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

2024-08-01

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共7篇)

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 篇1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开启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出版是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突破了传统出版形式, 将审稿、编辑、发行、阅读等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处理, 通过网页或电子期刊的形式实现信息共享。数字出版不仅丰富了出版物内容和形式, 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数字出版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迅速, 2013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 2012年国内数字出版总产出达到1935.49亿元, 比2011年整体增长40.47%[1]。作为出版的新生力量, 数字出版不断冲击改变着传统出版, 它是期刊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医学期刊出版发展的必然归宿。

医学期刊是科技期刊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出版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医学期刊登载内容专业性强;第二医学信息的更新具有时效性, 需要信息的及时更新;第三医学期刊的受众群体具有特殊性, 主要为医药研究者和医务工作者, 这些群体通常教育程度较高, 能更好地适应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出版能更好地满足医学期刊专业性、时效性要求, 另一方面医学期刊用户的高教育程度也推动了期刊的数字化进程。

1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形式

期刊的数字出版形式多样, 包括光盘出版、建设网站、加入数据库、微博出版、手机出版等。目前国内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主要形式为网站出版和数据库出版。

1.1 网站出版

程维红等调查表明, 2011年国内741种学术类期刊中有544种期刊自建了网站, 其中239种为医学类期刊[2]。这些网站的内容和功能主要包括:期刊介绍及信息发布;将期刊内容数字化并在网络出版;使用在线采编系统实现期刊在线办公;为作者提供检索、链接等服务及其他扩展功能[2]。期刊网站通过网络对期刊进行宣传, 提高了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线采编系统的使用实现了从投稿、审稿、编辑校对、期刊出版等整个过程无纸化操作, 提高了稿件处理效率, 缩短了期刊发表周期, 方便快捷;网站的服务平台以及如博客、论坛等扩展功能则促进了编辑、作者、读者间的交流。

1.2 数据库出版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就是依托专业数据库进行出版。目前国内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数据库主要有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全文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以及重庆维普资讯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这些期刊数据库免费为期刊开通了网页模板, 期刊则可在数据库中自行修改期刊的信息。数据库配备专业人员负责数据库的维护和开发, 期刊只需将每期杂志邮寄给数据库。此外, 数据库检索途径多样, 不仅能通过数据库进行库内检索, 还能通过谷歌、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推动了期刊的传播。

2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发展迅速,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2.1 数字化方式单一

国内大部分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主要方式还是将纸质期刊的内容数字化后以PDF等格式在网上发布, 且为不影响纸质期刊的销售发行, 网络出版常常滞后, 其内容也缺乏深度加工, 很少有期刊能利用数字出版的平台, 开发出适合网络媒体发行的产品, 真正实现数字化期刊出版的。

2.2 网站建设不完善

国内医学期刊自建网站虽多, 但不少网站疏于管理和维护, 内容无法及时更新, 完全流于形式。网站功能也非常有限, 缺乏个性化服务, 互动性不强, 作者、读者大多只能利用网站检索站内文章进行阅读, 或查询稿件的进程, 对信息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也无法进行实时交流和信息反馈。

2.3 资源共享性弱

虽然作者可以通过医学期刊的网站阅读论文并进行全文下载, 但是门户网站的影响力有限, 大多作者还是通过数据库平台进行检索。而为了赢利, 数据库上论文的下载都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共享。

2.4 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我国关于数字化出版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网络的便捷使得期刊论文的传播范围更广、时间更长, 导致了重复发表、剽窃、擅自转载等各种版权问题。而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无法采取相应措施, 给作者、期刊都带来了损失。

3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对策及建议

3.1 与新技术、新媒体相融合, 创新出版模式

数字化出版不是纸质期刊出版后的电子出版, 而是要将数字出版手段运用于期刊出版之前。2010年10月中国知网正式启动了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 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提前出版印刷版期刊的内容。目前国内已有1123种期刊加入了这个数字平台[3]。单篇文章的优先出版极大地缩短了论文的发表周期,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除了门户网站和数据库, 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医学期刊数字出版提供了多种模式选择。3G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使得手机出版成为出版业的新生力量。手机出版具有多媒体性,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交互性强, 受众信息精确等特点, 是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服务、增值服务等相结合的新型数字出版方式;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 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 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4]。微博是快捷的沟通平台, 期刊可借助微博平台进行组稿、约稿, 与读者、作者以及审稿者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 同时微博还可为期刊发布即时信息的途径。据统计, 截止2012年2月。在新浪微博上开通官方微博的期刊已经达到1500多家[5];医学期刊还可开设博客空间作为门户网站的补充, 发布最前沿的医学信息, 转载优秀的医学论文, 同时还可以开发增值服务功能, 促进学术交流以及编辑、作者、读者间的交流;此外手机二维码的应用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访问通道, 读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 访问二维码中存储的网址, 便可直接查看全文。

3.2 重视个性化服务, 完善门户网站的建设

门户网站是期刊的一张名片。医学期刊网站的建设一方面需及时更新信息, 丰富网站的内容, 增强期刊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要根据期刊的特色、风格设计编排网站, 以突出期刊的特色, 增强期刊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期刊的网站是编辑与作者、读者及专家交流、沟通的平台, 期刊可建立留言版块或论坛, 增强网站的互动性, 通过反馈信息更好的了解受众群体的需求, 从而针对性的对期刊进行调整。此外期刊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推出个性化的服务, 如根据会员订阅的专题、检索等情况, 定期将最新资源推送到用户邮箱;检索历史保存服务;提供云存储空间;提供站内交友平台等[6]。

