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部

2024-06-05

学术期刊编辑部(共12篇)

学术期刊编辑部 篇1

“团队 (team) ”概念最早见于企业管理领域, 由斯蒂芬·罗宾斯于1994年首次提出, 在随后的十年里, 关于“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 目前其思想已延伸至各个行业领域。在期刊出版专业领域, 科技学术期刊以其数量众多、份额较大、人员固定、分工明确、规模成型而具有代表性,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数据显示, 2011年全国出版期刊9849种, 其中科技期刊4800余种, 学术类科技期刊2000余种。因此, 深入了解和研究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团队的共性与个性、团队建设的内容与方式, 借鉴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 对于维持科技学术期刊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团队的概念

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 团队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 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的组织。如今, 广为认可的团队定义是, 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构成要素总结为“5P”, 分别为目标 (purpose) 、人 (people) 、定位 (place) 、权限 (power) 、计划 (plan) 。根据团队存在目的和拥有的自主权将团队分为3种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 (problem-solving team) 、自我管理型团队 (self managed work team) 、多功能型团队 (cross-functional team) [1,2,3,4]。

2 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团队的共性与特性

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多数属于特殊类型的自我管理型团队, 这是因为其不仅具备了团队构成的共性, 符合自我管理型团队的基本特征, 又有别于传统的自我管理型团队, 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具体表现在:⑴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是团队, 而非群体或团体。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具备了团队概念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即拥有共同的目标, 由数名编辑及编务人员组成, 成员间相互协作, 具有一个相对精准的定位和共同目标, 在出版活动中有独立的权限和选题计划, 具有共同的规范与编辑方法, 符合团队的基本定义。⑵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具有自我管理型团队的基本特征。自我管理型团队也称自我指导团队, 其运行模式方面增加了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领导的特征,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工作运转模式要求编辑人员不仅具有全面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还应具备独立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 计划和安排工作日程、协调工作安排与程序、站在管理者角度解决问题、直接与作者沟通等。当期责任编辑需承担很多在其他职业通常由领导职位承担的工作和责任, 并对整个出版流程或期刊成品负责。同时,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要求期刊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接受继续教育以培养不断自我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最终提升团队整体能力。以上诸特点, 基本符合自我管理型团队的基本特征。⑶与传统的自我管理型团队有所区别。 (1) 人员构成不同。传统的自我管理型团队通常为10~15人组成。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配置按照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科技期刊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为:按任务定编, 一般季刊 (或半年刊) 专职编辑人员不少于3人, 双月刊不少于5人, 月刊不少于7人, 并设一定数量专职编务人员[5]。仅以笔者所在的医学类科技期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部为例, 编辑部主任1人, 编辑人员4人, 编务人员1人, 其构成少于传统的自我管理型团队;而钱俊龙等[6]统计国内10家学术类期刊编辑部人员配备也发现, 科技期刊特别是学报类科技期刊编辑部人员配置均少于国家标准。 (2) 团队发展阶段不同。传统的自我管理型团队建设一般需经历启动、震荡、领导为主型团队、协作融洽的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5个阶段 (图1) , 其实质是管理权的转移。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因其任务的特殊性及队伍的高知、高能、高效等特点, 团队建设通常淡化了第一至第三发展阶段, 直接进入第四阶段, 进而最终形成自我管理型团队, 并随着团队的不断发展完善, 管理者权限逐渐降低, 团队权限逐渐增强, 由此自我管理型团队的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领导、自我学习的特点才得以逐渐显现。 (3) 领导者定位不同。传统的自我管理型团队核心人物即领导者跳出了团队之外, 由各组成成员高度参与管理和相互协作而共同完成全部任务 (图2a) [7]。多数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的领导者即编辑部主任, 是团队的参与者和协作者, 往往与其他团队成员一样共同参与团队管理, 同样担负团队计划、组织、领导、监督和控制行动的实际工作, “领导”的定位更多体现在目标的规划、行动的引导与结果的预测等方面 (图2b) 。

3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自我管理型团队建设的内容与方式

3.1 管理层建设

3.1.1 目标与计划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要建成高效的自我管理型团队, 首先应确立具体、明确、量化、有针对性且可行的共同目标, 并可根据目标制定近期及远期计划。参照企业管理经验和SMART原则[8,9], 根据编辑部自身条件,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管理者应制定长、中、短期目标, 并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制定相应计划。这里的目标可具体细化到期刊的等级定位、订数扩展、各期的选题确定、进入国外权威数据库等。高效的团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有清楚具体的了解, 并认同这一目标包含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而且, 管理者制定目标的重要性还在于激励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升华到群体目标中去, 在有效的团队中, 团队成员愿意为共同目标作出承诺, 并清楚地知道希望做什么工作及他们怎样共同工作最后完成任务[6]。

3.1.2 环境支持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自我管理型团队建设, 必须有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内部支持是指团队应拥有一个合理的基础结构, 包括组织支持系统 (如水平型组织结构、优势互补的人员构成、管理层面的政策支持、明确特定的企业文化等) 、团队选拔与激励系统、员工培训系统、评估绩效考核系统、人力资源与团队合作系统。外部支持是指, 管理者给予团队全体提供完成工作所必需的各种资源。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管理者应根据自身条件, 围绕期刊出版工作流程, 建立优势互补的人员构成, 因多数编辑部规模较小, 所以可选择以当期责编为主的水平型组织, 其优势正如管理学家哈默所说:“水平型组织或业务导向性组织的一个最大特色是新型管理角色的确立, 围绕着自然的工作流程或核心过程而设计, 减少纵向管理层次, 各个职能直接相连, 而非通过高层下达指示或协调员联系, 实现内部整合”。同时, 管理者应在制度授权、人员培训、信息共享、管理制度上最大限度地给予便利。

3.1.3 恰当的领导

在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 领导者更多的扮演了参与者的角色, 即与编辑一样, 共同策划组织和出版。和谐的编辑团队表现决策权的下放, 主编或主任与编辑之间充分的相互尊重、互相理解、相互支持、信息共享, 既有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 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又有成员间的相互配合、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相互促进的团队精神[10]。只有这样, 才能够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构建完善的自我管理型团队。这与自我管理型团队的领导定位相符合, 在自我管理型团队中, 领导不会试图去控制团队成员, 而是更多地给予指导与支持。

3.2 个体建设

3.2.1 信任

清华中旭商学院院长郭鹏讲:“要建设一个具有凝聚力且高效的团队, 第一个且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建立信任。这不是任何种类的信任, 而是坚实地以人性脆弱为基础、‘以人为本’的信任”。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团队个体间要建立信任, 也就是说, 在这个知识分子群体中, 每个成员对其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应确信不疑。这不仅要求团队个体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还要求个体有较高的自我修养, 诚实可信、正直忠诚, 能在健康的企业文化和开放的工作氛围中与其他成员互动反馈。通常可以通过编辑部工作时或者工作外的集体活动来逐渐实现, 如组织文化交流、团队节日聚会、集体远足拓展、组织业务技能培训、开展竞赛、举行奖励活动等, 其前提须为管理者的态度需开放、真诚且协作, 能保护和鼓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3.2.2 必要的技能

高效的团队是由一群有能力的成员组成, 即拥有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和专业技能, 又能彼此很好的合作, 最终圆满的完成任务。劳伦斯·霍普 (Lawrence Holpp) 认为, 自我管理型团队是属于学习型团队, 是学习型团队的最高表现形式。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 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可能办出高水平的期刊[11]。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自我管理型团队所需的相关素质技能包括:⑴专业技能, 如学术专业知识、文字功底、科研思路、逻辑思维能力等;⑵个人能力, 如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谈判能力、问题甄别能力、审美能力等;⑶项目管理能力, 如期刊选题组稿能力、整体策划能力、出版流程控制能力等。针对不同个体需要, 应给予不同种类的学习机会, 如对刚刚高校毕业的新入职编辑, 其学术专业基础可能比较扎实, 但在项目管理及个人能力方面可能欠缺, 因此, 应提供参加编辑业务入职培训、编辑部相关讨论会、编前会及编后会、广告业务活动等机会, 以积累经验、拓展能力。对于项目管理能力较差、活跃度不够的熟练编辑, 需提供参加各种大型会议开阔眼界的机会, 同时有条件的编辑部应鼓励其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出国考察或培训等, 培养其成为职业敏感性高、社交活动度大的杂家[12]。对于学历低、资历浅的青年编辑, 因其知识功底比较薄而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应提供继续读书深造、补充和更新知识的机会。正所谓“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编辑人员必须是终身学习者”[10]。

4 结语

数以百计的美国和加拿大公司都证实了自我管理型团队的优越性, 如沃尔沃公司位于武德瓦拉的生产基地, 完全由自我管理型团队进行整辆轿车的装配;美国金佰利、宝洁等少数几家具前瞻意识的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初即开始采用自我管理型团队模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日本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引入并发展成为强调质量、安全和生产力的模式[4]。在面临出版行业转企改制改革的今天, 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如能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 研究和创造有利条件, 积极构建高效的自我管理型团队, 才能提高期刊生存和发展空间。

摘要:了解和研究科技学术期刊编辑部团队共性与个性、团队建设的内容与方式, 借鉴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 以提高期刊生存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问题解决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团队构建

学术期刊编辑部 篇2

学术理论期刊(本文专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编辑是编辑出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办好期刊的重要人才资源,还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力量。学术理论期刊编辑的工作职责要求其能力素养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同时也要求建立相应的培养模式,促使年轻编辑尽快成长为合格的文化把关人。一、学术理论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工作角色是由任务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工作任务,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工作角色。而且,任务一旦确定,就必须有相应的人员来完成,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角色定位也就明确了。探讨学术理论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要从其特殊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入手。

1.学术理论期刊编辑的特殊任务

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同图书编辑有很多共同的工作任务,比如选题的策划、审稿等。但是由于工作的量化、细化、精准化和工作难度的不同,学术理论期刊编辑与图书编辑相比,有很多工作的特殊性。选题策划任务量大而且存在非计划性和即时性。学术理论期刊编辑部大多只有五六名编辑人员,他们每人一年大概要独立策划数十个重点文章选题。尽管有的选题年初也有计划,但也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术理论的进展即时性地策划很多选题。学术理论期刊编辑把关任务繁重。学术论文稿件基本上是作者个人的学术观点,体现作者个人的研究成果。这种没有经过充分讨论和思想碰撞的成果可能具有前沿性、争议性,甚至片面性,这就给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审稿带来的困难相应多一些。2.学术理论期刊编辑的任务角色学术理论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家型编辑。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应在编辑业务上有专长,精于稿件的整理加工,能够成为编辑业务的指导者、实施者。学术理论期刊编辑要对编辑业务精准娴熟,处理稿件得当到位,起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作用。学术型编辑。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应在学科领域有所建树,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话语权,能够成为学术研究的引领者、推动者。学术理论期刊编辑要有宽广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学术专长,能够与学术专家开展对话和讨论,在学术圈子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研究型编辑。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应成为学术研究和业务研究的能手和学者。编辑往往被誉为“为他人做嫁衣”,但学术理论期刊编辑也要“为自己做嫁衣”。也就是说,学术理论期刊编辑,不能满足于对稿件进行修修改改、挖挖补补,而要自己动手开展研究,进行写作。学术理论期刊编辑不仅要在相关学术领域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专长,而且对编辑业务也要有深入的见解和领悟。从本质上说,学术理论期刊编辑从事的是弘扬学术、记录文明、传播文化的特殊工作,担负的是宣扬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果的重要职责。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术理论期刊编辑是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守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者。

