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息

2024-09-08

数字信息(共12篇)

数字信息 篇1

陕西陕西启动“十百千”生态创建工程

陕西省决定从2010年起, 启动“十百千”生态创建工程, 在10个生态县 (市、区) 建设100个环境优美乡镇和1000个生态村。2010年, 陕西要求省内10个设区市均启动1个生态县 (市、区) 、每1个县 (市、区) 均启动10个环境优美乡镇和100个生态村创建工作。列入创建计划的县 (市、区) 、乡 (镇) 、行政村要编制专门的环境建设工作规划, 重点做好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垃圾污水等生活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控制、清洁能源推广等工作。

辽宁辽宁县域经济占GDP比重提高6%

近日从辽宁省农委获悉, 2009年辽宁县域经济异军突起, 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速增长, 44个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高达26%, 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县 (市) 由去年的19个增长到30个, 财政收入超3亿元的县从28个增加到40个;县域经济占全省GDP比重提高了6个百分点。2008年, 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3年倍增计划”, 实施县级扩权改革等措施。2009年, 县域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工业产业集群迅猛发展, 全省有1/3的县有了工业产业集群。

数字信息 篇2

(一)在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自己和亲友的身份证号码,以及相关身份证编码的规律。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做好首次阅读,制止一种“老师还要讲”的意识的产生。当然,这样的准备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探讨邮政编码的编排规律时,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信封,并说说可以获得的信息;接着让学生观察江苏各地的邮政编码,并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为了解编排规律提供感性认识;然后默读课本上的编排介绍,汇报读懂了什么,教师及时补充,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较为抽象的规律认识;最后,根据编排的规律,说说泰州邮政编码的意义,教师及时说明泰州邮编的特殊性。

(三)在了解身份证的编排规律时,先让学生交流在课前收集到的编码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阅读身份证编码的相关介绍,并且与他人交流又读懂了什么,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接着,运用这个规律了解具体的身份证号码中的信息。

(四)通过出示、举例,说出图书编号的好处,由以上介绍的数字信息拓展到生活中的其他数字信息,我认为这是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阅读的一种反馈,也能体现出学生在“读”。

(五)留疑下课。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靖江的邮政编码为什么与众不同。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继续阅读,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逐步认识到“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

最后,我也提出我在教学本节课时的一些困惑:

1、在探讨邮政编码的编排规律时,通过阅读,学生只能照本宣科地说出得到的信息,并不能概括性地总结出规律,这一部分主要还是依赖于我的介绍。课前我也思考了很久,要求学生根据一个邮政编码的介绍得出编排的规律,这的确很难,而且以学生的能力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他们也比较难以总结出理想的结果。

数字话交通 架起信息桥 篇3

昆明至曼谷公路中国境内最后一段的小勐养至磨憨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昆曼公路云南段全程实现高等级化,现在从昆明前往中老边境磨憨仅需10小时左右,从昆明前往曼谷的行程也将从40多个小时缩短到约20个小时。

21项轻微交通违法先警告后处罚

我市交警部门对发生在主城四区范围内的21种轻微交通违法行为,实施了“先警告后处罚”的新规定。这一新规的实施,受到了广大驾驶员的普遍赞同。

这21种轻微交通违法行为包括:一、驾车时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二、驾车时吸烟;三、驾车时未随身携带驾驶证、行车证;四、驾车时观看電视;五、驾车时向道路上抛洒物品;六、开关车门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七、不按规定变更机动车所有人信息;八、驾驶室内悬挂、放置妨碍视线物品;九、不按规定在车上设置标识和车身广告;十、违禁鸣喇叭;十一、占道或骑线行驶;十二、机动车违反规定使用镜面反光遮阳膜;十三、未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十四、驾摩托车时在车把悬挂物品;十五、下陡坡时熄火、空挡滑行;十六、未按规定粘贴、放置保险标志;十七、未按规定使用转向灯;十八、客运出租车未喷涂单位名称或轮休标志;十九、使用机动车驾驶证超过有效期;二十、不按规定牵引机动车;二十一、驾车时拨打手持电话。

3月11日我省重拳出击打击假冒军车

3月11日,云南省军区、省公安厅、省交通厅召开军地联合警备工作联席会议,对打击假冒军车专项整治活动进行部署,要求驻军和各级公安、交通部门密切配合协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军地协作打击假冒军车的长效工作机制。

部署决定从3月份至12月31日,在全省开展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利用盗窃或伪造的假冒军车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重点查处利用大吨位运输车辆从事非法道路运输和偷逃交通规费、车辆通行费的行为。

7月1日取消出租车顶灯广告

为规范昆明市出租汽车的车容车貌,提升出租汽车行业和昆明的城市形象,优化经济社会软环境,客管处将在7月1日取消顶灯广告。客管处设计的两种顶灯外观为白色,正反面均为在红色的“TAXI”标志下印着深蓝色的监督电话。顶灯侧面为出租车所在公司的简称和监督电话。另外一种式样是星级出租车,在监督电话后还加了星级的标志,一颗星为一星级的士,两颗为二星级的士,依次类推。

9项新规考驾照

新规规定,学小型车考驾照,除必须通过3项必考科目外,还要从9项新增科目中随机抽取1项实际路面驾驶技能考核,另外还有20%的学员被抽考夜间行驶。新规的实施,无疑增大了驾考的难度。不过从1月1日正式增考科目实施后,14000申请驾考市民中,已有12000顺利拿到驾照,平均通过率达到85%至90%。考试合格后,市民只须两天就能拿到自己的驾驶执照。

数字信息 篇4

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东营加快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

日前, 东营市政府召开会议, 部署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旧房屋改造任务, 并与各县区签订了“责任状”。该市将在今后3年时间里建设农村住房3.6万户, 改造农村危旧房屋1.2万户,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预计拉动投资50多亿元, 以进一步扩大内需、改善民生。

据了解, 从今年开始, 该市在农村住房建设方面, 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支持, 激发农民的建房需求和积极性, 加快农村住房建设速度, 连续3年时间, 每年确保新建农村住房1万户, 力争达到1.2万户, 3年直接拉动投资36亿元左右。在农村危旧房改造方面, 力争用3年时间, 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 每年改造完成4000户, 今年优先改造需要拆除重新建设的一级危房。

数字与信息课堂设计 篇5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用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以下内容是本人为您精心整理的数字与信息课堂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要求:

让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课前对有关数字信息进行调查,主要有:

1、常用的一些特殊电话号码及其作用。

2、学校和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及其含义,以及为什么寄信时要填写邮政编码。

3、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4、自己学籍卡上的学籍号的编排规律。

教学重、难点:关注学生在参与探索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说一说”

1、下面各是什么电话号码?在小组里说一说。

110……报警

112……故障申告

114……本地电话号码查询117……报时

119……火警

120……救护

121……天气预报

122……交通事故报警

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

2、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

3、这些用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4、你能说说自己和同学在班级里的编号吗?

指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用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

5、你知道有些编号的开头为什么是0吗?

二、“看一看”

1、分析邮政编码“214206”中所蕴含的信息,引导学生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每一部分数字所代表的信息。

2、交流学校和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以及为什么寄邮件时要填写邮政编码。

三、“比一比”

1、小组里交流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2、讨论:

⑴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

⑵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

⑶你还有什么发现?

⑷你知道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吗?

3、你还见过哪些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

四、“做一做”

活动一:

⑴说一说房间的编号中必须包含哪些信息,分别需要用几个数字来表达?

