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金融系统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2024-10-08

银行金融系统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共7篇)

银行金融系统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1

近年来,我国金融运行的环境及形势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金融市场发展步伐加快,“金融脱媒”现象突出,金融同业竞争局面加剧。面对这些变化,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快业务转型,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是银行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结合银行实际,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商业银行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紧紧围绕经营效益谋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要重视利润规模数量的增长,又要注重利润结构质量的提升;既要处理好效益、质量、规模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好股东、员工和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又要实现银行稳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以风险控制、资本约束、成本约束为前提,追求发展的质量、规模与速度。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商业银行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办法。但发展是有条件的,不顾客观条件制约硬发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是对发展有害的。要明确发展的约束条件,在约束条件下实现质量、规模和速度的协调发展。从经济角度看,银行发展的约束主要包括成本约束(含利息费用、税收、拨备、资本金占用、风险损失等等)、管理约束、人才约束、法律约束和监管约束。

以结构优化和流程整合为重点,追求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在现实约束和竞争压力下,既要重视利润规模,更应注重利润结构和质量。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客户,为了一切客户,为了客户一切”。

以管理为基础。企业的经营关键在管理,银行的业务发展、风险防范、效益的提高,管理是前提、是基础。强化管理是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以管理为基础,强化全行的基础管理、增强全员的合规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全行管理水平。

三、着力转变经营模式,加快业务战略转型步伐

转变经营模式,实施战略转型,是适应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战略转型的关键,是商业银行改善收入结构、增强盈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结合我行实际,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高度重视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投资银行业务在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利润空间。可以说,作为商业银行,谁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谁就抓住了竞争的主动权,抢占了战略的制高点。投资银行业务是关系到中间业务能否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的关键。

加快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由于多种原因,客户对电子银行产品的认知度和熟知度还不高,主动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还不多;客户和员工的服务收费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部分行对电子银行业务还不太重视,主动营销和宣传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加快电子银行发展,必须做到积极创新思路,创新服务,积极营造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氛围,才能够快速推进电子银行发展。

巩固扩大代理证券业务。代理证券业务、尤其是代理基金业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更得益于我们观念的及时转变,得益于顺应资本市场发展采取的积极措施。面对资本市场的快速变化,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不到位、风险提示不到位的风险,向客户充分揭示风险,让客户明白投资有风险,把投资的风险告示责任做在前头,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后果。同时要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特点,积极研究市场,及时寻找和发现替代产品,避免业务发展的大起大落。

持续提高弱势产品的竞争能力。对银行卡业务,要不断扩大发卡触角,提高持卡比例和消费比例。对公人民币结算业务,要进一步提高收费服务意识,扩大结算帐户群体和结算收费面。

总之,在新形势下,银行业必须牢牢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战略转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战略转型,实现经营管理水平新跨越

[08-2-28文章录入:admin]

近年来,我国金融运行的环境及形势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金融市场发展步伐加快,“金融脱媒”现象突出,金融同业竞争局面加剧。面对这些变化,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快业务转型,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是银行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结合银行实际,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商业银行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紧紧围绕经营效益谋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要重视利润规模数量的增长,又要注重利润结构质量的提升;既要处理好效益、质量、规模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好股东、员工和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又要实现银行稳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以风险控制、资本约束、成本约束为前提,追求发展的质量、规模与速度。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商业银行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办法。但发展是有条件的,不顾客观条件制约硬发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是对发展有害的。要明确发展的约束条件,在约束条件下实现质量、规模和速度的协调发展。从经济角度看,银行发展的约束主要包括成本约束(含利息费用、税收、拨备、资本金占用、风险损失等等)、管理约束、人才约束、法律约束和监管约束。

以结构优化和流程整合为重点,追求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在现实约束和竞争压力下,既要重视利润规模,更应注重利润结构和质量。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利润总量增加和利润结构优化。同时,要以业务流程为依据,按照有利于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的原则,建立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业务流程,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发展效率。

以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整体推进为目标,追求发展的协调与均衡。在存贷利差不断缩小、风险控制不断加强、资本约束不断提高的市场环境下,银行在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必须推进业务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把中间业务提到战略高度进行开拓推进,实现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协调发展,变简单的借贷信用中介为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务的机构。

银行金融系统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2

马健 (以下简称马) :长期以来, 开行一直秉承“政府热点, 雪中送炭, 规划先行, 信用建设, 融资推动”的开发性金融理念, 始终将“增强国力, 改善民生”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坚定贯彻落实宏观战略中走出了一条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开发性金融实践之路。“十二五”以来, 内蒙古分行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援蒙政策、兴边富民”四大政策机遇, 坚持规划先行, 在国家和内蒙古发展的战略格局下准确定位业务发展的方向。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高层会晤谋共识, 一张“蓝图”绘边疆。国发21号文援蒙政策出台后, 开行迅速响应, 立即由董事长带队与自治区政府召开高层联席会议, 对全面合作进行研究, 签署了规划引领的一揽子合作协议, 为金融同业中首家。并建立了常态会晤机制, 近年来开行每年都与自治区党委、政府举行高层对接, 总结合作成效, 明确下一步合作重点。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保落实, 国计民生两兼顾。开行在金融同业中第一家出台了支持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集中全行之力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对交通网络、能源基地、稀土产业、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城镇化等重点领域和民生热点、扶贫开发、中小微企业、“走出去”等薄弱环节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在贷款增速、经济资本配置额、利率、贷款期限等信贷政策方面实行差别化对待;对能源基地、能源通道、跨境基础设施、稀土战略性资源开发等领域重大项目统一纳入全行重大项目规模资源统筹范围等等。

