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现状(共12篇)
学术研究现状 篇1
一、高校学术文化的现状
随着高校学术文化重要性的日渐凸显, 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制定相关的政策、实行相关的措施来促进高校学术文化的形成。但是, 我国高校的校园学术文化建设明显滞后,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高校学术与政治的问题。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和现行大学制度的束缚, 在高校中学术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冲突日益激烈, 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侵犯时有发生, 学术管理的行政化趋势明显。在权势和学术观点发生冲突时, 有些学者会按照权利的要求来修改学术观点, 而有的学者会迫于权势的压力而为他们所谓的观点维护和支持。
第二, 高校学术的价值取向问题。高校的主流价值观应该是追求真理, 崇尚科学, 而受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也出现在高校校园。一些学者仅仅把做科研当做是一种职业的选择, 或者是提高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还有的学者把做项目, 争课题作为学术研究的目的, 不求质量而一味的求数量, 影响了学术研究的专业化和科学性。正是由于没有强有力的学术精神的指引, 才造成价值取向的部分扭曲。
第三, 高校学术道德问题。高校的学术道德包括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也包括学者的科研道德。然而, 一些学者为了追名逐利, 大搞学术腐败和不正之风。还有的学者学术态度不端正, 学术研究不踏实, 论文东拼西凑, 故意抄袭这些都造成学术的社会信用降低, 造成社会的不良反应。
第四, 高校学术环境资源不足。在国内极大部分高校中, 学术和科研活动都是由教师和研究生完成, 本科生很少涉及和参与。同时高校缺乏激励从事学术科研活动和培养相关能力的机制和管理机构, 使学术文化的形成缺乏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持, 使高校的学术文化层次不高、氛围不浓同时物质资源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因素, 在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会使现有许多高校的学术活动浮于表面, 很难深入的研究下去, 也很难出科研成果。
通过对高校学术文化现状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高校学术文化所存在的问题。因此, 对高校学术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学术文化的重要性
( 一) 高校学术文化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高校学术文化是高校在探索知识, 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氛围, 对搞笑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是高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只有培养良好的高校学术文化, 才可以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 创造积极的学术精神, 树立合法的学术道德, 营造优质的校园环境。这些都是促进高校发展的必然条件, 无疑对高校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 二) 高校学术文化可以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促进高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留住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是任何一所高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当然, 这是跟高校的学术文化分不开的。良好的高校学术文化, 可以给教师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 在精神、物质、环境等等各个方面来留住优秀的人才, 使他们把学校当成另外一个家, 更好的创造优质的学术成果,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 学术文化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师资的素质高低。可见培养良好的学术文化是事关重要的。
( 三) 高校学术文化可以推动校园学风建设
学术活动与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密不可分的, 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铺垫。当然, 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不是孤立的, 它往往需要其他众多的领域的知识支持, 因此, 学术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推动学术领域的更深方面的探索, 从而促进了良好的学风的形成。
( 四) 高校学术文化可以提升高校的竞争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精终于学科和人才间的竞争, 我们衡量高校的办学水平关键还是看其学科发展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学科和人才的发展主要是看其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然而高校创新能力的培育, 需要的是良好的学术文化, 只有具有良好的学术文化, 才能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因此, 高校学术文化是提高高校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沈曦.大学学术文化的构成要素[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11) :82-83.
[2]关永红.学术文化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5 (6) :94-97.
[3]张意忠.学术文化:内涵、功能与建构[J].辽宁大学学报, 2008 (8) 20-23.
[4]姚裕萍.高校优秀教师文化的培育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11) :29-32.
[5]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32.
[6]陆海.研究型大学学术文化考量[J].江苏社会科学, 2008 (12) :60-63.
学术研究现状 篇2
已是世界第一位.至2007年11月
底,全国手机用户接近5亿户.普及率
高达38.5%,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已经达到或者接近100%的普及率。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拥有率也高达75%,而且使用手机非常频繁。电话、游戏是手机的主要用途,使用的时间也非常长,这是从“电话轴”“短信雨”中可见一般(谢书铭 颜美艳 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对策江西教育 2009/1-2A旬刊)
有关手机依赖的国内研究现状。①车基金会2006年6月
发表《台湾学生使用移动电话调查报告》,其调查对象包括岛内
2242名小学生(五年级以上)和大学生,调查显示近7成学生有手
机依赖症。②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个学生课题组完
成的《“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课题组
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是: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
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孙华中
留守儿童生存现状与教育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活和教育;解决办法
R17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都走进了城市务工。于是农村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要么是父母双方有一方留在农村照顾孩子生活、学习,要么夫妻双双进城而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戚朋友照顾。由此,学校里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这类学生不但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社会关注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他们常期没有父母的陪伴,缺少父母的爱,让他们变得性格孤僻,不善言谈,甚至有的学生厌学,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再加上同学们有意无意地冷言冷语的旁敲侧击,使这些留守孩子变得敏感、冷漠、自卑,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鉴于此,我经过研究,总结,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现状
1.缺少父母的关爱。由于在外务工的家长他们为了生活白天忙忙碌碌,晚上回到住所累得也很少和孩子联系,即使是联系了,也只是习惯性地问问学习情况,很少从生活方面关心他们。比如,问问他们和学生的相处得怎么样,有没有淘气,今天吃了什么,穿得暖不暖等等这样的生活琐事。这样的亲情,不但孩子觉得遥远,而且冰冷冷的。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变得没有爱心,也不懂得爱心,或者他们常常会感到被像父母遗弃了一样,失望落漠,孤单无助。这对孩子的情感认识、情感体验,以及身体健康发展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2.学习无人督促,散漫无束。
人的精力总是有现的,由于留守儿的父母一方出外打工,留在家里的一方要照顾老人、小孩,要干繁重的农活,这致使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督促孩子的学习。还有的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学习的好坏也是学校的事,跟家长根本没关系。所以,他们从来不过问孩子作业,孩子如果非要签字,也只是履行义务似地签上自己的大名。再者说,有的孩子父母双方都在外务工,孩子在爷爷奶奶跟前生活,爷爷奶奶由于水平的有限,根本没精力也没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这就让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上不去,长此以往,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没有了把学习赶上的信心。在这毫无家庭约束和监督的学习环境中,孩子自由散漫贯了,作业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反正大不了批评,罚站。这样的状况要是得不到及时的改变,小则影响孩子升学,大则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使孩子对生活缺少基本自信和认识。
3.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农村的留守儿童,大多是0~14岁的儿童,正是他的思想品德,情感体验正在发展形成的阶段。可是由于父母常期不在身边,让这些孩子在缺失父母爱的环境下成长,缺少和父母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对是非,对错含混不清。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变得不愿意与人交流,把心事闷在心里,看似乎坚强的外表下面,藏着一颗极其脆弱的心。这就造成了孩子们性格、心理的缺陷,使他们变得自闭、自卑、敏感、多疑,缺少对学习起码的责任,更没有上进的信心。甚至有的孩子出现打架、抽烟、喝酒、偷窃等不良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小说对孩子的人生发展不利,往大说有可能也会对社会不利。
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和教育问题不只是上面提到的这几点,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隔代教育的弊端,生活的艰辛,卫生状况差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社会和家庭的关注和投入,努力给祖国明天的希望,一个充满爱,充满希望的快乐童年。
二、如何改变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现状
1.社会各部门应该努力,改变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为了让留守儿童能有一个健康、快乐,正常的童年,能使他们健康成长,政府职能部门要采取严厉的整治措施,清除学校周边的小商小贩。强力联系学校教育部门,在学校附近设立治安执勤室或报警点,加强校园周边巡逻,并利用一些适合农村学生和家长了解到的媒体宣传,让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这个问题引起重视,加强关注,为留守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如,一对一帮助、争当社会妈妈,组织志愿者服务等等,使留守儿和老师、同学之间健立起良好师生关系,同学之情。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改变了,他们的性格、习惯、心理也就会相应地得到转变,慢慢走入正常,并正确认识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从而更加理解父母,努力学习,以减轻父母和老师的担忧,也好让自己考出好的成绩。
2.强化父母和学校的监管责任。
解决留守儿童的关键还是要强化父母与学校的监管责任。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不能常期陪伴在孩子身边,那么就要对第三方监管人给予管理孩子的责任,规范第三方监护人的法律义务,以便在父母不在身边时,对孩子实行全方位的监管,而不只是吃穿、用度,还有心理发展,学习情况,人格逆造等等。当然,学校也要对留守儿童多一份用心,比如,一,可以经常让老师去留守儿童家里去家访,了解孩子生活情况;二,让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也多一份关心,尽量督促他们完成家庭作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三,老师可以经常关爱和鼓励留守儿童,使他们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等等。只有这样,留守儿童的现在、明天才会不让人失望和担忧,他们也才能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是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所以,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仅仅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强化监管,还需要社会各界无论是從经济投入上,还是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上都要帮助,更需要对留守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引起重视。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和明天。
参考文献:
[1]栾殿飞 流动时代的留守儿童问题[J]兰州学刊 2012(10):146-150
合同研究组织的研究现状分析 篇4
1 合同研究组织研究的内容
1.1 合同研究组织的含义、分类与特征