⑵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准备怎样为房间编号,并按自己的思考试着编一编。

⑶组织交流。

活动二:

⑴说一说自己的学籍号。

⑵比较,明确学籍号所包含的信息及其编码规则。

⑶按所发现的编码规则为一年级的200名新生编号。

活动三:

⑴读题,并根据右边的图说一说每个字母表示的意思。

⑵让学生以学校为中心,用编码表示自己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数字信息 篇6

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都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迈进,由于各个国家间经贸和科技文化交流不断的增进,来往的次数也不断的增加,让国内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之下。出现了大量数字文件,面对这样大量电子文件出现,如何做好电子文件收集和管理,是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为了处理好这些电子文件,就应该不断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适当的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将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大的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在档案信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一、档案资源的数字化

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需要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发展。而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作为档案信息建设中的前提工作,同时也是信息时代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在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中,需要制定档案数字化的计划和目标,结合现在得人力、物力、财力,对档案实行数字化的管理,在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时候,档案应该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在对数字化应用的时候需要对电子档案制定一个标准,保证电子档案的格式更加地规范和统一。

二、档案信息数字化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

现如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让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了全面、协调的作用,为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履行好相应的职责,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工作做到最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提高社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行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根据相关调查,档案在馆藏中数量最多,不管是种类的数量还是文体的数量,都是多样的。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出现了很多的电子文件,而档案管理的工作正在朝着以前纸质文件向现如今由纸质版与电子文件共存的形式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档案馆藏出现了纸质版与电子版文件同时存在的特点。所以,相关部门为了将档案数字化融入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来,在档案数字化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在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利用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是必然要求。再利用数字化管理档案的时候,需要制定相关档案管理要求,对电子文件的格式需要进行规范和统一,减少电子文件的重复使用,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因此,相关的档案管理部门,需要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部门研究纸质的档案扫描设备,可以对不同的文件载体进行数据转换,从而更好的保存转换过后的电子文件,避免电子文件数据的缺失。

实行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信息数字化核心和本质。而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主要工作就是对电子文件进行收集和归档。在档案对电子文件的管理中使用的软件各式各样,电子文件的形式也是各式各样,这就出现了数据没办法实现共享,在一定的程度上,阻止了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管理。这就要求档案管理的相关部门需要做好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合理,有序的做好电子文件的数据收集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点。首先,就应该对电子文件实行合理的归档方案,建立档案部门和电子文件管理部门,这些部门需要做好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并且严格的执行,对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归档的方法,归档的要求需要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子文件能够更好的归档。首先,需要将电子文件实行归档制度,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将电子文件进行收集和归档。因此,需要建立档案部门和电子文件部门,制定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统一,相互负责,把信息的管理和规划做到更好。并且将制定的这些制度,要执行下去。从电子文件的归档要求,归档方法,归档范围,来提高电子文件的归档效率。其次,对于电子文件中的数据收集体系需要强化,因为在电子文件中文件开源渠道很广,为了电子文件的质量,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管理,不断的提高数据收集的交换系统。所以应该对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各个方面的能力,对于档案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档案管理的创新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动力

档案工作作为服务工作的一类,检验档案信息的唯一标准就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就应该在管理方面加强服务意识,增加创新精神。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一,加强档案制度的创新,不断的完善档案的管理制度,对档案管理的服务制度也需要加强,服务范围也要逐渐的变宽,设立更多的服务机构,提供一些档案的咨询服务平台。第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需要加强。

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速度保持一致,不断的创新,改变之前的档案管理模式和档案管理的方法。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增加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第三,档案的服务体制要创新。为了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需要实行以人为本的档案管理人员激励机制,这样可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四,保持档案的教育创新 。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于培训的方式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对档案管理人才大力的培养,使这些人才更适合档案管理的需要,来促进档案信息化工作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中和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时候,在这过程中的工作有着复杂的特点,所以档案管理工作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应该将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迈进,同时也能够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良好的保障。

数字信息 篇7

“数字门”———引领你踏入信息技术的大门

“数字门”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多媒体计算机终端, 放置在一个坚固的、类似电话间的亭子里, 这个亭子安放在社区中心等公共场所, 每天24小时供社区民众使用。其中心思想是在最低程度的外部支持下, 为那些生活在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人们提供一种适合他们特点的计算机设备, 让他们通过体验来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 让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在南非的普及状况有一个基本的改观, 从而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 使所有南非人都能被纳入到信息社会中。

在南非科技部的支持下, CSIR下属Meraka研究所的格兰特·坎布里奇小组承担了“数字门”的具体研制工作。坎布里奇介绍, “数字门”的设计思想是基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 即不需要经过正式培训,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直觉与探索来学习, 掌握有关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为学习者创造一个容易接触到计算机的环境, 通过阅读文章、浏览图像和屏幕知识, 以及信息导航等亲身体验, 建立一种“发现”型而不是“灌输”型的学习模式。

“数字门”最开始采用的是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单用户模式, 随后在硬件、软件方面都历经多次改进和优化。目前的配置是基于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开源模式和Xfce用户界面。每一个“数字门”包括一个独立的服务器和数目不等的无盘“胖客户端” (Flat Clients) 。“胖客户端”是指在客户机器上安装配置的一个功能丰富的交互式用户界面, 其应用程序从服务器加载。可以通过GPRS等无线网络连接下载数据到“数字门”, 手机可以通过蓝牙连接与“数字门”进行信息交换。

坎布里奇说, 每一个“数字门”不仅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工具, 还是一个多种科学知识的信息源。要让社区民众长久受益, “数字门”必须能够全天候运行, 而且其内容也必须丰富新鲜、充满趣味。目前“数字门”里面装载的具体内容包括:Open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专用术语解释、教育和科技软件、数学和科学游戏、由豪登堡网上图书馆提供的1万册电子图书、学生版的维基百科、交互式科学模拟软件以及其他分别适合儿童或成人的应用软件等。

灵活耐用, 取得实效

坎布里奇介绍, “数字门”是根据南非的实际情况开发的, 其服务器、不间断电源等硬件全部安装在一个钢制的箱子里, 钢箱被固定在地板上。客户端的键盘是钢制的防水键盘, 屏幕则安放在硬度是普通玻璃250倍的有机玻璃后面。整个系统放置于特制的房子里, 房子顶部安装有太阳能板发电。这样的设计不仅坚固、防暴, 容易配置组装, 而且符合国际最佳人体工效学原则。

“数字门”目前有四客户端、三客户端、单客户端等几种模型, 其应用样式和用户界面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需求、不同的部署环境进行相应调整。

从2002年开始, CSIR就开始在南非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偏远地区, 部署这种可持续的数字门网络, 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2002年, 全国只安装了1套“数字门”;到2011年已达到230套, 遍及全国9省。坎布里奇说, 70%的用户是21岁以下的年轻人, 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个设施, 最活跃的1个“数字门”有500多名注册用户。在内容方面, 娱乐和多媒体内容最受欢迎, 其次是参考资料, 特别是大百科全书。

除了在南非部署外, “数字门”还走入非洲其他国家, 如乌干达已安装了32套, 埃塞俄比亚、莱索托等各安装了1套。

“数字鼓”———就地取材, 变废为宝

看到“数字门”取得成功后, UNICEF的计算机专家哈立德·阿巴布提出建议, 盛石油的废旧油桶在非洲随处可见, 为什么不利用它来作为装载计算机系统的“家”, 从而制造出一个简易的“数字门”?坎布里奇与来自UNICEF乌干达办公室的赖法布尔合作, 利用当地简易材料———油桶, 毋须经过复杂的高科技切割、焊接, 就研制出安装在墙上的“数字鼓”。

坎布里奇介绍, “数字鼓”是一套以太阳能供电、独立的计算机系统, 其硬件包括两个焊接在一起的便宜又坚固的油桶、耐用的键盘、太阳能板和低耗电的平板电脑, 使用的工具也仅是一个磨角器、一把电钻、一台气焊机和一台备用发电机 (因为乌干达经常断电) 而已。