三是瞄准宏观政策发力点, 规划融资三步走。首先, 内蒙古分行作为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编制专家委成员, 主动参与自治区“十二五”、呼包银榆、沿边沿黄经济带、公路、煤化工等重点规划编制, 推动业务发展与宏观战略无缝对接。其次, 创新性提供融资规划服务。传统的规划注重战略布局与发展, 是一种“物理规划”, 对项目建设资金缺少谋划。为更好地为规划落地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开行创新性地提出“金融规划”, 积极向各地政府、客户提供融资规划服务, 对传统规划进行延伸, 主动策划项目, 设计融资模式, 拓宽资金来源。“十二五”以来, 内蒙古分行已经编制了自治区、蒙东、蒙西及呼和浩特市等大部分盟市的区域融资规划、文化产业、新能源和水利等重点行业融资规划。第三, 通过融资规划先行, 形成了批发式开发项目的业务新模式, 为业务衔接和贷款投放建立了快速通道。

记者:开行作为我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主力银行, 请您谈谈开行内蒙古分行在加快推进“五个基地”建设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马:开行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8337”宏观战略, 在助推自治区“五个基地”和交通体系建设中发挥自身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一是积极支持煤炭、电力能源基地建设。在煤炭资源方面, 大力推进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等地煤炭资源整合、煤电一体化和大型煤田的整体开发。截至2012年底, 开行煤炭行业贷款余额50.69亿元, 当年实现发放30.01亿元。在电力能源方面, 贷款覆盖全区所有重点电力项目, 为促进全区电源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2年底, 内蒙古分行共支持电力行业贷款项目88个, 贷款余额275.07亿元, 支持火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3047.2万千瓦, 其中已投产总装机容量为2660.2万千瓦, 占全区电源总装机容量的34%。在电网建设方面, 累计向自治区电网项目发放贷款99亿元, 占全区电网项目总投资的34.99%, 进一步优化了电网大动脉, 为自治区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围绕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对当前国家核准或备案的煤制油项目实现了全面覆盖, 重点项目包括伊泰煤制油公司煤基合成油一期工程 (16万吨/年) 项目、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久泰能源内蒙古公司年产100万吨甲醇30万吨二甲醚项目等。截至2012年底, 分行累计向煤化工行业承诺人民币贷款83.39亿元, 美元贷款2.69亿美元。三是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行重点支持了一机集团、北方重工、北方奔驰、北方股份、众环集团、华泰汽车公司等装备制造企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支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360垂直大口径挤压管项目, 打破了国际上对我国的技术封锁, 项目投产后产品市场价格应声降到国外技术垄断时价格的一半;支持华泰汽车年产10万台欧Ⅳ发动机及自动变速器项目, 一举填补了我国高端柴油发动机领域的空白等。四是立足区情, 加快支持现代农牧业发展。推动建立了覆盖全区的现代农牧业融资合作机制, 累计向全区发放贷款26.02亿元, 覆盖大型喷灌、产业化基地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畜产品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 支持200余户企业开展生产经营, 创造就业岗位近5000个, 惠及农户近5万名, 用“金融普惠”的理念, 用“敢为人先”的勇气, 积极助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五是坚持规划融资模式, 统筹推进体现草原文化、北疆风光的旅游胜地建设。在先期向阿尔山-柴河旅游区、克什克腾旗旅游区提供1800万元贷款科学编制旅游开发规划后, 向两个旅游区发放约10亿元贷款有序支持旅游景区建成。着眼传承蒙元文化, 主动支持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民族文化园建设, 加快培育赤峰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锡林浩特马都建设项目, 其中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一期基础设施项目已发放贷款3.5亿元。六是在支持公路、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中主动发挥融资发动机的角色和作用, 全力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在公路建设方面, 截至2012年底, 分行已累计支持近40个公路项目, 承诺贷款987.4亿元, 累计发放424.8亿元、贷款余额308.25亿元, 成为我区公路建设的主力银行。在铁路建设方面, 累计发放铁路贷款120亿元, 2011、2012年新增贷款占全区金融机构的40%以上, 先后支持了集宁至通辽复线扩能、包头至集宁增建第二双线、集宁至张家口一次双线、张家口至唐山等重点铁路项目, 不仅提升了区内运输能力, 而且构筑了蒙西至唐山港口的直达通道, 一圆我区几代人的“通江达海”之梦。在全区铁路建设资金最为紧张的时候, 开行贷款的强力投放, 避免了集包铁路、张集铁路的停工, 为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障。

记者:与经济高速发展相比, 我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请您谈谈开行内蒙古分行在支持县域经济、非公经济和民生发展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

