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空间模式

2024-08-29

学术研究空间模式(共12篇)

学术研究空间模式 篇1

综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速、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和交流,大型活动的举办次数日趋增多,活动规模和观众数量不断增加。作为上述活动的载体,大空间公共建筑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已成为国际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纳入世界城市生活中,因此大空间公共建筑必将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与发展。基于未来社会与生活发展的需求,大空间建筑将呈现如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通用型大空间

建筑的功能周期与全寿命使用周期之间存在矛盾,建筑的功能周期短,一般二三十年,而建筑的全寿命使用周期长,达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二者的不匹配是造成建筑短期老化和闲置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大空间建筑也存在上述问题,因此衍生出“通用型大空间”的设计概念,意在创造一个更加灵活、更具适用性的空间,以适应多种功能的需求,使大空间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均得以充分利用。

为了达到空间通用的目标,设计应具有前瞻性,注重挖掘大空间建筑的功能潜力,通过把握空间系统各要素和层次之间的结构关系,利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及相关设备设施的支持,提高空间系统整体的适应能力。具体设计时要区分“主空间”与“服侍空间”,“主空间”是指主要的功能空间(此部分设计为通用空间),“服侍空间”主要指服务于主要功能空间的辅助空间、设备空间等,这两类空间按各自的功能、空间要求进行设计,区别对待,从而达到“主空间”的通用。这一设计理念在北京奥运场馆规划设计中有所体现,如奥运中心区除设置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等建筑,还设有40万m2的会展博览设施.其中会展建筑设计成通用的大空间,平时作为展览馆赛时兼作比赛场馆。

通用型大空间以其多用的特点,已成为一种空间发展模式。

二、伸缩型大空间

“伸缩型大空间”的构想是由奥运场馆赛后利用问题而引发的。大空间公共建筑为大型活动而设计建造,一般以最多使用人数的使用需求为设计依据,赛后往往会出现闲置或不能充分发挥空间作用的情况。学术界关于大空间多功能和复合功能的研究都是针对这个问题的探索,虽然这些研究成果对提高空间的利用率起到很大作用,但归根结底都是基于如何利用空间的考虑。如果从空间本身考虑,我们可以设想将大空间中的固定部分按照合理的使用规模设计,其他部分考虑伸缩设计。这一想法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体育场的设计中已经实现(图1),体育场南、北两端可在赛时增加容纳3万座席的临时看台,赛后即被拆除。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设计在此方面也作了精心考虑:一是展厅之间可灵活伸缩,既彼此独立又可连接成更大的展厅;二是通过打开室内展厅的外维护,与室外展场连接,实现展示空间的最大化伸缩。

打破空间界限实现空间伸缩,是适应大空间使用容量变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涉及的问题相对复杂。体育场的“伸缩”较容易实现,而体育馆等室内大空间的“伸缩”涉及屋盖结构等技术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对此方面的探索已经开始,今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自由伸缩的大空间公共建筑一定会出现。

三、活动型大空间

“活动型大空间”想法的提出,是受世博会外国馆会后拆卸的启发。大空间公共建筑并不一定都是百年建筑、固定不便。一种新型、可动的大空间建筑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从更深层面应和了可持续发展观,表达了人类对于环境的爱护,体现了“轻柔触摸大地”的生态思想。2005年日本爱知县世博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世博会结束后,会场内几乎所有的新建造物都被撤除,恢复了基地的原状。这种建设策略对于像世博会、园艺博览会等大型博览活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活动型大空间建筑可采用装配式结构,1851年建成的位于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展览馆,采用了装配花房技术,这座主要由钢与玻璃构成的建筑在9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建设,展会结束后被移至锡德纳姆(1936年毁于一场大火)。美国最杰出的工程师和建筑师富勒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探索和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在1967年设计的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览会美国馆球体的直径为76m,因为使用两种简单的、可以随时安装或者拆卸的金属构件,非常容易制造和安装(图2)。

另外,借助可折叠展开的空间结构也可创建活动型大空间建筑(图3)。所示某自成型的游泳馆生成过程,其结构方案同样适用于临时性大空间。

目前建筑界对于活动型大空间的探索刚刚开始,建筑实例大多仅是一次性拆迁,可重复拆迁的活动型大空间建筑将是未来极具发展前景的一种建筑类型。

四、巨构型大空间

巨构型大空间是随着科技进步而出现的,表现为空间绝对尺度的加大,运用巨型结构形成大空间,其应用范围可拓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

1. 城市大空间

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追求覆盖范围更大的空间,大空间建筑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局限,逐步向着更大尺度发展,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就已初显端倪。从功能上看,城市大空间是为多种功能服务,用巨型结构覆盖一个或几个街区,形成功能齐全、联系方便、可人工控制气候的环境,仿佛室内化的城市,其出现将有利于未来城市的更新与改造。

在覆盖能力方面,目前跨度150m以上的超大型建筑已非个案,发达国家正在探索研究跨度达到300m以上的超大空间结构。英国伦敦千年穹顶即是一例,其穹顶面积10万m2,穹顶周长1km,直径达365m,中心高度50m(图4,图5),如果以前建造跨度超过1 000m的超大穹顶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实现的乌托邦式的幻想(图6),那么现在这些想法随着空间结构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现实。

2. 空中大空间

随着建筑高度的纪录被不断刷新,人们在探索空中城市的可能性,随着城市未来向空中发展,或许有朝一日会出现科幻电影中的空中巨厦。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就曾提出过空中巨型结构的设想,以缓解日本人口密度过高的社会问题。近期日本清水建设株式会社(Shimizu Construction Co.)又提出了建造一栋在上班时间能容纳约100万人的金字塔“空中城市”的可行性设计方案(图7)。这座名为“挑战2004”的巨型建筑物的底面为2 800m×2 800m的方形平面,顶部升入空中,高达2 004 m的金字塔采用多层桁架式网格结构。在这个巨型空间结构中,仅空心球节点直径就高达50m,功能为内部空间交通运输的集散与转换。

3. 海洋大空间

用于采掘能源的海上钻井平台及工作附属设施是海上巨型结构的代表。开发海上巨型结构,以扩大生存空间并形成海洋大空间也是人们的一种设想。日本建筑师菊竹清训曾提出“海上浮动城市”的设想。在浮动城市中,“居住细胞”将附着在漂浮于海面上的大圆筒的内外壁面上。

五、结语

上述四种大空间模式虽然有的只是设想,有的刚刚起步,而且实施将受技术和材料等条件的限制、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认同的制约,但却给我们很大启迪,预示出未来大空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约翰·奇尔顿著.高立人译.空间网格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赖德霖·富勒.设计科学及其他.世界建筑,1998(1)

[3]李玲玲.大空间公共建筑发展研究:[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06

学术研究空间模式 篇2

众创空间专题研究报告...................................................................................................2 众创空间概述...............................................................................................................................2

1.1 提出众创空间的背景........................................................................................................2 1.2 众创空间是什么................................................................................................................3 1.3 众创空间的特点................................................................................................................4 1.4 众创空间的作用和意义....................................................................................................5 2.众创空间在国外..........................................................................................................................5 3.众创空间在中国..........................................................................................................................6

3.1 众创空间在中国的发展现状............................................................................................7 3.2 众创空间在中国的模式....................................................................................................8 3.3 典型案例..........................................................................................................................10 4.众创空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15 5.众创空间的发展........................................................................................................................15

众创空间专题研究报告

来源:投中研究院作者:王子威

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全长不过300米,却汇聚了超过2200个机构投资人、20多家新型创业机构,和将近4000个创业团队。

李克强总理刚刚于5月7日结束了对这条“小街”的造访,咖啡杯的余温还未退却。这不仅让聚集在创业街上的“众创空间”们欢欣鼓舞,也使得中国无数从事与创业相关的人群倍感振奋。

今年初,“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会两万字政府工作报告13次提“创业”,国家明确表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经济发展新常态。“众创空间”也俨然成为2015年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热词。

投中研究院秉承严谨专业的风格保持着对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深度观察,现拟从“众创空间”这一热点出发,力图全面梳理和总结我国现存的“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和模式,以供各方参考。众创空间概述 1.1 提出众创空间的背景

早在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致开幕辞时,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2015年1月4日,李总理探访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称赞年轻创客们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创客创意无限。创客运动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让“创客”和“创客空间”们倍受鼓舞。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客被寄予厚望。

1月2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到“众创空间”。2月,科技部发文,指出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3月5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再次反复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且将其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创新的重视,以及创业创新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众创空间”纲领性文件——《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此举为国家层面首次部署“众创空间”平台,支持大众创新创业。《意见》提出目标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又具备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等特点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1.2 众创空间是什么

“众创空间”是科技部在调研北京、深圳等地的创客空间、孵化器基地等创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总结各地为创业者服务的经验之后提炼出来的一个新词。

那么,究竟何谓“众创空间”?

根据国务院《意见》中的定义,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这类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显然,“众创空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也不能把它与现有的任何一种具体形式划等号。科技部也一再强调,众创空间绝不是大兴土木的房地产建设,而是在各类新型孵化器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

投中研究院认为,众创空间的概念外延与孵化器略有重叠,但应比后者范围更大(见图1),此外,它还应包括创客空间(见下文第2章)、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模式。一方面,众创空间包括那些比传统意义上的孵化器门槛更低、更方便为草根创业者提供成长和服务的平台;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不但是创业者理想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还是一个能够为他们提供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全方位创业服务的生态体系。

图1:传统孵化器、新型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关系

1.3 众创空间的特点

基于国务院《意见》对众创空间的定义,投中研究院结合调研,认为众创空间应当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开放与低成本:面向所有公众群体开放,采取部分服务免费、部分收费,或者会员服务的制度,为创业者提供相对较低成本的成长环境。

二、协同与互助:通过的沙龙、训练营、培训、大赛等活动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和圈子的建立,共同的办公环境能够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启发、资源共享,达到协同进步的目的,通过“聚合”产生“聚变”的效应。

三、结合:团队与人才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

四、便利化:通过提供场地、举办活动,能够方便创业者进行产品展示、观点分享和项目路演等。此外,还能向初创企业提供其在萌芽期和成长期的便利,比如金融服务、工商注册、法律法务、补贴政策申请等,帮助其健康而快速地成长。

五、全要素:提供创业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材料、设备和设施。

1.4 众创空间的作用和意义

众创空间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办公场地的提供,而是在于其提供的辅助创业创新的服务。各种形式的众创空间都在通过各自的方式,向创业者提供各种类别、不同程度的基础服务。这些基础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培训辅导、融资对接、活动沙龙、财务法务顾问等等。此外,个别创业服务机构还自己设立天使或早期基金,有些能帮助初创企业进行鼓励、补贴的政策申请,有些还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提供工位注册的工商服务等。

众创空间作为创业创新服务的平台在全国的推广,将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众创空间在国外

显然,国外并没有“众创空间”这个词,但在这里不得不提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源自国外。“创客”二字,翻译于英文单词“maker”,指不以盈利为目标,致力于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空间在国外也有很多叫法:makerspace、hackerspace、hackspace、hacklab、creative space等等。它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平台,通过向创客提供开放的物理空间和原型加工设备,以及组织相关的聚会和工作坊,从而促进知识分享,跨界协作以及创意的实现以至产品化。

全球知名的创客空间有诸如c-base e.V.、Metalab、TechShop、Fab Lab等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外已经把创客空间这个模式推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历史阶段,并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创客的概念被引入中国,也逐渐诞生了类似的场所。国内第一个创客空间是2010年诞生于上海的新车间,类似的还有北京创客空间、深圳柴火空间、杭州洋葱胶囊等等。

此外,还有两个名字不得不提,它们的模式近来也经常被国内的地产商们挂在嘴边,它们就是Regus和WeWork。

Regus是全球领先的工作场所创新解决方案供应商,该公司成立于1989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Regus的服务宗旨是,支持其客户的任何工作场所需要,使他们能够在工作的地方,以他们最有效的方式,尽可能持久地享受工作。目前,Regus已经在全球五大洲的900座城市开设了3,000家商务中心。2014年Regus营业收入增加15.8%,达到了16.76亿英镑,净利润增加27%,达到了1.04亿英镑。

Regus的产品主要包括商务办公室、商务会议室、商务贵宾室、虚拟办公室、视频通信、商务环球、灾难恢复等七类。面向的客户包括新建企业、在家经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国际企业等各类企业。

