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构成

2024-05-21

节目构成(精选6篇)

节目构成 篇1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栏目自1998年开播以来, 已走过了13个年头。与内地许多电视谈话类节目收视率较低、播出时间较短、影响力有限的形势相比, 《锵锵三人行》却越办越红火, 占据荧屏十余年, 收视率不仅没有下降, 反而势头越来越猛。本文将从《锵锵三人行》节目构成要素即谈话方式、主持人、嘉宾及话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为内地电视谈话类节目提供借鉴。

电视谈话节目是主持人邀集嘉宾及受众, 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①一个电视谈话节目的成功是主持人、嘉宾、话题、谈话方式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华中科技大学石长顺教授将谈话人、谈话话题和谈话方式总结为电视谈话节目的构成要素。谈话人包括主持人、嘉宾和现场公众 (有些对话节目无现场观众) ;谈话话题可以是新闻性的或非新闻性的, 也可以是具体的或抽象性的;谈话的方式一般分为群言模式和对话模式。②《锵锵三人行》是没有现场观众的“名人聊天室”, 属“清谈”风格, 节目中不同视界、不同阅历的三位谈话高手针对每日热点新闻侃侃而谈, 分享他们带来的丰富的信息和各自的观念。

谈话方式

钟大年、于文华主编的《凤凰考·建构一个新传媒》中指出:“《锵锵三人行》将娱乐元素注入时事节目, 开辟出另类新闻漫话节目路线, 这种新颖的形式和另类的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③窦文涛曾说, 他想象的《锵锵三人行》节目是把生活中, 朋友之间随心所欲的聊天, 搬上电视, 是一种很即兴的聊天。这就奠定了其茶余饭后漫谈的谈话方式。

与一般的谈话节目不同, 《锵锵三人行》一改主持人与嘉宾“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 而是选择主持人与嘉宾在一种放松随意的谈话氛围中像朋友一样聊天的形式, 改“访谈”为“漫谈”。在聊天的过程中, 主持人和嘉宾在轻松的状态下即兴发挥, 表达自己最真实的看法和观点, 真实同步地再现聊天过程。如2010年12月24日播出的《生不如死的朋友们》这期节目, 主持人窦文涛和嘉宾马家辉为梁文道过四十岁生日。节目把发生在生活中朋友间的事搬上荧屏, 由为梁文道过生日送礼物, 谈到人的生老病死。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你一言我一语, 讲生活中的话, 有故事, 有感慨, 有观点, 吸引观众观看。

谈话人

主持人。对于谈话类节目来说, 主持人起着核心和灵魂的作用, 是引导节目从始到终顺利进行的重要组织者, 直接关系着节目的成败。④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吴郁说:“对于话题内容, 主持人是话题讨论意图的贯彻者, 应能清醒地把握话题的方向、范围和层次, 要善于对参与者进行引导, 对谈话内容有迅速的判断、正确的取舍, 还要控制节奏、掌握时间。”⑤分析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的表现可以将其特点总结为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现场掌控能力以及真性情的流露。

节目中窦文涛以其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 自然流畅地完成节目话题的引入, 组织嘉宾谈话。如2011年5月23日《与高圆圆近距离》这期节目中, 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就先从嘉宾高圆圆的名字谈起并表达自己对其最初的印象, 然后又谈到与嘉宾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拉近了与嘉宾的距离, 营造了轻松的谈话气氛。

电视谈话类节目在进行过程中, 需要有张有弛, 掌握好节奏。⑥主持人在节目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控制整个节目。节目中窦文涛以其较强的节目掌控能力、随机应变的智慧和机智诙谐的言语应对节目中出现的各种局面。在2011年4月20日《人与狗的感情》节目中, 节目刚开始时有点跑题, 说到了主持人和嘉宾的微博, 但是窦文涛马上刹住车, 对上节目的小狗丢丢进行介绍, 回到了节目主题上。

窦文涛说:“我的节目有点特殊, 是一种准直播的方式, 虽然是录像, 但没有剪辑, 所以录什么样, 就播什么样。这些年我的笨拙和丑陋都呈现在观众眼里了。”他从来不想去教化谁, 甚至还曾公开在节目中说自己是一个打工吃饭的, 时不时对自己的老板调侃几句。⑦有人说, 就是窦文涛身上的这种真实和生动让他成了名主持人。看这样的节目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观众喜欢轻松和娱乐, 但更注重细节和真实的感情流露, 喜欢不做作的表达。比如在2011年4月19日《窦文涛母亲病危》、2011年5月27日《独生子女面临赡养问题》等节目中, 窦文涛就毫不避讳地讲起自己和母亲的关系, 谈到自己母亲的病情时, 真情自然流露。观众通过节目看到了这位名主持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

