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

2024-09-16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精选12篇)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 篇1

摘要: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观念落后、管理缺失、经费不足以及数字化教育资源自身缺陷等原因, 使我国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步履艰难。对此只有从多个方面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保障, 才能促进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资源共享,阻碍因素

在逐步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 教育信息化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能力培养的问题。这不仅造成了大批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而且严重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但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困难重重, 举步维艰。为了促进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快速发展, 以解决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有路无车”和“优质道路跑劣质车”的问题, 有必要对影响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

一、观念因素

1. 自给自足意识浓厚, 共享意识淡薄

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 就是信息资源建设以自我为中心, 每个单位、每个个人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力求小而全, 万事不求人[1]。由此造成自我封闭, 信息资源大而全、小而全, 重复开发、重复建设, 不仅浪费严重, 而且总在低水平上徘徊。

对大部分人来说, 对共建共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共建共享意识比较淡薄。他们往往想不到用自己的资源去和别人交换, 意识不到将自己的成果与别人共享后可以得到成千上万倍的可用资源。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 每一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广泛地与人合作, 才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只有与人充分地共享劳动成果, 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并最终获得“多赢”的结果。

2. 人类自私的本性和懒惰心理

共建共享信息资源问题时, 总想多索取, 而不愿多付出, 在实际行动中表现消极, 应付了事, 指望不劳而获, 坐享其成。在一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项目的建设中, 有时上级领导部门很重视, 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但基层单位却行动缓慢, 表现不积极, 造成这些项目雷声大、雨点小, 甚至有名无实[2]。

3. 重建轻用, 缺乏效益意识

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发数字教育信息资源或是为了自己使用, 或者是为了参加各类比赛, 所以在开发时用心用力, 并力求完美, 但产品开发出来后却不去想如何使它们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许多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出来后或是存放在单位的局域网服务器中, 或者干脆束之高阁。除了少数资源之外, 大量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3]。

4. 狭隘的平均思想

对不同的社会部门来说, 占有教育信息资源的数量是不同的, 有的甚至相差十分悬殊。面对这种情况, 有些人存在着狭隘的平均主义思想。占有资源较多的单位和个人, 总认为自己在资源共享过程中贡献出去的资源较多, 而获取的有效资源却很少, 所以自己在共享中会“吃大亏”, 所以不愿参与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还有一些资源相对充足的单位和部门, 总认为自己的资源比较丰富, 其他单位的资源对自己没有多少可以借鉴, 因而缺乏参与共建共享的动力。这些思想观念的存在, 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1]。

5. 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关注

在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的过程中, 许多人都已意识到教育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有些教育信息资源的拥有者 (尤其是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拥有者) 认为将自己的资源共享出去之后会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到影响, 因而不愿参与共享活动。

二、管理因素

1. 政策缺失

一项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推动力,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也是如此, 必须有舆论、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强有力推动。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效果明显的例子无不说明了这一点。但在我国, 目前尚没有制定相应的全国性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虽然在某些领域开展了资源共享的行动计划, 但由于缺少政策的引导、激励、督促和规范, 共享的范围受到局限, 效果也大打折扣。

另外,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确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是促进资源共享的有力保障。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文献资源共享合作都极为重视, 纷纷颁布各种法规、条例来保证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 以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而我国恰恰没有法律的约束, 随意性很大, 这就影响了资源共享的进程。目前尽管已有部分法规, 但远远不能适应对信息资源管理和使用的要求[1]。事业要发展, 立法须先行。为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是目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2. 管理体制不健全

全国缺少一个权威机构对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进行统筹规划, 统一管理。条块分割的多元化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了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我国的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主要集中在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 每个领域又包括许多系统, 如图书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等, 这些系统又分为许多大大小小的条块, 这些条块基本按行政建制进行分割, 形成多元分散的结构模式。每个条块都自成体系, 只对上级负责, 不重视纵横结合、协调发展。即使某个系统出台了共建共享方面的计划或政策, 但也只能在本系统内发挥效力, 而对其他系统则起不到制约和指导作用[4]。目前, 共建共享活动的自发和无序状态不利于它的健康发展。

3. 运行机制不科学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互利交换, 它属于交易范畴。交易的前提之一是能带来总收益 (社会效率) 的增加。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着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 每个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拥有者都试图通过给予对方较少的信息而增加自己的利润, 结果使共享参与者的利益都得不到保证[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现有共建共享项目缺少一整套可以使共享活动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首先, 没有协调好共建共享参与者各方的各种利益。在共建共享活动中, 既有参与各方的共同利益, 也有参与者各自的利益, 共建共享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既照顾共建共享活动的共同利益, 又充分保障参与方各自的利益, 使他们都能从共建共享中获益, 以达到多赢的结果。而在现有的共建共享项目中, 往往只强调共同利益, 而忽略参与者各自的利益。这样就使许多资源拥有者丧失了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其次, 缺乏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调控措施, 缺少包括经费保障、运行规范、违规处罚在内的约束机制, 使许多合作与共享仅停留在倡议、合同等书面形式上而难以深入展开[6]。

第三, 运作模式不确定。是无偿共享还是有偿共享?如何权衡共享参与各方的相关权益?如何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不能激励广大教师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在一切以市场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不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仅靠行政手段或个人的奉献精神, 不可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3]。

第四, 共享组织的准入制度不规范。现在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盲目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企业艰难发展且难以形成规模, 甚至是陷入了恶性竞争的怪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广和应用受到制约[7]。为了保证共建共享活动达到节约资源、提高水平的目的, 应对进入共享资源库的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进行筛选, 保证入选资源都是优质资源。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征集、遴选、认证制度。目前, 我国的这些制度基本上仍属空白。

三、经济因素

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 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无法保障的。目前, 大部分教学类教育资源的开发主要靠教师加班加点来完成, 没有专项资金的投入。而且教育资源开发出来后, 往往只重视其社会效益, 而忽视其经济效益, 无法调动广大教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成本较高, 如果仅靠某所学校或教师个人力量无序开发, 则很难形成规模效益, 而且水平也不会显著提高。因此大量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一方面需要国家财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好的机制以使共享系统提高自给能力。目前, 我国在构建知识创新基础设施方面有所投入, 但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还很少有资金投入, 致使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后劲不足。由于前述的运行机制等各种原因, 共享系统的自给能力一时也难以有所提高。所以, 经费不足是目前制约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因素。

四、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自身因素

1. 质量低劣

目前, 除了个别数字信息资源开发商生产的一些数据库和专业教育软件开发商开发的教育软件外,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总体水平和质量都不高。从内容上说, 大部分为课程内容、教学大纲、多媒体电子教案等, 都是一些一般性知识, 缺少优质产品。这些资源大部分由教师个人设计和制作, 受技术和条件所限, 只能满足自己教学的需要, 并没有条件将其做精做细。而且因为教师个人水平不同, 有的学科的资源相对较多, 而有些学科则较少甚至没有, 所以造成教育信息资源整体总量偏少, 且分布不平衡, 保障率低, 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2. 通用性差

从内容方面来说, 大部分教师只针对个人的教学环境来开发, 按照自己讲课的顺序组织素材, 使课件具有较多的个人风格。由于不同教师对同一知识点处理的角度不同, 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它的通用性[8]。

从技术方面来说, 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兼容性差。资源开发者制作软件时使用不同的制作平台, 制作过程中又不考虑与他人的共享问题, 造成各种资源之间缺少统一的接口和连接基础, 利用起来十分不便。

3. 管理分散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种类繁多, 在管理上分属不同的单位和部门。比较集中的部门包括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各个院、系及教研室, 更有大量的资源掌握在教师个人手中, 像教师自行收集和制作的教学素材、课件、电子讲义被长期滞留在教师自己的电脑中[8]。由于缺少统一的平台和窗口, 这些资源长期分散, 不为人知, 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4. 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制约

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既相互关联, 又存在矛盾。资源共享建立在信息开放、扩大流通的基础之上, 用户要求信息无偿或低成本使用, 限制信息专有, 反对信息垄断, 代表现实社会公众利益;而知识产权是基于个人的智力创造性劳动成果所依法产生的权利, 为权利人所独占或垄断, 具有专有性、排他性[9]。在我国, 目前这对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到因特网上百度一下, 就可知道近年来围绕清华同方和万方数据的知识产权纠纷一直不断。这些版权纠纷使信息资源共享参与者谨小慎微, 客观上阻碍了共享的进程。如何解决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矛盾, 以求得制度均衡, 形成有利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 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结束语

我国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发展缓慢, 是上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对各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从宏观上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并采取综合措施, 从多个方面为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保障。只有如此, 才能尽快使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驶入快车道。

