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系统构成

2024-11-2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科学的系统构成(精选11篇)

科学的系统构成 篇1

摘要:本文从评价原则入手, 确立科学公正的评价原则与目标, 在此基础上, 再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 将评价活动看作一个大的系统, 通过分析评价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来诠释评价活动的本质与规律, 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系统,构成要素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中,常常出现各种怪现象,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弄虚作假、大肆炒作、假冒伪劣的成果登上评奖的行列,一些评价活动疏于监督与管理,成果评价不是以成果的学术价值为出发点,而是以所谓的学术权威为评价准则,以名人效益为立足点,名人、有关系的人领取学术的最高桂冠。诸如此类的现象频繁出现,说明我们的成果评价活动存在着许多纰漏,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为此,本文从评价原则入手,着手确立科学公正的评价原则与目标,在此基础上,再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将评价活动这一系统进行仔细剖析,分析组成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诠释评价活动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 评价原则

1.1 现实性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一定要有它自身的现实意义,整个人类科学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只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成果才能被人们理解、接受、掌握、应用,才能有生命力,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将社会科学发展目标与国家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国家亟须研究和解决的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能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或可操作性的建议,或者为培养社会科学优秀人才提出创新性方案和策略。

1.2 价值性原则

(1)学术理论价值。社会科学就是在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前进的,对较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解释,找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真谛,因此对基础理论成果的评价,学术理论价值是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2)伦理道德价值。在人们的价值观中,伦理道德价值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之中以后,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如果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违背了社会大众普遍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那么该项成果是很难被接受的。因此,一项成果所蕴含的伦理观、价值观是要与人们普遍认可的、经过历史积淀的、已经约定俗成的规范相一致,这样才能适用,才有可能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推广应用。

(3)社会经济价值。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可以通过给相关机构或部门提供建议、方案、方法,解决实际社会生产、生活问题而产生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为人们提供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艺术修养以及价值判断能力,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对于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量化的部分,可用价值量的大小来衡量研究成果的好坏,难以量化的部分,则可以通过其影响面、宣传面和贡献大小加以评判。

(4)生态环境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社会、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自然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可以通过影响组织机构的经济行为来影响生态系统,也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会对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应该是推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使人、社会、自然更加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价值标准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评价标准。

1.3 创新性原则

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创新程度。只有创新才能在科研成果中总结出新的经验、规律,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学说,提出新的方案、对策,为新的实践及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等。一项没有创新力的研究成果,只是重复别人已经提出的观点和方法,是毫无意义、没有价值的。所以,不同范围、层面、角度的创新对社会经济生活所起的作用不同,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同。因此,我们应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创新程度的大小来衡量其价值。

2 评级系统的构成要素

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等。

2.1 评价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

评价制度就是评价工作应当共同遵守的评价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评价制度是保障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是评价工作科学、公正、客观的基石。因此在评价系统中评价制度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是评价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它包括评价准则的制定,评价程序的规范和监督体系的建立。评价准则就是要由政府相关部门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评价主体的职责和权利、规范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建立严格的评价监督体系。

评价程序就是涉及评价工作各个环节的要点、工作步骤。从选择评价专家、评价方法,以及使用何种评价体系等等多方面体现评价程序的科学、规范与可操作性。

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应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首先应明确监督什么,即监督的对象。在这里,我们认为包括对专家的监督、对评价机构(包括政府评价机构和非政府评价机构)的监督,对评价程序的监督这三个方面。对专家的监督应当包括在评价结束之后公开专家组名单,对专家评价意见予以匿名公开,目的是使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的监督。对专家评价的再评价,应建立如下监督机制:一是保持评审记录;二是对投票负责,正式签署投票意见;三是向社会公开评价意见;四是应集中发表评优成果;五是要充分重视专业协会、专业刊物的监督作用。对机构评价的再评价,也应鼓励评价机构的多元化与良性竞争,例如增加“学术声望”评价,以弥补其它刚性指标的不足。

2.2 评价主体

从哲学角度讲,主体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对象,为属性所依附的实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体就是实施评价行为的机构组织,包括政府,也包括非政府评价机构。也就是说,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是多元化的。多元化可以杜绝行政垄断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但是多元化也可能造成学科之间各自为阵,各种评价层出不穷、口径不一的局面。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就需要对各种非政府评价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在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登记,予以统一管理;第二接受社会的监督,对评价活动和评价专家通过专业协会、专业刊物和网络的影响力予以监督;第三鼓励评价机构的多元化与良性竞争,例如增加“学术声望”评价,以弥补其它刚性指标的不足。

2.3 评价客体

客体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那么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客体就是各类型研究成果。包括书、论文、调研报告等。为了评价方便,一般将其划分成基础类研究成果和应用类研究成果,基础研究总体上是以主攻学科前沿的重大难题、探索创新知识、创建新理论的理性追求为其目标,这也是学科主体性的根基所在。评价基础类研究的主要标准主要是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性;评价应用类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准是研究成果能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否为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咨询等。基础研究常常耗时巨大,其价值也是潜在的;应用研究则常常是当下的,效益是显在的。对这两种性质迥然不同的研究,应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2.4 评价方法

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方法总体讲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以同行评议为主,它是国内外学术界和行政管理部门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之所以广泛使用,主要在于它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相适应,因为哲学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表象都是与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观、道德观息息相关,因此评价一项社会科学成果质量的高低,内容的优劣,需要由从事同一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通过对成果的研读,感悟成果背后作者的价值世界、精神世界,由此判断成果真正蕴涵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然而同行评价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受评价者个体认识的局限,评价结果可能出现偏颇;受外界环境影响,容易出现学术评价腐败问题。为了弥补同行评议的不足,又纷纷出现了各种定量评价方法,如引文分析法、文摘法等,它们都是对同行评价的有益补充,目的是增加评价的量化成分,减少定性评价的不确定性。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要想做到评价结果科学、公正、客观,就必须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辅以引文分析等定量评价方法,综合使用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才能获得比较客观公正的效果。

3 评价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评价系统各要素中(见图1),评价制度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环节,它决定着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性、评价的有效性。评价制度与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存在着双向作用的关系,评价制度规范和约束着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方法,对评价主体的规范包括:明确评价主体的功能与作用,无论是政府评价机构还是非政府评价机构,都应当制定相应的规则条例,赋予其应有的权利,规范其评价行为,监督其评价过程与结果。对于评价客体而言,应当认识到评价客体的多样性,根据评价客体的特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评价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评价过程中会不断的被修整被完善,因此,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方法又对评价制度产生反作用效力,促进和影响评价制度向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评价制度、评价主体、评价方法都决定着客体的评价结果,是评价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只有明确了评价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上少走弯路、少出错误,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向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大椿.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的思考.伦理学在线 (原载光明日报2004-06-01) .http://www.ethics.com.cn/Html/Article/488.html.

[2]未知.试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7003144.1/.

[3]裴长洪.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科学的系统构成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撒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 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分组实验活动,使学社善于发现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并揭示科学本质。(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从更深微观层次去认识物质本质的一节课,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宏观现象。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由于分子是肉眼甚至一般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一种微粒,加之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本节教学有相当大的难度。故应以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3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构成 难点:分子的性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物质的构成

五、教学过程 引 课

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沙雕作品吗?各种沙雕作品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课件展示沙雕作品图片)学生:由大量细小的沙粒构成。

教师: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水、空气、金属等),它们是否也是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呢?引入课题《物质的构成》 展 开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活动一:请大家使用放大镜观察(1)一块方糖;(2)磨碎的方糖;(3)将蔗糖粉末溶解在水中,再观察水中的蔗糖。

问题:老师手中的这块方糖是什么构成的呢? 学生1:蔗糖小颗粒(没有经过观察)。学生2:看到了一些小颗粒。学生3:一团一团的。

教师追问:这些蔗糖小颗粒能不能分割得更小些? 学生:研磨成粉末。

教师再追问:蔗糖粉末是不是最小的蔗糖颗粒? 学生:不是,将它溶解在水中。

教师:请同学们将蔗糖粉末倒入已准备好的水的烧杯中溶解,观察。学生:看不见蔗糖颗粒了。

教师:看不见了是不是就等于消失了呢? 学生:没有,因为蔗糖水喝起来是甜的。

教师:我们用肉眼和放大镜都无法观察到说明了蔗糖在水中分散的颗粒怎么样? 学生:非常小(蔗糖在水中是以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存在)。

教师:我们把这种极其微小的粒子叫做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①微小;②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空隙;③分子热运动 教师:分子非常微小,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时候怎么办呢? 学生:用显微镜。

教师:同学们都使用过光学显微镜,它的放大倍数还不足以观察到分子,那怎么才能观察到分子呢?

