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财务三农金融工作

2024-09-25

银行财务三农金融工作(精选7篇)

银行财务三农金融工作 篇1

农业银行县域支行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思考

作者赵双喜 黄海鹏 李忠清摘要 通过对江西武宁县农行开展“三农”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引发对县域农行如何搞好服务“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思考农业银行县域支行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金融服务要坚持以下几点观念上要有新突破增强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体制上要有新突破完善县城服务网络和配套机制;产品上要有新突破加快“三农”金融产品研发;服务上要有新突破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激励上要有新交破建议国家出台必要的扶持政策

关键词 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 的原则在新的形势下积极推进县域农行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真正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是目前农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最近我们对农行武宁县支行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也引发了对县域农行如何搞好服务“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思考

一、武宁县“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武宁县位于江西西北部地处赣鄂湘三省边陲全县总面积3507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辖8镇11乡、1个开发区和1个街道办事处近年来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和农民人均收入同步提高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第一产业8.42亿元第二产业16.64亿元第三产业7.1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6.451.422.2结构日趋优化2007年财政收入2.66亿元占GDP的8.3%比上年增长20.7%其中一般性财政收入1.75亿元增长20.7%;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占83%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15亿元占GDP的46.9%增长47.5%;民营经济实现税收1.85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9.5%增长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5.7%;农民人均纯收入3980元增长6.9%

武宁县域经济具有四大特色①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钨、锑、大理石、瓷土等现有法人煤矿12户钨加工企业2户锑加工企业2户大理石厂34户②小水电资源丰沛至2007年底全县共建小型水电站97座总装机容量6.5万千瓦小时装机容量在5000千瓦小时的有2座年发电量达1.3亿度2008年4月份九江华宁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又在礼溪镇下坊村开工兴建装机容量3.6万千瓦、年发电量1.11亿度的下坊电站总投资3.6亿元③森林丰茂全县有林地面积373.5万亩森林覆盖率64.1%活立木蓄积量达773万立方米林权改革后林农护林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林业发展大有前途④工业园区成果丰硕武宁县目前建有万福工业园属省级开发区和省级民营科技园规划面积2万亩现已形成节能电器、医药胶囊、矿产化工、玻璃钻石、汽车配件、纺织服装为龙头的六大支柱产业到2007年底入园企业达106家其中投产企业84家;园区工业产值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完成工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138%;主营业务收入31亿元增长39.6%;上缴税收4926.6万元增长90.7%;企业净利润2.35亿元;劳动用工达1.2

万人此外武宁县位于庐山西海全国风景名胜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现已成为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生态示范县其旅游业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武宁县农行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农行武宁县支行在省、市分行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股份制改革为动力紧紧抓住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始终把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作为业务工作的重点创新思路创新产品完善健全政策措施组织运用资金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城镇一体化建设强力助推“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为武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双重提升到2008年6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47441万元比2005年末净增1734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1087万元其中2006年至2008年6月新放贷款7037万元特别是2008年以来武宁县农行加大了有效信贷投放至6月末已累放新贷款3716万元其中法人贷款1850万元个人贷款1866万元

该行2006年和2007年累计到期贷款4708万元全部收回收回率均为100%没有出现新的不良贷款2007年该行实现各项收入1282万元其中利息收入541万元、中间业务收入205万元账面盈余474万元该行还制定了3年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计划2008-2010年净增贷款27400万元近期县农行支持“三农”的主要举措是

一是积极支持优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武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也是各家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重点市场武宁县农行按照县委、县政府“全民创业”、“工业强县”的战略措施实行因地制宜择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优质法人客户提供信贷、结算、汇兑、银行卡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重点支持了AAA级民营企业九江市昂泰药用胶囊公司使之产、销、利同步提高成为江西省优秀民营企业2008年春县供电公司遭受冰雪灾害损失严重武宁县农行及时贷款300万元解决救灾资金困难使供电公司能及时恢复供电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好评

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实现农业产业化武宁县农行抓住这个关键着力从结算、现金供应、信贷服务方面扶持县政府招商引资的重点农业产业化企业例如支持船滩镇剿丝厂改制为民营的武宁县凯丽丝业有限公司年收农民鲜茧25000担年产优质白丝140吨

产值3000余万元带动船滩、礼溪、东林、清江四个乡镇的农户种桑养蚕增加农民年收入达2500万元又如支持江西晨阳灯业有限公司生产节能灯取得良好效益带动工业园区引进节能灯企业12家人园资金23.83亿元吸纳农民工1580人增加农民工年收入2607万元

三是大力支持新型城镇一体化建设随着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定居于城镇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武宁县农行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拓展住房按揭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业务仅2008年1-6月就发放个人贷款1137万元同比增加1026万元其中发放住房按揭贷款526万元、个人生产经营贷款502万元、综合消费贷款109万元帮助农民工定居城镇、建设城镇从而有助于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四是着力为各类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武宁县农行主动适应和引导县域金融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为各类法人和个人客户提供业务咨询、投资理财、电子银行、代收代付、消费贷款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引领县域金融服务升级仅2007年以来至2008年6月该行发行金穗卡56249张销售各类基金、寿险产品2990万元代收各类电话费、水电费、学杂费等1721万元代付各类资金333万元开通电子银行3537户丰

富多样的金融产品使县域广大客户感受到了现代金融服务的快捷方便巩固了农行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也增加了农行业务收入

三、对农业银行县域支行加强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几点思考

1、解放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突破首先要增强机遇意识夺取发展先机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决定江西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同时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明了农行改革的方向全行上下正在推进股份制改革“三农”金融业务的经营机制必将更加完善这些都为县域农行业务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内外部环境农行县域支行必须抓住这些历史性机遇解放思想乘势而上把业务做强做大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其次要增强竞争意识发挥农行自身优势随着WTO后过渡期结束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调整国内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政策性银行都将进入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农村金融领域的竞争势必更加剧烈面对这种形势农行县域支行必须调整发展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网络、资金、产品、社会资源等优势大力拓展业务占领和农行地位相称的市场份额在县域金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要增强市场意识提高农行经

营效益必须消除“支农吃亏论”的想法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随着建设新农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中部地区县域拥有越来越丰富的客户资源和旺盛的金融需求有着金融业务的巨大空间蕴藏着巨大盼潜在商业价值如果不率先发掘这一潜在市场县域农行将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充分分享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无限商机

2、园地制宜体制上要有新突破农行在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特点构建有利于农行县域支行业务发展的管理机制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新路子做到因行施策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县域农行要充分运用好现有县域服务网络资源深入分析县域机构撤并与续存的成本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准确把握自己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有差别地设置县域机构网点对现有农村网点布局不合理的要予以优化调整要改变把县域机构单纯当作吸存网点的做法进一步丰富和增强县域机构的服务功能使之成为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各类产品的综合性营销平台在信贷管理体制方面要适应县域信贷业务特点推进县域农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对于风险控制水平高、业务市场广阔、有效信贷项目多的县支行应扩大信贷授权适当放宽基层分支机构的信贷投放自主权适当下放优质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精简业务流程加快办贷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建立

合理合规的权责机制在不违背一级法人原则、有利于风险防控的前提下既要落实信贷风险责任也要强化正面激励引导纠正一些领域权、责、利脱节的现象充分调动基层员工开展信贷营销的积极性

3、不断创新产品上要有新突破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既是农行的职能也是农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县域农行要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三农”就必须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变化让他们享受到优质的、个性化的、高效率的金融服务这样业务才会得到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行与客户“双赢”目前我省县域金融产品相对短缺尤其是贷款品种和中间业务品种较为单一难以完全满足“三农”经济发展需要为此县域农行应根据县域客户特点和特定市场需求加快“三农”金融产品研发或根据我省县域经济特点对统一制式产品进行本地化改造保持在县域金融产品领域的领先和主导地位要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县域中小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农户生产生活消费信贷、提供公共金融配套服务等八个重点领域创新研发贷款产品;围绕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代理保险、代理基金、代理同业、个人理财等业务创新开发中间业务品种

