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研究

2025-01-16

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研究(共11篇)

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研究 篇1

我国现有学术期刊约4800家,占期刊总数的49%。学术期刊中高校主管主办的有2000多家,占全国期刊总数的四分之一,占学术期刊总数的一半,可见高校学术期刊在我国科学研究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所大学是否是一流大学,主要看它的师资力量、图书馆藏书量、主办刊物质量。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术期刊,一流的学术期刊是高校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办好高校学术期刊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学术期刊的性质、作用

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创办之初主要是为了本校教职员工进行理论探讨,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之用。我国最早的高校学报——1906年东吴大学创办的《东吴月报》的创刊词为“从西士谋刊行月报,以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之后的《北京大学月报》的使命为“以刊载本校教师和科研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学术论文为主”。可见,综合性、内向性是我国高校学术期刊最初的办刊宗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世界范围内人们交往的扩大,高校学术期刊早已经跳出只以本校老师为主要作者的桎梏,不断改进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成为知识传承、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的利器,为繁荣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高校学术期刊的最主要作用和功能就是发表学术成果。广大科技工作者、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对于本学科领域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有一些心得体会和研究方法,将这些知识的闪光点加以系统化后,就形成了一篇篇的论文。如果这些论文不公开发表,不让同行加以评价和探讨,只是放在家中“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就失去了学术价值,亦不利于学术的传承。学术期刊在众多来稿论文中优中选优,将那些代表学科前沿的、能给人启发思考的论文予以发表,从而推动学科研究向深度、向广度发展,进而促进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全面进步。

高校学术期刊近些年又增加了一项重要的功能——学术评价功能。此功能是最近几年由于职称评定机制、科研管理机制变革赋予学术期刊的新的功能,姑且不论此功能合理否,但它确确实实地成为了学术期刊的一项非常之重要的功能。很多学术单位进行职称评定时,对候选人进行学术成果的量化,例如必须公开发表多少篇论文,而且在普通期刊、核心期刊、CSSCI、SCI、EI等不同种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分值是不一样的,从而使高校学术期刊成为一个学术成果的评价机构。在一些省部级、国家级课题的申报、立项、研究、结项全过程中,课题的前期成果、阶段性成果、结项成果都要求以在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形式存在,亦使学术期刊成为科研管理的辅助工具。

高校学术期刊还有培育科研人才和学术导向之功能。在来稿中挑选高质量的稿件是办刊的重要环节,在稿件筛选、审核过程中,编辑部固然重视专家、教授的稿件,但对于那些能提出新颖见解、理论基础雄厚的年轻作者的挖掘,也是期刊的重要任务。很多著名学者在成长过程中都受益于学术期刊,他们在本学科最开始受人关注往往是因为某期刊编辑慧眼识珠,将其论文公开发表的结果。另外,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在本学科领域起着学术导向之作用,期刊通过选题策划、约稿、举办学术会议、出版论文集等方式,引领学科前沿和热点,影响带动学科发展。

综上,高校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的主力军,是我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发展全社会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高校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

一是综合性期刊过多,与“学术期刊是有明确专业分工的公共平台”这一国际上对学术期刊通行的定位相距甚远。从国际上学术期刊发展来看,应该是专业期刊占大多数,以它们为基础,支撑少数综合性期刊的发展,因为如果缺少精深的数量众多的专业性问题的研究,综合性问题的研究必然空洞和浅薄。而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绝大多数属于综合类期刊,缺乏专业特色,各刊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综合性期刊栏目设置多,刊登文章杂,不能对每一学科进行精深的研究,给读者以“样样通、样样松”的感觉,影响了刊物质量。高校学术期刊中的专业期刊数量少,与国际期刊发展潮流相反,导致难以产生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刊物。

二是囿于经费来源不足,刊物质量难以上台阶。学术期刊的学术性质,注定它是小众化的刊物,发行量小,市场效益差。由于专业性强,期刊的作者读者都是学科内的学术研究人员,“曲高和寡”的学术性质使发行量只能以千计,甚至一些冷门研究领域的期刊发行量只能以百计算,期刊只能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从谈起。大多数的高校学术期刊不能自负盈亏,要靠学校的拨款度日。在办学经费日益紧张的环境下,多数高校对于学术期刊这个非创收单位的拨款保持在能够使期刊正常运转的限度,少数高校甚至不拨款或少拨款,让期刊编辑部自筹差额经费。这种情况下,期刊难以招聘到高素质的编辑人员,或者招到了也难以留住。由于缺少经费,编辑人员无法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不能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在挑选稿件时丧失了学术敏感性,影响了上稿质量。经费的短缺,使编辑部不能给高质量稿件作者高额稿酬,使优质稿源流失。编辑部为弥补经费不足,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拉广告、找赞助上,影响办刊质量。由于编辑收入与教师差距大,编辑部在高校被边缘化,优秀人才纷纷向教师队伍流失,致使编辑队伍质量下降,影响到期刊质量的提高。

三是互联网对期刊冲击大,使期刊注意力资源减少。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充斥着海量的信息,包括各学科的前沿问题,很多课题研究不再只依靠传统的期刊获取信息,在网络上一搜索,相关资讯海量出现在人们面前,降低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另外,近年来出现了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假冒学术期刊,进行非法出版的现象,值得人们关注。以黑龙江省的《理论探讨》为例,该刊从2010年初至2011年初已被不法分子连续假冒出版4期,《人民日报》2010年7月7日第9版对此专门进行了报道。仿冒《理论探讨》的不法分子利用假冒网站发布征稿信息、利用E-Mail电子信箱收稿、利用银行卡收费的方法,增大了案件查处难度。犯罪分子竟然将仿冒期刊内容上了龙源期刊网,又建立了第二个假冒网站,准备开展广告、理事单位等业务,大有“李鬼取代李逵”之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高校学术期刊受关注程度下降,减少了期刊的注意力资源,各期刊社编辑部必须予以重视,防止在互联网时代被边缘化。

三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对策探讨

高校学术期刊作为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既受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又面临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冲击。为在转型的社会中求得发展、创新,高校学术期刊必须在投入体制、办刊宗旨、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作为主办单位的高校必须对本校主办的学术期刊重视起来,给其以准确定位,在办刊经费、人员配备上加大投入。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既是刊载本校教职员工学术成果的阵地,又是社会了解高校科研动态的窗口,是创建一流高校的重要组成。要给予学术期刊编辑人员以一线教师待遇,稳定住编辑队伍,也可让编辑人员教师化,使他们在教学、科研互动中提高素质,最终促进办刊质量提高。高校在刊物主编配备上要慎之又慎,从政治素质、学术素质、道德素质、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查选拔,学术期刊的“掌门人”必须是本学科领域的资深学者,作为宣传文化战线的领导者本身政治素质也要过硬,针对数字化、网络化、多期刊竞争的挑战其管理能力也要出众。另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好期刊必须有好的经济基础,作为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学术期刊,担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和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先进理念、先进方法的使命,高校必须保证足额办刊经费,不能让期刊忙于如何赚钱致富的工作中,要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如何提高期刊学术质量上。

二是要坚持专业化办刊方向。高校学术期刊中综合性刊物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一校一综合刊”的体制格局造成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原来一些专业性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由专业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加之许多高校进行了合并,使各大学都成了文、理、工、农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伴随着大学的变革,作为学校校刊的高校学术期刊也向综合性刊物转变。

高校学术期刊必须立足于本校实际,将办刊宗旨从综合化向学校优长学科发展,改变“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的现状,向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已经启动了“名刊工程”,旨在改变高校学术期刊专业性差的状况,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加入名刊工程的刊物的质量已经明显得到提高。但是,针对几千家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此项工程一是能入围的刊物数量少,二是仍未达到当初拟推出国际上有知名度的高校学术期刊的目的,需要另辟蹊径。本文认为首先要从源头即期刊的创办环节进行改革,摈弃以前那种按照学校分配刊号资源的方式,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该按照高校的学科优势分配刊号,而且专业类学术期刊刊名一旦确定,之后就不允许更改,防止其向综合性期刊转变。再次,学科优势不占优势的不同,高校学术期刊可以进行联合,彼此之间经过磋商后,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将各刊稿源、编辑队伍按照约定的学科分类进行整合,用联合的力量促进各刊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最后,引进那些已经完成了体制改革的国内著名出版集团,合作办刊。随着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国内涌现了多个大型出版集团,其中不乏上市公司,他们资金雄厚,人才众多,对出版市场有独到理解,通过与出版集团的合作,打破各期刊的校际藩篱,整合各高校的科研力量,力争推出在国际上叫得响的知名学术期刊。

参考文献

[1]田敬诚.关于高校社科期刊发展问题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王玉梅.高校学术期刊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N].新闻出版网/报,2009-12-22.

[3]王灿发,王亚柯.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出版,2010(9):下.

