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行业

2024-08-24

传统出版行业(精选10篇)

传统出版行业 篇1

1 当前我国传统出版业所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传统出版业, 是以图书、报纸、期刊杂志等为代表的出版集团、出版社、报社、期刊杂志社等。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数字显示, 2001年至2011年十年间, 出版图书总码洋由466.62亿增加到1063.06亿, 增长率高达139.2%;然而就出版总册数来说, 十年间的增幅却只有22.1%。究其原因, 是因为2011年的图书平均定价比十年前提高了86.4%, 2011年图书品种比2001年增长了140%。分析后就会发现出版总量的增长, 靠的是提高定价和增加品种。十年中, 全国图书的平均印数下降了48%, 图书的单品种效益跟着大幅度降低, 出版利润被进一步摊薄。于是整个出版业, 赚钱都比十年前更加困难。十年前一些出版社尚能依靠较小的规模, 较少的书种维持经营, 而今天他们都不得不以扩大规模博取微薄的利润。所以人们说, 今天中国出版业陷入了“滞胀”。

中国出版业“滞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总体分析来说不外乎选题不新颖、定价不合理, 低级小说及无文化内容书籍充当市场主力, 手机阅读大肆兴起冲起纸质图书市场等等。

2 Ipad的出现及对国内传统出版行业的影响

2010年, 苹果公司发布了平板电脑Ipad, 至今已经在全球卖出几千万台, 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潮, Ipad正在变得和手机一样, 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之一。Ipad拥有9.7英寸的全彩屏幕, 全触摸操作, 简单易上手的IOS系统, 这使它成为了电子书阅读利器, 国内传统纸媒在经过一番观望后, 纷纷开发出基于IOS系统的APP, 正式入驻Ipad平台, 其中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等纸媒, 还有搜狐、网易、腾讯等网络公司, 作为传统出版社代表之一的上海译文出版社更是最早宣布与‘苹果’Ipad合作, 推出了60种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的电子书, 其中包括《浮士德》、《十日谈》、《简爱》、《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傲慢与偏见》、《雾都孤儿》、《罪与罚》、《瓦尔登湖》、《泰戈尔抒情诗选》、《老人与海》、《动物农场》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文本。山东出版集团也推出了基于IOS平台的《老照片》丛书, 1本免费, 另外3本每本定价0.99美元。

越来越多的传统纸媒入驻Ipad平台, 这无疑说明了Ipad平台本身的巨大吸引力, 和国内传统出版行业对于未来电子书市场的重视。

3 纸质书电子化在Ipad平台上的优势与局限

相较台式电脑阅读和手机阅读, 使用Ipad阅读的优势明显, 最新款new Ipad的9.7英寸的全彩显示屏分辨率已达2048×1536, 这已经达到人眼分辨的极致, 这远远高于台式电脑和手机, Ipad高分辨率的屏幕能使其显示画面精致清晰、锐利震撼, 用来显示电子书籍, 清晰度和辨识度与传统纸书已无区别, 完全可呈现出类似印刷版式的纸质内容, 如同传统的报纸排版方式, 含有报头、头条、分栏、图片、广告等内容;相较于台式电脑和手机, 使用Ipad进行电子书阅读会更便携和舒服。Ipad支持全屏手控解摸操作, 特别是多点触控的功能让用肩膀可以能够翻页的方式来进行阅读, 告别了鼠标和键盘, 轻轻滑动指尖, 发出如纸张般的沙沙声, 最大程序还原了人们所熟悉的阅读体验;而苹果IOS平台上提供的Ibooks电子书阅读软件, 不仅在版面设计上模拟传统纸媒的编辑形态, 且具有评论、跟贴、转发等多种延伸功能, 正好迎合了媒体转型期受众的需求。当然, Ipad也有其局限性, 经过分析后得出以下几点。

3.1 用户数量的限制

截至2011年底, 中国市场的i OS设备 (包括i Phone和Ipad) 数目已达到2100万部, 而中国市场的i OS设备主要集中在个别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 在其他地区的渗透率仍然偏低。而中国家庭对于手机和台式电脑的保有量则是巨大的, 中国的手机用户早已突破了10亿, 电脑的数量在2011年初就已经达到1.3亿, 跟这二者相比较, Ipad的用户数量还差得很远。经过研究分析, 发现Ipad使用者的年龄范围多集中在18-34之间, 且多数为本科以上学历和高收入人群。结合国内实际情况, 国内城市化水平只有50%, 公共WIFI结点偏少, 中小城镇和偏远乡镇的文化教育和收入水平与一级城市差距较大, 这也在一定程序上限制了Ipad的用户数量, 从而进一步限制了电子书在Ipad的市场规模。

3.2 内容模式不够新颖和数据流量巨大

Ipad的阅读体验虽然十分舒适, 但与传统纸质书相比还是有差距, 长时间阅读后眼睛会有疲惫感。而且, 用户在使用了一段时间Ipad阅读图书报纸杂志后会发现, 其阅读体验与传统台式电脑PDF并无多大差异, 除了真实还原图书报书杂志的版式, 和接近纸感的翻阅效果之外, 其内容无非就是原载体的搬运工模式, 没有充份利用Ipad平台的优秀多媒体性能, 无非还是图片和文字结合, 而且数据流量巨大, 从Ibooks上面下载一本图书和杂志的等待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 结合国内的3G网速和普及率, 使用起来有诸多限制。

3.3 付费习惯和盗版的影响

国内互联网已经普及多年, 国内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 截至2012年12月底, 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 中国网民数达到5.64亿。众所周知, 国内文化产业在版权保护方面尚不完善, 而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所以多年以来, 中国网民习惯了免费获取信息, 如门户网站的新闻和报纸杂志的免费PDF下载等等。付费阅读这种新型的付费方式对中国消费者来说过于新鲜, 需要时间进行培养。

而苹果IPAD本身也存在缺陷, 即IOS系统“越狱”, 也就是变相的盗版。许多IPAD的用户为了免费使用正版软件, 选择了“越狱”, 而完成“越狱”的IPAD用户可以免费获取原先的收费资源, 这一部分用户市场就等于永远失去了, 随着“越狱”用户的增多, 对刚刚起步的付费阅读模式又是一个沉重打击。

3.4 竞争激烈

苹果公司开发IPAD系列产品, 其目的是为了抢占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空白市场, 并非是专门为了阅读而造。IPAD集视频、音频、图像、游戏、教育等多种呈现方式, 而苹果的APP官方网站上的应用程序多达几十万个, 而用户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 如果某家传统出版媒体一旦进入了IPAD平台, 面对的不仅是同行业的竞争, 同时也要跨行业和其他几十万个应用做对手进行激烈竞争, 去争取用户的关注。而同行业之间在IPAD平台上的竞争也十分残酷, 如传统的汽车杂志, 登录IPAD平台就达十几家之多, 这些媒体开发的APP应用不光界面很相似, 新闻信息内容也差不多, 往往同样一条信息, 在多家APP上都会出现, 千篇一律, 无法激起用户的阅读欲望。

4 新模式的探讨, 对于传统出版业的意

IPAD是目前最畅销的平板电脑, 已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新的苹果风潮, 我们并不否认IPAD是一款可以改变你我生活方式的电子产品, 但它毕竟不是一款肩负了拯救传统出版业而开发的产品, 因为从国情出发, 传统出版业若将IPAD视为复兴的希望是不明智的, 而以目前迁移到IPAD上纸质媒体所取得的成绩来看, IPAD只适合用来做为一个短期的增加用户数量和扩大宣传影响的工具。当然, 也不能否认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 未来的某年会出现这么一款比IPAD更优秀、更适合作为电子阅读载体的产品。而现阶段, 传统出版行业还应立足本行业, 修炼内功, 深挖潜力, 以IPAD为媒介, 让IPAD成为传统纸媒的一种新的宣传推广平台, 从而帮助和促进传统纸质的。

参考文献

[1]汤雪梅.踟蹰中前行:2012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与趋势综述[J].编辑之友, 2013 (2)

传统出版行业 篇2

网络家庭国际信息公司董事长詹宏志由读者的角度出发,指出人们如今的阅读模式已然改变:“以前是看报纸,如今有很多新闻从电视或网络得知;以前做事桌上摊了一堆书,现在开了一堆窗口”,“读书的模式已经变了,出版者却还在讨论未来,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詹宏志将出版业可以结合网络做出的发展分为数字发行(Digitaldistribution)和网络出版(E-publishing),并以GigaOM.com的空前成功说明网络出版更可以让出版回到传播本质,并打破出版工业规格的框框,例如对书本长度的限制:“因此我们将能看到会自动成长的字典,或只有目录没有内文的书如一百家最佳餐厅。”他认为网络底层是社群和服务,上层才由内容构成,二者充分的结合可以带来混合式经济。

