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

2024-05-19

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通用11篇)

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 篇1

0 引言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分两个学期授课:《建筑设计基础Ⅰ》主要是建筑学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建筑设计基础Ⅱ》着重在于对学生的构成能力进行培养, 包含平面构成, 内部空间构成, 外部空间构成, 小空间的设计等教学内容。我曾在2007年~2009年两个学年为2005级、2006级建筑学学生开设了《概念设计》课程, 主要教学内容为视觉认知、空间内容、建筑与城市、界面秩序与设计等, 通过限制时间和空间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重复的地方, 那就是关于空间构成的部分。空间构成的教学方法的来由与教学过程的问题分析, 以及教学目标, 正是本文的主要研究脉络。

1 空间构成的教学模式概述

近一百年前的德国包豪斯, 瑞士艺术家约翰尼斯·伊顿创立基础设计课程的时候也许未曾想到, 现代西方设计教学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我国近年来引进的三大构成课, 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部从伊顿基础课程上发展而来。伊顿创立的基础课程是包豪斯学校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奠定了伊顿在现化设计教学中的历史地位。

伊顿对中国山水画和书法的精髓非常推崇, 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推崇道家的修行方法。伊顿离开包豪斯后, 在柏林创办伊顿艺术学院。之后在克雷菲尔德创办纺织艺术学院, 而且他在离开德国之后, 在苏黎世工艺美术学院和丝绸学院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摒弃了以模仿性绘画为基础的传统的“中世纪”艺术教育方式, 提出了一整套以形态、构成、色彩、肌理、节奏等视觉艺术的基本现象为课题, 把体验, 感受, 实验作为教学方法, 发掘学生个人潜能的基础教学体系[1]。

他的设计思想与教育观影响了一代代的艺术家, 从图1的课程表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 伊顿课程对建筑设计教学的影响力。即使现在的三大构成的课程已经糅合了柯布西耶的新建筑思想, 我们能够看到伊顿基础课程的内容仍占主导地位。

2 空间构成教学过程的问题分析

空间构成教学基本包含从平面构成, 内部空间构成, 外部空间构成, 到小空间设计的流程般的教学内容。

教学工作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 每个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不一样, 教学经验也不相同。而设计教学就是这样, 更多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这部分主要是记录了内部空间构成和外部空间构成, 以及专卖店空间设计的教学过程。

1) 通过对内部空间构成作业的评析, 指导学生找出视觉元素的形式表达规律。

课程分析要求学生提交作业图片, 包括图纸和模型。指导老师通过比较分类, 发现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内部构成作业题目设定为规则造型。结构骨架为三层柱网, 要求学生运用楼板、梁架、墙体作为限定元素进行设计。根据程大锦先生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一书对于形式构成的分析方法, 结合学生作业分为三个类型进行分析:a.规则造型中的不规则图形变化;b.规则造型中的规则图形变化;c.色块的变化[2] (见图2) 。这里的规则图形是指圆形, 矩形, 三角形。

第一种类型的学生作业倾向精神表现, 立意很好, 非线性线条的变化。模型与图纸表达不一致。这类作业占提交作业的2/5。第二种类型学生作业倾向理性结构分析。这类作业占提交作业的2/5。第三种类型学生作业倾向真实再现, 喜欢用色块来表达围合, 这类作业占提交作业的2/5。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为点线面体, 其中平面构成为二次元设计, 而空间构成为三次元设计。在评析过程中通过展示拆解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的分析图片, 让学生们理解空间围合, 限定的空间构成的形式, 从而认识到他们的共性表现在于:共同讨论方案, 充满热情;考虑光影关系, 有创新意识, 基本掌握内部构成的设计方法。先模型后图纸的思维步骤, 无文字表达, 不能按照立意设计构图。

2) 通过外部空间构成设计的评析, 注重对学生视知觉[4]的引导。

在外部空间构成教学环节中, 开始注重对学生观看方式的引导, 培养他们对自然事物要有一种特殊的视觉敏感性。细致讲解行进空间和驻留空间的概念, 要求学生将内部空间构成的成果缩小比例, 构想外部空间环境。

反复强调细致的观察、活跃的思维、审慎的表现之类都应当让位于内心的感觉体验[1]。运用柱列、矮墙、门洞创造有节奏感的行进组合序列在行进空间中, 引导人们视觉注意力向前。驻留空间的设计中则要精心考虑观察点的设立, 景框的设计是很好的方法之一[3]。

此次作业模型上水元素、草坪被普遍应用。忽略设计主题的学生作业执著于外部环境的复杂琐碎表现, 把内部构成空间单元置于最边缘的地位, 没有很好的融入到外部环境中去, 没有实现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的呼应对话 (见图3) 。

3) 通过对专卖店空间设计的指导, 提醒他们观察自身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

在小空间室内设计的时候, 大多学生选择了临街的地块。设计任务比较明确, 需要把构成与功能放在一起考虑, 同时需要将人体的尺度与使用空间相结合。尺度影响人们的心理, 而空间构成侧重点应该是放在这个房间给人的空间感受如何 (是局促, 还是宽敞;是流动, 还是封闭) 。设备尺寸是静态尺寸, 而使用它们的必要空间是动态尺寸。静态尺寸与动态尺寸是确定建筑空间的重要依据。学生们讨论时, 起初他们的设计考虑尺度都是静态尺度。指导教师示范走过教室过道的状态, 使他们注意到他们平时穿过过道, 手臂是紧贴身体的, 因为在拥挤的教室里甩起来手臂就会碰到课桌。讨论之后的二草设计明显在动态尺寸上有了改进。

学生们克服尺度问题之后, 在空间设计中呈现出丰富的构思:运用材质与肌理的变化表达墙面与地面的空间变化, 或是将色彩的表达与功能相结合。灵活地思考展示空间, 将门与陈列柜结合在一起。我建议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表现的对象中去, 在创造空间时虚实结合, 突出重点, 丰富层次, 布局流畅, 把空间设计得充满活力。

指导教师要求他们进入角色, 定位自己是店主, 能够有什么样的设想, 创造怎样的环境吸引顾客;同时要求他们换位思考, 定位自己是顾客, 最喜欢光顾怎样的店铺。要求他们分别将想法绘制成两个方案, 之后从图纸上找到共同点, 进而做了更深入的空间设计。

图4是我的学生陈薇天的作业模型, 她表述因为从梵高的油画《星空》中得到的设计灵感, 把所喜爱的色彩运用于地面铺装和墙面装饰。结合前两个作业的构思在此咖啡店里拓出一块灰空间, 又与街道形成很好的互动。

3 空间构成教学的目标是要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经过前面所述的空间构成教学过程, 在每阶段都有讨论和分析。对于如何对待学生多种多样的表现、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空间、如何启发学生心中的创造力等问题, 思考之后沉淀出以下3个方面的结论。

1) 方法不是桎梏。

方法和规则、规范的作用出于建筑的基础建设要求制定, 不是设计课程的桎梏。过于坚持或过于摒弃都是不正确的做法。强化学生的表现能力是必要的教学方式, 但讲解过后应该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领悟, 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和合理性。学生与老师人数比例严重失衡, 导致了我们虽然在沿用伊顿基础课程的内容, 但教学表现却距离甚远。

作业分析的目的是给他们的阶段练习做总结,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表现, 成绩的评定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指导教师要想到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在下一届一年级内部构成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哪些。