信息检索是网站的一项重要功能。除了提供站内文章的检索, 期刊网站可建立参考文献链接, 自动关联至相应的数据库, 同时也可利用搜索引擎从引文数据库中自动加载论文的引文数据[7]。此外, 与其他专业网站建立链接, 能扩展网站的信息量, 方便作者了解专业领域最前沿信息的动态。

3.3 发展OA期刊, 促进资源共享

开放获取 (OA) 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出版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用户通过公共网可以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作品, 或者实现对作品全文的链接、为作品建立索引和将作品作为数据传递给相应软件, 或者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 唯一的限制就是要求保证作者拥有保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 同时在使用作者作品时注明相应的引用信息[8]。OA期刊采取版面付费、读者免费的方式, 通过门户网站的网络平台或加入OA数据库, 免费开放全文, 以供用户阅读、下载。目前, 我国已有5个开放存取知识库[9]。程维红等调查表明, 截至2011年6月中国科协所属1050种科技期刊中共有308种OA期刊[10]。这种模式促进了资源的共享, 提高了论文的点击率, 同时扩大了期刊的影响, 为期刊争取了更多的读者和作者, 有利于期刊的发展。

3.4 建立版权保护机制, 保护知识产权

与所有期刊一样, 版权问题是医学期刊在数字出版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著作权法规定, 医学期刊为汇编作品, 出版者只享有半独立的著作权以及独立的版式设计权[11]。当医学期刊进行数字化出版时, 必须做好版权保护工作, 先与论文作者签订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许可使用或转让书面合同, 取得所有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严格遵守先授权后传播的原则, 合理合法地使用数字版权。而国家上层也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评估标准及行业规范的建设, 以保障数字化期刊出版单位和作者的合法权益。

数字出版一方面给医学期刊出版带来了挑战, 同时也给期刊发展带来了机遇。医学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和监管, 也需要期刊编辑人员的努力和坚持。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医学编辑, 我们除了要掌握传统出版的编辑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 还应不断学习各种数字化技术, 充分发挥数字出版的优势, 挖掘新型出版模式, 推进网络建设, 以推动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和繁荣。

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 篇2

医学期刊是医学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同时也是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期刊登载内容专业性强, 信息更新及时, 受众群众教育程度较高, 能更好地适应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数字化出版是医学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版权保护难度大

数字技术使作品的复制、整合、传播更加简便, 导致版权保护较为困难。 目前, 我国保护数字化出版产权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导致作者、期刊的利益无法保障, 知识产权的纠纷日益增多, 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

1.2 期刊数字化破坏了期刊的特色

期刊数字化后, 读者应用网络对文献进行浏览、下载的是单篇、零散的文章, 期刊特色不能得到体现。 而期刊的学术特色是期刊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所在, 是期刊的生命所在。

1.3 期刊出版网络化程度参差不齐

国内各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程度各不相同。大多数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主要方式是将纸质期刊的内容简单地数字化后以PDF等文件格式进行网上的陈列与阅读, 缺乏对其内容的深度加工及延伸开发。 目前, 大部分期刊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信息服务商合作, 进行期刊的二次出版发行;部分期刊自建网站, 采用开放存取的方式将纸质期刊内容网络化, 供读者阅读下载;仅极少数期刊自创网络杂志, 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期刊出版网络化[4]。

1.4 网站建设不完善

国内医学期刊自建网站日益增多, 但有不少网站疏于管理和维护, 内容不能及时的更新。网站功能也较局限, 缺乏对作者和读者的个性化服务, 无法进行读者—编辑—作者间的实时交流和信息反馈。

1.5 复合型人才短缺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对编辑部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拥有传统出版技能, 又要拥有数字技术, 同时还要懂得经营和市场运作。而大多数医学期刊编辑部人员学习的是医学专业或生物学专业毕业, 缺乏相关的信息化知识, 未能完全实现无纸化编辑出版, 不能满足期刊数字出版的要求, 阻碍了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进程。

2 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对策及建议

2.1 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目前, 数字版权保护标准的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2014 年9 月开始实施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提高了原创作品的基本稿酬, 并将适用范围从出版领域扩大到了数字网络等领域[5]。 只有保护好了数字版权, 才能兼顾作者、医学期刊和数字出版商的合法利益, 建议签订授权许可或转让协议合同, 以此来协调三方的数字出版利益, 保证数字版权不受侵犯。

2.2 加快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进程

积极加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技术提供商的数据库, 努力做到优先数字出版, 有研究[6]表明, 优先数字出版能将期刊影响因子提高15%。目前, 大部分医学期刊建设有自己的网站, 并多与采编系统相结合。自建网站可以保留并突出期刊的特色, 能与读者、作者及时互动, 但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的支持, 并由专人维护管理。 期刊社应加大力度, 完善网站建设, 加快期刊的数字化出版的进程。 开放获取 (OA) 是上个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出版发行模式, 目前我国已有5个开放存取数据库[7]。 这种模式促进了资源共享, 扩大了期刊影响力, 有利于期刊的发展, 应积极加入。

有研究[8]显示, 全媒体出版是医学期刊出版的发展趋势。移动出版是全媒体出版的形式之一, 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随时查询需要的文献。 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罕见或棘手的病例, 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查询相关文献, 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 同时, 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宣传期刊, 目前仅个别医学期刊有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9]。

2.3 注重培养、引进适应期刊网络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对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急需熟悉或精通传统出版流程、数字技术及经营管理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可以建立有计划的培训机制, 安排编辑人员参加短期培训学习数字出版技术, 提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 可以引进相关的复合型人才, 使期刊能满足网络数字化出版的要求[10]。

综上所述, 作为综合性医学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者, 要有开阔的视野, 抓住数字出版的新趋势, 自觉学习数字出版化技术知识, 提高数字化出版专业技能, 一定能做出高质量的精品期刊。

参考文献

[1]龙玲.网络时代期刊数字出版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传播, 2013, 5:17-18.

