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的创优之路

2025-01-17

学术期刊的创优之路(共7篇)

学术期刊的创优之路 篇1

科技期刊是刊登科技领域研究成果的平台,紧密跟踪了科技学术发展前沿,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研究、传播、交流与普及。编辑的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从作者投稿到杂志出版的全过程,因此编辑的自身素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科技期刊的质量是使期刊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期刊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编辑人才的竞争上,体现了编辑素质与编辑智慧的竞争。因此必须重视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建设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促进科技期刊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期刊编辑的来源、知识结构及现状

当前我国的科技期刊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学会主办或承办,由于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性,主要选用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来从事编辑工作,而非专门学习编辑专业的学生,目前编辑的入职学历多较高,不乏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还有部分博士后人员。

这部分人员大多有着良好的学科背景,从事过科研研究工作,撰写过专业论文,对学科信息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在期刊栏目的建设、选题、组稿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学科素质让他们能够更加清楚稿件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从而便于更顺利地进行稿件的初审,并且能够针对性的选择相应领域的专家进行外审,加快审稿周期。在编辑加工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科技期刊编辑规范在学术文章中的应用。

然而,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隐匿性和利他性,编辑从事的大量脑力劳动多附加在作者的文稿中,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评价;并且多被定位为教学辅助地位,其在职业培训、职称聘任、学术研究、职务晋升等方面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致使许多专业人员入职一段时间后,往往会产生职业困惑和倦怠的局面。

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发展之路

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如学科专业知识、编辑出版知识、计算机网络和英语知识等等,这为自身能力的拓展和自身发展提供了较多的挑战和机会。

加强编辑业务学习,提高编辑业务素质

学科专业出身的编辑,学科背景较好,但编辑业务知识之前鲜有接触,因此首先要加强编辑业务知识的学习。

采取“老带新”的方式

在自学科技期刊编辑教程的基础上,指定编辑部骨干作为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教授编辑业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经验,实行稿件交叉审阅、校样交叉审核,使其在大量审稿、编稿、校稿的实践中尽快熟悉工作流程,进入工作角色。

积极参加编辑行业的培训、考试和继续教育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要求编辑从业人员需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每年还必须进行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学会也会举办相应的编辑岗位培训班、业务学习班及研讨会等。编辑应积极参加这些培训及会议,学习和掌握最新的出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编辑工作中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关注业界发展动态,以考促学,考取责任编辑证书,并与同行和专家保持交流,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经常开展编辑部业务交流

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进行期刊审读和评价,交流工作得失;邀请优秀的资深编辑前来讲课,传授经验,同时走出去到业界优秀期刊进行学习、交流;定时开展学习、进修心得报告会,实现知识共享。

此外还应多多阅读编辑出版类的书籍报刊,经常翻阅行业内优秀期刊,不断提高业务知识与技能;积极撰写编辑出版方面的论文,写作是编辑快速成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不断深化学科专业学习,提高相关学科素质

由于科技期刊内容的学术性,要求编辑不能荒废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做做“学者化”的编辑,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对稿件做出准确的判断。

加强自学

认真学习、复习教材,更新专业知识;仔细研读相关学科的专业论著,充实相关学科知识;同时常常查阅国内外同类期刊的综述、标准、学术动态等文章,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发展状况。

参加专业学术会议、讲座,把握学术新动态

通过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团体及高校或科研院所举办举行的培训班、学术会议和讲座,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科研论文的鉴审能力、编辑加工能力;了解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基金资助项目,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了解专家的学术背景和科研情况,可通过邀请专家审稿或撰稿等形式组织稿源,扩充专家学者库,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加强科研实践

面对大量的科研论文,编辑自身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应鼓励编辑人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树立科研意识。这不但提高了编辑的科研素质、审稿、编稿能力,还可使编辑在追踪重大科研项目进展、报道学科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有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

继续深造

鼓励编辑在明确自身工作定位后,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进入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这不仅使其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有益于提高选题、组稿、审稿、编稿等编辑工作能力,使工作变得得心应手。

此外,在审稿、编稿中遇到不懂的学术问题,还可向审稿专家、作者请教,采用这种方式所学习到的知识,印象深刻,对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审稿能力很有帮助。

具备较熟练的计算机和网络运用能力

当今是信息和高科技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科技期刊的组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印刷以及发行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都要求科技期刊的编辑需具备较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能力。

编辑可以利用互联网寻找、筛选出有价值、有新意的选题,可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各类高校、科研院所的网站,查询国家的科研方向及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专业,查询学科研究动态、研究热点,了解优秀研究团队的研究现状,及时组稿,推出创新性的栏目和文章。

目前许多科技期刊已实现了互联网在线投稿、登记、送审、编辑加工、数据库管理等。通过引入CNKI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投稿文章进行查重,避免抄袭、一稿多投、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在审稿、修稿中,可充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以质疑-寻找信息-消化吸收-总结的循环方式进行自我学习,答疑解惑。通过网络平台,与作者商讨论文修改,高效地完成稿件的编校工作,缩短出版周期。

部分科技期刊还在网上设立自己的网站,及时向读者提供本刊的浏览、查阅或下载服务,收集读者的意见与建议,实现了与读者的互动,提升了刊物的影响力。

具备较好的专业英文水平

英语目前已成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语言,大部分的科研新成果、专业名词及外文文献多以英语表达为主;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的文章都配有英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图表题等,以便于国际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另外编辑还要不时的查阅一定的外文资料,掌握相关的学术动态,这都要求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以保证稿件外文部分的编校质量,促进我国科技成果及学术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交流,否则在编辑、审核文稿时将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结束语

高素质的编辑是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所在。科技期刊的编辑,既要是“专家”,还要是“杂家”。这就要求编辑要有主动学习的精神,采用多种途径,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只有既精通编辑业务知识,又深入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并具备较好的计算机网络水平及专业英语水平的编辑,才是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

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编辑价值的依附性,因此做好编辑工作还须具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要本着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精神,严格的把握组稿、审稿、稿件退修、编辑加工、校对等各个环节,推动科技成果和知识的传播。

编辑工作是一件辛苦的工作,期刊出版的周期性等因素,使许多从业人员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及编辑部,要重视对编辑人员的关怀和培养,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尽量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建立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制度;同时鼓励编辑积极申报基金课题、撰写学术论文,增加其在职称晋升和聘任中的优势;帮助编辑明确发展方向,找到自身定位,调动工作积极性,也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达到编辑与科技期刊双赢的局面。

文学期刊脱困之路 篇2

面对困境,文学期刊作出了三种应对模式。

第一种应对模式是坚守文学阵地。文学是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人的心灵和情感的,无论社会发生怎樣的变化,文学的内在精神和实质是不会变化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以《收获》为代表的一些老牌大刊,基本上都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或稍作变化的姿态,注重把握文学作品文学流变及作品内质,坚持着纯文学的道路。