WeWork是一家位于美国、主打办公场地租赁服务的房地产公司。2014年,实现年营业收入1.5亿美元,利润率近30%。去年12月,WeWork宣布完成一笔3.55亿美元的融资,公司由此估值高达50亿美元。它的盈利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写字楼“整批零租”获取差价,以会员费及配套服务形式收费,二是通过周边地价的溢价、对种子公司投资等隐形回报获利。

WeWork激增的会员数量,连接线上线下硬实力资源的能力,显示出资本对该商业模式的充分看好,让这家公司的风头一时无两,也在中国掀起一阵模仿的风潮,潘石屹、毛大庆等地产大亨分别以SOHO 3Q、UrWork开始效仿。

3.众创空间在中国 3.1 众创空间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北京市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丰富的科技创新创业资源,成为我国众创空间发展最快的城市。

2015年3月23日,北京市科委对首批“北京市众创空间”中的11家进行了授牌,同时授予中关村创业大街“北京市众创空间集聚区”的称号。这11家创业服务机构分别为:北京创客空间、创客总部、东方嘉诚、科技寺、融创空间、极地国际创新中心、京西创业公社、DRC创億梦工厂、北大创业孵化营、乐邦乐成、清华x-lab。

5月4日,北京市科委再次对14家创业服务机构授予“北京市众创空间”的称号,分别是36氪、亚杰汇、Binggo咖啡、3W咖啡、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IC咖啡、创业家、车库咖啡、天使汇、飞马旅、联想之星、硬创邦、虫洞之家、因果树。这使得目前“北京市众创空间”的数量达到25家。

5月7日,北京众创空间联盟成立。标志着在北京市科委的指导下,北京地区搭建起了众创空间资源共享平台和行业自律组织。首届成员大会同期召开,与会成员来自近60家创业服务机构,汇集了众多在行业内具有代表性、影响力、先进理念的人物,将进一步促进推动北京地区创新创业模式新颖、理念超前的众创空间的发展。

除北京以外,在上海、深圳、杭州、南京、武汉、苏州、成都等创新创业氛围较为活跃的地区,也都逐渐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比如上海的新车间,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杭州的洋葱胶囊,南京创客空间等等。

前面提到,众创空间是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现有的孵化器、创客空间是目前众创空间主要的两种业态。

从孵化器的视角来看,目前我国科技孵化器在大众创新创业方面有很好的基础。据国家科技部公开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1600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仅就北京市而言,各类孵化机构超过150家,国家级孵化机构50家,入驻企业超过9000家。中关村创业大街目前共入孵400多个孵创业团队,获得融资的团队超过150个。

从另一种主流业态——创客空间的视角来看,中国创客还处于发育期,数量规模都较小。据公开数据显示,全球的创客空间已达数千家,而国内只有70余家。

3.2 众创空间在中国的模式

投中研究院根据调研,从业务模式和形态角度来看,认为目前我国现存的众创空间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模式1:活动聚合型

以活动交流为主,定期举办想法或项目的发布、展示、路演等创业活动聚合。例如:北京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深圳柴火空间、杭州洋葱胶囊等。

模式2:培训辅导型

旨在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校友资源,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体系为依托,是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例如:清华x-lab、北大创业孵化营、亚杰会等。

模式3:媒体驱动型

由面向创业企业的媒体创办,利用媒体宣传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包括宣传、信息、投资等各种资源在内的综合性创业服务。例如:36氪、创业家等。

模式4:投资驱动型

针对初创企业最急需解决的资金问题,以资本为核心和纽带,聚集天使投资人、投资机构,依托其平台吸引汇集优质的创业项目,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从而提升创业成功率。例如:车库咖啡、创新工场、天使汇等。

模式5:地产思维型 由地产商开发的联合办公空间,类似WeWork模式。例如:SOHO 3Q、优客工场(UrWork)等。

WeWork模式带来的巨大的商机,让众多地产大佬蠢蠢欲动。潘石屹在今年2月初便推出了SOHO 3Q项目,主打“办公室在线短租”。原万科集团副总裁毛大庆离职创办“优客工场”,短短一个月时间,在北京“圈地”逾5万平方米。随后,原SOHO中国副总裁王胜江宣布与洪泰基金练手打造“洪泰创新空间”。绿地、亿达等知名房企开始嫁接“互联网+”因子,企图打造中国版联合办公租赁空间运营商。而在上海,融信绿地在大虹桥的中小企业成长平台,打着WeWork竞争者旗号的MO.ffice也于4月落地。

模式6:产业链服务型

产业链服务为主,包括产品打磨、产业链上下游机构的合作交流、成立基金进行合投等。例如:创客总部。

模式7: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

提供综合型的创业生态体系,包括金融、培训辅导、招聘、运营、政策申请、法律顾问乃至住宿等一系列服务。例如:创业公社。

北京市科委目前已授牌的共25家“北京市众创空间”的主要服务和模式类型如下表(表1):

表1:北京市目前已授牌的25家众创空间主要服务一览

3.3 典型案例 案例1:创客总部(产业链服务型)

创客总部是由北大校友、联想之星创业联盟成员企业于2013年12月发起成立的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孵化器,以产业链服务和天使投资为特点。旨在通过搭建创业者、从业者、投资人、产业链上下游机构的合作交流平台,为创业团队提供专业的产业链服务。创客总部的常规服务也是办公场地的提供,但更加侧重于产业链服务,主导创业者的能力成长和业务发展。

创始人团队的背景涉足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培训、电商以及在线教育的创业,人均有十年左右的创业经验,行业资源也较为丰富,因此创客总部的着力点在于产品的打磨和产业链服务。

创客总部对入驻的初创团队提供服务和帮助的落脚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品和模式,帮助其判断在复杂的中国国情与市场中,定位是否足够精准,商业模式在中国是否可行,未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获取用户和盈利;二是市场和运营,如何找到最初的用户,如何通过最初的用户磨合产品,快速迭代产品,建立运营体系,一方面给团队建议,另一方面会想办法给他们寻找资源;三是法律治理结构,帮助创业者分析创始人之间的股权和激励应如何配置,创始人团队如何搭配,以及在未来可能会引进的人才和核心员工;四是天使投资,创客总部于2014年下半年自己成立了一支天使基金,此外还找了6家合投基金,首期3000万人民币,主要用来投入孵的企业。

盈利模式方面,创客总部在起始阶段主要做孵化器,发现只收工位租金是赔钱的,一直没有找到盈利模式,后来发现只有做投资才能有盈利。事实上,市场化的孵化器,基本都存在这个问题。目前,创客总部对自己的盈利模式定位是“产业链服务+天使投资”,关联产业相关的服务,重点做产品。创客总部对入孵团队的评审标准由自己来制定。主要看三点:方向(该领域未来是否有机会)、团队(主要看主导的创业者)、产品(切入点)。

从入孵团队规模来看,据创客总部的统计,2014年有338家申请,录取114家,每个月大致有9-12家通过评审,但今年的节奏比去年快,基本上随时都在评审。规模并不设上限,创客总部认为规模十分有必要,因其能够带来氛围和协同效应,人多之后相互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会多起来。只要创业氛围足够好,创业团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都很强,不会有太多管理上的问题。

从已经服务过的团队来看,2014年有32个团队拿到投资,其中28个为天使轮。天使投资的平均金额为391万,而创客总部自己投的多数在300万左右。

案例2:车库咖啡(投资驱动型)

近几年,咖啡类众创空间的成立如雨后春笋,位于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中心的车库咖啡作为其中的先行者,自2011年4月开始营业,迄今已经走过四个春秋。

车库咖啡把进驻其中的早期创业者或团队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流动创业者,车库咖啡800平方米的总面积当中有60%都给了这部分创业者,据车库统计,每年平均流动6万人次,每天150-200人次;第二种是常驻团队,目前能够满足10个团队的需求,桌椅和办公位固定,这类团队的人员和项目均比较稳定,流动性小,能够自行维护日常的办公秩序。

第三种是被车库咖啡称作“认证机制”的团队。该认证体系是车库咖啡在经营第二年开始启动的,至今一共服务过300支团队。每年申请的团队大概有1000支,每年只筛选出100个团队进行服务,原因在于一方面要保障团队的品质,另一方面是运营体系只能支持100个。

这些团队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募,通过车库的认证并加入其会员体系之后,车库会给团队提供内部的、精准的资源活动分享服务。对于认证标准的制定,车库认为并不一定非要以最终是否能获得融资和明确市场方向为依准,只要项目已经有了,并且运营比较正常,团队稳定。此外还有一些附加条件,比如是否已经注册为法人单位,但如果团队特别大,还未注册也可以酌情放宽要求。

盈利问题一直都是困扰创业咖啡馆的难题。车库咖啡在经过多年探索发展之后,目前的盈利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除正常的工位收入以外,还来自于餐品提供、会务举办、活动场地提供、广告与自媒体、各地的创业培训和创业交流、协办和参与创业大赛,等等;此外,其凭借自身多年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运营模式的经验积累和深入观察,车库咖啡把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为其他的创业咖啡馆或创业服务平台做咨询服务。

在对团队投资方面,车库咖啡对创业团队没有持股,也不设专项基金。车库咖啡目前已经取消之前的投资人坐班制度,原因一是限制坐班的效率可能并不高,二是项目也具有流动性,和投资人约定好以后双方定期来就可以,三是现在见项目的渠道比以前丰富了,有各种活动、沙龙、培训、路演、大赛等等,都是能够见到投资人、被关注的方式。

从车库咖啡服务过的团队来看,不乏墨迹天气、魔漫相机等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车库的平台上,拿到过融资的团队共有70多个,多数为天使轮,有少数直接到A轮。

案例3:创业公社(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

创业公社是一家有国资背景的创新型孵化器,由京西创业投资基金和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共同出资设立。创业公社于2013年5月开始运营,总部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石景山园区,同时已经开始在中关村、东城、西城、朝阳、丰台开始规模化扩展,并正在筹划向北京周边区县扩张。定位于为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文化创意和节能环保等新兴领域的团队服务。

创业公社的核心运营思路是,通过完整的创业服务体系树立品牌,以吸引更多的优质创业企业入驻,在形成企业数量规模之后,去和闲置物业洽谈,获得较低的价格,把它变成创业公社,最后再给创业团队办公。然而目前在石景山总部的场地是由政府提供,对创业公社而言并无租用成本。

创业公社对入驻团队也秉持开放的态度,并不设过多门槛。同时,受中关村管委会委托,创业公社运营名为“雏鹰计划”的优质项目池,目前其中有60多家企业,累计获得过的融资已超过7.5亿元。

创业公社受中关村管委会委托,运营中关村雏鹰人才基地,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获得不超过30万补贴,目前已有近60家雏鹰企业

创业公社的盈利模式也是“办公场地租金+增值服务”,于2014年实现了微盈利。从2014年的情况来看,场地和服务收入的占比大约为7:3。但创业公社认为,从趋势来看,增值服务的部分发展很快,未来几年内服务收入超过办公租金收入将是必然。

在服务内容的层面,除场地的基础运营之外,主要有:金融服务(包括股权和债权),垂直行业领域的导师顾问,帮助企业招聘,法律咨询(知识产权、合同梳理等),申请政策(解决创业者对政府政策了解不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线下培训,定期的分享会和沙盘演练,项目路演,等等。对于交流的形式,创业公社的理念是不对交流形式做固定的限制。

在投资层面,创业公社当前的做法是用其提供的服务换取企业2%~5%的微股权,目前已获得近20家企业的微股权。但他们暂时没有退出的打算,一旦获得投资人的投资,也是对项目一个良好的背书,便更加有了长期持有的理由。

在已服务团队的层面,累计服务过的团队超过500家,目前实际入驻的企业有100多家,还有一些提供服务但在其他场所办公的团队。

短期内创业公社将会做三件事:一是目前3万平方米的总面积已经饱和,需要进行拓展,二是今年将要重点将企业推向四版市场,三是要做一个类似YOU+的创业者公寓,帮助解决住的问题。4.众创空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

第一,联合办公空间以及创业咖啡馆的持续盈利是难题。与WeWork的模式不同,创业咖啡馆缺乏持续盈利的能力,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行为。如何减少亏损或者保本运营,让咖啡馆不至于最终倒闭成为这些创业咖啡馆经营者思考的问题。