合同研究组织是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的简称, 学者诸如沈秉正、唐玲与晁阳等对合同研究组织的定义大多采用的是《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局令第3号) 对CRO进行的定义, 即合同研究组织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 是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 申办者可委托其执行临床试验中的某些工作和任务, 此种委托必须作出书面规定[1,2]。然而, CRO的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临床试验, 业界根据CRO行业所承担的业务内容将其分为:第一, 从事化学、临床前药理及毒理学实验等业务的临床前研究的CRO;第二, 从事临床实验相关业务的临床型CRO;第三, 从事新药研发咨询、新药申请报批等业务内容的CRO[3]。当前在国内的CRO机构中, 从事第三类业务的占绝大多数。然而最初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临床试验方面, 负责药物临床试验的全过程, 但是从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链来看, 围绕药物靶标发现、药物筛选和验证、临床前开发和临床试验周期等周期长、风险高的环节, 产业分工日益明显, 亟须更加专业化的合同研究组织的建立[4]。因此, 本文比较赞同赵健、邱家学对合同研究组织的定义, 将其拓展为一种以合同的形式开展药品研发、生产、营销过程中的某些研究或服务性工作的组织或机构, 其职能是接受委托方委托, 独立或协助其开展新药开发或解决研发、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某些课题或任务。另外, 赵健、邱家学还讨论了联合开发、委托开发与CRO的区别, 认为CRO是一个服务行业, 在重于服务职能的同时又具备“第三方”的中立立场, 不具备对研究结果判定的倾向性;而委托开发是就某一项目发出的委托业务行为, 受托方往往会因为利益关系等影响而对结果的判定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6]。田玲与阿丽塔还将CRO按来源进行了分类, 分成了符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LP) 的新药安全评价中心、跨国CRO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合资型CRO、本土CRO[5]。
关于合同研究组织的特征, 邓永丽与雷霆全面而系统地分析讨论了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特征, 认为医药研发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 除具备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及其强烈的专业性外, 还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1)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是关键; (2) 产业价值链长, 既分工负责又相互支撑; (3) 集聚特性明显, 辐射效应强; (4) 强调人才、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投入; (5) 服务模式的多元化, 以CRO为主旋律; (6) 全球化趋势加强, 跨国公司为其主要推动力量等[7]。
1.2 合同研究组织兴起的背景
合同研究组织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新生行业, 80年代后期在美国、欧洲、日本得以迅速发展。田玲与阿丽塔等比较全面地将其兴起的背景归结为以下几点:R&D投入增加, 新药研发难度加大;药品限价政策给新药研发提出了新的难题;新药审批制度更加严格;大型制药公司业务拓展需要借助于CRO;新型的生物技术公司对CRO有强烈的需求[5,8,9,10]。另外, 学者将CRO兴起的原因归结为新药开发周期越长, 新药上市后享有的专利保护期就越短、得到的保护时间就越短, 而低价格仿制药的泛滥侵蚀了专利期药物的收入, 最终导致CRO的兴起与发展[9]。还有的学者认为, CRO产业的发展是因为自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导致国外的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将业务外包给其他国家, 然而这个原因不会起主导作用。
1.3 合同研究组织研究在各国发展的现状
美国CRO占一半以上市场份额且发展成熟, 能够提供早期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各期临床试验、药物基因组学、信息学、政策法规咨询、生产和包装、推广、市场、产品发布及销售支持、药物经济学、商业咨询、药物追踪等一系列服务[8,11]。
欧洲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药品价格控制的影响, 制药公司新药研发的积极性不高, 加上欧洲民众及动物保护团体对CRO公司使用动物试验极力反对[12], 且欧盟各国医药法规不一, 尚未进一步整合, 致使CRO发展速度变缓, 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8,13]
日本CRO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 虽产生较晚, 但是1997年日本以国际化为标准的新GCP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颁布, 加上厚生省对临床实施规范和数据质量要求的提升, 促使了日本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发展[3]。
发展中国家印度有较好的承接优势, 印度凭借着人力资本和语言优势, 在CRO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并且目前承接的服务已经从CRO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 在基因测序、DNA文库构建、新型农作物品种的遗传学研究等方面前景看好[4,14]。
就如赵健与邱家学在文中所述, 市场需求推动了CRO的发展、法律催生CRO的市场化、国外CRO起到了示范作用等共同促进了合同研究组织在中国的发展[5,6,8]。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行业在国际CRO企业的带动下和在中国鼓励新药研发的大环境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CRO企业数量日益增长, 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1.4 合同研究组织的作用
唐玲与晁阳等分析认为, CRO对于制药企业具有以下现实意义:缩短新药报批周期, 提高新药的上市速度;降低研发成本和费用, 分摊企业风险;借助CRO让我国药品走出国门[2,15]。崔天红与谢琪等通过更详尽的分析认为, 其能够弥补申办者对GCP知识不足的缺憾, 很好地沟通申办者与研究者, 通过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保证临床试验的顺利进展, 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16]。
1.5 我国合同研究组织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倪静云、卞鹰等通过概括分析认为, 我国的CRO主要有下列问题:专业性不够强, 不能提供特定的试验方案和符合国际标准的技术操作规范;市场规模小而数量偏多, 增加了临床研究外包服务机构的交易成本;国内企业对CRO的认识不足等[5,8]。刘润生与张义芳则认为, 我国的CRO还存在以下问题:制药业创新投入薄弱直接影响了国内机构对CRO的需求;风险投资缺乏直接困扰了合同研究组织的发展;国际化且富有经验的高级研发人才十分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还差强人意等[9]。
1.6 对合同研究组织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我国CRO的种种困难与挑战, 田玲与阿丽塔提出了对策建议:加强对国内CRO的规范和管理;国内企业应充分认识和利用CRO;加强与跨国CRO合作;培养外包人才;可成立虚拟或部分虚拟的CRO[5]。另外倪静云与卞鹰等认为, 应该发挥我国CRO的相对优势 (患者绝对数目多、中药研发的优势、人力资源成本较低) 建立有自身特色的CRO[8]。赵健与邱家学则建议鼓励开办各种形式的CRO (产学研用模式、合资模式、虚拟公司模式、研究机构模式) ;政府应从政策法规上加以科学地引导;从自身做起, CRO应不断积累经验, 通过学习提高自己, 在严谨、科学、效率等方面创出品牌、争得市场[6]。刘润生与张义芳特别强调资金方面, 为此他们建议应该疏通融资渠道,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9]。
2 合同研究组织的研究方法
2.1 宏观定性分析方法
宏观定性分析方法是从合同研究组织发展的背景、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方面进行论述, 从整体上 (全国范围不分类别) 看待合同研究组织的研究, 针对性不强, 但是能对合同研究组织的整体情况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赵健与邱家学从宏观规范分析角度概括了合同研究组织的现状, 指出我国合同研究组织面临的挑战 (在低预算情况下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现行医药政策法规不合理影响产业发展, 拖欠委托经费现象屡见不鲜, 来自自身的挑战如能力不足、人才缺乏等) 。田玲与阿丽塔也从宏观角度概括指出了合同研究组织存在的问题 (专业不够强、市场规模小而数量偏多、国内对CRO认识不足等) 。
2.2 中观定性分析方法
中观定性分析与宏观定性分析比较相似, 只是前者对合同研究组织的研究区域进行了限定, 具有较强的区域性, 如:芮国忠与林耕等根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登记的涉外合同数据库, 分析了北京市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的现状、特点、优势领域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具有较强的概括性[17];邓茂与张海波同时也分析了上海研发外包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18];杭州市政府办公厅政研中心课题组人员对杭州发展CRO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其相应的对策 (以打造新药港为契机, 加大CRO引入力度;出台扶持政策措施, 鼓励CRO企业发展;以泰格医药为龙头, 加快CRO产业发展;打造高附加值的CRO产业园, 促进CRO企业集聚发展) 进行概括分析[19];黄立强与何少峰按照制定技术路线图的要求和原则, 沿着“市场需求分析———产业目标分析———技术壁垒分析———研发需求分析”的路径, 对广州医药模式动物外包服务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进行探讨[20]。
2.3 案例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方法则是以某个合同研究组织为例, 分析其发展的现状, 起到见微知著的效应。宋勤健与胡守忠以上海张江为例, 对合同研究组织产业在张江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指出张江应规范行业发展, 明确产业定位, 提升产业价值;采取积极的差异化策略, 发展特色CRO企业;建立基于产业链的优势互补的CRO联盟;优化产业结构, 抢占产业高端, 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临床前研究型CRO[21]。蔡雨阳与李际等以产业案例佐证了看板管理的思想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管理创新的借鉴作用[22]。王成刚与潘晓分析了中关村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和建议[23]。
2.4 实地调研方法
实地调研方法是指通过观察和访谈的手段了解更多新的信息, 以此对合同研究组织的发展掌握更前沿的信息和想法。彭丹访国内首家合资CRO机构北京凯维斯医药资讯有限公司总经理谢燕彬, 谢总经理认为新药开发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24]。国际精鼎科技公司刘致显则表示, CRO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生物技术公司的崛起。另外中国处方药的记者访问了熊炜、焦庆安、吕明等, 该三人在文中阐述了CRO的作用、CRO在我国的发展机遇、在中国开展CRO业务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跨国CRO与中国CRO是否存在差距以及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等[25]。访行业领头人能更好地捕捉行业的最新前沿动态, 了解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的新的观点和看法。
3 合同研究组织的研究视角
3.1 合同研究组织的视角
基于合同研究组织的视角, 学者能够更加直接探讨合同研究组织的发生、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刘润生与张义芳分析了CRO产生的驱动因素、全球CRO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我国CRO的发展现状, 最后针对我国CRO产业的优势和问题提出了我国发展CRO产业的建议[9];谢琪与黄卫平等简要分析合同研究组织的背景等[10];连桂玉与陈玉文等对我国医药CRO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26];权菊香与赵敏等探索合同研究组织在临床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27];金继斌与柯力援站在合同研究组织的视角对我国CRO的优劣势进行分析[28];等等。多数的学者是站在合同研究组织的视角上来研究的。
3.2 申办者 (如制药企业) 的视角
基于申办者的角度, 合同研究组织作为其合作的一方, 探讨其如何与合同研究组织开展合作、管理与评价。孙小春早在2003年就站在企业的角度概述了制药企业为何需要与合同研究组织合作, 并且论述了如何选择和评估CRO、处理与CRO的关系、评估合作后的结果[29]。范大超站在申办者的视角分析如何拟定委托策略, 寻找CRO的策略途径和方法以及在选择CRO公司时应该注意到的问题[30,31]。武海波等同样站在生物医药企业的角度讲述了CRO的作用、选择CRO的注意事项以及生物医药企业如何对CRO进行管理[32,33]。然而, 学者站在申办者抑或是制药企业的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章则相对较少。
3.3 第三方的视角
基于第三方的视角, 学者立场中立, 观念不偏移任何一方。吴宗颐阐述了如何利用CRO提供企业的竞争力[34]。于龙君则通过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探讨药品研发外包中不同的相互信任程度对药品研发外包中信任收益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构建进化博弈模型, 探讨影响“信任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最后从市场信任机制和企业信任机制两方面, 结合药品研发特性、模型结论探讨药品研发外包过程中加强信任行为的策略[35]。另外, Howells和J D Gagliardi等则从影响因素和内部结构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哪些原因最终决定了制药企业是否外包给CRO等[36]。然而, 综上所述都缺乏第三方组织对企业和合同研究组织的行为进行考核评价的相关研究。
4 对合同研究组织的展望
通过以上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出, 首先合同研究组织虽然已经被明确进行分类, 但是目前学者并没有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 有必要对每一类的合同研究组织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其次, 由于CRO严格地讲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型的组织机构, 现有的研究内容大多都是概括性的分析, 只是采用定性的方法对合同研究组织进行研究, 并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定量的分析几乎不可见。再者, 少数学者虽有提到企业如何管理CRO, 但是合同研究组织自身建立之后应如何管理和运行等相关文献欠缺, 探讨合同研究组织的管理运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最后, 目前现有的文献虽有讲如何选择、管理和评估合同研究组织, 但都是定性概括分析, 适合于合同研究组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亟须建立。
摘要: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合同研究组织 (Cont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 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业正在迅速发展, 其态势备受关注。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三个方面对合同研究组织的研究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指出合同研究组织研究的优点和不足, 为今后合同研究组织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农村公路研究现状 篇5
(1重庆交通学院土木建筑学院 2湖北省公路局)
