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思维

2024-05-31

构成思维(通用6篇)

构成思维 篇1

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与内部的规律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 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 从而进入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历史现象虽然纷繁复杂, 其本质却有一定的共性, 人们可以通过知识的积累和情境的设置, 从枯燥的史实、概念中推理、论证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帮助我们预测今后发展的方向。因此, 形成和运用正确的历史概念, 是理性地认识历史的起点, 是历史学科各项能力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历史史实、概念基础, 就根本谈不上理性的提高。但是, 如果我们在高中教学中不根据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只教会学生一些机械记忆的能力, 甚至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 这是达不到历史学习的目的与要求的。学生应该首先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中学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内容, 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把知识的真谛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素质。理性思维能力具有以下一些构成:

一、高:指思考问题的高度与深度

历史教材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顺序编写的, 条理较为清楚。然而, 教材毕竟是平面的, 为了适应一堂课的教学需要, 其章节篇目较为细化、繁琐, 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历史事件中断或分散的感觉。如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然而解体的过程如何?什么时候彻底解体?教材没有明确交代。而这一内容对理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 历史教材虽然引用了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但限于篇幅, 它不可能直接引用有关原理加以论证、说明, 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了西方, 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 西方国家日益走向文明、发达、开放。而四大发明的发源地———中国, 却逐步陷入保守、落后的深渊, 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欧洲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意大利, 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却远远地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 其原因也可以用这个原理来解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 发现隐藏在教材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发掘大纲和教材的潜力, 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能力, 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理性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新:指思维品质的多样性、创造性

历史思维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通过人们的主观思考而存在, 主观性特别强。可以说, 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学家们个人的、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 如果书云亦云、人云亦云, 就会走入历史的误区, 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 超越固定的认知模式, 让逻辑与非逻辑的思维巧妙结合, 让学生能重组眼前的新信息及贮存的知识。理性思维能力不是一种凭空的臆想, 而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上的, 否则就是无根的浮萍, 其思维能力是不会有生命力的。然而, 知识的积累、“双基”的把握不是靠简单的感性认识就能达到的, 更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的。近几年来, 高考历史特别注重对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线索的把握以及对宏观历史的认识, 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梳理知识, 构建学科体系, 把握知识结构的特征, 才能把已认知的信息形成稳定而清晰的认知框架, 把知识点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

历史知识是由一系列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组成的, 历史知识结构化就是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和结构方式, 把历史知识分类整理后构建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 它反映了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历史运动的过程和规律。这里所指的知识积累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堆积, 而是运用理论的思维、科学的观点构建知识结构, 从而实现历史教育的科学价值与思维价值。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理论思维就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 没有正确的观点统帅, 知识就是一堆无用的东西”。

构成思维 篇2

摘要:分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色彩构成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在高职高专色彩构成教学中符合培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与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思维训练

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成日本引进构成教育以来,色彩构成一直是各大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的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学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弊端和不足。随着设计观念不断更新,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发展要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出创新意识强、能适应现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针对几乎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与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和深化。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极端理性化、概念化的教学内容

纵观市面上色彩构成教材,真可谓鱼目混珠,但大同小异,多注重对色彩原理的理性分析,而不注重对色彩现象创造性的主观分析。教学内容。般都由色彩构成的概念、学习目的、意义到色彩的本质,由色彩的产生、物理属性到色彩的表色方法、色立休,由色彩的配色规律调和方法到色彩美学规律,由色彩的视觉生理到色彩心理及肌理,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领域。正如英国利兹火学教授M·索斯马兹指出:

“传统学院式教学的贬值在于它不注重领会和体验,而过于注重仅仅是验证那些理性的即成‘事实’……”

2.干篇一律的训练模式

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由于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而与此相对应的训练模式大都是根据色彩物理,生理,美学,心理属性分段设立的。一般是从色彩的三要素出发纯粹的明度推移、色相渐变、纯度渐变、三要素对比以及视知觉对比来研究色彩的物理属性和视知觉规律;从关于面积、位置、形状的改变对色彩构成的影响,以及酸甜苦辣、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抽象词汇的训练把握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等。不置可否,这些方法虽然把握了传统色彩构成教学的核心内容,有利于在最短时间内积累驾驭色彩的经验,但众所周知,构成课是认识课不是技法课,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和大量的一成不变的训练课题往往也会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与创造性思维的挖掘,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直觉审美天性。