第二种应对模式是行走在文学边缘。面临着窘迫的境地,许多传统文学期刊被迫改版,一些评论家总结道:文学淡出,文化凸显,行走在文学的边缘。这一类刊物以《天涯》、《作家》等为代表,其变化主要是由文学向泛文学转变。《作家》现在成了文学期刊中的名刊,在一定意义上说,它的“改刊”是成功的,原因是它与文化企业的成功合作,全面革新了杂志的整体形象,杂志销量稳定上升,而且在内容上增加了较过去丰富的综合文化作品,同时又依然保持了高水准、先锋性的文学品质。

第三种应对模式是寻找新的文学增长点。如《青年文学》已改为A、B版。A版一如既往发表社会青年作者作品,B版则专发校园作者的作品,明确定位80年代后校园学生,专门展示学生成长中真实的自然形态,弥补了只发表社会作者作品的不足。在增加少年版的做法上,还有《中华文学选刊》。

文学期刊要走出困境,建议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1.进行资源整合,集团化发展。这种资源整合应该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来实现。很多老的文学期刊已经有相当的实力,较好的社会形象和号召力,如果进一步做大就可以形成集团化发展。也可以组建跨行业、跨媒体的超级媒介集团,优化资源配量,实施资本运作,以提升文学期刊的竞争力。

2.树立市场意识。市场是检验期刊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文学期刊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没有市场需要的策划或作品一般不宜采用。要明确市场定位,满足读者需求。

3.组织一支优秀的作者队伍。要把优秀的作者看成文学期刊的“衣食父母”,重视作者资源开发。要和作者交朋友,定期联系,联络感情,联络作品,逐步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作者数据库”,这是与其他刊物竞争的人才资本。

4.抓住特色,形成品牌。期刊社的特色和品牌,就是其形象和声誉,也是其无形资产。比如提起综合性文摘类期刊,就会想到《读者》、《青年文摘》;提起家庭情感类期刊,就会想到《家庭》、《知音》。在进行栏目设置和文章选题策划时,要从本期刊优势出发,确定主攻方向,推出主打栏目和精品内容,逐步形成自己的期刊特色和品牌。文学期刊还可以实施品牌延伸战略,构建品牌文化产业体系。

5.具备整体的经营模式。在众多的经营模式中,很多期刊把广告、发行权代理出去,只保留编辑权,这样很难创立自己的品牌。文学期刊应实行市场调研、选题策划、编辑制作、推广发行、广告宣传整体的运作模式,形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从各个环节上保证杂志的整体成功,形成一个整体的经营模式。

6.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文学期刊的发展离不开拥有共同理想、专业素质的优秀团队。文学期刊要创造好的工作环境,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为从业者提供干事业的舞台。

为了充分发挥从业者的才干,文学期刊应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劣者下,能者上。取消终身制,择优聘用,实行多劳多得。

行业期刊的发展困境及突围之路 篇3

一、行业期刊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的行业期刊大多为中央部委、各省厅局主管主办, 办刊经费靠财政拨款, 人员编制靠政府配备, 发行靠行政摊派, 刊发内容多为主管部门的决策部署和行业发展信息, 机关刊色彩浓厚, 运作模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 特别是近几年,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闻出版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化, 大多数行业期刊开始了市场化运作, 逐步与主管单位脱钩, 面向市场,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从市场情况看, “断奶”后的行业期刊除少部分能瞄准市场定位、创新办刊思路、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使刊物办得更加出彩外, 大部分行业期刊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国家新闻出版署2011年统计显示, 全国共有期刊9849种, 总印数已达30亿册, 品种和数量有了较大突破。然而, 如此众多的期刊却没做大做强, 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精品少之又少, 大多数期刊还停留在小规模、地域性状态。只有如《知音》《特别关注》等七八家发行量超过百万册, 近一半期刊的每期平均印数仅6000余份, 这其中就有很多属于行业期刊。

二、行业期刊的发展困境

造成当前行业期刊发展困境的原因复杂、涉及面广, 既有办刊环境变化和行政体制改革等客观原因, 也有刊物缺乏对自身定位、经营方式僵化等主观原因, 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剖析。

(一) 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

古语云: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办好一份刊物, 需要好的办刊理念、好的文章, 好的图片, 更要有合适地编排。如果刊物缺乏对自身的认识, 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 自然就不清楚什么样的文章图片适合刊发, 什么样的版面设计符合读者要求。这样的刊物何谈发展。受欢迎的期刊必定是能立足实际、结合市场需求, 并做出准确市场定位的期刊。与大众期刊相比, 行业期刊由于受其行业限制, 发行面更窄, 读者数量也相对较少。因此, 行业期刊的定位比普通的大众期刊更为重要。当前, 还有很大一部分行业期刊还停留在以前的办刊水平, 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 办刊宗旨不明确、中心不突出、内容不丰富, 甚至对刊物自身的优势劣势都没有准确、客观的把握, 不清楚刊物自身的卖点和亮点在哪里, 一味地盲目办刊。所办刊物毫无特色, 自然难以被读者接受。

(二) 缺乏对读者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的直接消费者是读者, 所谓“知己知彼”实际上指要重视对读者的研究。杂志办给谁看, 什么人喜欢看, 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办好刊物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和专业素养, 摸透读者的心理, 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实际需求, 吸引读者产生后续购买行为。国内外的优秀期刊如《知音》、《特别关注》、《求索少年》等都很重视对读者的研究, 对性别、年龄、职业、学历等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进行了分类调查研究。当今流行的一个词叫“锁定”, 对读者的研究其实也是期刊对自己读者群的“锁定”。当目标读者阅读到优秀的、适合自己的刊物时, 马上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短时间内将被刊物的内容所吸引。然而, 当前很大一部分行业期刊缺乏对读者进行深入研究, 还摸不透读者的心理和消费习惯, 在图文选取、编排风格等方面还不能针对读者需求进行灵活安排, 还不具备吸引读者的能力。

(三) 经营方式落后

整合杂志资源, 开展多种经营, 是市场化条件下期刊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与普通期刊相比, 行业期刊在行业系统内部有着其它刊物无法比拟的资源和影响力优势。行业期刊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扩大刊物在读者中的影响, 进而带动发行量的提升。同时, 行业期刊应立足实际, 整合资源, 主动出击, 积极联络行业系统内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广告、专题、专刊宣传, 拓宽经营渠道, 盘活运行资金, 实现刊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然而, 从实际看, 长期以来形成的靠财政吃饭的办刊模式, 使行业期刊“断奶”后无所适从, 一时还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比较灵活的经营方式。大部分行业期刊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 广告、专题专刊宣传等业务基本还是空白, 还停留在靠微薄的发行费维持生计的状态, 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四) 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提升刊物质量、提高办刊水平, 人才是关键。有影响力的知名刊物之所以能做到图文编排恰到好处, 印刷装帧近乎完美, 刊物经营有声有色,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富有战斗力的经营和采编队伍, 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人尽其才、团结向上、整体优势强的团队。杂志社的每位采编人员都能独立策划选题, 撰写新闻稿件, 熟悉出版发行, 懂得经营、销售, 即每个人都是集策划、编校、排版、经营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行业期刊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 经营团队基本没有, 采编队伍多为原来作为机关刊时的工作人员, 习惯了旱涝保收“铁饭碗”式的工作方式, 还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 缺乏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三、行业期刊的突围之路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中国的期刊产业虽然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但市场和潜力更大, 有更多的潜在读者群可供开发,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竞争日益激烈和读者品位需求越来越高的期刊市场上, 行业期刊要想立足于市场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必须转变办刊理念, 创新办刊思路, 立足市场、找准定位、提高质量, 切实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热点性, 要改革现行的办刊模式, 寻求多样化、立体化的生存途径, 拓宽自身的发展路子。