二、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职责和角色要求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学术理论期刊编辑的业务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系统,择其要者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策划组稿能力。策划组稿能力是学术理论期刊编辑一项基本的和必备的素质。从工作环节来看,它包括策划能力和组稿能力。策划能力是指编辑根据期刊研究方向拟定约稿选题的本领。选题策划是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学术论文的`选题策划,绝不是仅仅把选题告诉作者即可,而要提出写作意图、写作主要结构和写作创新点,这就要求编辑对这一选题的研究情况有所了解和把握。此外,同一选题可能有不同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这也需要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同作者交待清楚。

比如,某期刊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拟策划一组“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稿件。学术理论期刊编辑绝不能把选题告诉作者就以为万事大吉,而要讲清楚从哪个角度来写。一种角度可能是要回答好人们的思想困惑问题,如共产党人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共产主义是不是虚无缥缈的,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什么关系,等等;这一选题也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如共产主义理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所起到的强大精神力量来构思;此外,该选题还可以从共产主义信仰教育的角度,如怎样把握好共产主义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共产主义信仰与人类历史进程及规律、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等角度来写。搞好选题策划还要求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具备策划的敏锐性,善于捕捉重点选题。比如,中央要召开相关会议,学术理论期刊编辑要有意识地收集相关材料,提前把选题告诉作者,以便中央会议召开后能够及时刊登相关研究文章。

有了好的选题,还要求编辑具有相当强的组稿能力。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只有对相关学科领域专家比较熟悉,而且掌握他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专长,才能及时顺利组织到稿件,并使稿件符合约稿意图。编辑把关能力。它包括编辑能力和把关能力,编辑能力是编辑的基本功,把关能力则是对编辑在政治关、学术质量关方面的更高要求。编辑能力,要求编辑能从编辑业务角度对论文选题的意义、学术质量以及文章结构、语句表达、标点用法等方面判断稿件的写作水准。这就要求编辑具备相当强的鉴别能力,对于稿件基本可用,但不符合写作规范,编辑应能够通过编辑加工使之达到发表要求;对于尚未达到发表水准,但文章有一定新意需要做较大修改的稿件,编辑应精准指导作者怎样修改。把关能力是在编辑能力基础上的更高要求。理论导向是判断稿件能否采用的根本标准,导向不正确即使文章说理再充分也不可采用。这就要求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具有很强的理论把关意识和把关能力,一旦发现理论导向问题,坚决予以“一票否决”。

如果编辑不能鉴别学术文章的理论导向和理论观点是否准确,即使他的文字功底再强,也是不称职的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学术研究能力。学术理论期刊编辑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开展学术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收集材料、调研分析,追寻问题、思考明辨的过程。学术研究对于提升编辑业务能力有直接的帮助:收集材料、调研分析有利于编辑掌握理论研究进展情况和研究动态;追寻问题、思考明辨有利于编辑在编辑把关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症结。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有利于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有CHINA PUBLISHING JOURNAL1月上第01期64利于提升在学术上的发言权,有利于提升编辑的威信和自信。编辑衍生能力。

学术理论期刊编辑不应只会看稿子,他们应该具有学术自由的特性,展现多彩多样的才能。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因为要经常与作者约稿、交流稿件修改情况,应该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还因为经常参加学术交流,开展对话,有时甚至受邀做学术报告或者介绍理论研究热点、谈论文写作的要求等,这都需要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具有良好的宣讲能力。由于学术理论期刊编辑部人手少,编辑往往既要做文字编辑,还要做美术编辑,甚至做期刊宣传员。他们要善于向读者宣传期刊工作,使读者对期刊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要善于宣传期刊的良好品牌形象,使读者对期刊产生尊重敬畏的心理;要善于宣传期刊的投稿要求,使读者明了投稿方向。数字出版是学术理论期刊出版不可逆转的方向。

因此编辑在熟知怎样为期刊选择更为适宜的内容呈现形态的同时,还应该掌握数字出版业务的运营模式,从而在数字出版中担任重要角色,编辑不仅是挖掘作者资源和数字资源的组织者,而且是数字期刊产品的研发者。学术理论期刊编辑业务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体。其中策划组稿能力是关键,编辑把关能力是核心,学术研究能力是根本,编辑衍生能力是新生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可以胜任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工作,做一个称职的学术理论期刊编辑。

三、学术理论期刊编辑能力养成的途径

学术理论期刊编辑业务能力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要靠长期积累,不断锤炼,逐渐养成。树立“高标准,严要求”理念。学术理论期刊编辑从事的工作责任重大,必须树立“高标准,严要求”的理念,要认识到自身是党的思想理论宣传工作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只有从“高标准”的角度塑造自己,从“严要求”锻炼自己,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钻研业务,注重能力的提高。加强学习与思考。加强学习与思考是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重要前提。学习是不断积累知识、夯实学术基础的活动。

只有不断学习,沉淀深厚的学术素养,才能全面透彻审视学术理论文稿。同样,学习应该与思考结合起来。《中庸》将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治学进路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思”与“辨”就是思考的两个关键环节。思考,有利于进一步反思和反省,洞察“是什么”“怎么办”,搞清楚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应该学习与期刊研究领域有关的学科理论知识,深入学习学科理论知识,把握学术前沿,引领学术研究方向。加强学术交流和研讨。学术交流和研讨的过程,既是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和进展,也是自身汲取学术养分、夯实学术理论基础的活动。学术交流和研讨,是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产生思想火花的重要途径。

只有经常加强学术研讨交流,才能在学术研讨中生成思想智慧,提升业务能力。加强学术研究与写作。学术理论期刊编辑应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能编会写。写作研究的过程,也是对文章进行构思反思、修改完善的过程。这对提高编辑加工能力至关重要。加强学术研究,应该紧密贴近期刊学术领域和研究方向,增强学术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要善于对编辑业务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加深对编辑业务规律的认识。加强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善其身”。

文科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责任 篇3

关键词:文科学术期刊;编辑;政治责任;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政治立场;学术;“双百方针”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3-0005-03

所谓责任,是指行为主体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文科学术期刊编辑的责任是指文科学术期刊编辑分内应做的事情,主要包括政治责任、文化责任、学术责任、技术责任和法律责任等。文科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责任是指文科学术期刊编辑在政治领域里分内应做的事情,主要是指对文稿政治原则、政治立场的把握。文科学术期刊编辑要履行好政治责任,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牢固树立“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当好“把关人”

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而社会科学则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文科学术期刊虽然研究的是学术问题,但都是社会科学类,属于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任何学术论文无不渗透着一定的价值观念、思想倾向、世界观和立场,只不过有些论文以直白的形式彰显了自己的价值观,有些论文则以含蓄或暗含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作为文科学术期刊的编辑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较高的政治警觉性,筑牢政治的防线。牢固树立“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当好“把关人”“守门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对待稿件既要看其学术水平,又要看其政治倾向,要看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替谁在说话,代表着谁的利益。

文科学术期刊编辑既处在学术理论的前沿,又处在意识形态的前沿,期刊发表的文章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对社会舆论、思想观念具有引领、渗透作用。文科学术期刊编辑要站在政治家的高度来对待自己编辑的文稿,把住政治关,真正做到“政治家办报”,不辱“守门人”的使命。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文科学术期刊编辑有责任有义务在学术上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与稳定。

目前我国的改革处在深水区、攻坚期,各种利益矛盾突出,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也更加凸显,学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理性表达,各种利益矛盾都会反映到学术上来,以求找到一个理性的解答。在作者的文章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不可否认确有个别作者在讨论学术时出现政治错误。例如,有作者撰文,主张中国目前存在着一个资产阶级。乍看起来只是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观点,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该观点具有政治倾向上的错误。既然中国存在着一个资产阶级,社会中就存在着阶级对抗,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是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阶级矛盾,对抗性的矛盾,解决的方法也只能采取外部冲突的形式。这是有悖于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的,也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相左。再如,有作者撰文批判“部分先富”,暗含批判邓小平“部分先富,共同富裕”的思想。作者把邓小平的“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思想割裂开来,而事实上邓小平从来就没有把二者割裂开来讲过。只讲部分先富,不讲共同富裕,不仅从根本上歪曲了邓小平的原意,而且也背离了共产党的宗旨,这不仅是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更是政治用心上的错误与险恶(这样说似乎有点文革遗风,打棍子、扣帽子,但这又是任何一个理性的人不得不做出的思考)。编辑面对这些带有程度不同政治错误的文稿,一定要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把问题消灭在编辑阶段,消灭在初始环节,个别语句的错误要在第一时间修改,通篇的错误就不要对其“劳神”了。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把关人、守门人。

二、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有较好的政治理论功底

文科学术期刊编辑要想把住文稿的政治观,就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有较好的政治理论功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编辑不一定都是领导干部,但一定要具备领导干部具有的政治理论素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既是领导干部看家的本领,也是编辑的看家本领,丢了这个看家的本领,就会犯政治错误,被“通报”“处分”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原原本本”地学,就是要读原著,把握原本的精神实质。只有把握原本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才不至于曲解马克思主义,才能辨别哪些是真马克思主义,哪些是假马克思主义,才能不被文稿中的错误观点所迷惑。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任何科学一样是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除了读原著以外还要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一不体现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利益群体多元化,各种利益关系、利益矛盾空前复杂,经济领域的问题必然反映在学术领域、意识形态领域,也只有在理论上探究到、把握住经济运行的规律,才能指导丰富的经济生活实践,因而,不同的学者会站在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所主张的利益诉求,各种观点千奇百态。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融会贯通,才能在诸多文稿中分清良莠虚实,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才能站稳政治立场。

三、处理好政治和学术的辩证关系

文科学术期刊既是学术刊物,又是宣传舆论工具,具有双重特点。学术期刊的实质在于其学术增量,因此,要发表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尤其在“核心期刊”炒作异常火爆的今天,求新求异无疑是各家杂志关注的焦点,但同时又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人云亦云,同语反复,没有学术增量,就背离了学术期刊的宗旨,也难于进入核心期刊的行列。但是有意无意地抨击党的一些方针政策,靠新奇来吸引学术界的眼球,更是丧失学术期刊政治原则的表现。

从作者的角度说,要以题目新颖、观点新奇、论述充分来吸引编辑的眼球,以期尽快发表。从编辑的角度说,也以同样的理由吸引读者的眼球以增加转载率,提高自己刊物的知名度、学术品味和学术地位,同时也凸显了编辑的业绩。在各自的利益驱使下,作者和编者就难免急功近利,把关不严,越过政治的“红线”。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作者,但绝大多数作者并无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本意,只是在求新求异中率性而为,说了过头话。这些一旦公开发表,产生的影响是恶劣的,虽有“文责自负”之说,但编辑的责任是难辞其咎的。因此,对文科学术期刊编辑来说,政治的这根弦是万万松不得的,讲政治是文科学术期刊编辑的第一要务。

文科学术期刊编辑讲政治,但不是泛政治化,到处贴上一个政治标签,从而窒息学术的发展。这方面的教训我们是深刻的,“文革”时期一切都贴上政治标签,用政治帽子压人、吓唬人,内容、形式单一,千人一面,谈不上学术的繁荣与发展,窒息了正常的学术探讨、学术研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纠正了左的错误,但并不是不要政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所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真理的思想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条“双百方针”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离开了探索、争鸣、创新,科学就不能发展。

编辑既有政治责任,又有文化责任,编辑既是政治的维护者,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一种期刊善于发表哪种类型的稿件,代表着该种期刊的办刊理念和编辑的主观好恶及学术水平。编辑要善于捕捉到既在政治上可靠又在学术上有创新的稿件,就是说编辑既需要政治敏锐,又需要学术敏锐,即做到“两个敏锐”,二者缺一不可,缺少了政治敏锐就会迷失方向,缺少了学术敏锐,就会思想僵化,停滞不前,所办的刊物就会死气沉沉,没有生气。所以,编辑要善于发现有创新性观点的作者,既要稳定老的专家、作者队伍,又要注意发现、培养、扶植学术新秀。有了一个思想活跃、学术超前的作者队伍,也就有了品牌学术期刊。

参考文献:

[1]韩云涛.责任编辑与编辑责任[J].编辑学报,2001,(4).