4、强化定位服务上要有新突破一是要加大信贷服务力度农行今后通过财务重组、剥离不良贷款后要充分运用好相应的注入资金在缴足法定保证金、留足备用金后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从而提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农行自身经营效益二是要确保信贷业务质量县域农行要遵循金融业务规律强化内部控制严格风险管理做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坚持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互补避免农行资金财政化;坚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互补避免农行资金政策化;坚持扩大农行信贷投入与创新农行服务互补避免农行业务单一化;坚持农行业务的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互补避免规模扩张无序化要切实抓好贷后服务、跟踪服务、上门服务按期收回贷款确保资产安全、有效、增值三是要做好非信贷服务工作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同时做大做强中间业务和负债业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方便快捷的非信贷金融服务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增加金融品种和服务手段积极适应县域广大客户新时期日益复杂而多层次的需求做到以金融营销为主导以客户有效需求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细分金融市场提供差别化、精品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四是要积极转变服务理念要消除消极等客上门的官商作风增强主动营销意识积极走出去了解客户需求听取客户意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主动寻找优质客户营销金融产品促进各

项业务持续、有效、健康发展要积极主动地与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银监部门加强联系和沟通相互通报信息加强合作共同探索金融服务“三农”的有效路径

5、政策配套激励上要有新突破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是国家对农业银行的定位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然而农业银行毕竟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将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必须实行商业化运作必须维护股东权利确保经营安全、盈利这就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可靠的政策法律作保障必须有一个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为了调动县域农行支持县域经济和“三农”的积极性保证农行业务经营的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建议国家对县域农行发放的支农贷款和在县域经营的营业收入应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对贷款给予贴息扶持或风险补偿;对农行发放大额有效的项目贷款地方政府可给予相应奖励对县域农行因政策、灾害等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政府应通过置换、剥离、直接补亏等措施进行处置帮助县域农行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支持“三农”应加大县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改善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为县域金融培植更多的优良客户要依法合规办农村金融减少乃至杜绝不必要的行政干扰要尽快开办“三农”商业保险健全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并加强县域发展环境治理优化县域信用环境维护县域农行的合法权益真正建立和谐、互信的银政、银企、银农关系

银行财务三农金融工作 篇2

一、贯彻农村金融创新工作方面的措施

(一) 完善制度建设

自2008年10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后, 我行高度重视, 先后下发了《贯彻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的通知》 (开行发[2008]463号)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2010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高农业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 (开行党委发[2010]0003号) 、《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 (开行办[2010]0131号) 等一系列文件, 明确了贯彻落实农村金融创新工作的总体原则、支持重点、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 为如何做好农村金融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在2011年人民银行昆明中支提出“一个创新、两个建设”工作后, 我行结合之前的制度, 进一步加深理解, 提高认识, 以金融服务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

(二) 理顺工作机制

虽然我行网点机构有限, 但历来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等基层金融业务作为我行“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进行重点业务推进。2007年5月, 分行就加入云南省新农村建设发展促进会, 致力于履行金融机构支持省内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责任。多年来, 分行在总行的指导下, 以开发性金融理论为指导, 坚持规划先行、机制建设、政府合作、市场运作, 整合政府、金融同业、中介机构、企业等各方资源, 不断创新融资模式, 灵活运用“批发”的方式解决“零售”问题, 实现金融服务的“全覆盖”, 辐射广大县域地区,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 制定工作方案

分行于2011年8月完成《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方案》, 对省内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规划、支持现状、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 为今后加大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贯彻农村金融创新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

截至2012年底, 我行涉农贷款余额244.33亿元, 重点支持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农村低收入住房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中小企业、生源地助学贷款等领域, 金融业务覆盖全省129个县市。近年来, 对我省涉农贷款的支持力度一直呈上升趋势,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 群策群力, 积极探索农村金融产品服务模式

1. 以“公司+农户”信贷模式, 支持龙头企业, 带动农户致富。

选择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利用企业贴近农户的优势, 产销结合, 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计划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 组织农户进行生产, 达到降低市场风险和流通成本的目的, 实现企业和农户经营互惠成长。

2. 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和农户致富。

以开发性金融理论为指导, 与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建立良好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各类新型金融组织贴近市场的优势, 立足我行小额贷款技术和IT系统建设优势, 以批发资金等方式加强合作, 努力缓解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

3. 整合行内外资源, 开展涉农银团贷款。

2011年5月与农业发展银行合作, 实现对云县啤酒厂年产20万吨啤酒异地技改项目的银团贷款发放, 帮助解决涉农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银团合作方式, 既解决了一行规模约束问题, 又实现了风险分散, 促进金融机构间的合作。这是我行首次以直接银团方式对大额融资基础设施类项目以外的农村企业给予支持。

(二) 积极开展县域规划, 开拓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以开发性金融为指导, 充分发挥我行融资规划优势, 整合内外部专家资源, 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各级规划编制, 以规划先行、融资推动引领地方经济发展。几年来, 我行规划工作覆盖了全省16个地州129个市县, 并不断深入细化。2010年以来, 分行积极参与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 同时参与到地方580个城镇土地利用资源总体规划编制。2012年结合我行地区发展重点以及重点发展业务, 选取重点州市采取市带县方式, 进行地方系统性融资规划, 帮助地方和企业指明发展方向, 提供融资和融智服务。

三、农村金融创新工作典型案例

(一) 模式基本情况

临沧市甘蔗产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贷款模式 (贷款金额3460万元, 涉及农户8717户) , 为云南分行利用临沧市中小企业机制建设成果, 结合我行关于合作社农户贷款的业务规定, 针对临沧市蔗糖产业发展实际, 在涉农、民生业务方面的一次探索。简单来讲可以概括为“平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

其中:平台指开发银行与临沧市政府合作确定的临沧市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临沧市工业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为开发银行与临沧市政府基层金融机制建设的成果, 履行项目开发、评审、信贷管理等职能, 作为项目的借款人。龙头企业指云南永德糖业集团有限公司, 作为项目的保证人。合作社为用款人, 与开发银行、借款人一起签订三方借款合同, 承担还本付息。农户为合作社甘蔗种植户, 用款的资金需求主要为种苗款、肥料款及人工支出, 为项目的最终用款人。

(二) 模式特点

1.由中小企业平台作为合作社模式贷款借款人, 充分体现了我行在临沧市中小企业机制建设方面的成果, 以及在项目开发、信贷管理方面的优势。

2.同时纳入政府信用 (机制) 及龙头企业 (永德糖业集团有限公司) 信用, 增强了对风险的缓释作用, 实现了对农村金融的组织增信, 解决农村、农民金融中最核心的信用缺失问题。

3.发挥永德糖业集团龙头企业的作用, 建立了完善的现金流控制机制, 基本实现了项目资金的封闭运行, 有效的防范了项目信贷风险。

4.简化了合作社农户贷款运作流程, 在增强项目风险防范的同时, 充分利用已有机制建设成果, 简化了项目开发、评审流程, 适应了农村金融“短、频、快”的特点。

(三) 操作流程

四、在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工作中的体会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在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中,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一是农村金融创新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特点有针对性地研发金融产品, 这样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对于农村金融创新工作要充满感情, 只有这样才能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 提供适合农村的金融服务。下一步, 我行将加大力度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和创新工作, 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和强化组织领导工作机制, 认真落实制度。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一项长期工作, 只有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 理顺工作机制, 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2.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提高涉农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产品研发力度, 扩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

银行财务三农金融工作 篇3

本文综合各地的实践情况,将邮储银行在一些省市服务“三农”的特色模式呈现如下。

北京分行:“新三起来”工程特色贷款

邮储银行北京分行立足首都区域经济特点,紧密结合“新三起来”工程(“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的政策要求,深入挖掘特色行业贷款需求,创新服务。

(一)土地流转起来,推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通过与市农委、园林局、农交所紧密合作,试点开办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有效盘活了农民土地资源。截至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累计发放34笔,1600万元,无一笔逾期。

(二)资产经营起来,推出“农保贷”小额贷款产品。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已覆盖首都21.2万农户。2013年,在充分了解农业保险后,邮储银行北京分行推出了以保险理赔金作为担保方式的“农保贷”小额贷款。“农保贷”小额贷款覆盖范围广、业务担保手续简便,是探索银保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更摸索出了通过非标准抵质押物的创新带动农户小额贷款的新思路。截至目前,“农保贷”小额贷款累计发放39笔,金额1200万元。

(三)农民组织起来,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邮储银行北京分行将合作社实际控制人作为放贷主体,贷款额度提高到500万元;引入农业担保公司,丰富担保方式;与农委、农研中心等相关部门合作,为市区两级示范合作社贷款争取贴息政策。截至目前,累计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发放贷款7000多笔,金额4.5亿元;其中合作社贷款51笔,金额4326万元。