学生:用放大倍数更大的显微镜。

教师:对,这种仪器叫电子显微镜,也叫扫描隧道显微镜。它的放大倍数可达到几百万倍。这张图片就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分子图片。现在同学们对分子有什么了解? 学生: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性质1)教师:播放分子的自述视频。并且用一个字来概括分子的特点。学生:小。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分子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就假设你能看到分子(每个同学的眼睛都有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功能),那你所看到的这杯水跟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个的水分子。

教师:好的,那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你们所看到的水分子画出来。活动二:在白纸上画出水分子。教师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他眼中的水分子。

教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都非常的好,画出的形状各异的水分子,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我发现了除形状之外的其它不同之处。学生:有些分子和分子之间是紧挨着的,有些是有空隙的。

教师:分子之间到底有没有空隙呢?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分子太小了,我们能否通过宏观的实验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教师:借助仪器观察确实是一种好方法,可惜教室里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老师这里记录了一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他量出50mL酒精和50mL水,然后将它们混合,再用量筒测量总体=?(V〈100mL,V=100mL,V〉100mL)活动三: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实验器材: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教师事先注入近一半水),已染红色的酒精溶液,针筒。

实验步骤:用针筒沿玻璃管内壁缓缓注入酒精直至注满。再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观察混合液的液面(大于、等于或小于)原先所标液面位置。学生实验现象:混合液的液面小于原先所标液面。教师:从实验现象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液体中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教师:有没有同学能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呢?我们用黄豆代表酒精分子,芝麻代表水分子。学生模拟实验:我们先在量筒中倒入芝麻代表水,再倒入黄豆,总体积为100mL,这就如我们刚才往水中注入酒精先是满的。现在我摇晃量筒,使芝麻和黄豆充分混合,芝麻就进入了黄豆的空隙,所以总体积就小于100mL了。

教师:既然液体中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那么气体,固体中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吗?请同学们拔掉针头,用针筒抽气,然后用手压往一端,往里推。描述实验现象,并说明了原因? 学生:能推动。说明气体中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教师:我们非常容易理解固体中分子之间也存在着空隙。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分子的第2个性质: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哪个空隙大些?

学生实验:大家再利用针筒抽出蔗糖水,往里推,有什么现象? 学生:能推一点点,而且很费力,说明了空隙大小气体大于固体。

教师:一般情况,气体〉液体〉固体,也有特例。同学们,今天老师喷了点香水,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呢? 学生:闻到了。

教师:香水喷在我身上,怎么会跑道你们鼻子里面呢? 学生:风吹过来等外界因素。

教师:那现在我们就排除外界因素干扰,放在一个相对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实验。播放视频: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现象。

教师:现在我门来看两个生活中实例①当桂花开时,我们的校园里总是弥漫着香气;②热菜总是香气四溢,冷菜却只有靠得很近时才能闻到它的气味。请你们任选一个进行解答。学生1:第一个问题是物质的扩散现象

学生2:第二种现象也是物质的扩散现象,热的时候香气四溢而冷的时候却不容易闻到,说明了物质的扩散现象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教师:从宏观上看是物质的扩散现象,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分子构成的,从微观上看应该是什么现象呢? 学生:(气体中)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教师:同样,液体、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呢?

教师演示实验: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验:取两个烧杯,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用针筒分别同时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底部,一段时间后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红墨水在水中开始扩散,并且在热水中的扩散得更快。

教师:那固体物质呢?看这副图片,墙角长期堆放煤之后,墙壁变黑,而且用刀刮去外面一层,里面也是黑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说明了煤已经进入了墙壁,固体中也有扩散现象。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扩散现象的例子。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呢?

学生:扩散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教师: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小结

教师:最后,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来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假设我们每一个人代表一个水分子,请以小组为单位,将今天所学的分子的性质以表演的形式展示一下,其中一位同学边展示边 解说(每小组可选择其中一点性质)

1、很小

板书:

构成2、空隙 气〉液〉固(一般情况)

物质 分子

作业超市:从下列题目中选三题解答

1、二氧化氮由什么构成?

2、将50mL水和50mL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 100mL。(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这说明冰中水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水中水分子的空隙要。

4、用分子观点解释: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人们在公园里通常能闻到宜人的花香,为什么?

5、生活中为了增加菜的味道,炒菜时要往菜中加盐和味精,腌菜时也要加入盐和味精,盐和味精在 时溶化地快,这是因为炒菜时的温度,分子 的缘故。

6、吸烟有害健康,在房间里吸烟,房间会充满烟味,这是 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 引起的,所以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针对ERP系统的构成与应用研究 篇3

关键词:ERP系统;系统构成;信息管理

前言:国外对该系统的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建立了相关理论模型和方法论体系,极大地推动了ERP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普及。然而,相对于国外研究而言,我国国内在研究该系统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是对其进行了较为表面上的研究,对其只是做了较为浅显的论证,是对国外相关成果的总结和论证,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更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对ERP系统的应用和推广进行实证指导,而且实证方面的研究较少,大多表现为理论与实际的相脱离,大多数的研究知识停留在表面,只是对ERP在某个行业中的实施应用进行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由此,本文对ERP系统的构成与应用展开研究。

一、ERP系统构成理论概述

(一)核心思想。该系统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三个核心思想。其中精益生产思想是指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采用大批量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讲客户、供应商、销售代理商位纳入生产体系,从而构建合作性质的企业供应链。敏捷制造思想是指企业为了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而进行对一次性供应渠道或者是短期供应渠道的构建,形成一个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虚拟工厂”,把相应的协作单位以及供应链作为企业正常管理流程当中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同步工程”的科学合理应用,有效合理的对生产过程进行组织,将新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市场,有效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实现商品的多样性与生产运营的灵活性[1]。

(二)发展阶段。ERP系统是由管理信息系统(MIS)发展而来的,经历了物料需求计划MRP、MRPⅡ等阶段,在MRPⅡ技术的基础上,融入即时生产、全面质量、优化生产技术、分销资源计划、制造执行系统、敏捷制造系统等现代管理思想,保证企业能够进行更为科学的全面管理,做到质量管理的有效监督,更好的调度生产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各项资源,为企业的决策确定打好基础,形成一项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和决策保障中的智能化管理平台。

(三)主要作用。ERP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梳理和规范业务的流程,保证企业资源以及业务数据之间的合理共享,通过对管理的优化,提升内部控制的力度,加强各部门业务之间的协调作用,使企业资源得到统一规划和运用,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ERP系统作用分析

(一)以项目计划决定项目管理。对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而言,其最为重要的宗旨是将项目的逻辑性作为主要管理的基础,令项目正常管理、相应流程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针对项目管理来说,其相关流程极为复杂,项目指标的完成进度受到管理水平重要影响,在现代化管理中,项目管理作为新兴的一项管理内容,项目管理具有着良好发展环境以及发展空间,并且项目管理的相关计划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而言拥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作为企业,需要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的重视,确保项目计划能够正常稳定的进行,同时将其作为主要的凭借,对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进行有效的保证。

(二)运用软件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在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过程中,ERP理念的主要依据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把企业本身所存在的相关管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同时保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相应的管理职能都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在企业当中,ERP的实施以及应用为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企业的再造与管理优化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国外,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已经把ERP理念在企业当中进行应用,我国在逐渐的发展过程当中,也开始对这种理念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通过相应的信息软件将企业的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提升,对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构建和使用,将ERP系统作为主要的信息管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企业的运营流程全方面升级,进而保障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管理效率。所以,企业需要引入更为科学先进的软件技术,完成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并且保证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其存在的可操作性,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已经由最开始的工业化经济慢慢的转化为网络信息化时代。各企业都跟随时代的脚步,转变着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人工管理体制,想信息化管理体制过渡。在此形势下对ERP系统的构成理论以及相关作用进行研究,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也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供水系统的定义构成 篇4