(一) 转变办刊理念, 创新办刊思路, 提升服务行业发展能力

行业期刊的主要读者来自行业内部, 在期刊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新形势下, 行业期刊必须转变办刊理念, 创新办刊思路, 以“服务行业、指导行业”为办刊宗旨, 想读者之所想, 急读者之所需, 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最贴心、最实在的服务, 全面提升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与大众类期刊相比, 行业期刊拥有更多的行业资源和更好的人脉关系, 有可能更好地把握行业的宏观政策、发展趋势以及标准信息的发布, 在行业新闻报道上胜人一筹, 成为“行业权威的发布窗口和行业信息指南。在行业重大政策的发布以及实施过程中, 行业期刊应该关注热点问题, 并及时发挥行业优势, 邀请相关专家探讨、解读行业热点问题, 推进行业向前发展。行业期刊采编人员要加强与行业内企事业单位沟通和联系, 并经常深入基层实地采访, 及时了解读者需求。

(二) 关注读者需求,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热点性

在现实生活中, 行业期刊经常被读者抛在一边, 究其原因, 大多因为缺乏可读性和热点性。因此, 行业期刊应注重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 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流畅的语言展示丰富的行业信息, 使外行不觉其艰涩, 内行不觉其浅白,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巩固和壮大读者群。对于热点问题, 行业期刊应该牢牢抓住, 必要的时候进行专题、专刊宣传报道, 与行业发展共起落, 以保持行业期刊长久的生命力。在写作风格上, 行业期刊完全可以借鉴大众媒体的写作模式, 做到总体结构清晰, 文笔优美, 导语“引人入胜, 生动活泼”, 并以此推动采编人员和特邀作者写作能力提高。

(三) 整合行业资源, 寻求多样化发展路径

“断奶”后的行业期刊与其它期刊一样, 面临生存的压力。整合行业资源, 开展多种经营, 寻求多样化、立体化的经营模式是行业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但行业期刊目前所具备的很多优势是一些大众媒体所不能企及的。行业期刊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主动出击, 为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广告、专题、专刊宣传服务, 拓宽经营渠道, 增加经营收入。除此之外, 有条件的行业期刊还可以开展与刊物自身资源和品牌相关的其它经营活动, 例如, 开设电子期刊、发行光盘期刊, 组织杂志理事会, 发挥策划、设计等方面的优势, 开办广告、策划、咨询公司, 等等, 逐步开拓经营业务、盘活运行资金,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刊物的竞争, 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素质的高低关系刊物的兴衰成败。栏目设置、图文编排、市场开拓都离开不人的参与, 能否办好一份刊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支优秀采编和经营团队。行业期刊由于各种原因, 面临着人才少、任务重等难题。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行业期刊一方面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人才, 为刊物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增强期刊活力;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现有工作人员的潜能, 引导他们加强学习, 积极参加各级新闻出版管理单位、期刊协会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及业务学习活动, 广泛阅读与采编有关的书籍, 掌握采编技巧, 规范采编行为, 提高采编水平, 要在每个人肩上压担子, 培养锻炼多种业务能力,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为刊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 行业期刊发展虽然困境重重, 但其所具备的行业资源和影响优势非一般期刊所能企及, 只要转变观念, 用心经营, 行业期刊一定能破解发展难题, 实现整体突围, 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 (2012-08-09) [2012-09-10].http://www.gapp.gov.cn/cma/html/21/1392/201208/762198.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EB/OL]. (2012-08-03) [2012-09-01].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03393.shtml.

[3]汪少敏, 柳建乔, 汪爱群等.我国期刊集团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 .

[4]李笑雪.期刊改革与创新[J].襄樊学院学报, 2012, (4) .

[5]秦春雨.行业期刊运行模式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师, 2009, (9) .

与市场对接,走少儿期刊特色之路 篇4

[关键词]少儿期刊 定位 特色

《小聪仔》由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创办于2001年。10年来,该刊先后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全国连环画艺术委员会金环奖,第五届、第六届广西优秀报刊荣誉奖;2009~2011年连续三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优秀少儿报刊名单。邹韬奋曾说,“没有个性或没有特色的期刊,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小聪仔》之所以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关键在于杂志办出了特色。

摸准市场空白,找到市场定位

定位是办好期刊的基础。定位独特就是要做到独一无二、人无我有。《小聪仔》通过一系列调研、长时间摸索,逐步形成了自身准确的定位。

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是从事少儿图书出版的专业出版社。从1994年开始,该社实施“神脑聪仔动画工程”,到2000年初已完成图书《神脑聪仔卡通系列》80集的出版工作和同名动画片52集的拍摄制作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真正的幼儿卡通读物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要振兴民族动画事业,抵制外来动画对我国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仅靠出版动画图书和动画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们就有了创办一份幼儿卡通刊物——《小聪仔》的想法。2000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同意创办《小聪仔》,办刊宗旨为“面向幼儿,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引导幼儿了解自然知识,树立科学态度,培养爱生活、爱自然,心智健全的新一代”。

2001年3月,《小聪仔》正式创刊。刊物定位为以知识性为主,以认知、游戏娱乐、才艺教育和幼教信息等内容为辅,以国内县级以上城市3~7岁幼儿为读者对象。2002年初,编辑部经过市场调查,对栏目做了部分调整,增加了适合幼儿园手工制作、家庭游戏等内容,以及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卡通故事和知识图片。实践证明,这样的内容和栏目调整是非常正确的。经过调整后的《小聪仔》,内容上更丰富,色彩也更亮丽,细节设计更活泼、更具有操作性,因此深受幼儿和家长的欢迎。2001年该刊第一次上邮局征订目录就获得1.8万册的订数,2002年邮局征订目录订数就增加到4万册,成为当年广西邮发增长最快的期刊。2004年6月,该刊期发行量近10万册。2005年2月,《小聪仔》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荣誉称号。

2006年1月,《小聪仔》的刊期实行了新的调整,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分“婴儿版”“幼儿版”两个版本出版。分版后,《小聪仔》的设计并没有变化,但内容各有侧重。从年龄和识字情况考虑,“婴儿版”配画,文字较短,语言结构简单;“幼儿版”配画,文字较长,语言结构较复杂,内容更为丰富。就这样,《小聪仔》通过分版,丰富了版面内容,更为细致地明确读者定位,扩大了市场群体,读者对象也扩大到0~7岁。

