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资源建设

2024-09-26

数字资源建设(精选12篇)

数字资源建设 篇1

一、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Internet的广泛应用,网络成为继传统信息传递工具后的新兴的信息传递渠道,它集成了以往各种信息沟通渠道的优势,以最快速, 最高效、最准确、最智能、最大容量、最无障碍的特点赢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数字资源成为继传统纸质资源后全新的资源形式,它借助网络平台,将无限容量的信息和资源传递给广大的用户和读者并为他们的决策和研究提供服务和帮助。数字资源能够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准确、及时地获取任何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因此数字图书馆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极端重要的一个资源库,很多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甚至比纸质资源还丰富。

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利用, 并利用数字和网络为用户更好地提供各项服务,从而跨越式的提升西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社会价值。研究西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能够帮助我们明确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西北地区各民族院校间取长补短,并提出建设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性、指导性建议。

本文通过对比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现状的论述,找出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当以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为主。希望能够在民族院校特色馆藏资源的理论建设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西北地区民族院校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西北地区民族院校的界定

1、对于西北地区而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这儿指的西北地区是狭义的,指的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这四个地方。

2、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本文中西北地区民族院校以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及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数字图书馆为例,对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进行论述。

三、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现状

1、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拥有百兆主干计算机网络、20余台服务器、84TB海量存储、26个数据库,建成了专用信息传递网络平台。电子文献基本涵盖了学校的各个专业, 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1]

西北民族大学拥有的中文数据库主要有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名师讲坛,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CCTR公共数字资源(素材)库,经典移动图书馆等21种;拥有的外文数据库有金图国际外文电子图书数据库(远程),Springer SLCC电子期刊数据库,ACS e-Journals, CPCI-S原名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11种;拥有的自建数据库有甘肃特有民族研究数据库,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库,随书光盘数据库,民族研究文献题录数据库,馆藏书目数据库,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文古籍文献目录共6种;试用数据库资源有VIPExam考试学习资源数据库,e线图情全文数据库,就业数字图书馆,“凤凰视频”资源库等29种。

2、青海大学图书馆已经实现文献管理自动化,采用大连博菲特公司的《文献管理集成系统6.0(增强版)》,该系统具有流通管理、采访、编目、典藏、公共咨询、阅览室管理等模块,均已在图书馆利用,运行情况良好。技术部在现有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ASP.NET技术研发了具有自主产权的一期公共书目查询系统WEB应用系统环境,可在互联网上应用。配合学校发展要求,在柴达木化工资源开发应用,黄河水电资源梯度开发、高寒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高寒农作物、有色金属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文献保障,并以此逐步形成全省学科信息资源中心。[2]

青海大学拥有的中文数据库主要有中国知网(CNKI总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银符考试试题库B12,中国高等学教学资源网,中文发现等23个数据库资源;拥有的外文数据库有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ACM美国计算机协会数字图书馆,AGRIS数据库等20种;试用数据库资源有物竞化学品数据库,Computing Reviews数据库,中国大百科全书,Bio One数据库等36种。

3、宁夏大学图书馆在1999年引进了深圳大学的SUL- CMIS图书管理系统,在完成普通中英文图书和期刊回溯建库工作的基础上,实行了全馆全面开架服务以及藏、阅、借一体化计算机流通管理体系。2008年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更新为江苏汇文图书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图书采编和流通借阅工作。图书馆在各校区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向读者提供网络、光盘等电子信息的检索和咨询服务。宁夏大学图书馆重视文献资源共享和交流工作,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图书馆等单位开展了文献传递/ 馆际互借等业务活动。2009年,我馆通过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传递文献数量位居西北五省(区)高校馆第一、全国高校馆第七。[3]

宁夏大学的常用数据库资源有Apabi工具书,万方视频(CALIS宁夏中心共享),Apabi年鉴等16种;试用数据库资源有Press Display新闻报纸,Springer电子书英文数据库, Elsevier等16种;自建数据库有

宁夏生物制药工程文献数据库,馆藏古籍、善本目录, 西夏文化数据库,宁夏科技产出数据库,西夏文化题录数据库,西北地区大学网站罗列数据库资源列表6种。

4、新疆大学图书馆2002年底,开始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学校投资900万元,更新了自动化管理设备和网络设施。并且购置了部分电子信息资源,目前已有13种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资讯行、Pro 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OCLC First Search基本组数据库,以及Elesiver、Kluwer、Springer和ACS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还有方正、超星、书生电子图书,总存储量达7TB。图书馆自建的馆藏汉文、民文以及部分外文图书书目数据库,数据量已达18.6万余条。目前正着手建“ 新疆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 馆藏报刊书目数据库”和“ 馆藏新疆地方文献书目及全文数据库”。[4]

新疆大学现拥有中文数据库资源有北大法宝在线数据库(中英文对照),汉斯开源学术期刊(Hans Publisher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1989年至今),中国资讯行等17种;外文数据库有ACS (美国化学学会) 电子期刊数据库(NSTL),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 (NSTL资助),ESA美国生态学会网络期刊,OALib (开放存取图书馆) 等42种;电子书资源有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视听大全(美国备忘录),有声读库(英文万卷书)等14种;试用数据库资源有圣马信息国外数据库,zb MATH数学文摘数据库,全球案例发现系统(GCDS)等30种;自建数据库资源有新疆大学地方特色数据库,新疆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库,《新疆大学学报》索引数据库3种;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专利之星- 专利检索系统(CPRS)2种中外专利文献数据库。

5、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从2008年底引进江苏“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所有纸质文献回溯建库,实行全开架藏、借、阅一体自动化管理。先后购进了电子型文献60万种(册),另有CNKI(中国知网)8个数据库,9个专辑,140个专题;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北大法意网;读秀学术搜索;百链云图书馆;超星学术视频;万方数据库(试用);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新东方在线口语互动平台;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现有特色馆室分别为安多藏文典籍室与河洮岷地方文献室。这两室作为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不仅建筑独特(如图1安多藏文典籍室一角,图2河洮岷地方文献室一角),而且藏书较为丰富。在安多藏文典籍室中藏有佛教经典文献丛书大藏经、藏族著名学者及大师的文集及著作,还有一些综合性文献,包括佛经、敦煌藏文文献、因明历算学、藏医医学等。在河洮岷地方文献室中存在甘南州七县一市的县志,市志,地方志等。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从藏传佛教资源中心处免费注册到藏文文献数据库,内容丰富,有佛教、历史、著作、专题、地方志等方面的文献计16000余卷。

图1 安多藏文典籍室一角

图2 河洮岷地方文献室一角

四、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思考

从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现状可以看出,在现有资源建设中,普通资源普遍偏多,而与本地区, 本地域相关文献资源普遍较少,自建数据库资源更少。随着国家对少数地区的扶持,民族地区院校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民族地区院校图书馆,应当紧抓时代机遇,跟紧西部大开发步伐,发展壮大自己。就西北地区民族院校特色资源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调整现有采购方案,实行民族地区图书馆联合采购方案

民族地区院校图书馆对当地文献起着收藏、保护、和宣传的作用。因些民族地区与当地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联合采购是十分有意义的。图书馆在文献采购时,把重点放在本馆读者利用率高且本馆重点需要的核心、重要馆藏,以及本馆的特藏方面。当地图书馆要把在某一阶段采购的地方特色文献书目单与当地成员馆先进行沟通,然后制定计划采购方案,进行联合采购,像一些地方性(当地民族性强) 的文献,动员地方力量,进行上门收购。形成“分工收购,特色收藏”的原则。

2、对特色馆藏资源优先数字化,实行西北地区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

对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通过有计划、分步骤地优先将这些最具有特色资源深度加工,使之转化为可以被计算机识别、存取并能进行网络传输利用的当地数字化特色信息资源,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网络为不同地区用户提供查询,为网上用户提供最原始的、且具有本地乡土特色、民族风情、地域特色的文献信息服务,使图书馆封闭式服务变成为主动的开放式的服务,从而提高了信息服务效益。

通过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后,各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这样不但可以加强馆际合作交流,而且可实现共建共享。 西北地区高校之间可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另外成立一个西北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中心,建立特色资源共建共离标准,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宏观调控,加强数字化技术指导,联合建设各具特色的信息资源库,提高图书馆信息化产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避免网上信息资源重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使各馆上网资源各有特色,互不重复,这样,不但可以节约经费,而且能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现象, 从而实现西北地区高校间网上资源共建共享。[5]

