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2024-09-22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共9篇)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篇1

对于现代化城市的管理建设工作,我们需要充分运用当前成熟的信息、网络、视频等技术。为了配合《规定》的制定,我市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成立市中心指挥平台和各个区县分指挥平台,实现网络互联。建设管理平台的目的是将及时发现的问题快速传递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问题内容发放到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信息同步至数字管理平台。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建设部的技术规范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调研,科学论证,创新机制,建立了石家庄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将分散的城市资源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极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可以让违法行为有据可查,比如采集违规违法行为的现场情况,可能是信息采集员现场采集,也可能由城市监控系统采集,采集结果反映到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留下真凭实据。

一、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基本架构

该系统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十个子系统:

三个平台分别是指数据交换平台、呼叫平台和城市管理gis基础数据平台。数据交换平台涵盖城市管理范围内各行业(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如城市供水、道路、桥梁、排水、夜景照明、环卫等企业基础数据,是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职能管理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基础。呼叫平台是城市数字化管理的主要纽带,它将政府、企业和公众有效联系起来,是实现城市管理监管、指挥、考评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转变政府服务职能、解决市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一)带动了城市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原来的管理模式是领导指示多,运动频繁,但长期效果不明显,属于开环管理,粗放而又没有效率。新模式通过对管理对象空间上、时间上和责任上的精确定位,再造工作流程,使各区、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更加清晰,城市管理也由粗放转向了精准。

(二)促进了城市管理手段的创新

过去我们的管理是静止、被动的,往往是出了问题之后再去被动地解决,见事迟、动作慢、效率低。而新的模式是主动发现问题在现场、处理在现场、监督在现场、反馈在现场、最后检验还在现场,真正做到了动态管理和及时处理。比如:过去市政设施的维护主要凭借主观判断,或者等到破损严重时才去维修。现在通过道路桥梁分析系统可以精确地掌握每条道路、每座桥梁的各项数据,通过分析,可以准确掌握它的现状,制定科学地维修计划。

(三)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带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一直困扰城市管理效率不高问题,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首先,实现了实时管理和动态管理,极大地缩短了工作流程,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服务水平。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篇2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集约化模块,监督,运行情况

盐城市建设集约型数字城管新模式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新体系来改变过去传统的“粗放定性型”城市管理模式, 实现“集约型”新管理系统, 改变过去被动管理型模式, 实现城市服务管理的主动化和多元开放互动效能。

1盐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基于盐城市的城市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希望实现多功能模块和复杂结构的管理体系, 并立足于集约化、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1.1城市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架构

从技术角度讲, 盐城市的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被划分为三个体系层次:表现层、数据层以及业务逻辑层。其中业务逻辑层为系统建设提供可扩展性和整体性, 它属于前台表现层。而数据层则提供系统运行支撑体系, 它可以根据系统逻辑需要和现实需求来作出快速调整及变化。为了使系统管理水平在适应性上与可拓展性上都能有所建树, 本文围绕无线数据采集子模块、受理子系统以及应用维护模块展开设计论述。

1.2无线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盐城市的采集子系统模块主要由两大部分组件而成:通讯服务器软件与采集软件。首先通讯服务器软件基于Web Server开发, 它负责为工作平台与移动智能终端提供协同服务, 使操作更加便捷化、人性化。而信息及数据交换则采用了XML超大文本文件, 并完全遵循SOA规划设计理念。无线数据采集模块的SOA具体设计框架信息如图1。

1.3受理子系统设计

受理子系统是基于信息传递服务引擎的重要功能模块, 它的设计基本标准就是围绕数字城管中心和各个城市管理部门展开联系, 围绕监督信息员、社会群众展开系统建设, 设置城市相关管理问题点, 信息员通过系统对各类问题消息接收、处理和反馈, 完成信息采集和建立案卷等操作, 为“协同工作子系统”提供城市管理问题的采集服务, 保证问题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受理并传递到相关部门。同时可以向监督员手机端发送城管案事件的核实、核查任务, 完成与监督指挥中心的信息交互。

1.4应用维护子系统设计

应用维护子系统的设计主要围绕系统、流程、表单及组织四项管理功能建设。这四项系统的设置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

设计应用维护子系统的一大优势就是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在对系统数据库不知情的情况下还能正确使用平台功能, 诸如信息修改、系统日常维护、系统数据拓展等。这一系统的设计为数据库的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而且在系统维护效率方面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以下为应用维护子系统模块的设计结构图, 如图2。

2盐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应用

盐城市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应用方面主要遵循“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网络、多级处理”的基本表现特征。本文简要探讨一下该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在数据采集功能以及业务受理子系统方面的实践应用。

2.1数据采集子系统的功能实现及应用

在数据信息采集系统运行方面, 盐城市所主要监督的对象和采集信息的来源主要为专业部门和社会公众。信息的采集及传输形式很多, 比如信息采集员通过“城管通”上报、12319热线电话, 以及公众举报等等。当系统接收到这些信息以后, 就会通过网络将信息传送给中心进行后期处理。它的具体采集及应用流程为:以建设部推广的数字城管模式为基础, 根据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范》 (CJJ/T106-2005) 的要求, 同时结合盐城市城市管理实际情况, 涵盖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等七个步骤的“闭环”工作流程。

2.2业务受理子系统的功能实现及应用

业务受理子系统所能实现的主要功能就是坐席人员为城市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提供诸如案件受理、派遣、反馈、核查和结案等多项功能服务。

以案件建立环节为例, 当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接收到案件并登记立案之后, 案件内容就会即时反馈给中心各个部门进行核查, 当一切案情内容都经过核查并准确无误后, 就要进入案件流转过程, 执行立案后的相关内容操作。以下为案件建立在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中所实现的核心代码内容:

总结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是相当复杂且系统的工程, 本文仅仅介绍了它的冰山一角。从盐城市的整体数据库建设规划角度来看, 其体系内还应该实现更多的数据资源管理、交换、地理编码、应用维护以及综合评价等基础功能, 使得子系统发展更加完善, 也让其在未来成为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蔡谋全.承德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4, 17-34.

[2]谢相军, 王建强.城市部件数字化系统数据入库模块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 33 (1) :148-149, 152.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篇3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探索“管理靠队伍、长效靠机制、提升靠技术”的城市管理综合发展之路,许昌市积极打造高效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2010年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并通过了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实现了投资低成本、运维低费用、使用高效能(两低一高)的建设目标。

一、精心谋划建设,构建高效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

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颁标准,在借鉴外省城市先进做法的同时,充分结合市情,构建了具有许昌特色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一是创新运行模式。成立一个中心,担负指挥、监督两项功能,但功能相对分离,既减少了建设投资,又节约了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实行“二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处理”的运行模式,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充分结合。市创建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公室两个部门行使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监督职能,实行高位监督;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和区 (县) 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指挥平台二级指挥派遣;市、区 (县)、乡(办)三级处理高效的运行模式,确保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效运行。

二是运用先进技术。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率先应用了3G无线通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三维实景图像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首次将三维模拟图像应用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设计了240寸弧形大屏幕。在部颁规定的八大核心应用子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符合许昌实际的领导移动督办、业务短信子系统、数字城管综合门户网站、采集员管理子系统、CA认证子系统、双网交换子系统等8个应用子系统。在一期拓展项目建设中,又结合实际开发了私搭乱建管理子系统、城市部件动态管理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视频案件管理子系统等4个应用子系统,建设了视频会议子系统、移动视频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采集互视互通子系统等3个软硬件集成项目,使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闭合、互联、互通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二期将设计开发淤泥渣土车监督管理子系统、夜景亮化工程监督管理子系统、建筑工地监督管理子系统、公众信息互动平台、数字城管与行政审批平台、数字城管与全市电子监察系统数据交换平台等扩展系统,并增加移动视频采集车、40个二级平台语音互通设备、无线视频设备,及完善服务器与存储系统等。