第二,需要扩张以形成规模效应,管理运营队伍需扩大。但在规模扩大之后,受限于管理团队自身的认知和管理水平,也会带来问题。

第三,场地成本普遍较高,难以产生盈利,创业服务机构希望获得政府财政扶持的意愿比较强烈。

第四,非集中办公区难以为初创企业注册,集中办公区登记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众创空间集中办公的特点,简化住所登记手续,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等创业服务机构相对密集的区域推进众创空间集聚区建设,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

5.众创空间的发展

投中研究院结合调研分析认为,众创空间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其一,现在社会环境比以前更加宽容,创业氛围更好,创业服务机构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形态出现。

其二,创业领域的投资会越来越多,会进一步促进创业人员和创业服务机构的增多。其三,未来政府的“制度红利”比“人口红利”要更大,创业将会成为更多的人的选择。其四,未来的创业服务机构会越来越多,但所有的事情不会像现在这么热,商业最后还是会回归本质,供的是什么服务,对用户来说是否有价值。

河道砂剩余油空间分布模式研究 篇3

特高含水期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总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由于受平面和内部非均质性差异的影响,油层中仍存在较多的剩余油富集区。因此,在分析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时应重点考虑导致剩余油局部相对富集的因素。

河道砂体剩余油形成条件及控制因素研究

油藏非均质性和开采非均勻性是导致油藏非均匀驱油的两大因素。油藏非均质性包括构造、储层及流体非均质性。其中,储层非均质性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最重要的地质因素,表现为储层砂体规模大小、几何形态、连续性和砂体内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分布所引起的平面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两大类。

地质因素。影响水驱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内在因素是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其沉积微相控制,不同沉积微相具不同的孔渗性、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也具有不同的剩余油分布特征。高含水开发阶段,沉积微相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储层物性的纵横向差异上。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总是优先进入物性好的河道,并沿着河道下游方向突进,然后向河道上游和两侧扩展,导致河道边部储层受效程度低,剩余油饱和度较高[1]。

层内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的控制。在高含水阶段,层内夹层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废弃河道、河间砂、断层等各种遮挡以及夹层、物性等地质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内因。

开发因素。开发因素是剩余油分布的外部控制因素,即外因。在高含水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开发因素主要是注采井网与油层非均质性的匹配关系。

综上所述,在陆相非均质水驱油藏高含水开发阶段,有一定规模的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废弃河道、河间砂、断层等各种遮挡以及层内夹层和物性等地质因素和注采状况等开发因素的控制,剩余油富集机理就是要阐明这两种因素对剩余油富集区的控制作用。

剩余油与各影响因素之间定量关系的建立

对于同一油层而言,平面上对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有控制作用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砂体内部储层物性的差异导致的平面渗流差异;二是砂体规模与注采井网不匹配导致的砂体内部注采不完善。从平面上看,曲流河型砂体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接触关系和注采井网与夹层匹配关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连通关系和流线位置。

曲流河型砂体剩余油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曲流河型砂体平面上除局部注采不完善的决口河道外,已经全部见水。影响曲流河型砂体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平面上沉积微相不同,水淹规律不同;不同接触关系对剩余油的影响不同,断层、废弃河道、河间砂(泥)以及单一河道间接触界面的岩性变化使得曲流河型砂体内部存在剩余油富集区;层内受侧积夹层和韵律性双重控制作用使得曲流河型砂体上部形成剩余油[2]。

沉积微相对剩余油的影响。曲流河型砂体主要发育主河道(点坝)、废弃河道、决口河道等微相类型(图1)。沉积微相控制注入水在油层中的运动,是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重要因素。

废弃河道一般与主体河道底部相连,水洗厚度比例较大,强水洗厚度比例达35%以上;决口河道砂体分布窄小,以垂向加积为主,层内非均质性弱,水洗状况受注采关系的影响大,注采完善时水洗厚度比例大;曲流河型砂体的主体部分—主河道(点坝),由于受河间砂(泥)、废弃河道等渗流屏障的遮挡,检查井未水洗厚度比例在25%左右,剩余潜力相对较大,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对象(表1)。

平面上接触关系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主河道由不同单一河道构成,由于河道的变迁及河道下切、叠加,河道间的接触关系复杂多变,不同河道间有的以低渗薄层砂相接触,有的以废弃河道泥质充填物或尖灭区相接触,有的以两个河道相切的界面相接触,这些部位及其附近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场所。

废弃河道遮挡对剩余油的影响。河道砂体凸岸与另一河道砂体的凹岸相连,相接部位一般为废弃河道泥质充填沉积物,河道砂之间常常不连通或仅底部局部连通,而连通情况视废弃河道中砂质沉积物充填的多少而定。如果河道切穿了另一河道废弃部分,且切入其底部砂质沉积物,则两条河道砂体是连通的,否则是不连通的。废弃河道如果分布在注水井和采油井之间,由于其对流体渗流的遮挡作用,造成有注无采或有采无注的注采不完善。在实际的油田开发中,废弃河道沉积往往造成相邻河道砂体间的渗流遮挡。可见在复合河道砂体内部识别废弃河道,分析其对注水井与采油井动态的影响,寻找废弃河道遮挡形成的剩余油是非常有意义的。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废弃河道的遮挡程度对采收率的影响较大,废弃河道完全遮挡时采收率为26.58%,废弃河道不完全遮挡时采收率为37.32%,采收率相差10.74个百分点(图2、3)。

河间砂遮挡对剩余油的影响。河间砂体分布在河道两侧或零星分布于复合砂体内部,河间砂体是在洪泛时期由河流多次决口和泛滥形成的一套垂向加积物。通常呈薄层、薄互状,交错叠置于河道两旁。从内部结构和成因上看,这些河间砂体是由许多一次性或一期连续性洪泛事件形成的单砂体所组成,侧向上连续分布,垂向上与其它砂体之间有明显夹层分隔。河间砂体位于河道砂体中上部时,连通效果好,河道砂动用好,剩余油较少;河间砂体位于河道砂体下部时,注入水沿底部推进,河道砂剩余油较多[3]。

数值模拟结果也表明,河间砂的层位高低对采收率有一定的影响,河间砂在上部时采收率为35.5%,河间砂在下部时采收率为33.7%,采收率相差1.8个百分点。

剩余油分布模式

特高含水期各类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表现出总体上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模式。

平面剩余油分布分布模式。喇萨杏油田不同沉积类型河道砂由于受平面及层内非均质性的影响,动用不均衡,河道砂虽已全部见水,但未水洗厚度比例仍占25%左右,仍存在局部剩余油相对富集部位。在高含水后期河道砂的平面剩余油分布模式主要为:遮挡控制型剩余油分布模式和砂体规模窄小型剩余油分布模式。

曲流河型砂体。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呈“整体上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形式。

复合曲流带单一河道之间的各种接触关系易在平面上形成片状和条带状的剩余油。

复合曲流带砂体主河道由不同单一河道构成,由于河道的变迁及河道下切、叠加,河道间的接触关系复杂多变,不同河道间有的以低渗薄层砂相接触,有的以废弃河道泥质充填物或尖灭区相接触,有的以两个河道相切的界面相接触,这些部位及其附近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场所。另外,断层边部由于注采关系不完善,也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区域。萨中北一二排西部萨Ⅱ21单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曲流河型砂体中河间砂、废弃河道、断层等变差部位遮挡附近,以及岩性、物性变差的河道边部、注采不完善的决口河道中仍存在剩余油的富集区。剩余油的分布模式主要以各种遮挡型剩余油为主,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廢弃河道遮挡模式:废弃河道是曲流河型砂体普遍发育的沉积微相,根据废弃河道的遮挡程度分为废弃河道完全遮挡模式和部分遮挡模式。对于不同的废弃河道遮挡模式,由于遮挡程度的不同,其相应的水洗厚度比例也不相同。萨北北2-350-检45井葡Ⅰ5+6单元位于主流线上,由于受废弃河道完全遮挡,聚驱后仍存在5m未水洗厚度。

河间砂遮挡模式:检查井统计结果表明,检查井处在有河间砂遮挡的主流线上时,未水洗厚度比例较大。如萨北油田2000年完钻的检查井北2-21-检P51井萨Ⅱ10+11单元,由于河间砂遮挡,顶部未水洗厚度比例达32.6%(图4)。

根据河间砂的微相,可以分为河间砂高层位遮挡模式和低层位遮挡模式。河间砂高层位时,连通河道砂的上部,水洗较好;河间砂低层位时,连通河道砂的下部,单元下部水洗,上部水洗差。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规模窄小型剩余油分布模式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平面上的主要剩余油分布模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坨状砂、窄小河道、断层遮挡部位以及砂体边部区域存在剩余油富集区。

进一步总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注采不完善剩余油分布模式:主要指由于河道砂体规模比较小,呈坨状、透镜状或窄小河道状,其规模一般小于原井网的井距,河道砂体自身很难完善注采关系,只能通过其周围非河道砂来完善注采关系。该类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可进一步细分为无注无采模式、有采无注模式、有注无采模式等类型。

与河间砂完善注采关系型剩余油分布模式:该类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主要由河道砂与河间砂完善注采关系,从而导致注水受效变差,形成剩余油。按注入井或采出井所处的位置不同,该类型剩余油模式还可进一步细化为以下几种模式:

薄注厚采剩余油分布模式:注入井位于薄层砂或河间砂,采出井位于河道砂,造成注水受效变差,形成剩余油;

厚注薄采剩余油分布模式:注入井位于河道砂,采出井位于薄层砂或河间砂,造成注水受效变差,形成剩余油;

薄注薄采剩余油分布模式:注入井和采出井都位于薄层砂或河间砂,致使注水受效变差,形成剩余油;

河间砂遮挡剩余油分布模式:注入井和采出井都位于河道砂,但注采井间有河间砂遮挡,从而形成剩余油。

结论

研究剩余油影响因素及平面和纵向上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建立不同沉积类型储层剩余油分布模式。在高含水后期河道砂的平面剩余油分布模式主要为:遮挡控制型剩余油分布模式和砂体规模窄小型剩余油分布模式。在剩余油空间分布特征及分布模式研究基础上,根据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特征,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确定了有针对性的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场所,为今后剩余油挖潜指明了方向。

[1]刘成鑫,纪友亮等.孤东地区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河南石油,2005.09

[2]何文详,吴胜和等.地下点坝砂体内部构型分析.矿物岩石,2005.06

大学园区创新发展空间模式研究 篇4

(1) 发展历程。从2000年9月东方大学城在河北省廊坊市“开城”以来, 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出现了50座大学城。国内大学城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模式, 即院校集聚型、产研互动型、产学研一体型。高校集聚型, 是早期的传统大学城建设模式, 其发展模式普遍表现为大学城远离市区, 资源共享与开放性不够, 物质性规划主导明显, 在空间布局上呈现了明显的功能分区, 比如位于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廊坊东方大学城。学研互动型, 强化了对功能的复合, 教育和科研突出, 开始逐渐由单一的教学功能走向学一研复合的功能, 代表为广州大学城, 作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 园区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验室承担了一定的研发功能。产学研一体型, 依靠学校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和人才, 可以大大降低产品初期开发的成本和风险。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质在于利用这一优势, 在校内外建立起开放的合作机制, 例如以由斯坦福大学及其科技园逐步发展起来的硅谷地区就是产学研一体型发展的代表。

(2) 发展趋势。未来大学城的发展向综合新城转变, 实现大学城市化、城市大学化。打造集聚大学教研区、城级共享区、居住社区、高新产业区等功能复合的综合新城, 依托高校集中的优势, 发展与地方产业相适应的高新技术产业, 形成以大学为纽带, 辐射周边地区, 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为一体, 文化氛围浓厚、科技产业发达、服务体系完善、优秀人才汇聚、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 形成一个一流的科教区、产业区和生活区。大学城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是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调整、环境整治、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和创业投资等途径, 比如上海杨浦大学城在建设时就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考虑在内。

2 大学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构建

基于国内外大学园区“园-城互动, 向综合新城转变”的发展趋势, 提出的集“产-学-研-文-城”于一体的园区创新发展模式 (如图1所示) 。

(1) 突出“园-城”互动, 以城为核心衍生共享空间。通过建设城市综合服务核、城市服务共享走廊、校际设施共享走廊, 构建以城市为核心的共享空间。

(2) 强调“产-学-研”合作, 构建教育、产业、研发园区三大功能模块, 空间上合理布局校区、实训基地、科研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创客空间、产业园等各功能模块载体。

