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构成原理

2024-06-20

系统构成原理(精选9篇)

系统构成原理 篇1

水是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在市政供水、小区供水, 尤其县城、乡镇供水等方面技术一直比较落后, 自动化程度低。变频调速技术的恒压供水系统不断完善, 采用先进的工业控制技术手段, 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目前自动化控制领域的高新技术, 实现更高级的远程监控和访问。所有这些现代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无疑为现代化高性能的生活供水提供了可能。

一、恒压供水系统的整体结构

整个恒压供水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深井、蓄水池、加压泵房、现场总线及其设备、工业以太网五部分组成。加压泵房的水泵电机主要用于将蓄水池的清水直接加压至小区用户管网, 取代了传统的高位水塔、水箱的供水方式。四台水泵电机由PLC与变频器控制, 并跟随管网压力动态调节水压, 达到恒压供水的目的。现场总线 (PROFIBUS) 主要用于主站PLC、从站PLC、变频器等控制设备的串联通讯, 同时将现场的其它设备进行有机的连接, 组成了整个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核心。工业以太网作为整个系统控制的最高层PCAuto3.62服务器通过网络模块与主站PLC相连, 借助三维力控软件及其WEB软件包实现基于的远程监控与访问。

系统主要有压力传感器、压力变送器、变频器、恒压控制单元、水泵机组以及低压电器组成。系统主要的设计任务是利用恒压控制单元使变频器控制一台水泵或循环控制多台水泵, 实现管网水压的恒定和水泵电机的软起动以及变频水泵与工频水泵的切换, 同时还要能对运行数据进行传输。

二、几种控制方案

根据系统的设计任务要求, 结合系统的使用场所, 有以下几种方案可供选择:

1、有供水专用的变频器+水泵机组+压力传感器

这种控制系统结构简单, 它将PID调节器和PLC可编程控制器等硬件集成在变频器供水基板上, 通过设置指令代码实现PLC和PID等电控系统的功能。它虽然简化了电路结构, 降低了设备成本, 但对压力设定和压力反馈值的显示比较麻烦。其输出接口的扩展功能缺乏灵活性, 数据通信困难, 并且限制了带负载的容量, 因此仅适用于要求不高的小容量场合。

2、通用变频器+单片机 (包括变

频控制、调节器控制) +人机界面+压力传感器这种方式控制精度高、控制算法灵活、参数调整方便, 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但开发周期长, 程序一旦固化, 修改较为麻烦, 因此现场调试的灵活性差, 同时变频器在运行时, 将产生干扰, 变频器的功率越大, 产生的干扰越大。

3、通用变频器+PLC+组态软件十

压力传感器这种控制方式灵活方便, 具有良好的通信接口, 可以方便地与其他的系统进行数据交换;通用性强, 由于PLC的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因此该系统能适用于各类不同要求的恒压供水场合, 并且与供水机组的容量大小无关。

通过对以上这几种方案的比较和分析, 可以看出“变频器主电路+PLC (包括变频控制、调节器控制) 十组态软件十压力传感器”的控制方式更适合于本系统。这种控制方案既有扩展功能灵活方便、便于数据传输的优点, 又能达到系统稳定性及控制精度的要求。

三、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

系统的自动化网络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现场设备级、车间监控级两部分。现场设备级处于系统的最底层, 由现场总线 (PROFIBUS-DP) 将主站PLC远程I/O、PLC及变频器进行连接, 同时现场的执行设备、检测设备又与PLC相连, 组成了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通过各种硬件设备的连接及相应软件通讯规则的设置, 实现了整个现场设备级的PROFIBUS通讯;通过各种程序控制算法的编写, 实现了整个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车间监控级在网络层次上要高于现场设备级, 它主要以三维力控组态软件为核心, 通过Web servcr网络组件与现场设备级的主站PLC相连, 实时采集现场设备级的各种信息, 通过相应的控制算法对现场数据进行集中的分析与处理, 并通过人机界面对系统的生产状况及相关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的集中显示, 从而实现了对现场设备级的远程车间级监控。通过车间监控级的装有三维力控网络版的SCADA服务器还可实现更高级的远程监控与访问 (如通过Internet的监控与访问) 。

参考文献

[1]黄金波、郭丽春:《可编程控制器在自动给水系统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03) .[1]黄金波、郭丽春:《可编程控制器在自动给水系统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03) .

[2]罗锁玉:《“南化”自备水厂变频改造实现恒压自动供水》[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2, (02) .[2]罗锁玉:《“南化”自备水厂变频改造实现恒压自动供水》[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2, (02) .

系统构成原理 篇2

一、直接材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通过加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它们的使用价值随之变成了另一种使用价值;

二、直接人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可用工资额和福利费等计算;

三、制造费用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车辆及设备等设施及机物料和辅料,它们的耗用一部分是通过折旧方式计入成本,另一部分是通过维修、定额费用、机物料耗用和辅料耗用等方式计入成本。制造费用是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成本。制造费用包括产品生产成本中除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资以外的其余一切生产成本,主要包括:

1、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是指生产车间管理人员、辅助后勤人员等非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员工资;一线直接生产人员非生产期间的工资也计入本项目,非一线生产员工提供直接生产时,其相应的工资应从本项目转入生产成本中的直接工资项目。

2、职工福利费:按第一项所定义的生产管理人员工资的14%提取。

3、交通费:是指企业为车间职工上下班而发生的交通车辆费用,主要指汽油费、养路费等。

4、劳动保护费:指按照规定标准和范围支付给车间职工的劳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保健饮食品(含外购矿泉水)的费用和劳动保护宣传费用。

5、折旧费:是指车间所使用固定资产按规定计提的折旧费。

6、修理费:指生产车间所用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包括大修理费用支出。

7、租赁费:是指车间使用的从外部租入的各种固定资产和用具等按规定列支的租金。

8、物料消耗:指车间管理部门耗用的一般消耗材料,不包括固定资产修理和劳动保护用材料。

9、低值易耗品摊销:是指车间所使用的低值易耗品的摊销。

10、生产用工具费:是指车间生产耗用的生产用工具费用。

11、试验检验费:是指车间发生的对材料、半成品、成品、仪器仪表等试验、检验费。

12、季节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是指因生产的季节性需要而必须停工,生产车间停工期间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13、取暖费:是指车间管理部门所支付的取暖费,包括取暖用燃料、蒸汽、热水、炉具等支出。

