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的创新之道(共10篇)
学术期刊的创新之道 篇1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产品数量和价格的竞争,而主要是技术含量和品牌的竞争。然而我国企业的许多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极大。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对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和日本仅为5%左右;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此外,我国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起诉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未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德国大众的许多汽车零部件长期以来在欧洲价格的基础上加价卖给中国国内的合资厂商;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美国国内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本田公司在广州生产的雅阁牌轿车,售价高出日本国内价格约六成左右。“改一个螺丝钉都必须得到外方母公司的批准”,“合资轿车厂连一个零部件都无法改造”。此外,我国企业不得不付出生产手机价格的20%、计算机价格的30%、程控数控机床价格40%的专利费用。可见,我国企业的产品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压力,企业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自主产品品牌,才能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
吉利汽车控股集团仅用了12年的时间就成长为中国汽车业最具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之一。在北京举行的一次“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上,吉利的展台格外引人注目: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第一台Z系列自动变速器;中国第一套智能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中国第一台采用智能可变配气正时系统(VVT)的全铝发动机……
吉利的这些“第一”,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其攻破了几代汽车人试图攻克的难题,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那么,如此多的第一,为什么会出现在几年前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一家民营企业呢?
吉利的发展除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别无他途:缺少技术,自己摸索加上四处求教;资金不足,发扬“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的艰苦奋斗作风;没有人才,自办汽车院校培育自有人才;没有“准生证”,千方百计借壳造车……吉利走的自力更生之路,最终铸就了自主创新的企业灵魂。
有这样一件事令吉利人刻骨铭心。刚开始,吉利豪情车用的是天津丰田8A发动机。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买得越多,丰田不仅不降价,反而加价,而且要先付款,也不管售后服务和索赔。这件事让吉利人蓦然醒悟,自主造车仅仅掌握整车技术还不够,还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生产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组装式生产做得越大,风险就会越大。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将很难从产业高速成长中获得合理的利益,永远都是跨国公司的“打工仔”。于是,汽车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变速器、发动机等,开始成为吉利的挑战对象。
后来又发生的一件事,更加坚定了吉利人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决心。吉利刚准备研制自动变速器时,曾经与外国一家生产液压油的厂家谈妥了采购意向,可后来这家外国公司受到来自本国变速器生产商的压力,拒绝为吉利提供液压油。吉利变速器公司总经理感叹:“连配套件都买不到,怎能指望别人会把核心技术卖给你?”别人不给,只有自己研制。为了攻克轿车核心零部件技术,吉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终于换来了今天的丰硕成果。
吉利在研发上舍得投入,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6%进行研发,这一比例与国外汽车公司的研发投入相当。为了学习当代汽车开发技术的精髓,吉利先后与多家国际汽车设计公司开展联合开发设计。他们与意大利汽车项目集团合作开发一款新车,走完了从图纸设计到造型、再到样车的全过程。虽然这款车未实现产业化,但吉利人通过这一合作熟悉了现代轿车开发的流程,掌握了更多的设计细节和技巧,学会了汽车的造型设计技术。他们还通过与韩国大宇公司的合作,学会了如何实施“同步工程”,即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同步进行。他们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学习“一体化设计”,以突破目前产品开发的“瓶颈”,实现设计开发与验证同步,以提高产品开发的有效性,缩短开发时间。
人才,曾是制约吉利造车最大的“瓶颈“。为了“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千方百计地在国内外汽车业搜寻各类英才,将其聚集在吉利自主创新的大旗下。短短几年,吉利已建立起一支拥有10余名外国专家、上百名高级工程师、数百名博士和硕士的科研队伍,研发人员近千人。这些专业人才在吉利的战略决策、技术创新和管理、生产制造等各个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吉利在广泛招贤纳士的同时,还创立了“高管带研究生,专家带助手,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快速成长机制,并创办了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北京吉利大学,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人才。目前,吉利这几所学校在校生近3万人。在吉利汽车研究院,来自吉利各院校的技术人员已占1/4;在生产第一线,则有60%的技术工人是吉利各学校的毕业生。
企业自主创新如何成功?
1. 必须树立自主创新的理念。
目前在我国像吉利这样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企业还不多。据一项调查显示,回答“您认为阻碍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内部因素有哪些”时,有55.07%的人认为是“缺乏创新意识”。究其原因是有一部分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认识较肤浅,体现在行为上主要是“不想”、“不愿”和“不敢”创新。因此,企业应提高认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切实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的理念转变。企业要认清三种危机、树立三种意识:一是要认清凡做先进技术的尾随者必然要被强者甩得更远的危机,牢固树立依靠自主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意识;二是要认清靠购买别人设备、技术来扩大经营规模只会永远受制于人的危机,牢固树立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摆脱被别人控制的意识;三是要认清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不自主创新终将被淘汰的危机,牢固树立依靠自主创新加快企业发展的意识。
2. 必须突出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理应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然而,据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回答“您认为目前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时,43.48%认为“一般”,8.70%认为“不突出”,1.45%认为“地位很低”,这三者之和超过半数。可见,我国企业目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为什么要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呢?这是因为企业最贴近市场,既了解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又有能力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而收回研究开发成本。科技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企业通过市场才能体现科研成果的作用和价值。企业只有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掌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要求,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由此可见,如果我国有更多的企业像吉利集团那样,极力突出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并注重创新的实效,那么我国就能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大国”的步伐。
3. 必须加大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
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国际上一般认为,研发投入比率低于1%,企业因不能形成足够的创新支撑力而无法生存;研发投入比率为2%,企业可勉强维持;研发投入比率为5%以上,企业才有活力和竞争力。从我国研发投入状况看,研发总支出占GDP的比例长期低于1%,近年虽逐渐增加到接近1.5%,仍低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5%)。再从研发经费投入量看,世界平均水平每人为26.42美元,我国仅为1.32美元,而日本每人的研发经费高达1170多美元,居世界首位。可见,日本有能力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是拥有强有力的高投入做支撑。从调查数据看,有88.24%的企业“需要创业基金”,55.88%的企业“需要资金贷款服务”,42.65%的企业“需要引入风险投资”。这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在实施科技自主创新战略过程中亟需雄厚的资金投入做后盾。吉利集团正是由于保持稳定增长的强势研发投入(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6%进行研发),从而扩展了研发领域,提高了研发速度与质量,增强了自主创新的支撑力。
4. 必须注重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措施。当前企业自主创新人才短缺是主要“瓶颈”。据调查数据显示:有62.32%的人认为“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是“阻碍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内部因素”,有63.77%的企业认为“科技自主创新成功的内在主要原因”是“具有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另据有关资料,我国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在全国192家中央级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只占总数的2.1%,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并且有的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可见,科技人才资源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因此,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自主创新第一资源”的观念,并采取各种方式和措施,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和凝聚各类人才。吉利集团现有员工近70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00多人,占总人数的14%以上,现有院士两名、外国专家十余名、博士数十名、硕士数百名、高级工程师及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数百名。近几年,吉利从国内外知名汽车公司引进了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吉利的教育培训、产品研发、技术质量、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吉利汽车后来居上的重要保障。吉利还投资数亿元建立了北京吉利大学等高等院校,在校学生达3万人,已培养出的近万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为我国汽车工业的人才战略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术期刊的创新之道 篇2