[2]李禧娜, 何以平, 郑巧玲.期刊网络化的现状分析[J].编辑学报, 2011, 23 (Sup.1) :12-14.

[3]龙亮, 郭建秀, 冷怀明.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2014, 26 (6) :517-520.

[4]陈华, 巩倩.医学期刊文献优先数字出版模式[J].中国出版, 2010, 10:69-71.

[5]朱佩玲, 邬加佳, 吴秋玲, 等.国内外医学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 (4) :95-97.

[6]陈志贤.期刊数字化版权问题[J].编辑之友, 2011 (7) :99-101.

[7]高美凤, 李谦, 王研.我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运营方式探讨[J].出版科学, 2010, 18 (1) :57-59.

[8]马英, 胡永成.国内医学期刊的全媒体出版任重而道远[J].编辑之窗, 2011, 38 (1) :94-96.

[9]王华生.数字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革及因应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51 (6) :144-151.

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 篇3

1 短期内学术期刊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

人类的出版活动一直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演进、升级与转型, 纸质出版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一直是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形式, 为学术信息交流和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6]。现在众多优秀的学术期刊都有漫长的纸质出版历史, 在学界和出版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并且因纸质期刊相对于数字期刊的有形性, 使得我国基本上仍然以纸质期刊作为学术成果评价的最终权威, 这成为现阶段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存在的主要价值和市场所在。一定意义上说, 如果不是为了学术评价, 纸质期刊存在的价值仅仅是作者发表论文的一个纪念品, 其对学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荡然无存。然而, 学术评价制度的改革目前仍没有大的突破, 还处在广泛讨论的阶段, 这为学术期刊纸质出版提供了体制保护, 但这种庇护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尤其在学术期刊出版国际化、数字化的今天, 若不再进行制度改革, 我国的学术期刊出版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优秀论文的外流将进一步加剧[7,8]。

既然学术评价制度改革仍需时日, 那么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就必须有所作为和发展。数字出版伴随着信息革命应运而生, 因其高效、快速、环保、低成本等优势已经撼动了纸质出版模式, 从长期来看必然取代纸质出版, 但目前由于制度保护, 发展受到抑制。现阶段的纸质出版实际上已经是高度数字化了, 从创作、采编、印刷、上网入库整个流程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 如何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协调好学术期刊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成为摆在出版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短期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不可能替代纸质出版的地位, 纸质出版也不能阻止数字出版的发展和扩张, 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唯一出路和选择。纸质期刊除学术论文外的封面、目录、广告页等可进一步发挥纸质期刊的优势, 发展个性化出版;数字出版需要从出版标准、制度保障、人力资源等方面做好取代纸质出版的储备, 为学术期刊向无纸化出版过渡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准备。目前数字出版标准、利益划分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准备和凝结共识。因此, 现阶段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和数字版应进一步融合发展[9], 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破局做好准备。

2 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的必由之路

信息革命的到来使得互联网成为科研工作者获取学术情报最高效的渠道, 数字网络可以实现全球学术信息的实时发布和光速传播, 这是纸质学术期刊无法做到的。学术期刊纸质出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速运转的科研体系, 数字出版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然选择。学术期刊不同于文学作品等具有反复品读的价值, 纸质学术期刊随着读库文化的形成其价值逐渐减小, 大多是为了学术成果鉴定和评价, 其存在意义很大程度上是现有学术评价制度的内在要求, 而非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的根本目的。数字媒介的传播速度使纸媒望其项背, 必须改变落后的出版理念, 明确数字正式出版为主, 印刷出版为辅的新型出版逻辑, 彻底颠覆目前数字出版仅仅是印刷版再次数字化的现状。

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总是时刻关注全球最新的科研动态, 期望及时获得最新学术信息, 这样才可以站在学术最前沿, 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 但目前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时滞过长, 学术信息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不仅不利于作者首发权的确定, 也使得读者无法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严重的出版滞后必然有损科研成果的首创价值和可利用价值, 而且必然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创新竞争能力, 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对我国学术创新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论文发表周期过长也是造成大量优秀学术论文外流的原因之一, 严重制约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 也使得学术期刊的信息供给无法有效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数字出版成为唯一可以解决这一矛盾的可行路径, 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数字出版最终将替代纸质出版

全球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正在经历一次巨大变革, 直接决定了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命运和前景, 是一场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相互博弈的过程。学术期刊必须回归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根本目的, 而不是迎合学术评价制度, 更不能无视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和科研人员获取学术信息的习惯。信息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学术期刊出版也不例外, 必须坚持内容为核心, 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尽可能提升学术信息服务功能。数字出版取代的是出版模式和载体, 纸质出版必须顺应出版技术的发展趋势, 积极进入数字出版领域, 迎接学术期刊无纸化出版时代的到来。

摘要:学术期刊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 短期内融合发展, 以纸质出版为主和最终权威, 以数字出版为辅;中期以数字出版为主, 纸质出版为辅, 纸质出版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逐渐减低;远期数字出版完全替代纸质出版, 进入真正的无纸化出版阶段, 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出版文化和出版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纸质出版,关系

参考文献

[1]岳岭.高校科技期刊不积极采用优先数字出版模式的4个原因及5项应对措施[J].科技与出版, 2013 (7) :86-89.