三是高效整合资源。整合公安部门的视频监控信息、规划部门的1:1000市区地形图、国土资源部门的1:500正射影像图和市园林绿化、邮政、电力、移动、联通等部门的城市部件基础信息和数据,实现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资源共享,降低了建设成本。

四是分步规划建设。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规划分三期进行建设。2010年完成的一期工程覆盖许昌市主城区70平方公里范围。2012年实施二期工程,将覆盖扩展至环城公路以内100平方公里和许昌新区180平方公里;2014年将实施三期工程,覆盖范围将扩展至所辖县(市)中心城区,实现所辖县市区域全覆盖。

二、抓住关键环节,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效能

该系统运行以来,注重抓好信息收集、指挥派遣、案件督办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广泛收集信息。全覆盖、全时段、无遗漏地发现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信息采集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专业信息采集队伍的作用。170名信息采集员按照划定的工作区域,从早7:00至晚10:00实行不间断地巡查,及时收集、上报城市管理问题,同时强化信息采集工作的督查,坚持每周、每月通报情况。采取每天实地徒步督查的形式,督促信息专业单位提高信息采集覆盖率和信息采集的质量,信息采集有效率保持在96%以上,核查及时率达到97%以上。同时,多渠道收集问题,通过视频监控、社会公众举报、公共媒体曝光、“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投诉、110指挥中心转接、各级领导批办、门户网站等多个渠道广泛收集城市管理方面的信息。

二是高效派遣指挥。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从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入手,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建立接线员培训机制,每周安排不少于2个小时的培训,每月组织一次闭卷考试和上机操作测试。实行量化考评,每月公布考核结果,实行奖优罚末,使问题从发现上报、确认责任单位、审核立案到任务派遣由原来的10分钟左右,缩短到目前的3—5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案件派遣的时效性。同时,规范平台责任单位的管辖区域、管理职责和服务流程,使接线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指挥派遣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是强化案件督办。许昌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出台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法(试行)》(许政办〔2011〕45号),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公室,实行两级督查。每周将各责任单位超期未处置的案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中心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布,每月召开一次运行点评会,通报月案件处置情况,每季度对责任单位案件处置情况进行一次绩效评价,评价结果通报各责任单位,并在新闻媒体上发布,接受社会监督,并上报市政府。将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件处置情况纳入文明城市创建中并进行督办和考评,市创文办每周对数字城管超期未处置案件进行重点督办,每月排名末位的单位在市创建点评会上表态发言,每季度绩效评价排名后5位的单位在全市创建工作考评中被扣分。同时,积极发挥老干部督导团作用,将每周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超期案件问题,请老干部督导团帮助协调,督促责任单位解决。运行以来,结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三、健全工作机制,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长效化

一是政策保障机制。为确保运行,许昌市政府专门印发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工作方案》、《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法(试行)》(许政办〔2011〕45号)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市财政年度预算,给予重点保障。

二是定期通报机制。实行“日督查、周通报、月点评、季评价”制度。每周印发一期督查通报;每月召开一次运行点评会,通报月案件处置情况,及时协调、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每季度对责任单位案件处置情况进行一次绩效评价,评价结果通报各责任单位,并在新闻媒体上发布,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效能问责机制。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与监察部门效能问责、单位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年度评先挂钩。对处置不及时、反复发生问题多的责任单位,实行效能问责。

四是市民参与机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对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每月第一个周日在市区主要广场、居民居住区附近、人流密集场所开展宣传活动,现场解答市民群众提问,接受市民群众投诉,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卡片。同时,为了提高市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许昌市协调通讯部门从2011年5月1日起,将“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由主叫付费变被叫付费。

五是量化考评机制。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内部建立了岗位职责体系、目标管理体系、考评奖惩体系,制定下发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SZH—2011标准化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心岗位职责体系、规章制度体系、考核指标体系、考评办法体系,每半年对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排名,年终进行综合排名,将排名结果作为奖励的重要依据,促进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2010年6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共受理案件约52万件,结案率达到99.39%,构建起了大的城市管理格局,使查找城市管理问题更细致、收集城市管理问题更广泛、发现城市管理问题更及时、处理城市管理问题更快捷、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更彻底。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篇4

昨日上午,淮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评审会召开,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郝力担任专家评审组组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宋如亚、副市长赵洪权等出席了评审会。

评审会上,淮安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通过评审。与会专家还从管理体制、平台建设、技术应用、效益分析等方面对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点评,对淮安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赵洪权感谢各位专家为方案评审付出的辛勤劳动。他说,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是城管工作的必由之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尽快完善方案,加快工作进度,推动项目早日建成。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篇5

重庆北部新区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

□宋晓福曾竞艳曾珠肖洪明

(重庆北部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高新区兰花五小区6号市政大厦11楼,400039)

摘要:重庆北部新区作为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第二批试点城市(城区),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大胆创新和运行中充分引进市场机制,加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本文从广泛采用工程建设市场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和多种技术、强化群众对城市管理的监督,提高建设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等新模式详细介绍了各类创新点的实现方法和运行情况。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创新整合共享和运行

根据建设部《关于推广北京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和《关于公布数字化城市管理第二批试点 城市(城区)名单的通知》(建城函[2006]60号),经过申请和审批程序,北部新区于2006年3月被确定为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第二批试点城市(城区)。北部新区数字城管试点区域为石桥铺园区23平方公里中相对成熟的13平方公里,分属石桥铺、渝州路两个街道管辖,有20个居委会,户籍人口8万人,常住人口12万人,流动人口6万人,人口总计约26万人。

试点区域内有400亿元的工业产出,有5个上百亿元营业收入的专业市场,核心区每天的游动摊贩900多人次,渝州路街道还保留着“赶集” 的习惯;试点区域内有重庆市最大最新的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还有 87条公交线路,每天集散旅客15万人次;试点区域内有重庆市最早和最大的农转非小区,餐饮业非常发 达,有重庆市著名的美食街;另外还有人流、物流比较集中的高技术专业孵化器、部队驻军和较为集中的破产企业。(如图1)

北部新区严格按照建设部要 求,以《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

经验与案例

点实施方案》《数字化城市管理信 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为规范,建设了无线数据采集、监督中心、指挥中心、职能部门、大屏幕监督指挥、综合评价子、视频(音频)监控、车辆GPS定位监控、路灯控制、危险源监控、构建与维护等11个子系统。

从2007年1月30日试运行到 2008年8月25日晚12点,共报案 181983件,立案170423件,结案 154686件,结案率86%,其中通过快速处置程序处理案件36557件。

图2

一、建设创新点

(一)建设体制的创新

1.工程总包

2006年3月,原高新区经过充分论证反复研究,将本项目总包给重庆移动公司。对服务器、存储、通信设备实行租用,自有设备交给移动公司IDC托管。总包体制充分利用大型科技企业的设备、人力和技术,大大减少了硬件投资和维护工作量,降低了工程组织协调的难度,严格实行市场化运作,分工明确,责任明晰,提高了工程的透明度。

2.服务外包

我们将监督和指挥中心的坐席服务和系统维护外包给专业公司,由其提供熟练工服务并负责内部管理,我们提出工作要求,进行严格考核。这是城管工作市场化的进一步拓展,“花钱买服务”减少了政府投入,避免了人员管理的种种弊端,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1.我们充分地利用了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我们通过电子政府外网直接调用市级部门统一管理维护的空间地理信息,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现势性,实行动态化的更新和维护。