接力出版社名誉社长李元君表示,大陆的出版业仍处于传统突破的概念阶段,长时间对政策的依赖,使内地业者并未进入市场竞争,如今数字发展带来生存压力,出版商必须根据本身的经济情况改革,“若行动迟缓,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勤+缘出版社社长梁凤仪则认为网络出现带来商机、出路,却也是媒体的挑战、威胁。媒体中只有电视可生存得久些,故出版业应积极寻求与电视媒体合作。

第十四届北京图博会重在激励“全民阅读”

8月30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将拉开大幕。本届图博会将在继续推动版权贸易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措施,进一步激励“全民阅读”。据悉,本届图博会将新设动漫及创意产业展区、儿童展区、期刊展区三个专业展区,以及版权保护及贸易成果展区、中国美术展区、奥运文化展区三个特色展区。展场面积由2.6万平方米增加到3.4万平方米。海外参展商涉及到53个国家和地区,比去年增加了3个(孟加拉、塞内加尔、南非)。主宾国德国的主题是“德国:灵感与创新”。

封面人物(品牌)与和谐社会建设高峰论坛举行

7月26日,封面人物(品牌)与和谐社会建设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本次论坛是“封博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主题为“创新、和谐、发展”。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封博会”组委会主任孙寿山发表了题为“推动封面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主题演讲,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沈仁干作了题为“封面设计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演讲。他强调,要将对封面文化版权保护与其他文化产品版权保护置于同等地位,对封面设计的抄袭和盗用坚决予以依法处理。

《哈7》大卖销售额盖过《哈5》电影票房

哈利·波特终结本(以下简称(《哈7》)的首发让书店职员和评论家忙昏了头。《哈7》在英国首发第一天卖出了300万本,大大超过《哈5》的同期记录;美国售出830万本,刨去折扣,销售额也达到2.8亿美元,甚至超过了最新哈利·波特电影的票房。另悉,该书在北京各大书店的销量近1万册,这一数字还不包括网络销售。

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启动

7月12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知,将在全行业开展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活动。评奖范围包括出版物、出版单位和人物。设立出版物奖、先进出版单位奖和优秀出版人物奖,共6个子项奖,奖励数额共计200个。其中出版物奖为100个,包括图书奖6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奖20个,印刷复制奖10个,装帧设计奖10个。先进出版单位奖50个。优秀出版人物奖50个。

北京师范大学筹备组建出版集团

7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组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据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京师印务公司隶属于出版集团。常委会任命杨耕为出版集团总经理兼出版社社长,同时免去赖德胜的社长职务。目前,集团成立尚在筹备阶段,由杨耕负责组建领导班子。如果新闻出版总署审批顺利,集团将在近期正式挂牌成立。

河南出版集团对新华书店垂直管理

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日前转发《关于省辖市、县(市、区)新华书店人员编制冻结、划转接收和加强资产管理的意见》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自2007年7月16日起,各省辖市、县(市、区)新华书店的人员编制划入河南出版集团,对新华书店实行垂直管理。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差异比较 篇3

一、传统出版的历史渊源与优势特性

在编辑出版专业研究领域里, 为区别于新兴的以磁光介质、移动媒体 (手机) 、电子网络为传播载体和途径的数字出版方式, 人们普遍将以纸张为文献载体, 通过印刷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图书、报刊出版活动称之为传统出版。

传统出版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中, 有两项是与传统出版活动紧密相关的, 即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一方面可以显见在古代, 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首先开创和繁荣了纸质出版业;另一方面, 也可以看出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对科技创新的直接影响力。自这两项技术诞生以来, 纸质出版物———书籍, 就成为历时最久, 影响最广的文化传播媒介。而且, 在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传统出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内容资源到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积累、完善、丰富过程, 并承载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用和影响。较之新兴的数字出版产业, 传统出版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特性。

1. 传统出版物具有良好的阅读和普及优势

在人类出版活动的历史上, 纸张因其便于书写、印刷、阅读的良好性能, 而成为长久的出版介质, 纸质出版物也凭借其相应的优势担当起传承、发展、积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重任, 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古人传承经典的文化阅读到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各级课堂上, 纸质图书阅读行为的普及程度和根深蒂固的阅读习惯影响, 是远远高于数字出版产品的。而且, 较之数字出版产品读屏的阅读方式, 纸质图书阅读过程具有无障碍、无干扰、无消耗、无噪音, 对身体无辐射、相对保护视力的绝对优势。迄今为止, 纸质图书阅读依然是人们进行学习、思考等深度思维活动时所必须的最佳阅读方式选择。

2. 传统出版物作为文献载体留存时间长久、安全

一本纸质的图书, 只要没有经过人为的破坏或意外灾难, 在适当的环境下, 它可以被长久留存并使用, 可以成为容量可观的文化传承和记录的优选载体。而数字出版物则是以一种虚拟的状态存在, 它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电子设备才能重现内容。电子技术手段和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 因此人们不可能长久地使用某一种技术手段或设备, 从而也就相应地给长久留存或使用同一种技术模式下的数字出版物设下了障碍和隐患。也许两年前买一张CD, 两年后电脑市场上已经没有了相应的CD阅读器;或者今天读者把需要的数字图书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 明天他的电脑中病毒, 就有可能导致数据坏损无法读取, 这些情况都是时有发生的。所以, 数字出版物长久留存的安全性、使用性是要低于纸质图书的。

3. 传统出版社会公信、认可度高

传统出版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 早已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而且要接受国家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 由专业的技术人员从事相应的工作, 因此行业自律性强, 职业道德标准高, 从而可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同作者的合作形式稳定, 有法可依;同读者的关系, 有长期积淀下来的认知基础和相应的信誉度。因此, 纸质传统出版的社会公信力高, 社会认可度好。在我国现今各种科研、教学单位系统内的评价体系中, 科研成果纸质出版依然是不能为其他出版方式所能替代的刚性标准。

二、数字出版优势

在信息处理传播进入数字化和互联网应用日益普遍的时代背景下, 数字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不可阻挡地成为出版产业中的新的生力军, 并迅速凸显出传统出版所无法具备的一些优势特性。

1. 生产周期短、成本低

较之传统出版方式的生产流程, 同样在完成出版产品内容的创作、编辑加工之后, 数字出版产品的后期复制过程要远远快于传统出版物印刷装订的生产过程, 效率优先。而且, 后期的复制过程当中只需一些固定的设备、人工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即可, 成本低廉, 无固定原料消耗。

2. 发行方式便捷、快速, 无仓储、物流成本

数字出版物大多依赖业已形成的互联网实现终端销售, 充分借力于信息高速公路远程传播的优势突破地域时空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出版内容, 这是有固定实物形态的传统纸质出版物所无法做到的。数字出版产品内容相当于寄存在相应的网络服务平台上, 无须出版者再另辟销售渠道, 只要设定、选择好一种成熟的网上发行模式, 就不再另外产生物流成本和仓储成本, 这对于普遍拥有不良库存的传统出版发行方式, 无疑具有绝对的优势。

3. 强大的检索功能, 便于读者购买并阅读

数字出版产品大多在互联网上发行, 读者可以通过网上的搜索引擎, 及时便利地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数字出版物, 实现购买并阅读。这种凭借网络所提供给读者的即想即得的互动式的、充分满足读者个性化需要的应时性服务, 是传统出版销售渠道永远也无法做到的。虽然纸质图书也可以通过网上书店来购买, 但还是要经过一个配送的物流过程, 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相对于读者的急迫需求, 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的。相比较而言, 数字出版的确是开创了出版者与读者可以直接对话的新时代。

三、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介质的改变和因此而带来的生产方式、发行环节以及读者购买、阅读方式的变化。在现今的历史阶段, 二者都有不可替代的特性优势, 共同组成当前多元化的出版产业。只有充分认识、挖掘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各自的特性优势及其差异性, 才能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平衡发展和互动结合。

1. 传统出版应重回经典文化取向

在读者可以进行多种选择和购买方式的新阅读时代, 读者的一些临时性的、简单的文化信息需求, 完全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在线阅读方式来解决。相对于数字出版物, 价格高昂的纸质图书就不再具有销售优势或者销售可能。相反, 读者若是需要一本长时间仔细研磨, 甚至是留传后世的图书, 那是任何一种数字出版物都不如纸质图书具有阅读和留存优势的。鉴于市场需求所产生的深刻变化, 传统出版应及时迅速调整自己的出版规划, 重新塑造以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的出版价值取向, 高标准定位出版领域里的学术权威性和经典内容原创性, 是传统出版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数据出版应侧重工具性、实用性、娱乐性的文化取向

近年来,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证明, 以工具性、实用性为主的文献信息数字出版, 以娱乐性为主的手机读物、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是数字出版发展最快的品种, 赢利趋向稳定。这说明大众想依赖于网络这样一个信息高速流动的服务平台解决的, 依然是工具性、实用性、娱乐性的需求为多, 所以, 数字出版者应该更加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 使之与市场发展的需求相同步。

参考文献

[1]郝振省主编.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 (2008版) [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