马:6月初, 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了全区县域经济工作会议, 王君书记强调了要以“五个坚持”为原则、“六个重点”为抓手、“四个强化”为保障, 对我区县域经济和民生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是非公经济发展的肥沃土壤, 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自2005年以来, 开行内蒙古分行一直将县域经济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非公经济、民生发展等基层金融领域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一极大力推进, 在支持过程中, 主动承担金融企业社会责任, 坚持“大项目强区, 小项目富民”和“抓大不放小、东西部兼顾”的原则, 以自治区、地级市、旗县区三级融资平台为主要渠道, 以直接面向用款人的“点对点”式为辅助手段, 多层次、全方位进行信贷资金投放, 累计发放贷款630.56亿元, 贷款余额达401.19亿元, 有力支持了我区城镇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住房、扶贫开发、非公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摸索探寻以“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为纽带的全盘支持城镇化的金融服务新模式, 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北疆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 分行在以下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一是坚持以规划为引领, 完成全区12盟市、80个旗县的发展规划, 推动基层金融业务发展方式由“狩猎式”向“农耕式”、由个人、机构带动向由规划带动转变, 实现了对县域经济等基层融资需求的快速供给。二是坚持以机制建设为业务发展铺路, 按照“宜市则市、宜县则县”的原则, 完成全区93个市县的银政合作机制建设;建设56家投融资类、担保类、小额信贷类、银行类等五类商业化合作机构;推动建立覆盖全区12个盟市的100多个旗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过多类型、广覆盖、专业化的合作机构以及依托于不同机构的标准化业务机制, 实现了对全区县域经济项目的宽领域、广入口的培育和孵化。三是坚持以创新为动力, 主动开辟新空间。在业务模式上, 先后创新了小额贷款公司转贷款、中小企业银团贷款、村镇银行转贷款多种模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创新了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妇女微贷款、扶贫微贷款等多种模式解决县域乡村广大群众的创业就业难题;在兴安盟以生猪养殖基地、龙头企业深加工、微贷款、教育贷款为抓手, 创新性地形成了以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教育扶贫“三线合一”的立体式“造血”扶贫工作模式。在信贷流程上, 对500万元以下贷款在开行全系统首家实行免路演和贷委会审议的“直通道”审批机制。在信用结构方面, 采用了专业担保公司担保、借款主体互保、建立风险保证金、个人无限责任担保、林权抵押等多种担保方式, 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在业务协同上, 与我行控股的达拉特国开村镇银行开展转贷款、银团贷款、融资性担保、代理结算等协同业务, 以资本纽带强化了对当地县域的金融服务能力, 延伸了基层金融业务触角。在产品种类上, 积极探索创新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业务、银行承兑汇票, 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进一步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四是坚持金融社会化路径, 整合多方资源放大信用容量。在银政合作方面, 与自治区科技厅、教育厅、社会与劳动保障厅、农牧业厅、团委、自治区妇联、建设厅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 共同推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助学贷款、妇女微贷款、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贷款等业务, 有效实现增信用、减阻力、降风险的作用。在市场化合作方面, 加强与自治区到盟市的一批优质政府融资平台的合作, 以创新统一授信的方式实现对污水处理、校安工程、廉租房等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支持, 成功破解了覆盖自治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区和部分苏木乡镇的1666所学校新建和加固改造、109座污水处理厂、5万套廉租房等重大民生工程的融资难题;以攻坚克难的决心一举解决了赤峰、兴安盟等地18个旗县区、460个水源点、43万人口、105万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同业合作方面, 与四大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同业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结算代理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聚合各种资源, 形成合力, 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先锋先导作用。

记者:请谈谈开行内蒙古分行对加快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沿边经济带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有什么设想?

马:我区与俄罗斯、蒙古两国有着长达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 拥有近20个国家一类、二类口岸, 初步形成了多种运输方式、全方位开放的口岸格局。我认为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的把我区建成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既是国家战略的需要, 又是我区发展的诉求, 将充分发挥我区优越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 增强与俄、蒙的经贸互动,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有利于祖国北疆的安全与稳定。

长期以来, 开行一直注重在俄、蒙两国的业务开展, 在莫斯科设立了代表处, 在蒙古国也派出了工作组, 与两国政府部门和银行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在区内, 主动参与编制我区口岸“十二五”发展规划, 主导编制了《内蒙古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开发性金融支持满洲里市加快建设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系统性融资规划》等, 从规划源头统筹考虑金融推进“向北开放”战略的实施。截止2012年底, 内蒙古分行支持内蒙古沿边跨境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达136.68亿元, 并支持了鄂绒集团、鄂尔多斯博源、二连鞍海等一大批企业“走出去”业务, 成为我区第一大外汇银行。下一步, 我行将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 以规划为引领, 加大对沿边基础设施和国际大通道的支持力度, 不断提高口岸通关能力。同时, 继续跟踪包钢、乌兰水泥、亿利、博源、鞍海等我区企业海外业务, 以金融“走出去”带动企业“走出去”。