2)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能力。

伊顿说尊重人的能力应该贯穿于教学的自始至终。人与人是不同的, 教师不必要试图把自己的主观的形态, 色彩观念强加给自己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经常说“老师帮我想想这个空间怎么处理, 我不会做”。然而他们实际上是没有把自己的能力用心在课程上。不是他们不会做, 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果像选择衣服, 卡通片, 手提电脑, 以及甚至快餐的种类方面的能力。款式, 色彩, 功能, 搭配等方面都体现了他们的选择能力, 有些方面让人眼前一亮。

记得王建国先生的一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选择了有关电影和建筑的内容, 当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 觉得没有跟实际的建筑设计结合起来, 而王建国先生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鼓励他的学生完成论文。答辩那天他的学生做了大量的电影镜头的研究, 并结合空间构成和场所理论, 条理分明的讲解使在场老师都对他的研究充满了兴趣。时隔十年的时间我已忘了那位学长的名字, 但他的精彩答辩却牢记在心中。适当的表达出支持学生的想法很重要。认识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主观才能, 教授他们客观的空间构成规律, 是为了帮助他们强化自身的力量, 扩展创造才能。

3) 引导学生用创造性的手法, 传达创造性的思想。

基础课程教育涉及到人的创造精神, 建立亲切、轻松和敏感的教学气氛。天然的直觉的智慧对于教育工作者是至关重要的财富。教师需要认识和发展他的学生们的天赋才能和气质。这是一个设定的目标, 空间构成课程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到与自己气质相符的视觉认知。经过一定的训练和思考与领悟, 使他们能够手脑一致地构思空间, 理性地进行构成创作。以几何的方式、有序的组织传达丰富的内涵给观众, 产生良性的视觉影响力。

摘要:简要阐述了空间构成教学的模式, 分析了空间构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学生多种多样的表现, 指出教师应当强化与尊重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用创造性的手法, 传达创造性的思想。

关键词:空间构成教学,学生,课程

参考文献

[1][瑞士]约翰尼斯·伊顿.设计与形态[M].朱国勤, 译.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 1992.

[2]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3][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 朱疆源, 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 篇2

禹城市第一中学 朱兴亮 2010年7月21日 22:50 设计有别于其他的美术门类,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所以设计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基础课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构成设计,它是一切设计的基础,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类。但是,高中设计基础的教学,又必须从高中教学的实际出发。高中设计模块时间短,学生基础低,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在开设基础课程时要考虑后续课程的连贯性,在构成的三大类中,选择一类学习。考虑到应用的广泛性和课程的难易度,建议在平面构成或色彩构成两者中,选择一个开设。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色彩构成的主要知识点。

色彩构成

1、概念: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2、色彩与光的关系。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物体吸收光线中的部分色光,反射不能吸收的光线,这就是物体呈现不同色彩的原因。

3、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1)色相:每种色彩的相貌、名称,如红、黄、绿、蓝,青等。

(2)明度:明度即色彩的明暗差别,也即深浅差别。色彩的明度差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某一色相的深浅变化,如粉红、大红、深红,都是红,但一种比一种深。二是指不同色相间存在的明度差别,如六标准色中黄最浅,紫最深,橙和绿、红和蓝处于相近的明度之间。

(3)纯度:纯度即各色彩中包含的单种标准色成分的多少。

4、三原色:不能用其它颜色调配出来的,红、黄、蓝。三间色:三原色两两调配而产生的颜色叫间色,橙、绿、紫。

还有同类色、互补色、对比色

4、色彩的性格: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各种色彩都其独特的性格,简称色性。它们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验相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

(1)红色,易使人联想起太阳、火焰、热血、花卉等,感觉温暖、兴奋、活泼、热情、积极、希望、忠诚、健康、充实、饱满、幸福等向上的倾向,但有时也被认为是幼稚、原始、暴力、危险、卑俗的象征。红色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喜庆色彩。

(2)橙色,与红同属暖色,具有红与黄之间的色性,它使人联想起火焰、灯光、霞光、水果等物象,是最温暖、响亮的色彩。感觉活泼、华丽、辉煌、跃动、炽热、温情、甜蜜、愉快、幸福,但也有疑惑、嫉妒、伪诈等消极倾向性表情。

(3)黄色,所有色相中明度很高的色彩,具有轻快、光辉、透明、活泼、光明、辉煌、希望、功名、健康等印象。但黄色过于明亮而显得刺眼,并且与他色相混即易失去其原貌,故也有轻薄、不稳定、变化无常、冷淡等不良含义。黄色还被用作安全色,因为这极易被人发现,如室外作业的工作服。

(4)绿色,它象征生命、青春、和平、安详、新鲜等。绿色最适应人眼的注视,有消除疲劳、调节功能。

(5)蓝色 与红、橙色相反,是典型的寒色,表示沉静、冷淡、理智、高深、透明等含义。

(6)紫色 具有神秘、高贵、优美、庄重、奢华行的气质,有时也感孤寂、消极。尤其是较暗或含深灰的紫,易给人以不祥、腐朽、死亡的印象。

(7)黑色 黑色为无色相无纯度之色。往往给人感觉沉静、神秘、严肃、庄重、含蓄,另外,也易让人产生悲哀、恐怖、不祥、沉默、消亡、罪恶等消极印象。

(8)白色 白色给人印象中洁净、光明、纯真、清白、朴素、卫生、恬静等。在它的衬托下,其他色彩会显得更鲜丽、更明朗。多用白色还可能产生平淡无味的单调、空虚之感。

5、色彩的冷暖:冷色和暖色是一种色彩感觉,冷色和暖色没有绝对,色彩在比较中生存。但通常情况下,红黄橙被认为暖色,蓝绿紫被认为冷色。

6、色调的变化:大致可归纳成鲜色调、灰色调、浅色调、深色调、中色调等。不同的色调给人的感觉不同。

以上就是我对于设计基础课程——色彩构成部分知识点的总结,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服装;立体造型设计;空间构成要素

服装的立体化设计通过运用立体造型手段,对服装空间进行有机表现,对服装样式造型进行设计的一种方法。服装的立体空间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不仅包括设计中的立体,而且也包括人本身的立体。服装设计属于视觉造型艺术,具有空间可视效果。

1 服装外空间分析

服装本身以外的所有外围空间都可以称为服装外空间,塑造服装的外空间,能够使人获得美的感受,能够对人体进行美化与修饰。模糊性经常被认为是其特点。在对服装进行立体造型设计后,服装形状经常会发生改变,形成一股向外扩张力即外空间扭曲,能够让人得到动感的享受。现代人张扬的个性通过服装外空间的扭曲设计,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种设计也体现了设计者对消费者心理的准确把握。这种设计突破了常规,能够体现出现代人对常规习惯东西的反感,因此,外空间扭曲变形设计能够得到现代人的喜欢。[1]同时,外空间扭曲变形设计受到宏观因素、微观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1.1 宏观因素

服装只有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穿着者才会具有舒适感。设计服装必须对其实用性进行充分考虑,不仅应让服装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且应让服装适应地理天气与人口分布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服装设计者应认识到服装穿着者生活方式会随着年龄、季节以及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结构对服装款式也有一定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人们的着装会随着生产科技水平以及社会观念与价值标准的变化而变化。服装的款式、面料以及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经常会受到国家政治制度及社会状况的影响。服饰因政治变革与社会动荡而容易发生变化;服饰风格因开放的政治环境和发达的经济会变得多样化;服饰的流行因社会文化观念与道德规范而受到制约与影响。[2]