14、水电费:是指车间管理部门由于消耗水、电和照明用材料等而支付的非直接生产费用。

15、办公费:是指车间生产管理部门的通讯费用以及文具、印刷、办公用品等办公费用;政府部门的宣传经费,包括学习资料、照相洗印费以及按规定开支的报刊订阅费等。

16、差旅费:是指按照规定报销生产车间职工因公外出的各种差旅费、住宿费、助勤费;市内交通费和误餐补贴;按规定支付职工及其家属的调转、搬家费;按规定支付患职业病的职工去外地就医的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贴等。

17、运输费:是指生产应负担的厂内运输部门和厂外运输机构所提供的运输费用,包括其办公用车辆的养路费、管理费、耗用燃料及其他材料等费用。

18、保险费:是指应由车间负担的财产保险费用。

19、技术组织措施费:是指生产工艺布局调整等原因发生的费用。

立体构成原理在设计中的应用 篇3

立体构成课程是艺术设计类院校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三维空间的理解和三维形态的创造、审美能力。以此来掌握艺术创造中基本的思维规律和形式表现规律以及三维造型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 为专业设计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立体构成的原理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设计、展示设计、环艺设计、包装设计等领域。

一、立体构成原理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

把不同的构成元素有目的地组合使之具有审美价值, 称之为构成。构成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 与建筑具有密切的联系。立体构成作为构成的一种, 是训练建筑语言的课程, 包括力度、秩序、节奏、体量、比例等将来可直接用于建筑设计的基础内容, 它通过使用各种基本材料, 将造型要素按照美的原则组成新立体。

建筑的形态一般都表现为某种几何体或几何体之间的组合关系, 这些组合关系中包含着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法则,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是无法忽略这些构成关系的, 它会直接影响建筑的造型和风格。立体构成的各种规律都可以被运用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有选择的运用立体构成规律进行建筑形态的组合, 得到最完美的效果。矩形, 圆形, 三角形等体块运用得最多。比如1967年蒙特利尔博览会美国馆, 是美国建筑师富勒的作品。该建筑的形态由三角形和多边形的网架组成的多面体球形结构, 运用轻型的材质构成的高强度结构, 形状简洁明了。

二、工业产品设计中的立体构成规律

立体构成通过材料、结构将形态制作出来, 这与产品设计相同。立体构成只要变化一下材料本身就可成为产品。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创造出成功的产品, 而产品能否成功, 以及产品发展的命运, 往往维系于最初的设计理念。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已经无法离开工业产品设计, 从喝水用的杯子到家里陈设的家具, 从使用的各类电器到身上漂亮的衣服, 还有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 以及珠宝首饰装饰品, 都是工业产品设计的范畴。工业产品设计是使人们的生活更舒适, 更惬意的一种手段, 这种设计客观真实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业产品的设计过程是把抽象的理念和技术, 转化为可以摸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这种抽象的理念是创造性思维。立体构成的学习和训练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掌握立体造型的规律和方法。常常有许多好的立体构成造型, 只要融入实用功能就会成为一件工业产品的设计基础。

三、立体构成与展示设计的关系

在高科技飞猛发展的今天, 信息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同。展示为信息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全新的空间环境和方式, 诸如展览会、商业展示厅、产品陈设室、博物馆、画廊等, 因此人们形象地称展示为“空间传播媒介”, 它已成为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传播的有效工具。在展示设计的过程中, 空间运用和立体造型是两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这和在立体构成中所讨论和研究的原理规律是相一致的。展示设计的本质是人为环境创造空间运用和场地规划的艺术。因此, 展示设计所面对的是:展示道具的形态塑造和布置, 色彩的运用及灯光照明布置, 以营造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气氛及环境;通过空间的划分、联系, 从而对人为活动进行引导, 创造人与人, 人与物之间舒适、轻松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空间。总体美术设计是全部展示美术设计的关键和基础, 它通过立体构成原理对规划书所提供的文字内容展开造型的联想和组合, 构成合乎策划要求的立体物形象。所以在每一个展示形态中都包含着立体构成的各种手法。

四、融入包装设计中的立体构成原理

在现代社会中, 包装已经成为商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装设计不仅是为满足商品在运输和售卖时的方便和安全需要, 而且也是为宣传商品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进行恰当的视觉表述。优质的商品配合好的包装设计除了上述功能需要外, 还能使消费者建立对商品品质的信赖感, 以及消费的自豪感, 在包装设计中, 立体构成的知识在包装结构上的应用更是直接, 包装设计的纸盒结构无论是在切割、折叠和插接等加工方面, 还是在立体造型的结构、原理和规律方面, 都和立体构成中的纸立体构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一名设计师, 如何创造出一个有价值的立体形态, 把握空间造型基本要素的能力和对这些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的认识程度, 正是立体构成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许之敏:《立体构成》,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

[2]胡介鸣:《立体构成》,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

[3]熊明:《建筑美学纲要》,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地铁降压变电系统构成和施工调试 篇4

提要:本文对地铁降压变电系统的构成、各电压等级供电系统的特点和施工调试等进行了阐述,使大家对该系统的设计和现场调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便于工程施工、调试和安全运行。关位词:地铁;降压系统;结构;调试 1引言

地铁降压变电系统是地铁通信、信号、售票、电梯、人防、车站照明、和广告等低压用电设施的唯一供电系统,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调试关系到供电质量的好坏和地铁运行的安全可靠。

目前国内地铁降压系统采用从电压等级分为35 kV直接变400 V的越级供电方式和35 kV先变10 kV再变400 V分级供电方式,从供电网络构成分为大环网和小环网。本文将以上海地铁共和新路高架工程降压系统为例简单介绍一下35/10/0.4 kV分级供电方式环网降压系统的构成、保护配置特点、现场调试和问题的处理。

该降压系统主要由100 kV/35 kV主所、35 kV/10 kV中心降压变电站、10 kV/0.4 kV降压所构成。系统构成见图1.2分级供电环网供电方式构成的降压供电系统特点 2.1分级供电环网双回路供电,确保各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由于牵引供电系统与降压供电系统分别组成相对独立的环网供电系统,一个系统故障不影响另一个系统的运行。每一降压所均为两路进线,10 kV进线电源来自于中心降压站或上一个降压所,10 kV出线通过环网电缆连接于下一个降压所进线,一二段母线间加设联络断路器,当某一进线失压时,自动投人,保证两段母线供电。2.2采用GIS或AIS组合电器、干式变压器等减少空间占用