记者:开行内蒙古分行在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马:2008年以来, 开行在商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以银行业务为主体、兼具投资和投行功能的“一拖二”的组织架构, 是国内第一家拥有“投、贷、债、租、证”全牌照的金融机构, 拥有国内银行业唯一一张人民币股权投资牌照。在业务开展过程中, 以全国唯一的银行全资投资子公司、全资证券子公司、国内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租赁公司为三大支撑, 确立了在债券承销和融资租赁等领域的显著领先优势, 形成了以中长期信贷为主, 投资、投行、租赁和中间业务等业务板块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综合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开行综合金融服务最大的特点, 一是与中长期信贷主业紧密配合, 例如投资、基金等, 都凸显了中长期投融资特色, 并与开行为中长期发展战略服务的定位高度契合;二是开行旗下子公司与母公司战略导向和投向领域高度一致, 例如国开行信贷重点支持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企业“走出去”、战略新兴产业等, 相应就有城市发展基金、城投公司企业债承销、保障性住房融资租赁、中非发展基金和国创股权投资母基金等协同业务来配合, 可以调动全行资源, “一盘棋”为政府、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在支持内蒙古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 一是立足区内银团贷款主力行地位, 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中长期融资的资金引领优势, 支持区内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设。截至2012年末累计筹组银团126个, 合同金额超过930亿元人民币, 6.99亿美元。在交通领域, 分行2012年先后筹组了京藏高速公路呼和浩特至包头段改扩建工程项目、京新高速公路集宁至呼和浩特段项目、准兴重载高速公路项目等重大银团项目, 其中准格尔至兴和运煤高速公路不仅是我区迄今额度最大的交通类银团项目。在能源领域, 分行2012年先后筹组内蒙古汇能煤化工年产16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鄂尔多斯高头窑煤矿及选煤厂项目, 总额达69.4亿元。在“走出去”领域, 分行在2012年成功筹组了区内首笔民营企业国际银团项目--鄂尔多斯鸿骏电力有限公司柬埔寨电厂一期2×13.5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29037万美元的银团, 对巩固中柬经济合作关系, 推动我国东盟战略的实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债券银行优势, 推动区内企业直接融资。截至目前累计发行中票、短融12支, 发行金额超过123亿元, 为包钢、北联电、大唐托电、伊泰等重点项目拓宽了融资渠道。2013年, 经过分行的积极努力, 我们主承销的伊泰集团2013年第一期中期票据以4.95%的超低利率发行, 成为我区首笔实现突破交易商协会估值底价发行的债券, 为客户节省资金成本约1000余万元。此外, 分行还通过发行1.1亿元的赤峰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为中小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开辟了新渠道。三是立足“综合金融工具仓库”提供个性化融资服务。分行先后引入信托资金45亿元支持内蒙古高等级公路呼包改扩建项目、北方药业年产1500吨硫氰酸红霉素等重点项目建设, 有效满足了客户用款需求;为伊泰集团新疆哈密三塘湖煤炭资源勘查招标项目开具单笔22.4亿元投标保函, 创我行单笔保函额度最高记录;将融资、融智与融商相结合, 为民丰薯业、蒙子骄物流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四是充分发挥“全牌照”母子协同优势, 实现“投、贷、债、租、证”业务全覆盖。投资方面, 分行先后引入国开金融、中非基金夹层投资11亿元, 支持了准兴重载等项目建设;租赁方面, 为包头北奔、内蒙古庆华、巴盟顺祥矿业、鄂尔多斯华泰汽车等企业提供商用车和重卡租赁服务, 累计实现资金到位约12亿元。分行还与国开证券积极开展协同业务, 与恒泰证券、国信证券积极联席主承销通辽城投16亿元企业债、海拉尔区城投8亿元企业债。

记者:棚户区改造是提升城市化质量、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的关键举措, 是满足人民群众迫切需求、改善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也是现阶段我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即期增长的有效手段。请您谈谈开行在这方面的具体作为。

马:多年来内蒙古与国家开发银行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今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率先落实李克强总理关于北梁棚户区改造的重要指示精神, 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支持作用。

东河北梁棚户区待改造区域占地约13平方公里, 搬迁改造总投资约210亿元, 涉及4.7万户、12.4万人, 任务异常艰巨, 难度非常之大。资金是搬迁改造工作的“命脉”。按照李克强总理年初视察北梁棚户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 包头市确定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四年规划, 三年力争完成”的工作计划。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金融支持、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 采取“财政出一些、银行贷一些、企业垫一些、居民出一些、社会捐一些、上级支持一些”的筹资方式。政府与开行通过市保障性住房公司、内蒙古日信平台的合作方式分别完成了20亿、30亿元的贷款, 保证了回购安置房、新建安置房及建设配套基础设施等工作的开展。棚户区改造, 远不止拆除重建这么简单。很多棚改项目本身商业价值低, 很难吸引商业信贷资金进入。开行始终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己任, 积极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优势, 加强与住建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 坚持规划先行, 将融资融智相结合, 不断完善方法制度, 构造一种可持续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金融支持”业务模式, 实现了“百姓、政府、银行”的三赢。开行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继续加强与住建部等有关部委合作, 发挥融资引领作用, 进一步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支持力度, 不断优化融资支持模式, 扎实做好金融服务。

记者:请您谈谈开行内蒙古分行下一步的发展战略。

马:开行自商业化运营以来始终坚持市场定位不变, 坚持“两基一支”、基层民生和国际合作“三位一体”的战略方向。下一步, 内蒙古分行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 围绕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和党委、政府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 以规划先行统领业务发展, 综合运用“投贷债租证”金融服务手段, 大力推进“五个基地”、“两个屏障”和“一个桥头堡”的建设, 充分发挥开行在服务国家战略、地方政府发展目标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勇于担当金融先锋, 为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内蒙古作出更大的贡献。

银行金融系统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村金融金融机构金融产品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

科学发展观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完善和重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金融创新,是对社会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和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就要认清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实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1.1金融机构单一

我国普遍存在这样的状况:以农业为主或稍微偏远一点的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金融机构。稍微发达的地区,才会出现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这样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首先,农村信用社受自身实力所限,不可能支持大规模资金投放。近两年来,农信社经营状况虽有好转,但新吸收的存款不少用于归还人民银行的再贷款,难以满足农村中的各种资金需求。

其次,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面窄,功能发挥不充分。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方面的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相对较少,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功能发挥有所不足。

再次,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农村业务有萎缩的趋向。农业银行为了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这一过程中,贷款向优质客户、大客户倾斜的同时,逐渐远离了农村中小客户,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