(3) 探索以“文”为脉, 建设内外多元主题文化环, 链接“产-学-研-文-城”多元创新空间。

3 大学园区创新空间模式的实现路径

(1) 园城互动。城市是大学职能活动、后勤供应的依托, 而大学为促进现代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大学与城市互动融合, 才能获取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 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园城互动, 在空间布局上, 要突破传统的功能分区, 打造功能复合、空间交融的功能界面, 构建圈层布局、街区管理的校园空间, 功能趋同的教学空间及建筑群体以街区为单位集聚分布, 实现“小集中、大分散”的开放型-街区式-校园布局模式。在空间构成和建筑组合上, 要改变分散式、相对封闭的教学区布局模式, 采用集约紧凑、组团式的布局, 这种集聚式教学区布局是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中, 将传统分散的教学楼集中而形成的较大规模教学综合体, 实现多校区集聚发展。

(2) 设施共享。设施共享包括了基础设施的共享、服务设施的社会化、产学研等科研、信息的交流。共享性体现在大学校园内部、校园与校园之间以及大学园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关系。大学校园内部各种各样的体育设施、文化场所、书店、医院和教堂等均向城市社区开放共享, 社区内的居民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 这些也改善了大学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几所大学组成的大学城中, 相互承认所取得的学分, 这也是最好的一种资源共享方式。从空间上来说, 需严格落实城市-校际-校区三级资源配置, 结合园-城空间布局, 在功能与交通集聚处, 打造城市综合服务核。建设城市-校际两级设施共享走廊, 位于校园与校园之间, 集聚商业办公、展览会议、大型文体设施、大型景观带等城市共享资源和商业服务、学生宿舍、大中型运动设施、图书馆、绿地广场等校际共享资源, 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创造开放交流场所。

(3) 绿色优先。大规模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新建校园一般都是占用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郊区土地资源, 人们对生态校园的呼声渐高, 生态校园的建设也是对校园周围环境的必然要求。大学园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结合城市的整体景观进行考虑, 充分发挥大学校园景观优势, 将其视作景观斑块与城市的景观绿地系统融合, 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同时应结合水系等带状生态空间构建串联校园的景观带, 将城市的外部环境以相对柔和的形态与校园结合, 同时考虑结合城市公园设计,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强化生态安全, 依托城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建设下沉式雨水广场, 依托社区公园建设社区海绵, 形成多元复合的园城景观。

(4) 交通提质。随着新建校区规划建设速度的加快, 校园内部交通、校区间交通、校园与城市重要功能、交通节点的交通联系已经成为社会和师生关心的重大问题。大学园区的交通建设一方面要依托快速路和主干道建立与周边区域的便捷联系;另一方面, 为了突出特色, 可考虑将大学园区的文化建设与生活性道路、慢行交通结合起来, 串联校园内部、校区之间的各类共享空间、交流空间、滨水空间, 形成展现园区文化精神的开放式慢行街区。

4 结束语

要实现大学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划上除了保障空间物质层面的合理性外, 还应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城市产业发展方向, 梳理出清晰的功能组织模式, 将学校的发展融入城市的发展当中。

参考文献

[1]王昊.弹性与共享:大学城规划[J].城市规划, 2001, (9) .

[2]季松.弹性结构与共享模式——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北区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05, (10) .

学术研究空间模式 篇5

践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如何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自主协作学习的网络教学成为当前网络教育中研究的热点。该文分析了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介绍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协作学习的优势和必要性,阐述了构建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并研究了基于网络的大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模式。

关键词: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网络学习空间 教学模式

引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学习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的完善,网络教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学生习得知识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内化,而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从多角度、多层次主动地探求知识,促使教育向社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因此,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开创“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朝着个性化、自主化方向发展。因此,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就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第一段

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海量的知识信息以超文本连接方式组织在一起,网络技术的特质要求学习者具备充足的学习动力,要求学习者主动行为。无论从学习素材的角度,还是学习者主体性的发展.基于因特网应用的学习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习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第二段

大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优势和必要性

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模式即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增加学生学习时间分配的自主性。

第三段

构建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人本主义理论。

第四段

基于网络的大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模式。

学术研究空间模式 篇6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 教学模式 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8-0125-02

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也得到不断发展,各高校对学生的自主性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传统的填鸭式的室内空间设计的课堂教学,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教学模式改革的趋势。

1教学模式的思路

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发展学生自主性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依托,以再发现为学习的动力。重点是要强调学生是自主性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不断地挖掘和激发学生对室内空间设计学习的兴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室内空间设计的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和探索、去发现规律,并且实施相应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理念方法,从而提高设计拓展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结构模式的安排上,能够较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性学习的情景环境,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进行组织、辅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堂自主性学习,从而让学生经历收集方案资料、方案设计、整理分析、实施过程。以便达到有效提高高职室内空间设计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设计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创造火花。

2室内空间设计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意义

2.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

掌握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是人终生学习的需要。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课堂中,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过程。能够让学生产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产生一种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进行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促使造就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设计室内空间课题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实施确定,让其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进行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方法,传递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技能,提升塑造其人格,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性学习,逐步建起自主性学习的意识观念,直到方案设计学习过程的团队组织、自我反思、方案评价,都是要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因素来进行展开的,这也就反映了室内空间设计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同时,让学生的多种感官能力得到学习与施展,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以至于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2.2进行知识建构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桥梁。

高职室内空间设计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是在室内设计方案课题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而分布的,在进行设计课题实施的活动中,每个团队小组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环节,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设计任务角色,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学生进行发散式的信息资源的收集、提取与强化。以至于达到合作学习的良性习惯,挖掘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全程性地进行设计方案的体验与感受。在进行实施的活动中,既能够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建构,也能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发挥。

2.3促使自主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相互走向和谐与融合。

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与课堂教学不是同一范畴的,但在一定的情况下,自主性学习却可以基于课堂的表现而存在,调动整体的气氛,也可能会达到一种超越于课堂而存在。把学生引到自主性学习的习惯上来,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促使达到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设计实践能力的人才。不仅拓展自主性学习的外延,而且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得到有效的延伸作用,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保障。

3室内空间设计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3.1确定课程学习目标

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确定课程学习目标是前提性的一个环节。在进行实施活动起初阶段,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确定一个学习的课程目标,下达设计课题任务,然后让团队小组根据目标来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项目。课题的学习目标的确定,相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所需要学的是什么,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课程标准,如何能够达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常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能够体现室内空间设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适合于学生整体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去支配自己的智力,去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在进行室内住宅陈设设计方案时,进行实施废物改造,通过设计美学原则,以人性化设计为依据,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主动地完成任务,并且能够设计出具有美化和装饰功能的陈设品。要让团队小组参与到设计方案实施中,不但促使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一种认同感,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动机。因此,学生必须能够强化自己的自主意识,达到获取自主活动的价值和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

3.2能够创设学习情境

基于课程学习目标,教师要围绕学习知识点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对于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设计与美化,以使达到有利于学生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自主性学习。学习情境就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需要的课堂学习的场景。在进行中,给学生设定的情境要能够贴近现实与生活化,让学生引起一定的认知感触,达到心灵上的相互共鸣,迸发出意料之外的创造性的思维形态,促使学生感到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享受与乐趣,是进行愉快的身心感受体验。

从内容上来讲,可以进行创设问题式的情境,以至于让学生能够形成相互间的问题行为意识和自主的设计理念思维,让其延伸知识面,引发学生的渴求得到知识的欲望,达到唤醒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要能够创设合作式的情境,让团队小组合作中的学生能够进行方案实施的交流和互动,发挥团队中每个学生的特长,尽自己所能,形成知识点相互碰撞,促使设计出最适宜的设计方案。创设一定探究式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达到提升学生进行一定方案的创新设计能力和探究知识的精神。比如:进行小户型室内空间设计时,学生可利用查找图书馆资源与计算机检索资料,分析与整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与锲而不舍的精神。进行展示体验式的情境,促使强化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自我调控和感悟的综合能力。创设以上的情境,能够达到一种情趣与生动的自主性学习氛围,可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设计思维变得更加流畅、实施自主学习和自我个性的发展得以体现。

汉唐古典园林的空间模式艺术研究 篇7

1. 汉唐古典园林的三种空间模式

对汉唐古典园林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其空间模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位于陕西省淳化县北铁王乡梁武帝村一带的甘泉宫遗址是一处较为典型的外向开放式的空间模式;位于陕西省勉县城5公里定军山处的武侯墓是一处较为典型的内向闭合式的空间模式;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华清宫,具有外向与内向的两性特色,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开放闭合式的空间模式。

外向开放式的空间模式,是一种表现为“宽广”与“博大”及气势磅礴的空间特征,体现汉唐盛世园林的宽阔、宫殿的雄伟。内向闭合式的空间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藏风聚气”的理想风水模式,开放与闭合的空间模式是上述两种空间模式的结合,在表现空间特征时更为多样丰富,这也是通常汉唐古典园林使用较多的空间表现形式。

2. 不同空间模式的艺术表现特色

汉唐古典园林因其处在不同的空间时空中,所以其艺术表现特色不尽相同,结合不同的空间模式案例进行分析,使其为现时的遗址公园设计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1 外向开放式的空间模式

甘泉宫是汉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与行宫,史载:宫周十九里,宫殿楼阁颇多,当时百官皆有邸舍,可见当时的规模十分宏大。[1]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其建筑现已湮灭,但其建筑遗存与园林的空间格局依在。甘泉宫建在甘泉山脚下的一处缓坡的平地上,视野十分开阔,是一处较为典型的外向开放式的空间模式。从其现存的遗址遗存来看,东、南、西、北四处城墙遗址清晰可见,合围成一座矩形的甘泉宫遗址城垣。城垣中央西部有座高大的祭坛遗址,将其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站在祭坛遗址处,登高远望,可为游客提供十分广阔的外向性视野,便于游客眺望或观景;东半部的南边,有两个对称的阙门遗址,很明显这是当时皇家园林的南北大轴线。甘泉宫如此宽阔的园林规模与丰富的遗址遗存,如果要建成遗址公园或遗址保护地,首先要保护好城墙、祭坛、阙门这些宝贵的遗址是十分重要的。还可通过设计假山、建筑、峰林与绿地形成园林小品,以及对其景观观赏的流线处理,影响园林的空间序列与空间艺术的展示。运用“抑景”手法,避免“一览无余”这一大忌。

2.2 内向闭合式的空间模式。

武侯墓是著名的诸葛亮墓园。其是一处冈峦起伏,山环水抱,古柏阴翳,云山苍苍的风水佳地。站在墓园的中心区环视四周,其北为土地梁,南为武刚山,西为笔峰山,东为书案山,而玉带溪东绕书案山,构成“四山一溪”的景观格局,因袭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相地学理论。[2]

原墓园占地4.5公顷。从山门进入,穿过南、北厢房,再经拜殿可达大殿,过前坟亭即达武侯墓冢与寝宫,其地形特征由低往高一气可达。园内有雄伟的两株护墓汉桂,汉柏古松多株,浓荫如盖,充分体现了建筑与植物的空间艺术特色。但武侯墓是一处较为典型的内向闭合式的空间模式,较为封闭,空间的质感序列较为缺失,须进行新的景观重新设计,进一步拓展园林景观空间的形式。

运用叠山理水原理,对其墓前区进行重新规划,显得十分必要。山水是构成景观空间的骨架,是景观设计时必须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叠山理水是景观空间设计的主要手段。理水要形成湖泊,追求浩瀚效果。充分利用墓园东区的玉带溪自然水系,营造大的水面空间。依照玉带溪的自然走向,从南向北以次规划出“因境选型,形态各异”的水寨、南湖、荷塘、北湖四个自然小型湖泊,依据这些湖泊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水面景观。将水寨湖泊区域及周边设计为三国文化娱乐区,其景点有:草船借箭、木牛流马、茅庐东篱、八卦迷阵。而在南湖区域,设计能展示水声与灯光效果的曲水映灯的水面景观,在其旁的武刚山坡地建成柏树坪林地,营造茂盛的植物景色。在荷塘种植有大片荷藕,彰显水生植物的质地与风采。在北湖设有钓鱼台,可给人们垂钓娱乐。玉带溪依山绕流,蜿蜒曲折,使空间有S形的构图,使其能够产生深远和平远的空间意境效果。