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作为干线公路网支撑的农村公路受到了国家的日益重视。农村公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它增加了公路沿线农民的收入,加强了城乡沟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二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三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干线公路网支撑的农村公路发展相对滞后,就不可能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国家加快了农村公路发展的步伐,全国范围内农村公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到“十五”末,全国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力争使全国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9.8%,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达到80%以上;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96%,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达到50%以上。
1农村公路的概念
关于农村公路的概念有不同的说法,国家有关部门对农村公路有如下定义:农村公路一般是指通乡(镇)、通行政村的公路。通乡(镇)公路是指县城通达乡(镇)、以及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公路。通行政村公路是指由乡(镇)通达行政村的公路。也有部门认为“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农村公路就是指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还有一些省市根据本地的农村公路现状给农村公路下了不同的定义。
4国外农村公路
4.1概况
国外农村公路的概念。为分清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加强公路有效管理,世界各国都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公路网进行分级管理。不同国家的分级标准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国外公路网中和我国农村公路大致对应的部分一般称为县乡公路、地方公路、乡村公路或者叫做低交通量公路。农村公路运输强度不大但数量众多,例如美国2000年拥有农村公路300多万公里,占美国公路总里程的一半,在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公路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州及其以下各部门,例如美国各州运输厅的主要职责除了落实联邦资助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管理外,就是负责地方公路的建设和养护;而德国州以下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由各县工程处自己负责或者由州公路管理局代管。农村公路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国外公路建设
资金一般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税收,其中多数国家采取征收公路税的办法。
4.2相关研究
国外在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及其他问题上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英国交通部开展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分析与评价;英国苏格兰地区关于农村公路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印度关于通过网络监控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研究;以及美国华盛顿州关于如何保证和提高农村公路沿线风景质量的研究等。
5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96)适用对象为高等级公路、干线公路以及主要的县级公路,这些公路在公路网中作用明显,技术标准也比较高,相比之下,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就比较低,如果直接套用规范,显然与农村公路的情况不符。有些地区采取相应降低《公路养护技术规范》的办法,来作为农村公路的养护规程,但是如何参考《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如何降低标准,降低多少,都难以确定。所以现行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不适应农村公路养护的需要。
2.国内外近年来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上有了迅速发展,欧美、日本、中国等国家都建立了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因此各国对高等级公路的管养也非常重视,较早地从线形、路基、路面、支挡结构物、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相关技术标准也比较日趋完善。对农村公路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我国政府部门对农村公路的养护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乡村公路建养处于无序状态,甚至无人管养状态,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3.在我国近年来做了少量研究,如由重庆交通学院、交通部北京所等完成的重庆市交委项目“重庆市农村公路简易施工手册”(2003年),交通部西部项目“低造价公路研究”(2002年)等。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对乡村公路特别养护规程的专门研究相当缺乏,可参考的资料很少。
4.部分地区在农村公路养护中对养护技术标准、评价方法、养护计划安排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应用到养护中去,但是这些经验缺乏理论基础,没有形成规范,不能够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最终也不能成为农村公路养护的指导性意见。
5.2建议
1.当前,我国已经认识到农村公路的重要性,正在大力发展农村公路,这就需要加强在农村公路相关问题上的研究,逐步完善在农村公路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以及环境
影响等方面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农村公路情况的规范标准,保证农村公路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我国公路发展中长期存在着重建轻养的局面,在养护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资金大量倾斜使用在高等级公路养护中,农村公路一般处于无人养护或养护不善状态,使农村公路状况达不到其使用要求。因此,需要改变重建轻养的观念,把养护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
3.我国在农村公路方面的研究与国外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存在了不小差距,这也为我们提供了迎头赶上的机遇和动力。通过积极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研究成果,可以缩短我国的研究进程。
6结论
本文从农村公路的重要性着手,阐述了农村公路的概念,就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养护模式和技术标准进行了讨论,并且介绍了国外农村公路的建养及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我国农村公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农村公路养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简评中外人大研究现状 篇6
这种研究模式的不同, 很大程度上是研究者本身的知识结构和学科背景造成的。很多研究人大的外国学者,都是政治科学的教授, 他们正是利用政治学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我国的立法机构的运作。而国内研究人大的学者,基本上是宪法学专家或人大机构的实际工作者,他们关注的是人大的宪法学原理,人大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有哪些不足, 以及法律制度应该怎样健全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中外学者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怎样把人大代议制度用好,对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所以这个制度在实践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去克服问题、改进制度,使制度的运行更加符合人大制度的使命, 是中国学者最为关心的。而对外国学者而言, 人大是观察中国政治走向的一个窗口, 是为他们观察中国共产党统治模式的变化, 中国各政治机构之间关系的演变服务的。所以, 把人大与党和政府的关系归纳为一个理论模型, 节约信息, 节省成本, 方便他们观察中国政治。
这种不同,也反映了一种国内外研究路径的常态。有学者评论,西方学术界对话的对象都是学者, 讨论的内容是学术思想,而中国学者陈述的对象往往是国家领导人, 希望当政者采纳自己的主张而实现自己的抱负[9]。很难评说国内外这两种研究范式孰优孰劣。中国的人大制度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代议制理论的指导下,仿效苏维埃的模式, 并结合了新中国的国情建立起来的[10]。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到今日, 人大制度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这种制度活力,不仅是因为人大制度是中国人民的正确的历史选择,也是国内学者孜孜不倦的对策研究的成果。
不过, 对人大制度的研究, 如果仅仅停留在制度改进的层面上, 是不够的, 还应注意对人大理论的完善与创新。理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纵观古今中外, 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不是在特定的理论指导下构建和运转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理论建国, 理论治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理论也要随之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与时俱进。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人大制度的理论,也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比如我党对人大的领导方式的完善,就体现了政治文明化、政治现代化和制度化的发展趋向。比如地方人大对地方“一府两院”的监督,和选民与代表联系的不断强化,体现了法治,民主、代议制政府等经典学术命题在中国的现实化。地方人大制度的发展还促进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规范化。这些新的现象,也就是新形势新环境下,人大制度与政党制度、政府制度和司法制度的衔接,已经被注意到,但还没有系统地补充到人大理论中去。现在做这部分理论创新工作的倒是外国的专家。前面提到的外文文献,都是对地方人大的发展壮大导致的中国地方政治的版图、权力格局的演进的体察。而我们的规范研究倒是为国外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他们正是在我国学者提供的实证数据的基础上,归纳出了理论模型。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尴尬。概念化的理论模型,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使人一目了然。正是因为理论模型有这样的功用,所以,在西方学术界,它不仅被应用于观察中国政治,也是学者研究本国政治的常用研究工具。但是,国外的学者所掌握的理论再先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也不如中国的学者和人大工作者,他们掌握的资料再丰富,总不如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国内的人大研究者对人大的原理、制度和实践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丰富的经验。由中国学者从中国人大发展的本土经验出发, 揭示影响人大制度运行和发展的变量及其因果关系,在实证研究中发展出具有信息节约功能和普遍解释力的理论模型,则比由外国学者隔靴搔痒的努力,更有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人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的整体进步。 这一点, 有学者表达了相似的期许[11],也有学者对人大的成长模式作出了理论升华的尝试[12],笔者希望这能够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
注释:
[1]如,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何华辉主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张式军主编: 《地方人大工作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蔡定剑、王晨光主编:《人民代表大会二十年发展与改革》,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1年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 敬延年、韩肇文、张文麒编著:《现阶段的地方人大》,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吴昌期、陈基余主编:《地方人大制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等。
[2]如,邹平学:《中国代表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林伯海:《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分析与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李步云主编:《地方人大代表制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康子明:《地方人大代表议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
[3]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地方人大是怎样行使职权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2年版;曹啓瑞、黄士孝、郭大材主编:《地方人大代表是怎样开展工作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地方人大20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编:《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 1993~2003》,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以及各地的人大志,地方志;等。
[4]Kevin O‘Brien,“Agents and Remonstrators: Role Accumulation by Chinese People’s Congress Deputies”China Quarterly (1994), 359~380.
[5]Kevin O‘Brien“Chinese People’s Congresses and Legislative Embeddedness”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1994),80~107.
[6]Murray Scot Tanner,Politics of Lawmaking in Post-Mao China (Oxford [England]:Clarendon P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7]何俊志:《中国县级人大制度模式研究》,重庆出版社 2005年版,第38~39页。
[8]Ming Xia, “Political Contest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es as Power Players in Chinese Politics: a Network Explana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July 2000), 185~214.