作者:钱俊君 2003年12月25日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仅可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吸引人才和资金、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而且还能加快城市化进程,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正在加速发展,城市建设与资金短缺的矛盾将日渐突出。据测算,“十五”期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基础设施建设大约需要投资10000亿元。显然,沿用传统的筹资模式,单纯依靠政府财政、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等老办法,难以填补城建资金庞大的缺口。为了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策略必须实现创新。经营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为我们在新时期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所谓经营城市,就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把整座城市当作一个资产聚合体,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产(如土地),人力作用资产(如城市道路、桥梁),及相关延伸资产(如城市路桥的冠名权)等进行集聚、重组,营运,从中获取收益,并把收益重新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领域,从而实现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根据城市经营的思路,本文就新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提出如下策略与建议:
经营城市土地,盘活城市地产融资
城市土地的经营收入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在弥补城市建设经费不足方面,可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据统计,1992—1999年间,大连市在8年时间内固定资产累积投入1284亿元,仅1999年即达到240亿元,是当年该市可支配财力的2.6倍。这笔巨大的建设投入主要来自于城市土地经营收入。香港在经济起飞过程中,通过对土地的招标、拍卖,累计相当于财政收入三分之一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有人认为把经营土地的收入用于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杯水车薪,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经营好城市土地,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良好的城市土地运营机制。
1、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价值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在需求既定的情况下,土地供给越稀缺,其价格和利用效率也就越高。根据市场需求的状况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才有可能为土地市场营造一个适度的卖方市场,这对于保持合理地价,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至关重要。同时,政府对土地供给市场进行宏观把握,可以满足城市建设和各项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目前,我国城市国有土地供应的主动权并没有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拥有土地储备,土地投机商也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储备,原划拨用地的使用者也存在着自行转让土地的情况。城市土地的多头供应现象严重干扰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垄断,大大降低了土地经营的收益。完善相关土地管理制度,规范土地市场供应秩序,严格控制城市土地自发入市,保证城市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2、政府应储备尽可能多的±地。城市土地经营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可转让的土地数量;二是土地的转让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土地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土地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可转让的土地数量。城市政府应根据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要求,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采以征用、收回、收购和置换的方式,将各列存量用地和增量用地集中在政府手中。当前城市政府要以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作为契机,充分利用城市规划的优势,在开发前就预先将可能升值的土地进行大面积的征用与收购。另外,针对当前原划拨用地的使用者占有了城市大多数土地的情况,城市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在这些单位进行重建、扩建、并购的时候,政府可以用价格较低的近郊用地对市中心的划拨地进行调配和置换。通过盘活存量用地和制定新增用地计划使政府控制土地供用总量,巩固政府对土地供应的高度垄断地位。
3、充分挖掘土地升值潜力,实现土地增值。地价升值是土地收益的重要来源,充分挖掘土地升值潜力,是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的重要举措。合理利用城市规划,以政府的公共建设投资来抬高地价。城市规划向人们展示了城
市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以及重点建筑和设施等前景,使人们对相关地价有了一个合理预期。例如,青岛市制定开发东部的规划,将市政府机关搬迁东部,东部地价从每公顷60万元飙升到3900万元。为了从地价升值中获取尽可能多的级差收益,政府供地应讲究策略,先不将有升值潜力的地块急于推向市场,而要在结合城市规划,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将“生地”养成“熟地”后,政府再逐步释放出储备的土地,实现尽可能多的土地收益。营造环境,树立城市良好的形象。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吸引资金和人才的重要条件,也是带动城市地价升值的重要因素。城市政府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优美的人居生活环境,同时还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城市投资环境,不断吸引投资者,制造商机,带动人气,实现土地升值。
另外,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借鉴国外的“土地银行”制度,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土地储备经营机构,该机构接受授权代表政府采用行政和市场手段对城市建设用地统一储备、统一经营。
根据城市基础设施性质,确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
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基础设施本身也是一种资源,可以通过挖掘其潜力,以其收益支持城市建设,形成城建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为了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作,我们可以将城市基础设施进行项目分类将收费的道路、桥梁、公交车等列为可经营类;而燃气、供水、地铁等项目由于其运营收费不能弥补工程建设投入的成本,这类项目被列为准经营类;对路灯、公共绿地等少数项目列为非经营类。根据项目属性确立不同的投资主体、经营模式。为了使公共利益不受侵蚀,政府要对公共品的服务质量与价格体系等进行必要的监督与引导,寻求社会利益与投资者利益的最佳结合点。
1、由政府全额投资的非经营项目采取企业化经营模式。城市绿地、路灯等非经营项目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但是由于其难以解决收费问题,私人投资难以涉足,这类纯公共品的建设与维护一直以政府财政为主。为了提高效率,政府投资的运作也要引入竞争机制,按招标、投标制度进行企业化操作。尤其是该类设施的维护,历来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黑洞。为了节省开支,对非经营类项目的维护,政府确定明确目标后,将具体计划的实施交给某些法人团体。政府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养护作业单位,按照任务量核定作业费用,经费包干,超支不补。实现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经营。天津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养护分别由政府投资,委托法人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投资效果。根据测算,设施的维护管理采用面向社会公开投标方式后,每年可减少30%-50%的支出。节省的开支为政府投资其他项目创造了条件。
2、积极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营类项目的投资与经营。当前,城市供水、供气、公交等公用行业有一定的垄断性,这些公用企业由于垄断经营、机制僵化等原因普遍存在业绩不佳、亏损严重、对市场反映迟钝等问题。市政企业运营效率的低下,不但阻碍了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给城市政府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财政负担。不盘活这笔存量资产,就无法使之产生增值效应,更谈不上城市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因此,市政行业的当务之急一方面是要深化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营造竞争环境,打破垄断,这既是提高公用企业效率的要求,也是为了筹措资金,积极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对可经营类项目,可通过公平、公开竞争的招投标办法采用有偿转让、委托经营、参股、租赁、承包等市场运作方式引进多种投资主体。对准经营类项目,政府可通过提供适当补贴,授予企业特许投资权、经营权等优惠政策,吸纳社会各方投资。
3、积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方式。对于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海底隧道、城市地铁等),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对这类项目进行积极的投融资方式创新是非常必要的。①ABS方式(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即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实现大型项目向全社会融资。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凡是在未来可以产生持续而稳定的现金收入流的资产均可用来进行证券化。该方式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基础,以资产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向资本市场发行证券来募集资金。1996年8月,珠海市政府在开曼群岛注册珠海高速公路公司,以在珠海市注册的机动车交纳的管理费、外埠机动车缴纳的过路费作担保发行证券,成功募集2亿美元资金用于高速公路建设。②B0T方式(Build Operate-Transfer)。即通过建设——经营——转让的方式,走出一条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由私人投资经营的路子。政府通过招投标方式,将某个通常由政府拥有并控制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私营投资者建设与经营,特许期满后,项目无偿地转移给政府。BOT方式有效地减少了政府的主权债务,使政府能腾出大笔资金支持其它公共项目的投资建设。
发行市政建设债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市政债券作为地方政府发行的用于基础设施融资的主要工具,在西方国家已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建债券发行额一般超过同级政府财政收入比例的40%。我国城市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符合国际惯例。