(四)打通农业产业链流通环节,实现小额贷款产品升级。邮储银行北京分行也加大对农业产业链下游流通环节的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支持。在新发地、锦绣大地、城北市场等11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调整了产品要素,将小额贷款额度提高至最高50万元,更好地满足了客户需求。

吉林省分行:“粮农宝”+土地未来收益担保贷款

邮储银行吉林省分行每年为政府代发的各类涉农补贴达30多亿元。在吉林省财政厅牵头组织下,省分行以农民每年获得的粮食和综合补贴作为质押,设计并推广了“粮农宝”直补资金担保贷款业务。此项业务根据贷款年限,通过放大直补款的倍数,来确定贷款额度。目前贷款期限最长为12年,贷款额度最高为直补资金的7.3倍。全省34家县(市)支行开办了此项业务,覆盖省内所有产粮大县,已累计放款超过4万笔、6.15亿元,结余4.21亿。这项业务政策依托性强、农户意愿旺、银行信心足、风险系数低,形成了政府、银行、农户三方共赢的发展格局。

为破解农民抵押物不足的难题邮储银行吉林省分行以土地未来收益为保证,稳步推进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业务发展。该业务的运作模式为:政府组建的物权公司为农民向银行申请贷款提供担保,若发生逾期,农民自愿将土地流转至物权公司,物权公司将土地挂牌上市流转,用于偿还银行欠款。此种模式有四个优点:第一,土地收益有保障。吉林省连续十年实现了粮食大丰收。第二,物权公司职能有保障。在目前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物权公司能够为银行把好审核关,且对土地流转负保障责任,与农民共同向银行担保。第三,担保周转保证基金有保障。省政府成立了保障基金,用于前期垫付银行的逾期贷款,现基金已到位8000万元。第四,政府正在探讨引入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民土地收益贷款提供额外保证。

截至目前,全省有15家县(市)支行开办了业务,贷款余额达到8354万元,资金投向大部分为专业农场主或种植大户,开辟了贷款服务“三农”的新领域。

山东省分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

近年来,山东省分行对全省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家庭农场进行深入调研、并与各级政府交流后,结合省分行现有小额贷款、小企业贷款以及总行小额贷款产品名录中的创新产品名单,初步确定了以优化传统小额贷款为基础,稳步发展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贷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业务创新思路,推动小额贷款传统营销模式转变为名单制营销和产业链式营销。

经过充分准备,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于2013年末向总行申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和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贷款。自收到总行批复后,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对4家分行所辖9个一级支行上报的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养殖大户、5个家庭农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按时将试点方案、目标客户名单等上报总行备案,完成试点准备工作。

2014年3月24日,邮储银行潍坊市分行寿光支行发放首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向寿光市浩宇家庭农场发放贷款50万元。本笔贷款创新性地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为担保方式,也是邮储银行系统第一笔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为主要担保方式的贷款。4月10日,该行又发放了山东省分行第一笔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200万元。烟台市分行和德州市分行也分别于4月4日、4月10日成功发放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贷款。

截至4月30日,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已累计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业务20笔,金额613万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客户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情况,受到各级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等机构的充分肯定。

湖北省分行:开发“邮储助农贷”等新产品

2013年10月,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与通山县政府、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开展合作,制定了助农金融工程建设方案。12月,省分行在咸宁通山县开展“邮储助农贷”试点。

“邮储助农贷”采用“政府+合作社+农户+银行”的合作新模式,即:政府提供资金担保、合作社提供平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银行提供创新服务。该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额度小、利率高、缺担保的融资难问题。作为第一个申请“助农贷”业务的人,通山县九宫园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祝新在获得50万元贷款后,对蔬菜合作社的发展更有信心。

同时,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与基层党组织合作开展“双基双赢合作贷款”,共同搭建“三农”工作点,将基层党组织职能嵌入基层信贷过程当中,探索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矛盾,挖掘农村信贷需求,有效防范农村信贷风险。今年一季度末,全省272个双基双赢“三农”工作点累计发放贷款19978万元。其中位于湖北省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恩施州分行,先后与地方党组织在双基双赢“三农”工作点联合召开推介会15场,场均受理贷款达200多万元。

2013年,为解决小额贷款营销渠道问题,邮储银行湖北省分行集中审核创新项目82个,基本形成通用类、区域类、特色类三个层面的创新产品体系。其中通用类层面围绕湖北省代表性行业和市场,覆盖面达到78%;区域类层面围绕区域优势行业、市场展开,覆盖面达到92%;特色类层面围绕地方经济特色展开,覆盖面达到35%。至今年一季度末,累计开发新产品168个,新产品替代率达到50%,为“三农”融资注入了新的动力。

银行财务三农金融工作 篇4

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中国农业银行坚持“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原则,有效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稳健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三农金融事业部,是指中国农业银行按照商业化运作、条线化管理、专业化经营原则,为实施“三农”和县域金融服务而采取的一种内部组织管理模式,以县域金融业务为主体,在信贷管理、资本管理、会计核算、风险拨备与核销、资源配置、考评激励约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第三条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应当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普惠金融等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 持力度。

第四条

中国农业银行应当建立适应三农金融服务需要的事业部管理体制,构建科学的三农金融事业部组织架构和经营机制。对纳入事业部管理体制的县域支行,合理赋予信贷业务审批权限,下沉决策重心,提高决策效率,着力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第五条

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组织架构

第六条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会应当设立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负责建立健全三农金融业务发展战略规划和基本管理制度,审议经营计划,评价战略规划、基本制度和监管要求执行情况等。

第七条 中国农业银行应当在管理层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委员会,负责落实董事会相关决议,协调、推进全行三农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

第八条 中国农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有效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条线型垂直管理体系,强化总、分行督导 和服务职责,增强县域支行经营自主权。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应当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作为单独核算的利润中心,承担全行三农金融业务的政策制度制定、产品研发、客户营销、风险管理、考评激励、信息披露等职责。

中国农业银行省级、地市级分行可以比照总行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按业务经营权限下沉的原则合理界定其职责范围。对于管理半径较小、所辖县(市)少的省级分行,可以推行“省管县”管理模式,地市级分行可以不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

中国农业银行县域支行应当全部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体制,负责三农金融服务的尽职调查、业务审批、风险管理和客户维护等工作。县域支行作为独立经营单元,应当增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就近决策能力,创新经营机制,提高服务效率,激发经营活力,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

第九条 中国农业银行应当按照利于管理、体现特色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三农金融事业部的专业部门。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可以下设若干三农 专业部门,履行三农政策规划、业务创新、农村产业金融服务、农户金融服务、金融扶贫等管理职责;省级、地市级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可以比照总行,结合自身实际设置三农金融专业部门,承担辖内农村产业金融、农户金融的营销管理、产品研发等职责。中国农业银行县域支行作为三农金融事业部的经营平台,可以根据辖内三农金融服务的实际需要,设立业务特色鲜明、业务指向具体的部门经营三农金融业务。

第十条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中后台服务,可以由中国农业银行中后台部门统一提供,也可根据需要建立独立的三农金融事业部中后台部门。在未建立独立的三农金融事业部中后台部门之前,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省级、地市级分行的信贷管理、风险管理、财务会计、科技支撑、绩效考核等中后台部门,应当单设相应的管理中心,为三农金融事业部提供支持保障服务。

第三章 经营机制

第十一条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应当建 立单独的信贷管理机制。三农金融事业部应当制定适应三农金融客户特点的差异化信贷准入政策和标准,建立单独的信贷评审制度。

中国农业银行应当根据各地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和三农金融事业部风险管理能力区分业务种类,下放业务审批权限,简化业务流程,缩短决策链条,提高服务效率。中国农业银行省级、地市级分行和县域支行应当细化三农信贷授权、授信、担保和客户准入标准等方面的制度办法,完善单独的信贷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应当建立单独的资本管理机制。中国农业银行应当核定与三农金融事业部相对应的营运资本金,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营运资本管理制度。中国农业银行应当根据三农金融业务风险状况和发展战略,合理计量、配置三农金融事业部的经济资本,严格考核经济资本占用,强化资本约束机制。

第十三条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应当建立单独的会计核算机制。中国农业银行应当制定三农金融事业部与其他部门之间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成本分摊、收益分享的办法,真实反映三农金融事业部的 成本、收益和风险状况,自动生成事业部单独核算报表。