在软件方面, “数字鼓”是以“数字门”为基础, 它有两个工作站, 其内容可以从“数字门”标准套件中选择安装。它可以帮助人们自学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能, 为人们提供有关健康、教育和其他方面的信息。

数字信息 篇8

教育即生活,读书即品读教育、品读生活。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主持读书会,涉猎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民族教育、性别教育等领域。本期读书会主要介绍德国著名脑科学家曼弗雷德·施皮茨尔的著作—《数字痴呆化》。

书介

一、作者和作品介绍

《数字痴呆化》是德国著名脑科学家曼弗雷德·施皮茨尔的一本批评媒体的书。他认为过度地使用数字媒体已经严重影响人类大脑的发育,尤其对儿童会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实验表明,数字社会网络会影响人们真实生活的社交活动,而且学生过早地使用电脑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施皮茨尔认为我们有责任保护下一代,有责任保护儿童的发育不受数字媒体的伤害,阻止我们正一天天地“变笨”。在书中,他提出遏制数字化痴呆症的种种建议。

二、内容介绍

痴呆是一种精神衰退,痴呆程度取决于精神衰退前的认知水平,就好像从高处走下来,如果站得比别人高,那么我们在走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还是处于很高的位置。但如果原本所处的位置不高,就容易被发现高度在下降。在数字化时代中,大量地使用数字媒体会使人们的记忆力下降。而对于儿童来说,记忆水平很难达到应有的高度。

1.数字化带来的大脑变化

GPS的技术革新为车载数字导航系统开辟道路。人们在车内使用GPS导航可以方便找路,但实际上也影响了我们的认路能力,因为已经不再会刻意去记忆。人们自己定位找路的能力建立在大脑内海马体的基础上,使用GPS司机的海马体活性受到影响。实验证明,大量知识的集中记忆会对海马体的容量产生影响,而已经扩大的容量在学习结束过程后可以保存下来。这个原理普遍适用于大脑中的学习,大脑的使用会导致大脑容量的增加。

大脑进行精神工作时,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并在大脑中加工信息,而且大脑的变化会发生在神经细胞末端的神经腱上,在大脑中留下痕迹,被称为记忆痕迹。人们时常在感觉、在思考、在行动,不断地进行精神活动,其神经腱也在持续地变化。神经腱被使用时,会逐渐变厚,如果不被使用就会缩小,最终死亡。神经腱之间脑电波的流动所形成的结构足迹,在脑生物学上被称为神经可塑性。在施皮茨尔看来,其本质为“学习”。学习,同时利用现有的神经元和新生的神经元,使它们存活。正如作者强调的,“我们有多大的精神能力,取决于我们付出多少精神努力”。

当电脑逐渐代替脑力工作时,大脑加工信息的程度在减弱。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现在可以在网络中轻松地找到答案,当需要再次查找,也毫不费力,但大脑却缺少一个深度加工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当大脑对内容缺少深度加工只是浅层认识时,大脑神经腱被激活的数量减少,真正学到的东西也在变少。

成人的大脑与儿童的大脑存在根本的区别。儿童的大脑处于发育阶段,需要快速地了解世界,所以学习得更快。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神经腱都在发生变化。年轻人学习速度快,老年人学习相对慢,施皮茨尔认为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人类学习的优化表达,而非成年人学习能力的下降,利用已有结构进行加工和改变,但儿童大脑需要不断地开发新结构,所以数字媒体对成年人和儿童大脑的影响并不一样。早期大脑深度学习和记忆对后面学习更高层级的内容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早期的大脑结构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后期的学习、生活过程都会很艰难。

2.数字原生代

数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又称“数字原住民”,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世界里长大的一代,对他们而言,电脑和网络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数字原生代大多习惯于网络环境的搜索和略读,缺少深度加工,难以产生记忆痕迹,事实上什么也没有真正理解。施皮茨尔对此十分担心,指出数字媒体会造成年轻人大脑成长的衰退。

首先是家庭里的电脑,会带来孩子玩游戏的问题。孩子更愿意把电脑和网络当成娱乐消遣的工具而不是学习机器。复杂的网络环境对缺少辨别力的孩子来讲,有明显的副作用,色情和暴力信息的干扰、大量繁杂信息的冲击以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混淆,对孩子身心产生的危害是信息社会新的社会问题。

其次是学校中的电子设备,无法证明学生学习效果会变得更好。科技的发展会简化学生的学习流程,但也使得大脑缺少深度加工,按理说,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儿童记忆或者理解需要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更多。但在实际上,用数字化程序运算代替脑力劳动,对海量的信息,大脑的要求变低,想要理解一件事的系统性和深度也在发生变化。可以在网络中轻易获取的不再动脑记忆,这对大脑运动与发育明显不利。

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数字原生代可以轻易地接触到数字媒体,他们每天都在电脑、手机、电视屏幕前花费大量时间。这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认知,其社会交往能力也在发生变化。与其他能力一样,社会交往能力在大脑中也有相应的处理区域。使用数字社交方式越多,真实交往越少,大脑中社会区域的体积会缩小,即真正面对面的社交能力会下降。相比朋友,与父母间的隔阂也会更加明显。处于数字化变革时代的两代人,在学习和生活习惯上都存在差别,使用数字媒体长大的数字原住民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也会产生一定的危机。

3.市场的力量

比教育更关注数字媒体的应该是市场,新技术的普及会推动经济的发展。施皮茨尔引用了这样一段新闻—“婴儿电视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5亿美元价值的产业”。接触数字媒体的孩子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使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宣传购买数字媒体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学校中安装现代化设备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好处。实际上,广告商和生产商并不关心它们对孩子的身心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但孩子每天受到的影响并非无所谓。他们的大脑在发生变化,认知和行为受到负面的影响,却很少有人知情或站出来抗议。

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数字化痴呆症,大家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或采取行动。相反,在利益的驱使下,电脑等数字媒体越来越多地被宣传应用于学校和家庭中的好处。数字媒体正在影响我们大脑的活动,尤其在影响着儿童大脑的发育,长远地看,会带来思维、注意力、记忆储备甚至社会行为的改变。精神工作能力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施皮茨尔利用脑科学对数字媒体在人类大脑中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警示我们要有意识地小心使用数字媒体。

三、主讲人评论

读过这本书,让人感觉信息时代的美好图景好像一层纸,捅破后会浮现出很多伤害,就好像技术上的革新带给人们的全是负面影响。施皮茨尔在批判对媒体能力的训练,但我认为正因为媒体能力、媒介素养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负面影响的凸显。本科阶段新闻学专业的学习经历,让我能清晰地意识到书中所描述的现象和危害的真实影响到底有多大。正是因为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影响每个孩子的学习,我们要积极应对,而不是逃避使用数字媒体,毕竟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是不可逆的过程。即使我们可能在学校中控制数字设备的使用,也无法改变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事实,无法改变我们将大量使用数字媒体和新技术的未来。

严格来讲,1993年出生的我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数字原生代,我们这一代是伴随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革新而成长的,处于新技术与传统方式的转换交替期,经历学校在数字媒体的使用上从有到无、从相对粗糙到相对成熟的过程,感受到数字媒体的逐渐使用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效率的提升,内容更加丰富,感观也更多元,数字媒体的使用在课堂上带来的不再单一的体验,而是更多的学习资源。这在大脑中形成了深刻的记忆痕迹。

