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数字时代(精选12篇)
信息数字时代 篇1
一、数字化时代的概念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为研究人员所重视。早在40年代,仙农证明了采样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用离散的序列可以完全代表一个连续函数。就实质而言,采样定理为数字化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化是数字计算机的基础:若没有数字化技术,就没有当今的计算机,因为数字计算机的一切运算和功能都是用数字来完成的。数字化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数字、文字、图像、语音,包括虚拟现实,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实际上通过采样定理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这样数字化以后的0和1就是各种信息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示。因此计算机不仅可以计算,还可以发出声音、打电话、发传真、放录图像、看电影,这就是因为0和1可以表示这种多媒体的形象。用0和1还可以产生虚拟的房子,因此用数字媒体就可以代表各种媒体,就可以描述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
数字化是软件技术的基础,是智能技术的基础。软件中的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应用软件等,信号处理技术中的数字滤波、编码、加密、解压缩等等都是基于数字化实现的。例如,图像的数据量很大,数字化后可以将数据压缩至10到几百倍;图像受到干扰变得模糊,可以用滤波技术使得变得清晰。这些都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所得到的结果。
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数字化技术还正在引发一场范围广泛的产品革命,各种家用电器设备,信息处理设备都将向数字化方向变化。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电影、DVD等等,现在通信网络也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技术基础,有人把信息社会的经济说成是数字经济,这足以证明数字化对社会的影响有多么重大。在数字时代下,人类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在经历了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之后,正向数字图书馆发展。数字图书馆实质上就是信息的数字化、传输的网络化、服务功能的多元化。数字图书馆建设目标就是将传统的文献知识信息数字化,建立交互的数字信息系统和查询检索手段。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极大地加强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弥补了图书馆收藏不足与用户需求旺盛的矛盾。
二、数字化时代给信息用户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随着数字化的到来,高校信息化也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同步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服务水平。以高性能校园网为基础,实现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与服务管理的全面整合,实现信息化增值服务,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硬件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办公室)、教学资源(如图书杂志库、教案讲义库、软件课件库、试题成绩信息等)到教学活动(包括上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最后到管理(检查、督促、考核、评比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传统的用户教育是集中培训,包括人员集中和时间集中地点集中,受培训者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接受专业人员的集中培训,不能自主地选择和安排;单向培训,以培训教师为主体,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因此效果不佳。在当代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表现为一种将用户与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并帮助用户搜寻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社会机构。从上述现状、需求的分析可以发现,面对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个人是否能方便地获取信息,或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将是图书馆用户向我们提出的主要问题。数字化时代信息更新迅速,图书馆信息用户教育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改变传统教研模式,进行网络环境数字化信息用户教育成为当今研究的新课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是协作体在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协作体构建区域性网络教研平台,实践教研活动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应根据数字化时代用户教育的新要求确定用户培训教育
用户的感知价值是用户对其所需信息、知识或服务效果的评价和感受,它是在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或服务结束后获得或形成的,它检验着图书馆的信息用户教育服务,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必须以用户的感知价值为依据,调整对用户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以核心用户为轴心,以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的服务绩效转化和提升用户的感知价值,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用户教育的新要求确定用户培训及教育网络环境中用户对图书馆新的感知需求。
(一)用户感知价值特征及对图书馆信息用户教育的正相关效应
图书馆用户是图书馆知识、信息的消费者,他们与一般的产品消费者一样,都是首先要对其消费对象进行选择与评价,进而产生感知价值。这种感知价值是他们对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得信息、知识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所需信息、知识或服务效果的一种反映、一种评价。在大力倡导人本管理思想的现代图书馆,用户的感知价值将决定图书馆新的服务定位。因此,必须研究和重视网络环境中用户的感知价值。
(二)确定用户培训教育目标及开展用户培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定位”一词源于广告学,它指的是“企业针对某一特定细分市场提出营销策略,以期在潜在购买者的心中为自己的产品树立明确的地位”。面对网络化、信息化、产业化、全球化的一个又一个浪潮澎湃而来的竞争环境,图书馆除了行业的生存发展需要重新定位外,个体的图书馆由于传统的、普通的服务对用户感知价值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因此也必须以市场经济中一个竞争者的角色为本馆的服务在用户心目中确定一个新的位置,这一位置可以与原先完全不同,也可以是原先位置的延伸。再定位的决定一旦做出,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内容、方式等策略都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服务机制也要予以相应调整。及时把各种新出现的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以及最新的检索手段等,准确地传授给用户。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时代,接着提出了数字化时代给图书馆信息用户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图书馆应根据数字化时代人才需求特征,确定用户培训教育目标及开展用户培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信息用户,教育
参考文献
[1]http//qudstion.com
[2]王立荣,范永海.数字图书馆用户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3).
[3]钱炜.市场营销策略中的定位与再定位问题.旅游学刊,1997,(5).
[4]http//tushup ingbaolunwn
信息数字时代 篇2
内容摘要: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已步入到数字艺术时代。在竞争激烈的数字时代,什么样的教学体系能够让当代艺术设计的大学生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技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 键 词:计算机 数字艺术 艺术设计 教学体系
一、数字艺术的发展趋势
传统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如今数字化的信息时代给传统美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正在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狂潮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艺术应运而生,由此引出了目前很流行的一个词“CG”(Computer Graphic)。但数字艺术设计又不同于纯美术,它伴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美学艺术的交叉、融合。数字艺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涉及电脑动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网络艺术、多媒体、数字摄影、数字音乐、录像及互动装置以及DV(数字视频)等领域。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艺术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二、数字艺术的教学体系讨论
,我国仅动漫产品消费就已达到800亿元,预计未来3至5年内,数字艺术产业也将成为我国IT业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伴随着这股迅猛发展的数字艺术产业浪潮的却是令人尴尬的人才瓶颈。如今兼通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制作技术的数字艺术人才日益成为抢手的高薪一族。我们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也要围绕艺术性和计算机能力这两个重要的方向发展。
1.课程设立的原则
课程的设立要遵循科学性、特色性和灵活性的原则。科学性原则体现在课程体系要符合学科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特色性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市场调查,不能盲目跟风。灵活性要求保持课程的多样性,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
数字艺术设计其中心仍然是艺术设计,而所谓“数字”就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设计。艺术设计是理性的思考,计算机再先进、再实用,也是进行艺术设计的使用工具,和平时所用的画笔和染料一样。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六分“艺术”四分“数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性的培养是对传统美学的延伸;要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和手绘等基本功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数字”性强化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在教学中需要明确以“艺术”为中心的基本原则,避免重“表现技法”轻“设计思路”的倾向。要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具有自由、快速等特点,效果图只是一种表现手段,它是不能离开设计思维的,设计思维是本,效果图是末,二者不可倒置。
其次,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注意将艺术里面的设计语言运用到数字设计中去,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并认识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可以了解数字应用和专业设计的关系。在教会数字应用技术的同时,要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去创作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设计作品。
再次,计算机软件的教学需要掌握规律,既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软件框架,同时又能概念清晰地层层深入。计算机发展的速度之快我们有目共睹,随之软件的版本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而我们的教学速度却无法赶上。但无论是三维软件还是二维软件,影视动画等数字艺术类软件涉及的许多概念是相同或相似的,同类软件的功能或处理方法呈现的外在形式也越来越相似。这就需要明确各种软件的功能,了解其特点;理解软件中的名词概念,举一反三;熟悉软件的制作流程,化繁为简;使用软件自带的随机帮助,随时查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层层细化。
最后,采用数字化辅助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有研究表明,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听课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近5倍。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为我们提高了一个更现代的教育方式——远程教育,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完美地体现现代教育手段。
3.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师是达到教学目的最重要环节的人物,其授课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进行变革,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从对学生专业设计作品的评价转变为对其制作过程和设计思想的评价上来,也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不但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讨论和研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化建议(例如,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课外教材),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目前,有些学校存在基础课与计算机设计课的脱节现象,这是因为基础课仍然延续旧的教学方法,而计算机设计课只讲软件的使用,所以在专业课的学习阶段学生对软件的应用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不但要在课程安排上合理地穿插基础课和计算机设计课,更重要的是避免这些授课老师的各自孤立。
4.学校的作用
学校的重视是数字艺术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作为学校或院系来讲,应该全面监督教学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核查课程的设立,保证教学思想的顺利实施,倾听师生的心声,吸收合理化建议。这些对数字艺术的课程的良性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
数字化的出现,不仅对传统的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冲击着我国整体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信息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能够掌握各种新的视觉语言的美术人才,计算机的融入不仅是美术教学上的简单加法。构筑新的数字艺术的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必将成为高等艺术教育与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永宁,陈东生,张向宁.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展望,装饰.(9).