第十四条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应当建立单独的风险拨备与核销机制。三农金融事业部应当根据全行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构建科学的三农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确定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强化内部审计功能,有效防范三农金融风险;建立健全与三农金融事业部相对应的拨备制度,实行差异化的风险资产处置和核销政策,单独足额计提减值准备金,全额覆盖资产减值风险。

第十五条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应当建立单独的资源配置机制。中国农业银行应当专门配置三农金融事业部各项资源,专门下达信贷、经济资本、费用、固定资产、用工等资源计划,为三农金融服务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中国农业银行应当完善县域支行资金管理机制,引导县域支行将县域内组织的资金主要用于当地。

第十六条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应当建立单独的考评激励约束机制。中国农业银行应当建立符合三农金融业务特点的绩效考核制度,构建有效的 绩效薪酬管理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县域支行应当完善符合“三农”和县域金融服务现状的经营指标和考核办法。

第十七条 中国农业银行应当加大三农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引入多元化、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延伸服务半径,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拓展三农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努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三农金融需求。

第十八条 中国农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三农金融事业部信息披露标准和报告体系,保证披露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中国银监会重点关注中国农业银行董事会三农金融业务发展战略,高管层对三农金融服务的重视程度,以及决策机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产品创新等情况。中国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重点关注辖内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和县域支行的信贷投放、风险控制、网点分布以及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等情况。

第二十条 中国农业银行应当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科学设定三农信贷投放比例,三农金融事业部贷款增长速度应当不低于全行贷款增长平均水平。

第二十一条 中国农业银行在县域内组织的资金应当主要用于县域。县域新增贷款占其新增存款的比例、贷款余额占其存款余额的比例应不低于50%。计算该比例时,贷款可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县域以外机构发放的但用于县域的下列涉农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田基本建设贷款和农林牧渔业贷款。中国农业银行每年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高于50%的要求确定具体目标,并将目标报告监管部门。

第二十二条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不良贷款率高出全行不良贷款率2个百分点(含)以内的,可不作为监管部门监管评级和银行内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

第二十三条 中国农业银行县域网点占全行网点总量的比例应不低于50%。中国农业银行应加强互联 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在县域的应用,逐步提高线上线下金融服务覆盖面。

第二十四条 中国农业银行应当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三农金融事业部经营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将三农金融事业部享受的扶持政策充分传导至县域支行,并将相关监管要求纳入内部考核。中国农业银行应当将三农金融事业部运行与发展情况定期向中国银监会报告。

第二十五条 中国农业银行有不符合本办法相关规定情形的,中国银监会可以责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逾期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采取监管措施。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第二十七条

银行财务三农金融工作 篇5

文件编号:农银发〔2009〕447号

关于全面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新疆兵团分行,各直属分行:

自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股份制改革方向以来,我行重新确立了面向“三农”发展战略,启动了金融服务“三农”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两项试点,初步探索出一条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新模式。为深入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战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目标要求下推动“三农”业务发展,总行决定在全行范围内全面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部署、目标与原则

(一)总体部署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为基本要求,围绕全面推进三农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将三农业务相关政策、制度、产品和发展措施推广到三农金融部所辖全部机构,将三农金融部改革扩大到全行所有分支机构,使服务“三农”范围更加广泛、制度和产品更加完善、体制保障更加到位、风险控制更加有力,确保“3510”发展规划成功实现。

(二)工作目标

———县域信贷投放持续增加。县域组织的可用资金主要用于县域,县域贷款增长速度不低于全行平均水平。县域新增贷款占其新增存款的比例达到50%以上,5年内县域贷款余额占其存款余额的比例达到50%以上。

———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县域网点稳定在12000个左右,打造具有农户和小企业信贷服务功能的综合网点10000个以上。

3年内,发行惠农卡1亿张以上,对农户的服务覆盖面达到50%以上,3—5年内向其中2000万户农户提供贷款;投放县域自助设备不少于2万台;培育8—10万个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服务覆盖面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对跨越城乡的骨干农资企业、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商务部定点流通企业、全国千强镇的服务覆盖面达到50%以上。

———三农金融部运行更加良好。3年内,初步建成事业部运营管理体制机制,达到监管部门要求;县支行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更加巩固。———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提高。三农和县域不良贷款比率持续控制在5%以内,近两年新发放贷款不良率控制在2%以内,当年到期贷款收回率在95%以上,拨备覆盖率2011年内达到130%。

———社会效益显著提升。“三农”金融服务实现政府满意、社会认可、客户支持的客观效果。服务“三农”品牌影响持续增强,社会形象进一步改善,全行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显著向好。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积极借鉴试点成果和经验,立足实际、解放思想,在符合三农业务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渠道、信贷政策、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推动三农业务的健康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一行一策,从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客户和不同业务实际出发,科学确定不同的服务重点和市场定位,实行差异化经营政策和管理方式,推行特色服务模式,鼓励各级行走特色发展之路。

———坚持统筹协调,务求实效。统筹规划,配置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三农业务工作。全行上下密切配合,发挥合力,围绕三农和县域市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和重点业务,真抓实干,做出成效。

———坚持商业运作,严控风险。遵循商业化经营原则,充分挖掘“三农”和县域有效需求,积极发挥县域金融市场骨干和支柱作用。始终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工作,牢牢把握资产质量这条生命线,坚持质量、效益和发展的有机统一,促进三农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

(一)完善组织治理架构。按照《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三农金融部管理章程》要求,进一步完善三农金融部组织和治理体系。目前,总行已经在董事会设立“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成立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事业部总部下设三农政策与规划部(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等专业部门,设立三农核算与考评、资本和资金管理、信贷管理、风险管理、产品研发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六个中后台管理中心。各省级和地市级分行要比照总行设立三农金融分部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协调推进所辖“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和厦门分行可不设三农金融分部,按原有模式管理。省级和地市级三农金融分部下设农村产业金融部(三农金融分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农户金融部两个前台部门。省分行设立信贷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核算与考评、资本与资金等五个中后台管理中心。城市业务占比高或城乡业务相对均衡的地市分行,比照省级分行设置“三农”中后台管理中心;“三农”和县域业务占比高的地市分行,中后台部门主体纳入三农金融分部,可根据城区业务管理的需要在相关中后台部门设置单独的管理团队。全部县域支行改造为三农金融部单元,实行事业部制管理。原国家和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改区的,各一级分行可提出名录,经总行认定后,适用三农金融部经营政策制度,业务不纳入三农金融部核算。

(二)科学划分业务边界。以县域为界,县域业务由三农金融部管理,地市及以上城市业务由城市业务板块管理。对跨城乡经营的系统性、集团型客户及其他特殊客户,由一级分行城市业务板块和各省三农金融分部协商提出直接管理名录;在城市注册的涉农企业,由各省三农金融分部和城市业务板块部门协商提出直接管理名录,实行名单制管理。城市涉农贷款按人民银行、银监会《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统计在涉农贷款之中。在统计上,按照人民银行、银监会涉农贷款统计口径和总行三农金融部统计口径分别统计。

(三)理顺报告管理关系。充分发挥各级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制定委员会工作规则,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督办重点事项,组织对三农金融(分)部和中后台管理中心的绩效考评。事业部前台客户部门接受上级分部客户部门业务指导。中后台管理中心接受三农金融部和所在条线的双重管理,管理中心内设的“三农”专职机构(团队)接受三农金融(分)部和所在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向本级三农金融部和所在部门双线报告。对中后台管理中心“三农”专职机构(团队)由所在部门和三农金融(分)部进行双重考核,与薪酬挂钩,增强协同作战能力。

(四)规范单独核算体系。稳步推进事业部资金管理体制改革,采取“统一计价,单独核算”方式,将三农金融部的资金转移定价统一纳入全行FTP管理体系。以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ALMS)全额资金计价模块为核算平台,以全国2048个县域机构为主体,对事业部内部资金往来成本(收益)进行单独计价核算,客观、公正地反映事业部的实际经营成果。完善总分行费用分摊规则,提高单独核算的科学性。加快探索城乡业务板块之间、产品条线之间业务代理收益分享机制,明确责权利关系,为加强城乡联动和部门合力建立制度基础。加快新核算与报告系统(IFAR)的研发进度,加强事业部单独核算与报告的科技支撑。