嘉宾。一个成功的谈话节目, 首先应选择表达流畅的嘉宾, 选择好嘉宾就等于节目成功了一半。⑧许多观看《锵锵三人行》的观众是因为嘉宾而收看节目的, 节目的嘉宾成为栏目的一个亮点。将节目中的嘉宾进行分析, 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所邀嘉宾阅历丰富, 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并取得一定成就的社会各界名人, 比如王蒙、陈丹青、梁文道等。这些嘉宾本身就带有故事, 本身就是一个话题, 因此自然成为吸引观众收看节目的一个因素。在2011年4月11日播出的《不会说话更显率真》节目中, 嘉宾陈丹青和梁文道分别结合自己国外留学生活的经历, 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中外青年说话方式的不同。观众从他们的谈话中了解到嘉宾留学的故事, 也加深了对嘉宾的了解。

其次, 嘉宾能说会道, 语言表达能力极强, 具有较强的文化知识底蕴。在2011年4月7日播出的《大陆剧雷同性很高》这期节目邀请到的嘉宾是王蒙和査建英。王蒙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总结了到今年三四月份占据电视荧屏的电视剧的共同特点, 以其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概括能力点出大陆剧雷同性高这一特点。

再次, 嘉宾专业素质强, 属“精英人士”。在2010年12月14日《两岸节目差异》中邀请到台湾地区知名电视节目制作人王伟忠 (制作或监制《康熙来了》《超级星光大道》《国光帮帮忙》等台湾地区知名综艺节目) , 与他探讨两岸综艺节目之异同;在2011年5月5日的《巴菲特股东大会》节目中邀请凤凰卫视《金石财经》、《财经点对点》著名主持人曾静漪讲解财经知识。《锵锵三人行》针对不同的话题, 选择有针对性的嘉宾, 不仅使嘉宾的才华得以展示, 也使节目更具说服力, 增强了节目的可信度。

话题

话题在谈话节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话题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笔者以《锵锵三人行》2011年1月份到5月份节目中所谈论话题 (话题名称摘自迅雷看看网) 为例进行分析, 可得出以下结论:

话题具有新闻性。在当代信息社会, 人们对新闻资讯的追求仍是电视媒介首要考虑的问题。⑨在《锵锵三人行》节目中, 主持人和嘉宾经常选择最新时事新闻进行谈话, 如1月20日《农民偷逃天价过路费》、2月23日《赌王分家影响港澳》、3月1日《天皇在核危机中无作为》、5月13日《回看故宫被盗案》等节目, 都是针对国内外的新闻热点, 主持人和嘉宾展开探讨、发表看法。

话题具有社会性。与时政新闻相比, 普通观众更关注与自己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和嘉宾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 关心百姓的生活, 讨论百姓的苦与乐。如1月3日《老百姓的二零一零》、2月3日《中国的房地产没有泡沫》、3月22日《窦文涛谈抢盐风波》等节目。

话题具有人文性。节目除了针对一些时事新闻进行探讨外, 也关注一些人类永恒的话题, 如婚姻、幸福、成功等, 如1月28日《成功概率的重要性》、2月14日《这个年代奢侈爱情》、3月9日《征婚视频令人哗然》等节目, 但是节目针对这些话题的讨论仍然依托最近的新闻热点事件, 由这些热点新闻谈开去, 将其延伸拓展, 提高到人文的高度。

话题具有娱乐性。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节目在选题上也不断满足普通受众的娱乐需求, 涉猎许多文化娱乐信息, 如1月4日《谈年度话题电影》、2月11日《中国电影成本问题》、3月3日《奥斯卡文艺片拿奖》等节目, 但节目并没有只停留在谈论这些文化娱乐事件本身的层面上, 而是不断将话题进行引申拓展, 增加节目内涵。

通过以上对《锵锵三人行》节目的分析, 我们发现该节目在构成要素上独具特色,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打造出了自己的栏目品牌。在如今电视媒体仍占据传播主流地位的情况下, 内地此类的谈话节目应抓住机遇, 在遵循传播规律的同时, 结合自身实际, 在节目的构成要素即谈话方式、谈话人和话题上多下工夫, 努力打造自己的栏目品牌。

注释

1[1][5]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25页, 第231页。

2[2][9]石长顺:《电视专题与栏目——当代电视实务教程》 (修订版)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410页, 第413页。

3[3]钟大年、于文华:《凤凰考·建构一个新传媒》,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226页。

4[4]韩蕊娟:《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解析》, 西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5[6]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228页。

6[7]默多克、刘长乐:《东西论剑——东西方传媒大亨的对话》, 北京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60页。

7[8]张启忠:《谈话节目编导教程》,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第133页。

节目构成 篇2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 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

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一种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以双向而平等的交流方式,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话题的节目形式就诞生了。由于这种节目形态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融入了人际传播的功能,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持形式、作用和角色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由于是一种无文本的交流形式,因而对主持人的要求非常高,必须具备“脱口成秀”的能力,也就是“talk show”。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形态一问世,便成功地拥有了收视群,迅速风靡全球。经过不断的优化和演进,这种源于广播的“talk show”逐渐扩大到电视,成为了视听共享的“TV talk show”电视谈话节目。