该工程中35 kV系统采用GIS组合电器,10 kV系统采用AIS组合电器,400 V采用抽屉式单元低压柜,变压器均采用干式变,节省了空间,在上海寸土寸金的大都市,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2.3采用先进的智能监控系统,便于运行、操作、实时监控和维护

各级保护采用先进的微机保护装置与监控系统经过网络连接构成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F650微机综合自动保护装置是GE公司继F350之后新开发的基于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配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功能强大的微机保护装置。它可同时输入三相电流,三相电压,16路开关量信号输人,2对大容量控制输出接点直接用于断路器跳闸,8对普通控制输接点用于供电间隔设备间的闭锁。2.4 400 V低压系统特点

(1)自动化程度高:400 V进线及母联断路器采用德国施耐德公司快速断路器,内置电流电压保护模块,设有大电流脱扣,定时限过电流,反时限过流,失压等保护,可迅速切断故障电流,可实现开关量和模拟量的采集以及远传,母线失压时,母联断路器的自投,切除三类负荷。

(2)400 V低压柜内设备采用抽屉式单元,检修维护方便。(3)负荷分类多:400 V用电负荷主要为信号电源、通信电源、自动售票(AFC)一类负荷,车站照明、电梯、通风电源二类负荷以及冷水机组,采暖等三类负荷低压负荷构成(400 V降压系统见图3).施工调试

3.1 电气试验的标准和内容 3.1.1 标准和依据

(1)试验标准:采用GB50150《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以及工程设计图纸为依据。

(2)根据招标书,针对上海地铁共和新路高架牵引供电工程我们认真编写了调试大纲,注明试验的内容、对象和标准以及仪器仪表和试验人员的配备。

3.1.2 试验内容:主要有设备单体试验、保护装置单元件试验和整组试验和监控系统联调。

整组试验主要为交流回路通电试验、控制信号检查、定值复合和保护动作检查、自动装置试验功能试验以及监控系统联调试验。具体试验方法鉴于篇幅有限不再叙述。3.2 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和趁议(1)快速闭锁试验方法和选择: 为便于分析,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快速闭锁工作原理。为防止在进线或联络保护与出线保护具有相同的动作延时时间下,特别是在电流速断情况下,馈线或出线故障时,地线或联络断路器跳闸,造成停电范围扩大,影响运行。设计时增设了出现故障快速闭锁进线或联络断路器跳闸功能。当出线发生故障时,保护装置发出跳闸信号出线断路器跳闸,同时向进线断路器或联络断路器发出跳闸快速闭锁信号,闭锁进线断路器和联络断路器跳闸,即快速闭锁功能。

试验方式的确定:检查快速闭锁功能时,GE公司推荐的试验方法需要两路同源的电流源,分别注入进出线保护装置(见图4),试验时由于仅有一套继电保护测试仪,产生两路同源等值电流接线复杂,试验电流不易保持等值。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一套继电保护测试仪的一路电流源进行测试,现场测试时把出线保护装置R1与进线保护装置R2串联连接(见图5)注人一路电流进行试验。这种方法产生了同源同流的试验电流,接线简单,试验方便,满足了测试的要求,顺利完成了快速闭锁功能的检查。(2)PLC编程问题

在降压所调试时,发现美国GE公司F650微机保护装置保护动作时好时坏,装置工作很不稳定。经过查找原因和分析,排除电磁静电干拢和二次配线接触不良的可能,对F650可编程控制器中逻辑程序进行逐条查看,发现中间变量太多,变量在不同的逻辑块中多次调用,在多任务处理时,造成程序紊乱。CPU死机,装置不工作。经过重新编程,尽量减少中间变量和程序优化,装置工作正常。(3)整定组的切换问题

F650具有三组不同的整定值用于不同运行方式下保护的整定。地铁降压系统中采用双边供电,正常情况下使用第一组整定值(SETTING GROUPI),当某35 kV主所解列时,采用单边供电,分为非正常供电方式A和非正常供电方式B,分别对应整定组2(SET-TING GROUP2)和整定组3(SETTING GROUP3),试验时发现在进行第一组整定值测试时,保护装置动作、跳闸均正常,但是其对应的断路器闭锁关系不对,经过对程序逻辑反复检查核对,发现属于编程时没有把相应的闭锁关系逻辑编入二三组整定中,经过程序的修改;三组整定值的切换功能、闭锁关系和保护动作均正常。(4)电力电缆的试验

在汉水路和中山北路降压所进行10 kV电缆试验时发现单芯交联聚抓乙烯电缆在35 kV试验电压下的泄漏电流严重不平衡,试验数(坟水路k14-1#动力变)见下表1。

这条电缆长度26 m左右,环境温度28 9C,相对湿度90 %。分析认为虽然相对湿度较大,但是A相泄漏电流正常,表明B,C相尽管泄漏电流偏大,电流随着电压的升高呈现平稳升高,无明显的陡升,也没有击穿,可以判断电缆并非受损。经过检查也没有发现电缆有明显的外伤以及弯曲超过要求。初步判断可能是电缆作头时工艺控制不好引起。打开C相电缆头发现热缩管内外表面均有黑色污物,电缆单独开头试验,泄漏电流非常小,说明电缆没有问题。重新做头试验泄漏电流明显下降到55 uA,但与A相电缆比较,仍然很大。我们从其做头过程发现,电缆工在使用汽油喷灯进行内衬层胶带和热缩管热缩后没有用酒精擦拭清洁表面,分析认为喷灯点燃进行热缩时,大量不完全燃烧的游离碳和杂质,吸附在热缩管的表面,造成泄漏电流偏大。在以后的电缆做头控制好工艺后,其他电缆经试验均正常。4 结束语

系统构成原理 篇5

1 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及使用范围

1.1 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

数据终端 (DTE) 有分组型终端和非分组型终端两大类。分组性终端有计算机、数字传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用户分组装拆设备、用户分组交换及、专用电话交换及、可视图文接入设备、局域网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有个人计算机终端、可视图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 (DCE) 组成, 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 DCE通常就是调制解调器, 它的作用是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如果传输信道为数字信道, DCE的作用是实现信号码型与电平的转换, 以及线路接续控制等。传输信道除有模拟和数字的区别外, 还有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专用线路与交换网线路之分。