[2]仵刚.艺术设计教学中数码的应用.艺术教育[J].(1).
[3]孟桂颖.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艺术教育[J].(2).
信息数字时代 篇3
关键词 高校 数字图书馆 职能发展 资源共享 人才需求
高校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据《200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6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成人高等学校400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6个;其中高等学校479个,科研机构317个。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另外,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05.10万人,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8.99万人。因此,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服务对象数量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又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具体包括:建设包括馆藏实体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对资源进行科学加工整序和管理维护;根据本院校的教学与科研重点项目,收集具有本院校特色的,能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做好流通阅览、资源传递和参考咨询工作,积极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组织协调全校的文献信息工作,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读者提供安全舒适的阅读和学习环境,并提供先进的检索手段和设备;积极参与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实行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促进事业的整体化发展。开展各种协作、合作和学术活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必须往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努力转型,加强以下几方面内容的建设:数字信息资源系统建设;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数字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由“到馆读者”发展为“联网用户”。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是以馆藏文献资源为基础,而网络环境下的服务则以网络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为基础,呈现多元化趋势,而且突破了馆藏及馆舍限制。所以,服务对象由“到馆读者”发展为“联网用户”。传统服务主要是向读者介绍馆藏资源及服务内容,以手工检索为主要服务手段,通过查阅参考工具书解答疑难问题,获取文献线索。网络环境下的服务则是以馆藏信息资源和网上信息资源为主要开发和研究对象,根据读者的特定需求,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深入的调研、搜集、分析、组织与创新的服务。在网络条件下,图书馆服务的核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为对象,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在数字化的今天,各图书馆的内部和外部信息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外部,需要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开展文献传递业务。在内部,需要将高校图书馆与资料室联成一个统一的网络。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加强学校对资料工作的统一管理,而且有助二者的共同发展。各院系投资购书的资金加起来也不是个小数字,如果仅限于几百人使用,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由于馆藏资源丰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所面临的网络资源更是浩如烟海,要在众多的信息中去搜索识别,查找出有用的信息就需要图书馆拥有高层次、多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如图书馆学专业、情报、信息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人才,这是图书馆所需要的最基础的人才队伍。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无论是编目、书目查询还是为读者提供情报检索、咨询定题、情报分析与研究服务等,没有相关知识专业,都不可能做好这些基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也就谈不上高质量地为读者进行信息服务。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网络知识、外语水平的人才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过程就是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拓展服务的过程,无论是传统书目与利用自动化软件进行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还是建设特色全文献数据库与提供虚拟咨询服务,都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此外,图书馆员必须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才能将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理。尤其是国外的网络在线数据库等,不懂外语的馆员是不能用这些资源为读者服务的。
总之,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为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去获取信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更加关注在图书馆的建设、服务和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也必将成为新型信息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信息用户教育中心和信息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王素清.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2]李朝晖.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变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9).
数字时代档案信息化发展刍议 篇4
信息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各项活动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档案信息化可以理解为是在不改变档案实质内容的情况下, 使档案的结构和存在方式都作出符合信息原则的转变, 档案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把分散的信息资源以信息化的形式储存, 以标准化的方法管理, 以网络化的方式连接, 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资源共享。其内容具体来说, 一方面实现对现有档案的资源化, 即实现其结构优化、资源整合, 改变分散、杂乱的状况, 达到对档案的有序管理;另一方面是对档案物理形态作符合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目标的转化, 即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档案实体的数字化, 成为可供网络利用的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而是技术与业务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 其中包括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软件开发、技术规范标准制订、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系统应用和服务等工作内容,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 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
2.1 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
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 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 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 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2 档案工作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档案由原始的甲骨、竹笺、丝帛到纸质, 发展了几千年, 记录下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近年来, 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 电子档案的出现带来其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的问题, 解决途径只有一个, 那就是档案数字化。
3 档案信息化的原则
3.1 如何规划档案信息化。
档案信息化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其设计规划要结合实际情况兼顾近期实现目标和远期发展方向, 同时也要具备包括各项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在内的实施方案, 要适应实际, 避免好高鹜远、华而不实。
一要“适用”, 被整合处理的档案信息要能够适应作为信息被提供利用的需要, 发挥好档案保存、延续“社会记忆”和为现实工作服务的功能。
二要“协调”, 虽然档案信息化的重点是档案信息的加工、存储、提取和应用软件的开发运用, 但它们与档案管理的其他业务环节相辅相成, 需适当分力。信息化建设要同档案资源的扩充、开发利用和档案著录等基础工作协调发展。
三要“安全”, 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是档案管理堪称档案工作的首要原则, 由是,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性, 注意维护计算机运行系统、网络传播系统的安全, 防止在加工、存储、使用过程中档案信息的失密、泄密。
四要“步骤”, 当前, 计算机技术发展神速、更新换代频率颇高, 因此, 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 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在信息集聚、系统功能等方面予以量力而行, 分步实施、分期到位。
五要“效益”, 即注重计算机系统功能的效益, 注重档案信息利用的效益, 注重档案信息化后系统维护和管理的成本效益。选择最佳工作流程、最合理的技术手段、最适宜的加工设施, 用有限的投人, 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3.2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两个突出的问题。
首先, 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社会的信息需求相一致,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不断发展的结果。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产生了新变化。与社会信息需求相协调, 理应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设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案时, 必须立足于社会的档案信息需求, 关注这种需求的变化态势。档案信息化是档案信息管理与不断发展着的信息技术的结合, 因此, 其规划建设必须立足于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相协调。在设计档案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选择网络的软硬环境、确定相关的技术标准时, 一方面, 尽可能采用已成熟的信息技术及其成果, 确保其可行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 要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可扩展性。