[9]赵鼎新:《民主的生命力、局限与中国的出路》,availableat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ewsID=11
8486 visited on Feb 5, 2009.
[10]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第19~23页。
[11]何俊志:《中国县级人大制度模式研究》,重庆出版社 2005年版,第43页;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中医临床研究团队建设现状研究 篇7
1 相关概念
1.1 团队
有很多学者对于团队提出了不同的说法。John Adair认为多个个人组成的群体才是团队, 在这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拥有着共同的目标, 并且他们在工作和技巧上都能够有着一致的协调性[4]。Bartol和Kathryn M认为一个由个体成员组成的群体集合称之为团队, 在这个集合当中, 每个个体成员之间的任务是具有相互依赖性的, 每个个体都要把自己看成是在更大的组织范围内的社会存在, 他们彼此之间孤立存在, 他们要共同对特定的产出结果负责[5]。史蒂芬·P·罗宾斯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权威学者, 他提出了团队的概念, 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 而由若干个个体相互协作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他认为只有正式的群体才能称之为团队。
1.2 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的概念是指有能力、有信念的一群人在特定的某个团队中, 为了他们共同的一个目标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努力奋斗的过程。团队合作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 并且会自动地消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平的现象, 与此同时, 会给予那些在团队中诚心工作、大公无私的成员适当的回报[6]。
1.3 团体动力
团体动力是指团体情境对个人行为的推动力。首先提出团体动力概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 (Kurt Lewin) , 他认为个体不是孤立的个别属性的机械相加, 而是在一定空间里组织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个人的行为是个人和其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非来自于个体的内在力量, 必须依存于团体。作为团体, 它不是由各个个体特征所决定的, 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为此, 将在团队中人们面对面地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效应称为“团体动力”。因而, 要改变个体, 应先使其所属的团体发生变化, 这比直接改变个体来得容易。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 (Peter F. Drucker) 曾提出这样的观点:现代这个社会已经呈现出机构化趋势, 当今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在社会活动中单独的个人处于绝对支配性地位的时代, 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出现的机构、组织以及各种团体。多人合作的模式是取得重大的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方面成就的重要保证, 这方面的大部分成就极少数是凭借单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来完成的。
1.4 团队建设与发展模型
团队发展阶段模型 (tuckman stages of team development model) 由布鲁斯·塔克曼 (Bruce Tuckman) 于1965 年在一篇短文《小型团队的发展序列》首次提出, 该模型对后来的组织发展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团队发展阶段模型可用来辨识团队构建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并对团队的历史发展给以解释。 其提出的5 个发展阶段分别是:组建期 (forming) 、激荡期 (storming) 、规范期 (norming) 、执行期 (performing) 和休整期 (adjourning) , 团队在成长、迎接挑战、处理问题、发现方案、规划、处置结果等一系列经历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上述5个阶段[7]。
2 中医临床研究团队的建设现状
2.1 研究团队的配置与协作有硬伤
2.1.1医学人才“偏科”现象严重。
研究型中医医院内, 其中医临床研究团队的人才主体应该是以临床为基础、擅长临床研究、最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层次高端中医人才。而当下中医药卫生系统中, 医学人才的“偏科”现象甚为普遍, 且较西医系统更为严重, 临床技能强的人员不会或不愿搞科研, 科研能力强的人员临床技能差或不愿下临床, 一方面属个人意愿差异, 另一方面, 研究生学历教育考核体系也导致了这一现象的持续发生, 对研究生的考核注重论文发表与课题项目参与, 而对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不够重视, 尤其博士群体, 临床能力亟待提高。“偏科”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临床一线的人员不具备发现研究问题的意识, 而擅长科研的人员则脱离本院本土的科研土壤, 这不仅背离了研究型中医医院“以医疗为基础, 以科研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也使得员工的潜力和才能无法科学培育和充分发挥出来。
2.1.2研究团队学缘结构单一。
进一步分析医院内部的优势学科团队结构会发现:大多为同一院校同一模式培养下相同类型的人才构成, 优势与不足均鲜明且相似, 呈现“近亲繁殖”局面。这种学缘结构上的单一, 不仅大大削弱了研究团队内部的思想碰撞与创新生长力, 而且长此以往必将不利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指出, “学术近亲繁殖”从内部摧毁了学术自由的精神, 已成为我国学术发展的致命伤, 制约着学术的竞争力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
2.2 研究团队对成员个人的影响力尚未形成
优秀的团队能使得成员以身为团队一员而骄傲自豪, 并愿以团队愿景为己任, 为之全力以赴。审视当下的中医临床研究团队, 虽已具雏形, 但团队对于个人的影响力尚未形成, 究其原因, 一方面研究团队内部考核尚不均衡, 对科研的考核虽相对成熟, 对临床工作的考核则缺乏信息化、客观的评价体系, 同时, 医院整体的薪酬分配尚显笼统, 虽已考虑到科研与临床的差异, 但离“多劳多得、鼓励创新”的激励效果还有较大差距, 这影响了个人成为团队一员的积极性与动力;另一方面, 研究团队建立之初所肩负的双重重任, 即改善临床诊疗以提供更优、简、廉的医疗服务技术, 与提高医院科技实力以践行研究型中医医院创建标准与规范的角色, 其蕴含的厚重使命感、责任感与荣誉感未能通过有效的形式与方式传递给团队成员, 团队成员尚未形成对团队及组织的依从性与归属感。
这些均不利于“团队成员以团队目标为己任, 积极充分地贡献个人才能与智慧, 并进一步促成更有能量和凝聚力的研究团队”局面的产生。
3 中医临床研究团队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构建合理的研究团队结构
研究团队是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 以优秀中青年骨干医师为团队成员, 在某一学术领域围绕某一研究方向, 从事科技创新与临床应用活动的人才群。一个理想的中医临床研究团队应由以下人员组成:第一是学术带头人, 他是研究团队的核心, 对所承诺或参与的整个研究项目负全责;第二是学术研究骨干, 他们是整个团队的枢纽, 在项目启动、分解、执行、监管与变化调整中发挥巨大的调度、控制、推进与稳定作用;第三是研究团队成员, 他们是项目的执行者与整个团队的主要构成者决定了整个团队的基本素质与长久竞争力。
3.1.1选择合适的学术带头人。
管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管理寓言: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 能够打败一头羊领导的一群狮子。从应具备的资质来看, 学术带头人也即团队负责人的遴选要以是否具备学科带头人培养潜力为依据, 有较高的起点, 具有能成长为学科带头人的潜质, 能担当起团队学术研究的向导、指挥与先行官;从应承担的责任来看, 学术带头人应对研究方案有着透彻、准确及全局把握, 应对实验样本量和所需各种资源的投入有预期评估与初步推断, 应对研究进程进行严格控制和及时推进, 同时要确保实验过程和数据准确可靠, 最大限度避免方案偏倚。
3.1.2选择适合的学术研究骨干。
在研究团队中, 应至少有3~5名学术骨干或各类中层研究人员岗位, 以形成具有专业优势、学科互补、创新能力的杰出中青年骨干群体, 学术研究骨干应以中青年副主任医师、中级职称医师为主, 使得研究团队保持持续发展的潜力, 另外, 研究骨干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也要有合适比例进行组合, 促使团队成员相互促进, 相互协调发展[8], 建议团队学术带头人吸纳不同院校、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才, 根据其个人特点确定不同发展方向, 在科内学习及考核等各方面体现整体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与互补。
3.1.3培养合格的团队成员。
能遴选为研究团队成员的人员, 其作为研究金字塔的塔底, 既要有充分的科研意识与科研素养, 又要有过硬的临床诊疗与实操能力, 也因此, 与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的缺乏相比, 研究团队成员的缺乏同样不容忽视, 甚至更为普遍与紧缺。要使得研究团队有合格乃至优秀的团队成员可用, 现阶段重点任务在培养: (1) 要完善医学教育与培训制度, 2010年起, 上海市统一实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 强调毕业后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训, 建立了规范的临床执业医师准入制度, 并且逐步与临床研究生学历教育相结合, 这一举措将有助于培养实践能力与科研头脑兼具的临床医师, 同时在学习与培训方面, 应注重多元化培训, 除了临床技能、科研方法, 更应强调人文素养、团队合作; (2) 后期职业生涯应确立“基于临床实绩、重视科研贡献”的职称晋升与岗位聘任导向, 2012年,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卫生局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工作进行了改革, 试行全行业评审, 注重本专业临床实践能力, 从政策层面消除了以往“重学历、重科研、轻临床”的弊端, 这一临床为主、兼有科研学术能力的新型晋升与聘任机制将进一步保障优秀团队成员的生源; (3) 工作考核应构建临床与科研统筹的薪酬分配体系, 体现临床与科研的差异与价值, 薪酬分配体系是医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对员工行为具有巨大导向作用, 建议应遵循重业绩、重贡献和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的原则, 并以研究团队为整体考核单位, 充分激发与体现团队的凝聚力与协作精神[9]。
3.2 通过有效手段促使团队成员形成团队优越感与使命感
勒温在提出“团队动力”时指出“个人的行为是个人和其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非来自于个体的内在力量, 要改变个体, 应先使其所属的团体发生变化, 这比直接改变个体来得容易”。作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如希冀研究团队切实达成团队目标, 最终实现医院构建成为“研究型中医医院”, 就当以相信研究团队具备相应实力与决心为基础, 积极为研究团队提供充实保障, 并构建源源不断动力, 促使团队成员在最短时间内, 与团队发生交互作用, 形成团队使命感与优越感, 进而通过自身努力构建持久的团队荣誉感, 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深厚的团队归属感。在此, 可参考布鲁斯·塔克曼 (Bruce Tuckman) 提出的“团队发展五阶段”, 来设计与安排医院人力资源部门在中医临床研究团队建设不同阶段的作用与任务;同时应敢于突破事业单位单调呆板的行事作风, 迎合时势, 以更新颖、更活泼、更现代化的方式来激发研究团队的优越感与使命感, 只有拥有一批敢于思考与行动, 敢于创新与改变的研究团队, 才能够构建与发展“不拘一格降人才, 敢为人先, 开创未来”的研究型中医医院。
总之, 专业和高效的中医临床研究团队作为研究型中医院的发展内核与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着其科技发展的势头与潜力, 只有团队各成员紧密团结在学术带头人周围, 各司其职, 真正成一个团队, 才能开展新颖有效的临床研究, 持续加强研究型中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并通过成果转化与临床应用, 为百姓提供更好的“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10]。
摘要:阐述了中医临床研究团队建设相关的几个概念, 揭示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医临床研究团队的配置与协作有硬伤, 医学人才“偏科”现象严重, 研究团队学缘结构单一;研究团队对成员个人的影响力尚未形成。提出对策建议:构建合理的研究团队结构, 包括选择合适的学术带头人, 适合的学术研究骨干和培养合格乃至优秀的团队成员;通过有效手段促使团队成员形成团队优越感与使命感, 通过了解研究团队建设不同阶段的主要问题与任务, 以更新颖、活泼、现代化方式行使医院人力资源部门职能, 为中医临床研究团队的建设提供协助与保障。
关键词:研究团队,研究型中医医院,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文勤, 石金涛.团队自反性研究综述[J].管理工程学报, 2009, 23 (3) :147-149.
[2]曹蔚玮, 张诠.团队管理理论在科研管理“课题制”中的运用[J].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 (3) :31-32.
[3]沈远东.创建研究型中医医院的理论思考与初步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16 (8) :569-573.
[4]Adair J.Effective team building[M].Boston:Pan Publishing, 1986,
[5]李刚华.团队成员差异性对团队过程、团队效能的影响[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7.
[6]杨毅宏.世界500强面试实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31.
[7]马敏.团队的发展阶段及HR在其中的作用[J].经济师, 2010 (11) :233.
[8]廖萍.科技创新团队构建模式研究[J].商业现代化, 2007 (9下) :304.
[9]李冰.建立中医医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初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10 (4) :77-78.
美国动画现状研究 篇8
动画制作公司多、数量多
近年来, 美国影视、娱乐公司鲜有不制作动画的 (本文以动画电影为主, 少量涉及动画电视和探索短片) , 它们的积极投入使得美国动画能相互竞争、相互促进, 促成了百花齐放、佳作迭现的良好局面。迪士尼是动画生产的巨擘, 迄今为止已制作近百部动画电影, 其中50部是动画长片, 许多已成为经典, 为全球观众喜爱, 近几年制作了《花木兰》、《四眼天鸡》、《战鸽快飞》、《小熊维尼》、《仙履奇缘》续集等。Pixar公司参与制作了《玩具总动员》、《怪兽公司》、《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赛车总动员》、《料理鼠王》、《机器人总动员》。曾塑造过兔八哥、达菲鸭、猪小弟、傻大猫、史努比的华纳兄弟也制作了《铁巨人》、《蝙蝠侠》、《空中大灌篮》、《极地特快》、《别惹蚂蚁》、《僵尸新娘》、《安娜与国王》、《华纳群星总动员》等动画片。
自1911年至1998年, 美国共生产动画片2286部 (1) , 截至今日的数量远不止如此。量多生质变, 多种动画的源源诞生也促成、保证了美国动画的异彩纷呈。
动画题材、风格、形式多样
美国动画的多样性体现在题材、主题、制作手段、观众定位等诸多方面。