1.2 微观因素

一个人的生活观念一般由生活态度与方式以及个人需求构成。社会中的人心态各有不同,导致他们的生活态度也有所区别,进而其着装也就会不尽相同。人与人的生活方式如果不一样,那么着装风格也就会有所差异。同时,每个人对服装的颜色、外形以及图案喜爱程度不同,因此服饰的选择也就会因人而异。这些不同能够通过服装的风格以及颜色等变化可以看出。

1.3 环境因素

自然天气会对任何时代的服装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不间断的。一个人的服装如果与所处环境格格不入,就会受到环境的排斥。不同场合,就会形成不同的形式与气氛,也就会对其中的人的服装产生影响。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搭配的服装就会有所不同。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等在服装搭配上就有很大差别。服装设计师会根据不同环境的气候条件,设计不同的服装。这种时间因素,会影响着服装的造型、面料以及装饰手法。[3]由于人是服装设计的中心,因此设计师进行设计服装前必须对影响服装设计的人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类后,才能对服装设计有明确的定位,才能具有针对性。

2 服装内空间分析

2.1 软件因素

服装的内空间指人体与服装之间、衣服与形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服装的内空间有效的让空气得到了流通,使服装具有了保暖散热作用,使穿着者感到更加舒服。服装穿着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服装空间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变化。同时,服装内部空间能够改变穿着者的活动姿态以及审美需求。服装的内部空间因穿着者行为介入,服装就具有了实用功能。服装内部空间形态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基本活动需求。

2.2 硬件因素

服装的内部空间的构建必须与人体体型特征相符,服装内部空间形态经常会因为人体运动变化受到影响。因此,设计师应对此引起足够重视。设计师应根据同构性特征,依据人体凹凸起伏的变化,设计服装内部空间。设计师可以通过收省、打褶等工艺对服装内部空间进行有效设计,使其满足人体体型,从而使穿着者的人体曲线美得到展示。

2.3 相互结合

服装立体造型在结构上,必须具有完整性。几何图形通过不同的组合能够构成完整的服装立体造型,反之,完整的服装立体造型又能够分解成原来的几何图形。因此,设计师进行服装设计时,可以通过对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完善,对组合服装的空间进行有机组合,使其具有完整的服装立体造型。

3 服装个性空间分析

3.1 服装的个性魅力

服装的个性空间能够通过对服装内部空间进行有机调节,从而掩饰穿着者的体型不美之处。这样,服装的魅力以及服装与人体的完美结合都得到了展现。人体的魅力与独特的气质,都能够通过服装个性空间得到展示。[4]体型好的穿着者,身体与服装内部空间具有较强的合体性,人体之美能够得到有效展示;体型较差的穿着者,服装内部空间的伪装性,能够对其瑕疵进行很好的掩饰。西方服饰经常会运用服装内部空间的伪装特点,对人体的美感和魅力值进行提升。

3.2 服装的个性内涵

服装处于静止状态时,一般人看到的是其平面形式,而服装设计师看到的却是服装立体的纵深以及前后的关系,已经具有动态元素。当服装处于动态时,服装的不同构形变化就会被服装造型展示出来。服装内在空间蕴含的内涵,因人的肢体活动变化而得到呈现,进而人们获得对服装空间内涵的全方位感知与把握。

4 服装生命空间分析

4.1 服装的时空性

不同的时代风貌、审美意识以及时代特性能够通过不同的服装内部空间形态得到准确的体现。服装是时代的产物。人们通过服装的外廓造型进行分析,能够辨析出当时的时代特色。同时,服装内部空间形态与服装的外廓造型具有一样的时代特征。每个时代的服装具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人们能够根据穿着者的服装,对其民族、生活条件以及时代背景等情况进行判断。设计师根据服装能够将其内部空间以及外部造型等要素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而通过服装设计对时代的特性进行完美展示。

4.2 服装的亲和性

服装内部空间对人们的呵护即为亲,服装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完美的结合即为和。服装与人的这种亲和性,使其具有了散发着大自然的气息。人类对服装自然与健康品质的渴求,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追求。服装空间与人的互动体现了设计者亲和性的设计理念,服装的亲和性满足了穿着者的感觉、心理以及生理诉求。同时,服装与环境的和谐性也体现了服装的亲和性。

5 结语

设计者应正确处理服装设计、人体以及空间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服装空间立体造型设计,首先应符合消费者审美愿望以及穿着舒服需求。服装设计如果适当运用立体化空间设计元素对服装的空间造型艺术进行展示,对消费者的服装艺术感受与理解进行加深,那么消费者就会感受到设计师的情感及其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婷,刘冬云.折叠手法在服装立裁中的应用研究[J].纺织导报,2013(12):73-75.

[2]张龙琳,周莉,安妮.礼服设计中面料的立体构成技法[J].纺织学报,2011(08):102-106.

[3]徐超.论构成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科技大学,2014.

[4]王丹.基于服装内空间的创意造型方法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3.

构成作为现代设计基础训练的研究 篇4

“构成”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新思想、新潮流使得欧洲艺术由单一模式转向多样化。现代艺术家们不断尝试新思潮下的艺术内容与形式, 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不断涌现。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探索和发展为“构成”的系统化、理论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构成课程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教学改革。包豪斯教员伊顿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设计基础课程。在这个课程中, 伊顿对原来以学习和模仿为主的传统艺术教学予以否定, 开创了以认知、体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新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与实验, 使学生对设计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全面了解和体验。

Art: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活动。

Bauhaus:

包豪斯 (1919年4月—1933年7月) 1919年, 在德国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 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由德国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佩斯创建。包豪斯一直被称作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艺术院校, 集中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设计的新探索与试验成果, 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这所学院在1933年4月被纳粹政府强行关闭了, 但它对于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却是巨大和难以估量的。

Constitute:

构成是一种组合。在视觉艺术范围内, 构成是一种造型观念, 是现代设计的专业用语是按照美的形式法则, 把造型的视觉元素重新组合, 将抽象的、知觉式的转化为美学形式, 创造出新的形态。所以, 构成是对已知要素的重构。体现了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体现出内容精神内涵的能力。达到美化生活的目的, 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审美功能、实用动能。随着艺术教育的深入, 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人类视觉现象关系的研究, 再结合空间色彩的视因素, 用深究造型设计的原理, 来指导艺术设计的实践。

Design:

设计是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 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 绘出图样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图案。但设计并不是对制品表面的装饰, 而是以某一目的为基础, 将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多种因素综合起来, 使其能纳入工业生产的轨道, 对制品的这种构思和计划技术即设计。可见设计不局限于对物象外形的美化, 而是有明确的功能目的的, 设计的过程正是把这种功能目的转化到具体对象上去。

四者的关系可以比喻为:艺术是树根、构成是树茎、树干, 而设计就是树叶和果实。设计是创造, 而构成则是创造性的基本训练。尽人皆知, 作为创造性的基本训练, 只有放松物质功能、社会性等等的约束, 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创造出无数出乎意料的新形态。反过来这些新形态、新现象、新形象会直接改善设计的面貌。

