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2024-10-08

数字出版业存在的问题(精选12篇)

数字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篇1

1995年1月, 《神州学生》杂志首先在互联网上推出电子版, 标志着中国第一份网络杂志诞生, 我国数字出版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链日益完善, 数字出版的形式、形态日渐丰富。时至今日, 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各自优势的专业数字出版企业。截至2006年5月, 全国已有400多家出版社开展了网络出版业务, 传统书店也纷纷在网上建店, 发展电子商务。2005年上海书展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计, 到2008年, 中国50%以上的网上书店将会销售电子图书;到2010年, 90%以上的出版社将出版电子图书;到2015年, 中国电子图书的销售额将达到100亿元, 贡献的利润将达到全部图书的50%。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普及, 我国数字出版规模进一步扩大, 出版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目前, 我国通过审批的互联网出版单位有100多家。粗略统计, 在全国现有的150多万个网站中, 涉及出版的网站占25%, 这些网站的编辑量超过了总编辑量的40%左右, 从业人数超过了4万人。截至2006年底,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约200亿元。但是, 我国数字出版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与国外的数字出版相比, 尚有较大的差距, 要促进数字出版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 传统出版人对数字出版缺乏研究和足够的认识

网络传播信息上免费内容对基于卖内容的出版发行业形成了一定冲击, 业界同行们在这方面有一些忧虑和担心。他们认为日益增多的这些免费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 使传统出版业的读者在不断流失。尤其是异军突起的超级搜索引擎, 以及他们对图书馆和出版业雄心勃勃的数字化计划, 不仅对传统出版业的知识产权制度构成了一定挑战, 使主要以提供内容为主的传统出版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同时, 一些传统出版单位缺乏对数字出版的研究和了解, 对新技术的冲击缺乏危机感, 对是否会冲击纸质媒介市场存在疑虑, 一些出版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习惯于旧的业态, 企业应用数字化的技术意识还比较落后, 传统出版单位内部信息化的程度还比较低。有些业内人士担心两种内容相同、跨介质的多媒体出版物同时上市和流通, 读者读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了。实际上电子书上市后, 并没有影响到纸质书的销售。因此, 传统出版人很难下决心投资于市场前景尚不清楚的这种新型图书。由于我国大量的电子书主要销售给机构用户的数字图书馆, 与纸质书的销售渠道、读者对象等互不交叉。这些也都造成了业界对数字出版目前仍然持有观望和等待的态度。

第二, 数字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

我国有关的出版法律相对滞后, 我国有关网络出版的法律、法规迄今只有两部。这两部法律对于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出版来说可谓“较远”。因为法律的滞后, 数字领域的版权纠纷由来以久, 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2007年“7位知名作家状告书”和“400位学者状告超星盗版”一度成为出版业关注的焦点, 数字版权问题也成为出版业的焦点话题。因此, 我国在数字出版相关的法律上应尽快更新, 让数字出版业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另外, 稿费标准问题未能妥善处理, 对版权保护也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我国对纸质产品的稿费有统一的付费标准, 但是对网上转载的海量信息资源就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有些权利人对权利的意识淡薄, 对书刊没有采取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措施, 在网上任意传播, 原创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致使数字出版领域的版权保护问题成为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第三, 数字出版缺乏行业技术标准

一个缺乏或没有技术标准的行业, 是不会得到较好发展的, 即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也无法培育市场和扩大经营规模。目前, 数字出版的技术系统和装备系统研发与创新还处于摸索阶段。虽然有不少技术企业与研究室参与研发, 但相对于整个行业而言, 我国目前在数字出版的技术系统和装备系统上缺乏行业的总体标准, 地域分割性较强, 各自为政, 不能互联互通, 数字出版管理模式等技术问题都不完善;行业标准滞后, 元数据和信息交换格式尚未形成或缺乏行业的总体标准。对出版社而言, 数字出版现在是一个单位一个制式, 一个地区一个标准, 不能互联互通, 建立起来也是费钱一堆, 使用不大, 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个高技术领域的现代作坊。数字出版领域的技术标准是一个长期的难题, 事实上, 在这一领域, 格式的不统一成为行业之痛。方正的CEB、超星的PDG、书生的SEP、Adobe的PDF、万方数据的PDF、知网的CAJ, 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格式, 电子书没有行业通用标准和格式。标准不一致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 这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 同时不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

第四, 对数字内容资源监管难度大

数字出版对监管部门实施具体的操作也带来了困难, 针对的监管主体和对象在实际过程中越来越难把握。即时印刷、按需印刷和异地印刷为小批量和绝版出版物的印刷提供了方便, 同时也为盗版等非法出版物的印刷提供了便利, 监管难度很大。

互联网的出版管理的管理对象与传统的出版单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一直以来对传统的出版单位实行审批登记, 依靠发文、年检、选题规划、样本缴送等较为传统的管理手段, 这对互联网出版的管理就显得十分被动, 造成了主管机关对互联网出版无法达到有效的、实时的监管。同时我国目前对网络作品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 要申请行政执法, 就涉及文化、新闻出版、工商、公安等多个部门, 需要共同配合, 执法落实起来也比较困难;而且这些管理部门主要采取行政许可的监管手段, 缺乏对网络作品有效的事后和动态监管机制。运用的监管手段也比较落后, 对网络作品无法实施实时动态、统一、有效的监控。

第五, 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不清晰, 形成的产业链不足

当前, 数字出版的运作模式完全取决于诚信, 涉及利益分配的销售数据不透明, 存在不合理、不透明的分成比例和分成模式, 缺乏第三方监控, 很多作者对于是否授权网络出版抱怀疑态度。同时, 由于数字出版管理模式、防伪的保密、版权保护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数字出版产业链断裂。

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 数字出版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 我国数字厂商对数字出版的期待值过高, 针对长时间形成的传统出版单位来说, 对新兴的数字出版的态度冷淡;每个单位虽拥有大量的资源, 但是由于没有技术和找不到资金支持的渠道, 导致资源利用上比较单一, 甚至白白浪费, 成为一个微利的行业。在产业链的中游, 几家数字媒体提供商的数据整理雷同, 重复开发浪费较大;传统出版单位对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制作手段又不掌握。在产业链下游, 电子图书和数字期刊等营销过于依赖机构消费者, 尚未完全形成市场化。同时技术提供商或者网络运营商掌握着技术和资金, 不掌握主要的内容资源;数字出版在开发商那里获得的支持力度又不够, 造成他们的合作难以形成。同时, 由于互联网出版要求出版资源相对集中, 传统出版单位自身拥有的资源一般不足以支撑网络出版业务, 以及互联网出版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 传统出版单位受体制和机制的制约, 难以驾驭的原因, 内容资源无法真正实现数字化。

第六, 数字出版管理、技术人才奇缺, 资金不足

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 而提升这些能力的关键是人才。首先, 我国懂数字出版管理的高级人才较少;其次数字产品技术、研发及销售的人才奇缺, 困扰着数字出版化进程的加速;再次,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也给出版业特别是传统出版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很多的不确定性。数字流通领域, 与原来的出书、卖书的方式不一样, 需要有一定技术、懂现代化信息管理的人才。其次, 新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出版发行的进入门槛, 新的传播方式导致传统出版发行角色边缘化。数字出版技术出现之后, 任何一个具备基本计算机知识和上网条件的人在理论上都可以成为出版者,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 出版社不再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书店也不再是图书流通中必然的环节。这无疑使传统出版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 传统出版业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加上资金投入的不足, 在开发新产品上也就显得很弱;这些无疑严重束缚了数字出版业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 当前亟待提高传统出版人的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尽快完善数字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着手解决资源监管、技术标准、人才、资金等问题, 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数字出版业的现状, 总结提出了数字出版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从概念、法规、标准、监管、模式、人才六个不同方面阐述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数字出版,互联网出版,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于永湛:新技术与出版业的未来.2006年北京国际出版论坛

[2]阎晓宏:大力推进数字出版业的发展.2007年7月, 北京“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

[3]寇晓伟:中国网络出版发展状况及政策.2007年7月, 北京“2007国际版权论坛”

数字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篇2

浅谈数字教育资源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渠县宝城镇第二中心学校

吴小川

【内容提要】:随着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深入地运用,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之一。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因此,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对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反映了农村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力度和应用水平,有利于数字化资源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中。【关键词】: 数字教育资源 教学应用 重要性 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有效应用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普及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但是当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设备和资金却不能很好地将资源有效利用时,就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对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

1、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组织教学,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纲要》的具体体现,是教育部“网络宽带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本质所在,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农村偏远地区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具体要求。

2、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组织教学,能够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数字资源的特点是图、文、声、画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运用数字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轻松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教学,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创设、意境的再现方面,都难以使学生入情入境:而数字资源可以使无形的知识变成可感的声音,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够使静的东西动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知识。

4、运用数字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可以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字资源进入课堂,能够给学生带来展开丰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得以光芒四射,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效果日新月异。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学媒体数字化的产物。有效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能够优化教学环境、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在应用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认识不到位,思想意识淡薄,墨守成规,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够,对新领域花费的精力不足。受传统教育思想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已经习惯了“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只要让学生记住书本知识,能应付考试就行了,没有必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设计课堂教学和组织学生学习。

2、存在教学点数字资源设备的使用只为应付检查而做秀的现象。很多学校将教学点数字资源设备作为摆设,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只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消极使用。

3、技能生疏。对运用教学点数字资源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至于敬而远之,望而生畏。很多上了年纪的教师接触电脑的时间少,平时嫌麻烦,课堂教学几乎不使用课件之类,只会点最基本的开机、关机操作,更不要说下载资源,制作课件了。

4、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贫富不均”。有的学科、教师经常使用,游刃有余,有的学科、教师很少使用,甚至不用。尤其是老教师主动运用教学点数字资源资源的意识差。

5、教学任务重,不能投入很多的精力、时间,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技能。一般是学校促一促,教师学一学,培训多少学多少。

6、教学点数字资源相关设施的有限配置,制约了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点数字资源资源开展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三、如何提高教师利用教学点数字资源资源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学点数字资源的作用。

1、认真地了解远程教育的起源及发展慨况,掌握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深入弄清远程教育对我们的影响和辅助作用。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点数字资源培训的效果。组织业务熟练的教学骨干,通过制作教学点数字资源资源应用培训课件,讲座、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培训,令教师耳目一新,学有榜样。

2、技术扶持,有些设备不宜驾驭,有时还会出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动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信心,打退堂鼓。为此,学校应组织技术人员以热情服务树立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信心,使教师由敢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到熟练运用到创新地运用。资源不怕使用坏,就怕闲置放坏。

3、充分调动老师应用数字资源的积极性。把教学点老师的应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认识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究竟有什么,怎样用,用了有什么效果,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去用。兴趣是无穷的动力,要把工程实施好就要使使用者有兴趣,有了兴趣广大教师才会主动努力做好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数字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效、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可见,数字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恰当地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一张黑板,一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和教鞭”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够促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3、政策激励,通过技术考核、课堂教学大比武等措施,促使教师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技术考核成绩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表中,作为评优、聘任依据。同时,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

4、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其重要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上机操作上加以实践,多次反复练习就会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自身教学的不断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力多学一些与自身教学有关的科研课题,只有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才能做到学为所用。学校严格要求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课,以课堂作为演练的舞台,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并择优上公开评比课,以检验教师整合教育技术于实际教学中的水平。举办教师多媒体课件评比,要求每位教师上交多媒体课件,推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广泛运用。充分地利用了音像教学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充分利用信息和互联网络,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