3、在特色资源建设中,西北地区各省区县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与特点

在西北各地区中,新疆、宁夏、青海三地地广人稀,但少数民族聚集较多。新疆现居住有47个民族,宁夏有43个民族,青海有35个民族。这三地的地域文献、少数民族文献特色鲜明,是建立西北地区特色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6]。因些在西北地区特色资源建设过程中,抓大带小, 由多馆分工共同组建,滚动发展。先从条件好的大馆抓起,采取重点示范、滚动发展的方式进行。每个馆负责自己所在馆地区地域的特色资源进行数据库建设,然后进行资源整合。[7]

4、西北地区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可以节省开支,西北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中心的职能是建立一个海量的存储系统及西北地区特色资源数字化加工基地,只要是网络覆盖的用户都可通过网络从西北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中心获取所需的资源,这就给西北地区各地的民族院校图书馆节省了存储的费用,本地图书馆可以依靠网络,将当地的一些粗加工的资源上传给西北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中心,再由中心相关人员细加工后提供给用户查阅。对于民族院校图书馆账务部门而言,只需要对西北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中心的存储系统及设备进行相应的投入,这样就可以节省大笔资金,突出各馆的特色藏书体系,发挥各自的长处,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8]对于民族地区图书馆来说,人员配备跟不上,并且就现在来看,民族地区图书馆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求也不高,所有特色信息资源的建设都由西北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中心相关的技术人员完成,而在地区图书馆只是提供部分终端给用户使用,这样,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只需要掌握计算机的简单维护和使用知识即可,其它相关技术问题都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或者直接由西北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中心人员进行远程遥控操作即可。

五、结束语

西北地区民族院校特色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内对西部投资力度的不断增大,西北地区各民族院校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需求量与日俱增,因些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前景无限美好,潜力巨大。[9]我们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不断增强开发西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利用意识,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把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利用作为西部大开发中文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内容,进行统一规划,科学统筹。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西北地区地方特色方献资源的巨大潜在价值和功能,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有价值。

摘要:本文对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的现状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指出在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普遍存在普通数字资源过剩,而地方性特色文献数字资源偏少的情况,最后指出在西北地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及相应建设策略。

关键词: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现状,特色资源,建设

数字资源建设 篇2

前言: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学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形象的重要标志。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实现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服务手段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教育理念的异常深刻变革。以高性能的校园网络为基础,实现学校办公、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数字资源全面整合,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使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最终达到其增值服务的目的。目标:

近期目标:硬件建设和构建数字化校园平台,学校管理信息化。(2012年)中期目标:应用数字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远程教学,视频公开课等。(2012年——2013年)

远期目标: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虚拟化校园。(2014)

一、学校近几年信息化建设回顾

(一)近几年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断加大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资金的投入,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有线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信息控制中心和学校微机室,并于2005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集网络管理、安全监控等功能于一体,功能齐全、设施先进。

在教学楼、办公楼等地方均建立了校园有线或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同时还建立了校园安全监控网络等。

2、软件系统建设重点突出

从2005年逐次购进了超过去300G的课程资源,同时还建成了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全面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

3、人员整体素质逐步提高

近几年来我校陆续培养了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网络安全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稳步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1、资源共享意识淡薄

近几年我校在基础硬件建设、校园网络建设和软件系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数字资源建设上成果却很少,教师个人都积累了不少精品课件资源,但共享意识较淡薄,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引导鼓励和规范。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进行了好几年,并且取得了很多的成果,随着各应用系统的推广使用,学校教职员工整体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开展本职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够,特别是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在强调使用广度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加强深度的研究和应用,确保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

(三)发展的机遇

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各学校建设规划中已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各学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必然能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这些都为我校的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改变着社会也必然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新思路、新观念、新模式的尝试和探索。校园是互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的场所,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学校需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学校发展,在新一轮的教育竞争中,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目标

1、加强硬件建设,提升教学手段

坚持走“科技兴校”的路子,始终将提升教学手段和加强内涵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对多媒体教室、笔记本电脑、学生机房等方面的硬件建设投入,为更多的教师创造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条件。

2、加强资源建设,提升应用能力

在学校硬件设备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资源建设,在已经建成的数字资源服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特色资源库的建设。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进一步培养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技术人员,加强对其专业技能的培训和继续再教育工作。同时建立一支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使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果更好地得到推广和应用。

三、具体实施计划:

(一)以学校门户网站管理平台为基础,实现数字化校园的统一管理 1.通过该平台实现校园内部的全面信息化管理。

2.通过该平台实现对全校各个方面的信息查询、调用与管理。(二)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师资培训

1、培训对象:学生、学科教师、管理者。

2、培训内容:围绕“数字校园”,实现从观念到技能到应用的全方位培训。

3、培训目标:让每一名被培训者理解数字校园、喜欢数字校园、用好数字校园。(三)加强校园信息技术的建设与维护,确保网络功能的最大发挥

1、立足宣传和应用,继续完善和充实学校主页,着重加强新闻时事的更新速度,充分利用视频媒体,积极做好学校各类信息的制作和发布,收集学校工作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2、进一步完善校园教育信息资源库,制作或购置网络教育资源库软件,教研组以教学单元集体上传课件,在校园内部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服务。

(四)数字化资源的积累:

(1)添置、收集各类教学光盘资料,如添置素材类光盘、多媒体风光光盘、科普光盘等。

(2)利用网络下载教学资料。组织教师浏览并下载国内外各大教育网站的有用的资料,为教育教学服务。

(3)鼓励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辅助课件供学生学习。只有师生人人都成为数字化的主人,才有可能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能在数字化积累的过程中,培养一支数字化建设的队伍。在已初步建立了音像、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两年内全面梳理、完善,使之成为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通过学校门户网站发布并供教师使用。

(4)开发充实学校网站主页。

(5)将传统视听媒体资料(现有录音、录像)进行数字化,充实学校数字化资源。

(6)发展数字化图书管理(五)人力资源建设:

(1)扩大数字化建设的队伍,使全体教师都能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去,因为参与的人越多,数字化资源就越丰富。(2)提高教师的数字化能力。

(3)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证教师能积极参与到数字化建设与实践中去。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以便更好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六)数字化资源的应用:

应用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1)教师备课方式的改革。

要求教师全面实行数字化教案,基本达到数字化教学过程。

(2)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与组织。为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作用,尝试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各科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信息化现代设备,为社会的各项公益宣传活动提供信息资助,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

(4)发挥学校的网络资源和信息平台,推动家庭、社会广泛参与信息技术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联系数字化。

新城初中

数字资源建设 篇3

关键词 公共数字文化 图书馆资源 数字资源建设

分类号 G255

1 公共数字文化发展背景

公共数字文化概念出自于文化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文本,规划提出: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对于消除数字鸿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

“十二五”以来,围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央和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按时间顺序主要包括:2011年12月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13年9月由文化部制定的《“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2];2015年元月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3];2015年6月由文化部办公厅发布的《文化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管理办法》[4]等。

与此相对应,以江苏省为例,2012年8月省文化厅、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5];2013年省文化厅颁行《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系统建设标准》[6];同年11月江苏省编办批复在南京图书馆增设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心;2014年南京图书馆制定并执行《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心工作规程》;2015年7月由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及附《江苏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5—2020年)》[7]。

通过对上述中央、文化部到江苏省出台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相关政策、文件、标准和规程内容的梳理归纳,我们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是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以满足公民基本的数字文化需求为目标,以资源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服务泛在化、管理实体化为表现形式,具有公益、普惠、均等、公开、透明、互动等特点的文化形式,是一种内涵与外延不断明晰、与时俱进的文化形态。从时间节点来看,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起步于国家“十二五”时期,贯穿于即将来临的“十三五”时期,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的定位与任务

2.1 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的总体定位

作为人类记忆社会装置的图书馆,是当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分。历年的发展表明,图书馆正在成为公民生活、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是信息世界有序化的社会公器与激发创新创业的服务场所。科学把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切实履行图书馆的服务职责,努力提升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勇于担当引领信息揭示、促进技术运用、激活资源开发、推进服务优化的行业责任,是我们的共同目标[8]。在当下公共文化数字化进程中,图书馆在信息技术应用、数字资源开发、网络信息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组织机构保障、业务技能培训等方面总体上位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前列。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这三大工程为重点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实施,强化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中的引领地位与作用。