二、设计中构成其形态、色彩、材料的运用

构成的形态可以划分为:概念形态与现实形态, 概念形态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中, 通过相关词语、形象的提示、联想去意会、感受的形态。现实形态包括自然与人为两种组成形式, 自然的现实形态是在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生长成的形态, 由于它的生成与人的行为无关, 不存在主观创作和刻意的材料选择。人为形态属于另一类现实形态, 是追求使用功能的形态造型, 人为形态强烈地反映出形态设计的时代性美感特征, 民族、地域风情和文化技术层次等内涵。

色彩是构成艺术的点缀手段, 它具有奇迹般的添补、塑造甚至挽救构成艺术作品的魅力。

构成的媒介主要是材料, 不同的构成形式涉及的材料必然有一定的区别。各种材料特有的质地、肌理、性能, 以及加工、组合特性等, 都可以产生出它们各自特有的视觉效果, 突出材质美感是掌握材料要素的基本要求, 恰当运用好不同视觉的各类材质是具备构成要素的重要条件之一。培养系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是艺术设计理论、实践学习、启发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启蒙课程。

三、构成训练的目标

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与研究, 揭示事物形态之间的构成关系, 认识现代设计在视觉传达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造型规律。它能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语言、造型方法等方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二十多年来, 构成教学与研究对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主要的体现价值:

1. 基础性。

培养学生审美的、构造的、设计的直观判断能力。所以构成内容广泛, 实用性强, 着眼于艺术设计专业, 也符合于其他视觉艺术专业的要求。

2. 科学性。

研究构成要素及组合, 发展有计划的独创力。注重训练有序思维, 使学生养成预想和计划行为的习惯, 培养科学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3. 实践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构成教学的主要方式。学习构成规律, 熟悉设计要素, 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养成各种熟练的设计表现技巧, 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

教学中, 需要根据设计的规律和法则, 以实践为主,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并使之与技法工艺巧妙统一。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 树立严谨的造型观念。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思维方式训练引导学生展开理性的思维, 最终创造出创新的、合理的造型。

参考文献

[1]辛华泉.论构成[J].装饰, 1983年丛刊第6期.

[2]王丽媛.新形势下构成学教学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3]陈心懋.材料与媒介[M].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5.

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 篇5

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构成研究

本文从服务的角度对图书馆信息管理连行理论是实践研究,分别研究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的.指导模式、支撑平台、人文策略、以及技术手段.

作 者:高兴辉 陈慧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89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251 关键词:图书馆   信息   管理  

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872-02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Construction for base Design

SHE Hui-li, SHE Jun-she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anshan 241000, China)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features of academi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Course of Plane Construction and Color Construction should be taught in accordance of students' aptitude, after studying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designed focusing on the professional design courses.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f advanced multimedia tools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much time can be saved and studying interest can be enhanced. Practiced teaching served a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Plane construction; Color construction; Multimedia

1 引言

专科院校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所以教学要在三位一体的三个关键词“高等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上下功夫,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毕业生。就专科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它的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三个层次。三大构成(平面、色彩、立体)和素描、色彩等属于基础课程范畴。标志设计、字体设计、书籍装帧等属于专业选修课范畴,而包装设计、广告设计、CIS设计则属于专业主干课程,另外一些软件课程的开设则属技能培养。

构成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设计课程的第一课,其对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学好构成,等于是为其在专业课学习上打好基础。“构成”一词来源于20世纪初期的俄国构成主义运动,是由绘画发展来的,意为构造、解构、重构、组合,它是现代造型设计的流通语言,是视觉传达艺术重要的创作手法。“构成艺术”这一现代设计基础学科,1919年创立于德国魏玛国立包豪斯设计学院,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在我国,构成艺术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近几年专科院校培养的总体目标越来越明确合理,相应的课程教学也得到了较好的调整,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偏向与技能应用方面的培养,缩减了课时,特别是构成课。

视觉传达设计在开设课程时根据需要,侧重与构成中平面和色彩构成。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总体相对薄弱、构成课课时缩减使学生学习更加不易掌握吸收,是教学中的难点。同时,构成课程并非如理论上所描述的那样灵活,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比如课程目标过于泛泛,却又相对孤立,无法与专业课程接轨,也难以和课程终结时的评价相互照应;学生制作与设计时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手工制作上,不自觉中重视制作效果,对作品的新创造无法顾及,能力无法拓宽,影响了教学效果;课程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管理等。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文章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课的教学新方法。

2 从改良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但需要掌握视觉语言表现手段,更要有丰富的想像能力和敏锐的艺术感觉。所有专科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一方面要以动手能力为主,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不能满足于技能技巧的掌握,在熟练的技术背后要有综合素养的提高。专科院校的构成教学就是要在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激发其创造能力和制作技巧。故而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构成元素的规律,掌握美的法则,进而拓宽设计思路,这个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展现。在前期练习中从点、线、面这些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入手,从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两方面进行观摩、分析、训练,而后总结,并得出结论。

同时,电脑强大的存储功能和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料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教师找到合适的作品,适应构成教学的需要,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同时,学习起来更加容易入门和提高,理论知识由此更容易吸收。接着进一步运用多媒体展示其它如重复、渐变、特异等图例,展开和深入。有条件的甚至可以把图片发给学生自己浏览,图片可放大缩小,甚至可以全部排列在一起,学生可以更好的观察比较。这种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比教师依次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还要灵活,更符合学生需要。

教师可开展探究性学习。构成教学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是对构成基本元素的设计,比如利用点、线、面等基本设计语言设计出新颖的基本形。教学中,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探究范图中的基本形的设计方法,尝试着去制作,学生常常为自己发现了正确的设计方法而兴奋不已。而对于特别复杂的图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对基本元素的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的体验后,便会去尝试自己设计。

3 注重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学习效果会影响学习动机,不良学习效果反而会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收获,从而削弱学习需要,降低学习积极性,导致习成绩更差;增加成功体验,学生就会有成就,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据初步统计,利用手绘学习平面构成,体验到成功感学生不到10%,大部分学生虽然构想很好,也花了不少时间,但虎头蛇尾,最终没能完成作品,或者没有很好的表现自己的想法。打击了学好构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能基本达到要求——即符合“ 重复”骨式要求的作品不到20%,大部分设计过于简单,创新的更少,难出现优秀作品,学生自我评价也不满意。而与信息技术整合,用电脑设计作业,除了信息技术平较低的学生有困难外,其他学生都能够顺利成任务。他们学习兴趣浓厚,自主性强,操作过轻松愉快,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表示满意。这些作品体现创新意识超过一半,其中不乏精彩的作品。

4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构成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学生在分析范图的设计思路时,做出判断后利用绘图软件通过实践进行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行总结学习经验;使用画图软件实现某一设计,一般有多种不同的操作办法,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不仅会选择最佳的操作方法,还认识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有利于发展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5 加强实践教学,解决制作中的技术问题