最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滞后。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陆续在试点省区建立并运营,但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在市场准入、业务经营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关系仍不顺畅,试点工作尚没有全面铺开。

1.2金融服务方式落后

农民在贷款服务方面的需求特点主要有:额度小,无抵押担保或抵押较少,方便、灵活、及时的服务等,由于知识的限制,农民难以应付复杂的存、贷款手续。而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时,往往要经过繁琐的程序,等待的时间长,等到款项批下来,对申请贷款者已无多大意义。

1.3金融产品单一

长期以来在农村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只办理单纯的存款、贷款业务。即使是常见的贷款业务,产品也多为有固定期限的大额贷款,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多样性的贷款需求。

2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2.1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培育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支农功能。

其次,加强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对“三农”的服务力度。国家也可以通过立法等形式,规范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保留其必要的营业网点留驻农村,并提过支农服务,划定其支农贷款比例。

农业发展银行应该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在原有业务基础上积极拓展业务领域,适当延伸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宽支农领域,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在现有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进出口等政策性业务,提高政策性业务的经营约束和风险控制水平。

再次,适度放宽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快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与发展。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在农村地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营造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环境,满足农村金融多样化的需求。

2.2改进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品种

农村金融机构要以更灵活的姿态提供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完善小额信贷制度,简化手续,贴近农民,简化产品和服务条款,方便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特定需求。

金融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4

一、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过程

(一)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发展战略认识的片面性和狭隘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类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作发展的主要内容,采取了一种片面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把注意力集中在投资上,认为资本不足导致投资不足,进而造成增长不足;并且认为随着增长而带来的社会收益会逐步惠及一般民众,普通民众会因经济增长得到工作和其他经济机会,从而带来更多的收益分配,即形成所谓“渗透效应”。

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传统工业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西方各国沿用传统工业的生产模式,其特点是资源和能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以及对环境的高污染。发达国家只占世界人口的20%左右,长期以来消耗着世界70%以上的资源和能源。随着经济增长,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日益暴露。与传统生产模式密切联系的是浪费性的消费模式,以鼓励浪费性消费来刺激生产,大量的产品经过短暂消费后很快转变为生活垃圾,加快了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的退化进程。

这种发展战略的缺陷在于:一是关注发展的手段而忽视了发展的目的,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二是把环境当作可无限获取的资源,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的外部条件,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料的有限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确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也引发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主要有: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贫富悬殊等。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基本上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曾经走过的道路。温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这是国内目前对发展观最权威的定义。同时,温总理指出我国在发展思想和战略上存在的偏差: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如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像有些国家那样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负效应实际上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而越来越成为国际问题。一个国家的资源有限,当资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时,必然要寻求全球范围的资源渠道,国际争端、战争等等通常由此引发。而且世界资源同样有限,据专家测算,如按美国的主要资源人均消费水平,全球能源和石油储量只够我国消费66年和30年。近年来,我国资源进口和对外资源性投资的增加,引起世界资源分配格局的变化,实际上已经成为某些国际势力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口实。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受到的国际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

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温总理所说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党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看到并提出这一问题,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而直接的原因应当是2003年爆发的全国性非典疫情所暴露出来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以及党中央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正如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是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四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说的是四个方面的含义,实际上还是两个命题: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与联合国体系所阐释的发展理念在实质上是一致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必须明确几个观点:

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以人为本”,把整个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的框架由过去注重物的增长转向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从根本上说就是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关系总体性和谐发展。这里所说的“人”是普遍的个人。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这是强国之本,立国之基。发展经济是国家全面发展的基础,不发展经济就没有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物质基础和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就没有全面、协调的问题,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发展的要求。全面、协调的基本要求是一样的,指的是发展不能片面或畸重畸轻,主要指的是“面”上的含义。全面、协调发展要通过实质性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实现,通过建立有效的体制和制度来解决各种不协调的问题。必须强调的是: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来理解,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协调是第二位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指的是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使发展难以为继,主要指的是“线”上的含义。可持续性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大力运用现代科技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习惯于靠盲目扩大规模、重复建设、透支资源来扩大经济总量,这是造成经济效益差、经济结构不合理和资源浪费的根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统一。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普适性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涉及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大到国家,小到每个部门、单位,都有自己的发展问题,都要有自身对发展模式的选择。当然,具体的部门、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与经济社会的不完全一样。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任务。当前,农发行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有助于我们研究和选择正确的改革模式和发展战略,实现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农发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

农发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仍然是两个问题,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

(一)几个基本认识。

1、对以人为本的认识。从农发行角度谈以人为本,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宏观层面,农发行的办行方向和经营活动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个目标相一致,从农发行的业务特点看,更直接的是保护和满足广大农民的利益需求。二是微观层面,农发行的运作和管理应当使全体员工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使员工得以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条件,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银行金融系统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5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全省职工迎来值得庆贺的一大盛事——安徽省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省进入厚积薄发、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安徽工运发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会议期间,来自全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职工群众和会员代表,将汇聚全省600万职工的意愿和智慧,总结过去,谋划未来,共商发展大计。

踏上新征程,面对新任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和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任务是加快科学发展。全省广大职工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立足本职岗位,创造一流业绩,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要踊跃参加以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为重点,以增强科技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的各项技术革新、技术发明,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始终站在改革的前沿,以主人翁的姿态,坚决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3cOME文档频道,大力推进企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要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力争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和推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中有新的作为。