其次, 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是网络的生命, 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必须建立在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标准基础上。网络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网上信息的共享, 而共享需要共同的标准基础, 在开放式的网络体系中, 缺乏标准化的任何信息或技术都会被拒之网外。档案信息化必须自始至终地推尚标准的制定和推行, 否则信息联网、资源共享的目的无法实现, 甚至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网络建设标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标准体系, 包括网络体系结构方面的标准、网上数据方面的标准及网上信息管理与服务方面的规范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 不仅体系复杂, 而且因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而处于相对的变动之中。标准化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在设计上应符合以下条件:第一, 横向上, 对各种通行技术标准具备兼容性, 甚至尽可能兼容非主流现行标准;第二, 纵向上, 既要留下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余地, 又要兼容以往的标准规范;第三, 在技术标准、体系结构、数据规格等方面尽可能与整个信息业界一致, 以便各类信息系统的相互开放, 实现信息一体化;第四, 为不同技术方案的相同功能, 设计规范统一的接口, 通过标准的平台界面实现宽泛、灵活的接合。
4 档案信息化的保障
4.1 档案信息化建设有赖于规章制度的保障, “规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体现了法治的理念。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 要做到“规则”先行, 针对每一个运作环节,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通过制度把管理行为约束住, 通过制度把各个业务环节有效地衔接起来, 保障管理行为在最佳状态下的有序化。同时也要通过实践, 对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检验, 不断修正各项制度的内容, 使其适应各项工作的发展, 更贴近工作实际, 更具备操作性, 形成不断优化、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准和档案管理水准的提高。
4.2 档案信息化建设有赖于档案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先进的技术必须靠人来掌握,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可谓一日千里,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管理手段、技术措施不断升级换代, 相应地档案人员也必须不断更新知识, 适应这个发展, 除了档案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外, 计算机应用和设备维护知识也是重点的内容。要通过知识积累, 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信息的开发能力, 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会收集信息, 会管理信息, 会利用开发信息,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摘要:档案是人类活动形成的真实记录, 是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借助档案, 我们可以较好地了解过去, 把握现在, 预见未来;借助档案, 能够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随着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和应用, 我们已步入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大发展给当前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信息化社会的环境背景中, 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 并在近几年呈现了强劲的上升势头。本文从档案信息化的含义、重要性、原则和保障条件等几个方面对其发展作出探讨, 以管窥当前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学时代
参考文献
[1]《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崔穗旭, 广东档案2007年第1期。[1]《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崔穗旭, 广东档案2007年第1期。
[2]《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 陈春红, 上海档案2007年第5期。[2]《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 陈春红, 上海档案2007年第5期。
数字时代的智能酒店 篇5
传统意义上的酒店奢华方式,不外乎富丽堂皇的大厅、宽敞炫亮的客房,柔软舒适的大床,精致华美的装饰,开阔通透之落地窗,按摩浴池……更高级的会备有泳池、酒吧、健身房等等。
如今,数字时代带来酒店奢华主义新哲学——数字客房,数字化客房多媒体设备让酒店客人尽情感受现代化科技带来的曼妙体验。
彰显尊贵舒适
进门的下一秒,客房内的宽大液晶电视屏幕上便会伴随着柔美音乐显示个性化欢迎致辞,若碰上生日、节假等更是有惊喜问候,让你从进门便享受这份尊贵。客房内的灯光、温度、窗帘、热水等几乎一切电器设备均可通过遥控器一键操作。将客房调到最舒适,再泡一个惬意的热水澡,不管你平时的工作生活有多繁忙、节奏有多快,到了这里便没有嘈杂和烦扰,一身的疲惫全部释放,尽情享受宁静舒适的慢生活。
诠释奢华便捷
享受着高清卫星或者数字电视,心里还挂念着email、股票或者好友留言怎么办?厌烦了枯燥无味的电视节目或者不堪忍受没完没了的电视广告怎么办?没关系,手中的遥控器一键即可将电视界面转换成电脑,上网、办公、聊天、炒股轻松实现。影虫们应该都喜欢在宽敞的客房、舒适的大床上安静享受大片盛宴,那么,数字客房的高清VOD点播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海量、高清、从经典到最新的大片通通奉上。
想了解酒店?想订餐?退房?租车?管家服务?……所有您需要的已全部在系统中精美展现,一键操作,在这里,你可以懒一点,再懒一点。数字化碎片时代,人们已没有耐心和兴趣去研究繁杂的文字和唠叨的解说,视觉冲击才是抓住吸引力的法宝,所以,系统将精美的图片、视频、动画与文字结合之,每一细小之处都蕴含着无限人性化关怀,尽显高品质审美价值。
如今的商旅人士皆喜欢高效、便捷的服务,那么系统中应该包含客人出行的商、旅、交、衣、食、购等信息。选择合适出行路线是舒适旅程的开始,也是好心情的保障。
数字创新与品牌的结合
信息数字时代 篇6
[关键词]图书馆 业务管理 供应管理 需求管理
1 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的演进
我国图书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为了处理藏书保存与读者利用之间的矛盾,协调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与读者对文献资源需求以及图书馆内部各项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图书馆业务管理随之发生演变。
古代图书馆——藏书楼只是保存文化典籍,当时的所谓管理,仅限于藏书的整理和保管[1],业务管理尚未成形。1904年湖北省图书馆、1905年湖南省图书馆、1912年京师通俗图书馆的先后建立并对外开放,标志着近代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开始形成[2]。1918年1月,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3]——李大钊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使馆藏结构、管理与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提倡要多办市立的图书馆,宜一律公开不收费;主张各类图书兼容,中外文化并存,提倡开架阅览,延长开馆时间,以方便读者。他不仅使北京大学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而且使图书馆成为传播文化尤其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4]。
建国初期,图书馆业务管理主要是扩展图书馆规模,加强硬件建设,收集整理图书,开展外借、阅览等服务。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界完成了从手工管理向计算机集成系统管理的转变,设立采编、流通、阅览、期刊、参考咨询、技术服务等业务部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特别是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相继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使我国社会快步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在此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文献资源组织与服务形式应运而生[5]。图书馆业务工作全面向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馆际互借和共建共享不断深入,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实现了多馆联合保障,业务管理上出现了藏、借、阅、咨一体化模式,开始设立资源建设部、读者服务部、参考咨询部、技术服务部等业务部门,图书馆服务对象也由“读者”改称为“用户”。
从以上我国图书馆界业务管理的演进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馆藏以纸质文献为主又以一馆资源自我保障时期,图书馆业务管理以图书馆为中心,被动地为读者提供到馆服务,从方便图书馆角度出发偏重文献资源供应,工作流程和業务部门主要根据文献的流转方向设定。这种业务管理模式在传统或自动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是可行且有效的。但是,随着馆藏数字化和服务网络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其缺点亦日渐凸显[6],尤其是与读者需求不相适应,亟待转型。
2 数字图书馆建设催生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转型
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是我国图书馆界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云计算技术,对海量、分布、异构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序的整体,并为大量用户同时提供统一检索服务,以此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图书馆无需再为无力拥有某种文献资源,特别是价格昂贵的数据库资源而纠结,可以选择根据本馆读者的实际下载量来按需付费[7]。