构成设计制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技术问题是绘图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手工基础较为薄弱:不会使用圆规、不会把线段平均分、画不准一个正方形,甚至画不准一条直线,还有填色不匀等等,这些技术问题困扰着大部分学生。利用绘图软件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拿photoshop软件为例:用shift+圆形”能获得正圆形,同样方法可以获得正方形、垂直线等;通过复制、粘贴可以获得完全相同的两个基本形;通过动作命令可以获得平面构成中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和特异构成;软件中,直线绘制和填色非常方便,直线有专门的直线绘图工具,通过“ 编辑颜色”菜单能够获得满意的填色效果;色彩构成中学生可以用填充色彩的方法快速取得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变化效果;对学生最耗费时间的空间混合,软件中滤镜工具马赛克效果就可以得到;色彩的肌理效果可以用滤镜中液化、风、曲线等做到;而色彩的感情可以通过颜色调整、色相/饱和度、曲线来解决……。这一切使平构和色构设计变得轻松便捷,学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图形的创意上。

技术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同时在实际教学效果中二者也相辅相成。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在具体的作业要求中要让学生抛弃对简单的几何图形、骨骼、骨架、构成法则、肌理运用的完全依赖。通过课题的训练,分析作品,使得学生运用构成的基础理论和技术解决课题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提高设计能力,唤醒学生内心的创造潜能。在学生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软件操作能力,实践中也加强了这种能力。

虽然数码技术辅助教学具有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节约时间加大作业量,不过数码技术也是一种工具。真实的视觉世界是千变万化、无限丰富的,每个人对它的感受与体验也不同,真实世界中物体的形态、重心、触觉、量感,都是计算机程序难以模拟的。因此,数码技术辅助教学尽管有着极大的优越性,但不能因此而全部放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构成教学模式以及现代的数码技术各有其利弊,将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6 重视作品分析

这个环节往往是被忽视的,然而它却非常重要,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且通过横向分析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设计思路,这个环节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以老师的评价讲解为主,学生自我分析解说为辅.通过自我分析解说让学生理清设计思路,培养他们在将来的学习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作业评价之后,把优秀艺术设计作品提上屏幕,使得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构成之后,经过分析评价作品,和与同学的交流,老师的引导,知道了自己在那些方面占据优势,那些占据劣势,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懂得构成基础课程在设计中的运用,即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对以后的专业设计方向有个明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徐建融, 钱初熹. 美术教育展望[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华著. 当代教师进修丛书——课程与教学论(第1版)[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4]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 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 篇7

关键词: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创新探索

2000年以后动画专业在国内各大高校遍地开花, 但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以《构成基础》课为例, 总结以往基础课教学经验, 试图找出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作者的个人见解和看法, 希望能对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创新有所脾益。

《构成基础》是以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是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 一般由四个部分内容组成: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 包括构成的概念和来源, 与设计的关系及其对设计的影响和意义;二维范围内形象的形成与创造规律, 即平面构成;色彩的属性、组织规律, 色彩形象的创造, 即色彩构成;空间范围内形象的形成与创造规律, 即立体构成。

到目前为止该课程体系从开始到逐步完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按理说该课程体系的教学应该相对比较成熟。但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构成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走进了“教条主义”的死胡同, 为“构成”而“构成”。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较早设置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为装潢设计或者环境艺术设计, 所以国内和“构成基础”相关的教材、参考资料大多和这些老牌专业相关。而动画专业作为设计类专业中的新兴专业, 在我国高校中大面积开设的时间仅有十余年, 所以大部分“构成基础”资料还没有及时进行相应的知识更新, 这就导致了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滞后。再者,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 并未真正明确“构成”的学习目的及意义, 找不到和动画专业的关联点, 导致敷衍练习作业、“照葫芦画瓢”等抵触现象的出现。

实际上, “构成基础”和动画设计是息息相关的。以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为例, 点、线、面作为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 是所有造型形象的基础和依据。学生在进行点、线、面的作业练习时, 没有将其和动画专业相关联。事实上, 构成基础课程在基础设计练习的基础上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开发与训练, 所以这种“机械主义”的学习方式并不可取, 是在做无用功。因此,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点、线、面”的内容与动画创作中的各种画面构图方式联系起来, 如点元素与插画或者漫画中的“点状构图”相关联。点状构图在动漫创作中应用非常广泛, 好的点状构图可以分散观者的视觉中心, 使观者能注意到画面中分散的各个主体造型, 以达到向观者传达作者某种创作意图的目的;线状构图在动漫创作中的应用也非常多, 如放射线构图, 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放射线的中心点上, 这样就把作者需要强调的造型或意图凸显出来。而倾斜的线状构图则给观者不稳定的视觉感受, 一般用来创作战争、运动、青春等主题的动漫画面;面状构图在动漫创作中的应用也非常多, 如正三角形的面状构图形式给人以稳定、居高临下的感受, 而倒三角形的面状构图则让观者感到摇摆不定。如此这般, 就将构成基础中点、线、面的内容和动画创作有机联系起来, 学生也能体会构成基础课程和动画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做到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样的, “色彩构成”是“三大构成”中的重要一环, 主要探讨色彩的来源、属性、搭配技巧以及通过创作新的色彩形象来进行色彩规律的掌握与训练。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已经将“色彩构成”这部分内容单独开设成《数字色彩》课程, 这实则是对当下最新的数字动画创作技术手段的一种迎合。“数字色彩”与“色彩构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只不过前者是基于数字设备及技术的色彩体系。“色彩构成”同样与动画创作密不可分, 学生们在掌握基本的色彩规律的基础上,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动漫创作中。如在创作动画场景时, 场景中的色调、气氛等的营造都离不开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再如动画角色和场景的协调, 就要考虑到二者在色相、明度及饱和度上的关系。

“立体构成”主要探讨在三维空间范围内对于形体的造型规律的运用, 这和动画三维设计技术不谋而合。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 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感受, 开发其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后期的三维动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空间认知基础。

当然, “构成基础”和动画专业的相关点并不仅限于此, 以上只是作者通过举例与大家交流在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以期对动画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创新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 篇8

平面构成是规划设计中的另一基础理论,点、线、面是平面构成的三大要素,点是视觉元素中最小的单位,并具有相对性。自然界中的任何形态,只要缩小到一定程度,都能形成不同的点。点不同特征与个性也不相同,圆点给人以饱满、圆润的感觉。方点使人感到坚实、安定。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线有长度、宽度和方向,分为直线与曲线。直线使人联想到安静、秩序、坚硬;曲线却让人感到自由、流畅、优雅。面是线移动轨迹的结果。面有长度和宽度。不同形态的面特征与个性也不同,如:正方形面,在心理上具有简洁、安定、井然有序的感觉。正圆形面完美、圆满。

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现状

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业近来年的重头戏,众多省区市将文化旅游列入政府报告和规划。对于古敢水族乡来说,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可以实现当地经济快速、良性的发展。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结合古敢乡旅游资源赋存状况,通过对重要旅游资源点的实地考察,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提取,以及听取有关部门的介绍,古敢水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类型为主,见表1。

资料来源《古敢水族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2011-2030相关内容整理

三、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现状

古敢水族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四大优势区:即:古敢旅游资源区、补掌旅游资源区、咚喇旅游资源区和阿坝旅游资源区。