2.我们在区级平台的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与市级平台的接口和试点经验的推广,从重庆市全局的战略角度考虑平台软件设计、部件事件分类等基础性工作,以打造重庆市范本为目的,充分体现试点城市的作用,为市级平台和兄弟区县建设打下基础。

3.整个系统基于网络模式开发,采用B/S运行模式,保证系统安全性、数据一致性、数据实时性、服务响

经验与案例

应及时性,用户终端限制小。为系统的拓展运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数字城管系统整合了公安、交警和部分社会单位的监控资源,政府投资建设了92个点,而实际可用的达到220个;整合了规划、建设、国土、环保部门的空间数据和公安、社保、医疗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了街镇及各行政执法机关的人力资源,聘请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居民代表作城市管理义务督察员,充分调动了社区的城市管理积极性和力量。(如图2)

(三)快速处置程序

我们认为,城管工作的核心是服务,其次是管理,执法是最后的保障手段。要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抛弃管理者的姿态,设身处地地为老百姓考虑,尽量以说服教育解决问题,尽量不使用执法手段。因此,我们设立了快速处置程序。

快速处置程序是监督员(由核心区域定点巡逻的城管执法队员、社区干部、驻区人大代表、居民代表组成)发现问题后立即报案的同时对能够处理的如占道摊点、暴露垃圾、乱张贴等稍纵即逝的案件拍照报案后马上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再拍照取证申请结案。事实上,执法队员的出现就是一种教育一种威慑,就可以让违章行为收敛。对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暂时不能处理的如道路油污、井盖缺损、自然灾害等报案的同时设立警示标志,执行警戒任务直到专业部门到位后方能离开。快速处理程序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创立协调机制,为权限外的案件指定了北部新区协调部门

北部新区数字城管系统毕竟只是地方性平台,在市级平台建立之前,大量市管设施如主干道、桥梁、人行系统以及水、电、气、讯等部门的案件派发和处理是个客观存在的难题。为了保证每个案件都能得到及时处理,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我们实行属地首问负责制,监督中心必须立案处理,所以,我们为这些案件指定了相应的“北部新区协调部门”,并负60%的责任,以“属地管理原则”“产权单位负责制”和“门前三包制”等城管法规为坚强后盾,合理巧妙地运用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督促市级部门和社会单位完成案件处理,不留空白。

(五)建设了五套系统硬件,拓展监督和服务渠道

1.视频(音频)监控系统

北部新区建设了用于城市管理 的视频监控系统,在繁华窗口地区安装了22套语音警示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在中心机房里通过语音喊话系统对即将或正在发生的违章行为进行警告制止,将不良行为和现象消灭在萌芽初始阶段,真正做到预防在先,教育为主。

北部新区强调“有限视频,合理使用”。不盲目扩大规模,不追

求视觉效果,要求坐席人员每两个

经验与案例

小时对全区轮巡一次,将发现的问 题作为数字城管案件进行登记进入程序。(如图3)

2.车辆GPS定位和移动监控系 统

我们在市政系统70台公务车上 安装了70套GPS定位系统、44套移动监控设备和10套对讲设备。按执法车、工程车、运渣车、清扫车、洒水车、工作车分类划定行驶范围、路线和停车地点,保证公车

图4

不私用、不超载、不超速;移

动监

控系统可以对车内车外进行录像拍 照,大大提高了对小区和背街小巷的监管力度,并在突发事件时取证;在10台执法车上安装了对讲系统,可随时接受指挥中心的指令,打造了一支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部队。(见图4)

3.危险源监控系统

在全区20个重点化粪池、下水道安装有害气体监控系统,实时传送监控数值。当有害气体达到一定程度时自动报警,避免发生沼气爆

图5

炸、粪水满溢等事故,也给工作人

员井下作业创造了相对安全的环 境。(见图5、6)

4.路灯远程控制系统 在全区35个路灯控制箱上安装远程控制器,以电脑或短信进行开关控制,同时,对路灯开关、电

流、电压、工作状态等实时监督,图6

实现了节约型、智能型、人性化管

经验与案例

理。(见图7、8)

二、建设成果

通过一年半的运行,我们对数 字城管的认识逐步深入,系统不断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基本完备,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促进了行政管理体制的革新,对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经营城市”的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再造城管流程,实现监管分离,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以视频监控和语音警示系统为辅助,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快速处置程序,这样既实现了监管分离,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以教育预防为主,降低了执法工作量,逐步减弱了群众对城管工作的抵触情绪,同时,网格管理避免了过去突击运动式管理,初步实现了人性化长效管理。(见图9)

(二)倒逼行政体制改 革,促进大城管格局的形成

城市管理牵涉太广,任何工作的结果都会体现在城市面貌的变化上,但是,数字城管不是万金油更不是大箩筐,它只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方式也只能承担城市管理的任务。数字城管可以帮助其他部门发现问题,但决不 能替代他们解决问题,相反,要充分利用数字城管的监督机制让所有单位都动起来,负起责任来。

北部新区应数字城管要求进行了条块关系的梳理再造,为了保证让街镇、社区、市级部门和社会单位都动起来,北部新区在行政管理、财经体制方面进行了非常大的调整:

1.调整财政收支体制

管委会实行对街道的财务统一管理,根据工作量和考核结果核发财政拨款和补贴。其中,街镇工作经费的 1/3是城管工作经费,考核由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进行,对街镇和部门的惩罚都以监督指挥中心提交的报表为依据,极大地促进了街镇社区城管工作的积极性。

经验与案例

2.行政首长问责制

北部新区建立了数字城管行政首长问责制。监督指挥中心制作周报报管委会主任,根据工作情况,管委会主要领导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和监察部门领导与各单位一把手见面谈话,将数字城管工作情况与各单位领导政治待遇挂钩。

3.与社会单位的协调机制 北部新区主要领导根据工作情况每月与市级部门、社会单位行政首长进行沟通,每半年召开一次

谈会,并向分管副市长报告各单位在北部新区的表现情况;每年向重庆市主要领导报告北部新区数字城管运行情况。以强有力的协调机制促使各单位配合北部新区的数字城管工作。

(三)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资源和行政控制性资源的分配方式

过去,一个城管事件的处理要经过:个人—班(组)长—科长—处长—局长—管委会领导,双向层层签批流转,现在监督指挥中心坐席人员在指挥终端按照事件分类、属性、程序直接发送处理指令,实现了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流转,省略了签批程序,将各单位日常业务以程序的形式固定下来,减少了领导工作量,也避免了推诿扯皮或人为干扰,让事件处理更公开公正。在公共行政资源的配置上强调以事件(责任)为核心分配人财物,并且让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重心从处理日常事务转移到监管服务上来,助推政府职能转变。

(四)加强了对市场化工作的监管

北部新区城市管理工作市场化运作程度高,而受人力限制,监管不很到位,数字城管实施后,监督员实施不间断巡逻,各处将机关富余人员派遣到督察一线,对公司的监管力度大大加强。而且,对公司业绩的评价也由随机、人为转变为长效、客观。

(五)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公共管理平台和监管服务系统

数字城管系统建立了一个公共管理平台,各单位各部门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管理运作,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流转畅通快捷。

经验与案例

参考文献:

1.陈平.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3):220~222.2.重庆高新区管委会.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总体工作方案,2006.5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篇6

研究及其应用

□齐同军张燕王赟萃

(杭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信息中心,杭州市体育场路238号,310003)