数字图书馆的迅猛发展为传统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拓展了服务范围,丰富了服务手段,由此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习惯和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欢迎[5]。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跟踪国际数字图书馆发展,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数字图书馆研究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同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一些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的数字图书馆纷纷规划或立项建设。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努力,目前已建成了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部队系统数字图书馆和一批省、市、县级数字图书馆,一个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经历了面向资源型、面向交流型、面向用户型的演化过程。面向用户型的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以网络化、数字化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的资源、技术、服务与用户利用一体化的数字资源平台[8],而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服务范围已从互联网在线服务向无线移动服务拓展,目前已通过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实现了移动访问,为用户创造了一个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服务的环境,提高了用户获取与利用图书馆信息的能力[9]。
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新的发展形态,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为用户打造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利用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数字化阅读、数字参考咨询[10]、网上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网上学术交流、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等服务,为图书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海量资源保障。与此同时,也使图书馆新业务不断产生,如馆藏数字化、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服务、机构知识库建设、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网络安全、通讯技术应用等,同时促使日渐弱化的传统业务快速翻新,如流通业务与网络结合为读者提供自助借还和自助打印服务,传统编目拓展到元数据加工[11],电子阅览室改建成为学习共享空间或学术交流共享空间以及为到馆读者提供休闲舒适的场所,等等。数字图书馆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图书馆业务管理必须顺应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潮流并随之加以变革,趁机摆脱长期以来因馆藏文献资源有限与读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困境:一方面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效率低下,而另一方面读者需求得不到满足。要改变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偏重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的业务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需求链管理[12],积极开展读者需求调查,分析研究读者需求,从读者角度审视各项业务,从遵循读者需求规律角度出发合理计划、组织、协调各项业务工作,真正落实“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提高读者满意度,从而大幅提升文献资源的利用与服务效率。
3 实现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转型尚需解决的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仅使我国图书馆界实现了文献资源联合保障,而且使放在“云端”的数字资源实现用户按需付费,如同消费水电等公共资源一样便捷。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转型的有力推手,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树立危机意识,密切关注读者需求的变化,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切实采取措施,力争早日实现业务管理全面向读者需求管理转型。
3.1 宏观层面
3.1.1 加强协调,确保文献资源供应,为业务管理转型提供条件 我国现行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按图书馆主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运行,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全局性规划与行业化管理。鉴于此,宏观上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具有权威的国家图书馆事业管理与协调机构,在业务上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作出统一规划与统一协调。当前应加强各系统、各行业、各地区、各图书馆之间的广泛协作,在全国形成文献资源分布保存和分工采集机制,完善图书馆行业的文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实现文献资源的集中揭示、统一检索和统一调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文献资源和服务的全面共建与共享,按地区集中设立纸质文献的保存本书库和数字资源的永久存贮点,既能确保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供应,又能减轻其保存的压力,帮助图书馆解决文献资源拥有与存取的矛盾,使图书馆业务管理者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读者需求,使有限的资金能更有效地用于满足读者需求。
3.1.2 完善评估标准,引导图书馆业务管理转型 确立图书馆评估制度,开展评估活动,指导、鞭策、规范、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13]。从我国现行的图书馆评估标准来看,评估指标明显落后于图书馆实际状况,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在指标设置上,应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相适应,从用户需求出发,重点考量数字图书馆系统功能的实现和用户使用的满意程度[14],重视数字资源建设,特别是特色资源建设,体现文献资源联合保障,倡导移动信息服务,重点关注资源利用与服务效率,并加重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指标的分值,有效地引导图书馆业务管理的转型。
3.2 微观层面
3.2.1 转变观念,坚持以需求为中心的图书馆业务管理原则 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既面临着互联网和多种媒体的竞争压力,也面临来自数字图书馆深入发展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但是,还有许多图书馆人的思想观念落后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仍有许多人热衷于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6]。因此,图书馆界必须尽快转变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在业务管理上坚持以需求为中心的原则,不断创新服务项目,永葆图书馆的生机与活力。
3.2.2 以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业务流程 实施以需求为中心的图书馆业务管理原则,在业务流程上将读者需求调查作为业务工作的起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获取读者需求的新动向,通过分析研究,形成读者需求的预测报告,作为图书馆业务工作创新的决策依据。在资源建设方面,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都是以采购为起点,目前数字资源的购置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常规,实行“读者决策采购”[15]的管理模式,如数据库的采购可根据读者的试用结果做出选择,电子图书可采用电子化手段由读者预定[16]。对于新采购的纸质图书可利用RFID技術,打破传统的由采购经编目再进入流通的流程,将已贴上条形码的新书直接进入流通供读者阅览或外借,流通一段时间后收集起来,再提交给采编部门进行分编与加工。
3.2.3 增加新的业务岗位,合理地设置业务部门 为了使读者需求能有效地落实到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图书馆需要适时增加新的业务岗位,合理地设置业务部门。根据当下读者的需求、图书馆的责任和数字图书馆的特点,笔者认为,图书馆需要增加服务类、资源建设类与技术类等新岗位。服务类岗位应增加读者需求调查、数字化导读、知识服务、数字参考咨询、网络馆际互借、网络文献传递、学术交流、信息素养教育、为弱势群体服务等新岗位;资源建设类岗位应增加馆藏数字化、特色库建设、机构库建设、元数据编目等新岗位;技术类岗位应增加数字资源存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移动通讯、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新岗位。相应的业务部门可设置为:读者服务部负责开展读者需求调查、馆藏组织、传统服务、数字化服务、合作共享等业务工作;资源建设部根据读者需求负责馆藏资源建设、文献资源联合共建、特色资源建设、文献资源宣传等业务工作;技术支持部要从方便读者利用出发负责软硬件建设、网络安全、数字资源存储、门户网站建设与维护、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业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18.
[2] 陈能华,刘昆雄.信息化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变革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33-35.
[3] 葛海燕.李大钊——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5):74-76.
[4] 于作敏.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图书馆[EB/OL].[2012-04-26]. http://news.sina.com.cn/c/2005-07-03/06066334019s. shtml.
[5] 周和平.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加快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在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的主旨报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4-9.
[6] 郑卫光.试论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的现实意义[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0):30-33.
[7] 张建芬.云计算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到底[J].现代情报,2010(12):47-50.
[8] 纪丽珍,许峰. 数字图书馆综合信息服务模型探微[J].图书与情报,2009(3):62-65.
[9] 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76-86.
[10] 初景利,王战林.建立数字参考咨询管理及运行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1):6-11.
[11] 叶兰, 初景利.1998-2007年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岗位变迁对比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5-10.
[12] Diaz M. LITA top tech trends ALA 2010[EB/OL].[2012-04-25]. http://litablog.org/2010/07/ lita-top-tech- trends-ala-2010.
[13] 方小苏.我国图书馆现行评估制度:理论、问题、建议[J].图书馆学研究,2007(2):7-11.
[14] 宋琳琳.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数字环境图书馆管理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1(1):43-49.
[15] 刘华.“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45-50.