2.2 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的基本任务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最终需要落实在服务上,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由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全面整合各类优秀数字资源,通过多种平台向社会大众提供所需的数字文化服务。围绕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目标,图书馆特别是发挥区域中心馆功用的各级公共图书馆需要承担如下基本任务:(1)本区域优秀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征集、建设与使用;(2)开展本区域内图书馆系统的数字化服务;(3)为本区域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4)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与服务平台建设。

3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与走向

3.1 图书馆数字资源及其建设方式

馆藏资源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服务之基。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发展,图书馆藏除古籍善本等特藏外,也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缩微等传统文献类型,以及电子出版物、音像资料、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等数字化信息资源。数字资源作为新兴类型,随着网络出版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业已成为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发现与知识获取的重要对象,数字资源正在成为馆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类型,被视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基础内容和事业发展目标的支撑条件。数字资源建设包括数字资源采集、组织、整合、存贮和服务等环节在内的系统流程。从管理视角来考察,主要包括数字资源的建设规划、遵循原则、建设方式、工作流程、绩效评估等方面。数字资源建设的主要方式有缴送、购买、自建与转换、网络资源采集与收割、馆藏特色文献数字化等;数字资源建设辅助方式包括信息导航、资源交换、受赠等。

3.2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概况

“十二五”期间,全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为代表的三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均取得一定成果,全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同步推进,全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公共数字文化统筹规划管理上,2013年在全国率先制定统合三大工程建设的《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系统建设标准》,在南京图书馆增设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执行机构“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心”,为公共数字文化发展提供组织保障。(2)公共数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完成共享工程1个省级分中心、108个市县(区)支中心、1300多个乡镇(街道)和近2万个村级基层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完成全省109个公共图书馆在内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VPN网络建设任务;完成全省109个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任务。(3)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基本完成了文化共享工程、数图推广工程每年度的资源建设任务,13个市级图书馆和10多个县(区)级图书馆开展了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全省70%以上的公共图书馆购置了数量不等的商品化数字资源,全省各类数字资源总量累计超过500TB。许多图书馆建立了服务于本馆本地区读者的数字服务平台。(4)人才培训方面,每年举办2次以上全省公共数字文化专题培训班,全省专职从事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达到350人。

3.3 南京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情况

“十二五”期间,作为江苏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和服务中心的南京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方面取得不俗成绩。主要包括:(1)馆藏历史文献数字化方面,迄今古籍数字化5641种26 025册4 163 596页,民国文献数字化34 658册2 739 256页,老报纸数字化40种107 600页。(2)特色文化数据库建设方面,现已完成以“中国近代文献图像数据库”为代表的各类特色文化数据库22个共计34万条记录,其中15万条在南图网站上发布。(3)地方文化视频资源建设方面,共拍摄以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红色之旅、江苏名人故居等为代表的共享工程系列专题片和南图系列讲座等计784集共54900分钟,顺利完成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历年布置的数字资源建设任务。(4)网络资源挖掘方面,共采集政府公共信息、网络文化资源21万条。(5)商品化数字资源购买方面,共购置62个中文数据库,13个外文网络版数据库,3个外文光盘版数据库,中文电子图书总量达124万册,国内主要的5家中文期刊数据库全部购买,总数达3万余种。20多个数据库向南图读者提供馆外远程访问服务,3种主要学术期刊数据库向全省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员提供检索下载权限。(6)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初见成效,通过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等互联网访问方式向读者提供数字服务,还通过馆内公共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触摸屏等馆内专用设备为读者提供资源访问下载服务。

3.4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走向

根据对国内主要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研分析,结合江苏工作实际,我们认为,目前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总体上表现出数字资源采购为主、自建数字资源比重加大、网络资源采集为辅助的态势,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尚在初步阶段;根据国内外图书馆发展趋势分析,似应向着馆藏资源数字化、专业数据库、自有数据库与开放获取资源建设以及机构知识库建设融合目标前行。

4 关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若干建议

4.1 遵循业界数字资源建设的标准与规范

据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最新统计,迄今已发布的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相关的国家标准有4项、文化行业相关标准17项,主要涉及数字内容创建、数字对象描述、数字资源组织与管理、数字资源分级保存、数字资源服务与评估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等[9]。这些都应成为各类各级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必须遵循的业务准则。

4.2 探索数字资源建设多元模式与政策保障

在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政策和措施得到切实保障的前提下[10],应当鼓励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图书馆和相关信息资源服务机构,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本系统特点和实际的资源建设与服务多元模式,包括单采与联采,区域许可与行业许可的共建共享机制;经费增长与资源价格增长的相适应的机制等,致力于资源整合、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发展方向;在广泛与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

4.3 强化数字资源建设技能培训与队伍建设

一是要不断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与岗位设置的变化:打破传统资源采编流程与自建及整合资源的界限,促进不同类型文化机构和系统在资源整合方面互操作需要的变化。二是要强化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资源整合与管理工具运用:通过对数字资源元数据整合、资源重组与优化等手段实现的、对象数据整合来进行,对多载体、多类型的分散异构资源通过唯一标识符系统统一管理与发布等。为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适应全媒体泛在服务对馆员素质的更高要求,强化技能培训、打造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 1 ]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5-09-29].http://59.252.212.

6/auto255/201112/t20111201_27528.html.

[ 2 ]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EB/OL].[2015-09-29].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301/t20130121_29512.htm.

[ 3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15-09-29].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4/content_28042

40.html.

[ 4 ]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15-09-29].http://www.mcprc.gov.cn/whzx/bnsjdt/ggwhs/201506/t20150630_

442521.html.

[ 5 ] 江苏省文化厅、财政厅关于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EB/OL].[2015-09-29].http://www.jscnt.gov.cn/xxgk/xxkml/201211/t20121126_15367.htm.

[ 6 ] 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系统建设标准[EB/OL].[2015-09-29].http://www.jscnt.gov.cn/xxgk/xxkml/201308/t20

130829_18731.htm.

[ 7 ] 江苏省委办公厅、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5-09-29].http://www.jscnt.gov.cn/pub/jscnt/whzx/tt/2015

08/ t20150806_29938.html.

[ 8 ] 许建业.事业感怀 人生悟道[J].图书馆,2014(6):62-63.

[ 9 ] 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EB/OL].[2015-09-29]http://www.nlc.gov.cn/tbw/.

[10] 数字文献资源长期保存共同声明[EB/OL].[2015-09-29].http://nstl.gov.cn/nstl/facade/help/declare.jsp.

许建业 南京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8。

数字资源建设 篇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指明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并将“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作为第一发展目标。这表明:数字教育资源是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基础, 没有数字教育资源的教育信息化, 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前武汉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工程是武汉教育云示范工程, 即国家教育资源公共管理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程。武汉教育云的重点是数字教育资源的规模化应用。应用的前提是建设, 因此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就成为目前武汉教育云的先导工程和基础工程。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因其涉及面广, 种类繁多,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人力、财力、物力, 集合了机制建设、综合管理、技术规定、人员调配等综合因子, 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集体智慧, 其中更有很多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笔者有幸参与武汉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工程, 实施过程中面临些许困惑, 也有一些思考。

一、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途径及原则

开展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开发、征集、采购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途径。资源开发是资源建设主体部门与具有开发资质和经验的公司合作, 根据师生需求, 针对现行教学内容开发适用资源;资源征集则是通过一定的途径, 面向学校和社会征集现有的或急需的资源;资源采购是通过政府程序, 购买经过专家成员审核、推荐的成品化、商品化资源。

武汉市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目前主要通过这三个渠道来开展。而无论是开发、征集还是采购, 都应有各自的实施原则。

(一) 资源开发的实施原则

1. 规范性原则

严格按照资源开发流程, 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 遵循制作要求, 科学规范地实施资源开发行为。

2. 适用性原则

所开发资源要针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 符合现行教材版本和课程标准, 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注重通用性和时效性。资源运行要综合考虑现有教育技术教学环境, 为教师所喜用和适用。