2.3 开放与闭合式的空间模式

唐华清宫骊山宫苑是唐代皇家园林和离宫园林的代表作,它是目前所知,跨越3000多年的历史,从西周到现代唯一的长盛不衰的自然风景式园林。

康熙本《临撞县志》记述:“华清宫依山面渭,盖骊山之势应尔。”唐华清宫背依骊山三峰,环山列宫室,左右临水,地势南高北低,山势渐开,形成“背山面水”“二水环抱”的景观格局。但其建在骊山脚下的阶地上,面向渭河,西临潼水,东临临水,十分开阔。[3]位于山岭区的华清宫骊山禁苑,东至牡丹沟,西至石瓮谷,南至西绣岭第一峰,北至昭应县城,外以缭墙环绕。[4]华清宫苑山岭区的沟谷大部分呈“切入”地势,其中石翁谷、老虎沟、牡丹沟山势险陡,但谷底植被丰富,呈现出一方秀丽幽谷之境。因此具有半开放半闭合的空间模式特质。

华清宫依据“笼山为苑”和“冠山抗殿”的地景因素与理论,形成了华清宫苑建筑群落的丰富布局。其背景与骨架,山势起伏与宫苑错落相互映衬,表现了半山建筑群崇高巍峨的气魄和与自然山水相和谐的气氛,表现了相地选址与人工建筑的布局关系,依地景选景而定界,形成了北宫南苑的独特空间格局,其具有临高释怀的意境。“辟门可以瞰清渭,登高可以临商于”,人们登高望远,欣赏自然美景,使人们心旷神怡。[5]华清宫同时对景区进行了“保护”“培育”“恢复”的绿化工程。对骊山三峰一东绣岭、西绣岭、烽火台三座主峰以及牡丹沟、老虎沟山地与平原连接交流的廊道山顶、山脊及坡地,发展以华山松、油松为主的松树林地,而对现有的刺槐林地进行了有效的管育与保留,使其形成了“翠”“苍”“青”“碧”的植物空间季相景观,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空间艺术特质。[6]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空间艺术的特质,构成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精华。在现时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规划中,要重新重视空间的处理和表达方法。只有准确把握空间艺术的要素和原理,才能创造出美丽而和谐的景观意境。

摘要:对汉唐古典园林的三种空间模式进行了简要分析,在这三种空间模式中均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空间艺术要素。挖掘这些艺术要素的特征,为遗址公园的设计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模式,艺术要素

参考文献

[1].姚生民.甘泉宫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2].张颖,董芦笛,刘晖.中国古代园林空间模式研究——以甘泉宫、武侯墓和黄帝陵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01—105;

[3].佟裕哲.陕西古代景园建筑[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李宗昱.唐华清官的营建与布局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5].张颖,王璐艳,刘晖.古典园林文化审美在其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西安市华清池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29):14364—14365,14480;

城市空间数据库更新模式研究 篇8

1 城市空间数据库更新需求分析

城市空间数据库数据更新的主要需求如下:

1) 不同尺度的基础空间信息对现势性的要求各不相同。例如1∶500-1∶1000基础空间数据应用于规划审批、房产发证、宗地确权等业务, 需要实时的更新;1∶2000基础空间数据往往用于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宏观经济分析、城市总体规划等业务, 对现势性要求略低;1∶5000以上小比例基础空间数据可按年度更新。

2) 不同的数据库类型对更新模式要求也有所不同, 例如:DOM和DEM数据库一般按年度进行区域整体更新, 地下管线数据库则要求实时更新。

3)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更新方法[1]。针对比较重要的数据, 如:道路、桥梁、人行天桥等, 应尽快更新, 此时可采用PDA室外更新图形, 室内更新数据库的方法;对于城市新的开发区可采用全站仪内存记录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对于地籍边界、管线特征点等信息的更新可采用PDA无线通讯的方法实时地对数据库进行更新。

4) 城市各部门, 特别是基于空间信息的应用部门 (城市规划/国土/房产等) , 希望共享一个统一的城市空间数据库。目前受技术条件限制, 一般采用多个独立的空间数据库副本, 形式上可能不同, 但其内容完全相同。

5) 对于城市空间数据库, 一要进行及时更新以保持其生命力, 否则就是一个死库;二是要进行应用开发, 以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前者属于数据生产部门的工作范畴, 十分看重采集更新工艺流程的连贯性和生产组织实施的便利性。后者属于管理和应用部门的工作范畴, 看重的是现有数据的分析与使用, 要求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2 数据组织与更新方式分析

2.1 数据组织方式

城市空间数据库是一个无缝连接的海量数据库, 无论是初始建库, 还是建成后的更新维护工作, 都需要许多作业单位并行作业 (例如需要分区承包给不同单位进行作业) 才能满足数据库建设与维护的要求, 这就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将空间数据库化整为零, 以便于生产组织与管理。

1) 图幅方式

分幅方式是传统的城市基础数据常见的组织方式, 这种方式将整个城市切割成若干规格统一图幅 (例如50 X 50) , 简单实用, 管理方便, 容易实施。但更新时需要考虑与相邻图幅的接边关系, 而且相邻图幅之间跨边界的空间实体被强行截断、整体性被破坏。

随着大型空间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应用, DLG数据库 (1:500-1:2000基础地形数据库、地下管线数据库等) 很少采用分幅方式, 但它依然适合DOM数据组织。

2) 网格方式

“网格方式”是人们在数字化生产实践中, 为克服分幅方式的缺点提出的数据组织方式, 做法是:按自然界线 (界线、道路、水系) 将空间数据库的覆盖区域划分成相互连接又不重叠的若干独立网格, 使各网格之中的空间要素地理独立而完整, 最大限度避免接边带来的麻烦。如果网格边界设计得当, 可以将任意大的海量空间数据分解为若干互相独立的图块单元, 既可以按文件库形式管理, 也可以采用空间数据库进行管理, 是当前DLG数据库建设应优先采用的数据组织方式。

2.2 数据更新方式

2.2.1 区域整体更新

区域整体更新按规模可分为两种:

1) 大规模区域整体更新:

三到五年一个周期, 进行大面积的修测和补测。更新区域通常是行政区单元 (权属单位) 。区域整体更新成本较高, 更新投入由地方财政安排, 一般用在区域空间要素变更很大、数据现势性很差的情况下。

传统的城市基础数据更新主要采用这种方式, 一般只能做到年度级现势性水平。另外, 这种方法周期较长, 往往更新工程还没有结束, 已更新过的地方又发生了变化。显然这种方式难以满足当前城市信息化对数据现势性的要求。

2) 小范围区域整体更新:

利用竣工测量或其他方法对区域内发生变化的某组织单元 (图幅或网格) 进行的更新, 这种方法适用于区域空间要素变更较小的情况。例如城市建筑物竣工引起的空间实体变化等。目前一些城市已将竣工测量纳入到城市基础数据更新的环节中, 不仅大大降低城市基础数据更新成本, 而且提高了更新的时效性。

2.2.2 增量更新[2]

地理空间数据更新的实质是空间实体状态改变的过程, 即实现由现实世界中的现状实体转变为数据库中的现状实体, 及由数据库现状实体转变为数据库历史实体两个状态的转变。因此地理空间数据更新不是简单删除替换。

以上两种方法, 都是以分块为单位进行的新旧数据替换, 许多没有发生变化的数据无法分辨, 不能保留历史数据, 或者为保存历史版本产生大量数据冗余。为克服这个缺点, 近年来业界提出“增量更新”更新模式。它采用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存储空间要素, 空间实体相互独立而完整 (实体之间拓扑关系是隐含存在的, 一般在分析时临时建立) , 原则上对单个实体增加、删除、修改不影响其他要素实体, 因此历史数据只需要保留发生变化的要素 (即增量信息) 。

“增量更新”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技术上比较复杂, 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另外,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实体间不能共享公共点和边界线, 需要重复存储, 因此在变更编辑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到原有地物边界, 对生产作业要求较高。

3 基于网格管理的二级增量更新模式

对现势性要求较低的中小比例尺空间数据库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整体更新”或“局部更新”) 进行更新, 不再详述。本文针对1∶500-1∶1000基础空间数据库更新特点, 提出“基于网格管理的二级增量更新模式”, 主要内容如下:

3. 1 二级缓冲数据库

为兼顾生产更新与管理应用的双重需要, 同时考虑到多个应用空间数据库副本并存的现状, 本文提出“二级缓冲数据库”的更新模式[3], 将生产和应用完全剥离, 兼顾了更新维护的及时性与管理应用的稳定性。如图1所示:

1) 第一级是完全面向生产的本地生产库, 由生产单位负责, 按工作区初始建库, 以在线更新方式实施更新维护, 更新完成后通过“更新管道”向应用数据库传送更新数据。

2) 第二级是面向管理和应用的应用数据库, 以网格 (3.2节将详细描述) 为单位进行更新管理, 包括:按网格为单位向本地生产库下载初始建库数据, 接收经本地库整理好的增量数据并对相应网格实施更新。可以在非工作时间自动调度完成, 不影响数据库应用。

3) 一二级数据库均采用“增量更新”方式:

“增量更新”是目前最先进的更新模式, 它只更新已经发生变化的要素, 通常可归纳为:增加/删除/修改三类, 而且可以最少的数据冗余保存空间数据库的历史状态。

3.2 网格管理

1) 网格规模

网格划分实际上在建库时根据自然地理情况确定, 一般设计成两级:网格的面积依不同的比例尺数据有所不同, 一般二级网格0.5km2为宜。

一级网格按行政区域界线设计;

二级网格按道路、水系的各个自然边界设计;

2) 超长地物处理

电力线等超长地物可能跨越多个网格, 考虑到此类数据在专题管线数据库中已有详细的描述, 因此可以按网格边界断开表示, 以保证网格封装的独立性。

3) 网格管理的实现:

网格管理是空间数据库更新的一项重要功能, 通常可通过在应用数据库中建立“网格索引图层”实现, 功能包括:

●网格查询;

●网格数据下载;

●数据上传;

3.3 增量更新技术

增量更新技术是核心部分, 目前相对较成熟的有基于时态的增量更新技术 (例如EPS2008) 。该技术借鉴时态GIS思想, 将时间属性作为空间对象必须的基本属性, 在时间维上, 将无序的更新业务, 统一成先后有序的更新事件, 妥善解决了更新冲突问题, 允许离线状态下的多个更新业务的相互独立进行。同时采用增量方式管理历史数据, 数据冗余小, 信息记录全, 支持历史回溯与动态回放。

该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时间参考系;

2) 事件管理;

3) 冲突检测与处理;4) 历史回溯;

4 实验验证

为验证本模式的适宜性, 选择福州市区代表性强的杨桥西路、工业路一带约5km2区域1∶500数据作为“试验田”, 采用ArcGIS 9.2+Qracle10g建立应用空间数据库[4], 按照相同建库标准, 采用SQL Server2005 + EPS2008建立本地生产库更新系统, 数据来源采用相同区域内最新的dgn图幅数据, 经过EPS软件转换成edb格式进行叠加更新。

实验时应用数据库和本地生产库遵循如下约定:

1) 所有实体对象的扩展属性, 添加“更新时间”字段, 作为数据判断更新的依据;

2) 统一使用全球Guid作为空间实体对象唯一标识[5];

3) EPS2008平台进行的任何编辑操作都要准确记录时间信息;

4) 大致按0.5Km2 划分为若干网格;

5) 为简化试验程序, 本地库更新完成后, 将相应网格增量信息转换为三个 (删除、增加、修改) ArcGIS_mdb格式文件, 供应用数据库同步处理。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网格管理的二级增量更新模式”达到了预期效果, 而且具有如下优点:

1) 将应用库与生产库分离, 成果相对独立稳定, 系统效率和安全性较高;

2) 更新工艺可与生产部门实际生产紧密结合, 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3) 采用“网格管理”方式将海量数据“化整为零”, 界线清晰、责任明确, 组织管理方便, 技术风险较小。

5 结论与展望

流畅、完备的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更新体系建成后, 完全有条件实现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动态更新:

1) 政府职能部门可以通过竣工验收的方式建立城市空间数据库常态化更新机制, 把数据更新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达到及时更新的目的。

2) 网格管理和增量更新技术是实现空间信息动态更新的关键技术, 将在城市空间数据库建设与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3) 随着各种先进测量仪器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进行城市基础数据更新的技术手段越来越灵活, 可以广泛地采用GPS、数码摄影测量等方法, 必将大幅度改善或提高城市空间数据库系统现势性。

参考文献

[1]邹进贵, 潘正风, 虞晖, 隗剑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更新方法的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 2005, 3 (6) :4-5.

[2]周晓光, 陈军, 朱建军.基于事件的时空数据库增量更新[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2006, 11 (10) :1431-1438.