(五)加强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2009年,总行对三农金融部单独配置了经济资本计划和信贷计划。从2010年起,在单独编制事业部综合经营计划的基础上,总行将对三农金融部单独配置费用计划和固定资产计划,优先向战略业务、重点区域和重点推进县支行倾斜。各行要比照总行单独配置事业分部发展资源,并逐一落实到县支行。加强三农业务经济资本管理,根据三农金融部分支机构经营业绩、风险管理能力和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合理分配经济资本计划。建立完善相对独立的三农金融(分)部绩效考评体系,考评结果除与分行领导班子业绩挂钩外,要充分运用到对各三农金融分部的业务授权、资源配置和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将三农重点业务纳入战略激励工资范围,试行计价考核。

三、准确把握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和重点

(一)服务现代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围绕增强农业发展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持国家粮食主产区核心工程建设。密切跟踪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和省(市)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积极落实与粮食主产区政府签订的合作协议,优选承贷主体和还款来源,大力支持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主导投资的农田水利、沃土工程、中低产田治理、重点水库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围绕延伸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支持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农户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地方资源优势,加大对园艺、观光、特种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在林业资源丰富、林权投融资体制规范的地区,加大对林农大户、林农合作组织、大中型林业企业等经济主体的金融支持,促进林业改革与发展。围绕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落实好与农业部和供销合作总社签订的合作协议,重点支持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和供销合作总社“新网工程”。

(二)服务农村城镇化,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围绕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广“绿色家园”品牌,以全国百强县、千强镇和省(市)百强镇、中心镇为重点,支持有科学规划、有产业支撑、有发展前景、有优良客户、有充足回报、有风险控制措施的小城镇建设,重点支持有市场需求、自有资金投入比例符合要求的商品住宅,有政府回购保障的保障性住房,经济发达地区出让前景明确、效益好的土地开发项目以及规划科学、企业入驻率高、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的省级以上(含)园区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积极支持新农村民居、农村公路、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电气化“百千万”、沼气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工程建设。服务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择优支持符合准入条件的县域重点医院、重点高中、职业学校、广播电视、供水等事业单位。依托各地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支持农村水电、旅游、矿产等特色资源开发。

(三)服务县域工业化,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围绕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产权明晰、管理规范、信誉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客户为重点,积极支持县域优质中小企业。围绕县域支柱产业,营销有多元化金融需求和深度开发价值的小企业客户,重点支持配套龙头企业、关系紧密的小企业,区域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的小企业,市场定位明确、专业化经营的特色型小企业,业务关系稳定、业绩优良的出口导向型小企业,品牌优势突出、现金流充沛的服务型小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小企业。在积极发展各类信贷业务的同时,大力营销适用于小企业的低成本负债、中间业务和低风险信贷品种,提高单个小企业客户的回报率。

(四)服务城乡社会一体化,支持县域居民生产消费升级。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小额贷款为驱动,努力为广大农户提供广覆盖、普惠制、可持续的优质金融服务。结合财政直补、新农合、新农保、家电下乡等扶持政策,按照就近服务、依托产业、集中连片的原则,优先在有产业支撑、有企业和组织依托、有规模化效益的区域,积极投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支持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社员等新型农民。以县域内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为重点,以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为依托,积极支持个体民营经济。以县域理财中心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以县域内公务员、教师、医生等收入稳定、信用良好的优质个人客户为对象,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代理保险、代理国债、代理基金、代理黄金、理财产品、银行卡业务,积极开办县域个人综合授信业务,加快培育中高端优质客户群,带动县域个人金融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着力构建适应三农业务发展的信贷政策制度体系

(一)系统规划三农信贷政策制度。进一步加快信贷制度体系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原则、内容、步骤,落实责任。要适应三农业务特点,建立相对独立的制度体系,提高信贷制度专业化程度。加强部门合作,集思广益,发挥合力。要深入研究市场,不断细分客户,提升政策制度精细化水平。在遵循基本信贷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加强分类指导,推出针对性信贷产品。要做好促发展与控风险的平衡,合理划分总分行、前后台权限,及时调整完善现有制度,构建更具活力的政策制度体系。原则上,三农综合信贷政策制度由信贷管理部门制定,在此框架下的单项业务品种管理办法由前台业务部门制定。各一级分行可结合辖内实际,自主制定有特色的单项信贷产品管理办法;未突破总行政策的,报总行业务主管部门备案;突破总行政策的,报总行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实施。

(二)完善区域行业信贷政策。结合国家和省市重点农业产业区域规划,按照县域经济特点,针对重要粮棉主产区、产业聚集、特色资源等不同县域,探索实行区域信贷政策,实施相对独立的信贷管理方式。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国家产行业政策,定期编制发布《三农信贷业务政策指引》,适时动态调整。在全行统一的信贷政策框架内,对农村城镇化、农村商品流通、县域房地产、县域高中、医院等具有县域和三农特色的产行业,制定相对独立的行业信贷政策,实行区别对待,不断引导县域支行营销优良客户,发展优质业务。

(三)改进评级授信担保方式。完善三农客户评级制度,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评级打分卡,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推进评级模型系统化和评级业务电子化,建立零售业务内部评级制度。优化学校、医院、公路等特殊行业信贷限额方式,建立基于现金流的授信额度测算方法。继续对小企业实行担保、销售收入、存贷挂钩、实收资本等授信额度测算方法。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探索多种形式抵押担保方式,扩大担保范围。逐步实施抵(质)押物价值内部评估制度。

(四)优化三农业务信贷流程。推进信贷审查审批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三农和县域业务专门审批通道,不断提高审查审批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严格选拔专家委员,加快向县支行选拔派驻独立审批人,配足配强三农信贷审查人员。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度,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对金融资源丰富、业务量大、管理水平高的县支行,保留或恢复信贷管理部门。对近三年新发放贷款不良率低于2%的百强县支行,设立或由一、二级分行派驻独立审批人。积极推行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的办理方式,同一审批权限内的评级、授信和单笔业务的审批程序可合并办理,超权限信贷业务,直接报有权部门审批。改进营销调查方式,试行将信贷调查审查的串行作业模式,调整为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并行作业模式。

五、大力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能力

(一)增强中高端客户营销能力。健全分层经营体系,增强总分行营销管理职能,提升营销维护层次。对总分行直管客户和系统性、集团性涉农客户以及重大涉农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总分行在营销中的主导作用,高位切入,加强总部营销、源头营销。提高系统营销合力,充分发挥城乡联动优势,推进上下联动和跨区域平行联动营销,服务城乡客户双向流动。明确各级行的营销职责,将营销业绩与部门、岗位绩效薪酬挂钩,增强考核约束力。对县域优质中小法人客户和个人客户,持续收集分析客户金融需求,及时调整改进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优化业务流程,缩短办贷时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客户忠诚度。

(二)加快研发金融新产品。以提高研发效率为目标,构建统分结合的三农产品研发体系,总行研发全行性、标准化制式产品,分行在总行统筹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区域特色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在全国选择50家左右县支行、10家左右二级分行,作为县域和三农产品创新基地,先行先试。加快研究制定三农业务急需的县域工薪阶层消费、小企业信用机构担保、小额贷款公司、贸易融资等贷款管理办法。研发推广县乡通财政支付系统、一体化客户服务中心系统(V2.0)、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系统、短信模式手机银行、手机安全认证、三农电话银行、集中式转账电话、自助服务终端等产品。宣传推广“金益农”市场品牌,提高公众认知度。

(三)加强服务渠道建设。以物理网点为基础,加大改造投入,优化网点布局,推进网点转型,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要素的潜能。对于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经济大镇,考虑适当增设网点,提高辐射能力,强化主渠道和基础支撑作用。以电子服务渠道为重点,增加县域ATM、POS机、转账电话等电子机具投放量,发挥替代效应,逐步消除营业网点无自助设备现象。在征得监管部门同意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转账电话小额取现试点范围。加快建设三农客户服务中心、三农综合信息、三农电子商务支付、三农客户消息等电子服务平台。以流动服务渠道为延伸,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对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多、生产季节性强的农村地区,推广流动客户经理组服务方式。以协管代理渠道为补充,规范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协管员选聘办法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协管员服务网络。全面深化与邮储、供销合作总社等机构合作,延伸惠农卡发行和受理的网络渠道。

(四)创新多种服务方式。加强与有关方面合作,提高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发放的组织化程度,降低服务成本,控制业务风险,提高总体收益。借助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品牌效应,争取政府支持,深化与各级政府合作,为拓展三农优质法人客户搭建平台。加强与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新农合和新农保体系的战略合作,推动业务和渠道建设双发展。密切跟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动态,探索向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合作组织提供批发贷款。探索设立或参股农业保险公司、租赁公司,延伸服务触角。