当然,数字媒体的负面影响也令人警醒。失眠、抑郁、网瘾,过度使用数字媒体对人们身心的伤害也很严重。施皮茨尔对已经适应科技发展的现代人及对危害毫无察觉的人们提出忠告。首先,要有合理使用媒介的意识。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但不是只生活在数字媒体中,不是生活在数字媒体所呈现的世界中。儿童缺少辨别媒体内容、媒介环境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培养健康使用媒体的能力,这是新时代的要求。其次,需要明确的是,数字媒体与新技术尚不成熟,依然在不断地发展,未来依然会有更新的技术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变化甚至冲击。我们无法阻挡科技的发展步伐,要尽快地掌握如何使用并为己所用。同时,希望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考虑产品使用对人类大脑的影响、对人们身心的伤害,规避甚至解决已经产生的问题。

讨论

“90后”:我们正经历

“如果讨论数字媒体对人的发展的利弊问题,我们都会有不胜枚举的例证,使得这种单纯的站队不那么有价值。”一位1991年出生的硕士研究生这样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在于:在承认数媒发展的现实和趋势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它?尤其是对我们这一代已经历过新媒体大肆侵占传统媒体又看似对现代技术亦步亦趋的一代人来说,直面和回答这个问题更有必要。反思个人的成长和学习经历,传统的纸质阅读、书写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手写的内容大多联结着我们最顺畅的思考和最真实的情感。媒介即认识论,似乎在我们的大脑中已定型于一套与传统媒介相匹配的认知方式。数字媒体带来的最深刻教训是人所有的器官都遵循着统一的规律:用进废退。时刻保持勤快的手和大脑,才能让我们不至于因科技带来的懒惰而变笨。

一位出生于1995年的本科生认为,数字痴呆化值得我们重视,但因此而逃避并不可取,我们应该学会用好这一工具而不是为物所控。“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工具的目的是会带给人们便利。数字媒体也会带给现代人便利和效率。人们在获取便利时难免伴随一些退化,数字产生痴呆化,代步工具的使用伴随人徒步行走的退化,类似的例子很多,人们也在经历无数次的退化。但人类整体是发展的,虽然人类的某些技能有所退步,但会习得新的技能。”

“我们是电子时代的接受者,经历着它从无到有再到改变我们的生活。”谢思桐(1993年生)认为它冲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冲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成为身处无数信号中的异乡人,体味着前所未有的孤独。更可怕的是,它改变了我们教养下一代的方式。出生在这个电子时代的婴儿,父母的交流陪伴被电子产品替代,小到一岁不到且还不能说话的幼儿都已学会使用i Pad。如此下去,人类之间的情感延续是否将被电子时代终结?

张橦(1990年生),一位有传媒学习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察觉到不同年龄段的差异,看到传媒和教育两种不同学科背景的视角差异,较于普通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思考的能力,传媒人更关注现实层面,看到问题就立即寻找切实的解决对策,试图努力让当前的状态做出一点改变。对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面对新媒介冲击的解决之道是什么?是否有一剂良药可以立即奏效,帮助我们医治各种不良行为的弊病?教育不能等,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席卷浪潮,躲避或逃离不是终极的解决之道,教育能否推出一些简单的方法或理论指导当前实践?应大力倡导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新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为迷茫中的家长、为一线教学的教师、为每日接触新媒体的孩子,提供一套新媒体使用的合理方案,让孩子懂媒介、用媒介、做媒介,健康使用,理性表达,积极参与,成为下一代好公民。为此,研究者和实践者应在理论凝练、教材开发、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师资培训、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努力,完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80后”:我们在反思

一位1989年出生的硕士研究生针对读书会上形成的两个明显的阵营,她认为各方观点都言之有理,站在研究这一角度,施皮茨尔的写作意图、写作方式都非常值得借鉴。数字化已经不可逆,施皮茨尔提出要尽量少用数字化产品,在观念层面无可厚非,可在操作层面却难以做到。所以数字化时代的教育与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在认清这一形势的基础上,赋予科技以人性,而科技的发展和运用是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我们要顺应这一时势。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如何在科技的博弈中始终保持“主动权”,保持“理性”,做到不役于人,不役于物。

一位1986年出生的博士研究生谈及数字媒体的广泛使用在给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大脑是进化的产物,用进废退。当我们主动思考问题,通过反复学习增强记忆力、促进理解时,大脑会被激活,其容量也会随之增加。如果我们沉浸在数字媒体的海量信息中,习惯“用眼睛”浏览信息并把信息添加到“收藏”而不是“用心”学习知识,进行精致深入阅读时,知识就会像“过眼云烟”随风飘散,不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不会被“储存”下来。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起来的学习,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安超(1985年生)认为这种意味深长、含蓄隽永的传情达意的“情书”形式,随着现代社会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慢慢变成遥远的传统。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谈恋爱时,QQ、微信、e-mail……再时尚的数字媒体也代替不了面对面的交流。从《娱乐至死》到《数字痴呆化》,人们对麦当劳文化、快餐文化和现代工具理性的反思一直没有停止,这反映出人类发展的一个古老命题,也是难题:人类会被工具控制吗?被技术和工具理性支配吗?这也体现出人对自身的深刻的不安全感。

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解放了人的双手,但也束缚和惰化了人的双手。“手”在人的进化历史中,在人之所以为人的过程中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即使是个体的发展,婴儿对世界的探索也是从手和口开始的,从一开始吃整只手到能吃一根手指头,这是从大运动发展到精细运动,同时昭示人的大脑的发展。而数字媒体的过早、过度使用会给大脑的发展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当然,网络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社会阶层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流动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量,这种技术上的发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必然会带来生产关系的一些重大变革。在中国乃至世界,网络已经变成文化表达、文化革命、文化生产的重要工具,对推进自由、民主的发展功不可没。就人类发展而言,每一种技术的出现都是双刃剑。电视媒体的出现,会产生《娱乐至死》的反思;电脑的出现,会有《数字痴呆化》的批判。只要人类对自身的不安全感一直存在,批判反思能力一直存在,我们对数字时代和人类发展依然会持乐观态度。

“70后”:我们有担忧

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位母亲,吕晓燕(“70后”)讲到手的使用习惯改变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古人云手上有乾坤。锻炼手,就是锻炼自己的大脑,拥有身心健康和智慧开发的潜能。对婴幼儿来说,手指的活动是大脑的体操,只有父母和教师的用心引领,孩子的智慧才能在指尖萌发,玩出无限精彩,激发无限智慧,感受无限快乐,变成心灵手巧的人。青少年,手指灵活地动起来,左右脑会得到均衡的发育;中青年人,在繁重的日常工作间隙,经常做灵动的手指运动,会缓解压力,清醒头脑;老年人,理所当然地应多做手指方面的锻炼,防治老年痴呆症,延缓衰老。

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手是身体的大脑”,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中国俗语说得好:“十指连心”“心灵手巧”。人类进入数字时代,现代“低头族”的手指停留在方寸之间的键盘、屏幕上。数字媒体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大脑痴呆化的隐患,而且让我们和现实世界越来越疏离。因此,家长、学校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孩子健康、正确地使用电子产品,成为真正健康、幸福的人。

另一位“70后”的留学生从佛教的角度来谈及信息现代化,一方面,佛门对信息化时代并非全封闭,是一定程度地接纳它;另一方面信息化也带来一些挑战,如外界诱惑太多,会干扰信徒心境。

备忘

我是读书会上唯一的“50后”,是纸媒时代培养出来的读书人。看到不同代际学生对数字媒体的不同态度,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度思考。第一,数字媒体是在缩小还是扩大读书人与大众的知识鸿沟?数字时代还会有文盲吗?数字时代的思维懒惰者是怎么制造出来的?第二,在信息时代,图片制作和传递的便捷,会让图文的关系出现本质的变化,文字及文字的使用会像毛笔、竹简一样逐渐减少或消失吗?文字对人类文明、人的思维以及大脑结构会有哪些影响?第三,不同代际之间,这里主要是指纸媒和数媒时代的人的阅读习惯、信息输入和输出,甚至是写作能力、表达的流畅性到底有什么差异?第四,数字化时代多任务的处理能力(multitasking)会加强,那深度而系统的思维能力是否会降低?