[4]中国高等学校学报大全[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李频.中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核心期刊与高校学报发展的飞跃 篇2

[关键词]核心期刊 高校学报 发展

“核心期刊”这一概念出现以来,在国内期刊编辑领域引起的争议至今未息。有的学者认为:刊物既没有核心,也没有级别;[1]甚至有学者认为:核心期刊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造成“严重危害”。[2]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核心期刊是被公认为代表学科当代水平和发展的方向,也是高校学报努力的方向。[3]争议的焦点主要是以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非核心期刊)来衡量期刊质量的高低是否科学、是否适当?本文就《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核心期刊前后刊物质量发生的巨大变化,来探讨“核心期刊”对高校自然科学学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狭义核心期刊与广义核心期刊

狭义上说,核心期刊是指各个文献数据库面对成千上万种期刊,为了节约开支,通过统计期刊文献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以文献计量学指标的高低来确定核心期刊的数量,并以此来指导文献数据库用有限的资金来采购到所需的期刊。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不只是得到图书情报界的好评,更是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基金项目结题、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由于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期刊数量多(2008年版收录核心期刊近2000种),其影响最为巨大,并由此在国内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文献计量学为依据,对国内公开出版的期刊进行筛选、评测核心期刊,于1992年开始出版发行,评价指标只有3个:载文量、文摘量、被引量;此后每隔四年更新入选期刊并出版发行,2008年版评价的指标有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

广义上说,核心期刊是指各省市职改办在职称评定时认可的期刊,国家基金委、各省市基金委在基金项目结题审核时认可的期刊,以及各高等院校给研究生颁发学位证书时认可的期刊。简而言之,核心期刊就是指在你这里发表论文能给作者在职称评定、基金项目结题、获取学位时起决定性或重要作用的期刊。总体上说,“核心期刊”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广泛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广义上的核心期刊,范围包括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收录的期刊、《EI》(美国工程索引)收录的期刊、《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等。目前大家对“核心期刊”是与非的争议,就是指广义上的核心期刊。

二、入选核心期刊前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生的巨大变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学报“千刊一面”及“大杂烩”的办刊模式,使得许多学报面临稿件数量、质量下降的窘境,而且还要面对几千家期刊的激烈竞争,前途堪忧。为此,有学者建议联合办刊,有的学者则建议改综合性为专业性,目的都是探讨如何提高高校学报的刊物质量。

从2000年起,《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人员注重刊物质量的提高,把入选核心期刊确立为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目标,经过8年的努力,《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2008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下面由一些数据来看《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核心期刊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2003年影响因子为0.108,2008年上升至0.375(数据来至《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升幅达247%;2004年,省部级以上基金论文比例为40%,2008年上升至84%;2006年,高职称(副高以上)、高学历(博士或博士生)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比例为52%,2009年升至88%。自2008年《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核心期刊后,得到了更多读者、作者的认可,投稿量大增,为此《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2009年改季刊为双月刊,发稿量由过去每年80篇左右升至每年180篇左右,发稿量增加2倍多,省部级以上基金论文比例升至97%。很显然,正是“核心期刊”这一概念,吸引了众多读者、作者的目光。毫无疑问,正是入选核心期刊给《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带来了质的飞跃。

三、把入选核心期刊作为工作目标是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最好的选择

提高期刊质量的方式有很多种,关键在于你制定的目标是否得到广大读者、作者的认同,是否被社会各界所接受。有人认为自己的刊物办得很好,对 “核心期刊”嗤之以鼻,可是,在你这里发表的论文于评职称无助,于基金项目结题无助,于获学位证书无助。每个作者心里都有一杆秤,自认为写得好的、学术质量高的稿件就投往核心期刊,自认为写得一般的才投往普通期刊。相信大多数期刊编辑在工作中都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来电询问:贵刊是核心期刊吗?是《EI》或者《SCI》收录的期刊吗?还有的作者非《EI》或者《SCI》收录的期刊不投,这就是作者普遍的心态。

因此,把入选广义上的核心期刊作为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目标,努力提高各项文献计量学指标,借此达到提高刊物质量的目的,不失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明智选择。要想入选核心期刊,就必须要改变等稿件上门、闭门办刊的陈旧思维,认真查找自身与核心期刊的差距,积极对刊物进行策划,建设特色栏目,主动向校内外高职称、高学历、承担重大研究课题的学者约稿。核心期刊不是终身制,其评选是动态的,例如1992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期刊,在1996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再版时有约50%被淘汰了出来。这样一来,想要保住核心期刊的地位,编辑人员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兢兢业业办好期刊,要确保刊物质量不能下降,还要努力工作使刊物质量不断地提高。尽管,有学者认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须具备这个功能那个功能,还要承担某种神圣的使命,是否核心期刊并不重要。但是,在笔者看来,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最大的功能,就是为国内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优质的学术交流与传播的平台。这个平台你建设得好不好,质量高不高,这个问题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只有广大的读者、作者与社会各界说了才算。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学报编辑部)

参考文献

[1] 王振铎.质疑“核心期刊”论[J].出版广角,2000,(12):19-21

[2] 周祥森.“核心期刊”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严重危害[J].学术界,2001,89(4):150-158

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研究 篇3

众所周知,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人才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壮大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所谓“科教兴国”, 要想兴国, 必抓教育。要兴教育, 必抓学科。大学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本单元就是学科, 大学人才的培养和科研的进步, 都是与具体的学科密不可分的。只有一流的学科, 才能造就一流的大学。学科的发展与教师的学术水平密不可分, 大学的发展是由教师的科研成果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因此, 高水平的学术团队, 是学科建设的基础。要想发展学科, 学术团队建设是关键。优良的学科发展环境才能吸引高水平的学者, 高水平的学者才能拉动学科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总而言之,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术团队的支持。

所以培育高校学术创新团队是保障学术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龙头工程”, 也是事关高校学科建设乃至整个学校上水平、上层次的重要建设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方面的内容, 着重从促进学科发展这个角度对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二、高校学科建设的内容

学科是构成大学的主要成分, 自然而然, 学科建设也就是各大高校的基本任务, 它所含有的内容丰富, 波及领域繁广, 被认为是当今各大学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实施学科建设为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有效助力。各大高校在学科建设的问题上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这些差异源于学校的历史, 文化背景, 科研团队水平以及知识创新能力等的不同。然而纵然有千差万别, 学科建设大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建立学科结构, 明晰其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的基础就是学科的结构和方向, 新建的专科学校, 由于其建立的时间较短, 根基薄弱, 所以其学科结构和方向的确立更是迫在眉睫, 以便日后在优胜劣汰制度中有较强的竞争力。

另外, 我们要以当代社会的需求为基准, 全面分析自身学校现有的学科优势以及外部机遇, 不能随波逐流, 要因地制宜。

科学发展不能局限于单一元素, 应该是多元化的。那么学科发展也必然是有着非常多的分支方向。高等院校在明晰学科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要恪守一下几点:第一, 必须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相匹配, 在将资源优势发挥的尽善尽美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展开学科发展策略。第二, 学科建设要全面。学科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因素十分多, 再次简单介绍其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有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几个方面;内在因素包括学科自身的因素, 包括学科结构、学科组织、学科制度、学科文化等几个方面[1]。最后, 要以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为前提进行确定学科发展方向, 切实起到引领学校发展的指导作用。

1.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顾名思义, 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其特点是具有针对性和偏向性。重点学科进一步的建设、发展、完善是建立在学位制度逐渐规范化的基础上的。

2. 重点学科建设的作用。

中国是泱泱大国, 如果只依靠普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会欠缺很多前沿技术, 所以就要依托发展重点学科, 这就需要发展和挖掘重点学科, 使其推动学科发展、科技进步,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防的建设;重点学科在高素质高质量学术人才包括“985”“211”工程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的培养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实施重点学科建设, 还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科技能力及增加学科特色, 还为学生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重要的是, 重点学科的建设对一般学科建设起着引导的作用, 能够使学科建设适应当代现代化飞速发展的需要。在高等院校中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发展高水平学术研究的优势体现在重点学科建设是国家通过教育资源整合与集中财力, 在国家范围里面实现具有特色的优势, 布局合理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

(二) 完善师资队伍

办学质量的好坏, 取决于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 而最关键的方面乃是教学管理, 这是学校各项管理的中心。教学管理的诸方面又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 因为师资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2]。所以要想进行学科建设, 其主力军当属师资队伍, 同时它也是教学、治学、创新的主体。

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那么就必须评选出出类拔萃的学术带头人和提升学术成员的整体素质。

1. 评选学术领头者。

师资队伍建设中学术带头人是首要的, 这是带领整体团队前进的领袖, 是给团队指引的关键人物, 可以起到带头作用当然也是队伍的灵魂。因为有了“龙头”, 才可以齐舞。所以, 遴选学术带头人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科的发展速度和学科地位都是由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决定的。那么, 学术领头者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 优异的学科素养, 敢于创新的精神外, 还要有领导才干, 指挥才干, 凝聚才干, 组织才干。鉴于此, 学术带头人的道德、学术造诣应在学术圈子里有良好的口碑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公认, 有较强的研究、开发才能与组织等条件, 并且在各自学科或者专业领域有重大突出贡献的德高望重的专家或学者。