2008年1月,《小聪仔》的刊期由半月刊变更为旬刊,在“婴儿版”“幼儿版”基础上增加了“自然版”。“自然版”每月推出一个主题,用精美图片讲述动物、植物的生命故事,以引导孩子观察花草树木,认识风雨雷电,欣赏美丽生命,教孩子学会感动、热爱生活。读者对象定位于2~8岁。

就这样,经过8年的摸索,《小聪仔》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定位,即以3个版本涵盖0~8岁幼儿,其中每个版本所涵盖的年龄阶段互有交叉,形成学龄前幼儿系列读物。

了解阅读心理,挖掘优质内容

《小聪仔》在创刊之初并不是立即要求编辑人员向作者约稿,要求发行人员跑市场,而是要求大家通过阅读幼教图书,了解幼儿成长特点和阅读心理。《小聪仔》主编张美爱认为,“幼儿读物要面对两次选择:家长和孩子。在家长看来必须方便实用,在孩子看来必须有趣好玩。”编辑部经过反复研讨后认为,必须从幼儿角度办幼儿刊物。他们从幼儿专家那里得到建议:幼儿在听故事、学知识、玩游戏这三个方面有突出和强烈的需求。因此,编辑部决定在故事、知识、游戏三个板块中下工夫。围绕听故事、学知识、玩游戏这一内容主线,“婴儿版”开辟有“宝宝听故事”“宝宝念儿歌”“我会涂颜色”“生活游戏”“晚安宝贝”“小聪仔的好习惯”“翻一翻认一认”“我认识”等栏目;“幼儿版”开辟有“聪仔故事屋”“优秀绘本故事”“接力绘本馆”“念儿歌”“第一次发现”“幼儿生活与安全”“有趣的历史”“我会变魔术”“潜能开发”“趣味迷宫”“小画笔”“奇思妙想”等栏目。

讲故事方面,“婴儿版”的“宝宝听故事”“晚安宝贝”栏目及“幼儿版”的“聪仔故事屋”“优秀绘本故事”“接力绘本馆”栏目刊发的都是国内外最精彩、最幽默有趣、最新鲜的故事;“自然版”每期围绕主题也配有一篇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国内名家名篇,也有国外原版卡通,能让孩子们过足听故事的瘾。故事栏目设计有“小聪仔教你读”“写给爸爸妈妈的话”等阅读提示,指导家长如何引导孩子们阅读,充分满足家长和小读者的阅读需求。

认知方面,“婴儿版”根据0~4岁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的认知栏目“我认识”,内容包含日常生活中婴儿能看到、接触到的东西。这一栏目图片生动直观,文字浅显易懂,内容贴近小读者。如2011年第6期刊发的主题是“热闹的厨房”,直观的彩图配上大字号的文字,让孩子一看就想了解自己家的厨房都有哪些东西。“幼儿版”的“第一次发现”也是学知识的栏目,刊发的内容新颖、可读性强,能让小孩学到知识。“自然版”是幼儿了解自然知识的最好读本。每月的主题内容,既有动物、植物生成过程的图片,又有专家的介绍、点评,还有与此相关的故事。独特的选题和精美的图片能让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玩游戏方面,“婴儿版”“幼儿版”都有很多游戏栏目,如“我会涂颜色”“生活游戏”“我会变魔术”“潜能开发”“趣味迷宫”“奇思妙想”等栏目。多年来,《小聪仔》一直开辟一个独特的手工栏目。该栏目介绍的手工以蔬菜瓜果为原料,可以制作成各种可爱的动物。由于蔬菜瓜果选材新鲜、简单,幼儿一看就跃跃欲试,这样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的热情。分版后,“婴儿版”的“裁剪页”及“幼儿版”的“奇思妙想”栏目继承了手工栏目的特点。此外,还有大迷宫、粘粘贴、搜寻、涂色、指印画等游戏。这些游戏注重低龄化、趣味性,体现了先进的幼教思想和快乐阅读的幼教原则。《小聪仔》设计的玩游戏栏目,非常重视孩子們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因此深受小朋友和家长们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小聪仔》各版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动的。“婴儿版”开辟的“我爱大自然”栏目和幼儿版的“认识自然”栏目,简单介绍同月“自然版”刊发的主题,并注明想要知道更多的相关主题内容,请阅读“自然版”。

独到的文本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

幼儿期刊的文本形式少不了图文并茂、图文互补,《小聪仔》也不例外。相对于其他期刊,《小聪仔》有如下独到的内容文本形式:一是针对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刊物以图为主,以文为补,而且文字字号较大,以便婴幼儿辨认和认知;二是使用美术绘画与拍摄相结合的图片,其中“婴儿版”“幼儿版”以美术绘画为主,“自然版”以拍摄的图片为主;三是使用高级铜版纸彩色印刷,确保套色精准;四是图片以暖色调为主,设计风格活泼亮丽。如“婴儿版”“幼儿版”的封面都是活泼可爱的动物卡通形象,丰富、细腻的色彩,很容易引起小读者的注意。

在今天的读图时代,优秀的内容还需配上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自然版”把两者的结合演绎到了极致。为了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过程,编辑部在办公室楼顶专门开辟了一个植物园,种植各种植物,仔细观察它们的成长过程,做好记录,并让摄影师跟踪拍摄。在编排上,编辑们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配以全景图、局部图、特写图,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节,让幼儿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如何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引发了他们对自然特别是对生命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获得丰富、鲜活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发现的惊喜。

特色活动,带动人气

为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小聪仔》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有两项:

一是“小聪仔杯幼儿手工比赛”。2003年10月20~24日,《小聪仔》编辑部在南宁市举办首届“小聪仔杯幼儿手工比赛”,全南宁市200余家幼儿园,共计4万多名幼儿参加。参赛小选手采用瓜果蔬菜做出来的各种作品惟妙惟肖,不仅让孩子们爱不释手,也让大人们暗暗称奇。“小聪仔杯幼儿手工比赛”成为《小聪仔》编辑部与幼儿园、幼儿联系的最好平台,至今已有数千家幼儿园十几万名幼儿参加。编辑部在活动中收集幼儿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发表在《小聪仔》上,让孩子们兴奋不已。这个栏目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

二是赠送特别礼品。《小聪仔》每期都给婴幼儿赠送免剪、免贴全立体手工硬纸板。这些手工硬纸板比刊物里手工栏目需要采用蔬菜瓜果来制作的更方便,只要打开装有《小聪仔》的塑料袋,小孩子就可以做手工,既好玩又能启发智力。《小聪仔》赠送给父母的则是《妈妈成长手册》。每期必附的《妈妈成长手册》虽然只有十几个页码,但开辟有“特别策划”“本期资讯”“资讯·话题”“亲子游戏”“妈妈厨房”等栏目,内容涉及婴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反映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做法。这对于父母培育孩子,使他们健康成长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受到父母们的广泛认可。

正是上述“四独”让《小聪仔》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学术期刊的创优之路 篇5

一、策划先行是期刊发展的根本保证

策划, 也就是谋划、计划。期刊策划是对整个期刊出版活动的事前谋划。这就要求编辑在其劳动过程中,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超前性, 站在较高层面上对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特长进行深入把握与了解, 全面谋划刊物定位、选题、栏目、装帧等项工作, 以此促进刊物的进步和发展。