[16] 王坤宁.美国图书馆协会年会预测技术趋势[EB/OL].[2012-06-11].http://www.chinaxwcb.com/2010-07/19/ content_201987.htm
浅议信息时代数字档案馆建设 篇7
一、数字档案馆的内涵
关于数字档案馆的概念, 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说, 数字档案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 是档案信息的组织模式, 是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信息中心。这是一个数字化信息的系统工程, 它把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贮存, 以网络化的方式管理。与传统档案馆相比, 数字档案馆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资源数字化。无论是何种载体的传统介质资源, 如纸张、胶片、录像带等等, 都将被转化成数字信息, 以数字格式为信息载体;二是信息传递网络化。由于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都进行了数字化, 这种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传递、交流, 从而实现数字档案馆的开放性和跨越时空性;三是信息利用共享化。随着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及其传递的网络化, 数字档案馆的信息开发利用就将体现出跨地域的共享特点。用户可在任何地方通过互联网利用数字档案馆提供的信息资源和相关服务。
二、数字档案馆的系统构成
1. 数字化信息系统。
数字档案馆是传统档案馆在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需要对馆藏档案信息进行系统科学地加工整理, 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 以数字形式贮存信息资源。通过文本录入、图像扫描、声像采集等手段, 将档案资料全部以数字记录形式存储到计算机的存储器中, 完成馆藏实体档案向数字化转化的过程, 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 这是建设数字档案馆的重要基础工作, 也是传统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过渡较为稳妥的方法之一。
2. 自动化管理系统。
建立自动化管理系统, 由计算机代替手工完成各项业务工作, 改变业务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档案数据管理的自动编目、自动标引、自动检索。并要注重数字档案馆的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 尤其在网络环境中, 更应该注意共享与保密、逻辑性处理与物理存储管理等问题, 以防止信息丢失、被非法篡改等, 实现档案保护现代化。
3. 网络化传输系统。
网络化通信手段是数字档案馆的技术支撑, 也是数字档案馆实现高度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通过网络化, 能够变“死档案”为“活信息”, 以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高速宽带网络系统将为数字档案馆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建设数字档案馆的有效策略
1. 更新思想观念, 转变工作方式。
新的形势和机遇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转变传统的“重保管、轻利用”的落后管理方式, 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变革,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由档案保管基地转变为档案信息的开发中心, 将传统的档案馆建设成数字档案馆。
2. 重视基础工作, 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档案馆的基础工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即加强数字档案馆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环境建设主要指网络环境、数据库和网站的建设等, 要实现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和资源共享, 必须解决档案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 包括对数据库软件、硬件数据指标、文档格式等实行标准化、规范化。要按照《档案著录规则》、《中国档案主题词表》等规定, 规范档案的著录项目、著录格式、标识符号、名词术语等, 这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此外, 应当注意数字档案馆的安全问题, 通过对数据库备份、密级设定、用户利用权限控制、防毒杀毒、网络防火墙建设等措施加强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档案工作与其他信息部门相比, 差距最大和最薄弱的环节当数信息资源开发。因此, 应当建立起高质量、动态化、开放型的数据库, 为信息综合开发, 实现资源共享奠定坚实基础。
3. 培养信息人才, 坚持“以人为本”。
信息数字时代 篇8
一、数字环境给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组织带来的机遇
数字环境不仅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工作提供了技术上的坚强后盾, 使得这些信息能够为更多人阅读利用;同时, 数字化的不断发展也扩大了档案信息的市场需求。相关从业人员可以利用这一特性迎合市场需求开发出更适宜的产品。数字时代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建设创造了条件, 并可大幅度地提高档案工作效率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档案工作应积极迎接网络技术的挑战, 更新观念, 塑造新的工作模式, 以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1. 数字环境为档案信息资源组织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技术的发展与结合利用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及其产品的生产处理效率;也为这些信息在不同终端进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极大促进了信息资源组织的发展。网络技术作为传递手段, 使利用者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利用档案信息成为可能。从传统“阵地”服务拓展到空间服务;由定时服务限时服务, 变为利用者随时的自助服务。传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 市场对档案信息的管理要求较低, 但其对信息传播的速度要求在数字化环境的冲击下不断提高。因此, 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将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势必产生出一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档案的实践形式更具有独立性的特点, 具体而言, 就是这种管理模式不再是以往的的纯粹的物理形态, 而更能体现出数字化的特征, 这也体现出了数字化的时代特色。
2. 数字环境使深层次档案信息内容查询成为可能。
在数字环境下, 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 使其被更多人所认可。由于网络的强大作用, 档案信息资源不再局限于一个地方, 而是可以被大家共享, 越来越多的用户乐意开始尝试档案信息资源处理系统, 这也促进了档案信息产品的不断衍生发展。同时, 网络的发展也提高了社会对档案信息及其管理工作的要求, 档案实体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 客户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不再仅限于其自身, 还有对信息查询等工作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后, 档案工作相比以前增加了检索和编研两个内容。根据上个世纪末提出的“简化整理、深化检索、优化利用”的要求, 在2000年12月6日, 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归档文件整理规划》, 这就意味着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 档案实体管理的比重将日益降低, 而更深层次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一比例将不断扩大。其中, 编研工作由横向朝纵向发展, 档案将会由被动趋向于主动为市场服务。
3. 数字环境淡化了文件与档案的界限。
数字环境下, 档案信息管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 文件、档案、资源一体化发展加快, 也就是说, 在电子文件归档前, 文件与档案都可以被随时取出使用, 两者间的界限不再分明, 这利于各种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当这些文件或档案被传上网络, 其利用程度就可见一斑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文件生命过程的各阶段不具有明确的分界线, 可以无缝衔接, 并由此提出了各运动阶段文件管理整合设计而非单纯线性设计的需要和理念, 提供了“综合”的思维方法, 使文件管理者和档案工作者能够在数字化背景下置身于同一个世界, 更好地认识文件、档案和信息, 以及围绕它们所采取的行动, 及时地、更好组织档案信息资源[1]17。
二、数字环境给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组织带来的挑战
1. 数字环境下档案信息数量剧增, 种类繁杂。
数字环境下, 信息之间的传达十分便利, 互联网技术等的普及, 更使得我们每天置身于成千上万的信息之中;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 更加大了信息传输的便捷与高效。信息传播虽然多而快, 但是重复信息等的产生几率也在不断加大, 使信息质量不易判断。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这给信息资源的组织带来挑战。
2. 数字环境下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有待解决。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基于一个相对开放、互联互通的环境而开展的, 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大量以数字代码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源时刻受到多方面的安全威胁。但是基于档案内向性的特点, 有些档案出于各种原因在一定时期内需要保密, 不能在网上公开传播。这就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在传统档案馆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条件下, 要保证档案信息的内容是原本完整的。这个问题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并且急需解决的。数字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和高效运转的关系非常重要, 必须考虑共享与保密、逻辑性处理与物理性存储管理等问题。由于现代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发展时间较短, 存在很多的技术问题, 比较明显的就是信息载体在保管和传递中容易被篡改, 使得这些信息不再真实可靠[2]。
3. 数字环境下档案信息稳定性差。
数字时代下, 信息更新速度快, 档案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动态性。一方面, 新资源在不断产生, 原有资源也在不断消失, 各类数字化信息瞬息万变。另一方面, 各种技术方式日益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电子档案的生成环境也在不断改变。这些都给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带来挑战。
三、数字环境下多层次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组织模式的应用
模式是一种事物的静态形式或动态运行形式, 组织模式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为了更好地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采用的专业化的有据可依的管理方法、程序等的总和, 并在组织的运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完善目标实现过程的一种管理机制。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模式包含了组织理念、组织构架和操作方法三方面内容。
1. 高校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组织的含义。
高校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组织, 是从高校档案馆中的各类案卷、文件中, 寻求同类信息的组合;并按利用者需求, 随时自由组合同类信息, 实现信息重组。如, 我们可以根据档案的保管期限属性、密级属性、保管单位等属性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聚类, 从而形成一维或多维的档案组织体系。数字时代下, 档案信息逐步由纸质载体迁移到光、电、磁质载体上, 基于光、电、磁质载体的档案信息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重组。数字档案信息克服了高校档案馆传统排架空间中的插卷困难, 保证了档案信息逻辑存储的有序性。
2. 高校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组织方式———多维组织。
档案属性维度包含了多种因素, 主要是决定档案实体的排架结构和数字档案在虚拟空间中的存放架构。其中, 实体档案和数字档案的存放位置主要由这些档案的形成时间、档案归属地、档案性质等要素决定的。为了方面理解, 我们可以将各种要素作为存放空间中的各个维度, 各个维度共同组成了档案分类维度场。每个档案都可以在这个档案分类维度场中找到自己独有的位置, 而这些档案的维度也会不同程度影响其档案分类属性。
数字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组织的出路在于关联, 根据社会需求, 在档案信息资源各属性维度之间建立逻辑关联关系,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关联关系揭示了维度之间存在着网状结构, 指出档案信息资源是由一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结点组成。关联关系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全面分析与系统性分析, 形成知识系统。档案信息资源属性维度之间的关联关系可分成两类:一对一关联和一对多关联。一对一关联, 表示一个维度只与另一个维度对应;一对多关联表示一个维度可以与多个维度建立关联关系。创建档案维度关联, 将相关档案信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它以维度链路将档案内容组织成某种网状结构, 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从任意维度, 从不同角度浏览和查询档案信息。
由于多维组织是一种虚拟组织, 所以一个档案可以重复利用, 当一个档案具有多种属性时, 可以重复归入不同类别。在这样的多维虚拟组织中, 当一个档案既有这种属性, 又有那种属性时, 档案既归入这种属性的文件夹, 同时又归入那种属性的文件夹, 因此, 档案之间的各种关联之处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得以体现。举个例子, 在多维系统中存在密级和保管限期两个维度。如果某一档案既属于保管限期中的永久类, 又属于密级中的秘密级。其只按属性进行分类放置时, 就只能放入一类进行管理。但是, 在虚拟空间中, 它可以同时放在保管限期和密级两个维度上, 在不同的维度上拥有不同的坐标, 即在两个地方都能拥有一定的位置, 而不冲突。通过虚拟空间中的多维组织, 则可在保证档案信息与档案实体的两个属性进行排架。
参考文献
[1]赵红颖.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服务研究论纲[J].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 .