2. 提升学术梯队成员的综合素质。

在一支学术队伍中, 除了学术带头人, 学科成员便是这个学术梯度的主要群体。提升其综合素质便是首要培养目标。

本文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 提升学术梯队成员科研创新能力。各大学校及其领导班子要积极鼓励并支持学术梯队成员申请纵向、横向科研课题, 使所有科研人员都可以融入到科研项目研究中以便改善和升华团队的科研攻关水平。第二, 提高学术梯队成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高校科研团队作为教师团体的中坚力量, 要依照《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 自动自发的陶冶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熏陶健康积极的思想[3]。

3. 优化学术梯队资源配置。

高校的革新, 重点在于师资力量的建立, 而师资力量的建立除了依靠学术梯队的凝聚还需要优化学术梯队资源配置。

团队的资源配置本文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优化:第一, 俗话说“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所以要废旧立新, 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秩序的新的用人机制, 向开放式用人机制的方向改进。将原来的静态管理模式改变为动态实时管理, 形成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第二, 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教师职务聘任制进行革新和完善。

(三) 营造良好的学科文化环境

营造良好的学科文化环境对学科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科建设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甚至是跨越式发展是建立在优良的学术氛围基础上的。优越的学术环境对于培养高素质学术人才及其业界精英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要为交叉学科提供发展空间那么就要时刻主动造就自主、创新的思想观念。信奉并寻求真理, 发扬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学科文化环境是高校学科建设底蕴所必须的, 也是学科发展的助推剂。

三、学科发展的道路

为了培育知识渊博、品格高尚、能力出众、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那么学科建设就要被赋予深层次的含义, 即需要发挥其学科优势, 围绕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学科建设

根据国家近年来的发展策划及其频繁出现在学校科研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迫在眉睫, 这些问题需要学校科研不断进步, 更进一步的做出长远谋计并且还要有学术梯队的所有成员共同努力, 为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打造学科优质品牌。高校发展过程中, 学科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科品牌的建设, 把学科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无形资产, 才能增强学科品牌的竞争力, 才能在日趋全球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 实现新的突破。当然, 学科建设也不可能做到全面发展, 必须有主有次, 要聚集财力、物力、人力、精力大力发展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与此同时, 还要不断学习并掌握国内外科研的发展动向, 并贯串高校自身学科品牌的优势, 增强核心竞争力。

2.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顾名思义,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校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 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 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放之间的合作。

国家要想持续发展, 不能“闭关锁国”, 应吸收和借鉴国外力量及其学习国家文化特色, 建立盟友, 友好合作, 互帮互助, 才能国富民强。所以, 学科要想不断有新鲜血液的注入, 持续发展就要“敞开门, 走出去, 引进来”;与此同时, 还要顾及自身学科特色, 要做到顾此得彼。实现校企及科研组织部门的相互协同合作, 实现科研成果最大转化率并高效的传承下去。高校产学研成功的合作要充分考虑以下两点:第一, 高校要根据其特色及自身优点, 探索、发掘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及持续有效的、相互的制度体系。学校给企业提供技术, 输送知识指导及其专业的学术研究人员;企业给学校提供科研费用以保证科研顺利发展。这样, 学校和企业共同经营办学, 双强合作, 实现共赢。并且共同分享科研双赢效益和科研财富。第二, 大多数产学研合作不但有纵向和横向合为一体的呈现链条式的组织结构外, 还有环环相关联的网状组织结构。这就需要各高校充分发挥其学科特色, 构建共享网络平台, 重视知识的共享能力, 提高组织中知识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增强组织的竞争能力。在竞争的同时加强合作, 有这些链条式和网状式的组织结构, 使得学校和企业中的所有科研参与者不但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还可以共同承担风险, 这样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风险降到最小。另外,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来促进学科发展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四、结束语

在当今时代,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转型, 那么学校最主要也是当务之急辨识发展核心竞争力、及其科研水平。因此, 高校要不断发展学科建设水平, 完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科专业技能, 与此同时, 还要注重高品质高素养高质量人才的栽培。从而使学科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进而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科研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因此学科长期而稳定的建设就成为高校管理层工作的重点。当然, 学科建设也不能成为空谈, 要在资金和师资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跟上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学科建设质量, 才能跟得上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摘要: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校的学科核心竞争力, 是在高校长期发展历程中综合运用多种要素, 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 通过打造学科特点形成的。高校应从学科建设的内容出发, 确立学科结构,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完善师资队伍;营造学科文化环境;打造平台;创建学科品牌;利用外部机遇、形成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文化环境,学科平台,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关少化, 毛祖桓.影响高校学科建设的因素分析[J].江苏高教, 2009, (03) :36-38.

[2]周松云.试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及其主要问题[J].娄底师专学报, 1988, (03) :131-134.

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研究 篇4

工作总结

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年工作总结2007-02-10 16:50:2

4.研究会组织工作

()研究会换届

年月日,召开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

会议对上届研究会工作进行总结,对“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章程”进行了修订。产生了新一届第四届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理事会,理事会由人组成,蔡蓉华同志(北大)

任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沈德来(人大)、马雪梅(清华)、刘永春(北师大)三位同志为副理事长,史复洋同志(北大)任秘书长。理事会聘请上届正副理事长武振江、杨毅、武志宏、尹源等四位同志为顾问。

会议作了有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年版和《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年版的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充分肯定了期刊研究会在核心期刊研究工作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经讨论,就下一版中外文核心期刊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取得一致意见。

()组织发展工作

根据《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章程》,”凡有志于期刊研究,承认本会章程并积极参加本会活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均可申请加入本会,成为会

员。理事馆是当然的团体会员馆。非理事馆经申请也可以成为团体会员馆。”在月份的换届会议上重新确认的理事馆成为当然团体会员,应邀参加会议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科技文献情报中心(核心期刊研究工作的协作单位)也申请成为会员。会后,又有十几个个人和图书馆提出申请成为个人和团体会员。

凡仍希望为研究会团体成员馆的,只需提出申请,并确定一位能够负责的同志为联系人,填写表格即可入会。个人只要提出申请,填写表格即可入会。

.推选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专业委员会代表及先进个人

在全国高校图书馆期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上,经协商,北京地区代表北京大学图书馆蔡蓉华、清华大学图书

馆杨毅被推荐为新一届(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人民大学图书馆沈德来为委员,武振江同志为顾问。

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初期即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后又担任理事长的武振江同志,由于在学会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年度中国图书馆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开展学术研究

()月日召开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讨会”,与会者共余人,除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研究会的成员馆代表外,还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科技文献情报中心的代表参加。会上由《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年版和《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年版的主编对上一版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版中外文核心期刊的研究

工作提出初步设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各大编的主编及《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副主编分别对各自负责的研究工作作了总结发言。与会领导也在会上发言,充分肯定期刊研究会在核心期刊研究工作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经讨论,就下一版中外文核心期刊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取得一致意见。

()年月日,按计划召开了“核心期刊工作研讨会”,会议由人大图书馆的沈德来副理事长筹备和主持,北京大学图书馆协办。《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总编及各大编主编(期刊研究会正副理事长均在其中任主编)、外文核心刊部分主编参加了会议。会议根据暑假前布置的议题,对核心期刊评价理论和方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数学模式、学科分类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基本确定了《总览》第版的研究方案、计划及具体步骤。

会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正式启动,现已经开始进行数据统计。

.举办学术讲座

年月日,在北大图书馆图馆举办了“电子期刊知识讲座”。会议由清华大学马雪梅副理事长筹备和主持,北京大学图书馆协办,北京市所高校图书馆的余名图书馆工作人员参加了讲座,其中一些图书馆领导带队参加。

清华大学杨毅副馆长作了《电子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报告,北京大学肖珑副馆长作了《电子资源的整合和服务》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电子资源的最新进展、电子资源的采选政策和原则、电子资源整合技术、电子资源服务等,介绍了清华、北大两校在电子资源的采购、整合及服务方面的做法及经验。两位专家的报告很精彩,内容丰富、知识新颖,反映了当今电子信息资源开发与

利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受到与会同人的欢迎与好评。大家普遍反映,这类讲座对于图书馆——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图书馆工作者是非常需要的,可以起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工作的作用,今后应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

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探究 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也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理应拥有较高的诚信度。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些研究生急功近利,在自己的科研中没有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降低了学术诚信度。浙江大学校长杨卫教授认为:“学术诚信是大学精神的根本。我国目前存在的学术诚信问题,不仅反映了学术界诚信意识和诚信机制的薄弱,而且折射出其背后的社会环境和浮夸文化土壤。”可见,学术诚信在大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有必要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

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踏踏实实地做科研,对自己的论文造假。我们都知道,一篇科研论文的出炉,一定会经过严密的实验设计和仔细的数据分析,以验证自己的研究假设。但是一些研究生为了完成发表论文的要求而产生造假的念头,这部分研究生主要是通过网络来查找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接着进行复制粘贴,产生自己的论文。更有甚者,稍微变动一下资料的顺序或者更换掉原来的题目就变成自己的论文,把一大片文献资料占为己有。