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学校要多方筹措资金,根据经费情况,分、有计划的购置教学资源设备,增大设备的覆盖面,有设备才可能用,没有设备用什么。新建专用教室,配齐课桌凳;或者实施“班班通”工程。

6、利用远教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①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直接利用相关资源,也可以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

②服务于教研活动,开展校本培训及教学研讨,促进学习型教师的培养。

③经常开展教学点数字资源活动,如课件展示汇报会、数字资源应用经验交流会活动等等,多方面促进教师边学边用,充分利用教学点数字资源资源为教学服务。

④开辟教师沟通渠道,关注教师职业幸福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解除困惑、缓解工作压力、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数字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篇3

在传统出版内容分类中,教材出版是重要的出版门类之一,国内大型出版机构中,教材出版在其产品线中占有重要比重。我们学习数字出版,践行数字出版,就绕不开教材出版数字化这一问题。同时,数字出版在发展过程中广为业界诟病地无法寻找清晰盈利模式问题,在教材出版领域反而相对清晰而容易解决。因教材的采购特点、使用形式等天然属性,决定了好的数字教材一定能够实现较快盈利。但盈利模式的解决并不意味教材出版数字化转型前途平坦,全新的业态形式给教材出版带来冲击后,随着出版行业的试探性尝试,在各个环节中都有不同问题凸显。

一、优质内容乏善可陈,创新不足

客观地说,缺乏优质内容、创新乏力这些现象在教材出版领域早已让从业人士熟视无睹。近年来图书出版行业的规模化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开始将产品研发方向转向教材领域。而教材本身的说教特性,基本沿袭理论堆砌配合部分案例的思路编写。一本创新型教材的研发要伴随着一门优质课程精心设计与策划,而课程与教学的高度统一管理,同时又制约课程的全面颠覆式开发,一连串问题带来的后果是,教材作者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很难摆脱固有的桎梏,呈现自己的创意与创新。这一现象在纸质教材出版形式中长期存在,但因纸质教材固有的发行渠道及各院校的使用习惯,导致各家出版社只要做好发行渠道的中盘工作仍可保证销量稳定。数字世界,信息完全开放对等,消费者只会对引起自己兴趣的产品产生购买欲望。创新将是数字出版未来一段发展时间的主要核心关键词。

同时,数字出版时代带来了另一重要转变,即产品形式的创新程度由之前的高度依赖作者,逐渐转化为策划者的设计思路将决定产品的最终形式。策划者成了出版物真正的主导,是出版过程的总导演,而作者只是其中的重要角色。这一转变对出版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与人员技术结构的调整,是决定优质内容产生的重要因素。

1.人才培养是迎接挑战的重要法宝。传统出版行业自身特质决定信息技术方面人才极其匮乏,既懂出版又懂研发的专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创新不是天马行空随意想象,而是结合已有技术与资源以全新的形式呈现,达到传统出版所无法形成的效果,形成产品领先优势。这就要求从业人员的技术基础必须扎实,才有可能拿出优秀的可执行策划思路。而传统出版行业人才管理沿用旧有事业单位型制度,整个管理体制不完善,阻碍人员有效流通。同时,数字出版新的产业模式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现行专业设置条件下无法培养的,行业内迅速培养新型从业人员是当务之急。有了充足的人才储备,才有可能准确把握新的业态形势,策划出能够引领变革的产品,形成企业自身在新业态下的领先优势。

2.与高科技公司合作。内容的生产过程需要付出许多的努力和实践,将知识产权以书籍、电影、音乐、多媒体游戏和教育产品形式呈现,并在全球范围进行推广,是世界上很多大型出版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础。为了弥补技术上的缺陷,许多老资格、实力雄厚的国外出版巨头也大都采取与其他高科技公司合作的方式。如哈珀·柯林斯集团,近年来花费上千万美元对其已有的几万种图书,及每年出版的3500—5000本新书进行数字化存档。通过提高图书内容的自主性,这些国际出版业巨头得以在新技术新媒体环境下,继续占据和巩固其在全球化现代内容产业领域的领导地位。培生则接连用巨资买进众多教育出版服务公司,借机进一步扩大自己在教育出版领域的地盘。如培生收购哈考特评估测试公司和哈考特国际教育出版公司、在线学习服务商eCollege公司等。

二、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尚未真正确立

数字出版从概念产生那一天起,就伴随着永无休止的版权问题。特别是我国版权保护现状并不理想,数字出版进入我国的第一项水土不服即版权保护不完善。内容数字化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便利,同时,网络世界也是各类型盗版滋生的天然温床。在各类型的数字版权纠纷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韩寒等作家起诉百度文库案。法院的最终判决为,百度向版权方补偿损失共14.5万元,其中包括韩寒8.38万元、韩瑷莲1.33万元、郝群4.79万元。这一代表性事件真实反映出当下数字版权的保护现状,同时我们也从侧面发现,数字侵权犯罪成本相对仍非常低。现阶段,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包括技术手段、授权模式和保护体系等)建立尚不完善。现有法律对于数字出版明显滞后,有待作进一步修改和补充,且版权授权不规范,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和出版社的出版权益都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维护。除纸质出版物转化的电子书,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电子书等许多数字出版业务都面临版权问题。

互联网出现后,信息产生速度空前惊人。以数字期刊为例,面对的作者是海量的,逐一寻找作者并获得作者授权的方法难以实现,这就难免导致疏漏或者授权不真实。电子书提供商在与出版单位签署电子书内容预装或下载协议时,在版权问题上可能遇到如下问题:在数字版权概念尚未出现时,出版单位早期作品存在数字版权模糊现象,不知道数字版权归属于出版社还是作者本人,出版社越权签署协议,造成事实侵权;而在数字版权概念出现后,作者没有授予出版单位数字版权,电子书提供商为图方便与出版单位签订了协议,侵犯了作者的数字版权。

面对林林总总的数字版权争端,教材出版在介入数字出版领域的过程中无法回避任何一类相关问题。鉴于此,我们在教材出版中应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1)已有在销品种应尽快与作者明确数字版权归属,必要时应采取重新签订出版合同方式明确版权细节,包括数字收益分成等内容。

(2)新的选题方向在策划之初应高度重视数字版权概念,与作者签署出版合同中明确数字版权归属。

(3)对掌握数字版权的产品确保及时监督同类产品电子书发行状态,尽早及时发现侵权行为并果断维权。

(4)全新的数字教材应是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多种介质形式并存集中呈现,在组织数字教材各个环节内容过程中,应确保版权使用明晰,自身尽量不发生侵犯他人著作权现象。

nlc202309040221

三、数字教材开发思路局限

如今,当我们提起数字出版,多数从业者仍局限在纸质书转电子版、电子版进行网络销售的层面。通常,大众读物的数字化形式基本是电子书即可满足读者大部分阅读需求,而对于教材而言,基于教学环节的各项不同需要,对数字教材提出的要求往往更高。时下已经在部分学校开始推行的电子书包,即是很好的例子。

电子书包优点很多,比纸质书环保且音视频资源丰富、平板电脑比笔记本电脑更加便携。一项美国调查显示,高达90%以上的学生对iPad等数字产品进入课堂表示欣喜和期待。另一项在美国河边联合校区的调查显示,用iPad的学生比用传统课本的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了30%。与中国一样,美国有关电子书包的相关话题也是热门话题。据苹果公司最近公布的数字显示,其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机构售出超过800万台iPad。并且,苹果公司还推出了一款教育机构专用版iMac,这款产品外观和苹果其他消费版iMac产品基本一致,只是产品配置相对较低,价格也更便宜。电子书包及类似形式数字教材的不断推出给数字教材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行业的传统发展思路使得多数从业人员对于新形式下教材研发缺乏创新思路。国外同类大型出版机构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尝试,可以作为我们开拓工作思路的重要参考。以pearson集团为例,目前该出版机构基本放弃了纸质出版业务,全面转向数字教材的研发。他们的数字教材资源平台基本可以包括教师资源中心、作业与测评、定制化出版、第一堂课、有声读物、教师培训的资源等内容。篇幅所限,这里着重介绍教师资源中心、作业与测评、定制出版三项功能。

1.教师资源中心。教师资源中心基本可以视做教师使用教材授课的“百宝囊”,教师资源中心包括PPT演示文稿、素材图片、案例文件、授课指导手册等一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需要的素材资料。教师在选用教材的同时,基本可以从教师资源中心获取自己授课时的全部相关资料,为备课及相关课程研发带来极大便利。

2.作业与测评。据统计,有超过450万名美国的大学生使用培生某一个在线的学习项目,其中有230万左右的人注册使用培生的网上家庭作业和评测项目“我的实验课”(MyLab)进行在线学习。该项目支持16个学科的200多种教材的学习。而这200种教材也都出自培生,利用数字教材在线学习功能,一个平台可以盘活所有相关产品。

3.定制化出版。定制化出版,严格意义上说是数字出版理念中按需出版的一个分支。教师可以根据课程与自身需要,从培生庞大的数据库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内容,在自动化模板下筛选后确认内容即可成书。定制化出版解决了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参考不同资料翻阅大量参考书的难题,在线晒选后的出版物可以说完全做到有的放矢,是真正有效的参考资料。

四、教学资源标准滞后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在教育主管部门、各高等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共同推动下,教育信息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但迅速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关于数字教学资源的标准制定仍存在严重滞后。以目前高校广泛建设的精品课程为例,目前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也是五花八门,有购买国外公司的产品,有买国内公司的平台,也有自行开发的。平台之间缺乏数据交换标准,精品课程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

同时,因传统出版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储备极其有限,业界普遍对数字出版标准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于关键标准制定的意见还未达成一致。标准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数字出版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十一五”期间,虽然完成了新闻出版、信息化、出版物发行等标准体系表的制定工作,但距离建设层次清晰、分类科学、完整适用的标准体系还有一定的差距,基础性标准和关键性标准缺位;手机出版、互联网出版、动漫出版、网络游戏出版、数据库出版等新型出版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标准格式不一,难以协调,现阶段未能实现统一。数字出版标准化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数字出版行业顺畅快速发展。

在大范围数字产品标准无法迅速建立的前提下,各出版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简化自己的初步标准,对于其自身在未来数字出版领域实现发展具有关键意义。而回到教材出版本身,出版社应注重的几个数字资源标准包括课程结构规范、数字化资源的技术标准、元数据标准、课程资源封装标准。这几类标准初步制定完成,基本可以确保作者在提供教学资源过程中有据可依,对提供的材料接入总的资源平台不会存在任何障碍。但制定标准过程中,应多参考国外优秀机构成功案例以及国内大型出版社相关情况,既保证未来发展,又要考虑兼容性及未来更大范围内的标准统一问题。

(作者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数字出版业存在问题剖析 篇4

第一, 传统出版人对数字出版缺乏研究和足够的认识

网络传播信息上免费内容对基于卖内容的出版发行业形成了一定冲击, 业界同行们在这方面有一些忧虑和担心。他们认为日益增多的这些免费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 使传统出版业的读者在不断流失。尤其是异军突起的超级搜索引擎, 以及他们对图书馆和出版业雄心勃勃的数字化计划, 不仅对传统出版业的知识产权制度构成了一定挑战, 使主要以提供内容为主的传统出版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同时, 一些传统出版单位缺乏对数字出版的研究和了解, 对新技术的冲击缺乏危机感, 对是否会冲击纸质媒介市场存在疑虑, 一些出版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习惯于旧的业态, 企业应用数字化的技术意识还比较落后, 传统出版单位内部信息化的程度还比较低。有些业内人士担心两种内容相同、跨介质的多媒体出版物同时上市和流通, 读者读电子书就不再买纸质书了。实际上电子书上市后, 并没有影响到纸质书的销售。因此, 传统出版人很难下决心投资于市场前景尚不清楚的这种新型图书。由于我国大量的电子书主要销售给机构用户的数字图书馆, 与纸质书的销售渠道、读者对象等互不交叉。这些也都造成了业界对数字出版目前仍然持有观望和等待的态度。

