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的数字化生存

2024-09-15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生存(共10篇)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生存 篇1

摘要:纸质出版物和数字产品其实具有不同的功能, 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来说, 即并存、互补、融合、创新。所谓并存, 是新旧并存, 即数字产品的出现并不会取代纸质出版物。所谓互补, 就是功能互补, 优势互补。所谓融合, 是边缘融合。所谓创新, 是思想、形态、体制等方面的创新。本文对并存、互补、融合、创新——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出版社的生存之路进行了初步探讨, 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出版社,生存之路

文丨徐健

数字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传播手段的演进, 极大地拓展了出版的生存空间, 从而催生了一个新的数字出版时代。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发布:2007年,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预计到2008年底,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将达到530亿元, 今后还将以较快的速度逐年递增。我国传统书报刊的整体收入2007年是990.08亿元, 出版社数字出版物的销售收入虽然在逐年增加, 甚至已成为少数出版社销售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但目前大多数出版社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纸质出版物。数字出版是出版业面临的一场新兴技术革命, 也是出版业发展进程中新的里程碑。它既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也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1 创新观念, 实现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互动发展

目前, 对数字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应用水平, 图书出版要低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领域, 一些大的出版机构在数字出版方面有所举动, 大多数图书出版社处于一种观望和迷惘态度, 极大地制约着数字出版业的发展。究其原因, 一是认为投入太大, 而且一时产生不了效益, 或产生的效益不大, 在经济上不合算;二是大多数出版社靠书号资源的有限供给和教材教辅带来的利润足够养活自己, 尽管已经感受到了数字出版的冲击和压力, 但这种压力还不足以让他们产生主动转型的决心, 改革的心态不是那么急迫, 自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出版缺乏现实动力;三是没有相应的技术和人才作支撑;四是发展数字出版的外部环境还不够优化, 市场亟待规范, 如侵权盗版问题和版式文件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等。

尽管制约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业转型的因素还很多, 但数字化的应用和推广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 传统出版业的发展必将受到各种新型媒体的不断冲击, 出现服务对象分流, 利润大幅下降的不利局面。如果传统出版社还满足于传统业态, 就会使自己日益边缘化。因此, 传统出版社如何利用好自己的内容资源优势, 以创新的思维积极主动介入数字化竞争进程, 既是形势所然, 也是生存所然。

2 创新内容, 实现“内容为王”

在数字出版的激烈市场竞争中, 技术壁垒对产业发展来说是暂时的, 谁对内容资源拥有更强的整合与拓展能力, 谁就能提供更好更高更专业的个性化服务, 谁才拥有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 才能掌控市场, 在权益的制衡中占有主动地位。创新内容不仅要求编辑内容全部数字化, 还要使出版社的内部管理、编辑、出版、发行、多载体在线出版等各个方面运营在开放的信息资源平台上, 进行充分的整合与集成, 逐步实现整体数字出版流程。要坚持对核心内容资源的自主开发, 把核心的内容资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样就能掌握终端客户资源。

3 创新产品形态, 实现内容的N次增值

传统出版社不缺少内容, 而是介质单一, 产品形态单一。因此, 必须根据自身的产品特点与终端消费需求情况, 充分挖掘内容优势, 拓展能够提供增值服务的多种衍生产品, 如Web出版、在线互动教学与培训、电子书、RSS订阅、无线阅读检索等数字服务内容, 或者以上不同产品形态的组合, 最大限度地扩大销售面, 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4 创新营销模式, 实现销售的快速增长

任何产业获利生存, 都离不开顺畅的销售渠道, 而建立一个适合自己行业的销售渠道, 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数字出版产品虽然内容上与传统出版物相同, 但它的产品销售渠道与出版社以往的销售渠道截然不同。传统出版社介入数字出版, 在内容创新、优化选题的同时, 需要更新营销观念, 建立崭新的网络渠道来销售数字产品。网上书店是图书在网上销售的窗口, 也是网上营销的重要阵地。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状况, 选择相应的网上书店, 网上书店包括专业书店和综合书店两种。当前比较知名的综合书店有当当网、互动出版网、卓越网、大洋书城、淘宝网的个人书店以及各大书城的网络书店等。至于专业店, 计算机、英语、通讯、经管、法律、财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名店, 如第二书店和华储网在计算机方面比较知名。为减少开支, 节约成本, 也可选择在一些知名IT论坛和社区、博客、邮件 (消息) 群发平台、网络期刊报纸, 宣传推介自己的图书。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狼图腾》一书销售量达220万, 他们营销上的主要经验, 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造势。当然, 有条件的出版社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点, 定期在网上发布自己的图书信息, 但要想更多的人来浏览网点就有一定的难度。增加网点浏览量的招数有提升网点的搜索优化功能, 在论坛或社区中发帖, 在知名网点做链接广告等等。

5 创新管理体制, 实现组织“再造”

体制上的惰性是出版创新的最大难点。目前, 大多数出版社虽然已经改企, 但是老体制的弊端还是存在, 人员能进不能出, 收入能高不能低, 还有很多“禁区”不能冲破。这使得出版社与新型媒体特别IT行业之间的较量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数字出版要求出版社从管理理念、模式资金运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营销等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流程“再造”, 应用数字信息化的手段实现评估与决策、成本监控与网络数字化按需生产、数字化渠道管理与数字营销服务等新经营模式, 从而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经营决策水平, 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 传统出版社必须按照数字化时代新的媒体产业规律重新打造新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

6 创新人才队伍, 实现向学习型、创新型人才队伍转变

数字出版对出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出版社能否在数字出版时代不断创新, 紧跟出版产业发展步伐, 人才资源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人员数字化能力水平的培训力度,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层次的数字技术研发人才, 逐步建立一支既懂出版又懂IT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专业队伍要有两个方面的人才构成, 一是纯技术的, 维护软硬件的环境, 保证软硬件正常运行的专业人才, 二是要有数字出版的专业编辑人才, 他们既掌握某一学科专业知识, 又能熟练运用IT技术。没有上述人才, 出版社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 受制于技术发展商与合作者, 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

7 结语

总之, 数字出版不是对传统出版的修修补补, 而是适应新的媒体生态在发展方向、制度架构、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全方位战略升级。在这重大变革时期, 传统出版社要基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加快以数字出版整合传统出版的力度, 实现内容核心能力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重塑出版社的新形象, 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新媒体背景下, 随着全球媒体的崛起, 跨国新闻流动日益频繁, 随之而来的相关国际报道引发的争议和冲突也与日俱增[1]。”之所以出现这种社会现象,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但从当代信息通信市场的特性角度可以得到较为充足的解释。长期以来,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类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创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新闻的产生、制作和传播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差距, “媒体发展方面的不平等、不平衡和比例失调[2]。”

1新闻自由流动原则的确立

新闻自由流动原则并非从一开始就有, 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世界人权宣言》以及《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等文件都对人们发表意见的权利能到尊重和维护以及人们可以跨国界寻求信息和意见的自由做出了规定。同时, 学界以及实务界也对按照“自由贸易”原则推动新闻的跨国界流动、尊重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平等权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认为国际新闻流动必须要符合自由的精神, 不应该存在任何人为的限制;应该在新闻跨国界流动中采用供求机制, 让市场在该活动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挖掘新闻的商品属性。

第一阶段, 早在19世纪60年代, 在欧洲召开了一次电报通讯国际会议, 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达成了如下共识: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不受限制地利用电报通讯设备从事新闻宣传活动的权利, 这种权利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和侵犯。然而, 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以及不同国家对该问题的认识水平不同, 章程未能就维护国家利益以及保持各国固有文化传统形成明确意见。20世纪初, 无线电广播通讯逐渐发展, 制定新型新闻协议成为国际社会的议题。1936年, 日内瓦国际会议举行, 包括41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除重申既定的无线电通讯使用权利以及跨国界传播新闻权利之外, 更对新闻内容的政治倾向性的责任认定做出了规定, 完善了新闻自由流动的若干原则。

第二阶段, 新闻自由流动的理论和实践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而受到影响。二战结束后, 新闻自由流动问题重新走入大家的视野, 美国更是力图将在世界范围内将“新闻自由流动”思想上升到法律层面, 使该原则得到法律的

当代国际新闻流动形式及影响探究

文丨曾莹莹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类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创新, 当今世界“地球村”的特征更趋明显, 新闻传播之间的国界正在被打破和逾越。在新闻传播国际化的时代语境下, 真正公正合理的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却并未完全确立, 突出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新闻传播的主导权、实际内容、全球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运行轨道的占有率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国际新闻传播不平衡的趋势更加明显。本文拟对国际新闻流动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解决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国际新闻;流动形式;新秩序

参考文献

[1]郭志明.数字出版异军突起数字印刷大有可为[J].印刷杂志, 2009 (06) .