第二,科学研究不严谨,论文没有标明引用和出处。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来论证自己的说法或充实自己的文章,但一定要准确地标明该引用的出处,否则就视为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有的研究生引用别人的数据和结论,却故意改头换面,不加注释。

第三,结合自己的课题,伪造、篡改他人的研究数据。这一问题主要产生在理工科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为了满足于一种成熟模型的设计或是一种已定的实验设计,根据自己的假定值直接得出最后的数据,完全省掉了实验设计和过程。

二、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人原因。一些研究生在观念上对学术不规范这一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学术不端行为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另外,研究生人员构成相对复杂,有应届生、往届生、社会上的在职人员等,生活经历的不同使他们对待学术的态度也不一样。部分研究生急功近利,他们认为来读研只是为了取得一张文凭,而不是真心地想做学术。

第二,学校及培养体制原因。一些高校只专注于知识的传授,而疏于对学术诚信方面的教育,势必会加剧这一现象的出现。一些高校规定,研究生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的资格条件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到规定数量的文章,对博士生尤为严格。鉴于高校研究生培养体制带来的学术压力,又受制于人力、财力及物力,势必会加重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第三,社会环境原因。浮躁的社会风气逐步影响到高校,进而使部分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认真搞学术。现实生活中,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欺上瞒下等消极现象也在侵蚀着研究生的灵魂,影响学生的评价标准。

三、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对策

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有着严重的后果,不仅会影响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阻碍着其学术道路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学术规范体系的建立。因此,针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现象,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以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第一,作为一名研究生,要端正自己的求学动机。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期间,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遇到学术上的困难,要积极寻求导师以及其他学生的帮助,虚心向他们学习。

第二,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术氛围。高等院校可以通过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等活动来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允许下设的各个学院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促进学术规范;建立并完善奖惩机制,促使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充分发挥导师在学术作风、治学态度以及学术素养方面对研究生的影响。

第三,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强化法治,加快诚信制度的相关立法,消除管理制度上的漏洞;教育部等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倡导建立良好的诚信体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来加强人们的诚信意识;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和行为,要严格处理,改良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宋大伟.刍议研究生诚信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7).

[2]李东阳.研究生诚信教育之我见[J].教育理论研究,2011,(18).

[3]经素.研究生诚信状况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4]江新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表现、教育根源与治理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

[5]顾海良.关于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建设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 2005,(9).

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研究 篇6

高校学术期刊在经历了解放时期的几十余种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停办以及“科学春天”时期的高速发展的阶段后, 在当今传媒产业化的资本时代不断表现自身的不相适合性, “垢病”堆积——数量庞大, 质量下滑, 学术价值每况愈下, 成为学术垃圾的生产地, 严重违背了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 破坏了高校学报的窗口形象。《办法》就是向这些“垢病”挥刀, “刮骨疗伤”定有阵痛。

“众”与“专”“分”与“合”之间的博弈

目前,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如此“众”多的学术期刊数量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经济的飞速发展。而这些高校学术期刊从“出生”之日起, 就在高校行政化的传统体制的庇护下成长, 关门办刊, 力量分散, 时久弥长, 形成了“远离当代生活, 小而散、同质化、圈子化的问题非常严重”的格局, 发行量萎缩, 发展速度和刊物质量受到严重制约, 未能发挥出“众”的正能量。

而纵观整个期刊界, 真正将期刊做大做强的正是那些肯在“专”字上下功夫的期刊人。在市场经济的“挤压”下, 高校学术期刊要走出“象牙塔”, 冲出尘封已久的樊篱, 通过思想交流和碰撞, 努力实现学术期刊专业化的大融合, 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所以, 如何“众”, 如何“专”;怎么“分”, 怎么“合”, 需要高校学术期刊者以创新的思想, 做好“后改制”时代高校学术期刊改革的“首发”。

怎么“走出去”, 怎么“引进来”

科技成果是传播创新成果的主要媒介, 受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低、学术公信力差、市场竞争弱”的现状所困, 长期以来我国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被优先考虑刊登于欧美等国期刊, 高质量稿件外流严重, 科研工作者已经习惯于不看国内期刊, 他们总结自己的研究工作是“两头在外”, 科研仪器从国外买进, 论文“出口”国外, 而此现象已长达一二十年之久, 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成果的转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学术期刊已经走到了改革的历史节点。

那么, 中国学术期刊应该怎么“走出去”?颜帅和张昕两位学者以创新的思想理念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三步走的发展策略。第一步, 实施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地位”。第二步, 改革与发展并重, 建立国际化的英文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和发布平台。第三步, 双向译介推动中文期刊的国际化和英文资源的本土化, 使科技期刊成为国家创新的重要媒介。

对于如何“引进来”, 颜帅和张昕两位学者在上述的第三步中已有探讨, 而武文茹学者对此也有相同意见的论述。“做中国学术研究不用母语而用英语, 这显然是一条不得已而为之的悲壮之路”。他们提出的共同观点是鼓励中国学者用中文发表科技成果, 引导和带动外国人阅读和发表中文科技文献。在国际上推广中文科技文献, 坚持中文传播, 提高中华文化凝聚力。

无论是走出去, 还是引进来, 对中国高校学术期刊者而言, 需要解放思想, 打破高校的围墙, 以改革发展为己任。创新办刊理念, 从“专”字上积极思考, 通过主管部门、专业学 (协) 会, 主动整合期刊资源, 不再单兵作战, 从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 组建集约化、专业化的期刊集团。从而减少期刊数量, 提高发行量, 将小众的学术期刊做大做强, 成长为“大众”的学术期刊, 受惠于更广泛的科研工作者, 推进社会科学进步。

借用马云的话说:今天很残酷, 明天更残酷, 后天会很美好。

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研究 篇7

1、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差异比较

1.1 电子期刊的优点及缺点

电子期刊以电子形式存在, 通过计算机使用。第一, 电子期刊体积小, 速度快, 易制作, 信息存贮量大, 出版程序环节少, 省时省力省物;第二, 服务功能强, 工作效率高, 内容涉及各个方面, 方便于读者参考和使用;第三, 检索功能大, 可根据实际需求建立多途径检索, 迅速准确地查到所需资料;第四, 共享性能优, 信息资源可以同时被许多人使用,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

然而电子期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阅读不方便且成本过高, 管理机制不完备、阅读方式受限等。各高校图书馆购买的各类电子资源, 一般只能具备使用权, 缺乏拥有权和存取权。

1.2 纸质期刊的优点及缺点

传统期刊资源是以利用纸质期刊为主要方式, 纸质期刊出版周期较短, 符合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 不受网络环境约束, 可长期保存。期刊服务是一种面对面的服务, 许多读者对它青睐有加。

但纸质期刊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占用空间大, 查找不方便, 现刊均采用上架阅览, 一般不能外借, 读者阅览期刊只能限定在图书馆或一定范围内。加上架上主要以最新的期刊为主, 更新速度快,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阅览期刊的连续性和时效性。

2、改进期刊的订购工作, 提高期刊的利用效率

在高校图书馆, 根据使用期刊类型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阅读型, 对象为全体师生员工, 目的是增加课外阅读, 丰富业余生活等;二是参考型, 主要为在校学生和行政人员。三是研究型, 主要以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主。他们对于期刊资源的要求为专业性强、内容新颖, 尤其对于创新型的论文。因此, 订购期刊需注意:

2.1 订购纸质期刊应优化配置, 全面考虑读者的需求

优化配置期刊类型是订购工作的关键。首先, 生活类、文学类、娱乐类、体育类、影视类, 这些期刊类型拥有最广泛的读者, 他们不分专业、年龄、区域、老少皆宜。此外, 外语类、计算机类等专业期刊, 高校大学生除了要应付考级外, 实用性也很强, 在很多行业领域内已成工作必需品。还有科普类、军事类等, 也兼顾部分读者的兴趣和需求而订购。所以, 征订期刊会根据师生员工的人数、需求、期刊质量、价格等各种情况订购不同种类的刊物。对于纸质期刊, 在高校各校区之间要开展协作、协调, 避免存在交叉重叠现象, 把复本减少到最低限度, 把品种增加到最高限度。这样既满足读者对品种的需求, 又避免重复浪费。

2.2 完善电子期刊资源, 注重期刊推广和运用

一般来说, 电子期刊主要辅助学术研究, 应为教师提供实用的电子信息资源, 而学生重在阅读综合类期刊, 较少查找各种学术期刊, 以配置纸质期刊为主。图书馆应注重“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共存、馆藏实体资源与网络电子资源互补”的发展模式, 有针对性地进行期刊信息资源建设, 做到在资金有限情况下的合理期刊配置, 构建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新体系。