1.2 各种交换方式使用范围

(1) 电路交换方式通常应用户公用电话网、公用电报网以及电路交换的公用数据网 (CSPDN) 等通信网络中。前两种电路交换方式系传统方式;后一种方式与公用电话网基本相似, 但是它是用四线或二线方式连接用户, 适用于较高速率的数据交换。

(2) 报文交换方式适用于实现不同速率、不同协议、不同代码终端的终端间或一点对多点的同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的数据通信。由于这种方式, 网络传输时延大, 并且占用了大量的内存与外存空间, 因而不适用于要求系统安全性高、网络时延小的数据通信。

(3) 分组交换是在存储_转发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它兼有电路交换及报文交换的优点。它适用于对话式的计算机通信, 如数据库检索、电子邮件传递和计算机间通信等各方面, 传输质量高、成本较低, 并可在不同速率终端间通信。其缺点是不适宜实时性要求高、信息量很大的业务使用。

2 数据通信

2.1 有线数据通信

(1) 数字数据网 (DDN) 。数字数据网由用户环路、DDN节点、数字信道和网络控制管理中心组成。DDN是利用光纤或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信道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

(2) 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 (PSPDN) 采用存储_转发方式, 将用户送来的报文分成具有一定长度的数据段, 并在每个数据段上加上控制信息, 构成一个带有地址的分组组合群体, 在网上传输。

(3) 帧中继网。帧中继网罗通常由帧中继存取设备、帧中继交换设备和公共帧中继服务网三部分组成。帧中继网是从分组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

2.2 无线数据通信

无线数据通信也称移动数据通信, 它是在有线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线数据通信依赖于有线传输, 因此只适合于固定终端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移动数据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输来传送数据的, 因而可能实现移动状态下的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组网灵活、通信容里大、通信线路质量稳定可靠、机动性能优越等优点, 是其他通信技术无法比拟的。然而,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 通信已进入高速、宽带、大容量、多媒体、多业务、可移动及个性化时代。

3 数据通信的应用前景

3.1 有线数据通信的应用

(1) 数字数据电路 (DDN) 的应用范围有:

▲组建公用数字数据通信网。

▲可为公用数据交换网、各种专用网、无线寻呼系统、可视图文系统、高速数据传输、会议电视、ISDN、邮政储汇计算机网络等提供中继或数据信道。

▲为帧中继、虚拟专用网、LAN, 以及不同类型网络提供网间连接。

▲利用DDN实现大用户局域联网;如我区各专业银行、教育、科研、自治区 (省) 公安厅与城市公安局、以及大型单位内部多个分支单位的局域网互联等。

(2) 分组交换网的应用。

分组交换网能提供永久虚电路 (PVC) 及交换虚电路 (SVC) 等多种业务。利用分组交换网的通信平台, 还可以开发与提供一些增值数据业务:电子信箱业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传真存储转发业务、可视图文业务等。

(3) 帧中继技术的应用。

帧中继技术适用于对广域网数据访问和高速数据传输。帧中继也是一种ISDN承载业务, 主要用于局域网互联和高速主机环境下作为宽带网的数据入口, 是向未来宽带ATM交换过度的手段之一。

3.2 无线数据通信的应用

无线数据通信也称为移动数据通信。它的业务范围很广, 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移动数据通信在业务上的应用。移动数据通信业务, 通常分为基本数据业务和专用数据业务两种:基本数据业务的应用有电子信箱、传真、信息广播、局域网 (LAN) 接入等。专用业务的应用有个人移动通信、计算机辅助调度、车船、舰队管理、GPS汽车卫星定位、远程数据接入等。

(2) 移动数据通信在工业及其他领域的应用。移动数据通信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可分为固定式应用、移动式应用和个人应用三种类型。

4 结语

展望未来, 通信网络将向着综合业务数字网发展, 数据、语音、图像等各种数据通信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得到综合利用。数据通信在军队系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数字数据网 (DDN) 开始在军队专用信息网中应用, 促进了军队专用信息通信网的快速发展, 并逐步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方向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将通过数字体系 (SDH) 等大量光纤、多媒体技术, 把电话、传真、数据、动态图像等各种通信业务综合在一起, 采用计算机综合处理, 应用ATM技术, 以交互方式快速传递, 把全国各地数据通信网连接起来, 使各类信息在不同层次上相互交流,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摘要:数据通信已经渗入到我们的日常办公、生活中, 文章从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入手, 分别介绍了数据通信的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等几种交换方式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对有线数据通信和无线数据通信作了对比和介绍;对数据通信所用到的网络协议作了介绍;对数据通信的现实应用作了说明, 并展望未来美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数据通信,构成原理,适用范围,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辛化梅, 李忠.论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04) .

[2]杨明达.4G通信技术热点及前景[A].2008年“ICT助力两型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

系统构成原理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广播电视网也正在向产品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其中, 数字机顶盒作为系统中的用户终端设备是一项关键的设备。由于数字机顶盒能够将数字电视信号进行转换, 成为模拟电视机可以接收到的PAL/NTSC信号, 同时也能够支持因特网浏览、视频 (VOD) 点播、可视电话、DVD播放等多媒体的功能以及放大、解密、加扰的功能, 和普通模拟电视机进行组合便能够构成完整独立的数字电视的接收机, 因此其市场发展前景可谓是极其广阔。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字电视当中机顶盒的原理及其构成。

1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基本原理

该系统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领域等方面的各种信号转换, 机顶盒由于其用途和功能的不同, 在早期可分为付费图文电视的机顶盒、电视的机顶盒、增补频道的机顶盒等。在数字电视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对于进行数字电视接收的机顶盒在我国很受重视。其中, 根据传输媒体工具的分类, 数字电视的机顶盒还可以分为以下3种:1) 有线数字电视的机顶盒;2) 数字卫星的机顶盒;3) 地面数字电视的机顶盒。在这3种类别当中有线数字电视的机顶盒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