[2]郝振省主编.2007~2008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

[3]郝振省主编.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挑战 篇4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在出版业中的主要表现就是数字出版,它的基本特征是: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数字出版虽然是个新的业态,在发达国家已经初见端倪,在我国方兴未艾,它对传统出版形成了挑战。对此,人们不得不审慎研究出版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发达国家数字出版发展态势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和高度普及的美国是发达国家数字出版的引领者。近年来,适应于互联网发展形势,方便学生查阅图书和资料,美国在新建一些大学或改造个别老校时,不再建盖图书馆,大规模建立数据库及各种数字终端,以数据库来取代传统的大学图书馆。同时,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纸张、印刷和发行费用,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施瓦辛格宣布,从2009年开始将免费发放给中小学生的教科书改为免费提供电子书包。此举既方便学生,又使每个学生一年可为州政府减少一百美元的政府公共财政开支。随后美国又有几所大中学校推行电子书包。

另外,受互联网发展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报刊发行量大幅下滑,大约每年下降百分之十,发行量下降严重的像《西雅图时报》等报纸甚至停止出版纸质报纸,只出网络电子版报纸。创刊于1851年、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纽约时报》2010年表示,未来将停止印刷《纽约时报》,改而主攻网络订阅等经营模式,并认为,网络可能是报纸的最终归宿。

与此同时,数字出版成就给人印象深刻。美国亚马逊书店推出的电子阅读器的发行量大幅攀升,已超过同期精装书的销售,直逼平装书的销售。同时,苹果公司推出的苹果平板电脑和苹果智能手机的销售,不仅在美国节节攀升,而且在世界各国都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一年内就分别销售几百万台。由于受到互联网、平板电脑、手机和手持阅读器等数字媒介的多方夹击,美国的纸质图书、纸质报刊销售的下滑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图书零售巨头博德斯公司2010年全年关闭六百多个连锁店,整个图书销售业务全面萎缩。

为适应读者的需求,日本索尼公司也推出电子阅读器。近年来,由于受到数字出版的冲击,日本的传统出版市场一直处于萎缩状态。2009年日本出版业的销售额比2008年减少百分之十六。为了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日本的三十八家出版社于2010年3月成立了“日本电子书籍出版协会”,此组织几乎涵盖了日本主要的出版社。

据2010年德国出版业的调查,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出版公司德国的斯普林格集团2009年从数字化方面获取的收益已超过其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但是,人们也看到,传统纸质图书和报纸依然是出版商的主要利润来源。在德国2009年出版业九十六亿欧元的收入中,电子图书的营业额仅占百分之一点八,而且德国四分之三的互联网用户不愿为数字内容付费。

面对数字出版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在发达国家对出版业的发展前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预测:一是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厂商预言,数字出版将较快取代传统出版。微软公司的老板比尔·盖茨曾放言,大约在十五年内完成这一转变。随后微软公司正式发表的文告中指出,数字出版取代传统出版大约需要二三十年。二是从事出版工作的人士预言,数字出版和传统传统将在未来的发展中长期共存,并驾齐驱。2010年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双方争辩电子书的地位。一方认为,电子书迅猛发展的势头表明,出版业已经站在数字出版的门槛上,未来图书领域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数字出版,纸质图书将逐渐消失。有业内人士估计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十五年,美国可能会提前三四年。另一方则认为,虽然数字出版在逐渐增长,但它与纸质图书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2010年德意志银行的报告认为,数字出版使出版业面临重新洗牌和整合,传统书店可能是这一发展过程的最大牺牲者,预计到2015年,传统书店营销份额将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以下。

二、我国数字出版发展情形

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和应用普及,尤其是年轻一代读者的成长,我国国民阅读习惯和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从2010年4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来看,人们的阅读习惯正从“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转变,电子阅读以“普及性、经济性、移动性、便捷性、互动性、音画性”的特征,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据2010年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四点二亿人,每天上网时间总和超过十亿个小时,巨大的网民人数和巨大的上网时间孕育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因此,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在短短几年内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产值屡创新高、手机出版异军突起、电子阅读器风生水起、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不断创新等发展态势。

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表明,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七百九十九点四亿元,比2008年增长百分之五十点六,数字出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体经济规模首次超过传统出版物。在数字出版内部,手机出版的营业收入已超过传统的网络游戏,占数字出版全部营业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四点二,位居首位。新闻出版产业的总体格局在技术进步的带动下已发生改变,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区。

2010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立全国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2008年,上海市数字出版产业实现销售收入一百二十三亿元,远远超过传统出版,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2009年增长百分之五十达到一百八十五亿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而这其中张江基地贡献了九十亿元的产值。张江模式迄今已结出了累累硕果,在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出版结构转型上凸显成效,更为全国各地数字出版基地的未来摸索出一条道路,成为全国数字出版的领跑者。2010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又批准虹口园区为上海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延伸园区。

鉴于人们普遍认为,数字时代“内容为王”,谁掌握了数字资源,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2009年中国出版集团的“中国数字出版网”工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信息化试点。人民出版社争取到三点四亿元的国家财政拨款打造公益性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传播平台。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与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双方将通过组建合资公司的形式,携手打造一个面向全球用户的专业数字出版与运营平台。同时,该公司还与中广传播集团公司就三网融合创新教学平台及电子书包应用系统业务合作之项目——睛彩中南空中教学项目开展战略合作,将会建立一个融CMMB无线数字广播网和互联网、通信网为一体的教学平台。安徽出版集团将开

通“时代”网上教育平台,推出全国第一份教育类手机彩信报。陕西出版集团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建立国内最权威、最完整的音视频资源数据库。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等出版商推出旗下自主品牌的电子书,重庆出版集团与汉王科技合作推出“读点经典”阅读器,《读者》杂志推出电纸书。著名的民营出版企业万榕书业则宣布全面进入电子书领域,将它所拥有的全部图书同时在纸质、手机、互联网和电子阅读器上出版,成为国内第一家全媒体出版商,并宣称已在数字出版领域开始盈利,估计在二三年内,数字出版利润占它整个出版利润的百分之三十。

汉王科技的“汉王”、盛大文学的“锦书”等电子阅读器和北大方正的阿帕比公司及“番薯网”、中文在线网等技术提供商,特别是百度、新浪、搜狐等网站利用强大的数字平台纷纷涉足数字出版,与传统的新闻出版业合作,已分别拥有几万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电子书出版资源和数以百计的报刊数字出版资源。2010年底,方正电子推出的天津日报电子新闻阅读器已成功登陆。正式面向公众提供移动新闻阅读服务,这是移动阅读器在报业市场的第一个成功案例。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花巨资打造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通过互联网发布新闻。

为适应出版业发展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升级,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二十五,形成八至十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产业园区,传统出版单位到2020年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把数字出版产业打造成新闻出版支柱产业。

然而,在数字出版繁荣的形势下,人们也注意到一些明显的问题。在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七百九十九点四亿元总产值中,手机出版和网络游戏的营业收入在数字出版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为百分之七十一点三,数字期刊、电子书和数字报纸(网络版)三者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不足百分之三;数字出版收益内部结构不平衡,数字出版在我国传统出版业中的收益微不足道;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呈现萎缩态势,未来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此外,许多有识之士特别关注到数字出版面临的五大困局:一是数字出版产学研尚未有机融合,致使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奇缺。二是数字出版资金投入巨大,但其盈利模式尚在探索中。三是数字出版产业链各环节联系不紧密,内容提供商和技术提供商各自为阵,尚未找到合理的耦合方式。四是数字出版的版权之争将愈演愈烈,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难以协调作者、出版社和技术提供商三者的利益关系。2011年3月,闹得沸沸扬扬的百度网站与作家们的版权之争就是例证。五是数字出版面临严重的盗版和非法下载问题,对作者和出版社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数字出版终将取代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取代纸质出版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主要基于环境保护、经济成本、便捷互动和技术进步四大因素的考量。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对使用树和草等资源进行加工的造纸业成本必然会节节攀升,加上印刷和发行成本上升使传统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相比有明显的先天不足,

尤其是数字出版拥有的高效、开放、交互、共享、音画等显著优势,决定了数字出版的发展势不可挡,从而导致人类文化积累与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的革命性变革。

从中国历史的纵向考察可知,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国文化积累传播载体曾有三次革命性变化。第一次是夏商周时期,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青铜铭文和甲骨文,取代了史前时期的陶文等,延续了两千多年。第二次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竹简、木简和布帛取而代之成为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主要载体,延续了约一千年的时间。第三次是东汉蔡伦发明或改进造纸术后,尤其是唐宋以降,纸成为了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主要载体,延续至今大约有一千五百年的时间。总结这三次变革的经验,我认为,促使文化积累与传播载体变革的决定因素是,“经济性、普遍性、便捷性”等三个优势,而现在的数字出版除了这些优势因素外,还多了“互动性”和“音画性”两个优势因素。因此,数字出版取代纸质图书是迟早的事,目前我们正处于数字出版的门槛上。有识之士估计至多需要二三代人即可完成这一转变,时间快的话也就是一二代人、三四十年。决定取代时间早晚的重要因素是技术进步的快慢。曾有科学家预测,手持阅读器可以造的像纸一样薄,并可折叠。真是这样的话,那纸质图书就可进历史博物馆,或成为富人享受的奢侈品。