目前理论界将电视谈话节目论证为电视谈话的一个分支。电视谈话是“包括了从一有电视就存在的所有不用写脚本的对话和直接对观众讲述的各类节目形式”。而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主要围绕着谈话而组织起来的表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完成无文本的节目活动,而且还是话题的组织者、话题进行中的控制者、话题成败的责任者。我们再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谈话”是人际交流的最基本形式,那么谈话节目自然就具备了鲜明的人际传播特点。因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实现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互动,所以主持人在节目中必须以个体的身份与嘉宾进行平等而双向的信息交换。主持人的个体身份就是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谈话技巧以及风度、气质、形象、语言等构成的具有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个性风格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在以人际传播为特点的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当然的核心。

一、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素质

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通常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类。作为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除了应具备以上自然人的基本素质构成外,还应具备自己的职业素质。

1.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在工作中虽是人际传播,但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是“党的喉舌”这一根本属性和功能是不可改变的。无论是新闻类主持人、社教类主持人还是娱乐类主持人,他们同样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样在节目中实践着舆论、监督、导向的作用。所以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一样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在各种纷繁的事件中,明辨是非、准确判断,在节目现场才能及时调控和把握。

2.广博而扎实的文化素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嘉宾,通常是某一领域、某一方向、至少也是某一现象的代表人物,主持人想让这样的谈话对象跟着自己走,除了运用一定的谈话技巧外,广博而扎实的文化根底尤为重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文化内涵与自己的外部形象气质是紧密相连的。谈话节目主持人“脱口”能否“成秀”,主持人的语言组织与自身的知识架构是分不开的。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构成,为主持人完成语言编码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3.精良的专业素质。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包括:(1)标准的语言。作为主持人,口齿清晰、语言标准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2)语言的表达与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是语言的两种高级形式。表达,是将脑子里的画面用语言形式传输出来,这种表达要清楚、准确。语言的表现能力,是在表达基础上的语言感染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语言的感染力,需要语调、语势的情感辅助,也需要丰富的语言共同来完成。而丰富的语言,赖于主持人有语言组织的能力,包括词汇、语法的运用,“说”、“写”能力的调度。(3)快速思辨能力。在谈话现场,主持人会收到很多包括事件、人物、资讯、意见在内的各种语言信息。其中有与话题准备一致的观点,也有意想不到的一些评论。现场如战场,这就需要主持人运用快速思辨的能力,在最快的时间内将纷繁的信息提炼、优化、整合成适用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对接、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完成与谈话对象的信息交换。(4)发现创新能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告诉我们不要忽视细小的东西。现场谈话对象的一个措词、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身体语言,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某种方向性的暗示。主持人要及时发现,并捕捉、利用。“发现”是谈话节目主持人保持敏锐触角的一个利器。谈话节目中的创新,包括节目思想的创新和话题思想的创新。节目只有不断注入新的思想、不断有新的尝试才更有活力和生命力。谈话节目中的每一个话题都是经过精心策划了的,主持人在与谈话对象交流和交锋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到新鲜的信息,主持人“发现—拓展”,这便是创新;为了保持谈话的“新鲜感”,主持人在提问方式、话题转接上也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進行一些有益的创新活动。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和地位决定了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主持人基本的综合素质还要具备更高的综合能力。目前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可分为时政新闻和情感生活两大类。新闻类谈话节目,要求主持人具有新闻素质和新闻敏感;情感生活类谈话节目,要求主持人能够循循善诱、深入人心。不同类型的节目对主持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但人际传播的特性是相通的。

二、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能力构成

无论哪一类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因共有人际传播的特性,所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一致的。全国一百六十多个谈话节目,大家能记住的“名嘴”屈指可数。为什么他们能够脱颖而出?为什么他们的节目能够吸引住观众?无论青春靓丽、时尚知性、凝重犀利、还是睿智幽默,他们都有各自超人的职业能力,正是这种“能力”构成了每个人在节目中的个性风格,他们以“主持人”这个充满人性魅力的身份,走进观众的生活、走进观众的心灵!

1.要有策劃、采编的能力。谈话节目中的任何一个话题,不可能都是由主持人现场张嘴就来,都会有一个精心策划的过程。包括中心话题的确定、话题层次进展的设计、道具细节的设置等等,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这一切都是在为主持人“备料”,由主持人现场“掌勺”,和嘉宾一起制作出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如果主持人与前期策划脱节,只能是凭借嘴上功夫进行有限的二度创作。有的谈话节目,还会有前期采访环节。前期采访的内容通常是话题的切入点,从用来切入的故事、事件、画面片段到话题的衔接,从话题的衔接到现场的转接再到话题的终结,整个过程全部贯穿着“编导思想”。如果主持人不能具备这种“思想”,就不能很好的诠释话题的实质,不能很好的与嘉宾碰撞交流、更不可能完成好现场的引导和控制。国内外著名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大都是记者、编导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个人魅力和职业生命力都是非常长久的,就是因为他们具备策划、采编的能力、有长期一线采编的经历和经验,他们的专业素质、社会阅历、思想认知水平足够他们在节目中承担“核心”的作用。还有一些从播音员成长起来的主持人,能参与一些采编工作,会受益无穷的。虽然我们不一定要求主持人去承担每一期的采编工作,但一定要具备这种能力。