数字电视的机顶盒通常用来进行处理数据业务、接收数字电视节目或者解析多种应用方面。它们的信源必须要完成二级编码之后进入到有线电视网络, 其中一级是可以进行传输的信道编码, 另一级是音视频信号信源的编码和所有信源所封装而成的传输流。而至于接收端的机顶盒则应与前端相一致, 首先要提取传输层的信道编码信号来完成信道的解调;再还原已经压缩信源编码信号, 并恢复原始的音视频流, 另外再处理好多种应用方面的接收以及解析数据业务。一般人们所使用的有线数字电视的机顶盒是由出高频头、信源解复用器、信道解调器、视频编码器、MPEG-2解码器、嵌入式CPU系统、音频D/A以及条件接收模块、外围接口等所构成。此外, 机顶盒要有交互功能这方面的特性则需要有数据的回传通道。其中, 高频头接收有线网的高频信号, 而QAM解调器则只需进行信道的解码, 还要分离载波中所包含的各种数据信息传送流以及音视频。传送流过程中, 通常包含有几个音视频流以及一些其它的数据信息。而对于解复用器, 主要是用来对不同的节目进行区分, 并提取相应的音视频流和数据流, 将数据送入到MPEG-2解码器和相应解析软件中去, 来对数字信息进行最终还原处理。但是, 对于收费的电视来说, 使用条件接收模块来对音视频流进行解扰, 并通过含有识别用户功能和进行记账的智能卡来确保合法用户的正常收看电视。MPEG-2解码器则对音视频信号进行解压缩后通过视频编码器和音频D/A进行变换, 从而还原出模拟音视频的信号, 最后使得高质量的图像可以在常规的彩色电视机上面显示出来。

2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技术

2.1 信号源解码

进行数字化后的模拟信号的信息量激增, 所以必须采用一定量的数据压缩。我国数字电视广播现在一般使用MPEG-2视频压缩的标准, 因为该标准适用于多种清晰度的图像质量。其中音频则有MPEG-2和AC-3这两种主要的标准。因此, 信源解码器应当能适应不同的编码策略, 从而能够使原始音视频的数据正确地还原出来。

2.2 信道解码

其信道解码电路与模拟电视机中的高频头和中频放大器原理相同。况且, 高频头在数字电视的机顶盒当中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的调谐范围可以涵盖地面电视的接收频道、有线电视的增补频道以及卫星频道。

2.3 上行数据中的调制与编码

对于交互式应用的开展, 编码与上行数据中的调制的间题我们必须考虑在内。在我国当前主要有3种方式, 通过因特网卡来完成上行数据的传送、通过有线网络来完成上行数据的传送以及采用电话线来进行上行数据的传送。

2.4 MPEG-2解码

当前我国视频数字实用的处理技术都基本上是在MPEG-2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在视频的处理上必须要完成主画面和子画面的解码, 要是有分层解码的功能更好不过。此外, 通过APHA的迭显功能图文电视能够在主画面上进行选加, 这就要求其解码器能够同时解调主画面图像和图文电视数据, 这样就必须要高的速度和处理能力。

2.5 嵌入式CPU

作为数字电视机顶盒心脏, 在数据进行了信道解码之后, 嵌入式CPU最先要进行解复用, 从而将传输流分为视频、音频, 将视频、音频和数据分开, 而作为嵌入式操作系统运行的平台, CPU要和操作系统共同完成网络管理、显示管理、数据解码、有条件的接收管理、图文电视解码、上下变换视频信号等功能。

3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构成

伴随着数字电视市场逐渐的成熟, 机顶盒作为其接收的终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并实现了通过机顶盒进行增强型和交互型的服务, 例如视频类资料的点播、网页的浏览、电子目录等方面的业务, 是机顶盒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的必须考虑到的首要任务, 从而使得中间件产品也应时而生。

对于每一套完整的数字电视机顶盒是由3层所构成:应用软件、中间件和底层的软硬件资源。其中, 应用软件包括本机原来早已存储有的及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的各类应用软件;而中间件是通过应用程序接口的形式使机顶盒通用和给其中的基本功能显示提供机顶盒的生产厂家, 并使之在机顶盒的闪存当中保存, 从而使应用程序和底层的硬件操作系统、细节隔离开来;底层的软硬件资源则主要包括底层硬件和软件, 其中软件则提供了各种硬件的驱动程序及操作系统的内核, 而硬件提供了机顶盒中的硬件平台。

参考文献

[1]黄海驰.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基本原理、技术及构成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24) .

[2]孙小芹.数字电视机顶盒原理及常见故障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 2007 (9) .

系统构成原理 篇7

自从1976年美国的劳伦斯?克雷明提出教育生态学概念以来,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来研究教育的现象、成因,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生态化教育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体育教学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新课程理念下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生态学分析,对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和现实的意义。

学校生态环境是指学校中各类人员进行以教学为主的各种活动所依赖的种种物理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的总和。学校生态环境与生态主体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并以此构成学校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学校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教学活动——环境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1 体育教学环境释义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是有机体外部可以进入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直接影响到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教学环境是相对于教学活动而言的,从教学论角度来看,教学环境就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因素,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教学环境自然也就称为教学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由于人们对教学环境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对教学环境的分类有着不同的观点,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倾向于将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类,亦称硬环境和软环境。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的育人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体育教学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教学环境是指所有的社会环境,狭义的体育教学环境则是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以及心理环境。

2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及周围事物的总和,它包括物质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个体或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生态化的体育教学环境就是为了学生全面、自然发展而营造的、整合多种不同要素的、复杂的,有关教学活动涉及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的、社会的、有形的和无形的,都是体育教学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化教学环境系统结构。结合体育教学的本质,我们认为一个系统的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除了包含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还应包括生理环境要素,而且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三者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展现体育教学环境的整体态势(见图)。

2.1 生态化体育教学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生态化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物理环境主要由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物理因素构成。

2.1.1 时空环境

生态化体育教学的时空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体育教学时间分配与安排,以及空间密度。比如同一教学时段体育教学班级的数量,同一运动场上体育教学班级的数量,同一教学班级的学生人数亦即班级规模。尤其是班级规模,首先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练习活动的机会和程度。由于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是固定的,在一个人数规模适宜的班级内,每个学生都会有更多的身体练习和活动的机会,与教师及其他同学开展正常的互动活动;如果规模过大,则仅有部分学生能参与正常的课堂活动,一些性格内向以及体质较弱和运动能力稍差的学生则往往被剥夺了这种权力。其次,班级规模还影响学生课堂上的纪律表现。最终对教学目标、教学效率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1.2 设施环境