第二, 数字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

我国有关的出版法律相对滞后, 我国有关网络出版的法律、法规迄今只有两部。这两部法律对于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出版来说可谓“较远”。因为法律的滞后, 数字领域的版权纠纷由来以久, 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2007年“7位知名作家状告书”和“400位学者状告超星盗版”一度成为出版业关注的焦点, 数字版权问题也成为出版业的焦点话题。因此, 我国在数字出版相关的法律上应尽快更新, 让数字出版业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另外, 稿费标准问题未能妥善处理, 对版权保护也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我国对纸质产品的稿费有统一的付费标准, 但是对网上转载的海量信息资源就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有些权利人对权利的意识淡薄, 对书刊没有采取有效的数字版权保护措施, 在网上任意传播, 原创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致使数字出版领域的版权保护问题成为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第三, 数字出版缺乏行业技术标准

一个缺乏或没有技术标准的行业, 是不会得到较好发展的, 即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也无法培育市场和扩大经营规模。目前, 数字出版的技术系统和装备系统研发与创新还处于摸索阶段。虽然有不少技术企业与研究室参与研发, 但相对于整个行业而言, 我国目前在数字出版的技术系统和装备系统上缺乏行业的总体标准, 地域分割性较强, 各自为政, 不能互联互通, 数字出版管理模式等技术问题都不完善;行业标准滞后, 元数据和信息交换格式尚未形成或缺乏行业的总体标准。对出版社而言, 数字出版现在是一个单位一个制式, 一个地区一个标准, 不能互联互通, 建立起来也是费钱一堆, 使用不大, 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个高技术领域的现代作坊。数字出版领域的技术标准是一个长期的难题, 事实上, 在这一领域, 格式的不统一成为行业之痛。方正的CEB、超星的PDG、书生的SEP、Adobe的PDF、万方数据的PDF、知网的CAJ, 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格式, 电子书没有行业通用标准和格式。标准不一致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 这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 同时不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

第四, 对数字内容资源监管难度大

数字出版对监管部门实施具体的操作也带来了困难, 针对的监管主体和对象在实际过程中越来越难把握。即时印刷、按需印刷和异地印刷为小批量和绝版出版物的印刷提供了方便, 同时也为盗版等非法出版物的印刷提供了便利, 监管难度很大。

互联网的出版管理的管理对象与传统的出版单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一直以来对传统的出版单位实行审批登记, 依靠发文、年检、选题规划、样本缴送等较为传统的管理手段, 这对互联网出版的管理就显得十分被动, 造成了主管机关对互联网出版无法达到有效的、实时的监管。同时我国目前对网络作品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 要申请行政执法, 就涉及文化、新闻出版、工商、公安等多个部门, 需要共同配合, 执法落实起来也比较困难;而且这些管理部门主要采取行政许可的监管手段, 缺乏对网络作品有效的事后和动态监管机制。运用的监管手段也比较落后, 对网络作品无法实施实时动态、统一、有效的监控。

第五, 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不清晰, 形成的产业链不足

当前, 数字出版的运作模式完全取决于诚信, 涉及利益分配的销售数据不透明, 存在不合理、不透明的分成比例和分成模式, 缺乏第三方监控, 很多作者对于是否授权网络出版抱怀疑态度。同时, 由于数字出版管理模式、防伪的保密、版权保护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数字出版产业链断裂。

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 数字出版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 我国数字厂商对数字出版的期待值过高, 针对长时间形成的传统出版单位来说, 对新兴的数字出版的态度冷淡;每个单位虽拥有大量的资源, 但是由于没有技术和找不到资金支持的渠道, 导致资源利用上比较单一, 甚至白白浪费, 成为一个微利的行业。在产业链的中游, 几家数字媒体提供商的数据整理雷同, 重复开发浪费较大;传统出版单位对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制作手段又不掌握。在产业链下游, 电子图书和数字期刊等营销过于依赖机构消费者, 尚未完全形成市场化。同时技术提供商或者网络运营商掌握着技术和资金, 不掌握主要的内容资源;数字出版在开发商那里获得的支持力度又不够, 造成他们的合作难以形成。同时, 由于互联网出版要求出版资源相对集中, 传统出版单位自身拥有的资源一般不足以支撑网络出版业务, 以及互联网出版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 传统出版单位受体制和机制的制约, 难以驾驭的原因, 内容资源无法真正实现数字化。

第六, 数字出版管理、技术人才奇缺, 资金不足

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 而提升这些能力的关键是人才。首先, 我国懂数字出版管理的高级人才较少;其次数字产品技术、研发及销售的人才奇缺, 困扰着数字出版化进程的加速;再次,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也给出版业特别是传统出版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很多的不确定性。数字流通领域, 与原来的出书、卖书的方式不一样, 需要有一定技术、懂现代化信息管理的人才。其次, 新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出版发行的进入门槛, 新的传播方式导致传统出版发行角色边缘化。数字出版技术出现之后, 任何一个具备基本计算机知识和上网条件的人在理论上都可以成为出版者,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 出版社不再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书店也不再是图书流通中必然的环节。这无疑使传统出版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 传统出版业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加上资金投入的不足, 在开发新产品上也就显得很弱;这些无疑严重束缚了数字出版业的快速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亟待提高传统出版人的对数字出版的认识、尽快完善数字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着手解决资源监管、技术标准、人才、资金等问题, 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永湛:新技术与出版业的未来.2006年北京国际出版论坛

[2]阎晓宏:大力推进数字出版业的发展.2007年7月, 北京“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

数字出版时代与数字出版人才培养 篇5

摘要....4前言....5第一章 数字出版及其特点....5

第二章 发展数字出版的必要性....5

第一节 发展数字出版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6

第二节 出版业数字化的重要地位....6

第三节 我们需要吸取教训,趋利避害....6

第三章 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和问题....7

第一节 我国数字出版的宏观成果....7

第二节 微观上谈我国数字出版....9

第四章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10

第一节 复合型人才急需培养....1

1第二节 技术支持和宏观调控相结合....11

参考文献....1

2致谢....12

摘要

本文首先对数字出版做了有关介绍,包括数字出版的含义,特点,出现的必然性和发展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分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宏观上阐述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几种数字出版形式从微观上剖析了数字出版发展的新要求,穿插阐述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统一而非对立的观点。最后具体概括数字出版对编辑出版人才的新要求,关键词

数字出版 ; 编辑出版;数字化;网络出版

前言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就有出版社意识到数字出版这个发展方向,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由于市场环境、技术等因素,发展较为缓慢。2006年国家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出版业的5年发展提出了期望,希望出版社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真正利用自身内容资源适应行业发展,创造更大收益。

今年1月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有关网络文化建设的学习会上,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的五项要求中,也提到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规模化,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这一方面表明国家已经将出版行业的数字出版提到了一个产业战略化发展的高度,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已经到了出版社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的最好时机。

第一章 数字出版及其特点

在首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作出如下定义:只需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围。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等。也就是说,数字出版涉及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最后具体的服务模式,它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也不仅仅指把传统印刷版的东西数字化,又或者把传统的东西扫描到网上就叫数字出版,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一工具惊醒立体化传播的方式。

从行业发展来讲,数字出版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行业,起步晚、行动快是它的特点。

从行业性质来说,数字出版兼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传播范围广,成本低,易沟通,易检索,节约资源等优势,同时我国数字出版仍属于起步阶段,与国外数字出版先进的地区同行业比差距还很大,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发展阻力也相当大。

数字时代词典出版业问题三思 篇6

[关键词]词典出版业语料库词典范式

[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0)06-0086-05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即在出版业数字化浪潮中“存”与“亡”的新课题,词典出版业亦不例外。进入21世纪后,辞书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数字化出版或电子介质化制作渐入主流,词典内容被转换成二进制编码输入计算机,并以数据库形式存储到磁盘或光盘上,再利用计算机进行随机检索,从而形成机读词典或数字化词典(当下以电子词典、计算机词典与网络词典为经典型式)。数字化词典的诞生打破了传统词典千百年来一直以印刷文本形式存在的知识载体形象。事实上,以电子媒介为中心的数字化浪潮正影响和冲击着辞书编纂、出版与发行的各个环节,引起传统辞书包括编纂、出版与发行在内的行业结构的裂变与重构。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多媒体技术又使得这一行业裂变或挑战更为复杂。面对数字化时代词典出版业的新动向,业界有困惑,有茫然,更有认识论层面的异议与争论。显然,唯有立足辞书学学理与时代特征,理性地反思困惑,厘清异议,方能认清形势,辨析走向。

1纸质词典的市场问题

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成为信息处理的主要手段,这直接造成词典载体的深刻变革。传统上只能在平面中以线性方式提供知识的纸质词典转变为以超链接为主要特点的能够多方位、立体化、多媒体化提供知识的数字化词典。数字化词典迎合了后现代消费思潮中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的“大众悦读”这一时代特征,强烈冲击并挤压着纸质词典的生存空间。纸质词典的未来究竟有没有市场?这是萦绕在大多数辞书出版社心头的隐忧。

1.1词典文本的特殊性

词典文本不同于普通印刷文本(例如报纸),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数字化转型后的一些优势也许就有悖于该特殊性。例如,词典文本提供信息具有权威性,人们也因此对词典有着先天的敬畏与依赖。然而,数字化辞书(例如“维基百科”)宣扬的读者互动性恰恰就消解了这种权威性,《不列颠百科全书》主编罗伯特·麦克亨利(Robert McHenry)将“维基百科”这种全民互动参与编写的百科全书称为“公共厕所”,就是这种看法的一个典型例证。但是,就词典用户的心理期待而言,纸质词典树立的传统权威形象在相当长时期内很难消失。再如,词典文本是自成一体的知识系统,具有完整的、相互支持的微观结构、中观结构与宏观结构,比较切合使用者的认知学习机制。然而,数字化词典(尤其是手机词典等型式)囿于自身介质的制约,无法向使用者整体地、真切地展示这一系统或结构,因而不太容易张扬本体与认知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再如,有些特殊类型词典,像学院型词典(非查考型)、规范性详解词典、历史型词典等,纸质形式也许更能发挥其相应功用,至少在当下不太适合以电子介质形式输出,尤其是出于书籍保存、学术研究和维护民族语言规范化等目的。