[2]范昕悦.当代编辑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J].中国编辑,2009,(4).

[3]刘英.高校学报责任编辑之责任解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杜莹,杜娜梅,尹雪璐.地方政府官员微博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及实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2).

[5]赵学通.论大学在主流文化传播中的引领作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3).

[6]郑燕.图书编辑的文化使命和责任[J].经营管理者,2014,(9).

[7]刘玉清,王丽君.大众传媒的文化体验传播[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Abstract: As editors of liberal arts academic periodical, we should have bright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and should perform some aspects works about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such as establish the idea of "politician running newspaper", play full function of the "gate-keeper", strengthen the study on political theories, cultivate preferable political theory foundation, and deal with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academy.

学术期刊编辑部 篇4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部,外部环境,SWOT

学术期刊是审核学术研究成果即论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 衡量其是否达到发表水平的重要工具[1], 是学术研究成果即论文发表的主渠道。一直以来, 学术期刊备受学界人员的关注, 作者通过发表论文的形式, 成为学科专业人才, 通过专业期刊的扶持已在学界崭露头角[1], 正是在这种高需求的背景下, 学术期刊的规范性在管理体制、学术制度、期刊编辑部本身等方面出现众多的问题[2]。

基于此, 要使国内学术期刊规范化, 必须要对学术期刊编辑部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我国期刊业在面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中的转变中应如何发展, 本文认为首先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全面分析国内学术期刊编辑部面临的外部环境,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宏观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学术评价环境, 并提出解决策略, 为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后期改革和规范提供方向和参考。

一、宏观政策环境:新政策分析

我国期刊业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转变。2010年1月,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出要大力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 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实行股份制改造, 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2]。

学术期刊同样面临着转变, 即使不适合转企, 也面临着转型。2014年4月2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3]。党的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部署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4]。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 随着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初步建立, 产权、资产、人才、技术、信息等文化要素市场逐渐完善。

2015年2月9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要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这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5]。因此, 期刊更是责无旁贷。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学术期刊在学术影响力及出版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相继涌现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期刊。但是, 当前学术期刊却在出版方面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6], 所以要对学术期刊的出版资质和要求进行严格把关, 建立完善的学术期刊出版准入制度, 完善扶持激励政策和保障体系, 构建学术期刊发展长效机制, 落实责任, 强化管理, 切实推动学术期刊健康有序发展。

(一) 学术期刊编辑部面临的优势

目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 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5]。

随着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初步完成, 出版单位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和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必将成为改革的趋势, 而编辑部的改革将作为下一步改革的突破点。2014年4月3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7], 对学术期刊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肯定, 再次强调必须整顿学术期刊出版秩序, 规范市场出版行为, 为学术期刊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可见, 学术期刊的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机遇和时机, 编辑部的办刊条件和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 学术期刊编辑部面临的劣势

目前学术期刊出版存在着如下问题:比较分散且弱小、结构不够合理, 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仍然比较低;期刊尚且不能很好地适应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 (整体质量、国际竞争力不高、不强) ;现行的科研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同时, 部分学术期刊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 不严格进行审核把关, 以致学术质量下降, 由此通过刊登质量低劣的学术论文从中牟取利益, 对社会造成了极其不好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 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应高度重视, 规范管理, 强化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 消除一切不良影响, 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洁净的环境。

(三) 学术期刊编辑部面临的机遇

面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 要把握发展机遇, 从深化改革、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对学术期刊编辑部进行改革[6], 使学术期刊的发展能力有所增强。将学术期刊编辑部的运营模式变为通过建立编辑部分散组稿审稿、出版企业统一出版发行的方式。建立优质的学术资源或优势出版平台, 组建具有学术品牌影响力和综合发展实力的学术出版集团, 构建国家重点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 引导学术期刊集约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鼓励专业性强、办刊特色突出的学术期刊, 走出一条“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径, 支持差异化的发展[7]。

(四) 学术期刊编辑部面临的挑战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学术期刊编辑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要努力推进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 增强其发展能力。二是要进行学术期刊质量评估工作。三是要努力推进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对精品学术期刊的宣传推介[6]。但这需要学术期刊编辑部从自身管理、建设做起, 切实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的秩序, 保证学术期刊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综上, 通过对国家有关文化产业改革新政策的分析, 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面临的宏观政策环境, 抓住这难得的机遇, 努力练好内功, 在人力资源储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 迎接学术期刊编辑部改制的挑战。

二、技术环境:数字出版的现状分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学术期刊传统的纸质出版模式发生了改变, 其发行途径亦随之而变。发行模式由传统向数字化传播转变。

(一)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优势

在信息时代, 数字化使得学术期刊集成起来出版电子期刊, 从而形成集团化的出版, 在发行量、发行周期等方面对学术期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字化出版能够扩大学术期刊的读者覆盖面, 加快全球的传播速度, 提升学术期刊在数字出版时代的核心竞争力[2]。当前, 作为数字学术期刊传播的主要途径的期刊数据库, 各个期刊数据库的网络环境必将影响着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2]。

从全球科技期刊发展趋势来看, 数字化出版及传播已成必然, 这有力地引领着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进程。近年来,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植政策, 鼓励出版企业加大数字化出版的力度;各地各行业出版管理部门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 并给予数字出版基金的支持。

(二)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困境及改进措施

首先, 在国内, CNKI、万方、维普等这些大的数据出版商, 以商业化运作机制的方法吸引学术期刊的加盟。但学术期刊与数据出版商之间一直未达成一个良好的协议, 只能任由数据出版商盘剥[2], 很多编辑部一年所得无几, 实际上成了数据出版商的数据提供方, 完全失去公平性。这是大多数学术期刊面临的主要困境。其次, 部分学术期刊本身学术质量较低, 社会关注度不高, 再加上主管主办单位支出力度不够, 别说数字化出版, 就连相应的信息技术也没用或用得较少, 没有自己网站, 何谈数字出版?最后, 除少数期刊外 (如中华医学系列刊) , 大部分期刊各自为政, 即便有行业内的期刊协会或期刊联盟, 大多也是松散的, 提出的一些数字化出版愿景也便成了雾里看花。

从国内现状来看, 学术期刊编辑部与数据库出版商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数据库是学术期刊进行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2], 期刊则是数据库出版商重要的数据来源。学术期刊编辑部和数据库出版商之间应该将这种紧密关系发展成为伙伴关系, 共同发展, 寻求共赢。建立各行各业紧密型的期刊联盟, 开展相关数字出版活动, 出版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产品。各学术期刊编辑部要高度重视最新信息技术的利用, 办好各自的网站, 做好有线数字出版活动;此外, 还可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向全社会推介最新学术动态、成果、重大理论、经验, 使学术研究成果能第一时间服务于社会。

三、学术评价环境:国内学术评价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学术评价是指对学术活动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其以学术标准为尺度, 是一种学术活动, 是研究学者或学术团队的行为, 而学术评价通过对研究项目 (计划) 、学术成果等的审核、鉴定这一过程来探求真理、传播知识, 也是学术活动的一种形式[8]。

当前, 科研活动受科研资助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而科研资助的重要根据又是学术评价的结果。当前, 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都进行着试点工作, 由于在不同的单位和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评价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上存在诸多难点。因此, 学术评价制度应该在稳步中推进。

(一) 学术期刊评价的优势

学术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学术评价是为了通过学术评价活动, 使学者能够深入地在本学科领域范围内进行钻研、创新知识, 提高学术成果的质量, 进而使学者的学术能力得以增强, 专业知识加深, 学术水平提高[8]。学术评价作为一种比较专业的评价手段, 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因此深受学术界的欢迎。

(二) 学术期刊评价的劣势

据统计, 在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中有95%以上都不是在国内发表的, 而是通过国外同行发表的, 然而, 国家每年却要花费很多将其买回来支撑我们的科研教育工作。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二, 然而在质量上却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 国内期刊的影响因子也都普遍偏低。另外, 大量优质稿源外流, 国内优质稿源缺乏, 导致刊物学术质量下降。

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比较重视量化评价的结果, 但是学术评价又比较繁杂, 经常出现文献计量学指标被误用的情形[9]。目前的量化评价体系要求评价对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发表达到一定级别期刊发文标准的文章数量, 这种硬性的要求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对评价对象造成很大的压力, 从而导致学术界的浮躁以及学术泡沫化、庸俗化。

(三) 学术评价的解决策略

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必须要遵循学术发展的规律。第一, 留住国内的优质稿件。对期刊学术评价指挥棒的方向进行调整, 呼吁相应政策的出台, 增加国内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权重, 取消在国外SCI期刊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 并降低SCI期刊发表论文的权重值, 将国内品牌期刊提高到与SCI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 使学术评价规则多元化。应考虑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10]。第三, 建立我国的国际数据库。应建立我国的国际数据库, 并出台适宜的入选标准, 吸引和收录国外优秀刊物, 使我国的数据库也能吸引国际上优秀期刊的加入, 而且各个国家都有权限进入我国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和获取。第四, 打造面向国际的检索系统。解决优质稿源外流问题, 促进国内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第五, 出台期刊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动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国内科技期刊要持续发展, 与国际接轨, 就必须从国家层面上整体规划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 尤其要从高层面上来解决优质稿源外流问题[10]。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国内学术期刊编辑部要想规范其发展, 提高其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除了从编辑部内部管理、机制管理上下工夫, 还必须要通过SWOT充分了解和全面分析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从宏观上把握学术期刊编辑部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 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桂艳, 任海生, 尚海永.大学学术规范与学术评价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 2011 (1) :89-91.

[2]肖超.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策略[J].新世纪图书馆, 2013 (7) :16-19.

[3]孙若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基础与取向[J].前线, 2015 (2) :44-47.

[4]冯莎, 蒋家胜.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5 (1) :122-126.

[5]祁述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三题”[J].人民公仆, 2014 (2) :52-56.

[6]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的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J].青海医学院学报, 2014 (4) :283-284.

[7]钟边.学术动态[J].中国编辑, 2014.

[8]刘逸君.论学术评价的若干问题[J].嘉兴学院学报, 2008 (1) :78-82.

[9]周春雷.试论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的不足与根源[J].图书情报知识, 2011 (2) :83-89.