(五)夯实科技支撑。稳步推进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三农板块内容的建设,做好三农业务需求梳理和IT建设发展规划,着力理清不同管理系统间三农机构对应关系,规范三农数据治理,为IPO和年报三农业务信息披露打好基础。加快搭建三农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高客户资源分析能力,充分挖掘客户有效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统一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和管理机制基础上,加强三农风险加权资产计算的系统开发,为实施营运资本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推进三农特色产品科技系统开发,为研发区域特色金融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加快CMS三期改造步伐,尽快推进信贷网上作业覆盖全流程、全业务。逐步改进ABIS,优先解决基层反映强烈的操作性、功能性问题。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FMIS),加快新核算与报告系统(IFAR)的研发进度,加强事业部单独核算与报告的技术保障。加快操作风险报告、客服中心、会计监控等系统改造、升级、对接,为风险信息的实时监测和统一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健全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一)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探索在事业部内派驻风险总监,实行双线报告。加快向县支行派驻风险经理,增强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推行三农客户经理、风险经理上岗资格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探索成立集中的贷后管理中心,实行精细化、专业化贷后管理。加强“飞检队”、“神秘人队”、“整体移位队”、“巡视组”和审计等五支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在防控三农业务风险中的作用。

(二)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对三农和县域业务实行相对独立的经济资本政策,适当降低回报要求,突出约束和导向作用,引导县支行重点发展低风险业务。健全弹性授权方式,明确各项业务风险容忍度,实行停复牌制度,对超过风险容忍度的及时停办整顿。开发简便易行的风险定价模板,参考当地市场、同业产品、客户贡献等因素,增强经营行自主议价定价能力,提高贷款利息收入对经营成本和风险损失的覆盖度。切实加强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严格掌握分类标准,审慎反映风险状况。通过定期的压力测试,合理测试贷款损失率。改进风险拨备的计提基础,优化三农业务减值测试方法,调整减值准备落账规则,做到应提尽提,尽快提高三农业务风险拨备水平。落实财政部等相关规定,对三农和县域业务实施单独的风险资产处置和核销政策。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尽职免责规定,区分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明确界定担责边界。

(三)丰富风险防控技术手段。加强三农和县域产行业研究,关注重要产品价格走向,提前预警市场风险。提高风险监测水平,扩大在线监测频率和覆盖面,强化预警能力。鼓励各级行对抵押品进行内部评估,规范外部评估,提高抵押品估值准确性。对农户贷款合理设定贷款约期,避免人为制造不良贷款。总结推广农户小额贷款“三包一挂”管理办法,明确责权利,调动积极性和防范风险。总结推广通过搭建多方合作机制、适当借助龙头企业、农村自律性组织、农村“五老”等外部力量,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加强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合作,参与信用县、信用镇、信用村建设,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四)建立多渠道的风险转移补偿机制。加大与专业性强、管理规范的担保公司合作,适当引入农民互助性担保公司,建立风险转移分散渠道。积极引进或参与组建农业保险公司,向承贷客户推广人身意外险、灾害损失险等保险,降低信贷风险。积极争取各级财政以出资或贴息方式,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降低“三农”业务风险。

(五)切实抓好案件防控工作。对三农和县域重点业务,采取实地调查、电话访谈、抽查记录等方式,适时组织开展风险排查活动,规范操作,防微杜渐。严格落实“八查”要求,做好案件专项治理。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加大对重要岗位人员日常行为的跟踪了解,对于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对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要及时查处。严格落实案件责任“双线问责”、“上追两级”制度,绝不姑息迁就。对出现道德风险的,坚决追究相关人员和机构的责任。

七、加快推动县支行综合改革

(一)增强县支行自主经营能力。明确县支行作为县域微小企业和个人业务的经营管理主体、县域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平台、县域大企业(大项目)营销操作平台的功能定位,合理核定县支行经营权限,增强自主经营能力。除特别规定外,县域内个人业务、小企业业务原则上全部由县支行自主审批办理。对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县支行承担营销和管理职责,审查审批由上级行承担。对上级行直管大企业、大项目,县支行负责提供客户信息,配合总分行完成直管客户业务落地工作。适当对县支行转授评级、授信、用信审批权,促进评级、授信、用信、定价、放款等权限协调一致。对于总资产和拨备后利润达到一定规模的百强县支行,视同二级分行,升格为副处级,实行穿透式管理。积极探索按区域、行业、客户和产品的差异化授权方式和对个人授权方式,提高县支行转授权的适用性。

(二)探索各类县支行发展模式。深入开展县支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制定综合改革方案。对经营水平高、利润贡献大的县支行,实施资源倾斜、放权搞活,鼓励其率先发展;对经营环境一般,经营能力不强的县支行,按照找准路径、突出重点、特色发展的原则,鼓励其改善薄弱环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当地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规模小、发展落后的县支行,通过内外部扶持政策,逐步改善其经营条件,稳定员工队伍,在履行好公共金融服务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优化考核指标,加大对盈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力度,鼓励县支行加快发展。着手研究贫困县支行脱困方案。做好110家重点县支行推进工作,优化内部各项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创利能力,为县支行综合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各一级分行要配套选择省内重点县支行,实施重点推进。探索省管县模式,各一级分行可选择部分重点县支行,实行直接管理,为开展总行省分行两级管理、县支行一级经营的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三)加快推进网点转型。提升网点服务功能,重新定义县域网点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以网点分类、功能分区、客户分层、业务分流、产品分销为基本转型内容,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优质服务平台。优化业务流程,通过会计、信贷作业模式的创新,实现高柜与低柜、现金与非现金、前台与后台分离;推动标准业务和普通客户向自助服务及电子银行分流,法人客户向网上银行及现金管理平台分流,交易型商户支付向POS、网上支付及各种转账终端分流,高价值客户向理财中心或贵宾区分流,特色客户向特色网点或特色扩展区分流。推进网点标准化建设,对县域网点出台单独的发展规划和转型工作意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营业网点,加大网点改造力度,逐年提升改造投入。从2010年起,县域网点改造资金投入占比不能低于县域网点数量在全行的占比。改进网点岗位人员绩效考核,通过考核引导员工持续改进服务质量,不断推进网点“软转型”。

(四)加强干部员工队伍建设。加快县支行人员吐故纳新,根据员工年龄结构,在总量长期稳定的前提下,探索实施先进后出。原则上县支行自然减员名额用于续补人员。根据县支行实际需要,实行差异化招工政策,适度放宽偏远县城、农村乡镇的岗位招聘条件,各行招收的应届毕业生要继续向县支行倾斜。建立县域员工培训的长效机制,不断更新队伍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保证每个员工年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新提任县支行正副行长参加不少于两周的岗前专门培训。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适当借助外部培训机构,培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通、管理规范、素质一流的内部培训师队伍。加强县支行领导班子建设,加快选拔一批熟悉三农和县域市场、富有改革创新意识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县支行任职,加大上下和横向交流培养力度,形成老中青搭配的县支行领导班子。进一步向一线员工倾斜工资费用,在三农金融部推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

八、切实做好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总分行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统筹负责全面推进服务“三农”改革发展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具体组织推动。总行相关部门要深入调研,加强检查、督促、考核和经验交流,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各级行要制定工作规则,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责任考核,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各级行行长是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第一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起工作责任,加强组织协调。继续坚持领导班子挂点制度,各一级分行领导班子成员要分别联系1-2个二级分行,各二级分行领导班子成员要分别联系1-2个县支行,加强业务指导,帮助解决问题。在全面推进服务“三农”改革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全行上下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9年底之前,各一级分行要向总行提交全面推进服务“三农”工作情况的书面报告。

(二)制定推广方案。积极借鉴前期试点经验,做好县域金融需求的调查研究,厘清市场定位和业务重点。根据总行统一规划,各级行紧密结合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禀赋特点、经营管理环境,研究制定本级行、本条线有关业务发展规划,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测算业务发展阶段性目标,细化工作任务,明确配套政策措施和资源配置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于11月中旬之前上报总行。

(三)强化人员培训。以三农业务发展规划、总体实施方案、监管指引、管理章程等政策制度和金融产品为重点,制定人员培训计划,针对县支行行长、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和会计主管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轮训工作。充分吸收借鉴前期试点经验成果,认真学好、用好《服务三农典型案例》,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