在步入老年人行列的同时,我也在警醒自己不要逃避新工具和新时代,只有知道它,才可以去辨析它或享受它。

数字鸿沟与信息素质简析 篇9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 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数字鸿沟真正引起全世界重视源于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 (NTIA) 于1999年发表的《在网络中落伍》系列报告。其中, 《在网络中落伍之三: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对数字鸿沟的定义为, 数字鸿沟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1]。

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 不仅导致信息富有和信息贫困不断分化, 还导致各国在经济发展与综合实力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成为信息时代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战略和对策, 弥合与跨越数字鸿沟, 必将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带来不利影响, 这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2]。

首先, 数字鸿沟是一种信息交流中间存在的鸿沟, 或者说它是一个“比特流”的鸿沟。我们知道物质的流动符合从高密度到低密度这个方向。但是, 在信息交流这个范畴之内, 信息的流动在信息交流伊始应该是先从低密度向高密度流动, 在信息达到一定的密度后才从高密度向低密度流动。此外, 信息交流要求交流双方必须符合信息对称的原则。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之下, 是没法进行很好的交流的。

第二, 数字鸿沟是一个经济现象, 它符合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 而在经济发展的增长中, 当它达到第一个临界点时, 可能有爆发性的增长;到第二个临界点的时候, 增长会开始缓慢下来。如果达不到一个临界点, 网络产业或者网络经济就发展不起来, 此时要想填平数字鸿沟是不可能的。

第三, 数字鸿沟是一个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鸿沟。我们在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上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差距, 因此笔者认为这也是数字鸿沟现象。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问题上也存在一种“马太效应”, 即学习能力越好的人越爱学习, 创新能力越高的人越追求创新;创新能力不高的人, 以及学习能力弱的人, 都不喜欢创新和学习。

二、我国数字鸿沟的表现及成因

1. 我国数字鸿沟的表现

在中国信息化综合水平蒸蒸日上的同时, 另一个客观事实是:各地的信息化水平差距正在拉大, 一条无形的“鸿沟”开始阻隔在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06年1月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 我国的网民数、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11000万人、4950万台, 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8.1%和19.0%;我国域名总数为2592410个, 在所有国家顶级域名中, 稳居亚洲第一, 在世界排名从第13位上升到目前的第6位[3]。但是, 国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形势严峻。

2. 我国数字鸿沟的成因简析

就我国而言, 造成数字鸿沟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信息化基础设施、知识资源占有和信息获取的渠道差异扩大造成的。数字鸿沟不仅反映在我国东西部发展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上, 社会分配的差距扩大, 也会加大社会的数字鸿沟。

在《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对策略》一文中, 作者从区域层面着手, 主要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政策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数字鸿沟的现状及成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造成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四大要素: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政策。这些要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出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导致了数字鸿沟的产生。其中, 信息主体在该系统中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 它通过制定信息政策和发展信息技术, 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决定着数字鸿沟的发展趋势 (扩大或者缩小) 。技术因素仅仅是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 而非充分条件[4]。

由此可见, 信息主体及其所应具备的信息素质, 是造成我国数字鸿沟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当信息主体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同时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好的信息技能时, 才可以消除数字鸿沟。

三、信息素质浅析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 信息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 能否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决定了个人和组织能否生存和发展, 可见, 信息素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存技能, 可以被理解为个人和组织应该具备的信息意识、文化素养、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多种信息品质。

1. 信息素质的提出

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IIA) 提出, 当时的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将信息素质解释为“经过训练能够在工作中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 (ALA) 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一种生存技巧, 是个体认识、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是“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及准确定位、评价并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5,6]。吕庆阳等[7]对国内外信息素质的概念演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指出, 国外信息素质的概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 (20世纪70年代前) 、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 和成熟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国内对信息素质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 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中。张文娟等[8]通过中外比较研究来分析信息素质的结构, 指出国内的研究注重理论, 缺乏应用性和科学性。

纵观国内对信息素质的研究, 从具体操作的角度来讲, 信息素质主要是针对信息主体而提出的。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 作为信息社会中的主体都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要有信息需求, 即需要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来解决问题;二是具备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9]。

2. 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的内涵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中, 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信息主体对信息社会的理解以及与外界做有意义的沟通时所需要的多种信息能力, 具体地说, 包括信息意识、文化素养、信息实践能力、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等多方面的素质。

(1)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人的头脑对于信息存在的客观反映, 它是信息主体需求和鉴别信息的首要条件。信息意识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信息流动的全过程, 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信息主体的信息行为效果。信息意识强, 信息主体就能够自觉地对客观存在的信息进行鉴别和利用, 创造出新的信息, 即知识。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了我国公众对“INTERNET”一词的了解情况。结果表明, 选择“了解”的公众比例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选择“没听说过”的公众比例则恰恰相反。截止到2003年, 我国仍有约61%的人不知道“INTERNET”的含义[10]。可见, 信息主体的信息意识薄弱现象令人堪忧, 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公众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2) 信息技能。信息技能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一定目标的能力。普通公众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技能一般包括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具体内容。

信息技能低下主要表现为:信息主体欠缺对信息的再利用能力, 不能很好地将信息应用于实际问题;对文献检索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低;缺乏整理和组织信息资源的技能;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缺乏信息综合利用、信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3) 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信息知识是信息素质的基础, 而信息道德的约束力则是信息素质的保障, 整个社会的信息知识水平和信息道德的约束程度决定了信息主体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的发展水平。目前, 我国公众的信息知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据报道, 美国国民的信息知识水平总指数为71.76, 日本为69.97, 中国仅为6.17[11]。

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国家和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 从宏观上保障信息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通过实施信息素质教育, 能够提高信息主体的信息鉴别能力, 加强信息道德修养, 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准则, 从而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同时, 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和隐私权, 不做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不良行为, 自觉清除和抵制有害信息以及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干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信息素质是影响信息主体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信息主体之间信息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数字鸿沟的一个重要因素。换言之, 即使是在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前提下, 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素质差异导致他们对信息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以及利用的结果都不尽相同, 这样, 数字鸿沟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 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公众的信息素质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从而消除数字鸿沟。笔者在以上研究中针对我国公众信息素质差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以期能够促进数字鸿沟的弥合乃至消除: (1) 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使大多数人不仅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条件, 而且具备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 (2) 教育部门、宣传部门、大众传媒应加强合作, 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手段, 宣传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介绍与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 报道在信息技术革命中发生在最前沿的消息, 培养人们的信息敏锐性, 使人们在生活中树立信息意识; (3) 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对广大在校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4) 完善信息中心建设, 为用户提供有效获取信息的渠道;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和完善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我们正处在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 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 也产生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 “数字鸿沟” (Digital Divide) 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研究表明, 信息主体所具有的信息素质对数字鸿沟有着极大的影响, 本文正是致力于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期能为消除数字鸿沟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数字鸿沟,信息素质,表现,成因

参考文献

[1]薛伟贤, 王涛峰.“数字鸿沟”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 :190-193.

[2]王云生.数字鸿沟的内涵、成因及其对策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 27 (4) :6-18.

[3]谢琳惠.我国数字鸿沟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现代情报, 2007, 27 (9) :13-14, 17.