[3]陆绍波, 王伟安.空间数据变更管理机制[J], 地理信息世界, 2005, 3 (5) :55-55.

[4]操震洲, 李清泉.基于ArcSDE和ArcGIS Engine的版本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6, 29 (1) :76-78.

GML空间数据原生模式存储研究 篇9

从国内外研究进展来看,原生数据库环境下GML空间数据管理机制的研究还处于非系统化、非全面化、非应用化的部分内容研究、初始研究阶段。对原生模式GML空间数据管理机制系统、全面的研究还需深入、具体的开展。本文借鉴XML数据管理机制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原生XML数据库的原生GML空间数据存储模型;提出了一种原生GML空间数据库系统架构体系,为原生GML空间数据库存储机制提供了一种方法。

1 GML空间数据存储模型

原生XML数据库的基本(逻辑)存储单元是XML文档,正如同关系数据库中的基本(逻辑)存储单元是二维关系表中的一条记录一样(也即,原生XML数据库中数据的存储是文档进、文档出,而关系数据库中数据的存储是记录进、记录出)。一般,原生XML数据库都有集合(Collection)的概念,一个集合是若干XML文档(甚至包括其它嵌套集合)的群集,其功能和特征与关系数据库中的二维表、文件系统中的文件目录类似。集合的设计,确保对XML文档的操作(存储、索引、查询、更新、删除等)可以在一个文档群集中进行。与二维关系表都有一个模式与其对应不同,原生XML数据库中的集合可以没有与其对应的模式,也即,它是模式独立的(Schema-independent)。集合的模式独立性使得原生XML数据库拥有了很多灵活性,并且为应用开发提供了很多便利;如,XML文档的存入、读取无需对应的XML文档模式的支持即可实现。

原生模式GML空间数据存储时,其理想存储模型也应为GML文档。并支持文档集合以及集合的嵌套,如此对GML文档的存储、查询、更新、删除等都可以在一个文档群集中进行。并且集合支持模式独立性,以便于GML实例文档的灵活存入与读取。

在存储粒度上,一般XML数据库的存储粒度分为:(1)粗粒度存储;即XML数据的存储以整个文档为存储粒度,此存储粒度不利于XML文档的查询和粒状更新。(2)中粒度存储;即XML数据的存储以XML文档树中的子树(元素集合)为粒度,此存储粒度可方便实现XML文档的查询和粒状更新,但效果视具体应用而定。(3)细粒度存储;即XML数据的存储以XML文档中的元素为粒度,此存储粒度可最大限度的灵活实现XML文档的查询和粒状更新;不过,由于以元素为粒度,处理时具有一定的开销。

对于GML文档的存储,本文在充分考虑GML索引构建、GML空间/非空间数据查询所采用的机制、算法、策略等情况下,并结合一些原生XML数据库系统(如eXist)的存储特性,确定其存储粒度为细粒度,以便于原生GML空间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实现和应用。

2 原生GML空间数据库系统架构体系

在对XML、GML、经典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传统空间数据库系统、原生XML数据库系统等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原生GML空间数据库系统架构体系(见图1),其涵盖内容如下。

2.1 原生GML空间数据库系统定义

原生GML空间数据库系统是以GML文档为存储模型,对GML文档进行数据组织、索引构建、存储分配、查询处理的数据库系统。系统对GML文档的读、写采用文档进、文档出模式;系统查询语言采用支持空间数据的扩展XQuery语言,可进行GML空间与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查询与更新处理;系统支持多种GML数据访问的API;同时,系统也具备传统数据库系统所具有的多用户多任务并发、事务、回滚、访问控制、备份等机制,以支持在包括分布式网络在内的各种环境下的应用。

2.2 GML数据管理

原生GML空间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的数据主要是GML实例文档,而GML实例文档一般都有对应的GML应用模式文档,以约束、控制和校验GML实例文档的结构与内容。因此,GML数据管理模块涉及GML模式文档管理和GML实例文档管理。

GML模式文档管理负责:(1)采用GML解析器对GML模式文档进行解析,提取出与GML实例文档中元素对应的各种元素类型信息,并提交GML实例文档管理子模块,由其负责依据元素类型信息采用GML解析器对GML实例文档进行解析。(2)采用GML解析器对GML模式文档进行解析并构建节点树再提交GML存储管理模块进行存储。(3)建立、维护GML模式文档存储检索表,以备GML查询处理模块对GML模式文档进行全文查询。(4)响应GML查询处理模块对GML模式文档的查询请求,并返回目标模式文档。

GML实例文档管理负责:(1)采用GML解析器对GML实例文档进行解析、构建节点树,并提交GML索引管理模块以构建GML非空间数据索引。(2)接收GML模式文档管理子模块发送的GML实例文档元素类型信息,据此采用GML解析器对GML实例文档进行解析,以提取GML要素、几何、拓扑等对象,并提交GML索引管理模块实现对GML空间数据的索引构建。(3)原生GML空间数据库系统支持集合(以及集合的嵌套),因此,在将GML实例文档相关信息提交GML索引管理模块时,也提交关联集合的信息,以便于构建索引。(4)当不对GML实例文档构建索引时,采用GML解析器对GML实例文档进行解析并构建节点树再提交GML存储管理模块进行存储。(5)建立、维护GML实例文档存储检索表,以备GML查询处理模块对GML实例文档进行全文查询。(6)响应GML查询处理模块对GML实例文档或集合的查询请求,并返回目标实例文档或集合信息列表。

GML实例文档入库时分两种情况:有GML模式文档相伴和无GML模式文档相伴。当无GML模式文档相伴时,将无法有效的建立GML空间数据索引。

2.3 GML索引管理

索引管理是一个数据库系统重要的功能模块。

GML文档向原生GML空间数据库存储时需对文档中的GML空间和非空间数据建立索引,以便高效进行GML空间数据的查询。与GML空间数据文档存储入库时不构建索引相比,存储时建立索引将耗费更多的时间;但是从数据库的整体操作、使用而言,一般遵从“操作局部性”(类似于计算机科学中的时间局部性原理和空间局部性原理),表现为通常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操作,一般情况下局部化为查询操作。鉴于此,GML空间数据存储入库时因建立数据索引而额外耗费的时间,对于数据的后续操作和使用管理是非常有价值的。

GML索引管理包括:GML非空间数据索引管理和GML空间数据索引管理两个子模块。

GML非空间数据索引管理负责:(1)接收GML数据管理模块发送的GML实例文档解析、构建的节点树,并采用XML文档编码方案(如论文提出的Ex-Dewey前缀编码方案)对GML实例文档构建GML非空间数据索引。(2)接收GML数据管理模块发送的与GML实例文档关联的集合信息,以共同对GML实例文档构建GML非空间数据索引。(3)将构建的GML实例文档非空间数据索引信息数据提交GML存储管理模块进行存储,并同时提交GML实例文档节点树数据,对GML实例文档数据进行存储。(4)协调GML空间数据索引管理子模块对GML实例文档构建空间索引。(5)响应GML查询处理模块对GML非空间数据的查询请求,并返回相关索引信息数据。

GML空间数据索引管理负责:(1)接收GML数据管理模块发送的对GML实例文档解析后提取的GML要素、几何、拓扑等对象数据,并采用R树、R+树等经典空间数据索引算法实现对GML空间数据的索引构建。(2)接收GML数据管理模块发送的与GML实例文档关联的集合信息,以共同对GML实例文档构建GML空间数据索引。(3)将构建的GML实例文档空间数据索引信息数据提交GML存储管理模块进行存储。(4)与GML非空间数据索引管理子模块交互,完成对GML实例文档空间索引的构建。(5)响应GML查询处理模块对GML空间数据的查询请求,并返回相关索引信息数据。

由于GML实例文档索引的构建比较耗时,可采用后台服务进程/线程自动构建索引的方式,从而保证GML实例文档可以迅速存入GML空间数据库中。当GML实例文档索引后台自动构建还未完成时出现查询请求,可采取的策略是直接对GML实例文档进行检索。根据局部性原理,通常GML实例文档入库后不会很快出现大量、频繁的查询请求,此时直接检索GML实例文档是可行的,当索引构建完成后则可先查询索引,然后快速定位GML目标数据。

2.4 GML存储管理

GML存储管理负责:(1)GML模式文档、GML实例文档、GML集合信息、GML实例文档非空间数据索引信息、GML实例文档空间数据索引信息的物理存储。(2)GML模式文档、GML实例文档、GML集合信息、GML实例文档非空间数据索引信息、GML实例文档空间数据索引信息的提取。(3)响应GML查询处理模块对GML空间、非空间数据的查询请求,并返回实际数据。

GML存储管理采用原生XML数据库系统(如eXist)已有的存储管理模块,实现对上述功能的支持。

2.5 GML查询处理

GML查询处理既要实现一般XML数据的查询功能,又要实现GML所特有的空间数据查询功能。它包括:GML查询解析、GML查询执行、GML查询结果构造等子模块。

GML查询解析负责对GML查询语句(由XQuery查询语言增加空间扩展支持实现)进行解析,对查询语句结构、合法性等进行分析,如果语句不合法则返回错误信息,否则对查询语句进行分类(包括:GML模式文档全文查询、GML实例文档全文查询、GML集合信息查询、GML非空间数据查询、GML空间数据查询、GML空间、非空间数据混合查询等),并将分类信息提交GML查询执行子模块进行查询执行。

GML查询执行负责根据查询语句分类信息进行数据的查询执行,并将查询结果提交GML查询结果构造子模块。之中:(1)对于GML模式文档全文查询、GML实例文档全文查询、GML集合信息查询直接访问GML数据管理模块,由其执行并返回结果。(2)对于GML非空间数据查询则先访问GML索引管理模块,由其返回与查询相关的索引信息数据,然后采用结构连接算法(如论文提出的ED-XQ-SJ算法)确定符合查询条件的节点信息,并进而依据索引信息中节点编码值所对应的节点物理存储地址,通过GML存储管理模块读取节点实际数据。(3)对于GML空间数据查询则先访问GML索引管理模块,由其返回与查询相关的索引信息数据,然后利用空间索引构建采用的算法(如R树算法)确定符合查询条件的GML要素信息,并进而依据索引信息中GML要素所对应的物理存储地址,通过GML存储管理模块读取GML要素的实际数据。(4)对于GML空间、非空间数据混合查询,则先执行GML非空间数据查询,在其结果集上结合对应的空间索引信息以及非空间索引信息,进一步执行空间数据查询,并最终通过GML存储管理模块获取实际的GML数据。

GML查询结果构造负责将查询获取的目标原始数据,依据数据关系(如节点编码值等)进行GML格式的数据构造,并返回(对于GML模式文档全文查询、GML实例文档全文查询、GML集合信息查询则直接返回)。

2.6 GML数据访问API

为方便原生GML空间数据库的使用,需要构建各种GML数据访问的API,如:类似XML-RPC、XML:DB API的访问接口,能够通过SOAP、HTTP进行GML数据访问的接口等。GML数据访问API将可直接访问GML数据管理模块和GML查询处理模块。

2.7 其它支撑

一般数据库系统都具有多用户多任务并发、事务、回滚、访问控制、备份等机制,原生GML空间数据库系统也需具备上述特征,以便于在包括分布式网络在内的各种环境下使用。GML空间数据库将采用原生XML数据库系统(如eXist)已具备的上述机制实现对上述功能的支持。

将原生GML空间数据库构建于原生XML数据库系统之上,不仅可以充分利用XML数据库系统已有的成熟功能与机制,而且可以将XML文档、GML文档共储于同一数据库系统中,实现GML地理空间数据、XML普通事务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正如当前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一样(如:Oracle Spatial)。

3 结语

与XML数据存储类似,GML空间数据的存储方式也包括:文件存储管理方式、关系数据库存储管理方式和原生数据库存储管理方式。原生GML空间数据的存储构建于原生XML数据库之上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基于开源原生XML数据库(如:eXist)并充分考虑GML索引构建、GML空间、非空间数据查询所采用的机制、算法、策略等情况,原生GML空间数据的存储模型以细粒度(即,存储以GML文档中元素为粒度)为宜。本文进一步重点研究、设计了原生GML空间数据库系统架构体系,给出了系统定义、系统架构与系统模块的交互原理与技术方法;系统模块包括:GML数据管理、GML索引管理、GML存储管理、GML查询处理、GML数据访问API,以及多用户并发、事务、回滚等其它支撑模块。

摘要:大量GML空间数据的出现,使其有效性存储管理面临严峻挑战。鉴于GML空间数据XML格式编码的特点,本文分析并借鉴XML数据存储方式,提出GML空间数据的存储构建于原生XML数据库之上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基于开源原生XML数据库并充分考虑GML索引构建、GML空间、非空间数据查询所采用的机制、算法、策略等情况,本文提出GML空间数据的原生存储模型以细粒度为宜。本文进一步着力研究、设计了原生GML空间数据库系统架构体系,给出了系统定义、系统架构与GML空间数据存储、索引、查询等原理与技术方法。

关键词:GML空间数据,原生XML数据库,原生存储模型,原生GML空间数据库

参考文献

[1]OGC.OpenGIS 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GML)EncodingStandard(Version 3.2.1)[EB/OL].http://www.opengeospatial.org/standards/gml.2007.

