场设备屏幕上的实时显示, 农户可以立即对现场设备进行简单操作, 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

生猪养殖及质量追溯物联网管理系统生猪养殖物联网监管系统通过在线监测猪只生长的环境信息, 调控猪舍的生长环境条件, 以实现猪只的健康生长、繁殖, 从而提高母猪的生产率, 提供优质的猪肉、猪毛等产品, 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可溯源系统将生猪养殖、屠宰和肉品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等纳入猪肉供应链全程在线监管, 使政府部门有限的监管人员无论在何时、何地, 均可对任何需要监管的环节进行远程管理和监督, 对于猪肉制品来源的每个环节都可进行实时的追溯查证, 确保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责任追究准确、及时, 预警、召回措施有效、到位;对于消费者, 在购买猪肉制品时也能对其进行查证和比对。

大棚育秧和大田物联网监管系统通过传感器对大棚环境指标各项数据的采集, 统一集中到数据存储平台, 一方面可以全面掌握每个大棚的环境情况, 二是可以通过高清视频查看秧苗的具体发育情况, 三是可以通过阈值设置, 实现自动通风、光照、灌溉等自动化管理。农业大田种植分布广、监测点多、布线和供电困难, 采用高精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传感器、农业气象站、视频监控系统, 远程在线采集土壤信息、气象信息和视频图像信息, 及时向种植户发布, 提供科学指导。

精准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各示范点的传感器所采集的环境信息、视频信息、气象信息等各种感知设备的基础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处理、汇总、分析和挖掘, 并可实现预警、报警等功能。同时通过网络3G/GPRS/宽带网等传输设备实现上述信息的远程信息共享, 数据上传至湖南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科技服务总平台, 为远程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基础。

5 结束语

2013年被定为农业科技年, 总体思路是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 在以上精神的指导下, 如何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活动, 是当前湖南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突出任务。

本文是以湖南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份建设工程为背景, 在对湖南省主要农村地区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 并结合企业运作模式提出的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提出以农村政务、医务、商务、物联网应用为纵, 云服务平台为横, 把农村的社会管理、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医疗服务、农业物联网等数字农业经过资源整合, 以互联网的方式构建一个为“农民、农村、农业”提供政务、医务、商务、物联服务于一体的“四纵一横”综合平台, 作为数字湖南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标准。

参考文献

[1]闫敏杰, 夏宁, 万忠, 等.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1, 27 (8) :464-467

[2]孙其博, 刘杰, 黎羴, 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 33 (3) :1-9

[3]朱洪波, 杨龙祥, 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 31 (11) :2-9

[4]许可杰, 刘喜波, 马鑫喆.我国新农村建设评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改革与战略.2013, 29 (3) :77-79, 109

[5]谭艺平.湖南农村农业信息化“分区建设”路径探析[J].经济地理.2013, 33 (01) :155-159

[6]刘炳红, 胡蝶, 朱宇.一种低复杂度LTE下行辅同步信道检测算法[J].新型工业化, 2011, 1 (2) :108-116

数字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10

一、当前我国油田数字化信息建设的进程

就目前情况而言, 我国有许多的油田均在数字信息化建设上面花费了大量的资金, 例如中石油企业就专门推出了相关的发展计划, 计划打造自然生态和钻井的信息采集系统, 以及岩层信息采集系统等等。除此以外, 新疆油田公司也在几年前就重点进行油田数字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并且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创新, 该公司的数据越来越健全, 信息化建设效果良好。

现如今, 我国已经有大大小小的油田数字信息建设项目落地并实施, 这些项目的成果也较为理想。不过, 在项目的实践过程当中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尽快予以解决, 以保证油田数字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 一) 油田数据暂未实现全面共享

就现在情况而言, 我国有不少石油企业都有进行了数据信息化建设, 这些企业都拥有着许多的数据资源, 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油田企业甚至还有自己专属的数据平台和网络的资源库。由于就是企业内部的资源, 石油企业很少会将其共享出来, 所以其他的研究机构或石油公司很难获取这些数据资源。所以, 为了实现油田数据资源的全面共享, 可以让油田企业要其不用保密的信息共享出来, 这样能够最大化的利用勘探开发所得来的数据。