[2]潘基勇.关于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业态融合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0 (06) .

[3]张立民.传统印刷应对数字印刷的思考与建言[J].数码印刷, 2010 (03) .

[4]陈啸谷.迎接挑战打造传统与数字交融的“大印前”[J].印刷技术, 2011 (05) .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生存 篇2

传统出版如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潮流,首要是定位,即在 出版产业链中打造属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对了,可能一顺百顺;反之也就一错再错。如何定位自己,我想无非要符合两点要求,一是社会需要你,二是你的条件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即出版产业的需求。

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产业又是出版产业的核心,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证明,以出版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无论是增长速度、节约资源度、保护环境、产出效益,还是给社会带来的进步,都远超其他产业,因此被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定位为“朝阳”产业。社會需要这样的产业,就能有好的发展。

产业定位好了,接下来就是在产业链中扮演什么角色。你是大企业,有实力,你可以包容整个出版产业链,按现代出版产业最佳组合模式把整个产业链都做下来;你是中小型企业,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或是资金,或是技术,或是平台,或是团队,或是市场份额,定位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做好了,也就在整个产业链中有了自己的位置,甚至是决定性的位置。现在,许多小型书业,特别是民营书业都在抢占出版产业的某个环节,做得很优秀。企业不大,但竞争力投入与产出比不亚于大企业。

因为社会需要,其他行业,特别是社会闲散资金就会投向出版产业。这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出版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又会挤兑出版市场。但相比之下,这是传统出版业有竞争优势,因为传统出版产业有内容积淀、文化的积淀、资产的积淀以及人才的优势,这些都是软实力、产业的发展核心竞争力,是千金难买的东西。我们要运用这些资源,争取其他的社会资源,以小博大,趁机完善、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生存 篇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已经不是人们心目中的陌生词,而是人们的老朋友。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信息量小,更新速度慢等不足,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冲击着人们的大脑,似乎正是一场“头脑风暴”。新媒体的发展让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质量却着实让人担忧。

1.1新媒体的出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两微一端”1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互联网、 移动通讯和手持智能终端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的应运而生,将大众引入了“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出现以及表现出的传播模式的双向互动性、传播途径的便捷开放性、传播特点的虚拟平等性等特点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时下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1]新媒体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和便捷开放性已经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新媒体大军。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新媒体的发展会蒸蒸日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1.2新媒体出版的特点

互联网的出现,深深地影响了新媒体的发展。 互联网的共享性特点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互联网的即时性使新媒体的信息更新速度更快。相比传统的出版模式,新媒体的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满足了现代人的阅读和猎奇需求,因此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新媒体已经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专属,大部分的人也都变成了新媒体的忠实粉丝。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人们接触了更多的信息,多媒体的双向互动性和方便快捷性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和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也让世界各地的人解到了自己的信息,方便了人们的沟通和联系。新媒体的各种特点刚好弥补了传统出版业的弊端。

1.3新媒体的劣势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式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快餐式阅读” 是一种无目的的随意性的浏览,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放弃自己思维的辅助,让阅读成为填充大脑中暂时空白的消遣。虽然这种阅读在外表看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这终究只是一种视觉的冲击, 当我们阅读完之后,他们不过就是曾今存在过的一些烟云,当时的绚丽已经无影无踪了。长此以往, 不仅人们的思考能力会退化,甚至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也会退化。在这种浮光掠影式的阅读中,需要人们克服浮躁,认真筛选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认真的阅读和思考中汲取营养、获取知识。而传统出版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的浮躁,让人们可以平心静气地进行阅读和思考。

2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的生存状况

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传统媒体的发展,面对席卷而来的数字化浪潮,传统出版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读者群的迅速缩小,信息的涵盖面少,更新速度慢,这些都是传统出版业面临的问题。

2.1读者群迅速缩小

由于新媒体的方便性、快捷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发送信息,这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人们自然更愿意选择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新闻网站取代了报纸;网上字典取代了纸质字典;各种专业知识分享网站,一点一滴取代了各种专业图书的市场……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电子书取代纸质书,而是更有效率的数字服务取代了原来的纸服务。”[2]高效率的新媒体将人们的信息接收速度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人们会更青睐于新媒体。传统出版业相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传统出版业不能满足人们对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要求,不能满足人们对速度和效率的追求,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了新媒体。传统出版业若能借助自身的人才和资源优势一定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2信息涵盖面少

因为新媒体的即时性和快捷性,所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会接触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两微一端”的发展,让人们能够更加迅速地分享自己身边的信息。于是,各方面的事情都成了新闻,都能暂时填补人们大脑的空白。而传统出版业的信息更新速度慢,且数量有限,不能够涵盖信息的方方面面,这就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人各有需,人们可以在互联网随时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这一点有效弥补了传统出版业的不足,但是,也有效地占据了传统出版业的位置。新媒体通过互动能够实现消费者之间信息的“按需消费”和 “各取所需”。新媒体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巨大的索求空间。传统出版业应该立足并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信息过剩的年代,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

2.3更新速度慢

传统出版业的低速度和低效率是阻挡其发展的一大弊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有时需要随时了解到各种信息,传统出版业不能及时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而新媒体的出现,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平台,只要在互联网上输入自己所需的信息,网络就能立刻给出反馈,传统出版业做不到。 传统出版业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去发展自己,那么必将会被历史淘汰,若能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双方互相取长补短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3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的应对思路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出版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传统出版业如何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强势来袭?高品质的内容资源、经营模式的改变,与新媒体的融合等将是传统出版业的未来出路。

3.1高品质的内容资源

在当下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其出很多的书,倒不如,提高书的质量。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出版业,其核心竞争力并不在量的多少,而在于质的优劣。只有传统出版业的认真和不懈的追求, 才能提供高品质的阅读资源,只有坚持出高品质的资源,自然会拉拢到忠实的读者群体。所以,传统出版业应该坚持质量为上的原则,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内容资源。另外,传统出版业还具有新媒体不具备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传统出版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一路走来,传统出版业积淀下来很多文化和科技资源,以及各个领域的高端人才,在这个人才和资源的聚集地上,如果传统出版业能够借助这一优势,并将这个优势发扬光大,那么,传统出版业就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实现涅槃而不是化为灰烬。 传统出版业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满足消费者的求实心理,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的优质资源而努力。

3.2新媒体融合发展

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出版业实现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根本。出版业肩负着文化传承、传播的使命,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载体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果出版业还只满足于生产单一的纸本图书,将很难担负起出版业的传统使命。所以传统出版业应该树立起自信,一方面从人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上为融合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从产品、技术、平台、服务等方面与新媒体融合,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

当前,我们不需要去讨论传统出版业在新媒体时代下能否坚持下去,我们应该时刻对我们悠久的传统出版业保持信心,在新媒体时代,相信传统出版业能够转型成功,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方便快捷的服务。相信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会看到传统出版业在新媒体时代的潮流下能够与数字出版相辅相成,传统出版业也因此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摘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而传统出版业却举步维艰,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出版业应该朝着什么样的道路发展,怎样发展,是困扰传统出版业的一个极大的难题。文章从新媒体时代出版业的发展态势、生存状况以及应对思路三个方面来分析传统出版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益民.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教育的法治化思考[J].学术探究,2016(1):53-58.