[2]王福军, 冷怀明.高校学报数字化在线优先出版研究[J].编辑之友, 2011 (3) :60-63.

[3]丁媛媛, 翁洁敏.国内医学科技期刊在线优先出版状况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2) :243-245.

[4]张春军, 董凯.科技期刊应重视优先数字出版[J].科技与出版, 2011 (8) :75-76.

[5]李长青.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变与不变[J].出版广角, 2012 (6) :18-20.

[6]张成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协同效应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 2013 (7) :14-18.

[7]张彤, 刘英佳.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刍议[J].今传媒, 2011 (11) :105-106.

[8]陈宪民.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间联动发展机制的构建[J].出版广角, 2013 (14) :29-31.

关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思考 篇4

在我国9000多种期刊中, 学术期刊占据了半壁江山, 但数量多并不意味着影响大、效益高。目前学术期刊的印数一般在1000份至2000份之间徘徊, 除了一些学术影响大、社会地位高的如中国社科院及社科院各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 (如《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哲学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学评论》等) 发行量较大外, 有一半以上的刊物发行量在几百份左右, 订户多为图书馆、资料室等单位订户, 个人订户极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学术性网站及大型数据库已经成为大型图书馆订购的对象, 一些小型图书馆、资料室也出现了联合订购数据库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 学术期刊的发行量不仅很难增加, 而且将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学术期刊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可想而知。

经济拮据、办刊经费紧张致使人才流失、编辑知识老化、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学术期刊面对困境, 不顾刊物质量大量扩版以收取版面费, 为学术界日益增长的学术泡沫起到助推作用。而千刊一面、风格老套、板式陈旧、内容空泛则成为学术期刊的痼疾。近年来, 一些有识之士呼吁, 应加大对学术期刊的投资、加强学术期刊国际间的交流、苦练内功、提高刊物质量, 走出体制束缚的制约, 实现学术期刊的跨越式发展, 但这些措施实施的效果甚微。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与网络时代的到来, 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数字出版“打破时空局限, 发布时间瞬息性、储藏空间无限、学术研讨互动性强、运营成本低廉”的特征使传统期刊的出版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学术期刊的飞跃式发展, 实现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互动与结合是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分析及评价

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起步, 发展速度很快, 但令人遗憾的是, 人们在肯定期刊数字化重要性的同时, 却没有付诸太多的实际行动, 或不知道该从何做起, 期刊数字化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和口号上。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由学术期刊主办单位自办具有自主版权的专业网站期刊

由于大多数期刊编辑部的资金及人力有限, 以及对网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类网站一般内容简单匮乏且更新速度慢或基本上不更新, 如笔者近期上某著名大学学报的网站, 其内容都还是2006年的。网站内容主要是期刊介绍、编辑部简介、投稿须知、近期刊物的目次等。也有部分办的相对较好的学术期刊网站提供过刊的部分内容查询, 如《出版科学》、《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网站上可以下载到全文;也有些网站可以查询到稿件的处理情况等, 如《科技管理研究》隔一段时间会在网站上挂出退稿及用稿的情况。但总体而言, 学术期刊网站所起的作用多是期刊的宣传窗口, 缺乏个性化服务。其实除此之外, 学术期刊还可通过自办的网站实现编辑部及编辑流程的网络化管理与自动化管理, 从根本上提高期刊的生产和管理水平、规范生产流程, 使稿件管理自动化和网络化, 缩短稿件的处理周期, 拉近作者、编者、审稿专家的距离, 使期刊获得良好的声誉而进入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但目前大多数编辑部因认识不足都没能很好的开展这方面工作。

2.2 由学术期刊提供内容, 权威数据库机构建立的综合性期刊网站

近年来, 我国集中式、大规模的学术期刊上网工作发展非常迅速, 目前国内比较大的一些数据库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内容涉及数理科学、化学化工、能源与材料、工业技术、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和法律、教育和社会科学、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等等。到目前为止, 中国期刊网收录7626种, 万方数字化期刊群收录5058种,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9000余种。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目前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期刊网在网上的各种数据库中查找资料, 对数字资源的依赖日益加深, 通过纸介质期刊查寻资料的情形已经大大减少。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 2006年我国互联网的期刊收入达到5亿元。

2.3 除以上两种主要形式外, 也有一些学术期刊开始尝试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发行

例如, 沈阳药科大学主办的网络版《中国药剂学杂志》、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网络版等, 2006 年,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也开始了网络版 (预印本) 的运作, 使出版周期提前了3~6个月, 大大缩短了论文出版周期, 使作者能够及时行使其作品的“首发权”, 广大读者也能更快地获取北京大学最新的科研信息。这些仅在网络上出版的学术期刊虽然已创办几年了, 在创办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解决了许多问题, 但是仍存在着影响期刊持续发展的因素, 需要主管部门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2.4 评价

这三种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方式各有利弊, 严格来讲, 前两种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而是印刷版的重复, 是印刷期刊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的一种形式。期刊通过加入网络数据库的方式上网虽然节省了自建网站的成本, 但因数据库厂商需要对编辑部提供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而使得网络版期刊时效性降低, 每期期刊全文上网都有一定的时间延迟, 数字出版即时发表的优势荡然无存。有学者对期刊的到馆时间与权威性期刊网站最新一期进行比较, 发现“万方数字化期刊”的期平均时滞为2.9个月, “中国期刊网”为3.6个月, “维普全文数据库”为4.1个月。这说明其作用更多的表现在:扩大期刊文献的传播范围、提高文献利用率和便于读者检索,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 缩短出版时滞, 推动期刊国际化进程等问题。