摘要:本文以杭州市“数字执法”管理模式为例,对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与研究,并结合应用分析科技强队的实际效果。另外,结合我国目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领域普遍存在的管理难题,分析该系统建设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城市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执法模式

前言

自2005年9月起,杭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员在日常的执法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工作习惯陆续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是,查证规划类案件时,直接在电脑上调阅相关规划档案就行了,再不用打申报等审批,原来要至少耗时一周的求证过程现在几分钟就行“搞定”。接着就是,外出时执勤时,直接在“执法通”终端上“点点划划”就可以完成简易程序案件的网上办理,一般程序案件的部分文书也可以这样现场完成网上制作,再不用当场手写开单,回中队电脑补录了。然后就是,日常巡查时可以“一身轻松”,照相功能集成在了“执法通”终端上,而现场能用到的各种文书通过便携式打印机能现场快速生成,原来执勤时的各类纸质文书和照相机都不用带了,一下子减负不少斤。代码式办案将代码与违法行为、法律依据直接对应起来,一个代码在代表一个违法行为的同时,也规定了对该行为只能依据一个法律规范中一个条款进行处罚,从而将有效杜绝在法律竞合条件下法律适用的随意性,增强执法工作在法律适用环节的严肃性。

上述这些变化都是杭州市推行“数字化执法”管理模式后产生的。从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新的管理模式相较于传统执法模式带来了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成本的降低、行政资源的节约、行政手段的丰富等益处,具有强的借鉴和研究价值。而该模式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杭州市“数字执法”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一、系统介绍

(一)系统总体

在架构底层,是最基础的开发平台,即基于J2EE多层分布式应用开发环境。

基础平台之上是认证环境和数据资源层、结合了数据访问层,构成系统支撑环境。执法资源数据库包括基 础执法资源数据库、相关部门镜像数据库、执法对象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等组成数据仓库,并通过数据访问层将业务数据库中通用、公用信息资源集中起来,负责为整个系统提供共享数据服务。

之上是一个中间件平台层。这个中间件平台层提供了可工作于不同应用内容项目中的核心服务功能,作为基础服务平台支撑在其上开发的应用逻辑的运行。这个中间件平台由组件化的基础工作平台和相应的二次开发接口组成。组件化中间件平台层中是3个核心工作平台:分布式数据交换引擎、流程控制引擎、信息检索引擎,这3个核心工作平台和统一身份管理环境构成了3+1的信息系统基础。

在中间件平台之上的是以模块化方式组织的各种应用系统,实现了反映各个应用系统具体工作的内容,如执法数据库管理系统、“文明卡”系统、定位及跟踪系统等,所有新建设的系统都将被无缝地整合在一起。并提供个性化应用集成功能,实现单点登录和个性化。

最上层的就是展现层,实现界面显示逻辑和集成,信息在浏览器、PDA、手机上展现。

通过以上介绍的完整的支撑架构,形成了杭州市“数字执法”系统一个统一的门户,各种分布式应用系统和网络资源,就被完整地组织在一起,起到了相互数据沟通、相互服务调用、相互业务协同的“无缝结合”的情景。(如图1)

(二)系统功能

杭州市“数字执法”系统建设是一个集资源共享、管理、监控、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多业务平台,它依托信息网络首次实现对原本分散在杭州市多个委办局的执法资源的收集、梳理、整合、加工和共享,扩大了执法信息共享面,提高了信息共享度;形成了“执法信息链”,将执法业务各相关部门的数据和业务进行紧密结合,便于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集中处理;新型的执法模式使得执法过程更加规范、透明、科学,提高了为民服务质量,提高了执法效率和管理水平;该系统将各项业务流程予以规范,实现了信息流与业务流的有机结合,充分满足了执法队伍专业化设置的需要。

它主要由以下个子系统构成: 1.执法数据交换平台

根据面向用户原则、数据主题定义的标准化原则、涉及的业务领域的标准化分类原则、数据主题间的可转换原则、数据抽取技术标准化原则和开放型原则等设计一个分布式数据交换平台,把分散在不同区域、不同载体、不同格式上的组合成有机的整体,“信息孤岛”基于跨平台的异构系统衔接和服务调用技术WebService,满足系统要求简洁、实用、各系统之间方便、灵活衔接、可变化和可扩充的需求。根据相关委办局自身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步完成执法局与投资项目审批中 心、城管办、规划局、环保局、园文局、公安局等局委办单位现有的相关数据信息交换、服务共享等功能;完成机关内部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以及与上下级机关之间信息的上传下达;提供标准的接口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集成。系统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平台基础之上,能提供方便的系统可扩展性为以后的新的信息数据交换提供方便的接入功能。

2.执法资源数据库建设

该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资源数据库、相关部门镜像数据库、执法对象数据库和法律法规数据库。其内容范围涉及投资项目审批中心、城管办、规划局、环保局、园文局、公安局等局委办单位提供的相关信息的整合及相关的项目审批结果信息;城市管理所涉及的各类行政执法对象的相关信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方便执法人员在行使执法职能的时候为案件执法提供辅助功能,同时信息库需要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方便的实现数据库的数据移植、信息管理、容错备份、数据统计、数据存储安全等功能。

3.“执法通”系统

执法队员配备移动终端,通过基于GPRS的无线通信网,接入移动服务器,通过内网与现有的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与操作。

通过以上无线和有线网络,形成杭州市执法局信息系统一个统一的门户,各种分布式应用系统和网络资源,就被完整地组织在一起,起到了相互数据沟通、相互服务调用、相互业务协同的“无缝结合”的情景。

通过无线网络,现场执法人员能够在“执法通”终端上进行各种执法行为的记录(包括照相、视频、录音等信息),现场查询执法资源数据库中的有关信息,并现场打印出多种文书,完成简易案件全部和一般程序案件部分操作。

4.“文明卡”系统

“文明卡”先期以“门前三包”、建筑工地为突破口,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建档管理,并对其进行信息采集、整合、管理和维护。它与“执法通”子系统充分结合,现场可查询管理对象相关信息、并完成相关的扣点操作,使得执法更加有力有据。

5.定位及跟踪系统

该系统主要采用GPS技术来实现对执法车辆的跟踪管理,系统采用人性化的设计,直观地显现了执法车辆的动态变化情况,并以保存、回放、多方式查询等手段,了解其分布状况,方便地实现定位及跟踪管理功能。通过实时综合了解,为提高执法反应能力,制定合理应急方案,降低紧急派遣费用,提高综合处理和协调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提供了快速、直观、准确的依据。

6.执法信息监控系统

执法信息监控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充分利用公安局现有监控点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监控管理信息系统;与公安局现有监控系统联网,获取公安局现有治安动态监控系统的图像,实现监控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监控调度总指挥中心;移动监控指挥系统;重点区域监控系统和重大事件专家预案系统的建设。信息监控系统采用成熟的网络、通信、图像编解码等先进技术,实现快速获取全市重点部位、复杂地段、商贸社区的有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多种违法、违章现场信息,准确、直观、快捷地反映和记录现场有关部位的动态情况并进行记录。只要经过授权,任一显示器能显示和控制任一监控点的图像。并且通过

软件或硬件能与其他监控系统联网,可根据优先级调度控制其图像。通过监控网络及时掌握和记录各类城管执 法违法、违章信息,在做好面上管控的同时也便于加强执法内部督察工作,为事后进行责任分析和案件处理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取证难”、“举证难”的问题。