影响供水体系挑选的要素许多, 主要有城镇或小区的计划、当地地势、用户对供水体系的需求等。因为上述要素的不一样, 供水体系能够有各种不一样的方式及其组成。在建设进程中, 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 挑选合理的供水体系。

通常来讲, 属城镇供水体系的有:一致供水体系、分区供水体系和分压供水体系等方式。对工矿企业而言, 除了上述几种方式外, 还有:分质供水体系和循环供水体系等。所谓一致供水体系, 指的是供水区域内所有的用户, 开封无塔供水设备均以同一个水质标准, 一致的出厂压力, 经过同一管网供应。分区供水体系通常在大城市或多水源的情况下选用, 不一样的区域由不一样的水厂供应。它们之间既可彼此连成一体, 又可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当供水区涣散时, 为了节约基建费用, 下降运转费用, 有时也选用分区供水体系。分压供水体系, 通常在供水区域内的地势高差较大、用一致供水体系不经济时运用, 无负压供水设备对不一样的区域以不一样的压力, 经过各自独立的管网向用户供水。至于工矿企业的分质供水体系和循环供水体系, 因为在城镇供水中较少遇到, 因而不作陈述。

水产养殖监测系统的构成要素 篇5

水产养殖监测系统的构成要素

水产行业不管是在内地还是在沿海一代都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对象,本身水产养殖对于水中的各项参数指标就要求很严格,再加上水里所含物质的监测本身比较困难,所以现阶段的淡水鱼养殖对养殖监控系统的要求时越来越高。

水产养殖监测系统主要有水质监测、环境监测、视频监测、远程控制、短信通知等功能,水产养殖监测系统综合利用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水产养殖各阶段的水温、pH值和溶氧量等各项基本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一旦发现问题,能及时自动处理或短信通知相关人员。通过一些控制措施来调节水产养殖的溶解氧、温度、pH值和水位等养殖水质的环境因子,同时根据水产品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制定出测控标准,通过对水产养殖环境的实时检测,将测得参数和系统设定的标准参数进行比较后自动调整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各控制设备的状态,以使各项环境因子符合既定要求。

方法与过程:

水产养殖监测系统总体硬件架构:

水产养殖监测系统主要有水质监测、环境监测、视频监测、远程控制、短信通知等功能,该系统综合利用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水产养殖各阶段的水温、pH值和溶氧量等各项基本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一旦发现问题,能及时自动处理或短信通知相关人员。通过一些控制措施来调节水产养殖的溶解氧、温度、pH值和水位等养殖水质的环境因子,同时根据水产品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制定出测控标准,通过对水产养殖环境的实时检测,将测得参数和系统设定的标准参数进行比较后自动调整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各控制设备的状态,以使各项环境因子符合既定要求。如图2所示,本系统采取分 托普云农——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散监控、集中操作、分级管理的方法,硬件架构主要包括3部分:信息采集模块、信息处理模块、输出及控制模块。

水产养殖监测系统信息采集模块:

已有的水产养殖监测系统都只是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水产养殖的环境进行监控,而没有结合之后水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环节的一个追溯需求来对养殖环节中水产品的鱼种、用药情况、饲料情况、患病情况进行记录和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针对上述情况,系统采用 ZigBee技术构建一个信息集输入模块,使无线传感器网络和 RFID系统互不干扰。由于 ZigBee技术的诸多优点,它与 GPR组成的混搭型环境监测系统是目前比较流行和有发展潜力的架构。在监测现场,采集终端采用 ZigBee技术,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数据汇集于网关节点后通过 GPRS与服务器相连,将数据上传到后台数据库服务器。

信息采集输入模块的结构如图 4所示。托普云农——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处理模块、输出及控制模块:

信息处理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智能中心。用户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外地,都可以通过现场控制中心、远程 PC机控制或者通过短信和电话对现场做出控制,实现水产养殖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水产养殖监测系统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负责协调所有数据、转发数据、发送收集命令、组网、接收来自网关的各种数据,其中包括汇聚节点的状态、汇聚节点采集回来的数据等。服务器连上有公网静态IP的 Internet,与现场控制中心的 PC机连,把收集到的数据导入 PC机监控系统的数据库,经化控制系统处理后,给出相应的控制信号。

研究过程:

试验主要是以罗非鱼为试验对象,试验的养殖鱼池规格为 50m2的养殖鱼池,鱼池水深 15m,大棚环境温度为23~28℃。试验分为2部分:①验证ZigBee无线传感网络采集养殖环境因子的数据检测和传输误差是否满足项目需要,即数据检测和传输的准确性。②验证进行闭环控制后,各环境因子的变化范围是否满足项目需要,即控制精度问题。选择试验鱼池中溶氧量数据为代表,进行数据检测和传输误差试验。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汇聚节点和终端数据误差均在 ±04mg/L范围内,表明无线传感网的数据检测和传输基本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养殖鱼池环境因子参数设置为:温度23℃、溶氧量 7mg/L、pH值75。水中溶氧量采用微孔曝气式增氧机进行增氧,水温由电磁阀引入热水或冷水进行调节,pH值由系统控制 pH值电磁阀来完成。

数据表明,24h内温度误差在 ±0.5℃范围内,溶氧量误差在±0.3mg/L范围内,pH值误差在±0.3范围内,闭环控制力度达到了设计目标,基本满足实际项目的需要。

在试验鱼池中分别布置了温度传感器、溶氧量传感器和pH值传感器各3个,汇聚节点1个,其中每个传感器节点能以多跳自组织的方式将数据传送到汇 托普云农——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节点。试验证实,系统测试中节点之间的通信距离可达到150m以上,系统启动后10s内可完成节点的绑定,形成自组织网络。

该系统将 RFID与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的智能化监控过程中,替代了传统的经验目测法和固定点参数采集法。通过采集到的精确数据,实现数字化养殖,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的使用,实现自动化养殖。

结果与分析:

当预先设定的采样时间结束后,采样数据在30s内可传输完毕,而本系统设定汇聚节点每3min采集一次终端无线传感器的数据,这里存在一定的延时性,所以在数据检测试验中,数据都滞后了3min,而且部分数据会受到系统的一些干扰,使得数据传输不可能100%的正确,不过试验结果表明传输的数据正确率在98%以上,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在RFID系统方面,并没有加入试验部分,考虑到其数据并不会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系统的干扰,而且项目并不需要它具有实时性,只需它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

水产养殖监测系统功能特点:

1.通过传感器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实时在线监测水质参数,包括:氧溶解量、水中PH值、水中氨氮值、亚硝酸盐值、硫化氢值、盐度值、水温等参数,并且系统会将这些参数传输到用户端,用户可以很方便的观察这些参数变化。

2.用户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查看养殖场所当前的情况,防止盗窃、偷钓等行为 托普云农——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的发生。

3.远程监控技术可以使得管理人员仅仅是在办公室的PC机上或者个人手机App上直接查看当前系统参数,并且可以控制养殖现场设备的开关。这给养殖带来了很大方便。

4.如果是在夏季傍晚池内缺氧,在传统的养殖中,必须要人工半夜起来查看是否有缺氧迹象,如果某天晚上出现了缺氧现象而值班人员却没有惊醒,那么将会酿成严重的后果。那么我们的养殖监控系统在监测到水中溶解氧浓度过低时就会像管理人员发出报警信息,提醒管理人员打开增氧设备。这样就会避免因为值班人员的一时疏忽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系统能够将采集的数据信息和视频信息存储在移动设备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有效的数据信息来分析养殖需求,总结养殖经验教训。

6.系统预留端口,便于以后对于更多参数的监测。比如硫化氢监测、盐度监测、浊度监测、叶绿素a监测、重金属离子监测、总磷监测、总氮监测、氨氮等监测。

结论:

(1)通过与现有的水产品智能化养殖系统的对比研究,提出了适合水产养殖的基于 RFID与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架构。该系统架构通过应用物联网,真正地实现了水产养殖的智能化监测与控制,满足了水产养殖的及时监控和自动调整其生态环境的要求,该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行业,并可以向其他农产品行业推广。托普云农——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和谐社会系统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篇6

[Content abstract]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system engineering , the person the benign is or not working , depends on if a lot of factors grow beneficially in inside of system, the working factor affe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system concretely has five kind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 economic growth , social security , thought morality , democracy rule by law.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se factors, foreknowledge sex mixes to be able to ensure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arget having more into operatability.