1.2词典使用行为的特殊性

数字化媒介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数字化时代人们对视觉刺激的追求。这一感官刺激的深层内涵是:生活节奏紧张的消费大众实在没有时间和心情去细细体悟精英文化的内在意蕴、言外之意以及诗化的叙述语言,而喜欢浅显、轻松、活泼的文化快餐,即人们严重忽视审美形式与深度,而追求审美体验的表层化和感性化。作为精英文化代表的词典的使用有其特殊性,不能等同于快餐文化那样最直接、最省时省事地取用的“悦读”方式。例如教学词典的使用,只有当学习者全身心浸泡到现代词典精选、到位的语言体系中,把握并体悟编纂者构建的语言教学机制,宏观上感受语言系统,微观上辨析语言精妙,才能真正有益于学习并掌握语言。但是,当下数字化词典只是追求高大全,一味罗列各种内容。而且,根据国外科学界的最新研究,数字化阅读时受到的干扰很大,很难让读者沉浸到文本中获得自足的阅读体验。可见,就认知学习功能而言,数字化词典无法与纸质词典相提并论。再如,对于使用者而言,数字化词典的使用大抵是被动的,使用者很难将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文本快乐地进行阅读和欣赏。正如某网友所言:“我还是习惯于纸读,原因有:方便、随时可读;喜欢书香沁人心脾;还可以随时写下感想,可以反复与读记。读到激动时会欣喜若狂,读到深刻处会点头称赞。”可见,数字化词典并不符合部分读者群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心理。而且,对于学习型语言活动来说,纸质词典更能让使用者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张扬本体与认知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增强词典查询的学习效果。

1.3数字鸿沟的现实存在

在数字化时代,伴随信息技术加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就是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存在。根据经合组织(OECD)2001年发布的《理解数字鸿沟》的报告,数字鸿沟是指个人、家庭、企业、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享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及利用互联网从事各项活动的水平之间的差距。通俗地说,就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张新红总结了数字鸿沟产生的五个主要原因,即经济发展或收入水平、教育水平或知识能力、政策环境、个人习惯以及年龄、体能等生理因素。就数字化时代的工具书而言,数字化词典的利用显然是数字鸿沟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以数字化词典中经典的电子词典为例,根据对电子词典使用率的调查,发现导致数字鸿沟存在的原因至少涉及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或收入水平。根据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中,电子词典在高中生中的拥有率接近50%;而在经济发展落后或相对落后的地区,相应平均拥有率则低于20%,纸质词典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工具。

二是知识能力,个人习惯或年龄、体能等生理因素。根据调查,当前电子词典的使用主体主要集中于中学生与大学生,包括中年人、老年人等在内的其他群体很少使用电子词典。这是知识能力还是个人秉性使然?抑或是年龄、体能等生理因素作用?虽然该问题无碍本例要旨,但值得深入研究。

1.4当下数字化词典的局限

仍然以电子词典为例。最早的电子词典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迄今已有逾20年历史。那么,电子词典的最新技术状况如何呢?我们以两款最新版主流电子词典为例。

名人活词典i530。完整收录包括《新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牛律进阶英汉双解词典》等6部牛津正版词典及包括《汉英大辞典》《新英汉词典》等5部中英文词典;牛津原版音库发音,MP3格式,更标准、清晰;搜天下智能搜索引擎;词典会话均为MP3真人发音;

中英文双向整句翻译功能。

卡西欧E-SF200。系统收录包括《英汉大词典(第2版)》《新牛津英语大词典(第2版)》等在内的26部权威辞典;单词跳查;追加查询;模糊查询;例句、惯用语查询。

与第一代电子词典相比较,当下电子词典显然信息容量更大,使用更为方便,而且可以自由扩充词库或利用互联网下载词库进行词库自动更新。但问题是属于电子词典自身真正的、独特的结构范式并没有形成。电子词典的结构范式显然不能等同于纸质词典的结构范式,否则就抹杀了数字技术与电子介质对于词典编纂与出版的意义。然而就结构范式而言,当下电子词典基本上都是纸质词典的完整或系统收录(即通过正式购买版权,详细收录纸质词典的所有内容)。它们的所谓“学习必备”“深化学习”“深化研究”或“专业实用”等“数字化”功用,只是掠印刷原版之美而已。

综合以上四类主要因素可以判断,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纸质词典仍将有生存的理由与市场,出版商也有着相应的盈利空间,只是竞争将更为激烈。

2词典出版业的发展方式问题

2.1切实采用现代化词典生产方式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必然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词典的数字化或现代化生产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数字化时代对词典出版业的基本要求。

毋庸置疑,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较,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工具改良能够使辞书编纂与出版的速度、质量大幅提高。以语料库为例,它是词典编纂数字化的基础,也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实现词典编纂工作自动化的先决条件。语料库已经成为当下词典编纂的基本手段。从编纂方式来说,利用语料库构建的词典编纂平台改变了陈旧的词典编纂方式,使词典编纂走上形式化和标准化道路。词典的编写、修订、检索因此变得非常便捷。从编纂质量来说,语料库能够为词典编纂提供大量真实、可靠的语言素材,在保证词典可用性、准确性和时代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经验主义,因而词典编纂更趋近于语言实际,更为客观和科学。鉴于语料库如此强大的优势,近十几年来,充分利用语料库已经成为国内外词典编纂者的共识,各家词典出版商都非常重视应用现代技术、采取多种渠道进行语料库建设,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也被广泛运用到词典语料库建设中;语料库规模不断扩大,与之配套的检索技术也日臻成熟,极大地方便了词典编纂工作的开展。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在《我国将大力实施数字出版战略》一文中指出:“未来几年,国家将大力实施数字出版战略,以推动传统出版业的产业升级和革新。”对于词典出版业而言,必须也只能在现有辞书编纂、出版数字化和网络化工作的基础上,充分信任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有系统、有目的地调动科研、教育及IT企业的力量,在建设优质语料库与数据库的前提下,积极开发辞书编纂、编校及质检软件,开发计算机词典编纂辅助系统或自动化生成系统,积极实现传统词典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变革,以在此基础上强势融入未来词典编纂与出版事业的开拓与创新潮流中。

2.2积极建构词典出版业的数字化运作思维

在积极实现传统词典生产方式现代化转型的同时,词典出版业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即理性捋清现代科学技术与词典学之间的内在关系,辩证思考词典数字化生产方式中的积极方面与消极因素(例如语料库的弱点)。这是数字化时代词典出版业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前提。然后从这一前提出发,词典出版业必须尽快建构数字化运作思维,并将之渗透到词典学本体理论、词典编纂实践、词典出版、词典盈利和词典营销等各个维度。

2.2.1数字化本体理论思维

词典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具有符合自身特质的知识系统。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系统发轫并成长于纸张介质与(人类)手工技术的土壤之上,一旦这一土壤发生裂变或更新,相关理念、原则、原理和方法等必然发生变化。因此,在践行数字化词典生产方式的同时,词典学包括编纂技巧与原则、词典史学、词典结构、词典类型、词典使用、词典评论等内容在内的本体理论研究,都必须实行数字化转型,否则就失去了信度与效度。

2.2.2数字化编纂思维

以英国柯林斯公司CoBuild词典项目为例,现代化词典编纂工程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部分,即建立语料库、建立数据库、词典设计、词典信息的抽取与编辑。数字化思维必须贯穿到所有四个部分中。这对传统辞书编纂者与编辑来说都是一个崭新考验。先以辞书编纂者为例。他们在进行项目规划、编写体例、收词、释义、配例等工作时,必须立足数字化生产方式,还必须时刻考虑并熟练使用辞书编纂、编校、质量检测等各种软件。再以辞书编辑为例。传统词典出版业拥有专业化的编辑队伍,他们不但接受过编辑培训或有着职业化的编辑经验,而且接受过辞书编辑的专业培训。但是在数字化时代,词典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使得传统词典业的业务观念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对编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而且要有数字化编辑、网络传播与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与技术。

2.2.3数字化出版思维

引进数字化技术,促进出版流程的技术革新,实现信息化建设。例如,开发并实施出版管理信息系统,让传统词典出版流程,从选题申报、发稿、排版校对到提印、付印、样书入库、发行等,都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这一数字化系统有助于规范流程,强化制度管理,从而提升管理水平,最终提高出版的效率与质量。再如,加强包括排版、数据交换等在内的词典印前工艺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努力搭建词典编纂链与出版链之间的透明、顺畅、共享的数据平台。还可确立“数字化出版”为人才工程建设的重要指标。

2.2.4数字化盈利思维

数字化时代,数字出版的低成本效应极大地削减了传统出版的盈利水平。正如柯尔盖里弗(Kilgarri疗)所问:“现在,词典在网络、微软office软件或其它产品中都是免费使用的,词典出版商的收入源(incomestream)在哪里呢?”随着词典数字化水平的逐级升高,词典的免费使用率也将越来越高。那么,词典出版商该建立怎样的盈利模式以实现数字化生存昵?显然,这里涉及的因素很复杂,不同出版社有着不同的条件与取向。本文提出三点供参考。第一,积极发挥传统词典出版商在编纂队伍、编纂经验、社会权威性等方面的优势,争做数字化词典优质内容或源数据的提供商。纸质词典与数字化词典在一段较长时期内融合的程度将更深,融合的范围也将更大,而其间的相互依赖性不会消失,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态势将更为普遍。正如微软高管派利希(Parish)所说:“微软是词典出版商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者”,而且,(微软与词典出版商)有着许多新的“电子机会”(e—opportunities),例如为微软产品出版附加产品(add-ons)”。第二,做大做强传统词典出版业,借以盈利。正如上文

所讨论的,纸质词典仍将有自己独特的市场。根据Levine的调查,尽管网络免费词典大量存在,英语词典的销售仍然有着上升迹象。不过,这一市场竞争很激烈,只能是实力雄厚企业的天下,正如Esposito所说:“(词典出版业增长的停滞)将有助于词典市场领导者获利,例如梅里亚姆一韦伯斯特公司(Merriam-Webster)、牛津大学出版社等。”第三,开发优质的“碎片化”的创新型纸质词典。柯尔盖里弗研究后指出:“(当前)正在崩溃的是单语词典市场——‘家用词典’市场的象征。不同的市场,尤其是繁荣的EFL(English as aForeign Language,英语作为外语),以及为旅游及语言学习而使用的双语词典,情况并非如此。”值得提醒的是,在构建盈利模式的同时不要忘记探讨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和方法。

2.2.5数字化营销思维

积极有效的营销模式是实现盈利的有力保障。数字化时代词典营销思维的核心是充分利用网络,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开拓网络营销模式,即将发行业务、宣传业务、广告业务和营销活动逐步聚合在网络平台之上,从而实现词典营销的数字化联动。这是词典未来的生存基础,也是词典向数字化进军的基地。这里强调两点:第一,集合词典工具书的特点,努力建立一套基于互联网的,集成互动交流、个性化咨询订购、在线学习、网上销售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探索网络经济下词典出版的新模式;第二,突显词典工具书的特点,既不能采用一般图书的营销模式,也不宜完全依靠市场经济原则进行调节。

3词典出版业的创新问题

3.1数字化词典创新的根本在于自身范式建构

当下所谓的数字化词典实际上都是纸质词典的电子版,更有甚者,是纸质词典的电子浓缩版(即剔除了纸质词典中语法、语用等大量教学信息)。这就是说,当下数字化词典作为一种革新的新型工具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具有要素意义的范式系统——它与纸质词典的根本差异只是建立在介质技术递进而产生的差异基础之上,而不是根源于包括体例、结构、类型、原理和功能等要素在内的范式张力。这显然抹杀数字技术与电子介质对于词典编纂与出版的革命意义。电子介质替代纸张介质表面上只是介质的变化,但是它对纸质词典范式系统的影响应该是全方位的:从外在的结构,呈现的内容,到内在的功能,无处不受到冲击或革新。既然如此,数字化词典借用的纸质词典范式系统显然已经身魂异处,形不关内。