参考文献

[1]何俊丽.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J].情报探索, 2005, (6)

[2]朱胜坚.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5, (1)

[3]许永敏.试论网络教育资源的协作开发和共享应用[J].广西科学院学报, 2005, (4)

[4]王超湘.关于北京市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4, (2)

[5]牟振云等.步入网络环境中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5, (1)

[6]宋小华, 涂湘波, 赖宁.高校图书馆和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和举措[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OO4, (3)

[7]王海顺.我国教育信息资源标准化建设现状的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 2006, (20)

[8]花泽.关于医学教育资源共享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OO4, (5)

[9]冉新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与障碍探析[J].甘肃科技纵横, 2006, (1)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 篇2

赵维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字化学习资源成为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数字化资源的主要来源。数字化资源不仅有海量的储备,还有丰富的媒体类型。根据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征,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形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形下,只有数字化学习资源才能给教师和学生在这一学科中提供最新的信息。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随时随地都能够实现互相交流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目的。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1、确定资源范围。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教学内容、目标以及重难点。其次将所需的学习资源范围进行分析,包括学生在完成练习作业时需要的素材资源、可能会涉及的学习资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资源、拓展知识的学习资源以及可以参考的样例资源等。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活动四“探究操作系统”时,教师分析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随后按照相应的步骤展开教学活动:①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电脑桌面的构成,对桌面背景、鼠标、“开始”菜单、任务栏进行相应的了解;②引导学生熟练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而且能根据不同要求对鼠标进行相应的设置;③教会学生创建桌面快捷方式,把常用的程序快捷方式、文件放在桌面上,方便使用;④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更换桌面背景,对背景更换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⑤引导学生应熟知屏幕保护的作用,根据要求设置屏幕保护;⑥引导学生应熟知电源和设置屏幕分辨率的概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⑦引导学生熟悉控制面板相关功能,用以调整虚拟内存;⑧引导学生对计算机文件进行分类管理,分辨不同文件名的区别。在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就需要教师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指出来:教学重点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教学难点是学生可以灵活运用鼠标和显示属性中的设置功能,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目标明确,重难点内容都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就需要确定资源范围。因为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是Windows系统基本操作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识桌面的组成:桌面背景、图标、图标名、开始菜单栏、快速启运工具栏、任务栏、布告栏。

2、确定资源类型。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确定合适的资源类型。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选择的资源类型可以比较直观,像图片或者数字类型;而对于学习操作类知识时,可以选择动画或者视频等类型的教学资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类型,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收集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确定了资源范围和资源类型后,教师可以从教育资源库或互联网中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有目的地收集起来。如果数字资源满足不了教学要求,可以把经典的传统资源通过数字化处理,转化成数字资源。

4、筛选和加工数字学习资源。将收集好的数字学习资源进行整理,然后再做精密的筛选,从而确定最后要用的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将已选定的资源进行再加工、处理,其中包括优化、重组数字资源的质量和新数字课件的加工等。

5、为数字学习资源建立合适的平台。对有些数量多且可形成系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而言,搭建平台可以使这些资源的实用性充分发挥出来。为了给数字化学习资源搭建更好的平台,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充分借助FTP服务和魔灯平台的建立等实际应用功能。在搭建平台时要考虑到平台的结构和主要功能,可以根据教学设计过程,区分学习的平台的功能,为学生设计主展示区、任务公布区、素材下载区、作品展示区、成绩查询区、拓展区以及互动交流区等。其次,应该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确保各个功能模块能够正常运行、能够更好地在网络平台中被使用。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 篇3

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都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迈进,由于各个国家间经贸和科技文化交流不断的增进,来往的次数也不断的增加,让国内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之下。出现了大量数字文件,面对这样大量电子文件出现,如何做好电子文件收集和管理,是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为了处理好这些电子文件,就应该不断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适当的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将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大的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在档案信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一、档案资源的数字化

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需要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发展。而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作为档案信息建设中的前提工作,同时也是信息时代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在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中,需要制定档案数字化的计划和目标,结合现在得人力、物力、财力,对档案实行数字化的管理,在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时候,档案应该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在对数字化应用的时候需要对电子档案制定一个标准,保证电子档案的格式更加地规范和统一。

二、档案信息数字化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

现如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让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了全面、协调的作用,为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因此档案管理部门要履行好相应的职责,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工作做到最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提高社会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行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根据相关调查,档案在馆藏中数量最多,不管是种类的数量还是文体的数量,都是多样的。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出现了很多的电子文件,而档案管理的工作正在朝着以前纸质文件向现如今由纸质版与电子文件共存的形式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档案馆藏出现了纸质版与电子版文件同时存在的特点。所以,相关部门为了将档案数字化融入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来,在档案数字化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在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利用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是必然要求。再利用数字化管理档案的时候,需要制定相关档案管理要求,对电子文件的格式需要进行规范和统一,减少电子文件的重复使用,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因此,相关的档案管理部门,需要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部门研究纸质的档案扫描设备,可以对不同的文件载体进行数据转换,从而更好的保存转换过后的电子文件,避免电子文件数据的缺失。

实行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信息数字化核心和本质。而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主要工作就是对电子文件进行收集和归档。在档案对电子文件的管理中使用的软件各式各样,电子文件的形式也是各式各样,这就出现了数据没办法实现共享,在一定的程度上,阻止了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管理。这就要求档案管理的相关部门需要做好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合理,有序的做好电子文件的数据收集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点。首先,就应该对电子文件实行合理的归档方案,建立档案部门和电子文件管理部门,这些部门需要做好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并且严格的执行,对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归档的方法,归档的要求需要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子文件能够更好的归档。首先,需要将电子文件实行归档制度,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将电子文件进行收集和归档。因此,需要建立档案部门和电子文件部门,制定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统一,相互负责,把信息的管理和规划做到更好。并且将制定的这些制度,要执行下去。从电子文件的归档要求,归档方法,归档范围,来提高电子文件的归档效率。其次,对于电子文件中的数据收集体系需要强化,因为在电子文件中文件开源渠道很广,为了电子文件的质量,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管理,不断的提高数据收集的交换系统。所以应该对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各个方面的能力,对于档案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档案管理的创新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动力

档案工作作为服务工作的一类,检验档案信息的唯一标准就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就应该在管理方面加强服务意识,增加创新精神。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一,加强档案制度的创新,不断的完善档案的管理制度,对档案管理的服务制度也需要加强,服务范围也要逐渐的变宽,设立更多的服务机构,提供一些档案的咨询服务平台。第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需要加强。

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速度保持一致,不断的创新,改变之前的档案管理模式和档案管理的方法。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增加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第三,档案的服务体制要创新。为了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需要实行以人为本的档案管理人员激励机制,这样可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四,保持档案的教育创新 。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于培训的方式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对档案管理人才大力的培养,使这些人才更适合档案管理的需要,来促进档案信息化工作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中和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时候,在这过程中的工作有着复杂的特点,所以档案管理工作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应该将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迈进,同时也能够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良好的保障。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 篇4

——岑健林

【个人简介】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广东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专家组专家、可视化学习联盟执行主席兼首席专家、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佛山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佛山市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教育信息化、计算机与网络、远程教学等研究工作。

访谈者:岑主任,您好!国家、省、市各级教育部门日益重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去年7月,教育部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11月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下发《关于印发 <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我省也于今年2月份转发了此文。从国家到省,从政策制定、活动引领方面都在进一步探索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问题。作为一名区域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您如何看待这些举措及背后的意义?

岑健林:我认为教育部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这个活动最大的意义在于把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各级各类名师汇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实现优质资源的高度共享,用实际行动有效支持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促进名师优质资源的共享,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广大教师将以此为抓手转变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提升教学的绩效。

从这次活动看来,我个人感觉国家层面着重推进“三通工程”建设的同时,也愈加关注信息化的应用内涵和实质,而且强调引领广大教师共同参与、积极投入,将教师视为优质资源重要的生成者、创建者。我省对这个活动也作出特别部署,把“名师团队”作为优质资源的生成、创建的核心力量和重要引领者,鼓励广大教师在名师的引领下,组成有机的团队共同承担任务创建优质资源,以达到“以点带面”优化、提升的目标。

访谈者:国家、省、市各级教育部门如此重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是因为我们“缺乏”优质资源吗?