古敢旅游资源区,古敢旅游区紧邻威舍镇和南昆二级编组站,交通便捷,区位条件极佳。该区是旅游小镇的所在地,也是古敢乡政府的所在地。主要景点有古敢油菜花海、古敢喀斯特田园风光、落水洞湿地、双龙潭、狮子山、白石岩、洒交凼乡村风情、古敢民俗村等。美丽的田园风光与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相交融。乡间蜿蜒的小路,浓厚的自然气息,金秋时节,一望无垠的金色麦田,此彼起伏,波澜不惊,你会想在此驻足,或用画笔或用相机记下这美丽的画卷。远处的山,有的似美女翩翩起舞,有的似双狮亲昵的撒欢,有的似官人的轿子,有的似长眠的睡美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补掌旅游资源区,补掌旅游资源区自石山脚、补掌开始沿箐脚小河溯源而上一直至石榔头和大黑山。区内石山脚、补掌、堵章、上下箐脚、上中下扯鲊、坪地等水族村寨,是滇内水族的溯源,也是水族文化保留最好的地方之一。水族传统古朴的风貌与周围优美的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传统理念。咚喇旅游资源区,咚喇旅游资源区位于乡域西部的河谷丘陵区,主要景点有热水塘冷泉热水、“仙鹤孵蛋”、水乡梯田、古树碧波、睢乡桃源、仙人古洞等景观。该区地下泉涌遍布,在北距小龙潭边约200米处,有温泉露头,日出水量1.7吨,水温在41摄氏度左右,水清如玉、流量大而稳定,四季可浴。泉水的温热,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水的机械浮力与静水压力作用,具有按摩、收敛、消肿、止痛之效能。其中蕴涵的矿物质具有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调整人体神经系统,起到保健和延年益寿功效。整个片区温泉河谷,梯田流云,清溪如琴淙淙流淌,两岸青山连绵不断,风景优美,形成了一道道仙境般的意境,加之纯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水族文化底蕴,非常适宜于文化型高级旅游度假养生项目。阿坝旅游资源区位于乡域西北隅封闭的山谷区,内有旧屋基、大寨、小寨三个民俗村寨。该区自然景观优美,田园风光独特,环境封闭安详。

四、构建“线-面”结合的空间可持续发展格局

可持续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即要求旅游开发与发展必须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统筹兼顾,建立协调发展的喀斯特人地关系,引导古敢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促进古敢水族文化保护和振兴。

根据古敢水族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和旅游区分区系统,规划期内古敢水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整体势在空间上呈现“一带、四区”的总体格局,见表2。

1. 一条景观长廊

“一条景观长廊”为连接主要旅游景区点至旅游区主要出入通道的公路沿线,即上必冲——古敢—石山脚—热水塘—大寨这一“Z”字形景观长廊。

2. 四大旅游功能区

睢府古敢——水族文化乐生体验区

以综合展示水族文化、水族人居环境及奇丽的喀斯特地貌为主,同时兼具整个古敢水族文化旅游区的主要旅游接待功能。

依托水族文化、喀斯特地貌、田园风光、油菜花海、喀斯特清泉,水乡晨雾、古敢夕照等旅游资源,划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的空间单元,即集镇发展区、旅游小镇和喀斯特地貌公园。集镇发展区与其余两个片区的界限大致为现上必冲-古敢-洒交凼公路。

(1)睢园咚喇——水族文化养生旅游区

该区以水族文化养生为特色,是古敢水族文化旅游区的四大支撑性项目之一。

依托冷泉热水、仙鹤孵蛋、山梯流云(梯田景观)、睢园烟绿、古树碧波、睢园胜境、睢乡桃园、仙人古洞、水家老寨、咚喇民俗村、大寨民俗村等旅游资源,大型旅游设施和主要旅游项目以热水塘为中心进行布局,民俗旅游项目在热水塘、大寨、咚喇、东格、山背后五个村寨布局。

(2)睢谷五寨——水族文化修生旅游区

该区以水族文化修生旅游为主题,是整个旅游区的精品所在和支撑性项目。依托补掌水寨、堵章水寨、箐脚水寨(含上下箐脚及坪地)、下扯鲊水寨、扯鲊水寨(含上下扯鲊)、石山脚双泉、箐脚神泉、睢谷沁芳、绿谷幽塘、箐脚梯田、睢神山(石榔头、偏头山及老黑山)、扯鲊溶洞等旅游资源,沿石山脚-补掌-都瘴-上下箐脚及坪地-下扯柞-上中扯柞-石榔头-皂角树-石山脚旅游小环线划分为九个旅游意境空间进行打造:

泉鸣——石山脚——门景区——感官享受型

水汇——补掌——高级度假区——物质享受型

气聚——堵章——高级度假区——物质享受型

情动——箐脚(含上下箐脚和坪地)——水族歌舞展示区——精神享受型

慧生——下扯鲊——乡村度假区——精神享受型

璞归——扯鲊(含上下扯鲊)——乡村生态度假区——精神享受型

神佑——水神山(含石榔头、偏头山、老黑山)——朝拜旅游——精神享受型

云涌——皂角树、德乌——休憩区——超凡脱俗之境界

道悟——德乌至石山脚公路——超凡脱俗之境界

睢莊阿芭——水家农事健身旅游区

该区以农事健身、青少年挫折教育等专项旅游产品为特色,是古敢水族文化旅游区的支撑性项目之一。

依托世外桃源般封闭的环境,迷人的田园风光,淳朴的民风,便捷的外部交通等资源,打造青少年“三生”教育游、城市居民农事健身游、喀斯特环境认知游。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旅游发展日益兴盛,古敢乡是云南唯一的水族乡,水族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而旅游地尚未进行系统的旅游开发,因此,平面构成理论既是民族旅游研究的重要理论,又对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在分析平面构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古敢水族文化旅游资源情况,构架了古敢水族文化旅游空间发展模式,该模式对古敢水族文化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雪青,郑美京.二维设计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 篇9

构成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经由香港设计界逐步进入我国,80年代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必修课,并被广泛应用于设计实践,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近几年来传统构成的教学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设计需要,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与设计专业教学相脱离,使学生误认为“构成基础”的学习只不过是一种程式化的训练,学生作业缺乏创意,误入形式主义框框内,不仅造成基训练与专业设计的脱离,而且在一定限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进行专业设计时,缺乏适应性,难以解决实际艺术设计中出现的现实问题。

一、《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

现今在我国的职业院校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甚至没有美术基础,设计意识和审美能力薄弱。而大部分职业院校仍沿用传统构成基础的教学模式即“讲授加练习”,每一门新的课程都是老师先将理论知识讲授完,然后布置设计课题作业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现有水平,用大量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想象力、反思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的发展;忽视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感受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动手设计时使学生满足于按照某种特定的格式填充,安排形与色的位置,基本上就是东拼西凑,完全把构成设计训练当成一种形式,敷衍了事,为完成任务抄袭之风盛行。

(二)教学内容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各院校把《构成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安排为三门独立的课程开设,进行分段式教学。虽然单个课程的教学研究相对深入细致,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教学研究不够,在教学活动中也没有被联系起来,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很难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更不会综合应用。学完“三大构成”抽缘的理论知识,经过一些程式化的训练,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在设计中应用。这都是和《构成基础》的教学目的相违背的。这种片面的、分离式的课程设置,严重阻碍了学生从总体上来把握一个设计作品。

其次,《构成基础》作为基础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专业主干设计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从基础到设计的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构成基础》与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统的《构成基础》教学中缺乏向设计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拓展,与主干专业课脱节,各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贯通,以致不能成为专业课的有利支撑和依托,无法形成系统的学习模式,学生也无法树立“基础为设计服务”的意识和理念。