传统出版的数字出版十大误区 篇4

数字出版正在进入一个风起云涌、蓬勃发展的时代,经过多年来技术商的带动,传统出版单位也纷纷加大力度并采取行动,但本应是数字出版产业主体的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工作的开展效果上,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出版单位在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出版物数字化就是数字出版

目前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的认识还普遍停留在对书、报、音像电子出版物的数字化上,这或许是受了“数字出版”这个概念的影响,特别是落在了“出版”这两个字上,从而局限了自我。实际上数字出版所做的,应该是如何使内容获取更大的收益、如何使内容得到更有价值的传播,这是内容的本质要求。任何时代,任何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发展只要适于这两个准则,就应该为我所用。数字出版是为了促进人们的教化、娱乐、应用等需求,那么就不应拘泥于形式,任何形式都是工具,都是为了实现目的而存在发展的。我们的竞争对手有很多,都在占领人们宝贵的时间,比如电视、游戏等,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最深层次的用户需求,站在更高层面上,超越目前的行业局限,超越“阅读”,超越“出版”,抢回被电视和游戏占走的时间。因此数字出版除了以文字、图片等传统承载形式以外,还应该积极拓展影视、动漫、游戏及各种增值服务和衍生产品。在未来,出版社可能会演变为版权经纪公司,编辑成为版权经纪人,在得到内容的初始阶段就统一规划各种可能的版权运营,为作者及出版社谋求最大化的收益。

误区二:数字出版一定要创新

许多出版单位提到数字出版,就会想到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前卫的产品设计理念等,因而感到力不从心。数字出版的确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具备高度创新的行业,但是作为出版单位,却不一定必须创新,很多时候更需要模仿。因为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出版单位对于数字出版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且受传统体制、人才配备、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做到像互联网企业、SP公司、民营数字出版公司等的创新。但是相比较来讲,传统出版单位具备的内容优势,是上述企业所不具备的,只要牢牢把握住这个优势,及时模仿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产品设计、运营模式,就可以少走弯路,节约资源及成本,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数字出版的经验。尤其是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社,可以学习腾讯、新浪等互联网企业的做法,他们看到其他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后,立即模仿,凭借自身强大的用户资源优势,后发制人,取得成功。

误区三:凭借“内容为王”一定可以制胜

有一句流传已久的口号叫做“内容为王”,这句话更多的是针对传统出版单位来说的。的确,传统出版单位最大的优势以及生存之本就是“内容”,并且是高质量的、有竞争力的内容。许多人由此推断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时代仍将最后称雄。但是数字出版市场不同于传统出版市场,用户层次、消费习惯等都太相径庭,数字出版的运行规则更接近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而离传统出版已经很远,对于内容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手机阅读中最受欢迎的内容90%都是网络原创文学,如穿越、言情等,这并非传统出版单位的强项。而手机等终端的物理特性也反过来影响内容的节奏、形式,而这是许多纸质出版物无法满足的,想要适应新的要求,至少需要对内容进行改编。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版单位的许多内容并非数字出版市场的必需品,也就谈不上以之为王。

而从数字出版产业链来看,从源头的作者,到出版单位,到数字出版运营商、技术提供商、硬件制造商,再到用户,各个环节都与其他环节密不可分,目前尚未有一家企业能够通吃产业链的各主要环节,但现阶段的情况是产业主要由数字出版运营商来主导,比如中国移动、方正等,还有本身以互联网公司起家的盛大文学等,他们更熟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数字出版的运营模式。而出版单位从互联网意识、人才储备、运营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商业模式的设计更是镜花水月,没有这些条件的支撑,仅仅有内容,是远远不足以支撑传统出版单位占据数字出版的优势的。所以短期内传统出版的内容优势还不足以在市场竞争中制胜,长期来看也需要平台配套建设、运营经验积累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够在数字出版时代脱颖而出。

误区四:数字出版是未来的事情,与目前传统出版无关,将二者对立

目前业内已经普遍认为数字出版将逐渐替代传统出版是大势所趋,但同时许多人又认为在传统出版仍占主流的现阶段,对数字出版可以持观望态度,待到时机成熟,别人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以后,自己再进军数字出版。但是如果想在数字出版时机成熟之时,自己还能在业内有一席之地,就应该从现在开始规划和采取行动,这是因为:一、从商业模式建立、战略规划制定、人员机构配置、技术系统搭建、产品设计、市场开拓、运营经验积累等各方面,都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才可能在未来的数字出版时代具备生存能力;二、按照波士顿矩阵模型,目前传统出版属于现金牛类业务,交将逐渐进入衰退期,而数字出版属于明星业务,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导入期,此时正应该将金牛类业务的利润投入到明星业务中去,以保证数字出版在上升阶段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良性进入成长期以及成熟期。

还有许多人认为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是对立的,对传统出版有负面影响,特别是影响了纸质图书的销量,这种看法在出版社的编辑部、发行部这两个重要部门可以说占了主流。而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有数据显示,很多纸质图书不但没有因此而销量下降,反而被更多人知晓,提高了知名度和销量。而且数字版本可以大幅度缩短传统出版环节的周期,节约印刷、库存及物流成本,具备一次制作、多次应用的特点,数字化发行副本量可以较纸质图书有多倍的增加,而发行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所以,出版社应该扭转这个观念。再看看现在淘宝和魔兽先做网络后做纸媒的思路与阵势,谁又敢说最终拯救传统出版、延长纸媒寿命的,—定不会是数字出版呢?

误区五:数字出版只是数字出版部门自己的事

目前大部分出版单位已经设立了数字出版相关部门,承担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出版数字化等工作,这对于数字出版工作的开展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上至出版社领导,下至出版社普通员工,几乎都将数字出版业务的发展寄希望于一个单独的数字出版部门,认为数字出版部门与自己日常的工作关系不大。

实际上,传统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的关键之一就是对出版流程的再造,是对

编辑、印务、仓储、发行等各个环节的颠覆,必须要从出版单位整体的高度来看待数字出版,统一筹划,统一布局,统一协调,重新梳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流程关系,特别是编辑环节,要力争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对数字版权的获取,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影视、动漫、游戏等的改编权等。好的数字出版编辑,还应当熟悉数字版权运营,做版权经纪人,在出版纸质图书的同时,整体规划版权内容的多种经营方式。二是对内容进行统一标准化的要求,按照标准对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加上标引,便于出版单位进行数字资源的整理及进一步的格式转换与输出。

误区六:传统编辑仍是数字出版业务的主力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同样以内容为基础,于是出版社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传统编辑懂得传统出版内容,就可以平移至数字出版,成为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主力。的确,从国外许多经验来看的确如此,比如爱思唯尔集团从事数字出版的很多人员都源自传统出版,但更不能忽视他们的程序开发人员占到了公司结构的70%。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更加严重:出版社长期在垄断环境下经营,许多编辑仅仅懂得受一定体制优势保护的纸质化国书出版,这一点从畅销书多为民营出版已可窥见。他们不具备市场化能力和互联网理念,不懂得数字版权运营,不清楚数字出版的经营模式,甚至许多编辑对于数字出版所需的IT技术、新型载体也一窍不通。而且目前纸质出版仍然占优,传统编辑会受到既得利益的羁绊,难以转型或兼顾数字出版。这些制约因素对于绝大多数传统编辑来说,想要转变绝非易事,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成为数字出版业务的主力。对于出版社来说,想要克服人才掣肘,一方面应当积极从IT、互联网、民营数字出版企业吸引有经验、懂技术、会运营、善管理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应当大胆并精心挑选一些非传统出版编辑出身的年轻人,这些成长于数字与网络时代的新新人类,他们拥有感觉,了解方向,能够把握体验,从而摆脱传统思维窠臼,全新投入数字出版行业。