3. 经济性原则

资源开发要分步实施, 量力而行, 不进行脱离需要的开发, 不进行过度超前的开发, 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

(二) 资源征集的实施原则

1. 优质性原则

优质性是资源征集的首要原则。所征集的资源必须高质量、高水平, 能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 适用性原则

所征集的资源必须符合教育教学需要, 一方面要吻合现行教育教学内容, 同时应具备时效性, 与教材版本同步。

3. 原创性原则

所征集资源必须为资源权属人原创, 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4. 规范性原则

所征集资源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 在命名、格式、属性、标注等各方面符合技术要求, 保证资源管理及应用的规范化。

(三) 资源采购的实施原则

1. 规范性原则

所有数字教育资源的采购均需严格按照政府公开采购的流程处理, 遵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2. 优先性原则

优先选择资质好、开发能力强的资源开发商;优先选择用户面广、用户评价度高、教材相关度强的数字教育资源。

3. 针对性原则

所采购资源既要满足教育性, 又要注重学科性。对于重点学科和重点专题, 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 突出数字教育资源特色。

4. 经济性原则

数字教育资源购置费用比较昂贵, 采购时要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和评估, 要避免相同内容资源的重复购置, 以确保采购经费使用效益达到最优化。

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由于数字教育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育人员及资源开发人员对其理解都有一定差异, 各级建设理念不同, 实施途径不同, 制作人员素质各异, 会导致产生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资源, 造成资源管理的混乱, 更造成使用上的不便。下面所述就是资源建设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 资源开发容易出现的问题

1. 机制缺乏带来的执行障碍

目前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模式是教企合作, 即教育系统与较有实力的资源开发商进行合作。这样的合作集合了教育人士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企业良好的技术开发实力, 应该是强强联合。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教育主管部门由于历史原因, 从人事制度到财务制度上通常并没有支撑这种合作的配套机制, “教育话语”和“技术话语”对接存在偏差, 导致沟通和理解上的障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从人力调配到经费调用上, 出现各种掣肘, 执行不顺畅, 使资源开发工作出现困难。

2. 学科教师遴选出现偏差

由于资源开发数量大, 种类多, 需要众多优秀的学科教师参与。而遴选教师, 目前最可行的渠道是通过市、区学科教研员面向全市广大一线骨干教师。但教研员囿于经验和认识水平, 往往只能从传统教学的经纬尺度来考量和筛选, 并不一定能完全客观评价一个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水平, 导致挑选出来的部分教师, 由于缺乏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不能很好地胜任综合要求较高的数字资源的制作任务。

在武汉市资源开发的“教学微视频”项目中, 就出现了部分教师对微课形式的认识不到位, 以及信息素养不够而不得不中途退出的尴尬情形。

3. 合作开发公司对教学流程了解不够

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专业性强, 工程量大, 往往需要通过招标等形式引入专业公司。但数字教育资源首先必须符合教育规律, 因此开发公司人员除专业资质水平、丰富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经验外, 还要充分了解教育知识和教学特性, 掌握教学流程, 即开发过程既要具备资源性, 又要注重教学性。如果只考虑公司设备器材的高档和视频制作的精美, 不充分考量公司的教育资源制作水平, 就会招来一些诸如婚庆类专业视频制作的公司, 只能制作一些视觉冲击力大, 但却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高精度废品”。

4. 其它问题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 场地、人员、安全等都是可能出现问题的因素。如拍课场地 (如普通教室) 灯光达不到一定的照度 (流明) , 隔音条件也无法达到理想的分贝, 电子白板等设备型号差异对教师的困扰, 开发人员对于新技术的认识和实践水平不够, 学生异地拍摄导致的影响正常学习及不安全因素等, 都是资源开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 资源征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质量参差不齐

资源征集主要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 征集来的资源源于课堂, 经过教学应用的磨砺, 适用性和针对性较强, 优势是接地气, 重课堂, 突出了教师需求。但一线教师大多日常工作繁重, 无暇钻研数字资源制作, 技术水平有限, 导致所制作的教学资源质量不尽人意, 精品如凤毛麟角。如主流课件只是简单的展示型PPT, 从交互性、易用性到精美度都不够, 一些教学设计缺乏个性, 大量课件素材来自于网络的下载复制等等, 使得应征资源的整体水平不高。

武汉市某区教育系统就曾经开展过面向全区中小学教师的资源征集活动, 结果征集来的大部分资源或品质不佳, 或过于陈旧, 而无法推广使用。

2. 碎片化严重

资源征集的离散性、非系列性, 使应征内容呈多样化, 如一张手机拍摄的图片, 一段录屏制作的教学微视频, 一篇日常教学的教案或论文, 一个演示文稿型的课件, 都有资格作为资源参加应征, 这也会导致征集来的资源过于零碎、琐屑, 碎片化严重, 而且个人作品的封装各行其是, 格式千差万别, 给后期审核、编目、入库带来困扰。

3. 版权不易甄别

不容回避的事实是, 由于网络的便捷性, 许多教师习惯了“拿来主义”, 从网上下载图片及音频素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有的直接借用, 有的则稍加改造, 为我所用。站在优秀者的肩头, 视野当然更高, 打造出来的作品当然更优秀, 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这些留有浓重改造痕迹的作品作为个人应征参加资源, “借用”与“盗用”则往往不太好界定, 审核时也不易甄别, 如果入库, 显然可能引起版权纠纷。

(三) 资源采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适用性不够

目前政府采购日益规范, 规模化购买只能走招标渠道。而采购的对象多来自国内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数字资源公司, 但由于各公司所容纳的教材版本兼容性不够, 对应的资源的零散无序, 加上资源公司的一些开发人员对于教学流程的把握往往有所欠缺, 导致买来的部分资源适用性、针对性不强。

2. 同质化严重

现有的主流资源制作工具相同, 开发方式类同, 呈现方法雷同, 导致从不同公司采购来的大量资源同质化严重, 没有地方特色, 没有学科个性。

3. 格式不一, 后期封装混乱

各公司由于自身利益考虑, 在资源封装上各有格式, 互不兼容, 数据接口也不一致, 这会导致采购后的入库问题, 难以正常导入资源管理平台, 即使入库后, 也不易查询和使用。

武汉市数字教育资源将通过武汉教育云资源管理平台进行管理, 前提是资源统一入库, 因此数据接口与格式的统一是必要条件。

三、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科学规划, 完善机制, 严格遵循技术规范

有效开展资源建设, 首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资源建设规律, 科学规划, 做好方案、计划等顶层设计, 完善相关机制, 避免低效建设、重复建设、无序建设。

要严格遵守资源建设国家标准, 严格奉行统一技术规范, 现行国家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及《CELTS-42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 在资源制作、封装、编目等各环节都必须依据上述技术规范。

要确保资源使用的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兼容性, 能够在常用教学终端 (包括PC、基于i OS/Android/Windows的平板电脑等) 流畅播放等。

(二) 注重专家引领, 学习先进地区资源建设经验

国内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先试, 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有一批理念先进、专业水平突出的专家。武汉市数字资源建设要摆脱缺乏高位、整体设计, 及自发、零散、无序的状态, 就应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引领和把关, 并不断向这些先进地区学习好的做法, 避免没有把握地“摸着石头过河”, 多走弯路的情况。

(三) 注重特色资源、精品资源的开发

数字教育资源库, 都是在整合、淘汰前期存量资源的基础上, 根据教育发展的方向, 针对教育教学需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要在满足基本的教育教学应用的基础上, 出精品, 出新品, 出特色产品。如, 在翻转课程和慕课的影响力日渐扩大的今天, 优秀的微课资源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和欢迎, 可以考虑加大微课资源的建设力度, 组织地区骨干力量, 开发出一批与学科内容吻合的系列性、共生性微课资源, 供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翻转课堂实践。另外, 各区、校有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 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部分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 是地区资源建设的宝贵财富。通过挖掘和技术整合, 将这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转变为优质数字资源, 可作为特色资源、精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加强审核, 严把质量关

要成立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人员作为资源审核的过硬队伍。对于资源征集, 一方面严把质量关, 另一方面严把知识产权关。要有高度的职业精神, 具备“沙砾淘金”的耐心和“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激情, 精心挑选出原创的、优秀的资源作品。

“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篇5

“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数字化校园建设势在必行。教育信息化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