(四)做好宣传沟通。各级行、各部门要加强上下协调、横向沟通、紧密配合,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主动向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监管部门汇报服务三农的成果,取得工作支持;积极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成效,多层次、多角度展现农业银行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巨大回报的现代化大企业形象。

银行财务三农金融工作 篇6

中国农业银行十堰分行综合部

二○一○年九月三日

━━━━━━━━━━━━━━━━━━━━━━━━━━━━━

郧县支行: 创新三农服务模式 做实三农金融服务

郧县支行按照“找准、做实、出亮点”总体思路,把握“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三条标准,坚持“要做实惠农业务、要全程控险、要取得实效和不讲理由、不讲条件、不讲困难”的“三要三不”原则,力克服务三农工作面广、量大、人手不足等困难,锁定县域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突出重点,找准路径,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实现了“三农”业务又好又快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支行累计发行惠农卡19139张,当年新增发卡9359张,激活率达100%,完成进度计划的104%,发卡辐射全县20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累计发放小额农户贷款3043万元,6月底余额2590万元,净投放1601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2%;率先发售惠农信用卡364张,占计划的173%。营销转账电话42部、POS机7部。县域金融生态图绘制工作得到市分行的肯定。

一、厘思路,造环境,夯实基础

2009年初,为实现“普惠制、广覆盖”的惠农卡发行目标,让惠农卡服务千家万户,支行首先从组织架构、人员保障入手,成立“三农”业务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全行“三农”业务的统筹规划、指导和协调;增配了个人金融部和营业网点的“三农”客户经理,把长期在基层工作、有丰富农村金融实践经验的同志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并把网点客户经理全部纳入“三农”客户经理序列,为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架构和人员保证;组织“三农”从业人员认真学习上级行下发的业务规章、制度,做到对三农业务知识娴熟掌握和熟练运用,为业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开展思想认识教育,廓清误区,厘清思路,使大家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提高了服务“三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卡为媒,稳推进,真情惠农

为确保惠农卡整体推进工作的迅速、有效开展,支行坚持“以我为主”与多方协作相结合,全力打造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业务发展新格局。“以我为主”,就是制定2010—2012年三农业务三年发展规划,构建三农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在目标客户选择上,支行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为优先选择对象,并以连片营销、批量开卡模式强力推进。在计划目标的实施上,按照普惠制、广覆盖及做大规模、做实功能的总体要求,层层、岗岗下达惠农卡营销任务,并组成流动客户经理组,全程参与惠农业务拓展。支行建立了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营销统计台帐,通过旬报等形式公布各网点、各部门业务进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多方协作”就是以卡为媒,借助外力,推进三农业务加快发展。一是与供销社强强联合,抓住“四大经营网络”、农资配送中心、农村超市、农村综合服务社、“万村千乡”工程,强力推进转账电话和POS机具布设,奠定了新农保、新农合代理工作的前期准备基础;二是与农村专业合作合作,批量营销惠农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郧县谭山镇乌峪村是县里养殖专业示范村,支行通过与镇、村干部全面接触,深入交流,达成意见,由农行客户经理上门受理农户开卡申请,制卡后委托村委会代为发放。通过周密部署,细致工作,发放惠农卡500余张,授信123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23户107万元。还注册网银4户,布放转账电话3部,打造了惠农卡良好的用卡环境,实现了服务渠道有效覆盖。农民朋友人不出村、足不出户就能便捷办理金融业务,书写了整村推进批量发卡的精彩一笔!

三、抓机遇,做亮点,创新模式

为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分类、找准面向“三农”的切入点,使服务三农真正做到“找准、做实、出亮点”,巩固和提升农行在县域的主流银行地位,支行在学习福建泉州和借鉴湖北浠水金融生态图谱的基础上,支行行长身体力行,走村入户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了清晰标明全辖各经济区域的支柱产业、产业特征等金融资源的服务三农作战地图──“三农”金融生态图谱,明确了“三农”工作的行动路线和主攻方向。一是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体,开设了“郧县农行三农金融服务站”,帮助做好农户信息收集、贷款推荐等,形成畅通有效的工作体系,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与“机构人员不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既贴近了农民,又缩短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利用这个平台,广泛宣传涉农金融业务品种,使农民充分了解我行的业务产品,为今后深层次服务“三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持续开展“自助设备进农村”活动,实现“把银行搬进店堂”。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乡镇卫生院以及电信移动部门广设转账电话,为农户提供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结算便利的自助银行服务,解决农户医、食、种、讯等问题。目前已实行了乡镇全覆盖,成为服务三农新亮点。支行还与农信社和邮储银行签订了金融同业合作协议,为持卡农户存取现提供方便。三是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贷款模式。按照市分行的整体部署,充分借鉴随州“农户贷款互助担保合作社”的经验,加强与市分行领导和农户金融部的沟通与汇报,深化与县工商局的关系协调,积极推进组建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市分行领导亲自协调,市县两级金融办、工商局的大力支持,郧县白桑兴达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三家具有担保功能的专业合作社的业务经营范围获得核准注册。为支行深化惠农卡发放及代理、渠道产品建设、农户小额贷款等服务三农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四、细条件,严防控,构筑安全

对小额农户贷款的风险防控能否达到“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系到服务“三农”的成败和业务可持续发展。在“三农”业务推进中,支行始终把风险防控摆在突出位臵,贯穿于业务处理全程,做到流程对接无缝隙,风险防范无盲区,业务处理无违规,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防控体系,有力地保证了“三农”业务健康有效发展。首先要求“三农”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尽职业操守,时刻绷紧防范道德风险这根弦。主要是要求三农从业人员做到“三把关、四坚持、五必须、六严禁”。“三把关”——即严把客户准入调查关、集中审查关、用信核实关;“四坚持”——即坚持流程制约,坚持责任管理,坚持贷后管理,坚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五必须”——即必须提供真实、合法的有效身份证件,必须坚持持卡人本人激活并独立修改密码,必须坚持上门实地调查,必须坚持取得借款人及配偶无不良信用纪录证明,必须坚持专职客户经理管户完成规定工作。“六严禁”——即严禁向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农户发放农户贷款,严禁惠农卡代激活、批量激活、代改密码等业务行为,严禁向非惠农卡持卡人办理授信、用信业务,严禁单人进行授信调查、单人操作用信,严禁降低条件向关系人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在坚持合规操作的基础上,对农户小额贷款实行“双单作业”,采取公务员担保、农机具抵押、行内职工担保等方式完善担保手续,控制风险发生。并采取“回头看”检查、风险经理“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经营状况等真实性核实,确保了农户贷款用途真实、合规。自农户小额贷款办理以来,我行发放的贷款无一笔形成不良。

━━━━━━━━━━━━━━━━━━━━━━━━━━━━━━━━━━━━━━━━━━━ 本期发送:省分行办公室;本行各行级领导,各部室,各支行、各直属单位、各直管分理处。━━━━━━━━━━━━━━━━━━━━━━━━━━━━━━━━━━━━━━━━━━━ 中国农业银行十堰分行综合部

2010年9月3日印发 编 排:张平

银行财务三农金融工作 篇7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股份制改革原则, 强化农业银行在支持“三农”中的定位和责任。为此, 农业银行把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做为本行的基本职能和市场定位, 坚持把服务好“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 确立了面向“三农”的蓝海市场发展战略, 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模式。

二、中国农业银行在“三农”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适应“三农”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少。由于机构缩减, 缺乏竞争, 长期以来, 农村的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单调, 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汇业务, 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 金融增值服务更少, 存款仅是传统的定活期, 贷款也仅限于传统的种养殖业, 而对于农村中新兴的产业, 农民新的需求, 如教育贷款、消费贷款、住房贷款等基本上没有涉足。农村金融缺乏个性化服务, 服务手段简单粗放, 只求量的增长不求质的提高。农民的金融福利水平很低, 分享不到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

第二, 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缺失。在市场经济体系运行中, 金融商业化运作,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各金融机构网点按照效益保本点测算, 低于甚至略高于保本点的营业网点被大量撤并, 出现农村金融服务“空洞化”现象, 如网点最多、分布最广的农行, 网点也主要集中在城区、经济开发区和发达乡镇, 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十分有限, 有的金融机构每年还有在撤并网点, 大部分县域金融机构在乡镇一级没有网点, 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萎缩。

