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综述

2024-05-26

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综述(共4篇)

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综述 篇1

1 引言 (Introduction)

在我国数字化资源出版行业中, 现已有一些机构或组织尝试使用一些基于数字学习领域的行业标准来构建 (IMS、IEEE、ADL等) 自己的数字化出版平台。根据我们多方的调研与考证, 其中由ADL组织并制定的SCORM标准是数字学习行业中使用最为广泛且适用与数字教材资源的不二之选, 而且由于SCORM标准还完美的兼容IMS、AICC和ARIADNE等多项其他优秀的行业标准[1]。

依据SCORM2004标准来构建数字教材资源内容不但可以使资源内容重复使用, 还可在任意遵循使用SCORM标准的教学平台上无缝移植并浏览, 同时依据SCORM2004标准中关于“顺序学习的方法”, 来构建其数字化教材资源内容顺序的控制机制, 可轻松实现具有学习监督及控制管理功能的数字教材。依据以上众多优势, 本文将基于SCORM 2004标准来研究并设计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数字化资源出版管理平台。

2 相关研究 (Related research)

SCORM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 是美国国防部于1997年提出“先进分布式学习主导计划” (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Initiative) 时推出的共享式教材组件标准。其主导制定主题思想秉承了“同一数字教材内容在不同学习管理平台上实现无缝的共享”的标准, 因此符合SCORM标准的数字教材内容具有较高的可复用性 (Reusability) 、可访问性 (Accessibility) 、持久性 (Durability) 、互通性 (Interoperability) 等诸多优秀的特性, 以此确保教材资源在不同的平台中互通互融, 从而在基于SCORM标准下通过教材复用与共享机制来建立数字资源包, 压缩了教材开发时间, 降低了教材开发成本, 促成教材在各学习平台间使用畅通自如[2]。SCORM标准总体涵盖了资源整合模型 (Content Aggregation Model, CAM) 以及运行环境 (Run-Time Environment, RTE) 。

Struts框架模型是Apache软件基金会 (ASF) 组建的一个开源项目。它最早为Jakarta项目中的子项目, 并在2004年3月成为ASF的主打项目。它通过采用Java Servlet/JSP技术, 实现了基于JavaEE Web开发的Model-ViewController (MVC) 设计模型的应用性框架, 是MVC典型设计模式中的经典产品之一。

MVC模式 (Model-View-Controller) 是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中的一种软件架构模式, 把软件系统分为三个基本部分:模型 (Model) 、视图 (View) 和控制器 (Controller) 。

MVC模式最早由Trygve Reenskaug在1978年提出, 是施乐帕罗奥多研究中心 (Xerox PARC) 在20世纪80年代为程序语言Smalltalk发明的一种软件开发模式。MVC模式的目的是实现一种动态的程序设计, 使后续对程序的修改和扩展简化, 并且使程序某一部分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除此之外, 此模式通过对复杂度的简化, 使程序结构更加直观。软件系统通过对自身基本部分分离的同时也赋予了各个基本部分应有的功能。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专长分组:

控制器 (Controller) :负责转发请求, 对请求进行处理。

视图 (View) :界面设计人员进行图形界面UI设计。

模型 (Model) :程序编写人员设计程序的实际功能 (实现算法等) 、数据库设计人员进行数据管理和数据库设计 (可以实现具体的功能) 。

3 功能设计 (Function design)

本数字化资源出版管理平台总体设计原则是设计并实现一个信息标准化和异构体系资源互操作的公共共享平台, 实现资源管理和资源整台一体化, 系统采用三层结构, 符合可重构性、灵活性、可扩展性的设计原则。

3.1 数字化资源出版平台的功能总体模块设计

本数字化资源出版管理平台的用户主要有两类:学习者和管理者。学习者登录系统, 选择数字教材进行学习;管理者导入数字教材资源, 并对学习者进行监控及管理, 如图1所示。

3.2 平台总体工作原理

一个符合SCORM规范的数字化资源出版平台的运行环境包括了服务器端及客户端两部分。该平台服务器端包括后台数据的管理与通信数据的维护, 在客户端数字化资源出版平台还需要向用户提供一个API实例, 运行在客户端的SCO通过网络浏览器获取该API实例。API提供了SCO与LMS沟通的管道, 通过该实例, SCO与LMS进行交互, 依据数据模型 (DataModel) 进行通信[3]。