除合理配置纸质期刊的品种外, 电子期刊的推广和运用丰富了图书馆的期刊资源。现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已购买许多电子数据库, 相对来说, 现有的电子信息资源能满足阅读、教学和科研的需要。鉴于网上期刊资源参差不齐, 各高校图书馆可以将购买使用权的电子资源组织起来, 建立电子导航系统, 通过统一的界面, 建立多种链接, 将馆藏目录、书目数据库、期刊电子全文等有机结合起来, 方便教师学生读者通过在图书馆网站查找电子资源。

3、加强期刊的开发与利用, 建立新型期刊服务模式

3.1 重视各馆文献传递服务, 实现网络期刊资源共享

期刊是一种出版周期短, 内容更新快的文献信息资源, 由于期刊数量逐年增加和购买电子资源的经费有限, 这是许多高校图书馆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 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合作, 各馆都建立自己独特的期刊资源数据库, 利用期刊信息资源优势, 按照分工协作原则, 在期刊资源共享上建立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使数据的格式更加标准化, 这样既可以减少各高校图书馆购买期刊文献的经费问题, 也对未来数字图书馆奠定扎实的基础, 广大教师学生读者可以真正网络期刊共享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3.2 根据读者群体的实际情况, 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3.2.1 针对学院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特点, 创建交流信息平台, 采取不同层次的服务方式。

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 图书馆可以组织开展新生入馆教育, 介绍图书馆, 发放宣传图书馆的小册子, 参观图书馆, 让学生熟悉期刊阅览室的馆藏布局、期刊的程序和具体规定。

3.2.2 对于临近毕业撰写实习报告, 毕业论文的大三学生。

针对学生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 我们应配合学校教学安排, 根据各课程特点查找出相关期刊资料, 提供给实习学生;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三年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论文要求专业性、理论性、学术性较强。馆员可与相关指导老师相配合, 针对论题提供期刊资料, 指导学生查找馆藏过刊中有利用价值的资料, 这样既方便了学生, 又提高了期刊的利用率。

3.2.3 对于肩负教学科研双重任务的教师, 主动地向他们提

供专业的最新信息和科研成果, 对于难度较大的课题, 期刊馆员不仅要实行全过程的定期跟踪服务, 还可通过网络优势, 协助教师访问网上数据库, 多途径获取信息。实践证明, 计算机文献检索是进行课题服务、专题服务的最佳途径, 它能为读者高效率地提供最新最切题的期刊信息。

4、结语

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都是了解各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重要信息资源。实践证明, 电子期刊是在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纸质期刊是电子期刊的主要信息来源。所以电子期刊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通过自身平台加大对纸质期刊的推广和宣传, 很好的提升纸质期刊的影响力, 真正做到期刊的相互融合发展, 优势互补。此外, 期刊工作做到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方法、优化管理,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期刊信息需要, 让图书馆真正成为教师科研的阵地, 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摘要:随着当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期刊信息资源载体与存储方式逐渐呈现多样化。电子信息资源既为图书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对传统的期刊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何合理配置各种期刊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满足师生员工的需求, 是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纸质期刊,电子期刊,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范军, 电子期刊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影响[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0 (11) :l7—19.

[2]、韩宪英, 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比较及互补研究[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3) :148—149.

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研究 篇8

教学学术的概念由Ernest Boyer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提出, 后来由其在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同仁, 特别是Lee Shulman, 进一步发展成今天为人们所广泛认可的“教与学学术” (SOTL) , 但对教与学的关注从一开始就有浓浓的国际化味道,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洲等讲英语国家都在同时开展教学学术活动[1]。在最近20年的英格兰, 高等教育继续向大众教育发展, 高校规模不断扩张, 学生不仅人数增加, 而且更加多元化, 使得大学教学更加复杂, 同时, 由于新学费制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学生顾客化及目标职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 这一切都对高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之工党执政后在高校教学方面进行的大规模干预和改革, 英格兰高校在教学学术方面的发展引人注目。[3]本文从政府相关举措、以学科为基础的发展和学术基本特征三方面介绍英格兰 (1) 高校在教学学术方面的发展。

二、英国政府有关“教学学术”的举措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 英国仍处于保守党执政时期, 1992年一大批院校取得了大学地位, 因此产生了后来所谓的“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之分。政府注重加强教学在高校的地位, 同年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 (HEFCE) 成立, 统筹高校的经费调拨, 对英格兰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指挥棒作用。1997年专门负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 (QAA) 成立, 对高校教育质量进行把关。工党于1997年上台执政后, 把教育改革放在其政策的中心位置, 强调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教育政策, 在高校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和改革, 以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高等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的未来》提出的一个工作重心就是提高教学质量, 希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教学” (DfES 2003) 。HEFCE先后成立了教与学常务委员会、教与学发展基金 (FDTL) 、教学质量促进基金 (TQEF) 、教学与学习技术项目 (TLTP) , 并将“推动优质学习和教学”列入了2006—2011年战略计划重点目标 (http://www.hefce.ac.uk) 。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院 (HEA) 成立, 整合了高等教育学习与教学学会 (ILTHE) 、学习与教学支持网络 (LTSN) 和教学质量促进基金全国协调组的工作, 其主要职能是协助各高校、各学科提高教学质量,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学习体验。HEA辖下的24个学科中心在全国范围提供会议、讨论和网上资源等大量有关各学科教学学术活动。2005年74所教与学精品中心 (CETL) 建立, 其目的在于鼓励创新、发展单一学科或跨学科的优质教学与学习做法, 并加以推广。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 (ESRC) 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学与学习研究项目 (TLRP) , 在全英国范围内进行教与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http://www.tlrp.org/) , 2001—2005年进行的“在本科课程中改善教学与学习环境”项目就是其中一部分。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高教形势、政府要求和学生需求, 英国高校强化了教学和学习, 在HEFCE专门经费的支持下, 高校纷纷制定与实施了教与学策略, 许多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教育发展单位” (EDU) , 加强了教与学的革新。有的大学 (如中央兰开夏大学) 在其教与学策略中就明确了教师教学与研究的同等重要性。在个人教师方面, HEFCE属下的全英教学奖学金 (NTFS) 项目每年花250万英镑奖励在教与学方面的优秀个人, 资助大型的教与学研究项目, 并不断地将其成果向外推广;高校也可通过学习、教学和评估策略基金和HEFCE的人力资源策略基金来奖励优秀教学个人。[5]英格兰政府机构和高校在教与学方面的种种努力旨在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 这正好与教学学术的主要目标相吻合, 客观上助推了教学学术运动在英格兰的成功, D’Andrea[6]明确指出:“现在英国在个人、院校和全国层次上所开展的加强教学探究的努力对于教学学术运动来说是好兆头。”Brawley、Kelly和Timmins[6]认为在英国政府巨大财政投入的情况下, 有关教学学术的活动在英国的发展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 他们用“大手笔” (broad brush strokes) 几个字来形容。

三、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学术发展

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学术发展可谓是英格兰高校教学学术运动的特色, 这主要与前面谈到的学科中心有关。HEA辖下的24个学科中心设置在不同的高校, 从事各种活动 (提供建议、举办会议/讨论/工作坊、出版新闻稿/研究信息/网上电子资源、建立地区性网络) 来为全国高校教师、学生和有关机构提供相关学科支持, 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体验的目的, 也为与学科有关的优质教学、学习和创新提供展示、合作和交流的平台。正是由于有学科中心这种全国性的网络存在, 英国才能够采用一种比美国和澳洲更加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学术框架, 发展成其特色。Brawley等[7]指出, 英国的学科中心具有如此之广泛的全国性覆盖面, 这种对学科的强势扶持作用在美国和澳洲只能梦境中才有, 他们还下了这样的结论:可能正是由于学科中心的存在, 英国学科性教学和学习网络要比美国和澳洲的发展得好。本文以学科性教学学术开展得很好的历史学科为例来阐述英格兰教学学术的发展。