(一) 定位策划:点面结合, 把握准确

期刊的定位就是期刊以最佳方式进入市场而进行的目标设计, 主要分市场定位、读者定位和风格定位三种, 其中又以读者定位最为重要。因为读者是刊物的最终评判者, 一本期刊的内容、版式、风格是否成功, 读者的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期刊只有为自己做好准确的定位, 才算找准了自己的正确位置, 才有施展的余地。定位准确后, 在编辑活动中, 特别是选稿时, 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需要、阅读心理, 不仅要使读者从期刊中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 同时还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在这方面《读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针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读者群, 分别推出《读者》 (乡村版) 、《读者》 (盲文版) 、《读者》 (维文版) 等系列杂志, 还适时推出了《读者》 (精华本) 、《读者》 (合订本) 等, 从而满足了不同层面读者的需求。20多年来, 《读者》的订数稳步攀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竭尽心力为自己的读者群服务。但是, 刊物的定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办刊人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期刊阅读期望的变化, 及时调整读者定位, 才能使刊物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可。

(二) 选题策划:系统全面, 突出品位

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的灵魂, 是提高出版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处在一个变革、转型的时代, 需要关注的命题纷繁复杂, 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在对大量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归类的基础上, 进行筛选、重构, 创造性地整合信息资源, 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兴趣与内心共鸣。信息传递的“就近原则”告诉我们, 受众总是对他们周边的信息感兴趣并积极参与。[1]因此, 我们要选择契合热点、贴近受众的选题。这里以《少先队员》杂志为例, 谈谈加强选题策划应该把握的几个原则。

共青团广东省委编辑出版的《少先队员》杂志连续三届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期刊”。它的办刊宗旨是:以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线, 为其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编辑正是围绕着这个办刊宗旨开展选题策划活动, 主要掌握以下五个原则:一是前瞻性原则。《少先队员》是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线, 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服务, 所以很多栏目和文章必须有前瞻性, 为少年儿童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是创新性原则。刊物在内容上突出少先队特色和广东特色, 强化当代少年儿童多样化生活的宣传, 强化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适应新时代的生活能力的引导。三是信息性原则。内容设立有学生感兴趣但是教科书没有提供的信息, 如生活小百科、军事、环境保护、地理和民族情况等, 给学生提供当今社会教育生活的新信息, 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四是从实际出发原则。刊物围绕少先队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工作要求, 以较多的版面展示少先队员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刊物真正成为他们自己坚强的舆论宣传阵地, 并结合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特点, 加强新生活新知识的教育, 引导他们做广东改革和建设的预备队。五是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考虑到小读者的文化程度和阅读习惯, 为此, 《少先队员》杂志特分为上旬刊 (新苗圃) , 适合小学一、二年级少先队员阅读;中旬刊 (成长树) , 适合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少先队员阅读;下旬刊 (知识路) , 适合阅读对象为初中一、二年级的少先队员。另一方面, 改进版式设计, 提高四封及插图的质量, 使刊物图文并茂。特别是从2003年起改版成大32开、全四色印刷, 提高了小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 栏目策划:立足独特, 突出个性

栏目是期刊的“窗口”, 也是刊物宗旨和编辑方针的体现, 同时又是读者阅读的向导、作者撰稿的指南。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栏目都是依托自己的优势, 创出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栏目, 将期刊在内容上的优势和特色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 让读者通过栏目的设置、编排的次序, 一目了然地看出期刊的策划意图。

那么如何做好栏目策划呢?首先, 定位准确。栏目的设置必须与刊物的定位相一致, 并能突出刊物的特色。要以所处单位的优势学科或经过努力可能跻身领先地位的学科 (领域) , 作为重点开发对象, 精心培育。其次, 创意独特。期刊要办出品牌, 在栏目的设计上求新追异非常重要。编辑不能闭门造车, 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设计出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生活的特色栏目, 使刊物显示生机和活力。再次, 精心培育。栏目一经确立, 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不能一期一换,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作者和读者的认可, 逐渐使他们成为栏目共建者中的一员。

(四) 形象策划:独特新颖, 追求品牌

刊物的形象策划, 是从刊心到外观的一系列设计。通过独特的装帧艺术形式, 把作者的思想与作品的特色相结合, 创造出新颖的外部整体视觉形象。它包括期刊的封面、版式等多方面内容。

封面是期刊的“脸面”, 是刊物整体形象的代言。因此, 在对封面图片、文字及构图的设计上要十分谨慎。其一, 封面要能充分展示刊物的个性特征, 直接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其二, 封面的设计要与期刊的整体风格相一致, 不哗众取宠、不喧宾夺主。其三, 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其四, 要与现今先进的印刷技术和优质的纸张相结合, 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

期刊版式策划, 应通过版式设计, 将期刊的发展定位、期刊自身独特的性格和品位贴切地呈现出来。如在设计中根据不同栏目的文章变换标题文字的色彩、字体。文章的文字在编排上可选用三栏、两栏、四栏等不同的栏数设计加以区分。对于重点文章构图除了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有张有弛外, 也可大胆尝试大疏大密、大浓大淡的方法, 这样一来可形成与其他栏目文章版式设计视觉上的冲击力, 以此把刊物的“亮点”展示给读者, 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导读作用。期刊的版式设计还应根据刊物的类别、内容和读者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变化。如一些面向老年人的刊物, 应多选取一些轻松活泼的漫画来做插图, 可满足老年人返老还童的愿望。

二、策划先行不要忽视品牌营销策划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 刊物要想在众多竞争者共存的市场上获得成功, 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主动出击, 树立“好酒也要勤吆喝”的新观念, 利用一切机会, 做好品牌营销策划, 使刊物真正走进读者心中。

期刊间的竞争越激烈, 市场、城市、读者对期刊品牌形象及承载的文化的需求就越迫切, 品牌营销自然是期刊策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一样, 期刊没有品牌, 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力。所以要对期刊的品牌进行策划推广。要向社会各个层面宣传、推广、灌输、渗透期刊的品牌。期刊品牌推广策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 宽度推广阶段

此阶段的推广目的是建立刊物的知名度。推广策略主要是靠强势打造, 强制灌输式。推广方法主要是广告宣传。此阶段主要是通过一些传统的推广手法, 如通过举办一些活动, 以最大限度地接触市场、接触读者、让广大消费者了解、知晓刊物的基本内涵, 属于和消费者的初级沟通。主要的策划方式为:借助公关活动及文化活动来推广期刊的品牌。如北京申奥就是一次“文化营销”的过程。举办奥运会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的软硬件环境, 扩大了城市知名度, 吸引了全球的旅游者、投资者来北京消费、投资。很多期刊加强与文化活动及公共事件的关系, 挖掘文化资源, 推广自己的品牌。近年来还有一些原来不怎么知名的期刊借助上海承办APEC、申博, 昆明世博会等文化事件举办活动, 很快提高了期刊品牌形象及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这些都成了期刊品牌形象及文化公关营销的成功案例。