【关键词】:和谐社会 系统 因素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67-02

回顾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都把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宁、和谐视为人类最高理想和社会最高境界。呼唤社会的和谐已经成为当前时代最强音。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一千百年来的人类理想的艰巨性。为了使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具预知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必须把和谐社会当作一个大系统来进行建构,研究和分析影响和谐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对系统产生的作用?及产生怎样的作用?等等,从而使和谐社会的大系统更具预知性和可操作性。

一、和谐社会系统的构成

和谐社会系统由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思想道德和民主法治五个环节组成。社会环境为和谐社会的运行提供了外部环境;经济发展为和谐社会的运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社会保障为和谐社会的运行进行调节;思想道德为和谐社会的运行进行舆论引导;民主法治为和谐社会的运行充当助推器。由于这五个环节的作用不同,因此,它们在和谐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其中,社会环境的经济发展为和谐社会总系统提供了一个运行平台,因此它们处于和谐社会的最底层面,是和谐社会总的根基;社会保障制度衡量着全体国民能不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以及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因此它在和谐社会总系统中处于中间层面,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指标;思想道德与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文明化的标志,因此它们处于和谐社会系统的最高层面,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二、影响和谐社会系统运行的因素

安定的社会环境能够带来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能够发挥其缩小差距、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功能;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体现了和谐社会人们应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民主法治的健全程度则使得社会逐步走向以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有序状态。以上五个环节的良性运行最终可以实现社会和谐局面。而这五个环节能否实现协调、完整和合乎规律的运行则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从新中国解放以来,我们虽然经历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文化大革命、苏东剧变、八九动乱等种种曲折,中国还是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国家大局稳定,各民族和睦相处,祖国大家庭呈现出一片安定、祥和的局面。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仍然存在很多“内忧外患”的因素:从国际角度看,敌对势力加紧了对中国的渗透和破坏活动。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相互勾结,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制造事端,企图破坏中国的社会安定,如2008年发生的西藏打砸抢烧的3·14事件。“法轮功”邪教组织也在不断策划和煽动闹事,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从国内角度看,腐败已经被列为影响当前社会安定的首要因素。当前,我国不仅存在着个人腐败,还有大量的集团性腐败和体制内腐败。少数领导干部腐败案件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十分恶劣,严重损害群众的利益,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党威信。其次,贫富差距的拉大,易引发社会极大的不满情绪。其他诸如“房价上涨”、“职工下岗”、“社会治安”、“收入分配不公”、“黄赌毒”、“封建迷信”及“邪教活动”等因素,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都有可能有突变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导火索。

第二、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也一直把经济发展做为国家的首要任务,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也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后盾。我们在为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的同时,对影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也不能忽视:首先是资源严重不足。我们知道,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过度耗费及破坏为代价的,由于资源补充不足,质量下降,数量减少,且呈退化趋势,使经济发展已出现资源空心化现象。其次,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或制约的作用,我国长期依赖于高投资、高消耗的传统增长模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一旦环境污染超过了其所能的承受的低线,就会成为危害人类社会的严重问题。第三,人口状况对经济的压力。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且整体素质偏低。不但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就业、教育、住房、能源、交通、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各方面的矛盾。此外其他诸?如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三农问题、金融问题、教育落后、市场体制不完善、城市化进程缓慢、法制观念不强、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等等因素对我国经济都有显性或潜在的影响。

第三、影响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因素。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都比较短暂。各项体系并不完善、制度也不健全,未能发挥出其缩小差距、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社会保障范围不全面。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覆盖全体公民,但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的,而且即使在城镇,也有不少居民依然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外。加之就业格局的变化,有超过一半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此外,不断新增的城镇化人口、失地农民、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2、社会保障制度缺少平等性。社会保障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同一社会保障下标准却不同,因此缺少了平等性。这里体现的不平等包括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平等,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之间的不平等,效益好的单位与效益差的单位之间的不平等。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不平等。3、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监督性。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挪用社保基金和管理不善等问题。4、社会保障制度缺乏法制化。现有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

第四、影响思想道德提升的因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优良的传统美德。这些都成为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与此同时,对外开放带来的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山头主义、享乐主义和为所欲为等消极有害的观念也传播开来。为我们的道德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表现在:1、道德衡量标准不确定引起的道德失范。在当前的生活中,存在着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计划经济道德与市场经济道德、中国伦理与西方伦理矛盾。中国重集体利益,西方讲个体利益的不同道德标准,使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变得相对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混乱、失范甚至冲突。2、理想信念相对淡化。一些党员干部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诸脑后,为了谋取个人的私利而置国家与人民的利益而不顾,而在人民眼中,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整体形象,任何“部位性”的疽烂和溃疡,都可能直接造成整体性的负面印象,也会造成对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动摇。3、道德责任感缺失。由于受封建的人际关系意识和拜金主义思想影响,加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不健全,致使很多社会规范不起作用。这一现实的存在,严重淡化了了人们的责任意识。在工作领域,不少人职业道德缺失,使得投机倒把、制假售假、贩毒走私、贪污受贿等现象屡禁不止。在教育领域,一些学生目标短浅,缺乏远大志向,学习目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学习目标以职业的经济收入为主要标准,把“智巧”和“计谋”看作是获得发展机会的重要因素。在生活领域,许多人都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助长了歪风邪气的蔓延。道德滑坡的现象不但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给个人的生活空间带来了不利因素。而思想道德的提升,不是一个人或一部分人的力量就能成功的,它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这也使得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

第五、影响民主法制健全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民主法治的进程与市场经济的步伐不能协调一致,导致市场经济缺乏以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政治法律秩序。当前影响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因素具体表现为:1、由于民主选举机制尚处于初级阶段,各类选举竞争的机制仍不健全,变相操纵选举的现象依然存在。加之政治参与的渠道不畅通,参与的方式少,严重影响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2、民主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监督缺少规范,严密,配套,运作切实可行的制度。使得地方党组织、政府有些部门没有监督的约束力,随意性很大。3、虽然我国在立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传统的“人治”思维与办事作风仍然残留。一些党政官员以人为本的观念淡漠、法治意识落后,加之部门利益、非法利益的驱动,诱使部分官员执法犯法。他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知法犯法、包庇纵容。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我国民主法治的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当各种因素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之时,和谐社会系统就会运行良好,和谐的局面就能够出现。反之,当某个或某些因素走向消极面时,就会对其他因素产生负面作用,致使和谐社会系统功能紊乱,从而阻碍甚至破坏和谐社会的实现。因此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相应地采取政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及时和灵活地调动系统诸因素的积极面,消除和化解其消极面,变不利为有利,防患于未燃。从而朝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秦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3]张德存.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5,(11)

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及实施 篇7

关键词:智能建筑,构成,系统,实施

0 引言

智能建筑是传统建筑工程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智能建筑是指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将建筑物的结构(建筑环境结构)、系统(智能化系统)、服务(住用、用户需求服务)和管理(物业运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最优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智能建筑物能够帮助建筑物的主人,财产的管理者和拥有者等意识到,他们在诸如费用开支、生活舒适、商务活动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

其中结构和系统方面的优化是指将4C技术(即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ntrol自动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和集成技术(Integration)综合应用于建筑物之中,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使建筑物智能化。

1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

智能建筑并不是特殊的建筑物,而是以最大限度激励人的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为中心,配置了大量智能化设备的建筑。在这里广泛地应用了数字通信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视技术、光纤技术、传感器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高新技术,构成各类智能化系统。就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说,智能建筑的核心可归纳为:

(1)CA通信自动化系统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CA是通过数字程控交换机PABX来转接语音、数据和图象,借助公共通信网与建筑物内部GCS的接口来进行多媒体通信的系统。目前,公共通信网在我国有城市电话网、长途电话网、数据通信网CHINAPAC和CHINADDN。如果需要用卫星通信建立VSAT网,可租用卫星转发器以实现C波段到CU波段的卫星通讯。

(2)OA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OA按计算机技术来说是一个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结合的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集文字、语音、图象为一体的图文式办公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高效的业务处理。OA系统已在政府、金融机构、科技单位、企业、新闻单位等的日常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智能建筑中OA常由两部分构成:物业管理公司为租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和物业管理内部事物处理的OA系统,大数使用机构与租用单位的业务专用OA系统的。