历史学科中心隶属历史、古典和考古学科中心, 为全国高校开展有关历史学科的优质教学、学习提供合作和交流的平台和网络, 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将全国历史学者们联合起来共同创造与学科有关的知识。[9]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英国的Mick Healey, Alan Booth&Paul Hyland等历史学者就开始在英国提倡美国兴起的教学学术运动, 挑战传统的仅将“研究”当成“学术”的观念, 借助于历史学科中心, 尽力将教学学术理念融入到英国高校的具体场景中。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 他们在英国高校的教学界 (而不仅仅是历史界) 已取得了巨大成就。Booth[10]概括了英国高校历史学科在教学学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 教学创新的证据不断增加。课堂上学生人数和差异的增加、新教育技术的涌现都促使历史教师们不断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HEFCE辖下的CETL、NTFS及科目中心的各种项目都大大提高了教师和院校进行教改的积极性。第二, 尽管与传统的学术研究相比, 教学研究的经费和出版渠道仍有限, 但研究和出版历史教学和学习的途径在不断拓宽,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 越来越多的学术杂志开始发表教研文章, 相关研究的反思性、理论性和课堂实践性也越来越强。第三, 各历史院系乃至整个历史学科对教学法的讨论变得更认真、更公开化了。强调透明、承担和价值的西方审查文化引起了许多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历史教学的批判性反思, 同时通过同辈观察、教学轮换和学生评教等质量保障和提高系统举措的实施促进了院系和同事间的对话与交流;全国范围的促进创新和反思活动的学科网络, 如HEFCE资助的“历史2000”项目, 开始将有志于历史学科教与学研究的教师和学者凝聚成网, 自1998年以来历史学科中心每年都举办教与学年度会议, 为创建与教学学术有关的历史教师网络提供了重要的场合。Paul Hyland, Alan Booth and Geoff Timmins等历史学者发表了不少重要著作, 为在英国高校进行系统性的历史教学研究和探索打下了坚实基础[11]。通过自己在历史方面的亲身体验, Brawley等[12]指出:“正是由于学科中心, 才使得英国比其他讲英语的国家在实现Boyer原版本里所做承诺方面更进一步。”由于学科中心和一批教学学术运动先驱的努力, 对于今天英国高校的历史教师而言, 教历史已不再是一种孤立无援的个人奋战了, 他们可以轻松地借助本学科的各种平台和渠道, 比如, 有关历史学科教学学术的出版物、网站可迅速地将资讯和相关文献提供给每位教师, 并为每一位有心提供资讯的人提供帮助, 直接参与到对历史教学法共有知识的建构中。[13]

四、英格兰高校在学术基本特征方面的发展

Andresen[14]指出“学术”有四种基本特征:深厚的知识基础、探究性的定位、批判性的反思和同行审查。近年来, 英格兰高校, 不论是研究型还是教学型大学, 在教学学术各方面都成绩斐然。首先, 教师须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 这不仅包括扎实的专业学科基础, 而且包括良好的教学知识基础。Kreber[15]指出, 教师有关教学法的知识有三种:教学和评估方法的知识, 学生如何学习的知识, 以及有关高等教育与所授课程的目标和用途的知识。在这方面, 英格兰一直有各种针对教师开展的“教学发展项目”, 以期提高教师 (特别是新教师) 的教学能力[16], 在技术发展不断运用到教育领域的今天, 各高校也十分重视提升教师使用数码技术的能力。HEA在2006年颁布了“英国高等教育教学和支持学习的职业标准框架” (简称“职业标准框架”) , 强调对教师教学的评估和教师的职业发展。为了促进标准的实施, HEA开发了非强制性的个人职业认可方案, 最近还为各高校的继续职业发展框架制定了鉴定流程[17], 以期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同时, 教学学术还要求教师进行探究性研究和学习。Kanuka[18]指出大学的定义特征之一就是其学术成员既是教师又是研究者。在当今“超级复杂”的环境下, 为了让教师能更好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英国高校兴起了“以探究为基础的关于教学的学习”运动, 各高校的EDU在其中发挥较大作用[19]。D’Andrea[20]指出英国高校在教学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两大发展:一是越来越多的教职工开始对研究自己的教学工作感兴趣;二是各高校为了本身发展和推进学术进步将对教学和学习知识的不断追求提上了优先日程。在不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同时, 教师还要对自己教学、学生学习和教育目的不断反思, 这也是教学学术强调的一个方面。反思有三种:内容、过程和前提反思。[21]。不少英国学者 (如Booth、Kreber) 都一直强调反思 (特别是批判性反思) 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Booth[22]主张教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或观察学生学习对教学进行反思, 提高对教学和自我的意识。Kreber[23]指出尽管不能期望每位教师都去作研究, 但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过程和评估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可以保证教学至少是“以研究为基础”的, 他提倡EDU不仅应鼓励对教学和评估方法、学生学习和教育目标反思, 而且要提供一般地或与学科相关地进行反思的方法。公开分享和同行审查是教学学术重要的一环。Kreber[24]指出教学学术与教师和学生、文献、研究、同事的互动有关:“对信息和观点进行批判性和反思性的交流, 这种交流可以在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进行, 可以是非正式地指导同事, 也可以是正式地向学术会议和期刊投稿。”英格兰政府和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努力, 2008年“电子学习战略”的评估报告 (http://www.hefce.ac.uk/pubs/rdreports/2008/rd20_08/) 就明确指出:“传播是HEA所有电子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QAA和高校在进行质量评估时, 多采用自评和外部专家评估的做法, 充分发挥了同行评估的好处;CETL、科目中心和NTFS项目分别在院校、科目和个人层次上奖励优秀教学和学习行为并加以推广, 这些在前文已介绍, 此处则不再赘述。

五、结语

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发展趋势分析 篇9

电子期刊起源于大约20世纪70年代, 经过多年的发展, 电子期刊从最出的软盘期刊, 第一代CD-ROM期刊、联机期刊、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的网络化电子期刊。我国1994年出版了第一种电子期刊《电子信息与通讯网络杂志》, 在CHINA-LINK网络上运行。电子期刊,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献资源, 在高校得到迅猛发展。电子期刊在短期内迅速发展主要是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1 传递速度快, 时效性强

电子期刊的时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出版到提供利用周期短;二是体现在它的审查制度和出版周期上。电子期刊以篇为最小单元出版, 减少了编辑出版的积压时间。

1.2 信息存储量大、密度高, 便于携带和保存

电子期刊可拷贝到磁盘、光盘上, 由于密度高、体积小, 可以解决印刷型期刊过多占用馆藏空间的问题, 而且也为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带来了方便。

1.3 直观性强

电子期刊最大优点是能够在电子版本中保留印刷版本的所有版面格式和外观特点, 并且支持超级链接和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效果。阅读起来能产生动态与声音效果, 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1.4 网上资源共享, 用户利用方便

电子期刊不受时间与地区的限制, 可以同时为很多读者提供服务、互不影响, 所以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对电子期刊而言读者无须借阅与购买, 只要有一台联网终端就可以随时阅读有关刊物, 查阅有关信息。

电子期刊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格局。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信息工作的运营方式。图书馆信息工作的运营方式, 是根据不同的信息环境和信息载体而建立起来的。信息环境和信息载体的发展和演变, 对图书馆发展格局的变化大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 在网络载体技术的影响下, 一些专门提供网络信息的新型信息机构应运而生, 信息机构的建设开始进入多样化的发展阶段。在网络载体技术的影响下, 纸质载体的主流地位遇到严峻的挑战。基于这种背景下, 若仍然单纯依靠图书馆这种单一的处理纸质载体 (如纸质杂志、期刊等) 见长的信息机构来全面承担科学信息交流重任, 恐怕其难以胜任。另一方面, 在网络载体技术的冲击下, 传统的图书情报机构正在调整自己的运作方式, 力求尽快适应信息环境的演变和信息载体技术的进步。图书馆在馆藏建设方面已突破了单一的纸质载体的范围, 不仅把各种封装电子载体纳入到馆藏的范围之内, 而且这类出版物在其馆藏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得特别快。在调整馆藏结构的同时, 传统的图书情报在信息服务方面有了相应的拓展, 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已成为绝大多数图书馆情报机构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电子期刊给图书馆和图书馆工作带来了新的特点和要求。图书馆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 正确认识形势, 做好充分准备, 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之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 图书馆电子期刊利用现状

我国电子期刊建设情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2.1 电子期刊数字化

《中国学术期刊》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QVIP) 等大型文献数据库 (系统) 的成功开发与运用, 对我国正式出版的中英文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核心和重要期刊, 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面向对象的检索引擎, 实现了电子学术期刊连续出版的大规模集成化、多功能。它与相应的检索咨询站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和支持软件, 组成了中国学术期刊的全文电子检索系统, 成为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查阅文献资料的全文快速导读检索服务系统, 具有期刊文献评价的统计功能。这标志着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电子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也标志着我国学术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始进入了电子化阶段。

2.2 电子期刊产品多样化

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专题数据库”、“复印报刊资料题录索引光盘”、“中国法律年鉴全文数据光盘”、“中国法学论文题录光盘”、“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数据光盘”、“邓小平理论研究文献数据库”、“《文史哲》 (1951-l998) 全文数据光盘”、“诉讼法文献索引及全文数据库”、“中国法律法规大典数据光盘”、“经济学、管理学论文题录索引光盘”等全文数据光盘。

2.3 期刊文献数据加工电子化

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目录组编制了《中西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 (光盘版) , 此数据库收录了西文期刊3.7万种, 1万条数据, 覆盖了我国进口的西文原版期刊的95%;中文期刊1.3万种, 5万条数据, 覆盖了我国出版的期刊的70%。参加编制的单位是省 (市) 图书馆、重点高校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以及其他部属系统科研图书馆等。该数据库记录按照SBN (s) , 机读格式按照UNI-MARC和CNMARC, 数据描述准确、规范, 可作为标准书目信息源, 满足各种类型图书馆情报部门的不同需求。

3 电子期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问题分析

现今电子期刊快速发展的势头, 预示着未来的期刊信息服务将会更趋向于围绕计算机、通信网络、多媒体信息等进行。基于电子期刊的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购买了相当数量的数据库等电子资源, 但在电子资源的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的降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网络配置问题