对于后一种形式的数字出版, 由于它只是一种网络或通讯信息产品, 与传统期刊相比没有正式刊号, 而且人们目前在观念上对其并没有真正认可, 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在评聘职称、核算工作量等进行学术评价时不予认可, 因而发展前途并不是很明朗。

3 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的对策选择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好, 但真正占据网络期刊出版平台统治地位的却并非传统期刊社, 而是三家科技公司——清华同方、北大方正、重庆维普, 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传统出版机构, 大多仍处于观望状态, 或者认为, 将内容提供给这些技术发展商就万事大吉, 不需要再谋求其它发展。安于现状, 缺乏长远办刊的思想和创新思想, 是妨碍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1 政府部门要及时进行规划引导, 给予政策支持

学术期刊在实现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如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问题、初期的资金投入问题、人才的聘用与培养问题、解决网络收费等技术问题等等。目前,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成立了数字报业实验室, 既解决了重复建设盲目投入问题, 又为报业数字化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建议将这种做法引入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之中。此外, 数字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 而学术期刊的经济实力普遍较弱, 依靠期刊自发进行数字化有一定难度, 因此, 希望政府部门从期刊社的实际情况出发, 致力于有利于期刊社发展的建设。

3.2 实现学术期刊的网上出版

作为网络媒体, 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广、阅读率高, 同时互动性、参与性强, 能够随时掌握读者的阅读倾向, 比如哪篇文章好, 哪篇文章的下载率高, 编辑能做到一目了然。而且网络出版缩短了出版时滞, 为科研论文的快速发表创造了条件, 但目前人们对学术期刊的网上出版还存在一个认知过程, 如大多数学术期刊的作者还是倾向于在纸质期刊上发表论文, 认为只有发表在纸质刊物上才能算作是科研成果, 而不看重发表在网上的文章,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学术机构在职称评定、计算科研工作量的完成时都不认可这类成果。因此笔者认为, 新闻出版总署应在条件成熟时, 在适当的时间发文公布一批网上出版学术期刊, 使其由纸介读物转变为网上出版物, 并且文件应明确规定这些刊物的学术评价标准等同于纸介读物, 如此将极大的改善目前这种情况, 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教师以及研究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 有选择地在印刷版或网络版上发表文章。假如全国数千家学术期刊都能实现网上出版, 每年仅节省的纸张就很可观。

3.3 学术期刊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正确处理好纸质版与网络版的比例关系

随着网络空间的拓展, 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必须是读者所关心和需要的。用户登录期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找资料, 了解期刊的内容, 因此, 期刊的全文上网是大势所趋, 但毋庸置疑的是, 期刊全文上网必将对纸质版的发行产生冲击。要处理好这一矛盾, 期刊社网站的建设就应掌握好分寸, 从期刊的客观实际出发, 把两者的比例调整到最佳, 如一些期刊将适合于网络传播的部分从刊物中选出放在网上, 以吸引读者的注意与兴趣, 并引导其购买纸质版进行深入阅读。

3.4 学术期刊应积极规划网站建设, 投资网络出版

吸引力是网站的生命源泉, 网站需要不断地创新与更新, 需要个性鲜明的招牌栏目来支撑, 需要给网民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 需要与读者产生交互、产生共鸣。网站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 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并不是简单地将纸质书原封不动地放在网上就万事大吉, 而要按照网络的特性对期刊内容进行深加工, 加上相关知识链接和背景知识的介绍, 从而使期刊增值。在网站建好之后还要不断的进行更新与维护, 上传新内容, 让读者了解学术期刊的新动向, 同时还要及时回应读者。

摘要: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与网络时代的到来, 为学术期刊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目前学术期刊以自办网站、加入权威数据库、实现学术期刊的网络发行等方式涉及数字出版。学术期刊在实现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政府部门要及时进行规划引导, 给予政策支持, 期刊社也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数字出版,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网站

参考文献

[1]王会.网络出版是学术期刊最终选择[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7-05-29 (11) .

[2]汤菲.论学报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 (4) :43-46.

[3]汤菲.论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互动[J].出版科学, 2006 (3) :55-58.

[4]蒋海鸥.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困境与思索[J].出版广角, 2007 (7) :17-18.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按需印刷 篇5

一、数字出版对学术期刊纸质印刷的影响

学术期刊出版模式伴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学术期刊带入数字出版时期, 传统纸质印刷出版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市场份额日益缩减。进入数字时代, 报纸、杂志和图书等平面媒体普遍都受到来自数字网络媒体的冲击, 而其中科技期刊所受到的冲击更加明显和突出。数字出版相比纸质印刷出版具有众多优势, 可以有效保障论文的首发权和缩短出版周期, 提高学术成果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大幅降低出版成本和减少资源浪费, 已经深得学术期刊出版界的广泛认可, 数字技术已渗透学术论文创作、投稿、审稿、编排、印刷、检索、传播等每一个与学术期刊出版活动密切相关的环节。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出版模式, 也改变了科研人员获取学术情报的习惯, 已很少有人通过翻阅大量纸质期刊搜集学术信息, 这种费时费力的落后检索模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科研工作者都是通过大型网络数据库将所需学术论文一网打尽, 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期刊的受众是特定群体, 市场规模非常小, 属于典型的小众刊物, 加之科研工作者往往只对其中单篇文章感兴趣, 没有人整本阅读, 因此纸质印刷出版模式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一定程度上成为落后的出版方式。数字出版的发展将进一步压缩学术期刊纸质印刷的市场空间, 然而由于纸质期刊的有形性、稳定性和悠久的存在历史, 其在学术评价中仍然被广泛应用, 这使得学术期刊印刷出版具有微小的刚性需求, 按需印刷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唯一选择。