(3)BA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系统是通过中央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将分布在各监控现场的区域智能分站连接起来,以分层分布式控制结构来完成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的综合监控系统。BA系统运行的目标是对建筑物内所有建筑设备进行全面有效地监控和管理,以保证建筑物内所有设备处于高效、节能和最佳运行状态。通常在BA系统管辖下的有空调、给排水、冷热源、供配电、照明、电梯、停车库等设备。

(4)SA安全自动化系统Security Automation System:SA系统常设有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通道控制(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巡更系统等。SA系统24小时连续工作,监视建筑物的重要区域与公共场所,一旦发现危险情况或事故灾害的预兆,立即报警并采取对策,以确保建筑物内人员与财物的安全。

(5)FA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ire Aiarm System:FA系统是消防系统,具有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功能,是一专用计算机系统。

(6)GCS综合布线系统Generic Cabling System:GCS是在智能建筑中构筑信息通道的设施。它采用光纤通信电缆、铜芯通信电缆及同轴电缆,布置在建筑物的垂直管井与水平线槽内,一直通到每一层面的每个用户终端。

GCS可以各种速率(从960bit/s到630Mb/s)传送语音、数据、图象信息,称之为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

2 建设智能建筑的目标

智能建筑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

2.1 对使用者来说,智能建筑应能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有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人的创造性的环境。

2.2 对管理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建立一套先进科学的综合管

理机制,不仅要求硬件设施先进,软件方面和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素质也要相应配套,以达到节省能耗和降低人工成本的效果。

3 智能建筑的实施步骤

智能建筑的实施步骤是使智能建筑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一般是下列步骤:(1)需求的建立———用户需求可根据附件需求表的内容选择;(2)需求论证;(3)确立智能化方案;(4)可行性研究;(5)招标文件的编制;(6)系统设计和设备招标;(7)对招标书和设备配置进行评审;(8)详细设计;(9)整体性的确认;(10)施工计划、管理;(11)试调;(12)方式运行;(13)总结评估;(14)运行维护。

4 智能建筑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应明确三个“不等于”。

(1)在建筑物内采用了综合布线“不等于”实现了建筑智能化;(2)在建筑物内设置的信息插座越多“不等于”智能化水平越高;(3)系统集成“不等于”集中控制。

4.2 必须做到三个“统一”。(1)需求与经济相“统一”;(2)需求与技术可能相“统一”;(3)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4.3 必须做到三个“优化”。

(1)优化设计。智能建筑系统采用了多家厂家的产品,多种智能化系统的优化设计是关键。(2)优化施工管理。在施工阶段,出现多专业、多工种、多个施工单位的配合协调,优化施工管理是措施。(3)优化物业管理。智能建筑的各智能化系统是各家厂商提供的,要运行正常,物业管理十分重要,物业管理必须在满足业主商业利益的同时还能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舒适和便捷的环境。

投标报价工作系统的构成及其运作 篇8

1 投标报价工作系统的概念、构成及其作用

1.1 投标报价工作系统的概念

投标报价工作系统是企业技术经济管理的相关业务经整合、规范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程序严谨、相互协调、相互保证, 对外反应灵敏并能快速调整运作的工作系统, 是企业工程建设市场开发、决策管理的基础和手段, 是贯穿整个投标报价工作过程, 对投标工作进行指导、评价和决策的方式方法。

1.2 投标报价工作系统的构成

工程建设项目的投标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各项工作不仅密切相连、环环相扣。而且其具体业务、信息、策略、方法的选用、组合需合理、匹配、有效、完整。整个系统由8个子系统组成, 具体内容如图1:

1) 信息收集与评估系统。该系统以市场开发部门为核心, 由企业领导和专业人员组成信息筛选小组, 建立发散型信息收集网络。对各种工程信息追根溯源, 辨析真伪, 分出远、中、近期跟踪目标。

2) 风险评估与识别系统。风险因素识别系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风险, 其风险要素包括拟投项目的工艺技术要求、装备配套、施工和培训难度等;二是自然环境影响, 主要包括拟投项目的地理、地质、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及其可能给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三是经济风险, 主要考虑拟投项目资金状况、工程造价的确定方式、盈亏的可能性等。风险评价的流程如图2:

组织风险评估专家组, 根据识别出的可能遇到的风险列出风险调查表, 评价风险因素的重要性, 和风险规避、防范预案, 供项目执行过程中予以有效防范。

3) 市场竞争力评估系统。该系统主要分析比较参与竞标单位的各种优势、劣势, 与业主的合作经历和在该建设领域的业绩, 据此评价自身在该项目上的竞争地位。

4) 价格分析测算系统。在充分了解竞争者的数量、实力情况、其可能采取的投标策略以及以往投标经验的基础上, 采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 绘出最佳中标概率分布图, 分析计算中标概率, 最佳投标报价范围内投标价格, 据此计算出最佳报价价格, 决定最后报出的投标报价额。

5) 专家分析与评估系统。该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投标判断要素, 从7个方面分析、判断承接项目的可行性: (1) 自身的人力资源保障能力, 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水平, 技术装备能力等各项生产要素满足项目建设需求的程度。 (2) 同类工程施工业绩和经验; (3) 对该项目的条件、前期工作熟知程度; (4) 业主资金状况; (5) 合同条件的公平性; (6) 竞争对手情况; (7) 该项工程对企业今后发展的影响和机会。二是对上述判断要素, 依据其相对重要性, 进行权重分析, 分别确定权数。将每项指标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共五个等级, 各等级分别赋予1.0、0.8、0.6、0.4、0.2定量数值。将每项指标权数与等级分相乘, 各分之和即为该项工程中标概率总分。将此总分与过去其它投标情况进行比较或与事先确定的准备接受的临界分数相比较, 决定是否参加投标。

6) 经济标编制系统。该系统建立油田地面建设工程、长输管道工程、炼油化工工程、大型储罐工程、市政公用工程、送变电工程等施工预算分库。每一个分库按工序建立一级子库;达到快速、合理报价的目的。

7) 技术标编制系统。该系统同样按工程类别建立施工组织设计分库。每一个分库按工程类别建立一级子库;又按土建、工艺、阀组、配电、通讯、仪表等建立二级子库。对拟投标项目, 根据工程情况, 进行组合, 快速、合理、规范编制成技术标书。

8) 资信标编制系统。该系统库包括企业基本状况、资质、企业项目经理、技术、财务状况、业绩、荣誉等。

2 投标报价工作系统应用及其成效分析

西南地区某石化一体化项目属国家重点工程, 为承接其中的250万吨年的催化裂化装置和36万吨年环氧乙烷/乙二醇 (EO/EG) 工程 (下同) 。从项目信息的收集、评估、到最终投标、中标及签订合同, 成功运用了投标报价工作系统, 整个市场开发过程历时近两年, 取得较好效果。

2.1 项目开发从该项目立项的前期信息的收集及评估开始, 采取各种措施, 包括派出现场调查小组, 收集、积累、筛选各方面的信息。针对信息的来源、可靠程度、建设远景等去伪存真, 分析评估。在项目建设领导机构筹备伊始, 即逐步了解到项目规模、构成, 合作各方的基本情况、项目的资金来源情况、工程建设拟采取的管理模式以及工程发包的方式等重要的工程建设信息, 为下一步开发工作的开展和决策奠定了基础。

2.2把握项目开发的机遇, 积极应对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该项目的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 来自项目自身的风险和压力。一是工程投资巨大, 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承接这样的工程, 肩负的历史责任, 社会责任, 无疑也是重大的。二是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多样化, 既有业主+监理+设计+PC承包商的模式, 也有业主+监理+EPC总承包商+施工承包商的模式。工程招标, 既有业主组织的, 也有EPC总承包商组织等多种方式。三是工程建设严格遵循国际惯例, 工程技术、质量和HSE标准以及临时设施建设等均严格按照高标准实施。四是参与该工程建设的不乏国内知名的大型EPC总承包商以及施工承包商, 与这些公司同台共舞, 即有了向他们学习借鉴机会, 同时也面临与之适应和相互比较的压力。