3.考核评价体系僵化

考核评价有助于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教师教学反思。由于目前色彩构成教学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仅以学生最后呈现的作业表面效果来给其能力进行定位,再以一纸分数盖棺定论,这种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做法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初衷背道而驰,课程结束后学生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并没有真正提高。

综上所述,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色彩构成课提出了一些建议:

1.改革并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1)改革课程内容,合理取舍

在进行色彩构成教学时,需要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特征,增加反映学科知识和发展动向、与实际运用结合紧密的新内容,舍弃与之关系不大的旧内容,加强设计色彩的时代特征。如“色立体”理论,真正的色立体在国内很少能使用到,所以只需让学生有个大致的概念就可以了。重点研究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法,意象色彩、抽象色彩、情感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主观表现性色彩的应用和表现等内容上,着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和提高对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

(2)调整课时结构,优化整合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的基础课都由造型基础与形式基础两部分构成,既所谓《设计素描》《色彩写生》《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等,部分院校还有一些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笔者认为这些课程之间的划分,对本科院校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优势,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但孰不知这样的划分并不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不能简单奉行拿来主义而不考虑自身特征。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周期短、时间紧、课程多,这些课程之间很多内容重叠、知识点雷同。比如关于构图、形态、色彩、形式美、创造性思维等内容,这些艺术领域内的终极命题每门课程都会讲到,但当所有课程结束时这些问题仍没有解决。当然,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体验和感悟。作为艺术教育者,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好的方法论,让他们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的能力告诉我们并没做好。究其原因,有客观上的,比如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美术基本功不扎实、应试教育下导致的美育缺失、缺乏审美的眼光,但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各课程设置之间缺乏整合。学生花费整整一个学年时间纠缠于这些问题,而每门课程少则仅仅48课时,多则不超过100课时,没有一次真正深入解决问题,没有一张质量很高的长期作业,对问题的研究多停留在表面,或者刚深入课程便结束了,然后便投入到另外一门课程学习,重复着同样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的连贯性。鉴于此种情况,可以考虑整合色彩写生课和色彩构成课为一门课程,这样做既避免了各课程知识点重复,整合教学内容,又延长单科课程授课时间,集中时间解决最基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训练方式的改革

在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思维的训练上。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让色彩构成的训练回归本质。

(1)主题性色彩构成训练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的色彩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这就是主题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在欧美国家的设计教学中大多由教师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师生一起去实现,一起研究与分析,是一种互动的主题性设计教学。如“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色彩与数学”“来自音乐的感受”“分形艺术与色彩”等等。

(2)传统艺术色彩的解构与重构

中国的传统艺术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手工艺美术到绘画艺术、从民间工艺美术到宫廷绘画、从石窟艺术到古典园林、从民族服饰到戏曲脸谱等等。传统艺术各具特色的色彩主调显示以传统艺术色彩作为主题训练,通过对色彩的解构、提炼、分析等手段,研究其套色、比例、位置、意境等的相互关系,借鉴其方法,从而获取创作灵感。这一课题的训练,可以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以提升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

(3)电脑制作与手绘并行不悖

为了节约制作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对于一些技术性,理解性的课题,如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和色相环的理解,借助Photoshop软件的处理就可以做到,而不必进行机械绘制。但对于一些创意思维训练方面的课题,则不能完全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替代绘画基础。过于依赖电脑制作,学生不但会不自觉地割断与大自然和生活的联系,还会失去与纸张、笔墨和颜料亲密接触的机会,失去从生活和实践中吸取营养的能力,不但起不到培养基本设计能力的作用,还可能造成先天不足的缺憾,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埋下隐患。

(4)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构成思维 篇3

关键词:交互性思维;高职院校;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思路

20世纪70年代左右,交互性思维方式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得到发展和普及。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发现在进行教学时,硬搬教学大纲和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且这些教学方式并不适合,造成教学中出现各种问题。对此,高职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将课堂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改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如对实际设计能力和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可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增加自身优势。

1 培养学生交互性思维的职业观

交互性的择业观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设计的自主性。交互性在现代社会提及较多,主要是指通过交流与合作获得更多的设计资讯信息,并借助相应的平台将自身的观点进行表达,促进设计人员之间思想的碰撞,实现用户与用户或者是平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多新的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交互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观进行培养,学生在交互性思维的影响下更加关注实际设计观念的培养,学会主动地进行技巧的学习,并在课堂活动之余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更加深入理解设计的内涵。因此,在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岗位需要增加课程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了解市场设计变化的各项信息。之后可以在课堂上和教师进行探讨,逐渐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观,并在日常学习中将这些观点和课程进行融合,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掌握主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交互性思维在设计构成课程中的重要性。