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探索 篇5

1 数字出版盈利模式

面对数字产业的冲击, 传统出版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呈现出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单一以及版权归属混乱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传统出版社纷纷走上了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道路, 而就目前已经展开或者正在尝试的探索路径当中, 最为重要的就是找到更为有效和精准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所谓盈利模式是构成商业模式的四个重要要素之一, 指的是企业对自身的经营要素进行管理和价值识别, 挖掘出有利于赚取利润的方法和渠道。现阶段国内传统出版社的数字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一下几种。

第一, 以付费阅读模式盈利的网络电子文本。早期的互联网秉承的是资源共享理念, 因此传统出版社上传的网络文档并未与盈利产生直接的关联性。但是伴随着互联网所有者商业意识的不断加强, 近年来网络电子文本逐渐开始与商业模式发生链接:比如起点、潇湘以及晋江等知名电子阅读网站, 均推出了付费会员、付费阅读等模式;百度文库、道客巴巴等非原创、收录类网站也推出了相应的付费下载模式。

第二, 发展线下媒体, 实现增值型盈利。现阶段传统出版社的线下媒体主要是以出版物的附赠品形式出现的, 比如随书附赠的电子杂志、视频光盘等等。虽然其本身并不属于盈利范畴, 多数情况下只是起到了对于出版物的宣传作用, 但尽管如此, 其本身所代表的附加价值也属于实体出版物的一部分, 故而线下媒体的出版盈利模式其盈利点主要在于实体出版物的销售, 属于增值型的盈利模式。

第三, 以阅读订阅盈利的网络出版模式。传统出版社的网络出版一般包括服务信息出版以及实体出版物的网络出版两种形式。后者主要是指电子杂志 (如目前国内诸多时尚类刊物的Ipad版本) 、电子期刊和电子报纸等, 其盈利模式与实体刊物一样, 都是根据实际的订阅期数收费;前者主要是指各类考试大纲和工具书及复习资料, 这类数字信息主要由相应的官方机构发布于官方网站或存储于某个网络服务器, 而其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将这类信息资源整理加工转为传统出版物进行出版盈利。

2 宏观层面对出版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建议

首先, 完善并落实数字出版标准的相关管理规定, 为数字出版构建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2011年《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编写发布) 的颁布与提出, 不仅提出了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全新要求, 也解决了数字出版标准化发展的诸多问题。相关规定完善发展至今,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数字出版标准化框架, 但是与此同时呈现出的是配合度、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将其与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起来, 实现数字化出版标准“法律化”, 为其的落实与推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 加强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数字出版物的版权维护之所以存在相当大的苦难, 其直接原因就在于数字技术的易传播、易复制的特点, 但是如果对这种不利局面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话, 这不仅侵犯了数字出版物的一系列所有者 (包括作者、出版商和终端商) 的利益, 更打击了他们对于数字出版的积极性, 长远来看对于这项产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由于现阶段数字侵权手段的多样化以及数字出版产业本身的不成熟, 传统出版社以一己之力维护版权是十分不现实的。因此需要结合司法与行政两方面力量, 来加强对于数字出版版权的维护。一方面, 需要不断完善和落实保护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 结合相关的经验教训进行补充;同时建立一支完备的司法队伍, 为我国数字出版提供良好的法律保护环境。另一方面, 从行政层面来说, 需要主动加大力度打击网络盗版、数字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 维护数字出版的市场秩序。

3 微观层面对出版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建议

首先, 丰富数字出版内容,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传统出版社在现有信息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思路, 开发资源, 是未来数字出版的全新趋势。同时由于单个出版社资源的有限性, 出版社之间的合作共赢也十分重要。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 构建一个资源内容共享的信息平台, 不仅能够实现成本控制, 优势互补, 还能够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 增强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 开辟多元化并适合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在利用资源共享平台等方法实现内容多样化的前提下, 传统出版社需要进一步注重找到全新的利润点, 利用已有的内容和技术资源, 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出版形式, 以商务印书馆为例, 其推出的网络电子工具书系列, 就是将自身强大的工具内容资源与新兴的电子产业相结合的产物;同时, 传统出版社还可以利用原有的强大的品牌优势, 打造全新的数字出版物, 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 拓展利润空间。

第三, 加强技术研发, 扩大技术优势, 推动数字出版内容与技术的联合运用。传统出版社需要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并结合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从内容与载体方面加强对于技术科技的运用, 从而实现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 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盈利应该注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深度挖掘与创新。从宏观角度说, 需要从法律与行政层面, 加强相应法律法规的建设与落实, 提升对数字出版版权的保护力度;从微观层面说应该从内容、技术、渠道以及平台等四个方面进行发展创新。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是顺应市场发展的大势, 迎合市场的导向功能进行必要的融合发展, 才有可能让传统出版社走出一条盈利、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摘要:作为一个全新的产业领域, 数字出版自问世起就引发了国际出版界的高度关注。但与此同时, 以纸质为主要模式的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的冲击下, 其生存、发展前景令人堪忧。另一方面, 鉴于市场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引导向作用, 因此传统出版社结合数字模式, 并将其作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之中, 对于其实现二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简单阐释, 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对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望对数字时代的传统出版社发展盈利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出路。

关键词: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探究,版权维护

参考文献

[1]张忠凯.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业构建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出版广角, 2015 (6) .

[2]程国重, 蒋海鸥.定位决定价值──传统出版单位寻求数字出版项目的盈利模式探讨[J].出版广角, 2009 (4) .

[3]施高翔.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中的困境及解决方案探索[J].科技与出版, 2011 (7) .

传统出版行业 篇6

数字出版已经随着网络、电子设备的普及, 深入到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传统出版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对传统出版编辑来说, 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场机遇。传统出版编辑要努力抓住机遇, 积极应对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一、正确认识现代数字出版

在准确定位现代编辑工作之前, 首先要正确认识现代数字出版的实际意义。数字出版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出版方式, 并不仅仅是指使用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和数字化产品来读取图文内容, 更包括出版过程中所应用的数字技术、传播方式, 如激光排版印刷、软件校稿、电子文档处理、电子版面设计、网页设计等。数字出版更倾向于是一种技术方法:帮助出版工作更高效, 促使出版过程的中间环节更精简;使图文知识的传承更便捷, 传播和呈现方式更多样。但数字出版技术的更新速度, 却远远超过与其相关的规则的制定速度, 这也导致了现代数字出版物的良莠不齐。

二、传统出版编辑现状分析

首先, 数字出版的营业收入已经全面超过传统出版;其次, 传统出版方式耗时费力, 在节奏逐渐加快的经济社会, 竞争力将会持续下降;最后, 数字化技术已经完全融入了九零后、零零后等的生活, 随着新生代的成长, 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技术的普及, 数字出版必然会成为他们接受出版物的首选方式。传统编辑更注重稿件内容、文字排列的校对, 其文学素养、知识内涵相对深厚。但是由于年龄、成长年代、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局限, 对新型数字技术不熟悉, 思维固化, 创新精神欠缺。以至于不愿接受新型出版媒介, 甚至抵触数字化技术对出版业的改革。而设备上的不熟悉、工具上的不熟练, 则导致在出版物整体布局、内容与呈现方式协调配合等方面, 做的也并不到位, 使其难以达到现代社会对出版业的要求。

三、传统出版编辑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思考

要实现传统编辑向现代化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转变, 编辑工作者必须从自身观念和能力培养出发, 转变观念, 积极参加公司培训, 接受社会帮助, 更新自身知识体系, 努力适应时代发展。

1. 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重视出版物的数字版权

就现代出版业中出版方式所占权重而言, 数字出版不仅全面超过传统出版, 数字技术更渗透到出版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但与之相关的规则、法律等并不完善。例如, 一些电子出版物的版权归属, 网络文章的语言规则, 网页版面设计规范等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国内的版权法在电子出版物方面也存在漏洞。出版业要获得持续、稳定、有序的发展, 就必须对数字出版加以控制。在完善立法方面, 传统编辑应发挥个人所长, 从传统出版角度为规范数字出版秩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网络文章内容、语言规范方面, 编辑则要从自身技能处入手。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编辑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和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重视数字出版物的质量。通过借助相关部门的帮助, 在网络文章发表、传播之前, 对其进行统一校对修改, 确保网络文章质量合格;建立专门出版网站, 征得作者同意后发表优秀电子出版物作为模板, 帮助读者、作者熟悉出版物规则;充分应用网络技术, 设置在线咨询项目, 由专业编辑解答读者或写作者关于出版物的各种问题。从法律和社会两方面提高广大出版物受众对电子出版物版权的重视程度。当然, 在实施这些措施之前, 传统编辑的首要任务是熟悉网络工具, 熟练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审稿、校对工作, 学习网络版面设计等。