岑健林: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不管是珠三角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理论上讲,我们并不缺乏优质资源。学习者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查找、搜索到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各种网络课程等在线学习资源。但这并不一定能够从课程的意义上满足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从佛山看,目前数字化“学与教”资源正在处于转型期,开始探索可视化、可交互、非线性等形式的资源。虽然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还不够系列化、不够深入。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带来学习的变革,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学习者对优质数字资源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仍然缺乏一系列能适应“学与教”且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优质数字资源。总的来说,支持师生学习并满足他们个性化需求、要求的资源不多。这也给我们的资源建设带来新挑战。当然,佛山的资源建设方向会逐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访谈者: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佛山在资源建设行动中对资源类型或内容作什么样的定位?

岑健林:这个问题很重要。总的来讲,我市比较关注注重制作可交互软件、知识节点视频、可交互微课、课堂实录、学案、教学设计等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特别注重微视频资源。当然,在这我也特别强调微视频不等于“微课”,我们制作这些微视频资源,目的在于为学习者对某个知识点、某个问题做分解式学习。这种资源能够满足不同终端的学习用户,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另外,我们比较注重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工具”作支持。

访谈者:这个定位主要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岑健林:作为资源的设计者、创建者、引领者,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资源的要求。一是轻负荷型资源。以“减轻学生认知成本与负担为目标”,大力研发“可视化、节点化、可交互、非线性”的优质学习与教学资源,实现抽象原理具体化、知识建构可视化、学习模式个性化的目标。二是强化支持“学”型的资源。过去我们更多地侧重于为教师提供“课堂实录”、“教学设计”类的资源,这类以“教”为主的“以教师中心”型的资源,应该及时转变为以支持学生“学习”为主导,以支持学生知识“建构”为路径,实现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效益最大化的方向,真正体现的是减轻学生学业与教师教业的负担。

特别强调一点,在推进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通常忽视了教师作为资源创建主体的一方协作者——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学生既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资源的创建者。只要我们设计合理组织得当,学生将会成为资源建设的新生力量,会带着他们更多的创意丰富资源类型,增强资源的活力。

访谈者:由学生来参与、协助资源的创建,这的确是一种思路的转变。这不仅实现了学生“做中学”,还能够积累、丰富资源的内容和类型。那么,佛山在激励和支持教师为主体来创建、共享资源上有什么经验呢?

岑健林:活动是强劲的驱动,课题是重要支撑,教师是最好的主体。“资源”始终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而是像源泉一样,不断喷发,不断生成。

佛山市历来重视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始终把资源确立为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五个重要要素之一。早在1999年,就开始全面启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从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始,经历了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学科教与学“主题”资源建设、学科系列化资源库建设、课改配套资源建设。2010年,又启动教学难点与重点视频数据库的建设,后来随着“微博”的兴起更名为“微课”。这些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无疑“微课”视频资源最受欢迎,其原因是先进技术环境支持下,应用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其短小可视化的视频学习内容,无论是学习者或者是教学者,都倍加接受,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与“微博”同步发展的“微课”热潮,时任佛山市委书记的陈云贤副省长也充分肯定了这种创新的学习模式。

回顾佛山数字化学与教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历程,我们姑且可以说,探索出了“行政主导、课题承载、活动驱动、骨干引领、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学与教资源建设模式。在行政部门主导下,建立学与教资源开发与应用骨干教师机制,发挥课题研究管理优势,使参与的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所开发的资源在日常教学中得到验证,多样化的学与教资源汇聚成区域优质资源库,实现共建共享,为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提供支持,展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与地位。

访谈者:您认为各级教育部门如何破解资源建设由教型资源转向学型资源?

岑健林:我认为,优质资源建设转型需要突出“四个”创新:一是创新模式,着力探索“行政主导、课题承载,活动驱动、骨干引领、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学与教资源建设模式。二是创新理念,信息技术应用更多需要由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融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三是创新机制,把资源开发应用与“日常教学、教研、科研、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一支教学创新、教研能力强、科研成果精、专业水平高的资源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四是创新形式,以课程标准为主线,以名师“微课”为主要呈现形式,组织名师队伍创建网上名师工作室,开展名师在线辅导,解难解疑;也可以形成名师精品课程资源库,实现名师资源的共享,彰显政府对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决心。

访谈者:未来,佛山优质资源建设将会朝什么样方向发展?

数字信息资源合理使用问题探讨 篇5

【内容提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问题成为各行各业激烈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并就如何合理使用数字信息作了重点探讨。

【摘  要  题】图书情报工作论坛

【英文摘要】The  thesis  analyses  the  meaning

1合理便用的含义及法律依据

合理使用,是指公众为了学习、引用、评论、注释、新闻报道、教学、科学研究、执行公务、陈列、保存版本、免费表演等可以不经版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其作品的权利。合理使用是版权法中为平衡版权人的个体利益与言论、信息自由的公共利益而创设的一种制度,是赋予公众对利用版权作品的一种豁免权。世界大多数国家为了确保图书馆所担负的公益性社会教育职能的充分实现,都在其相应的法律中作出了合理使用的规定,我国在《著作权法》中对图书馆的合理使用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中规定了十二种合理的使用方式,其中与图书馆有关的主要为第六款与第八款。如第六款规定: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发行;第八款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可以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合理使用体现了版权人与公众利益之间、版权垄断与信息分享之间的平衡点,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而对版权所施加的限制,它协调了作者、传播者与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又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合理使用制度的适用范围一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以保持版权人独占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其价值、目标在于通过均衡保护的途径,促进科学文化与信息交流的发展。

2合理使用是数字时代版权法和文化信息交流发展的客观要求

2.1数字信息与现行版权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冲突

数字信息是以0和1两个数字的编码组合来表达各类信息资源,它以数字化方式存储文献资源,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文献资料,通过虚拟链接提供网上信息服务,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对文献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方式,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创造了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资源传播的地域界限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地区的读者只要拥有一台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并遵循数字信息的相关借阅规定,就可以浏览、检索、复制、下载网上的数字信息,而不会因地域界限所造成的文献传播障碍所困扰。二是阅览文献时的独占性不复存在。人们通过网络阅览文献时不再需要同时占有该文献的载体,使得不同读者在同一时空中可以阅览同一文献,从而消除了印刷型文献所固有的文献载体与文献所包含信息不可分割的矛盾。数字信息在给人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引发出一系列的版权问题。由于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律的制定是基于传统图书馆中的印刷型文献,从而造成传统版权法中合理使用的规定与数字化信息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而且随着数字信息特别是当前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这种冲突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2.2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必要性

数字信息和现行版权法的冲突必然带来合理使用制度的修正。从总的趋势看,版权法的每一次修订都在缩小合理使用的范围,争论的焦点始终集中在版权法赋予图书馆和公众合理使用限制与反限制上。版权至上主义者主张维护版权人在版权法中的地位,认为数字信息不能完全适用目前版权法规定的图书馆和公众对信息合理使用的规定,因为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同于对传统信息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和广大使用者则在为捍卫合理使用而努力,他们担心商业利益会造成因应用新技术而建立一个严格地实行看一次付一次钱的世界。在这种有限制的环境里,许多使用者将被剥夺合理使用信息的权利。

笔者认为法律的`精神―平等、公平、合理,始终是版权法追求的价值目标,合理使用制度仍应继续发挥其作用。这是版权法和人类文化信息交流发展的客观需要。版权人、出版者与使用者、传播者有如天平的两端,版权是中间的支点,二者之间是双赢与双输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创新的角度说,对版权保护不足和保护过度都会阻碍创新。保护不足,则创新热情将会随创作收入而减少;保护过度,则会使权利过度集中在版权人手中,不仅损害了善意传播者和使用者的正当权益,而且因市场上作品的价格上扬,而有可能挫伤公众对作品使用的积极性,使作品的传播受到阻碍,不利于对前人和别人成果的借鉴,从而使创新成本增加,既影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必将对版权人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总之,在数字时代,版权法的立法目的要得到充分的实现,就不能仅考虑版权人的经济利益而限制和拒绝使用者的合理使用,就不能忽视图书馆及其所代表的公众利益。合理使用仍将作为调整版权人与使用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继续存在。

3如何合理使用数字信息

3.1数字信息合理使用的范围

3.1.1公有领域的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

公有领域信息是指,不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可视为进入公有领域,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可以自由使用。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世界各国都有将某些作品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的制度。我国不适用版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①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它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②时事新闻;③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2)已到保护期限的作品。我国版权法对一般作品的作者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实行永久保护,而对作者发表权与复制权、获得报酬等财产权利的保护期限为作者有生之年及死后50年。因此对外国古典作品的翻译、对中国古籍的整理、注释、汇编、复制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进行。

(3)超出地域制约的作品。1993年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为特定目的的使用外国作品特定复制本的通知》,严格限制对外国作品的复制。但这种限制仅及于《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