4 系统设计 (System design)

4.1 系统首页

本数字化资源出版管理平台首页作为用户登录成功后呈现的主页面, 须展现出最新的、实用的教育学习信息、考试信息, 并提供教材学习、教材搜索、等多种功能的快捷方式, 使学习者可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并可以简单容易的开展网络学习和考试。

4.2 教材及数字资源维护管理模块

维护教材的基本信息, 教材基本信息包括:教材的基本属性、学习目标等。本数字化资源出版管理平台可以支持灵活的教材学习安排。对于一门教材, 其中可能包含多个学习内容及考试练习, 本平台支持对这些学习素材进行顺序规划。

4.3 数字化资源学习模块

本数字化资源出版管理平台在课程的播放过程中, 针对复训类教材资源, 需要具备暂停功能、播放功能、防上次进度继续播放、放大播放视窗、缩小播放视窗、交互等基本功能。课程划分必修、选修课程。

在具体教材学习中, 按照规范的学习流程, 课程包括以下功能:学习公告、学习资料、课前测验、学习资源、作业管理、笔记管理、课程考评和反馈等。

4.4 数字化资源管理模块

以文件管理的方式对本数字化资源出版管理平台中涉及的视频、音频、文本教材, 以及其他的学习资源进行管理, 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权限实现资源的上传、下载。收集各类素材和课件, 将课程资源进行信息化整合, 通过资源管理快速查询、浏览和存取, 并结合资源收集等功能, 简化管理员工作量, 辅助管理员分类管理各类学习资源。并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重复引用。

4.5 统计分析模块

通过对本数字化资源出版管理平台中信息进行查询, 形成报表文件, 可以下载打印。统计分析的页面展示要以图表为主[4]。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考试情况的统计, 包含考试进度跟踪统计、考试成绩统计、考试履历统计等;报表的管理, 对学习者培训学习的过程情况如所参加项目、课时、学分、成绩、学习记录、所获证书等方面的评估, 并可对培训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 还可对部门的培训情况进行统计。

4.6 系统管理模块

角色的设置, 按照教材管理体系, 根据目前教材学习与资质管理实际工作, 本数字化资源出版管理平台设置主要角色:学习者、教员、机构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角色。

机构的管理, 按照学习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置不限层级, 由高到低逐层设置子机构及部门组织结构。实现机构的新增、修改、删除、信息修改、调动机构等管理工作。

人员的管理, 按照机构树为每个机构添加新人员, 并对人员分配角色权限 (学习者、教员、培训管理员) 。显示所有系统内人员的基本信息, 并对人员的信息进行修改、激活、冻结、部门调动、重置密码等操作。

5 结论 (Conclusion)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 数字出版行业技术也将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本文基于兼容SCORM 2004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设计了该的数字出版平台, 虽然现已使用Struts的MVC框架来构建的数字资源出版平台已具有一定优势及成效, 同时所有平台功能均已进行了模块化设计, 并具有良好的重建性与复用性。在功能性上本已实现数字教材的学习浏览、作业的发布及审阅、人员及组织机构的管理等。基本上已满足数字资源出版的实际需求, 目前平台已基本投入使用,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在今后的实践研究中解决, 如教材离线浏览与教材离线进度控制管理等问题, 跨平台浏览及各浏览器资源展示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在这些方面加以研究与设计, 进一步提升该平台的实用性与扩展性。

参考文献

[1]陆峥, 杨路明, 宋虹.基于SCORM规范的教学管理平台的开发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5, 33 (3) :83-84.

[2]SCORM规范.http://www.adlnet.org/storm.

[3]耿煜.基于SCORM标准的学习门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2, 7:144-147.

[4]刘一闻, 张家湘, 张建伟.关于构建媒体开放平台的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4) :75-77.