2. 转变传统思路,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出版业要适应当今时代, 不仅出版商要紧跟潮流, 编辑工作者同样要转变传统思路, 适应时代发展。出版物的受体是人, 人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出版物封面、页面设计、字体样式和大小, 以及这几个方面的配合, 都成为读者阅读的环境要素。怎样通过版面设计为读者营造一个更舒适的阅读环境, 怎样通过不同的传输媒介吸引到特定的读者群体, 怎样使出版物与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相适应, 这些都是数字出版时代编辑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代的编辑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对稿件、调整排版等工作, 只是简单对稿件内容进行编辑, 而应该从读者、客户的角度出发, 从细节处入手, 使出版物能够适应各种不同载体, 能够迎合不同年龄阶段、工作阶层的读者。出版物也不再只是传承知识的媒介, 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编辑要借助不同的出版载体, 为读者呈现一场视觉的盛宴, 给读者以美的感受。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不仅要熟悉数字出版技术和各种多媒体呈现方式, 更要树立创新和实践精神。从字体样式和颜色、字号大小与载体背景的搭配, 到纸张效果的展示, 都应纳入试验和调配的工序之中, 使每一个细节都能彰显出出版物的精致。

3. 坚守内容为王的定位, 整合内容资源

当然, 注重出版物的形式之美并不意味着出版物的内容不重要。相反, 作为传统出版编辑, 其专业特长更在于对出版物内容的把握, 要在新时代获得新发展, 编辑工作者更要注重发挥所长。数字出版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尤其是传播媒介和载体种类的增加, 导致出版物数量急剧增加, 这既导致现代编辑工作者工作量大幅度增长, 也使得数字出版物内容驳杂纷乱。编辑工作者要适应现代出版行业的发展潮流, 就必须担起这一重要任务, 把好出版物内容这一关, 真正做到对读者负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已经开发出一些校稿专用的软件, 传统编辑要熟悉这种类型的软件, 与自身工作相结合, 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完全依赖软件, 软件校稿一般只能修正字词错误, 编辑在软件校稿完成后, 仍然需要认真审查, 从句法结构等方面, 认真完成稿件内容的审核。

4. 注重培训促进编辑转型, 强化自身专业优势

要提高现代数字出版物的质量, 实现出版行业的规范化, 不仅需要编辑工作者自身的努力, 更需要社会的帮助、出版公司的支持。现在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 计算机学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编辑工作者既要顾及工作、生活, 又要兼顾自身能力提升, 不免心力不足。出版公司、专业技能学校, 都可以开设针对传统编辑的培训课程, 帮助编辑们学到真正实用的技能。例如, 公司不定时地开设公开讲座, 让编辑工作者认识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益处, 并及时了解现代出版行业的科技进展, 加速传统观念的转变;公司组织或与专业技能学校合作, 定期、分批对编辑工作者进行不同方向的培训, 从数字技术、稿件内容分析、网络宣讲方式、设计等不同方面对编辑工作者进行培训, 帮助编辑人员认识自身优势, 充分发挥所长, 为出版业培养更多专业精英, 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

结语:

时代的发展让出版业看到的不只是技术的进步, 更有越来越多的挑战。数字出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要使出版业跟上时代的脚步, 不仅要从技术上实现更新, 更重要的是提高编辑人员的个人能力。而编辑工作者, 只有汲取传统出版之所长, 并与数字出版的优势相结合, 才能在达到时代要求的同时, 帮助出版行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丽萍, 传统出版编辑在数字出版时代的转型[J], 攀枝花学报, 2012.10 (第29卷第5期)

[2]吴平,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理念[J], 中国出版, 2009.02

浅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 篇7

一、我国传统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各自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必须要充分认清传统出版与现代数字出版的不同特征与发展现状, 不断提升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水平, 促进民族出版业可持续发展。

(一) 传统出版产业发展优势不可小觑

传统的出版产业以纸质出版为主要途径, 传统纸质书籍的出版、发行、传播具有严格的流程和规范, 拥有相对完善的组织机构、成熟的信息采集与发布体系、相对固定和训练有素的专业采编、发行队伍, 图书内容的采写、编排、印刷都具有严格的规范和程序, 因此, 各级特别是读者对传统出版物内容的认可度更高, 认为传统出版物更具权威性。同时, 传统的纸质图书更便于携带, 易于保存, 随时随地方便阅读, 具有很好的再现性, 给读者预留了诸多的思考空间, 更有利于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更有利于知识的推广与传播, 更能体现出版业的以为本的理念。

(二) 数字出版推动了出版业融合

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传播方式之间的业务合作不断加强, 如《非诚勿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采用了“全媒体出版”, 以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多种出版方式, 实现了多渠道全媒体同步出版。这些现象透现出数字出版运营的趋势:以内容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相关内容产业融合不断加深, 充分实现了内容资源的多次利用, 减少重复投入, 降低生产成本, 有效拓展了传统出版的阅读空间, 延长了出版物生命周期。据统计, 截至2010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亿多人, 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 达到近三成。目前, 全国手机用户达到数亿, 其中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近2亿。在发展速度上, 手机出版是增长最快的数字出版行业, 手机出版营业收入持续保持翻番增长。目前, 传统新闻出版单位和数字内容及技术提供商纷纷推出手机出版物。各级媒体均推出了自己的手机报业务, 大到中央级报刊, 小到地市级新闻媒体都开辟了自己的手机报。一些期刊社则推出手机杂志, 如《电脑爱好者》、《三联生活周刊》等。盛大等数字内容提供商中文在线则积极同移动通信机构加强合作, 共同打造手机出版内容基地, 这些举措都有力展示了手机出版物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 数字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完善

科技创新及应用是数字出版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 以搜索引擎、移动终端、电子阅读器等为主的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日新月异, 数字阅读终端产品不断升级, 新型阅读方式不断涌现。在移动终端方面, 以Symbian (赛班) 和Window s M obile (WM) 最新版移动操作系统支持的智能手机, 以及苹果公司等推出的基于新型移动操作系统的手机, 如i Phone3G、3GS等, 不仅备受手机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关注, 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完备的体验。同时, 电子书得到迅猛发展, 国外的亚马逊、中国的汉王、爱国者等企业都是电子阅读器的主要生产商, 近年来销售业节结攀升。目前, 数字出版的产业形态经过多年的探索, 已经逐渐清晰, 数字出版企业结合自身优势, 找到了适合企业特点的数字出版模式。有代表性的如起点中文网、逐浪网的网络原创文学;北大方正、中文在线、书生、超星、通力公司的电子图书;清华同方、万方数据的专业学术期刊数据库群 (网) 等等。这些数字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式各具特色, 产业形态已初步成型, 在培养用户消费习惯的过程中将逐步建立持续有效的盈利模式。数字出版企业在探索盈利模式的实践中观点逐渐统一, 必须依靠著作权人与出版商的结合、内容与技术的结合、产品与渠道的结合来实现盈利。

二、数字出版的主要优势

(一) 产品形态多样性

内容需要依赖载体才能传播。与传统图书介质单一相比, 数字图书载体更为丰富。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PDA、学习机、M P3、M P4……载体的差异大, 导致产品形态多样化, 阅读方式也多样化———在线阅读、无线下载、移动设备内置等, 譬如手机阅读可分为在线、WAP、客户端等。不同的产品形态, 不同的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主体的功能不同, 地位也不同, 这些都会影响数字图书定价权的归属。譬如中国的手机移动阅读, 在现有垄断的格局下, 主导权完全控制在电讯运营商手中。

(二) 赢利模式多样性

与传统出版通过销售纸书获得收益不同, 数字图书赢利模式更为多样化, 主要包括:一是作为内容产品。通过读者付费阅读获得收益, Kindle和i Pad目前均采取此种模式。此模式为数字图书基本收入模式。其业务形态更接近于纸本书, 掌握内容的出版商有更多的话语权。二是广告赢利模式。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一样, 内容作为媒体, 全部免费或部分免费, 通过广告获得收入。谷歌数字图书馆即通过免费向读者提供部分内容聚集人气, 获得广告收益, 再与内容提供商分成。广告模式是互联网的主要赢利模式, 由于广告与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无法测定, 故其定价权基本上掌握在运营商手中。三是增值服务模式。与广告模式类似, 将内容作为积聚人气的工具, 形成社区效应, 通过提供其他增值服务来获取收益。这种赢利模式下, 内容与价值实现方式之间距离更远, 关联性更弱, 其主导权也掌握在网络或者电讯运营商手中。有更多的赢利模式不断被创造出来, 彼此并存, 导致定价权和定价策略以及利益分配的多样性。对于数字图书究竟是一种产品, 还是一种媒体, 人们消费的究竟是产品, 还是接受一种服务, 也产生了很大分歧。