2.要有语言表达和语言整合的能力。谈话节目虽然是无文本主持,但前期的策划、搜集工作,会让主持人有个框架式的准备,脑子里会有“文字”的痕迹。在无文本的状态下,还要完成部分“文脉——语脉”的转换过程,这种转换能力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一起,构成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整合能力。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讲,语言表达能力是基本功,而对于谈话节目主持人而言,除了语言表达能力之外,精到的语言整合能力也尤为关键。谈话节目最主要的就是“说”,不仅要“能说”还要“会说”,更要会“巧说”。“能说”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会说”就得取决于个人的语言表达水平了,谈话主持人的即兴话语能力非常重要;“巧说”是赖于对词语巧妙调度、对语法灵活运用基础上的话语设置,是对谈话对象能够进行心理挖掘和引导的语言编码过程和技巧。

3.要有“倾听”的能力。在谈话节目中,“听”是“说”的基础,主持人“倾听”,不仅要“能听”、而且要“会听”。在和嘉宾交流的过程中,主持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倾听”是对嘉宾话语权的尊重、也是主持人捕捉信息的需要。除了“能听”,还要“会听”。只有听清了对方谈话内容,才能知道对方的心境、态度,才能及时捕捉到“易感”和“不易感”的语言信号,机敏应对、积极思考。

4.要有现场控制、协调的能力。在谈话节目现场,主持人除了引导话题的深入外,主要作用是要协调好现场的各种关系。使嘉宾、观众、主持人能在一种和谐、有序的氛围中实现平等双向交流。访谈现场,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譬如:嘉宾滔滔不绝、情绪过激、跑题千里;回避话题、情绪低落、观点异端;还有嘉宾之间有失默契等等。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主持人必须要具备协调能力,运用各种办法迅速将现场的关系理顺,将话题进行下去。谈话节目“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这就要求主持人要善于控制谈话时间、要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将话题进行到一定程度、继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整个谈话。谈话节目还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这就对主持人的“现场控制”能力要求更高了,主持人不仅要控制节目时间、协调现场关系、还要保持谈话的“新鲜”。要善于抛出话题、收回话题;还要善于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继而印证原来的话题;还要善于激发嘉宾的谈话热情、鼓动嘉宾之间的碰撞交流。现场控制、协调的能力是谈话主持人最重要的一种职业技能。

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历经十几年的磨砺,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节目主持人队伍也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以前播音员的最高追求——“采、编、播合一”,现在看来,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目标。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改变着主持人的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支一手拿话筒、一手拿笔的具有高文化素质、高职业技能的有思想、有个性的主持人队伍正在向我们走来。随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主持人不仅是电视观众关注的焦点,而且真正成为了节目的“核心”,真正诠释和实现了“主持人”——“节目的主人”的内涵和价值。这是节目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

广播新闻节目中的画面构成 篇3

广播节目中常见的画面构成包括:音响素材、新闻稿件细节的描写以及主持人的二次创作,三者相辅相成。只有在利用好这些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让广播新闻节目更有优势。

1.1 音响素材既丰富又要恰到好处

广播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其效果是通过声音来体现的。例如,《万里归乡路,两地传真情—维族少年吐尔宏回家记》说的是天津市民张瑞斌救助了一名从犯罪团伙手中机智逃脱的新疆维族少年吐尔宏,并把少年护送回家的故事。采编人员记录了整个护送过程,从少年吐尔宏被拐到天津,遇到好心人,找到父母,期待回家以及回到家中的整个过程,每一个场景都有真实的现场音效做映衬。从上百小时的素材中精心筛选典型音响,最终成篇。节目画面感极强,让听众体会到了少年吐尔宏的心。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对于耳闻目睹的事件的感受比较真切。音响直接把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果、时间、空间、环境气氛呈现给听众,达到感情上的共鸣,才会产生画面感。

1.2 新闻稿件细节的描写更容易产生画面感

新闻稿件的细节描写可以分为事件主体在现场环境的细节描写、人物面貌表情的细节描写。这些都能构成新闻的直接画面,并呈现在听众的脑海里,产生间接画面。例如,在《孤寡老人守岁难》这一稿件中,记者对孤寡老人的居住环境进行了细节描写。“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单人床、一只破旧水壶,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黄守端老人一个人孤独的生活。”这些环境的描写,更能突显老人生活的现状,一下子就会让听众对这位孤寡老人的孤独生活印象深刻。再如,《玉树藏族少年躲过天灾难逃病魔谁能帮他延续生命》中有一段描写,“小小的个子,见到人有些害羞,红红的脸蛋上印着可爱的小雀斑,一双清澈的眼睛流露出胆怯又纯真的眼神,让人见到就好想要保护他。”通过面貌和表情的描写,让听众能够“见到”这位在玉树地震中勇救同学的小英雄,就会对他的长相和性情有一个直接的印象。让听众想知道这样一个普通的甚至有些羞涩的藏族少年是怎样救人的。

1.3 主持人的二次创作是广播新闻节目画面构成的一部分

广播不像电视配有画面,所以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对稿件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受众。这就包括稿件理解、情绪表达,只有把新闻读得有味、读得有趣才会让听众产生更多的画面。