1、发行市政债券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品性质,政府对公共品的支出可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类。经常性支出直接形成当年的社会利益,以政府财政资金承担这部分支出,受益者和成本负担者是一致的。资本性支出所产生的社会利益可能延续到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这部分支出不应以财政筹资作为唯一的手段,而应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将成本分摊到今后的各个受益期,让以后享受公共品利益的人也承担一部分偿还债务的责任,将有助于资源的配置更为有效。因为如果当年的资本性支出全部交由财政收入承担,这就意味着让以后的人免费享用公共品的利益,而让现在的人来承担这些公共品的全部成本,成本负担者与受益者的错位性将会降低公共品供给效率。因此,城市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符合公平与效率要求的。
2、发行市政债券能够促进城市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通过向资本市场发行市政债券募集大量资金,将有效地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这对于吸引投资、增加就业、繁荣城市经济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能产生对投资品的大量需求,能引至其他相关行业投资的大幅增长,从而产生投资的乘数效应。城市GDP增长了,政府财政收入提高了,市政债券的偿还也就更有了保障。政府发行新的市政债券更具有了坚实的基础。
3、我国发行市政债券亟待制度创新。当前,我国市政债券的发行是不允许的。因为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财政不允许有赤字。也不许举债。但是一些城市政府面对城市建设资金的缺口,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了变相举债的手段,如通过各类投资公司、基金的名义发行债券,最终的责任者还是落到了地方财政头上。这种变相的举债手段存在着种种弊端,导致显性和隐性借债剧增,债务管理失控。而通过资本市场公开发行市政债券却能够较好地控制发债规模,把握偿债能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剧增以及随着我国分级财政体制的基本确立,城市政府获得了一定的财权和事权对市政债券的发行提出了要求。另外,巨额的居民储蓄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也给市政债券的发行提供了市场需求。因此,及时修改相关法规,建立规范的债券发行制度对进一步拓展城建筹资渠道意义重大。
全媒体时代纸质期刊的制胜之道 篇3
[关键词]新媒体;纸媒;期刊;品牌;产业链
[作者单位]刘彤,北京印刷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蒋骏雄,中国雕塑杂志社。
随着互联网、移动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期刊市场竞争格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纸质期刊的竞争不再是同类期刊间的捉对厮杀,而是全媒体间的江湖大战。如果将这场全媒体大战比作一场足球大战,传统纸质期刊该如何应战,如何胜出对手?笔者认为,依托主场优势,横向推进、纵向突破,是传统纸质期刊的制胜之道。
一、主场优势——内外兼修,塑造纸质期刊强势品牌
在全媒体时代,面对新媒体,传统媒体有何优势?如何发挥纸质期刊的优势,实现新一轮的竞合与自新?笔者认为,以优质的内容和完美的整体视觉形象设计,内外兼修,塑造强势品牌,是纸质期刊的主场优势,也是其成功进入新媒体领域的法宝。
1.秉承“内容为王”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因科技进步带来的媒介载体的升级。但对媒体来讲,不论载体如何变迁,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才是受众最核心的诉求。即便是在全媒体时代也是如此。期刊出版商首先是新媒体领域的内容生产商。受众所浏览、搜索、分享与互动的,不过是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不同载体上的内容。不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能够存活下来,靠的都是过硬的内容。图书、广播、电视、期刊、新媒体之所以不会消亡,是因其顺应时代的好内容不会消亡。因此,优秀的内容价值高于一切,“内容为王”是全媒体时代的不二法门。在全媒体环境下,绝不能放弃对内容的追求。
“对期刊来说,以内容为源泉、提供独家内容的刊物,新媒体的影响或许只会是一个载体变化的影响,为什么现在所有门户网站都愿意和我们合作,因为我们有独一无二的内容,有在谷歌和百度里搜索不到的,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价值,这个或许也是媒体生存的价值所在。”[1]《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CEO才华烨如是说。以优质内容形成的强势期刊品牌,以及由强大品牌产生的权威和信赖,成为纸质期刊进入新媒体的法宝。无论是读者还是广告客户,面对新媒体浩瀚的内容,其最终信任和选择的一定是他们熟悉而信赖的强势品牌。
2.通过视觉传播,形成特色品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引领全球进入设计时代,视觉传播对媒介表达和吸引受众的作用与日俱增。版面设计成为强化媒介传播效果、赢得读者青睐,从而形成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的利器。在全媒体时代,媒介形式极为丰富,但无论媒介形式如何,受众的视觉消费仍是影响媒介品牌和市场地位的重要因素。
期刊这一平面媒体具有鲜明的整体性视觉设计特点,期刊的封面、封底、书脊、版面、插图、字体、开本、纸张、印刷、装订等,一系列的整体性视觉设计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多角度、多层次、多元素系统。这种系统性的整体视觉刺激,使受众对期刊整体的视觉感受形成一个流畅的视觉流,能够强劲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使期刊具有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视觉传播力。
优秀的品牌期刊无一例外地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视觉传播优势,塑造其独特的品牌形象。《新周刊》以“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在封面、图片、版面的处理上加强视觉开发,实现杂志品牌延伸最大化。如图1所示,《新周刊》的封面设计以每期专题为依托,大打专题牌,封面视觉形象直接表现内容。封面设计主色调一般不超过三种,封面文字最醒目的是专题标题,同时点缀字号较小的主打文章标题。封面整体色彩明快,简洁、大气,冲击力强,深刻反映当期主题,实现了构图与立意的完美统一,很好地切合了其“新锐”“时尚”的定位。
图1 《新周刊》封面
《新周刊》对图片的使用注重与内容匹配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反对单纯视觉化的,与内容无关的图片。在版面设计上,图片与文字的排列组合以专题为中心,图文连贯、配合贴切,具有鲜明的故事性整体视覺效果,蕴含丰富的信息量,形成了强大的视觉传播力。
二、横向推进——步步为营,拓展纸质期刊的传播宽度
纸质期刊具备了好的内容资源,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内容如何更有效地送达给受众?仅凭传统平台,纸质期刊很难生存,与新媒体相结合,横向推进,采取“全媒体”运作方式,逐步拓展纸质期刊的传播宽度是必然选择。
1.自办互联网媒体
与商业网站相比,期刊等传统媒体自办网站具有很大的“公信力”优势。纸质期刊拥有沉淀深厚的品牌资产,拥有积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社会资源整合力,以此形成的公信力就是生产力。要充分利用纸质期刊的这一优势资源,打造一个延续纸媒品牌,与网络无缝衔接的新媒体平台。
瑞丽网是《瑞丽》品牌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成功拓展,现已成为服务于中国大陆及全球华人社群的领先在线媒体与增值资讯提供商。瑞丽网没有将新媒体看成传统媒体的附属,没有采取杂志官网的形式,而是做成垂直门户网站。围绕《瑞丽》“实用的时尚”的品牌气质与内涵,依托多年积累的丰富内容资源,融合论坛、博客、朋友圈、问答等互动服务和网络视频、网络杂志等全新产品形态,为用户提供涵盖服饰、美容、家居、生活等所有时尚及潮流的相关信息,帮助都市时尚人士发现并打造属于自己的时尚风格,挖掘目标用户最大潜在价值,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智能化交流的互联网模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新媒体发展上积极探索,创建中国国家地理网,以“阅古今、品天下、行生活”为宗旨,推出了很多具有品牌特色的频道,以线下活动带动线上,通过线上的专题、论坛、路线攻略等多种形式,形成对品牌的支持和提升[2]。
2.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和客户端
微博的发展给纸质媒体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媒体微博弥补了纸质媒体时效性、互动性不足的先天缺陷。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2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认为,媒体微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保持高速和稳定增长态势。不少媒体微博有专门的运营团队,在运营层面已有较为成熟的套路,能够及时更新微博,为微博提供大量新鲜资讯和独特声音[3]。
《新周刊》在期刊中最早建立了官方微博,利用微博进行新老媒体的互动使其受益颇大。《新周刊》执行主编封新城认为,“微博让《新周刊》的品牌价值实现核裂变,带给我们预想不到的增长。微博与杂志,只有多赢,没有输家。微博对《新周刊》有几个效应:第一是《新周刊》在网上名声大振。第二是《新周刊》有些老读者,本来已经不看《新周刊》了,一看微博,又引起了他们新的兴趣,他们又来买《新周刊》。第三是年轻一代的读者,也许他们从来不知道《新周刊》曾经的辉煌,现在也对《新周刊》产生兴趣,引来新的读者。以上直接的效果,首先是《新周刊》发行量大增。”2013年十大杂志微博排行见表1。
表1 2013年十大杂志微博排行榜
排名官方微博地区粉丝数影响力
1新周刊广东76864381097
2中国新闻周刊北京61041301059
3创业家杂志北京27166191032
4米娜上海50149901028
5Vista看天下北京35817081001
6三联生活周刊北京8890931969
7中国企业家杂志北京3290401935
8南方人物周刊广东2974957889
9南都周刊广东4205909875
10昕薇北京2770259817
(资料来源:2013新浪媒体微博报告)
在移动互联时代,微信已成为与微博同等重要的新媒体。微信采用点对点的大众传播方式,实现即时沟通,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其信息扩散能力比微博更加强大,同时更为精准、更为私密。微信公共平台的传播方式更接近于纸质期刊向受众传递信息的方式,对于纸质期刊高质量内容的传播就更为有效。目前,《三联生活周刊》《男人装》《凤凰周刊》等涉及财经、文化、时尚、生活、IT等领域的二百余家杂志已经开通了微信。
从2012年到2013年,使用移动客户端的人群大大提高,其中移动APP的用户量提高了39.4%,浏览移动网页的人群增加了36.8%。相比较,PC客户端和PC网页的覆盖人数则增长缓慢,只有8.5%和2.2%[4]。由于移动客户端更为及时、便捷、交互性更好,优秀的期刊纷纷进入该市场,建立自身的移动客户端。《中国国家地理》既开发了基于iPhone、iPad的应用,又开发了基于Androiod的应用,为新媒体平台专门定制了旅行版电子杂志《行天下》,可以使用个人电脑、手机、iPad等的阅读终端,订阅价便宜,由此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收益。到2013年底,《中国国家地理》新版官方客户端已经突破350万下载用户。
除了以上形式的新媒体拓展,《时尚》《中国国家地理》《知音》等诸多品牌期刊,通过视频、电视栏目、电影、户外广告等媒体形式,也进行了积极的拓展尝试。
三、纵向突破——垂直挺进,构架完整的传媒产业链
传统品牌期刊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强势品牌,实施品牌扩张,突破媒体边界,尝试多媒体、多元化、立体化经营,架构完整的传媒产业链,将原本生產单一纸质期刊的杂志社,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集成服务商转变。唯有如此,传统品牌期刊才可能避免被边缘化的宿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文化综合纪实类期刊《知音》为例,其肇始于1985年,从3万元起家,发展至今形成以《知音》杂志为核心的多元产业格局,构建了完整的媒体产业链,打造了高效运作的传媒集团。
知音传媒集团的产业链构架分三步走:第一步,构建强势品牌产品《知音》。第二步,品牌延伸,以品牌产品《知音》为依托,打造媒体产品群。先后创办了8刊2报,刊报月发行总量一千余万份,且均实现盈利。第三步,拓展多元化产业。如表2所示,知音集团不断拓展,形成以《知音》杂志为核心的期刊出版、广告经营、书刊发行、动漫开发、网络媒体、印刷制版、物业开发、影视制作、家政服务、高等职业教育等多元产业构成的产业格局。集团下属10个子公司和单位,总资产达12.3亿元,净资产10.7亿元,年经营收入6.5亿元,净利润1亿元,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在全国期刊行业居首位。
参考文献
[1] 袁舒婕.《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和纸媒齐头并进[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3-15.
[2] 才华烨.《中国国家地理》的新媒体发展之路[J]. 传媒,2012(2):40-41.
[3]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EB/OL]. http://society.people.com.cn/,2013-01-22.