误区七:数字内容对外授权合作就是搞数字出版

出于自身条件的制约,以及对数字出版赢利前景的认识模糊,许多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工作仅仅停留在对内容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理,并且授权给方正、中文在线、知网、万方等老牌数字出版商进行销售:随着手机与阅读器等终端的兴起,又相继将内容授权给汉王、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SP公司等。这样出版社就认为自己已经做了数字出版工作,实际上仅仅成为了CP(内容提供商),并且在产业链上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议价能力和话语权缺失,太部分利润被产业链其他环节攫取,这样的做法看似理性、谨慎,实际上是逐渐使自己陷入被动。

出版单位对自身的定位不能仅仅局限于内容提供商,应该定位于数字出版运营商,即使受自身条件的制约,目前不具备运营能力,缺乏相关人才,也应力求学会自己走路,逐渐摆脱对合作伙伴的严重依赖。而所谓的数字出版盈利前景不清晰的问题,实际上是出版社为自己的学习能力退化找的借口,因为包括方正、知网、万方、中文在线、盛大文学、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等,数不清的从IT业、互联网业、移动电信业等行业进入这个领域的外来户,都成了新兴数字出版商,并且都找到并形成了明晰的甚至是持久成功的盈利模式,出版业进入这个领域后却看不到盈利前景,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传统出版单位更不应该仅仅把数字内容对外授权合作就当成了数字出版,而应该努力学习,向上述数字出版商学习,然后对业务做出更长远、更具主动性的战略与布局。

误区八:套用传统出版盈利模式

目前出版单位仍然普遍套用传统出版的盈利思维与模式,认为数字出版依然要靠内容向用户收取费用来获得收益。事实上,内容收费在B2B市场可行,但在B2C市场,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向用户收费则很艰难,因为国内用户对于互联网已经形成了长期的免费午餐概念,而且网络上盗版横行,用户消费习惯已经很难改变。即便辛苦教育、引导用户转变也很难保证效果,不如改变自己的思维,以免费或低价策略提升人气,吸引流量,向第三方广告主收费,以此来反哺内容。事实上,在传媒业,电视台、电台都是这样的模式,即内容免费,收取广告费,报纸、杂志也是以低于成本价进行销售,主要依靠广告来赢利。数字出版既可以在自有网站,亦可以在其他数字出版平台,如新浪读书频道、中文在线、电信运营商等平台上采取这样的模式,与平台方进行广告收益分成。总之,数字出版不能死板地套用传统出版的盈利模式,在盈利模式设计上,应该更加倾向于互联网行业。

误区九:有过度介入终端阅读设备的趋势

AmazoN Kindle与AppIe iPad等终端阅读设备的出现及火爆,是数字出版产业在近两年逐渐广为人知的重要因素。终端阅读设备逐渐流行,用户通过对终端阅读设备的了解,对数字阅读产生了认知及消费需求,培养了用户的数字阅读习惯,比出版社宣传千万遍“数字出版”的效果要强上许多。所以,毋庸讳言,终端阅读设备值得出版社认真思考和研究。

但是,国内许多出版和传媒单位已经或者即将生产自有终端设备,进入大众市场运作,令人不免对此产生担忧。原因在于,终端阅读设备性质上仍属于IT数码产品,它的技术。生产、销售并不是出版单位的优势,即使简单地采用OEM,出版单位的生产量也很难使成本降低到具备价格优势的程度。终端阅读设备大众市场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应该谨慎介入,最好搭上顺风车,借助主流的终端设备加载自己的产品,或者提供针对陛更强的内容解决方案。不过,出版单位在终端阅读设备上仍可有所作为,因为出版业的根本优势还是在内容,可以依靠独特的内容,针对特定用户群体设计开发终端阅读设备产品,由于内容的稀缺性,这些用户对于较高价格的接受程度高,并且可以借助出版单位一些传统的渠道来进行销售。

误区十:纷纷自建数字出版平台

数字出版有其自身的规律与本质要求,主要体现在高度的集约化,包括内容的高度集约化、资金的高度集约化等方面,而其实现的路径,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数字出版平台。而中国的传统出版产业格局是小而散,各地整合建立的出版集团实力也很不均衡,开展数字出版更需要进一步地整合与集约。

但是我们看到许多出版集团或出版社都纷纷搭建自有的数字出版平台,实际上叉重蹈了传统出版的覆辙,不仅自有内容、资金、技术实力很难支撑起一个平台,而且也很难再引进其他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内容与产品。这种一哄而上的做法,不符合数字出版平台对海量内容的要求,提高了投资的风险,导致重复建设而又水平不高,实际上既不利于数字出版产业整体的发展,也不利于自身数字出版工作的进行。与此同时,许多其他国家开始建设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或者是大型龙头企业自己建设平台,没有实力的出版企业根本不会去考虑自己建设。因此,国内出版业应该形成联合建立数字出版平台的共识,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几个良性竞争的综合数字出版平台,以及若干专业化数字出版平台。

综上所述,传统出版单位需要扭转数字出版观念、实践的误区,从出版社、出版集团全局的高度制定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积极引进、培养数字出版人才,努力学习、积累数字出版运营经验,在传统出版转型数字出版的关键时期,牢牢把控方向、掌握主动、成就未来。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生存 篇5

数字出版已经随着网络、电子设备的普及, 深入到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传统出版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对传统出版编辑来说, 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场机遇。传统出版编辑要努力抓住机遇, 积极应对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一、正确认识现代数字出版

在准确定位现代编辑工作之前, 首先要正确认识现代数字出版的实际意义。数字出版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出版方式, 并不仅仅是指使用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和数字化产品来读取图文内容, 更包括出版过程中所应用的数字技术、传播方式, 如激光排版印刷、软件校稿、电子文档处理、电子版面设计、网页设计等。数字出版更倾向于是一种技术方法:帮助出版工作更高效, 促使出版过程的中间环节更精简;使图文知识的传承更便捷, 传播和呈现方式更多样。但数字出版技术的更新速度, 却远远超过与其相关的规则的制定速度, 这也导致了现代数字出版物的良莠不齐。

二、传统出版编辑现状分析

首先, 数字出版的营业收入已经全面超过传统出版;其次, 传统出版方式耗时费力, 在节奏逐渐加快的经济社会, 竞争力将会持续下降;最后, 数字化技术已经完全融入了九零后、零零后等的生活, 随着新生代的成长, 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技术的普及, 数字出版必然会成为他们接受出版物的首选方式。传统编辑更注重稿件内容、文字排列的校对, 其文学素养、知识内涵相对深厚。但是由于年龄、成长年代、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局限, 对新型数字技术不熟悉, 思维固化, 创新精神欠缺。以至于不愿接受新型出版媒介, 甚至抵触数字化技术对出版业的改革。而设备上的不熟悉、工具上的不熟练, 则导致在出版物整体布局、内容与呈现方式协调配合等方面, 做的也并不到位, 使其难以达到现代社会对出版业的要求。

三、传统出版编辑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思考

要实现传统编辑向现代化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转变, 编辑工作者必须从自身观念和能力培养出发, 转变观念, 积极参加公司培训, 接受社会帮助, 更新自身知识体系, 努力适应时代发展。