二、推广应用实效

(一)经济效益

该系统的实施促进有效执法、高效执法的实现,由此带来了执法成本、调度成本、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一是由于内外部信息畅通提高案件办理时效,优化办理环节,大幅降低包括车辆油耗、案件调阅、案卷复印等支出在内的执法成本。据估算,单个案件查证的成本可节约200元。按每年一般程序类案件办理约2万件计,可节约行政成本400万元。二是由于强化对执法车辆和人员的动态管理,大幅降低对执法人员及车辆无效派遣产生的调度成本。据估算,处理每件投诉最少节约通讯费、车辆油耗等支出约10元。2007年杭州市城管执法系统共受理群众电话投诉17863件,节约执法成本17.8万元;“数字城管”派遣至我局系统的案卷共268160件,节约调度成本268万多元。三是该项目的实施使得城管执法管理成本大幅降低。首先,该项目使用后市民群众的满意度逐步提高,原来居高不下的投诉量将减少,相关行政费用相应降低。其次,案件办理的“无纸化”节约了大量的办公成本。再次,因该系统提供格式化的法律语言、在线典型案例和法条查询等功能,大大缩短队员的培养周期,相对降低了队员的相关培养成本。

(二)社会效益

进一步推动“廉洁政府”打造。案件处在哪个环节,详情如何,上网查阅便知;一线执法队员今天去了哪里,回放巡查轨迹就清楚;诸如此类,城管执法干部队员仅需点点鼠标,在自己权限范围的详情一览无余。所有流程都处于实时监管范围内,哪项工作没做好,哪个环节出了错,都将在第一时间掌握。借助信息化技术应用,城管执法系统逐渐建立健全了监管机制,尽可能杜绝人情案的出现,遏制“县官不如现管”等不良风气的存在,努力推动执法廉洁,更进一步推动“廉洁政府”打造。

降低执法案件反复发生率。城管执法案件以流动性强、反复率高著称。该项目强化了对执法要素(执法人员、执法车辆)的动态管理,并实现有效的空间展现,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应急预案制订的时效、精度,使得执法要素调度更及时,执法应急响应更快速。有效的执法配合,快速的执法反应,加大了对行政相对人震慑度,从而降低了执法案件反复发生的频率。同时,该技术也为更好地为市民群众服务提供了便捷。

大幅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有行政相对人上门要求处理案件,但身处中队的内勤人员却无法办理,匆忙要求刚才开出处罚通知书而目前还在路面上巡查的队员赶回处理。这过程中,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可能产生不少的油耗等费用,更重要的是,容易引发行政相对人对城管执法工作的不满。而该系统的实施,使得内勤人员可以看到路面上办理的案件,且所有文书在系统中自动生成,直接可以操作,避免了上述处理情景的发生,方便了当事人。且现场执法队员可通过“执法通”设备登录上网,为市民群众提供便民信息咨询,从而大幅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

提高广大市民群众满意度。市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评价政府部门工作的一杆秤。该系统建设过程中,力求通过量化自由裁量权、规范执法程序、创新监管手段等多种途径,进一步体现执法公开、公平、公正性,提升执

法队伍形象,让老百姓“明明白白”看执法,增强上级领导、市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执法队伍形象得到整体提升。推行该创新项目,对提升队伍形象有三方面益处。一是该系统提供格式化的法律语言选择填充、在线典型案例和法条查询等功能,避免了传统执法过程中执法队员在现场判断和解释上的偏差,有助于提高队员案件办理效率和水平;二是使用该系统有别于一般的办公自动化,对城管执法干部队员提出了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要求,通过大量的培训和实践,整支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三是该系统实现了案件查处、调度、归档等环节的数字化,过程规范、信息透明、便于监管,约束了队员的日常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人情案的出现,获得市民群众普遍认可。

(三)管理效益

保障执法信息畅通,缩短案件办理时间。该项目将分散在城管、规划、园文、环保、工商、交通等多个部门的与城管执法密切相关的审批和监管信息进行共享、整合、梳理,保障部门之间信息的相互畅通,使城管执法从发现问题到案件定性的查处周期从原来的平均一周时间缩短到现在的“即查即办”,即现场就可通过电脑、“执法通”终端等设备联网快速查询到相关的审批信息,大大减少了原有处理过程中必须到各相关部门调档查阅审批事项等程序,对简易案件做到现场打印处罚文书,一般案件则可在现场录入采集到的信息,通过网络输入到终端,做到“简易案件现场办,一般案件记在案”,实现资源快速有效的利用,不仅缩短了办理周期,提高了办案效率,也减少了行政相对人来回跑动次数,节省了相对人的时间,能为相对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规范执法环节,努力打造“阳光执法”。该项目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到日常的城管执法工作中,实现科技与执法的结合,起到规范执法工作的作用。一是规范执法流程。通过技术手段设定执法的规范流程,避免执法工作的随意性,减少由于环节疏忽造成的执法不严密。二是实现执法过程的公开和透明。执法队员在路面巡查中,发现问题即可通过“执法通”终端联入执法专网,做到件件记录在案,既可有效防止执法队员不将案件及时登记上报或者自行撤销案件的现象发生,又方便相对人上网查询案件受理情况和办理进度。同时,执法监管人员在后台可随时了解执法现场案件办理情况,监控案件办理的流程。该项措施能有效预防执法工作中各类弄虚作假的现象,促进“阳光执法”。

强化动态管理,提高队伍监管水平。该项目应用地理信息可实现对全市城管执法要素,主要是执法人员及执法车辆的定位及跟踪,在杭州市域范围内能及时了解执法人员及执法车辆的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一方面加强了对执法队伍的监督管理。一方面能在紧急状况下根据上述动态变化情况,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合理调动执法人员及执法车辆提供保障。这将极大地加快城管执法的应急响应时效,提高对行政相对人的震慑力,更好地服务市民群众。

密切部门间协调,形成配合互助机制。城市管理是个综合性课题,要管好城市需要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间相互支持配合。为成功转变城管执法管理模式,提出了“前置取证”概念,即及时获取到我市其他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最新的审批信息,变“事后查证”为“事前支撑”。为此,与城市规划、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就思想观念、工作体制、信息对称等方面加强了联系与沟通。在此过程中,增进了部门间的理解,增强了部门间的协作,使得部分执法职能交叉等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这对形成整体合力,推进城市管理水平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项目创新

(一)技术创新

1.多业务融合。该项目建立了集中的“数据中心”,使规划、交警、公安等多个部门的审批业务系统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业务系统进行了互联互通,实现了部门之间执法类多业务的相互融合。

2.开发完成了可现场执法的“执法通”子系统,涵盖了从发现问题到现场执法文书打印的全过程,在全国城管执法同行中属于首创。

3.将GPS/GIS首次引入到城管执法领域,解决了执法人员日常执法中流动性强,监管难的问题,同时为城市管理问题的及时解决提供了可能。

(二)工作创新

1.格式化法律语言。为提高执法现场队员的工作效率,将执法业务涉及的多部常用法律进行整理归类,挑选其中的关键字,设计了一系列格式化法律语言,共分9大类、60小类、293子类。执法队员在执法过程中,仅需要在屏幕上点选正确的分类,相应的法律条款会自动填写完成,极大地提高了案件办理的效率和准确率。目前该项工作仍在进一步深化中。

2.创新法律文书。为适应城管执法法律文书现场打印的需要,参考标准法律文书,自行设计了一整套适用于现场执法工作的法律文书,其法律效力获得法制办、法院等相关部门认可。