[4]陈艳红.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对策略:基于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5][9]陈艳红.基于信息素质差异性视角的数字鸿沟成因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0 (6) :102-106.

[6]罗启恩, 王政军.浅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 2009 (6) :396.

[7]吕庆阳, 刘孝文.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界定[J].河北科技图苑, 2008 (2) :40-42.

[8]张文娟, 翟云波.中外信息素质结构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 2008 (4) :636-640.

[10]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4.

数字村镇信息构建模型研究 篇10

数字村镇是以数字化技术实现村镇党政、经济、社会与文化管理, 增强村镇国土资源监测和利用能力, 提高村镇资源配置效率, 最终实现村镇规划建设、村务管理、村民生产生活的数字精细化管理, 实现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的变革, 走出一条以数字化管理技术为支撑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数字村镇的建设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 其核心理念是关注村镇用户, 以人为本。

信息构建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是由美国平面设计及建筑师沃尔曼 (Richard Saul Wurman) 于1975年首先提出, 目前学术界关于信息构建的定义虽然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 但参照和归纳美国情报科学与技术协会2000年年会的定义及沃尔曼和其他一些学者的看法, 可从将信息构建定义为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和信息体系结构, 以满足需求者的信息需求的一门科学。信息构建包括调查、分析、设计和执行过程, 它涉及到组织、标识、导航和搜索系统的设计, 目的是帮助人们成功地发现和管理信息。

数字村镇的信息构建结合村镇信息建设的实际需求, 将村镇信息用户、村镇信息内容与科学有效的信息组织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村镇管理方法和农业技术信息获取途径、发挥村镇核心竞争优势有着广泛的价值, 同时对促进村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繁荣村镇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村镇信息构建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农业科学、认知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图形设计、通讯科学、语言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中的人机交互和界面设计、知识管理、组织发展与行为学、教育学等学科。

2 数字村镇信息构建内容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能够提高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但是在数字村镇信息构建过程中, 更深层次的决定因素不是操纵数字村镇信息的技术, 而是数字村镇信息本身。数字村镇信息构建要求对村镇所涉及到的信息进行更有效的利用和管理。

数字村镇信息构建内容主要有:

(1) 村镇资源环境信息。村镇资源环境信息是指与村镇生产生活有关的资源和环境方面的信息, 例如地理信息、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等方面的信息。对于地理信息和土壤等相对稳定的要素, 充分掌握相关信息能在建设、规划、利用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对于村镇资源环境中处于不断变化的要素, 如气候、水资源等需要通过实时监测及时掌握信息, 以便采取相应的政策指导调控村镇企业和村民有效利用和保护村镇环境, 让村镇居民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 村镇社会经济信息。村镇社会经济信息是指村镇人口与计划生育状况、素质教育情况、村民收入水平以及村镇道路建设现状、能源、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村镇居民自身紧密相关的信息。

(3) 村镇农业生产信息。村镇农业生产信息是指有关村镇种植、养殖、畜牧、渔业的结构, 种类以及布局等方面的信息。准确及时的掌握村镇农业生产信息可以使农业生产发展因时因地制宜以便从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优质农产品, 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效益。

(4) 村镇科技信息。村镇科技信息涵盖村镇在农业栽培、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以及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技术信息。村镇科技信息的普及和传播能够带动村镇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其产业发展、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畜牧与渔业、村镇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发展轨道。

(5) 村镇教育信息。村镇教育信息是指能提高村镇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信息, 包括农业科技知识、实用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信息。传播村镇教育信息能缩小数字鸿沟, 提高村镇居民信息技术掌握水平, 造就村镇信息化人才队伍。依靠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 可以提高村镇居民受教育水平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

(6) 村镇生产资料市场信息。村镇生产资料市场信息是指市场上所供应和需要的种子、农药、化肥、农业机械和农用品等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的信息。村镇居民掌握好村镇生产资料市场信息能缓解村镇生产资料市场的供需矛盾。

(7) 村镇农产品市场信息。村镇农产品市场信息是指村镇有关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信息。村镇农产品的品种性、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影响比较明显, 对村镇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和预警可以协调农业生产发展、增加村镇居民收入, 对于引导村镇农产品市场健康运行、稳定村镇农产品价格、搞活村镇农产品流通和保障村镇农产品供求平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 村镇管理信息。村镇管理信息是指有关村镇村务管理、党政建设、政务公开、村民人口管理、村镇企业管理等信息。村镇管理信息的建设可以规范村务管理行为, 扎实推进村镇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村务公开工作, 建设阳光村务, 有力地推进了村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促进了村镇和谐稳定和科学发展。

(9) 村镇灾害信息。村镇灾害信息是指有关村镇地质灾害、旱情水情灾害、病虫侵害、生态污染和人畜疫病等信息。对村镇灾害信息的检测、报告与预测能有效促进村镇的减灾和防灾, 使村镇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10) 村镇文化生活信息。村镇文化生活信息是满足村镇居民精神需求和文化建设的信息。包括村镇生活指南、家务厨艺、运动娱乐等方面。村镇文化生活信息的普及可以改善村镇居民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 让和谐文化、文明村镇的思想深入人心, 促进村镇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3 数字村镇信息构建的信息组织

数字村镇信息组织与利用的多层次和多维度主要体现在:村镇用户和信息构建师在村镇信息构建中由于对村镇信息利用的视角不同, 其所具有的认知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干扰因素, 形成了对于村镇信息构建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认知结构, 进而反作用于信息构建, 并对其他后续信息构建行为产生影响。数字村镇的信息构建服务的对象是村镇用户, 把村镇用户的信息需求反馈到信息构建师, 经过信息分析之后再对现有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

3.1 数字村镇信息构建信息组织的原则

鉴于信息组织和使用的多层多维性, 沃尔曼 (Richard Saul Wurman) 在Information Architects书中提出5项原则, 它让信息构建师以信息的可理解性和把复杂转化为简明作为目标。由此, 可以提出数字村镇信息构建信息组织的原则:

原则1 使用村镇用户比较容易理解或者与村镇用户已经理解信息相关的新信息。

原则2 村镇信息的信息组织方式适合采用村镇用户熟悉和易于使用的组织形式, 如分类法 (按信息类目组织信息) , 时序法 (以时间次序特征为依据组织信息) , 等级结构法 (按等级关系、重要程度组织信息) 。

原则3 村镇信息的表现形式最重要的是清晰易用, 其次考虑美观。

原则4 信息建构师在村镇信息的组织过程中确定哪些信息值得保留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村镇用户真正想要了解哪些信息。

原则5 很多没有实用价值和过时的村镇信息, 要勇于放弃。

数字村镇信息构建信息组织的原则从村镇信息的理解、组织、选择和表现形式作出了划定。原则1是为了让村镇用户通过熟悉的旧信息来理解新信息, 有助于他们及时准确掌握最自己有用的村镇信息。原则2是在组织方式上提出要求, 以便村镇用户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原则3是在表现形式上提出信息表达的标准, 即清晰易用, 这是信息建构师在数字村镇信息构建不断追求的目标。原则4和原则5提出了村镇信息选择的要求, 这也是解决村镇用户和信息建构师在信息组织与利用的层次与维度上产生矛盾的方法。各种村镇用户会提出各种类型的信息需求, 信息建构师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分析统计, 从而确定村镇用户比较关心的信息, 对于基本没有村镇用户提到的信息, 要适时进行删减。

3.2 数字村镇信息构建信息组织的要素

数字村镇信息构建信息组织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村镇信息内容与数字村镇信息支持系统区分开来。信息建构师能够在保证信息建构的关键结构不被破坏的基础上, 对村镇用户的信息需求反馈进行分析处理, 从而更好的为村镇用户提供方便实用的数字村镇信息构架。村镇信息内容是不断更新发展的, 数字村镇信息支持系统是相对稳定的要素, 它为各种村镇信息内容提供统一规范, 统一发布渠道。