1. 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重视出版物的数字版权

就现代出版业中出版方式所占权重而言, 数字出版不仅全面超过传统出版, 数字技术更渗透到出版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但与之相关的规则、法律等并不完善。例如, 一些电子出版物的版权归属, 网络文章的语言规则, 网页版面设计规范等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国内的版权法在电子出版物方面也存在漏洞。出版业要获得持续、稳定、有序的发展, 就必须对数字出版加以控制。在完善立法方面, 传统编辑应发挥个人所长, 从传统出版角度为规范数字出版秩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网络文章内容、语言规范方面, 编辑则要从自身技能处入手。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编辑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和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重视数字出版物的质量。通过借助相关部门的帮助, 在网络文章发表、传播之前, 对其进行统一校对修改, 确保网络文章质量合格;建立专门出版网站, 征得作者同意后发表优秀电子出版物作为模板, 帮助读者、作者熟悉出版物规则;充分应用网络技术, 设置在线咨询项目, 由专业编辑解答读者或写作者关于出版物的各种问题。从法律和社会两方面提高广大出版物受众对电子出版物版权的重视程度。当然, 在实施这些措施之前, 传统编辑的首要任务是熟悉网络工具, 熟练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审稿、校对工作, 学习网络版面设计等。

2. 转变传统思路,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出版业要适应当今时代, 不仅出版商要紧跟潮流, 编辑工作者同样要转变传统思路, 适应时代发展。出版物的受体是人, 人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出版物封面、页面设计、字体样式和大小, 以及这几个方面的配合, 都成为读者阅读的环境要素。怎样通过版面设计为读者营造一个更舒适的阅读环境, 怎样通过不同的传输媒介吸引到特定的读者群体, 怎样使出版物与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相适应, 这些都是数字出版时代编辑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代的编辑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对稿件、调整排版等工作, 只是简单对稿件内容进行编辑, 而应该从读者、客户的角度出发, 从细节处入手, 使出版物能够适应各种不同载体, 能够迎合不同年龄阶段、工作阶层的读者。出版物也不再只是传承知识的媒介, 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编辑要借助不同的出版载体, 为读者呈现一场视觉的盛宴, 给读者以美的感受。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不仅要熟悉数字出版技术和各种多媒体呈现方式, 更要树立创新和实践精神。从字体样式和颜色、字号大小与载体背景的搭配, 到纸张效果的展示, 都应纳入试验和调配的工序之中, 使每一个细节都能彰显出出版物的精致。

3. 坚守内容为王的定位, 整合内容资源

当然, 注重出版物的形式之美并不意味着出版物的内容不重要。相反, 作为传统出版编辑, 其专业特长更在于对出版物内容的把握, 要在新时代获得新发展, 编辑工作者更要注重发挥所长。数字出版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尤其是传播媒介和载体种类的增加, 导致出版物数量急剧增加, 这既导致现代编辑工作者工作量大幅度增长, 也使得数字出版物内容驳杂纷乱。编辑工作者要适应现代出版行业的发展潮流, 就必须担起这一重要任务, 把好出版物内容这一关, 真正做到对读者负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已经开发出一些校稿专用的软件, 传统编辑要熟悉这种类型的软件, 与自身工作相结合, 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完全依赖软件, 软件校稿一般只能修正字词错误, 编辑在软件校稿完成后, 仍然需要认真审查, 从句法结构等方面, 认真完成稿件内容的审核。

4. 注重培训促进编辑转型, 强化自身专业优势

要提高现代数字出版物的质量, 实现出版行业的规范化, 不仅需要编辑工作者自身的努力, 更需要社会的帮助、出版公司的支持。现在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 计算机学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编辑工作者既要顾及工作、生活, 又要兼顾自身能力提升, 不免心力不足。出版公司、专业技能学校, 都可以开设针对传统编辑的培训课程, 帮助编辑们学到真正实用的技能。例如, 公司不定时地开设公开讲座, 让编辑工作者认识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益处, 并及时了解现代出版行业的科技进展, 加速传统观念的转变;公司组织或与专业技能学校合作, 定期、分批对编辑工作者进行不同方向的培训, 从数字技术、稿件内容分析、网络宣讲方式、设计等不同方面对编辑工作者进行培训, 帮助编辑人员认识自身优势, 充分发挥所长, 为出版业培养更多专业精英, 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结语:

时代的发展让出版业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的进步, 更有越来越多的挑战。数字出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要使出版业跟上时代的脚步, 不仅要从技术上实现更新, 更重要的是提高编辑人员的个人能力。而编辑工作者, 只有汲取传统出版之所长, 并与数字出版的优势相结合, 才能在达到时代要求的同时, 帮助出版行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丽萍, 传统出版编辑在数字出版时代的转型[J], 攀枝花学报, 2012.10 (第29卷第5期)

[2]吴平,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理念[J], 中国出版, 2009.02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生存 篇6

当前传统出版业的现状与困境

当前数字化出版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形势都非常的良好,然而国内的传统出版业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感到焦虑的问题,例如库存相当严重、资金周转周期被延长、商业信用缺失严重、利润下滑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表明了我国出版业存在有价位严重的机构性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快速的解决,那么就可能会为传统出版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在数字化出版快速发展的现在,合理的利用数字化技术可能会对传统出版业的良性发展带来出路。

当前,出版业的产值在快速增长, 然而伴随着产值增长的是出版业的库存也在快速的增加。当前国内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水平严重不足,虽然已经有部分出版社已经开始逐步的进入到数字出版领域之中,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国内传统出版业对于数字化出版的重视程度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在数字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在,传统出版业应该对数字化出版给予高度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数字化出版所带来的巨大商机,继续在出版领域中保持主导地位。

数字化出版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1.数字化出版为传统出版业带来的挑战

数字化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多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是传播方式的变化让传统出版社的角色出现边缘化的危机。任何一个拥有最基本计算机知识与上网条件的人都拥有成为数 字化出版出版者的的肯能行,而出版社则再也不是出版流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二是出版流程与营销方式的改变使得传统出版社的市场适应能力不断的下 降。数字化出版使得传播方式出现了本质上的变化,并且让作者在图书生产中所能发挥出的作用变得更加的明显和突出,在传统出版之中的很多环节都已经转移到了作者的手中,例如选题就是作者自己确定。同时出版单位的各种营销产品也不仅仅是局限在图书上,同时还包括了以数字流形式所存在的数字出版物,传统的先复制后发行的经营模式也会转变为现销售后复制的模式。三是数字化出版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纸质图书市场带来严重的威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 内,数字出版物必然会分流出传统的的图书市场。虽然当前电子图书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这是未来的趋势所在。

2.数字化出版为传统出版业带来的机遇

相对而言传统出版周期较长,而数字化出版,出版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例如在线投稿、排版系统等等,都能够简化传统出版中的很多环节,加快出版物的信息传播速度与时效。

随着网络的覆盖面扩大,使得数字化的覆盖面变得更加的宽广,这将更加有利于出版单位进行宣传并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在当前,很多传统的出版单位都在积极的探索适合自己单位的数字化出版发展道路,并纷纷构建起了自己的独立的门户网站,通过先进的在线投稿系统以及采编系统来开展网络投稿、身高与编辑工作,实现编辑加工的数字化。然后将所编辑好的内容进行数据的格式化转换,上传到数据库平台上,最终实现网络化阅读。同时将以往其他的出版内容扫描到网站上,提供下载与阅读服务,并且出版也是向纸质版、电子版、网络版等多样化的出版形式发展。同时通过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国内以及国际上的大型出版集团进行有效的合作,并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实现开放获取,并有效的提高自身的刊物的影响力。通过数字化,还可以方便快捷的从各种数字平台上知道自己的出版物的具体发展与销售情况,以便于积极的调整相应的内容,提高与扩大出版单位的影响力。