(三)机制创新

一是城管执法求证工作“前置”。城管执法部门作为城市管理的执行部门,一直处于城市管理工作链的末端,往往是案件发生后,执法队员到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工商管理等部门求证相关的前置批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后再开展后续执法工作,这样不仅耗费诸多财力物力,且过长的求证周期给当事人造成不便,严重影响执法效率。通过该系统建设,城管执法部门变“被动”为“主动”,先期通过沟通协调,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设置数据交换机制,取得执法有用信息,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案件发生时,一线队员能及时获知最新信息,避免了后续查证的诸多手续,省时省力,提高了执法效率。

二是执法案件处置机制创新。在传统的执法模式中,城管执法队员对巡查过程中发现和办理的案件,一般现场开具有关文书,要求相对人到中队接受处理。由于巡查任务尚未完成,执法队员仍需继续在规定路段进行巡查。而相对人到中队进行处理时,现场查案的执法队员可能仍在路上,中队值班人员无法得到案件的详细信息,延误了及时处理时间。该系统将城管执法专网延伸至现场,立案数据及时共享,方便了行政相对人,也减少了路途往返的费用。

三是日常监管应急机制创新。城管执法是个涉及面广、流动性强、反复率高的工作,日常工作中一线队员散布在整座城市中,要想获知其准确位置,只能依靠对讲机、手机等通讯工具逐个联络,调度起来十分困难。通过该系统建设将GPS/GIS技术引入城管执法工作,执法人员及执法车辆两大执法要素的动态分布情况在图中一目了然,调度起来十分方便,且其具有的定位、记录、回放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日常监管。

四是内部考核监管机制创新。想要获知队员的案件办理情况、巡查位置路线,有相应权限的领导仅需依靠该系统就能及时了解;要想了解相应报表情况,仅需选择符合的条件即刻统计生成。即使不在办公室,上述的

功能也能实现。该系统丰富了城管执法日常的考核监管手段,在工作量减少的同时提高了准确度和效率。

四、应用前景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行业作为一项崭新的课题,出现时间不长,在全国范围内尚无统一完善的解决模式,关于其管理机制、管理流程、管理手段等都仍处于探索期;且该行业的信息化应用起步更晚,应用较为分散,针对业务流、业务数据、管理模式等方面没有提出一个针对性强、设计合理、功能完善、应用成熟的“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实例,因此杭州市“数字执法”系统及其模式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同时,该系统的应用能有效缓解“数字城管”带来执法压力激增。随着“数字城管”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作为其后续主要业务处理部门的城管执法系统,面临的业务压力呈几何增长。而该系统作为业务后续处理端,显示出了很强的应对力,若能实现与“数字城管”系统的无缝连接,做到案件流转无碍、处置结果回传、执行标准一致,则将在全国范围内显示出更强的示范效力。

该项目的研究与应用投入进行使用,对完善城管执法工作流,创新执法工作体制,规范执法工作环节,加速执法工作效率,提高执法服务水平等都有极强的研究和借鉴价值。同时,该项目应用后积累大量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数据,将会对社会、经济、交通、生产、贸易、消费及第三产业等众多领域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杭州市“数字执法”系统技术总结报告,杭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信息中心,2006年; 2.张跃庆、贾克诚、燕秋梅.城市管理概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3.数字城市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篇7

要加快“数字中国”的建设步伐, 重点是加快“数字城市”建设步伐, 全面完成全国地级城市以及有条件的县级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 为构建“智慧中国”奠定基础。近年来, 国内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开始着手数字城市的理论研究和系统开发工作, 并取得一定进展。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为满足自身的经济建设及发展, 开展了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介休地区基础航空摄影, 获取了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 测制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 建立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介休地区“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实现了航空摄影—测绘产品—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一站式的新时代测绘产业链模式。其中, 测绘为数字城市提供基础数据集, 数字城市则高效、全方位地充分利用了测绘数据并在测绘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理属性信息。

1 技术路线

1.1 总体技术路线

首先完成矿区E级GPS控制网建立, 再以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方式获取矿区全要素数字地形图 (DLG) 、数字正射影像 (DOM) 、数字地形模型 (DEM) 、城市三维景观模型等空间定位的基本信息数据, 利用Visual Studio.Net作为开发工具、C#作为开发语言, 对当前最先进的虚拟现实三维GIS平台Skyline进行二次开发, 建立介休地区“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总的技术路线流程如图1所示。

1.2 技术依据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了保证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介休地区“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工程建立在国家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上, 其成果符合国家测绘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生产作业执行的有关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主要有:《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 (CH/Z 9001-2007) ;《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T 6962-2005) ;《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 7931-2008) ;《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T 7930-2008)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CJJ 100) ;《1∶500、1∶1 000、1∶2 000地形图图式》 (GB/T 20257.1-2007) ;《1∶5 000、1∶10 000地形图图式》 (GB/T 20257.2-2006) ;《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9) ;《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 (CJJ_预标准) 。

2 关键技术

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

近些年来, 低空无人机测绘航空摄影系统实现了低空航空摄影所获取高分辨率影像数据, 经众多科技人员和生产单位的研究与生产实践[5,6,7], 证实这种技术方式能满足区域大比例尺DOM、DEM、DLG数字产品快速生产的需求。采用无人机低空航摄系统进行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航空摄影影像应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彩色色调柔和鲜艳、均匀, 相同地物的色彩基本一致。太阳高度角的选择应保证阴影不大于2倍。

2) 航摄像片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应不超过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的1/5;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应不大于1/10等高距。

3) 外业调绘采用先室内判读、立体测图, 后野外检核和调查, 再室内修改和补充调绘的方法。严格依据实际地形地貌地物, 走到、看到、量到、问清、绘准, 判读准确, 描绘清楚, 符号运用恰当, 各种注记准确无误。

2.2 三维建模技术

三维建模采用的软件是美国欧特克公司的三维建模软件3 ds max 2012, 建模方式为建筑物外表面的几何结构建模, 用模型和贴图表现大量的实体几何结构。

根据测区1∶1 000地形图和1∶5 000地形图进行模型大小及位置定位, 将CAD电子图导入3ds max, 在线划图的基础上对建筑物、道路、街块等重新描绘, 最后再利用描好的轮廓线立体建模。

三维模型包括地形模型、建筑模型、交通设施模型、绿化模型以及其他模型等, 各类模型按照表现细节的不同可分为LOD1、LOD2、LOD3、LOD4四个细节层次, 按照表1的规定确定。

其中, 对不同细节层次地形模型的规定如下: (1) 地形模型LOD1应为反映地形起伏特征的几何模型。 (2) 地形模型LOD2应为反映地形起伏特征和地表影像的模型。 (3) 地形模型LOD3应为反映地形起伏特征、地表形态及其影像的模型。 (4) 地形模型LOD4应为逼真反映地形起伏特征和地表形态的模型。

3 成果评价

3.1 三维模型评价

建筑模型均为精细模型, 其基底轮廓线使用1∶1 000比例尺地形图中建筑物的基底轮廓线直接生成, 并与地形图保持一致。其立体屋顶、凹凸的阳台、一楼突出门厅等几何结构均用几何实体表现, 能精确反映建筑的立面、屋顶结构形式等细节。

精细模型使用的纹理材质均与建筑外观保持一致, 可实际反映出纹理的实际图案、颜色、透明度等, 可区别出砖、木头、玻璃等不同质地。纹理中没有包含建模物体以外的物体。

标准模型中使用的纹理的图案、颜色等均与建筑外观一致。可准确表现建筑物的几何实体结构, 部分实体结构被忽略但不影响建筑物的真实性。小区居民楼一些小的角顶、凹凸的阳台, 一楼突出的门厅等几何结构采用贴图表现。