设施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包括学校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以及体育器材,同时也包括校园内的体育艺术构景、乃至体育图书资料等,都是体育教学活动必需的基本设施。学校是一个人工化的生态环境,学校的一切设施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设计的。设施环境不仅通过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约和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而且以自身的一些外部特征给师生以不同的影响。学校良好的设施环境有助于学生领会和牢固掌握体育知识,激发学习和锻炼兴趣,训练开拓、探索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校园建筑的不同造型、颜色,以及室内外的各种有关体育内容的装饰,都会对师生的精神面貌、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学校教学设施的安排应体现学校的体育教育意图与价值取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这是因为丰富的墙壁布置是我们道德的、精神的、伦理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1.3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该区域的气候条件以及自然景观,学校区域性的特色决定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形式及教学时间的选择。这些自然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身心活动。一方面它们引起教师和学生生理上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情绪,形成情感。可见,教学的自然环境对师生的身体健康及心理活动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2.2 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环境是教学活动中无形的、动态的软环境部分,如人际关系、校风、班风和社会信息交流等。

2.2.1 人际环境

在学校,存在着多重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学校领导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等。在学校体育教学生态系统中,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是教师和学生,所以,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内部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们所构成的人际环境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具体。

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团结一致的坚强集体,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学习与共同发展。由于成长环境和学生自身素质、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复杂的同学关系对学生的情感、学习动机与效果乃至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认识、相互间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爱屋及乌,学生会自觉投入体育活动之中,并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可以使学生对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平稳的情绪,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抱有乐观态度,进而形成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

2.2.2 信息环境

学校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生态系统,它向社会开放并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着各种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学校接收来自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尤其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提高,而且信息量不断加大,这些信息会给学校活动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和运用社会信息,调整社会信息,减少消极影响,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以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2.3 组织环境

生态化体育教学的组织环境包含学校的各类正式或者非正式的体育社团、体育健身俱乐部,也包括学校的校风和班风。

为了更好的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和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学校都会成立各种体育社团,或者体育俱乐部,他们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一些相关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 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校风对师生行为、学校秩序都有影响。

班风,即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集体氛围,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体现出班级的内在品格与外部形象,引领着班级未来发展的方向。班风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又影响班级群体的每个成员。它既塑造着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又影响他们的学习活动。

2.3 生理环境

生态化体育教学的生理环境是指体育教学环境中人自身的自然因素,它包括师生的性别、年龄状况等。

性别因素主要是指性别差异与性别比例两个方面。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容易影响学生性别角色认知再就是影响学生的职业期望。在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尤其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的教学,要体现出运动技能的性别差异,性别比例协调的体育教师队伍可以使学校体育工作更具生机和活力,并能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的体育教学环境。

此外,体育教师的年龄差异极有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的价值取向、学生观、教学经验和教学态度以及运动技能上产生差异。同样,处于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运动技能习得等方面也有不同的表现。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应该是一个能充分考虑到特定师生群体的年龄特征需求的环境,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及时序的安排上。

3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特征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强调从生理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三方面构建符合生态的体育教学活动环境,生态化的体育教学环境应具备适应性、能动性、系统性和潜隐性等重要特质。

3.1 适应性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适应性首先表现在人对环境的适应,这里既包含师生对教学环境的主动适应的态度与倾向,也包含为了这种适应而采取的种种具体措施。当然,这种适应性也体现在体育教学环境对人的适应,即体育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体育设施等物质环境的提供应遵循适应原则,体育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体育设施等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们从事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需求。

3.2 能动性

人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的能动性决定了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不仅具有适应性,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这种适应性并不是被动的,还表现出人能够主动的改造和优化所处的环境。这种能动性首先表现在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能够主动地调整自身的各种不平衡状态。生态化教学环境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它不断地创造着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包括体育教学环境布局,体育教学相关的用具,如根据不同教学阶段适时增补不同的运动器材和体育设施等。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产品和科学技术被引进体育教学和训练之中,在这个过程的同时,体育教学环境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3.3 系统性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要素、多部分构成的有机体系。构成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有机整体的要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客观物质、人际关系、文化及心理气氛等,它是一个复合系统。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虽然从直接意义上看是由人按照一定的目的组织的人为系统,但由于它是以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存在为前提,所以,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是天然系统和人为系统的复合体。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是系统开放的,它随时都与周围的因素发生着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信息交流。

3.4 潜隐性

从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系统性告诉我们,它是一个由天然系统和人为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天然系统对教学的作用是直观的,甚至是立竿见影的,但是,人为系统的作用则大多是朦胧的和抽象的,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感染,其效果相对滞后。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使学生的心灵和心理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4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原则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标明了一个学校整体的生态化面貌,它制约着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内在的功能的发挥,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些功能发挥的程度要受制于体育教学设计本身。总体而言,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4.1 适度性原则

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我国不同水平阶段体育教学的异同,给体育教学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物理、心理、生理方面的保障,是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的根本保障,也是衡量教学环境建设效果的最重要标准。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遵循适度性的原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从最初的功能的满足逐渐走向较高层次的追求,当然,以适度为前提。

4.2 自然性原则

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必须服从于体育教学是培养健康的人这一教学目的。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地域特征,尽可能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建立校本性体育教学环境;其次,创设的教学环境应该使人方便接近、接受、融入,易于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再就是,用于体育教学环境的材料要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

4.3 多元性原则

多重适宜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提高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有助于提高体育学习效果。物理的、心理的元素要尽可能在避免简单重复的情况下,实现多角度体现适合学校特征的体育教学环境,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背景和信息刺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健身意识。

5 结论

生态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系统之间的和谐共生。生态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既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尚事业,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生态化的体育教学环境就是教育生态学意义上的教学环境。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体育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体育教学,树立一种和谐理念,使体育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0.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0,6.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4][苏]霍姆林斯基,肖勇译.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53.