谈学术期刊的编辑规范与创新 篇4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规范,创新
1 编辑规范
1.1 编辑规范的内涵
编辑规范由道德规范、工作规范和技术规范三个方面组成。道德规范是指编辑的职业道德,它对编辑的要求很高。《出版管理条例》规定了出版物严禁登载的内容和出版者应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这些内容都是编辑必须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的。工作规范是指编辑在出版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程序和要达到的要求,如出版流程、质量控制等。技术规范则是指出版过程中应参照的标准,编辑在整理、加工稿件的过程中,要从各个方环节进行把握,以提高刊物的质量。
1.2 编辑规范的意义
我们知道,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肩负着文化的传播和期刊质量的把握两个方面的重任。所以,编辑在整理和加工稿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编辑活动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编辑行为,确保出版刊物的质量。在当今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市场竞争激烈,发展举步维艰。因此,期刊社要调整和改革编辑规范方面不合理的内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模式,尤其要杜绝违背规程、急功近利、刊物编辑质量下降的现象。
2 编辑创新
2.1 编辑创新的内涵
所谓创新,就是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知识、技术和创意,造出新的产品、组织、服务等新事物,并将它应用于社会,以实现其价值的一种过程。对于出版物而言,创新是指既符合出版改革的要求又符合编辑工作规律的行为。一般认为,编辑创新包括思想创新、知识创新、价值创新和文化创新四个部分。
2.2 编辑创新的意义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编辑活动正在进行一场空前的革命性变革,这将使得编辑工作变得更为多元化。面对如此繁多和庞杂的信息,学术期刊编辑就要认真对稿件的内容进行鉴别和整理。因此,编辑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辑的思维品质。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是高质量思维品质的源泉,它直接影响着刊物的传播价值。所以说,创新是期刊的灵魂,没有创新,期刊就没有生命力,尤其是学术期刊,本来的读者群就不大,更不能固步自封,要努力改革创新。
3 编辑规范和编辑创新的方法
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编辑规范和创新。因此,进一步增强编辑的规范意识,提高其职业素养,使其勇于和善于创新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编辑的职业素养。
3.1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出版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精神生产活动,承担着教育大众、把握文化方向的任务。因此,编辑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般来讲,编辑的道德规范包括以下几方面: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感、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以及甘于奉献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编辑要做到这几点,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还要遵守社会公德,并严守编辑的职业道德,把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学术期刊的编辑,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稿件,更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编出高质量的出版物是编辑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这是对作者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更是对自己职业生命的负责。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政治上和学术上把好关,严格执行“三审制”“三校一读制”“差错检查制”“责任编校制”等制度,努力做到层层把关,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及编辑质量。
3.2 善于学习,拥有科学的知识结构
我们知道,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编辑不仅要是“通才”,更要是某方面的“专家”。也就是说,编辑工作的要求很高,既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学术期刊的编辑,面对内容高深的稿件,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编出高质量的刊物。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加快了。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第一,要博览群书,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获得及时、准确、可靠、丰富而又有用的信息,积极追踪本专业前沿性课题,使自己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获得工作上的主动权。第二,要努力开发自己的各种智力,使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第三,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适应科技的发展,把自己的信息素质提升至更高的层次。
3.3 勇于创新
第一,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要善于对作者的来稿提出质疑。另外,对稿件的语言、文字、结构、逻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要提出质疑。其实,编辑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和作者交流并相互学习的过程,这不但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也有助于编辑自己学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要有否定前人的勇气。社会在发展和进步,以前的学术成果大多已不适应当今社会,也无法解决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勇于在学术领域中寻找新视角,发掘新作者,以提高自己期刊的学术水平。
第三,学术期刊的编辑还要勇于否定自己,改变固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努力推陈出新。我们知道,编辑的自我否定也是一种自我反省,它能强化编辑自身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善于反思,并通过自我否定来提高自己对期刊的责任感。
创新之道贵在坚持 篇5
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显刚7月8日在公司2011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安排部署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努力做好当前及今后的工作,必须坚持创新,激发西钢发展的动力。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企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往往缘于创新不足。当前,我们要确保“强企富家”宏伟目标的实现,要促进西钢健康、稳定、持续、和谐发展,要切实增强“三种能力”,要全力推进“三个超越”,不创新不行。坚持创新是做好西钢各项工作的重要法宝。
创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不竭的动力源泉,创新也是一家企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方法和途径。熟悉西钢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一个以生产单一特钢产品为主的老国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招商引资,开展对外合作,全面实施“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延伸产业链,以此带动西钢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一经提出,便把西钢人从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只吃钢铁饭的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使发展之路豁然开朗;这一思路一经提出,便使西钢人真正站在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对自身进行了科学的定位,加快开放、主动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这一思路一经提出,也给西钢人带来了强企富家、开拓辉煌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把几代人的不断求索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现实。
坚持创新给了西钢发展以无穷的动力,坚持创新也给了西钢
走向成功以事半功倍的方法和途径。创新之心无人不有,而“坚持”二字却难以做到。只有坚持才能在百折不挠中寻找到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只有坚持才能在挑战中赢得和把握发展的机遇,只有坚持才能磨练我们的意志、树立必胜的信心。这正是西钢的发展历程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坚持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每一次经济大发展都发端于一次思想的大解放,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促进了社会的大进步。近十年来,西钢之所以能从濒临破产,发展成为目前的规模,同样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解放思想的洗礼。可以说,西钢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当前,我们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继续解放思想,以解放思想引领科学发展,在推进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等重要方面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让解放思想为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转化为促进西钢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科学思路。
坚持创新,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经过十年的努力,西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工作繁荣进步,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这是全体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结果,是集团公司党委、集团公司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以陈显刚为董事长的领导班子不懈努力的结果,不仅为西钢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
为西钢今后的道路留下了许多好传统、好经验,我们要将其继承好、发扬好,一幅蓝图绘到底。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目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将不断出现,一个个难题还亟须破解,这就要求我们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对照干部职工的新期待、对照新时期的新任务,在思想上、行动上牢牢握住“创新”这把“利器”,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变,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现阶段的西钢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各项工作有新成效。
学术期刊的创新之道 篇6
1. 全面认识网络时代对于学术期刊的新特点
网络时代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和方式, 学术期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1 多样性
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期刊载体形式的多样性, 二是期刊信息形式的多样性。近年来, 以数字光盘为信息媒介的、利用互联网资源的网络型等多种电子型期刊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期刊的资源组成结构, 已经由过去的单一纸质期刊结构转变为纸质、数据碟片和网络型的多元组成结构;期刊的馆藏结构也由单一的实体馆藏形式向实体馆藏加虚拟馆藏转变, 可以预计, 随着网络型期刊已成为期刊发展趋势, 虚拟馆藏文献的比例会不断提高。
1.2 快速的传播和检索
高速互联网络技术支持数字信息远距离实时传送且不受数据量限制, 使人们可以快速获取任何地方的信息, 同时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无需亲自筛查海量纸质文献即可获取想要的信息, 而且包括期刊名称、要甚至全文任意词等在内的极为丰富的检索途径, 使读者即使只掌握部分资料, 也能逐步查全查准所需信息。发挥互联网和检索技术的优势, 大幅缩短编辑、出版、发行的时间周期, 便于读者阅读和获取有用信息, 是网络时代对于学术期刊的又一特点。
1.3 可共享
高速的互联网络为共建与共享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各种期刊资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共享的效益大大提高了。以电子信息等形式保存的期刊可以依托网络的服务器存放, 读者即使不到现场也可阅读, 既可有效缓解保存场地紧张的问题, 也可解决阅览空间不足的问题, 大大降低了管理工作量, 节约了管理成本。
1.4 可交互
传统的纸质期刊, 作者、编辑、读者等需要借助邮政等物流系统才能实现交流, 而依托高速互联网, 在期刊编辑、论文作者和读者三者之间, 可以在线方式, 利用各种聊天工具、音频和视频软件, 实现便捷的多方实时交流, 使编辑的意见反馈、作者的文章修改、期刊的排版审校等, 都能非常方便地实现即时更新, 这种依托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技术优势, 是传统出版技术无法做到的。
2. 网络时代学术期刊变革与创新的思考
虽然高速互联网络时代下, 学术期刊从编辑、出版到发行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但必须指出的是, 学术期刊是学术生产成果的发布环节, 对于学术研究具有评价作用、引导功能, 对于端正学术风气, 促进成果发布质量的提高, 促进研究水平提高, 学术期刊的作用都不可缺, 所以科学、严谨、创新、质量等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不能改变。只有在不断提高办刊人员的学术背景与专业眼光才能提升刊物的学术水平;只有不断提高办刊人员的职业道德、渊博知识, 才能保证刊物的质量不断提高;只有不断提高办刊人员的个性特征才能使刊物办出特色;只有不断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办刊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条件, 充分发挥网络时代的各种技术优势, 跟上时代潮流, 才能更快地熟悉、掌握和了解期刊所在的专业领域内的新信息, 使作者乐于在本期刊发表学术成果, 吸引更多的读者和作者的关注。
2.1 用现代网络技术改造传统期刊出版流程
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改造组稿、编辑、出版发行、日常管理、营销等项工作, 实现各项工作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实现稿件在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 跨越相关各方的空间距离, 将作者、编辑与审稿人沟通时间缩至最短, 大大方便作者、编者和审稿专家的交流, 提高期刊编辑出版的总体效率。
2.2 提高期刊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升期刊工作的整体水平
网络时代, 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必须不断树立和更新理念, 时刻跟随IT技术的发展脚步, 通过培养和引进满足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型出版需求的, 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管理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不断调整优化人才结构, 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的竞争环境。[1]加强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的培训工作, 为编辑提供更多的业务学习和计算机技术普及的机会, 使他们熟悉编辑基本业务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熟悉编辑业务流程的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和操作使用基本技能, 实现编辑技术的现代化。[2]
2.3 依托网络平台, 占领学术期刊细分市场
在网络上,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独立的单位, 而不再是以一期杂志作为一个阅读单位, 作为信息传播工具, 这种形式是任何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通过建立公共、开放的电子期刊网络平台, 使获取、发布信息以及多方沟通联系更加方便。[3]
3. 结语
今天, 高速互联网已走入学术期刊出版发行的各个环节, 成为学术期刊新时期发展的支持技术。在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背景下, 高速互联网为我国的学术期刊迈出国门、参与国际期刊市场的竞争, 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技术支持和途径, 势将对我国学术期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学术期刊杂志社或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高速互联网时代出版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充分利用和发挥高速互联网的优势, 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才能使传统的学术期刊焕发新的活力, 再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李靖波.网络时代学术期刊变革与创新的思考[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学版) , 2008, 22 (5) :142-145.