因此,对于当下数字化词典而言,创新的根本不在于依靠科学技术将纸质词典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平移,而在于先验探索并建构自身真正的、具有要素意义的范式系统。这一工作意义极为重大。首先,它将优化并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直接契合的词典学知识系统或理论体系。其次,建构在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范式系统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数字化词典产品的编纂、开发、出版与研究。第三,先验的词典范式系统能够产生强大反推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包括电子介质、数字技术等科学技术在数字化词典领域的作用。

3.2开发优质的‘碎片化”纸质词典

与数字化词典相比,纸质词典的一个重要弱点就是有着空间的制约。但是就现实的信息传递而言,细分化与精简化的信息传递却占据社会生活的主流。这就规避了纸质词典的先天弱点,而恰恰给了纸质词典一个创新的源泉与稳定的消费市场:开发优质的“碎片化”纸质词典,以最佳地满足细分化与精简化信息传递过程的要求。就时代特征而言,这也符合当下后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中“宏大的民族一国家寓言式叙事”明显转向“个人化、私人性小叙事”的潮流。这里的“碎片化”操控指标,可以依据性质(例如专门词典、教学词典等)或读者群(例如中小学生词典、大学生词典等),也可以依据年龄层(例如幼儿词典、少年词典等)或特殊消费目的(例如考试词典、消闲词典等),但创新的考量标准只有一条,即是否最佳地实现了专业化、个性化与人性化,最优地暗合了操控指标内蕴的原理与机制。

3.3开发最大限度体现数字化词典特质的纸质词典

数字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篇7

一、我国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公众缺乏数字版权保护意识

种种社会现象表明, 广大人民群众缺乏数字版权意识, 对于这一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首先就消费者而言, 他们为了节约资金, 经常会通过互联网下载和复制不需要付费购买的数字出版作品, 并且消费者认为他们的这种做法理所当然, 丝毫意识不到其行为是在侵犯数字出版商的版权。如百度文库、豆丁网等曾经遭受过很多原作者的抵制, 认为其侵犯了自己的原有著作权, 但是这种抵制的声音就如同石沉大海, 起不到什么作用, 这些网站的每日访问数量依旧是很惊人的。可以说, 我国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这种通过互联网获得所需数字出版作品的形式。同时由于消费者对于数字版权作品的巨大需求, 我国的互联网盗版现象日趋严重, 根本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对于网站经营者而言, 很多经营管理者掌握消费者对数字出版作品的强烈需求心理, 为了让自身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市场份额, 他们并不对盗版形式的数字版权作品进行遏制, 而是通过更为低廉的盗版数字作品提高网站访问量, 增大市场份额。甚至有部分互联网管理者通过在网站上发布和提供免费的数字作品来赚取广告费。在这样的状况下, 著作人和出版商的利益完全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目前, 我国的互联网数字作品网站比比皆是, 只要一进行查找、访问, 就可以随便地在线阅读、转载、复制甚至下载。

(二) 数字版权缺乏有力的法律保护

数字版权原作为一种特定形式的著作权, 是我国法律赋予并予以认可的, 因此对于数字出版版权的保护主要还是依靠法律手段, 但是我国数字版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在立法和实施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

1. 缺少专有的立法体系。

根据数字出版行业的这一行业特点, 到目前为止, 数字出版这一词语并没有明确而又清晰的界定, 尽管在数字出版版权中提及著作权中的复制权、汇编权和改编权等方面的内容, 但是由于互联网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导致数字版权的概念界定也变得不清晰。并且从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来看, 针对数字版权保护作品的法律保护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立法。我国目前主要的法律依据是2001年进行修订的《著作权法》和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相关的条例规定。但是随着数字出版行业的迅速发展, 这些法律法规已经明显不能够满足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要求了, 因此, 对于我国数字出版行业进行专门的数字版权保护立法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

2. 法律实施范围规定模糊。

我们立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未来发生的事件中能够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 但是由于我国立法滞后性的特点, 导致我国数字版权的法律规定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受到了很多的阻碍。如在《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中, 对数字出版作品侵权范围的规定并不清晰明确, 并没有准确规定出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属于侵权, 这种法律范围界定的模糊性, 给法院审理案件带来了非常大的阻碍。

(三) 我国并未建立数字出版准入许可制度

在我国, 关于数字出版的准入机制还并不健全, 对这一概念相对还比较陌生, 这就造成我国很多传播型的企业在未获得许可下浑水摸鱼, 谋取私利, 私自出版一些数字版权作品, 这不仅违反了我国相应的出版管理制度, 还对著作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由于大量的复制粘贴, 导致创作内容抄袭严重。除此之外, 我国未建立数字出版准入许可制度还容易造成的不良影响就是非常容易让国际资本侵入我国的数字出版领域, 如现在的韩流文化、日流文化等在中国的影响非常大, 这极其不利于我国的文化保护。因此, 建立完善的数字出版准入许可制度, 不仅可以提高出版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 保护出版商和著作人的权益, 还能够保护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 数字出版物权利管理信息缺乏合理的保护

在当今这个数字时代, 数字出版物的权利管理信息通常都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形式, 这就很容易导致电脑高手或者黑客进行删除与擅自篡改。因此为了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必须要完善数字出版物权利管理信息法, 让著作人和正规网站的权益能够有效地得到保护。在这一问题上, 美国所做到的远远超出其他国家, 他们特别注重对著作人和相关正规网站的保护, 这一点从美国制定的《千禧年数字版权法》 (DMCA) 就可以看出来。这部立法的主要内容是对数字出版物权利管理信息进行清晰而又明确的规定, 如作者名称、联系方式、授权方式以及授权有效期等, 这就保证其他人想要使用数字版权作品时必须要经过著作人的同意, 同时还照顾到用户的使用权, 一旦发现被盗用的现象, 也可以及时进行监控, 遏制这种侵权行为的发生。而我国对这一方面还缺少足够的重视, 通过对我国相关法律的研究发现, 我国只有《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7项对数字出版版权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规定, 并没有明确的范围和出版物权利管理信息的内容, 所以一旦发现侵权事件, 很难找到有效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撑, 判定侵权。

二、我国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相关对策

(一) 完善我国数字出版版权法律制度

因为数字出版版权主要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形式出现, 所以我们首先要健全技术保护措施制度。通过有效的网络技术手段来保护著作人的合法权益, 并设置相应的网络监控系统, 对侵权行为进行直接监控, 这样取得的效果还是相对比较好的。例如, 作为科技超级发达的美国就针对数字出版版权保护问题制定了对版权人的技术保护措施制度, 在这一制度里明确规定访问作品的网民不得对版权人所设置的有效控制他人访问自己作品的技术措施进行破解和破坏, 同时对于版权人而言, 对于所设置的保护自己版权的技术设施也不得自主进行随意地更改和破坏。并且美国还对于“规避技术措施”做了明确的规定, 这一技术保护措施制度的实施, 极大保护了版权人的利益。因此, 为了加强我国对数字出版版权的保护,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理论和实施经验, 完善我国相关的数字出版版权法律制度。其次, 对著作权的授权渠道进行拓展, 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涉及著作权的相关行业建立完善的集体管理组织, 如数字作品版权协会以及著作人权益保护协会等。二是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相对比较完善的立法。从我国的著作权法来看, 我国在《著作权法》只是简单做了一些原则性的相关规定, 内容还不够全面, 对于一些著作权管理组织的性质、法律地位和相关权利义务等都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三是实施延伸性集体管理的模式。目前, 在北欧一些国家已经出现了“延伸性集体管理”模式, 它的具体含义是指在法律特别规定的范围之内, 集体管理组织具有管理非会员的权利。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并不属于管理组织内的数字出版单位等也具有相应的管理权力。而采用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好处就是, 能够解决数字出版版权作品海量授权的问题, 还能够防治数字出版商钻法律漏洞, 让他们在法律缝隙中垄断市场, 影响数字出版行业的正常良好竞争。最后还要加强数字出版版权作品的授权许可制度建立、版权代理制度建立等, 不断完善和建立数字版权的认证机制。当然, 在建设这些制度时, 要把握好版权保护的利益平衡原则, 既要能够让创作者、版权者和使用三方达到平衡, 还能够促进数字版权保护制度的发展。

(二) 制定清晰的数字出版版权法律条文

通过对我国数字出版相关法律的研究可以发现, 我国对于数字出版版权这一方面内容的立法并不完善对于很多重点问题, 其相关法律都没有进行明确清晰的规定。因此为了保护我国的数字出版版权, 必须将我国相关的数字版权作品的法律条文进行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和细化, 一旦发生数字版权侵权案件, 也能够保证其有法可依, 而不至于是一笔糊涂账, 让法官面对这样的案件觉得棘手。如我国《著作权法》就应该对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细分, 在采取技术措施保护制度这一条文中, 必须明确规定对破坏技术措施条件的相关人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并且对于技术措施破坏的类型要进行准确划分, 确定其侵权的程度, 绝不仅仅局限于《著作权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部分规定。除此之外, 必须要通过法律制度明确界定哪些数字出版版权是合法的, 哪些是违法的, 哪些出版行为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 哪些是法律坚决不允许的。在进行明确规定后, 能够防止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防止一些非法企业钻法律漏洞, 在数字出版产业里鱼目混珠, 影响整个出版行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三) 加大监管力度, 完善版权管理职能

我国必须对于数字版权保护这一问题加大监管制度, 并对其版权管理职能进行完善。如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针对“通知”与“删除”制度的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权利人的举证责任。“通知”与“删除”的这一规定, 一旦涉及版权争议侵权案, 对于著作权的举证责任是相当不利的。因此, 我国在出台新的著作版权法时, 一定要出台更为符合法律规范的版权法, 还要对版权管理职能进一步的加强完善。除此之外, 还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对数字出版版权侵权行为一定要进行严厉打击, 既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网络监管警察队伍, 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版权行政执法的协查机制。一旦发生对著作权人的原版作品侵权的案件, 一定要立马进行案件调查, 并且还要充分利用行政监管部门的权利, 针对侵权案件进行全方面彻查, 一旦确定其侵权性质, 就要严惩不贷, 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著作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行政执法部门还要与著作人进行合作, 对于侵权方, 要求民事赔偿, 并且执法部门要进行行政处罚, 严厉打击盗版侵权行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 需要各个部门紧密配合。在数字出版版权保护问题中, 不仅需要著作人增强法律意识, 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还需要我国政府进一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出版行业相应的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前的数字出版方式已经成为超越传统纸质出版的更为重要的出版方式。但是与此同时, 数字出版版权保护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较为关注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产生了严重阻碍。本文针对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希望为数字出版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出版,出版版权,版权保护

参考文献

[1]曾伟, 霍思远.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闻界, 2015 (3) :50-53, 57.

[2]徐兴华.数字出版视角下的数字版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J].保定学院学报, 2013 (4) :116-119.

[3]马真.数字出版版权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4 (17) :158, 166.