学术期刊编辑部 篇5

关键词: 专业型 栏目型 个体操作 群体协作 编辑实践

图书与期刊是两种比较接近的传媒载体。为了充分利用出版资源,当今社办期刊日渐增多,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起来。相应地,更多的图书编辑与期刊编辑也随之成了“一家人”。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有时相互变换角色,有的既当过期刊编辑,也当过图书编辑,有的同时身兼两职。探讨图书编辑与期刊编辑不同的工作内涵,找准两者不同的角色定位,使之相互吸收优势与长处,充分发挥、挖掘自身的编辑潜能,便成为颇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专业型编辑与栏目型编辑

图书作为在某一专业、某一知识领域的大信息量的文化载体,具有较专、较深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学术专著。图书编辑除了需要掌握良好的编辑基本功,对文字、标点、语法等进行加工处理外,还要求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中文系毕业的编辑看不懂大学物理的公式,物理系毕业的编辑可能也不会知道分子式孰对孰错。许多出版社一般按专业将编辑进行归类分工。“学者型”编辑是时下图书出版界中一个广为认同的概念,其实这正是对图书编辑更专业化要求的体现。

除了学报等学术期刊对编辑的专业要求很严格之外,其他类型的期刊,如通俗期刊、科普期刊等则对编辑的专业要求较为宽松。目前社办期刊绝大多数是非学术类期刊,如甘肃人民出版社的《读者》、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故事会》、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科学启蒙》、湖南教育出版社的《中学生百科》等,都属于非学术类期刊。社办期刊编辑专业要求的淡化,并不等于说专业知识扎实的编辑不适合做期刊编辑,恰恰相反,一位知识很专业、涉猎又很广泛的“T”型人才,应该是期刊编辑的最佳人选。

图书大多由编、章、节组成,期刊的基本结构单位则是栏目,并由此出现了栏目编辑。期刊栏目的内容往往并不限于某一知识领域,例如《科学启蒙》有一个栏目——《身边的科学》,不但介绍气象知识,也介绍物理现象、化学反应等等,几乎涉及各门学科,内容不深奥,但很广博。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广为涉猎,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一个有眼光、专业知识扎实的图书编辑可以推出宏篇巨著,一本影响深远的图书也可以使图书编辑走向成功;同样地,一位优秀的期刊编辑可以推出深受读者喜爱的栏目,一个有影响的栏目也可能造就出色的期刊编辑。

二、个体操作与群体协作

图书的编辑工作,除了复审、终审、校对的程序,大多是由一位责任编辑单独操作完成的。也有一些丛书、套书等大部头图书需要多位图书编辑合作完成。就编辑之间的关系而言,他们大多像“个体户”。从与作者联系,到与出版、发行等部门的协作,基本上由图书编辑个体来操作,与其他图书编辑之间的关联不大,甚至没有关联。

由于分工的不同,期刊编辑的个体行为虽然也同样存在,但群体协作显得更加重要。期刊的编辑工作本身就是由多位编辑共同承担的。从表面上看,期刊编辑按所负责的栏目去组稿、编辑加工,分工明确,但有许多工作是交叉的。一位作者可能同时与多位期刊编辑打交道,可能有些文章既可以安排到A栏目,也可以安排在B栏目,可能A栏目编辑约写的稿件适合在B栏目发表,等等情况,都需要期刊编辑之间加强沟通,彼此合作,充分发挥群体协作的作用。

图书编辑的个体行为在工作结果上也能得到充分体现。一本图书能否获奖,能否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都与图书编辑的素质、水平直接相关,个人成绩很容易体现出来。而期刊编辑的个体行为只有在良好的群体协作中才能得到最佳体现和充分发挥。如果高水平的期刊编辑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理想配合,则很难保证期刊的高质量;同样,一本高质量的期刊,编辑部的编辑不一定都是高手,甚至每位编辑都可能“名不见经传”。

当然,我们不能只强调图书编辑的个体行为,而忽视群体协作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只看到期刊编辑的群体协作,而忽视挖掘编辑个体的巨大潜力。一方面,既要充分发挥图书编辑个体行为的作用,又要集中智慧,加强群体协作,例如一些出版社将图书编辑行为以编辑部集体的方式进行操作;另一方面,期刊编辑既要优化群体协作,又要调动每位编辑的积极性,使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发挥个体行为的作用,例如某些期刊社邀请名家主持栏目等。图书编辑与期刊编辑只有充分认识自己在个体操作和群体协作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才有利于实现目标,体现价值。

三、编辑实践中的差异

图书编辑与期刊编辑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各自遵循的出版规律有所差别,工作环节中的具体编辑行为也有所不同。

1.独立性与连续性。

图书从策划、组稿、编辑、校对、印刷到发行,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一种图书或一套丛书出版后,图书编辑的工作便告一段落,除了宣传、发行、收集反馈信息等工作之外,这种图书或这套丛书的工作也暂时画上了句号。图书编辑与作者的合作大多数也是有限的。也有一些陆续推出的丛书和重版书,体现了图书出版连续性的一面。

期刊出版的连续性特征则非常明显。期刊是一种定期、连续出版的出版物,期刊编辑只有了解这种连续性,才能驾轻就熟。连续性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期刊编辑要有一个整体计

划,今年推出哪些栏目,每个栏目大致要介绍哪些方面的知识,有哪几个知识点,然后再根据计划找作者约稿。因此,作者也有“连续性”。有的是同一作者同一专题文章的连载,有的是同一作者从不同角度介绍的不同知识点的文章,有的是多位作者围绕栏目意图的创作。期刊编辑与作者的交往也是连续性的,许多是多年的老朋友。不少优秀的稿件是老作者的杰作。成功的图书编辑其实也很重视作者的连续性。“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有些作者手头上暂时没有稿件,但一旦有新的信息、点子、好的作品,只有经常与之保持联系的图书编辑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2.定位与不定位。

图书编辑负责编辑的某一种图书的读者可能是定位的,但就整体而言,他编辑的图书的读者对象又是不定位的。双效、符合出版政策是图书编辑的组稿准则。图书编辑今天可以出版一本中小学生喜爱的科普图书,明天也可能出版适合大学生阅读的图书。

期刊编辑除了掌握双效、符合出版政策等准则之外,还有一个定位的问题。每种期刊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如果这一期内容适合小学生阅读,下一期内容又接近大学生的口味,甚至同期刊物出现知识难易程度悬殊的内容,这种期刊就可能最终失去读者。至于每种期刊如何定位,则又是一个关系到期刊的发展等更深层次的话题。

总之,读者定位问题对于图书编辑而言不是先决性的条件,可能先有图书才出现读者定位。当然随着现代编辑理念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面向定位的读者群体策划选题的行为,但这种行为还是“不定位”的。而期刊编辑却必须把读者定位摆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期刊一旦找准定位,就不能随意重新选择读者群体,期刊的读者对象是谁,期刊编辑就只能选择适合这类读者阅读的稿件。

3.定期与不定期。

期刊分为季刊、双月刊、月刊、半月刊、旬刊、周刊等,有明确的出版周期、时间。出版周期和时间一旦确定下来,未经有关出版管理部门的批准便不能更改,所以期刊出版是一种定期出版行为。这也就要求期刊编辑必须有严格的时间观念,掌握出版时间、周期。从宏观的角度讲,图书出版也受时间的约束。首先是来自管理部门的定期约束。年度选题计划申报后,各种图书须在该年度出版,不能随意推至下年度出版。因为特殊原因未能按期出版的图书,须重新申报计划才能出版。其次是来自合同的定期约束。图书出版合同有一条重要的内容就是出版日期。如果由于出版社的原因,图书未能在合同规定的出版日期前出版,出版社须承担责任,作者有权按合同相关条款挽回自己的损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三是市场的定期约束。全国各种形式的图书订货会、书市是图书发行的重头戏,而唱戏的主角往往是新版图书,在频繁的订货会上,书商对已经在上次订货会上订购过的图书兴趣一般不大,一者可能还有库存,二者可能该图书的市场前景不再看好。书商最“钟情” 新版图

书。因而出版社大都要赶在订货会之前推出各种新版图书,赶制新卖点。所以说,图书出版要受图书订货会的定期约束,也就是受市场的定期约束。还有教材、教辅等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图书就更不用说了,它们的定期约束更加严格。但从微观的角度看,图书出版其实是一种不定期的出版行为。它并没有非常具体的出版日期,更谈不上准确的出版周期。这种不定期出版行为,使图书在知识的深度和篇幅等方面有更多自由驰骋的空间,也更有利于发挥图书在人类知识财富的积累和沉淀方面的作用。相对于期刊出版而言,不定期是图书出版的重要特征。

把握好图书出版与期刊出版的定期与不定期规律,也就是图书编辑怎样把期刊出版的时效性充分运用到图书出版方面,使图书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满足市场需求;期刊编辑怎样把图书出版的知识沉淀性体现到期刊出版上,多一些有分量的文章、有影响的栏目。

4.整体性和结构性。

图书编辑和期刊编辑都强调整体性。图书在其进入编辑加工之前即相对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图书编辑面对的每一种图书讨论的是同一个相关的主题。期刊编辑的整体性要求主要体现在重点把握总体编辑构思,维护和强化期刊的整体性特点。

传统观点认为,结构性是期刊编辑工作异于图书编辑工作最明显之处。一本期刊是由不同作者、不同题目的散篇文章集合而成的。期刊编辑只有做好结构组织工作,把无序变为有序,读者阅读起来才不会感到杂乱无章。在图书编辑工作中,一般都是由作者主动完成文稿的结构性工作,编辑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随着编辑职能的不断变化,编辑主动策划的图书,对结构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术期刊编辑部 篇6

学术期刊编辑通常具有丰富的期刊编辑经验和深厚的专业学术素养,他们应该在精通期刊编辑业务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走期刊编辑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之路。无论是从期刊发展角度,还是从编辑成长角度考量,学术期刊编辑都应以娴熟的编辑技能入道从业,以相当的学术成就自强自立,力争成为学者型编辑。

关键词:

学术期刊 期刊发展 编辑素质 学术研究 学术素养

作为信息的整理者、加工者和发布者,编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行业竞争和残酷的社会竞争要求编辑不仅要提高编辑技能,获得职业成就,且要努力追求个人价值,获得社会地位。学术期刊编辑作为一个独特的编辑群体,这种要求尤为强烈。

一、期刊编辑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的含义

期刊编辑与学术研究的融合发展问题,本质上是编辑的成长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期刊界对于编辑的成长之路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观点认为,编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编辑出版领域的专家,如郑良勤先生认为:未来我国编辑出版人才的努力方向应是德才兼备、具有出版战略眼光、精通出版业务及经营管理知识的现代出版家。[1]王德有先生认为:编辑应吸收编辑实践中的文化素养,提高编辑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解析力。[2]另一种观点认为,编辑应努力成为专业领域的学者,黄万武先生认为:每个编辑人员的专业应越来越精深,以适应横断学科、交叉学科的要求。[3]钱荣贵先生认为:学报编辑应成为编辑领域的专家。[4]尹玉吉先生认为:真正的编辑家,首先是卓有成效的学者,相反的例子,至今还没有见到。[5]

学术期刊编辑作为一个独特的编辑群体,其显著特征是:作为通常意义上的编辑,须掌握一定的编辑知识和编辑技能,承担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学术期刊编辑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素养,有从事学术研究的欲望和能力。期刊编辑与学术研究的融合发展,不仅要编辑热爱本职工作,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和学术质量,成为期刊编辑的行家,且应积极主动地开展学术研究,成为专业领域的学者,并使二者互相促进,融合发展。本文仅就学术期刊编辑实现与学术研究的融合发展,谈谈自己的实践与认识。

二、期刊编辑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 学术期刊自身发展的需要。1. 栏目策划的需要。学术性是学术期刊固有的本质属性,[6]而特色品牌栏目的策划与培育则是学术期刊编辑的中心工作。[7]学术期刊基本上是每个编辑负责一个栏目,涉及一个学科或几个专业。学术期刊要发展,编辑不仅要精通期刊编辑业务,懂得栏目设计、编排规范、写作规范,且须熟悉专业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关键问题和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团队,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稿、约稿和遴选稿件。如果编辑自身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有机会参加国内外一些高级别、高水平的学术会议,那么他就更容易洞悉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邀约或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解析,生成一批有指导性、前瞻性的学术成果集中刊发,提高栏目的学术影响。所以,策划和培育品牌栏目,客观上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实现编辑业务与学术研究的融合发展。