( 二) 油田数据信息化缺乏有效的规划

石油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在这个行业当中对于工作职责的划分非常严格, 任何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规划, 这些部门会设置专门的工作规章制度。只有企业中的工作较为繁琐, 包括安排经费、勘探石油等等, 由于石油公司的部门是独立的, 所以他们这些部门都没有收到统一的管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会导致部分工作重叠, 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除此以外, 还是的技术人员无法集中在一起工作。所以, 要让数字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 就必须要实现有效的规划, 对这些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

二、油田数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在如今这个大数据的社会里, 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了热门的趋势, 在石油行业中进行数字信息化建设, 是一项为人类谋福祉的举措。对于油田数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而言, 将会集中精力在建设创新型的油田上, 同时也带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一) 我国油田油田数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前景

对于油田数字信息化而言, 它是现如今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也是较为乐观的。首先, 由于油田企业的工作量较为繁多, 包括了石油勘探、绩效考核、制定决策等等, 这些工作的开展都要以庞大的数据来作为依据, 而油田数据解决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问题, 可以随时随地的为石油企业提供有效支持, 是石油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其次, 石油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部门工作中也需要大量的信息, 油田数字信息化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最后, 由于现在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以往的信息管理模式和软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将数字信息化做大做强, 才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石油企业的工作效率, 使企业在市场当中利于不败之地。

( 二) 我国油田油田数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就目前情况而言, 数字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具体有这2 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随着它的发展将会给油田行业的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数字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特别是在石油提炼技术中, 使用信息数字技术, 能够为其提供有力的条件。发展地震预测、油层模拟等专业技术的算法工程式, 可以让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更加的简洁和便利, 从而得到普及与运用。就目前情况而言, 地震预测当中的数据的编制以及处理等技术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这几年来, 我国的地理位置信息系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对于石油化工行业所起到的帮助较大, 地理位置信息系统不同于以往的机构体系, 具备生动的图形, 以及人性化的查询界面, 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 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第二, 油田数字信息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有了互联网之后, 才能够快速的实现数据的传输、电子商务研发以及ERP技术的普及, 优良的硬件系统作为支撑, 使得油田数据的传输速度大幅度的提升, 带动互联网技术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 科学技术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 也必将带动油田数字信息化建设, 这恰恰满足了石油行业发展的需求。放眼当下, 我国的油田数字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不过仍然还有许多的难题需要去克服。石油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业内人员需要有强烈的使命感, 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技术, 坚定油田数字信息化建设的脚步, 尽全力打造一个创新型的油田, 为人类造福。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进步, 石油行业进行数字信息化建设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油田数字信息化建设进程已经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不过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些许问题, 需要继续改善和优化, 从而让石油企业能够长足发展。

关键词:石油企业,数字信息化,进程,趋势

参考文献

[1]杨葵.油田数字信息化建设进程及发展趋势[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4, 33 (3) :14-15.

[2]纪红.数字油田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J].石油规划设计, 2011, 22 (6) :5-8.

[3]王权.油田信息化的新阶段——数字油田时代[J].数字化工, 2004 (9) :1-3.

[4]付江.油田数字信息化建设进程及发展趋势[J].工业.2015 (2) :287-287.

数字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11

关键词:数字校园 信息标准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7-0021-03

进入“十五”以来,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新建筑、新应用不断增加,对多媒体的需求大幅增长,从而对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运维、网络应用、信息标准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我校在“十一五”规划中,计划投资5000万元全面建设数字校园,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和新应用的需求,解决目前存在的紧迫问题。

一、数字校园规划

1.数字校园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数字校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及权限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面向校园内外的超越时空的虚拟校园。数字校园的建设对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对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对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对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科研水平、提升管理效率,对培养适应信息社会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络教学是数字校园中最重要的应用,数字校园建设将大力促进我校网络教学的发展,对我校推广应用网络教学模式,建立一支富有信息素养、熟悉网络教育环境的优秀教师队伍将起到重要作用。