要想使广播新闻有画面感,首先,主持人要从符合播音主持创作的角度来备稿,通畅流利的播出是主持人创造画面感的基础。听众只有在顺畅的表达中才能产生画面感。其次,主持人的情绪很重要,要把稿件(或即兴表达)和自己的声音结合为一体。

2 新闻写作中故事化新闻更容易产生画面感

从各种调查来看,广播中的“小说连播”节目是十多年来收听率坚挺的节目,之所以在现在各种媒体都非常发达的时候,小说广播依旧深受欢迎,是因为小说故事的画面感使广播让听众“看得见”。内容丰富、细腻的故事化新闻更容易让受众产生画面感。

天津新闻广播播出的新闻《运河之子》——一个农民三十五年的创作情怀是典型的故事化新闻,记者把这个新闻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就会给听众很多的画面感。“今年57岁的李峰自幼生长在蓟运河畔的宝坻区新安镇小赵庄村。35年前,当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的时候,今天的这部作品就进入到了构思的阶段。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那一个个曾经发生在运河边的故事”。整篇新闻报道像是说故事,播出后让听众仿佛“看到了”这个少年在35年的时间里坚守这个文学梦想的画面。

尽管不能把新闻等同于故事,但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传播新闻,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在明确了新闻与故事的关系后,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更需要把新闻故事化,因为故事化的新闻更能让听众产生画面感,从而增强广播优势。

3 结语

英国伦敦赫兹电台总裁Tony Hertz曾说:“用声音创造画面,正是让广播广告焕发新生的秘笈。”这句箴言并不会因为过去了一个世纪而变得没有价值。相反,重视画面感在广播中的作用,将会赋予广播节目新的生命力。广播新闻的画面构成并不只局限于写作方法,还包括立体多维的广播新闻节目创作理念,它带给听众看得见的广播新闻,也对广播事业的长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研究表明:人接受的外界信息有70%来自眼睛,所以听众从广播接收新闻现场的信息时不容易得到直观的印象。没有画面感是广播先天的弱点,但广播无限大的想象空间又是其它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发挥广播的优势,弥补广播的不足,值得每一位广播工作者思考。目前,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让听众接收到画面感极强的广播新闻势在必行。

关键词:广播新闻节目,画面构成,新闻写作

节目构成 篇4

1.1 界定

人们通常把“脱口秀”作为电视谈话节目的代称。电视谈话节目的内涵十分宽泛,美国《电视百科全书》给出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界定:“‘电视谈话’(TV talk)包括了从一有电视起就存在的所有不写脚本的对话和直接对观众讲述的各类节目形式。这种‘直播的’、脱稿的谈话是电视区别于电影、摄影、唱片和书籍企业的一个基本因素。而‘电视谈话节目’(TV talk show)则是一种主要围绕着谈话而组织起来的表演。谈话节目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以便在面对上百万观众时能够提起大众的兴趣。”[1]

中国的谈话节目公认以1993年上海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为肇始,1996年《实话实说》在中国的诞生,则揭开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新的篇章。尽管其中跟风之作颇多,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但在多年的淘洗中,还是出现了不少口碑之作。中央电视台创办于2000年的《对话》,其他如《看见》《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艺术人生》《开坛》《壹周立波秀》《记者档案》《波士堂》这些内地较为知名的谈话节目,与香港的《锵锵三人行》《一虎一席谈》,台湾的《康熙来了》《国光帮帮忙》等,形成了中国优秀电视谈话节目的分布图。如今,谈话节目不仅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观看谈话节目也是人们所不可或缺的一种业余生活方式。

1.2 主要类型

由于不同类型的谈话节目的特征各异,本文对电视谈话节目做了分类。

1.2.1 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

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主要选取当下发生的、具有高关注度、影响面广的新闻事件,邀请相关的专家、嘉宾和观众,对这类新闻事件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代表性节目有中央电视台《新闻1+1》、广东卫视《聚焦中国》、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贵州电视台《论道》等。

1.2.2 社教知识类谈话节目。

此类节目选取的内容较不受限,主旨在于传播知识、文化,引导一种主流健康的生活方式。曾经领国内电视谈话节目风气之先的《实话实说》就是此类节目的代表。

1.2.3 综艺娱乐类谈话节目。

电视本以为人们提供娱乐而生,于是也就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2]《壹周立波秀》借鉴美国脱口秀《深夜场》,既有脱口秀表演,也有现场访谈,节目形式较为多样,力求使观众得到娱乐。

1.2.4 行业服务类谈话节目。

行业服务类节目,无疑切合了当今电视业节目分众化和频道专业化的趋势,采用的是同一种思路,即不再以“一网打尽”为宗旨,而是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为目标。如《对话》《波士堂》是财经类谈话节目,《一线》是法制类谈话节目等。

2 谈话节目的基本特征

2.1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

电视谈话节目通常在一个特定的场域(演播室或选定的户外空间)进行,在节目演播现场,谈话以个体面对面交谈的形式完成,是典型的人际传播。同时,电视谈话节目也秉承电视媒体的先天属性,同时是大众传播方式。两种传播方式的融合,兼备了人际传播中充分的反馈机会和大众传播中的增殖力量。