[2]W3C.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1.0(FourthEdition)[EB/OL].http://www.w3.org/TR/2006/REC-xml-20060816.2006.

[3]兰小机,张书亮,刘德儿等.GML空间数据库系统研究[J].测绘科学.2005.

[4]兰小机,闾国年,刘德儿.GML空间数据查询与索引机制研究[J].遥感学报.2006.

[5]兰小机,刘德儿,闾国年.GML空间数据索引机制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7.

[6]兰小机,肖辉辉,段艳明,基于扩展NXD的GML空间数据库数据查询系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

[7]陈建华,王华军,苗放,等.XML/GML非空间数据查询的结构连接算法[J].计算机工程.2010.

英国贫民窟的空间改造模式研究 篇10

1. 英国贫民窟发展背景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农业和商业的革命、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催生大批新兴城市和大量工作机遇,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英国城市住房短缺严重,大量的简易房屋兴建并导致了贫民窟的产生。贫民窟的形成与扩大暴露了城市的住房拥挤、卫生条件恶劣、治安混乱、公共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归纳当时其贫民窟住宅类型有:廉租房、大杂院、寄宿屋、地下室、“背靠背住房”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房地产商为追求暴利而大量建设的高密度“背靠背住房”, 其相邻住房背向而建,只开前窗而不设后窗, 室内空间拥挤、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图1)。 分析总结:城市原有的低收入者住区和外来人口的聚居区,成为了当时英国贫民窟的重要构成部分。贫民窟整治成为英国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此,英国调动和吸纳中央、地方、企业、社区乃至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从物质空间形态、文化、 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整治。

2. 英国不同时期贫民窟空间的改造研究

回顾近150余年来英国贫民窟的发展历程,从纵向的整治进程将空间改造大致划分四个阶段:简单改造贫民窟局部地段建筑空间、 整合与重构贫民窟街区空间、重建与更新贫民窟整体空间、再生与复兴贫民窟街区空间。

2.1简单改造贫民窟局部地段建筑空间(19世纪中期-19世纪90年代)

由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政府对城市住房问题采取最低限度干预的政策,很少直接介入贫民窟整治,使得贫民窟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呈不断形成与扩大的趋势。19世纪中期以后,政府通过行政立法开始对贫民窟进行整治,而各类慈善组织和商业公司则积极进行贫民窟空间改造的实践活动,其中有代表性的改造有:模范住房、希尔制度、 模范工厂、社区睦邻中心等。

这一时期的整治主要是对贫民窟局部地段建筑空间进行简单改造。首先,政府立法规范住房开敞空间的大小、建筑之间的距离, 使住房之间不再发生“背靠背”现象。同时, 对贫民窟内的局部地段,根据区域具体环境情况,利用土地,采取最经济的方式进行更新改造,注重空间的布局和建筑群的组织; 在改造过程中,注重绿化和开放空间的布置及立面的修饰,保证较好的通风和采光,并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图2)。然而,在贫民窟内部为了最大限度地改扩建足够多的住房以解决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这种局部地段建筑空间简单改造的模式忽视整体空间规划、社会问题、市场规律,结果仅仅使部分贫民窟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并伴随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沿街建造住宅,形成狭窄的街道空间;改扩建住房类型单一,楼层较高,形成新的兵营式样的住区。

2.2整合与重构贫民窟街区空间(19世纪90年代-20世纪40年代)

19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全面介入贫民窟的改造,各城市针对贫民窟的整治, 提出了不少地方性立法进行住房建设。20世纪初期,政府清除大量城市内部的贫民窟, 并将大部分居民安置在城市外围新建的郊区住房里。这一时期英国贫民窟的整治主要措施和改造模式:一是清除贫民窟,对原有街区进行整合与重构,重新布局道路和建筑, 形成统一的街区空间,体现街区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二是在城市近郊建造住房,为从贫民窟搬出的居民提供公共住房;三是增大住房之间的距离,为住房设计前院与后院,从而增加更多交往和生活空间。

最具代表性的改造实践为伦敦郡议会的市区多层住区和郊区住区。其中新建的市内多层住区,空间改造的模式是:以街区的整体规划为基础,新建多层楼房式住房,整合重构形成统一的空间规划格局(图3)。这种模式的改造符合整个城市街区规划,适当增加公共活动场地和花园绿地,注重建筑风格的人性化,建筑形式更加丰富。例如伯瑞德大街改造,在改造前,街区道路最宽的只有9米且布局混乱,简易住房沿街而建,居住环境恶劣;改造后整个街区规划整齐有序, 以大型公共广场和公共绿地为中心,采用辐射的方式布局通往各个住区的道路,其中主要道路宽20米,次级道路宽14米。在城市近郊区新建的住区,莱切沃斯和韦林规划格局采用田园城市的模式,以公共建筑环绕的中央公园为中心,沿放射状的道路,合理的布局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外围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图4)。更多的规划建设是不符合田园城市模式,只是采用“大马路+ 独幢住宅+ 花园”的扩张模式,即沿着一条条繁忙的主干道条状的布置住区,建造单调而雷同的半独立式住房,周围是荒废的农田, 并且远离商店、学校和公共服务设施,因此形成了大量的杂道社区1(图5)。

1.19世纪中期之前的英国贫民窟

2.简单改造后的贫民窟空间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这个时期无论整合还是重构,在住房理念和建筑标准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空间的改造更着眼于未来的住房建设内外条件的普遍改善, 但是将大量贫民窟居民安置到城市外围的近郊区,尚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和指导,导致过度郊区化以及贫民窟的转移和蔓延。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政府停止了郊区住区的建设,贫民窟整治开始结合城市整体规划,重点转向内城针对贫困居民的高层住区建设。

2.3重建与更新贫民窟整体空间(20世纪40代-20世纪70年代)

二次大战后英国一半的住宅被炸毁和破坏,住宅短缺与人口膨胀造成了严重的住房危机。这一时期英国大规模全面清除贫民窟, 结合城市整体规划重建与更新贫民窟整体空间,主要措施和改造模式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强制性、取代性的清除贫民窟, 并在原地进行空间的物质性再开发,重建了大量的高层住区。在严重的住房危机背景下,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鼓励政策,加之建筑技术的成熟,建筑思潮对高层建筑的狂热以及大规模建筑业的发展,重建后的高层住区解决了原来贫民窟住房的拥挤问题,提供了更好的厨房和卫生设施。并且,外部空间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增加了停车位和公共空间,建立了学校和一些社区设施等。 但是由于用地的短缺,以及减少对绿化带的破坏,这些重建后的高层住区使得城市又向高密度发展(图6)。到60年代末期,人们开始对高层住区产生怀疑和批评,主要原因:(1)花费政府过多的财力;(2)不利于老人和孩子的出行,并且割裂邻里关系;(3) 容易使居民产生社会和心理问题。然而,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城市更新中,政府根据上述问题又提出兼顾社会经济复兴需求手段的教育优先区、城市计划、社区发展项目等,整治小规模范围衰败的高层住区,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4. 田园城市莱切沃斯的平面与鸟瞰图片来源:引自《城市建设艺术史》

5. 杂道社区的鸟瞰图与住房图片来源:引自《明日之城》

7. 大伦敦规划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8. 英国哈罗新城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9. 格拉斯哥低收入高层住宅图片来源:引自《世界建筑》

10. 街区空间的再生

另一方面是在制定城市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建设卫星新城,以此疏解市区过分拥挤的人口和产业。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规定在以伦敦为中心的18公里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四层地域圈: 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乡村外圈( 图7),并要求严禁在绿带圈中进行任何住宅的开发建设,扩建近郊圈内的现有城镇,在乡村外圈建设新城。卫星新城吸引成千上万的贫民窟居民到新城就业生活。 在伦敦周边共兴建120余座新城,新城规划充分融合就业、住房、汽车使用及步行网络等因素,以达到“既能生活又能工作,内部平衡和自给自足”的目标(图8)。

结合城市整体规划重建与更新贫民窟的空间模式,对疏散贫民窟居民、防止贫民窟的扩散、解决人口拥挤和住房短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大规模的贫民窟清除和重建,破坏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割裂了紧密的邻里关系,不仅仅使城市原有的风貌荡然无存, 也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找不到归属感,丧失了城市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尤其是高层住区由于设计不足引发的多重社会问题和快速建设导致的建筑质量问题,又成为新的“空中贫民窟”(图9)。

2.4再生与复兴贫民窟街区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后)

新城的建设造成大量中产阶级居民外流,内城中的老工业区、传统街区以及20世纪50、60年代新建的高层住区又沦为低收入者、有色人种、移民人种的贫民窟。20世纪80年代英国终止政府住房建设,鼓励居民自己改善住宅条件,并提出可负担住宅的概念2。在此形势下,英国贫民窟整治出现了以市场为主(如开发区、住宅合作社、 非营利性机构等)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这一时期对贫民窟的改造主要表现为对内城贫民窟街区空间的再生与复兴:

一是内城贫民窟街区空间的再生。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区规划和社区建筑运动的兴起,政府对内城贫民窟采取局部整治或是渐进式的改造,通过再利用传统街区的历史建筑,将荒废的办公楼改造成公寓住房等一系列手段,对原有的街区空间进行再生利用(图10)。

针对新型的“空中贫民窟”(高层住区) 街区空间衰败的设计问题,倡导公众参与整治社区邻里环境,广泛应用传统城市住房设计原则,通过加强建筑与室外空间在尺度及形态上的亲和性,将建筑与景观融合在一起, 创造丰富的街区过渡空间,从私密到半私密再到公共,形成多层次的街区人际交往空间, 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场所,建立邻里关系, 加强社区的认同感及凝聚力。如格拉斯哥皇冠街改造(图11),结合城市整治计划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重塑城市与街区品质,创造宜居的住区环境和多样化的居住空间:(1) 设计多户型的住房,并将住房呈周边分布, 围合成一个大的生活性内庭院;(2)在住房外墙上保留了一些传统建筑的符号,充分满足人们追求个性和特色的心理需求;(3) 有意识地保留历史符号,如保留一个钟楼, 恢复中世纪时期村落的尺度和氛围,使该街区成为富有历史文化感的新社区;(4)设置公园、商务设施等一系列公共设施,重塑了该街区的空间功能,将富裕阶层从城郊吸引到该街区,同时将新的活力注入街区。

11. 格拉斯哥皇冠街改造图片来源: http://wenku.baidu.com/

13. 圣安德鲁住房改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二是传统邻里社区的复兴。20世纪90年代人们再次从传统邻里社区的空间结构和组织形态受到启发(图12),倡导公众参与复兴社区邻里活力,来综合解决贫民窟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混合居住模式。混合居住模式,就是在新城建设和内城街区复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内城废弃地建设混合社区,给低收入者提供多种居住选择,避免社会阶层的空间隔离和贫民窟的出现。如伦敦的圣安德鲁住房改造,在具体的空间组合上,每层楼都配置了不同比例的可负担住宅,出现一墙之隔的两套住房分别为商品房和可负担住宅的情况。设计师通过空间的划分,使商品房住宅有其单独的出入口及交通空间,可负担住宅的住户无法进入其私人领域(图13)。并将生态节能与可负担住宅相结合,建设利于低收入人群的环境友好型社区。同时注重建筑空间的细节设计, 运用立面的凹凸变化、色彩变化等手法塑造出个性化的建筑空间。

贫民窟街区空间的再生与复兴,表明在贫民窟密集的内城遭遇社会和经济衰退的情况时,其整治不应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社区,而需同整个城区的复兴计划结合起来作宏观整体的考虑。同时通过传统住房设计和邻里社区原则的复兴,恢复邻里交往空间,从选址、住区环境和建筑的设计上减小不同收入者住房的区别、避免社会隔离,进而达到减少贫民窟的目的。