2.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与规划

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的数字化网络环境、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和工作环境、数字化科研和管理环境、数字化生活环境。

我校数字校园的总体目标可以归纳为二十个字:

(1)设施先进:有一个更先进、可靠、值得信赖的网络基础设施;

(2)管理科学:管理先进、流程严密、手段有效;

(3)应用丰富:应用合理、覆盖面广、方方面面、实用有效;

(4)使用方便:使用起来非常简单、用户乐于采纳、能深入人心;

(5)无处不在:让信息化充满校园,用户唾手可得,不留死角。

其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是利用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建成一个国内一流的、安全的、可管理的、可扩展的、高可靠的数字化网络环境,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应用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的、开放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在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先主后次、先急后缓”的指导思想进行,确保网络基础设施、一卡通系统、教学资源库、校务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工程等重点项目的优先实施。其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是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资源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是核心,并采用统一的开发平台和技术路线。

规划建成后的数字校园具备以下特征:提供按需服务,强调服务效率和个性化;具有统一的平台,将多样的应用系统整合在一起,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利用率;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服务,适应多样的教育教学和生活应用;通讯、协同工作手段灵活,呈现多样化;教育环境的外延可无限扩大,使学生和教师可存在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3.数字校园的实施策略

在实施策略上,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成熟优先,商业运作”的指导原则。“总体规划”是指由于学校系统众多,不可能一次完成,但对学校所有管理职能及数据必须进行统一的分析和规划,保证全校应用系统的整体性;“分步实施”则指首先开发关系到数据流的重要流通环节的系统,其他系统则在后期逐步开发;“成熟优先”指的是尽量采用有成功应用的成熟系统,或在成熟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避免从头开始的建设方法;“商业运作”意味着以商业化的方法组织和实施应用系统的建设。本次建设主要针对八大系统,即教务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设备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档案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

二、数字校园建设内容

数字校园建设是以现实的校园为基础,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全面处理、整合、存储各种资源,重组、构建、提升各类活动的过程,它是一项涉及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

数字校园的建设实施涉及校园网络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和管理资源建设、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等多方面的内容。我校根据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目标,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数字校园的体系结构进行了前期设计,其框架图如图1所示。图1中将数字校园按功能从下到上分为五个层次,我们将之归纳为设施层、服务层、平台层、系统层和门户层。

图1深圳大学数字校园的体系结构

第一层为网络基础设施层。网络基础设施是数字校园的载体,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层是网络基本服务层。网络基本服务是数字校园的软件基础,包括代理、认证、文件传输、邮件等服务;

第三层是应用公共平台层。将各类数据按照业务的逻辑规范管理、组织起来,包括校园一卡通、办公自动化系统、手机短信平台等;

第四层是信息服务系统层。将规范化的数据按照用户的需要提取出来提供给用户,为用户提供信息与服务,如网上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教务系统等;

第五层为个性化门户层。它是数字校园的总入口,各类用户按照相应的权限通过门户进入数字校园,可以获得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信息与服务。

数字校园的具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重整基础设施

重点是重新规划网络核心主干,计划构建新的万兆网络核心,拟将网络由目前的双核心结构调整为以网络中心、东学生区、西南学生区、办公区、数字化图书馆五个核心节点构成的万兆环网,如图2所示,提供高速、可靠、稳定、易扩展的网络核心主干,提高网络运行质量,防止网络风暴堵塞网络。此外,还将新建、改建和扩建以下设施:(1)新的光纤管道网;(2)老建筑的补充布线;(3)建设新的网络中心机房;(4)整修汇聚层网络节点环境;(5)建设新的防雷系统;(6)增加接入层的网络设备;(7)重新部署汇聚层交换机;(8)采用新的网络地址策略;(9)构建新的路由机制;(10)广泛使用QoS技术;(11)实现纯IPv6的接入;(12)建设更为先进的无线网络。