二、学术期刊按需印刷的必要性

一篇论文得以在某本期刊上正式发表, 就表明其通过了该期刊社的编辑人员以及专家审稿委员会的层层审核与编辑、加工, 其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学术价值都得到了一定的保证。科技论文与所发表期刊的关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这就需要期刊社以一定量的纸质刊物的形式将其所发表的论文固定下来, 并标注上相应的卷、期号、起止页码以及出版日期等信息, 以维护其权威性和严肃性。纸质学术期刊伴随着科研工作者走过了漫长的历史, 其稳定性和权威性得到高度认可, 即使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但由于学术评价制度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纸质学术期刊不会立即退出历史舞台, 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一定数量的刚性需求。纸质学术期刊凝结了其在风格设计、论文编排等方面长期沉淀固定下来的个性特点, 相对于数据库中单篇论文形式的千篇一律, 纸质期刊更能宣传和展示自我, 这就需要印刷一定数量的纸质刊物。学术期刊每年都要进行质量审核、奖项参评、行业内部交流等, 这些也都需要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向政府管理部门和其他出版单位提供正式出版的纸质期刊。现有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是以纸质期刊作为最终权威, 科研工作者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和结题、科研成果鉴定和奖励等众多环节都必须提供纸质学术期刊, 同时作者往往也希望保存刊登自己论文的纸质学术期刊。虽然大多数读者已转向数字阅读所需学术论文, 但仍有极少量个人用户订购纸质学术期刊, 同时大学图书馆、科研院所等仍然会购买一定数量的纸质刊物。综上可以看出, 学术期刊自身、读者和作者对纸质期刊仍有一定需求, 这一需求虽小但确实存在, 完全符合按需印刷的特征和要求, 按需印刷成为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满足这一极小刚需的不二选择。

三、学术期刊按需印刷的必然性

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 纸质期刊的市场将进一步萎缩, 传统印刷由于受到起印数和高额固定成本的限制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发展趋势, 按需印刷成了唯一可行的选择。按需印刷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于图书出版领域, 而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还比较鲜见。按需印刷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和导向组织印刷生产, 这个需求同时应当具备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足够小”, 二是“确实存在”, 这两个要素恰恰与科技期刊纸质刊物的市场需求特征相契合, 因此完全可以将按需印刷引入科技期刊出版领域, 并使其特色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按需印刷可以根据市场对纸质学术期刊的实际需求开展印刷活动, 可有效避免传统印刷可能造成的高库存和资源浪费, 实现真正的“零库存”, 并且伴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 按需印刷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其经济性的优势也必将得到进一步凸显和放大。按需印刷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提供个性化印刷方案, 纸张质量和彩印比例等都可以灵活选择, 在保证学术期刊权威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按需印刷技术本身是建立在数字信息远距离传输的基础之上, 印刷成本不受印刷数量影响, 完全可以将数字内容通过网络直接传输至读者所在地的印刷机构, 实现异地印刷与同城投递, 大幅节省等待印刷的时间和投递费用。按需印刷对期刊采用的是数字化保存方式, 可以随时满足可能出现的特殊需求, 不受时间和印刷数量限制, 这是传统印刷方式难以做到的。按需印刷操作步骤简单, 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严格控制印数, 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节约了纸张、油墨等资源。综上所述, 按需印刷具有众多传统印刷望其项背的优势, 将逐渐取代传统印刷模式, 成为学术期刊纸质印刷的优先选择。

四、结语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将逐渐取代传统印刷出版成为将来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模式, 但短期内纸质期刊并不会立即退出市场, 仍然存在极少量的确定需求, 按需印刷成为满足这一极小需求的可行选择, 其可将学术期刊从传统印刷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有效节约出版成本和资源浪费, 并成为数字出版的有益补充。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该积极改变观念和投入按需印刷尝试中, 为推动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更新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以真实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学术期刊印刷活动。

摘要:为优化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模式, 分析数字出版对学术期刊纸质印刷的影响, 探讨学术期刊按需印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按需印刷将是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下最为合理可行的纸质印刷出版选择, 可灵活有效满足学术期刊小众市场的需求, 降低出版成本和节约资源, 必将替代传统印刷出版方式。

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按需印刷,必要性,必然性

参考文献

[1]任荣政.按需印刷在科技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展望[J].中国出版, 2010 (9) .

[2]李亚青.数字出版时代学术期刊的按需印刷[J].出版发行研究, 2014 (10) .

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 篇6

一、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背景

数字出版作为出版业中一种新型的出版模式, 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为基础, 融合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出版形式。这一出版方式的创新体现在出版流程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出版内容、编辑模式和运作流程、传播载体和阅读方式、学习和消费形态等。在数字化出版的国际大背景下, 我国期刊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针对国内目前数字化出版的种种弊端, 参考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出版集团的经验, 国内出版界、数字科技界人士纷纷进行探讨, 并针对转型过程中的理念、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尝试提出高效的解决方案。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家乐指出, 现阶段学术期刊网络化有以下几个明显趋势:“内容深加工和数据挖掘的重要性将被大大提高;学术期刊网络化出版主体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科研人员将会自行参与到学术出版过程;期刊集群化网络出版模式成为发展趋势, 具备专业性检索、知识关联和深度链接的专业性集群期刊和学科门户将从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未来学术出版的趋势;网络出版日渐融合的趋势明显, 基于标准接口的网站互联、互操作性和交叉共享将成为主流;交互式和个性化服务是发展主流, 期刊将不仅为读者提供论文出版和文献检索服务, 它还将慢慢变成个人文献采集和管理中心。”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社长王明亮认为, 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学术期刊出版将以优先数字出版和纸刊集约化经营出版为基本模式, 同时期刊出版发行的载体也会由传统的纸质媒体转化为互联网、手机、计算机、磁带等与纸质媒体共存的状态。为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期刊的办刊理念和办刊战略、编辑出版策略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整体战略将由面向国内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转向对国内外学术、技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管理, 在服务战略上将以国际化为整体目标, 逐步转向知识服务、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科研决策与管理创新能力的国际化接轨, 从公共知识服务管理转向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期刊的编辑出版策略将由传统的选人选题约稿、专家审稿、编辑加工、来稿国内出版转向以针对客观技术现状和需求开发专业技术服务和选题策划, 并在来稿、审稿和刊发稿件等流程中面向国际, 以追求期刊整体的国际学术前沿性和国际影响为主要目标, 注重“四位一体”与“互动沟通”, 努力实现国际化、媒体化、服务主导化。