复合数字出版平台的构建 篇2

通过组织互联网中的作者和编辑制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利用多元发布引擎把产品发布到各种传统出版或数字出版销售渠道中。通过实时分账系统, 将产品的销售收入按一定的比例实时地汇入作者或编辑的账户中, 以形成良性循环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为出版产业链上的各种角色, 包括著作权人、出版单位、读者、运营商、广告商等, 提供一个标准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 从而为参与平台的所有对象提供多元化、立体化的服务, 从而构建数字出版新型产业链。

实现平台功能, 总体业务需求包括:内容采集与加工制作、产品管理、运营服务、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通过提供数字内容的采集、编辑、加工、产品制作以及发布、实时分账等应用服务, 创造数字出版互利共赢模式。

一内容采集与加工制作

内容采集与加工制作功能模块主要为著作权人及出版单位服务, 著作权人包括个人和法人 (含民营书商) , 出版单位包括有网络出版权和无网络出版权的出版单位。

著作权人登陆投稿平台后, 选择要进行投稿的出版单位进行投稿, 由出版单位完成产品的加工及制作。

为著作权人提供网络出版服务, 个人创作者本身没有出版权, 为了满足出版要求, 通过平台选择要进行投稿的出版单位或平台运营商进行投稿, 由其协助完成出版要求。同时, 平台也提供自主的产品加工制作工具, 个人创作者通过工具加工完成产品的制作, 然后由平台进行运营。

民营书商有自己的编辑队伍, 通过和出版单位合作的方式从事传统出版。通过平台提供的产品加工工具对内容进行加工, 形成电子产品, 提供给平台运营商或自主运营。

有网络出版权的出版单位, 可以把个人创作者提供的稿件经过加工直接生成电子产品, 提供给平台运营商。纸质书转为电子书的产品也可放在平台销售。

无网络出版权的出版单位, 需要通过平台对稿件加工形成传统纸介质出版物, 然后通过平台的制作工具生成电子产品, 然后提供给运营商进行运营。

二产品管理

产品管理功能模块主要是对平台运营的各类产品进行统一管理, 包括产品存储管理、产品分类管理、产品发布栏目管理、产品定价管理等。

出版单位把制作好的电子产品上传到平台的产品管理模块, 运营商对产品的属性进行标引、对产品的分类进行加工, 然后通过发布引擎发布到运营服务平台供读者使用。

出版单位制作完数字产品后, 通过产品管理提供的上传功能上传产品, 产品上传后不会立即进行发布, 需要由运营商进行审核和加工后才能发布。

运营商对出版单位提交的产品进行统一管理, 按照产品的类别对产品进行分类, 对产品的基本属性进行标引, 包括产品的名称、关键词、简介等, 方便产品的使用。产品属性加工完毕后通过发布引擎发布到运营服务平台, 如电子书超市。产品管理平台还提供产品分类的灵活定制, 适应平台以后的发展。

三运营服务

运营服务功能模块主要向出版商 (含民营书商) 、消费者、渠道商、广告商、政府机构等提供各种产品的销售服务及管理。

出版单位可通过平台自主经营自身产品, 查看产品的营销情况, 通过市场需求指导选题的策划, 制作更好的产品。读者通过平台提供的多元化服务满足自身的知识获取需求。政府机构可以对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杜绝不良的产品发布。广告商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广告, 宣传自己的产品。

读者可以在平台上购买电子书、纸介质图书等产品, 也可以通过订阅的方式访问平台中的电子期刊、数字报等产品。同时, 按需印刷可以满足读者对于短版、断版图书的需求。平台不仅仅提供成品的产品, 还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订制个性化的产品。在使用产品的同时, 读者还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己的评论、参与投票, 与平台其他参与者进行在线交互。

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查询接口查询自身产品的营销情况, 平台提供多维的营销数据统计结果, 包括产品的销售统计、产品的销售排行、销售量等数据。出版单位一方面可以了解自身产品的销售情况;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市场反馈的需求来指导产品选题的策划。

政府机构可以查看平台产品的运营内容, 查看产品内容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内容及时通知平台运营商进行处理, 从而保证平台的健康发展。

广告商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广告, 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 同时也可以查看发布广告的点击情况, 从而制订广告投放策略。