教师实践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 篇6

一、做会学习的老师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与才两者缺一不可,有德无才,难当重任,难做大事,甚至不能成事;有才无德,难做好事,甚至只能坏事,贻害无穷;德才兼备才能多成事、成好事、办大事。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与实践。作为一名教师,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又是肩负一项工作、从事一项事业的骨干力量,切实加强学习,具备的知识、更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成为学习型教师呢?我认为就是真学、善思、会用。一是真学,就是真正学习,发奋学习。业精于勤,厚积薄发,无论学业,还是事业,大抵如此。如果把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终身追求、一种成长途径,你就会静下心来,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挤时间学,抢时间学。学习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阅读。阅读是增加内涵的重要渠道,是积累精神财富的重要方式,是一项有益于提高自己观察社会与思考人生的智力锻炼。此外,还要从历史中学、从他人中学、从实践中学,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我们如果多学习一些新知识、多掌握一点真本领,很可能会使自己成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二是善思,就是善于思考,注重总结。践行科学发展观,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总结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一个问题善于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全局、从个性到共性、从静态到动态的思考。善于思考的真谛在于,掌握现象,领会实质,而不是学而不深、学而不精;深入细致、入心入脑,而不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我觉得一个教师要注重并善于总结。

二、做会实干的教师

实干就是脚踏实地、扎实做事,做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实事,做促进本职工作的具体事。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干事,无异于丢掉了立足之本,干不成事,就等于失去了成长和发展的支柱。干事体现了一种责任,干成事体现了一种能力,评价一个教师行不行,除了德的表现外,主要看他肯不肯干事,能不能干成事。那么,实干从何而来呢?首先,既要敬业又要精业。敬业,就是要敬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无论是好岗位,还是一般岗位,无论是大舞台,还是小舞台,作为一名教师,都要立足岗位干好事,利用讲台唱好戏。只要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就干好一行,任何岗位都可以使你大显身手,任何舞台都能够让你展示风采。精业,就本是精通业务,熟悉本职,对业务能熟练自如,另一方面,要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履行职责,敬岗爱业,勤奋扎实。与对工作充满激情和渴望紧密联系的,是每一个教师对自身定位的理性态度。对自身准确定位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地了解自我和形成合理的期望值。即对自己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判断,合理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在对待名利得失上保持淡泊的心态,有不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也不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堕其志的境界。再次,既要认真负责又要开拓创新。

三、做有爱心的教师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对教师来说,就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生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且师生关系应是世界上很纯洁的不掺杂人情世故的关系教师要把爱心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

1、平等心对待学生。典型的词句是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这里的蹲下并非身体蹲下这种外在姿态,而是心灵的蹲下,可这并不容易作到。由始以来,中国有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教师应高高在上,学生要尊敬老师,服从老师等。现实中有几个老师能真正与学生建立朋友般的平等关系呢?但如果老师能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建立一种信任的平等关系,很多棘手问题会应刃而解,可能你体罚都解决不了的事情通过深入的谈心,师生彼此理解,不但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交心还令师生关系更近一步。

2、保留童心。记得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个事例:一个小女孩看见父母每天从楼下提两桶水做生活用水,而且用水很节约。小女孩在第一次帮家长洗完碗筷后,居然将脚伸入锅内,当父母惊异的问她为什么这样 样做时,她说看剩下的水还很干净,怕浪费了,就用来洗脚。从小女孩的角度来看,她那样做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表扬,是她节约用水的一个举措。可从大人角度看,这简直有些不可思议,这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代沟。师生间的年龄差异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不一致,这时老师应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用心理解他们,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出病症,以便对症下药.3、尊重学生.老师在盛怒之下也许会把握不住情绪而出现过激行为,如语言上的你真厚脸皮,就你这样的永远不会有出息等,将犯错学生孤立起来等行为,这些都会令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挫,可能使他们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遇到这种情形,老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毕竟学生还是有待成长的小孩,同时他们也是有尊严的一个人,老师如果能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理智的采取一些和缓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帮助的。

银行金融系统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篇7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解放思想是一个广泛的、科学的、历史的命题,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大体经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 每次思想解放都进入了新的境界, 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从阶段发展目标任务来看, 20世纪80年代提出首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90年代提出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进入21世纪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首钢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 历经承包制改革发展阶段、90年代后期的战略探索阶段, 进入21世纪, 历经“苦干三年, 打好四个基础”, 经过搬迁调整战略的实施, 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3年以来, 首钢引导广大职工解放思想, 一年一个主题, 找准载体, 不断深化推进。2003年开展“八破、八立、八做到”活动, 2004年开展企业创新工程, 2005年创建学习型企业, 2006年把“创新创优创业, 建设21世纪新首钢”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追求, 2007年又提出“弘扬长征精神, 立志创新创优创业”。这些工作相互贯通, 不断深化, 引导广大职工树立“自强开放、务实创新、诚信敬业”的企业精神, 培育“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求真务实、人才为本”的企业文化, 兴起了大学习、大练兵、“大提素”的热潮, 呈现出与时俱进、真抓实干、激情创业的喜人局面。通过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首钢荣获“改革开放30年全国企业文化杰出品牌组织奖”, 是全国20家获奖单位之一。