[2]董瑾.试论网络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变革与要求[J].现代情报, 2005 (7) :135-137.
试论财经新闻写作的创新之道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大到国家战略, 小到柴米油盐, 每个人的生活都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财经新闻分为广义财经新闻和狭义财经新闻两种。广义的财经新闻也被称之为泛经济新闻, 其覆盖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及与经济生活有关的领域, 包括从宏观到微观、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工作到政治、从社会生产生活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从安全生产到服务质量的整个领域;而狭义的财经新闻, 则是将重点放在了对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与投资相关的要素市场的关注, 并且从专业金融资本市场的角度去看待中国的经济生活。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财经新闻必将充当重要的角色, 在经济实践中动态地进行发展完善, 不断的丰富其内涵。本文将重点探讨报纸类的财经新闻写作应该如何进行创新。
二、财经新闻写作如何走创新的道路
对于财经报道来说, 由于涉及枯燥的经济数据和抽象的文字表述, 在新闻采写上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技巧。以都市报为例, 其受众以普通大众为主, 财经报道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 取决于新闻的内容是不是和读者有切身的关系, 也就是所谓的“贴近性”, 如果两者无任何关联, 读者是不会真正关注的。如何让财经新闻大众化, 让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所接受, 必须实现财经新闻意识的创新、拓展财经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从受众的角度寻找写作题材, 加强财经新闻的传播性和影响力。
首先, 财经新闻写作应该加强几种意识的创新:
1. 全球化意识。
新闻是事件与意义相契合的一种传播符号, 它不仅仅是告人以事, 更要导人以意, 真正做到“区域化报道、中国化思考、全球化视野”。这要求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目光远大, 因事论理, 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 将问题放在国家民族与全球化的视野下思考, 反映新闻背后的结构形态, 以此加深报道的思想深度。
2. 比较发现意识。
从比较中发现独特的新闻点。“见人所未见, 言人所未言”, 才能出现独特的新闻点。如何才能“见人所未见, 言人所未言”, 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报道财经新闻时具有创新的思维, 善于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进行发散性和逆向性思维, 通过信息整理归集与需要研究的问题集合比较。比如把抽象的新闻搭配简单具体化的图标、或者举例说明的形式进一步探究发现, 从而挖掘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新闻价值。
3. 新闻现场意识。
回归新闻第一现场, 充分展现服务性的一面。以“现场直播”的方式, 还原新闻现场, 将最前沿最有趣最新鲜的东西通过文字直观的呈现给读者, 让他们在获得阅读兴趣的同时, 也能对整个的财经报道身临其境, 有所知有所感进而能有所悟。
4. 社会意识。
社会发展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中心, 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财政经济、生态环境、精神环境和政治环境是牢不可分的。因此, 财经新闻工作者在整个财经新闻的写作过程中, 应该时刻保持一种良好的意识形态, 加强社会责任感, 探索财经新闻事件所引发的问题和带给人们的启示。
5. 新闻背景意识。
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说明, 解释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 为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服务 (《新闻学简明词典》) 。知识性较深的新闻, 一般都不可避免的要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新闻背景在新闻写作中非常的重要, 背景是被用来说明新闻事实原因并为新闻主题思想服务的。是补充、反衬、烘托新闻事件和新闻主题的重要内容。新闻背景材料具体指的是与新闻主题事实相关的, 能说明新闻主题事实的历史状况、社会环境、政治缘由、地理特征、人物经历、科学知识、基本数字等必要材料。按照新闻背景材料的内容划分, 新闻背景分为六类: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事物背景、知识背景、社会背景。在财经新闻报道中, 背景资料将加深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 让报道更全面、完整。
其次, 从社会角度去拓展财经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将纯财经报道感性化, 更便于读者接受, 让财经新闻报道内容更丰富, 更具感染力。
1.财经新闻的写作必须要从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出发, 根据不同的时间段, 不同的新闻事件热点, 总结出财经工作中的社会热点问题, 将单纯的财经新闻向社会化发展。写作中应该注重财经演变中的社会内涵, 力求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大众的眼球, 一次获取更大范围的读者。
2.人——是财经活动的主体, 必须抓住这个主体, 力争做到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报道整个财经新闻, 不仅仅将其局限于财经, 而必须与主体人联系起来, 将整个视野从财经学的角度向着人学的领域拓展。让读者不再只是单纯地去获取数字信息, 而是感觉是人与企业、人与行业在进行对话, 让人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去接受财经新闻所要传导的财经信息。财经新闻是最新发生的事实报道, 不仅需要反映物化的力量, 而且要做到真正深入人心, 把人与财经的发展有机地融合起来, 从新闻视野角度出发, 把人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做到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写财经报道的正确方向。借助文化来传播人为财经主体的价值新观念。要想将财经报道做得鲜活起来, 应该加强财经新闻的实用性与服务性功能, 真正做到实现与读者的零距离, 才能真正吸引和满足读者, “增值”财经报道。只有把探索财经规律的科学理性与研究人生境界的人文理性相结合, 才有可能高屋建瓴地说清问题。
3.加强人文关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在宣传思想战线大力倡导的工作原则, 也是财经新闻增强实效性、针对性、感染性的最佳途径。不仅要反映物化的力量, 更要深入人的心灵, 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意识。2010年年初, 中央电视台创新型推出《提问2010——百姓最关心的十大经济问题》, 通过对百姓最关心的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加以归纳梳理, 并采访了百余位主管官员与权威专家, 有针对性地解释疑惑, 通过文章与镜头, 我们看到了百姓故事, 了解了十大经济问题, 透过领导答疑和专家解惑, 在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在问答间实现了沟通, 是一次经济报道与人文关怀的成功实践, 其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 这也是报纸类媒体在做财经报道时可以借鉴的, 深入到群众中去发现选题, 做出的报道也更贴近民生, 引起读者共鸣。
第三, 力求提供便于大多数人接受的报道, 一条新闻只有寻求到广泛的受众, 才能被认为是发生了传播作用。如何才能使财经报道的价值得到强化并加以延伸, 应做到:
首先, 必须善于抓住话题, 主题应选择当前读者最关心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话题为主线, 以此进行深入且生动的报道, 才能真正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其次, 文章应采取故事、图表等形象化的形式来替代内容死板、充满各种统计数字的抽象财经新闻, 这也是最容易被读者所接受的方式。通过“财经类故事”将“财经类新闻”进行加工处理。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别忘记增加其可读性。其好处在于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各得其所, 皆大欢喜。
再次, 只有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服务, 建立一个灵活多元而便捷的传播渠道, 以此在受众的经济生活中取得相对有利的地位, 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才能真正拥有忠实的受众,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华尔街日报》的一位总编曾经说过, 二流的记者能把事情向专家说清楚, 一流的记者则能同时把事情向一个小学生讲明白。同国外的知名财经媒体相较, 我国现阶段的财经报道写作方式与之还有不少的一段差距。但在我国与世界接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驱动下, 经济的发展更加快速的今天, 投资理财日益成为中国人的必修课, 这也将成为对财经类信息强烈需求的原动力, 我们坚信, 随着人们财经活动的频繁参与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财经新闻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于财经行业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的深入。从内容来看, 它不再仅仅是指财政与金融两方面, 财经还应该包括投资理财、证券知识、工商贸易等多方面的信息;目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凡是能够与金融经济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将其归集到财经里面去。当前, 财经新闻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各类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财经新闻具有涉及范围广泛、抽象、提示作用较强等重要的特征。而要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形, 立于不败之地, 增强财经新闻专业性和可读性与感染力将是未来财经新闻传播的必要途径。不同类型的媒体在处理财经报道的方式上有着其各自的特点, 笔者着重探讨的是传统报纸类的财经新闻, 其创新性的写作之道。