传统出版业应对数字化出版挑战与机遇的对策

1.树立起正确的理念

传统出版业必须要积极的树立起科学的、与时代发展想适应的现代出版理念,坚持以内容取胜,并树立起读者中心的理念,积极的对编辑理念进行转变与完善。

虽然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出版通过技术优势来为整个出版业带来了很多的变化,例如出版物的制作、存储以及发行、读者的阅读方式与阅读环境等等都发生了变化,然而仍然存在有一些技术所不能够改变的内容。数字化出版仅仅知识一种出版业的手段,而其本身并不是目的。不管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化出版,其最终的本质都是以内容来作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内容才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数字化时代,要想更好的适应挑战、抓住机遇,就必须要更加重视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经济是对原来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是难以抓住数字化出版带来的机遇的。因此,传统出版业需要在内容上注重质量与数量的增加。对于传统出版业来讲, 其核心竞争力的中包括了其生产能力, 因此,加强对内容的数字化水平,快速的占领内容产业的制高点是传统出版社积极应对数字化出版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的重要战略。从目的上来看,无论是那种一种出版方式都是为了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与喜爱,都需要以读者为中心, 都是为了更好的为读者提供各种服务。因此,对于编辑来讲,需要积极的对自身的思维模式进行转变,对编辑思维模式进行重构,在坚持文化创新与为读者服务宗旨不变的基础之上,让自身的思维变得立体化,通过数字出版来对传统出版的缺陷进行弥补,让传统出版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2.改善营销能力

传统出版业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对自身的营销能力进行改善,尽可能的扩大市场占有率,这样将有助于提升出版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为了能够促进出版企业营销能力的改善,需要做好以下的几点工作。(1)对市场进行认真的调研;(2)从用户需求出发,制定出合理的营销计划;(3)不断的对新的营销市场进行开拓;(4)从市场发展的情况出发,制定出合理的出版物价格; (5)不断对各种销售渠道进行完善,打造出立体化的销售渠道。

3.积极掌握高新技术,同时加强对新型出版社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出版单位必须要抓住机遇, 主动的吸收各种先进的数字化出版技术,这样才能够在面对数字化出版时掌握更多的先机。与此同时,传统的出版单位必须要在吸收引进各种先进技术的同时,自身还必须要投入更多的技术研发力度,吸收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技术研发成员。只有只有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在新科技上出现劣势。

无论在哪一个行业中人才的培养都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技术要求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想要掌握先进的数字化出版技 术,传统出版单位就必须要拥有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不仅仅需要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对数字化技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懂得出版知识。对于传统出版业来讲,只有拥有了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可以在数字化出版的大形势之下不受制于技术开发商,并保持有充足的话语权。传统的数字化出版单位需要组建起专门的专家负责团队,成立其项目专家组,对项目运作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同时还需要拥有一定的软硬件开发技术人员来提供软硬件上的支持,更好的应对数字化出版带来的挑战。

结语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生存 篇7

关键词: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转型,创新

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中, 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出版业中是指, 在整个出版环节, 都使用二进制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来代替传统出版过程中的操作, 主要包括原创作品的编辑以及再加工、复制印刷一直到文字阅读等各个环节。与传统出版相比较而言, 数字出版在出版的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创新, 如产品、技术以及服务等多个环节, 提高了出版效率以及读者阅读的便利性。

1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目前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现状可以发现, 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完善产业链的缺乏

完善的产业链以及融资渠道是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快速转型的重要物质性保障。但是纵观我国传统出版现状来看, 其明显存在着资本、组织等多方面结构的不合理性, 导致其在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 由于人才、资本等方面的欠缺而出现产业链断裂现象;此外, 在转型过程中, 各数字出版企业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行业产业链, 各自为政现象较为严重, 合作共赢机制明显缺乏, 导致整个行业凝聚力较小;同时, 在转型过程中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横向分布上, 出版技术提供商、出版内容提供商以及运营商等在收入分配上存在较大差距, 其中内容提供商利益分配相对较少, 而出版技术提供以及运营商的利益分配相对要多一些,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以及平衡发展。

1.2 健全配套政策法规及管理制度的缺乏

完善的配套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是确保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有序化转型的重要制度性前提。但是就目前国家政策法规来看, 其对数字出版的扶持力度较小, 相关配套性法规也处于缺失局面, 并不能完全满足数字出版的发展需求;而在数字出版的管理制度上, 由于其正处于转型期, 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制约了数字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1.3 版权保护机制的缺乏

传统出版在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过程中, 产生的问题之一就是版权纠纷问题, 数字出版虽然给广大读者带来了较大的阅读便利, 但由于有效版权保护机制的缺乏, 也使出版企业、作者以及网络提供商等相关主体之间出现较多的版权纠纷问题, 主要表现为法律保障以及授权体制的不健全等。

1.4 高知识、高技术的专业型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是制约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重要因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环境下, 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亦要求其掌握有相应的数字化出版技术。但传统出版企业员工的工作重心及知识技能主要集中在文字编辑以及作品出版上, 相关数字化技术明显缺乏, 制约了数字出版企业的向前发展。

2 有效应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问题的策略

为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快速、健康转型, 有效应对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要积极采取以下策略。

2.1 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转型期间, 传统出版企业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因此, 在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各出版企业要联合起来, 建立完善的出版产业链, 加快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在产业内的快速流动, 实现资源供应, 构造完善的合作共赢模式, 以便于各企业在转型期间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及价值;此外, 要平衡产业链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利益分配, 以增强行业内部的凝聚力。

同时, 在产业链的完善过程中, 亦要建立起健全的管理制度, 实现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标准化管理, 但要严格根据社会主义市场发展规律以及产业链各构成要素的主要职能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

2.2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 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在社会主义市场大环境下, 政府要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 根据新兴数字文化产业特征以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 主要表现在: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政策法规, 加强对产业链各构成要素行为的约束力, 保护作品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降低侵权等事故的发生率;二是从经济政策、行政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加大对数字出版单位的资金以及政策支持力度, 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3 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数字出版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人才是保障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转型期间, 要加强对高知识、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吸纳, 完善人才选聘以及员工考核机制;同时, 亦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训制度, 定期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及知识的培训, 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以为我国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3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创新发展

随着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逐渐转型, 数字出版产业主要表现出以下方面的创新发展。

3.1 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是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期间的重要创新表现之一。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 对技术以及人才要求更高, 是一种高技术、高人才的密集型产业, 其产品内容创新主要体现在, 其在数字化生产过程中, 将产品内容与新型数字化技术、读者需求以及市场营销渠道、终端服务一系列要素组合在一起, 进行创新型运作, 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优化了出版内容和营销渠道。

3.2 产品增值服务创新

在出版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时代背景下, 产品增值服务价值在产品营销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而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出版明显有着更大的产品增值优势, 主要表现在, 数字出版在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通过综合使用信息化、数字化等各种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 对不同读者群的阅读习惯和需求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整合, 形成一系列数据, 优化了产品内容管理, 给读者提供了更加符合其阅读习惯及兴趣的增值服务。

3.3 产业链创新

产业链的创新是数字出版迅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并逐渐形成了集内容和终端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出版产业链。如数字出版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通过技术开发商来向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及终端设备研发, 技术开发商就可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以及读者的需求、习惯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终端设备设计以及研发, 将内容和设备捆绑成有机整体, 以便于读者在使用终端设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 就可实现对相关阅读信息的摘录处理等, 既给读者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亦增强了数字出版对读者的吸引力, 实现“生产-消费”的双赢。

4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是出版产业不可扭转的趋势, 是数字化、信息化等各项科学技术应用发展的必然需求, 是满足读者要求、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因此,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 要综合采取各项有效策略解决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并加强对产品内容及产业链等各方面的创新研究, 以促进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快速、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慧娟.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 2013.

[2]马琳.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7) .