另一方面, 是来自市场环境的风险和压力。一是受宏观经济的影响, 对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可能的经济紧缩或宽松, 通胀预期及通胀的程度把握不准, 当时一些生产资料已经有了一定的上涨趋势。二是建设如此巨大的项目, 即对当地社会经济、餐饮服务第三产业等方面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同时不可避免的促使地方建筑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 而工程承包基本是实行施工采办 (PC) 总价包干的方式, 这必将给项目建设盈亏带来难以预测的经济风险。三是工程前期在征地、移民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对项目的实施可能会产生干扰。另外, 当地的地理环境、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饮食习俗等也会对员工的生活产生影响。

机遇和挑战, 风险和效益, 此消彼长, 相辅相成, 面对以上种种风险和压力, 一是, 在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 制订了风险分析表, 总共分析了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环境气候、设计进度、设备到货预期、安全管理风险、质量控制、工期延误等五大类风险因素。对每个风险的影响值都进行了评估。二是, 强调企业和各级管理人员, 转变和创新管理观念、管理方式, 对当前项目开发和市场需求以及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增强适应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 从组建强有力的项目经理部入手, 在做强、做精、做细各项管理上下工夫, 迎接并战胜挑战。

2.3认真分析竞争对手, 进行市场竞争力评估。详细了解本行业和其他行业可能参与竞争的工程建设企业的情况, 其优势、劣势, 对比分析, 肯定自身发展所创造的业绩、长处, 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 与业主的项目管理部、设计公司进行充分接触, 加强公共关系和沟通全面介绍自身的基本情况以及针对该项目的实施方案, 经过几轮的交流和介绍, 最终通过了资信资格审查, 获得了投标报价资格。

2.4在项目追踪过程的同时, 及时准备投标文件的各项业务。按照业主项目管理公司的现场管理管理规定要求以及总包商的招标文件要求, 认真编制经济、技术、资信标等投标文件。这是投标报价工作系统的核心。

编写投标文件, 关键是充分运用和管理经济标书编制系统库、技术标书编制系统库和资信标书编制系统库。这三个标书编制系统库是以往招投标管理工作的积累, 同时, 又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完善。实行动态管理。如:对往年建设的工程, 按照变化或重新修订的国际招标惯例的要求, 更新技术标编制系统库。再如, 依据价格的变化, 重新测算, 更新经济标书编制系统库。三个标书编制系统库的动态管理, 在投标报价临战时, 起到快捷、准确的保证作用。

2.5投标报价策略的选择。能够参与采取了新的管理模式, 可与大型设计公司合作的项目建设, 无疑是增加公司业绩, 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和市场影响力的最好机会, 对企业今后发展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 在投标报价策略的选择上, 以价格杠杆为主要内容, 一是考虑风险承受范围, 对每一风险进行风险影响费用测算, 确定项目的风险费用总额。二是反复测算现实情况和一般情况下的生产要素费用, 对比单项和总成本的差异。三是按照有进有退、有失有得的原则和尺度, 对每一单项、单位、分部分项工程, 每一生产要素的费用, 逐一比较、调整。三是进行盈亏分析, 测算目标利润。在以上基础上, 再考虑当前与长远, 局部与全局等, 形成最终的项目报价总则。

2.6在该项目投标报价工作起始和运行过程中, 分两次进行专家分析与评估。第一次是对该项目是否开发, 即从前述的9个判断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 据评估结论决定是否参与投标, 第二次是对投标标书进行讨论和论证, 审核技术标书、商务标书和资信标书, 论证并调整风险价格, 据此调整了工程总报价。

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充分的准备, 投标报价工作系统有效运作, 终于凭借自身实力和满意的服务以及合适的价格, 中标该项目建设。项目签约、启动后, 进展顺利, 履约状况正常, 基本上取得预期的项目效益和企业效益。

投标报价工作系统对企业的市场开发工作和有关决策具有很重要的支持作用, 成功中标西南地区某石化一体化项目是个典型案例, 近几年在其他几个项目的投标报价工作中, 全面或局部运用了这个系统, 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各项管理业务的相关性, 运作过程的规范性和严密性等特点, 以及实践案例较少等, 系统的建设和运作还需要收集、更新、整理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料, 健全相应的程序和制度, 进一步完善, 使其在市场开发和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市场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作为竞争性很强的工程建设业尤为如此。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 面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规范与条件, 企业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稳定的市场份额, 采取何种方式来进行投标并提高中标率, 获取项目, 这就需要对企业的相关工作进行整合, 形成完整的工作系统, 对整个投标工作进行指导、管理和决策。本文对投标报价工作系统进行了介绍, 论述了它的构成及其作用以及运用开发市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并结合典型案例介绍了其运作过程和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投标报价,市场开发

参考文献

[1]许庆瑞主编.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5月第一版

电力智能抄表系统的构成与分析 篇9

关键词:自动抄表系统,主站,集中器,以太网,GPRS

0 引言

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电力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矿电费支出在生产成本中的比例逐年加大,煤矿对供用电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人力抄表和电话抄表工作量大、效率低、人为误差严重,漏抄、估抄、冒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而快速、准确、经济、实时地获得用电的各类数据,是做好费用自动结算、用量分析、计量表运行状况监测、负荷处理等应用管理工作的基础。本文介绍的煤矿智能抄表系统由多功能电度表、带以太网/GPRS通信终端的集中器和主站系统组成。通信上既采用有线网络也采用无线网络,有线通信使用煤矿原有的以太环网,无线通信使用移动通信的GPRS网络,区域覆盖性好,资费较低,充分利用了已有资源,降低了系统成本。集中器实时采集用户的用电数据,并把数据汇集到主站。工作人员能够对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快速生成用电统计分析、交费单据等,能及时发现电网供电量异常,以便分析其原因并及时调整,最大限度地减少电量损失。

1 系统组成

1.1 主站系统

智能抄表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运行抄表系统的计算机或服务器称为主站,它通过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与矿用以太环网和GPRS网络相连。连接GPRS网络时,主站须提供互联网IP地址及互联网出口(端口)。

1.2 主站系统软件

抄表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系统软件,它遵循DL/T 645部标通信规约,并有扩展性。系统软件运行于Win98/2000/XP、NT操作系统下,易于使用。抄表软件数据库为SQL Sever数据库。

主站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组网灵活,既可实现双机双网热备,也可单机运行。各模块可根据需要配置在1台或多台服务器上,以满足用户的不同容量需求。软件部分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使用、管理本系统的重要工具,它以数据库为核心,具有方便的数据处理、查询、统计、报表、备份等功能。它采用面向对象和模块化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支持不同客户的独特要求(如报表打印格式,操作员权限控制等),可提供数据库接口。系统软件结构如图2所示。

1.2.1 前置机模块

(1)接收服务中心模块远程操作命令,调用相应规约解析,并下发到采集终端。

(2)接收终端数据,调用规约解析为服务中心模块认知的数据格式,并发送到服务中心模块。

(3)动态管理、维护通道,监测通道运行状况。

1.2.2 数据服务模块

(1)动态管理、维护系统运行节点。(2)接收前置机数据并解析存库。

(3)实时统计、分析数据,根据分析结果形成相应的事项或结果数据;

(4)接收客户端命令并做相应处理后转发前置机。(5)计划任务的处理。

1.2.3 人机界面模块

(1)作为客户操作界面,系统的客户功能大多在这里实现,可运行于网络的任何节点。

(2)能对系统进行档案管理、基础数据管理、权限管理、计划任务设置、参数设置。

(3)具有数据查询功能,可查询系统形成的任何时段的历史数据。

(4)其数据分析功能包括电量统计、母线不平衡率统计、线损统计、变损统计、曲线图分析、报表生成等。

(5)其远程操作功能包括远程参数设置、远程数据抄收、远程控制等。

(6)能提供美观的视图模式动态监控系统数据。

(7)不同用户能实现不同的操作界面,拥有自己权限内的操作功能。

1.3 集中器

集中器上行接口采用以太网(10Base-T)/GPRS,下行接口采用RS-485/ZigBee无线。集中器采用高性能的32位ARM内核CPU硬件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大容量数据存储器;通信信道采用高速全双工的工业级GPRS/CDMA模块;终端内置TCP/IP协议,支持光纤、拨号、专线等其它通信方式,上/下行通信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用维护方便,支持网络在线升级。

集中器的主要功能如下:

(1)测控管理终端具备交流采样模块,可以采集并计算三相电压、电流、功率、需量、有/无功电量等。

(2)抄读电能表的正/反有功电量、四象限无功电量、电压、电流、有/无功功率,冻结电量等。

(3)抄读和存储公变及户表各类数据。

(4)与主站上行通信支持GPRS/CDMA,与无线采集器下行通信为ZigBee无线,并且有本地维护接口。

(5)可自动进行自检,发现设备(包括通信)异常时能留下事件记录并告警功能。

(6)具有固定中继路由或自动中继路由管理功能。

(7)能及时发现异常用电情况,为防窃电提供分析依据。

(8)支持IEC62056、Q/GDW130—2005、DL/T645及各省电力公司规定的通信规约。

(9)时钟误差为0.12s/h,时钟保持大于10年。

(10)支持远程在线升级。

2 智能抄表系统功能

2.1 数据采集

(1)定时自动采集多功能电表的数据,包括峰、平、谷等时段的正、反向有功功率,正/反向无功功率。

(2)采集实时数据量(三相电压、三相电流、总功率、总功率因数)。

(3)采集失压断相数据(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累计时间、累计次数等)。

(4)采集事项数据(故障事项等终端运行的各种可提供事项)。

2.2 电量统计分析

(1)提供完善的自动计算,计算输入、输出量,自动计算每日、每月电量,同时将统计数据保存到数据库分时段带时标存储计算量。

(2)支持用户自定义电量统计的小时、日、月方案,分时段带时标存储电量数据。

(3)可分别定义每一计量点各功率类型电量是否参与运算。

(4)可对数据进行合理性检查,形成告警事项供业务处理界面浏览。检查规则主要包括奇异数据、电量上/下限值、时段电量与总电量匹配、母线不平衡率、主变变损率、线路线损率。

2.3 用电量分析

系统提供曲线方式查看数据,实现趋势分析,同时实现不同对象数据比对和同一对象不同时段数据比对,包括计量点电力数据曲线;计量点电量曲线;变电站、母线、主变电网设备对象电量曲线;分级、分压、分线、分区考核对象电量曲线。

2.4 业务报表

(1)系统在商用电子表格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应定义数据功能;采用全图形、全汉化的显示和打印;人机界面良好,采用多窗口技术和交互式操作手段,使画面的调用方便快捷,能方便获取系统其它模块的统计、存储结果;能进行简单的统计计算,自动产生用户想要的报表,并自动打印和发布。

(2)能灵活处理报表,可进行表格内的各种数学运算,运算公式(包括SQL语句)可在线设置和修改。

(3)可在报表上对报表数据进行修改,当分量改变时,系统能自动重新计算相关统计数据。

(4)提供电能量采集点、考核单位、网片、变电站、母线等各层次的电量原始数据及统计结果报表;提供日、月、年或任意时段的历史数据报表。

2.5 广播对时

广播对时功能使系统中的所有电能表的时间基准与PC机保持一致,对时成功后,由电池供电的电能表内部时钟不再需要PC机的干预,因此只要保证PC机在对时时刻的时间的正确性,此后在运行过程中改变PC机的时钟并不会影响电能表的时间。

3 智能抄表系统的优点

(1)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生产效率。

(2)通过对流量数据变化的实时分析,能及时发现线路故障和安全隐患,支持防窃电,减少电量损失。

(3)能实时掌握每个用户的小时、天、周、月、季度、年或任意周期的用电量,为规划及决策提供依据。

(4)将费率调整及时反映到客户使用过程中,通过远程断、送控制,解决收费难问题。

(5)指导用户合理用电,通过调整用电时间,实现“避峰填谷”,为用户节省电费开支。

以某煤矿用电为例,改进前年总用电量5500万kW·h,电费3 270万kW·h,峰值时间用电占总量的35%,峰值电费占电费总额的52%。改进后,在年总用电量5 500万kW·h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数据分析,调整工作班次,峰时用电减少10%,谷时用电增加10%,电费开支2 975万元,年节约电费335万元。

5 结束语

针对某煤矿的具体情况,给出了智能抄表系统的整体应用实现方案。该抄表系统安全性较好、自动化程度高、数据采集准确,对提升企业的供用电管理水平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娟,章瑞平,杨郁池.智能抄表系统的实现[J].电信科学,2007(1):82-84

[2]赵兴勇,马小丹,张惠生,等.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研究[J].电力学报,2000,15(1):34-36

[3]王向阳.基于GPRS的集中器设计[J].沈阳大学学报,2008, 20(2):25-28

科学的系统构成 篇10

农机电气系统主要由蓄电池、发电机、调节器和起动电机以及各种用电设备等组成。发电机安装在发动机上;调节器有的装在发电机内部, 有的单独装在发电机外部;起动电路有三条支路, 即起动继电器线圈电路、拉动继电器线圈电路和电动机主电路。前两条是控制电路, 后一条是受控电路。用电设备包括照明设备、信号设备、自动控制设备 (传感器、控制器) 等。系统工作电压主要有12V制和24V制两种, 后期的机械上大都采用24V制。整个系统采用单线制, 多为负极搭铁。蓄电池、发电机与用电设备之间采用并联连接, 电流表、开关、保险丝与各用电设备之间采用串联连接, 当关闭某开关或某处保险丝熔断时, 该回路即断开。各用电线路中的开关和仪表一般都集中安装在驾驶室的仪表板上, 电路的重要节点有3处, 即保险丝盒、继电器和组合开关。熟悉仪表板及各重要节点的接线情况是查找电气系统故障的基础。电源总开关控制整机电路的接通与断开, 合上电源总开关, 不插钥匙各灯光电路及辅助电路如风扇、雨刷器、收录机、顶灯等即可使用, 闭合各功能开关, 相应电路接通。

2电气系统的常见故障

2.1蓄电池

2.1.1极板硫化极板硫化的主要原因有:①蓄电池长期处于放电或半放电状态;②电解液密度过高, 放电电流过大且环境温度较高;③蓄电池初充电不足或经常充电不足;④电解液液面过低, 使极板长期外露而受到氧化;⑤电解液不纯, 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和杂质。

2.1.2活性物质脱落活性物质脱落的主要原因有:①经常过充电;②充电电流过大;③电解液温度过高;④放电电流过大;⑤起动时间超长。

2.1.3内部短路内部短路的主要原因有:①隔板损坏;②极板严重弯曲;③底部堆积过多活性物质。

2.1.4自行放电自行放电的主要原因有:①导线短路;②电解液中有杂质;③隔板损坏;④活性物质脱落过多, 堆积于底部;⑤电解液溢出太多。

2.2发电机及调节器

2.2.1不充电发动机在正常运转时充电指示灯仍亮着。出现此故障的主要原因有:①发电机整流二极管被击穿或断路;②连接导线断路或接错;③发电机滑环上有脏物;④碳刷弹簧弹力太弱或碳刷磨损严重;⑤发电机定子线圈之间短路、搭铁或断路。⑥发电机磁场线圈有断路或短路;⑦发电机驱动带打滑。

2.2.2充电量过小发生这种故障的主要原因有:①发电机输出端与蓄电池之间的电路有接触不良之处, 致使电压降过大;②发电机转速不够;③发电机整流二极管有个别损坏的;④抗干扰用的电容短路;⑤转子励磁绕组或定子三相绕组发生局部短路;⑥碳刷弹簧弹力太弱或碳刷磨损严重;⑦发电机滑环脏污。

2.3起动电机

2.3.1起动电机不转起动电机不转的主要原因有:①起动电机本身出现故障;②起动继电器出现故障;③起动电路中有断路或接触不良之处;④起动开关的故障;⑤蓄电池的电量不足。

2.3.2起动电机的齿轮与发动机飞轮的齿圈有撞击的空转声该故障的主要原因有:①起动电机齿轮与发动机飞轮齿圈的间隙过大;②发动机飞轮齿圈的啮合切入面出现变形。

2.3.3起动电机空转起动电机空转的主要原因是:一种情况是起动电机小齿轮与飞轮轮齿能啮合, 但因单向离合器打滑而造成空转;另一种情况是起动电机小齿轮未与飞轮轮齿啮合上。