2 交互性思维在设计构成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2.1 合理分配课时

一般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三年制课程教学模式,和专科院校一样,在最后一个学期学校会安排大量的实践课程,因此实际课程时间为两年半甚至更短。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将原本一些重复的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取消,这些课程在进入高职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基本了解,重复教学不仅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在进行课时改革的过程中,对于不同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划分,根据现实社会的就业需要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等课程进行规划,制定不同的课时数,并将课程教学重点放在交流方面。而对于基础课的设置宗旨是“够用”,将课时重点放在交流与实践方面。例如,在进行广告设计和动漫设计的课时安排时,广告设计专业构成课需要进行平面构成的教学,而动漫设计的构成课则需要关注空间构成的课时数,这样有侧重的进行基础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就是基础课程的设计不能过于琐碎,学生只要对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就可以,重点课程放在后期的交流方面,在交流实践中对知识进行巩固。

2.2 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在交互性思维的影响下也在不断进行革新。首先,高职院校可以依靠不同专业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这样有侧重点的管理方式可以增加各个专业的实践性,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学校可以积极调查不同专业的就业要求和专业技能要求,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各个专业特点融入教学中去,构建更加明确的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学校的平台与学生以及社会企业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更加深入了解社会对不同职位的要求,获得第一手资料,并让学生加入到交互性思维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需要对学生进行分专业的课时安排。比如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学校就需要重点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和创意性,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方面的交互性思维。而在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中,需要重视学生的空间构成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的空间交互性思维进行培养。这样结合实际就业特点进行课程教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现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统一,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了高职院校设计构成课程的有效性。

3 学生考核创新

3.1 改进考核机制

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中,主要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学期末笔试成绩、日常课程表现和课堂作业成绩,其中笔试成绩比重占据较大部分。这样的考核方式容易出现学生对自身实践能力关注不足的情况,因此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学期末成绩考核中将笔试内容替换为实践课程考核,并在考試过程中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想法,并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避免出现会设计但不会交流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在日常课程教学中也要重视对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将自身的设计理念恰当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艺术构成课程考核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这样的考核,学生可以轻松地将自己的艺术理念进行恰当的表达,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占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在考核中可以增加交互性思维考核方式,将学生创作理念连同作业一起考核,提升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

3.2 结合课程进行考核设计

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尽量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考核。这样更加具有针对性,将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进行展示,能帮助学生巩固职业素养。在进行考核设计过程中,不同专业会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动漫专业的学生将考试的侧重点放在空间设计和色彩构成方面,进行考试设计时也侧重在这个方面,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引导。

4 结语

交互性思维下的设计构成课程教学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行业特色和就业能力进行设置,并按照相应的特色设置专门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在交流中实现艺术实践和核心课程的结合,保证学生在基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并在交互性思维的影响下养成独特的艺术素养,尽快地适应社会岗位需要,走出校门即能较好地胜任本职岗位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铸.在交互性思维下高职院校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思路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6(06):218.

[2]高新和.高职教育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思路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1):48-50+138.

[3]姜宏伟,葛红刚.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面临的困境及解决之道[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9):31-32.

色彩构成训练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4

关键词:色彩构成,用色控制,色域拓展,创新思维

色彩构成是从人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 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 根据各种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 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训练是使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 学会运用色彩的原理和法则, 并能创新发挥色彩的表现力的必要手段。色彩构成训练可以从色彩结构认识、用色控制和色域拓展等方面进行。