[5]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6]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

系统构成原理 篇8

机顶盒是一种普遍应用在广播电视领域的信号转换系统。由于功能和用途不同,机顶盒有早期的如增补频道机顶盒、图文电视机顶盒、付费电视机顶盒等。随着数字电视广播的迅速发展,目前主要应用的是接收数字电视的机顶盒。根据传输媒体的不同,数字电视机顶盒又分为三种,即数字卫星机顶盒、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和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其中有线电视数字机顶盒应用较为广泛。

有线电视数字电视机顶盒接收数字电视节目、处理数据业务和完成多种应用的解析。信源在进入有线电视网络前完成两级编码,一是传输用的信道编码,另一级是音视频信号的信源编码和所有信源封装成传输流。与前端相应,接收端机顶盒首先从传输层提取信道编码信号,完成信道解调;其次是还原压缩的信源编码信号,恢复原始音视频流,同时完成数据业务和多种应用的接收、解析。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由机顶盒出高频头、信道解调器、信源解复用器、MPEG-2解码器、视频编码器、音频D/A、嵌入式CPU系统和外围接口、条件接收模块等组成。具有交互功能的机顶盒则需回传通道。高频头接收来自有线网的高频信号,通过QAM解调器完成信道解码,从载波中分离出包含音视频和其它数据信息的传送流(TS)。传送流中一般包含多个音视频流及一些数据信息。解复用器则用来区分不同的节目,提取相应的音视频流和数据流,送入MPEG-2解码器和相应的解析软件,完成数字信息的还原。对于付费电视,条件接收模块对音视频流实施解扰,并采用含有识别用户和进行记账功能的智能卡,保证合法用户正常收看。MPEG-2解码器完成音视频信号的解压缩,经视频编码器和音频D/A变换,还原出模拟音视频信号,在常规彩色电视机上显示高质量图像。

2 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技术原理

数字电视机顶盒所涉及到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信道解码

数字电视机顶盒中的信道解码电路相当于模拟电视机中的高频头和中频放大器。在数字电视机顶盒中,高频头是必须的,不过调谐范围包含卫星频道,地面电视接收频道,有线电视增补频道。

2.2 信源解码

模拟信号数字化后,信息量激增,必须采用相应的数据压缩标准。数字电视广播采用MPEG-2视频压缩标准,适用多种清晰度图像质量。音频目前则有AC-3和MPEG-2两种标准。信源解码器必须适应不同编码策略,正确还原原始音视频数据。

2.3 上行数据的调制编码

开展交互式应用,需要考虑上行数据的调制编码间题。目前普遍采用的有三种方式,采用电话线传送上行数据,采用以太网卡传送上行数据和通过有线网络传送上行数据。

2.4 嵌入式CPU

嵌入式CPU是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心脏,当数据完成信道解码以后,首先要解复用,把传输流分成视频、音频,使视频、音频和数据分离开,在数字电视机顶盒专用的CPU中集成了32个以上可编程PID滤波器。CPU是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运行平台,它要和操作系统一起完成网络管理、显示管理、有条件接收管理、图文电视解码、数据解码、OSD、视频信号的上下变换等功能。

2.5 MPEG-2解码

目前实用的视频数字处理技术基本上是建立在MPEG-2技术基础上,MPEG-2是包括从网络传输到高清晰度电视的全部规范。MPEG-2解压缩电路包含视频,音频解压缩和其它功能。在视频处理上要完成主画面,子画面解码,最好具有分层解码功能。图文电视可用APHA迭显功能选加在主画面上,这就要求解码器能同时解调主画面图像和图文电视数据,要有很高的速度和处理能力。

2.6 机顶盒软件

电视数字化后,数字电视技术中软件技术占有更为重要的位置。除了音视频的解码由硬件实现外,包括电视内容的重现、操作界面的实现、数据广播业务的实现,直至机顶盒和个人计算机的互联以及和因特网的互联都需要由软件来实现。

2.7 显示技术

电视采用低帧频的隔行扫描方式,当显示图形和文字时,亮度信号存在背景闪烁,水平直线存在行间闪烁。如果把逐行扫描的计算机图文转换到电视机上,水平边沿就会仅出现在奇场或偶场,屏显时间接近人眼的视觉暂留,会产生厉害的边缘闪烁现象,因而要用电视机上网,必须要补救电视机显示的缺陷。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改进,一种是抗闪烁滤波器,另一种方法是把隔行扫描变成逐行扫描,并适当提高帧频。

2.8 加解扰技术

该技术用于对数字节目进行加密和解密。其基本原理是采用加扰控制字加密传输的方法,用户端利用IC卡解密。在MPEG传输流中,与控制字传输相关的有授权控制信息和授权管理信息。由业务密钥加密处理后的控制字在授权控制信息中传送,其中包括节目来源、时间、内容分类和节目价格等节目信息。对控制字加密的业务密钥在授权管理信息中传送,并且业务密钥在传送前要经过用户个人分配密钥的加密处理。授权管理信息中还包括地址,用户授权信息,如用户可以看的节目或时间段、用户付的收视费等。

3 数字电视机顶盒中间件结构

随着数字电视市场的逐渐成熟和作为接收终端的机顶盒的迅速发展,利用机顶盒实现增强型和交互型的电视服务,如电子节目菜单、视频点播、网络浏览等业务,成为机顶盒软件开发的主要任务,中间件产品应时而生。

一个完整的数字机顶盒由三层组成:底层软硬件资源、中间件和应用软件。底层软硬件资源包括硬件和底层软件,硬件提供机顶盒的硬件平台,软件提供操作系统内核以及各种硬件驱动程序。应用软件包括本机存储的应用和可下载的应用。中间件是一种以API(应用程序接口)的形式将机顶盒的基本、通用功能提供给机顶盒生产厂家,存储在机顶盒的闪存中,将应用程序与底层的操作系统、硬件细节隔离开来,使应用不依赖其体的硬件平台而完成用户请求的软件环境。

参考文献

[1]崔海龙.浅析图文电视和电视数据广播系统的基本原理[J].有限电视技术,2002(16).

[2]崔恩,宋靖涛,王匡.一种数字电视机顶盒在线升级实现方案[J].有限电视技术,2005(15).