[2]封华.加强档案实体与档案信息安全的思考[A].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C], 2011.
[3]徐向玲.数字环境下的档案信息组织[J].兰台世界, 2006 (21) .
信息数字时代 篇9
1 广播电视技术优化必然
首先, 重视完善与优化广播电视技术, 保障节目的播出时间和效率, 提升广播电视水平。其次, 为了保障传输与控制系统平稳高效运行, 强化优化广播电视技术水平, 确保整个广播电视系统的传输和控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减少系统运行产生的故障率, 保障节目的顺利播出。再次, 为了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具有较高的质量, 对广播电视技术水平进行优化, 确保设备运行的平稳性和设备运行的高效性。最终促使广播电视功能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优化广播电视技术水平, 保障广播电视功能朝向信息化和数字化, 同时在广播电视的所有系统中强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使用, 丰富广播电视的功能。
2 广播电视技术优化对策
从上述分析可知, 当我们了解到优化广播电视技术水平的必然后, 所以促使广播电视核心技术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背景下, 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做好下述几个层面的工作。
2.1 真正落实数字音频站的构建
数字音频站的主要记录媒体为计算机控制的硬盘, 功能十分强大, 性能优异, 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 音频工作站主要被用于节目的录制、编辑和播出, 相比传统的模拟方式, 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提高了节目质量, 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操作和编辑简单, 安全性能高等, 所以音频工作站的建立把声音节目的制作实现了从模拟化向数字化的转变。
在新的历史时期, 作为一名广播电视人员, 要明确优化广播电视技术水平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使企业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理念, 保障广播电视节目高质量和高效率播放, 所以作为一名广播电视人员全身心投入数字音频站的构建中, 在实际构建过程中, 以计算机系统作为载体支撑, 凭借数字音频技术, 借助电气乐器和光盘存储技术, 在使广播电视节目实现数字化的同时, 实现数字化的播放, 基于此, 加强管理机房设施和转播台, 健全当前现有的全部机房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制度、播出操作制度等, 保障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达到标准。
2.2 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从电影剪辑中借用过来的, 事实也正是这种情况。当前非线性编辑有了更多层面的含义。从狭义层面看, 非线性编辑不需要将复制、剪切和粘贴在存储介质上重新安装。从广义的层面讲, 非线性编辑在利用计算机编辑视频时, 获得更多的效果, 像特技就是其中之一。
在编辑原有的广播电视节目时, 编辑按照时间顺序进行, 因此使用了较多的外部设备, 调动素材显得相当繁琐。采用非线性编辑技术, 就是在编辑进程中, 制作时借助计算机辅助中的花技术, 编辑全过程完全依赖计算机, 避免了频繁调用设备的繁琐, 选用素材不受时间限制, 配合空间顺序做排列, 使信号质量符合要求。如此不仅节省了设备和人员投资, 而且保障了工作效率, 其中在制作速度和画面效果方面较为突出。然而所有的技术都离不开监测的强化, 因此, 还应重点建设光电信号监测系统, 有效监督和测量广电节目播出状况, 保障信号与图像符合播出质量的要求, 同时在日常工作中, 强化设备的维修和保养, 为整个设备的平稳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常规监测和维修广电设备
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然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1]。维修广电技术时, 因为设备的监测是技术性的硬件监测, 为确保各项技术以高质量实施, 就应当强化光电设备的日常监测,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广电设备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此外也为数字化技术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为此, 日常工作应做到下述几个方面:首先常规检查整个广电设备, 针对因温度引起的受损硬件, 一定要强化检查和维护工作, 特别是做好除尘工作, 避免影响设备的高效运行, 同时对设备存在的故障问题做好维修和保障, 确保电源与风冷等元器件的温度时刻处于正常范围, 避免设备因为温度过高, 而出现损坏的情况, 同时在常规日常检查中做好广电设备的通风和散热。其次是广电设备如果出现了故障问题, 就需要对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 仔细观察和评判外部设备, 借助多种方式, 如观察一下、闻一下和摸一下做出处理, 尤其是经常出现的故障, 制定特定的维护与管理预案, 使整个设备维护和管理人员明确这种职责, 保障所有的设备处于最优状态, 促使广电事业的发展。再次是强化先进仪器的利用, 加强广电设备的检查工作, 特别是借助仪器, 以提升设备检修率, 使分测量仪器的利用得到充分加强, 制定针对性的方案, 解决故障, 将设备故障产生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在短期内有效解决故障。
2.4 强化采用新谋体技术, 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首先构建数字化广播平台。传统广电行业通过升级, 形成了数字广播平台。从确切意义上说, 升级传统广播, 配合网络技术, 相比传统广播, 接受方式和接受终端均出现了明显的区别, 通过数字广播平台, 观众之间互动, 所以, 广播电视节目需要从组织方式和节目内容上创新, 使广播平台具备平台新媒体的特性, 作为广播电视技术人员一定要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 在熟练掌握自身专业技术的同时, 还要不断学习, 使自身具有较高的技术实力。其次是网络平台建设。互联网技术普及的同时, 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使用和交流平台, 所以广电行业一定要强化网络平台的建设, 借助互联网技术, 才能改变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方式, 形成受众多元化, 提升传播实力。广播电视技术人员要熟悉网络平台, 借助互联网新技术的创新能力, 保障观众实时接收和收听广播电视节目, 从而提升节目的传播力。
优化广电技术的目的是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新媒体技术在快速发展, 作为一名广播电视技术人员, 一定要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产生足够的认识, 在制作和播出广播电视节目进程中, 可借助微博平台和观众之间进行互动, 同时也可借助数字化软件, 编辑节目, 保障广播电视技术水平具有较高的核心竞争力。
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身为广播电视技术人员, 一定要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产生足够重视。
3 结束语
总之,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背景下, 优化广播电视技术水平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措施, 可确保广电水平的提升[2]。因此, 身为一名广播电视人员, 一定要强化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 才能使自身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晨光.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3) :320+329.