(三) 内容来源多样化

欧美数字图书基本上源于纸本书的数字化, 数字版权作为出版权的附属权利, 掌控在传统出版商手中, 并且成为与运营商谈判的筹码, Kindle Store大部分内容来自于正式出版物。中国的情况较为复杂。数字图书内容来源更广泛, 其中原创文学更是创造了一种全新阅读模式。它产生于新闻管制下的内容稀缺和表达通道的限制, 最初是网友在论坛上发表的帖子, 逐渐出现专门发表个人作品的文学网站, 开始完全免费, 后逐渐探索出VIP收费阅读模式。非常规、多渠道的内容来源, 海量的内容, 影响数字图书定价权, 也从供给的角度影响到数字图书的价格。

(四) 发布和销售方式多样化

载体和赢利模式决定了数字图书发布和销售的多样化。目前数字图书有两种发布方式, 一是单本书模式;二是连载模式。连载是原创文学网站的基本模式,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欧美数字出版领域十分少见。这种模式也被原创文学网站带入手机移动阅读上。数字图书在销售方式也更为灵活, 譬如单本图书的销售、多部图书打包销售、订阅、包月、计时收费、按流量计费、与硬件捆绑销售等。不同销售方式, 主导者不同, 定价权归属也不同。

三、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对策

新媒体出版在不断的探索中将走向基本定型, 届时将有更多的出版机构把数字出版作为其发展重点之一。社会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潮流势不可挡, 并且具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出版也会同步快速发展, 这不仅是出版传媒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未来文化发展的需要。

(一) 发挥自身优势, 促进传统出版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优化传统出版内容优势。尽管随着网络、移动网络技术的迅速推广普及, 数字出版得到快速发展, 但传统纸质出版与一些新兴的数字出版相比, 仍然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数字出版完全取代传统出版的道路还十分漫长。“内容为王”是出版业的至理名言, 传统出版单位最大的优势以及生存之本就是“内容”, 传统出版在内容方面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长期培养保留有丰富的采编人员, 对内容编辑的严格程序, 都使信息内容资源、公信度成为传统出版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出版要继续发挥传统优势, 着力在表现形式、内容可观赏性方面努力进行探索, 促进传统出版可持续发展。

(二) 突出数字出版特点, 加快数字出版创新发展

数字出版优于传统出版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段的多样化、内容的可检索性、超文本的功能、传播的实时性以及良好的互动性。数字出版要不断强化数字出版的知识服务。数字出版要借助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以知识内容服务为主要内容和提供解决方案为重点的增值性服务, 不断创新数字出版的服务领域, 不断增强数字出版的附加值, 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

(三) 创新思路举措, 促进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融合发展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各自拥有不同的优势, 也各具不足之处, 要充分发挥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各自的优势, 通过创新理念、创新方法, 不断促进期刊间的融合发展。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间的相互融合, 既是一种互相学习, 也是一种互相促进。传统出版在发挥自身内容优势的同时, 要加强与数字出版间的沟通协调, 将传统出版的内容数字化, 将版权交由数字出版推广和普及;数字出版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通过自身平台加大对传统出版的宣传推介力度, 通过多层面的合作, 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实现迅速的增量发展, 取得跨越式扩张, 进一步提升传统出版的品牌和知名度, 促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基勇.关于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业态融合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0.

网络出版的兴起与传统出版的选择 篇8

与传统出版相比, 网络出版优势明显。首先, 网络出版可以节约资源。传统出版物需要用纸印刷, 耗费纸张资源, 而网络出版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出版物转移到电子阅读器上, 节约了纸张资源[2]。其次, 网络出版无需发行、物流配送环节[3], 减轻了社会成本;可实现按需印刷,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读者在网络上自己选购电子图书, 无需物流配送。如果想把已购买的电子图书转化为纸质图书, 可以通过自己的数字印刷机实现按需印刷, 从而使出版社实现零库存。第三, 网络出版可以降低出版者的经营风险, 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图书出版商而言, 网络出版的按需印刷模式可以大大降低他们的成本, 使风险最低。第四, 网络出版可以降低图书成本。由于无需印刷, 无纸张、印制费用, 可以使图书的成本下降, 从而降低图书的销售成本, 进而促进销量的增加。第五, 网络出版使阅读方式发生改变。读者在网络上购买了自己喜欢的电子产品, 下载后在电脑上直接阅读和检索, 使阅读方式更加方便和快捷。一部存储空间很大的电子阅读器, 可以存储上千、甚至上万种电子书, 使读者携带起来更加方便。第六, 网络出版使出版物在第一时间可以跨越空间限制, 国内外读者可以同时阅读, 较传统出版的发行范围更加广泛。第七, 网络出版的互动性强, 可以直接面对读者, 读者阅读后可以通过网站的留言板输入自己的读后感, 利于作者直接、迅速的收到读者的反馈意见, 从而及时修改作品以满足读者的需要。面对这些新兴的优势资源, 传统出版并没有消极等待, 而是以主动选择的应对姿态把网络出版的优势资源不失时机地嫁接到传统的出版行业中来。传统图书一般可以分为大众类图书、教育类图书和专业类图书。网络出版的兴起对这三类图书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优势更加彰显。

首先是大众类图书, 以地图类图书为例。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出版物, 因其以图像为主、配合文字注记的表现形式以及出版审查严格、编制专业性强等特点而区别于一般出版物。传统出版的纸质地图是人们出行、生活的必需品。查找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需要查阅世界政区图, 从某地开车出发前往另一地点需要翻阅经过地区的交通图, 到另一个城市旅行需要阅读该城市的交通旅游图……地图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纸质地图逐渐显示出其不足之处, 最凸显的是道路的更新问题。目前, 我国的各级道路新建、改线路的较多, 尤其是城市内的道路变化更大, 传统的纸质地图由于受生产周期的限制, 即编辑需要将变更的道路修改到纸样上, 计算机制图人员再将其修改到电子数据上, 喷出审校样, 经三审三校后再修改出片, 直到印刷装订成册, 再经发行人员销售到市场上, 当读者购买到新版地图时, 由于生产周期长, 新版地图上的道路系统往往已经不是最新的了。所以, 按照传统出版方式, 读者很难买到最新的交通地图。而对于出版社而言, 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 也不能保证地图全部销售完, 库存积累严重的情况常常出现。基于以上情况, 如果将传统的纸质地图实现网络出版, 直接将数字化地图在网络上以有偿支付的形式进行销售, 既减轻了出版社的人力、财力, 省却了高昂的纸张、油墨和印刷成本, 读者也可以及时下载到最新版的地图。此外, 网络出版的地图, 读者可以借助电子工具箱上的工具, 对地图进行放大、缩小、查询、打印等功能操作。并且可以按照读者需要, 输入满足特定条件的信息, 从而生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地图。

其次是教育类图书, 以中学生的教科书和教学辅导材料为例。目前, 我国市场上中学生的教辅指导用书很多, 将其转化为网络出版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取的。这是由我国中学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决定的。学生学习时需要传统出版的纸质教科书, 这样可以在书上做笔记, 课后复习时也方便;考试时都是笔试考卷, 所以在纸质辅导材料上做练习更符合学生的利益。如果将教科书和教辅材料实现网络出版, 那必然出现学生上课时手捧电子阅读器、在电脑上做练习的情形, 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但是网络出版可以借助其时效性快、信息量大的特点, 对教学辅导材料进行宣传。正如前面所讲, 目前市场上教辅材料大量涌现, 学生把所有的参考书全都看一遍是不可能的。通过网络的宣传和读者评价, 学生可以较快速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反响好的教辅材料, 并通过在线浏览的方式确认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教辅产品, 然后再购买纸质图书。这种购买过程, 比起在书店逐一翻看的大海捞针式的选书要省时、准确。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 有些教辅材料实现网络出版更符合读者的利益, 比如计算机类习题用书, 因大部分计算机考试都采取机考形式, 所以读者购买数字化的计算机考试用书更利于通过考试。

最后是专业类图书。专业类图书与教育类图书类似, 将其转化为网络出版不利于读者研究、学习。但是, 当今世界上关于任何一种专业的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出版物太多, 以至于专业研究人员不可能将其所在专业的所有出版物都翻阅一遍。但如果借助网络平台, 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在线查阅、搜索等功能, 检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内容, 从而定位到是哪本图书、期刊或报纸, 再通过在线付费下载或者购买纸质出版物的方式获取资料。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较快捷的锁定目标出版物。例如, 我国的清华同方知网、超星网等便是成功的网络出版的实例。

尽管网络出版有着诸多优势和发展潜力, 传统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但传统出版业仍有其存在的理由, 其功能和地位并不会被网络出版完全取代。首先, 从阅读方式和阅读心理来说, 很多人更愿意捧着一本厚厚的书阅读, 在翻页的过程中体会阅读的乐趣[4], 这是任何一种电子阅读器所无法取代的。其次,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互联网和计算机还未普及到每个家庭,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使每户人家都拥有一部电子阅读器还无法实现。此外, 对于特定人群来说, 阅读对象仍将以传统出版物为主, 例如儿童这个群体, 大多数家长会考虑到经常上网浏览孩子视力是否会受到影响、孩子是否会痴迷网络而影响与父母的亲近关系等问题, 从而坚持购买纸质的儿童读物。因此, 目前传统出版物的地位和功能是无法被网络出版完全取代的。

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方式, 网络出版可以利用自身特点, 与传统出版借鉴互补, 从而促进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 出版社可以将自己的产品放到网站上供读者选择, 使读者及时、快速的找到自己喜欢的书, 通过在线阅读、有偿下载等付费方式购买, 从而达到出版社销售图书的目的。另一方面, 目前一些有才华的作者通过网络小说、博客等形式发表自己的作品, 已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出版社的编辑可以把握契机, 与这些作者联系, 将其作品以纸质图书的形式出版, 从而延续其作品的热销[5]。对于时效性强的出版物可以以网络出版为主, 理论性强的出版物则以传统出版为主, 借助网络出版予以推广。二者互相补充, 共同提高。可以预见, 未来我国的出版市场将是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相互合作发展, 共同推动着我国出版行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图书读者总数突破1亿大关[EB/OL].http://www.cbi.gov.cn/wisework/content/88184.html.