3.1.2受版权保护的数字信息的合理使用

对作品非营利目的的使用若符合合理使用原则,则不需版权人授权,也不需支付许可使用费;否则需依法取得版权人授权并支付使用费,若符合法定许可或强制许可制度,则不需版权人授权但需支付费用。受版权保护的数字信息合理使用包括如下形式:

(1)法定合理使用制度。我国版权法列举了合理使用的12种情况,以下几种对数字信息的使用属于合理使用: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发表过的作品;②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过的作品;③为学校课堂教学或科研翻译工作、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等需要少量复制已发表过的作品,供教学或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也不得损害原作品版权人合法权益;④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

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⑤对设置或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等。

(2)法定许可制度。法定许可是指使用者使用作品不需经版权人许可或同意,只需支付一定数额的法律认为合理的报酬。法定许可公适用于已发表的作品,且不得侵犯版权人的其它各项人身权与财产权;对于未发表的作品,使用者必须事先征得版权人许可。

(3)强制许可制度。强制许可又称强制许可证制度,是指版权人在一定时期内未许可他人使用已表的作品时,使用人可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过一定程序获得强制许可证,可不经版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应向其支付报酬《伯尔尼公约》、WIPO公约规定了强制许可,我国版权法无强制许可的规定,但作为两大公约的成员国,也应适用强制许可。

3.2数字信息合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侵权问题

3.2.1未经许可通过网络传播版权作品的侵权行为

(1)将他人作品擅自上网传输以获利。在网络中免费为个人使用的作品,并不等于可以自由使用的作品。如果把他人的作品,把从其它网站上下载的作品,或者从快报刊上扫描下来的作品重新编排制作后在网上传播,借以出售赚钱或者吸引众多访问者和广告商以赚取广告费均属侵权行为。

(2)将版权作品放在免费网址上,以供浏览、使用,但如果未经许可,且不属于合理使用,这种行为侵犯了版权人的公开陈列权。在个人网址上使用和复制他人作品,必须得到版权人的允许,将受版权保护的作品送入网络服务器,即使未做任何改动,也犯有间接侵权,因为这样做会为他人浏览和复制版权作品提供方便。

(3)用公告板(BBS)传播版权作品以供用户免费使用,也是一种侵权行为。

(4)利用电子邮件传播版权作品属于侵权行为。

3.2.2破坏版权管理信息的侵权行为

WIPO版权条约规定享有权利标示权,即版权人有禁止他人删除或篡改、伪造、更换由版权合法施加于其作品之上的有关作品、作者、版权所有等版权管理信息事项的标示的权利,特别是以数字或代码显示的标志,也禁止对明知已被改动了权利信息的作品传播、复制等。

3.2.3破坏技术保护措施的侵权行为

WIPO版权条约草案规定,缔约各方应将任何人经许可从事破坏作品复制件上的技术性保护措施的行为为非法,即数字化作品版权人具有禁止未经许可对其作品进行解密这种反向行为的法定权利。同时规定,将未经许可的解密及提供从事解密等反措施行为视为侵权,缔约时,这项保护简略为一句话,即由各成员国自己立法去规定以何种方式禁止反措施和保护权利人。

【参考文献】

1刘志刚.电子版权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情报理论与实践[J],(2)

2董炳和.合理使用:著作权的例外还是使用者的权利.法商研究,(3)

3柳晓春,方平.版权保护与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图书情报工作,(3)

4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

5张玉瑞.互联网上知识产权诉论与法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11

6秦珂.数字图书馆的法律地位及其版权问题[J].图书馆学刊,,(3)

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教学设计 篇6

本节内容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七章“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第二节“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第七章第一、二节合并提了一点标准,具体是:“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从目前盐城市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状况看,不同层次、不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状况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我们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是很高,学生只懂得一些简单的操作甚至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课都开不全,相反有的学校却很重视,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以及对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因每位学生价值取向、思维不同,水平仍参差不齐。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当前常见的个人信息资源管理的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按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常用工具,管理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比较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势,逐步提高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掌握各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各种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管理个人信息。

五、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已经对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先由实例创设情境引入,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体验并讨论总结各种个人数字化资源管理法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探究法及四步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环节

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管理从 手工管理

方式向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数字化管理方式转变。

2.下列英文缩写中,意思为“个人数字助理”的是(B)

A.FTP B.PDA C.MP3 D.PC

3.英文缩写Blog的中文含义是(A)

A.博客、网络日志 B.个人数字助理

C.视频高密光盘 D.运动图像专家

(二)新课导入

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

师:陈×同学喜欢收集邮票,邮票本有很多邮票,但他不懂得管理这些邮票,请同学们运用已有的生活常识帮他画一个邮票管理的结构图。

学生小组合作画出结构图,同时让部分同学进行展示。

(三)探究环节

1.任务一 师:这是用PDA管理个人事务的一个简单例子,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具备这些功能,请同学们写下来。

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结果,并在纸上写下来,到大屏上展示。

2.任务二 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计算机资源

师:(1)在计算机中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文件

学生讨论2分钟,并找两位同学回答,揭示答案:

●需明白文件放在何处,明确其具体路径;

●在计算机中利用资源管理器来管理(打开资源管理器的

方法)。

(2)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弄清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师:文件和文件夹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我们可以比喻成我们文件放在包里一样,文件夹是用来放文件的,那么我们打开包拿文件的过程就好比我们双击文件夹后打开某个文件的过程。

文件夹:用来存放文件

文件:图形、图象、文字、声音、影片、数据、课件、程序

(3)学生演示利用资源管理器管理资源的事例

师:请同学们利用资源管理器打开E盘音乐,看一看音乐文件夹下的文件管理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请做出调整。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请出两组同学,首先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进行操作演示。

3.任务三 请同学们根据P143页图7-5收藏夹的整理过程,打开一个你喜爱的网站并建立爱好文件夹最后将网页快捷方式添加到收藏夹中。

4.任务四 下面是王×同学的财务日记,请同学们帮他用电子表格文件进行整理,并对他的财务进行统计运算,最后用饼图表示他的各项收支情况,并分析这个同学的收支是否合理。

教师在走动的同时进行适时点拨,并对关键部位进行提示。学生积极利用电子表格分析王×同学的各项收支情况,并分析收支是否合理。

(四)课堂小结

师:经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了什么了?

生:踊跃回答。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课堂选事例是学生不感兴趣的话题,也是过时的话题,学生根本不能积极投入课堂,无法按照执教者的思路往下进行。在利用资源管理器管理个人资源时讲解内容过多,没有进行必要的互动交流,并没有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最后总结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真正请学生自己总结上课内容,而是教者只是在不停提示学生,没有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篇7

关键词: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电子档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手工方式向计算机管理发展, 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现代技术在档案现代化管理中的应用, 形成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高校档案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 真实地记载了高校在行政管理、学生学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对外交往、文体活动、基础建设等各方面的信息。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是使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的形式存贮, 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 最终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高校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高校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

高校馆藏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 需要将全部的馆藏档案数字化, 实现档案信息存储的海量化、服务自动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共享化。档案鉴定工作目前有些滞后, 档案馆中存在着大量未经鉴定或鉴定后未作销毁的档案, 这些档案的数字化, 会增加很大工作量, 也增加管理和维护的负担, 还增加资金的投入。因此高校馆藏档案的信息数字化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对馆藏档案进行认真筛选, 明确数字化的范围。优先对具有馆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及利用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

1.2 安全性原则

数字化档案信息常常通过网上传播利用, 安全保密问题是最大问题。安全性 (包括防数据丢失和系统破坏与防泄密) 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过程中重大原则问题,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和手段, 如限制使用范围、数据加密、制作只读光盘、建立数据库异地备份等。

1.3 可行性原则

传统档案文献资源在数字化过程时, 严格依据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客观需要, 量力投入人财物。在可行性、最优化情况下分析预期拥有的档案信息资源丰富程度, 档案信息内容系统性、完备性程度, 档案信息数字化经费保障力度, 信息技术水平与能力、人才队伍的数字化建设经验, 档案信息数字化加工设备、技术水平与能力等。高校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应依据客观情况, 区别轻重, 理清步骤, 依据条件, 量力而行, 有重点地建设。

1.4 实用性原则

高校馆藏档案的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提高利用率。在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规划、决策中, 应着重从利用者的角度出发, 根据实际需求, 明确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内容和优先顺序, 在最大程度上及时满足利用者的需求。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追求内容的实用性, 使其充分发挥优势功能, 提高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 高校电子文档的规范化管理