数字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篇8

1.甲骨文文献收集整理的问题。根据目前不完全统计,殷墟历年出土现收藏于公私机关、个人的甲骨片至少十多万片,各种书刊著录和论著已达200种左右,中外学者先后从事甲骨文研究的有400多人,共发表和出版有关甲骨文资料和研究文献5000余种 (篇),既代表着甲骨文研究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给甲骨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和任务[1]10。目前甲骨文文献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已经出版的各类甲骨文资源,这些资源以殷墟甲骨文为主,同时还包括陕西岐山发现的周代甲骨文(即“周原甲骨文”),从甲骨文的资料整理方面来看,随着《甲骨文合集》和《小屯南地甲骨》等重要甲骨文资料书的刊出,所能进行甲骨文文献的查阅范围将大大超越前人[1]12。二是网络流传半数字化的甲骨文资源;三是散落于民间和海外的需要去搜集和整理的甲骨文资源。由于甲骨文出现的年代久远,数量巨大,分布较广(目前在美、英、日、俄等多个国家都有典藏),想穷尽性搜集甲骨文文献非常困难。

2.甲骨文图像化存在问题。甲骨文图像提取时,其特征的表现会随着甲骨文字的材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在图像预处理技术上面临挑战。现存的甲骨文骨片多达几万片,数量多,数据量大,甲骨片甄别工作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支持。提取甲骨片图像,然后进行去噪、分割、边界检测、轮廓跟踪等图像预处理工作。目前存在的图像 格式有 :bmp、jpg、gif、wmf、png、tif、tga、pcx、wbmp、ska、jp2、 jpc、pgx、raw、ras等;图像分辨率有:支持多种分辨率,多级灰阶,多种颜色空间;单字采集:支持多种分辨率采集(高低)。形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在甲骨文数字化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商业出版机构、科研单位等众多机构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数字化,使得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

3. 甲骨文数字化字符集存在的问题。从1980年我国颁发了GB2312—80,收录了6700多个汉字和680多个图形符号,到2001年颁布的GB18030收录了27484个汉字。汉字数量约有十万左右, 目前已颁布的字符集都不能囊括所有的汉字,更何况一些生僻字、古文字的处理。甲骨文文献数字化的最大难题就是文献中的甲骨字的存储,由于现有的字库中没有甲骨字,计算机无法识读。现有的半数字化的甲骨文文献都是用造字图片来代替,或者自创甲骨文字库,使得甲骨文字形形状各异、千种百态。这样就人为地破坏了甲骨文古籍文献的真实性和价值性,给学者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使得学者不敢轻信电子版的文献资料,降低了数字化文献的使用价值。

4.甲骨文数字化检索的问题。检索是各种文献数字化的重要功能之一,进行数字化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将文献作为电子版本进行保存,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术研究提供便利。由于甲骨文献数字化大都以图像的形式存在,给文献检索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图像远比文本复杂,尽管设置了多种特征来描述图像,但让计算机对图像中的语义信息进行理解非常困难。目前对于已经数字化的甲骨文文献大都采用目录检索;然而在文献目录制作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索引页码、索引目录以及字符等输入错误将会导致检索失败。而进行关键字检索是另一种检索的手段,检索时选择最能体现文献特点的关键词,关键词的选取直接影响着检索的效率和检索的准确度。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甲骨字信息都以图片的形式存在;现使用的字符集没有甲骨文字符,不能将甲骨文文字进行数字编码。

二、甲骨文数字化与出版的思考与对策

目前,在甲骨文文献出版和印刷领域存在两个难点,一是难以输入,二是难以定形。在一般人看来,输入难可以设计输入编码来解决,定形难可以通过设计字形来解决,对于现代汉字来讲,可以使用这样的办法去解决,但这一方法并不适合甲骨文字。首先,甲骨文字形复杂,有很多的异体字,合体字,并且目前已经被甲骨文专家认知的甲骨字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大量的甲骨字还未考释出来[2]61;其次, 甲骨文字形的规范性不像汉字一样有统一的标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甲骨文定形和定序研究。甲骨文定序研究就是参照现代汉字的编码理论,从已经建立的甲骨文字形图档库和甲骨文字形库出发,对甲骨文字形特征、字义特征等综合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 建立科学的甲骨文编码方案。

1.生成甲骨文字库的问题。许多研究学者是把现代汉字的构形分析方式应用到甲骨文字中,按照现代汉字的分类和认知方式,将甲骨文分为各种部件、笔画来描述,这些技术确实对一部分甲骨文字能有效解决,但是甲骨字同现代汉字不同,导致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和缺失,无法支持字形特征值的提取、分析和计算。如:90年代李继明就甲骨文中的象形字给出了甲骨文象形结构分析方案;随后采用模糊数学和Petri网技术来研究甲骨文的部件和结构分析方案被肖明等人提出;2003年,周晓文采用小篆造字软件来拟合甲骨文字形,对2600多个甲骨字进行拆码分析,得出了341个常用甲骨基本部件。上述三种方案的提出都是依据部分已考释出的甲骨字体, 所以难以全面的覆盖整个甲骨字体系[3]123。

在甲骨文资料和研究成果的交流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字形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多数研究学者采用直接从原始的骨片或拓片上进行临摹字形。通常的做法是:(1)利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获取甲骨文字或拓片图像;(2)对文字图像做预处理,获取文字轮廓;(3)将图形文字进行矢量化处理;(4)对文字编码处理,加入相应字库,以备使用[4]21。 但实验中我们发现这一方法的诸多不足:一是甲骨文字是古人用手工在甲骨上凿刻,大小、位置没有规律;二是时代久远,字迹的清晰程度和背景的反差层次不一;三是由于目前甲骨文文字中绝大部分的字都在考释中,在没有准确认识以前,任意对文字进行分割会造成原有文字结构的破坏,对甲骨文字的考释带来困难。

2.生成甲骨文字库的对策。(1)利用图像分割算法将甲骨文从背景图像中分离出来。该方法方便提取字体的图像特征,更便于对文字的轮廓点进行提取。图像分割的算法非常多,K-means聚类算法在实验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从甲骨文文字图像中提取字体轮廓。该方法可以简单地分为直接从灰度图像提取和从二值化图像提取两种方式。一种典型的直接从灰度图像中提取特征的算法是对灰度图像进行跟踪,根据跟踪的结果找出关键点。这类算法虽然不用进行复杂的图像预处理,但由于图片上的噪声很多,文字定位难以精确,导致在文字轮廓特征点的提取过程中相当复杂。改进的方法应当是先进行图像预处理,将甲骨文图像进行二值化,然后再由计算机从图像中根据文字的图像特征自动跟踪提取轮廓的边缘轨迹,这是我们实验中研究的重点[4]22。(3)根据文字特征点过滤掉伪特征点。甲骨片由于年代久远,长年埋于地下,挖掘时的人为破坏等因素,使得甲骨文图像进行二值化后得到的图像质量非常低。如:模糊、灰度不均匀等。因此提取的特征点中存在大量的伪特征点,伪特征点的数量到达一定的程度将会影响后续的操作,字体的轮廓特征点提取更加复杂,为了提高字体轮廓提出的准确性,必须过滤伪特征点。(4)后处理技术就是尽可能过滤掉伪特征点、保留真特征点的操作。后处理操作有两种,一种是在特征点提取之前,为了提取到真的特征点,针对预处理后的甲骨文图像进行平滑、去除毛刺、连接断线等操作;另一种是在特征提取之后,根据特征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找到伪特征点然后将其滤除掉。第一种方法由于针对图像进行操作,过程比较复杂,并且有可能引入新的伪特征点,第二种方法对特征点提取后的数据进行判断,特征点较多识别起来麻烦,但是针对的是特征数据而不是图像,所以速度快。可以结合两种方法,找到最合适的滤除伪特征点的方法。

3.甲骨文编码的对策。甲骨文编码技术是甲骨文字形特征、字义特征等综合特征和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甲骨文的内码编码可以参照现代汉字的内码编码方式。但又不能和现代汉字编码完全相同。 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10646标准,该标准目的是给世界上所有的语种都有其统一的编码标准。依据这一标准,各种字符体系不论是英文字符,还是汉字,或是其他文种的字符,都可以采用四个字节的代码长度统一编码,为全世界各种文字符号的编码,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编码空间,这一标准使甲骨文单独编码成为可能。

甲骨文的外码编码比内码编码复杂得多,甲骨字存在大量的异体字和未释字。因此,任何编码方法都要充分尊重每一个甲骨文学者的研究成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完成这一跨国度的研究。参考目前现代汉字动态编码的方法,通过设计甲骨文字编码实验平台,开发甲骨文字编码方案[5]161。

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探讨 篇9

数字出版版权的概述

1.数字出版的概念

数字出版是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通过网络数字化技术从事出版的活动,包括对原创作品的编辑加工、传播、印刷复制、发行销售、阅读消费数字化等。数字化互联网出版物主要分为八类:学术文献数据库,网络期刊、图书,网络游戏出版物,网络文学读物,网络教育读物,网络音乐,网络音响出版物,网络动漫。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化出版具有减速方便快捷、发行传播费用低、绿色环保的特点。

2.我国数字出版现状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行业高速发展,2011年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1377.88亿元,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达到1935.49亿元,2013年更是超过2600亿。虽然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较快,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产业链各环节赢利模式尚不清晰,这主要源于行业缺乏相应标准、技术与内容错位、数字出版内容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

3.数字出版的侵权形式

随着网络技术成本的降低,数字出版侵权手段日趋复杂,主要表现为:未经过授权,发表作者的相关文章,例如网络文学作品同时有几个未授权的网站转载;授权的作品得不到协议规定的薪酬,未经作者同意,向其他网站卖自己的作品;抄袭他人作品并通过网络发表到其他网络上;利用网站的漏洞,通过各种下载、阅读软件,下载、查阅需要付费作品。

数字出版版权受侵犯的原因

1.消费者的版权意识差

众所周知,正版的作品需要付一定的报酬才能阅读、观看,盗版作品只需要付很少的钱就可以阅读,有的网站为提高浏览量提供部分作品免费阅读的权限。众多消费者版权意识差,利用众多途径,获取免费阅读的机会,损毁数字网络出版商和作者的利益。

2.产品数字化加重了出版产业的盗版现象

首先,数字出版作者缺乏出版物保护的意识,导致自己的纸质作品被通过网络传播,例如谷2004年,谷歌公司(google)未经授权非法扫描570位中国作家的17922种作品上网的侵权事件。其次,作者的权益受到损害时,不去寻求有效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方面作者的维权意识不强,涉及自己的利益不大,不去维权,另一方面一个作品可能同时受几个网站的侵权,例如我们经常用到的百度文库、豆丁网、道客88等网站,消费者可以把自己的或别人的作品同时上传几家网站达到赚取积分的目的,即使通过法律途径从一家网站收回了自己的作品,但还有其他网站侵犯自己的作品,很难彻底的维护自己的出版物的合法权益。最后,一些网络期刊的刊物使用昵称写作,导致作品权益认证困难,难以行政监管。

3.立法不完备,行政监管不到位

2002年出台《互联网出版管理规定》,2007年出台《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2010年出版《手机媒体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学出版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游戏审批管理细则》《电子书标准体系研究》等,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出台数字出版版权规定比较滞后,立法不够完备。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数字出版的重视,侵权证据难以查询,惩罚力度小,作者的维权难度高。

数字出版版权的对策

借鉴欧美电子出版产业版权保护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维护数字出版版权的策略。

1.完善数字出版的法律体系

对数字版权进行立法保护,立法及时,保护出版人的合法权益。确定合理的授权模式,明确授权范围,保护版权权力人的合法权益。明确自行授权、代理授权、集体许可模式、交叉许可、默认许可的授权模式的概念,确保没有模糊概念和歧义,并明确授权范围,保护作者其作品是否进行数字化利用和作品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2.加强数字版权公益宣传

通过公益广告,向社会宣传数字版权,使人们了解维护数字版权的重要性,普及数字版权的法律法规,了解维护数字版权的途径和申诉部门。正面引导公民阅读正版电子作品,盗版、侵权的作品的特征,盗版侵犯的法律法规,并提供举报电话。