在色彩结构认识训练方面, 要让学生多观察实体媒介中的色彩组合和艺术品的赏析, 增强视觉经验, 因为思维的流畅性、变异性是建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 一无所知或闻所未闻的东西, 难以成为思维创新的对象。如, 对古迹、公园和人文景观考察, 师生共同分析其平面布置和空间构成原理, 形成全局观念, 把色彩与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联系起来。分析各种功能的视觉要素 (亭、台、廊、桥、榭及路径) 色彩配置的特征, 把握大地、树木与花草随时空变化的色彩效应。揣摩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因素对色彩应用的影响。又如, 让学生逛街之余自拍一些喜欢的橱窗设计、卖场设计, 观察分析生活中人的服饰色彩搭配与服装材料、环境以及穿着者的形象的关系, 探究产品包装色彩设计对人们消费的影响, 探索不同时期的色彩风格及当下的生活时尚, 捕捉色彩的信息, 思考不同的色彩组合对视觉空间不同的表现, 掌握采用不同材质的物品进行色彩的组合与表达。还可以对经典色彩构成范例中各种色彩在空间的量与质上, 视觉元素的构成关系上, 以及表达情感世界艺术思想进行分析, 感受色彩组合的魅力, 领悟色彩的本质情感及规律, 启迪色彩设计的灵感, 提高审美能力, 为后期设计应用中能够恰当准确地运用色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用色的控制训练目的是使学生能用色彩体现轻重、软硬、华丽、朴素、冷暖、进退、胀缩感, 准确用色彩语言表达作品主题, 使色彩的搭配和谐统一、富有美感。用色的控制训练中要引入设计观念, 强调色彩作品内涵传达和情感的表现运用。如, 在包装中利用商品固有色传达商品的价值与属性, 象绿色表示茶叶, 桔橙色表示柑橘。又如采用主题性设计, 在一定的文化属性、功能定义下, 灵活、综合运用色彩原理进行创造性训练。训练命题的多样性, 对用色的控制能力提高有重要作用。如当下流行的古典欧式、简欧、中式、新中式、地中海、田园风格、东南亚风格等进行主题性构成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随类赋彩能力, 体会欧式的色调华丽稳重, 田园风的自然, 淡雅的色系, 现代风格的明快, 东南亚风格的朴素自然。另外, 训练中可让学生自选题目, 自我表现和自由发挥。教师要从训练中认识每个人的偏爱和特点, 有针性地安排与个人偏爱相反训练, 对偏爱硬朗色彩学生, 可要求做一些轻柔色调的训练, 进行反向的补充, 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使学生的色彩感更丰富充实。

在色域拓展训练中,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内容的深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单纯的明度、纯度和色相的渐变训练到综合性色彩训练, 综合训练除考虑色调本身构成关系, 还需考虑存在点、线、面的构成, 包含了综合处理面积大小, 位置安排等多种矛盾, 黑、白、灰等色彩要素的构成以及技法肌理的构成关系。色域拓展训练可采用模式化与自由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模式化训练实质是基本功训练, 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理论, 培养基本的色彩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自由化训练是在学生有一定基础上, 突破以有的色彩模式, 创新的训练。以色彩构成中色彩对比训练为例, 模式化方法如下:在色相环中取两种颜色形成对比关系 (邻近色, 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 , 以一定图形为载体进行对比训练, 使画面效果来满足各种情感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出一幅图 (如, 脸谱) , 引导学生自由发挥, 用黑色与白色和中间灰色着色, 表现活泼、欢愉、忧郁、柔软、强硬等情感。采取这种方式, 可让学生从模式训练中获得色彩组合规律和审美能力, 从自由化练习中培养创新能力。又如, 以同学们身边熟悉的校内景观为对象先进行写生构色训练, 分析景观中主题色、背景色、点缀色, 加深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及色彩的配置。然后, 按照色彩构成中色相对比原理将景观 (亭、台、廊、桥、榭及路径的曲直) 重构, 完善画面结构。让学生凭实际观察、经验与想象力和审美趣味, 结合色彩原理、形式美法则, 在更大程度上自由主动地组织画面的色彩。通过重构将景观元素抽象、变形、夸张的运用, 有的放矢主观性搭配色彩进行色彩对比和调和训练, 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防止学生为调色而调色, 为练习而练习, 提高了学习兴趣。

色彩构成是和实用、技术、经济等方面联结在一起, 对每色彩作品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技术手段、材料设备、造价标准等多种因素。色彩训练要有反映在一定条件限制下进行色彩创新的内容。如, 居室空间在色彩应用上拓展训练, 就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 考虑空间色调、室内陈设、家具色彩三者的色彩关系, 使其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色彩环境设计内容。色彩构成训练应从形态、色彩、技法创意以及色彩的表现风格入手, 寻找色彩构成的规律。由于色彩的象征意义具有复杂性, 包含着对立统一, 在学习创作过程中, 要让学生学会转换传统角度去认识和运用色彩, 采用不同的形式、风格、技法表达个人的情感感受, 用自己的色彩美学观念表现自然物象。通过色彩构成的综合训练, 提高色彩修养和创新方法, 具备驾驶组织各种色调的能力, 以指导将来的艺术设计创意能力。