为认真贯彻落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数字校园”的实施方案》精神,扎实推进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结合我校实际,就我校数字校园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二、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白友明

副组长:肖文富 白长青

成 员:白孝敏 冉娅琴 杨昌华 彭德胜 齐泽友 白孝全

三、建设内容

1.硬件建设。校园网、资源库、校园电视、校园广播系统、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

2.专业队伍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四、实施步骤

1.2010年完成多媒体设备1套,增加电脑50台,使学生机比基本达到7:1;教师机比达到2:1;远程教育室增设投影仪1套。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线路整改,使网络更加流畅、快捷,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2.2011年至2015年完成校园广播系统、班班通设备建设,建立校园网及资源库。第一步完成校园广播系统设备;第二部完成教学班、办公室的音箱设备;第三部完成教学班计算机+数字投影机+电视。

五、信息化人才培养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市级、县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努力提高教师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且培训率必须达到100%。

六、保障措施

1.机制保障:学校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教导处负责组织、协调、检查、维修等日常工作,确保“数字校园工程”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提高坚实的基础保障。

刍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篇6

关键词:图书馆 数字资源 建设

一.当前图书馆界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网络时代,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图书馆已经不是唯一的信息机构。其部分功能已经被信息咨询公司、现代信息技术中心、数据库公司等取代。图书馆的功能和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消弱。虽然,当前图书馆馆藏文献增加,服务能力提高,但文献保障率低,资源共享程度不够,与信息咨询公司相比,服务竞争力不足;同时用户对信息服务的要求提高,信息需求量大增,读者对图书馆服务利用率降低,矛盾突出。随着80后、90后新一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及读者群的变化,年轻人中侧重于网络阅读、数字阅读的比例高达70%以上。据统计:OCLC(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联盟)840/0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开始信息检索。北京大学图书馆的55%的读者到图书馆的频率<1次/每周。大学都尚且如此,那其他读者群就由此可知了。

二.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相关标准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以Internet为主干的国际计算机信息互联网技术正在全球形成高效率信息共享和传输体系,这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社会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环境,作为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信息和情报资源的特定需要。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使图书馆事业在此方向上大大地迈进了一步,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和飞跃,这其中数字资源建设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建立在标准和规范基础之上的,如果标准规范不统一,数字图书馆的目标将难于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标准、规范,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已成为影响我国数字图书馆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保证所建立的资源和服务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互操作性和高效集成的基础。数字资源的管理不同于传统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数字资源管理的对象(文本、图形、图像、声频、视频、软件、数据库)是由一系列严密的电子技术标准作支撑的。包括电子文档代码生成、存储、读取的格式标准、网络传输协议标准、检索语言标准等等。数字资源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实施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时采取标准的输入、输出格式,规定信息揭示的统一标准和获取、使用信息的具体规则,以便实现不同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之间的互联与交流,确保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保证每一个用户的需求信息都可以得到满足。

标准与规范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初期就普遍重视标准化、规范化问题,例如American Memory、OhioLINK和Making of America项目等都规定了数据加工、标识和检索的标准,图书馆、教育、档案、政府机构等都制定了自己的元数据,并提出Z39.50、OAI、SDLIP等检索服务协议。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规模化,合作建设标准规范逐步成为主流,例如DCMI、NSDL、UKOLN等。

三.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遵循的原则

1.坚持图书馆建设的特色化原则,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不要过分追求文献资料的全面,而应该注意不断提高图书馆的自身特色,在不断满足用户各类需求的基础上,凸显图书馆在图书馆借阅查询方面的优势。

2.坚持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系统性原则,对各类文献资源进行统一化管理,让用户在图书馆内可以查询到更多的文献资源。与此同时,让图书馆内的数字资源形成一个可以及时更新、持续发展的系统,根据各个学科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图书馆内的馆藏资源。

四.数字化资源建设措施

1.自建数字资源。自建特色数据库,比如一些珍贵的古籍书。自建特色数据库有两种数字化方式,一种是采用简单的扫描,以数字图像方式存贮文献,然后供网上用户使用。其特点是:方法简单易行,但数字化程度不高,图像格式机械,用户无法对图像中的文字进行字处理操作;另一种是采用专业数字化工具,具有对扫描图像中文字较高的识别能力,不仅能以图像方式存贮文献,而且能以文字方式存贮,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

2.,购买数字资源。首先是购买电子图书;其次是通过购买数据库使用权,增加数字资源,目前这种方式已成为数字资源建设的主流;再其次是链接网上免费数字资源。一是在一些高校图书馆主页上、数据库公司的页面上,经常出现一些免费的数字资源,这部分资源一般是分门别类、以网络导航(链接)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的。二是以网上电子出版物为代表的一次文献。如网上的期刊、图书、地图、百科全书、法律法规文等等,通过搜索引擎或网络资源目录来查找,这部分资源虽然数量很大,但其随意性大,收集难,内容质量难以保证,一般有选择性地链接。

浅谈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篇7

1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含义

1.1 信息资源的含义。

信息资源的含义, 虽然国内外的学者都具有不同的争议。但是, 在众多观点中,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种:一是狭义信息资源, 认为信息资源是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以及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集合;二是广义信息资源, 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集合总称, 不仅包括信息本身, 而且还具有设备和技术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等各种资源组成。

1.2 档案信息资源的含义。

档案信息资源是整个信息资源当中作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均是由纸张作为主要的载体, 利用文字的记述方式作为主要储存对象, 其主要来源是生活中人们直接产生或者形成的各种纸质文件资料。但是, 这种档案信息档案对于具体的物理载体和物理过程以及空间位置有着较强的依赖性。

1.3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含义。

数字档案信息具有层次丰富和种类多等特点, 本文所讲的数字档案信息是可以有效的通过网络环境进行成功传递。数字信息资源可以统称为电子资源,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是利用电子作为载体进而达到对文献资料进行储存的目的, 同计算机操作对其进行记录和传输以及储存利用等。当然, 数字档案信息也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 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系统管理的依赖。

2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特点

2.1 存储介质的高密度性。

数字档案资源可以将过去传统的纸质档案进行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全面的制作, 利用光盘和磁带以及硬盘作为载体进行储存, 与纸质档案储存量相比较有了很大的提高。将一个纸质的档案馆里面所有的文献资料全部储存在几张光盘当中已不在是幻想。

2.2 传播方式的快捷性。

数字档案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利用网络进行同步传输, 与传统的传输速度相比较是一个质的飞跃, 而且对于信息内容的传输量也在很大程度上远远的超越了传统的纸质档案, 在正常的速度下只需要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篇几千字的文字资料。

2.3 信息资源检索的智能化。

科学技术不断高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已经具有了空前的发展, 在办公自动化环境中电子文件, 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转变成电子档案。利用电子扫描和汉字识别系统也可以对过去传统的纸张档案进行有效的处理, 将其成功的转换成今天人们更加方便索取的电子档案。信息检索从对精心设计的短记录查找, 逐渐的发展成为在大量馆藏中对每一个信息的全文查找。数字档案的检索不仅采用了高度规范的检索语言, 而且还将先进的智能技术运用其中, 利用自然语言作为检索语言对全网络进行概念性搜索。自然语言有着非常多的特点, 如查找准确率高和通用性好以及方便实现自动标引等。

2.4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信息资源能够同时满足多个用户的使用, 形成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它是在一定范围之内有效的将档案机构成功的融入到一个有组织的网络当中, 各个档案机构之间按照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有效的互相协调和共享档案资源活动。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方面, 使用者之间并不存在相互的制约性, 也就是说多个用户可以在统一时间共同的对同一个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 而不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3 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

3.1 基藏数据库。

档案馆和档案信息中心以及文件中心所收集的档案文献, 通常都汲取于文件的形成单位。在档案的管理阶段其主要还是作为原单位的服务对象, 随着档案逐渐向档案馆进行移交, 那么, 档案的服务对象就相应的发生的改变和拓展, 导致对于档案信息的利用和服务的重点发生转变。完整以及经过系统化条理化的档案, 对于立档单位的历史能够有效的进行再现和查阅真实的记录信息。那么, 建立基藏数据库就显得极其有必要, 因为据藏数据库能够有效的反映出档案馆藏的真实情况, 能够将原先在物理状态下的实体档案在师资环境中得以全面再现, 有效的实现了档案信息的优化管理。基藏数据库的建设, 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气主要特性, 不但能够满足日常管理和服务的需要, 而且还能够为国家积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 为档案信息的集成服务做好基础。