(2) 村镇用户与信息建构师都能够通过元数据明确利用信息的途径。掌握信息使用的规律, 对于村镇用户而言, 除了更有效的获得所需的大量信息, 还可以为信息利用和创新提供便利。由于村镇信息传播主体和信息供给部门针对不同地区和层面的村镇居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各异, 需要一个相应的标准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 可以采用元数据确定所要使用的信息内容。

(3) 数字村镇信息作为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智力资源, 应该可以进行传播复制与重用。由于建设数字村镇的系统性与复杂性, 需要集合各级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与院校资源建设数字村镇信息, 在不同数字村镇信息构建过程中具有重用的价值。在进行数字村镇资源整合的同时, 合作建设多种信息服务方式, 实现有效信息进村入镇。从合作管理和共享机制入手, 整合地方网络资源, 构建村镇信息服务共享平台。

(4) 村镇用户和信息建构师通过评估方法对村镇信息的价值和使用信息回馈进行测评, 及时掌握数字村镇信息构建信息组织的效果, 改进信息组织方法。

(5) 数字村镇信息构建不是静态的, 而是依随村镇用户和信息建构师在组织与使用信息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对策, 不断演进, 形成完善、合理、有效的数字村镇信息系统。

4 数字村镇信息构建模型构架

根据数字村镇信息构建的信息组织原则与要素, 通过分析, 我们构建了一个数字村镇信息构建模型。该模型具有以下几个模块, 村镇用户需求构建模块、村镇信息分析模块、村镇信息处理模块、检索代理模块和村镇信息数据库模块。它们的架构如图1所示。

村镇用户需求构建模块。这个模块是引导村镇用户表达他们对村镇信息的兴趣所在, 由于自然语言本身具有灵活的特征, 需要将自然语言规范化。村镇用户提交自身需求和信息建议可能是一个简单的词组或者短语句子。当系统接受到需求请求时, 对其进行语义处理, 如归纳同义词、概念分析、确定概念之间的关系等。有些请求完全实现自动化可能比较困难, 可以适当进行人工干预, 以较低成本获取效率的提高。

村镇信息分析模块。该模块帮助村镇用户或信息建构师和机器进行较好的交流, 也就是通过村镇信息语义转换, 构建完备的关系数据库, 结合描述村镇信息本体的结构模式, 概念以及概念关系的语义网络图, 对村镇信息具有演绎推导的功能。

村镇信息处理模块。该模块在接到分析模块的信息分析结果后, 将结果传递到检索代理模块, 然后由检索代理模块反馈的村镇信息源进行分析筛选, 经过用户界面呈现给村镇用户。与此同时, 将筛选结果存入一个村镇信息暂存库, 当遇到同样的信息请求出现时可以调用, 经过一定的时间周期, 信息建构师可以按照一定的算法对信息数据库进行整理, 得知哪些是村镇用户经常访问的信息, 哪些是村镇用户不很关心的信息, 从而完成信息过滤。

检索代理模块。该模块的功能主要是按照预处理过的关键词在村镇信息数据库里大量信息进行匹配, 找到匹配成功的文档返回给村镇信息处理模块, 并帮助村镇信息处理模块建立村镇信息暂存库。

村镇信息数据库模块。该模块建立在大量可以利用的村镇信息的基础之上, 同时也是可以移植与共享的, 这个模块往往需要信息建构师在了解村镇用户需求的之后进行扩充和删除, 以更好的与村镇用户的实际要求相吻合。

由于村镇用户对信息需求认识的模糊性, 可以使用一定的手段使模糊的信息需求在提交以后的初始阶段得以显性化和清晰化。对于用户给出的需求请求, 先尽可能判断出其所在的可能领域, 然后分别将该领域相似的概念呈现给村镇用户, 让村镇用户进行选择, 不但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协助村镇用户清晰自身的信息需求, 把没有认识到的或不能清晰表达的需求显性化, 还可以让系统统计村镇用户所关心的领域, 提供更为精确的村镇信息, 使信息建构师在客观上用相应的判断整理村镇信息数据库, 优化信息结构。

数字村镇信息构建模型的完善不仅需要信息建构师的努力, 还要求村镇用户在获取村镇信息的同时产生正反馈或负反馈效应, 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能力进行信息的创新和改造, 以丰富村镇信息库的内容。

5 结束语

数字村镇信息构建模型不仅体现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信息构建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更重要的是体现渗透在建设数字村镇过程中的社会性, 它考虑了村镇用户在使用中的反馈体验, 以及潜在的改变数字村镇信息构建方式的用户行为。数字村镇信息构建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村镇信息更清晰化和易于为村镇用户所理解, 从而帮助村镇用户吸收和利用信息, 它是促进村镇用户的认知层次提高的手段之一。数字村镇信息构建模型是这种手段的外化, 它包括村镇信息内容信息获取、组织、设计以及村镇信息用户信息表达。从获取到表达使复杂信息变明晰, 从大量信息到用户最终得到的有用信息, 使信息可以理解, 能够为村镇信息用户所用。与此同时, 数字村镇信息构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数字村镇实际建设情况不断拓展, 它的模型研究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摘要:从数字村镇与信息构建的内涵着手, 探讨数字村镇信息构建的内容, 明确村镇信息组织原则与要素, 进而在村镇用户认知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数字村镇信息构建模型, 通过5个模块设计体现渗透在建设数字村镇过程中的社会性。

关键词:数字村镇,信息构建,模型研究

参考文献

[1]唐增增, 程鹏.数字村镇建设的重点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9) .

[2]王知津, 谢瑶.国内外信息构建研究比较分析[J].图书馆论坛, 2007 (12) .

[3]周晓英.信息构建 (IA) —情报学研究的新热点[J].情报资料工作2002 (5) .

[4]邓敏.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J].孝感学院学报, 2009 (5) .

[5]彭歆北, 卢亚辉.我国农村信息化需求分析及发展策略[J].通信企业管理, 2009 (9) .

数字信息 篇11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化及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数字化革命。数字化是指以数字技术为特征,但是并非等同于数字技术,只有将数字技术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及大量的推广应用之后,才能出现广泛的数字化。我们现阶段还处于一个数字化的初级阶段,而这时的档案管理工作就是要将过去的所有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标准化的处理,为以后的数字化时代做好前期准备。尤其是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剧,各国之间的经贸和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同时我国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些过程中产生了海量的数字化文件。对这些电子文件进行收集、管理具有与传统纸质文档管理完全不同的方式,加快对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以最大可能的方式和手段来满足各个用户的需求,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一直是档案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档案资源的数字化

1.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必须稳步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信息时代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必然要求。在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过程中应该预先定好一个进行档案数字化的目标与计划,然后根据当前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等外部条件的综合情况,以优先抢救最有价值的档案为基本原则,分批次的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对需要进行数字化的档案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档案的选择应该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同时,实施具体的数字化时,要制定一个电子档案标准,对电子档案的格式进行规范。

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应该积极的与计算机信息技术部门相协作,共同开发纸质档案的扫描系统、音频和视频档案的转换系统以及档案缩微转换系统,对不同载体的档案提出不同的转换要求,按照不同载体档案数据的转换要求将实物档案经过转换之后进行保存,确保处理之后的文件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系统性。