2. 审读稿件的需要。审读稿件是学术期刊编辑重要的日常工作。审读稿件要求编辑不仅从期刊编辑角度审查稿件的规范性,且要从专业角度审查稿件的学术性,这项工作要求编辑不仅要有娴熟的编辑技能,且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8,9]学术期刊编辑每年都要审读大量的学术论文,没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如美国的《科学》杂志,其编辑多是30岁~40岁的青年人,且具有专业学科的博士学位,任编辑之前也都做过科研工作。

3. 学术沟通的需要。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与专家和作者进行沟通。一是就栏目设计、期刊发展方向征询专家建议;二是了解本专业的最近研究进展,组织专题稿件;三是了解相关栏目在专业领域的影响。这项沟通工作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有编辑的职业素质,且要有专家的学术素养,客观上要求编辑做到期刊编辑与学术研究的融合发展。

(二) 编辑自身发展的需要。竞争和发展是现代社会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仅与他的职业密不可分,且与个人的成就息息相关。对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追求客观上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不仅在期刊编辑领域要具有一定的权威,且在学术领域也需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得到同行乃至社会的尊重。要求编辑热爱本职工作,并不限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专业领域建功立业。姚远先生认为:“编辑要拿去两支笔,红笔为人作嫁,入道从业,蓝笔修炼内功,自强自立。”[10]纵观古今,但凡有成就的编辑大师和出版家,如叶圣陶、鲁迅、邹韬奋等,他们之所以为今天的编辑所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们默默无闻地在编辑岗位奉献了一辈子,更因为他们在倾心于编辑工作的同时,成为博学多识的一代名家和编辑大师。所以,学术期刊的编辑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时刻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

三、期刊编辑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一)学术期刊的出版体制提供了工作条件。目前,我国主要学术期刊大多施行委托出版或编营分离的出版体制。[11,12]换句话说,学术期刊编辑仅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负责,不参与期刊出版的其他经营性业务,如广告策划、市场营销、印刷装帧、版权交易等。委托出版体制从根本上将编辑从经营性业务中解脱出来,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期刊编辑和学术研究工作。

(二)编辑的学术素养提供了客观条件。学术期刊编辑很少来自编辑出版专业,更多来自专业学科,编辑理论远不及专业知识深厚,需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和解析编辑学理论,而他们的专业知识却有助于迅速深入学科理论和技术前沿,学习、认识和发现新知识。学术期刊编辑一般学历较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学术素养,这为他们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客观条件。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还通过引进和派出访问学者等举措完善编辑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对外交流能力和学术能力。[13]目前,很多学术期刊不仅要求从业编辑具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且要具有一定的学术经历。编辑的学术研究经历有助于他们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论文写作和编排规范,推动学术期刊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进程。编辑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的优化有助于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成长,而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成长又有助于更好地优化期刊编辑流程。

(三)长期的学术熏陶提供了环境条件。首先,学术期刊编辑常年从事学术成果的整理、加工、评价与优化,他们一定会有所悟、有所能、有所得,这些都是学术研究的知识之源。其次,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审读的可能不仅仅是单一研究方向的学术论文,他们必须接触相同专业不同方向的研究论文,所以学术触角比普通学者伸得更远,也更容易学习和借鉴其他方向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再次,编辑通过反思自己的编辑实践,可以增强其问题意识,找到问题的生长点和创新点。最后,为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须时刻关注相关专业各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关键技术手段和国内外特色研究团队的学术思想,而与学术和学者长期的近距离接触是编辑实现期刊编辑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的助推器。

四、期刊编辑与学术研究融合发展的途径

(一)立足岗位钻研业务。做一名优秀的编辑是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要求。编辑须结合编辑实践,追踪专业发展轨迹,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强调编辑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钻研,并不排斥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学术期刊编辑常年从事期刊编辑工作,不仅掌握丰富的编辑知识和编辑经验,且对编辑工作本身也有着很深的感悟与认识,因而更有条件和能力从事编辑学研究,从而成为编辑学研究的专家。陈浩元编审、姚远编审、钱文霖编审等高校学报编辑在编辑学领域就颇有建树。

(二)积极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对学术期刊编辑而言,专业学术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首先,编辑不仅能从会议上了解最新的专业研究动态,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与专业领域的学者广交朋友,征询学者对期刊发展的建议,组织稿件。其次,通过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编辑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本专业领域各专家的研究重点和学术成就,从而快速准确地选择审稿专家,做到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快审、快定、快发,提高时效性。最后,学术期刊编辑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有助于开拓学术研究领域,提升自身在专业领域的学术地位。

(三)依托所属院所组织研究团队。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学术期刊基本上隶属于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越的学术条件,所以与所属院所专业研究人员合作,结成研究团队是学术期刊编辑开展学术研究的技术平台。有了研究团队,编辑就可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思路与大家一起交流,也可利用院所的实验设备检测自己的技术路线,或联合申报研究课题和科研奖励等。目前我国许多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都通过“编、教、研”三位一体模式建设学术型编辑部,培育学术性编辑团队,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由此可见,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工作与其学术研究并不矛盾,且能够使得期刊编辑与学术研究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良勤.编辑是做学者,还是做出版家?—对编辑出版人才发展方向问题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5):144-150.

[2] 程绍沛.增强编辑的文化影响力—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次年会述要[J].中国编辑,2009,42(6):26-28.

[3] 黄万武.期刊编辑的发展趋势[J].中国出版,1997(2):34-35.

[4] 钱荣贵.杂家·学者化·一专多能—简论编辑素质结构的三种模式[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4):50-52.

[5] 尹玉吉.关于“编辑学者化”论争的全方位审视[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06-110.

[6] 陈正夫. 高校学报学[M].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41-43.

[7] 马宇红.论科技学术期刊的学术运作[J].编辑学报,2007,19(4):256-258.

[8] 肖利宏.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学术洞察力[J].编辑之友,2004(6):53-54.

[9] 罗国干.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编辑素质[J].学术论坛,1999(3):103-106.

[10] 姚远. 我的三句话—代表30位全国高校杰出主编的获奖感言[EB/OL].(2012-01-04)[2012-03-25]. http://www.cujs.com/detail.asp?id=1557.

[11] 林树文,杨小萍,刘新永.编营分离是文化体制改革下科技期刊走向市场的必然选择[J].科技与出版,2009(12):9-11.

[12] 马宇红.Elsevier编辑系统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启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5, 41(5):79-81.

[13] 王强.学术期刊应重视引进和派出访问学者[J].编辑学报,2007,19(4):315-316.

学术期刊编辑部 篇7

学界对一稿多投的定义有很多, 笔者认为一稿多投是指在《著作权法》规定的30日或双方约定的期限内, 作者未告知编辑部获得同意的情况下, 将核心内容相似度很高的论文投到两个及以上期刊的行为, 并且该行为的唯一后果是浪费编辑部有限的稿件处理资源, 尚未触及学术期刊行业禁止一稿多发和重复发表的共同约定。从投稿时限和行为后果的危害程度定义一稿多投, 不仅符合《著作权法》、《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等规定, 也符合编辑部对一稿多投行为在操作意义上的认同, 可以将其和一稿多发很好地区别开来。对于一稿多投的谴责大多来源于出版社或编辑部, 认为该行为浪费了编辑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干扰出版秩序, 属学术不道德行为, 但是这些声音带有明显的利益倾向。我们不否认一稿多投给编辑部带来的“麻烦”, 但也不能将一稿多投的“板子”全部打在作者身上, 这是很不公平的, 编辑部要严肃审视自身的问题。怎样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稿件, 变被动为主动, 变指责为疏导, 为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缓堵”, 构建和谐的作者和编辑部的关系成为编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一稿多投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编辑部, 编辑部的不作为助长了一稿多投, 笔者通过分析学术期刊编辑部在防范一稿多投中的为与不为, 以期为学术期刊编辑部自身建设提供参考。

一、一稿多投问题的根源

造成一稿多投的因素有很多, 既有作者的主观原因, 也有学术期刊和现行学术水平量化考核制度等客观因素。科研工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大多不是为了直接的经济利益, 而是为了将其科研成果及时公之于众, 便于学术交流, 赢得学术地位, 以促进其以后的学术发展;也有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为应对职称评定、研究生毕业、科研业绩考核、项目结题等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发表科研成果。不论是因何种因素驱动, 作者总是希望快速、高效地在合适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 但符合要求的学术期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版面需求, 并且随着我国科研队伍的壮大和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 这个“剪刀差”正在逐渐加大, 这就是一稿多投问题的根源。学术论文发表之路已经极其拥堵, 然而学术期刊编辑部往往没有做好“交通疏导”, 甚至将期刊版面这种稀缺资源的卖方市场主导权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者作为被动的买方不得不将发表论文的希望寄托于一稿多投,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如若不从根本上解决版面需求和版面供给之间的矛盾, 卖方主宰的市场下一稿多投在所难免。在目前的情况下, 编辑部无须过多谴责作者, 相反要加强自身建设, 可通过多种途径舒缓这一供求矛盾, 减少一稿多投。

二、编辑部的不作为助长一稿多投

(一) 稿件处理效率低, 反馈信息迟缓

造成一稿多投的相当一部分责任在于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不作为, 编辑部对作者的要求很不公平,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稿件处理效率低, 反馈信息迟缓。学术论文注入了作者大量心血, 在学术界具有新闻属性, 但很多编辑部稿件处理效率低, 稿件审理周期短则两三个月, 长则半年、一年, 远远超过《著作权法》规定的30日, 即使对稿件审理时间有约定, 也不严格执行, 编辑部单方面随意延长稿件处理时间, 并且论文处理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作者, 更有甚者不回复作者任何信息, 致使投稿回空, 这与作者的心理期许发生正面冲突, 很多作者是在无奈和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一稿多投。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是编辑部服务意识和作者意识的缺位, 根源在于我国学术期刊这一稀缺资源的垄断性经营, 过度放大了编辑权利。

(二) 未能有效压缩出版时滞, 重“堵”轻“疏”

学术期刊漫长的出版时滞是科研工作者一直“头疼”和争论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科研成果发布和学术信息交流。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编辑部已经努力增加页码和缩短刊期, 但进展比较缓慢, 力度仍然不够, 无法满足知识大生产时代的版面需求。学术期刊编辑部大多尚未深刻认识到一稿多投行为的经济属性, 仍然采取公告点名、通知作者单位、限制投稿等“堵”的方法, 企图通过制度、舆论、道德甚至法律手段阻止一稿多投, 收效并不尽如人意。学术期刊编辑相比作者掌握大量期刊信息, 但很少和作者沟通投稿技巧, 引导作者将稿件投到自家期刊以外更为合适的期刊, 未做好投稿疏导工作。

(三) 编辑部未能组建高效率的审稿专家群

审稿专家是某一领域的知名学者, 都有繁重的本职工作和科研任务, 有相当一部分专家社会兼职较多, 审稿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精力与智力的劳动, 相对于微薄的审稿费, 可以说专家们都在无私地支持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即便如此, 学术期刊编辑部也应该从中认真挑选效率高、责任心强的专家尤其是青年专家, 但大多编辑部碍于“面子”, 没能够不断更新专家库, 未加强和专家们的交流沟通, 没能通过认真筛选组建一支高效的审稿专家群, 致使送出去的稿件在专家手里“呆”太久, 大幅延长了审稿周期。