[2]冯智勇.网络出版与传统编辑角色转变[J].科技与出版, 2007 (3) :25-27.

[3]王炜.传统出版向网络出版转型策略研究[J].大学出版, 2009 (3) :28-32.

[4]李雪.浅析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协调发展[J].中国报业, 2011 (6) :11-12.

传统出版涉足数字出版的三大模式 篇9

一、 教育出版:数字信息服务模式

追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一部知识和智慧累积的历史,出版物承担着人类智慧与文明的传承。当前信息社会,不仅提供信息,而且提供知识与学习知识的新方式、新环境。数字化时代,移动学习即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 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移动学习的出现,本质上是教育与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历了一个教育需求与技术发展交互驱动的过程;它的出现不仅会带来人们观念的转变,还会促使整个人类学习环境的彻底改变。” 面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环境的变化,教材出版商如何根据这种移动学习的特点提供更为有效的内容?这是当前一大困惑所在。

从经济效益而言,当前数字化革命并没有给教育出版领域带来很大的冲击,尤其在我国,教育出版往往拥有自身一套内容资源与发行资源。数字技术在教育出版领域能被高效地运用于竞争之中,研发优质的数字化产品来获取教师的关注和采用,建设服务于学生教学的网络平台来赢得人心,积累数字化资源库以准备多元化产品的输出。这些在当前均是锦上添花,并非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 海外教育出版的启示

第一,积极建设标准化数据库。

教材出版领域运用数字技术来巩固原有出版业务,也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空间。通过搭建内容整合的在线学习平台,为原有的图书销售提供增值服务,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开展终身学习计划和远程学习服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空间。而这内容整合平台的资源来源,离不开以教育为中心的标准化数据库建设。例如培生教育集团的4000种信息类图书的在线数据库便是一种为客户机构提供的一种在线服务。

第二,发展基于提高服务的教育出版数字化模式。

在提供增值服务的过程中,逐渐会形成独立于印刷媒介的服务,无论何种形式的媒介,提供的均是服务。教育出版区别于其他出版领域最大的特点是服务意识,为教学服务是其根本所在。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这种服务意识同样不可缺少。麦格劳·希尔的免费黑板服务(Blackboard Service),源自美国康奈尔大学提供的信息技术软件,通过这一软件平台不同的教育资源可实现交流共享。麦格劳希尔免费为这个平台提供内容资源,还为老师提供免费WebCT教学管理系统,在这上面老师可开展教学调查等活动。Page Out互动交流在线服务则是指导老师建立和学生交流的讨论区,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另外还有通过网络提供多种素材,指导老师如何定制教学所用电子书的Primis Online服务。

麦格劳·希尔、培生等出版商建立CourseMart平台,用来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切实困难以此来优化服务。如每个学生的喜好有所不同,听课、记录的学习方式和喜好在练习中学习的方法是不同的。只有切实了解这些不同的需求,方能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出版。这些平台的建设既巩固了原有教材的市场份额,又为远程学习和终身学习项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高效的平台。

第三,协调好组织内部关系,在技术研发上投入资金。

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中国区总经理桑建平认为,教育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结合将是必然的趋势,而且会进一步加强。同时内容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技术仍将是服务于教学的辅助工具。但未来数字化对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具有胆识与在实践中创新的能力。管理者要具有前瞻性,预见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与应用,数字化投入需要很多资金,管理者要能够说服股东。传统出版业在发展数字化过程中的观念转变,在管理体制上的打通,都是颇为重要的问题。

无论出版社规模大小,投入产出比的悬殊使得投入多少资金问题始终成为各社数字化的掣肘因素,部门之间的利益亟待协调。国内不少赞同改革的出版人认为,与其为出版社盖一栋新楼,或做其他奢侈的消费,还不如用作数字化的研发。

2. 我国教育出版数字化发展现状及可探寻的模式

教育出版紧密围绕个性化学习来实现,我国的文化和教育都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学校教育以应试为主,文化强调更多的是共性而非个性。在探索教育出版数字化的道路上,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实际中更要结合本国、本社的自身状况来实施。

在我国教育出版领域,或许只有高等教育出版社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来做数字化的各项探索。对于其他大多数教育出版社而言,能做的可能应是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数据库建设是发展教育图书出版数字化的基础。将多种媒体的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分门别类数字化,为网络平台的查询服务及在线测评提供基本条件。数据库是重要的出版资源,对数据库进行内容的整合开发,实现多种利用,切不可将数据库资源全部出售,可考虑售卖数据库的服务和多种形态的产品。

(2)发行数字化版本或提供短版印刷,结合网络平台上的原创文字、课件进行重新组合。这项措施最佳实现平台是在内容管理系统,但大多数出版社只能坐等这一系统进一步完善得以广泛推广之日。国家目前正在研发的复合出版系统,正是为将来出版的同一资源重复利用做好准备。

(3)推广移动学习定制。中国具有近14亿人口,是全球手机使用的最大市场。关于使用手机的各项数据表明,和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开发教学短信包定制服务、原创手机小说定制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还可拓展至在一定范围内的手机群组中开展千人共创一本书之类的活动,在一个年级或是一个学校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对特定的教材进行增改,提供意见。我国的教材地域性很明显,并不是完全统一,此举能满足特定师生的个性化需求。

(4)形成学习和服务相结合的网络整合平台。借用这一平台实现互动教学,将测试、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融为一体。研发平台需要相对应主要学校相关部门的切实配合,在应用推广方面同样须借助校方力量。其中,致力于教育学习游戏的开发也大有可为。“在游戏中学习,一边玩一边学” 是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畅想之一。

(5)实现网络营销,创建或和行业内合作,组建永不下架的销售平台,充分发挥长尾效应。在新课标重组教材出版市场、招投标压缩教材出版利润空间等情况之下,我国教育出版近年来利润率下滑。在这前提之下,运用数字技术吸引更多的原有份额是最重要的部分,运用提供电子教材、网络教育资源、互动学习等技术支撑,为内容的输出提供保障。在增加收入来源方面,提供无线增值服务和定制服务都是可优先考虑的措施。

另外,其他行业所建立的在线学习网站也值得教育出版界探讨。比如用播客推动远程培训,一百易 (100e)的数字内容交易服务平台模式,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付费在线阅读、下载、学习、互动交流,将教育、出版、互联网紧密结合。

二、大众出版:与内容相应市场互动模式

1. 海外大众出版数字化的启示

企鹅出版公司的CEO约翰·马金森、兰登书屋CEO彼得·奥尔森、哈珀·柯林斯主席布里恩·莫里和霍兹布林克董事会成员鲁迪戈·萨拉,在2007年10月10日法兰克福书展上就如何进行数字化并取得销售收入进行了讨论。这四位是国际四大大众出版社的代表人物,一致认为出版社对数字化投资是必要的。马金森和奥尔森均表示,尽管各自出版社中数字出版的销售仅占总销售的1%,但是集中发展数字化的工作非常紧迫。如哈珀·柯林斯大众出版领域数字化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1%,高等教育可能是10%,STM达85%~90%。

第一,和搜索引擎实现共赢。正如哈珀·柯林斯总裁Brian Murray说:“我们认为年轻人喜欢用上网浏览的方式进行阅读,当下在美国每月大约有100亿个搜索问题在网上得到解答。所以有必要和搜索引擎建立关系,让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到我们的书,这是机遇所在。” 第二,特定领域实施网站营销,建立直销渠道。哈珀·柯林斯市场营销计划是创建了一个爱情小说作者的网站,大约40位作者进入网站,放上他们的作品和新书等,编辑对内容进行加工。读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浏览、看视频、买书等。第三,不同版本图书实现立体化开发。大众出版只靠图书的收益比较单一,影、视、书立体开发逐渐成为趋势,利用图书的内容创意,拍摄电影、电视剧,实现融合发展。第四,和专业出版、教育出版一样,大众出版领域数据库的建立和积累是开展数字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另外,在大众出版领域,德法出版传媒集团逐渐控制英国图书市场。在英国《卫报》评出的年度百本畅销书中,有83本出自四大集团:贝塔斯曼32本、阿歇特(Hachette)28本、新闻集团9 本、培生14 本。其余的 17 本则出自布鲁姆斯伯里、法布尔及其他小出版社。 这些大型集团发展数字化出版具有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