平台不仅可以与出版单位合作运营内容, 同时还可以通过和第三方渠道进行内容合作, 由第三方渠道参与内容的运营。

四运营管理

运营管理功能模块对参与平台的各个角色进行管理, 包括用户管理、合同管理、版权管理、订单管理、分销管理、物流管理、广告管理以及统计决策等管理, 从而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

运营管理平台主要是给运营商提供服务, 包括和著作权人、广告商、物流公司等角色的合同管理, 对平台的各种用户进行审核管理, 对产品的物流、订单情况进行统一管理, 对产品的分销情况进行监控管理, 同时还需要根据平台提供的分析数据对平台的运营战略进行调整, 从而满足平台发展的需要。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总体框架

整个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基础支持平台 (包括网络、硬件、系统软件) 、标准/法律法规、内容采集与加工、产品管理、运营服务、运营管理等。

基础支持平台为整个平台提供基本的硬件以及软件的支持, 是平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平台在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国家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 保证平台健康运营;在前面的基础之上为出版单位提供内容采集与加工模块, 实现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内容加工完毕后形成的电子产品统一放到产品管理模块进行管理;运营商通过运营服务把产品发布到互联网、手机等相关媒体上, 为广大读者提供内容服务;运营管理贯穿于各个环节, 对平台运营过程中的信息进行管理, 为整个平台提供服务。

2. 网络逻辑结构

网络安全系统:保障平台的使用安全, 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 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网络服务不中断。

网络系统:搭建网络平台必要的设备, 包括交换机、负载均衡设备等。

内部终端:平台的使用者、维护者的PC终端。

服务器系统:系统运营平台包括多个软件系统, 这些软件都是运行在相应的服务器上, 这些服务器上构成了平台的服务器群。

存储系统:平台主要是提供给读者内容服务, 其中也会涉及很多运营信息的保存, 这些内容都需要存储设备来进行保存。

数据备份系统:数据备份是容灾的基础, 是指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而将全部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他的存储介质的过程。

3. 技术路线

运营平台采用B/S (浏览器/服务器) 和C/S (客户端/服务器) 相结合的技术方案, 下面分别对两种结构的特点进行阐述。

第一, 基于B/S架构。B/S模式随着Internet的发展, 已经成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首选。B/S模式使用方便, 通过浏览器访问平台的内容, 不用在本地安装复杂的程序, 同时可以方便地与其他业务系统连接。

本系统大部分的客户界面将采用B/S的构架来完成。由于B/S模式完全基于浏览器, 不需要安装客户端, 易安装、易维护、易升级、易扩展, 降低了维护成本。缺点是交互的能力不强、系统响应的速度不快。

第二, C/S的辅助结构。为了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提高系统易用性, 运营平台建设将采用B/S为主、辅助C/S的系统结构。对数据量比较大, 交互式处理要求比较高的操作, 对信息加工、入库等复杂的交互式操作, 我们将采用C/S的操作界面 (编辑器可以嵌入IE浏览器、方便用户使用) 。

C/S结构将充分利用客户机的资源, 将很多复杂处理都分派到客户机上进行处理, 减少对网络和服务器的负荷, 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缺点是需要安装应用软件的客户端, 安装和维护有一定工作量。为了减少用户的维护工作量, 我们在系统设计中增加了客户端软件自动升级的功能, 系统启动时, 会自动根据版本信息进行自动升级安装, 做到只安装一次, 自动升级。C/S结构下, 还可以直接打开编辑器软件脱机进行数据的信息加工, 或从本地文件中打开备份数据进行编辑、审阅。保证在网络通信中断时或在家中, 依然可以进行数据加工的工作,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网络故障对业务的影响。

4. 总体设计原则

在平台的建设中, 要遵循以下原则:

先进性:在同类系统中,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水平。采用先进而成熟的技术与产品, 适应大量数据处理及跨平台的传输、交换、存储需求并保证系统的生命力。

经济性:平台建设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 还要结合实际情况, 对平台的投入进行综合考虑。在系统选型过程中, 采用性价比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可靠性:系统的集成度要高, 运行可靠稳定, 并发处理能力强, 容错性能好, 抗干扰;产品供应商的知名度要高、信誉好, 并能保证长期的售后服务。