学术期刊的创新之道 篇8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发广泛, 学术期刊编辑出版领域也不例外地在信息化进程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并且使编辑工作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化和网络化改变了传统的投稿、审稿、校对的流程, 网络投稿、远程审核、校稿和在线编辑, 网络的创建极大地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 颠覆了传统的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方式。但新的编辑流程和出版方式也对编辑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做好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 适应编辑工作的新特点、新技术, 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是我们亟待探讨的问题。
1 基于网络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的特点
学术期刊的编辑流程通常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设计、校对、发稿、出版、反馈信息收集。整个流程环环相扣, 组成了系统的编辑流程, 从编辑的实际工作内容上又可以将上述流程划分为:编辑前阶段、编辑中阶段、编辑后阶段。编辑前阶段是编辑部进行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阶段, 这是编辑为学术期刊的文稿编辑加工设计之前的准备阶段。编辑中阶段是编辑流程中的核心步骤, 这一阶段, 编辑者需要对文稿进行评审、加工整理、设计、编排, 因此在这一阶段内, 编辑部通常会增加多个流程和环节来审查和决策文稿是否采用和是否有出版价值, 一般会进行初审、复审、终审三个阶段来决定文稿是否进入最终流程。编辑后流程是整个编辑过程的收尾工作阶段, 主要包括出版和对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学术期刊编辑的网络化给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工作模式下需要多人合作才能进行的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校对的工作通过网络化整合, 通过网络就可以将几道工序在网络上进行整合、完成, 据统计, 一名大学学报的编辑用传统模式每天使用信息软件校稿的效率比传统人工校稿的效率提高了70%[1]。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其快捷化和网络化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编辑部的编辑流程, 节省了编辑时间, 并且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 学术期刊的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
2 基于网络技术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的创新
2.1 选题、组稿方面的创新
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及时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反馈, 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选题, 传统的选题策划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而网络信息的便捷性使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变得十分简单。学术期刊编辑可以根据学术专业的特点精心设计, 组织策划和开发选题, 不断提高选题的质量和水平。学术期刊的编辑在网络上通过关键词、主题词等的词频搜索、检索可以快速掌握选题在国内外其它刊物上的发表信息, 同时编辑还可以通过其它刊物的文献资料掌握选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向。编辑部通过策划、比较、分析和选题确定, 及时评价选题的科学性和研究价值, 编辑部通过网络调查使读者参与网络互动, 分析市场需求, 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组稿计划和编辑方案。在网络化的帮助下, 学术期刊可以将组稿计划及时在网络上公布, 给期刊读者更多的信息和透明度。编辑部通过在线交流和电子邮件与专业学术条件符合要求的专家学者约稿或组稿, 能够提高组稿效率。通过网络技术, 编辑部既能快速、高效地组稿、约稿, 同时读者又能够参与编辑过程, 有利于读者群体的扩大。
2.2 审稿方面的创新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 学术期刊的编辑通过网络数据库可以方便地查阅各种科技文献资料, 同时利用数据库的高速运算机制提供的检索功能, 通过关键词、主题、期刊来源、参考文献等条件进行定向检索, 进而审查稿件的学术价值、论文水平和创新之处, 提高了审稿的工作效率和稿件质量。同时数据库上提供的强大的抄袭和复制率查询使稿件的可信度和防止稿件抄袭有了极大的提高, 有利于提高稿件整体质量, 避免学术剽窃。针对学术期刊的复审和终审, 编辑部无需再用传统的会议或当面审核的方式, 通过网络交流和在线审稿的方式, 网上优选的专家或审稿人, 即使身处异地, 同样可以审稿, 编辑部在网络上综合专家或审稿人的意见。网络审稿的方式节省了审稿时间, 降低了审稿费用, 并通过优秀专家和审稿人提高了审稿质量, 缩短了审稿周期[2]。
2.3 编辑、排版、校对方面的创新
传统的稿件收集过程中, 因为人为录入的误差导致稿件的错误率增加是编辑过程中比较常见的, 但在网络环境下, 通过网络交稿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排版时间, 保证了稿件的准确性, 降低了稿件的错误率。学术期刊编辑在电脑上通过电子排版系统对稿件进行编排处理的同时, 可以随时根据版式要求和其它编辑的意见进行及时修改。鉴于学术期刊的特点, 其专业性较强、术语较多、专业符号较多, 运用计算机编辑软件中的专门模块可以方便地查询常见错误和编辑专业术语中的错误。对于准备采用的稿件, 编辑人员在电脑上进行编辑的同时还可以将编辑和修改痕迹保留下来, 方便审核或主编审阅。对于包含较为复杂的图表、公式等稿件, 编辑人员可以将其通过网络交给专业技术编辑或美编对图表、图片进行编辑排版。校对人员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机上校对, 或通过联网进行交叉校对, 提高了稿件的准确率, 缩短了校对时间。
2.4 出版方面的创新
普通的期刊编辑部可以加入专业网站的大型网络期刊数据库, 规模较大或影响力较大的期刊或编辑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要求建立自主网站, 实现期刊网络化出版。网络化的出版方式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 扩大了读者群,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读者能够及时、方便、快捷地查阅学术期刊和利用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方式提高了学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增加了学术信息的影响力, 同时通过网站数据库的查阅记录和引用记录等信息使编辑可以获得文稿查阅量和引用量等信息, 同时许多期刊社或编辑部自建的网站通过建立论坛或交流空间等方式增加了读者与编辑互动交流的空间, 使编辑过程体现出更多的互动性和受众参与性[3]。如图1为某期刊的出版管理系统模块。
3 基于网络学术期刊编辑流程对编辑提出的要求
3.1 编辑部的办公和管理要实现网络化
编辑部的办公和管理要充分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网络化管理, 编辑部通过网络调查和网络征求专业审稿人和专家的意见、建议等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出版质量, 及时跟进读者需要, 更新栏目设置、版面设计和刊物特色, 以满足读者群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编辑部通过网络化办公和智能化管理等手段, 将编辑部的成本预算、发行管理、行政、财务等方面管理智能化、系统化, 降低了编辑的工作量, 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
3.2 编辑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需变革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 学术期刊的编辑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时代紧迫感, 要紧跟时代潮流, 解放思想, 及时转变编辑出版的思维模式。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仅要具备数字化意识, 还要具备开拓精神, 敢于开阔传统视野, 理性思维处理稿件。学术期刊的编辑还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 能正确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 在谨慎处理各个稿件的同时, 能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期刊的质量, 保证社会效益是首要位置, 辅之经济效益。此外, 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具备一定的计算式操作技术, 能熟练进行文字处理、排版编辑、图形处理, 并能运用相关软件辅助编辑, 同时, 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基本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将全新的网络稿件处理工作方式应用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4]。
3.3 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学术期刊出版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要求学术期刊的编辑应当具备全面的知识和素养, 在精通业务知识的基础上, 认真学习新的科技手段和网络技术, 针对期刊的专业要求, 以相应的基础知识做支撑, 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学术期刊编辑软件和网络化的编辑流程, 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网络化的期刊编辑流程。在信息技术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全面掌握文稿的背景、内容,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文稿的研究层次, 要根据自身定位合理编辑出版。同时学术期刊编辑要要根据行业的动态和走向用超前的战略思想和行动来武装自己的知识, 更新自身编辑理念,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全面适应网络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环境。
4 结语
通过对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术期刊的编辑流程特点分析, 基于网络技术的学术期刊编辑从选题、组稿、审稿、出版等方面都有了诸多创新, 但创新的同时, 也对学术期刊的编辑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慧萍.信息技术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12) :115-117.
[2]张玮.如何做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J].新闻世界, 2012 (07) .
[3]岳云.浅谈科技期刊编、排、初校的一次完成[J].同煤科技, 2010 (03) .