2. 我国大众出版可探寻的模式

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调整,旅游逐渐成为生活时尚的一大重要方式。旅游热带动旅游类图书的销售,“在2000、2001、2002年,旅游图书市场规模几乎成倍增长,2003年受非典重创大幅下滑,在探底反弹之后市场增长速度趋于平缓。但其中的出境游图书还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发展与相应市场互动的模式是值得推广的,以旅游类图书为例,出版周期过长使其承载信息失效是一大弊端。信息更新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难以得到及时更新。读者往往需要购买全面的指南类图书,其中所提供的景点、车次及餐馆等各类信息须是当下具有指导意义的。另外,缺乏互动性和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样成为印刷版本的旅游图书发展掣肘因素。www.phsea.com.tw 是提供权威的关于澎湖地区旅游信息的网站,包含互享的丰富旅游资料。不仅吸引了众多旅游产品厂商和企业,而且还有手持电子地图导航器制造商欲付费取得网站信息使用版权,该网站还将推出印刷出版物。另外,旅游图书还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拓展空间,如台湾大舆出版社从事地图与旅游内容出版40年,当地排名前十的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均能看到大舆的数字地图产品,并于2001年开始研制手持电子地图导航器。

国内大众出版市场在这十年间传记文学得到快速发展,明星人物的经历、观点和思想成为图书出版的丰富资源。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赵忠祥的《岁月随想》首开先河,随后刘晓庆、杨澜、程前、姜昆、倪萍、宋世雄等名人纷纷出书。图书与相应的影视市场相结合,图书立体开发是当前一大热门,凤凰卫视的各主播吴小莉、曾子墨、陈鲁豫等闻名海内外,其相关的图书销量也非常可观。陈鲁豫与节目相关的图书逐渐形成一系列,数量和杨澜访谈录看齐。在此基础之上,出版人可考虑鼓励作者开通与图书相关的网站,创办与此内容相关的电子杂志。演员徐静蕾在出版博客书之后还创办电子杂志《开啦》,并有意打造开啦娃娃这一品牌,塑造成卡通的标志,印在服装、茶杯等物品之上销售,通过广告、下载次数售卖、会员制等方式实现赢利,并以此举办像春季运动会之类的活动,获得赞助。这些举措自然而然贯通了产业链,堪称与内容相应的市场互动模式的典范。

(三)专业出版:基于知识结构的定制模式

专业图书包括法律、金融、科技、医疗等行业的专业用书,包括行业性专著、学术性专著和专业性工具书,为行业从业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服务。专业出版提供功能性较强、能解决问题的信息产品。这一领域图书的受众群体定位清晰,从事研究、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会主动通过互联网搜求相关信息。相对其他领域,专业图书出版数字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经费及相关政策配合。国际上学术期刊开放存取模式已相对成熟,而在图书领域却值得进一步探究。

1. 专业出版受数字技术影响现状

数字技术对传统专业出版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得专业出版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图书可能还在印刷厂,书中的观点和知识可能已被后来者更新,读者宁可选择其他途径获取知识。另外,大学图书馆是专业出版所对应的主要销售对象,由于信息检索技术高速发展,读者能极其便捷地在各数据库中搜索资料。比如,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包括57个不同的电子库,由580万页的文档组成。目前用户能够用一个简单的搜索引擎快速浏览其中23个电子库。 习惯用计算机写作的一代,喜欢将所有的资料存储于硬盘之中,方便携带、快速查询内容。

然而社会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使这种独特的信息产品具有稳定的市场和持续的发展潜力。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专业出版的市场前景看好。在美国行业高度集中,三家出版集团占据90%的份额,深度细分。目前我国存在专业出版大众化、专业出版不专业的弊端,为此应强化形成自身专业的特色,使专业出版真正在本领域起到引领知识创新的作用。有的行业面临出版资源市场化的挑战,需要面对垄断资源减少的问题。市场还可采取直销的形式,建立读者数据库。

2. 专业出版发展的契机

由于专业图书读者面窄,一旦断档,绝版、脱销就很难再次印刷,POD可解决专业图书出版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等问题,可及时修订,实现随时更新。按需印刷还能为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拓宽发行范围,缩短出版周期。在台湾出版界总结出获利平衡点的衡量标准,认为印数1000本以下的适合POD,事实上早期的标准约为350到500本,但因为技术的不断提高,这个衡量标准的数量将不断提高。 在内地出版界总结的获利平衡点标准一般为300本左右。

专业图书内容呈现出链接的重要性,知识之间的关联是专业内容的一大特色。《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编辑尼古拉·卡尔曾在不列颠百科的博客上写道:“那种逐句逐段地去理解世界的深思冥想者,已经一去不返了。他被那种在链接和链接之间冲撞的飘忽不定之人所取代,此人在连续不断地成排更新的孤立元素之间以及在映象中更新的映象之间变魔术似地将世界显现出来。思维的线性变化成了印象的非线性。” 正是基于这种知识之间的关联,专业出版可发展基于知识结构的定制出版模式。清华同方从1996 年开始做知识内容整合的工作,按照知识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将分散无序的各类文献资源整合在一起。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著作和学术出版中心,如能进一步推广高教社在其他分社进行试点的数字化经验,其专业出版数字化定制也不失为可探索的项目。另外,在内容结构化基础之上,法律、金融、卫生等专业出版领域的出版社可发展信息定制。

定制模式离不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约翰·威立的Steven Miron认为,过去出版社出版图书都是以产品为中心,现在已变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即网络技术创新使其能为客户提供更加符合需要的内容和服务。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对手戏 篇10

自改革开放至今几十年的时间内, 我国的出版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而且,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将继续呈快速发展态势, 这是毋庸置疑的。“数字出版”这一新兴的出版形态, 在其刚诞生时, 出版业还是以传统出版为主, 数字出版为辅。然而发展至今, 不过十年左右时间, 她目前所占领的市场正在打破中国原有的出版市场格局。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最新表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重发展的格局将逐步形成”。

在这种发展态势下, 传统出版产业开始有些担忧了:数字出版的无纸化将大大削弱传统出版商在图书发行这一环节的作用;相应的产业链商家也对数字出版抱有敌对的态度, 视之为“洪水猛兽”, 认为彼此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大有认为其“取而代之”的局面将很快到来。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发布的《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 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产值达799.4亿元, 比2008年增长50.6%, 并且其产值首次超过了传统出版业, 产业增长率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其中数字期刊收入6亿元, 电子书收入达14亿元, 数字报 (网络版) 收入达3.1亿元, 网络游戏收入达256.2亿元, 网络广告达206.1亿元, 手机出版 (包括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阅读) 则达到314亿元。在这些数据和数字出版产值已经超过传统出版业的事实面前, 似乎更有理由相信:“数字出版”的急速发展孕育着将来出版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数字出版”独特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更契合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对娱乐 (文化) 功能、知识功能和信息功能的要求, 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在市场方面, 其制作成本低廉, 发行快速, 覆盖面广, 零库存等优势无可比拟, 传统书籍的生产从确定选题到出书, 再到把书布满市场, 再到书店上架需要很长的时间。数字出版物则可以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与发行所占用的时间, 而且省去了仓储、运输和陈列费用。这就加速了书籍生产的资金周转和资金利润率的提高, 使单位出书成本大幅度下降, 以美国小说《骑弹飞行》的发行为例, 第一天就被下载了400000份, 这样的市场进入速度是传统出版所不可想象的。当然, 我国有属于自己的市场特性和消费者特性, 版权问题的复杂性, 有多少的消费者愿意支付下载费用, 都是需要时间去解决和培养的;在生活娱乐方面, 其便携性, 存储性, 获得途径, 较强的交互性也是传统出版不能超越的, 同时数字出版物是以电子文件形式存储在各种磁盘或电子介质中的图书音像。它可以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信息量更加丰富, 阅读更加方便;可以无成本任意复制, 不仅便于传播和扩散, 适合大家共享, 而且可以快捷地查找和检索。

任何事物的优与劣都是相对的, 新媒介也是具有局限性的。面对新媒介形态“数字出版”的挑战, 纸质出版也凭借几千年的历史, 承载无数书香墨韵展示着自己的魅力。相比之下, 数字出版物在需要细品精读的市场上, 是有阅读不便捷性的, 传统出版物承载艺术设计与创意的能力, 以及独有的整体审美鉴赏性质, 是新介质不可比拟的。在当今中国的市场经济方面, 数字出版产业在产品内容与种类上形成了规模, 但还远没有形成经济规模;传统出版单位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数字内容资源编校水平有待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仍然脱节;版权问题依然面临挑战;体制机制建设有些滞后等等, 这些都是数字出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工程环境效应下一篇:电梯安装工程协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