动画题材较为丰富, 根据动漫图书改编而来的, 有古典题材类, 如历史传说性的《风中奇缘》、《花木兰》, 神话、寓言色彩的《埃及王子》、《阿拉丁》、《大力士》, 根据名著改编的《狮子王》、《钟楼怪侠》等;有幻想题材类, 如童话类的《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快乐的大脚》, 探险类《星银岛》, 魔幻类的《怪物公司》、《玩具总动员》、《史莱克》系列, 科幻类《冰冻星球》、《星际宝贝》、《机器人总动员》;有现实题材类, 如生活类《101忠狗续集》、《八个疯狂夜》, 体育类《棒球小英雄》, 喜剧类《史努比》、《辛普森一家》、《史莱克》, 励志类《小蚁雄兵》、《机器人历险记》、《快乐的大脚》、《虫虫特工队》, 传奇类《小马王》、《海底总动员》、《别惹蚂蚁》、《冰河世纪》等, 讽刺恶搞、颠覆传统类《南方公园》等。还有包含动作的冒险片、以游戏为基础的武术片、机智而曲折的犯罪片、昏暗风格的赌戏片、血腥残酷的战争片、挑剔细致的机器人片、网络朋克片、浪漫喜剧片、科学幻想片、星际旅行片, 当然也包括只供成人观看的色情片等。每一种动画片都有自己的模式、人物原型和语言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2)
动画除温馨亲情、追逐自由、实现梦想、探索历险正统的主题外, 也有《僵尸新娘》、《怪兽屋》等恐怖怪异的, 另类的还有1929年的《糊涂交响曲之骨骼舞》和1972年的X级动画《怪猫菲力兹》。
美国不仅有商业性强的长动画片, 也有不少充满探索性的实验动画, 它为商业动画培养了人才, 提供了创意, 储备了新兴力量, 丰富了创作手段。代表作有荣获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Geri’s Game》、《Bunny》、《For the Birds》、《月亮与儿子》等。
从取材来看, 有美国本土故事, 如《小马王》、《风中奇缘》等。美国历史文化短缺, 但开放精神及娱乐化、商业化理念, 使美国人乐于满世界寻宝, 借鸡下蛋, 将异域经典题材、文化资源巧妙利用, 改编成富有美国特色的动画。如早期的《白雪公主》、《仙履奇缘》、《睡美人》来自格林童话, 《小美人鱼》、《丑小鸭》是安徒生童话, 《石中剑》讲的是英国亚瑟王的童年, 《爱丽丝漫游记》也改编自英国作品, 《木偶奇遇记》改编自意大利科诺迪的小说, 《蓝精灵》是比利时漫画家皮埃尔的原作。而近年的《美女与野兽》、《大力士》分别取材于法国、希腊的神话, 《钟楼怪人》改编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小熊维尼历险记》和《小飞侠》是英国人米尔尼和巴利的原创, 而《虫虫危机》灵感来自伊索寓言, 《埃及王子》以摩西出埃及为蓝本, 《阿拉丁》、《辛巴达》借鉴了阿拉伯的《天方夜谭》, 《安娜斯塔西娅》有俄国真假公主的故事, 《太空堡垒》、《游戏王》、《口袋怪兽》乃日本原创。
美国对中国文化似乎格外青睐, 《怪兽公司》里有可爱的中国女娃式造型, 《虫虫危机》里有中国古代铜币和“山珍海味”广告招牌出现, 而《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更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美国的数字技术独树一帜, 使动画的制作手段更加丰富多样, 能够为所欲为、展现神幻脱俗的奇观, 当下动画既有二维平面, 也有三维立体动画;既有少量逐格, 也有大量数码动画。永远追求动画技术能使细微的毛发、皱褶、血管等纤毫毕现、细腻生动, 增加了逼真性和视觉感知。还有黏土动画《小鸡快跑》、《酷狗宝贝》、《鼠国流浪记》;真人与卡通相结合的, 如《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空中大灌篮》、《加菲猫》等。拟人、夸张、变形、对比、虚构等多种艺术手法与丰富想象、新奇创意使动画片的可视性更强, 魅力无限。
主角也异彩纷呈、形形色色, 由常见的猫狗兔鸡发展至罕见的怪兽、南极企鹅、绝迹的恐龙和冰川动物, 由常人、公主和王子发展至超人、鬼怪和机器人;有地上走的、洞里钻的、空中飞的、水里游的, 还有阴间地府闹的……
对于受众群体的定位, 美国动画也由以前单一的儿童, 逐渐转向成人化、复杂化、国际化。有些动画长片, 将情感、歌舞、幽默搞笑、个人实现、社会问题等元素精心糅入其间, 使作品如同百味大杂烩, 人人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 能最大可能地吸引动画迷。
娱乐与教育并举
大多美国动画达到了寓教于乐、艺术与商业双赢的境界:观众不仅可以找到情趣和快乐, 还能保持童真童趣, 忘记不快和压力, 突破日常生活的束缚, 使压力得到宣泄, 愉悦身心。
在大众娱乐化、精神快餐时代, 为吸引更多观众, 给儿童以欢笑, 给成人以精神抚慰, 消除焦虑、压抑和痛苦, 缓解精神负担, 释放心理压力, 当代美国动画有意添加娱乐, 体现在从内容到形式等诸多方面:幽默风趣的对话、生动可爱的形象、巧合的情节、滑稽的行为、轻松愉悦的音乐、和谐欢快的舞蹈、时尚的造型、精致的道具、梦幻般的光效、绚丽的色彩、模仿、戏谑。动画片如一个配有各种作料的大火锅, 每人都能从中捞己所需, 获得快乐。《怪物史莱克2》是娱乐的集大成者, 它巧妙地引入其他动画形象, 戏仿、拼贴动画或电影经典片段, 观众不难看到《小红帽》、《美人鱼》、《匹诺曹》、《指环王》、《佐罗》、《异形》、《蜘蛛侠》等作品的影子;王子潇洒甩头发的慢镜头、仙母躺在钢琴上唱歌、形似贝弗利山上的巨幅广告牌、颁奖会上的红地毯, “真人秀”拍摄现场、著名品牌广告……熟悉的场景常令人会心一笑。
在制造娱乐欢快的同时, 美国动画也发挥着积极的教育示范作用, 诚如迪士尼国际总裁安迪·伯德先生所言:迪士尼长盛不衰的神秘武器是创造欢乐, 而且创造的是老少皆宜、促进家庭和睦的欢乐。在娱乐中体现的价值始终是乐观、向上、正派、信任和社区精神, 这些是从古到今全世界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接受的价值。 (3) 将真善美、正义、奋斗、自由、亲情、友谊、团结、价值实现、英雄主义等积极思想巧妙融入娱乐中、生动有趣的故事中,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如盐入水, 无痕有味, 正是其高明之处。
《米老鼠》多有人类自强、自立、乐于助人等美好品质, 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豁达、开朗、幽默、勤奋、上进、诚实……《狮子王》也阐述了勇敢面对现实, 担当社会责任的主题。《蚁哥正传》和《虫虫特工队》弘扬卑微生命的自励奋斗圆梦的精神。《花木兰》推崇孝道、爱国、勇敢、智慧, 树立了牺牲自我、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榜样。
动画经营的多元化
美国动画能盈利已不是秘密, 不仅在本土票房突出, 在海外也有很强的影响力、竞争力, 拥有令人艳羡的收入, 且依靠众多的衍生产品和形象授权获益, 后者甚至占动画总收入的七成左右。优秀动画以其良好的品质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 如影像发行、图书出版, 带动原声大碟、玩具、文具、服装、食品、家居、日用具、装饰品、纪念品和游戏等产品的销售, 通过形象权、版权的使用与出让、品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多媒体授权播映、新媒体开发等方式, 使动画的附加值不断增大。
以迪士尼集团为例, 作为年收入达二三百亿美元的传媒帝国, 拥有2400余种产品, 价值链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影视娱乐 (点金石、米拉马克斯、好莱坞电影公司、迪士尼电视频道、ABC电视网、ESPN体育频道等) 、网络 (迪士尼网站为主) 、主题公园和消费产品 (如玩具专卖店、特许经营品、房地产) 。收益主要依赖媒体网络和主题公园, 份额超过80%, 且相对稳定;最不稳定的则是媒体网络和影视娱乐。
影业公司只有走集团化、多元化的道路, 才能有雄厚的资金精心打造动画, 也才能积极宣传、营销, 抵御各种风险。丰富的资本回收渠道、多元的经营方式使得投资方更有信心提高动画质量, 大胆尝试创新, 生产制作出动画精品。
美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是美国动画多样化的基础;而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观众的欣赏口味, 以求最大化的盈利是动画多样化的终极目标。
注释
1 杰夫·伦伯格[美]:《美国动画大百科全书》 (第2版) , 切克马克出版社, 1999年版。
2 苏锋、方淑芬:《美国“动画文化”现象的成因及演变机制》, 《国外社会科学》, 2006 (6) 。
麝香的研究现状 篇9
目前,有关麝香( 包括天然麝香和人工麝香) 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药学、药理毒理、临床应用、新药研发四大方面,其研究、开发、利用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麝香的溯源、麝香的物质基础与毒效相关性、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的“成分—功效”差异等研究报道极少。本文就麝香的化学成分、提取工艺、质量鉴定、含量测定、药理作用、毒理作用、临床应用、中成药制剂研发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并结合现有研究指出问题所在,针对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1 麝香的研究现状
1. 1 药学研究
化学成分: 麝香主要含大环化合物、甾体化合物、多肽蛋白质类化合物等。大环化合物包括麝香酮( 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和芳香成分) 、环十四酮、3 - 甲基环十三酮降麝香酮、羟基麝香吡啶A、麝香吡啶、羟基麝香吡啶B等; 甾体化合物包括△ - 雄烯- 3β - 羟基-17 酮、3β - 羟基雄基- 4 烯- 17 酮、3α - 羟基- 5α -雄甾烷- 17 酮、3β - 羟基雄甾- 5 烯- 17 酮、5α 雄甾烷3,17 - 二酮、3α - 羟基- 5β - 雄甾烷、雄甾4 烯3,17 - 二酮、3β - 羟基- 5α 雄甾烷- 17 酮、雄甾4,6 二烯3,17 - 二酮、5α - 雄甾烷- 3β,17α - 二醇、5α - 雄甾烷- 3α,17β - 二醇、胆固醇脂、胆固醇、胆甾醇等;多肽蛋白质类化合物包括甘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麝香- 51、麝香- 65 等。此外,麝香尚含有甘油二软脂酸、棕榈二油酸酯、磷脂等脂肪酸与酯类化合物,K、P、Mg、Ca等无机物,脲素、脲囊素、纤维素等其他化合物[2,3]。
提取工艺: 麝香的提取工艺研究报道不多,主要有麝香酮、麝香总多肽、麝香脂溶性成分的提取方法报道。崔文花等[4]研究了麝香酮的提取方法,采用乙醚置Soxhlet提取器回流提取,提取液用石油醚和少量蒸馏水萃取除杂质,点在硅胶板上即可分离出麝香酮。徐志伟等[5]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麝香主要抗炎活性成分之一的麝香总多肽的提取工艺,采用福林酚法测定麝香总多肽含量并以其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溶媒种类、提取溶媒用量三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发现其最佳提取工艺为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 p H8. 0、0. 025mol/L) ,料液比1∶ 100,研磨时间3 小时,放置过夜,麝香总多肽平均质量分数达20. 71% ,经冷冻干燥技术处理后麝香总多肽收率为62. 4% 。吴芬宏等[6]采用超声、冷浸、热回流三种提取方法及乙醇、乙醚、正己烷三种溶剂对麝香中脂溶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并采用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技术对比了不同提取方法和溶剂提取麝香中脂溶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薄层层析后,各种方法和溶剂提取的麝香脂溶性成分均呈现6 个斑点或7 个斑点; 而经气相色谱分析后发现麝香乙醚提取液的色谱峰比乙醇和正己烷更丰富,超声提取的效果比冷浸和热回流好。
含量测定: 在麝香的含量测定文献中以麝香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报道居多,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扫描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等[7 - 14]。如冷玉静等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开展了麝香酮在灌胃给予人工麝香的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测定,测定条件为色谱柱选用C18 柱,柱温为35℃ ,流动相选用乙腈—水,流速为0. 2m L / min,使用APCI (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离子源并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麝香酮的血浆质量浓度在0. 076—3. 78μg /m L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限为0. 05μg /m L。不同麝香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各具优点,气相色谱法具有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专属性强的优点,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具有简便、灵敏、快速、准确的优点,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具有测定方便快速、专属性强、灵敏度较高、稳定可靠的优点。此外,尚有麝香总多肽、麝香中脂溶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报道[5,6]。
质量鉴定: 在麝香的质量鉴定方面,周健等[15]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 FTIR) 光谱法并结合二阶导数技术测定了中药天然麝香及其伪品的红外光谱,发现天然麝香中代表蛋白质、甾体类、大环酮类等主要成分的主要特征峰分别为3284 /cm、2923 /cm、2851 /cm、1655 / cm、1546 / cm、1400 / cm、1038 / cm等吸收峰。 杨弘等[16]以乙醇超声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野生国产麝香、进口麝香、家养国产麝香的多组分进行了研究,发现野生国产麝香的色谱峰数量、种类与麝香对照药材分离出的23 个色谱峰是相同的; 进口麝香色谱峰的数量、种类与麝香对照药材的色谱峰有一定区别; 家养国产麝香色谱峰的数量、种类与麝香对照药材的色谱峰基本相同,认为通过对13 个主要色谱峰的定性分析可为麝香的质量优劣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其多组分主要是大环化合物、脂肪酸类、雄甾酮类和胆固醇类化合物。
1. 2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有关麝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较为广泛。据报道,麝香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有广泛的生理活性。麝香或天然麝香酮或合成麝香酮灌胃或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对小鼠、家兔等动物具有双向调节睡眠、增强耐缺氧、保护脑损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麝香或其有效活性成分Musclid - A、Musclid可使离体蟾蜍心脏、离体兔心心肌收缩振幅增加、收缩力增强,可使培养的心肌细胞自主节律减慢、加速心肌缺血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具有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或产生心肌细胞毒等心血管系统作用; 麝香蛋白可增强小鼠免疫溶血反应,麝香糖蛋白可抑制中性白细胞趋化反应,具有增强免疫系统的作用; 麝香可增强儿茶酚胺致豚鼠气管平滑肌收缩,麝香和麝香酮可增加动物呼吸频率和深度,具有兴奋呼吸系统的作用; 麝香对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家兔、大鼠和豚鼠的离体子宫均呈现明显的兴奋作用,麝香酮对孕鼠表现有抗着床和抗早孕的作用,麝香醚提取物、麝香酮油剂对去势大鼠有似睾丸酮样的雄性激素作用。此外,麝香及其不同溶剂提取物或其化学成分还具有抗炎、抗菌、抗溃疡、抗肿瘤等药理作用[17,18]。
毒理作用: 据报道,麝香水提取物静脉注射、麝香酮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小鼠的半数致死量( LD50) 分别为848 ± 104mg /kg、152—172mg /kg、270—290mg /kg,较大剂量的麝香酮可使小鼠四肢伏倒、震颤、闭目、呼吸抑制而死亡; 麝香60mg /kg灌胃大鼠、62mg /kg灌胃家兔连续15 天,试验动物体重、血液、肝、肾均未见异常改变; 麝香55. 56mg /kg腹腔注射大鼠可见其肝、脾增大,边缘厚钝,但病理组织切片未见异常; 麝香90mg / kg、180mg / kg、360mg / kg灌胃小鼠连续5 天,其骨髓嗜多染细胞微核率分别为0. 28% 、0. 13% 、0.1% ,骨髓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1. 0% 、0. 8% 、1.2%[19,20]。含麝香酮5μmol/L、10μmol/L、20μmol/L、40μmol / L、80μmol / L、160μmol / L的胚胎养殖水液,每24 小时更换麝香酮养殖水液1 次,对受精后48 小时的斑马鱼胚胎发育表现出脊柱弯曲、心包水肿、卵黄囊水肿、游泳异常、心率减少等毒性症状,高浓度下畸形率与死亡率达100%[21]。