安全性:对核心数据库、应用系统及网站系统提供多层次的、有效的保护措施。系统具有完善有效的备份机制。

可扩展性:能在现有系统上方便地扩充应用, 避免重复投资。

易管理性:系统结构简洁, 配置灵活。采用先进的管理软件, 具备实时监测、故障定位、系统恢复等功能, 同时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

标准化是一切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系统设计的标准化原则包含以下内容:

技术标准化:系统的设计应使用通行的、广为接受的技术和方法, 保证系统可扩展、可升级的能力, 体现“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设计要求。

结构标准化:系统的设计应当遵循先进的、成熟的、被广为应用和验证的架构, 降低系统的设计风险, 提高稳定性和灵活性。

接口标准化:系统在设计上, 应当符合国家对软件系统接口系统的要求, 满足不同政务系统之间连接和交互的需要, 满足联合办公的要求。

数据标准化:系统使用的数据, 如电子文档、业务数据等, 都要符合国家相关软件标准的要求, 对于新闻出版行业特有的业务数据, 要在满足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 形成行业标准。

模块标准化:模块标准化是指模块结构标准化和模块接口标准化, 保证系统模块的可组合性和可互换性特征。

系统的实用性、易操作性:一个好的应用系统, 不仅应有好的系统结构、先进的开发平台等, 更应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易操作性;相反, 复杂、花哨的界面反而会增加系统使用和维护的难度。

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综述 篇3

一、“云计算”与“云出版”平台概述

纵观“云计算”产生以来的十年发展之路, 其凭借强劲的发展势头、广阔的应用前景得到了各行各业的认可, 但学界对其含义的认识仍处于众说纷纭的阶段。本文所谓的“云计算”是构建于互联网基础之上, 作为一种互联网软硬件资源而存在的计算方式, 用户可以按照自身需求链接云端, 选择对这一资源、知识、信息、数据的使用, 从而实现计算机科学商业化发展的最终目的。“云出版”就是出版产业应用“云计算”的数字化网络平台拓展自身业务与服务范围的全新业态方式。“云出版”得以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应用在于改变传统出版方式, 不脱离实际出版环境, 凭借“云计算”带来的规模庞大的服务器与超量计算, 构建更为可靠、安全的数字化出版网络平台。基于此, “云出版”凭借数字技术这一平台将为读者提供安全性能较高、简便灵活的数字出版服务。

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数字出版产业链理论来自于人们对于出版产业这一有机整体的深刻认识, 在出版产业发展中, 其上中下游出版企业之间凭借数字技术或商务联系而共同构成了网链状产业态势, 形成了具有价值意义的联盟组合。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 数字化技术在出版产业中的出现、使用乃至传播是其得以存在的前提与基础。出版实践中, 与传统出版产业链因出版物的编辑到印刷、再到发行销售而异常明确的模式构成不同, 数字出版产业链所依据的计算机网络与数字技术虽然有迹可循, 但其产业链条模式及主要环节仍处于模糊不清、争议不断的状态。

当前,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体是产业链中独立存在发展的出版企业, 虽然其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而存在, 但因企业自身经营运作体系完备, 技术优势明显而成为特点鲜明的独立企业。这些独立的数字出版企业各司其职, 互相影响, 通过协作运行共同激发产业链的活力, 形成出版效率与效益并重的有机整体。媒介融合趋势下, 我国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决定了产业链上各渠道企业的价值贡献不等, 利益分配失衡的状态, 数字出版营销模式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深度发展, 这些问题都需在“云出版”平台应用的过程中尝试寻求解决的路径与策略。