参考文献

[1]鲁宾·沃尔夫:《色彩表现实技》,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3年。

[2]班石:《色彩构成》,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赵国志:《色彩构成》, 辽宁美术出版社, 1989年。

构成思维 篇5

一、一般性色彩构成教学内容及模式

回顾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 色彩构成作为教学改革的课程之一, 目的是为了通过训练、分析、研究, 加强对色彩的认知与应用, 在20世纪80年代, 作为教育科目引入我国。随着时代的发展, 逐渐成为各大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足之处也逐步表现出来。

1. 过于强调基本色彩原理, 理论学习囫囵吞枣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般为大班制度, 包括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示范作业、解答疑惑等。让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 理解色彩构成体系、色彩三大属性及九大调子等等, 这些均过于强调基本的色彩理论训练, 从原理开始训练, 注重对色彩原始本质的理性分析, 而不注重对色彩现象创造性的主观分析和开发, 学生对于色彩的感悟非常抽象, 生搬硬套的理论学习让他们形成了对色彩的“恐惧感”, 这在将来的专业设计学习中产生一定的心里阻碍。

2. 缺乏主题性设计的引导, 创造性思维受束缚

“构成”, 是对形态要素、造型语言、视觉原理和心理效应的科学研究, 是现代造型设计的关键。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不是对颜料的掌握, 而是培养学生懂得观察、分析, 对形与色的准确把控及表达, 通过对色彩的感官感受激发思维、训练整合能力、表现创新技能。教学效果在学生的作业上能直观体现。类似色相环绘制、明度推移、纯度调子的作业缺乏实践意义, 不利于对色彩创造性的深入思索, 缺乏主题性设计的作业, 学生对于知识机械化地吸收、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

3. 表现形式及效果过于单一, 实现方式受限制

一般的色彩教学课会采用水粉颜料来实现。作为综合院校的招生, 艺术系的生源多来自文理科生, 美术功底薄弱, 大量的水粉技法训练泯灭学生对色彩的灵性, 在对色彩的操控上畏手畏脚, 形成了思想的定势而把自己束缚其中。教学改革首要端正教学概念, 必须先明确:“构成课是认知课而不是技法课”。色彩构成被误会为只有简单对比关系的技法训练, 这些“理论化的公式”反而本末倒置, 花费时间过多但效果并不明显。

综上, 色彩构成应先明确教学概念, 发挥主观能动性, 调整教学方式, 注重教学实践主题的研究与探索, 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解构形色之意、培养创造性思维为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色彩构成教学实践的创新改革与探索

色彩构成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过程”, 是学生发掘生活色彩, 用于尝试大量实验的过程, 在教学的改革中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色彩感知到色彩解构。

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授课, 我认为初入门直接讲授理论反而会让他们产生困惑, 因此做了教学调整, 将游戏认知阶段提到第一部分。比如“空间混合”的训练, 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长时间的手绘训练, 取而代之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色彩:如彩色塑料纸片、糖纸、便签纸、杂志或报纸碎片、毛线、碎布料等等, 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综合材料拼贴方式, 重构世界名画, 来直观感受色块之间撞击的魅力, 强调学生对表达内容、形式、技巧的自我选择, 这个认知过程更重要是教师的引导、以及自我的探索与团队的协作。

第二阶段, 从被动理论到主动实践。

上阶段的兴趣萌发与产生, 本阶段正好用理论承接起来:解析色彩原理、了解色彩属性、探讨色彩现象, 尝试色彩搭配。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对自然与视觉规律在认知基础上做出总结:如色彩构成中的对比色、互补色等在不同空间中的运用, 举例广州立品设计团队为OCE品牌创作的2016年橱窗设计, 应用构成的法则, 打破常规, 选取宇宙、行星、天体轨迹等元素将其抽象化,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训练;又如让学生在校园中观察植物的颜色, 收集落叶或花瓣, 将其进行色彩明度和纯度的排列、并运用拾掇来的植物颜色, 进行引申色彩创作, 主动从生活中寻找色彩元素, 从而认识到原本枯燥的色彩属性、色彩调性等理论。