1. 3 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 在临床上,麝香因其辛温香窜,且入心经血分,常复方用于以下三方面: 一是开窍醒神,治疗闭证。如《温病条辨》的安宫牛黄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至宝丹、《外台秘要》的紫雪丹治疗热闭神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苏合香丸治疗寒闭神昏。二是活血化瘀通经,治疗瘀血诸证。如《圣济总录》的麝香汤治疗胸痹痛,《古今医统》的穿山甲散治疗瘕,《医林改错》的通窍活血汤治疗经闭、痛经,《良方集腋》的七厘散治疗跌打损伤、骨折扭伤。三是消肿止痛,治疗疮痈、咽喉肿痛。如《外科全生集》的小金丹以麝香、乳香、没药等配伍为丸,治痰核、流注、瘰疬、乳癌等,《雷公上诵芳堂方》的六神丸以麝香、珍珠粉、牛黄、雄黄、蟾酥、冰片等配伍,治疗咽喉肿痛。
临床新用: 文献查阅发现,麝香保心丸、复方麝香注射液、麝香镇痛散、麝香乌龙丸、麝香海马追风膏、麝香壮骨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等中成药制剂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多。其中,源于安宫牛黄丸方研制的复方麝香注射液对脑出血、重型颅脑损伤、急性脑梗死、肾绞痛、三叉神经痛、重症中暑、病毒性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有机磷农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均有较好的疗效。由麝香、苏合香脂、冰片、人参、蟾蜍、牛黄等研制而成的国家中药保密品种麝香保心丸是临床防治冠心病的经典药物。麝香保心丸单独用药对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急性脑梗死、高血压、眩晕急性发作、顽固性高血压、脑血管性痴呆、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急腹痛、偏头痛、慢性胃炎、室性早搏、面瘫、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2 -29]。
1. 4 新药研发
中成药制剂: 在卫生部颁布的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收录的4055 个中成药制剂中有209 个中成药制剂使用了麝香或人工麝香,占收录中成药制剂总数的5. 15% 。209 种中成药制剂包括稀莶通栓丸、子宫锭、药墨、抗栓胶囊等功效以活血凉血化瘀为主,通窍散、卫生散、武红灵散、人参至宝丸等功效以开窍醒神为主,麝香止痛贴膏、麝香活血化瘀膏、麝香虎骨膏、麝香跌打软膏等功效以消肿止痛为主,珠珀惊风散、参麝活络丸、回春丹、育婴丸、广羚散等功效以镇惊化痰为主,阿魏麝香化积膏、胃肠安丸、百效丸、小儿健脾贴膏、金衣至宝锭等功效以化痞消积健胃为主,八宝拨云散、拨云复光散、拨云眼膏、麝雄至宝丸等功效以祛暑清热退翳为主,活络丸、抗栓再造丸、散风活血膏、麝香风湿跌打膏、麝香追风膏等功效以祛风止痛舒筋为主,胡氏六神丸、麝香丸、喉药散、绿萼点舌丸、五粒回春丸等功效以清热利咽止痛为主,周氏回生丸、玉枢散、庆余辟瘟丹、行军散等功效以辟秽解毒为主; 黑虎散、复方蟾蜍丸、蟾蜍锭等功效以消解疮痈疔毒为主,所治疾病涵盖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耳鼻喉科、眼科、普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系统疾病[30]。
2 麝香研究存在的问题
麝香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香味浓郁芳馥、经久不散,位居四大动物香料( 麝香、灵猫香、河狸香、龙涎香) 之首。《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增订伪药条辨》等历代本草对麝香的功效主治均有记载,其临床用药已有2000 余年历史,在急危重症的救治过程中屡现奇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对麝香的古籍文献系统整理不够。对历代文献关于麝香的记载及其复方应用沿革脉络不清,有关麝香的溯源未见报道。这些资料的掌握是深入研究开发利用麝香的基石,也是我国开展动物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麝的规范化养殖基地建设的基石。二是对麝香的全面系统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基于麝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现有中成药制剂多用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 国家仅批准片仔癀、安宫牛黄丸、六神丸、八宝丹等4 个品种使用国库配额供应的天然麝香,其他中成药制剂品种只能使用由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等量人工麝香) 。尽管卫生部于1994年颁发的卫药发( 1994) 第17 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人工麝香属一类新药、国家保密品种,与天然麝香等同配方使用”,人工麝香的新药研究结果证明其主要药理作用与天然麝香基本相同,但有关人工麝香缺乏天然麝香中某些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已是不争的事实,人工麝香长期应用是否对人体具有危害尚存疑虑,至今未见有关麝香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报道等。三是人工麝香没有法定的质量标准。2005 年7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了《关于中成药处方中使用天然麝香、人工麝香有关事宜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我国每年使用人工麝香的制药企业在400 家左右,但至今人工麝香还没有法定的质量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含有麝香的中成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信性。
3 麝香的研究思路
3. 1 麝香的溯源研究
研究思路之一是进行麝香的溯源研究。中医药领域有关产学研单位对任何一味中药材的认识、应用、开发都离不开对文献的梳理,对麝香的系统研究应从探求本源开始。通过对各类医药书籍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有关麝香的产地、归经、功效与主治、临床应用、不同病症的使用剂量等记载的全面分析,结合实地考察( 包括某些地方文献资料查阅) ,梳理出麝香的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与治疗胸痹心痛、中风痰厥、跌扑伤痛、经闭、痈肿瘰疬、咽喉肿痛等不同临床应用的历史沿革,为麝香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撑。
3. 2 麝香的有效物质基础与毒效相关性研究
研究思路之二是进行麝香的化学成分与药效、化学成分与毒性的相关性研究。众所周知,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整合效应”的复杂作用方式,麝香中含有大环化合物、甾体化合物、多肽蛋白质类化合物、脂肪酸与酯类化合物、无机物、脲囊素、脲素、纤维素等多种化合物,具有双相调节睡眠、抗炎、强心、抗菌、抗溃疡等多种药理作用,但目前对天然麝香的复杂化学成分还没有研究清楚,对麝香各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其使机体产生生物学效应的效应物质还模糊不清,对针对特定病理状态下麝香或其有效组分或其有效成分与毒效的相关性研究欠缺。以麝香强心功效为例,应深入开展麝香或其有效组分或其有效成分对各类心脏证候动物模型、疾病动物模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或某类心脏疾病患者“多靶点”作用的整合效应研究,这是以麝香为原料的创新中药开发、麝香类中药制剂国际化的必需。
3. 3 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的比较研究
研究思路之三是进行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的比较研究: 一是进行两者成分比较研究。目前已知人工麝香中缺乏天然麝香中的麝香吡啶、三甲基- 环十三酮、抗炎蛋白等有效生物成分,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天然麝香生物活性成分分析,加强等量条件下人工麝香与天然麝香不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差异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两者毒—效作用比较研究。何玲玲[31]通过不同剂量的人工麝香和天然麝香对戊巴比妥钠致大鼠睡眠时间的影响研究证实,人工麝香和天然麝香对大鼠中枢神经均有明显影响,但天然麝香优于人工麝香。既然人工麝香中缺乏天然麝香中多种有效的生物活性成分,故应进一步加强应用不同动物模型在抗炎、抗菌、内分泌与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抗溃疡等两者在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加强应用正常动物与模型动物的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在同等剂量、不同给药途径下的毒性比较研究等。三是应进行两者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目前中医药界认同许多中药药效成分是在体内产生或是代谢而来或是在肠道菌群激活下产生的,故应加强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或两者同一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以深入了解两者或两者同一活性成分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异同。
3. 4 人工麝香的质量标准制定研究
研究思路之四是开展人工麝香的标准制定研究。当前含有麝香的中成药制剂多以测定麝香酮的含量多少来控制质量,由于麝香酮的工业化生产给麝香的质量控制增加了难度,在当今人工麝香逐渐替代天然麝香的趋势下,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在依靠现代检测手段与鉴定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人工麝香的标准制定研究,争取人工麝香能早日进入《中国药典》。
4 结语
麝香属于贵重中药材,药用临床基础良好,我国所产麝香的质量与产量均居世界之首。随着近年来麝香的化学成分、提取工艺、质量鉴定、含量测定、药理作用、毒理作用、临床应用、现代制剂等研究的逐渐深入,随着以麝香为原料开发的麝香保心丸、复方麝香注射液等中成药制剂在临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以及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国内有关科研工作者对麝香的溯源、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的“效应物质—药理毒理”比较研究、人工麝香的标准制定研究等诸多方面展开探索,麝香的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指日可待。
摘要:麝香是名贵稀有的中药材,有“诸香之冠”的美誉。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对麝香的药学、药理毒理、临床应用、新药研发进行了研究。通过文献查阅,综述了麝香的化学成分、提取工艺、质量鉴定、含量测定、药理作用、毒理作用、临床常用、临床新用、中成药制剂等研究进展,指出麝香的药用历史沿革、现代系统研究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开展麝香的溯源研究、有效物质基础与毒效相关性研究、天然麝香与人工麝香比较研究等新的研究思路,以期为麝香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结节病研究现状 篇10
1 流行病学
结节病呈世界性分布, 多见于40岁以下的成人, 20~29岁为高发年龄段, 其次为50岁以上的妇女[2]。发病率以女性较高[2];总结多项研究发现, 结节病发病有四个特点: (1) 时间聚集性; (2) 空间聚集性; (3) 职业聚集性; (4) 家族聚集性。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环境因素
ACCESS研究[3]显示, 木屑、金属粉尘、硅、滑石粉等与结节病并不相关, 故现认为非感染性环境因素导致结节病发病的可能性较小。现与结节病关联较大的微生物有分枝杆菌、丙酸杆菌、伯氏疏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等[2]。尤其是结核杆菌与结节病关系的研究很多, 如Grosser等[4]发现结核分枝杆菌DNA的检出与否对结节病的临床过程有影响, 从而推测结节病可能与结核菌有关;Fite等[5]发现,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结节病活检组织中结核菌的DNA检出率明显增高, 另有研究结果显示二者间关系不大, Milman等[6]曾将结节病患者的淋巴结组织进行了12个月的长期培养, 无1例能培养出分枝杆菌, 并对其支气管冲洗液进行常规培养PCR检测、直接镜检, 结果均为阴性。Ikonomopoulos等[7]用结节病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 对15只家兔进行气管内接种, 其中13只发生了类似结节病的非干酪性肉芽肿性大叶性肺炎, 而对照组则无此病理改变, 对其病理组织进行培养或涂片寻找分枝杆菌或用PCR法检测结核及鸟分枝杆菌, 结果均为阴性。故分枝杆菌是不是结节病的病因, 仍在研究中。近来, Ichiyasu等[8]报道痤疮丙酸杆菌能诱使兔和啮齿类动物高表达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monocytechemoattractan protein, MCP) -1, 而MCP-1是肉芽肿形成中的主要细胞因子。在对日本及欧洲3个国家108例结节病患者淋巴结痤疮丙酸杆菌DNA检测中发现[9], 结节病患者及对照组淋巴结中, 均存在痤疮丙酸杆菌DNA, 而在结节病患者中, 数量更多些, 提示结节病的发生可能与痤疮丙酸杆菌的复制有某种关系。在结节病的病因中, 除上述两类细菌受到高度怀疑外, 伯氏疏螺旋体、肺炎衣原体、立克次体、病毒等亦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
2.2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结节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了部分作用, 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anleucocyte antigen, HLA) 与结节病的易感性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较多的是T细胞受体 (T cellreceptor, TCR) ,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ngiotensin convertingenzyme, ACE) , 及一些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α, 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IL) -1, CC趋化因子受体 (CC-chemokine receptor, CCR) 等基因多态性与结节病的关系[10]。
2.3 免疫因素
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的肉芽肿性疾病。结节病形成的第一步是抗原接触, 处理和递呈。此后的炎症反应是抗原递呈和IL-1导致, T淋巴细胞致敏和活化, 并通过这些淋巴细胞的增生和释放淋巴因子使免疫反应放大。持久的抗原刺激为结节病肉芽肿形成所必需。在活化的T辅助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的作用下,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募集到病变部位, 由单核细胞分化成的巨噬细胞, 上皮样细胞和多核细胞等炎症细胞在细胞间黏附分子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肉芽肿。结节病是在一定的遗传、环境因素下的一系列异常的免疫反应。
3 临床表现
结节病的临床表现因病程、部位和受累器官程度以及肉芽肿形成过程中的活动性不同而不同。90%以上的病例累及肺和胸内淋巴结, 约50%的病例无症状, 只是于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早期结节病的特点是临床症状较轻而胸部X线异常明显, 后期主要是肺纤维化导致气短。早期常有干咳, 可有发热、疲乏、不适、体重减轻, 晚期可出现气短, 部分患者有少量湿啰音或捻发音。如结节病累及其他器官, 可发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皮肤的常见表现为结节性红斑 (多见于面颊部, 肩部或四肢) 冻疮样狼疮、麻疹、丘疹等。眼部受累者可有虹膜睫状体炎, 急性色素层炎, 角膜化脓炎等, 也可累及外周淋巴结, 肝、脾、骨关节、肌肉、心脏、神经中枢等, 可出现相应症状体征。