3.2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评价

介休地区“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网页形式打开, 经测试该系统在IE8或IE9浏览器中均可正常打开。系统采用流处理方式加载场景模型, 经过反复测试, 场景模型的块流出宽度为1 200 m左右, 在视点小于3 500 m时显示场景模型, 模型由远到近时显示不同精度的纹理, 当视点小于100 m时显示最清晰的纹理。

系统可实现360°全方位自由漫游, 可通过鼠标滚轮实现前进后退和旋转视角, 也可通过键盘快捷键来控制漫游。系统在正常使用时会占用大量电脑资源, 但不会有系统崩溃等内存溢出问题, 可正常持久运行。

系统界面及部分场景如图2、图3所示。

4 结语

数字化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 如“数字北京”“数字太原”“数字奥运”等都会提升整体的城市形象及国家形象, 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介休地区数字化标志着汾西矿业集团公司新时代的形象, 标志着汾西矿业集团公司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走在了信息化时代的前端。在当前阶段所实现的介休地区“数字化”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可作为企业内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汾西矿业集团公司进行了解的平台和汾西矿业集团公司对外的企业名片, 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

但是, 现有成果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应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具体如下。

1) 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加入各种地面监控等硬件设备的实时信息, 建立一个完善的三维地面监管系统。

2) 并入煤炭集团下属各煤矿企业的地面、地下三维系统, 最终建立一个包括地面信息、煤层、巷道、井下运输、供电、通风、防尘、避灾路线、抗灾路线、生产调度、监测监控、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信息层的三维空间信息管理平台。

3) 结合地下管线、规划、土地、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房地产、人口、商业、工矿企业、电讯、电力等所关心的信息, 建立数据库, 进而建立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与决策系统, 如综合市情系统, 企业规划系统、配电管理系统、土地管理系统等等。

参考文献

[1]孙敏, 马蔼乃, 陈军.三维城市模型的研究现状评述[J].遥感学报, 2002, 6 (2) :155-160.

[2]顾朝林, 段学军, 于涛方, 等.论“数字城市”及其三维再现关键技术[J].地理研究, 2002, 21 (1) :14-24.

[3]高云琼, 徐建刚, 黄照强, 等.一种城市三维建模的集成处理方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2, 7 (3) :282-286.

[4]叶建设, 李学军, 王林旭, 等.数字城市应用研究与关键技术[J].系统仿真学报, 2006, 18 (增刊1) :147-153.

[5]王志豪, 刘萍.无人机航摄系统大比例尺测图试验分析[J].测绘通报.2011 (7) :18-20.

[6]杨瑞奇, 孙健, 张勇.基于无人机数字航摄系统的快速测绘[J].遥感信息.2010 (3) :108-111.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篇8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现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5-0000-02

1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的公共安全工作的基础相对薄弱,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又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各种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再加上大众传媒、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对灾难和事故信息的获取时间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给人一种事故就在身边的感觉。中国由于人口众多,事故和灾难发生时往往也是受灾最严重、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如2003年波及全球的风险事件SARS,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各地的煤矿塌陷或爆炸以及离我们最近的H7N9鸡流感等都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威胁着整个城市的安定和安全。国家安全科学领域有一条著名的法则——“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一定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而这些征兆的背后又有1000个事故隐患。这些数据充分的说明了我国的公共安全形势严重,不能放松对公共安全工作的关注度,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势在必行的。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可以将突发性公共事件分成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此类灾害一般不可避免,只能防御将危害降到最低。(2)事故灾害,此类灾害大部分可以预防。(3)公共卫生,此类灾害主要是生产条件不合格,生产质量不达标造成的。(4)社会安全,此类灾害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根据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

2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突发性和偶然性,而且这些事件的危害性比较大,波及面也比较广。事故发生前对该地区的相关信息的统计可以为之后的工作的展开提供可靠的依据,事故发生后对灾难信息的统计、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数据统计等可以为制定有效的应急和解决方案提供数据,减少灾害持续的时间,尽可能的降低灾害的危害程度,保证城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掌握重大危险源的信息变化情况,加强宏观调控,充分的实现政府在综合管理安全工作方面的职能的有效系统,它是保证整个城市安全工作的基础,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应急管理系统以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目标,系统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体统、气候信息系统等多个系统,构成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应急管理”平台,使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工作实现准确、快捷和高效的结合。

3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和措施

3.1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则

3.1.1发挥各种资源的有效性

单单靠政府一个部门是不足以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要把各个部门,例如地质监控部门、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他们所有的资源和信息综合起来,以政府的电子政务统一网平台为依托,建立与各应急联动部门的网络连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减少主要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便于其快速的作出决策。可以把某些部门的远程监控功能与现有的报警系统充分的结合起来,实现事件的快速定位,构建多网的整合,避免相关项目的重复建设。

3.1.2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最新性

應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以信息为支撑,信息的有效性是应急管理工作展开和进行的主要的依据。但是世界每天都是在变化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要保证在用的时候的实效性是最佳的,不能用陈旧的数据来推测最新的情况。而且信息的及时更新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对城市的安全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测,一旦发现数据的异常,可以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关的措施,把灾害的发生扼杀在摇篮里或者降低其杀伤力。

3.1.3要注重内容、讲求实效

一个系统的有效构建不仅仅包括硬件方面的构建,还包括软件方面的建设。硬软件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系统的功效。在建立的过程中要尽量的避免只重视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内容建设的现象的出现。应急信息系统所创建的应急平台是信息系统的载体,需要信息源的建设和信息本身的完备性、实施性和规范性。除此之外,软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注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

3.1.4要实现预防与应急的有机结合

应急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仅是突发事件发生时才启动的,而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效的启动。在平时的生活中其充当的是监测和维护的角色,在事件发生后其才充当真正的应急和决策的角色,要充分的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角色之间的顺利转换,实现常态与非常态状态的有机结合,把应急管理系统真正的落到实处。

3.2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措施

3.2.1充分利用GIS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GIS技术是地理科学、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共同产物,它是集地理、图形、数据、分析技术为一体、以采集、存储、管理、描述和分析地球及空间地理分布的数据的信息系统。GIS技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方法,它以独有的技术特色可以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中扮演“神经中枢”的角色,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基础数据和专业数据的动态的管理,可以采用计算机程序模拟出各种分析方法适用于空间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从而产生高层次的信息,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复杂空间现象的过程的动态的变化的快速、准确、综合有效的分析,同时可以将各种信息及分析结果,以多种形式输出并反映出来。此外,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管理的需求致力于实现应急综合平台、应急决策系统、应急救援系统、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多个系统的有效综合,GIS技术正好可以满足应急信息系统的要求,实现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3.2.2努力构建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大量的城市数据之上的,数据的合理组织和数据库结构的合理设计事关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的成功与否。信息的缺失或者是不完全都可能导致系统指导的方向性错误或者决策性失误。信息系统可以建立四大基本数据库,即基础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应急救援信息数据库和应急专家数据库,在对城市日常公共安全管理和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及其与数据关系进行有效的设计,为应急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地依据,减少应急工作的难度。

3.2.3建立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对多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各种资源之间要形成一定的体系结构,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保证系统功能的全面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层次化的体系结构也方便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也不至于给后期的查漏补缺工作带来太多的工作量,无形中提升力管理的效率,保证了系统有效、快速、科学性的运行,保证了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4小结

城市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在以信息资源为依托,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之上,有效的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解决提供了决策的依据,保证了事件的顺利解决,维护了整个城市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洪辉.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20):8-10.

[2]吴宗之,周永红.论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J].中国公共安全,2005,6(4):99-100.