2.1 高校电子档案的主要内容

计算机的普遍应用, 随即产生大量的数字化文件和数字化档案。大体包括:

学生档案数据库。学生档案数据库包括本科生的新生录取大表、学籍表、领取毕业证存根;研究生与博士生的成绩单、学籍表、培养方案、中期考核、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的申请材料与审批材料、毕业论文等。按学科、层次、专业设置门类建库。档案馆提供原始凭证快捷、方便、准确。

科研成果数据库。科研档案是高校科研技术研究工作中重要部分。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 可使科研成果信息得到推广, 使学校科研成果与社会接轨, 开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天地。

名人业绩档案数据库。高校中国内外声誉较高的院士、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杰出青年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的建档, 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民族精神及执着拼搏的精神, 指引青年一代的思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激励青年人的使命感、荣誉感与责任感, 充分发挥名人业绩档案的社会教育功能。

政策文件数据库。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产生的各类文件和上级下发的文件, 建立数据库。文件具有连续性, 政策文件数据库的建立能使教职工了解文件精神, 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与管理难度。

基建档案数据库。学校的不断发展, 新的建设以及旧楼翻新或改建, 都会形成相应的基建档案, 基建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对学校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2.2 高校电子文件档案的归档方式

电子档案的载体稳定性差, 易损坏, 因此归档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为防止数据丢失, 安全的电子文件归档方式是采用网络移交归档, 并利用光盘存贮、系统数据上传。

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的开设。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 更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电子文件归档的重点是必须保证文件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对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需编目整理, 利用档案系统软件向档案部门传输。并将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

健全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制度。高校的档案信息管理部门是电子文件信息的汇集点。随着每年数据的更新, 过期数据档案由信息形成部门按档案馆的统一要求。进行鉴定。编目整理, 通过系统传输, 移交给档案馆保存, 或直接存入光盘, 定期归档。无论利用何种途径归档, 都必须由电子文件形成单位按统一格式编目整理后, 传输给档案馆, 以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

高校电子档案的保管措施。数字档案保管主要注意设备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方面。设备安全主要考虑设备制造、系统安装和应用软件配置, 抵御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等;信息安全要有一系列保证措施, 确保数字档案的可读性和可利用性, 应考虑到新旧载体文件转换, 可能会出现不兼容或不可读取现象。防止信息丢失、被非法篡改等, 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 更应注意共享与保密、逻辑性处理与物理存储管理等问题。

3 开展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是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关键之一。随着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发展, 对档案信息分析处理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实现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和服务, 不能缺少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人才。档案工作者既要掌握传统档案管理知识, 更要努力学习掌握计算机操作、数据录入、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等基本技能。因此, 高校档案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加强思想教育, 建立岗位责任制,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实时记录系统等等。

加强高校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注重高校电子文档的规范化管理、开展高校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 能够加快高校档案的信息数字化建设, 实现服务利用网络信息化, 最终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马晓萍.加快档案信息现代化建设的步伐[J].兰台世界, 2005 (6) .

[2]王俊.档案管理工作如何面对信息化的挑战[J].网络科技时代, 2007 (6) .

基于知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 篇8

1、理论基础——知识表示方法

建设基于知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不可避免地要设计知识库, 要有知识表现形式的考虑, 要研究知识库中知识间的联系。在专家系统、人工智能领域中, 有很多知识表示方法, 如启发式规则、框架表示、对象表示、黑板表示等等。现阶段, 基于知识库的知识发现只针对启发式规则形式的知识, 并采用以属性建库的原则。认为数据库和知识库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 数据库是知识库的量的表达, 而知识库是数据库质的反映。单一的知识只能反映知识的一个侧面, 而单纯的数据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只有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刻画事物的本质。为此, 通过建立数据子类和知识节点间的对应关系, 而将数据库和知识库统一起来。

2、研究目标

基于知识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不仅能够捕捉用户的信息需求, 而且能理解与用户搜索请求相关的领域语义。同时为了提高索引和排序功能, 它具有相关反馈能力, 该能力允许系统记录用户浏览和选择搜索结果的行为, 因此可实现对用户行为进行学习。具体目标为:

(1) 采用自然语言来提交查询

许多研究表明自然语言在表达用户意愿方面比关键词更强大。用户即使知道他们所需的东西, 但通常在形成搜索关键词时有困难。因此我们采用自然语言这一强大工具来表达用户意愿, 并从中提取关键内核词组作为检索词。

(2) 返回搜索结果证实用户意愿

有时不可能单从原始查询中确定用户意愿。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选择所有可能相关概念模板并让用户来确认。实际上, 该方法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在本用户界面设计中, 我们按照相似性来聚类相关概念并将结果的不同部分作为参数。

(3) 搜索和浏览的无缝集成

搜索可部分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在用户输入一个自然语言查询之后, 系统将采用核心词组信息和专家知识来判断用户意愿, 并对用户浏览行为进行学习。用户也可先浏览再搜索, 系统都可分析用户意愿, 并返回最相关结果。

3、基于知识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特点

在基于知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中, 通过将知识和文档合并入数字化信息空间的方式, 可将情报信息部门的角色从传统的信息提供者扩展为信息与知识的提供者。与传统的基于知识的系统相比, 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1) 功能基于知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系统将逻辑推理规则应用于处理日常业务的决策或对预先定义的问题得出某一结论。配备有知识子空间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任务是让专家知识为公众所共享, 从基于知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中, 用户不仅可以相当容易的获取所需要文档, 也可得到对其高层认知问题的智能回答。

(2) 范围一个基于知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系统不能只用于解决较窄领域内的问题, 储存在知识库中的知识也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特定范围。基于知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在建设中应涉及尽量广泛的知识子空间, 覆盖更宽的学科, 使不同专业背景的用户都可在工作中从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中获取类似专家的帮助。

(3) 内容随着存储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需要能够收集和维护大量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信息内容。当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信息空间扩展到包括知识时, 这些巨量文档为用户今后进一步的参考提供知识判断。

4、结论

为实现基于知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建设, 可建立一个两层数字化信息服务功能模型来支持人类不同层次的认知活动。低层认知支持目标是提供用户请求的文档, 正如信息搜索和浏览一样, 而高层认知支持不仅提供相关文档, 同时对用户的高层认知问题进行智能回答, 另外还包括一组文档判断。所提出的信息空间由一个知识子空间和一个文档子空间组成, 由此方便用户解决高层认知问题。

下一步待需解决的问题有:

(1) 加强高层认知活动, 对知识和文档子空间的存储和管理非常重要, 必须仔细计划, 并要求对知识和判断文档有一个高效的索引策略。

(2) 必须建立有效的知识推断和导航机制以支持回答用户问题。

(3) 设计灵活和易用的查询语言来帮助用户有效利用信息和知识库来解决碰到的问题。

作者简介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 篇9

根据我国“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文化领域信息化提出了系列新课题, 包括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快速提高, 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日益融合,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共存等。高校档案信息是学校文化和历史的积淀, 是学校历史发展、教学科研成果系统展示的平台, 是学校非常宝贵的信息资源。而经过对教工、学生的普遍调研发现, 学校的教师学生们, 对于档案馆以及档案信息存档、检索、服务等普遍缺乏了解。作为学校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之地, 高校档案馆不仅需要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更要实现档案信息共建共享, 及时准确地反映高校新动态, 充分发挥高校档案信息的社会功能。

2. 国内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及共享情况调研

2002年国家档案局向全国各档案部门印发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1], 明确指出力争“十五”末, 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 建立档案目录信息中心, 并依托公众信息网, 逐步构建全国档案工作信息网。

笔者对国内部分985及江苏211院校, 进行高校档案馆网站调研, 调研时间为2011年6月 (见表1) 。

根据表1可以发现, 19所院校网站中, 有2所院校在其学校网站上没有找到档案馆的网站链接, 视为无网站建设;另外有3所院校在教育网外无法正常访问;有1所院校为图书馆与档案馆共建网站,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加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尤其是可以加强共建共享的意识;还有1所院校, 其档案馆与信息中心、展览馆合并而成, 在数字化方面、特色资源建设方面具有较大的特色和强项, 并提供了其他档案馆几乎没有涉及的服务—科技查新工作。而随意访问部分非985、211的普通院校, 建设有档案馆网站的院校普遍较少。

上述14所院校档案馆网站的内容建设和服务特色, 大多都提供了校史档案、年鉴、以及各类展厅服务, 但是提供在线咨询服务的相对较少;另外面向校外提供档案服务培训、档案信息咨询等方面服务的普遍较少, 对于档案资源的利用以及档案馆的工作宣传不足。