概括来说, 数字出版背景下, 学术期刊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出版主体将走向集约化、规模化;

(2) 读者、作者、审者、编辑在出版过程的积极互动决定了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参与, 同时学术期刊相关主体的关系将会被彻底改变;

(3) 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有可能引导学术期刊出版走向摘要化、碎片化等状态;

(4) 出版形式将走向多元化, 除传统的纸质媒体外, 网络、移动设备、视频、音频制作等也将成为学术期刊全媒体出版的重要手段;

(5) 学术论文结构及结构内部的各种关联需要进一步解读, 才能为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基础数据的标准化、精细化铺平道路。

二、数字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策略

学术期刊因其刊载学术论文等具有学术创新的研究成果而成为期刊中独特的一类, 其主要职责是传播学术思想, 提倡学术创新, 促进学科建设, 引领学术方向, 指导社会实践, 规范学术研究。针对当今数字化出版的迅猛发展, 学术期刊编辑除了尽职尽责实现期刊“公众文化产品”的特殊功用, 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转变:

(一) 认清形势, 努力学习, 提升编辑自身的信息素养

网络的迅猛发展已经在深层次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作为阅读材料的一种, 学术期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数字化的全面铺开, 在改变人们阅读习惯的同时, 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与效率。阅读方式的改变势必带来人们思维方式的极大改变,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编辑应该努力学习, 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补上信息技术方面的短板, 为积极投身于数字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出版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 转变观念, 顺势而为, 在学术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寻找突破点

从期刊的选题策划到具体稿件的采稿、评审、编辑、修改、加工、出版等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 数字化出版都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术期刊编辑作为学术动向的引领者、学术热点讨论的召集者, 应该以尽量缩短出版时间、努力捕获最佳学术动向和热点为己任, 在学术期刊的各个环节积极思考, 努力开拓, 以寻求最佳的突破点, 解决当前出版时滞较长、学术文献过于离散、学术热点不能及时得到关注、学术新人和新思想容易被海量信息淹没等状况, 不断探索有效解决方案, 努力为我国学术研究者打造一个及时、有效的展示平台, 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世界影响力。

(三) 变单向聚焦为双向引导, 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内容为王”是传统学术期刊的聚焦点, 也是数字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但人们阅读形式的改变使得学术期刊出版单向聚焦的格局得以改变。期刊编辑应在注重内容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 充分利用数字出版的各项优势条件积极开拓赏心悦目的在线阅读与交互功能产品, 实现内容与形式上的共同创新。

与传统背景下的期刊相比较, 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出版物具有极强的超媒体性和双向交互功能。其超媒体性在为读者提供传统文本的同时, 也能同时提供图片、音频、视频等相关的多媒体信息, 从而获得优于传统期刊的优势。针对期刊文本, 结合读者的期待视野, 期刊编辑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就有了更多的内容资源整合途径。例如:为某一学术文本量身匹配的相关音频、视频、PPT演示文稿、网页等内容的链接, 无疑将为该文本在海量信息的非线性组织排列模式中获得更多被点击阅读的可能。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出版物还可以让编辑方便、快捷地实现信息交互引导。同时, 双向互动性的存在又赋予了读者更多个性化选择的权力, 强化了读者在整个期刊编辑流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作用。所以, 期刊编辑应重点关注数字出版物的超媒体性和双向互动功能, 并充分挖掘这一优势特征为期刊文本带来的种种好处,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期刊文本的文化与社会价值。

从另一方面来说, 数字出版背景下的期刊编辑不仅是传播方式或媒介的变化, 更是对文本核心内容创新的更高要求。在浏览、跳读的阅读模式下, 内容的创新仍是期刊编辑的重点考虑对象。只有保证了内容的创新, 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的未定性结构才会为文本带来生机与活力。

数字出版作为出版的新兴传播形态, 其与传统出版的关系应是融合而非替代, 所以期刊编辑应针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基本状况, 结合传统出版的优势条件, 通过各种不同传播运营模式, 充分挖掘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上升空间, 真正实现期刊文本的内在价值。

(四) 优化整合, 多元化发展与经营, 为学术期刊的持续性发展积累资本

针对当前学术期刊资源离散、数据库资料重叠、散乱的状态, 学术期刊本身应在努力提升自身学术文本含金量的同时, 努力谋求强强联手、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 为学术行业的持续发展整合资源,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与此同时,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还可以借力打力, 依靠本身过硬的专业水平和集约化大平台, 借鉴国内外知名网站、电子购物等成功案例中的经验, 以提升期刊内容和出版形式为主抓手, 兼顾期刊内容的多重销售和知识产业化发展与服务等各个方面, 逐步试行多元化发展与经营, 为学术期刊本身及其附属产品挖掘升值的空间, 也为学术期刊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积累资本。