三、编辑部防范一稿多投的作为策略

(一) 收取稿件处理费用

编辑部和作者因一稿多投引发的矛盾实际是个经济问题, 用经济手段解决是最为合理和可行的。通过舆论监督、宣传教育、网站公告等手段防范和规制一稿多投行为强度太弱, 实际操作性差。由于一稿多投仅仅是在限定时间内的投稿行为, 该行为相对于一稿多发、重复发表、学术剽窃等恶性学术失范行为其危害微乎其微, 这些手段使用不当会激化学术期刊编辑部和作者的矛盾。经济手段是最直接、最公平的, 往往也是作者最敏感的, 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作者的投稿行为明确表达了希望编辑部对其稿件进行审理、排版、校对、印刷出版的意愿, 编辑部提供的是一种有偿服务, 作者有义务向编辑部支付劳动报酬。学术期刊编辑部应该和作者签订投稿协议, 明确初审、复审的时间和双方的权利义务, 明确违约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 双方均要严格执行。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将向作者收取的论文出版费用分为专家审稿费和版面费 (包括编校、排版、技术处理等) , 作者缴纳审稿费后编辑部将其论文送给专家审理, 版面费的缴纳时间大多是在论文即将出刊前, 然而在这之前编辑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比如稿件登记、初审、初步编校和排版等, 这也是编辑部“深恶痛绝”一稿多投行为的根本原因。一稿多投的作者仅仅支付了审稿费, 而未支付除了“购买”期刊版面外的其他费用, 违规成本太低, 无法平衡双方利益, 这种出版费用的划分方式不利于防范一稿多投。学术期刊编辑部应该对作者稿件在整个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上均实行先收费后处理的方法, 这种方式提高了一稿多投的成本, 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作者的行为, 也是编辑部“无效劳动”的补偿, 学术期刊编辑部也就没有过多理由指责作者。

(二) 改善版面供求关系, 缩短出版时滞

国内知名的《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 (EI) 、《中国农业科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草药》、《物理学报》等期刊都已改成半月刊, 出版效率大幅提升, 满足了市场需求, 解决了论文积压等严重问题, 在保留严格的论文评议制度的前提下, 并没有因为刊期缩短而影响期刊质量, 是很多学术期刊编辑部应该学习的典范。学术期刊编辑部应该尽全力增加版面, 缩短出版时滞, 并且以学术期刊联盟的形式促使出版管理部门改革现行的学术期刊出版管理体制, 实现增加版面、缩短刊期、创办新刊等过程简单易行, 从根本上解决版面供应不足的问题, 也可增加学术期刊间的竞争, 促使编辑部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服务意识。

(三) 加强与作者沟通, 做好投稿疏导工作

通过疏导工作可以培养年轻作者良好的投稿习惯, 也可以赢得更多科研工作者的尊重和支持。放下所谓的编辑权利, 与作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摆正姿态, 明确服务意识, 增强作者意识;多与作者沟通, 良性互动, 增加信任。争取优质稿件及时发表不仅服务作者, 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办刊质量和期刊影响力。明确用稿标准等特殊要求, 让作者少走弯路, 也可以减少“无效投稿量”。在稿件处理的每一个环节上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作者, 既可满足作者的期待心理, 也可在回执中强调请勿一稿多投, 使作者从回执中得到警示, 增强心理约束力。效率永远是第一位的, 即使作者的稿件被拒, 只要能给作者迅速回复并附详细退稿理由, 作者也会心服口服, 不至于激化编辑部和作者的矛盾。编辑应该根据作者论文实际情况, 引导作者投稿至更合适的期刊, 帮助作者提高投稿技巧, 构建和谐的编辑与作者关系。

(四) 建立期刊联盟和投稿数据库

论文检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一稿多发、重复发表和学术剽窃, 但对于在《著作权法》规定的30日或双方约定的期限内的一稿多投行为却无能为力。构建期刊联盟和投稿数据库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一稿多投行为, 同一行业的学术期刊编辑部之间应该增进沟通, 力争建立统一的投稿系统, 作者可以在这个系统上选择投稿的目标期刊, 但所有稿件在同一数据库中, 不同的编辑部共享这一数据库, 可以快捷检测一稿多投行为, 也可以实现自动检测功能, 如果新投稿和稿件数据中的稿件重复率较高, 直接拒收。

(五) 组建高效的审稿专家队伍

编辑部必须加强审稿专家库的建设, 组建一个高效率、负责任的专家群, 不要将稿件审理时间浪费在工作繁忙或者社会兼职多的专家手里。通过邮件或审稿系统将需要审理的稿件发送至专家后, 还应该通过电话方式告知审稿专家以引起重视, 避免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查收送审的稿件或者登录审稿系统而大幅延长审稿周期。编辑部应该和审稿专家多交流沟通, 不断筛选和更新专家库, 尤其要重视青年专家, 组建一支高效的审稿专家队伍, 提高审稿效率。

四、结语

学术期刊编辑部需要认真反思自身不足, 不能片面地将一稿多投的所有责任归于作者。编辑部通过与作者签订投稿协议, 并细化和收取稿件处理费用, 可以有效弥补因一稿多投带来的资源消耗;通过增加版面和缩短刊期改善版面供求关系, 并组建高效的审稿专家队伍, 提高出版效率;编辑部应该摆正姿态, 加强与作者沟通, 做好投稿疏导工作, 构建和谐的编辑与作者关系;建立期刊联盟和投稿数据库, 实现投稿资源共享, 利用技术手段发现并阻止一稿多投行为。总之, 编辑部应该通过经济、疏导、技术手段防范一稿多投, 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阻止因工作效率低、服务不到位引发的一稿多投行为, 需要进一步研究一稿多投行为的经济属性, 用经济手段解决一稿多投引发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马建平.一稿多投正当性的法理分析及其权利规制[J].现代出版, 2012 (5) .

[2]张小强, 蔡珍红, 吕赛英, 等.教育部科技部学术规范视野下的一稿多投及其对编辑工作的启示[J].编辑学报, 2011 (1) .

[3]黄新斌.对一稿多投的价值态度与对策研究综述[J].出版科学, 2012 (5) .

[4]吴培红, 冷怀明, 汪勤俭, 等.防范科技论文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的实践与思考[J].编辑学报, 2009 (5) .

[5]贺富荣.论文“一稿多投”现象的原因与对策[J].编辑之友, 2009 (7) .

[6]吴庆晏.一稿多投现象再思考[J].编辑之友, 2013 (4) .

[7]黄新斌.一稿多投:研究概况、概念与成因分析[J].现代出版, 2012 (9) .

[8]张晨, 李一澜.一稿多投的社会规制[J].科技与出版, 2012 (7) .

[9]李海兰, 毕淑娟, 陈新贵, 等.利用学术期刊联盟防范一稿多投——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期刊联盟为例[J].编辑学报, 2012 (1) .

学术期刊编辑部 篇8

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和新媒介的出现,迅速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期刊的读者逐年减少。加之出版业市场纷繁复杂,瞬息万变,许多期刊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有的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已经受到严重影响。进行期刊品牌建设,对期刊社编辑部适应新的形势、在期刊市场竞争中寻求突破及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进行期刊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期刊编辑部(简称期刊编辑部)办有《农村新技术》《家庭科技》《企业科技与发展》3本期刊。多年来,《农村新技术》已经在全国打响了品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农民读者、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的喜爱,因此《农村新技术》杂志品牌的推广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必要性。《家庭科技》已经连续5届被评为“广西优秀科技期刊”,为进一步提高杂志的知名度,期刊编辑部必须通过提高期刊的内容质量、增加读者急需的和喜爱的内容及出版增刊等途径创建期刊品牌,努力使《家庭科技》成为期刊编辑部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科技与发展》以刊登学术论文为主,定位为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为企业学术交流和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载体。目前,《企业科技与发展》在经营过程中未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归根结底是由于品牌知名度不高,名声不响,在行业领域内不具有不可替代性。

通过对《农村新技术》《家庭科技》《企业科技与发展》3本期刊进行品牌建设与推广,使《农村新技术》继续保持国家优秀期刊荣誉,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家庭科技》杂志的质量与知名度;使《企业科技与发展》向核心期刊转化,成为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

3 创建科技期刊品牌的主要路径和重要措施

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期刊编辑部在创建期刊品牌的实践中,紧紧围绕创建科技期刊品牌的战略目标,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品牌的内涵、功能和定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农村新技术》《家庭科技》《企业科技与发展》创建科技期刊品牌的现状、困难及其影响因素,结合数字出版技术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期刊带来的新需求和新挑战,确定了《农村新技术》《家庭科技》《企业科技与发展》的品牌定位和发展目标,系统分析了《农村新技术》《家庭科技》《企业科技与发展》创建科技期刊品牌的主要路径和重要措施。

3.1 深入调研

期刊编辑部组织调研组到广东、湖北等办刊先进地区进行调研、取经,这对期刊社编辑部品牌建设工作的推进具有里程碑意义。《农村新技术》《家庭科技》《企业科技与发展》有各自独特的资源优势,在深入研究和借鉴广东、湖北各大刊、名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办刊先进地区的大视野、大思路、大胸襟、大手笔的办刊模式。通过这次考察学习,调研组成员一致认为,要想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就必须转变经营观念,科学分析、准确定位,将品牌建设意识贯穿于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争取办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高格调、高品位,拥有高人才、高回报的品牌期刊。

3.2 积极开展送书下乡活动

在深入分析农村、企业、社区、城市家庭的技术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科技期刊下乡活动。期刊编辑部分组、分批、分步到广西农业重点示范县开展送书宣传活动,将农业科技信息送到农民手中,将家庭科技信息送进农村家庭,将企业需求信息送到不同类型的企业中。通过开展送书宣传活动,项目组广泛收集到不同创新主体对科技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同时扩大了《农村新技术》《家庭科技》《企业科技与发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地推动了期刊编辑部的品牌建设工作。

3.3 探索期刊定位

21世纪是信息爆炸、技术飞跃的时代。网络化时代,使传统杂志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发行和广告影响着杂志的收入。面对近年来期刊市场发行量和广告量逐年下降的严峻形势,作为广西十佳科技期刊、广西优秀科普期刊的《家庭科技》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定位,以适应时代发展,在期刊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期刊编辑部经过市场调查分析后出版了一期《家庭科技》增刊,将主要读者群体定为家居饰品生产商、渠道商及高端消费群体,主要栏目包括专题策划、区域看市、饰界万象、营销大讲堂、人物专访、行业新闻、市场资讯、样板欣赏等。通过出版增刊,探索期刊定位,并选择一定的测试市场进行试销,了解目标读者的反响。根据读者反馈,对市场定位目标作适当校正,以便使正式推出的刊物能更好地适应市场,以提高《家庭科技》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3.4 扩大宣传面和覆盖面

在学术期刊竞争异常激烈的新形势下,以往“等米下锅”,或者“有什么材料煮什么饭”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目前,《企业科技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牌知名度不高,名声不响,在该行业领域内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期刊社编辑部加强了《企业科技与发展》的广告宣传力度,组织成员对全国范围内的科研机构及事业单位寄送征稿通知和样刊,并向这些单位约稿。通过广泛宣传,《企业科技与发展》得到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同时吸引了大量相关专业读者阅读,提高了期刊的知名度,稿源逐步增多,稿源质量明显提高,为《企业科技与发展》向核心期刊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创建科技期刊品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对品牌内涵的深刻理解。期刊编辑部成员对期刊品牌建设的认识表面化,简单地将品牌与“商标”“名牌”等同起来,片面地把品牌的外部标记当作品牌本身,而忽视对品牌内涵的把握,在期刊编辑部中还未形成全员重视品牌建设的良好环境。

(2)建立品牌管理机制是实现期刊品牌运营科学化的有效途径。目前,期刊编辑部的品牌建设管理机制还不完善,未能在打造品牌期刊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5 建议

(1)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先进办刊地区在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2)强化员工素质培训,通过与其他名牌期刊或企业合作,进一步提升员工对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认识。

(3)建立系统的、完善的、规范的期刊品牌管理机制。期刊编辑部必须不断完善品牌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市场调查机制(委托权威调查机构对期刊品牌的阅读率、传阅率、影响力、美誉度和从业人员素质进行客观评价)、期刊运作机制(期刊生产诸要素的整合,在人、财、物上给予有力保障)、期刊考评机制(对从业人员工作绩效进行量化分析,使真正的名牌栏目、优秀人才得到奖励)、综合调度机制(对期刊新品牌的风格设计、对稳定品牌的活力与扩张等提出决策意见等)。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贸易国际化及数字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在面临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品牌建设对期刊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期刊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是科技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文章介绍了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期刊编辑部进行期刊品牌建设的实践之路。

关键词: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创建

参考文献

[1]杨柱星,杨光业,陈斌冠.《广西医学》期刊品牌创建及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2(3).