2.2 场域性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谈到:“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3]尽管电视谈话节目并非一个封闭的铁屋子,但整个节目多在演播室这个特定的场域完成。偶有场外观众以电话打入的方式参与节目,但在节目当中所占比重很小,采用这种方式的电视谈话节目在整个电视谈话节目生态中也是少数,况且还有《锵锵三人行》这类根本没有现场观众的漫谈式节目。导播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电视谈话节目的场域性。

2.3 叙事性

“电视求助于双重意义的戏剧化:它将某一事件搬上荧屏,制成影像,同时夸大其重要性、严重性及戏剧性、悲剧性的特征。”[3]这一论断实质上道出了电视所具有的叙事性特征。对故事的需求,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正是在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故事中,观众能够把自我投入,以移情的方式领会节目的本意。同时,在节目流程设计中,电视谈话节目也讲究起承转合,这同样是对叙事本质的运用。几乎没有电视谈话节目不涉及叙事的,以故事引出话题,以故事证明观点等。

2.4 表演性

所有电视节目都非生活本身,我们所看到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已经首先展示给了摄影机。而一旦有了摄影机的介入,无论是为表演的表演,还是立意为记录的记录,拍摄对象的言行举止必然与日常生活有本质的差别。其表演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邀请明星的娱乐节目。邀请了明星的谈话节目,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交流,但基于自己形象的考虑,明星的表演远胜于真实。另外在内地的电视谈话节目,基于我国特殊的审查机制和价值观导向,为了不触碰禁区,节目的话题设置、流程设计、嘉宾与现场观众的安排,大都具有严格的控制,失却了谈话本身应有的自发、随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节目本身就是一种表演。

2.5 声像结合

电视谈话节目尽管主体在于谈话,但充分发挥了声像两种媒介的优势,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电视谈话节目中,许多导播会在节目中导入VCR,如柴静主持的《看见》,在节目当中也会以VCR转换话题、控制流程,或支撑某种观点,如胡一虎主持的《一虎一席谈》。

3 谈话节目的构成要素

3.1 节目设计

3.1.1 节目定位。

节目定位包含多个方面:一是受众定位,二是内容定位,三是播出时段定位。

3.1.2 演播室设计。

随着节目质量的上升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电视谈话节目的演播室开始具有了个性和多样性,讲求与节目定位的和谐搭配,相得益彰。由于类型和风格的不同,今天的电视谈话节目演播室设计,从场景搭建,到人际之间的空间安排、用色打光等都有了更多的要求。

3.1.3 节目流程设计。

包括节目开始前的节目操作方案,形成充分准备;到节目过程中的节奏把握、话语权的交出及收回;以及最后的总结陈词、完美收官,其间还有道具安排、嘉宾上场方式安排等。

3.2 人员构成

3.2.1 主持人。

电视谈话节目对主持人的素质要求十分全面,包括在中国的政策环境下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和新闻敏感、多样的生活阅历、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极强的口才和现场驾驭能力等。

3.2.2 嘉宾。

一档成功的谈话节目,必然是主持人与嘉宾共同配合、联手奉献的。嘉宾的选择关系到节目的定位,如《对话》邀请的嘉宾多是世界知名政要、行业领军人物,《鲁豫有约》的嘉宾多是明星与艺术家。主持人与嘉宾以及嘉宾之间的关系则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

3.2.3 现场观众。

对于不同的谈话节目,现场观众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表现,而像《锵锵三人行》这样的漫谈式节目则根本没有现场观众。在有的节目中,现场观众不只是坐在现场的沉默观众,更是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导播要把镜头对准他们,让现场观众参与到节目的流程中来。《一虎一席谈》中就设置了比重很大的观众发言,观众的观点和嘉宾、主持人的观点相互参照,共同推进节目的发展。

4 结语

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出现得较晚,但在节目制作成本与收视率的综合考量下发展得十分迅速,即便还存在种种不足,其节目制作水平、艺术质量依然平稳上升。

参考文献

[1]苗棣,王怡林.脱口成“秀”:电视谈话节目的理念和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2.

节目构成 篇5

一、《新闻1+1》标题特点

《新闻1+1》有着很强烈的标题特点和标题风格,其标题并非随意而设,而是有目的、有深度的。它不是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内容肤浅、机械地介绍节目内容,而是抓住新闻事件潜藏的“根”,提出质疑或发出感叹。《新闻1+1》的标题成为构成栏目风格的一大闪光点,对节目呈现的效果和节目的渲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新闻1+1》的标题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一)整体性

《新闻1+1》的标题风格和特点呈现出整体性的特点,《新闻1+1》每一期的节目标题,都是围绕着该期节目的内容来设置。在形式上,每一期都不是单独地存在,每期之间也都体现了期与期标题的连贯和统一,以此体现出标题的整体性的特点。

(二)一贯性

《新闻1+1》的标题向来以犀利著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标题风格并没有随波逐流,也没有丝毫的懈怠和随意,而是坚持了它一贯的犀利,直指要害。这种坚持不懈,正体现出了《新闻1+1》一贯性的标题特点。