图2深圳大学数字校园网络核心主干拓扑图:万兆环网

2.构建新的运维体系

目前尚未建立有效手段对网络内部(底层)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所以有必要在数字校园中建立全网运行分析系统,从而有利于判断网络的运行状况、排查网络故障、预测网络需求,为此,拟在网络中心装配一台基于硬件平台的协议分析设备,并在所有网络核心环上的核心点以软件形式部署分布式网络协议分析系统,将采集的数据统一汇总到网络中心单台主机上进行分析。新的运维体系建设包括:(1)采用新的用户上网管理机制;(2)提供灵活的用户计费办法;(3)建立网络性能分析-预测系统;(4)加强网络运行的监控;(5)提高网络管理的能力;(6)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

3.构建新的安全体系

我校目前已经部署了一些网络安全产品,但这些产品的性能和可扩展性远远不能满足数字校园对安全的需要,为此,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部署功能更强、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的入侵检测、防火墙、防病毒、日志审计、漏洞评估扫描等系统,确保校园网具备高安全性,既能防内部攻击,又能防外部攻击,并在发生非法活动时准确地定位到人或交换机端口。新的安全体系建设包括:(1)扩大病毒防护体系的覆盖;(2)采用自动抑制病毒爆发的网络设备;(3)部署更高带宽、更高性能的防火墙;(4)采用更为有效的垃圾邮件过滤系统;(5)防范私设www、ftp、vod、bbs等服务;(6)建立统一的安全监控平台。

4.构建新的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数字校园的数据基础,要求软硬件平台具备较高的可靠性、较好的联机处理能力和对关键业务的负载均衡能力,同时要尽可能考虑与现有平台整合,根据实施需要对基础硬件、软件和数据库系统进行选型,综合考虑设备的性能、数量、价格和实际业务需求,既要满足峰值访问的需要,又要避免浪费,并要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以兼顾未来的发展。该数据中心的功能是:(1)提供统一的安全、病毒防护系统;(2)为各学院、各部门提供标准的主机寄存服务;(3)提供若干个大容量的网络存储;(4)保证关键数据的自动增量备份;(5)建立“网络存储—应用服务器—门户网站”构架;(6)建立真正的全校数据融合的大数据库;(7)建立全校统一的数据标准;(8)建立全校统一的身份数据库。

5.开发整合各种应用

在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网络设施建设是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是核心,管理是保证,而教学和科研等各种应用是目标,因此,开发整合各种应用是数字校园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采用新的技术平台重新开发切实可行的应用系统;(2)大力开展网上多媒体应用;(3)大力发展网络教学功能;(4)大力推广一卡通的应用;(5)加强虚拟校园的研发和应用;(6)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基本功能;(7)实现全校师生的个性化主页订制。

三、信息标准化建设

信息标准化是数字化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用以支持教育资源共享,保证各种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互操作能力。深圳大学的应用系统需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构建,标准化体现在数据表示标准化、数据接口标准化、开发平台及工具标准化、系统间互操作标准化和应用界面的标准化等多个方面。

(1)数据表示标准化:定义各种元数据的描述,实现数据存储的集中化和数据结构的规范化。

(2)数据接口标准化:利用XML技术建立数据交换格式,保证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也便于软件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3)开发平台及工具标准化:即基于J2EE等平台开发,采用多层软件架构,符合Web Service标准,实现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

(4)应用界面标准化:应用系统的用户操作界面要具有统一的风格和运行模式,方便用户操作和使用,也便于统一进行部署和配置。

标准化建设内容:

(1)制订深圳大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广东省以及教育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自有规范,制订深圳大学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包括教学、科研、人事、办公、财务、后勤、设备管理等子标准。

(2)编制与深圳大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相关的数据编码

由于深圳大学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上地处深圳经济特区,在管理方面与内地的高校有许多不同之处,我们需要对上级的相关标准进行补充,定义一些适合校情的学校自编代码,如单位分类、岗位分类、考核结果等代码。

(3)制订深圳大学教学资源及教育技术相关标准

根据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颁布的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深圳大学的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教学资源及资源建设标准、网络课程建设技术规范等教育技术相关标准。

(4)制订系统开发平台与互操作规范

制订深圳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必须的系统开发平台与体系结构、系统间数据交换、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等规范,明确应用系统开发行为。