[2]袁桂清,杜杏叶,刘培一.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J].编辑学报,2010(5).

论学术期刊编辑的科研能力 篇9

一、学术期刊编辑的科研能力是胜任工作的前提

科研的发展必须依托学术期刊的理论引领、经验总结、成果推介, 如果没有这个阵地和平台, 科研也不可能得到普及和提高。学术期刊具有特殊性, 不仅要遵循期刊的出版规律, 还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正是因为学术期刊与科研密不可分, 也决定了期刊编辑与科研的密切关系。面对反映各种复杂的科学现象的众多稿件, 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具备一定的学术理论深度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才能在选题、组稿、编辑加工等整个的编辑过程中, 准确把握学术教学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把握学术教学中的热点与难点, 编辑加工出优质稿件。

二、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科研能力

1.具有对科研信息的敏锐能力

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有敏锐的科研触角, 能够洞察学术改革的方向, 及时掌握科学发展的趋势, 善于对各领域科技改革和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实践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唯有如此, 才能及时发现具有前瞻性的课题并加以跟踪报道, 才能及时推出最新的科研成果, 才不会流失有价值的稿件。学术期刊编辑的科研敏锐能力还表现在对来稿的价值判断上。有的来稿虽然条理不够清晰或者逻辑不够严谨, 但其中有代表学术发展方向的新理念、新做法, 具有科研敏锐能力的编辑会判断出这些来稿的潜在价值, 并加以整理、提升和编发, 使之成为优质稿件。

2.具有对科研选题的策划能力

期刊的选题策划, 是期刊编辑在综合分析刊物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文化使命、读者需求及作者资源等因素的基础上, 采取的体现编辑主体性的传播方案。选题策划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 选题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一般有影响的学术期刊, 总是以一些名牌栏目为依托, 对学术前沿能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作为学术期刊, 在选题的内容上, 要根据当前科研改革的最新动态策划选题, 注意在新的学科领域和学科的边缘交叉地带寻找新的选题, 形成刊物的特色。比如, 基础学术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我国几十年来形成的固有的学术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成为教学纲要, 新的评价体系将逐步取代原有的考试评价系统。面对这一形势, 为顺应市场需求, 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就应该围绕课改谋篇布局。目前, 有的期刊刊登的文章在选题上原创性不足, 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从论文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上看, 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不强。因此, 学术期刊的编辑要想胜任编辑工作, 应该把握学科发展趋势, 对相关领域的发展状态予以主动、积极的关注, 走出消极被动的“等米下锅”状况, 迅速及时地提出有价值的选题来, 并对选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客观的估计。

3.具有对科研成果的鉴别能力

科研成果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开发研究成果。 基础研究成果指对科研本质、功能、规律等提出新发现、新学说、新观点、新概念和新方法, 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应用研究成果是基础研究成果在科研实践的延伸, 它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对具体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或学术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解决现实存在的某些问题, 深化和完善基础理论, 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 提出具体的行为方案应用的目标。 开发研究成果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 为解决科技改革和科技发展中的问题而创造性提出或制定的可操作方案、计划或对策建议。对科研成果的鉴别能力是指期刊编辑根据本刊的要求和相关规定, 对文稿所论述问题的性质、撰写的质量、文章的逻辑结构、引用资料、可能的社会反响等, 进行全面的审查, 做出客观公正的初审。这是保证期刊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 也是编辑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审稿时, 编辑首先要把好思想政治关。其次是把好学术水平关, 即编辑要审查论文的论点是否正确、论证是否可靠、内容是否具有创新性等。最后是把好文字和规范关。 一般来说, 期刊强调的是编辑的编辑加工能力。但学术期刊除要求编辑具备基本的编辑加工能力外, 还要具备对科研成果的鉴别能力, 否则难免会造成某些有价值的稿件由于判断失误而被打入冷宫。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该对科技领域的研究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能够对科研成果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4.具有对作者的指导能力

编辑在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稿件, 其内容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但由于作者缺乏写作经验, 在表述上、体式规范上都存在瑕疵, 离发表还有相当的距离。这就要求编辑通过自己的加工或者进行其他方式的沟通指导, 将稿件中有价值的部分加以提炼和改进, 使之达到发表的要求。期刊编辑这种根据作者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方式和研究结论等给予全面考虑, 给作者以较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建议和指导, 不仅是期刊编辑扶持科研新人的责任所在, 也是期刊编辑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体现。

5.具有独立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期刊编辑应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 能编会写。如果编辑不能写文章, 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编辑。学术期刊的编辑要想获得编辑的权威, 获得对稿件的发言权, 首先要获得一定的学术地位, 用科研成果来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 使作者尊重自己的学术发言权。如果学术期刊编辑不具备独立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又如何去指导作者修改科研论文, 如何对作者的稿件进行观点提炼、文字修饰及编辑加工呢?

三、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1.提高科研理论水平是提升科研能力的必要前提

较强的科研能力是以深厚的学术理论功底为依托的。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具备雄厚的理论根基, 才能对科研理论研究的稿件进行审编, 对科研课题中的理论依据作出判断, 审视其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期刊编辑应定期参加系统的培训学习, 还可以通过自身长期的自学, 掌握系统的理论, 尤其是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 使自己的科学理念与时代发展同步, 与科技改革相符。学术期刊编辑不但要学习基础的科学理论、普通心理学等专业书籍, 还要随时了解最新的科技改革理论, 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2.直接参与科研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有力保障

学术期刊编辑要想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最有效的途径是直接参与科研, 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术期刊编辑具有了科研能力, 才会明晰研究成果产生的过程和成果质量, 才会从成果形成的角度提炼出成果价值。

3.关注学术科研和教学实践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有效措施

学术期刊编辑要增强对科技的感性认识, 通过具体实践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要深入实际, 关注学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和选择, 关注科技改革的动态, 关注科研的发展方向等等。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科研改革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典型人物, 总结科研实践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始终使自己处于科研改革的前沿。

4.加强与专家、学者和一线学术工作者的沟通与合作是提升科研能力的坚强后盾

为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学术期刊编辑要加强与专家、学者的沟通。专家、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对学术问题有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 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为学术期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为适应学术的改革和发展, 学术期刊必须集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实践性于一体。要达到这一目的, 学术期刊编辑务必要朝着科研型的方向发展, 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振江.编辑素质: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保证.[J]理论与现代化, 2007 (4) .

[2]周望舒, 张凤.加强期刊编辑队伍素质建设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7 (1) :117-118.

[3]韩建军.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研究[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

《音乐传播》期刊学术编辑团队 篇10

音乐学家, 作曲家。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学学科带头人, 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傅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传媒音乐研究所所长、南京艺术学院音乐传播研究所所长。出版的主要论著有《音乐社会学概论》、《音乐社会学教程》、《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消逝的乐音:中国古代乐器鉴思录》、《中国乐器志·气鸣卷》、《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从艺术的窗口看世界》等16部发表音乐论著、论文、译文、评论等文论共约500万字已完成国家社会科学课题2项,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项, 国家社会科学课题在研项目1项。三篇音乐学术论文曾以俄、英、德、法、西班牙文在国外权威杂志上、.^发表与转载。主编胃为国内广播媒体、境内外音像媒体以及影视故事片和专题片制片人、厂矿企业、城市、中直文艺表演团体、地方文化节日的主办方作曲、编曲、配器或音乐制作大量作品, 已公开发表于各电视媒体、唱片载体、舞台表演和印刷报刊二2004年在台湾亚洲唱片公司出版电子音乐专辑CD《梦寻楼兰》和《云门七彩》。多年来, 其中声乐作品多首分别被著名歌手如关贵敏、刘欢、范琳琳、董文华、蔡国庆、董华、阎维文、吕继宏、张明敏、杨洪基、刘维维、宋袓英、张迈、袁冬、万山红、韩延文、李丹阳、苏都阿罗等首唱或演唱., 论文作品与音乐作品多次获奖, 包括国家奖3项, 省部级奖2项, 专家奖5项音乐学家, 音乐声学与乐器学专业教授、学科带头人, 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主任,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9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0年美国斯坦福�Stanford) 大学计算机音乐与声学研究中心�CCRMA) 作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在德国奥斯纳布吕克�Osnabrued O大学音乐系作高级访问学者。先后研制《通用音乐分析系统》、《通用编钟检测系统》、《乐器声音品质检测系统》等计算机软件。主持并完成文化部《民族低音拉弦乐器改良》、《中国民族乐器音响标准库》等10余项科研项目, 并主持研究课题i数字音频检索系统》 (北京科委) 、《乐器声音品质检测系统》 (文化部) 、《乐律学教学系统》 (中央音乐学院) 、《中华传统音乐音响数据库》 (香港中文大学) 、《中华和钟音质分析》 (中科院) 、《中西歌唱发声体系的形态比较研究》 (中华社科青年基金会) 、中国乐器音色库》 (国家科委) 、《温州师范学院音乐厅音响环境设计》等目前正在主持课题研究《木材生物改性与提琴音质改良》 (文化部〉r.出版《音的历程——现代音乐声学导论》、《音乐与自然》、《音乐理论:请注明你的有效性》等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音乐传播》副主编韩宝强教授《音乐传播》副主编秦序研究员音乐学家, 专业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科带头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中国音乐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南京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客座教授.两校傅士、硕士生导师:多次任国家艺术科研项目评审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评委参与或主持国家艺术科研重大项目中华艺术通史 (执行副主编) 、国家项目《六朝音乐文化研究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古代云南与内地音乐文化交流》、试论笙属乐器的起源》、《民族乐器口弦初探》1《锣属乐器使用及其历史》、《我国南方佤、苗、高山等族体鸣木鼓与有关音乐起源的几个问题》、《唐玄宗是 (霓裳羽衣曲) 的作者吗?》、〈霓裳羽衣曲的段数及变迁》、《唐李寿墓石刻壁画与坐立部伎的成立年代》、先秦编钟双音"规律的发现与研究、《音乐考古澜音研究的误区》、《琴乐"话法"之我见》、《刘贶与〈太乐令壁>、、《唐代音乐传说考校献疑二则》、《关于〈乐苑〉及〈乐府诗集的几个问题》等多篇。专著有《中国音乐史》、中华文化通志·乐舞志》及译著日本岸边成雄:·.唐俗乐二十八调的成立年代》、《唐代的乐器》等,

《音乐传播》期刊学术编辑团队编辑部在中国音乐学院采访赵塔里木院长编辑部采访沖呈祥教授在主编团队的带领和编委会指导下, 《音乐传播》期刊已经建立起一支年富力强的高层次学术编辑团队。团队的全体成员均已获得博士学位, 且都在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研究方向中经过了系统的学术训练:创刊以来, 这批青年学人积极参与期刊建设的各项事务, 在编辑业务上全心投入、锐意进取, 在学界不断获得好评, 并在与音乐传播密切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中日益取得新的成果。《音乐传播》期刊秉承学界、业界的希望和重托, 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 以开拓进取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组稿、采访、审稿、编排、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不断努力, 服务于文艺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审美引领。期刊以音乐传媒方向的教学、科研、实践与社会服务为立足点, 是广大传媒音乐学者和学子们发表学术创见、交流学术思想的独特平台, 同时也是连接广大音乐、艺术、传_.A^^媒及相关领域的从业者、研究者的纽带。编辑部在中央音尔学院组柄与米访主编在广西艺术学院召开组稿座谈会编辑部在学术会议上采访齐岛教授