(三)规范性

虽然《新闻1+1》的标题设置很有特点,但并不是任意的、随意的多样化和多元素化,而是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其规范性不仅仅只体现在节目内容的规范性上,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流程都体现出了规范性的特点。

(四)风格化

一个节目的风格离不开节目的形式和主持人的风格。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过程中,会对新闻事件提出一些犀利、直击要害的问题,这样的主持风格也相应地反映到了标题上,二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节目风格。因此,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标题的设置有影响。

二、《新闻1+1》标题构成特点

《新闻1+1》标题鲜明的特点,构成了这个节目独树一帜的节目风格,在上面提到的规范性的标题特点中,我们可以得出标题并不是随意列置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分类和规范。根据《新闻1+1》标题的类型,我们将其分为四类:疑问、感叹、重复和引用。

(一)疑问

疑问的标题构造是《新闻1+1》节目标题设置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根据《新闻1+1》官网往期节目的资料分析发现,在2015年一整年中,一共有233期节目。其中,带有反问的标题就有89处,占比38.2%。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疑问句、反问句这样的句式在标题的构造中,占据了很大比例。这样的比重与其节目的风格和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有着很大的联系。

疑问在2015年的众多期节目中都有出现,比如:

《新闻1+1》谁砸了检查站?为什么?(2015.12.07)

《新闻1+1》“最牛”违建为何不断出现?(2015.11.23)

标题从节目内容出发,引起观众对于问题的好奇心,从而解疑答惑,并在节目中对问题的进行思考和探讨,对表达节目效果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感叹

除了用问号来表达新闻事件的质问疑问之外,当然还有直抒胸臆的感叹号。在2010年的231期《新闻1+1》节目中,有175期节目的标题运用了感叹句。其占比例约为40.4%。可见,感叹句在《新闻1+1》的标题中也占据着不小的比例。

感叹在节目标题中也有很多体现:

《新闻1+1》公务员考试,热!(2010.12.06)

《新闻1+1》又是一个“神医”!(2010.12.30)

标题感叹句的运用,同样成为《新闻1+1》独特风格组成的重要的部分,不仅引起观众的注意,同时引人深思,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警醒。

(三)重复

《新闻1+1》标目的重复引人注目,这样的表达方式非常的客观,将犀利的问题抛出,观众看到标题自然会在其中作出选择或引发思考。对于节目的整体风格和节目内容的传达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表现为一种字面上的重复,让观众感受得到这是对于一件事件的连续性的报道和评述,具有连贯性。比如《新闻1+1》20150814的标题“天津:‘危险’的爆炸!”和《新闻1+1》20150817的标题“天津:‘危险’的爆炸!”

第二,语言形式上的两种选择,引人思考,如《新闻1+1》20150202的标题“单独二孩:想生,能生,敢生!”和《新闻1+1》20150106的标题“熊市,牛市……‘老鼠市’?”

重复的标题构成方式,对于节目标题的设置和节目内容的传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引用

在《新闻1+1》的题目设置中,不难发现,对于很多流行词语、诗文、网络用语进行了多样化的引用,使得标题多元化,元素丰富。很多引用语和日常用语的巧妙结合,大大加深了表达效果,意味深长。例如:

《新闻1+1》中东呼吸综合征,有“治”了?(2015.06.16)

《新闻1+1》小心专坑中国人的韩国“黑中介”!(2015.05.27)

三、结语

《新闻1+1》标题标新立异的设置和其独特的节目风格,不仅烘托了节目内容渲染了节目氛围,而且其标题已经成为构成节目风格的一部分。《新闻1+1》是一档新闻节目,标题作为其中一部分,一直坚持着独特的节目风格。从其标题精妙的构造和种种带有心意的引用,可以看出长久以来《新闻1+1》的心意所在,诚意所在。

参考文献

[1]黄自昌.新闻1+1的标题追求[J].电视研究,2011(12):55-57.

节目构成 篇6

所谓健康传播是指“凡是人类传播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并有效提高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大众媒介在受众对健康传播的需求的影响下,将大众健康传播作为重要议题。从大众传播层面来说,健康传播就是要以大众媒介为载体,传播健康养生类信息,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目标,最终达到树立健康观念的目的。

在众多的电视健康类节目中受众多以中老年为主,根据央视索福瑞的统计显示,生活服务类养生节目观众构成主要集中在45—54岁、55—64岁、65岁以上这三个年龄段。健康节目的构成也主要是考虑到中老年观众这一受众因素。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压力的增长,年轻人群中的亚健康问题逐年突显,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做的《中国人亚健康状态综合评估诊断和预测系统的建立》这项调查显示在这些亚健康人群中,18岁~25岁占15.5%;25岁~30岁占14.3%;30岁~35岁占16.6%;35岁~40岁占21.3%;40岁~45岁占11.5%;45岁~65岁占7.7%。亚健康的人群呈现出低龄化、年轻态的趋势。年轻人的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电视健康类节目必须顺应这一变化,从节目构成入手,制作出针对年轻受众的电视健康节目,就显的至关重要。