[3]黄崇亚.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其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10) .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对手戏 篇8

自改革开放至今几十年的时间内, 我国的出版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而且,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将继续呈快速发展态势, 这是毋庸置疑的。“数字出版”这一新兴的出版形态, 在其刚诞生时, 出版业还是以传统出版为主, 数字出版为辅。然而发展至今, 不过十年左右时间, 她目前所占领的市场正在打破中国原有的出版市场格局。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最新表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重发展的格局将逐步形成”。

在这种发展态势下, 传统出版产业开始有些担忧了:数字出版的无纸化将大大削弱传统出版商在图书发行这一环节的作用;相应的产业链商家也对数字出版抱有敌对的态度, 视之为“洪水猛兽”, 认为彼此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大有认为其“取而代之”的局面将很快到来。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发布的《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 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产值达799.4亿元, 比2008年增长50.6%, 并且其产值首次超过了传统出版业, 产业增长率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其中数字期刊收入6亿元, 电子书收入达14亿元, 数字报 (网络版) 收入达3.1亿元, 网络游戏收入达256.2亿元, 网络广告达206.1亿元, 手机出版 (包括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阅读) 则达到314亿元。在这些数据和数字出版产值已经超过传统出版业的事实面前, 似乎更有理由相信:“数字出版”的急速发展孕育着将来出版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数字出版”独特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更契合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对娱乐 (文化) 功能、知识功能和信息功能的要求, 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在市场方面, 其制作成本低廉, 发行快速, 覆盖面广, 零库存等优势无可比拟, 传统书籍的生产从确定选题到出书, 再到把书布满市场, 再到书店上架需要很长的时间。数字出版物则可以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与发行所占用的时间, 而且省去了仓储、运输和陈列费用。这就加速了书籍生产的资金周转和资金利润率的提高, 使单位出书成本大幅度下降, 以美国小说《骑弹飞行》的发行为例, 第一天就被下载了400000份, 这样的市场进入速度是传统出版所不可想象的。当然, 我国有属于自己的市场特性和消费者特性, 版权问题的复杂性, 有多少的消费者愿意支付下载费用, 都是需要时间去解决和培养的;在生活娱乐方面, 其便携性, 存储性, 获得途径, 较强的交互性也是传统出版不能超越的, 同时数字出版物是以电子文件形式存储在各种磁盘或电子介质中的图书音像。它可以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信息量更加丰富, 阅读更加方便;可以无成本任意复制, 不仅便于传播和扩散, 适合大家共享, 而且可以快捷地查找和检索。

任何事物的优与劣都是相对的, 新媒介也是具有局限性的。面对新媒介形态“数字出版”的挑战, 纸质出版也凭借几千年的历史, 承载无数书香墨韵展示着自己的魅力。相比之下, 数字出版物在需要细品精读的市场上, 是有阅读不便捷性的, 传统出版物承载艺术设计与创意的能力, 以及独有的整体审美鉴赏性质, 是新介质不可比拟的。在当今中国的市场经济方面, 数字出版产业在产品内容与种类上形成了规模, 但还远没有形成经济规模;传统出版单位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数字内容资源编校水平有待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仍然脱节;版权问题依然面临挑战;体制机制建设有些滞后等等, 这些都是数字出版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生存 篇9

[关键词]教育期刊 数字化出版 经营模式

一、数字化出版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

2009年,数字出版实现了业态多样化,电子书业务早已在大多数出版社不同程度地展开。互联网出版产业形成强有力的网络平台,成为互联网出版市场的主导。数字出版产业集中度远远高于传统出版产业集中度。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推动下,大量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并以惊人的速度更新,传统出版业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占,被“逼”到尴尬的境地,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比如,2009年《读者文摘》在美国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西雅图邮报》成为美国首个彻底脱离纸媒的大型报纸。《广东第二课堂》杂志1995年以来发行数量的变迁也充分说明了现代网络的数字化出版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如右上图)。

二、传统出版的机遇

数字出版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出版的认识,扩大了“出版”的原有概念,不仅大大丰富了传统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也改变了传统出版物的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毋庸置疑,数字出版将成为出版单位新的经济增长点。谁抓得早、抓得住,谁就占有主动权,就把握了先机,就可以抢占发展制高点、扩大出版物市场的占有份额。

三、教育期刊的发展方向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期刊总数逾9500种,但大部分仍然处于传统出版模式。我国发行的教育期种类繁多,但到目前为止,真正走向数字化出版的教育期刊社并不多,实现成功转型的甚至可以说还没有一家。数字化出版时代,教育期刊应该有发展的新思路:提高质量,打造期刊核心竞争力;确定市场定位和读者定位;提高经营水平,变挑战为机遇,利用新媒体,危中寻机。

教育期刊社出版的刊物主要以教师和学生读物为主,读者群相对固定。这类人群是使用电脑较多群体,为我们实现刊物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数字化出版也为广大读者创造了更加方便、更为快捷、利用率更高的交流互动平台。因此,利用教育期刊社自身的资源,建立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可利用的数字化转换平台,实现传统经营与数字化运营模式齐头并进的经营方式是教育期刊的发展方向。

四、期刊数字化出版架构

教育期刊社数字出版平台以服务广大教师、学生为主要目的。通过数字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快捷的教育信息,连接国内优质的期刊资源,架起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数字桥梁。

1.发布教育新闻。

2.共享教育教学资源。

3.注册登录模块。

实行注册会员年费制或积分付费阅读功能。注册登录功能实现一次性注册,单点登录后即可实现用户被赋予的网站所有功能。

4.建立论文数据库。

5.出版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同步。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期刊在出版发行订阅等方面的时滞问题,为期刊带来更多的读者、更多的阅读方式、更多的互动,拓宽了期刊的传播渠道,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

6.建立征、投稿服务通道。

7.实现采编流程数字化。

8.提供互动增值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设计安全性能高、功能齐备的交换平台,包括:论坛、博客、虚拟活动空间等。期刊社各部门的活动必须经期刊社数字交换平台进入报名系统方可有效,这样可以增加数字交换平台的流量,扩大影响力,从而达到广告增值的目的。

9.组建学校网站联盟。

五、期刊数字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出版数字化和数字化出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出版数字化,是指将已经正式出版的传统纸质出版物加以数字化,在网上重新出版,或打包成数据库出售。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纸质期刊只是已经通过全文上网等方式实现了出版数字化或正在向此方向迈进。

数字化出版是指以数字化方式出版的出版物和出版行为,其中出版物指的是网络期刊,并且整个的出版流程都在网上完成,组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各个环节均通过网络进行,读者的阅读也在网上完成。数字化出版就是我们在新时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期刊数字化的产业经营方式和赢利模式是多元化的,其发展趋势愈加明显。通过传统期刊与新媒体企业进行资源资金、运营模式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合作,联合发挥优势资源,互利共赢,实现快速发展。

数字化期刊经营管理系统不仅仅是刊物发行管理工作,要努力办成品牌网站,达到刊网相互促进、捆绑经营的办刊模式,进一步提升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网络营销是主要的经营模式。

期刊网络营销是指在网上进行读者市场调查与分析、发行、期刊在线征订、送货等服务和信息反馈等。目前,我国教育类期刊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偏低,网络资源在营销活动中的巨大优势和深厚潜力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数据库出版平台还可以利用技术优势,制作电子杂志介绍行业最新动态,创办网络论坛供不同的期刊社交流。与此同时,数字化出版应不断创新盈利模式,调整经营策略,重点是广告经营策略。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为合作双方创造经济效益,以利于合作的良性发展。

数字化期刊省略了印刷、发行、邮寄等一系列的费用支出,且其电子版获得的收入几乎是净利润。数字化期刊颠覆了传统阅读习惯,能够提供方便、快捷、更新速度快的读者数据库。这些都是纸质期刊所无法比拟的。数字化期刊可实现即时出版,通过互联网络的链接作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制约,资源共享,扩大了受众面,极大地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六、实施工作的方法

期刊数字出版的实现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所有数字出版的核心技术基本由传统出版以外的技术公司所拥有。技术提供商、网站运营商等掌握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在跨媒体出版时代占据了绝对的技术优势,因此传统出版单位无法直接掌握技术进步的主动权,传统出版单位现有的数字化水平还远不能适应跨媒体发展趋势的需要。传统出版单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对策,在未来的数字出版格局中,不仅会失去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生产力也将处于劣势地位,其内容提供商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因此,我们的对策是与技术提供商、网站运营商合作,尽快架设我们自己的数字化平台。(作者单位:广东教育杂志社)

参考文献

[1][美]托夫勒著,黄明坚译.第三次浪潮[M].中信出版社,2006,6.