4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4.1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血清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血钙、尿钙和免疫球蛋白等测定, 持续高尿钙可以导致肾结石、肾功能不全。当病变累及骨格和肝脏时碱性磷酸酶可能升高。其中SACE是一项较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目前认为SACE反映的并非单纯肺部病变情况, 而是全身其他种类的肉芽肿性疾病, 故SACE正常并不能排除结节病的诊断。其他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本病意义不大, 但是对已确诊的结节病, 血沉增快、免疫球蛋白增高可以判断疾病的活动性。
4.2 影像学
(1) 胸部X线检查:肺门、支气管旁、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肺部浸润影是主要表现。典型的改变的双侧对称性肺门淋巴结肿大, 呈土豆状, 边界清楚, 密度均匀。肺部病变多均为双侧弥漫性网状、网结节状、小结节状或片状阴影, 后期可发展成肺间质纤维化或蜂窝肺。根据X线胸片对结节病分Ⅴ期, 以Ⅱ期和Ⅲ期为常见。肺部X线检查阴性, 肺部清晰。两侧肺门和 (或) 纵隔淋巴结肿大, 常伴有支气管旁淋巴结肿大, 肺内无异常。肺门淋巴结肿大, 伴肺弥漫阴影。仅见肺部浸润影, 而无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间质纤维化, 肺大泡和肺囊肿的改变[11]。以上分期是相对的, 也不一定按照顺序发生, 3期不一定从2期发展而来。 (2) 胸部CT及HRCT:常规胸部X线检查对结节病的发现起重要作用, 但其敏感性较低, 诊断的正确率只有50%。近年来, 胸部CT及HRCT应用于临床, 其中胸部常规CT显示小结节样病变及气管周围或血管周围间质性浸润的发现较好, 而HRCT对细支气管和间质纤维化的诊断率较高, 因此, 胸部X线检查、常规CT扫描及HRCT的联合应用, 对进一步提高肺内结节病诊断的正确率有一定的价值。但结节病HRCT表现差异较大且不典型, 可表现为广泛分布的边缘不整的小结节影, 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 支气管壁增厚, 形成特征性的“串珠样”改变;小结节影也可聚集在小叶间隔, 在肺周边和叶间裂附近胸膜下分布。另外, 可见规则或不规则线状影, 肺容积减少。晚期严重肺纤维化时, 则表现为肺门周围分布的致密阴影, 结构扭曲, 常出现收缩性囊状支气管扩张。结节病HRCT也常见纵隔淋巴结肿大, 伴局灶性钙化。
4.3 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下可见多个结节, BALF (肺泡灌洗液) 中CD4/CD8比值增高是结节病的特征性表现。肺外结节病的患者血浆中CD3细胞明显高于正常, 甚至可以高于15%, 但又显著低于胸部X线显著异常的结节病患者, 说明肺外结节病患者可发现渐进性的T淋巴细胞肺炎和肉芽肿, 所以对肺部X线正常的肺外结节病患者也需要长期随访, 直至疾病稳定为止。确诊的结节病患者BALF中的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是病变有无活动的标志, 也是是否应用计数的依据之一, 因此, BALF检查在结节病的临床诊治中对判断活动性和指导治疗上均起较为重要的作用。
4.4 肺功能检查
早期无变化, 随病情发展可出现肺弹性减退,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肺活量、肺总量下降) 和弥散功能障碍。喉、气管、支气管受累或肺囊性纤维化时可引起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从而产生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4.5 活体组织检查
是诊断结节病的重要方法。如果皮肤和浅表淋巴结受累, 则是首选的活检部位。胸内型结节病可以选择支气管黏膜和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 即使在直视下或X线胸片没有明确病变的部位取活检, 阳性率也可达到70%~90%。经胸腔镜及纵隔镜活检、肺组织多处活检阳性率100%, 但前者对操作者要求高, 后者创伤性较大, 相对并发症多。经皮肺穿刺术易引起气胸和咯血, 目前被支气管黏膜活检、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所代替。
5 病理特点
本病特征性的病理所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集聚及非干酪性类上皮细胞肉芽肿形成[12], 可以融合成朗格汉斯巨细胞, 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 而无干酪样病变, 在巨噬细胞的胞浆中课件有包涵体, 初期病变可有较多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 累及肺泡壁和间质。随着病情进展, 炎症细胞减少, 非特异性纤维化逐渐加重。
6 诊断结节病的诊断
应符合3个条件。 (1)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与结节病相符合。 (2) 活检证实有非干酪样坏死性类上皮结节。 (3) 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肉芽肿性病变。建立诊断以后, 还需要判断累及器官的范围、分期和活动性。
7 鉴别诊断
(1) 肺门淋巴结结核:多见于青少年, 有体重减轻、疲乏无力、发热等结核中毒症状, 结核菌素试验多为阳性, 胸部X线表现为单侧性或双侧性不对称肺门淋巴结肿大, 常伴有钙化, 可有肺部原发病灶, 抗结核治疗有效可做鉴别。 (2) 淋巴瘤:常有发热、消瘦、全身乏力和贫血等表现, 肿瘤组织可侵犯邻近器官, 可有咳嗽、胸痛、上腔静脉阻塞的症状。胸膜受累;出现胸腔积液, 胸内淋巴结肿大为单侧或双侧不对称, 常发生在前、中纵隔, 胸骨后淋巴结, 可呈融合, 以器官旁淋巴结肿大为主, 结合其他检查及组织活检可作鉴别。 (3) 肿瘤肺门淋巴结转移:肺癌伴肺门淋巴结转移, 可使单侧肺门增大, 而肺部无肿瘤病变出现两侧肺门淋巴结肿大者极少见, 如出现应考虑其他部位肿瘤转移。应对其他部位可疑病灶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4) 结缔组织疾病所致的肺损害:对于不典型结节病诊断困难较大, 如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 只有肺部异常而无淋巴结肿大病例均须临床随访或活检证实[13]。
8 治疗
葛根素药理研究现状 篇11
【摘 要】:目的:对葛根素的药理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葛根素提供参考。方法:对近几年以来国内外关于葛根素的药理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葛根素可通过抗交感样作用、钙拮抗作用及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可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具有降血糖、抗氧化、保护脑神经以及治疗骨质疏松等多种活性,广泛应用于临床。结论:葛根素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活性强,药效明确,安全低毒,并且葛根资源丰富,值得临床深入开发应用。
【关键词】:葛根素;药理作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R9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16-03
葛根素(puerarin,商品名普乐林)是从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甘葛藤(Puerarin thomsonii)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苷,化学名为4,7-羟基-8-β-D葡萄糖异黄酮,其分子式为C21H20O9。现代医学证明葛根素可通过抗交感样作用、钙拮抗作用及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可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具有降血糖、抗氧化、保护脑神经以及治疗骨质疏松等多种活性而广泛用于临床,且不良反应少。近年来对葛根素的药理研究取得了许多新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1抗心律失常作用
葛根素能明显对抗乌头碱、氯化钡和结扎冠状动脉所致心律失常,但对氯化钡和氯仿所致心室纤颤无明显影响,提示葛根素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胞膜对钾、钠、钙离子的通透性而降低心肌兴奋性[1]。采用内面向外膜片钳单通道记录技术观察发现,葛根素不同浓度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钾离子通道的开放概率有抑制作用,在80μmol/L时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抑制心肌细胞钾离子通道可能是葛根素抗心率失常的分子机制[2]。不同浓度的葛根素均能延长豚鼠乳头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并发现此作用是通过抑制外向整流K+电流完成的[3]。
1.2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作用
葛根素明显扩张冠状血管,可使正常和痉挛的冠状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4]。葛根素能显著抑制新福林引起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收缩,可能与抑制α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细胞外钙离子内流有关[5]。马佳佳等[6]发现,葛根素呈现内皮依赖性舒血管效应,该作用与一氧化氮(NO)系统及三磷酸腺苷(ATP)敏感的钾通道有关。也有学者认为,葛根素还可通过环磷酸腺苷(cAMP)途径产生非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效应[7]。另外,葛根素能明显改善血管微循环功能,抑制二磷酸腺苷和5-羟色胺(5-HT)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抑制由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5-HT的释放,从而改善血小板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高黏状态[8]。
1.3 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王艳等[9]研究发现葛根素对垂体后叶素(Pit)所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它可使Pit所致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ST段抬高,降低心率失常的发生率,同时降低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葛根素能明显减轻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大鼠心肌损伤的病理改变,并抑制损伤过程中Fas蛋白的表达[10]。张氏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30mg/d治疗心功能Ⅲ?觸Ⅳ级患者60例15天,比单纯西药组能显著降低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推测葛根素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的机制可能与减少内皮细胞ET-1的产生、改善心肌供血有关[11]。
1.4 降血脂的作用
葛根素具有降低小鼠血脂的作用,实验表明它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12,13]。葛根素对力竭运动大鼠可显著降低血脂、清除运动后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提高血糖(BS)和全血血红蛋白(Hb)含量[14]。张利夫等[15]在临床上用葛根素对66例高甘油三脂血症患者进行治疗,发现葛根素可显
著调节高脂血症患者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并具有降血脂作用。
2 对脑神经的保护作用
葛根素具有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蛋白糖基化反应,并对糖基化状态并发的脑神经细胞损害具有保护作用[16]。以杏仁核注射β-淀粉样肽复制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结果表明,葛根素可通过下调脑组织Aβ1-40和Bax表达,抑制β-淀粉样肽的神经毒性,减轻脑皮层和海马神经元凋亡,具有神经保护和抗痴呆作用[17]。对于烟,诱导的大鼠,葛根素可抑制其脑组织Fas蛋白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凋亡,其机理可能是通过下调Fas基因表达,阻断凋亡信号传导通路[18]。高唱等[19]研究发现葛根素能减少突触体钙超载和神经元阳性凋亡细胞出现率,提示葛根素的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与抑制突触体钙超载有关。
3 抗氧化作用
葛根素能有效地清除羟自由基(-OH),抑制红细胞膜、肝、脾、脑组织的氧化损伤,说明葛根素可用于防止生物膜的氧化损伤[20]。葛根黄酮是一种有效的天然自由基清除剂,对DNA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通过量效关系的研究确定在0.02?觸1000μg/ml范围内能有效抑制自由基对DNA的损伤[21]。葛根素对小鼠缺氧后再暴露所引起的过氧化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产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拮抗过氧化氢(H202)诱导的溶血和抑制超氧离子生成,说明葛根素在体内能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少因自由基及其产物所引起的各种损伤,从而保证组织正常活力,这可能是其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分子机制之一[22]。此外,葛根素可抑制脂质过氧化物所致衰老退行性病变[23]。
4 降血糖作用
用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大鼠,结果表明其既可有效控制血糖浓度,又可阻止蛋白糖基化的进程,减少血清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下调AGES受体(RAGE)的过度表达。提示葛根素有降低血糖、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24]。另外,葛根素可调节链脲菌素糖尿病模型大鼠的β内啡肽水平从而降低血糖[25]。葛根素还可在一定程度提高
肺组织中SOD的活性,从而减轻糖尿病致肺微血管和肺组织结构的损伤[26]。
5 治疗骨质疏松
有研究报道,葛根素具有减少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的作用,而在刺激子宫组织增生不良反应方面又远较雌激素为轻[27]。体外实验[28]发现:葛根素对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无明显的刺激作用,但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并使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空泡性变,骨吸收陷窝面积减少和培养液上清液中Ca2+含量的下降。提示:葛根素是通过抑制骨吸收,刺激骨形成来调控骨代谢的,其中抑制骨吸收的效果较强。但随后也有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发现葛根素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OPG、mRNA的表达[29]。
6 解酒作用
葛根素可对抗慢性乙醇中毒引起的记忆减退,提高脑SOD活性,减少脑内脂褐素积累,逆转乙醇导致的海马突触界面细微结构的衰退性变化[30]。采用泸州老窖特曲(38%,V/V)造成小鼠中枢抑制后,再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葛根素,结果显示小鼠对泸州老窖特曲的耐受量明显提高,醉酒潜伏期和睡眠时间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葛根素能够改善酒醉的异常行为的变化[31]。张兆志[32]等用葛根素注射液对90例酒精中毒患者进行治疗并作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对重度酒精中毒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葛根素,能使患者迅速清醒,缩短病程,并且效果确切可靠,副作用小。
7 结语
葛根素是葛根中含量较多的有效成分之一,其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葛根素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活性强,药效明确,安全低毒,并且葛根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因此,葛根素的应用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范理礼,DDO'keefe,WT Powell. 葛根素对急性心肌缺血狗区域性心肌血流与心脏血流动力学的作用[J].药学学报,1984,19(11):801-807.