3.2 基本素材数据库。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生产过程中的原始记录生成了档案, 是同一个单位部门以及一个国家历史的真实写照。想要更好的满足一个国家和社会单位的长远利用必须要做好基本素材数据库的建立。所以, 基础素材数据库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基础素材数据库的成功建设, 还是需要以本地区和部门之前所形成的档案信息作为基础内容, 将数据库建设的基础性和数据利用的长期性进行充分的发挥, 能够全面的以及集中的反映立档部门的基本情况。

3.3 特色数据库。

档案是立档单位形成的, 其中有很多资料都是单一形式记载存在, 所记录单位和部门的档案信息内容都是独一无二的, 档案记录信息所反映的部门和单位的情况也均是各不相同。数据库特色化建设, 不仅是数据库建设的发展方向, 而且也是信息产业面向纵向发展的趋势。特色数据库的建立就是要服务与社会和经济建设, 对立档单位的特色进行有效的突破, 突出其独有性。建立特色数据库, 需要与立档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的相互结合在一起, 对于历史能够真实的记录和真实的反映, 对于档案的真实性需要格外的重视。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已有的馆藏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主要依托, 将档案信息部门的服务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 全面体现出档案信息服务的特色和优势。

结束语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 发展的时间尚短, 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行业体系, 因此, 加快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这不仅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 档案管理机构的创新, 还需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只有通过这三方面的努力, 才能实现档案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 为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就是传统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在传统档案收集的基础上, 将档案资料信息化, 从而实现档案资料的传递和共享, 它将档案管理的重心从实体管理转变为信息管理, 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丽佳.试论我国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数字城市与城市的数字化建设 篇8

关键词:数字城市,3S一体化,城市数字化

“数字城市”和“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一样, 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 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数字城市的概念

数字城市, 也可以理解为网络城市、智能城市, 实际上就是信息城市, 即城市的信息化。数字城市的建设需要利用国家公用数据通讯平台, 以GIS技术为基础, 从而建成一个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系统, 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应用, 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企业、公共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建立一个城市信息网, 信息网应该是数字化、多媒体、智能化的。

通俗的说, “数字城市”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 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 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

3S一体化:3S是指全球定位系统 (GPS) 、遥感 (RS) 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 , 它们是建立数字城市的三个关键技术。这三大技术工具各有特色, 在实际工作中单独使用各自存在缺陷, 数字城市需要综合运用三大技术特长, 才能提供所需的观测、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数字城市”对我国城市交通的影响

随着数字城市的建设, 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将构成新的数字化网络, 成为未来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 由传统交通通讯网络构成的垂直的城市等级体系将被打破, 出现新的等级体系与空间极化现象。城市在这个数字化网络中的等级将取决于它对信息资源的占有量及信息的更新传输效率。

(一) 数字城市带来的网络化生活方式将影响人们的出行需求和习惯

随着数字化网络的发展, 人们逐渐可以在家中工作, 接受教育, 实现网上购物及远程医疗等, 使工作地、购物场所、学校、医疗地与家庭融为一体, 相应地将减少这部分的出行, 随之影响居住区与商业中心, 各种公共设施的空间分布和它们之间的交通联系。

(二) 数字城市对城市交通管理的影响

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将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 它通过全球定位系统 (GPS) 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互连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有机结合, 利用城市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操作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 建立整个城市的数字交通信息服务体系, 对交通网络的空间、时间和属性特征进行描述, 为城市交通管理、车辆导航、客货运输调度、居民出行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数字城市的海量数据库可以提供道路交通调查资料、路网现状、交通时空分布规律等, 用于辅助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

三、数字城市的建设

(一) 水资源的建设

我国北方城市的发生和发展, 历史悠久, 大都起源于农牧社会, 明显受水源的制约。这类缺水城市生态是比较脆弱的, 环境问题也是很突出的。她们对数字城市的突出需求是围绕着一个“水”字。既要防洪排涝, 又要蓄水节水, 对三水分流工程、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 需求迫切而又普遍。如何利用能源比较充足, 通讯比较发达的优势来解决水源问题, 推广清洁生产和前端处理, 有效地保护生态和提高生活质量, 是至关重要的。这类城市拥有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成为无价的旅游资源;同时也面对着改造旧城区, 保持古文化的困难, 在景观设计方面, 数字仿真和虚拟大有用武之地。

(二) 人才建设

沿海和沿江分布的大小城市, 其中有的发展历史较晚而现代化水平较高。这类城市他们不仅提出要建设信息港, 而且要求建设生态城市、高新产业区、智能小区、智能大厦。以信息流加快物流、能流与人流的速度, 提高效率和增值。这类城市能够承担高技术和资金的投入, 吸引高级人才。

(三) 数字化建设

港口城市的数字化首先是要克服水陆分割的局面, 建立水陆兼顾的地理信息系统。特别是要加强对领海和经济管辖区的数据库建设。

(四) 历史文化建设

山地和丘陵超过国土总面积的70%, 山间盆地中农业经济繁荣, 人口密集, 其中城市又往往成为一方文化、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在历史文化上具有明显的地方独立色彩。虽然经过多次民族的大迁徒, 依然在方言和建筑、民俗方面, 保留着深刻的历史痕迹, 成为中华民族多源文化璀灿的瑰宝。

综上所述, “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也是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城市”作为一个战略目标要早启动、早规划为好。要抓住网络资源与数据资源共享与互联这两个核心环节, 作好规划, 解决政策、标准和设计问题, 力争由“数字城市”项目养“数字城市”工程, 积极稳妥地推进“数字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邹军, 叶晨.区域性城乡规划信息数据库及应用平台建设[J].城市规划, 2013 (2) .

[2]罗明海.城市规划数字化及其综合研究框架[J].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0 (3) .

浅谈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 篇9

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作共建

我国自1995年开始跟踪国际数字图书馆发展, 国家图书馆启动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文化部、财政部于2011年5月联合下发文件, 就“十二五”期间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做出部署。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中心、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 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和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国家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在全国层面做好顶层设计, 使各地区能够在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整体框架下建设区域数字图书馆, 各区域的中心馆组织协调区域内的图书馆在同样的标准与规范下建设各地的数字资源, 以避免分头建设导致的系统不连通、资源不共享、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国家数字图书馆对各地自建数字资源进行调查摸底登记, 以有效揭示离散分布的自建数字资源。各地的数字图书馆要明确自身的地位和作用, 拟定本馆的数字资源建设规划, 积极参加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遵循统一的加工标准与规范, 合作共建一批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数字资源, 实现资源之间的无缝跨库互连, 建成一个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体系完整、组织有序的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群, 为资源共享提供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加强文献资源的整合

文献资源整合是对图书馆相互独立的各种数字资源进行系统化和优化, 对资源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 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 包括传统文献、数字资源以及网络免费学术资源的整合。首先, 各馆要在OPAC系统下对本馆的书目数据库进行整合, 不仅要揭示各种载体的传统馆藏文献, 同时也揭示数字馆藏, 让读者能查询包括数字资源在内的全部馆藏。其次, 各馆要整合本馆自建数字资源和外购数据库, 建立统一检索平台, 读者只需登录一次, 就可检索多个数据库。最后, 加强网络免费学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图书馆在建设特色数据库的同时, 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采集网上资源并进行加工整理, 通过定题、定人、定时等方式进行网络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形成各类资源导航。

三、从用户需求出发进行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的价值核心体现在读者对资源的利用和资源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但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对数字图书馆来说仍是一个新课题。数字图书馆打破了行业系统的隔阂和地域的局限, 用户的范围会变得难以确定。首先, 要进行用户 (包括潜在用户) 调查, 只有了解了用户的需求, 才能确定收藏的范围和深度。其次, 建立与目标用户的联系, 让目标用户参与资源内容建设、参与数字资源项目的宣传与推广和评价, 在资源建设中铺设用户沟通渠道, 随时听取用户的意见, 重视用户对数字资源项目的评价, 将用户的反馈应用于实践。