标准化建设的依据:

深圳大学数字化校园标准化建设需要遵循引用一系列国家、教育部、省各级相关标准,还可以借鉴兄弟院校标准化建设的经验。这些标准有:

(1)教育管理信息化

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系列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的校务管理系统的建设、管理以及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

(2)教学资源及教育技术相关标准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承担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包含以下5类标准项目:指导性标准、学习环境相关标准、学习资源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育管理相关标准。

(3)兄弟院校的数字化校园标准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标准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些院校的成果和经验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沈培华,王映雪.清华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与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2(2).

[2]沈培华,蒋东兴.数字校园[J].信息系统工程,2002(8).

[3]深圳大学校园网建设规划,2007年.

[4]王宝山,武继军.论“数字校园”建设与系统设计[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3).

数字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12

1 数字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已经成为了社会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 积极有效的利用网络技术, 更好的加快并完善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建设, 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网络信息的传递具有快速性的特点, 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随时的了解学生的当前的思想问题及实际表现, 并且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另外网络技术现在的发展已经是声、光、电并且结合图像、文字等为一体, 具有鲜明的特点, 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只采取文字的表达, 方式方法比较滞后, 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所以在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 在认识过程中, 从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方面予以信息加工的方式培养大学生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

2 数字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教师队伍必须把握网络信息知识和相关技术

加强思想政治信息化建设, 必须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作用, 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信息网络技术的利用水平和英语水平, 并且学会对网络信息正确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技巧, 实现和学生的互动交流,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对他们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 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水平的建设。

2.2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交互平台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信息化建设, 为大学生创造数字时代下新的精神家园, 积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咨讯和学生网络交互平台, 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向上的绿色网络环境。借助辅导员博客、网络手机平台、班级QQ等虚拟的网络环境, 实现师生的零距离基础。

2.3 以信息数字化为核心,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必须要具有创新性、快捷性。数字时代的特点, 就是以信息数字化为核心, 是一种典型的高时效性平台。在现代社会, 网络和各行各业息息相关, 网络信息也在不断的加快更新速度, 实现了实时沟通。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也不例外, 也借助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动态的互动网络, 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交流。

2.4 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 高校内开展网上在线的讲座

与校园文化活动相依托, 开设网上在线讲堂、网上学术讲座, 请名人专家做客网上我们的聊天室里与学生交流, 也改一改以往讲座的传统形式, 形成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互为依托、互相支持的良性机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 把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 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 知识学习与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 借助网络技术支持, 丰富网络内容, 扩展课堂内容,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3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构建的思路

3.1 理念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必须要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更新传统的工作理念, 选择师生情感所需要的操作系统、解决方案和资源服务的方式, 使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

3.2 内容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内容的构建, 可以采用多元一体化的形式, 满足思想政治师生的多元化需求, 可以设置不同的单元栏目如教学大纲、教学研究等模块进行引擎搜索, 使师生能够更方便的了解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要信息。

3.3 配套制度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是否能够持续有效的进行下去, 需要有相关制度的保证, 形成一整套稳定持久、健全有效的标准体系, 使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4 资源平台管理系统的构建

平台管理系统的构建主要是以信息化为目的, 及时的处理大量的信息, 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构建平台的数字化、信息化。这个资源平台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内容的管理、系统管理、内容检索等部分。这样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 非常方便的加入到资源库中, 同时也能形成资源的整合, 以便最大范围的与他人学习交流, 提高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4 结束语

网络作为信息化新事物, 如何更好的构建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建设是一门重要的课题。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紧密联系高校的实际, 研究网络的特点和功能, 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提出具体策略, 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主动性、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性, 推进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摘要: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 网络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信息资源, 所以说, 借助网络为依托,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信息化有机结合,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 推进学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是高校必须要面临的模式变革之一。本文说明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并对其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对开展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数字时代,思政,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宋振超.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1 (06) .

[2]黄静婧, 梁彩花.论信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机遇与要求[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02) .

上一篇:贝多芬奏鸣曲下一篇:网络媒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