2.加强对现有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现有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当前,各个档案管理部门所采用的软、硬件系统,档案管理类软件的数据库不尽相同,导致各种档案的文件格式多种多样,容易出现相互不兼容、数据不能共享的后果。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制定一套严格的电子文件归档程序,构建一个统一、高效的电子文件数据收集、转换平台,以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三、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积极构建起一个资源丰富、功能齐全的资源信息数据库。国家档案局所颁发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应该加强档案信息的建库和入网工作,尤其应该将各地的档案数据库纳入到当地的电子政务及信息港当中去。这明确的给我国新时期数字档案库的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出资源的优势作用,将电子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作为首要的任务加以重点开展。

数据库建设是档案部门网络信息资源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部分。在对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扬长避短的方式,结合国际、国家的相关标准,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电子政务平台作为依托,构建起一个资源丰富、功能齐全的档案综合数据信息库。例如,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等。

2.建立布局科学的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在数字信息时代进行档案资源信息传递与利用的重要阵地。为了确保档案馆的网络化建设以及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各个档案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和当地政府沟通,使之在制定电子政务计划时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纳入到规划当中,进行统筹管理,实现数字档案馆的科学布局。首先,可以以省级档案部门作为核心建立起省级间的数字档案馆网络,这样既能保證省级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及省级数字档案馆间信息的交流,同时还能确保省级部门间信息的横向交流;其次,可以在省级数字档案馆网下依照行政区划来逐层建立起下属的数字档案馆网络,采用内部的OA系统进行部门间的集成,实现档案的统一管理及规划。

3.采用档案管理创新,形成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在动力。从本质上来讲,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资源的利用率及利用效果是检验服务工作的主要标准。在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在档案管理制度、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机制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的支持培训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满足档案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及网络化建设的需求,从内部形成资源开发的动力,提高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结语

档案信息化建设及信息资源的利用时一项颇为复杂的工作,档案管理工作应该抓住信息化建设的这个机遇,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为深度的利用和开发档案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炜.档案信息数字化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23).

[2]高雪红.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给档案工作带来的问题及探讨[J].机电兵船档案,2010(4).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技术浅探 篇12

1 加强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数字信息自身的特性、网络共享面临的风险以及档案部门馆际合作带来的风险等因素, 决定了安全技术在现代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1.1 数字信息的特性决定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一方面它是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于硬盘等存储介质当中的信息, 它对存储使用设备、数据标准、数据格式、元数据等都有很强的依赖性, 一旦这些因素发生改变, 如硬盘遭受病毒破坏、数据标准被人为篡改等, 就可能导致大量档案信息丢失, 且难以找回, 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方面:数字信息不同与纸质信息, 它非常容易被更改。此外, 数字化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容易被窃取、信息结构比较复杂等等, 也容易给信息管理带来安全隐患。

1.2 档案信息共享带来的风险

数字化信息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网络共享。网络共享就意味着将信息面向全社会公开,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信息被复制和伪造、数字信息被窃取、数据库被攻击、网络被入侵等风险。

1.3 馆际合作带来的风险

在网络环境下, 档案馆比以往更需要加强馆际合作, 因为网上信息没有围墙, 没有地域性, 完全共享, 在加强馆际合作的前提下, 档案馆必须定位于各种联机检索终端和各种网络享用别人的数据库,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自身数据库的建设, 力争成为网上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在这种信息交换的背景下, 信息的泄露、信息的篡改等很容易发生, 因此, 有必要加强馆际合作时的安全管理工作。

2 常见的安全技术手段及其运用

电子档案信息常用的安全技术有数字水印、数字证书、防火墙等, 不同的技术其作用和应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2.1 数字水印技术

我国的各级档案馆 (室) 馆藏有许多珍贵资料, 如科技成果、科研文献、国家政策、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信息。这样一些档案信息实行数字化管理以后, 许多会以图片、视频资料等形式存在, 而网络化的管理方式使得一些信息会对外公开, 就出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先进的处理工具如photoshop等工具对档案数字化成果进行篡改, 引发档案资料的真伪、版权等问题。数字水印技术主要就是针对这类问题使用的。运用数字水印技术, 可以避免如下问题:在图片、影像档案资料上打上数字水印, 一方面可以防止其团体或个人非法使用该数字档案或对该数据档案宜称拥有版权;另一方面, 加了水印的档案资料和没有加水印的图片表面上看起来一样, 但事实上就有真假之分, 而一般的伪造技术难以伪造出水印, 因此使用数字水印可以有效防止伪造数字档案。通过使用数字水印技术, 数字档案的版权保护和真实可靠性的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2.2 数字证书技术

以数字证书为核心的加密技术可以确保数字档案内容的非公开性。加密技术通过信息的变换或编码将机密敏感信息变换为难以读懂的乱码型信息, 以达到保护数据安全的目的。其运作原理如下:对网络上传输的档案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数字签名和签名验证, 确保其网上传递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 以及交易实体身份的真实性, 签名信息的不可否认性, 从而保障网络应用的安全性。

2.3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主要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靠性, 防止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非法的访问并防止病毒入侵。如使用防火墙对传输中的文件进行检测过滤、通过设置I P访问范围, 使得安全范围以外的I P不能访问档案信息网络这样就能避免外来的信息窃取、系统攻击、病毒破坏等安全隐患。使用防火墙监测引擎可以对网络通信的各层实施监测, 当用户的访问请求到达网关的操作系统前, 监测引擎就会抽取有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 并做出进一步处理动作, 确保系统管理的安全;使用防火墙安全预警, 对于一些非法的网络入侵和网络攻击发出警报等, 此外, 还可以使用防火墙对访问用户实行等级管理, 不同等级的用户访问档案信息网络的权限有所不同, 这样就能确保机密档案信息不被普通用户访问等等。不过, 防火墙技术并不是万能的, 它无法抵御来自内部的攻击, 也无法抵御因底层系统中的弱点而造成的危害,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与其他安全系统配合使用。

3 安全技术运用的保障措施

安全技术的使用是需要一定管理环境的, 且要保护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 仅仅依靠技术也难以实现, 因此我们需要围绕安全技术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从而更好地发挥安全技术的效能, 更大范围地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

(1) 稳定运行硬件。

确保数字档案馆的硬件设备 (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等) 必须保证运转正常, 因为数字档案所有的服务方式都是依赖计算机进行的。

(2) 规范管理软件。

在软件方面, 要设置严格的权限体系, 利用者被严格的区分为不同的使用、操作权限, 可以通过这种权限体系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 如登录认证、功能菜单权限、操作权限、工作组权限、硬件钥匙等。

(3) 保证传输安全。

在电子档案的传输过程中, 需综合使用防火墙、数据传输加密、数据完整性校验数据备份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确保传输过程的信息安全和准确性。

(4) 加强技术交流。

由于各档案部门之间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差异, 为了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我们在保障技术研发中要体现合作、沟通理念, 充分发挥兄弟档案部门之间的作用, 加强档案管理部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 以开放式的理念开展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与保障技术研发。

(5) 重视专业人才。

档案信息化管理, 专业人才是关键!在技术保障建设中,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要适应技术保障的特点, 进行高层次与专用技术人员等多方面的人才培养, 尤其要大力加强适应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技术保障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4 结语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技术在不断发展, 除了本文所提到的三种安全技术此外, 还有一些其它可以供数字档案信息利用的技术, 如访问控制技术、信息内容监控技术、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反病毒技术等。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将会有更多安全技术运用到数字档案信息的保护当中, 我们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媛.数字档案馆隐私权保护问题考量[J].山西档案, 2008 (4) .

[2]杨玉莲.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深思考[J].黑龙江史志, 2006 (4) .

[3]康巨滋, 田园.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医院统计, 2006 (1) .

[4]戚文静, 刘学.网络安全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保证保险研究下一篇:老年胸科手术患者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