三、“云出版”平台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关系

当前,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转型发展与“云计算”、“云出版”平台的广泛应用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 “云出版”平台为数字出版产业链提供了产业突破的契机与技术基础。凭借“云出版”平台所提供的数据计算、集成资源、信息共享及按需供应的出版服务, 数字出版将走出资源分散、系统重复、标准不一的困境, 在“云出版”平台上实现深度发展与高度集成的转型。基于此, 我国政府与众多出版企业纷纷将发展的目光投注于“云出版”平台的构建, 在出版领域引入“云计算”并着力搭建“云出版”平台。天津市构建了国家级的“云出版”基地, 而诸如谷歌、亚马逊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也致力于打造“云出版”数字平台, 推进数字出版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纵观“云出版”平台的推广可知, 出版企业借助“云计算”技术, 将出版业涉及的庞大数据信息通过“云出版”平台进行存储、数据处理、数据恢复等系列操作, 不仅降低了数字出版企业的运营成本, 而且为传统出版企业进军数字出版产业提供了契机与便利。而对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平台运营商而言, “云出版”为其带来安全方便、费用低廉的计算、存储模式, 使其平台运营业务更具产业竞争力。而最终上述诸多便利将使数字出版产业链终端的用户获得更加贴心、个性化的多元服务。

四、基于“云出版”平台构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对策

(一) 政府层面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蓬勃发展过程中, 为解决出版企业各自为政的种种弊端, 需要我国政府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 从政策、监管、立法等角度出发, 在强力推进“云出版”平台建设的同时, 实现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良性运转。

首先, 依靠政策支持, 深入挖掘“云计算”在互联网时代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 通过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与财政预算基金投入的方式, 推进“云计算”、“云出版”平台的建设力度。同时, 在遵循数字出版产业市场规律的基础上, 鼓励数字出版企业立足“云出版”平台, 研发具有地域特色与品牌优势的出版产品, 在整合技术供应、渠道提供与软硬件资源等多链条服务商的背景下, 为构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集群发展提供助力。

其次, 加强政府监管, 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与管理作用, 为“云出版”视角下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构建保驾护航。当前, 我国政府已在全国多个重要城市实现了“云”布局, 而数字出版基地的健康运营与可观效益佐证了“云”布局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时代的战略意义。但是, 缺乏政府监管的“云出版”与数字出版将面临重重困难。这对政府的数字化监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最后, 推进立法保护, 以立法形式实现对“云出版”与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虽然“云计算”自身以较高的信息资源安全度而著称, 但在“云出版”平台发展过程中, “云端”的安全保障、数字出版内容、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保障等等问题仍存在隐患, 致使数字出版内容的安全隐私侵害现象频发, 出版物被任意复制。这说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急需政府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以法律为基准保障多方权益不受侵害。

(二) 出版企业层面

首先, 更新经营理念, 适应“云出版”发展形势, 转变传统经营理念, 推进“云计算”模式下现代数字化出版理念的普及, 促使出版企业在产业链构建的基础上, 寻求产业联盟, 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以信息集成发展与资源共享为核心, 以出版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根本, 完成产业链的整合与对接, 研发能提供综合服务的出版产品。

其次, 重视技术革新。“云计算”技术带动出版行业革新,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建更应在“云出版”平台的基础上, 重视研发新技术, 从出版商到渠道商, 在实现产业链整合的过程中, 利用“云出版”新技术抢占出版行业竞争的有利地位。

再次, 强化服务创新。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出版服务是提高数字出版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利用“云出版”平台, 创新出版服务, 构建符合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产品服务, 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数字出版产业链是未来出版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云出版”平台, 收集并分析用户的需求信息, 了解并掌握用户的需求点, 针对用户消费需求通过细分市场, 向不同的用户推送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数字出版服务, 以服务创新拓展数字出版企业的竞争力。

五、结语

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预示着出版企业必须积极参与技术革新、推进企业转型才能在未来数字化浪潮中保有充分的竞争力。“云出版”平台的建设适时而生, 在拓展数字出版企业服务空间的同时, 凭借“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完成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但“云出版”平台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共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还需要政府、出版企业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企业共同努力, 各司其职, 才能在未来数字出版竞争中掌握优势。

摘要:从“云出版”平台建设角度切入, 研究“云出版”平台与数字出版产业链构建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探索构建并优化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云出版”平台,数字出版,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张博.云出版是解决数字出版面临问题的根本出路[J].出版发行研究, 2012 (2) .

[2]王利明.云出版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14 (3) .