3. 结语

在英国贫民窟空间整治理念革新和实践探索的过程,空间改造的内涵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拓展。从最初建筑空间的简单改造发展为街区空间的整合与重构,再到整体空间的重建与更新,最终回归到街区空间的再生与复兴,体现的是英国贫民窟整治思想由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也蕴含着人们对于空间改造越来越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目前我国的棚户区改造与英国的贫民窟整治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很大的差异,但英国整治贫民窟的历程和解决低收入者住区的新趋势,依然对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棚户区改造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棚户区的空间改造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物质再生, 更是涵盖经济复兴、社区重构、 文化重建的社会再生,应积极挖掘棚户区原有的文化价值,结合空间的场所精神理论, 深入系统地研究棚户区的空间再生。

摘要: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随着技术进步,由城市化引起的人口流动对英国住房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出现贫民窟的国家。文章在系统梳理英国贫民窟近150余年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英国贫民窟的四种改造模式:简单改造、整合与重构、重建与更新、再生与复兴,旨在对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棚户区改造研究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学术研究空间模式 篇11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课题立项研究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探究教学作为与知识授受教学相对应的一種教学方式,由来已久。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由此可见,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就教学体系相比,探究教学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要实施好探究教学却并非一件易事,往往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经常出现教学目标制定都是探究式教学理念,课堂实践中则是“穿新鞋,走老路”。灌输、记诵、被动接的本质并没有多大改变。这样想要达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恐怕很难达到了。这中间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核心是我们老师的观念没有根本转变。正是基于这种事实,我校于2010年12月申报了——空间与几何领域中“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得以立项。旨在真正解决小学数学空间与几何领域中几何概念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得以改变;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课题围绕五个基本内容展开研究,即:“空间与几何”探究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对 “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发展学生能力的关系”“ 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展开探讨,不断完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评价体系”,从而构建我校“学科教学特色”,真正凸现我校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特色,塑造富有个性的品牌学校形象。

(三)研究目标

1、成果目标

以课题研究引领学校特色的发展,全面构建我校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特色。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揭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发展学生能力的关系。进一步凸现我校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特色:探索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继续优化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开放性、探究性、智慧性。构建自主探究性评价体系框架。

2、教师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真正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观、教学观、知识观、人才观、质量观,促进教师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中实现个性化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3、学生目标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捕捉和发现生活、学习、大自然中的有价值的思维对象及问题;具有积极实践、乐于探究的愿望,能掌握独立解决问题一般方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精神和合作能力,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成长会学习会创造的智慧型人才。

(四)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80年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指出,数学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按照建构的观点,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传授不应是力图从书本上准确无误地搬运知识的过程,他应是数学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学术研究空间模式 篇12

2丨单一型生活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3丨混合型生活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面临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二元体系统筹、居民就业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将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站点,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口号,通过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为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寻求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园区作为具有集约效应、优化资源的职业教育空间被广泛关注。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园区土地资源稀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教学空间重复建设等现实问题使得园区的发展陷入新的瓶颈。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互动与共享”的园区规划理念,以渭南市职业教育园区规划设计为例,在城校互动理念与资源共享理念指导下探讨我国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模式。

2“互动·共享”的理论基础

2.1 城校互动理念

城校互动理念是在职业教育园区规划过程中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园区发展模式,在空间上,它将职业教育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融为一体。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来看,职业教育园区作为符合城市发展的一种空间形态园,对城市空间是积极的拉动作用,适当的园区空间选址有利于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跨越和空间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在时间上,它将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与城市的发展进程融为一体。一方面,园区作为人口结构轻、消费倾向大的高度密集区,需要一定的服务设施以及提供服务的人员,城市成为提供相关服务设施和人员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园区的构建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空间拓展必要前提,城市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空间,职业教育的量的扩大与质的提高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2.2 资源共享理念

资源共享理念是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核心理念,它将职业教育园区的教学、实训、生活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按照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构建对应的空间关系,形成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共享空间结构,使得资源的配置达到或接近帕累托最优。职教园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其将园区的功能纳入到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园区的教学资源、技术资源与城市形成开放共享关系。

3“互动·共享”的空间模式

3.1 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

采用规划的空间手法将职业教育园区的功能构成符号化,划分为:实训空间、教学空间、居住空间、运动空间与共享空间。其中实训、教学、居住、运动四大空间构成职业教育院校的基本模块,共享空间包含商业、金融服务、文体娱乐、行政办公等与职业教育园区运行相关的共享功能。这五种要素构成园区空间的基本模式:以共享空间为核心,基本模块为单元围绕共享核心布置(图1)。

3.2空间共享模式

(1)单一型生活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该模式中教学共享资源指体育场馆、图书馆等教学辅助资源,职业院校的基本模块保持原状;生活资源共享在后勤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生活设施共享的联合,职业院校在办校过程中不再承担学生后勤服务职能。该模式的核心共享空间构成为体育馆、图书馆等大型公建,院校基本模块将居住功能集中布置,实现生活资源的共享。这种模式空间结构单一,对共享内容的分配还处于浅层次,适用于小规模职业教育园区的开发(图2)。

(2)混合型生活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该模式的共享内容更为复杂、成熟,混合型共享实行联合扩张模式,打破了明确的校区界限,将与教学相关的公共性社会基础设施和通用性教学设施由地区政府统一进行建设,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租赁、销售或无偿提供给各个职校;对于生活资源共享延续单一型的后勤社会化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共享空间依然延续单一型的内容,但院校基本模块呈现两种趋势,一类是功能完整的独立模块,另一类是实现部分教学共享的变异模块,实现教学空间的共享。此模式适合于职业教育发展程度不高的区域,通过小院校的教学资源的整合,逐步提高整体职业教育水平(图3)。

(3)城校资源整合共享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观念为社会资源的共享,把职业教育资源作为最大的共享资源,还包括与园区运行相关的图书馆、礼堂、会议中心、体育中心、展览馆等公共设施的共享。它将职教资源划分为封闭区和开放区,其中封闭区由各个院校自己管理,承担专业教学、实训技能培养等教学要求,保护各个学校特色专业的知识产权;开放区则对其他院校开放,形成共享的教学资源、实训资源,有助于帮助规模小、建校时间短的院校迅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形成良性的带动作用。对于生活区的后勤服务则采用社会化管理,实现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并且可以有条件对社会开放(图4)。此模式的结构核心共享空间构成较为复杂,要求与城市经济现状、空间结构发展方向统筹考虑,以应对不同的城市发展要求。本模式适用于大型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通过大规模的园区建设行为支撑城市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予以引导。

(4)城校资源分级共享模式

该模式是对城校资源整合共享模式的优化,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园区资源的分层级共享使得园区的开发具有较强操作性。此模式保留了整合共享模式的精髓,如与城市的资源共享、封闭、开放的校区共享以及后勤社会化共享等优点,进一步划分共享层级,提出校区级、园区级、城市级的资源共享内容和方式。以城市级带状资源组团为核心,注重与城市功能的互补,采用轴向方式延续城市的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的功能格局,将园区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机的融为一体,通过互动和共享更好与城市互生多种资源,如知识、信息、技术、文化、技能等,最终于与城市产业形成联动、协调一致,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图5)。

以上的四种模式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园区出现之后产生园区空间共享模式,分别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该深刻认识到由于自然条件、城市建设、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等地区差异,没有一沉不变的园区空间模式,因此在园区开发的过程中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共性中需求个性,保证园区互动、共享理念健康有序的传承。

4 渭南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应对

4.1 项目概况

渭南职业教育园区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渭南市的职业教育,使其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把渭南的职业教育发展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品牌、渭南市的一张名片而提出的职业教育空间,园区在开发过程中将有效整合办学资源,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园区。

4.2 宏观层面——园区规划用地布局

渭南职业教育园区采用城校资源分级共享模式,在土地利用层面汲取渭南市的城市资源特性,将城市资源与园区资源相融合。规划依托职业教育的空间特性,以组团结构为园区与城市的互动提供空间基础,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园区用地布局。规划根据功能定位和规划理念提出园区的用地布局,以共享的公共设施用地为十字骨架,将用地划分为多个地块,主要包括共享用地和职校用地两大类。

(1)南北向的城校共享用地,依托东风大街形成职业教育园区南门户,向北延伸联系职业教育园区的行政办公中心、文化展览中心、商业金融中心、体育活动中心、科研设计中心;东西向的园区共享用地承接了城市东西轴向发展,将职业教育园区与高新区的公共中心有机联系,公共设施用地呈十字相交,将城校共享核心和园区共享中心串联起来,利于公共生活的展开。

(2)职校用地围绕共享用地布置,呈现圈层结构,从内向外分别为校区公共设施共享用地、学生生活用地、学生教学实训用地。校区公共设施共享圈层布置于校区几何中心,包括图书馆、校区医疗、商业服务等服务设施;学生生活圈层布置于共享圈层外围,包含满足学生生活的住宿、体育运动、食堂、洗浴等功能,可以实现与外围教学实训圈层的便捷联系;学生教学实训圈层布置于最外围,包含满足职校学生学习的教学、实训等用地(图6-7)。

4.3中观层面——职校空间模式构建

4.3.1 刚柔并济的职校空间

考虑城市经济发展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不确定性,在空间设计中采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相互结合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职教空间多元化及灵活性变化的要求。此模式是从渭南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用地环境,在保证资源共享得以实施的前提下,提出一种框架性的空间结构模式,能够产生出多种不同规模学校的组织和布局方案,以适应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图8-9)。

4丨城校资源整合共享模式

5丨城校资源分级共享模式

6丨土地利用规划

7丨园区整体鸟瞰

8丨园区二期规划平面

9-1丨教学空

9-2丨生活空间

10丨方格网标准化

11丨空间的弹性置换

12-1丨北校区实训建筑

12-2丨南校区实训建筑

12-3丨北校区图书馆

12-4丨南校区图书馆

12-5丨北校区教学建筑

12-6丨南校区教学建筑

4.3.2 高效整合的实训空间

对于以注重实践教学、突出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体系,实训资源的共享是职校资源共享的重要内容,依据渭南职业教育园区的入驻情况,园区规划提出基于共享理念的实训空间整合。该整合模式将专业能力培养作为平台,从实训空间的通用性出发,将具有同种空间属性的实训建筑进行集中建设,打破了学校之间禁锢,使得校际间的专业可根据具体招生情况进行实训资源的优化配比。

4.4 微观层面——建筑空间弹性置换

采用标准的95m×95m的方格网系统进行职教空间的划分,每个方格内部继续以8m为标准柱距控制建筑布局(图10)。通过8m柱网控制建筑的基本模数,使建筑的位置、开间及进深可在柱网内根据需求灵活变化。在多个方格内建筑可以通过组合、错位、叠加等方式围合形成不同大小、形状的院落空间,创造丰富的室外空间和室外活动场地,使得未来建筑空间具有可变性,多个专业之间的建筑功能可以实现空间的弹性共享(图11)。

方格网标准化模式使校园空间环境呈现出强烈的秩序性,创造了一种具有复制功能的建筑布局方式,可以很好的适应职业教育园区快速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有利于增强校园的建筑空间资源的共享。该模式鼓励差异性的出现,这些差异性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组团的变化和易读性。在同一建筑形体的前提下,通过连廊、楼梯间、外装饰色彩的改变,形成不同功能组团的整体印象、不同校区的整体印象,避免“千园一律”的产生,更加符合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对建筑美学以及景观艺术的要求(图12)。

5结语

职业教育园区是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下的必然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空间形式,对于它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次以渭南职业教育园区规划为研究案例,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以城校互动和资源共享做为横贯设计始终的核心理念,在园区用地层面通过城校资源互补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园区用地布局,在职校空间建设层面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职校空间模式,在建筑空间层面进行弹性置换的方格网标准化模式的尝试。本次规划通过对互动与共享理念从宏观到微观的逐步落实,确立了园区与城市互动、共享的发展关系,为渭南市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保障,同时对于我国其他地区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摘要:通过对职业教育园区中城校互动与资源共享理念的分析,提出园区的空间共享模式,并以渭南市职业教育园区规划设计为例,从园区规划用地布局、职校空间模式以及建筑空间置换等层面探讨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模式,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设计予以指导。

关键词:城校互动,资源共享,空间模式,职业教育园区

参考文献

[1].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小良.独立与共享: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上一篇:电网通信下一篇:有机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