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检索“各个院校名称+档案馆”, 只有少数学校的档案馆网站, 在百度的首页结果显示页中, 直接给出相关的链接入口;而大部分只能通过学校网站查找到档案馆这个职能部门, 进入档案馆网站。这与图书馆的检索功能相比, 也显示了其数字化建设的公开化程度不足。

通过搜索引擎检索, 有关档案联盟、档案共建共享的相关信息较为缺乏, 相比较于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大量存在, 档案共享网络体系普遍缺乏;已有的各校档案馆服务范围基本局限在校内师生, 档案馆馆际之见较少提供资源共享服务;有关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的实践建设比较欠缺, 已有的为数不多的研究大多以理论探讨为主。

3. 影响高校档案共建共享的因素

(1) 共建共享的意识比较薄弱。

根据2002年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 各大高校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方面, 进行了加强, 并构建了相应的数字档案馆, 为高校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查询服务、更多地了解档案的工作。但是在众多人的心里, 一个高校的档案是这个学校的历史文化传承之地, 是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汇集之地, 而这些信息不是作为公众共享的资源。总体来说, 对于档案信息共建共享的意识比较薄弱, 大大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 主动服务意识较为缺乏, 宣传力度不足。

经过笔者的一些调研发现, 高校教师、学生普遍对高校档案馆的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档案馆只是保存高校各种资源, 例如人事档案、学生档案、科研档案等, 而对于档案馆的网站访问更是寥寥无几。档案馆在主动服务意识方面还较为欠缺, 档案信息的宣传方面有所不足。而高校教师、学生对于档案馆的认识不足, 导致需求不足, 也直接影响了共建共享建设的开展。

(3)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内容狭窄。

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往往仅以本校的信息源为基础, 进行存档及服务, 在档案馆的网站建设及数字化建设中, 也并没有真正将所有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 而只是增加提供了查询入口、服务入口。档案馆是高校历史文化的传承之地, 而其核心内容即是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这也是实现档案信息共建共享的基础。

4. 高校档案数字化及共建共享的意义和措施

高校档案资源是高校历史文化积淀之地, 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展示之地, 是集教学、科研、出版、产品、成果等一体的重要信息库, 而实现高校档案数字化及共建共享, 有助于发挥高校的影响力、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其次, 通过实现高效档案数字化及共建共享, 有利于推动高校档案信息化水平, 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优势, 提高档案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第三, 实现高校档案数字化及共建共享的过程, 也是提高档案信息工作者工作能力的过程, 可以综合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档案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能力等。

如何去有效地实现高校档案数字化及共建共享, 笔者综合调研研究情况、结合实践工作, 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1) 加强数字化建设意识和共建共享意识。

根据调研发现, 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的高校档案馆没有建设相关网站, 提供数字档案信息服务。首先需要在全国范围内, 大力宣传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鼓励各大高校进行数字档案馆建设。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一种, 而非高校私有, 而作为公共信息源, 应该向社会开放、利用、共享。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是人们对信息需求日益广泛化、社会化的一种体现, 所以必须要加强档案信息数字化和共建共享的意识, 让档案信息的利用者可以随时获取相关信息。

(2) 加强高校档案信息的各类资源库建设。

高校档案信息源、类型众多, 档案馆可以根据信息的不同类型、层次等分门别类, 构建各种档案信息资源库: (1) 构建记载学校变迁发展的档案库:展示学校的历史变迁、更名、以及各个时期的图集, 系统的向档案利用者以及社会公众展示学校的发展; (2) 构建档案基本目录库:收集所有档案卷宗目录信息, 编制成数字目录, 便于管理与检索; (3) 分别针对于教师和学生, 构建教师档案信息库、学生学籍成绩档案信息库[2], 教师档案信息库可以为学校全面了解人才队伍建设, 学生档案信息库可以为学生提供毕业辅助工作等, 便于档案利用者的查询服务, 也便于档案工作者的系统管理; (4) 还可以根据学校发展相关的历史、人和物, 构建特色的档案库, 例如浙江大学档案馆构建了馆藏书画网上展览馆、竺可桢纪念馆网上展厅、俊彩星驰网上展厅等等[3], 大大地丰富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

(3) 扩大档案信息来源, 加强档案信息的关联建设。

长期以来, 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主要以收集纸张、照片、录像和录音为主, 而在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中, 往往将这些资源编制目录。要想真正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 首先需要将这些传统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另外要结合网络上各种可利用、可开发的资源, 例如利用OA开放获取资源[4], 在学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中, 将这些网络资源与本校档案进行关联建设。又如学校历史发展档案数据库建设、学校名人档案数据库的建设, 在已有档案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挖掘网络资源中与之相关的信息, 扩大信息源, 构建完善的档案数字资源库。

(4) 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共建, 构建特色档案信息。

在调研中, 有发现部分院校为图书馆与档案馆合二为一, 进行合作共建。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建设, 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而通过档案馆与图书馆的合作共建, 一方面可以加强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另外通过二者的结合, 对于构建高校机构典藏数据库, 可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5) 借鉴国外共建共享建设经验, 开发国内档案联合门户。

在国外,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案例, 例如GASHE项目 (全称:Gateway to Archives of Scottish Higher Education, 苏格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门户网) , 整合了苏格兰地区10所高校的档案信息资源, 提供了档案信息资源目录数据库网上检索与利用[5]。此项目大大地实现了苏格兰地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并为档案信息利用者提供了便利。国内可以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 在部分地区甚至全国搭建档案联合门户, 逐步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5. 结语

高校是社会信息资源的摇篮之地, 高校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 将为社会带来无比巨大的财富, 而推动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以及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不仅需要档案工作者的努力, 需要所有档案信息利用者的努力, 还需要地区、国家的规划建设, 共同推进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_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7e3c6f10cc7931b765ce1543.html, [2011-6-2].

[2]陈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J].北京档案, 2009 (11) .

[3]浙江大学档案馆:http://www.acv.zju.e-du.cn/index.asp, [2011-6-3].

[4]廉香娟.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山西档案, 2009 (S1) .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 篇10

一、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进展

近几年来,受全球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一体化的影响, 我国也加速了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步伐,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呈良性发展势头。高校档案业务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调查和研究的力度,提出了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为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指明了方向。

1.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硬件配置。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高技术性系统工程,需要购置一整套数字化硬件设备。首先必须配置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档案管理系统专用服务器,选择曙光天阔I420r-G较为普遍。收进馆内归档电子文件, 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全部数据储存在这台专用服务器上,服务器由现代技术中心代为管理并负责日常维护。其次必须购置数字化数据备份设备,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数据为了确保其安全,需要购置大容量移动硬盘进行正常备份和异地备份以便安全存贮和长期保管。第三必须购置高速扫描仪,馆藏纸质档案向数字化转换的核心设备是高速扫描仪和平板扫描仪,使用柯达I140高速扫描仪对馆藏纸质档案进行扫描数字化处理工作;使用HP扫描仪对馆藏照片和图片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第四必须购置数码相机、高像素的数字化摄像机和影像制作设备,利用这些设备可以采集学校重大活动照片、名人照片和各种形式具有保存价值的声像档案材料,制成数字化信息资源数据归档存贮。

2.开发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积极开发最新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根据高校档案馆自身的经济条件,尽可能采购性能可靠、升级换代后的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只有使用质量好且性能稳定的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才能通过该软件建立高质量的学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网络平台,并通过该平台途径及时收集齐全各种门类、载体的归档电子档案材料,随时掌握并督促各归档部门及时完成预立卷和归档任务。

3.建设高质量档案网站[1]35。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档案网站,其管理终端需要尽可能选购高配置工作电脑,如联想启天4380和其他网站建设必备的优质设备,只有建设高质量的档案网站,才能满足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的需要。

二、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和内容

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具有档案信息量大、科技含量高和资金投入大等特点。其内容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所规定的高校档案归档范围确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6号比较可知其内容有适度调整,明确规定了归档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材料同等重要位置,“高等学校应当对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

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内容涵盖更为广泛,具体包括党群类、行政类、学生类、教学类、科研类、基本建设类、仪器设备类、产品生产类、出版类、外事类、财会类等内容。

特别强调了归档档案材料包括纸质、电子、照(胶)片、录像(录音带)等各种载体形式。归档电子文件材料所涵盖的内容成为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在高校已经形成共识,有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为顺利开展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当高校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时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滞缓了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步伐。主要表现在:

1.单位档案没有实现集中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要求,学校档案由档案机构管理。据调查可知,仍有不少高校,特别是近年来升格的高校,档案没有实现集中统一管理, 而是分散在相关职能部门,档案资源不仅分散而且不利于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2.档案工作人员的认识不到位。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不仅主要来源归档电子文件,产生历史不长,而且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历史也不长。档案工作人员受自身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局限,对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感到迷茫。档案馆是高校的教辅单位,在人员配置方面同样滞后,知识老化和年龄老化呈普遍现象,文化程度普遍低于教学和科研部门。

3.队伍建设存在缺陷。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需要有一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综合素质普遍较高的专业技术团队才能顺利完成任务。通过对一些高校档案馆工作人员情况的调查,了解到档案工作队伍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人员组成:一是学校为了引进学科领军人才解决家属工作问题;二是合并学校富余人员;三是学校二级单位的富余人员,四是引进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从上述人员来源分析可知,档案专业技术人才所占的比例偏低,结构明显不合理。

4.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不全。由于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开展的时间不长,国家档案业务管理部门,目前仍然没有出台完整的建设标准,处于调查研究过程之中,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不全,客观制约了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正常开展和建设进度。

5.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方案不完整。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档案业务管理部门正在加大档案数字化信息建设方案的调研工作,到目前为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配套的实施细则仍未出台,高校难以制定完整的档案数字化工作方案,严重制约了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进程。

6.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投入大。高校开展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从目前的实际开展情况可知有三种途径。一是整体外包;二是独立自主开展工作;三是高校间力量整合开展工作。不论采取哪种方式解决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问题,因其数字化设备价值贵重,故存在较大的经费投入问题。

四、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应对策略

1.单位档案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多途径、多渠道开展档案法的宣传普及活动,组织高校领导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让学校领导层真正意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级档案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大档案执法力度,有针对性地对档案工作比较薄弱的高校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工作,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注意将档案工作列入高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2.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认识。国家档案学会、各省档案学会和高校档案工作研究会要经常组织档案人员参加业务学习培训活动,可以请专家到学校来作专题讲座,也可以让档案人员走出去参观档案工作做得好的高校档案馆,要开阔档案人员的视野,从档案工作人员内心深处提高对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为做好本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从多渠道提升高校档案人员综合素质。高校档案馆馆长一定要严把进人关,通盘考虑本校档案工作各个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引进高水平的档案工作专家来档案馆工作,以提高档案馆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大在职档案人员的培训力度,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档案馆原有工作人员全部培训到位,以适应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学校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奠定人才基础。

4.健全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国家档案局与教育部密切联合,尽快出台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制定并完善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各项技术指标和工作标准。只有这样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才能有章可循,才能稳步推进,最终取得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胜利。

5.制定科学的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方案。为了更有效地统筹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高校档案业务主管部门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积极筹划和探索其内在规律,尽快制定符合高校实际切实可行的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方案,以此来指导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只有这样,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6.多方筹措资金。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因其馆藏纸质档案资源转换成数字化信息资源需要购置一系列相关转换设备,而这些设备价格都比较昂贵,需要多方筹措资金才能为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奠定必要的资金支撑。其经费来源主要靠学校财政投入,其次争取上级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资金, 另外就是向社会筹集资金。总之,为了保证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顺利开展,必须筹措足够的资金。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 篇11

关键词:森林资源;资源信息;林地小班;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S759.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3020(2016)02-0022-04

Abstract: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on forest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monitoring, management and its dynamic change detec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modern forest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the land use and forest resources of Jiufeng National Forest Park were regionalized and digitalized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and background investigation by GIS and RS technology. The establishment of forest resource information database can provide the data base for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decisions on Jiufeng for the future work.

Key words:forest resources; resource information; forest patches; digitalization

九峰国家森林公园是武汉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植被覆盖率已达85%以上。园内自然景观优美,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武汉地区森林面积最大的绿色资源宝库。但是,九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一直未有系统地开展森林本底调查以及森林资源信息的数据集成和可视化工作。通过GIS手段实现森林资源信息的提取与数字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源信息数据库,可以方便快捷的提取到诸如树种、土地利用类型、资源分布状况,森林分类等一系列信息,为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森林资源结构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可能性,也能作为森林资源管理决策的依据[1]。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森林资源清查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构建九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信息数据平台,为实现森林资源的管理、分析和监测等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1 研究区概况

九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武汉市东郊,距武汉市中心约12 km,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7 ℃,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夏季高温期间,森林公园的温度较市区低于2~4 ℃。森林公园内森林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现有鸟类60余种,维管束植物580多种,其中乔木200余种。现存面积较大的有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小叶栎Q.chenii等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有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等;针叶林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等。引种有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 mucronatum等珍贵树种。

2 材料与方法

本文在分析研究区概况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确定土地利用分类原则,通过制作数字高程模型、提取遥感图像信息,划分林地小班,并在2014~2015年在九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最终完成九峰森林公园森林资源的空间矢量化和信息数字化,得到该区域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专题图。工作流程见图1。

2.1 空间(图形)数据矢量化

(1)空间校正(地图投影)

在林地调查和区划小班之前,收集的基础材料包括: ①2013年7月~9月TM遥感影像、google earth影像(分辨率1.03m); ②1:10000等高线地形图;③行政边界及用地权属图;④森林分类与经营的数据资料。这些数据来源不同,数据的特点差异较大,因此需要统一的地理基础以准确地反映地物地理位置与地理关系特征。整合基础数据时,在ArcGIS软件中利用Project 工具来实现已有的数字图形数据的地图投影(UTM),统一坐标系统(WGS84);没有坐标投影信息的扫描图像则调用ArcGIS 模块中Geo referencing (影像配准功能)对扫描图进行校正, 使基础图件具备统一的空间坐标。

(2)基础地理信息采集

对林区的土地进行的自然地理区划。在进行各种资源调查以前,要先进行遥感影像的色标绘制和特殊地类调查,然后再进行小班区划。初期土地类型分为林地、苗圃、耕地、水域、荒地、墓地、裸岩、草地、建设用地等9个大类。调用ARCGIS模块中Editor(图形编辑功能),以九峰地区的地形图和行政图作为底图对研究区域的边界、道路以及小地名等线状、点状基础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根据采集的数据特征按点、线、面分层,具体见表1。

(3)林地小班区划

划分林地小班的原则是每个小班内部的自然特征基本相同,与相邻小班又有显著差别。按照自然地理现状进行区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2,3]:①地类不同;②权属不同;③林种不同( 二级林种);④起源不同;⑤优势树种(组) 比例相差2成以上;⑥龄组不同,Ⅵ龄级一下相差一个龄级,大于Ⅵ龄级相差2个龄级;⑦郁闭度相差0.2以上;⑧立地类型(或林型)不同;⑨地位级不同、坡度级不同;⑩经营类型不同、经营措施不同。将九峰林地按照群落类型分为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灌木林等7个类型。各类型按照起源、优势树种比例、坡度坡位等性质的不同进行细化,并依照具有统一空间坐标的外业调查清绘地图中林地斑块的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完成矢量编辑形成面层后, 在属性表中建立相关权属字段(小班号), 字段的属性为数字型[4]。

2.2 属性数据录入

调查数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 每个小班调查卡片为数据库中的一条记录,林地小班卡片的属性字段设计有地点、群落名称、树种组成、乔木层优势树种、林种、土地类型、总盖度、腐殖质层、枯落物厚度等主要字段。具体见表2。小班调查数据经输入、检查、修改,建成小班调查因子数据库和样地调查数据库。为实现属性库与图形库的联接, 对应于林地小班图形库中的Link属性字段, 在小班数据库中增加Link 属性字段小班号, 具体数值需与林地小班图形数据库相同且唯一。

2.3 数据联接

在森林资源信息的获取和矢量化处理之后,就已经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的内部属性库以及空间数据的数据库。其后可以在ArcGIS软件中通过“JOIN”功能来实现空间数据库与森林资源内部属性库的连接。

3 制图结果与分析

地图制图是建立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使用GIS平台进行制图。ArcGIS的点线面符号渲染方式,通过绑定字段值即属性数据的方式进行渲染,可以自定义设置图层要素的符号、颜色等,给不同属性的线划林班界、小班界、道路等指定不同的线型和颜色, 为不同意义的小班赋予不同的填充图案、显示标注和颜色等[5]。已有的属性数据库中的属性字段均可生成相应的专题地图,九峰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类型分布图(图2)。

此研究区域内,现有林地约483.52 hm2。其中,以马尾松纯林为主的常绿针叶林面积最大最广,园内各主峰均有分布,面积约216.56 hm2,占现有林地的44.79%;其次是优势树种为枫香、栓皮栎和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面积约156.06 hm2,占现有林地的32.28%;另有灌木54.78 hm2、落叶阔叶林27.11 hm2、常绿落叶阔叶林22.72 hm2、常绿阔叶林4.83 hm2和落叶针叶林1.46 hm2,分别占现有林地的11.33%,5.61%,4.70%,1.00%和0.30%。

4 结论与讨论

森林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可以为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提供实时准确的更新数据,能够帮助林业工作者实现数据可视化、空间分析与综合应用等工作,满足森林资源精细化管理和领导决策多维性的需求[6]。

目前,本研究已完成九峰森林公园的基础森林资源的信息化,但还缺乏对森林资源的定量分析,在后续的研究中,可对九峰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景观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另一方面,仅有树种、年龄、直径和树高等调查只能满足了解森林资源基本信息的需要,还有必要对森林资源变化进行监测,主要是土地利用、林地管理和与森林环境变化有关的定期监视。

参 考 文 献

[1] 张跃明,李鹏,陈吉林,等. 以GIS为基础的森林资源信息的制图方法研究[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5):105-107.