第三阶段, 从课业训练到课题实操。

有很多高校提及“主题设计”是艺术构成基本教学所倡导的环节。由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的方式进行, 通过联想或理性梳理寻找“现象”, 进而选择适当的色彩语言去表达, 类似“酸甜苦辣”“男女老少”在课业训练中已老生常谈, 作为教学的实践训练题目略缺创造性。课题实操与课业训练不同的是, 需要增加前期调研, 这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解构色彩的单元中, 让学生以团队形式收集岭南地域的色彩, 学生需要外出考察、实地摄影、图书馆查找资料, 选取的角度各异:探讨岭南地域植物、建筑风格、服饰特征、民俗节日等, 考察的内容不仅包括色彩的提取、收集, 通过整理资料、运用联想, 将色与形创造性以系列主题演绎出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了解形和色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 尝试用色彩的存在形状表达形的概念。除此“地域”考察的课题之外, 设计了“宗教”“城市语言”三个课题, 这些课题带给我的思考是对于色构美学研究的思考, 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践操作, 了解各种色彩的性质、特征、含意, 进而驾驭各种色彩之间的搭配组合。

三、总结

色彩构成教学应该思考从一个体系化来进行改革, 感知教学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来打开思路, 理论教学可以运用生活哲学来将其生动, 延伸性训练可以通过成立课题小组来共同完成。教学思路应该先“活”起来, 课堂氛围才能“动”起来, 在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观念发展的今天, 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由刻板到自由, 由技术到感觉”的学科教学, 教学模式也应该由传统的以教为主, 转变为以研究为主的教学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小林重顺.色彩心理探析[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2]约瑟夫·阿尔伯斯 (Josef Albers) 著, 李敏敏译.色彩构成[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4) .

构成思维 篇6

传统的色彩构成课程是以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进行。单一的授课模式, 追求的是高质量的作业。这种模式忽视了色彩构成的本质与核心。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听完理论之后, 只是“为了应付课程, 而完成作业”;在后期油画的学习中又从零开始, “为了学习油画, 而画油画”, 没有将色彩构成的知识运用到油画创作中来。这样的弊端是学生学的都是些零散的知识点, 而不是系统的有着前后关联的知识结构。所以, 很多学生在后期油画创作中都存在没有头绪、无从应对的问题。综上所述, 传统色彩构成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一) 偏重理论学习; (二) 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 缺乏系统知识间联系的培养。

在以往的色彩构成课程中, 我们会用水彩或者水粉等介质以装饰图案的形式呈现, 而在创新思维的色彩构成课上老师也会让我们运用不同的介质创作, 创作的结果是一幅画, 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图案;在以往的色彩构成课程中, 我们也会尝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在创新思维的色彩构成课上, 老师特别强调建立多元化的思维, 找到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与美, 故“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存在即有他们的必然性”;在以往学习的色彩构成课程中, 新技术只是用于辅助教学, 但是在创新思维的色彩构成课上, 新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与创作中, 使课程更加有趣而丰富多样化。

一、寓教于乐, 运用不同的介质服务于审美思想的表达

这里的介质, 狭义上来讲是指存在于油画中的笔法、肌理与厚薄关系, 广义来说是指油画、水粉、水彩、油画棒等多种材料。我们不仅只是着眼于色彩构成本身, 还要以不同的介质为表达方式, 传递作者的一种情绪与思想, 最终形成一幅色彩和谐的绘画作品。要注重运用油画的笔法:按、捺、点、堆、刷、擦、皴、染、刮等多种手段, 塑造使画面具备凹凸感和节奏感, 画家通过“笔法”的变化抒发情感, 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 我们对优秀油画作品除了惊叹高超的绘画技巧外, 还对油画表层的肌理有种本能的触碰感, 有时往往会情不自禁想上手去抚摸, 触碰这种笔法和肌理的节奏与韵味, 触碰大师在创作作品背后的精神境界。油画笔法的平滑与粗糙和厚薄肌理, 又是一种对我们生活的再现与反映。如树皮的皱痕, 岩石的裂缝, 石子路的疙疙瘩瘩, 泥墙的斑斑驳驳, 等等, 在表现的时候会用不同笔法、厚薄感和粗糙感, 制造一种相应的符合人们感官认知的肌理感。同时油画的笔法也与中国画的笔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强调“笔断意不断”的绘画理念。通过这些介质使简单的色彩构成变得丰富多彩, 不再是简单的一个图案, 而是一幅画, 为今后学习油画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色彩构成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熟练的运用单一的材料创作一幅图案。但是油画专业的色彩构成教学应该从理解色彩构成训练的本质着手:对审美规律中色彩的把握和创造性地运用。强调创新性思维的课程恰恰没有限制运用哪种材料表达思想, 可以运用油画、水粉、水彩、油画棒等多种介质。通过这样的课程, 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不再重视手工工艺, 不再做枯燥、重复的工作, 取而代之的是抱着一种探索的心理, 去探索未知介质带来的愉快, 去探索综合媒介相互间的关系, 去探索色彩间的规律。学生往往一上午可以画两到三张色彩小稿, 最多的可以画到四张。这样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提高了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体现了幸福教学的理念。