天津智能化医保监管的创新之道 篇9
1 创新应用实时监控,组建专业执法机构
1.1 1.0版实时监控系统
在全市集中大数据库的基础上,成功研发1.0版实时监控系统,包含联网监控、监督管理、地图导航、宏观视图、事后分析5大模块,涵盖门诊、门特、住院、医师、药师等10大版块,建立了39大类、245小项基础监控指标体系。根据指标设定监控阈值,以“跟踪调查、重点监控、违规处理”等疑似违规情况为基础,架设“红绿灯”三级监管机制。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全市2000余家医保定点服务机构、3.5万名医保服务医师(药师)、1000余万参保人员的就医诊疗行为实行全过程、无盲区的智能化实时监管。
1.0版实时监控系统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发现和处理违规及时性,通过红黄绿三级监控指标体系即时筛查展示违规疑点,并迅速由分级审批流程做出处理;二是监控对象关联性,实现了就医诊疗数据双向互通关联;三是系统界面可视性,用大量线条、图形、照片把抽象的数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觉体验;四是预警决策支持性,通过宏观视图和事后分析模块,可以及时进行政策测算和评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2 市医疗保险监督检查所
为充分发挥实时监控系统智能化监管优势,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医保运行秩序和基金安全,2012年6月依法成立了天津市医疗保险监督检查所(市医保监督所),为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事业单位,核定编制50人,设有四科一室,分别为网络监管科、法制宣教科、案件调查科、信息统计科和综合办公室。现有专业执法人员43名,专业背景包括临床医学、法律、信息技术、财务等,分别来自医保经办机构和社会公开招聘,经考核合格后统一申领天津市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
作为依法设立的医疗保险专业执法机构,市医保监督所以“公正执法、精确监督、规范管理、维护权益”为宗旨,对医保定点服务机构、医保服务医师(药师)及参保人员遵守医疗保险法律法规和规章情况实施网络监控和监督检查。在与欺诈骗保行为的激烈交锋中,市医保监督所历经三年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监督检查工作规程及业务规范,锻炼培养了一支业务熟练、素质过硬的监督检查执法队伍。
1.3 2.0版实时监控系统
2014年,在全面总结医保监督执法工作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1.0版实时监控系统运行情况,依据欺诈骗保趋势变化,成功升级改造2.0版实时监控系统。新系统开发建立全市诊疗宏观展现、违规指数分析、费用趋势变化、移动执法监督等四大功能,八个板块、新增十大类196项指标,将基础监控指标范围扩充至441个,重点突出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启用移动式执法终端,在全国视域内率先实现了在线数字化监管模式向移动式执法终端模式的跨越。二是建立监管风向标,通过费用趋势监控,将单纯行为监管升级为行为和趋势并重的实时监管模式。三是建立违规指数系统,将定点服务机构、医保服务医师(药师)和参保人员的违规行为按性质轻重分别打分赋值,并转化为违规指数,实时呈现在执法人员面前。四是启用医学知识库和药品分类编码数据库,通过嵌入第三方医学知识库,对就医诊疗过程中的药品用法用量、对症治疗、配伍禁忌进行实时分析监测;同时,嵌入医保药品分类编码数据库,实现药品使用情况的精准分析,直至片、粒、支等最小医保要素单位,极大地提高了监管的针对性和对违规行为的钻取效率。五是建立关键指标监控主题库,总结常见违规行为特殊属性,建立特殊属性值,探寻特点和内在联系规律,得出医保监管的关键性指标,汇总建立相关监控主题库。六是建立单位监控体系,按照参保单位登记属性,以工作单位、居住地域等情况划分,结合就医诊疗发生地,将门特登记、就医人群、发生费用等同比、环比变化与相关单位关联,精确锁定敛存、空刷社保卡等有组织的医保违规行为,进行重点打击。
2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监督检查体系
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监督检查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医疗保险监督检查法制体系,逐步实现了执法方式数字化、执法流程规范化。
2.1 建立医保监督网络办案系统
在实时监控系统中嵌入行政处理网络办案系统,对立案案件严格落实“违规案件登记、综合数据分析、审批立案查处、组织约谈核实、处理事先告知、执法文书发放、追回资金结案”七步网上执法程序,确保执法管理环环相扣。全面推行“执法信息网上登记、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案件处理模式,以数字化办公代替传统纸质办公,高效便捷,权责清晰。
2.2 制定医保监督检查工作规则
全面总结医保监督检查执法工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制定《天津市医疗保险监督检查工作规则(试行)》,明确了医保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工作的原则、范围及权限,对立案、调查、处理、执行和监督等重要执法环节和程序进行了规定,同时对各阶段执法工作的义务和时限提出要求,为构建医保监督检查法治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2.3 创新适用“三步式”执法程序
将教育警示、限期整改、行政处罚“三步式”执法程序与监管服务和实时监控两个系统平台对接,对涉及违规的医保服务医师,坚持教育在先、警示为主、整改为重、处罚为辅的原则。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执法效率,达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警示网络化、限期整改可视化、行政处罚规范化的目标要求。
2.4 建立查处工作快速反应机制
对于发现存在违规行为的参保人员,严格执行“数据筛查、量化分析、审批锁卡、约谈核实、实施处理”五步执法工作流程,本着有理、有据、有力、有节的原则,实施“约谈制”,最大限度防止医保基金流失。
2.5 实行医保服务医师动态管理
以医保服务医师库为基础,为全市医保服务医师(药师)编码建档,实行名录管理。对每一名医保服务医师(药师)执业情况及诊疗行为进行跟踪分析,分门别类查询和统计医疗费用发生情况,并与医保服务医师诚信管理和评估系统相连接,实行动态管理。对医保诚信服务评估不合格或者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医保服务医师(药师),可以从医保服务医师(药师)名录中删除。
3 部门联合精准执法,智能服务提升效率
3.1 专项监督检查彰显成效
依托医保实时监控系统,组织联合区县经办机构和人社局等相关人员,持续开展定点服务机构专项监督检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监督检查针对性,实现精准执法。一是违规对象精准定位,通过对定点服务机构综合违规指数分析,自动筛查出涉嫌违规的定点服务机构、医保服务医师(药师)和参保人员。二是违规项目精准识别,以“层层剥脱”的方式,精确分析药品和诊疗项目组成结构,为监督检查提供重点检查范围和内容。三是费用趋势精准监控,按照行为和趋势并重的实时监管模式,对定点服务机构费用异常增长或大幅波动等可疑情况进行精准监控,为监督检查工作提供方向性指引。实现了既对实时发生的诊疗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也对未来可能发生违规行为的相关人员进行教育警示。
通过专项监督检查,充分发挥了医保各部门职能优势,有力打击了欺诈骗保行为,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社会影响和震慑作用明显。同时,在取得阶段性成果期间,不失时机地召开全市医保与卫生行业加强医保监管、规范医疗行为的专项监督检查结果通报会,极大地推动了全市医保监管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在政策、经办、监督等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协同配合的平台。
3.2 移动执法终端精准指证
面对现场执法中对疑似违规行为直接认定证据不足的严峻形势,不断探索医保监管新路径,借鉴其他行业的做法和经验,成功研发移动式执法终端。重点延伸了实时监控系统数据源之间的传递、转换、集成等功能,借助3G专网,运用网络安全VPDN技术,使移动客户端通过APP应用远程接入网络,实现移动用户“无线接入—移动执法”。
实地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持PAD远程登录实时监控系统进行数据查询分析,当场即可完成以下执法工作。第一,通过调取医保服务医师照片,可以核实当日出诊医师身份,检查是否存在冒用工作站的情况,并进行教育整改;第二,查阅医保服务医师的项目汇总分析,核实药品处方、治疗登记及检查项目,分析是否存在串换项目的行为,是否如实为参保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是否如实就相关医保项目和费用按照规定进行上传,一旦发现伪造、变造或者虚开等违规行为,现场即可进行取证确认;第三,核验医保上传项目对应的医疗器械和设备是否存在串换、虚报或高靠等违规行为;第四,文书调阅方便快捷,避免了纸质材料的大量浪费,同时执法工作全部实现网上操作,统一进行信息处理,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增强了执法的透明度。通过移动式执法终端直接对违规行为予以精准指证,效率高、无争议,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一条医保监督检查移动执法新路径。
3.3 警示提醒服务效果明显
依托现代通信技术开发建立医保监管服务平台,并与实时监控系统有效衔接,将监督与服务互寓其中。为全市2000余家定点服务机构和3.5万名医保服务医师(药师)提供“直通式”和“零距离”的网络化通信服务。通过指数分析系统将违规行为分门别类整理归纳,按照违规性质的轻重分别赋予不同分值,实时呈现在执法人员面前,迅速找出问题症结点。并根据违规行为和情节以群发、特定、专题等方式向医保服务医师(药师)发送信息,第一时间提醒和警示医保服务人员规范自身诊疗行为。截至2015年,已发送短信30万余条。实践证明,及时有效的警示提醒比处理处罚的效果更加明显,医保服务医师(药师)时刻感受到实时监控的真实存在,自觉维护医疗保险运行秩序,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4 联合执法打击欺诈骗保
为积极推进医保智能化监管取得实效,天津市人社局与市公安局、市药监稽查执法大队等建立了联合执法反欺诈常态工作机制,确立了联席会议、信息共享、重大案件协查及案件通报等制度,并积极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一是联合出击,依法取缔非法医保药品倒卖窝点。经多次摸排蹲点,周密策划部署,对市区内多个非法医保药品交易场所进行突击清理,现场查获多种非法渠道购进药品。二是跨地区联合执法。根据实时监控系统筛查,针对涉嫌违法违规的定点服务机构,先后前往安徽省亳州市、河北省三河市等地区,进行联合执法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证据资料,为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确认医保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有力依据。到2015年底,共计查实285张药品虚假销售凭证,涉案金额达876万元。三是通过联合反欺诈工作机制,与各区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相互协查,采取线索通报、信息共享、案件移交等方式,实现各部门执法取证权限的优势互补。
4 医保智能化监管的成效
天津市依托实时监控系统开展精准执法,始终保持对欺诈骗保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取得了良好效果。到2015年底,筛查可疑线索50余万条,约谈定点服务机构533家,立案查处定点服务机构316家,处理医保服务医师(药师)123人,对612名医师(药师)提出警示,先行证据保存150余种,共计2300余盒药品,全部移交药监执法部门集中销毁,分析核查疑似虚假门诊特殊病鉴定登记11483人,接待投诉举报1200余件,来电来访近14500人次,追回基金2579.18余万元,避免基金损失近4.5亿元,有效地保护了医保基金安全,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保证医疗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走出了全新的医保智能化监管之路。
参考文献
[1]宋京燕.医疗保险信息监控系统建设目标和要素[J].中国医疗保险,2014,66(3):31-33.
[2]宋京燕.社会保险信息化对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支撑研究[J].中国医疗保险,2013,56(5):26-28.