2.3.4起动电机小齿轮与发动机飞轮齿圈打齿这种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动电机电磁开关与起动电机驱动机构配合动作不协调而导致的。在起动过程中, 起动电磁开关内的接盘与触点必须在电机齿轮刚一啮入飞轮齿圈的一瞬间将主电路接通。若主电路接通过早, 则电机齿轮还没啮入飞轮齿圈便开始高速旋转, 因此造成啮合打齿。

2.3.5起动电机转动不停这种故障的主要原因有:①起动继电器触点或电磁开关触点烧结在一起, 不能断开电路;②起动电机安装不当, 齿侧间隙过小;③起动电机齿轮的回位弹簧弹力太小或已折断;④起动电机的单向离合器卡死。

2.4辅助电路

2.4.1电流表指针在0位不动打开钥匙开关, 电流表应指向放电的较大值, 若指针在0位不动, 说明故障在蓄电池、预热塞、起动继电器、起动按钮和电机电磁线圈这部分电路中, 可能的故障有:①断路;②搭铁不良;③保险丝熔断;④预热起动继电器电磁线圈损坏。

2.4.2监控电路误报警联合收割机的监控系统装有报警器, 报警器的磁控开关采用常闭触点, 正常情况电路应该保持通路才能维持报警嗡鸣器不响。当由于导线接头松动或因秸秆刮碰而使电路断开时, 便会发生误报警。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及应用 篇11

配电自动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配电网监控上的最新应用。近几年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配电自动化技术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由主站、通信链路、子站、远方测控终端4部分组成。主站一般由服务器、工作站和相关应用软件等组成。子站设备通常由DTU (开闭所测控终端) 、TTU (变压器测控终端) 、FTU (馈线测控终端) 组成。通信部分由通信主机、适配器和通信介质等组成。

2 主站系统的构成

配电自动化DA主站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控制与管理中心, 一般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构成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 以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基本平台, 配合各种应用软件完成DA/DMS的功能。

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一般有2种方式:

2.1 EMS/DMS一体化主站系统

EMS/DMS一体化主站系统是指主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配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一个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这种EMS/DMS一体化设计, 把主网调度与配网调度合二为一, 能够充分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共享, 避免重复投资, 在自动化维护人员短缺情况下, 可减少维护量。其缺点是系统复杂、庞大, 投资大, 建设周期长, 因功能过于集中, 对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较高, 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则影响范围大。

2.2 DMS独立主站系统

DMS独立主站系统是指主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配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分别设置、分别接收并处理主网与配网信息, 2个系统之间通过综合数据平台交换信息。该方案的优点是调度自动化系统与配网自动化系统独立设置, 互不影响, 庞大的配电自动化数据不会影响调度自动化系统处理速度。其缺点是EMS、DMS功能相似, 重复投资。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一般采用独立配网自动化主站系统, 可使自动化系统实现分层、分级结构, 配置灵活、结构简单, 更易于维护和变更。

3 子站系统的构成

配电自动化子站是由1台或2台互为备用的PC机构成的简单主站系统。1个子站可以监控100台左右的远方测控终端装置RTU和馈线测控终端单元FTU, 在近期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 为了减少故障点, 一般不设置配电自动化子站。子站设置方式有2种:

(1) 子站作为小区内的集控站, 与小区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RTU、FTU进行通信, 其作用如下:完成小区内馈线自动化功能、负责小区内变电站的实时监控及数据转发。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共享变电站自动化与馈线自动化系统的软硬件资源, 系统的独立性和实时性好。缺点是系统配置复杂, 子站数据处理量大。

(2) 子站作为小区内馈线自动化控制主站, 用以完成线路设备的监控, 并具有故障定位、自动隔离及恢复供电功能。在这种方式下, 子站不包含变电站监控功能,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或RTU数据直接送上级主站, 子站系统数据处理量少, 结构简单。子站的故障管理功能需要变电站出线开关的配合, 它要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或RTU通信或通过上级主站转发出现开关的状态信息, 实现对出现开关的监控, 因此, 其通信配置较为复杂。

4 远方测控终端

配电自动化系统远方终端是用于配电网馈线回路的各种馈线远方终端FTU、配电变压器远方终端TTU以及开闭所监控远方终端RTU的统称, 具有基本遥信、遥测、遥控和故障电流检测等功能。测控终端采用通信通道, 完成数据采集和远方控制等功能。

传统的调度自动化和远动系统的RTU仅完成上传数据和下达命令任务的现场终端单元, 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微机化自动装置完成更多的功能, 所以RTU正在向智能化装置发展。

5 配电自动化系统和配电管理系统

通常把集配电系统的监视、控制和管理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称为配电管理系统DMS, 其内容包括配电自动化系统DAS、配电网络分析和优化、工作管理系统WMS和调度员培训模拟系统DTS等高级应用功能。

5.1 配电自动化系统

配电自动化系统DAS是一种可以使配电企业在远方完成实时监视、协调和操作配电设备的自动化系统。其内容包括配电网数据采集和监控SCADA、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需求侧管理DSM几个部分。

5.1.1 配电SCADA系统

配电SCADA系统包括进线监视、10 k V开闭所 (变电站) 馈线自动化FA及变压器巡检与无功补偿。

进线监视一般完成对配网进线变电站的开关位置、母线电压、线路电流、有功和无功功率以及电度量的监视。

馈线自动化FA包含三重功能: (1) 在正常情况下, 实现馈线分段开关与联络开关的运行监视和远方控制; (2) 在故障情况下, 自动进行分析判断, 以隔离故障区域、及时恢复送电; (3) 在异常情况下, 作为排除缺陷的辅助手段。

5.1.2 需方管理DSM

需方管理主要包括远方抄表计费自动化、负荷监控管理2方面, 以实现提高供电质量、减少停电时间的目的。做好需方管理, 会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1.3 配电地理信息系统GIS

配电自动化引入了配电地理信息系统GIS, 因为配电网设备多, 而且分布较为分散, 其运行管理相对较为复杂, 将GIS与一些属性数据库结合, 可以更加直观、方便地对配电设备进行管理。配电自动化中的GIS的内容主要包括: (1) 设备管理是指将各配电设备的位置、属性反映在地理图上。 (2) 用户信息系统是指依托于地理图, 对用户名称、用电量和负荷、供电优先级、地址、停电记录等用户信息进行处理, 以迅速判断故障的影响范围, 帮助调度员做出决策。 (3) 停电管理系统是指接到用户的停电投诉后, 通过调用SCADA实时数据, 迅速查清停电范围和故障地点, 对故障处理过程进行分析和判断, 并自动将相关信息转给95598电话应答系统。

5.2 配电管理系统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基础上增添配电网络分析和优化、工作管理系统和调度员培训模拟系统等几个部分, 就可将系统升级成为配电管理系统DMS。

5.2.1 网络分析和优化NA

包括网络拓扑优化和潮流分析等功能, 主要实现改善电能质量、减少线损的目的。

5.2.2 工作管理系统WMS

工作管理系统是指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 确定实际设备损耗情况, 并据此作出检修计划。

5.2.3 调度员培训模拟系统DTS

通过软件实现对配电网的模拟仿真, 达到培训调度员的目的。当DTS的数据是实时态时, 也可帮助调度员提前了解某项操作的操作结果, 从而提高调度员配网操作的安全性。

6 建立配电自动化的主要意义

配电自动化是电力系统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其主要意义如下: (1)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 实现配电网运行监视和操作控制, 并通过网络分析和优化软件, 优化配网运行方式。 (2) 在异常或故障情况下, 快速判断出故障点和故障区域, 自动隔离故障区段, 可以及时恢复供电、减少停电面积、缩短停电时间。 (3) 合理控制配电网无功电压运行水平, 改善电能质量, 实现经济运行。 (4) 通过自动抄表计费功能, 可提高供电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达到减人增效目的。

7 结语

近几年来, 输电网的自动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 但配电网的自动化程度却仍然很低。只有通过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才能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依靠技术创新充分发掘配电网的潜力, 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提高配电网输电能力, 建立健全城市配电网灾变防治体系, 完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和继电保护控制系统, 全面提升配电网自动化水平。

摘要:详细介绍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并对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建设的2种方式进行了比较, 从工程应用角度分析了建立配电自动化的意义, 同时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配电自动化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系统,构成应用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数学实验巧设计下一篇:远程终端站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