由于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受IP地址的限制, 只有本学校的IP段人员才能访问资源, 这样如果读者离开学校, 就无法使用电子资源, 因此, 要想充分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就不仅需要扩大学校校园网覆盖范围, 也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 让出差在外的校内读者也可以访问本学校图书馆电子资源。

3.1.2 学校经费不足导致电子资源利用受限

目前, 高校经费有限, 有些高校只能购买某些数据库的部分专辑, 或者购买部分权限, 这样有些读者无法找到自己相关专业的相关资料, 就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使用。

3.2 提高电子期刊利用率对策

首先要改变观念, 重视和加强电子期刊的收藏和利用, 图书馆应加强对电子期刊的管理与服务, 其工作重心由“拥有电子资源”向“整合电子资源”转移, 应优化期刊收藏结构,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期刊信息的需求。建设和完善网络化电子期刊服务平台。其次, 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电子期刊的优势, 就必须加快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进程, 提高网络化管理服务水平。另外, 要加强以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为主体的技术设备的投入, 抓紧构建先进的电子期刊网络化服务平台, 使越来越多的期刊数据库上网运行, 为学生和老师更充分利用电子期刊, 为图书馆开展和强化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 尽快提高对电子期刊的开发利用水平创造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推动整个高校图书馆朝着电子信息服务的方向发展。

4 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的发展趋势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 电子期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利用电子期刊快速、深层次地提供电子信息服务。虽然目前国内电子期刊的发展存在技术、知识产权、安全、国内网络传输速率、价格等方面的限制, 但电子期刊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决定了它是期刊的发展方向及其在高校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硬件和软件投入的巨大, 限制了很多高校图书馆对电子期刊的利用, 因此, 走资源共享之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主要方法有:

4.1 开展馆际协作进行联合采购

很多大型电子期刊数据库订购价格十分昂贵, 联合订购可在降低每家支付费用的同时, 为各家增添更多的电子期刊。各成员馆应根据各自的收藏和服务特点确定各自的电子期刊收藏范围, 承担收藏任务。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其他成员馆的电子期刊采集情况, 并据此制定本馆的采购策略, 利用计算机和标准书目信息数据库开展电子期刊交换工作, 实行馆际和国际电子期刊资源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 组成一个比较合理的电子期刊采集与收藏体系。

4.2 开发网上免费资源

目前, 电子期刊的发展日新月异, 其中免费电子期刊不断涌现, 网上存在着丰富的免费期刊资源, 但是, 由于过于分散、无序、变动无常, 给人们利用带来很大困难。图书馆应紧紧围绕本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具体信息需求特点, 有的放矢地将网上分散的有关本馆特色期刊、学校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的全文期刊、科技资料、会议记录等按需求进行有重点的收集、加工、组织和整序, 固化网上流动的信息, 来丰富本馆馆藏, 不断延伸本馆期刊信息资源, 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4.2.1 免费电子期刊的选择与评估

在利用网络电子期刊信息源及搜索引擎等方式来收集免费电子期刊时, 要对其进行选择与评估, 一方面可以考察分析网站的内容特色;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这是图书馆挑选免费电子期刊的重要依据。

(1) 网络电子期刊的全文必须能够直接由网页检索获得;

(2) 网络电子期刊必须是经过审核制度, 或必须是由声誉很好的商业机构或学术团体所发行;

(3) 网络电子期刊必须被索引工具所收录, 或至少必须被图书馆提供的搜索引擎索引;

(4) 网络电子期刊的过刊也必须能从网站获取;

(5) 网络电子期刊本身必须有网站, 仅依靠电子邮件传递发行的电子期刊将不被考虑;

(6) 网络电子期刊的主题内容必须是图书馆的读者所需求的信息。

4.2.2 网上免费电子期刊的收集与整理

免费电子期刊分散在网络上千千万万的主机中, 每天都会出现新的电子期刊。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资源, 即使是网络高手, 利用目前最出色的搜索引擎也仅仅能搜索到Interter信息量的16%。因此, 目前摆在图书馆面前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迅速有效地获取到读者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4.2.3 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比如, 建立重点学科专家论文数据库, 围绕本院校的重点学科, 收集整理国内外军内外知名专家的论文, 并将其电子化网络化, 形成具有学科专业特色和学术优势的数据库;在图书馆主页上用链接的方式建立学科导航系统, 将与某一学科有关的电子期刊学术论文等资源整合在一起, 建立重点学科的信息导航系统, 使重点学科用户在网上能迅速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 实现对期刊资源的优化整合, 使之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 为教学科研建设提供文献保障。

总之, 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电子期刊, 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深入和提高, 更需借助电子期刊的优势, 走资源共享之路, 弥补不足, 提高电子资源利用率, 为读者提供更方便更完善的服务, 从而带动整个图书馆事业充满活力地走向数字化。

摘要: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期刊, 是一种新型的文献资源, 其在高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论述了电子期刊的产生与发展、特点、图书馆电子期刊开发与利用等方面, 并指出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朱静.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发展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6) .

[2]梅红, 高兆云.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36) .

[3]李军.对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工作创新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研究 篇10

摘 要:高校肩负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支撑这些职能的是高校的众多基层学术组织。基层学术组织兼顾学习与创新,为整个国家的科技和产业进步提供动力。因此,如何最大化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的作用非常重要。当下,基层学术组织普遍存在组织形式松散、结构单一、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本文旨在就如何优化基层学术组织的组织形式,科学确定职能定位的角度作一些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基层学术组织;组织结构;职能定位

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是一个学者的集合,是高校学术系统的最小组织单位,也是构成整个国家科学研究事业的细胞。对基层学术组织的组织形式研究是一个管理学的命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管理学也经历了多次突破和变革,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但基层学术组织的组织形式却鲜有改变和提高。我国的高校起步较晚,其组织架构大多借鉴前苏联的体系和模式,且缺乏创新,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绝大多数高校都是沿用“院─系─教研室”的三级结构。基层学术组织是创新创意和重大科技进步的孵化器,良好的組织结构、运行规则能够“让智慧擦出更多的火花”。基层学术组织要追求专业、高效和高质,而不能一味追求数量。每一所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科的优势科学地确定一个目标,给基层学术组织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才有利于最大化地发挥和释放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热情,让他们沿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断探索。关于定位,要多一点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少一点盲目跟风、不切实际。

一、基层学术组织的组织形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沿用“院─系─教研室”的三级结构,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学术组织,从最初的以教学为主要任务逐渐发展为教学科研并重。组织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教研室,而进一步发展出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甚至更高的国家实验室等形式。虽然形式多样化了,但是从始至今,高校学术组织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层级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大多数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遵循自上而下数级的管理体制,这一点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术组织创新的积极性和效率,过度的行政化使得学术组织的前进和发展方向变得模糊。所以,基层学术组织要想发展、要想突破,首先要解决的是“权利”归属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掌权者,或者说实际决策者可能并不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即便是专家学者,其所决策的也并不全是其所擅长的领域。这就造成了广大的基层学术组织虽然是最贴近研究领域的主体却无法决定其发展什么的问题。大学的过度行政化,管理层级的繁杂使得“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时有发生。去行政化,把科研的自主权交给基层学术组织本身是非常迫切的问题。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由各自领域的专家来决定各基层组织和基层研究机构的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内容。在获得了自主权之后,至少可以带来两点优势:(1)减少了管理的层级,使得决策能够更加高效、及时和准确。(2)改变了以往一条线的多层结构,使得管理层级扁平化,有利于各专业的交叉,各领域的交流,形成一个教学科研的网状结构。结构和组织形式的优化是学术组织发展壮大、做出成果的关键前提。

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设立目前还存在着过于独立和单一的问题,这当然是一个历史问题,却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目前的组织形式基本以最简单的本科专业来划分,某组织内的学者也多有相似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背景,而此种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科学发展多学科深度交叉的特点。在学术组织的组织形式发展改革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也要解放思想,打破常规的以单位或者以专业的组织形式,多发展发展以研究课题为导向、以项目为导向、跨专业建立学术组织呢?以课题或者以项目为导向,可以集合各专业的科研力量,对某一课题进行集中公关,该组织的生命周期与项目相同。对基层学术组织的组织形式没有必要标准化和量化,以项目为导向,或者以人为导向,能够极大地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组织可以是因某一课题而成,也可以由某一位学者召集。形式的多样扫除了科研本身的制度障碍,交流顺畅了,带来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研景象。

高校的过度行政化对科研的发展是一种戕害。几千年来,我国社会的官本位思想严重,且根深蒂固,校园这方净土也不能幸免。高校的管理者首先要搞明白一个问题:行政管理是要建立一套规章制度,一套运行规范,让高校的所有活动在规范下运行,而不是为了行政而行政。行政管理者要管好自己的手,要理解自身的职能,行政管理的本质是服务,为高校的各组织的运行服务,并监督运行情况,而并不是去干预、去替大家做决定。国外的高校许多学术组织拥有非常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决定人事任免,根据组织内的级别和分工拥有各自范围内的权限;他们还有财政自主权,可以编制自己的科研预算并决定如何使用。更多的自主权让基层学术组织在科研当中具有跟大的选择性和灵活性,这也是我国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方向。