第三, “三农”经济融资服务存在梗阻点。一是现有金融信贷产品、准入标准与流程, 多是出于项目营销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 难以适应“三农”经济的特点。二是金融信贷产品支农效率不高, 不能适应农业经济贷款“急、频、少”的要求。呈现贷款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特性不一致, 即使获得贷款的农民也无法按农业的生产周期特性进行灵活周转使用, 增加了借贷成本。三是利率政策没有优惠, 融资成本高。“三农”融资渠道少, 资金大部分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央行支农再贷款和民间借贷而取得的, 为了抵御风险, 追求利润最大化, 其贷款利率大大高于基准利率且不断上浮。

第四, “三农”经济金融信贷扶持呈现弱势现象。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基层营业网点大多没有贷款审批权, 属于单纯的存款机构。县域经济发达的, 则支持项目经济, 吸收的存款大多通过系统上存流向城区, 金融网点吸储融资的作用大于放贷促发展的功能。二是融资担保困难, 金融信贷都以有效担保为前提, 而“三农”项目基本上位于农村, 其资产形态确认形式相对不配套, 开展抵押、保证、质押等很难落实, 特别是农村的房地产评估不便, 估价不高, 抵押登记收费高, 有的金融机构不愿承办甚至规定不办理位于偏僻乡镇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三是农村信用环境欠佳, “依法借贷、依法还贷”的意识还未得到普及, 加上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终身责任制, 使农业放贷积极性降低。四是因为不确定性因素多, 农业产业风险较大, 农业保险尚不健全, 信贷安全保障上存在不足, 许多金融机构在贷款上持谨慎态度。

三、经济危机后“三农”经济的发展特点

当前, 农业的生产条件、运行机制和功能作用明显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正在加快, 农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农业农村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在:

第一, 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城镇化明显加速, 以乡镇企业和服务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建设加快, 同时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 持续实施水利、农村路网电网改造、广播电视电信“村村通”等工程, 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 落实村级“六大员”补贴, 加强涉农服务队伍建设, 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等。

第二, 农村社会组织趋于多元化。乡镇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组织形式发生巨大变化,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成为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其他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 农民群体正在发生分层和分化。农民的就业方式、经营活动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单一务农的减少, 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近50%, 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80%左右。

四、农业银行改进“三农”服务的建议

第一, 重新构建县支行经营架构。围绕“以客户为中心”、“小管理、大经营”的原则, 应重新构建县支行经营架构, 将县支行由管理型转型为经营管理型, 网点由交易核算型转型为交易营销服务型。为简化县支行的管理职能, 强化其经营职能, 应将支行的审计、人事、工会、监察等保障职能上收到二级分行;将支行的现金押运、物业管理、车辆管理、接待等安保和总务工作实行社会化运作。梳理整合现有个人业务流程, 提高柜面业务处理时效, 减少客户等候时间, 提升客户满意度。创新县域营业网点的服务与营销模式, 提升县域网点为“三农”的服务效率和营销能力。

第二, 建立农户 (微贷) 业务体系, 服务好农民生产生活。以服务农民增收为核心, 为种养大户、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提供微贷服务, 帮助微小客户群体发展生产、工商经营、就业培训、回乡创业;为富裕农民提供消费信贷、新居建设、投资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服务;为传统农户和贫困农民提供额度较小的普惠型贷款, 解决其简单再生产和脱贫致富资金需要。

第三, 建立农业金融业务体系, 服务好现代农业发展。开发农产品季节性收购贷款、农产品存货质押贷款、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订单贷款、农产品加工项目贷款、农产品科技创新项目贷款、农产品市场改造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农用设施融资租赁、大宗农产品国际贸易融资等特色产品。提供农产品期货交易服务、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支付平台、农产品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农产品和农资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大型产业化企业和批发市场金融服务方案、国家农业高科技园区综合服务方案等特色服务。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整个链条, 梳理和完善现有贷款品种、资金结算、现金管理、公司理财、投资服务、电子银行、投资银行等公司类通用产品, 结合开发的特色产品和服务, 建立农业银行农业金融特色产品服务体系, 为现代农业发展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关键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第四, 建立农村建设金融业务体系, 服务好新农村建设。围绕系统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改造、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房地产开发和农民新居建设四大领域, 重点支持农村路网工程项目、农村电网工程项目、“金农”工程项目、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小城镇基础设施综合整治项目、县重点医院、县重点学校、房地产开发项目、村庄整治和农民新居建设项目等九类客户 (项目) 建设。推出单一型项目融资、综合还贷型项目融资、转移支付型项目融资、结构性项目融资等醒目融资服务。

第五, 开发针对“三农”和县域特点的融资产品。创新适用农村地区的新型融资产品。一是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加强与专业担保公司的合作, 解决小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农业生产养殖户的担保难题。对市场化运作、有稳定收益、还贷有保证的企业, 推出林权质押、动产 (存货) 质押和收购资金贷款“封闭运行”等多种担保方式;试办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抵押贷款和养殖水面使用权质押贷款;探索多样化的组合增信方式, 创新质押、抵押、保证以及保险多种组合的担保方式, 研究农户及小企业多户联保、协会担保等担保方式。二是和保险公司合作, 创新融资产品。可合作开发农业保险项下贷款。三是开发政策性融资新产品。如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 推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配套贷款等。四是开发出口劳务保证金贷款。

第六, 创新面向“三农”的存款与理财产品。设计开发一系列与农产品价格指数、涉农类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等挂钩的投资产品, 成为国内银行业涉农理财产品开发的领先者和引导者。对于已在城市应用成熟的低风险理财产品, 根据农村和县域客户特点进行适应性改造后推广。

第七, 构建服务“三农”的风险控制体系。一是健全风险控制组织体系。实行风险经理派驻制, 建立确保垂直化管理有效执行的配套制度, 提高风险控制的独立性和及时性。二是设定合理的风险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 加大到期贷款现金收回率在风险衡量指标中的比重, 辅以新增贷款不良率、贷款损失率、贷款周转率、信贷结构、案件发生率等指标。三是改进风险控制方法。对所有的风险信号实行分级管理, 对不同级别的风险赋予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流程, 确保每类风险得到正确处理, 提高风险处置的有效性。四是创新风险控制手段。编制“三农”信贷操作手册并植入CMS系统, 详细规定各类业务调查、审查、审批的要素、方法、程序, 揭示主要风险点, 方便一线员工随时查阅, 提升操作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对辖内县域经济运行特点和状况的研究, 编制当地的区域经济技术参数。五是在农业银行内部建立“三农”信贷业务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小额贷款利率上浮幅度, 用高利率对风险进行覆盖。

第八, 构建服务“三农”业务的资源配置机制。坚持机构层级管理为主、部门 (产品) 条线管理为辅的原则, 实施“五个单独”的资源配置政策。一是单独编制“三农”和县域业务综合经营计划。二是单独安排信贷计划。全行县域组织的资金, 总体上都要用于“三农”和县域。全行县域机构的增量存贷比不低于全行平均水平, “三农”贷款的增速高于全行平均水平。三是单独安排营业费用。四是单独安排固定资产投入。安排专项资源, 集中时间、集中财力、集中建设和改造一批县域经营网点。五是单独配置经济资本。建立经济资本战略储备制度, 优先保障“三农”和县域业务的经济资本需求。适当降低农村微小信贷业务和农户贷款的经济资本要求。实施分类指导, 对不同县域支行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回报要求。

第九, 构建服务“三农”业务的组织绩效管理机制。首先, 创新等级评定指标体系, 以等级评定结果为基础, 对县域支行实施差异化的业务指导和资源配置模式。其次, 再造机构为主、部门为辅的县域绩效考核体系。以平衡计分卡管理系统为战略传导平台, 从城市业务和“三农”业务两个方面、纵向机构和横向部门两个维度, 全面构建矩阵型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在机构绩效方面, 根据“一行两制”的总体方针, 建立城市业务与“三农”业务并重的“双百分制”绩效考核体系。在部门绩效方面, 以“三农”事业部制为切入点, 依托管理信息系统, 从落实部门职责、增强部门协作、提升战略执行力等方面, 建立部门 (条线) 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服务计价体系, 完善部门、行际间的服务支持激励和利益分摊机制, 通过引入虚拟收入和虚拟利润等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 推动非“三农”部门、城市机构不断加大对“三农”和县域业务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农业银行研究室课题组.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产品与服务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 2007 (12) .

[2]、王廖宝珠.农行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启示[J].海峡科学, 2009 (5) .

[3]、曹裕伦.论农行服务“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8 (5) .

上一篇:行善的引诱哲理故事下一篇:信贷员工作总结与计划