1 传播者层面的比较分析

《养生堂》中专家是根据每期不同的主题,邀请北京各知名医生。每期邀请到的嘉宾有所不同。专家都以老年人为主,在《养生堂》在2013年11月份以来的18期节目中专家的平均年龄是52岁,《中医养生的活辞典》中余瀛鳌教授已有81岁高龄,其中中医在所有的被邀请的医生中所占比例较高,专家所擅长的主要以老年人容易出现问题的心、骨、肾、脾为主。《我是大医生》的专家是由三位医生组成的团队构成,而且每期的专家相对固定。这三位医生的平均年龄为43岁。这三位医生分别是心脏、整形、急诊方面的专家。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养生堂》的嘉宾以中老年嘉宾为主,专家以受老年人认可的中医为多。《我的大医生》的嘉宾则相对较年轻,而且所擅长的是受年轻人认可的急诊、整形。

在主持人方面,《养生堂》是由刘靖、悦悦两位主持人轮流主持。《我是大医生》则是采取了医生主持团的概念,有医生来组建主持团队,设置了“医生梦之队”。主持风格方面,《养生堂》主持风格较为端庄、稳重、充满智慧。《我是大医生》主持团体则更加偏向活泼、轻松的主持风格。在主持人的着装方面,《养生堂》在11月份的18期节目中主持人都是以裤子搭配西装的形式展现主持人成熟、稳重的一面,而《我是大医生》的主持团队中养生达人悦悦着装较为多样、时尚。其中在播出的《睡出好颈椎》中,主持团队更是集体穿着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卡通睡衣出场。

2 传播内容层面的比较

播出时间不同,《养生堂》播出时间是每天17:23,这个时间正好是中老年人不用照看孩子且已经完成家务的时间,方便中老年人的收看。《我是大医生》播出时间是每周四22:20。青年人一般观看电视的时间集中在晚上,这个播出时间也和他们的收看习惯相吻合。

《养生堂》是一档以“传播养生之道、传授养生之术”为栏目宗旨的健康养生类节目。可以看出,这是一档以“养生”为主题的节目,而“养生之道”也是中医中所提及的核心思想。节目的内容中“养生”的主题贯穿始终。这正是被老年人喜爱和推崇的。《中医养生的活辞典》《长寿七养诀》以及《温古为今抗冬邪》都是对于中医的保健疗法进行介绍的。其中,所引用的健康保健法也多是以中医理论作为依据。回归经典《诸病源候论》,就是通过《诸病源候论》中的导引养生法的解读,进行健康养生方法的介绍。

《我是大医生》是以年轻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健康、保健类问题为切入点。播出的《如何让腰围变小》是针对目前年轻女性所关心的健康减肥问题设置的主题;《睡出好颈椎》《你选对鞋了吗》《喝奶的误区》《清晨杀手》都是针对目前年轻人生活所面对的健康保健类的一些问题进行主题设置。

3 传播方式和技巧层面的比较

在传播方式上,《养生堂》主要是以演播室访谈结合专题片的方式,在辅以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主要以专家说教的形式展现。《我是大医生》除了医生团队对于相关问题的讲解之外,医生团队还会进行现场示范,从说教的形式转化成了专家参与的形式。在节目最后,《医生说说说》板块中,通过栏目官方微博、微信、邮件、QQ,汇集观众各种渠道提出的健康问题,医生团队会在录制现场进行应答、点选,并现场对相关问题进行。而微博、微信、QQ、邮箱这些即时通信软件是年轻人群常用的,通过这种途径发问的多集中于年轻的受众群体。

在技术上,《养生堂》中讲解需要的文字、图片都是采用大屏幕呈现的方式,节目在技术制作上较为单一。《我是大医生》则利用3D互动的高科技呈现方式,运用3D这技术对人体进行结构建构出了人体各零部件的大量精准模型,确保了节目在各个环节的使用;并且结合了虚拟植入的电视技法,让3D不仅仅停留在屏幕里,实现了让3D从屏幕飞出效果,真实呈现在舞台空间上,与“医生梦之队”完成现场互动。高科技呈现的视觉效果是年轻人所青睐的。

4 结语

通过对《养生堂》和《我是大医生》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电视健康养生类节目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进行节目的差异化建构。这种“窄播”的形式满足了不同受众的电视媒介使用需求,也将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未来趋势。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显,健康传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传播由于其内容的专业性,因此,对传播媒介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而电视,由于其可视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占有资料的权威性的特点,满足了健康传播对于媒介的要求。多数电视健康类节目的目标受众为中老年人,北京卫视推出的《我是大医生》节目的目标受众却定位在青年受众群体。通过对传统健康类节目《养生堂》和新型健康类节目《我是大医生》的比较,探究电视养生类节目是如何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节目编排,满足受众需求的,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电视养生类节目的节目构成又有何不同。

关键词:电视养生类节目,目标受众,节目构成

参考文献

[1]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赵晖.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现状及发展建议[J].传媒,2013(8).

【节目构成】推荐阅读:

薪资构成10-22

实现构成07-14

现代构成07-17

构成原理10-17

环境构成10-20

构成因素05-08

构成思维05-31

构成结构06-01

资源构成06-23

构成技术06-24

上一篇: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下一篇:正运动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