[2]苗维纳,沈映君,曾晓荣,等.葛根素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离子通道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2,18(2):155-156.
[3]陈悦,黄霞,卫琮玲.葛根素对豚鼠乳头肌动作电位及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影响[J].中国医学杂志,2006,41(10):747-749.
[4]倪秀芹,李星,赵玲辉,等.葛根素对大鼠心肌梗死后梗死部位胆碱能神经支配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12):968-970.
[5]董侃,陶谦民,夏强,等.葛根素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04, 29(10):981-984.
[6]马佳佳,马恒,王跃民,等.葛根素对大鼠腹主动脉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24):2231-2234
[7]Yeung DK, Leung SW, Xu YC, et al. Puerarin, an isoflavon- oid derived from Radix puerariae, potentiates endothelium-independent relaxation via the cyclic AMP pathway in porcine coronary artery[J].Eur J Pharmacol, 2006, 552(3):105-111.
[8]吕欣然,高尔,许兰芝.等.葛根素对含β2肾上腺素受体的离体器官和整体动物的阻断作用[J].中国药理学报,2006,7(6):537-539.
[9]王艳,周添浓,侯少贞等.葛根素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 广州中医药大学报,2008,25(2):138-141.
[10]俞坚武,屈百鸣,赵仲生,等.葛根素对儿茶酚胺诱导大鼠心肌损伤时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1):30-32.
[11]张艳丽.葛根素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10(4):234-235.
[12]杨人泽,曾靖,刘春棋,等.葛根素对小鼠血脂作用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496.
[13]周菊芬,万国兰,刘春棋,等.葛根素抗血脂作用的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4):499-500.
[14]钟星明,肖海,刘春棋,等.葛根素对力竭运动大鼠血脂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3):326-328.
[15]张利夫,陈少伟.葛根素对高脂血症患者ET、NO及血脂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8):1417-1419.
[16]Fiordaliso F, Li B, LaLini R, et al. Myocyte death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es in rats in angiotensin II-dependent[J]. Lab Invest, 2005, 80(4):513-527.
[17]闫福岭,鲁国,王雅琼,等.葛根素对AD大鼠脑内Aβ_(1-40)和Bax表达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2):158-161.
[18]李华,柳忠兰.葛根素对烟,大鼠脑细胞凋亡及Fas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4,11(1):57-58.
[19]高唱,王景周,王琳,等.葛根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1):14-15.
[20]张元荣,蒋企洲.葛根素的抗氧化活性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5):92-93.
[21]裴凌鹏,惠伯棣,张帅,等.葛根黄酮对DNA氧化损伤的保护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4):236-238.
[22]郭密,张仲君,徐寿水,等,葛根素抗缺氧及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4):279.
[23]徐晓虹.葛根素抗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脂质过氧化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66.
[24]茅彩萍,顾振纶.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4):393.
[25]Chen WC, Hayakawa S, Yamamoto T, et al. Mediation of beta-endorphin by the isoflavone puerarin to lower plasma glucose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J]. Planta Med,2004,70(2):113-116.
[26]梁俊清,丁春华,凌亦凌,等.葛根素对糖尿病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7,23(3):355-358.
[27]黄延玲,石凤英.葛根素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307-2309.
[28]李斌斌,于世凤.葛根素调控骨代谢的体外实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5(1):74-77.
[29]郭辉,刘奕深.葛根素对大鼠成骨细胞代谢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医药,2008,28(1):48-50.
[30]徐晓虹.葛根素注射液对慢性乙醇中毒小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1):31.
[31]宋浩亮.葛根素对酒醉小鼠行为学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3):36.
[32]张兆志,王利红,李广琪,等.葛根素治疗重度急性酒精中毒90例临床疗效观察[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6,15(2):143-144.
微博的研究现状:一个实证研究 篇12
“微博”一词译自英文单词“microblog”, 即一句话博客, 其主旨是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微博逐渐兴起, 迄今为止学术界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专业领域,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微博进行实例和理论型的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运用内容分析法, 通过回顾和分析国内学界微博的研究进程和现状, 从侧面概述微博的研究面貌。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样本
本文以”微博”作为关键词并且以核心期刊作为检索条件, 在维普中搜索了为期7年 (2005-2012) 年的研究论文, 搜寻到332篇。剔除2篇重复文章, 最后获得的有效样本为330篇。
(二) 研究类目
我们把每篇论文作为样本单位, 对每篇论文进行了分类和编码。在此过程中, 采取了具体的操作化定义, 本文的内容编码的类目如下。
1.发表年份, 本研究的时间变量分为两个阶段:①2011年;②2012年。
2.微博议题内容。指的是作者对微博进行陈述或解释时关注的主要论题。分为5大类:①微博使用和认知;②微博的应用及影响;③微博的法律和政策问题;④微博自身发展及问题;⑤与微博相关的其他问题。
3.研究方法。对每篇论文是运用定量还是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分类, 将研究方法分为两类。①定性研究;②定量研究。
4.应用领域。根据每篇论文的应用视角, 分为7大类:①教育类;②心理类;③传播类;④经济类;⑤技术应用类;⑥其他。
5.理论应用。根据在文章在写作过程中是否运用了理论, 本研究将理论应用分为10类:①议程设置理论;②沉默的螺旋理论;③交往行为理论;④六度分割理论;⑤使用与满足理论;⑥“把关人”理论;⑦涵化理论;⑧信息传播理论;⑨公共领域理论;⑩其他。
6.刊物名称。根据每篇论文发表刊物的名称, 分为3大类:①传播类;②技术应用类;③其他。
(三) 分析方法
编码完成后, 编码着随机抽取200个样本进行检验, 检验后的KA值为94.18%, 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 可以进行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进行, 主要方法为频数分析、描述统计、交叉分析等。
三、数据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 议题内容
在全部332篇论文中, 数量最多的是对微博的应用及影响, 占到全部论文的38.3%。关于微博使用和认知、微博自身发展及问题和与微博相关的其他问题数量较多, 分布占到全部论文的19%、16.9%和19.3%。需要强调的是, 尽管微博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的论文在数量上还不算多, 但也占到了全部研究的6.6%。这表明, 微博的影响力正在逐渐的提高。
(二) 应用领域
总体而言, 从2011年微博兴起开始, 微博论文在应用领域上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心理类, 占到论文中的主要比例54.5%。这个应用领域类的论文, 呈现多数量多、涉及方面广、范围宽等特点。不过, 除了该领域的外, 经济类和技术应用类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达到16.6%和15.1%。随着微博的发展, 教育类和传播类也达到了5.7%和5.4%, 而社会类的只有2.4%。
(三) 发表年份
微博自2009年内测至今的兴起, 学者们对其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 在2011年微博论文的数量只有70篇, 占总量的21.1%, 而到了2012年, 数量猛增至261, 占总数量的78.6%。
(四) 理论应用
在国内学术界的微博研究中, 自觉运用某种理论的论文至今仍相对较少, 在所有330篇论文中, 只有56篇依据某种或几种理论提出了明确的研究假设和研究问题, 占所有论文的17%。其中被运用较多的理论主要有信息传播理论、公共领域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微博这种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新兴事物, 而在论文中使用议程设置理论和“把关人”理论及沉默的螺旋理论应用的非常少, 只有5篇、4篇和3篇, 反而对于信息传播理论这种概括性的基础理论使用的比较多, 达到31篇的数量。上述数据表明, 国内学术界对微博研究多以分析实例和单一分析为主, 对于结合前人的研究理论的论文还很少, 探讨不够透彻。
四、结论与讨论
1.迄今为止, 国内学术界对微博的研究重点, 仍主要集中在微博的应用及影响层面上, 随着微博的发展, 应该更多得将关注点集中到微博自身有关的问题上来, 这一点也正是现行研究所缺乏的方面
2.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微博使用人数的快速增长, 学术界对微博的研究兴趣也在相应增长, 表现在研究论文逐年持续增加, 在2012年产生了论文发表高峰期。预计这种趋势还将继续, 因为对微博的社会科学研究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3.微博研究的理论运用不足, 真正能针对微博行为特性的研究尚不多见。
4.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类的研究占大部分, 作为技术应用的层面研究较少, 微博的数据化统计研究会是一个将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摘要:本文从发表年份、议题内容、研究方法、应用领域等六个视域分析, 采用内容分析法, 对国内学术界微博研究发展进程和现状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微博,实证研究,内容分析法
参考文献
[1]金兼斌.网络舆论调查的方法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 2007,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