3.强化行政监管

(1)加强行政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落实行政监管的职责,划分不同岗位的责任,将责任细化,消费者对其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进行打分,分值与其绩效挂钩,同时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杜绝各部门相互推诿,版权申诉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现象。

(2)加强数字出版网站注册用户的监管

要求数字出版网站完善用户的注册资料,注册用户要求实名制,监管部门及时检查注册用户信心的真实性和重要信息的完整性,发现问题对网站负责人问责。

(3)加大版权的登记力度

我国的版权登记不是强制性的,版权登记结构也不统一,而数字出版作品大都是社会公众,并不了解版权的登记。行政监管机构可以宣传数字出版的登记制度,使公众了解登记是有效保护出版者的权益的有效措施。

(4)建立第三人责任制度

明确数字出版网站管理的责任,如果数字网络出版商知道出版物收到网络用户用其提供的服务和设施从事侵权的行为而不中止服务,应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5)加大侵权惩罚力度

关于数字出版概念的基本问题 篇10

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它仍然是一个新概念。“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是与“数字出版”内涵最接近的概念,其中“电子出版”出现最早、认可度较高。

(一)数字出版的产生

早期的数字化通信形式是摩尔斯电码,它的出现代表信息的数字化。数字出版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利用计算机检索代码做文摘进行的可行性研究,这样的研究导致了“电子出版物的雏形”的出现。1961年,诞生了最早的数字出版物———《化学题录》,以磁带的形式出现。19世纪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软磁盘储存信息,我国第一部正式发行的电子出版物《国共两党关系通史》就是以软磁盘为载体的。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普及,由此网络出版逐渐兴盛起来。

20世纪到来,数字出版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各种技术不断进步,Kindle引领了电子书的市场,微博微信丰富了手机出版,手机APP的迅速发展也给数字出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数字出版的概念

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并且该意见指出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这些形态几乎概括了我们日常所能见到的所有数字出版物,并且其中还包括了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该概念主要从数字出版物的形态方面进行总结定义,强调对数字出版物的划分。

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数字出版的定义与主流意见相对统一,与许多研究者对于数字出版的内涵界定是基本相符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徐丽芳认为“数字出版,就是指从编辑加工、制作生产到发行传播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储于光、磁、电等介质中,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使用和传递信息的出版”[1],该观点倾向于区别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在储存介质上的差异,认为二进制代码是数字出版的核心;谢新洲的观点也是如此,他认为“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2]。还有研究者更注重出版过程的数字化,张立认为“数字出版是指用数字化的技术从事的出版活动……广义上说,只要使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3]这里不只强调了二进制的储存介质,还强调了数字化的出版流程,所以传统出版里也有数字化的出版过程,数字出版的涵盖面积就包括了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

根据数字出版的产生及不同侧重点的定义,可以发现数字出版的概念是不断变化演进的,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数字出版的定义也会发生不同。在二进制产生之前,数字信号[4]是通信形式数字化,呈现出来的电报可以看成是数字化的出版物;二进制代码发明后,借助计算机人们将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将其呈现在磁带、软磁盘等物质载体上供人们使用,此时将信息从计算机转向这些物质载体就是数字出版的过程,此后又出现了不同的载体例如光盘;互联网普及后,大量信息及出版物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传递给受众,这时数字出版更强调的是二进制代码的技术;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出版的每一个流程几乎都会涉及数字化的操作,作者的稿件以二进制代码形式存在,印刷制版可以电脑直接输出,广义上来讲,这些存在二进制代码操作的出版物都是数字出版的方式。

综上所述,广义上讲现在的出版都是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是出版发展到今天的一种新的形式,但是为了方便与传统出版相区别,感受技术给出版带来的方便,我们把一些新兴的出版形式定义为数字出版,其产品为数字出版物。比较常见的新兴的数字出版物的类型有电子书(这里是指电子书阅读器与电子书的结合体)、手机出版物(包括APP、手机游戏、微博、微信等)、按需出版、数字游戏、网络作品、有声读物等。

此外,随着新的出版现象的出现,数字出版的外延还会不断扩大。例如,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在最初只是通过语音及文字免费向读者提供内容,当积累了大量用户以后,该公众号将其内容集结出版,包含纸质的图书及配套的语音光盘,这种形式可以看做按需出版的一种,并且其出版物还有光盘也是数字出版物的一种;随后其在喜马拉雅上线,这是有声读物的一种形式;并且在百度视频等视频网络还可以看到“凯叔讲故事”的相关内容,数字出版已经向着全媒介发展,也可以说一种出版物的全媒介的发展可以看成一种数字出版。

二、数字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概念的辨析

(一)电子出版

电子出版的概念也是不断演变的。最初电子出版是指出版生产过程计算机化,但是出版物的产品形式还是纸质载体;后来演变为产品载体的电子化,此时电子出版物的载体是封装型(单机型)的,包括磁盘、光盘、IC卡。随后把计算机网络上的出版划入到电子出版,其电子出版物形式叫做网络型。《大英百科全书》对电子出版的界定就是“计算机网络或磁盘上的出版。指以计算机可读的形式产生文献,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载体如CD-ROM等发行”[5]。

(二)网络出版

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出台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界定网络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造或他人创造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共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目前对于网络出版还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认为网络出版本质和传统出版一样,只不过变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具有人机交互、及时更新、海量存储等特点,不同于网络信息传播;然而谢新洲则认为只要是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都可以叫网络出版,他把出版向传播学的领域扩展开来。

随着出版行业的发展,出版物形式多样化,网络上的信息在经过编辑加工处理以后也可以集结出版,网络出版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三)相关概念辨析

如前所述,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是三个经常被混用的术语,但随着技术更新,一些电子出版的形式被淘汰,例如磁盘、磁带的几乎很少再使用,封装型电子出版物逐渐减少,剩余的网络型电子出版使得电子出版趋同于网络出版;网络出版又是以二进制代码的方式编辑和储存的,这与广义的数字出版概念是相同的。所以在出版行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数字出版物呈现出的主流形态使三者的定义界限变得模糊,并走向趋同,他们之间的区别基本存在于出现时间的不同、出版物形式有所不同等方面,并不能从本质上将他们完全分离开,且数字出版在技术的支持下外延间不断扩大。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某些形式的消失也使其剩余部分趋同于数字出版。

三、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

行业整体的趋势是细分再走向融合,出版行业也是如此。数字出版需要新型的技术支持,而出版行业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出版社,即使拥有数字出版的想法和内容也无法追赶IT行业的技术,但是IT行业缺乏最基本的内容产品,这就促成了出版业与其他行业的合作。而行业边界模糊化会导致数字出版范围变大。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常常用来制作电影、广告、游戏等,而现在他可以用在出版物的制作上,《看!恐龙》利用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 Reality,简称AR,基于虚拟现实的新技术),将立体动感的虚拟形象实时叠加到真实场景之上,简单说就是让图书变成3D的感觉,并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显示出来,增加阅读效果。本书的研发团队是大连新锐天地传媒有限公司,主要做新媒体技术的软件开发和硬件提供,而出版本书的是海豚出版社,并且他们在图书出版之前还在京东上进行了众筹。一系列的行业合作才造就了一个数字出版物的诞生,可见数字出版未来的发展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数字出版是出版产业在技术进步、读者需求变化和产业融合下形成的新兴次级产业,属于出版产业,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准则以及进入门槛比较低,其他行业的企业竞相发展数字出版,这对出版业造成一定冲击。又加之数字出版拥有综合应用许多不断变化的技术和众多媒体形式的特性,对于缺乏技术研发的出版社有很大难度。所以出版产业要吸收不同行业的不同经验,积极进行行业间的合作,迎接数字出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数字出版是出版产业在技术进步、读者需求变化和产业融合下形成的新兴次级产业,属于出版产业,但是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准则以及进入门槛比较低,其他行业的企业竞相发展数字出版,这对出版业造成一定冲击。又加之数字出版拥有综合应用许多不断变化的技术和众多媒体形式的特性,对于缺乏技术研发的出版社有很大难度。所以出版产业要吸收不同行业的不同经验,积极进行行业间的合作,迎接数字出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数字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二进制代码,出版数字化

参考文献

[1]徐丽芳.数字出版:概念与形态[J].出版发行研究,2005(6):5-12

[2]谢新洲.数字出版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13

数字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篇11

关键问题之一:做好全方位入口分析

在比较分析了出版机构的自身优势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数字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从产业角度来看,以下四个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高度组织化。也就是从学生、老师、学校等参与主体到教育内容、进度、评测结果等都是高度组织化的。这一特点导致所有产品表面上是卖给学生、教师等个人,实质上却是卖给一个组织机构(地区教育系统或学校)。而与组织机构打交道需要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这是互联网公司所做不到的,也不是全国性企业的强项。所以即使在传统的中小学配套服务产业中,也几乎找不到全国性大企业影子,往往是众多的地方性企业主导。但很多在线教育公司恰恰违背了这条原则,开发了大量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软件,却找不到组织化营销的途径。

第二,被动化学习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而成人学习意愿强烈,能够自主学习。这种被动化学习特点,导致照搬成人数字教育模式行不通。例如,在会计考试、公务员考试领域里,比较受欢迎的是录播式课程及自学式题库,但在中小学基本无法推广。同样,内容的娱乐化在很多学习领域里也无法实现。

第三,学习内容与环境的纯净化。中小学教育不仅目标非常明确,一切为了考试,而且作为未成年人及政府公益性事业,学习环境必须保持单纯,正常网站上可以有的内容,如新闻、广告、影视、游戏等都不能有。这就杜绝了通过广告、游戏、电商等方式来实现后向收费的互联网经营模式。

第四,教育内容及要求的区域化。中小学教育虽然有全国性大纲,但区域性特点非常鲜明。要做出一个全国都适合的教育产品,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数字化的,都不切实际。

上述四点,对于数字教育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有深远影响。因为组织化、区域化,就很难有全国性产品,纯净化导致后向收费困难,而被动化学习状态则造成大量自主化学习产品的失败。相反,出版系统的一些传统优势得以沿承。相对于互联网企业,出版社在内容生产、区域化运营方面有长年积累,在政府、组织关系运作方面也有丰富经验,大有可为。

关键问题之二:把握产品设计策略

基础教育的数字化需求很多。例如:针对政府与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设备、教育共公平台,针对学校与教师的教学管理、教育资源,针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系统、备授课系统,针对课后复习的作业业系统、辅导系统,针对家长及特殊专业化需求的家校信息服务、出国考试、语言培训等。面对这些需求,出版机构应结合基础教育特点,挖掘自身优势,把握好产品设计策略。重点可以关注以下几类:

一是教学或学习平台的研发。这种平台虽然不是具体的产品,将来也并不一定自身产生很大效益,但在教育信息化普及后,是数字化教育内容的主要发布渠道,而且也会从技术上制约或影响具体数字化教育产品的研发。所以,从长期发展看,大型教育出版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如同在纸质教育出版物时代,掌握新华书店有利于教育读物的发行一样。所以,作为大型教育出版机构,都应积极参与到教育平台的建设上。当然,这项工作的难度很大。一方面,要取得教育部门认可,争取到建设资质,从而拥有潜在市场。另一方面,平台建设技术难度很大,与大量软件集成公司相比,出版机构优势不明显。这在湖北、安徽两地的公共资源服务平台招标中都已显示出来。

凤凰集团作为一家拥有大量中小学教材的出版机构,自然也高度重视自主资源平台的研发,也就是利用教材等核心资源优势,发挥在江苏等区域的销售服务优势,以学校为主体,围绕课堂教学,借助地面营销力量推广专业化数字教育平台、软件和资源。