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综述 篇4

数字出版物转化为商品至少要经历“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数字出版平台连接内容与读者, 就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在数字出版时代, 内容之间、读者之间以及内容与读者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 并且产生了新的特点。把握好这三种关联, 对平台而言至关重要。

一、把握内容关联, 整合数字内容资源

无论数字出版还是传统出版, 说到底还是属于内容产业的范畴, 因此丰富的内容资源是建立数字出版平台以及吸引读者的前提条件。然而,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海量的内容也增加了读者有效地寻找自己所需内容的难度。数字时代下的内容产品在表现形式和种类上不断丰富, 海量内容资源的呈现不再是简单的作品的累积组合, 数字出版平台需要在把握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为数字出版产品注入附加值上下功夫。平台上的内容资源必须经历一个聚集—整合—重构的过程, 才能以一种更有效率的“自我呈现”的方式抵达读者。

数字出版产品的形态在不断的丰富, 例如电子书、数字期刊、手机出版物, 数据库出版等, 这些数字出版物的形态在未来还会延伸。在内容来源方面, 出版社作为传统出版版权方, 只是“内容提供商”之一。除了出版社之外, 内容提供商还包括文学网站等 (如盛大文学、中文在线等) 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和个人原创作品。对大多数字出版平台而言, 给读者提供的还是以整书和整本书刊为单位的内容。如果需要更小的内容单元, 或者是把不同的出版物的内容进行整合, 就需要对聚集的内容资源进行碎片化、颗粒化的解剖、重构和再利用。

数字内容资源的重构过程是对海量内容进行切分、标引、分类、关联等深度加工,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内容信息出版服务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有序化的过程。只有通过结构化的标引才能细分内容资源, 在细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资源重构, 使得海量的内容形成有序的、细致的知识网络和作品网络。[2]数字内容产品比传统出版物要更容易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定制。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应用, 能够对使用平台的读者进行行为追踪和偏好分析。数字出版平台上的内容资源经过聚集、整合与重构, 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化的网络, 内容以一种细分化、标签化的形式主动“自我呈现”, 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这是未来数字出版的主流方向和发展趋势。

二、把握读者关联, 培养高粘度用户群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数字出版的兴盛, 也逐渐改造着传统出版下的读者。随着数字出版内容范围的拓展以及表现方式的转变, 出版内容的消费逐渐者从传统出版物的读者拓展到包括观众、听众、网民在内的广义的“内容消费者”。[4]Web2.0技术的应用和社会化媒体的不断涌现重塑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需求。阅读不再是一种单向的个体行为, 而是多维交流的社会化活动, 越来越表现出互动性、社区性、分享性等新特征, 而现代读者对于自我表达、交流和共享的需求也更加明显。

对于数字出版平台运营者而言, 将读者看作被动的“受众”或彼此孤立的散沙的想法是不可能有未来的, 因为平台要服务的是有着互动、交流与分享需求的现代读者组成的网络。当这样一个读者网络积累到一定规模, 并成为平台的稳定用户, 那么其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而读者间的关联就是其核心价值所在。豆瓣网的读书模块是Web2.0技术与阅读结合的经典案例, 对数字出版平台开发读者网络价值有很大启发。豆瓣以用户为核心, 强调分享、互助和开放的理念, 集成了用户评论和推荐功能, 聚合了社会网络的关键元素, 其推荐、评论、小组、交友等功能独具特色, 突破了传统信息传递模式中信息单向流动的弊端, 突出用户贡献和社群互动, 具有典型的2.0技术特色。[5]

读者在豆瓣读书模块这一平台上主动评论书籍、交流和分享阅读体验并建立小组, 对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充分交流。通过这些社会化互动, 读者网络内的成员互需互补, 每一个新加入的成员都为原有成员带来了附加的效用, 读者网络间的关联产生了“1+1>2”的价值。数字出版平台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价值, 借助Web2.0技术, 引入读者的社会化互动模式, 将读者逐渐培养为平台的高粘度用户。例如, 通过协同过滤, 根据关联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内容推荐;利用微博等开放的社群工具进行社会化互动;接入好友数据库进行口碑传播等。当读者网络发展为一个高质量、高粘度的用户网络, 平台上的每一个用户都是潜在的营销员。因此读者关联和读者网络, 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深层开发。