此外,长期的计划经济思想使得我们在高校建设方面也受到影响,基层学术组织追求大而全,追求教学与科研并重。实际上,教学和科研是对立统一的,基层学术组织要有所侧重,有所区分。学术组织是偏向教学还是偏向科研,应该有个侧重,两者的科研方式、组织形式及发展方向都是有区别的。

二、基层学术组织的定位

关于基层学术组织的定位,前文已有所提及。定位首先要与高校的定位相统一,同时兼顾各学科发展情况,突出特色学科的特点。我国的大学分成四类:第一类是技术教学型大学,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主要培养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第二类是教学型的大学,以培养本科生为根本任务的高校为代表,其中许多是近几年从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第三类是教学科研型大学或称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技术的高层次开发人才;第四类是研究型大学,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与此对应,高校在发展基层学术组织的时候要结合学校特点。所谓术业有专攻,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并且能够促进高校发展的科研道路,这也是各基层学术组织建立的初衷。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注重学以致用;基层学术组织一定是学习型的,并应该非常关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改进;教学型的大学同样要将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时对于自身的优势专业也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基层科研组织的设置以学习型为主,重点和优势学科要加强理论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注重产学研的结合,这个层次的学校接近生产实际同时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划分基层学术组织的职能;研究型大学是科学进步和突破的主要力量,需要承担许多科技发展重大课题,专业、学科深度交叉,这个层次的大学需要更为灵活的组织形式,赋予基层学术组织更大的自主权。围绕某一专家或某一课题都可以设置学术组织,各学术组织相互介入,相互合作。

高校对整个国家科教文化的推动,决定了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改革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其次要有改革的勇气,更要有改革的决心。对于高校行政管理者来说,革命是革的自己的命,他们要能够释放出手中的权利,赋予基层学术组织自主权,并为其做好服务和监督是改革成功的最大红利。需要看到的是,在具备了改革的眼光和决心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相关的规范以及规章制度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基层学术组织的运行能否焕发活力,能否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向前,需要我们的制度指引、规范约束。高校基层组织的发展和进步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希望所在,广大的高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因该对此给予广泛的关注和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苑梅.辽宁省新建本科院校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2013(1)

[2]苏君阳.我国学校内部组织管理:科层化与扁平化的冲突和协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吴培群.日本国立大学的讲座制及其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8(12)

[4]朱博群,冯景新.美国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

[5]胡成功.五国大学学术组织结构演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5(5)

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研究 篇11

关键词:数字化,高校科技期刊,发展,促进

随着数字化的飞速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利用网络来了解信息、获取资讯, 而通过联机检索, 用户可以直接提交期刊文献的传递请求。这就使纸质版期刊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成为了必需。与此同时, 网络技术的成熟也为期刊数字化提供了现成的条件。目前, 国内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大型数字化平台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 正在引导着中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走向。但是, 令人遗憾的是, 人们肯定了期刊数字化的重要性, 却没有太多实际的行动, 期刊数字化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和口号上。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在数字化方面, 行动比较迟缓, 包括出版业, 都没有意识到, 这是一个生存与死亡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的现状, 提出加快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几点建议。

1 国内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目前, 期刊数字化发展面临极为有利的条件。首先是国家实施数字化出版战略, 制定了鼓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 国家还积极建立出版监管的长效机制和立法, 打击侵权盗版, 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也将为期刊数字化注入新的活力[1]。近年来, 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迅速,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龙源期刊等为代表的数字期刊企业初步形成品牌效应。目前, 整个数字期刊出版正在向在线期刊、开放存取、数据库等形态发展并逐步完善, 在培养用户阅读习惯的过程中, 将逐步建立持续有效的赢利模式。但尽管目前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处于上升期, 但这种发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期待着新的突破。

2 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工作存在差距

期刊数字化的成功标志主要有三条, 一是否扩大了杂志的覆盖面和传播力, 二是否推动了刊社的转型升级, 三是否赢利。高校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工作与上述要求尚有很大距离。目前, 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数字出版。一是由学术期刊提供内容, 与数据库出版平台合作, 这是国内学术期刊在出版数字化方面最普遍采用的方式, 同时也是运作最成熟的方式。二是通过自建网站的方式, 在网上发布文献内容, 提供网络订阅、免费下载等服务。这类网站一般内容简单匮乏且更新速度慢或基本上不更新。目前, 高校期刊此种类型所占比例偏多。三是一些学术期刊开始尝试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发行。四是期刊在线阅读。这四种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方式各有利弊, 严格来讲, 除第三种外, 其他几种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期刊的数字化传播, 因为本质上仍是印刷版的重复, 是印刷期刊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的一种形式, 大部分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在进行评聘职称、核算工作量等学术评价时不予认可[2]。中国期刊数字化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版权难题。二是数字化发展的人才相对不足。三是赢利模式依然是个难题。我个人认为, 限制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的最主要问题是体制和人才问题。体制问题在此姑且不论, 单说人才。数字化对媒体产品的制作、运行、经销、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科技期刊受传统观念、编制等因素的限制, 无法引入既懂数字技术、又懂媒体运作规律的人员, 只能是眼看着别人越走越快, 越走远远。

3 加快高校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建议

数字化给出版业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数字化是出版技术手段的又一次革新, 是出版传播途径的扩大和延伸, 大大地提升了传统出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是如虎添翼、春风送暖, 必将为传统出版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 (包括有C N号并冠以校名的600种左右的自然科学版学报[3], 大体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1/4~1/3。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的3大群体之一[4]。可以说高校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认真分析现状, 可以看出高校科技期刊仍是以传统出版为主。我们就要从现实出发, 要积极主动利用数字化、融入数字化。但是, 要搞好数字化, 需要首先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期刊的体制改革。体制改革是中国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保障。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目前还都处在学校拨款的生存状态。尚不能按照市场规律、顺应技术发展要求进行自主决策;而且规模小、人员少, 缺少竞争力, 只有联合在一起, 实现集团化, 才能为产业转型提供有效保障。二是经营模式的确立。经营模式是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数字化对期刊产业最显著的冲击就是经营模式的变化, 期刊内容的数字化传播使固有的广告、发行经营遭遇严峻挑战, 而新的赢利模式还没有稳定下来, 这是当前期刊业亟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从市场经营的角度讲, 数字期刊已经成为期刊社与电信运营商、网站、技术开发商等共同参与的产业。期刊必须把握好内容提供方的角色, 以创新方式处理好与其他各方在产业链上的关系, 才能发展和巩固符合数字化要求的赢利模式[5]。此外, 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 关键是要把产品内容做好。数字出版的基础是传统出版, 传统出版是数字出版的内容提供商, 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传播介质的发展。网络也好, 数字出版也好, 它们卖的仍然是内容, 而内容源头在传统出版。因此, 传统出版理应主导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无论数字化发展到什么阶段, 作为期刊要始终如一做到吸引读者的眼球, 是努力做到和必须做到的事情。 (2) 可以先利用现有的平台来发展壮大自己。在发展数字化的初期, 可以先加入中国知网等国内知名品牌, 利用它的传媒影响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 再去独自的发展, 对于大多数高校科技期刊来说, 通过“乘船出海”的途径, 可能是缩短差距, 省时省力的好办法。当然, 需要注意引进和储备高水平的相关的人才。 (3) 发挥行业优势增加服务半径高校科技期刊有行业的优势和专业的特点。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社社长周小惠曾提出的如何利用手机二维码等新技术来实现期刊数字化发展的问题。这对于高校科技期刊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但是, 对于高校科技期刊来讲, 冷静慎重地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可行的数字化发展道路是至关重要的。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尤其是i Pad等平板电脑之所以受到期刊出版商的推崇, 激起期刊业发展数字化的热情。国际期刊联盟主席阿让·普瑞认为, 原因就在于这些全新的平台能够给期刊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因为数字平台能够帮助我们更进一步提升在线内容, 可以更好地体现消费者对于杂志体验的需求, 设计、图片、视频等各种丰富的内容都可以很好地体现其中。因此, 对设备供应商和期刊社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综上所述, 高校科技期刊面临数字化的挑战十分严峻。高校科技期刊要走的路还很长, 需要认真思考、研究和选择。

参考文献

[1]晋雅芬.中国期协会长:期刊数字化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中国新闻网http://www.sina.com.cn/2010年09月28日14:42

[2]刘海娟.谈学术期刊数字化对传统出版的影响.新华书目报.2010-11-03 09:14

[3]杜文涛.从某些期刊评价指标看大学学报改革的必由之路[J].编辑学报.2004, 16 (1) :51

[4]杜大力.中国科技前看改革开放30年[J].编辑学报.2009, 21 (1) :14

上一篇:甲醇的生产下一篇:住宅建筑给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