物流系统与物流战略构成研究 篇9

物流概念自上世纪末传入我国以来, 以其效率面为中心, 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粗看起来, 此一研究与应用趋势有其合理一面, 本来作为构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要素的各物流机能活动本身是独立且分散地存在于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经营管理活动之中的, 自然追求各机能的效能最大化成了物流概念形成初期最易理解的一面、或者说在概念上, 物流与生产、销售等经营机能一样有其清晰且互为独立的范畴。不过, 企业为了其经营目标将运输、保管、搬运等机能要素横断诸多部门进行有机整合之后, 物流应作为经营机能中一个重要侧面发挥其功能。既然是横断其他经营机能的特殊部门, 物流管理系统具备以下两个特征:物流管理的闭锁性。承担物流机能的物流组织作为经营管理的一个部门, 有其闭锁性的一面, 即有其独立的考核目标 (对其进行生产性或效率性的要求) 。物流管理的开放性。由于物流活动横跨多个经营管理部门, 容易受整体战略目标、生产、销售等部门经营活动的影响, 有时难以独立展开活动。

从战略视角上分析物流系统的基本构造

在研究物流理论时, 一般立足于两种分析视角, 一是宏观物流的分析视角, 另一种为微观物流的分析视角。多数的物流研究文章里是在将二者混为一同的前提下分析物流行为的, 其结果是因不是在一个研究平台上论述从而导致概念混乱、各说各话。物流的分析平台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宏观物流层次, 二是微观物流层次。宏观物流主要是站在社会经济的视角分析物流, 侧重于国民经济生活中的运输、交通等领域的问题。而微观物流是立足于企业管理层次视角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管理。当然, 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并不是互不相连、独自存在的, 更多的时候在制定宏观物流战略时考虑了微观物流战略, 同样在制定微观物流战略时考虑了宏观物流战略。但并不能因此将二者视为同一问题, 不加区别混同论述。特别是近年来, 微观物流理论研究中由于引入了供应链管理思想以及市场营销思想以后, 淡化宏观及微观物流的差异, 在经营管理的大范畴内思考物流的思潮进一步模糊了对物流理论构造本身的研究。

除了以上所述物流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以外, 还应关注物流的另外两个侧面:物流效果、物流效率。由于宏观物流多限于运输、港湾、道路、机场、集装箱、物流设备等宏观层面的研究, 限于篇幅, 本论文主要讨论微观层次的非主业物流企业的效果和效率侧面。

上面提到物流管理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物流的闭锁性, 二是物流管理的开放性。建立在物流闭锁性之上, 对构成企业经营行为的各活动 (运输、搬运, 在库管理, 流通加工, 信息处理等) 进行控制管理, 从生产性、效率性的侧面进行考核的分析方法称为物流效率侧面。而着眼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 紧密协调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 作为企业战略要素之一的物流的一面被称为物流效果侧面。同时, 物流管理中的管理还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经营管理意义上的管理,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 使物流活动符合经营战略的目标的管理 (效果侧面) 。二是针对物流机能领域的控制 (效率侧面) 。

物流效果的达成一般考虑一下三个因素:物流活动对企业战略执行上的贡献性;物流服务水平的战略定位 (时间、供货的安定性、正确性等服务内容) ;物流在竞争市场中的战略定位。

关于物流机能领域的物流效率的达成, 一般由各设施, 各物流机能活动的现场管理活动构成。概括说来, 有以下活动构成:物流的生产性管理 (各机能活动的生产性管理) ;物流设施、部门的个别管理;物流机能活动 (运输、保管、搬运、包装等) 的作业管理;物流费用管理。

物流管理活动的基本课题就是企业紧紧围绕着物流效果和物流效率两个侧面, 建立一个不但有高效率还要有高效果的物流体系。

物流效率的战略性贡献分析

物流战略的宗旨是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高的物流服务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物流品质的改善是以物流服务水平的改善为核心进行的, 物流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在运输的安全、合理库存水平的维持、准时交货、事故处理、信息的提供等物流战术层次的业务行为, 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必然引起物流成本的上升。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角度来看, 物流成本的上升并非一定意味着企业经营绩效的低下, 而是应当分析随着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 (物流成本的增加) 企业的总收入、净利润额的变化。

前面提到, 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通过诸多个别的经营活动的执行来实现的, 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物流管理, 其个别机能活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 有时又相互排斥的关系, 不过个别经营活动应当随着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而相应变动。当然, 对个别经营活动进行狭义性评价的同时又要评价其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的贡献度。只要因物流服务质量的改善而带动的净增加利润的总和大于用于改善物流机能、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净增加物流费用的的总和, 就可以说物流成本的增加为有效增加。

因物流服务质量的改善而带动的净增加利润;:为净增加物流费用的总和。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 随着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 企业的收入会随之增加, 但随后物流服务水准越过某一点以后, 由于物流的成本的急剧增加, 收入的增加开始钝化, 甚至无论多大程度改善物流服务, 都难以走出收入的低迷, 更甚至于过度追求物流服务水准的提高的后果导致净增加物流费用的的总和大于因物流服务质量的改善而带动的净增加利润总和, 也就是说物流成本的增加为无效增加。

物流战略的效果与效率辩证关系

物流战略实施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的长期效益最大化, 即为实现企业战略, 而不是实现物流长期效益的最大化, 这一点有别于企业战略。在主业物流企业中物流战略与企业战略重叠, 在非主业物流企业中物流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支撑着企业战略的实施。物流战略对企业战略的支撑作用是基于物流系统的开放性, 是物流战略的效果侧面的重要体现。物流系统的开放性要求物流战略与生产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保持协同, 共同实现企业战略, 而不是片面的追求物流系统的长期效益最大化, 因为物流战略需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制定, 物流战略的实施情况影响企业战略的完成。

物流战略的效率性强调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实现物流系统的长期效益最大化。但物流系统作为企业的一个子系统, 单纯追求其物流系统的效率性, 实为追求企业系统的局部最优。而物流的效果性强调通过物流系统对企业其他子系统的协作从而达到企业系统的全局最优。物流战略的效率侧面体现了物流系统的闭锁性, 物流做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有其独立的考核指标, 要求其实现物流系统的低成本化、最优化。但物流成本的削减并不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加, 可能致使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下降, 从而给企业的长期效益带来负面影响。同时, 物流成本的上升也不意味着企业利润的下降, 促使物流成本上升的原因可能是企业着眼于未来实施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物流服务的战略, 或者企业为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而牺牲物流子系统的效益促使生产、营销等其他子系统效益的更大化。

上一篇:国外水泥期刊要览论文下一篇:椭圆的定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