当前,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引发实体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 首钢引导广大干部职工, 既做好长期应对困难的准备, 又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提出“为创新深入对比思考, 为创优找准目标定位, 为创业定准措施、练好基本功”, 深入解放思想, 对比先进查找差距, 在提高各种竞争能力上狠下功夫。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 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机遇, 采取一系列新措施, 化解各种风险,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必须有科学的发展定位和战略决策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必须有科学的定位和战略决策。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制定发展战略, 要针对本企业的情况进行环境分析, 不是泛泛地讲形势, 要分析形势变化对本企业的影响程度, 分析对标企业指标与本企业的数量关系及其原因, 分析先进企业的优势所在, 找准我们的薄弱环节, 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战略目标要明确具体, 制定保证措施, 提高战略的可操作性;要进行动态管理, 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措施结合起来, 提高战略的执行力。

首钢提出了“做强做大核心产业钢铁业;大力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和竞争能力的电子机电业、建筑业、服务业、矿产资源业等优势产业, 提升拓展海外事业”的战略定位。首先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 将继续带动钢铁工业发展;在资源日益紧张、环境压力加大的情况下, 钢铁业正在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 提高产业集中度, 转变发展方式, 为首钢通过搬迁实施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第二, 首钢从事钢铁业有长期积累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而首钢曾经要发展的某些高新技术产业, 是首钢不熟悉的领域, 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撑。第三, 首钢的非钢产业是随着钢铁业的发展派生出来的相关联产业,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形成了与钢铁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如果现在没有这些非钢产业相配合, 钢铁业搬迁项目建设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进展。

当前首钢正在实施钢铁业搬迁调整, 是审时度势, 统筹兼顾国家、地方、企业和职工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 有利于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有利于促进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钢铁布局调整, 为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经验;有利于为我国钢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有利于提高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首钢通过新的载体实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首钢的大事, 更是国家的工程、是党和国家交给首钢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按照首钢“十一五”发展规划, 到2010年, 销售收入、实现利润、钢产量、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 分别比2005年翻一番;把首钢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型、运行高效型、循环经济型、和谐发展型企业, 在钢铁业和综合经济实力方面居国内一流行列。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

党的十七大指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目前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的一些硬件设备, 通过不断引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优势钢铁企业正在形成独特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但从行业总体情况看, 在核心技术、自有知识产权、管理软件方面, 与国外先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首钢过去以长材生产为主, 缺乏生产高档板材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要实现从长材生产为主向高档板材和精品长材转变;要按照国家要求把首钢京唐钢铁厂建成“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 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工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紧迫。

首钢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搬迁调整的中心环节, 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了“一级研发、多地分布”的产销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 与欧洲、日本、美国许多钢铁和设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与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联合成立了多种研发平台, 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为首钢新钢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首钢各新钢厂总体工艺装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首钢京唐钢铁厂按照“先进可靠、节省高效、系统优化、集成创新”的原则, 采用了目前我国最大、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系列大型装备, 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220项, 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占三分之二以上, 设备国产化率约占价值的70%、占重量的90%。首次在5500m3大型高炉采用一系列自主创新技术, 包括首钢自主研发的无料钟炉顶技术, 自行设计的全干法除尘技术, 联合设计的顶燃式热风炉技术, 大型高炉—转炉界面采用首钢自主集成的“一罐到底”技术。其炼钢厂是国内第一个按“全三脱”冶炼模式设计的炼钢厂, 是世界上单体生产能力最大的炼钢厂。已经投产的北京顺义冷轧厂, 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居当今世界前列, 国内设备制造重量占总重量的87%。先期建成的迁安钢铁公司、首秦钢铁公司, 集成了一批自主创新技术, 达到同类工厂国际一流水平。

2003年至2007年, 首钢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5%, 取得科技成果180项, 有4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请国家专利194项, 获专利授权12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北京市和冶金科学技术奖69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11项, 国家标准18项, 行业标准6项;获国家冶金产品金杯奖21项。全集团“双高”产品比例2008年可达到72%。首钢技术研究院在全国438家企业技术中心评比中, 由2001年的184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7位。

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管理“软件”建设。建立板材管理模式和管理标准, 树立高标准定位的标准文化;科学系统精细的严谨文化;全流程模块化、数字化的工艺技术文化;一丝不苟、精准控制的执行文化;生产技术营销和谐一致的高效文化;高度重视客户需求、为客户服务的市场文化;不断创新、持续改进的进取文化。通过“软件”建设真正驾驭好先进设备, 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必须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首钢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职工利益不仅体现在物质利益上, 还必须体现职工民主管理的权利;随着时代发展, 精神上的需求、学习进步的需求, 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 已成为职工全面发展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是用宏伟的发展蓝图凝聚人心和力量, 使职工看到了希望, 坚持了信心。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矛盾和问题。不断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 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和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通过建设学习型企业, 引导职工加强学习、增长才干, 激发了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一流的人才才能干一流的事业”、“事业发展最急缺的人才是最珍贵的人才”, “能够聚集和使用好人才的人是最重要的人才”等新理念。加大干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干部交流、末位淘汰力度, 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设立了2000万元的人才开发培训基金,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工人分别设立职务晋升的“绿色通道”, 激发全体职工学习进步的积极性。目前首钢职工中有博士108人、硕士1091人、本科生10324人, 实现了人才建设的“百千万工程”, 高级技工达到13767人, 占技工总数28.3%, 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干事创业舞台, 首钢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三是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首钢北京地区压缩钢产量到全部停产, 从2005年到2010年共有6.47万名富余人员需要分流安置。这是关系广大职工根本利益、关系首都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我们采取“六对六清”的办法, 即“核对数字、核对岗位、核对时间、核对人员、核对素质、核对住址”, 做到“岗位工作清、人员对象清、思想状况清、家庭情况清、支援意向清、分流时间清”, 计划通过新项目安置1.91万人, 退休1.09万人, 内退安置1.35万人, 面向社会分流2.12万人, 坚持有情操作, 动态管理, 分阶段加以安置, 目前已累计分流安置2.69万人。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 确保职工利益, 保证了企业稳定。