信息数字时代 篇10
1 数字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已经成为了社会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 积极有效的利用网络技术, 更好的加快并完善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建设, 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网络信息的传递具有快速性的特点, 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随时的了解学生的当前的思想问题及实际表现, 并且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另外网络技术现在的发展已经是声、光、电并且结合图像、文字等为一体, 具有鲜明的特点, 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只采取文字的表达, 方式方法比较滞后, 无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所以在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 在认识过程中, 从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方面予以信息加工的方式培养大学生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
2 数字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教师队伍必须把握网络信息知识和相关技术
加强思想政治信息化建设, 必须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作用, 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信息网络技术的利用水平和英语水平, 并且学会对网络信息正确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技巧, 实现和学生的互动交流,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对他们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 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水平的建设。
2.2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交互平台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信息化建设, 为大学生创造数字时代下新的精神家园, 积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咨讯和学生网络交互平台, 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向上的绿色网络环境。借助辅导员博客、网络手机平台、班级QQ等虚拟的网络环境, 实现师生的零距离基础。
2.3 以信息数字化为核心,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必须要具有创新性、快捷性。数字时代的特点, 就是以信息数字化为核心, 是一种典型的高时效性平台。在现代社会, 网络和各行各业息息相关, 网络信息也在不断的加快更新速度, 实现了实时沟通。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也不例外, 也借助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动态的互动网络, 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交流。
2.4 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 高校内开展网上在线的讲座
与校园文化活动相依托, 开设网上在线讲堂、网上学术讲座, 请名人专家做客网上我们的聊天室里与学生交流, 也改一改以往讲座的传统形式, 形成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互为依托、互相支持的良性机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 把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 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 知识学习与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 借助网络技术支持, 丰富网络内容, 扩展课堂内容,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3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构建的思路
3.1 理念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必须要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更新传统的工作理念, 选择师生情感所需要的操作系统、解决方案和资源服务的方式, 使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
3.2 内容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内容的构建, 可以采用多元一体化的形式, 满足思想政治师生的多元化需求, 可以设置不同的单元栏目如教学大纲、教学研究等模块进行引擎搜索, 使师生能够更方便的了解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要信息。
3.3 配套制度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是否能够持续有效的进行下去, 需要有相关制度的保证, 形成一整套稳定持久、健全有效的标准体系, 使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4 资源平台管理系统的构建
平台管理系统的构建主要是以信息化为目的, 及时的处理大量的信息, 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构建平台的数字化、信息化。这个资源平台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内容的管理、系统管理、内容检索等部分。这样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 非常方便的加入到资源库中, 同时也能形成资源的整合, 以便最大范围的与他人学习交流, 提高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4 结束语
网络作为信息化新事物, 如何更好的构建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建设是一门重要的课题。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紧密联系高校的实际, 研究网络的特点和功能, 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提出具体策略, 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主动性、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性, 推进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摘要: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 网络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信息资源, 所以说, 借助网络为依托,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信息化有机结合,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 推进学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是高校必须要面临的模式变革之一。本文说明高校思想政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并对其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对开展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数字时代,思政,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宋振超.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1 (06) .
[2]黄静婧, 梁彩花.论信息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机遇与要求[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02) .
信息数字时代 篇11
[关键词]电网公司;数字技术;档案管理
1、档案管理研究背景
1.1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部分企业仍采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对计算机及科学技术利用不足,档案管理效率低下。第二,部分员工没有正确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错误地认为信息化即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1.2档案管理不能为公司服务。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分为档案的搜集和整理鉴定,只要保证企业档案的历史记录完整即可。这种档案管理模式不能为提供良好企业服务。好的企业档案管理能在企业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档案中找到企业发展的兴衰点,找到发展的不足并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作用于企业发展,为企业服务。
2、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涵义和应用原则分析
2.1安全性。数字化技术虽然给电网公司档案管理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则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在数字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公司档案信息安全性是其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在运用数字化技术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档案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使得系统不因自然或者人为因素而受到危害甚至是破坏,进而避免房地产档案信息的泄露、遗失。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入手,通过用户权限的设置、定期备份、升级杀毒软件以及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等方法,进一步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并得到永久保存。
2.2真实性。对于电网企业档案来说,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既是基本要求,也是尤为重要的。这一原则在房地产档案管理数字化中也应该加以遵循,及时纠正档案信息中存在的虚假信息,以此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这需要在其管理体制上加以加强。
2.3便捷性。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所实现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取代了传统手工保存和管理档案的模式,这其中一个很大因素就是因为数字化技术为电网企业档案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便于管理工作人员的档案信息查询、整理以及开发利用等。而且在处理完成档案后,用户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相关信息的快速浏览,还能供以多用户同时进行档案信息的查询浏览,并且不会相互干扰。
2.4可读性。数字化技术在电网企业档案管理中的运用,仍然保证其档案的可读性,也就是通过存储、转换、压缩和加密等操作后,其输出方式仍支持识别和理解,同时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进而保证了档案的实际价值。
3、电网公司档案管理中数字化应用策略
3.1加强创新型数字化技术人才的培养。首先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的调整,培养具有先进档案管理意识和理念的高水平专业的创新型数字化技术人才队伍,以便对各种专业设施的维护、维修和升级,促进专业设备的顺利安全运行。同时通过相关数字化技术知识的培训,帮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了解并掌握数字化档案管理过程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流程,进而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促进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和建设。
3.2加强档案资源的规范以及标准体系的建立。只要保证了规范和完整的房地产档案信息,那么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利用,进而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同时还要统一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规范,进而充分发挥出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价值,否则一些不标准和规范的档案管理将会对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建设、发展产生极大的阻碍。