四、加强数字资源版权管理

一方面, 随着数字化内涵和外延的扩大, 涉及版权纠纷的问题日益凸现。图书馆首先要确保购买拥有合法版权的数字产品, 同时考虑资源的合理合法使用, 自建资源要想办法解决版权问题, 保障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平衡, 在遵守相关法律和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实施资源建设和使用。另一方面, 数字资源虽然在存储、处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 数字化的信息目前也存在诸多技术弱点, 导致任何获得信息的人都可以不受约束地通过信息的再生产获得利益。因此, 数字资源建设需要研究用于数字化信息的内容保护、通信保护及密钥保护等问题。

五、大力促进资源共享

共建是为了共享, 图书馆合作共建的数字资源建成后作为共同建设成果, 提供给各个成员馆使用, 同时可以采取边建设边服务边发展的策略, 以更新资源带动服务, 以服务促进资源更新, 维持数据库的生命力。我国的共享组织和项目具有一定的行业与区域特点。因此, 在现有框架下, 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到国家层面上考虑, 做好跨行业、跨区域的共建共享, 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周和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1

[2] .陈力.论数字图书馆的多元化资源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5

[3] .符艺.现代信息技术与图书馆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2

[4] .张成林.浅析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1

[5] .魏大威等.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有效整合资源、全面创新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12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 篇10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1.1数字资源

所谓数字资源主要是指一种多种信息组成的混合体。其组成成分多样,可以是数字、图片等多种样式。换种说法就是说数字资源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载体上的文字、图像、声频、视频等有序的、可利用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或Internet等形式被客户读取。对于资源需求者来说,数字资源不仅可以提供他们所需求的全文信息、超文本信息或者多媒体信息等等,而且也可以根据各种协议的标准来进行运作,因人而异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数字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资源获取方式,不仅仅对传统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了突破,而且对其经营方法、图书馆服务理念等都有着较大的变革。所以来说,数字化资源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储存方式给人们提供更为科学、更为便利的服务。

1.2 数字资源建设的特征

第一,全面性。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数据资源建设中,数字化资源的种类多种多样,基本上所有馆藏书籍覆盖了全部数据库相关类型。例如,保值。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专利、年检、工具书、法律法规及多媒体等相关资源。在相关的文献类型中,期刊论文、电子书及学位论文几乎是引用量最大的。此外在这些相关数据资源里,全文引用的数据库所占比重较高。对相关数据库进行初步统计后发现,全文性的数据资源已经达到93%。

第二,广泛性。目前,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包含了几乎全部学科门类。通过对知网等著名数据库的分析看出,利用学科导航和门类检索的用户不在少数,几乎包含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等门类的基础类、应用类等相关不同学科。

第三,分布性。数字资源是一种信息数据资源,这种特点使其拥有全球性的分布式结构。正是这样一种分布式的结构和模式,使得数字资源具有无序性、不均衡性和非对称性。而数字资源的这些特征就使得其摆脱了地域的限制,使其具有了全球化的特征。但是数据资源的建设确实具有地域性的。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程度较好的地区,如华东、华北等地区,因为有着较为强大的经济实力,经费较为充足,所以其图书馆中引进的数据资源较为充足。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数据资源引入的较少。根据统计,北上广三省所拥有的数据资源数就占其他地方的34%。

2 图书馆中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

2.1 数字资源利用要实现价值最大化

数字资源作为一种新的数据资源,是以科学方式实现自身价值的利用最大化。所以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初衷在于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共享,并在保证信息开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功能,逐步扩展相关服务,实现信息共享、收藏与使用者立体化连接以实现更为高效的利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就数字资源的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

2.2 数字资源建设的矛盾突出

数字资源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环境使其能够顺利完成。从当前的数字化建设的社会环境分析,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矛盾还很突出。比如说,数字图书馆中缺乏系统的组织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指定的合理、完善和可续的评估体系、标准和方法,这样对于整个数字图书馆的完善发展都是不利的。而且,根据当前对图书馆中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所进行的调查可以看出,当然各个图书馆中对数字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相对都比较少,导致许多有效资源不能实现共享,这样就会出现许多图书挂的数字资源重复建设的情况,导致资源的浪费。

3图书馆中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3.1数据库数量较少

虽然目前我国的数据库建设发展迅速,但是大部分都是引入而并非自己建造的。举例来说,截止到2013年10 月,中国国内院校引进的中外文数据库共计6 615 个,从数量上单一比较看出我国引用数据库比重仍然较大,缺乏自建数据库。具体来说,清华大学引进中外文数据库数量为448 个,自建的建数据库只有28 个。国内实力雄厚的名牌院校的现实反映了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分布的现状。

3.2数据库容量较小

虽然我国数字资源建设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是这些数据库的容量都相对较小。图书馆为了体现自身的特色,都会不断地进行完善并且开发特色馆藏资源,而且链接的资源也会不断增多。综合来说,国内数据库的规模与数字资源建设的质量与国外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举例来说,我国的CNKI收藏的中文期刊有8200多种,数据2500 多条。而美国OCLC数据库的书目数量为4000 万条,馆藏信近5亿条。

3.3 个性化服务层次低

图书馆都在不断地建立自己独特的数据库,扩大自身能够提供的资源的容量。但是,判断一个图书馆是否符合现代化的标准并不仅仅关注图书馆数据库和数字资源的广度,也要考虑其深度。对于图书馆来说,提供个性化服务也是科技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而国内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个性化服务的层次相对较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完善的资源信息个性化服务根据不同的需求有着不同的层次,主要有定制型的、主体型的、深度加工型的。当前国内的服务大多停留在前两个层次上,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4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对策

建立专业的数字资源库

国内的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管理方面存在只考虑自身实际当前需求,往往忽视了其他关键因素,例如数据库的使用效果、引用频率等问题。只有考虑全面,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数据进行科学归纳,合理引进才能实现图书馆数字馆藏资源信息服务最大化,而标准的统一对于文献检索等数字信息化的关键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而且其非专业的资源规划对其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利用非常不利,不但效率低,而且浪费了需求方的精力和资金。此外,文献标准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类型、关键词表述、引用方式及表述等因素直接决定着数字资源信息化的程度和方向。因此,对于图书馆馆藏数字信息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要求其专业化。这样才能提高使用效率和利用价值。

4.2 建立完善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数字资源建设是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撑的,一般来说,建立一个数字资源库是需要几十万的巨额资金的。因为这种条件的限制,使得需要图书馆因为资金的缘故放弃或者停止数字资源的建设,这对于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是不利的。此外,由于不能拥有自己的数字资源,所以许多单位都选择购买一些综合性的数据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他们所取得的数据都是具有较大的学科或者说专业局限性。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是改变这种困境的最佳选择。有了一个高效的馆藏数字化转共享网络,用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不同图书馆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同时,对于那些没有建立自己数字资源库的图书馆来说,可以节省一大笔经费而且可以获取多方面的数字资源。因此可以说建立一个规范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分享网络是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建设发展的大方向。

4.3 推广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当前科技现代化发展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的新要求。数字资源咨询可以实现信息、人力成本和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实现三者的有效统一,是将来图书馆咨询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具体学科的信息导航员,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必须立足于个性化发展,在更高层次实现更高水平的咨询和信息化服务。此外,管理者必须做好相关信息资源检索的专业咨询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数字资源信息化和服务价值最大化。与此同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也需要根据需求者的要求来进行定制或者深层次的研究。这样可以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和数字资源信息服务的协同配合,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信息共享。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到个性化体系的数字资源建设中去,努力实现自身服务咨询体系,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构建新时期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

数据及文献资源的分享是构建数字化信息共享网络的目的,因此图书馆数字信息化建设必须对相关管理模式和服务体制进行深层次变革,避免浪费和不切实际的建设,降低自身维护成本和人力。同时应树立全局观念,将自身建设和发展放到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大环境中进行统筹考虑,积极推进馆藏资源数字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完善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红艳.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的发展与演变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2(4).

[2]王翠英.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1).

[3]吴丹,林若楠,冯倩然,陈欢.社会标签的规范性研究——图书标注[J].图书馆论坛,2012(1).

[4]李书宁.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1(12).