二、注重建立联系, 培养创新性思维

随着现代世界经济和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 人们对色彩审美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结合实际, 本课程特别强调多元化色彩训练。在课前预习阶段让同学们打开思路, 既可以从丰富的室内设计找构成, 又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找构成, 还可以从美妙的艺术作品中找构成, 等等。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同学们一起实践、研究、讨论和分析, 形成一种有趣的互动联系, 在讨论与快乐中迸发创意的火花;课程结束后老师会和同学们一起交流点评, 气氛融洽和轻松, 进而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

在色彩创作中有时会被物象的客观因素所左右, 如通常认为只有绿叶配红花才好看。而通过这种互动联系, 老师会建议学生不一定只有绿叶配红花, 还可以降低颜色的明度与纯度达到色彩搭配的和谐。以莫奈的《鲁昂大教堂》为例, 大教堂的巨大身影在不同的时间段耸立于大地之上, 变幻着曼妙和神秘的色彩。这是一首对古老教堂抒发的绝唱, “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学生通过向大师学习颜色的构成关系, 使学生不再拘泥于物象的客观因素而是追求颜色变幻中的和谐。在传统色彩课程中, 学生会因为长时间的绘画而产生感觉上的迟钝, 把绘画对象的暗面、反光以及投影的色彩看成是一片灰暗。老师这时会启发学生注意补色和色相, 分析色彩之间的关系, 这样便可找出丰富的颜色。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茅塞顿开, 进而迸发出不可遏制的创作灵感。

三、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技术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脑以其便捷、快速、高效、准确、规范等优势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新媒体的存储、收集、再创造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在不同领域。

创新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互联网和电脑技术服务于作品创作。比如以电脑Photo Shop中的复制粘贴技术为例, 老师会让同学们学习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玛丽莲·梦露》是一种透过丝网印刷手法表达不断重复的影像, 以此达到将人物化成视觉商品的效果。那整齐单调的、色彩简单的一个个梦露头像, 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老师不是让学生只停留在表面的影像复制的形式中, 而是要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理解运用《玛丽莲·梦露》作品中的色彩关系。通过分析其中的色彩构成让学生自己认真选取一幅头像作品, 以大师的色彩构成为参考, 借助电脑Photo Shop的复制粘贴技术迅速的形成色彩关系, 从而节省了学生们调色、绘制图稿和涂颜色的时间, 为最终作品形成增加了成功的砝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与激情, 开拓了思路, 活跃了思维。这种创新也符合把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力上的课程培养目标的主题。

创新思维的色彩构成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于让学生理解创新无处不在, 不要以分割的方式看待每门独立的课程, 要建立起课程与课程、学科与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才能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随着信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运用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创作。学生们的思维与创作是无穷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 也要抱着学习的心态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 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中走得长, 走得远。

摘要:传统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因存在偏离色彩存在的教学宗旨, 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审美认知能力的提高等问题, 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在改革中, 应把传统油画专业的创新思维与色彩构成课程紧密相结合, 以色彩研究为手段, 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目的, 利用多媒体工具重视传统色彩的理解与融合,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关键词:传统油画教学,创新思维,色彩构成,新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

[2]陈琏年.色彩构成[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于国瑞.色彩构成 (修订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4]张晓叶.莫奈[M].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5.

【构成思维】推荐阅读:

薪资构成10-22

实现构成07-14

现代构成07-17

构成原理10-17

环境构成10-20

构成因素05-08

节目构成05-21

构成结构06-01

资源构成06-23

构成技术06-24

上一篇:退休服务的优化工作下一篇:和谐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