学术期刊编辑部 篇11

2007年,IBM公司提出“云计划”的概念,拉开了“云计算”的大幕,开启了一种新的计算模式。“云计算”指的“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只要互联网基础设施有保障,那么通过共享资源,处于“云端”的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远程协同工作,而无需担心数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有论者站在数字出版行业的宏观角度,指出“云计算”将会成为数字出版行业的助推器。学术期刊的出版作为出版行业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过程中,投稿人、期刊责任编辑和审稿人之间,往往需要针对稿件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交流,以获得更高质量的稿件。但就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报编辑部的具体工作现状来说,大多采用人工处理稿件的方式,费时且费力。稿件延迟时有发生。甚至出现稿件丢失,导致重新审稿的情况。有些编辑部虽然部署了自动化稿件处理系统,但数据的安全保存、稳定访问仍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云计算”蓬勃发展的今天,学术期刊编辑部如何利用“云计算”带来的便利,在新的环境下,改变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拟结合自身工作体会,谈一谈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

二、基于“云计算”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

信息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涉及大量的稿件数据处理,如何安全、稳定、有效地存储和管理这些数据非常重要。笔者认为,讨论基于“云计算”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将编辑工作涉及的数据采用云存储的方式存放,业务流程软件则基于“云存储”的数据自行开发;(2)利用已有的基于“云计算”的服务软件开展期刊编辑工作,如使用在线办公软件;(3)部署“私有云”系统。

1.基于“云存储”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

基于“云存储”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涉及的关键问题,是传统编辑工作中数据的存放位置的改变。在“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将会被保存在“云”中的服务器里,数据的安全、稳定由提供“云存储”服务的专业技术公司管理。另一方面,编辑部的信息系统则部署在这些“云存储”的数据之上,利用这些公司提供的外部接口开发而成。投稿作者、期刊编辑部工作人员和审稿人能够基于互联网登录、使用该系统,远程协同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部署开发这样的信息系统,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云存储”服务的购买。目前使用的“云存储”系统由亚马逊、谷歌等公司提供。编辑部可借助亚马逊弹性云计算(Amazon EC2)、GoogleApp Engine等平台开发适合学术期刊编辑的业务管理系统,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包括实际使用大小、传输流量大小等)付费,从而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可降低使用成本。

使用“云存储”以后,期刊编辑部不必再为数据的存储及其安全性购置设备、配备专人管理,因此能够更加专心于业务流程的操作。但选择一款符合自身实际应用情况的“云存储”产品却十分重要。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深层次的基于“云存储”的信息化系统中的细节问题,对比不同的“云存储”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价格,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云存储”。

2.基于在线办公软件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

期刊编辑部的工作离不开办公软件的使用。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协同编辑任务。投稿人、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之间,往往需要针对某一稿件协同处理。传统的离线office办公软件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云计算”的在线办公软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这方面的在线软件有微软office live、Google does、Zoho(国内运营商为“百会”)在线办公产品、live documents等。这些软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支持多方共同协作,其原理也基于“云计算”。只要有网络接人的地方,投稿作者、编辑和审稿人就可以登录在线办公软件的平台,共享文档信息,开展稿件的修改、编审工作。

参照这些在线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笔者认为,利用在线办公软件进行学术期刊的编审工作,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1)投稿人、期刊编辑、审稿人首先需要在这些在线办公软件平台上注册账户。

(2)投稿作者撰写论文后,将该论文共享给期刊编辑。

(3)期刊编辑初审后,选择审稿人,再通知投稿作者将该论文共享给审稿人。

(4)审稿人审核稿件,直接将修改意见写在共享的文档内部。

(5)投稿人按照要求修改稿件,再次重复以上流程,直至稿件有最终结果。

这样一来,对于存在于文档内部的信息,三方可以及时看到,加快了稿件处理的速度。

另一方面,对于稿件本身来说,由于信息传递及时、清晰,使得修改质量更高。

3.基于“私有云”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

在经济条件允许且确有需求的情况下,投资建设面向编辑部业务流程的“私有云”或许也是将来发展的一种途径。这方面包括“私有云”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当然,这样做所需资金较多,笔者认为现阶段并不适合。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如果确有需求,可通过联合多个期刊编辑部共同建设、共同使用。为了降低成本,可在建成后,面向社会相关行业提供服务,收取一定管理和支持的费用,以支撑“私有云”的维护和运营。

总而言之,不管采用哪种“云计算”的方式,最终目的是使得投稿人、期刊编辑、审稿人可以共享稿件的相关信息,基于互联网协同开展期刊的编审工作,而不用考虑相关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技术保障。在这个平台上,参与期刊编辑的各方可以看到诸如文章的内容、期刊的审稿时间、截止时间等。相较于传统模式下的手工审稿来说,基于“云计算”环境的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多个人员协作办公、讨论的平台。相对于普通的稿件管理系统,省去了本地系统的开发和部署,数据的存储、备份等全部或者部分问题(建设“私有云”除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运营成本。当然,最重要的是提高了稿件编审的效率。

三、与传统工作方法之不同

相对于传统方法来说,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有诸多不同之处。在“云计算”环境下,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随时随地使用非常重要。相关人员通过“云端”设备,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实施稿件的编辑和管理。与传统工作方法比较,其有以下不同:

1.信息交换更加方便快捷,沟通更加有效

传统方法下,编辑部的稿件编审涉及很多人工操作,这样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稿件信息延迟,甚至造成稿件丢失现象。“云计算”环境下的投稿人、

编辑和审稿人使用“云端”设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无线WIFI热点及有线计算机网络随时随地接人“云”。信息的修改还可及时上传到“云”,因此多方沟通更加方便和快捷。

2.数据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传统工作方法下,期刊编辑部各流程的数据记录、存储和转发都需要人工操作。其平台也是通过自建服务器搭建存储访问平台。数据的安全性、稳定性需专门考虑,设置专人负责。在“云计算”环境下,所有的数据存放在“云”中,其存储的可靠性由具备强大实力的专业公司负责,因此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使得业务流程更加精准

“云计算”环境下的稿件编辑多方参与人员处于同一个计算平台,有关稿件的修改信息和审稿信息可及时地在“云”中展现出来,从而使得整个编辑流程更加顺畅。稿件的编辑质量也会有较大提高。

四、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未来“云计算”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发展将会面临着不少的困难与挑战。

1.网络环境的进一步完善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对互联网的依赖性非常大。由于所有数据或程序都存放在“云”中,对数据的访问又至关重要,因此起到支撑作用的互联网访问质量便显得非常关键。从目前的互联网建设情况来看,我国的互联网基础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有线计算机网络和无线计算机网络以及移动通信网络,以能够更好地访问互联网,接入“云”系统。

2.接入终端的进一步普及

传统的有线计算机网络,无法满足随时随地参与“云计算”的需要,接入终端的形式需要进一步多样化。但现在由于高速无线接人终端的制造成本、大众经济收入水平等原因,平板电脑、高端智能手机等更加有效地接入终端尚未普及。

此外,“云计算”的普及,还面临着信息系统的建设、“云计算”软件环境的支撑与完善等问题。相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将会一一克服。

五、总结

结合“云计算”的发展状况和应用模式,本文探讨了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讨论了“云计算”环境下,不同形式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之不同,业务管理软件的部署或使用方法等。“云计算”的应用和普及在我国还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挑战。相信随着“云计算”的不断普及和开展,基于“云计算”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将会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谈学术期刊的编辑规范与创新 篇12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规范,创新

1 编辑规范

1.1 编辑规范的内涵

编辑规范由道德规范、工作规范和技术规范三个方面组成。道德规范是指编辑的职业道德,它对编辑的要求很高。《出版管理条例》规定了出版物严禁登载的内容和出版者应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这些内容都是编辑必须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的。工作规范是指编辑在出版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程序和要达到的要求,如出版流程、质量控制等。技术规范则是指出版过程中应参照的标准,编辑在整理、加工稿件的过程中,要从各个方环节进行把握,以提高刊物的质量。

1.2 编辑规范的意义

我们知道,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肩负着文化的传播和期刊质量的把握两个方面的重任。所以,编辑在整理和加工稿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编辑活动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编辑行为,确保出版刊物的质量。在当今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市场竞争激烈,发展举步维艰。因此,期刊社要调整和改革编辑规范方面不合理的内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模式,尤其要杜绝违背规程、急功近利、刊物编辑质量下降的现象。

2 编辑创新

2.1 编辑创新的内涵

所谓创新,就是通过创造或引入新的知识、技术和创意,造出新的产品、组织、服务等新事物,并将它应用于社会,以实现其价值的一种过程。对于出版物而言,创新是指既符合出版改革的要求又符合编辑工作规律的行为。一般认为,编辑创新包括思想创新、知识创新、价值创新和文化创新四个部分。

2.2 编辑创新的意义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编辑活动正在进行一场空前的革命性变革,这将使得编辑工作变得更为多元化。面对如此繁多和庞杂的信息,学术期刊编辑就要认真对稿件的内容进行鉴别和整理。因此,编辑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辑的思维品质。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是高质量思维品质的源泉,它直接影响着刊物的传播价值。所以说,创新是期刊的灵魂,没有创新,期刊就没有生命力,尤其是学术期刊,本来的读者群就不大,更不能固步自封,要努力改革创新。

3 编辑规范和编辑创新的方法

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编辑规范和创新。因此,进一步增强编辑的规范意识,提高其职业素养,使其勇于和善于创新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编辑的职业素养。

3.1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出版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精神生产活动,承担着教育大众、把握文化方向的任务。因此,编辑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般来讲,编辑的道德规范包括以下几方面: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感、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公平公正的工作原则以及甘于奉献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编辑要做到这几点,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还要遵守社会公德,并严守编辑的职业道德,把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学术期刊的编辑,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稿件,更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编出高质量的出版物是编辑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这是对作者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更是对自己职业生命的负责。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政治上和学术上把好关,严格执行“三审制”“三校一读制”“差错检查制”“责任编校制”等制度,努力做到层层把关,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及编辑质量。

3.2 善于学习,拥有科学的知识结构

我们知道,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编辑不仅要是“通才”,更要是某方面的“专家”。也就是说,编辑工作的要求很高,既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学术期刊的编辑,面对内容高深的稿件,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编出高质量的刊物。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加快了。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第一,要博览群书,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获得及时、准确、可靠、丰富而又有用的信息,积极追踪本专业前沿性课题,使自己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获得工作上的主动权。第二,要努力开发自己的各种智力,使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第三,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适应科技的发展,把自己的信息素质提升至更高的层次。

3.3 勇于创新

第一,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要善于对作者的来稿提出质疑。另外,对稿件的语言、文字、结构、逻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要提出质疑。其实,编辑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和作者交流并相互学习的过程,这不但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也有助于编辑自己学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要有否定前人的勇气。社会在发展和进步,以前的学术成果大多已不适应当今社会,也无法解决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勇于在学术领域中寻找新视角,发掘新作者,以提高自己期刊的学术水平。

第三,学术期刊的编辑还要勇于否定自己,改变固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努力推陈出新。我们知道,编辑的自我否定也是一种自我反省,它能强化编辑自身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善于反思,并通过自我否定来提高自己对期刊的责任感。

上一篇:中职会计教学的改进下一篇:网格技术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