(二) 深度推广阶段

此阶段以期刊的品牌深入读者 (消费者) 心中为宗旨。推广目的:要围绕深度互动, 来提升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 提高品牌销售力。在品牌的深度推广阶段, 一定要和消费者达成深度互动, 让消费者从内心深处体验、认可、接受品牌, 必须独辟蹊径, 大胆创新, 从而提高品牌推广力。可以围绕两个方面进行:建立品牌文化吧, 实行读者互动。如期刊可以自建, 也可和各个酒吧、咖啡屋等场所联合, 让消费者深度了解和认识品牌文化, 感受品牌文化氛围, 并借助消费者口碑进行宣传;丰富品牌文化, 建立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因素。具体操作是以品牌文化为宗旨, 塑造能打动目标消费者的、得到读者认同和感动的品牌故事等, 让品牌文化生动、形象、丰满起来, 使之广为流传, 以赢得人心、赢得市场。

(三) 维护阶段

品牌在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 就需要进行品牌的维护工作, 要围绕“宽度推广+深度推广”去推广品牌, 如此才能使品牌永葆青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 品牌营销推广策划要找对读者和品牌的情感切入点, 和读者进行心灵深处的沟通, 以此产生共鸣, 大大提高品牌推广的效果, 从而降低推广费用。还要从需要与动机、感觉和知觉、消费者的态度等方面, 迅速捕捉和寻找定位、剖析读者的情感因素, 为品牌推广找到一个良好的方法, 达到提高品牌销售力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策划需要强化编辑能力

随着期刊市场的发展变化, 策划正向高层次、多方位、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 期刊编辑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一) 编辑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创新是衡量出版物质量优劣和水平高低的标准。为保证策划活动的成功, 要充分发挥编辑主体的创新能力, 以创新来带动出版物质量的全面提高, 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出版资源。当今时代, 没有创新能力的编辑不可能出版有创新思想的刊物。编辑的创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不满足于“等米下锅”的编辑现状, 以积极的姿态进行编辑策划、审稿、组稿等工作, 根据刊物所处的客体环境, 打破思维定式, 关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动态, 打造富有新意的专题和栏目;同时, 在处理来稿时, 应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 结合审稿专家的意见, 确定该论文在该领域是否具有创新性, 从而筛选出富有创新性的作品, 最大限度地提高刊物的竞争力。

(二) 编辑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感知能力

在信息时代, 期刊编辑要具有信息的感知能力。编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会获取各种“信息”, 而这些“信息”还不能称之为信息, 只可称为“数据”, 对于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数据, 编辑对其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整理后使其成为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知识。这一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编辑的首要条件。因此, 一个具有良好编辑素质的编辑要时刻做有心人, 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三) 编辑必须具备强烈的市场营销能力

期刊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编辑必须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并把此贯穿于整个出版过程中。编辑不仅要编好稿子, 还要考虑营销, 要根据市场情况设计产品, 同时还应考虑生产经营成本与市场营销手段。编辑必须有强烈的市场观念, 要走入市场, 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消费能力, 有针对性地策划选题。如对老年、中年、青年读者对刊物的接受阅读及对刊物的期待必须认真分析, 把握市场增长点。换句话说, 优秀的编辑不仅应是市场的追随者, 更应成为市场的开拓者。

(四) 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社交能力

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起着内外衔接、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外需要与作者、读者, 甚至与市场销售人员沟通, 对内要与编委、美编等各部门人员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 编辑更像是一名社会活动家。因此, 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出版市场, 编辑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社交能力。

总之, 在当今期刊同质化、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严峻形势下, 只有策划先行, 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个性化栏目和有独创性的精品选题, 才能办出信息量大、风格独特的刊物, 才能使期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找到打造精品期刊的必由之路。

摘要:当今, 媒体竞争激烈, 期刊编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超前性, 做到策划先行, 这是期刊发展的时代要求。然而, 期刊策划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编辑应具备创新能力、信息感知能力、营销能力、社交能力等多种能力, 从而打造精品期刊。

关键词:期刊策划,内容策划,栏目策划,编辑素质

参考文献

高校非核心期刊的现状及突围之路 篇6

关键词:高校,非核心期刊,现状,突围之路

目前, 我国的核心期刊一般有三个认可度较高的认证标准: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核心期刊名录, 现在是11版或12版, 简称北大核心;一个是南京大学的CSSCI, 现在是12版, 一般称南大核心或C刊;还有一个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简称科技核心。笔者所谓的高校非核心期刊, 指的是由行业协会或研究会或相关部委厅局主管, 由高等学校主办, 有正式刊号, 但未进入以上三种期刊目录的期刊, 它是相对于核心期刊而言的。

实际工作中, 非核心期刊在境遇上与核心期刊存在极大差异, 往往被主办单位忽视, 无论经费投入还是人员配置都处于缺失状态, 加上来稿质量较差且稿源较少, 使得非核心期刊面临发行量少、被转载少、被引用少以及影响力过低等困境。这种恶性发展态势继续下去, 将无法保证非核心期刊得以突围, 尤其在网络传媒和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如不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必然只有死路一条。因此, 对现行高校非核心期刊的现状加以分析, 为非核心期刊的发展指出一条突围之路,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非核心期刊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校非核心期刊的生存和发展, 成为大多学者关注与研究的重点, 尤其在部分期刊停办的背景下。大多人认为高校非核心期刊本身不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 且多停留在总结以往成果的层面, 不具备明显的创新性, 这些期刊可办可不办, 甚至应该停办。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这些非核心期刊很大程度上能够带动科技的发展, 为许多学术新人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 其价值不应完全被否定。首先, 从科技发展角度看, 大多以科技内容为主的期刊实质上是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 其内容亦不乏探索性和创新性。有的虽然未能进入核心期刊目录, 但在所处行业和领域内影响很大, 口碑很好。其次, 从实用性的角度看, 核心期刊的研究内容, 多强调探索新的理论与知识, 体现一定的创造性特点, 尽管拔得很高, 但很难接地气;相比之下, 非核心期刊在内容上多以技术开发、行业指导和应用为主, 实用性特征显著, 某种程度上更受欢迎。再次, 从核心与非核心期刊的关系上看, 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共生并存的关系, 非核心期刊既是对核心期刊的补充, 也能对核心期刊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促进相应科技成果与学科体系得到完善, 提高相关科研水平。另外, 从交流平台的作用看, 非核心期刊很大程度上为更多年轻科研工作者与教师创造了一个平台, 尤其对于那些有着职称晋升要求的年轻教师, 由于不具备较为丰富的研究理论, 其文章很难被核心期刊录用, 此时非核心期刊便是必然之选。可见, 高校非核心期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不过需寻找突围发展路径, 以此提升其质量和水平①。