(三)教学手段

目前,大多数的《构成基础》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仍使用传统的徒手加工完成。这种徒手制作的训练手段不可避免带有手工艺技术的时代烙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辅助艺术设计成为主流,传统的徒手加工造型训练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甚至阻碍了学生的造型感觉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构成基础》的训练课题越丰富越能拓展学生的造型思维,越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空间想象、造型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等能力。但目前学生的徒手加工训练,由于使用具体材料动手制作,既费工又费时,而所花的这些时间又大多用在造型徒手加工操作上,真正用在创造性思维的时间不到十分之一。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动手制作作业,而构思造型、空间想象、表现手法、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却被无意中疏忽了,这种训练模式并不能满足现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需要。

二、《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整合教学内容

首先,虽然构成基础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但其实质都离不开点、线、面和色彩的相互关系。把这三部分内容划分成三个独立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产生一定的障碍。教学内容“综合化”,也就是打破陈规、开拓思路,把《构成基础》教学中一直被隔离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部分整合起来。遵循从整体出发,综合运用的原则,打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壁垒,探寻横向发展的联系,建立起整体、系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研究最基本的设计构成形式与技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掌握有效从事设计的方法。

其次,建立起与专业设计课程的有效衔接。《构成基础》的学习是为了从基础到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搭建桥梁,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过渡和衔接,需要在课程内容和课题训练的设计中科学地构建。

(二)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

1. 互动式、启发式教学。

以“师生互动”为主,改变“填鸭式”、“保姆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可以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进行。我在《构成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专业知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改变了学习的被动局面,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无形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想象力、创造力都被激发起来。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设计思路拓宽了,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我也较清晰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放矢,把授业、解惑真正地落到了实处,大大提高了《构成基础》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作用。

2. 有针对性地设计课题。

课题的选择及设计是教学多方面的连接点,是构成基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具有实验性和挑战性的教学环节。课题的设计要注重多元性和时代性,在教学过程中,练习课题应加强感性思维训练,融合从二维到三维的知识点,最终导向设计应用领域。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不仅对知识和运用融会贯通,而且能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过程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在实践设计工作中,任何设计都不是单打独斗完成的。任何设计创意都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只有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不断尝试,逐步理清思绪,一个相对成熟的设计方案才能成型,因此,团体协作能力在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后作业训练中,可将一个题目同时留给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

数字信息时代,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电脑化已成主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计算机以其无可比拟的便捷、高效、精确、易于修改和保存等特点在设计领域迅速“流行”起来。计算机的快捷使构成基础的复杂作业可以轻松地完成,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构想创新,从而较快提高造型的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加便捷地完成作业。其实,在构成基础训练表现手段上,电脑和手绘没有高下之分。现今大部分院校的构成基础训练仍全部使用手工制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减少了课题的训练数量。为何要把电脑和手绘对立起来昵?它们都只是工具和表现手段而已,而创意能力的培养是《构成基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加速发展,软件的不断更新,为电脑技术在设计表现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传统手绘的表现方法由于工具的制约在表达沟通信息方面存在相当距离,而应用计算机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途径。所以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在构成基础训练中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切忌投机取巧,否则将受制于软件,应该坚持思维至上,尊重创意,先心到后手到。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理念在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作为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构成基础》,要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剔除陈旧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为了能真正达到“构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为基本原则”和“能做好主干专业设计课程的有效支撑和依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而构建出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小青.平面构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

[2]时晓楠.浅析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 267.

[3]孟宪华.高职设计专业色彩教学与色彩构成的融合[J].科技信息, 2007.07.

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 篇10

关键词:电脑,美术课,基础课程

一、传统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因为中专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好,面对新的基本设计过程,最困难的是从普通人的具象思维过渡到设计中的抽象思维,在这个训练进程中,有些学生可以迅速掌握并适应抽象思维,有些是比较慢的,显得力所不及。再加上课程里涉及的设计平面、色彩、结构等复杂的内容,致使有一些学生,直到课程结束时,还不是很清楚这个过程这门课程的作用,没有锻炼出开发设计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设计留下潜在的问题。所以,要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构成是一种建模概念,是由形式单位重新组合成新的细胞图像,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自该概念出现之日起,它被应用在基本设计的不同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推出。作为一个基本的设计课程,一直是采用教学的传统模式,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程,学生接纳并掌握教学内容,最终由老师进行评价。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以训练学生对手工绘图工具的熟练领会,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因为手工制作的作品耗时多,致使教学时间长,一些学生把重点放在屏幕的精工细作,无视于形状的研究和讨论,也会经历一个较长的渲染时间,但是结果不理想,与计算机辅助构成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最大的优点是节省了生产时间,使学生扩大学习效率,有效的专注于思维训练和模拟训练,这是构成该课程的目的所在,也是本文将要研究的范围。

二、电脑美术辅助平面构成教学模式

在平面结构里,使不同或相同的基本形状,在二度空间建立一个丰富的新的视觉识别,在画面中,基本形状呈现不同方向,有一个很大的灵活性在正和负转换上,即使具有基本形状的排列的不同方式的组合的结果,将会呈现更多不同的画面效果。CAD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学习的绘图软件,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不仅可以用来绘制一般二维图形,同时也可以三维实体建模。采用CAD来辅助平面教学,不但速度快,精确,并可以得出难以用手绘做出的图形,学生可以反复通过复制寻求改变的组合,进而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三、电脑美术辅助色彩构成教学模式

在设计中,不同的颜色组合给人一种视觉和心理上形成的各种情绪温暖、华丽、简单、结实、柔软、明亮等不同的氛围,呈现出的不同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师比较常用教学色彩的理论,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对比的调和结果,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学习,但是对一些颜色感觉弱、知识较少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法的缺陷很突出,以及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因此很难把构成所使用的颜色进行创造,会出现创建更加困难的局面。有些学生也会要求再次解释颜色的相关知识,这表明前期的教学模式,会存在一些问题。对于AV、PS这些图像处理软件,有助于色彩的运用调控,他们可以快速填充,运用灵活的方式来替换颜色,每一个都是简单易学。对于色彩的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面颜色之间的复杂关系,轻松的掌握色彩规律,进行生动的讲解。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除去所产生的不均匀的着色问题,并从中出现多个选项,便于比较,增大实践的范围。

四、电脑美术辅助立体构成教学模式

立体构成的原理对图形基本的构成要点,即从几何体的角度建立科学的概念,并在人的感觉的作用下,科学认识和情感的印象结合一起。三维计算机建模的渲染技术,使学生能够观测物体,具有流动性,并且每一侧可以显示物体的细节,也可以进行改型。所以,对于刚刚学习设计的学生,有利于在计算机模拟的空间真实的进行自由创作。作为一名设计专业的学生,3DSMAX软件的后期效果图的过程,是一个图形软件一定要掌握的。3DSMAX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标准的建立总量命令面板,建立一个立方体、球体、锥体和一些标准的总量是非常便捷的,直接拉伸或输入值就可以达成。随着材料工业和新兴材料的进一步发展,老师要求学生创建图形中,要具有多样性,对于材料的选择,要打破常规,需要采用如石材、木材、金属、玻璃、有机聚合物材料。然而,因为限制的教学条件,学生们有很大的困难。3DSMAX软件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资料库,可以对材料进行真实的模拟,学生可以不思考生产问题,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设计,从多角度来看,可以通过该系统提供的动画来观看作品,增加对学生思维的培训,一定程度上地降低了难度。