数字档案馆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 篇11

1  数字档案馆存在的问题

1.1  档案资源不够丰富。从目前大部分数字档案馆资源建设的情况来看,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显得不够深入和丰富,数量少且单一,已公开的开放档案、现行文件等信息资源只停留在目录检索上,没有原文资源。有些项目只是搭起了架子,还需不断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充实增加新的内容。档案鉴定工作的滞后,信息公开、共享与保密、安全的矛盾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影响了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整合。

1.2  档案资源深度不够。在资源整合技术的选择上,对资源自身的特点缺乏分析,重资源建设,轻资源利用,数据库更新维护不及时,检索平台的设置太单一,目录式样式又没能全面使用,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信息服务意识不高,除了提供数据库检索和导航服务,缺少个性化服务。

1.3  技术力量薄弱。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需要更具实力的软硬件技术条件,目前档案馆在硬件设施上还不能完全到位,软件平台也不够规范,尤其是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经过继续教育,现有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技术操作的要求,但要胜任数字档案馆建设与维护、数据库建设与维护、数据平台的构建等工作却有较大难度,而专业的技术人员又不具备档案管理业务知识。

1.4  数据标准建设滞后。目前,从国家到地方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标准建设落后于资源建设,而做不到先行导致资源建设比较混乱,例如,电子档案数据库著录格式(或“元数据”)国家标准的滞后对地方电子档案数据库著录格式(或“元数据”)标准的制定有一定影响。在基层档案部门,已有的法规标准也很难得到严格执行。

1.5  档案服务意识淡薄。档案工作长期以来处于政府工作重心的边缘,党委和政府对档案工作关心支持不够,导致本部门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归属感不强,对档案事业发展信心不足。对工作主动进取少,被动应付多。档案服务意识的滞后,使得数字档案馆资源建设进展缓慢。

2  几点对策

2.1  强化数字档案馆的服务职能。强化服务是前提,档案馆是为用户档案信息需求服务的公共机构,档案利用需求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传统守旧的服务观念使档案馆工作者服务意识较弱,处于被动服务中,不能有效挖掘档案信息用户,主动刺激用户需求。因此,档案部门要转变传统理念,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深刻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强化“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切实提高数字档案馆资源整合的质量和效果,不断完善信息服务手段,采用多种服务方式,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2  完善档案资源利用者的需求功能。了解需求是基础,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之一便是满足广大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需求,档案部门只有将数字档案馆建设及资源整合纳入利用实践,从档案用户的根本需求出发,才能充分发挥档案资源整合的积极作用。在充分了解档案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自己原有的资源进行梳理,对服务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不断开辟网上服务的新项目,从而适应档案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2.3  提高数字档案馆资源建设的质量。数据资源的质量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核心。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要多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从本部门的实际出发,揭示档案工作的亮点和创新点。在数字档案馆资源方面,要及时补充档案信息,面向社会切实做到广覆盖、有深度、更亲民,营造良好的利用环境。

2.4  加强档案部门工作人员思想指导,采取适合档案部门工作的激励措施,引导档案从业者摒弃传统守旧的服务观念。积极向上级领导部门争取必要的支持和扶助,引导档案工作步入健康、科学的发展轨道,给数字档案馆资源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云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 篇12

1 云图书馆的概念

云图书馆的性质不同于一般传统图书馆, 和现在意义上的云概念也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图书馆是以纸质资源为主, 云计算是以电子多媒体资源为主, 云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 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能从云图书馆的终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同时也可以是资源的提供者, 从而做到云图书馆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 是将IT相关的能力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允许用户在不了解提供服务技术、没有相关知识以及设备操作能力的情况下, 通过Internet获取需要的服务。“云”计算是庞大的服务器集群, 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 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云”可以动态伸缩, 边界是模糊的, 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它, 无需确定它的具体位置。它是由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发展而来的一种动态的、易于扩展的、通过高速互联网把数据处理过程传送给虚拟计算机集群资源的计算方式。云计算拥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动态可扩展性、超强计算和存储、虚拟化技术和低成本的优点。

2 云图书馆的转型发展

“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图书馆的社会生存基础, 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几乎都给图书馆事业带来新的挑战, 都值得图书馆人关注, 云计算技术也不例外。云计算作为一种技术与应用结合的理念, 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在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 图书馆应审时度势, 迎接挑战, 转型发展。

2.1 云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每天产生的信息都是数以亿计的, 各种信息载体的急剧增长对于一个信息容量有限的一图书馆来说, 由于太多因素的影响, 无法及时甄别处理其中有用的信息, 对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例如当教师需要从图书馆查找最近的一些专业课程资料用于教学时, 图书馆又不能提供, 因此教师只能自己去搜集相关的资料, 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学生们想从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一些新资料时, 图书馆也不能提供比较完整的资料, 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建立资源整合型的云图书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通过师生共同收集相关的资料, 建立起一个随时更新的新型图书馆, 是对传统图书馆资源的发展和补充。

2.2 树立云理念

以人为本是图书馆服务永恒的理念, 但是信息技术的变动性特征要求这一理念与时俱进。以不息为体, 以日新为道0要求图书馆人以坚持追求作为本体, 以不断创新作为途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图书馆人必须首先树立云的理念, 转变理念, 在兼顾具体的实体图书馆的前提下, 树立/大图书馆、大服务0的观念。当云计算作为一种开发环境实现平台构建时, 相关的数据存储在/云海0之中, 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以某种便捷、方便、安全的方式获得/云0中的相关的信息或服务。随着用户要求的提交, 云平台可以动态地提供和分配资源, 成为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大型信息超市和大型图书馆的联盟。云计算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 将改变图书馆各自为政的局限性, 使其不断走向规模化、集约化。

3 云时代图书馆人性化服务

“以人为本”作为图书馆服务的核心, 从读者需求特点为出发点,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度, 使馆员充分了解各个学科的信息需求, 根据读者提供的专业信息, 向读者传送所需专业最新动态的学术信息。建立特色信息数据库, 随时把信息提供给有特定需求的读者。像这样能够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创新理念的图书馆, 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3.1 图书馆实施人性化服务的方式

人性化服务是指服务要符合人性, 即服务者在服务过程中要认识人性, 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包容人性的弱点, 同时以满足人对资源的需求和社会需求 (包括安全感、舒适感、自由平等权利、关心、尊重、心理满足) 来开展服务。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是馆员和读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 是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图书馆倡导的人性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2 辟设一间读者休闲室

图书馆是一个需要安静的地方, 然而, 久静而思动。读者坐久了, 腰酸腿麻, 头晕眼涩, 此时若能去休闲室里动动简单的运动器械, 活络活络筋骨, 与老友聊聊天, 听听清心舒缓的轻音乐, 欣赏一下室内生机盎然的绿叶红花, 让身心一起放松, 会成为读者此时此刻最惬意的享受和需求。

3.3 利用资源实施快捷和便利的关怀

设立自助借还书系统, 方便读者随时借还图书。在图书馆门口设置还书箱, 实施24h还书制, 即使闭馆后, 读者也能自由还书, 减少逾期。根据图书馆与邮局达成的服务协议, 图书馆会雇佣邮局来把它们再送回其各自的“家”。有“电子标签”的图书很快就能找到“回家”的路。各图书馆网上续借、网上预约、在线书目查询等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和改进, 使读者不用到馆便能获得即时服务。

4 结束语

随着云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图书馆服务也应抓住机遇, 坚持以人为本, 把为读者服务作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使传统图书馆服务与高新技术结合, 建设创新型服务模式,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围绕云图书馆的内涵, 云图书馆的概念, 云图书馆的实现还需在应用需求及相关技术的推动及牵引下, 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开展大量的研究。目前, 图书馆界关于云图书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实践上, 都存在着相当大的研究空间, 但它所带来的众多优点和挑战却已对整个数字图书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摘要:云计算作为计算机和网络的一种全新的服务和使用模式, 为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和启发, 更为传统图书馆提供了一种新的运营模式。数字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模式, 它是基于互联网并利用云计算技术建构起来的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虚拟图书馆。

关键词:云图书馆,网络环境,信息咨询,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宗忠.服务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J].图书馆论坛, 2005 (6) :26.

[2]赵文华.试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情报探索, 2012 (1) :120-122.

[3]胡小菁, 范并思.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4) :7-12.

[4]赵秀君.十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统计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5 (8) .

上一篇:喷砂工艺下一篇:钎焊性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