[3]金磊.城市公共安全文化教育的方法与思路[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9(4):130-132.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篇9

及时、管理方式粗放、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等相对滞后的城市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的管理需要。

一、项目建设工作情况

——领导挂帅,统一认识。

2006年3月,区委书记**同志(时任区长)带队到****区考察了该区的城市模块化管理工作。我区决定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后,区委书记**、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曦亲自挂帅,听取我区建设工作方案的汇报,对认真抓好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专题召开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议、区政府专题会,明确思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研究建设工作,解决相关问题。区委副书记高蓉多次召集工作会议,统一各方面的认识,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从思想上、认识上保证我区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

——健全机构,明确职责。为推进建设工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城管局、区信息管理中心、区科技局、区建设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等35个相关职能部门和17个乡、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数字化城市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书记、张曦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高蓉、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陈放鸣、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谭筑、副区长董亚伟、区委办公室主任李伟、区政府办主任陈桂明任副组长,区人大副主任洪兵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办、区政府办分管主任、区城管局、区信息管理中心、区科技局负责同志具体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从有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业工作组,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职责,建立了联席会议工作机构,做到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同配合。相关部门和所有乡、街道办事处也参照区里的做法,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集中人力、物力开展建设工作。

——充分调研,定好方案。根据建设部印发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实施方案》,结合我区的区情和“一级政府、二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特点,我们按照调研学习、总体规划、分项设计、方案论证的科学程序,再次组织区城管局主要负责同志率相关人员赴昆明市五华区学习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经验;通过收集资料的调研方式,学习北京东城、四川成都、江苏盐城、湖南长沙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经验后,提出了我区数字化城管的基本思路和创新模式的方案。组织专家顾问组根据我区实际进行总体规划和分项设计,并结合实际需要和调研成果,不断充实调整总体方案。在此基础上,区政府专题召开了由**大学傅光轩教授为主任委员长的专家论证委员会对《**区综合模块化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带方案设计)》进行了论证。专家在听取我区方案介绍、咨询问题后,一致认为:方案设计打破了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利用了数字化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城市模块化管理模式,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充分考虑了现有软、硬件和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区委、区政府和专家组的规划,我区城市综合模块化建设内容包括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交通执法、工商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总投资需三仟多万元。根据我区财力和城市管理工作轻重缓急需要,我们决定分步实施,首期进行城市综合模块化一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包括基础软硬件及网络通讯、数据库、指挥系统、业务系统等内容。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设,实现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并从中摸索经验,为全面实施“数字**”打下基础。能。

二、体制建设情况

数字化城市管理不仅是手段、模式、体制的创新,同时,也是大城管格局的构造。需要打破过去城管部门管城管的单一局面,把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都在监督、指挥的系统中整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形成职能部门齐抓,基层单位参与,市民群众互动的大城管格局。为此,在建设工作中,我们重视了体制创新、部门职能发挥和组织机构及队伍力量建设。

——强化区级数字化城管“两个轴心”的建设。“两个轴心”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我区按照管理与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重点强化区级监督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建设。在按程序上报市编办请求正式成立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的同时,先在区城管局搭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工作机构,选调有经验、能力强的干部到监督指挥中心任职,按系统要求先开展工作。2008年2月,**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正式建立,由1名副区长、9名局级领导同志分别兼任中心正副主任,配备了11名坐席员、分析员、派遣员、系统维护员,在整合17个乡、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组建了45名城管监督信息员队伍。

——强化基层城市管理处置力量建设。为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新要求,我区积极完善城管体制,按照“属地管理”和“城市管理,区、乡(办)结合,以乡(办)为主;行政执法,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原则,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将部分综合执法力量下放到乡办,各乡、街道办事处和区城市综合执法大队、区市政所、区环管站等职能部门各组建一支10-20人左右的处置队伍,负责处置辖区责任范围内出现的城市部件、事件问题,发挥了乡、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主战场地位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优势、作用,加强基层城管力量和网络建设。

三、系统运行情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3月7日正式开通运行以来,已形成快速发现问题、快速处置问题、快速反馈结果的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管理工作向更高、更快和更精细方向发展。数字化城管工作得到了市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一大批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取得了初步成效。

——处置能力快速提升。过去,全区每月处置城市管理问题只有160多件。现在一个月处置城市管理问题501多件,是过去的3倍,处置时间从过去的平均一周缩短到了现在的6小时,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集中解决,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部门职责得到强化。过去很多部门都是等问题累积到了一定的数量或一定的程度时,才会集中精力去解决问题,处置率大致在30%左右,数字化城管开通运行以来,通过规定各乡、街道办事处,区直各职能部门问题处置的时间和要求和考核,使得部门职责得到强化,处置效率大大提高,问题的处置率提升到了75%以上,精细化城市管理的格局初步形成。

——考核评价效能明显。我区数字城管运行以来,以数字城管软件平台自动生成的数据为依据“说话”,不搀杂人为因素,比较公平、公正、客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信性、权威性、科学性和不可抗力性。正式运行以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在维系数字平台稳定有效发挥监督职能上,是过去传统考评模式所不能替代的。

四、系统创新特色

我区创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借鉴兄弟城市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重点结合**的实际,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组织架构、力量保障、联动机制、手持终端、公众联动、服务热线、应用技术等八个方面作了必要的创新,构成了我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5个创新点”。

——组织架构的创新。我区的数字化城管实行监管分离、各负其责的创新管理体制。按照“管理与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构建区、乡(街道)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平台,以区、乡(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部门为依托,组建**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形成指挥和监督的两个轴心及各自闭合又互联互通的指挥和监督系统。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主要负责受理乡办、监督员、社会公众及媒体反馈的城市管理信息,受理**区管辖范围内有关城市管理事项,对乡、街道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城市管理的有关工作事项进行核查,将乡、街道、区直相关职能部门及监督员队伍处置办理工作情况向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进行反馈。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处理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反馈的涉及城市管理的工作事项,协调市、区之间和区级部门之间涉及城市管理的工作事项,并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通过管理创新,将城市管理部门、城管监督信息员、公众发现城市管理问题能力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监督权、评价考核权、奖惩权上收,实行高位监督;通过新的指挥系统,将乡、街道和区直相关职能部门统一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强化区、乡(街道办事处)两级政府的管理责任,并按照“先属主、后属地”的原则,各司其职,分别处置。做到了监督管理集中,指挥调度协调,这种架构维护了监督的权威、指挥的顺畅,保证了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顺利建立与有效运行。

——力量保障的创新。为了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效运转,我区合理调整人力、物力资源,在增加发现能力的同时,下派60名综合执法队员到一线,大力加强乡、街道办事处处置力量建设。目前,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各乡、街道办事处、社区、以及区各职能部门均配备了不同数量的处置力量,数字化城管的处置工作已逐步形成专业队伍、执法队伍和乡、街道办事处、社区等社会力量各负其职、相辅相成的良好运行机制。

——应用技术的创新。我们采用新的移动技术,全面支持移动办公、部门协同。在具体的技术创新上,采用gprs无线数字传输技术,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文本、图像、位置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实时传输;采用

gps

卫星定位与基站定位相结合,实现城管监督员的精确定位;区级平台采用光纤传输技术,构建全光纤网络,实现信息的高速传输;充分利用公安部门视屏监控资源,及时发现和处置重要路段的城市管理问题。

**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项目的实施,是区委、区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环境立区、科教兴区、产业强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的助推器。随着**区城市综合模块系统一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全面建成,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交通执法、工商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将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上一篇:有关青春的励志名言下一篇:双孢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