[2]张海鹰,腾谦.网络传播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4.

[3]李翠芳,侯凯国.美国《读者文摘》破产对我国期刊业发展的启示[ J]传媒,2009.10

[4]熊彦清.期刊数字化:新技术带来新发展[ J]传媒,2007.7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生存 篇10

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鲍德斯(Borders)集团的发展与兴衰,足以拍成一部电影。我给这部电影构思了这样一个开头:

在旧金山的联合广场(Union Square),风和日丽,一位女士享受完最后一口咖啡后,推门走出鲍德斯书店。步行没几分钟她接到一个电话,一位男士让她从书店买一本杂志回来。接着,她无需折返,抬头继续向前,又一家鲍德斯书店映入眼帘。鲍德斯给人们带来的就是这种方便。

这正是鲍德斯扩张时期的写照,在步行距离之内有两家店并不稀奇,但商业逻辑总是残酷的,表面上的兴盛一度掩盖了危机,谁知结局早已注定。

鲍德斯倒下了。它还在努力,要爬起来。这当然有可能,但前提是它明白了问题所在,看清了周围正在发生的变革,采取了果断的措施。

鲍德斯垮于环境变革

有人总结说鲍德斯犯的一系列错误从20年前Kmart(凯马特,曾是美国最大的打折零售商和全球最大的批发商之一)的收购就开始了。一度先进的管理在上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成为瓶颈。鲍德斯的图书分类细目过于庞大,开始是为了读者的方便,但亚马逊出现后这一优势反而成了累赘。鲍德斯还过度投资音乐,让音乐业务占据了很大的店面空间。它想成为美国的Indigo,但没成。Indigo是典型的多元经营,曾一度受到质疑,然而2011年第三季度14%的收入增长暂时堵住了人们的嘴,尽管利润略有下降。

所有这些经营上的失策只是一方面,而书业环境的整体变革是更值得反思的因素。

在美国,图书早就是一种从网络到地面,从Costco(好市多)到沃尔玛都能买到的东西,更不要说价格上的对比。那个不逛书店就有失身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002年,亚马逊首次盈利,这几乎成了传统书店陆续倒闭关张的发令枪。首先是实力有限的独立书店。过去几年间,英国两年内就关了近70家独立书店。2011年元旦前夕,加拿大最大的独立书店McNally Robinson也宣布进入破产保护。

鲍德斯当然想拥抱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开拓在线业务。但10年前和亚马逊的合作被认为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把Borders.com外包给Amazon.com,短期内是省了钱,但长期看,由于互联网是非同一般的渠道,它太重要了,这样做等于把核心渠道给了别人,自己和顾客之间的联系断了,对品牌的发展也不利,以后的调整似乎都为时已晚。阅读器方面,鲍德斯也是使用别人的,同样缺乏自己的品牌战略。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自传《旅程》在鲍德斯的网上买是59.95美元,而在亚马逊只要21.28美元。

同样是从2006年-2011年,鲍德斯纸书销售的市场占有率从11.4%下降到8.7%,而亚马逊的占有率却从11%上升到17.5%。

也许我们把作为老二的鲍德斯和身为老大的巴诺对比一下,能更清楚地看到鲍德斯的问题。

鲍德斯和巴诺

如果退回1年前来看,巴诺似乎并不比鲍德斯好多少,它同样在面对数字化转型形势下的压力。它的雇员人数是鲍德斯的2倍多,门店也在减少,虽然并不明显。

好在,它的市场占有率超过鲍德斯的2倍,资金方面也比鲍德斯充裕,不像后者有堆积成山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它同时开展传统业务和在线业务所采取的方式,显然要有效地多。

在新业务方面,巴诺有自己的“e战略”,特别是它的Nook,这是鲍德斯所缺乏的。在今年Brand Keys所做的电子阅读器消费者忠诚指数的排名中,Nook仅次于Kindle位居第二。不久前,巴诺公司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总收入增加了7%,达到23亿美元,公司宣称现已占有美国电子书市场25%的份额。

在传统业务即店面方面,巴诺书店临街一面的布置早就超越了鲍德斯,而且巴诺很懂得如何用较小的代价来获得更大的客流。就像有人说过,“在一个电子阅读时代,不给星巴克留下空间的书店是没有存在空间的”。巴诺实际上也是牢牢把握住了和星巴克的合作伙伴关系。

随着鲍德斯的销售下滑,5年里换用了四位CEO且这几位都没有卖书的经验。高层的6位成员里,有5个不是书业出身,而是来自食品百货、制造业或金融业。他们拿着高薪,却做着拍脑袋的事情。

相比之下,巴诺的公司董事长兼创始人莱昂纳德·瑞吉奥(Leonard Riggio)则是一个地道的爱书人。在纽约大学上学时,他当过书店店员,后来创办了一个学生图书交易项目,发展成书店。

巴诺总是重复了他说过很多遍的话:“我还是喜欢书的(I still like books)”。他以自己的感受坚定地认为人们总是需要阅读的。

反思:传统出版的危机

鲍德斯事件之后,悲观者想到的也许是传统出版恶性循环的开始。作为传统出版的一个重要环节,大书店这张多米诺骨牌倒下了,接着更多的玩家会倒下。让我们再来做一次思想实验,就从鲍德斯导致的卖场减少这个事实开始,这会有两个方向的结果:

1.出版商减少纸书印数→单册成本增加但定价不能变→纸书收益进一步下降→出版商推出电子书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2.读者去书店不方便→更加依赖网购→地面店退货更多。

这两个方向殊途同归,那就是加速传统书业的衰落,向数字化转型成为必选之路。

其实,传统出版早就问题重重。在鲍德斯事件的背后,有没有人分析过出版商的责任?英国硕果仅存的连锁店Water stones在压力之下努力扭转局面,据说大量退货惹来了出版商的抱怨,但出版商是否想过是不是自己的产品出了问题?是不是内容打造能力正在沦丧?是不是好编辑少了?同时,再想一想是不是自己过于贪婪,企图全方位获利?是不是应该首当其冲地遵守公平交易规则?是不是非要迫不及待地把书往超市里推?等等。

出版的核心价值不是印刷和发行,也不在于用传统纸还是用电子纸,而是为读者创造内容并由此获利。

翻身之路

据说,在美国,进行破产保护的企业经过约半年的重组之后,大部分都仍无力发展而被迫清盘。鲍德斯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2009年12月初,就在英国的鲍德斯关门之前,它的一位书商Pamela Easton写下了一篇满怀激情的公开信,号召大家做点儿什么来拯救鲍德斯。她的主要说服点是:书店不仅仅是一个卖场,也是人们躲避日常压力的去处,每一家店都像一个社区中心。鲍德斯书店为了提倡阅读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尤其是对儿童;鲍德斯书店还积极参与大学和学校的活动等。这就像法庭上慷慨激昂的陈述,但依然无法改变陪审团的最终裁决。

书店终究是“店”,如果顾客消费少了,经营上支撑不下去,感情用事显然不是出路。

对当下的鲍德斯而言,总结教训、分析现实,果断而谨慎地决策至关重要。其中,有几个方面需要弥补:一套好的财务体系;一个有自身特色、提供全新体验的在线购书平台;一个服务于电子书阅读的响亮品牌。

当然, 别忘了, 最好多聘请几个爱书懂书的人进董事会和经营层。

上一篇:速度稳定性下一篇:静脉输液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