[1]刘星宇. 对森林资源调查中合理区划小班的探讨[J]. 林业勘查设计,2011,159(3):9-10.

[2]曹建斌,胡宏. 二类调查外业工作探讨[J]. 甘肃科技,2012,28(8):157-156.

[3]万晓会. 面向对象的森林资源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林业勘察设计(福建),2013(1):56-60.

[4]王国荣,赖长鸿,谢云,等. 基于ARCGIS在森林分类区划中的制图探索[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4):78-81.

[5]夏朝宗,熊利亚,杨为民,等. 石林县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与应用[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3):24-29.

[6]郭建斌,刘颖,游先祥. 基于“3S”技术的鹫峰森林公园立地分类及制图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167-16170.

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 篇12

关键词: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安全,知识产权

1 信息资源数字化概述

1.1 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概念

所谓数字化, 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介质的图像、文字和声音进行压缩处理, 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 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储存, 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传播、接受。所谓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以数字方式和多媒体形式 (文本、图像、视频资料、声频资料、三维模式或其组合) 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的过程。这种数字化的信息是多媒体的, 人们可以通过声音、数据、图像、影像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在信息时代只有经过数字化了的信息资源才能成为网络环境下可利用的信息资源。

1.2 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特点

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相比, 数字信息资源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传递迅速等特征, 具体表现为:

(1) 品种类型的繁杂多样

数字化信息资源种类繁多, 例如检索型、邮件型、揭示板型、广播型及电话型等。各类型共同并存, 互为补充, 形成整体, 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2) 获取方式的延伸拓展

与传统的获取方式相比, 数字信息资源的采集方式和途径已大大拓宽, 可通过网络采购、下载、自建或共建书目数据库及网上信息资源开发等方式。

(3) 直接、网状的组织方式

信息的组织形式从顺序的线性的方式转变为直接的、网状的组织形式, 由目前传统的顺序排列, 利用数字化存储技术, 发展到超文本技术, 使得信息可按自身的逻辑关系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结构, 用户不必关注所查信息存在何处, 只须由检索工具完成。

2 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信息化资源的现状

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 始于20世纪80年代, 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如美国、日本等) , 但其发展速度较快。在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为主体的科技信息机构和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体的科研机构以及军队和地方科技信息机构的带领下, 先后开发了一批数据库及其信息管理系统。目前, 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规模和水平正逐步提高, 并从分散的开发向系统与综合的方向发展, 以标准化、结构化和规模化为目标, 开发数字化信息资源产品;我国正在加快数据库建设进程, 大力开发一些适合企业使用的商情、经济、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事实型和数值型数据库及具有我国特色的一些专业数据库, 积极开发和建立一批特色鲜明、技术起点高、利用价值大、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事实性与动态性数据库等。

2.2 我国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信息化资源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但目前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化技术不成熟

现阶段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主导方式包括键盘录入和光学字符识别扫描输入两种。键盘录入是一种手工转换, 以汉字键盘录入而言, 常用的录入方法有五笔字形、自然码、拼音码、音韵码、智能码等, 其主要缺陷是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光学字符识别扫描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自动化信息资源输入技术, 是图书馆印本型、缩微型和图像类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主要手段。利用扫描仪将原文献转换为适于计算机处理、存储和高速传输的数字化图像, 但这些图像不能被检索域“阅读”, 只有通过光学字符转换为机器可读的字符编码形式, 通常是码。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还可以对部分或全部文献进行全文标引, 而照片、图表、图形等不能转换为码的信息, 则以页面形式存在, 供用户浏览和观看。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的效能取决于它对原文献中字符进行准确识别的能力, 但目前这方面的技术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图像质量不高、字符分类、原文献的“背景干扰”、扫描速度、单位成本较高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数字化进程。

(2) 资源再生性与二次利用率问题

资源的再生性和二次利用率是考察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成败与否的一个关键指标。我国现在的状况是:许多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单位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 不考虑资源的再生性与二次利用, 简单地将印刷版资料扫描一下, 而不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如科学规范的标引、分类、导航等, 资源的再生性和二次利用较低。

(3) 缺少统一规划与协调, 而导致重复建设现象十分普遍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所造成的信息资源收藏单位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的弊端以及部门、行业及系统之间长期以来自我封闭的局面, 观念陈旧, 合作意识淡薄, 这大大影响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和共建共享工作的推进。具体表现在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由于缺乏全国性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宏观规划, 各单位对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大多处于各自为政、相对分散的无序状态, 在相当大的范围和层次上都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

(4) 知识产权问题

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建立各种各样的数字信息资源库, 而这些资源库主要又是对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收集、加工与整理。把作品数字化形成电子版本, 毫无疑问是对作品进行再一次复制使用。其中对已发表的作品进行数字化, 要涉及到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等知识产权。对未发表的作品, 除上述这些知识产权外, 还会涉及到发表权, 各项信息的采集与数字化均会涉及到作品的版权。而目前我国有关的数字信息资源开发生产机构知识产权观念不强, 主要体现在缺乏向原创者支付版权费用的意识, 不经允许即直接采用原始资料, 或以少量经济补偿的办法获得使用权等。随着公众版权意识的增强, 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事件会越来越多, 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3 解决信息资源数字化问题的对策研究

3.1 制定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长期发展规划

目前, 我国还没有制定有关数字信息建设长期发展规划, 缺乏相关规划的指导是造成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不系统、资源浪费严重的关键原因。因此, 我国迫切需要制订一个有关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长远规划, 在规划中要考虑如何逐步整合现有数字信息资源, 使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在一个清晰的框架指导下系统地进行, 加强各级开发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协作, 合理分配开发任务, 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以加快我国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

3.2 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

进行信息资源数字化可以方便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利用, 然而目前因特网上英文信息和中文信息之间却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落差, 虽然全球华人占世界1/4的人口, 但网上的中文信息却少得不成比例, 因此必须加快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特别是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目前, 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时, 许多馆都是选择那些利用率高、有价值、有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首先数字化, 建设特色数据库。如:深圳图书馆的时装图书馆、山东省曲阜县的孔子图书馆、绍兴市的鲁迅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家谱馆、佛山市图书馆的房地产开发专题资料库、上海图书馆与西南信息中心联合开发的外文期刊数据库等等。

3.3 妥善处理知识产权问题

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 主要是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问题, 应充分关注并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对有知识产权问题的信息资源, 在数字化之前, 应首先解决好版权问题。当然, 在现实中, 不可能去一一征求版权人的意见。目前, 可通过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的协商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 通过出版社与版权人协商, 从信息系统的技术手段来满足版权人的要求:即允许查询、复制和下载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对版权人本身也是一种宣传, 有互惠互利的基础, 相信只要充分考虑并通过技术手段来满足版权人的要求, 这种协商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另外, 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解决好数字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3.4 统一规划、联合建设

我国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必须走集成和联合的道路。由政府出面来进行宏观控制和统一规划和协调, 采取相互分工、协同开发与联合建库的原则, 打破政府部门、企业、图书馆以及其它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单位之间的界限, 各单位根据自身拥有或收藏的文献资源的优势和特点, 将本单位有特色的文献资料数字化, 建成数字化的专题资料馆, 其它单位可以直接共享或有偿获取共建的劳动成果, 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避免数字化的重复建设问题。

参考文献

[1]肖碧云.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数字化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6 (1) .

[2]阮建海.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 2001 (2) .

[3]雒虹, 艾润莲.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 2003 (3) .

上一篇:幼儿园实施人文教育下一篇:智能水凝胶的制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