[3]吕兴元.以大医保系统联网为基础实现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精细管理[J].中国医疗保险,2011,38(11):37-38.
[4]陈励阳.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医保稽核监管效能[J].中国医疗保险,2013,58(7):10-12.
学术期刊的创新之道 篇10
为了吸引高水平的作者队伍, 争取在学术期刊组稿过程中获得优质文章, 不仅需要在学术期刊的策划、具体内容上下工夫, 同时要严把初审这一关, 努力维护好学术期刊的学术形象。期刊编辑事业的重心就在于不断的创新。不创造就无新意, 不创新就无发展。当今科技越来越发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没有创新就等于没有竞争力。尤其是学术期刊的发展, 我们更要不断求创新, 提升期刊质量, 探索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路径和方法。
1 注重学术期刊策划, 注重创新
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期刊内容等的不同, 决定了期刊策划的方向和方法也不同。总之, 学术期刊策划可以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扩大学术期刊的品牌知名度、同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术期刊策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与要素[2]。
1. 1 创新
创新是学术期刊的灵魂, 是竞争的核心。一份学术期刊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学术期刊, 就在于创新, 期刊的创新之处让其形成与别的期刊不同的地方, 成为期刊的特色, 进一步来吸引读者阅读和学者投稿, 保证期刊获得稳定优质的稿件来源。稿件质量不高, 创新性不够是目前学术期刊面临的普遍问题。学术期刊要想在学术领域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就必须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不被同类的期刊取代。
创新, 源于好的策划, 并决定了一个策划的成功与否, 也决定了学术期刊策划的有效性。创新性包括: 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多向思考的发散性思维、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不从众不守旧的求异性[2]。
1. 2 创新始于策划
首先, 策划应从细节出发。细微之处见精神, 只有将每一个细节考虑到位, 才不至于精心的策划输于细枝末节。其次, 要搞好专题。专题的选定, 与当时所处时间, 所发生的事件有密切的联系, 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策划要与时事紧密联系, 跟得上发展和最新的消息。最后, 还要注重发掘亮点。每一次的学术期刊, 均要具有亮点, 才能吸引作者, 吸引读者, 得到充足的稿源和庞大的读者群, 否则平淡无奇, 就会在茫茫学术期刊中湮没。设置特色栏目就是一种充分展示期刊亮点的方式, 同时特色栏目还可加大学者专家对期刊的关注度。特色栏目的设定应根据行业和学科优势以及期刊所在地的地理优势, 并以学科的研究热点为中心[3]。这样才能吸引作者投稿, 同时带动期刊的全面发展, 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水平。
策划的重点仍在于创新, 创新又来源于灵感, 编者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使每一期均具有亮点,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又从中获益良多, 那便是成功的学术期刊。创新需要创新的氛围, 也就是说编辑部内应当形成一种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4]。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和努力之下, 学术期刊的质量也一定能稳步提升, 并逐渐吸引高水平的作者队伍。
编辑的知识结构、思维定式、缺乏挑战精神都会影响期刊的策划, 因此, 编辑要不断学习来提高学术水平, 多与学者专家交流来激发创新意识, 多与读者沟通并勇于挑战和开发读者感兴趣的新栏目[5]。
2 提高初审质量, 严把初审外审质量关
2. 1 初审环节的重要性
学术期刊的成功, 尤其是知名、权威的学术期刊的成功, 和初审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遍认为, 初审是期刊编辑以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和编辑思想为依据, 对稿件进行初步的评价、鉴别和筛选。我国期刊的审稿制度为“三审”制, 即编辑初审、专家外审和主编终审三个环节。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初审的质量好坏、工作是否及时和初审效果将直接影响外审和终审, 同时有效遏制审稿失范并提高稿件质量[6]。初审环节中, 编辑应该做到三个部分的审核工作为外审和终审提供参考, 第一是文章的内容和格式是否规范, 第二是文章是否具有学术价值, 第三是文章是否创新, 是否算的上是精品, 是否值得刊发[7]。
2. 2 初审环节存在的问题
初审环节总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编辑缺乏策划意识, 导致期刊缺乏特色。学术期刊具有科技性和专业性, 这使期刊读者只将注意力放在与自己专业或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 而忽略其他无关的论文。由于期刊编辑没有重视栏目策划, 导致期刊刊发的文章种类多而杂、缺乏特色, 从而降低期刊质量并使读者失去兴趣。第二, 学术不端检测工作的质量不过关。少数期刊编辑不重视初审时的检测工作, 将未检测的稿件直接送审; 有的编辑又只相信检测结果, 忽略了实质内容, 使有创新价值的文章由于表面概念性文字重合率较高而被拒稿。第三, 稿件未经过初审, 外审前的质量关不严。有些编辑只关注文章的格式等外在形式, 不重视文章的研究内容, 将质量低、无研究意义的文章递交给外审专家, 导致加大专家审稿的工作量, 也降低专家审稿的积极性和效率。第四, 与作者和审稿专家的交流不够。一方面, 初审退稿时, 没有向作者说明具体原因, 使作者投稿积极性下降; 另一方面, 初审时发现的问题没有将及时反馈给外审, 可能导致外审专家重复编辑初审时的工作[8]。
2. 3 编辑要把好稿件初审这一关
初审对于学术期刊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编辑对于本学术期刊的特色, 需要何种稿件, 所要求的稿件水准如何应该了然于胸, 因此, 初审工作从这几方面出发, 严格将与本刊不附合的稿件筛去, 将大大提高稿件的质量, 缩小范围, 以挑选出真正有价值适合本刊的稿件。如果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做得不到位, 那么会导致后续工作变得复杂, 甚至使学术期刊中的文章内容杂乱, 失去学术期刊特色, 更使读者对学术期刊的方向、宗旨毫无头绪。
因此, 在初审过程中, 遇到不合学术期刊特色的文章, 应该及时退稿, 一来节省了作者的投稿时间, 树立起良好的学术期刊形象, 二来也为后续工作做好了准备, 使复审的准确性更高, 也减少了为一篇文章能否发表而委决不下的可能性。
2. 4 稿件的外审
对于初审之后的稿件, 要进一步送审, 这时应找合适的专家来进行。因为不同的专家对同一稿件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没有针对性地送审, 导致审稿不准确, 可能会导致一篇好稿遭到被拒的命运, 而一篇并不十分合适的甚至质量不高的稿件反而被刊登。
初审工作的重要性就在于其大大地降低了质量低劣或者与学术期刊风格不符的文章被刊登的可能性, 只有这一步工作做得好, 才能保证学术期刊的质量、方向和宗旨不会被动摇。编辑要重视与外审专家的沟通和交流。编辑应及时将初审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专家, 避免专家重复工作, 也帮助专家更好的审稿。编辑应了解学术动态, 多与专家交流, 并向专家介绍期刊的特色, 来督促和帮助审稿专家[8]。
在学术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为了求生存、求发展, 学术期刊必须提高其质量和影响力才能在市场中立足。期刊编辑应当掌握并深入理解期刊所在领域最新进展的动态知识, 这将有利于紧跟学科发展趋势, 提高对信息变化的敏锐度[9]。学术期刊的现状与未来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内容是否由价值来决定。“学术期刊质量精品化、运营集群化、手段信息化、市场细分化、竞争全球化”, 这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奋斗目标, 要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高质量就成了核心中的核心。我们应科学的把好学术期刊的质量关, 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 最终扩大学术期刊的品牌知名度。
摘要:获得优质稿源, 吸引作者, 吸引庞大的读者群体, 是学术期刊不断努力的目标, 因此, 只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并注重细节坚持不懈,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策划、审稿等几个方面, 本文提出了几条新的思路, 希望在加强策划与审稿等工作的一系列过程中, 大大提高学术期刊质量。
关键词:学术期刊,质量,策划,初审
参考文献
[1]冷淑莲, 冷崇总.关于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思考[J].价格月刊, 2010 (10) :66-71.
[2]曹玉琦.创新是学术期刊策划的灵魂——学术期刊策划与创新在提高学术期刊质量中的作用[J].第六届全国核心学术期刊与学术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 2005, 45 (3) :148-151.
[3]吴天德.浅议学术期刊的栏目策划与创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 22 (6) :147-149.
[4]刘翠玲, 边莉, 左文述.关于科技期刊编辑创新动力不足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 (4) :691-694.
[5]王丰年.学术期刊策划的问题、原则和途径[J].科技与出版, 2010, (9) :30-32.
[6]郭酉函, 施启龙, 游大鸣.加强初审工作提高学术期刊质量[J].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编辑部, 科技编辑, 2009 (2) :199-200.
[7]李宗红.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初审稿件的“三审”[J].编辑学报, 2008, 20 (4) :296-297.
[8]廖坤.论学术期刊编辑初审工作的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2 (1) :192-194.
【学术期刊的创新之道】推荐阅读:
科技学术期刊07-29
农业学术期刊09-02
学术期刊效益分析05-30
学术期刊编辑部06-05
社科类学术期刊10-11
经济类学术期刊编辑06-22
西北大学优秀学术期刊06-20
学术的创新10-30
论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10-20
医学科普期刊的创新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