二、高校非核心期刊现状分析

截至2014年7月9日, 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 最保守的估计, 高校办期刊在2000种以上, 而其中90%是非核心期刊。这些期刊在高校的地位普遍不高, 有的似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在勉强维持着;有的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随时都可能面临停刊的命运;有的因为和相关学科关系密切, 则存在一定的生机和发展前景。

(一) 办刊条件严重不足

这几年来, 各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扩大规模和研究型大学的创建上, 而对无关痛痒的非核心期刊则少有问津。许多期刊编辑部要么缺人——一个人办一份期刊的不在少数;要么缺钱, 基本的办刊设备也配不齐全, 有的甚至多年来从学校未拿到一分钱;更多的期刊不仅得不到学校的关心和支持, 而且处处受到学校政策的打压, 在职务任命、职称评聘、福利发放等方面, 期刊编辑部人员始终矮人一等, 多少年都难有出头之日, 这样自然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正是由于办刊条件严重不足, 大多数期刊只能苦苦撑着, 用学校领导的话说就是“小车不倒尽管推”。

(二) 稿源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

从近年来高校非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来看, 稿源问题日益突出, 尽管稿件总量比较多, 但真正高质量的、有一定创新性的原创稿件并不多, 要优中选优更是无从谈起。以某高校非核心期刊为例, 2005年投稿量为270篇, 而2010年仅为168篇, 这样编辑部将不具备较多的选择权, 要做选题策划也是捉襟见肘, 加上稿件发表中存在诸如中途撤稿以及多投等现象, 使稿源问题十分突出。另外, 目前大部分优秀稿件多集中投向核心期刊, 只有部分在核心期刊难以发表的稿件最后才会流入非核心期刊。可以说, 优秀稿件的流失和缺乏使非核心期刊的影响力大受影响, 严重制约了非核心期刊的进一步发展②。

(三) 定位不准

一般学术水平与影响力较高的期刊, 所刊发文章的质量也较高;反之, 文章的质量就不尽如人意。由于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有着明显的界线, 所以实际生活中期刊便被划分成了三六九等。这种情况下, 期刊的定位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若定位过低, 很容易影响期刊的学术质量, 更无从谈及吸引更多优秀稿件;而定位过高, 又容易因优秀文章的缺失最终成为空谈。比如, 某院校一研究园林绿化问题的期刊, 定位很高, 完全按核心期刊的标准刊发论文, 但由于其知名度不高, 基金论文数相比同类型期刊处于劣势, 发表的文章多以技术推广类型的为主, 高水平研究性文章数量极少, 所以刊物的影响因子和学术水平始终上不去。这就是由于刊物定位脱离实际, 制约了其发展和提高。

(四) 影响力弱

大多数高校中的非核心期刊, 涉及的领域多以院校自身研究科目为主, 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尤其普通院校主办的学报, 作者主要是本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 很少或基本不吸收外来稿件, 其影响力仅限于高校所处区域范围内, 许多外省高校或科研单位根本不了解这些期刊, 有的压根就没听说过这些期刊。另外, 许多期刊习惯于闭门造车, 与业界同仁很少有学术上的碰撞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 期刊的影响力很难得以提升③。

三、高校非核心期刊的突围路径

(一) 做好期刊定位与调研工作

科学合理定位是保证期刊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要通过调查研究, 对期刊当前所处的行业现状、研究水平、期刊地位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判断刊物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结合期刊实际, 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首先, 需做好稿件质量控制工作。要侧重刊发研究型论文, 而将技术性论文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同时, 可考虑开辟特色栏目, 打造期刊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其次, 要大力培养作者群, 这是提高期刊质量的关键。高校非核心期刊编辑部应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与不利环境, 努力寻找变革与发展之路。一方面, 稳定当前作者群, 适时邀约稿件, 了解现有作者群的科研动态, 对稿件质量较高且态度积极的作者可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另一方面, 积极挖掘和培养新作者群。可考虑邀请一些学术专家、学科带头人为刊物特约撰稿人, 并给他们优厚的稿酬;还可根据刊物特点, 培养更多的年轻学术研究人员, 与他们探讨学术问题, 并建立稳定持久的联系。再次, 刊物的装帧设计质量也要有所提升, 以便与刊物的定位相吻合。这样一来, 期刊的发展方向明确了, 整体质量自然能得以提升④。

(二) 提升刊物的影响力与凝聚力

为解决非核心期刊影响力低的问题, 高校非核心期刊编辑部应注重做好约稿函的发送以及与科研实训基地合作等工作。可在目标作者群确定的基础上, 采用纸质信件、电子邮件等形式发送约稿函, 或附上刊物简介, 或直接附上样刊, 以提升刊物的影响力。高校非核心期刊编辑部可根据期刊的研究范围, 适时与外界科研单位开展合作交流, 不仅有利于提升期刊质量, 也有利于增强期刊的影响力。另外, 为提升刊物凝聚力, 针对当前稿件数量较多回复不及时等问题, 为了不影响作者投稿, 还需严格控制稿件的审理时间, 并给予作者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三) 积极拥抱互联网, 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

运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 对期刊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是改变高校非核心期刊现状的重要途径。可考虑在期刊流通与发行环节引入信息技术, 如借助微信公众号、朋友圈进行期刊营销, 将纸质期刊制作成电子书的形式通过手机客户端阅读和浏览, 不仅会为读者带来极大便利, 也有利于期刊自身的发展。同时, 应做好数据库的建设, 将所有与期刊相关人员的信息如研究方向、职务职称、业界影响等相关信息融入其中, 这样在有新选题时就可从数据库中获取作者群信息, 精准发送样刊, 彻底解决稿源数量不足的问题。此外, 为使期刊的转载率、被引用率等得到提升, 可通过网络进行新研究动向的挖掘, 如从外文网站、博客或论坛上可挖掘到许多热点话题, 以这些焦点问题为内容的期刊更易被转载与引用⑤。

在期刊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高校非核心期刊的发展面临较多困难, 只有正视现实, 转型升级, 积极探索, 才能找到一条突围之路。实际工作中应正确认识高校非核心期刊的重要性, 立足现状, 注重开展期刊定位与调研工作, 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与凝聚力, 并运用信息化技术, 促进期刊的繁荣发展。

注释

1 周立平.论非核心期刊的重要作用和发展方向[J].江苏科技信息, 2010, 10:48-50.

2 韦家朝, 唐奇展, 胡春燕.非“核心”综合社科类学术期刊如何提高质量与影响力--以《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6:92-97.

3 谢文亮, 张宜军.非核心期刊利用信息化技术突围之法[J].肇庆学院学报, 2013, 03:91-93.

4 郭丽娟, 潘秀华.新形势下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的困境及发展对策--以《河北林果研究》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 06:1158-1160.