就目前而言, 我国绝大多数数字出版平台并没有充分地开发读者间关联的价值, 阅读社区发展也还远不够成熟, 读者资源没有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借鉴豆瓣阅读等2.0服务模式的成功之处, 建立以用户关系为核心的阅读服务平台, 朝着开放性、共享性、参与性、互动性、社会性等方向发展, 将读者群培养为平台的高粘度用户群。

三、把握内容与读者关联, 促进平台双边互利发展

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季守利认为:数字出版的本质就是平台化、规模化。[6]数字出版平台作为数字出版产业的枢纽, 对上要完成数字内容整合, 对下要承担数字内容营销, 是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平台一方面要利用内容之间的关联形成有序的、结构化的资源网络, 促进平台聚拢内容提供商;另一方面要利用读者之间的关联形成社会化的、高参与度用户网络, 增强平台粘度。召集双边客户、积累一定规模的资源网与用户网是数字出版平台建立的基础, 而协调平台上内容提供商与内容消费者的需求, 保持双边的互补互利则是平台发展的动力, 这需要数字出版平台的运营者深刻理解内容与读者之间的关联。

数字出版平台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内容提供商和内容消费者提供平台服务, 促进数字出版内容的交易。在一个交易平台上双边客户之间存在着交叉网络外部性, 即:一方的用户数量将影响另一方用户的数量和交易量。数字出版平台上内容提供者和内容消费者之间同样存在着交叉网络外部性, 这是由内容与读者之间的关联决定的。

在一定意义上, 数字出版平台上的内容与读者之间存在类似商场中商品与消费者的关系。消费者总是希望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商品种类, 并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一方面, 平台内容资源“量”上的丰富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加入平台, 而读者用户的规模扩大也会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在平台上“铺货”, 两个群体之间具有交叉的网络外部性。另一方面, 内容的“质”和“价”也影响着双边的关系和这种网络外部性的发挥。保障内容的质量与合理的定价是维护好内容提供商与读者相互利益的前提, 也是吸引更多内容提供商加入平台和更多的读者用户为内容买单的前提。

简单地将内容与读者看作商品与消费者是不够的, 读者要求的不仅是内容本身, 还有完整的阅读体验, 也就是数字出版平台对内容注入的附加价值。平台运营者应当考虑读者对内容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小众化、多元化的要求和其更具主动性、社会性的阅读行为。根据读者的这些需求和特点整合资源, 借助Web2.0等技术, 将读者想要的内容主动地呈现出来, 并让其阅读更有效率和个性;注重读者与内容提供商以及读者之间的互动, 让内容在传播中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内容的增值会增加内容提供商和读者双方的效用, 强化二者间的互补需求。读者需要更多更好的内容产品, 而内容提供者也需要更多读者的评论、分享和推荐。数字出版平台让内容增值的能力更强, 带给内容提供商和读者的效用就越大, 这两边的的互补需求和互利的关系就越明显, 两边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就能更好地发挥。

对数字出版平台而言, 内容资源是生存之本, 读者资源是核心竞争力所在, 而内容提供者与内容消费者的互利关系是平台长远发展的驱动力。内容关联和读者关联创造了平台上的内容资源网和读者用户网, 内容与读者的关联让这两个网络统一于数字出版平台之上, 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有机互动的整体。数字出版平台运营者应当重视这三种“关联”对于平台发展的意义, 让三个“关联”创造最大的价值回报。

摘要:数字出版平台连接着内容与读者。数字时代下, 内容之间、读者之间以及内容与读者之间的三种“关联”更加紧密, 并且产生了新的特点。对数字出版平台商而言, 能否把握这三种“关联”, 利用好它们的价值, 对平台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数字出版平台,内容,读者,关联

参考文献

[1]邱楚芝.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价值链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 2011.

[2]吟春.新技术助力出版创新——访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数字出版业务部总经理刘长明[J].中国编辑, 2011.

[3]乔东亮.数字出版的读者观[J].出版科学, 2011.

[4]张莉.阅读2.0时代的用户关系与图书馆信息服务新趋势——基于豆瓣模式的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

上一篇:监督主动监督关系下一篇:河南农村信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