几年来,以凤凰版教材为龙头,相继开展了数字教材、助教资源、助学资源等核心数字资源建设。数字教材建设自2009年开始,一直持续不断地投入研发,目前已推出1000余种,涵盖基础教育主学科、职教公共文化课、幼教主课程;已开发光盘版、移动端版、网络版等多终端版本;适用于Android、iOS、Win8等主流操作系统。助教资源已实现凤凰版教材每课时助教资源全覆盖。助学资源已实现国家课程标准每个知识点自主学习资源全覆盖。

在这方面,凤凰一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尽管数字教育涉及的业务很多,凤凰只聚焦在某一点发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凤凰认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数字化是数字教育的关键,因此,凤凰选择了课堂教学作为切入口,研发了“凤凰云课堂”产品。“凤凰云课堂”以凤凰版基础教育数字资源为核心,提供了教师备授课、课堂互动、课堂评价、家校互联等开发性教育应用,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多种功能和硬件组合,满足个性化、常态化使用。“凤凰云课堂”目前已在江苏安徽两省100多所学校付费使用。

二是高端网络课程的研发。出版机构在传统教育出版中,因为掌握了教材等高标准内容,具有很强的垄断性优势。在数字化教育中同样存在这种机遇。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并不欠缺,因为版权管理的缺位,大量的教育内容在网上随处可见,许多互联网公司也把免费作为一种竞争手段,所以低水平的网络资源根本不缺,这也是部分人的误区。但缺少的是高端的体系化、知识密集化的课程性资源。这些资源虽然研发难度大,商业模式不成熟,但有长远战略价值,出版机构在这方面有研发优势,应该加大力度。

在高端网络课程研发方面,凤凰集团于2014年尝试开发了《初高中衔接课程》,这是一套聘请高端作者和知名教师,结合书和网络,融汇了在线直播、录播、在线作业、知识测评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系统。产品推出后受到了很多学校的欢迎,有的高中全部新生都购买此产品,两年间已有近十万付费用户。在此基础上,正陆续推出其他类网络课程。这种课程不同于百度资源的散乱,是系统化的在线学习内容,具有良好学习效果。

nlc202309091045

三是配合传统教育内容所研发的各种应用类产品。例如英语学习类软件。这些应用性产品可以与教材、教辅相结合,一方面促进纸质教育读物的发行,另一方面,也会获得用户和独立的商业价值。近几年,凤凰针对中考英语口语等级测试,推出了系列化产品,每年都有几十万套的销量。而去年推出的智能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则在盐城、南京等地区大面积使用。近期即将推出的书教辅相配的手机答疑等移动应用系统,就体现了与教辅图书互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增值服务。此类产品的关键是要吻合当前的教学需求,并且最好与原有的教辅等产品形成配套,以产生互相促进作用,实现更大价值。

四是利用传统教辅的用户优势,发展在线培训等。数字教育将来很大的市场机遇是在线培训,但这方面出版机构没有什么网络优势。不像互联网公司,有很大的用户流量。但出版机构可以借助大量的教育用户优势,引导用户向在线教育发展,从内容资源提供商向教育服务商转变。

五是尝试建立一些专而精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当前,综合性平台已基本被大型互联网公司所垄断,但专业性很强的数字教育平台仍有很大发展机会。出版机构一方面可以与传统教材、教辅相同,创建一些地域性、专业化教育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投资专业互联网机构,专注于全国性、网络化教育服务。例如,2011年凤凰集团投资控股了北京凤凰学易公司。该公司推出的中学学科网(www.zxxk.com)注册会员超过1500万,覆盖了全国主要高中和大量初中学校,成为全国最大的教育资源门户网站,体现出很强的互联网服务属性。同样,在职业教育方面,凤凰投资控股了厦门创壹公司,其推出的虚拟实训软件云服务平台涵盖了主要职业教育课程,通过三维虚拟技术,为全国大量职业学校提供教学与实训云服务。

关键问题之三:找准多元化发展方向

第一,必须高度重视内容建设,充分利用好内容优势。前面已经分析过,出版机构的垄断性、精准性、高端性内容是核心资产,这是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是出版社的利器。所以,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保持领先的内容优势;另一方面,在产品设计中,要突出这些内容的份额,形成有利局面。也就是以核准性内容为屏障,以精准化内容为主体,以高端性内容为亮点。

第二,技术方面多元开放,广泛合作。数字化产品的优劣不仅取决内容,更受制于技术。但出版社恰恰缺少技术支撑能力。所以,出版社应多渠道地解决技术障碍。要建立自己的技术队伍,但更要加强与技术公司的合作。凤凰在数字教育方面,一直坚持对外开放合作的态度,愿与数字教育各环节的伙伴们携手共同打造数字教育生态圈。近年来,凤凰与三大运营商、华为等多家软件公司、台湾纬创等多家硬件商建立了成熟的合作模式,可为教育提供分层次、多样化、灵活配置的数字服务。

第三,积极参与地方教育平台建设。应积极介入地方教育部门“三通两平台”建设,以及电子书包等相关实验项目,增加地方教育内容资源发布能力。同时,要研发相关教育服务网站、学习网站,与现有的教材教辅服务相结合,探索形成自己的教育内容发布运营平台。地方教育平台的参与和控制,应该是教育出版社的“百年大计”。

第四,发挥地面营销优势。基础教育有着鲜明的组织性、地域性特点,这决定了产品营销的主对象是学校等机构组织,主要方式是面对面营销。在这方面,出版系统有健全的新华书店系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所以,没必要邯郸学步,盲从互联网企业的网络营销方法。

同时,强化B2B推广,深化面向学校的营销。教育的特色是组织化,离开学校而直接做学生,是很难的,也是不长久的。所以,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仍然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出版的必修课。而在这方面,也是出版机构的优势。

第五,利用资本手段,加快教育服务转型。出版社除了提供数字化的教材、教辅等内容服务外,更应拓展在线教育市场,扩大服务内容,谋求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发展方向很多,一方面,要扩大教育服务外延,向高教、职教、社会教育等新领域拓展。这些领域的数字教育模式已比较成熟。另一方面,要增强教育服务内涵,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手段革新,发展培训、咨询、教育测评等新产业。

在这一多元化拓展中,可利用资本杠杆,通过产业并购、合作等方式来解决。互联网企业的融资、并购比较活跃,有力推动了其发展。但投资不仅是解决发展速度问题,更是改进运营机制的强有力手段。

总之,虽然从整体性的数字教育来看,出版机构优势不明显,也很难取得主导地位。但在基础教育领域,笔者感到出版机构有机会成为主力军,会有一些能够掌握高端教育资源和地域性市场的出版机构脱颖而出,成为比较大的数字教育服务商。

(作者单位系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公司)

数字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篇12

近几年, 虽然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在规模上和实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取得的成绩也是极其显著的, 但与此同时, 存在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陈旧图书出版理念

出版理念是我国图书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部分。而目前我国的图书出版理念大都缺乏创新, 主要表现在, 图书盗版现象严重, 内容缺乏创新。

1. 盗版现象严重。

虽然我国政府正在全力打击盗版活动, 但是盗版现象仍然十分严峻。其中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 地方主义保护, 这使政府的打假活动难以进行, 很多出版社因此对打击盗版活动丧失信心。第二, 由于盗版图书存在着很大的利润, 盗版图书出售者无法抵制其诱惑, 而许多阅读者对盗版图书无所谓, 甚至觉得物美价廉。因此, 我国图书盗版问题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2. 图书内容缺乏创新。

图书出版社从业人员都知道, 一个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其出版图书的内容和质量, 只有出版符合市场需要, 具有特色和质量的图书才能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 目前我国的图书出版市场, 特别缺乏高质量、符合消费者需要的特色图书。如此下去, 我国的图书出版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

(二) 图书品种结构失衡

统计数字表明, 5年来, 我国图书出版业的数量已经有了新的飞跃, 5年图书出版合计品种数为1386483种, 平均品种数为277297种。虽然, 我国已成为世界新闻出版大国, 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我国出版业图书结构非常不平衡, 导致图书品种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为图书品种单一, 教材教辅出版书籍较多,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出版物所占比例不协调, 重城市读物、轻农民读物。

(三) 出版社的人员问题

人力资源是出版社的重要部分, 它的生产和发展由出版社的人力资源所决定。这意味着, 出版社要想繁荣发展, 就必须具备一支业务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当前, 我国各出版社人员结构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单一性人才比较多, 复合性和现代化人才比较少, 特别是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方面的人才稀缺。此外, 作者作为出版社的重要人才力量, 作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出版社的发展。而目前我国的各出版社对作者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够, 不够重视作者。这严重损害了作者的利益, 很多作者人才被埋没。

二、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对策

我国图书出版业出现的陈旧的图书出版理念、图书品种结构失衡、人员问题等三大问题严重的制约着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对策呢?接下来, 将会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 加强图书出版业的创新

出版社的创新, 其实质就是进行文化创新, 为图书市场创造更高品质的图书出版物。如今的文化创新, 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强调对学术的贡献, 相反, 出版社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和读者的需求, 为市场和读者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而在进行文化创新时, 需要注意的两点:一是创立图书出版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活力, 有了品牌, 就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特色和市场竞争力, 这样可以通过树立品牌形象, 获取市场和读者。二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出版集团的收购兼并都离不开图书品牌的创立和自主知识产品的建立, 他们同样也以此种方式向全世界市场扩张自己的图书市场。

(二) 重视出版社的人力资源

出版社的价值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只有实现了人才的价值, 出版社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笔者认为, 出版社有必要重视人力资源。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作者是出版社发展的源泉, 出版社应该合理开发、利用和尊重、保护作者资源。出版社可以进行跨科、跨行、跨省、跨国的开发作者资源, 完善作者的薪资制度, 充分尊重作者的权益。其次, 培养高素质的出版人才。树立人才意识, 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科学的激励机制, 以及人才培训制度。最后, 加强出版教育。出版社的飞速发展, 既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也为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教育界, 有必要改革教育机制, 完善教育内容, 为出版社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同时加强和出版社的合作, 促进我国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合。

(三) 完善图书出版业的流通渠道

图书是一种商品, 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需要通过流通渠道得以实现。因此, 图书出版社要实现图书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就有必要完善其图书流通渠道。目前, 我国的图书流通渠道单一, 缺乏完善的图书流通渠道体系, 需要选择多样化的图书流通渠道模式。比如网上书店、组建图书俱乐部或者通过超级市场, 以及各类商品连锁店销售图书, 图书俱乐部有助于培养读者良好的读书风气, 扩大图书的流通量、宣传和开拓市场。网上书店作为未来我国图书流通渠道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其存在的优势很多, 如成本低、速度快, 而我国的网上书店数量也达到了300多家, 各出版企业可以利用网上的流通渠道方式, 扩大市场。

摘要:本文总结了当前我国图书出版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讨论了图书出版业发展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图书出版业,问题,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武琳, 赵黎元.我国出版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图书情报知识, 2003 (03) .[1]武琳, 赵黎元.我国出版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图书情报知识, 2003 (03) .

[2]张其友.图书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整治建议[J].编辑学报, 2001 (04) .[2]张其友.图书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整治建议[J].编辑学报, 2001 (04) .

[3]胡廷武.中国出版业面临的三个课题[J].出版广角, 2003 (01) .[3]胡廷武.中国出版业面临的三个课题[J].出版广角, 2003 (01) .

上一篇:网络生产方式下一篇:政治课的道德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