(五) 由专业化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努力实现内容为王、技术与内容共同推动的发展前景

不论是数字出版还是传统出版模式, 学术期刊编辑本身扎实的专业知识都是其理解和编校研究论文的基础, 所以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不断扩充和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 以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并能对稿件的专业学术水平进行正确的判断。在学科交叉日益盛行的今天, 学术期刊编辑自身的跨领域研究能力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同时, 出版环境的改变也一定会反作用于学术期刊编辑自身的素养。出版方式的改变势必会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能从源头了解到这一变化对自己工作所产生的影响, 从而提高自己对于数字出版优势的利用能力。所以, 学术期刊编辑更应该努力加强学习, 实现由专业化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 时刻保持和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在办刊的思想观念、内容形式和出版技术上孜孜以求、不断创新, 通过对期刊内容和出版形式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开发, 实现内容为王、技术与内容共同推动的美好发展前景, 打造精品学术期刊, 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语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 数字出版必将影响到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 因此学术期刊编辑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一现实状况, 学术期刊编辑们应及时转变观念, 加强学习, 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专业文化知识, 致力于全人类的创新与发展, 有大局观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化挑战为机遇, 树立精品意识, 抓住数字化技术这一核心力量, 打造学术期刊集约化精品和学术期刊出版高地, 为数字出版背景下的中国期刊出版高效益产业链构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有线电视等的飞速发展, 数字化已成为期刊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当前数字化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基本状况, 并结合数字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转型的基本方向, 从而提出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策略。

关键词:数字出版,学术期刊,编辑,转型,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昕, 方立国, 骆瑾.当前期刊数字化发展的特征分析[J].科技与出版, 2009 (10) .

[2]许春晖.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编辑学刊, 2009 (6) .

[3]王旌, 游苏宁, 王云亭, 等.强强联合:探索百年期刊数字化发展道路[J].编辑学报, 2008 (5) .

[4]杨春兰.期刊数字化, 不只是概念——“数字出版引领期刊未来”研讨会在京召开[J].传媒, 2008 (1) .

[5]何格夫.当前制约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六个因素[J].编辑之友, 2008 (2) .

[6]张峰.数字化出版和出版数字化[J].科技与出版, 2004 (1) .

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 篇7

缩短出版周期

缩短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是优先数字出版极具现实意义的一个方面。传统的印刷版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的载体,曾经占据了我们阅读的全部空间,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多,传统的印刷版学术期刊在传播速度上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传播速度方面的高要求。

国内印刷版学术期刊出版时滞长, 大部分的学术期刊出版时滞都是在半年以上,最长的甚至高达750天——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这种出版时滞长所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致使许多优秀的科研学术论文失去了其发表的价值,从而影响了科学技术的交流与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但是,许多国际上非常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时滞却几乎为零,负负得正,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与科研实力的落后。虽然影响学术期刊出版时滞的因素方方面面,但印刷过程确实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术期刊通过优先数字出版,在印刷环节所用的时间将大幅减少,更好的缩短了学术期刊发表时滞, 也缩短了学术期刊发表的周期。通过对学术期刊发表时滞的缩短,从而提升学术期刊在科研成果和科技进步中的影响力。

加强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学术期刊能否被认可,其影响力的大小,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学术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与慢。优先数字出版具有出版快捷、作品形式灵活、传播广远等特点,这些特点大大弥补了印刷版期刊在传播放面出版周期长、影响力小、传播慢、覆盖面窄等不足,可以将那些技术含量高、时效性强的学术论文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发表,有助于对作者的科研成果进行快速确认,显著提升学术论文在传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学术论文的影响力。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网络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空间。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网络上获取信息,通过网络获取研究领域的第一手资料,共享信息资源,以及与同行交流最新的学术观点与成果,促使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快速产出,并完成发表。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通过阅读、下载、引证利用,进行相关学术成果的转化与交流,增强学术论文在学术界的利用频率,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与其学术影响力成正比, 学术期刊的知名度会随着其影响力的上升而上升。学术期刊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力的提升,不但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科技发展,更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进学术期刊出版转型

优先数字出版可以促进学术期刊出版转型,是由传统的印刷出版转向为方便快捷的数字出版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优先数字出版的出现为学术期刊提供了一种复合式出版与多样化营运的 快捷出版模式,学术期刊可以根据这种新的出版模式,自主决定论文是由单篇定稿,还是整期定稿,对论文出版的时间、网络版式、发行渠道进行决定。学术期刊也能通过这种新的出版模式更好的发挥学术期刊的特点,从而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提高学术期刊质量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对促进提高期刊质量影响深远。我国科研成果优秀论文在近一个时期严重外流,已是众所周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不尽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和人才评价政策外,发表周期长也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优秀学术论文的严重外流,不但制约了国内期刊的发展,对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竞争更是不利。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在国内的启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与国际接轨, 避免拉大国际期刊与国内期刊水平的差距。优先数字出版以它快速发表的独特魅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吸引我国优秀学术稿件优先发表,减少并且逐渐扭转我国优秀稿件外流的局面,并且可以依据我们自身的优势吸引外国优秀稿件在自己办的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期刊上进行发表,从而形成我国学术期刊的良性循环。通过学术期刊在学术质量方面的提升,出版速度的提高和载文量的加大,同时加强吸引国外优秀稿件的能力,打造出属于中国的学术期刊出版品牌,提高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同时增强国家科技发展的软实力。

总结

上一篇:语文参考答案下一篇:奶牛人工授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