3.3建立健全的数据系统。档案数据库的建立是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尤为重要的成果之一,但是要保证该系统的资料功能齐全,进而才能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快捷的管理服务。首先系统的开发人员将各种房地产档案导入到数据库中,同时也重新录入原有的档案资源,并根据实际档案变动和增加及时更新和扩展数据库信息,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实效性和齐全性。而且在相关部门制定决策的时候,该数据系统也能为其提供一些真实、全面的有利依据,进而促进相关政府部门更好的提供优质服务。此外,还需要在该数据系统中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也就是进行档案的编目,以分层级的方式继续拧档案目录的管理,更有利于管理查询工作的开展,使得管理工作更加有条理。还需要将档案信息数据化工作做好,存储好重要的档案资源,在将其转化为数据化信息的同时也需要运用传统纸质档案的形式加以存储,因为在信号转换的时候,档案信息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技术限制,可能会出现丢失、损坏等现象,所以要综合运用这两种档案方式进行档案管理。
4、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的建议
4.1科技存档。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向数字化靠拢,从实体档案管理转变为对信息资源的科技化管理。科技化管理档案主要运用现代化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以基本信息为管理对象,对各个部门信息行进数字化处理。在进行电子存档时,首先,要建立相关档案的网页,建立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检索模式,以便于档案的查找与利用。其次,要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网站制作网页,使档案管理服务于系统互联网,并形成科技化的电子档案数据库管理中心。在电子档案建立中,要保证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且快速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和法制化,真正做到档案信息交流和利用。
4.2信息化管理。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是以图片、手写信息、影像等为载体进行管理,档案管理人员主要以手工操作的形式完成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最后完成存档。随着信息化程度加深,特别是国外先进档案管理技术的引进,奠定了档案管理科技化基础,电子化档案管理模式使档案从人工手写变为计算机存档,这是办公手段的历史性改变,为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档案管理走向现代化和科技化。也从另一个角度要求档案工作者加强学习档案管理技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方式变更,更加快捷、准确地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4.3工作重心向信息偏移。在传统档案整理实践中,主要工作是档案实体数据整理。在实际档案管理中,档案实体管理是对档案的流程化控制。而计算机存档技术给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带来巨大挑战,传统档案管理无法应对电子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处理要求,因此,档案实体化管理越来越弱化。档案管理事业的关注焦点从文件实体化向文件形成化發展,使文件整理和保管与科技有机联系起来。
信息数字时代 篇12
供电企业的档案种类繁多, 从档案实体类型和档案管理的方法方式上, 较之以前有很大变化。体现出一系列新特点, 如来源多样化、载体数字化、处理专业化、应用及时化等。档案二元结构, 要求我们在对开展管理工作时, 需要把握好档案实体管理和档案信息管理两个方面。
1 供电企业档案管理现状
1.1 档案管理体制
供电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按行政区域划分, 分为省、地市级和县级三个层次。其中, 在省、地市级的供电企业有专职档案工作者并且设有档案室。其中, 人事档案、供电合同客户档案的整理、保管和利用又分别由相关部门负责管理并设有单独的档案室。经过系统地管理与整合, 基本实现了档案的集中管理。县级供电企业的档案一般由办公室人员兼职管理, 不设专门档案室。
供电企业档案的管理者对档案工作十分重视, 实行统一管理, 并给予支持, 将档案管理包含在企业发展规划中, 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 定期评估;档案管理网络体系相对完善, 档案工作责任人分工较为清晰;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在不断加大。供电企业的专兼职档案人员努力满足生产、施工、销售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尤其是科技档案管理人员, 所有工程项目开始时, 编制《工程验收资料大纲》, 跑工地、变电站跟踪各个基建项目实施,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积极指导基层单位、施工方的档案管理工作;督促、指导和规范企业各部门归档工作, 有效地保证了各类档案的齐全完整;协助基层档案室进行档案工作达标, 形成了以局办综合档案室为主体的档案信息管理中心。
1.2 档案管理制度标准
自从1998年的国家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地开展, 档案数量大大增多, 地方供电企业从那时起成立了单独档案管理部门。供电企业在档案法制建设, 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 认真落实《档案法》、《保密法》与其他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的各种形式地学习、宣传, 档案法律观念逐步形成。从国家档案局、国家能源部到省级档案局行政机构、从南方电网总部到省级电网公司档案管理机构, 都根据档案工作开展, 颁布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如《文书档案案卷格式》、《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照片档案管理规范》等20项。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对供电企业档案管理定期检查、实时监督、指导管理。随着供电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 企业的档案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 文书档案、财务档案、科技档案工作标准以及档案的借阅、销毁、保密、图纸修改等规章跟进完善。上级管理层, 还不断根据新的企业信息管理发展时代性要求,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 出台了相应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 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一致性。
1.3 档案管理工作
随着供电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档案基础业务建设进步明显, 取得了许多成绩。作为企业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 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对档案工作也十分重视, 建立了完整的档案管理组织结构。局办设立综合档案室, 负责全局档案管理工作以及对各部门、供电所的指导监督, 规范档案管理。明确了档案室工作职责和岗位职责, 设置了档案归档范围及整理要求。在国家档案目标管理和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等级评审的督促下--基础设备齐全, 档案管理水平提高, 档案专业人才增多, 企业档案编研成果显著。地市级供电企业综合档案室普遍配置了基础设备。县级供电企业档案室的硬件条件也按照评审标准达标, 得到了明显改善。
2 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 根据调研了解情况了解到, 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 现处于半自动化阶段 (部分计算机完成, 部分人工完成) 向自动化过渡阶段。从之前的计算机辅助立卷, 单一目录检索, 实体档案保存--档案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档案系统一体化管理、机读档案检索和档案信息输出的过渡。朝着"文档一体化"、企业局域网档案全文存储与检索方向迈进。
在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制度建设方面, 供电企业根据国家档案局下发的文件, 根据自身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情况, 制定了许多相关的工作规则、标准。如:《南方电网公司总部档案管理制度》、《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 (试行) 》 (2010年)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档案工作评估办法 (试行) 》等。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培训, 反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提供工作改革建议。
自九十年代中后期, 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纳入了档案信息系统, 实施企业信息系统的统一构建, 进一步促进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从2005年开始, 供电企业就基本运用了企业档案单机版的档案管理系统。目前, 系统管理方式升级后, 又拥有与OA对接的网络版集中档案管理系统。另外, 企业营销合同档案、人事档案各自有自己的库房和单机版档案管理系统。
3 供电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供电企业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工作进展迅速, 供电企业档案工作者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不容质疑。但是,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浮现, 与实际工作矛盾也已经显现出来, 如:
在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 档案数字化程度不够, 对信息系统产生的大量存量数据, 没有实施统一管理的中长期安排, 管理层颁布标准不统一, 不时出现朝令夕改现象, 造成信息化工作的重复建设。缺乏数据整体标准, 形成“档案信息孤岛”, 而有用信息得不到管理。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现实, 一面是信息资源的大量浪费, 另一面是信息系统的重复构建和“信息匮乏”;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不时更换, 往往是一个系统里的档案数字化、数据基础著录标引工作还没有完成, 又有新的系统投入使用, 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在档案利用需求方面, 供电企业现有档案管理方式模式仍旧处于被动的地位, 被动的提供利用、被动的推进改革。有的档案部门或者档案人员已经有所意识, 而往往针对于现实条件显得力不从心。相对封闭的管理范围, 淡薄的服务意识, 有限的服务能力。档案利用率低、利用形式方式单一等等, 影响了档案利用工作开展。基层专业人员的匮乏, 无法做到档案信息即时录入和资源共享。使得企业档案工作者整天围着计算机系统, 成为了一个信息录入者, 总是被动接收、被动服务, 无法满足利用需求, 没有精力放到档案编研开发利用工作中, 档案编研的困窘局面并无根本性改变。
另外, 在档案信息检索能力方面, 部门供电局拥有自己的档案服务网站, 检索能力不断提升。但企业现拥有的信息技术软件, 对实体文件的有效识别水平不高。同时, 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业务素质也不高, 过于依赖档案管理系统开发人员, 而计算机公司相关人员并没有档案管理基本知识和管理操作水平。受此限制, 一部分资源的全文检索目前难以实现。
4 结束语
总之, 档案工作要充分利用档案信息化带来的转变契机, 变革管理方式、模式、工作思路。不论是从观念认识上还是实际工作环境中, 伴随着档案意识地不断提高, 档案服务能力不断拓展, 使档案工作更加深入企业工作核心, 为供电企业信息资源建设、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摘要:随着供电企业的发展, 供电企业的档案管理逐步规范和完善, 具体表现在构建了系统的档案管理体制, 也颁布了企业档案管理标准, 工作中并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制度标准贯彻执行。拥有了较为专业化的档案团队, 在企业管理、城乡电网建设、农网升级工程等领域提供了大量的档案作为原始参考资料, 体现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
关键词:供电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竞争力,制度建设,档案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军.档案信息的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6 (2) :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