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必须走和谐发展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首钢在搬迁调整和发展过程中, 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统筹兼顾企业与社会、与政府关系,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首钢钢铁业向外地发展, 总部和非钢产业在北京发展, 处理好与各级政府的关系, 共同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一是首钢以搬迁调整创造的新业绩, 建设的一流工程, 以顽强拼搏、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赢得了各级政府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二是首钢与唐山市、迁安市、秦皇岛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在新钢厂建设、参与地方钢铁企业结构调整、发展矿产资源业、机械制造、服务业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河北省把首钢京唐钢铁厂项目作为“一号工程”, 给予全力支持, 各项外部基础设施已经建成, 为新钢厂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首钢搬迁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首钢在北京通过发展总部经济、优势非钢产业, 充分利用钢铁业搬迁后的土地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统筹兼顾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 构建和谐企业。在首钢搬迁调整多条战线同时进行的情况下, 一是统筹生产经营、压缩钢产量、安置富余人员和新项目建设的关系, 实现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二是统筹钢铁主业与非钢产业及海外事业发展的关系, 以钢铁业搬迁调整带动非钢产业的发展, 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三是统筹向外地发展与北京地区发展的关系, 充分利用北京钢铁业搬迁后腾出的土地资源, 发展首钢总部经济、高新技术研发、文化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实现首钢在北京的更大发展。四是统筹企业发展与职工全面发展的关系, 通过发展解决好职工各方面的切身利益问题。五是统筹压产搬迁与安全稳定的关系, 做好矛盾的排查化解工作, 搞好安全生产。北京奥运会期间首钢没有发生一起集体上访, 没有发生一起工伤事故, 保证了和谐稳定。

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首钢作为国家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 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深化改革开放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首钢在改革开放初期, 率先实行承包制,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扩大企业自主权, 为国有企业改革探索了有益的经验。1995年以后, 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钢铁主业成立了上市公司, 通过集团化改革, 分立非钢产业子公司, 增强了面向外部市场的竞争能力。进入21世纪, 适应搬迁调整新形势, 积极推进辅业改制等多种形式的改革。首钢列入市国资委改制计划的108家单位, 到2007年累计完成和基本完成92家, 通过经营者和员工持股, 转变经营机制, 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对原来兼并的20多家外埠企业, 按照改革、划转、发展的方针, 多数已划转地方政府管理, 理顺了管理体制, 企业经营状况也明显好转, 多年困扰首钢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解决。

以开放的思维, 创建开放式企业, 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一切资源加快发展。首钢在我国较早开展了对外合资合作, 近年来又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累计与国内外148家企业和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树立开放合作的文化, 对合作对象、合作项目, 从现实和长远的战略地位综合考虑, 既要吸取以往教训, 慎重决策, 避免进入我们不熟悉的行业和领域, 防止投资失误;也要抓住机遇, 对看准的项目, 不仅要正确评估项目本身的投入产出效益, 还要正确评价长远战略地位及无形资产价值, 立足于与合作伙伴的长期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不断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必须走循环经济、绿色制造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是我们企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首钢多年来始终把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 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任务, 以“人、技术、环境和谐一致”为目标, 为打造“绿色钢铁”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以来累计投入22亿元, 完成环境治理项目404项, 在前几年已经停止了一些工厂和设备生产, 2007年与1995年相比, 首钢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降低84.5%、88.1%、78.2%, 吨钢综合能耗从1129.9千克下降到658千克, 吨钢耗新水从9.13立方米下降到4.31立方米。为实现“绿色奥会”的承诺, 2007底开始压缩北京400万吨钢产量, 2008年三季度又采取非常措施, 月产量压缩到仅相当于原产量的27%, 各项污染物排放又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0%以上, 全年下降50%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包括建设钢渣和高炉水渣超细磨生产线, 利用焦化工艺大规模处理废塑料, 充分利用尾矿生产精矿粉, 与国外企业共同投资熔融还原项目进行了工业性试验, 与新日铁合作共同开发干熄焦项目。在河北迁安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 包括11个资源利用项目, 正在为当地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首钢京唐钢铁厂按照国家提出的成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的要求,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对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和固体废弃物充分循环利用, 基本实现废水、固体废弃物零排放。吨钢可比能耗要达到649千克标煤, 吨钢耗新水3.84立方米, 水循环率97.5%, 吨钢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0.3千克、0.25千克, 节能减排指标达到国际同类钢厂先进水平。实施海水淡化, 每年节约淡水2000万吨, 为社会提供浓盐水1800万吨, 电站采用海水直流冷却, 每年节水1070万吨。通过自发电每年节约社会供电55.1亿度。高炉水渣、转炉钢渣和电厂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还可向社会提供200-300万立方米居民住户采暖热源。钢铁厂临海建设, 每年减少铁路、公路运量约1800万吨。迁钢公司、首秦公司、顺义冷轧厂按照“节能环保型、循环经济型、清洁高效型”冶金工厂的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 节能减排已经达到了全国同类钢铁企业先进水平, 成为高效、低耗、环境友好的示范工厂。

上一篇: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目标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下一篇:社会福利视角下的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