五、结束语

建筑空间构成 篇11

关键词:几何形态;有机形态;点;线;面;体

建筑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改造自然的产物,原始人类为了避雨,和防止自然现象和野兽的侵袭,需要一个栖身的场所,这就是建筑产生的起源。建筑是人们利用材料、技术的建造过程,是人为的人造环境,是利用墙体、窗等建筑构件围合而成的。其围合的结果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形状,即建筑的形态。建筑的形态是多种多样,但总的看主要包括了几何形态和有机形态两种。

几何形态是具象图形符号化提炼的产物,由于其整体的构造、明快的线条简洁的外形,可以包含丰富的内涵与时代的审美情趣,因而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几何形态元素见证了现代设计成长的历程,并贯彻了建筑设计的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古典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保持着几何形态的特征。如古罗马时期建造的万神庙,它是由基本的半圆形、圆柱体、长方体和人字形屋顶所构成的。万神庙是由多个不同的几何形态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古罗马人利用几何形设计的古典建筑之一。我们再来看看现代建筑,从西方现代主义产生以来,建筑以一种几何形态展示于世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几何形态几乎传遍了整个世界。几何形态的建筑的发展有它特定的原因,工业化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包豪斯学院成立以后,学院始终贯彻的方针是:将设计与机器生产结合起来。作为建筑的形态要符合新型的材料及新技术。这正是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出现的原因。建筑是材料与技术的产物,几何形态的建筑更能适应于当今的材料和技术,至今还在被广泛的使用。

有机形态是指形式的塑造不规则,就象“异型”般难以描述。建筑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数字化虚拟技术使得建筑的有机形态得以发展。数字化虚拟技术不仅能如虎添翼摆脱繁重的重复劳动,而且能更深入的完善设计方案构成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虚拟技术能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视觉审美艺术于一体,在现代工程设计领域里可实现空间的平面、立面、三维模型以及场景动态漫游的全息立体表现。通过数字化虚拟技术我们可以对复杂的建筑有机形态的空间关系及结构问题得以良好的分析和解决。二十世纪后期人们借助数字虚拟技术对建筑的形态的类型有了新的认知。

作为建筑的形态的研究就不能不提构成形态的元素。构成形态的元素包括点、线、面、体。建筑空间构成是指,建筑形态元素构成形态的方法。

(1)点。点在建筑形态构成中应理解为相對很小的形,其空间占有少体量感可以忽略,点的绝对尺度可大可小,形态各异,凡在同一视觉注意范围里引起视觉印象的相对独立的细小形态都有点的效果。建筑中的点是相对的,它的大小取决与对比,这种对比包括了与面的对比、与周围环境的对比,与构成形态的大小的对比。点的形态表现为立体形态,它具有形状与体积。准确的讲,它应该被叫做点状体。建筑中点的形成必须依附与材料,他往往会表现为建筑中的结构元素,如窗、门、梁柱的节点等。点的自身的构成是点的构成的基本条件,它是立体的形态,是由对比所形成的。点的对比包括虚实对比、.尺度对比、明暗对比、凸凹对比。通过对比形式,增加建筑构图的层次,活跃建筑气氛,突出重点部位。点是否能构成建筑的形态?答案是肯定的,这归功与它的位置因素与数量。重复与渐变是点构成建筑初期形态的保障。当点以一定的方向重复或渐变排列时,它们所构成的形态转换为面,通过这种由点所形成的面就能构成我们所需的建筑初期形态。如北京水立方游泳馆,它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为了保护“水立方”外面多达11万平方米的ETFE膜,构成了这个巨大的矩形体块。从外观上看,它是由多个不规则点状形所构成的,每个点的形态都采用了雕塑语言中的,不规则形的凸起。通过点的形状的差异与相似和密集的排列,构成了整个建筑的基本形态。它是点所构成的建筑形态的优秀案例。

(2)线。线在建筑形态构成中,它包含了形的因素及体的因素,线在建筑构成中被人们理解为:细长的形,它在度量上反映为,形状的大小与长度的对比关系,对比差异越大线的特征越明显。建筑形态中的线大体上可分三种类型:1)实线:线状实体构成的线。如梁、柱等线型构件等。2)虚线:线状空间构成的线。如界面上的凹槽、缝隙等。3)轮廓线:体面相交构成的线。如立体转角的棱线、体面的边线。延续性、方向性是线的特性。在建筑构成中线延续性和方向性不光表现在平面上,也表现在空间中。线在空间中的方向性是多样,通过线的不同方向和不同空间位置的转变,利用线的延续性构成了新的空间形态。建筑结构的美,很大程度上是线构成的美。

(3)面。在建筑形态构成中,面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形的面,三角形的面,不规则形的面。同时在面的构成过程中,必然要使用材料,所以说建筑中的面是有厚度的面。在建筑中我们将扁平、片状的形体理解为面。面是构成建筑空间与形态的根本要素,无论是点还是线它们在构成过程中都必须依附面而存在,这种面可以是实体的面,也可以是虚形的面。面在建筑中表现为建筑的构件,如墙、顶、地面等。在建筑中面具有位置的特征,这种特征反映在平面和空间上。在平面上,面通过形状单位的组合、大小的组合构成一定的图案,如地面的大理石拼花。在空间中,面利用搭接、穷插、交接、迭加、对位等构成方式,构成各式各样的室内外空间和别有风姿的造型。建筑利用面的构成方法,在营造空间的同时,通过实体面与虚体的面的对比极大的丰富了建筑的外部形态。同时面也可以采用雕塑形态构成的要素叠加、组合、渐变、旋转、扭曲等等。通过构成方法的应用,极大丰富了建筑的表现语言,面与点材、线材的综合使用,带来了雕塑立体语言的生动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4)体。体是在三维空间中实际占有的形。从形态的差异性上加以区分,作为建筑形态构成中的体主要是指有明显的空间性、体积感显著的体块而言的。与点、线、面相比,体块具有充实的体量感和重量感。建筑中常用的基本形体有:方体、棱柱体、圆锥体、圆柱体、球体等。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的形态往往是由多个体块所构成的,其大小、形态即可以通过相似达到建筑形态的统一,也可以利用对比产生差异,突出某一元素的个性。在体的构成中,基本形的大小、形状、数量、方位等视觉关系元素都是构成形态变化的因素。根据这些可变元素又可以构成很多新型的形式关系从而产生不可胜数的新形体。建筑物基本的形组合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建筑物整体形象的概貌,反映建筑的大致体态,是建筑造型构思中很重要的环节。2010上海世博会俄罗斯馆由12个塔楼和“悬浮在空中”的立方体组成,塔楼由白、金、红三种颜色构成,白色和金色塑造了俄罗斯建筑的历史形象,而红色底色加上富有俄罗斯各民族元素的图案,则赋予了塔楼顶部镂空部分以生命力。俄罗斯馆的建筑形态是由多个变形的几何体构成的,它大胆的利用对比的手法,用中心的立方体将周围多个造型特异的几何体统一在建筑的整体之中,建筑表现出强烈的运动感。是块体组合建筑形态的有利证据。

建筑的形态担负着建筑的功能及审美,其形态的营造是通过点、线、面、体所构成的。建筑的创新就必然要从形态构成元素的组合方法出发,通过形态的构成方法创造出崭新的建筑物。

参考文献:

[1]小林克弘.建筑构成手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法医学下一篇:仿真实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