学术期刊的创优之路 篇7

图书馆是吸收知识财富的主要支柱之一, 是人们查询的文献支撑和保障体系。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程度日益加大, 而公共图书馆就是满足人们“知识欲”的直接源地。文中阐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 那就是现代公共图书馆应该向着研究型的道路跨进。研究型图书馆除了要具有一般图书馆所具备的教学科研服务外, 还要具有支持社会进行高水平、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及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能力。

1.研究型图书馆的内涵。关于研究型图书馆的内涵, 各种学术专著和研究论文都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从图书馆收藏文献的构成和范围出发, 把研究型图书馆定位成科学研究机构的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研究型图书馆是为某一系列学科或某一个学科提供或收藏所需文献资料的图书馆”, “其特点是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比其他图书馆专深, 并为研究者提供种种便于研究的条件, 包括提供有关学科的文献信息及开展相关咨询服务工作。”另一种观点则从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出发, 认为研究型图书馆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图书馆。“所谓研究型图书馆, 就是为科学研究服务或以科学研究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图书馆。其所谓‘科学研究’是广义的, 包括为从事生产、创作、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专家服务, 也包括为与国民经济、科学、教育与文化等各方面有关的专业人才服务。”本文将研究型图书馆定位为:利用科学、合理、完整的文献收藏体系, 为读者和用户的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一切读者所需的信息服务和资源的现代性图书馆。这种研究型图书馆不仅跨越了标准化的图书馆类型, 如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术图书馆以及各类专门图书馆等, 它还跨越了专科性图书馆和综合性图书馆的界限。研究型图书馆最主要的特点在于能为科学研究服务, 而不在于其规模大小和藏书多少。这个特点就决定了研究型图书馆具有其他图书馆没有的职能, 能够提供其他图书馆没有的服务。

2.研究型图书馆的职能。

(1) 进行完整级研究级的信息资源建设。作为全国文献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型图书馆, 其对于国家信息资源建设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要建立效率高、效果佳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需要各级研究型图书馆的协调和合作。研究型图书馆要承担国家或地区建立文献保障体系的部分任务, 同时还要构建科学的、实用的和适宜的藏书体系, 满足各级读者的科研需求。同时,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人们开始进入了数字时代, 电子出版物应运而生, 研究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也逐步发展到了虚拟馆藏与现实馆藏相结合的信息资源建设, 这种新兴的具有动态随机性和广泛共享性的信息资源, 是研究型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的特有服务。

(2) 帮助读者和用户完成科学研究。研究型图书馆的另一个主要职能就是帮助读者和用户完成科学研究的任务。在当今的数字时代,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研究型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仅仅面向本馆的固定读者, 还面向整个社会。它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信息资源, 是国家和社会构建知识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同时, 研究型图书馆也是营造学术氛围的重要场所, 它本身就具有浓郁的学术性色彩。这种氛围为读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 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愿意去进行科研, 乐意去进行科研。

二、关于学术自由

1.学术自由的内涵。当前世界各国对学术自由的理解是颇不一致的。有人认为, 学术自由是学者的特权;也有人认为, 学术自由是言论自由的一种, 是所有公民共同具有的一种普遍权利。在中国, 当前有两种特别极端的看法:一种认为学术自由就是自由化, 搞学术自由会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 这其实是学术问题政治化的延续;另一种观点认为, 学术自由是绝对的, 社会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干预, 就是出现滥用学术自由的情况, 社会也应该听之任之。这种种观点孰优孰劣, 需要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深入地研究学术自由的实质所在。“学术自由”是一个现代词汇, 它以古代思想为基础, 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费希特在创建柏林大学时曾具体阐述过学术自由的内涵:学术自由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师在专业上享有自由发现、探讨、教授和出版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发现的真理的权利, 并且这种自由不听从任何权威的指挥, 不受任何限制, 任何政治的、社会的和党派的舆论不得加以干涉, 这便是教的自由;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方法指导下, 在专业学习上享有怀疑、探讨和向权威提出批评的自由, 有选择学什么和选择教师的权利, 在教育管理上享有参与评议的权利, 这便是学的自由。

2.追求学术自由的必然性。应对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效的措施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其中, 在近年来, 我国政府提出了较为响亮的口号, 那就是“重视学术自由”, 这样才能够使整个社会的学术氛围非常浓烈, 能够真正地使人们了解学术、认知学术并充分掌握学术的概念。这就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品味, 也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 追求学术自由是时代的进步, 是历史车轮不断向前辗转的主要动力。因此, 当前时期下, 社会非常有必要追求学术自由, 尤其是作为传递知识的发源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更要从这个方面加以考虑。人们只有通过不断追求学术自由的公共图书馆获得宝贵的知识, 才能够真正地充实自己, 得到学术上的上品。

三、研究型图书馆构建学术自由之路

研究型图书馆在我国图书馆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对于发挥社会公共图书馆职能, 完成图书馆在教育、经济和科研发展中的文献保障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另外, 由于研究型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一种学术性机构, 它本身就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因此, 研究型图书馆具有自身的特殊职能, 它对于构建“学术自由”的氛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构建学术自由的道路上, 研究型图书馆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快文献资源的购置。研究型图书馆要打造学术自由之路, 首先就要加快文献资源的购置, 另外还要有一流的服务水平和文献保障。这些文献资源不仅要满足人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还要考虑为更高学术要求的人们学习服务。这就是公共研究型图书馆的两个重要职能。研究型图书馆购置的文献资源不仅要包括公开出版的图书、期刊, 还包括专业的图书, 如建筑、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图书, 这些资源往往具有更强的实效性和专业性, 更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同时, 研究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购置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 注重学术性、研究性和多元化, 不要一味地求大求全, 不要以收藏量为考核指标, 要以引领专业学术发展为导航。

2.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学术自由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学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免受外界不合理的干涉和打扰, 这就要求公共的研究型图书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为学者提供舒适、温馨的服务, 使他们不受外界干扰, 一心一意地致力于科学、学术以及人文研究。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 情报量的增长、情报载体的多样化越来越显著, 这给研究者筛选信息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因此, 研究型图书馆要根据学者的研究方向, 分类集中收集与学术研究相关的专业期刊、数据库和专业图书、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图书等, 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和科学分类, 并开展信息的二次、三次开发, 使大量的信息更加高效、简洁和专业, 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进行“知识充电”的需求。

3.建设信息共享中心。信息共享中心是研究型图书馆为适应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能综合使用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内容丰富的知识库和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设施, 在技能熟练的计算机专家、参考咨询馆员、指导教师和多媒体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 为读者和用户的学习、研究和讨论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整合研究型图书馆多媒体部、技术部、参考咨询部和数据服务部的功能, 将读者的期望和需求纳入到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去, 从而能够促进读者的学习、协作、交流和研究。建立起信息共享中心, 将会很好的促进学术自由的实现。

综上所述, 加强当前时期下我国创建学术自由的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加强当前我国创建学术自由的研究型公共图书馆, 是现代社会对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二是加强当前我国创建学术自由的研究型公共图书馆, 可以更好地在社会上创建学术自由的氛围, 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学术;三是加强当前我国创建学术自由的研究型公共图书馆, 能够增强公共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综合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文骏.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

[2]黄丽华.省级图书馆应属综合性研究图书馆门[J].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2 (4) .

[3]张丽霞, 刘元芳.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特征的分析[J].图书馆学刊, 2008 (2) .

上一篇:喘可治注射液下一篇:婚庆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